五年级教学反思报告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教学反思报告(共12篇)

五年级教学反思报告 篇1

作为一名长期执教科学的教师,我教学过教科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的全套教材,我先谈谈对苏教版科学教材总的一点看法:

一、教材在内容安排的数量很恰当。每册教材包括的单元数量为4—5个,对于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内容,量上比较适合。作为教师也能非常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灵活地把握教材,带领学生逐步走进科学天地,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编者从“科学”这个概念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科学,降低视野,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学生能在教材及教师的启发下达到豁然开朗的地步。再配以鲜艳的图片,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三、教材在后面又增加了学生的活动记录单,每个单元需要学生完成的内容都在记录单上,既便于学生学习,又便于老师的检查,还防止学生记录单的丢失,可谓一举三得。

针对我本学期执教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对于教学目标是都完成了,但有一些感悟和想法也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科学课必须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没有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科学的教学也成了无本之水。在开学时,我就担心第三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还好,我区教育局给学校新配置了许多实验仪器,里面就有电流实验的相关材料,再加上我向学校申请购买的大电池,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在第1课“点亮我们的小电珠”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器材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器材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出现了新的材料:电池盒与小灯座。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配备器材中灯座与灯泡的连接,电池盒与导线的连接有一定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学校原来实验盒中的材料(导线、电池夹等)与新配备的仪器相结合,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我建议大家在上课前多准备1-2套分组材料,这样万一有小组因材料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更换,确保教学效率。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如:我在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活动,让他们学习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明白每一步实施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再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更多的材料,并作好记录,通过整理检测记录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特性及其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悟三:合理运用书后的科学活动记录,达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本学期,改变了以往科学活动记录只是用来完成课后练习的做法,而是期望体现一本多用。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课堂上,科学活动记录是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设计制作方案的实验报告单;课后,它是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记录本。从科学活动记录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探究的足迹,真正了解到每个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与研究轨迹。同时,我还将它作为与学生书面交流的桥梁,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期望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交流。下一步,我还将鼓励学生利用这个平台与我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心里,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反思一: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想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能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反思二:如何以教材为蓝本,把科学课上新、上活? 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基本能够达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感觉按部就班,创造性不强。如何将教学活动从有效到高效,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加以创新和升华,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发的内在需求,这是我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五年级教学反思报告 篇2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五年级教学反思报告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2]周胜琼.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86.

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4

五年级学生已经比较的懂事,这个时候你跟他们哄着玩或许他们会笑你幼稚,而你跟他们讲一些道理,他们就已经能够听得懂。这个时候的学生,不妨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在做决定以前,询问一下他们的意见,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他们的意见好不好,重要的是你在询问是的态度,让他们感觉被尊重,他们便愿意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愿意信任老师,也愿意学习这门课。

这个时候,正是立规矩的时候。刚开始接五年级时,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够完成作业,单元测试,有四分之三的同学不及格。这个时候,我就给他们立了规矩,一条接着一条,刚开始他们很不适应,怨声载道,到后来慢慢适应后,每天都催着我让我检查作业,学习成绩一路攀升。说实话,我所接的这个五年级,他们底子并不好,他们并不很聪明,但他们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上课认真听讲,讲课时,我只讲一点,讲完马上做题,他们基本都能够按我所讲的把题做出来。同时他们也养成了勤奋、听话的好品质。现在的他们,名次处于中上等,对于我所教的其他两个年级来说,并不算好,但我却替他们由衷的高兴。因为只有我了解他们背后的付出,也只有我知道,他们从倒数第一的位置爬到现在这个名次,需要多大的坚持与努力!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5

宽裕小学生 孙秀芬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上课前我创设了情境,利用播放松鼠活动片以及歌曲《小松鼠快长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设计效果很好,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我设计了交流资料这一环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后,让学生说一说对松鼠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感知,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文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

1、个人思考到教师小结—让学生先读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后出示课件填空,教师进行对本段小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找时间词,加以运用──让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表示顺序的词,并出示顺序词,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词说一段话,可以同桌试说,再在班上说。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把学生的认识与创造结合起来,我设计了采访,表演这一环节,使学生体会交流、合作的快乐,并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提高了语文素养。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宽裕小学生 孙秀芬

根据“教学课程”理论,《落花生》这片课文反映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花生虽然外表不美,但心灵很美值得赞美,喜欢,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式:

1、重视培养学生读书能力,利用插图和录音等多种媒体,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2、对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富有实效的训练,使本课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3、围绕学习提示语,把学习提示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与课文理解融合在一起,文章第二段是重点段,着重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拿花生跟石榴、苹果比,赞美了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学生进行比较真正体会到做人的美德:

⑴ 花生、核桃──外表丑陋,果实香、实用。

⑵ 桃子、石榴、苹果──外表美,果实又香又甜。

5、小组合作,自主构想,自主探究设计,互相交流引导、评价。

6、在过程性自我评价中提升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具有生活化的学习点明文章主题,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用“藏而不露”埋在地里象征革命前程无限美好,光明灿烂,表现出父亲有一颗爱祖国、爱劳动的心,教学中紧紧抓住父亲教育子女的话去读,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

7、不足之处:

学生理解的能力有层次的差异,今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使每位学生学有所长,可采用“扶──半扶半放──放”的顺序进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宽裕小学生 孙秀芬

选择这样的文本,初衷也许是仅仅出自于自己的感动和对作者喜爱。所以初次备课也仅仅在关注“母爱”。

第一次试教时发现学生通过简单的对比后,得出文中母亲爱得深沉、伟大、壮烈的结论。当时,我突然有种“空虚和害怕”的感觉。试想,当我们把母爱理解得如此坚硬的时候,母亲是否已经远离我们?母亲不在是一个生活中的具体真实存在;母爱也不再蕴涵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母爱被空化、泛化、伪化。于是再次细细品读文本。“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终于对母爱有了重新的认识:瘦弱但坚强,辛苦却忙碌,贫穷但不吝啬。

作者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语言和事例来体现着母爱的意味深长。在这里,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给儿子如何才能无憾人生。文中四句那么朴实而又简单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蕴涵在日常生活中的母亲。“瘦弱的、疲惫的、龟裂的、忙碌的”体现着母亲的付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就这一句话,为儿子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大爱无形呀!

叶嘉莹教授说“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可贵的还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本质,从而自其中得到感发。”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抓住能以点带面的“文眼”后,用“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这三个关键句分别与“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对比。对比感悟,对比读,反复读。一层层的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慈母的形象淋漓尽致,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由此学生的生成一点一点地加深,最后引出母爱究竟是什么。将家庭境况,母亲的艰辛与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希望放在一个矛盾却又和谐的教学背景下教学,让学生反复地,用各种形式去读,不管是分角色,还是个人读或是齐读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年级《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

宽裕小学生 孙秀芬

本课我主要是采用:导入入情──自学悟情──读议动情──总结释情的课堂结构,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导入入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因此,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台湾美丽的风光,了解台湾有关历史,其目的是就是为了弥补他们对台湾感知的不足,同时调动学生的感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

在随后的自学悟情教学中,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领悟情感,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分别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场景中反复出现,形成课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挈领全文。虽然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但这句话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看来,读这句话只要尽量读出感情就行了,而实际上这句话每次出现时读法是不同的。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6

一、关注教材本旨,做到“换汤不换药”。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七色光》一课中要求学生运用脸盆、镜子、电筒、白纸来“制造彩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因电筒不亮,或者水不够深,或者角度不对等原因制造不了彩虹。不仅如此,好动的孩子们总是会把水泼洒到桌子上,造成混乱,破坏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而我在上这一课时采取的制造七色光的方法非常简单,而且有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塑料尺子和白纸制造七色光,要求学生将尺子在阳光下旋转,观察:哪个部位产生的七色光?思考:这个部位有什么特点?这样孩子们很快发现它们的形状和三棱镜的相似,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原来阳关被折射分解成七色光的。不仅如此孩子们从中也发现科学现象就在身边,只是没有发现罢了,启发孩子们要善于观察。

二、关注学生能力,做到随机应变。

五年级教学反思报告 篇7

一、五种基本句型的成分认识与使用过关

所有复合句的变化都离不开基本句型结构,无论主句还是从句都必须满足五种基本句型中的一种。因此,教学好基本句型是学生学好复合句的基本保障。

1.S+Vi (主+谓+<状语>)

Marry can swim well.

这一结构中的谓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类似的词有go,live,die,talk,swim,stay等,本身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后面不需跟宾语,后面可以跟副词、介词短语做状语。笔者调查发现,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或者教材均没有给学生灌输句子成分,学生对什么能做主语或谓语都是一无所知,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不及物动词。否则,再说一切也是无济于事。

2.S+V+P(主+系+表)

The food tastes delicious.

句子谓语动词是连系动词,必须加上一个表明主语身份或状态的表语构成复合谓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类动词叫做连系动词。如be,look,seem get,grow,become,turn等,在句子中起连系主语和表语的作用。

3.S+Vt+O(主+谓+宾)

He stopped singing.

此句型中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有实际的意义,必须跟一个宾语,才能使句子意思完整,宾语可由代词、名词、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在复合句中还由一个完整的句子来充当,而宾语成分的多样化使这一结构异常复杂。

4.S+Vt+IO+DO(主+谓+间宾+直宾)

I bought my father a gift last weekend.

此句型中的谓语动词必须有两个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两个宾语一个是动作的直接承受者(多指物),另一个是动作的间接宾语(多指人)。若要先说出直接宾语,后说间接宾语,则要借助与介词to或for.

5.S+Vt+O+Oc(主+谓+宾+宾补)

He heard somebody knocking at the door.

此句型中谓语动词除了跟一个宾语外,还需跟一个补充成分来补充说明宾语,才能使意思完整。而该成分的可由不定式、名词、分词、形容词来充当。

二、复合句的教学引导与过关

熟练地掌握了基本句型的运用,复合句教学与学生正确使用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复合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来合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句子,但无论有多复杂的句子,都源于简单句的结构的演变。

1 . 状语从句的教学学生在写句子时总是会丢掉一些成分,更多时候谓语动词都没有,这样就没法构成复合句,故教学中要加强引导。

2.名词性从句的教学。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句子:

而主从句的主语为you,谓语为said,what引导主语从句在从句中还充当着said的宾语,无论是主句还是从句,都满足了基本句型的条件。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思维也清晰了。

3.定语从句的教学。定语从句的教学是学生学习复合句过程中感到最为头疼的事,在运用到写作上错误百出,常写出主从不全的“句子”,事实上,问题在于教师如何作出正确而有效的引导。定语从句须要求学生能正确的选择关系代(副)词,而对关系代(副)词的正确选择取决学生对句子成分是否能作出正确判断。当然了,这一切又回归到了五种基本句型的结构。例如:

从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主句为主+系+表,关系代词指代先行词the man在定语从句中充当谓语动词saw的逻辑宾语,由此,主从句分别又满足了五种基本句型的结构成分了。

小学五年级篮球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设计理念;教学分析;教学特点;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075-01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篮球的运球着手,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篮球运动。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五年级学生心理特点,选择篮球运球这个内容。

3.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将技能练习于游戏中,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实现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增进友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学分析

篮球运动是广大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球类项目,主要是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速度、耐力等素质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本课运球教学,旨在它具有的游戏性、集体性、健身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谐发展的生动而丰富的活动形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特点

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本次课主要通过自练、示范、互动、比赛等教法,使单一的运球变得有趣丰富。通过启发思维、讲解示范、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

体验篮球的运球动作,感受篮球的乐趣。通过学习和比赛,激发学生的运球兴趣,协调等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信心,形成积极主动、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手控制球——稳。难点:运球手型。

六、教学过程

课堂常规——熟悉球性——学习行间运球——放松小结。

1、课的开始,通过提问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2、利用小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复习原地运球,利用不同形式学习行进间运球技术。

4、游戏运球看信号比赛,发展学生上下肢的灵活性。

5、课的尾声在老师的带领下放松、下课。

七、场地器材

1.标准篮球场一块;2.篮球48个;情趣导入:

1.集合整队。2.师生问好。3.导入本课内容: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篮球,通过学习跟篮球成为好朋友,让篮球听我们的话,好不好啊!——好!4.反应游戏:快找朋友。用简明语言阐述游戏方法并提出要求,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练习。方法:在老师带领下学生成两路纵队走和跑,当老师说出数字“3”,学生立即组成三人一组,做出不同的模仿动作。当老师报出数字“1”学生练习时必须完成一定的个数,然后归队成走或跑。

师生活动:

1.听老师口令,学生随老师的口令,动作一同练习徒手。2.思想集中,认真练习。3.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到位。

组织:1.成四列横队站立。2.在老师的带领下绕线走和跑。

激起兴趣:

一、篮球:1.复习左右手原地运球。2.行进间胸前击掌抛接球练习。3.行进间身后击掌抛接球练习。4.行进间胯下传球练习。5.行进间走步运球练习(右手去,右手回)。6.行进间小跑运球练习。

重点:手控制球——稳难点:运球手型

方法:学生边走边抛接球、运球练习,体会动作要领,在老师的提示下注意动作连贯。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复习原地运球。2.启发学生自抛自接练习(示范)。3.老师引导学生做示范,师生互评,老师再示范、讲解正确动作方法,学生自己体会抛接球,运球。4.老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进一步提高。5.学生展示,教师讲评。

学生活动:

1.自己认真体会抛接球动作,注意接球点。2.小组活动,观察模仿,自主体验,提高效率。3.学生展示,师生互相评价。

二、游戏:拍球看信号比赛

方法:分小组,每组第一位同学拿球,听到老师口令后,拿球同学迅速抱球跑到指定地点,跟着老师手上的球而变换拍球动作,当看到老师双手抱球,学生迅速拿球跑回给下一个同学,依次进行,先到的为胜

教师活动:

1.讲解游戏方法、规则。2.让学生了解比赛的方法及规则,知道怎么玩。3.组织比赛并为学生加油。在比赛过程中老师指导并纠正错误动作。4.积极参与比赛,团结合作竞争。

学生活动:1、比赛中体会动作。2、吸取经验,力争胜利。3、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师生活动:

1.老师与学生一起放松(学生跟着老师做放松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做自我评价(自评、互评)。

要求:

五年级品德教学反思 篇9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我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

1.学生们的知识面很窄,思维不够活跃;

2.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改进措施:

1.可以让学生们多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孩子们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争取让他们学会更多的.知识;

2.我们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应关注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学生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一个个浓缩着爱和殷殷寄托的名字,有着一张张笑脸。

五年级习作教学反思 篇10

在上完课之后,梁老师今天还针对我上课的一些问题,对我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我在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就是:

第一,我在教作文的时候,把重点都放在交给学生写说明文的方法,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在说的的时候,应该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听学生的描述,并且适当地给学生引导,引导学生要写具体,防止写流水账。语文新课程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我们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要交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会。我在教学的时候,却忽略了要积极引导学生,光有方法还是不行的,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防止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写流水账。

第二,由于对学生的教材、年级目标以及课文的教学目标的不熟悉,我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给学生传授了一些超纲的知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属于初中阶段的知识),导致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吸收不了。而这个错误,也在提醒我,作为一名老师,应该要了解你所在年级的学生的学情、年级阶段目标,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大体了解1—6年级阶段的所有的教材的特点和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的重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策略的改进 篇11

关键词:学习兴趣;分层教学;全面发展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相应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复杂,对学生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一定要加强对教学策略的改进,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生活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相应的情境,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相关内容,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统计”这一内容的时候,教材上的一些情境设置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差距,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所以,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情境展开教学,如:举行班级干部选举时,进行统计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可以灵活地学习相关知识,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且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数学知识的学习,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关系,进而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实例的分析与列举,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分层教学

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进行相关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分层教学,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分层教学时,老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行确定,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分层提问的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进行思考,进而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进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就是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老师进行教学策略改进与反思的重要途径。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内容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与学习态度,并且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變化与发展,这样才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课堂作业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评价。其中定量评价采用等级制、定性评价采用评语形式,这样就可以时刻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也可以促使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定要重视评价方式的采用,促使评价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实现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并且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加强教学策略的改进,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长茅岭中心小学)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12

一、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

(1) 审题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严谨, 不按要求解答;不能有效分析题目信息抓住关键。

(2) 理解能力差: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肤浅, 答题时仅凭感觉和印象。

(3) 实验能力差:仪器使用规则不熟悉, 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力不足, 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 学科结合差:不能用其他学科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简单数学运算错误频出。

(5) 表述能力差:逻辑思维混乱, 语意表达不清, 计算式来历不明, 代入数据错误, 单位“鱼龙混杂”;书写不规范, 作图不严谨。

这些问题的出现, 我们教师一定要警醒、反思、重视, 否则学生中就会出现“一学就知, 一用就错, 一放就忘”的现象。

二、对教学的反思

(1) 反思教学目标。首先, 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把握教材和教学大纲,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实现三维一体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要到位, 分析要透彻, 要让学生融会贯通。其次, 教学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所选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非常明确。最后, 对一些基本知识, 我们应随时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让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第一, 要面向全班学生, 同时兼顾“两头”。对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 要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做好个别辅导。第二, 注重学法指导。第三,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自身要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第四, 应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反思教学技能。其一, 物理学是一门有着严密科学性的学科, 要保证讲授正确, 推导流畅, 过渡自然;语言要简练规范, 充满激情, 富有感染力。其二, 板书工整精致, 体系主次分明;基本功扎实, 会画直线、圆、小人物等简笔画。其三, 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操作要熟练、规范。

三、提高教学成绩的策略

(1) 改善教法。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学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感性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 分组讨论, 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激活课堂气氛。

(2) 注重双基。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使其掌握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自己的结论, 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 要讲清适用条件、范围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进行比较区别, 消除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模糊认识;在习题讲析中, 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挖掘隐含条件, 抽象物理情境, 找出规律列式求解, 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 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 分析、推理严密。

例如, 光学作图教学时, 我就讲清了注意事项: (1) 要借助工具作图, 作图一定要规范; (2) 实际光线画实线, 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 光线要带箭头, 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 不要断开; (4) 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 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 (虚线) , 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这样, 学生作图就比较规范了。

(3) 尝试诊测。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特点与教学要求来提供诊测材料, 组织诊断性测试, 学生要根据课内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尝试性解答。诊测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概念以及识记类基础性认知目标的考察。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法, 例如:可将幻灯片分发给学生当答卷纸, 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 放在投影仪上, 当着全体学生的面, 现场批改矫正, 使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诊测达标结果, 形成认知上的初次反馈。这种有目的、有反馈的有效学习, 能使学生积累顿悟的经验, 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 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尝试诊测的成功实施, 必将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认知上存在的缺陷, 帮助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 重视课外。课外实践活动, 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要恰当引导, 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而灰心丧气, 但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在碰壁中产生兴趣, 在挫折中收获成功。

上一篇:征途2职业选择下一篇:随文练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