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推荐7篇)

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 篇1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二)教具

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2.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3.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实验后,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

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当塞子跳起时,瓶内出现了雾。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而得出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3)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增加得越多,物体

对外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减小得也越多,所以,我们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变化。这样内能的单位跟功相同,也是焦耳。如果对物体做了2焦的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2焦。

其实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用功来量度,因此国际单位制规定:各种形式的能的单位都是焦耳。(4)小结

通过课本本章刊头画的实验演示和本节的想想议议,小结本节的内容。该实验是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演示实验。把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约1/4容积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用稍宽一点的布带,在金属筒下端绕二圈,然后迅速地来回拉布带,一会儿塞子就被冲起,引导学生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金属筒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并引起筒内乙醚的蒸发。最后由于乙醚蒸汽压强不断增大,而将塞子冲起。告诉学生,在此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转化为内能。

此实验中的另一个现象,往往被学生忽视。即当塞子被冲起时,在管口附近也有淡淡的雾出现。应引导学竹注意这一现象,并加以解释。这是由于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从而使筒口周围的水蒸气凝成水珠。此现象恰好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内能会减小。此过程中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通过实验和议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并且对物体做功时,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时,有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内能减少。(四)说明

1.压缩空气引火实验难度较高,有几个关键要注意:

(1)密封性要好,主要是活塞与管壁的密封。当把活塞从管内拉出时,感到阻力比较大,且当活塞离开管口的瞬间能听到嘭的响声。这种情况可认为密封较好。实验时应在活塞上涂少许蓖麻油,起密封和润滑作用。

(2)管内保持足够的氧气。实验时可用尖嘴吹风球,向管内注入新鲜空气。

(3)所用燃料燃点要低,普通棉花难于压燃。实验中要用硝化棉。硝化棉可以自制。取浓硝酸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2先后倒入烧杯内混合,使其温度保持在30℃左右。将脱脂棉浸入混合酸内,约15分钟左右,取出棉花用清水反复冲洗,直至没有酸性。挤干后放在阴暗处晾干,保存时应放在密封瓶内,保持干燥。

2.气体膨胀做功的实验,打气时速度不宜太快。通常打气筒止回阀不太灵活,打气速度就不能慢,建议在瓶塞上装一个自行车轮胎上的气门嘴。打气时气门嘴的乳胶管膨胀,能使学生观察到进气的现象。

3.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也都有能量的转化。课本只在想想议议的问题中提出能量的转化。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改变,虽非本节课的重点,但能使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后面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所以在想想议议的讨论中,增加了能量转化的内容。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 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 篇二: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

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

(二)新课教学

如图1所示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是 否也有动能呢?

结论: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称为分子动能。

如图2所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那么,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结论: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间也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 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图(2)

(2)注意:

①内能指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单独某个分子的动能或势能不能称为物体的内能。

②内能是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共同决定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为什么?)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在一 给出简单的解释。

实验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实验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现 的白雾,并分析原因。

说明:瓶内原有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瓶内出现白雾

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这是由于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温度减低所致。

实验结论: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想一想:水壶盖被推起的原因是什么。

7、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_和________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的温度越高体的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______,物体的内 能越_____.3.无论是冰冷的冰块,还是炽热的铁水,尽管它们温度相差很大,但它们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因而都具有________,也就是说________具有内能. 4.下列有关物体内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0℃的物体内能为零 b.温度低的物体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随着增大.5.2003年10月15日,“长征2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载人飞船“神舟5号” 成功发射到太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近22小时后,载人返回舱脱离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安全着陆.返回舱在穿越地球大气层疾速下降的过程中与空气剧烈摩擦,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时,返回舱的()a、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内能增加 b.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 d.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不变

篇三:3.5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_教学设计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5节

教材使用

教材分析

《内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动画,回忆起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运用类比的方法概括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科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科学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归纳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难点:对内能的理解。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5节物体的内能(1)

一、物体的内能:大量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热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

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相同点——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等效)。

不同点——热传递方式是内能转移;做功是能的形式发生转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包括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等两部分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根据flash课件中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跟温度的关系的现象,得出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的(不可逆)关系。通过创设新的情景、提出新的问题,认识物体的内能会发生变化,继而转入探究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热传递和做功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结论。并从能的形式是否改变的角度思考两种方式在改变内能上的本质区别,运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感受生活与科学的密切联系。学生虽然前面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对其内容的记忆并不深,要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难度会比较大。为了认识物体的内能,通过对知识的分解、铺垫,提供合适的flash学习支架,完成从宏观思维到微观分析上的过渡,运用类比法认识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建立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的特色

物体内能的改变 篇2

一、什么是内能

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间因作用力所具有的势能的总和.由于分子运动(热运动)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分子总数目的多少与质量有关,因此内能大小的宏观表现是温度、体积和质量.质量确定的一个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或体积发生变化,其内能大小就发生变化.在初中阶段常常用温度和状态来判断内能的变化,如果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其内能就变大,温度降低,其内能就减小;同样,一个物体由固态到液态到气态,其内能增大,由液态到固态,其内能减小.对于不同物体来说,内能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方式

实际生活中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1.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别,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别,与物体的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都无关.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差消失,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达到相同的温度.而热传递又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

(1)热传导:热传导是介质内的一种传热现象,其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发生,但严格而言,只有在固体中才是纯粹的热传导.而流体(气体和液体)即使处于静止状态,其中也会由于温度梯度所造成的密度差而产生自然对流.因此,在流体中对流与热传导同时发生.

(2)热对流:物体之间以流体为介质,利用流体的热胀冷缩和可以流动的特性,传递内能.热对流是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使内能从温度较高部分传至较低部分的过程.对流是液体或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由于一般气体热胀冷缩现象较液体明显,气体的对流比液体明显.对流可分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两种.自然对流往往自然发生,是由于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强迫对流是由于外界对流体搅拌而形成的.

(3)热辐射:物体之间利用放射和吸收彼此的电磁波,而不必有任何介质,就可以达成温度平衡.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如太阳能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过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物体温度较低时,主要以不可见的红外光进行辐射,在500℃以至更高的温度时,则顺次发射可见光以至紫外辐射.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微波炉等都是热辐射.

由此可见,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

2.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除了热传递外,做功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自身的内能会减少.

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过程,通过做功能量实现了转化,如:物体自由下落,重力对物体做功,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重力做功越多,物体增加的动能就越多.再如电水壶烧水,是电流在对用电器做功,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所以,对物体做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增加得越多;反之,物体对外界做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减少得越多.

利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而实现的相互转化,即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即改变物体的内能,既可以通过做功,也可以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常见的对物体做功的四种方法:压缩体积、摩擦生热、打击物体、拧弯物体.

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 篇3

物体的内能 改变内能的两种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4)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参量的意义。

2.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统计的方法。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2.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

三、教具

1.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 圆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幻灯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分子的动能、温度

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另一方面,温度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动能相对应,对于个别分子或几十个、几百个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大小与温度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2.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如果分子间距离约为10-10m数量级时,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此距离为r0。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当分子距离小于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要减小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斥力做功,因此,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这种情形与弹簧被压缩时弹性势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图1中弹簧压缩,弹性势能Ep增大。

如果分子间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要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引力做功,因此,分子势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这种情况与弹簧被拉伸时弹性势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图1中弹簧拉伸,Ep增大。

从以上两种情况综合分析,分子间距离以r0为数值基准,r不论减小或增大,分子势能都增大。所以说,分子在平衡位置处是分子势能最低点。如果分子间距离是无限远时,取分子势能为零值,分子间距离从无限远逐渐减少至r0以前过程,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而且距离减少,分子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不断减小,其数值将比零还小为负值。当分子间距离到达r0以后再减小,分子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在分子间距离减小过程中,克服斥力做功,使分子势能增大。其数值将从负值逐渐变大至零,甚至为正值。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r的变化情况可以在图2的图象中表现出来。从图中看到分子间距离在r0处,分子势能最小。

既然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那么在宏观上什么物理量能反映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情况呢?如果对于确定的物体,它的体积变化,直接反映了分子间的距离,也就反映了分子间的势能变化。所以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

3.物体的内能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1)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提问学生:宏观量中哪些物理量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标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那么这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宏观量——温度和体积决定的。如果不是确定的物体,那么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质量、温度、体积和物态来决定。

课堂讨论题:下列各个实例中,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并说明理由。①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比较内能。

②质量是1kg50℃的铁块与质量是0.1kg50℃的铁块,比较内能。③质量是1kg100℃的水与质量是1kg100℃的水蒸气,比较内能。

(2)物体机械运动对应着机械能,热运动对应着内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同时还可以具有机械能。例如在空中飞行的炮弹,除了具有内能,还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提问学生:一辆汽车的车厢内有一气瓶氧气,当汽车以 60km/h行驶起来后,气瓶内氧气的内能是否增加?

通过此问题,让学生认识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之总和,而不是分子定向移动的动能。另一方面,物体机械能增加,内能不一定增加。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果用W表示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用ΔE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那么有W=ΔE。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如果传递给物体的热量用Q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量是ΔE,那么,Q=ΔE。热量的计算公式有:Q=mcΔt,Q=ML,Q=mλ(后面的两个公式分别是物质熔解和汽化时热量的计算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过去的单位是卡。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一杯水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即热传递方式)传递给它一定的热量,使它从某一温度升高到另一温度。这过程中这杯水的内能有一定量的变化。也可以采取做功的方式,比如用搅拌器在水中不断搅拌,也可以使这杯水从相同的初温度升高到同一高温度,这样,水的内能会有相同的变化量。两种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除非事先知道,否则我们无法区别是哪种方式使这杯水的内能增加的。

因此,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虽然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这两种方式的物理过程有本质的区别。做功使物体内能改变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而热传递的过程只是物体之间内能的转移,没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课上练习:

1.判断下面各结论是否正确?(1)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2)同样质量的水在100℃时的内能比60℃时的内能大。(3)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4)内能相同的物体,温度一定相同。

(5)热传递过程一定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热量。(6)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或者说内能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7)摩擦铁丝发热,说明功可以转化为热量。答案:(1)、(2)是对的。

2.在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吸收热量变成同温度的水蒸气的过程,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因而物体的内能不变。(2)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3)所吸收的热量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量。(4)分子的内能不变。答案:以上四个结论都不对。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新建立了三个物理概念: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内能。要知道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区分温度、内能、热量,知道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2)要掌握三个物理规律: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使物体内能改变上的关系。

六、说明

内能教学设计大全 篇4

元谋县黄瓜园中学-文建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一些实例

3、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4、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及一些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三、【教具】

冷、热水,细铁丝,铁沙纸,火机等.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①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

②什么是动能、势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形式的能量内能(板书:§16.2内能)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内能?

演示:篮球在地面上滚动.

问:篮球具有什么能?(动能)

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呢?提问:滚动的篮球、下落的苹果、压缩的弹簧分别具有什么能?引导学生观察类并讨论运动的分子具有什么能?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与上述实验类似,分子在运动就具有动能,分子间具有引力和斥力,分子就具有势能。

结论: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板书)

强调: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而不是指单个分子具有的能量。

2.内能跟温度的关系(板书)

演示:盛有等量热水和冷水的两烧杯中(后面衬以白纸,以便同学们观察比较)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的扩散情况。

问:看到什么现象?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分析:

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快→分子动能大→内能大;

温度低→扩散慢→分子运动慢→分子动能小→内能小。

小结: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板书)教师:可见内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内能改变与否关键看温度,那么如何改变内能呢?

3.改变内能的方式(板书)

出示一根细铁丝,问:如何让细铁丝的温度升高?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教师分析:有的同学是用了高温物体使细铁丝温度升高的,从而引出热传递及热量的概念。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能量的单位是焦耳,所以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并引导学生得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给温度低的物体.

结论: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实质是一个物体的内能转移给另一个物体,能的形式没变.(板书)

教师:另一类同学还用别的方式可以改变了细铁丝的温度。

多媒体课件演示: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厚管中,放入绿豆大小的硝化棉,用力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则可见其猛烈燃烧,发出明亮的光.

师生分析:

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点燃烧。在这个过程中,人消耗机械能,使空气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学生实验:

两手合在一起用力搓,说出感觉.

启发归纳: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板书)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广口瓶装少量水并用橡皮塞塞好瓶口,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可见瓶塞弹起的同时瓶内出现白雾。

引导学生分析:

气体膨胀→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瓶内水蒸汽液化形成白雾。这个过程气体对外(瓶塞)做功,使瓶塞动起来而具有了机械能,气体的内能却减小了,即内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启发归纳: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板书)

结论:做功也可以改变内能,其实质是内能和其它形式的能之间转化,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板书)

思考:出示钢锯条,问:如果只知道这根钢锯条温度升高了,而没有看到内能改变的过程,能否判断是通过做功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它的内能增加的.

教师分析点拔:

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所以无法判断.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展示

内能教学反思 篇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探究“使铁丝内能变大,温度升高”的方法。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方法。这当然是好,但我认为提出“用弯折粗铁丝的方法来提高铁丝温度,增大铁丝内能”的同学真是难能可贵。因为他不唯书,不唯师,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粗铁丝内能增加变热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为他叫好吗?在课改前,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那么在现在我要说一句“老师,请用好您的掌声”!

二、重视实验,引导观察,学会归纳。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以往对它的作用重视不够。虽然有时认真地做一次给学生看了,学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或者不做实验,只用口头说说讲讲;或者有时只用电脑课件模拟,变真为假,然后要求学生记、背结论等等,这些做法不但失去了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更失去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能力的机会。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有效的、层层加深的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参与,达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不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完善了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层层深入地提问、启发,通过参与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不但理解了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知道了如何去设计实验达到用的,如何根据实验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

三、把探究活动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

《内能》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教 教 学 学 目 目 标 标 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得关系。

2.通过实验与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与热传递得方法可以改变内能。能判断热物体内能就是否发生改变,与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了解热量得概念。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得概念,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得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得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1.用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得本质。

2.了解热量得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若干根 50 cm 得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完成本节课得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 了解本节课内容,发现薄弱点,针对性听课 引 引 入 入 课 课 题 题 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得图片。展示人类对“热”得基本认知过程。

1.钻木取火; 2.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 3.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 观瞧、思考、感受。

图片除了点出课题之外,还传递了人性得温暖,为“温暖”而学习。

提出:热就是一种能量吗? 新 新 课 课 讲 讲 授 授 新 新 课 课 讲 讲 授 授 一、认识内能 1.用机械能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

(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新知讲解:内能“) [观察一下]“分子”与“孩子”就是否有相似之处? 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得能就是机械能。微观世界得分子虽小,同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得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得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2.给出内能得定义:构成物体得所有分子,其热运动得动能与分子势能得总与,叫做物体得内能。内能得单位就是焦耳(J)。

3.以问题得形式提示学生注意两个问题。

①机械能与整个物体得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得热运动与分子间得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就是不同于机械能得另一种形式得能。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有关“热”得能量得差异,本质就是分子运动情况不同。

学生对比理解,分子虽小但也具有能量。

思考、联想、类比、理解。

认识内能。

倾听教师讲解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得问题。

“类比”理解就是物理教学时,遇到较抽象得概念时常用得一种方法。就是感性认识迈向理性认识得好方法,适合初中学生得思维特点,也间接得告诉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理性思维得方法,为高中继续学习更加抽象得概念做个铺垫。

给出内能得定义至关重要,为以后规范得表述内能与分析内能得变化做好铺垫。

重点强调内能与机械能得区别,强调就是分子能量。防止学习困难得学生混淆概念。

想一想,冰山有内能吗? ②因为物体得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冰山也不例外。

二、物体内能得改变 1.想一想,根据您所掌握得知识,如何判断同一物体内能就是否发生了变化。

(1)小组讨论:内能大小变化表现在哪? (2)讨论结果: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物体温度升高,表明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意味着内能增加。

(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新知讲解:物体内能得改变“) 2.改变物体内能得方法 (1)分组实验并讨论。

[想一想 做一做] 您怎样让一段 50cm 得铁丝温度升高呢? ①请各组说出使物体温度升高得方法,教师一一板书。

②让学生对各组得方法进行评价,发出质疑。

③引导学生将方法归类。

(2)改变物体内能方法:热传递 ①让学生讨论热传递发生得条件。

②提出“热量”得标准物理概小组讨论。

从宏观现象推理出微观机制,再从微观理论推出宏观表现,思考内能改变得外在表现。

学生尝试总结。

小组讨论并实践提高铁丝温度得方法。提出使铁丝温度升高得方法有:用火焰加热、太阳晒、用手搓、用手焐、踩在脚下用力一拉、用锤子不断敲击、反复弯折等等。

交流、讨论,尝试归类。初步明确物体温度升高得方法。

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得问题。

注意聆听教师讲解“热量”得概念。

观瞧教师演示实验 A。

两个学生合作,演示实验B。

再次体验实验 B,注意对实验细节得观察。

本环节得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应用能力。什么时 候 分 子 运 动 得快?什么时候分子间得作用力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对上节课所学知识很好得考察机会,就是学有所用得体现。

给学生搭建平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在已有经历得基础上,对感到质疑得问题,具备动手实验验证得意识。

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分组验证实验,教师演示,归纳出提高温度得一般方法。提高了归纳能力。

B 实验之所以要重复做两次,主要就是提示学生观察要仔

念。

(3)改变物体内能方法:做功 ①做功:演示实验 A (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 ②演示实验 B (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实验演示:气体对外做功“) 实验 B 要让学生瞧,还要做。教师要让两组同学来做这个实验,第一次粗做,第二次细做。详细描述实验瞧到得、体验到得感受。

3.两种方式改变内能得本质。

让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得本质。

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改变内能得两种方法得本质。

细,对事物变化得观察要到位,要关注细节,第一次做该实验得同学,实际充当了教学得反例。

由于该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再做一次也能满足学生得好奇心。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大小不仅与物体温度有关,还与质量,物态、体积等因素有关; 2.注意区分宏观得机械运动与微观得分子热运动。

3.改变内能得方式有两种: 热传递就是能量转移;做功得本质就是内能与机械能得相互转化。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就是等效得。

学生总结 提高学生得归纳总结能力。

练 练 反馈练习参与练习, 完成题目 通过练习,深化对内

习习1.在“向装有少量水得瓶子内打气”得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向瓶内打气,使得瓶内得水蒸气:气压增大,水蒸气得内能 (填“增加”或“减少”);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当瓶塞跳起来时,可 以 瞧 到 瓶 内 出现 ,这就是因为水蒸气对瓶塞 ,内能 (填“增加”或“较少”)。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水蒸气 而成小液滴。白雾未消失时,如果马上盖上塞子,再次向瓶内打气,则会瞧到 。

2.在下列得选项中,通过做功实现 物 体 内 能 改 变 得 就 是( ) A.在炎热得夏天,在啤酒中放入一些冰块,啤酒变凉 B.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中得水被晒热 C.行驶得汽车,轮胎会变热 D.划火柴,火柴燃烧 3.美国宇航局得科学家们认为,在美国东海岸出现得“天空火球”现象就是由于小行星进入了地球大气层。请同学们尝试解释这个罕见得现象。

参与练习, 完成题目 能概念得理解。

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板书设计 第 2 节 内能 一、认识内能 1.什么就是内能? 构成物体得所有分子,其热运动得动能与分子势能得总与,叫做物体得内能。

内能得单位就是焦耳,简称焦,符号 J。

2.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二、物体内能得改变 1.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发生了改变——观察其温度变化。

2.热传递: ①发生得条件——存在温度差; ②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得多少。

3.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②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 篇7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后面学习热机和能量转化做准备。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目标定位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们要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方法阐释

内能和热量在初中阶段是较难理解的概念,一是因其抽象,无直接的演示手段,二是学生或大部分学生没有相关的间接经验的基础。总之,这两个概念远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如何修筑学生的认知之路,完善学生的“经验之塔”是这一节课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指出,“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必须是铺满着具体经验。”在学生不能获得直接做的经验时,充分利用观摩演示、利用视听教材、照片、多媒体等帮助学生形成替代经验,进而获得抽象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概括,形成概念。

教学流程

环节一 实验提供经验类比突出本质

1.在这节课的引入上一般采用复习分子动理论或者利用生活中的热现象提出问题,我

想,这些方法的局限在于它对学生接下来学习内能没有提供更有力的帮助,学生知道“有这回事儿”远不如知道“为什么有这回事儿”。这里我使用了自制器材,借助温度传感器,以实验观摩、图像展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经验支持。

实验器材是一个金属筒,外层密封隔热材料,内装一定数量的铁砂,将温度传感器的探针固定在筒壁上,摇动金属筒并使摇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使铁砂在筒内旋转摩擦,学生通过大屏幕观察温度传感器示数的变化。

2.虽然有学生猜测到温度传感器示数升高,但是实验的过程仍然使大家热情高涨。把握学生的情绪反应,我提出问题:如果把金属筒比作一个物体,里面的铁砂就是物体中的分子,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一位同学负责汇总记录全组成员的见解。【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学生需要某些生动的素材来激发兴趣,不可忽视的是激发思考才是更加重要的目的,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进入学习状态”。这节课的引入设计还为学生提供了距知识更近的直观的经验,将微观世界的变化以类比的方式展现到学生眼前,使下面的学习过程更加丰满,让类比更有说服力。小组讨论任务是开放式的设计,学生的见解不仅涉及到分子的能量问题,为课堂做了铺垫,也为学生自己的认知过程做了铺垫。

环节二

经验支持理论 宏观辅衬微观

1.学生讨论总结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见解。大家共同认可的看法有:运动的铁砂是有能量的,运动的分子也应该有能量;除了运动以外,铁砂的相互摩擦、撞击也是它们具有能量的一个原因;金属筒内的铁砂相互摩擦、撞击让金属筒有了更多的能量,分子的运动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对物体做功可以达到让物体温度升高的目的……

2.以同学们通过类比获得的认识为基础,确认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

3.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讨论和多媒体手段,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设计意图】上一环节的实验结果和分子运动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支持,学生的讨论为理解这一特殊能量形式提供了思想和认知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实验连接了间接经验和理论,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罅隙,对实验的分析就是为了让类比有具体的凭借,让学生的思想完成经验到理论的提升。

环节三 坚实“底座” 扎实攀升

亲自动手做的经验是最直接的经验,在“研究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这一环节学生实验就是经验之塔的坚实底座。

1.引导同学们研讨实验方案。让人欣喜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到很多证明内能与温度关系的实验方案(也有实例)。

2.条件允许的由学生自选器材进行实验,器材不能满足自己设计要求的用课本上的方案完成实验。

3.总结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后面的与热量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一带而过只能让学生的认识不清晰或不完整。学生设计实验和自己操作、观察的过程是其认识趋于完整、科学的过程。结论不是不重要,但是怎样得到结论更重要。

环节四 “做”、“思”结合 抽丝剥茧

通过实验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1.引导:从刚才的实验我们还可以看到如果把冷水变成热水,水的内能就会增加,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小游戏:热量传递。让学生两人一组分别用两手相搓和对手哈气的方式让自己的手热起来,然后握住同组同学的手,互相静静地感受热量的传递。

3.问题:有一个铁钉,我们用哪些办法可使它的温度改变,从而改变它的内能?小组讨论。

4.分析总结。通过给改变铁钉的方法的分类得出: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而且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设计意图】第一步骤的交代主要是为了学生思维上的自然过渡;第二步骤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将两种方法蕴含到里面,启发他们的内心感受能够加深印象,当然也有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第三步骤开放式讨论更有利于学生的经验总结和信息的搜集整理。做思结合,还是对学生的经验和内心体验的关注。

环节五 生活即是课堂

1.学生列举生活中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内能的实例。据此介绍热传递的定义。

2.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3.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对内能的改变来讲就剩下改变大小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了,学习热量的概念、单位等。

4.练习,加深对热量是个过程量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经验学习热传递和热量,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经验。

环节六 精彩实验

精彩主讲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粗铁丝、压缩空气引火仪、试管、塞子、两用气筒等实验器材(某些器材可提供使用说明),各组准备:完成部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

(压缩空气引火实验的改进:先将火柴头慢速擦一些在火柴盒侧面的黑纸上,让红磷与氯酸钾混合,取一小块这样的黑纸放入空气压缩筒内,黑纸面朝上,把火柴头粉末撒在黑纸上面,然后轻轻的用力向下压缩活塞,就可以点燃了,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更高,安全性能更好。)

2.每组派出一名同学以简练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和解释自己的实验,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几个典型实验在学生的精彩主讲环节,给全体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讲解和课堂上的互动代替了老师的提问,大家共同探讨研究代替了教师“一对多”的低效的讲解过程。

同时学生在这一环节列举其他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3.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能量的转化。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知识系统中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更需要从经验到抽象的过程,完成实验帮学生获得了“直接的做的经验”,而讨论、主讲的进行是更好的提升经验层次的经历。

教有所思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

获得经验的三类十种方法

摘自《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美国教育家戴尔(E.Dale)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的教育过程就是协助获得和获得各种经验的过程。本节课上学生的实验属于获得“有目的的直接经验”,特别是在学习“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环节,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讨论,并完成实验,讲解实验,“做的经验”更加丰富起来;而观摩实验,欣赏视频,观察图片都属于逐渐走向抽象的“观察的经验”;语言的描述、实验的分析总结、对事实的总结概括是最高层次的抽象的经验。

上一篇:2024年春季幼儿园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文案策划实习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