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听课记录与评析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听课记录与评析(精选11篇)

幼儿园听课记录与评析 篇1

1、引导幼儿体会故事中人物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2、启发幼儿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炼故事发展的线索。

3、鼓励幼儿根据故事中人物的不同形象,设计表演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基调。

4、培养幼儿在共同布置场景、选择道具、表演故事时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雪景图片,了解下雪。

2、逐步理解故事内容。

(1)理解故事第一环节――小兔送萝卜。

a、小兔去找萝卜,学习句子“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猴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听课评析:中班幼儿对于完整句式的表达能力还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鼓励幼儿跟着课件中的故事录音一起来学说,能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b、小兔找到萝卜,模仿“挖”的动作。

听课评析:中班幼儿活动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更喜欢情景化的活动状态。根据这个特点,我引导幼儿模仿小兔挖萝卜的动作,并在课件中配以动画效果的出现,激活物体,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好奇心,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c、讲述故事:小兔抱着萝卜,跑到小猴家,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小兔就把萝卜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2)理解故事第二环节――小猴送萝卜。

a、小猴哪去了?巩固句式“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熊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b、小猴找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见什么呀?(桌子上有只大萝卜)那它会怎么做呢?

c、讲述故事:小猴抱着萝卜跑到小熊家,可是,门关得紧紧的,小熊也不在家。小猴就把萝卜放在窗台上,回家了。

(3)理解故事第三环节――小熊送萝卜。

a、小熊去找萝卜,继续巩固句式“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熊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b、可是找了半天,小熊什么也没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见什么呀?(窗台上有只大萝卜)小熊高兴极了,它又会怎么做呢?

c、讲述故事:小熊抱着萝卜跑到小兔家,这时候,小兔已经睡着了。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萝卜轻轻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4)理解故事第四环节――小兔醒来。

a、小熊把萝卜送给谁了?(小兔)小兔在干嘛?(睡觉)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萝卜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b、小兔醒来,它看到什么?它会说什么呢?(放录音)“萝卜回来了!”小兔说什么?它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怎么样?

c、模仿小兔醒来的情景,模仿小兔子的话:“咦,萝卜回来啦!”

3、再次欣赏故事《萝卜回来了》,理解朋友之间互相关爱之情。以三角形图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送萝卜的过程。

听课评析:

a、将送萝卜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三角巡回的动画演示,非常深动、有趣,既自然地引导幼儿了解萝卜回来的过程,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b、把送萝卜过程编成了歌曲。歌曲内容:小兔子呀,送萝卜呀,送小猴,送小猴,小猴送给小熊,小熊送给小兔,萝卜回来啦,萝卜回来啦!

c、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动物吗?为什么?我也很喜欢它们,因为它们愿意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真是一群相亲相爱的好朋友!

幼儿园听课记录与评析 篇2

对于一名幼儿教师而言, 当她完成了一次教学活动后, 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体会和想法, 既有成功后的喜悦, 也有失败后的沮伤, 但更多的是对教学过程及不足之处的反思与惋惜。其实, 这就是一种教学实践反思。而评课是幼儿园常规教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在评课活动中, 讲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围绕着特定的教学活动和特定的教研话题, 通过交流、对话、质疑、反思, 促使教师的实践和专业理论的提升, 从而增加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评价能力。此外, 评课活动还能对听课教师起到明确观摩教学活动时具体“听什么”“怎么听”“记什么”“想什么”的指导作用, 可以说, 行之有效的评课活动是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经。

一、创造宽松的教研氛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研氛围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保障, 因此幼儿园要营造一种评课活动在相互尊重、开诚布公的前提下, 达到共同提高的氛围。此时参与评课的教师都是平等的, 领导、骨干教师、专家都只是称谓不同,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参与者的评价职能是分享经验、促进成长。没有“错误”的概念, 有的只是暂时的“不足”, 评课不是相互“挑刺”, 不是彼此“贬低”, 而是帮助个体突破个人的局限性, 是优化策略促进自我更新的交流和共享, 所有评课参与者要彼此非常信赖, 开诚布公, 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 特别是上课教师要敢于反思和暴露自己的不足并能积极对待各种不同建议。对于新教师更要使她们打消顾虑, 积极鼓励她们勇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在自评与互评中不断提升

评课的环节分为授课教师先进行自评反思, 然后听课教师和专家领导再针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研讨。授课教师在进行自评反思时要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 并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环节的安排、师幼互动的情况、教学效果与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反思, 并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感受、体会、想法、疑问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如中班陈老师在反思自己的体育活动《小猴摘桃》时, 活动的目标是:

1.练习纵跳触物。

2.初步学习跨跳的基本动作。

3.在游戏中感受到体育活动的快乐。

她在热身活动后, 先让幼儿示范如何摘桃子, 讲解双脚原地纵跳。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到了讲解和练习跨跳上, 最后在游戏环节让幼儿们先跳过三个连续放置的呼啦圈, 然后跨过两条“小河”, 跑到对岸跳起来将桃子摘下。陈老师在谈到自己进行教学活动的体会时认为, 整个活动比较混乱, 自己的要求没有提清, 尤其在游戏环节, 幼儿们不能按组一个一个地进行游戏, 而是呼啦啦一大帮幼儿同时进行, 没能很好地观察到幼儿们的完成情况, 教师没有及时给予引导。

围绕陈老师组织的活动及课后反思, 教师们进行了积极讨论, 有的教师认为, 陈老师的这个教学活动还是比较关注幼儿的, 在跨跳环节对能力弱的幼儿进行了个别指导;有的教师认为陈老师的活动环节设置由易到难, 有层次感;有的教师同意陈老师的自评, 认为活动规则没有交待清, 细节安排上不太合理;有的教师认为活动环节的时间安排和目标不匹配——教师们经过讨论最后认为之所以整个活动感觉混乱, 重难点不清, 除了细节上的问题, 最主要的是目标的制定有问题, 目标定位不准, 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水平等方面合理制定目标。在幼儿都会纵跳的基础上, 不应将练习纵跳作为目标, 而应将练习跨跳作为重难点目标。

通过反思自评与互评教师们认识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进行教学评议的依据。在目标的制定上, 既要关注到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首先, 目标定位要淮。目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它们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其次, 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有些教师在目标的制定上过大过空, 如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显得过于空洞, 缺乏可操作性。

再者, 目标要具有弹性。既保证幼儿学习的基本要求, 寻找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

根据这次评课教师们提出的改进意见, 陈老师调整目标, 摸清幼儿的实际水平, 分清重难点, 又组织了一次《小猴摘桃》的教学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难看出, 通过上面的例子, 不管是授课教师还是评课教师在目标的设定上都会有一定的提高。评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上课教师完善教学, 更重要的是通过评课促进评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课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进行反思和重构。在评课过程中, 有时会侧重于请青年教师多谈自己的看法, 提升她们在评价一节教学活动时的局限性和表面性, 帮助她们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如前一段就大班王老师的语言活动《有趣的汉字》进行的评课, 当王老师谈完她的课后反思后, 评课的组织者请青年教师郑、李、董分别谈谈自己的看法, 郑老师认为课件做得很好;李老师认为教具新颖有趣;董老师认为授课教师的教态亲切。组织者又请三位教师谈谈有什么不足之处, 三位青年教师面面相觑。可以看出三位青年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执教者在看、在评, 却较少关注幼儿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幼、幼幼间的互动情况。于是评课组织者又请一些骨干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的教师认为整节活动目标制定合理, 关注了幼儿的前期经验水平, 活动环节层次清楚, 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有的教师认为请幼儿在活动之前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 让幼儿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活动中, 增加了参与性和积极性、活动采用了多种方法, 做到了动静结合, 使幼儿始终保持身心愉快;有的教师也提出了不足之处, 认为最后游戏环节中幼儿识字量有些偏大, 超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评课精神氛围中, 这些不同的“声音”在相互碰撞、对话。使各个层次的教师在使幼儿获益、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三、在反思与评价中实现专业化成长

在上述案例中, 上课教师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认真听取了不同的“声音”, 就在和这些不同“声音”的碰撞与对话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各种深层观念。参与听课评课的教师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 听取他人的意见, 换位思考, 在汲取其他教师研讨结果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上更符合幼儿教育规律, 进而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正是在这种反思与评价过程中, 幼儿教师在对活动细节 (如各种具体的策略、方法等) 进行反思与评价的同时, 还敢于对隐藏在活动设计背后的各种深层观念提出质疑, 在其他不同“声音”的指引和启发下, 他们将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反思与评价自己的活动设计思路、方法、策略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深层观念。在此过程中, 幼儿教师不仅可以优化反思与评价过程本身, 还可以不断优化各种活动设计方法、策略, 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断优化自身各种深层观念, 进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摘要: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教学实践与认识的过程, 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换句话说, 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 就是“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不断升华的过程。反思是教师发展中最具积极性的因素, 是总结、是批判、是追求。而评课是幼儿园常规教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评课活动中, 参与教师围绕着特定的教学活动和特定的教研话题, 通过交流、对话、质疑、反思, 促使教师的实践性缄默知识逐渐变成可交流的反思性知识, 从而增加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评价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反思,评课,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秦元东.幼儿教师在对话、反思与评价中不断成长——通过评课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尝试.学前教育研究, 2005 (5) .

[2]冯江英, 孙钰华.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探析.教师教育研究, 2007 (12) .

幼儿园语文听课记录 篇3

1、观看照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请你们看几张照片,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2、提问:

这是谁?手里拿着什么?

吹管是什么形状的?

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二、猜测并记录

1、观察记录纸

2、幼儿想象并猜测:

你觉得正方形吹管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三角形的吹管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3、记录自己想象的结果并交流。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结果

1、教师示范操作吹泡泡

2、幼儿自由选择吹管进行吹泡泡。

3、记录自己发现的结果

4、交流操作记录表

四、延伸

教师出示梯形吹管,让幼儿进行猜测。

评析:

幼儿教师听课记录评语 篇4

2、你是个聪明可爱又能干的小女孩。你很喜欢和老师交朋友,说一些自己发生的事。你上课时很认真,很爱学习爱看书认字。你的画画进步很大,还得奖了呢!你的数字写得也不错。你很喜欢帮老师做事,老师希望你以后做事动作快一点,做事更仔细一些,做更能干的小女孩。你是最棒的!

3、你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你爱动脑爱看书。上课能经常听到你回答问题的响亮声音。你画的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果聪明的你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团结互助,我想一定会成为一个棒棒的小男子汉的!

4、你是个可爱善良又能干的小女孩。这学期你的表现很好,你各方面提高较快。认字念儿歌画画都很棒,你很爱劳动,经常帮老师做一些事,而且做得很好。你的认字水平也提高较快,认识了较多的汉字。你还学会了许多的歌曲,画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你以后上课能更认真一些,不要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你一定会更棒的。

5、知道吗?你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老师喜欢你,因为你是老师的“好帮手”;妈妈喜欢你,因为你是“乖乖女”;小朋友喜欢你,因为你是“小榜样”。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分地证明了你是个懂事,能干的孩子!继续努力吧,你一定会成为我们班一颗闪亮的星星的!加油!

6、你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你吃饭卫生好,不洒饭,穿衣速度快,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做事情特别细心,书写数字干净整洁,课堂上能举手回答问题,但声音不够响亮,有点胆怯。希望你升入大班后更大胆些,做个自信勇敢的孩子。

7、你是个活泼聪明可爱的男孩你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和小朋友,这学期你各方面都进步很大。上课认真了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爱开动脑筋,认识的字也比以前多了。吃饭睡觉也好多了,有时还添饭呢。老师希望成成以后上课时不要调皮,加强动手和自我服务能力,做事情要有头有尾。经常去看一些图书,让自己更棒,好吗?

8、你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这学期你的进步很大,你能自己穿脱衣服,吃饭也好了,自理能力强了。你喜欢帮老师做一些事,而且做得很好。你上课比以前认真了,经常举手发言,也认识了很多字。画画涂色也有进步,希望豆豆以后做事再细心一些,在数学方面再加强练习。经常看一些图书,增长见识。让自己变得更加棒,可以吗?

9、可爱你,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笑容,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和你交往。你的画非常生动漂亮,舞跳得也很棒!如果活动上课时能找到你明亮的眼睛,看到你积极开动小脑筋举手回答问题,那该多好呀!老师相信一定能看到的,对吗?

倍数与因数听课评课记录 篇5

楼雪佩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堂《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人性化。张老师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下面是我听了这节课的感受:

1、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教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先动一动,后说一说,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

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师徒听课活动的听课记录 篇6

前两天进行了师徒听课活动,我听了郑老师一节课,感觉受益匪浅,现在就将我的听课小结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讲课内容摘要

1复习旧知

回忆快乐家园讲过的内容,强调“数,可以表示多少”

2连线(出示小黑板)

让同学们自己发现数与物体的一一对应关系,同时加强数可以表示物体多少的思想。同学们由例题自己找规律并且完成小黑板上的题

3数的另一个作用。

游戏引入

(1)找10名小朋友组成一个小小足球队,每个小朋友分给一个号码牌(从一到十)

(2)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小校运动员身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3)你认识他们中的几号运动员?小朋友们来说一说

(4)小球员们站的有些乱,谁来做小裁判帮他们排排队。

(5)小队员们将自己的号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贴到黑板上。

总结,数还可以表示顺序,小朋友们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数是表示顺序的呢?小朋友们讨论举例。

4,回归课本,翻到课本第五页,练习课本上的题。

5小朋友们静息,静息的时候小脑袋不要停止思考,想一想今天我们都学了什么?

二、听课总结

1郑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很注重学生的自主交流探索,给孩子留有很大的自由思考的空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的`发现能力,并且很注重孩子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强调表达的准确性,有一个小的细节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很重要,在带领孩子们读题目的时候强调要求小朋友们用手指头点着题目,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这点我觉得非常好,真正做到了教孩子一年想孩子十年,从小就培养孩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

2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郑老师非常注重这一点,经常用到“真棒!”“很好,我请你来… …”“多棒啊!!!!”“。。。多棒啊!!!”“。。。又得到一颗星!”… …语言和蔼可亲,很有亲和力,能融入到孩子中去。

3可讲的生动有趣,比如,再讲书可以表示顺序的时候,让孩子们做了一个小游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小学上册听课记录 篇7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1班 记录者 XXX 讲课题目 四 边 形 时间 2008-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 ①“长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 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

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公开课听课记录 篇8

班级:七(1)班主讲人:时间:2012年10月16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第一框《丰富多样的情绪》

教学步骤

感受情绪 导入新课

走进情绪 体会多样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 情绪

知道情绪的基本类型,理解情绪是丰富多样的。

教学设计(含步骤)

设计意图

课堂观察(含评价建议)

学生主持《课前五分钟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畅谈天下事》导入新课 能力,初步感受情绪。

1、情绪大观(展示学生不同表情的图片)

2、梦想剧场(表现喜怒 哀惧四种情绪,互相表演给同桌看)

3、开心辞典(情绪词语接龙)

展示不同的表情图片,学生猜是什么情绪,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四种常见情绪。

通过表演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游戏的情境中体验情绪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增强了教学针对性。

根据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和交流,理解情绪对人们有着非常神奇的作用,不同的情绪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情绪是把双刃剑。

探究情绪 见证神奇

带上情绪,盘点收获 回味情绪,小试牛刀

理解情绪的作用,明确学会调控情绪的重要性。

1、自学教材P62,思考: 情绪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举例说明。自导自演 要求:

①先自学教材2分钟 ②小组内交流 ③班内交流展示。

巩固知识 知识能力 得以提升

师生盘点收获

制作书签

巩固本课知识

听课记录 篇9

新源县中心小学 帕孜拉

2016年10月218日,我校双语数学教师参加了在临沂金雀伊宁市一小和伊宁市2小小学听课结对子交流活动。并听了这次两个学校的四位老师的课:尼露帕尔老师的《角的认识》、阿斯彦老师的《分数的认识》、尹老师的《和倍问题》、和古丽江的《找规律》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精彩呈现,她们的教学都充满了激情,分别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也着实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次听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老师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细细品味这四节数学课,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她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每位老师的课,都设计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数学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如尹老师的《和倍问题》中,老师准备了三道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新授课有了很好的铺垫。一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是一节课成功的保障。

三、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通过这四节数学课,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还要自始至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感受到“数学好玩”。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篇10

时间:2012.9.12星期三第六节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

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L=1.6km=1600m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t=s/v =(l + L)/v =(200m + 1600m)/(10m/s)=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

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s=vt=340m/s × 4s =1360m =1.36km

1.36km ÷ 2 =0.68km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0.68km。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3(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怎么样求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篇11

一、检查上堂课效果,齐读生字词。(3分钟)

呈现本目标是细读课文,体会深意。

二、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1分钟)

导入新课:以几种死亡的形式: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杀,他杀引入本堂课讨论祥林嫂的死是属于那种死亡?那又是为什么?她的死又代表了什么?”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讨论探究(37分钟)

1、教师板书“祥林嫂死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5分钟)

2、讨论探究

(1)让有自己想法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对于不同的看法一个一个来讨论。

先---生1:他杀。师:那谁是凶手。要求学生去原文里一一找出答案,不同学生将答案集齐:鲁四爷、四婶、柳妈、卫婆子、她婆家人、“我”(此处师生共笑,课堂气氛愉悦轻松)。教师总结凶手:乌镇的一群人是凶手!(8分钟)

后----生2:自杀。师:为什么是自杀?开启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生2处于下风。(6分钟)

(2)教师进一步提问

师:为什么他或他们是凶手呢?(5分钟)

学生一一说明缘由。

A例如以“你放着罢,祥林嫂!”讲解句式和语序知识。(2分钟)

B对回答者回答有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反驳、讨论。(5分钟)

(3)让学生齐读小说的开头两节,结合注释回答这样的开头有什么深意?通过讨论,引出祥林嫂死了的原因是封建礼教。教师板书“封建礼教吃人”(6分钟)四: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造成的,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写完课后练习与本课同步练习

复习下一课生字词。附:板书

“祥林嫂死了!” “封建礼教吃人!”

辩论、讨论的东西太多,因时间有限而不够深入探讨,教师应选一个进行深入探讨。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教学环节紧凑。

教师就其中的一些学生回答的文中缘由穿插一些别的知识较好,学生不易对课堂的同一个探讨问题疲劳

《琵琶行》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堂课效果,复述《琵琶行》故事

二、进入课堂讲解探究

1、让学生分组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之后选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小组到黑板上写出

学生提出了大概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挑选了以下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了黑板上:

A.景物描写的作用

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欣赏描写音乐的句子

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也不是学生能定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在学生选择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一一释疑。

A对“唯见江心秋月白”进行赏析,侧面描写

B 对一些描写音乐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选择一处赏析,小组讨论)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

教师点明鉴赏句子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方法指导(手法、内容、情感)。此处能进行非法指导较好。指导结束后让学生再次鉴赏较好。

教师指出弹奏的几个阶段。

3、找出琵琶女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感慨(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三四段,让学生齐读。分析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

经历、感受==相似

教师点评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再读“我闻琵琶已叹息”段。

4、作者与琵琶女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小组讨论),教师明确琵琶女是为自己,作者是为天下。

教师未在文中找出答案,此处处理较差。

5、白居易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用笔、心、泪)

三、布置作业 附板书

正面 侧面 为个人 为天下

从诗歌整体出发,把握诗歌诵读

上课整体环节清晰,环节推进明显

能在学习方面给予指导

质疑环节应更加精细化,教师的点拨过多。

《蜀道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投影显示)

已三秦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导入今日所讲《蜀道难》

二、师配乐朗诵(投影显示)

原文在投影上一一出现,师诵读后生齐读。在一片朗诵声中进入课文讲解。

三、文本整体感知

1、师:有一句诗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很多遍,请划出。投影显示

包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句

2、师:这三句同样是说“蜀道之难”,强调的内容相同吗?

A生1:第一句强调的是高。

生读第一句;师指导朗读:应该读的沉重舒缓,“噫吁嚱”,是为了加重语气,“危”应重读,“难于上青天”声音应扬起来,“蜀道之难”应平点,为后面蓄势。师范读。

B生2:第二句强调的是险。(读)

师指导:“凋朱颜”是吓得脸色都变了,所以应带颤音。师范读。

C生3:第三句强调的是凶。(读)

师指导:战祸频繁,“长咨嗟”是叹息的意思。师范读。

总结:这一句就像乐曲的主旋律一样,一唱三叹,营造了雄奇、可怖的意境。

四、问题释疑

1、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李白赞成朋友入蜀吗?请找出劝诫朋友不要入蜀的句子。

(投影显示)”问君西游何时还?······不如早还家。”

师生分析,生读,师范读。

2、悟读探究意蕴

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再读此诗,讨论:除了劝说友人不要入蜀之外,诗人还有没有言外之意?(教师指导,学生大致答出以下几种)

热爱祖国大好山河。说世事艰难,仕途之难。对政局动荡的担忧。

(投影显示参考)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艰,仕途之艰,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五、布置作业

1、回家诵读,写下你认为表现“蜀道之难”最为精彩的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配套练习

打破了以往的文言“作者、背景介绍,字词、文意疏通、疑点讲解”的模式,以诵读模式讲解形式新颖,学生较喜欢,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

《老人与海》

一、名言导入,创设情境

以PPT的形式展示海明威的突出成绩和:约翰·肯尼迪总统对海明威的评价。

教师用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导向中快速阅读,走入小说角色。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小说大致内容。

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填写下表,表格展示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第一次 攻击者

数量 表格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填写的表格内容。

学生工作量太大,耗时较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填表,并在关键处点明让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三、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一:同桌分工合作选读文中关于鲨鱼描写的部分内容,概括鲨鱼特点,并分析海明威为什么会这样写。

问题二:老人最后带回来的是一条死鱼的残骸,如此看来,老人是成是败?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师做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理念。

四、布置作业

1、小说节选部分到老人回到茅棚躺在床上结束,请在此基础上续写一段文字(参考思路:可以写睡梦中,也可以写老人醒来后,等等),要注意尽力贯穿原文的语言风格。

上一篇:有味道的朋友作文下一篇:西施版六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