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精选14篇)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数学学习和数学能力发展的根基。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但据调查发现,近几年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出现弱化趋势,折射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等令人担忧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使计算教学更活泼有趣、更扎实有效呢? 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如在教学简便算法前给学生讲数学家高斯幼年时创造性解答:“1+2+3+…+99+100”这一百个自然数相加的故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有趣味。

二、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的速度。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如果一个学生不知道4+8=?的口算,那么笔算34+28=?是无法下手的,对于估算也是同样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口算天天练。口算训练必须落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临时抱佛脚。我通常利用每一节课的前2分钟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口算训练,这 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口算形式变换多。低年级学生喜欢小型多样的游戏竞赛。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玩转盘抢答和玩扑克牌抢答的游戏。每周还会定期举行一次口算比赛,评出“周速算之星”并予以表彰。

三、重视学生笔算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课程标准》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具体采取了下面一些措施:

1、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低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所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操作,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凑十法”的算理。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

2、利用口算来说明笔算的算理。口算是笔算、估算和其他计算方法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加、减法笔算是用竖式计算的。竖式的计算方式是一般的计算方式;不管是几位数相加、减,都可以用竖式直接来计算。在竖式中数位排列整齐、对称,两个数对位直观、明了,计算过程的逻辑顺序清晰、明确,计算过程和步骤历历在目,便于复查和检验,进位(包括连续进位)与退位(包括连续退位)都可以在竖式上直接操作。使用的工具简单、易找。竖式的计算方式是任何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

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比作准确的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从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中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呢?在计算教学时,我帮学生总结了计算“四字诀”即“一看、二想、三算、四查”,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就是认真看数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认真审题,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三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 整齐美观。“四查”就是认真自查。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2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 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是具有主动性的人。因此, 计算教学应该触及学生心灵, 让计算知识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

1.挖掘教材资源。新教材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出发, 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教学时,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用好教材, 从课本提供的情境图中提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 结合实际进行恰当的改造、加工, 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先让学生用实物或图片开展“平均分物品”活动。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 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列式计算后, 再把7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 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在分物品的活动中, 学生发现平均分的结果有两类, 一类是刚好分完, 另一类是有剩余。教师及时引导, 平均分有剩余时, 需要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分的结果, 从而揭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平均分活动看似简单, 却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的来源, 切实感受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丰富练习形式。为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寓教于乐, 教师在强调计算的同时, 应注重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 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 设计分东西、找朋友、带小动物回家、送信、涂颜色、圈一圈、连一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把一道道计算题变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小精灵”, 学生们在多彩的童话世界中玩转10以内的加、减法, 练到“自动化出结果”的效果。设计练习题时, 可以用卡片、小黑板看算、听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算理算法是关键

计算教学应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再用算法指导计算。即让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如,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 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先把单根的小棒合在一起, 得十几, 再把十几中的一个十捆成一捆, 十位增加了一个十, 再加剩下的小棒。通过操作学生就容易概括出“相同数位相加,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一”的算法。有了摆小棒的经验,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其中的算理。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习算法, 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训练是重点

练习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核心环节。合理设计练习, 能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及时掌握、巩固算法, 解决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计算技能技巧。

1.合理设计练习。 (1) 注重练习的层次性。练习设计应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到巧, 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逐步悟出计算规律和法则, 达到“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境界。 (2) 突出练习的针对性。练习应紧扣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进行设计, 尤其是学生理解上的疑点和计算中的难点, 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提高计算技能。3.体现练习的多样性。小学生学习计算常常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对枯燥、单调、数目大、无情节的练习, 不容易引起兴趣, 计算时往往表现出心烦、急躁、易错的特点。因此, 练习设计的多样性、趣味性是提高练习实效的好办法。如,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设计如下练习: (1) 基本练习。完成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让学生圈一圈、分一分、填一填, 重点说说剩下的数不够再分时, 在算式中怎样表示。通过练习, 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的理解, 弄清有余数除法的本质。

(2) 针对性练习, 分一分。

11个苹果, 每 () 个一份, 可以分 () 份, 还剩 () 个。

学生操作后, 列出以下算式: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交流、抽象、概括等活动, 进一步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概括出“余数要比除数小, 且余数最大要比除数小1”这一教学难点。

(3) 综合练习。

本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强化对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认识。

上述练习的设计, 注重夯实基础, 具有层次性、延展性, 突出趣味性、实用性, 彰显实效性。

2.加强基本计算题的练习。20以内的加减法, 表内乘、除法, 是一切计算的基础, 必须练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因为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都是由许多组20以内加、减法组合而成的。而乘、除法是由2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口诀组合而成的。因此,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练熟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乘法口诀。教学中, 应结合当天的教学内容每天坚持一定量的练习。比如, 每天练习4道口算、3道笔算、3道加减混合运算等。

四、培养良好习惯是保障

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 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实证明, 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计算出错的重要原因。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必须重视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检查的习惯。检查是否抄错数据, 做到不错不漏。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先看数字和符号的特点及联系, 再想想运算顺序, 确定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接着, 找找计算方法, 怎样算更合理、简便。不能直接算的是否可以通过分、合、转化、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最后, 再动笔计算。3.仔细计算、规范书写习惯。4.估算和验算的习惯。估算和验算的习惯是计算正确的保证。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弄清各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抓, 注重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答案对错的习惯, 并及时了解、收集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选择有代表性的错题组织学生分析、比较、交流, 达到纠错、防错的目的, 从而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3

关键词 培养 低年级 学生 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63-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主线,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农村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教学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把看似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任务完成呢?

一、充分认识,落实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等先进计算工具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口算和笔算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传统的计算不需要了,只要会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就行了。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甚至部分教师产生了对计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现在必须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尽管计算工具科学了,但完全依靠这些计算工具是不行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是不断发展的,今天不学会计算,怎么会有将来计算的发展呢?将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发明,就落在下一代身上,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小抓起,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狠抓学生的计算。学习数学知识,就好像建高楼一样,万丈高楼必须从地起。学习计算,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础,才能学好。所以,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对低学段学生提出的具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逐一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如果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景,会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尽快的、全身心的投入到计算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学概念,领会计算方法。

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我们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视口算,活跃思维

学生的计算,一般来说,都是从口算开始。所谓的口算,实质就是心算。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口算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运用的都是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会了口算,才能顺利地学会笔算,如:计算35+47,笔算时,每位上的数相加,用的都是口算。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希望农村学生在短期内学会口算,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口算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新课标对低段口算的具体目标是:能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所以,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直要進行口算方面的训练。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是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

另外,我认为练习口算的方法很多,一种可以是用眼睛看,直接算出得数。例如:教师手拿口算卡片,学生用眼睛看,用心算。报出得数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以是全班抢答;可以是开火车,每人答一道;也可以是用手势表示答案……这种练习口算的形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口算能力,而且在练习中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口算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否则课堂成为那些口算快、正确率高的孩子的天下,这样也就失去了练习的意义。第二种练习口算的方法就是在游戏中进行练习。例如在苹果树上画满大苹果,每个苹果后面藏着一道口算题,让学生摘苹果,算对的学生可以得到苹果作为奖励;也可以是准备几张小房子图片作为小动物的家,门上用数字标好房间号码,每个学生手里拿一张小动物的图片,图片上印有一道口算题目,学生根据口算题目的答案为小动物找家,找对了的同学一样可以得到奖励。像这样的游戏还有帮邮递员送信、过河、找朋友……这种教学方法非常受学生的喜爱,学生的积极性能极大的被激发出来,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法。

四、开展竞争,培养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开火车、抢答等。

“夺红旗”比赛,就是将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算式题,抽出18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这样,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开火车”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个……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最先算完的为赢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并不是学生不会计算,也不是学生不懂算理,而是因为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这表现为:抄错数、看错符号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只有写对写好才是计算正确的前提。

其次,“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运算符号,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解题,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因此,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再次,要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就这样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比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符号看错了没有,答案写错了没有等,有的题目还可以进行检验和验算,再次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对于检查的习惯不能说说而已,教师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只有会检查才能去检查。

当然,不管是哪种良好的计算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六、慎用评价,以评促学

计算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学生理解交流算法的平台,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的有效反馈工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前都要仔细倾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别人算法的特点,认真思考、对照自己的算法与别人的差异,通过评价能起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发现其思维的走向,评价直接指向数学的本质,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4

“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是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善于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以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该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从小学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分数所占的比例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据平时月考和期中期末检测的质量分析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差,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哪些方法来提高学生大的计算能力呢?因此提出《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方案,力图在研究中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出适应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使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及整体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学习,勇于

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4、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

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

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形成教研组特色。

三、研究内容与措施

(一)研究内容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

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

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

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

握一些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课外练习、考查测试

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利用课堂教学,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

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

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

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

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

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的研究。家

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自然延伸,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

要作用。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今,家长对孩子都寄予了较高的期望,重视

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有些家长在自己督促、辅导孩子的同时还聘请家教人员进行数学辅导。但是,现在家长比较关注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参加专门的“奥数”辅导,对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家庭教育对提

高学生计算能力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充

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功能,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互相沟通、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支持作用。

(二)研究措施

1、依照新课程理论对课例进行剖析。

2、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

断反思,积累教学成功的案例。

3、开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5、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

解算理掌握法则。

6、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7、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8、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9、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10、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

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

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

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

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四、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课例研究法、测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

多种方法。

五、实施步骤

准备筹划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分工。

2、课题负责人制定本课题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终的成果展示形式。

3、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

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出进一步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2月)深入学习新课程

标准,挖掘教材内容,研究以往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从

中吸取教训,积极探索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从小抓

起,争取早抓早见成效。

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1、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

题做准备。

2、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实施前期工作:

(一)调查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数学课的兴趣爱好的程

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二)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对计算和计算教学的看法。

(三)通过测试了解学生计算现状。具体实施阶段:

(1)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

教学计划并备好每一课。在数学课堂中要扎实地落实好计算的训

练。

(2)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层次进行作业布臵。既要关

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

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3)搜集分析学生在每册教材中关于计算方面遇到的问题

和出现的错误,分析错误成因和解决方法。

(四)立足课堂阵地,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立足课堂,开

展课堂听课活动。课题组教师每学年至少执教一堂课题实验公开

课,大家围绕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进行探讨研究,以

通过课堂这一鲜活的基地,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保障。课后形成反思和案例分析。

(五)开展专题讨论活动和网上教研活动,借助博客圈论坛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篇6

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的品质。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一份简单的试卷中通常会有60%——70%的内容和计算有关,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就目前小学生计算错误率较高的情况,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丰富计算形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枯燥的计算融入生动的情境,单一的计算融合丰富的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学生喜而乐见数学问题,使之成为我们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乐土。让小学生乐于计算、善于计算,对计算感兴趣。从而达到算得熟、准、快的目的。

二、重视错例收集反思提升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7

一、自我做起, 改变依赖心理

以前, 我在教学计算教学时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 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只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 掌握计算方法, 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 不必再费工夫去理解算理, 对算理教学讲的麸皮潦草。但事实是, 理解算理和抽象算法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算理是指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学生为规定, 算法使算理具体化。如果说我们强调算理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算的话, 那么算法是指导学生怎么样去算的问题。在教学中, 如果要求学生按照法则进行计算并不难, 因为学生在大量简单模仿和机械套用后, 这种“依瓢画葫芦”式的掌握, 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根本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计算题海, 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但这仅仅是教会了学生计算而没有形成运算。所谓运算,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论, 就是指内化了的、可逆的、组成系统的 (结构) 且具有守恒的动作。因而, 我们在计算教学中,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建立“运算”意识, 自主发现计算法则, 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彩色的桥梁, 引导学生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同时, 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创设情景, 创设怎样的情景, 是用好情景导入新课, 可以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可以选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 可以选择直接进行教学, 可以选择运用旧知引入新知, 等等, 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都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 多样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情景。

二、注意细节, 消除浮躁心理

细节决定命运, 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 用在数学里就是细节决定对错。认真审题, 注意每一个细节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简单的题, 为什么简单的题最容易错呢?因为你和“她”太熟悉了, 所以就不怎么去审题, 提笔就做, 很容易错。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错误率最高的四则混合运算, 我就要求学生按照如下过程一步步进行。审题习惯:一是看数字符号。 (禁止把加号看成乘号, 把除号看成减号) ;二是思考计算步骤 (把13÷1.25×8看成13÷ (1.25×8) ;三是想什么时候口算、什么时候笔算、是否可以简便;四是计算, 上述计算过程, 先要让学生知道仔细对待计算题, 然后再通过一定的训练, 使学生能自觉执行。在训练过程中节奏不能太快, 不让学生一看到计算题就提笔埋头苦算, 消除其浮躁心理。同时, 我还让学生利用逆运算, 从计算结果倒回去, 看看是否等于原题中的原数。使学生养成了只要是计算题就要检算的好习惯。在交作业的同时把草稿本一起交给老师批改。由于横式、竖式都成为作业要求, 学生的认真程度大大提高, 错误率也随之下降。在测验考试时, 不仅对试卷进行评分, 而且对草稿纸也作出评分, 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在很大层面上消除了学生的浮躁心理。

三、加强记忆, 常用数据简便应用

1.三个九九表:加法表、减法表、乘法表。

2.1~20的平方数, 1~5的立方数。

3.乘法中的特殊积。例如, 11乘任意数:口诀:两边一拉, 中间相加。11×23=?解:2+3=5, 2和3分别在首尾, 11×23=253;几十一乘几十一:口诀:头乘头, 头加头, 尾乘尾。如21×41=?解:2×4=8, 2+4=6, 1×1=1, 21×41=861。

4.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36几个常见数的积。

5.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 即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结果。

6.在教学简便计算时, 让学生熟记5×2=10, 25×4=100, 125×8=1000。

四、勤奋练习, 培养耐性和意志

要想提高计算能力,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要提高计算能力, 必须从小做起, 就好像建高楼一样, 必须从一砖一瓦做起。学习计算, 要脚踏实地, 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础, 才能学好。否则, 一旦掉砖, 特别是掉得太多, 那要想补起来, 就难了。所以, 老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手、动笔练, 因为考场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战场, 老师不能亲自指挥。

2.教会学生不仅要会做, 而且要科学地做、简捷地做、熟练地做、准确地做, 自己掌握规律进行总结。

3.适当地做一些运算量大的题目是必要的, 但是教师设计练习时注意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 如在激发口算兴趣时, 可以用游戏、竞赛、抢答、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这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 才会觉得有兴趣。

4.在训练中, 要注意循序渐进, 讲究教师的指导和示范, 扎扎实实, 不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

5.注意练习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合理安排练习时间。计算是一门艺术, 只要你掌握了规律, 就会绘制出美丽的图案。总之, 我们要冷静对待计算教学效果, 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使计算教学在改变心理、消除浮躁心理、树立信心、培养意志这四方面进行练习, 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摘要:从自我做起, 改变依赖心理;注意细节, 消除浮躁心理;加强记忆, 常用数据简便应用;勤奋练习, 培养耐性和意志四个方面, 对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探讨。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8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学生 计算能力 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必须分层教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和发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而且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主要原因是不够细心,审错题目或者写错数字,而且字迹潦草,计算后不认真检查,降低计算准确率。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日常计算训练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看,二是想,三是算,四是检查。其中看就是仔细核对数字,如果审题上出现错误,那结果一定是错误的。因此,学生审题时必须谨慎,避免写错,抄好题目后必须和原题多次核对。

二、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实际上就是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直接在头脑中计算出结果的方法。口算训练是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小学生的口算训练。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速度,教师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相对特殊的数字组合,主要包括:一是整十,二是整百,三是常用分数,四是常用小数,以上数字组合的记忆可以提高口算速度,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堂练习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中比较关键的环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计算练习时间,每位学生都需要准备一个计算练习本,教师每天规定学生计算一定数量的题目,进而实现计算能力训练目标。计算能力训练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视算训练,二是听算训练,三是抢答训练,四是口算游戏,五是对抗赛,六是接力赛。

三、加强估算数学

估算可以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展开运算,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检查计算结果,这样可以降低计算错误率。

四、加强规律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熟练运算定律,小学计算运算定律有:一是加法交换律,二是结合律,三是乘法的交换律,四是结合律,五是分配率。以上计算定律应用范围比较广,可以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是学生计算中比较常用的定律。但是,应用计算定律之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理解计算定律的含义和应用方法,不同计算题目需要应用不同的计算定律。所以,应用计算定律之前,小学生必须严格审题,并结合题型选择计算定律,保证计算定律应用的合理性。

五、收集错题类型

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时,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收集错题类型,也就是哪一类题型是计算中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这类题型具有相通性,只有不断收集错题类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型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避免日后再出现错误。但是,易错题型纠正时难度较大,很多学生的计算方法已经根深蒂固,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多鼓励学生,减少批评性语言,如果在学生计算错误时,教师严厉批评,不仅无法收到成效,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鉴别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有耐心、有恒心。

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审题时必须谨慎,避免写错,抄好题目后必须和原题多次核对。要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小学生的口算训练。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速度,教师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相对特殊的数字组合。口算并不是死记硬背,教师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口算,掌握口算规律。估算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小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保证计算的准确率,进而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沁柳.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2,28:60.

[2]梁艳芳.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3,02:116.

[3]宋强.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考试周刊,2013,08:74.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9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所谓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过程,学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甚至连老师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

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显然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虽然活跃起来了,场面也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之后,我们却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明确指出:“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共同的活动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学生不主动地去学,单凭老师硬灌是不行的。所以“教学”必须把教师的认真讲解与学生的积极投入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所以,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学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分层次作业布置;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竞赛激励法等等。

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学生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目标,自觉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②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教师目标

①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②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特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采用这样的模式:基本训练(铺垫练习)——例题教学(总结法则)——反复操练(形成技能)。在这种 “纯粹的计算” 课堂上,教学目标总是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于是计算教学的课堂成了单调、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为深化教学改革,把切实有效的计算教学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4大块: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就草草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着手,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认真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于如何开展计算课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研究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展开,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实践。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4、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通过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初步形成一套有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六、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前期探索阶段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课题论证及课题申报。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培训课题研究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研究阶段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样本,制定具体可行的分阶段研究计划,有序开展活动,深入研究。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专题活动,研讨课堂教学模式,并收集过程性资料,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

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阶段。各负责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课题组负责人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出结题报告,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展示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验,边反思,边完善。组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施本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组织机构的保证:我校有强有力的教科研组织机构,课题组郑运华老师为福和希望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拥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为课题的理论支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课题负责人周丹丹老师是福和希望小学数学名师,多次参与数学相关课题的研究,积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主动主持课题。

2、学习的保证:课题组成员年富力强,都通过新课程培训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活动,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新课程教学理念都有全新的认识。参与成员都是大专、本科学历,在文化水平上有保证。学校多为实验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做法,提高研究效果。

3、每天坚持5分钟地口算训练,一个学期后明显地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明显提高。每年组织一次口算、计算比赛,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案例、论文、研究报告

九、主要参考文献:

①《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胡光锑

晋泉新 光明日报出版社 ②《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入门》

陶家荛

西门大学出版社

③《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 富秀美、陈启新 北京教育出版社 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朱秀芳

北京教育出版社 ⑤《小学数学教育》李光树 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0

转载自【瑞文文摘http://原文地址:http:///text.asp?id=9】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数与代数教学中,我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题是最基本的题型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关键,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做题中,学生做错计算题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呢?我在教学中,通过摸索和实践,发现以下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很好办法,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不要盲目地没有审清运算顺序就进行运算,如 450+159×(625-528),学生错误地算成609×(625-528),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也要求学生找草稿中有无错误,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同时,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批改作业及时、规范、认真等。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他们学会检验做题的正误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7和9,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6,相乘就一定是3,如29× 35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三、培养学生树立计算的信心

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要冷静分析,逐步计算,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外应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多表扬、鼓励,他们努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样即可以发散思维又能提高计算能力也是一种好办法吧。当然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要不断的坚持和探索。这样,让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听取不同的意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所以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助,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表达的想法、表现的机会。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

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1

一、首先分析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

1、感知上的原因,他们的感知特点是粗略而不精确,有时还容易产生视错觉,所以才会把字抄错,把符号抄错。2、注意力上的原因,在计算中,由于学生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差造成的错误较为普遍。如刚学一种计算法则时,由于高度注意法则的执行,而增加了计算的失误,刚刚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时,有些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这些都是由于小学生不善于注意分配而造成的。3、思维上的原因,如60-39=39,由于学生被"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这一强化了的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将0+9=9迁移到减法中,变成0-9=9,而十位上照样运算6-3=3。4、记忆上的原因,记忆因素所造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差错,例如:计算进位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或减1,在草稿纸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上就错了。5、非智力因素,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如学习态度不认真,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有时连自己写的6和0,5和8都分不清楚。

二、那怎样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呢?

1、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在讲解计算之前,首先了解教材这一册要用到哪些以前学过的口算,在没讲新的计算内容之前,每天利用口算的时间强化训练。比如:我们三年级上册的计算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计算这些题目,不仅要运用乘法口诀,还要用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所以,我在前段时间让学生坚持背了一周的乘法口诀,每天的口算时间练习进位加法,退位减法。(20以内的)。每天晚上的时间练习口算,练习口算的内容和近期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家长也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做口算题。口算的内容包括本册的口算题和以前学过的基本口算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以求达到熟练的程度。

2、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我们教数学的都知道,计算是枯燥的,也是乏味的,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采用男女生对抗赛,4个小组对抗赛(每组选一人板演,全做对的小队获胜)。开火车式进行口算,抢答,夺小红旗等不同方式的训练,比如:神算小能手,课本上的口算题或者是出20道口算题,学生同时做,取前三名,全做对的就被评为神算小能手。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的保证,计算时,要求学生一看二想三算四检。

一看: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把6写成0,把5写成8,把÷写成+,一个数字没看完就写成另一个数字,砍掉了"尾巴",例如:把4500变成450,把300抄成3000,抬头一看,低头写一个数字,抄这道题的前半截,下一题的后半截,头尾不符。因此,学生在做题前,先要求学生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符号,决不抄错题目,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

二想:是想题的运算步骤。

三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减法当加法做,乘法当除法做。

四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要求验算的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要做到一步一回头,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保证计算的正确。

4、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计算是数学学科的重中之重,只要我们自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在平时抓好学生的口算,估算以及笔算,并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篇12

关键词:三清,作业要求,基本问题反复抓

目前,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 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增强, 懒于动手, 烦于计算。考试因计算失分的比比皆是。

在教学中, 我就在课堂上经常做到讲半节课, 学生练半节课, 并针对问题做及时的处理;经过长期定时练习的坚持,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课堂上, 我始终做到“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时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好办法, 既强调了快速记忆和应用, 又强调了反复记忆巩固提高。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能只注意了一个环节, 即“日日清”的课堂后的练习是到位的, 巩固练习学生完成得也很好。有几种现象我们应该注意到, 一是学生厌学现象多, 二是作业量偏大, 三是抄袭作业普遍, 四是反复巩固练习不够。这是不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 如何处理好这几个问题呢?在教与学中我做了如下的一些尝试。

一、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一些学困生, 他们数学基础差, 学习兴趣不浓, 计算能力不高。面对我们这样一个群体, 我深刻地体会到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重要性。只有抓好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激发优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差生, 充分调动情感因素, 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 思想动态, 少谈大道理, 多找闪光点,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现在我班学困生中喜欢学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计算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落实作业要求

我在布置作业时在要求上作了一定的改动;作业量减少, 会做的必写详细的过程, 不会做的题要写其中的概念或公式等, 以减少抄袭作业问题。另外, 要求课代表每周收集共性的题目问老师, 并加操行分以鼓励。在作业要求上我做到了言出必行, 比如, 周五或假期布置的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的大部分是到校后才来抄袭应付了事, 但我坚持在周一早读课时就去当面收作业, 对不交的都作及时处理。

三、基本问题反复抓

数学不同于文字性学科, 一旦不用, 就很容易遗忘, 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周小结, 本周所学内容, 力争做到每周有总结和小练习, 每章节有基本练习, 每月有交差反复巩固练习等, 以让学生形成长久记忆。常见计算错误问题, 以找错形式让学生发现错因, 并作整理。因此, 我要求学生每周必交二十个以上纠错题。另外, 课上涉及计算问题, 和学生一起动手完成, 比速度, 比准确度, 有时我在黑板上演算故意算错, 让学生体验成功。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篇13

许光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的质量。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本文从加强计算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多样化的练习,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几方面入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阐述。我分析了学生的作业,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

一、感知不准确

1、不看清楚题目下笔。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3”写成“8”,将“26”写成“6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

2、容易被假想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的原因外,还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75+25×3=100×3=300;12×5÷12×5=60÷60=1;

二、注意力不集中

1、以偏概全。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造成计算中不少的错误。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时候,重点注意新学的方法,往往造成口算的错误,或者注意新学的知识点,在计算的过程中忽略了原来的知识点。比如:初学竖式除法,试商的时候往往出现忽略余数比除数小的知识点。

2、丢三落四。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遗忘的情况。比如: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计算出发的时候,前一位的余数常常忘记移下来。

3、心不在焉。

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很多时候是由不用心造成的。比如:草稿纸上的得数计算是正确的,但抄在作业本上就错了;三步的脱式计算有时只算了两步便以为万事大吉,不再往下计算。

三、学习目的不明确

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除了上面的治理因素外,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对计算学习中的错误不重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我们应防患于未然。

1、明确计算的重要意义。告诉学生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做好计算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计算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2、抓好新知教学,减少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由于先入为主,正确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要重视新知教学,让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第一时间在头脑里形成准确、清晰的印象。第一印象的清晰对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学会观察算式的特征。

教会学生观察算式的特征,不要被算式的表象轻易迷惑,要仔细看清楚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教师必须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严格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做作业就像完成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了就行,这就导致了计算错误率高。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提醒学生检查,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数字写错了没有等,无法口算的还应该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每次作业都提醒、强调,同时教师亲自走到学生中间督促、落实,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了自主检查、验算的习惯了。

养成良好书写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4

专题研究开题报告

(2014—2015学 第二学期)中卫九小 三、四年级数学组

课题名称: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官小华

组 员:马霞 李秀红 白慧云

所在单位:中卫市第九小学(三、四年级数学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根据平时作业以及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的质量分析情况看,发现我校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数学组的教师通过讨论,决定开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计算。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探寻如何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高算法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2、课堂上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计算训练方法等策略。

3、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4、加强口算速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掌握理论,研究现象。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2、问卷调查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前后对比法。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的学生进行测验,从中发现这个班的计算水平,研究结束时再次对实验学生进行测验,在对比中得出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数学组推广。

4、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步骤:

1、申报阶段(2015年3月)

根据本校教育教学情况选题,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5年3月—4月)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实验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3、实施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1月)

(1)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并备好每一课。在数学课堂中要扎实地落实好计算的训练。

(2)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3)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4)课题开题,完善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案,将方案与全校数学教师交流,寻求验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并将较为成熟的方法在全校推广。

4、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准备验收。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专题研究》开题报告。

2、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相关教学论文。

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专题研究》结题报告。

4、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等形式。

5、整理相关资料。

七、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1、官小华:负责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记录研究成果。

2、马 霞:负责照片和调查性资料的收集。

3、李秀红:协助马霞整理过程性资料、整理好研究成果。

4、白慧云:准备上好《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专题研究》的汇报课。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专题研究开题报告

2014—2015学 第二学期

上一篇:欧阳修《蝶恋花》古诗赏析下一篇:研究生入学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