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推荐9篇)

《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篇1

在中国境内住址

所得 项目

扣缴义务人 境内 所得期间 (国家名称) 收入

境外 收入

免税 收入额

允许扣除 费用扣 准予扣除 应纳税 的税费 除标准 的捐赠额 所得额

速算 税 扣除 应纳税额 率% 数 11 12 13

境外收入实 抵扣限额 际缴纳税额 本期 17 18 19

应补(退) 税 额

1

2

3

4

5

6

7

8

9

10

22

计 如纳税人填报,由纳税人填写以下各栏 税务代理机构名称 如委托税务代理机构填报,由税务代理机构填写以下各栏

申 报 声 明

此纳税申报表是根据国家税收法律的规定填报的., 我确信它是真实的、 税务代理机构地址 可靠的、完整的。 代理人 (签章) 声明人: 收到申报表日期 联系 电话 以下由税务机关填写 受理机关 接收人

《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篇2

一、目前自行申报突显三大问题

从目前实际申报情况看,12万个税自行申报突显三大问题:

(一)实际申报人数与真正应申报人数差距大

之前我国的财税专家曾预测分析:国家目前重点掌控的高收入纳税人数至少有六七百万。若以此为基准,2007年申报的人数仅达到预期的20%左右,2008年申报的人数也只有预期的26%左右。由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与自行申报的要求是有差距的,个税申报工作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掌握申报率和申报的准确率。从实际申报情况看:以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等为主体的工薪阶层,依然是个税申报的“主力”,而那些明显属于高收入的群体,如私企老板、中介机构人员、演艺界等的申报人数却相对较少。究竟有多少高收入人群缺席申报,至今权威部门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二)大多数已申报者申报不实

高收入者的收入往往多渠道、多形式,具有一定的分散性、隐蔽性等特点,其工资表上显示的金额仅仅是其真正收入的“冰山一角”,税务机关要准确、全面掌握纳税人的个人应税收入情况并不容易,这就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总体来说,申报不实体现在以下方面:有多处收入者往往瞒报谎报;有多项收入者多进行选择性申报;有多种形式收入者对现金收入大多不报。

(三)申报内容和计算过于繁杂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是分类税制,每项所得根据来源渠道不同有不同的税率、扣除项目、征收办法,而自行申报是综合性申报,再加上自行申报收入的计算方法不同于日常申报“收入”的概念,纳税人在申报时容易由于计算不准确导致错误申报。以目前我国的综合纳税环境来看,要求纳税人对自己的应税收入进行分门别类的计算和梳理,还存在一定难度。

二、纳税人纳税遵从的心理分析

自行纳税申报很大程度上依靠公民的道德自律、纳税自觉和诚信,因此,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关键和根本在于培养纳税人的诚信纳税意识,提高全社会的纳税遵从度。一般来说,达到自行申报条件的纳税人多为白领以上或高级蓝领,这些人无论是在社会地位、学历层次上,都具备自行申报的能力,但这些纳税人有的不敢申报,有的不想申报,有的不知如何申报……从心理角度分析,应该有几个因素作祟:侥幸心理、保密心理、抵触情绪、从众心理。

(一)侥幸心理

要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就必须让申报纳税的人获得相应的回报,让不纳税申报的人遭受对等的惩罚。但目前我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和发达,对不申报纳税者的监督和惩罚又相对乏力,从而使部分纳税人产生了不申报纳税也没事的侥幸心理。

(二)保密心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我国一贯信奉有钱也要装作没钱的道理。一方面,体现自己的谦虚,另一方面,也是怕“树大招风”,担心由于“露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很多人不愿自行申报纳税,除了怕被税务机关追缴个人所得税外,更担心税务部门会泄露其个人“家底”,影响本人和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抵触情绪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提高。我们常说,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由于以往我们的宣传方向一直比较强调税收的“取之于民”,但对如何“用之于民”却较少宣传,使很多人觉得自己纳的税去向不明,对自行申报纳税有抵触心理。

(四)从众心理

不少纳税人在接受访问或调查时会以“某某申报了吗”、“为什么别人不申报我要申报”等回答来推搪,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因此,树立典型或者“杀鸡儆猴”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提高12万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率,应从“心”开始

从以上分析可见,心理因素对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要提高12万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的申报率,首先必须消除纳税人对自行申报的各种心理障碍。

(一)让纳税人明明白白申报

1、必须走出纳税宣传的误区。

当前充斥媒体、宣传渠道的税收宣传往往凸现一个主题:“你交税了吗?”这样的主题可以起到警醒、提示的作用,但对那些本就对纳税有抵触心理的人来说却可能会产生反作用,他们往往会问:“我为什么要交税”、“我交了税有什么好处”?因此,税收宣传的重点应从以往侧重宣传纳税人义务转为宣传纳税人的权利,让纳税人逐渐对纳税申报的权利义务清晰、明白,这对于消除纳税人对纳税的抵触心理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2、提升公共财政支出透明度。

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才是提高公众税法遵从度的内在驱动机制。税收收入使用的程序、过程的公平性、透明度对纳税遵从行为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收入虽然以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幅增长,但与公众有切身关系的公共福利,读书贵、看病贵、买房贵等民生问题依然严峻,就会降低公众的“税法遵从度”。

(二)让纳税人安安心心申报

1、纳税信用制度与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并重。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将个人纳税信用与个人社会保障相联系,如依法纳税的公民,可在养老和医疗等方面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待遇,让合法纳税的公民不仅获得社会的尊重,也能因诚信纳税获得实利。

2、举报奖励机制与执法监督机制并举。

要想彻底查清高收入个人的所有收入来源,仅靠税务机关的孤军奋战成本大且费时费力,若能通过网络举报等安全便捷的方式鼓励群众举报揭发,同时在充分考虑举报人风险的基础上提高举报奖励标准,并实行专人受理举报,切实为举报人保密。另外,应加大对税务人员执法违法的追究力度,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和检察机关对执法机关的监督作用,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让民众放心、安心。

3、部分应税项目实行预征机制减少偷漏税。

在国际上个人所得税通常是采取先预征后汇算清缴的方式,平时也是采取代扣代缴的方式笼统扣缴,到第二年申报的时候对个人获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在扣除赡养纳税人本人及其家属生计费用和其他必要成本费用后,实行多退少补。

4、税务局要切实为纳税人的信息保密。

按照税法规定,税务机关有保护纳税人的个人信息不致泄露的义务。要消除纳税人“怕露富”的心理,各级地税机关在要求纳税人进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的同时,必须对纳税人的个人信息安全采取必要的保密防范措施,制定详细的保密制度,如设专门的申报厅(办公室),由专人受理等,对税务人员的泄密行为要严格查处并向纳税人通报,使纳税人申报纳税及进行涉税举报“心安理得”。

(三)让纳税人规规矩矩申报

1、完善收入监控体系,攻克纳税人的侥幸心理。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体系已初具规模,税务机关可以将扣缴义务人和代征单位报送的信息与个人申报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但在个人收入情况较复杂且现实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纳税人收入实施有效的监管仍有较大难度。因此,可在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收入监控体系。

2、提高个人纳税信用作用,加强诚信纳税心理攻势。

我国目前尚未实现个人纳税记录与诚信记录及社会评价的统一,逃税人得到的社会惩戒很少,而诚信纳税人也未能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可。若能够实行“纳税瑕疵记录”,将纳税人不诚信纳税的行为记录在案并传递给银行、劳动部门等,一旦有记录者需要到税局开完税证明,税务部门不仅可拒开,还将追究其纳税问题的责任,而纳税人一旦出现偷税行为,以后找工作、向银行贷款、购房等,都有可能会因信用问题而遭到拒绝,增加其心理压力。

3、加大税收处罚力度,增加纳税不遵从成本。

有些人之所以选择不遵从,并不在于这些纳税人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是在于不遵从的收益与成本之间存在着诱人的差额,因此,严厉的法律惩罚必不可少。

(四)让纳税人轻轻松松申报

高水平的服务并不必然导致高水平的遵从,但是高水平的遵从必然要求高质量的服务。完善的纳税服务对税收遵从的正面影响不容忽视。

1、加强自行纳税申报操作指引。

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逐步建立起帮助纳税人知晓全年收入情况的体制。一方面,将纳税人的收入信息集中起来,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个人收入信息网络;另一方面,根据纳税申报的要求和规定,分项目分条款地向纳税人解释、说明,要提早告诉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需要准备、具备什么资料,平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纳税人要保留好个人收入、扣缴税额等涉税信息的凭据,如单位工资单、银行结息单或完税证明等,使纳税人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了解自行申报的每一个细节。

2、建立健全纳税援助制度。

一个成熟的“征管市场”,一定有税务代理人忙碌的身影。税务代理业务在发达国家极为普遍与繁荣。在美国有接近一亿的纳税人,95%以上的个人都是委托税务代理机构申报纳税的,据统计美国仅业余报税师就有数十万之多,他们平时都从事别的职业,只是在每年的报税季节替客户报税。

3、条件成熟时,向纳税人开放以个人纳税编码登陆查询的网络。

纳税人的收入信息从各部门汇集到税务部门后,经计算机后台计算处理后,自动生成“是否达到12万自行申报”等信息,在每年自行申报期间自动弹出,免去纳税人分类计算所得的复杂过程。

摘要:《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 (试行) 》自其出台之日起, 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但不少人认为目前的申报人数与实际需申报数有较大差距。文章从纳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 分析探讨了目前自行申报存在的三大问题产生的心理因素, 并针对如何破除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心理障碍, 指出提高自行申报率必须采取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纳税遵从,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邓国华.我国个人逃税现象的调查:一种新的方法[J].经济研究, 2006 (2) .

[2]、岳树民, 刘泉.个税自行申报制度:难点及改进建议[J].财政与税务, 2007 (4) .

[3]、唐卡.韩国的个人所得税与纳税意识——访韩国江南大学朴一烈、金京焕博士[J].税收与社会, 2003 (6) .

[4]、张静.年入12万报税——中国与美国的区别[N].新民周刊, 2006-12-18.

[5]、苏月中, 郭驰.纳税遵从行为的实证研究[J].税务研究, 2007 (6) .

《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篇3

问题一: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一)(1)第20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本行在现在的表上填列的内容是企业在非货币性交换中收到补价的一方确认的收益,在附表(二)(1)中并没有相应的损失项目。显然,这个项目的设计是建立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这个原会计准则之下的,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准则中对这一准则做了修订,修订后该准则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照现在会计准则的规定,只要交换具有商业性质且换入或换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收到和支付补价的企业都可以确认交换的收益或损失。按照现在的报表,确认的交换损失没有地方可填。

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既然新的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就要在上市公司开始执行,非上市公司也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执行新准则,那么现在的新申报表可以在附表(二)中增加一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损失”同时,将附表(一)中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改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这样就能够预计将执行的会计准则一致。

问题二: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一)(1)第26行“债务重组收益”。在原来的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也许正因为此,债务重组收益项目放在了这里。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准则中对这一准则做了修订,修订以后,债务重组中的债务人可以确认债务冲则收益,债权人可以确认债务重组损失,债务重组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损益——债务重组利得,显然,执行新准则后,债务重组过程中的收益实际上就是营业外收益的内容,应该在营业外收入这个项目之下,所以将26行的内容放在23行之前应该更合适一些。

问题三: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五)第9行~15行的报表填报说明中明示,这些行次填列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以及因处置资产而冲销的减值准备。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至此,这些行次的填列内容不再包括转回的减值准备,因此,笔者建议对这个项目的填表说明进行修订,否则就与该项目填列的内容无法一致。

问题四: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九)第1行上年技术开发费发生额和第3行增长比例。这两行的内容是原来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时必须要明确的两个指标,随着国税发[2006]56号文的颁布,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不再受增长比例的限制,因此,上年技术开发费发生额和增长比例这两项内容的填列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笔者建议将附表(九)中的第1行和第3行取消掉。因为这两行没有了继续存在的必要。

纳税申报使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要做的一个常规的工作,申报表应该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当然新表的设计较以前的申报表已经有了较强的操作性,但以上问题的存在无疑给实务工作者带来了麻烦,而这些问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的申报表中存在的问题大都是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引起的,不可否认,会计和税法由于他们服务的对象不同,对于一些经济业务的处理上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我们不能要求会计核算一定要完全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如果那样,我们的财务会计也就不成了税务会计了;同样不能要求税收法规的制定要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我们同样应该清楚,会计和税法是会计实务工作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领域,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实际上是依赖于会计日常核算的结果,换句话说,企业的纳税申报表是否能够正确填报,从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对于经济活动的反应,因此,纳税申报表的项目设置应该尽可能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规定相一致,这一方面方便纳税人的纳税申报,避免纳税申报过程中的错误和弊漏,这从税收征管的角度来看也符合税款征收的简便原则。

新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是今年4月份颁布的,当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办法,有关会计事项的处理在准则中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从时间上来看,申报表的制定应该考虑新的会计准则执行以后企业的实务操作,因为虽然当时还没有要求立即执行,但这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題,而且这个过程不会太久远,现在来看,新的申报表在2006年的纳税申报中不会存在上述问题,因为准则的执行在2007年的1月1日刚刚开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执行新的会计准则,那时,申报表自身的问题就会普遍暴露出来,如果我么要等问题出现以后再来修改报表就是非常被动的事情了,所以,按照笔者的看法,新申报表应该在2007年底之前修改完毕,以保证报表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所得税的征收依据来源于会计对于经济活动的反映,这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会计对经济活动的日常反映必然要遵循会计准则的规范,这是由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的所决定的,那么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所得税申报表的设计无疑应该考虑会计的实务操作,在今年的2月份新的会计准则已经颁布了,作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新报表的设计为什么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否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深层思考呢?

《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篇4

1、工资薪金所得,按照未减除费用(每月3500元)的收入额计算,包含“年工资所得”和“年业绩津贴所得”。

(1)年工资所得查询:在计财处网站点击“财务查询”登录 “财务网上综合服务平台”,点击“财务查询系统”,然后点击“我的工资” “年份”输入“2014”,查询获得数据:

年工资所得=年岗位工资+年薪级工资+年地补+年教护龄津贴+年教护10%+年岗位津贴+年博士津贴+年住房公积金补贴+年单位公积金-年公积金25% 年公积金25%=(年岗位工资+年薪级工资+年地补+年保留补+年教护龄津贴+年教护10%+年价格补贴+年养老补贴+年住房公积金补贴+年岗位津贴)×25%(2)在计财处网站点击“财务查询”登录 “财务网上综合服务平台”,点击“财务查询系统”,然后点击“个人工资”中的“其他发放”,获得数据:

年业绩津贴所得=业绩津贴―津贴扣公积金 职工年业绩津贴所得也可在本单位查询。

2、应纳税所得额=年所得额—减除费用(每月3500元,按12个月计算)

3、应纳税额=年工资所得税+年津贴所得税

4、任职受雇单位税务代码是690100087

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看法思考 篇5

新表的制定是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同时符合并利用企业会计核算结果,既方便纳税人申报,又便于税务机关操作;既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又满足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新表由1张主表和11张附表组成。主表由“利润总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应纳税额的计算”三大部分组成并按顺序填列,附表分为两个层次,附表一至附表六为一级附表,对应主表各项目;附表七至附表十一为二级附表,是纳税调整表的明细反映(附表五既是一级附表,又是二级附表)。

新表的尽早出台,对及时解决基层税务分局对终止经营企业依法进行所得税清算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广大税务人员和企业及时进行学习、培训等工作,确保2008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与税法衔接问题

(一)报表样式

新表主表分“利润总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等三大类填列缺乏科学。据了解,其设计原则是按照企业会计利润加减纳税调整后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即在企业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加减纳税调整,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包括加减纳税调整、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加计扣除、弥补亏损等),进行税款计算。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包括收入类、扣除类、资产类、一次性和暂时性)通过一张附表进行纳税调整来集中体现,并按照重要性原则,明细反映有关项目的会计核算与税法差异。但具体填报项目及要求存在按会计数和税法数双重标准,如附表一有会计数“主营业务收入”,也有税法数“视同销售收入”,得出的“利润总额”分辨不出是会计利润还是所得额。建议参考国税发[2006]56号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样式,分为“收入总额”、“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纳所得税额计算”等四大类。

(二)收入

税法对转让财产收入、利息收入有专门条款列示,但新表无专门的行次填列,建议增加主表及附表转让财产收入、利息收入等项目,与税法相一致。

1、“转让财产收入”仅有“出售无形资产收益”(附表二21行)项目,而税法对转让股权收益,定性为“转让财产收入”,新表主表在“投资收益”统一反映,附表仅有“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附表十一)的转让所得,对其他则未有专门的反映。

2、利息收入,税法与会计存在差异(实施条例18条第二款规定,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申报表无专门行次填列,只是笼统地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第5行“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反映。而同样存在税法与会计的差异的“股息、红利所得” 在附表三第6、7行有专门反映。

(三)减、免税项目所得

对部分项目所得减征、免征及优惠税率,存在哪些是税基式减免,哪些是税额式减免概念模糊。实施条例76条“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公式中的减免税额和抵免税额是指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国务院的税收优惠规定减征、免征和抵免的应纳税额”。同时,税法第5条规定“企业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也没有将“减、免税项目所得”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从以上两个公式可推导“减、免税项目所得”为税额式减免,但申报表主表及附表“减、免税项目所得”为税基式减免,在应纳税所得额时计算扣除。

此外,上述公式的“适用税率”与申报表设计不一致,主表26行税率为25%,税率优惠在28行反映。

(四)应纳税所得额

主表25行“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不合理,上述第三点所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与小型微利企业适用20%税率有相当大的关系。

1、实施条例对小型微利企业设定“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以下”,但无专门对“应纳税所得额”名词进行解释,存在不扣除以前亏损的当应纳税所得额,另一种情况是,扣除以前亏损的应纳税所得额。

2、减免所得在主表25行前、后反映,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一企业,08技术转让所得490万元,正常经营所得20万元,合计510万元,那么,该企业适用税率是25%还是20%。

(五)单独计算免税所得

实施条例102条规定“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但申报表没有对应的附表反映。建议设置二级附表(作为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的补充)进行反映,在符合税法要求的同时,明确了纳税人申报减、免税的法律责任。

二、操作问题

(六)视同销售

新表的填报说明指出,一般企业附表三第2行“视同销售收入”调增金额等于附表一13行;21行“视同销售成本”调减金额等于附表二12行,存在逻辑

错误,其结果导致:

1、主表1行“营业收入”反映附表一13行“视同销售收入”金额,主表1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反映附表三第2行“视同销售收入”调增金额,即收入重复计算。

2、主表2行“营业成本”反映附表二12行“视同销售成本”金额,主表15行“纳税调整减少额”反映附表三第12行“视同销售成本”调减金额,即成本重复计算。

上述两点的结果造成“视同销售所得”双倍计算,纳税人承担多缴税款风险。

3、企业视同销售成本一般情况下已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如对外实物捐赠,会计分录为:

借 营业外支出

贷 产成品附

表二12行填报说明指出,“视同销售成本”为附表一“视同销售收入”相对应的成本,其结果造成企业双倍计算“视同销售成本”。

(七)资产折旧、摊销

附表九“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中的“本期折旧、摊销额”的第5列(会计数)>第6列(税收数)比较好理解,也容易填列。但第5列(会计数)<第6列(税收数)时,则不容易把握。原因是国家未出台资产折旧、摊销年限及方法的税务审批或备案制度,当出现企业申报扣除数(税法数)大于会计处理(即发生额)时,按哪一数字为准,作为主管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是按税法数扣除还是坚持据实扣除原则按会计数扣除,不容易判断。

(八)投资收益

主表9行“投资收益”反映的是会计数,作为调整数和免税项目在附表三7行“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投资损益”和附表五3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得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反映,以上三行数据填列要求表述不清楚,极容易造成企业重复调减所得额现象。

(九)应补(退)的所得税额

主表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 —34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计算存在模糊。可理解为34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反映的是本年1?3季度预缴的税款,而第4季度预缴的税款在下一年初反映,这种情况下,33—34就不是本年或汇算清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

《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篇6

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申报表(A类)》

一、常见问题1.

企业所得税季度A类报表的“本期金额”列填什么?“本期金额”列的数据为所属季(月)度第一日至最后一日的累计数。例:7月初申报第二季度的报表时,“本期金额”列需要填写4月1日至6月30日的累计金额。

2.企业所得税季度A类报表的“累计金额”列填什么?“累计金额”列的数据为所属1月1日到所属季度最后一日的累计数。例:7月初申报第二季度的报表时,“累计金额”列需要填写1月1日至6月30日的累计金额。

3. 本季度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应补(退)的所得税额”),是按哪一列的数据来计算?根据“累计金额”列的数据,按照第9行=第6行-第7行-第8行的计算关系,系统自动计算生成 “应补(退)的所得税额”(第9行),本行为本季(月)度应缴纳的所得税税款。

4.企业所得税季度A类报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总额”三栏间还有逻辑关系吗?第2、3、4行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按会计制度核算的收入、成本填报,利润总额修改为“实际利润额”,填报按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减除以前待弥补亏损以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比照填报。房地产开发企业本期取得预售收入按规定计算出的预计利润额计入本行。

5.房地产企业的预售收入怎么填表?开发产品还未完工取得预售收入如何填报表?房地产开发企业本期取得预售收入按规定计算出的预计利润额计入第4行“实际利润额”中。

6.适用20%税率的小型微利企业,但网上的税率是25%,而且改不了?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适用20%税率的小型微利企业按25%的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将按25%的税率与20%的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的差额部分填写在减免所得税额(第7栏)中。

7.外省市在大连辖区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应该填写《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申报表(A类)》的哪几栏?除铁路运输企业(包括广铁集团和大秦铁路公司)、国有邮政企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外国海上石油天然气企业)在大连设置的分支机构外,分支机构需要依据其总机构出具的《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中确定的分配比例及分支机构分摊的所得税税额,填写《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申报表(A类)》的第20、21、22行,其他栏次不需要填写。

8.企业所得税季度申报时盈利了可以弥补以前的亏损吗?

可以。需要在申报弥补前向主管局提交中介机构的亏损鉴定证明,主管局做完期初设置后才可以弥补。亏损延续弥补的期限不能超过5年。

二、主要逻辑关系

1、第2行“营业收入”: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收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其会计制度核算的收入填报。

2、第3行“营业成本”: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成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其会计制度核算的成本(费用)填报。

3、第4行“实际利润总额”:填报按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减除以前待弥补亏损以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比照填报。房地产开发企业本期取得预售收入按规定计算出的预计利润额计入本行。

4、第5行“税率(2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5、第6行“应纳所得税额”:填报计算出的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第6行=第4行×第5行,且第6行≥0。

6、第7行“减免所得税额”:填报当期实际享受的减免所得税额,包括享受减免税优惠过渡期的税收优惠、小型微利企业优惠、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及经税务机关审批或备案的其他减免税优惠。第7行≤第6行。

7、第8行“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累计已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税额,“本期金额”列不填。

8、第9行“应补(退)所得税额”:填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本次应补(退)预缴所得税额。第9行=第6行-第7行-第8行,且第9行<0时,填0,“本期金额”列不填。

9、第11行“上一纳税应纳税所得额”:填报上一纳税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本行不包括纳税人的境外所得。

10、第12行“本月(季)应纳所得税所得额”:填报纳税人依据上一纳税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季预缴企业:第12行=第11行×1/4

11、第13行“税率2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12、第14行“本月(季)应纳所得税额”:填报计算的本月(季)应纳所得税额。第14行=第12行×第13行

13、第16行“本月(季)确定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依据税务机关认定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出的本月(季)应缴纳所得税额。

三、汇总纳税的总、分支机构的填写总机构:

总机构除了填写《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和《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申报表(A类)》的第一部分(1-16行)之外,还需要根据第一部分(1-16行)的数据,填报第二部分的18、19、20行。分支机构:

分支机构需要依据其总机构出具的《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中确定的分配比例,计算填写《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申报表(A类)》的第20、21、22行,其他栏次不需要填报。

(若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本表的18-20行按国税发[2008]28号及相关补充文件计算填写。)

1、第18行“总机构应分摊的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总机构以本表第一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度预缴所得税额为基数,按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计算出的本期预缴所得税额。(1)据实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9行×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25%(2)按上一纳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4行×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25%(3)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6行×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25%

2、第19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总机构以本表第一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预缴所得税额为基数,按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计算出的本期预缴所得税额。(1)据实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9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25%(2)按上一纳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4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25%(3)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6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25%

3、第20行“分支机构分摊的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总机构以本表第一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预缴所得税额为基数,按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计算出的本期预缴所得税额。(1)据实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9行×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50%(2)按上一纳税应纳税所得额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4行×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50%(3)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6行×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50%(分支机构本行填报总机构申报的第20行“分支机构分摊的所得税额”)

4、第21行“分配比例”:填报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依据《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分配表》中确定的分配比例。

5、第22行“分配的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依据当期总机构申报表中第20行“分支机构分摊的所得税额”×本表第21行“分配比例”的数额。

<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1.总、分支机构都在大连,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如何申报缴纳?

总机构、分支机构均在大连市辖区范围内的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汇总计算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由总机构在其所在地缴纳。实行“统一计算、统一管理、汇总预缴、汇总清算”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统一计算: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包括企业所属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在内的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

统一管理:由总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对总机构和分支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不做所得税税种登记。汇总预缴:由总机构分季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汇总清算:终了后,总机构负责进行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统一计算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多退少补税款。

汇总纳税的分支机构需要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确认,确认程序如下:

1.总机构报送资料 汇总纳税的总机构在7月30日前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如实报送以下资料:(1)在大连市辖区范围内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名单及主管税务机关(附件1);(2)使用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核算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

(3)总机构及分支机构财务核算方式说明;包括银行结算账户的设置情况、分支机构是否编制财务报表,分支机构与总部账簿的设置及核算方法,分支机构与总部微机联网情况等;(4)使用的企业核心管理系统软件的功能说明;

(5)使用的适用于汇总纳税条件下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6)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要求备案的其他资料。

2.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核实 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做如下审核

(1)对报送资料进行符合性审核,必要时可进行现场审核。

(2)对总机构报送的分支机构名单进行核实。分支机构名单与总机构税务登记中分支机构信息进行核对,总机构报送分支机构名单与总机构税务登记分支机构名单一致的,确认为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名单与税务登记信息不一致的,不予确认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属于未按税务登记规定变更总机构税务登记的,待总机构变更税务登记后,再予以确认。(3)对工商登记为分支机构,但实际并未按税法规定将其应纳税款并入总机构的,应确认为非汇总纳税的分支机构,按税法规定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4)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在8月30

日前将确认的分支机构名单抄送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同时报市局备案(附件二)。(5)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根据总机构税务机关出具的名单,在9月30日前取消该分支机构的税种登记。

(6)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为地税局的,分支机构应向主管国税局提供总机构主管地税局开具的《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分支机构未按规定报送《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的,主管国税局应作为居民企业管理。

3.注销的分支机构,总机构应于分支机构设注销后15日内将分支机构注销情况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4.审核

总机构应在终了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参与本汇总纳税的分支机构名单,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将名单与总机构税务登记信息进行核对,对名单与总机构税务登记信息不符的,告知企业在15日内予以纠正,对逾期不予纠正的,不予确认为汇总纳税的分支机构,同时将名单抄送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并报市局备案,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应对其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并就地征收企业所得税。

2.总机构在上海,08年在大连新成立的分支机构,设立当年所得税如何来缴纳?那就不需要报分支机构的分配表了对吗?

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设立当年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也不参与分配计算。分支机构当年需要报分支机构分配表及进行纳税申报,申报金额可为“0”

3.总公司在沈阳,大连这边的分公司季度所得税如何来申报缴纳?

总公司需要填写<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并传递给分公司,分公司按总机构的<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内容,在进行所得税申报时,一并申报纳税。

4.跨省市总、分机构汇总缴纳的政策,总公司那边现在还没执行,无法提供分配表,分公司这个季度所得税如何申报?分公司无法提供总公司<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向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发出协查函(附件3)。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未复函或复函确认不是汇总纳税分支机构的,该分支机构应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5.总、分机构所得税汇总缴纳,是在季报时执行还是等年报再执行?分月或分季分别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

6.跨省市总、分机构,分支机构报的分配比例表,每个季度申报时都需要报吗?每季度分支机构报的分配表应该是一样的吧?是的,每个季度申报时都需要报。

分配表中的“收入总额、工资总额、资产总额及分配比例”是一样的,因为是按照上一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来的,但“分支机构分摊的所得税额”及“分配税额”是变化的,“分支机构分摊的所得税额”应填写总机构根据税务机关确定的分摊方法计算的本季(月)由各分支机构进行分摊的所得税额,“分配税额”应填写本季(月)分配给各分支机构缴纳的所得税额。

7.跨省市总、分机构,总公司传过来的分配表,一、二季度是按上上的三项因素算出的比例,具体是按上上上半年,还是下半年的数呢?具体计算的文件?

按上上的全年数,具体请参看国税发[2008]28号文件。

8.跨省市总、分机构,总机构上一是小型微利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还需要就地缴纳吗?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但分支机构需要向主管国税局报送能证明总机构是小型微利企业的资料。例如:总机构上年的财务报表、总机构主管国税局出具的证明、总机构的分配表等。分支机构需要报分支机构分配表及进行纳税申报,申报金额可为“0”

9.分配表中第一行总机构情况:收入总额、工资总额和资产总额是只填写总公司的三项因素,还是填写包括下设所有分支机构的三项因素数?填写总机构及下设所有分支机构三顶因素的合计数。如果总机构设立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且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那么填写分配表时就需要将总机构及下设所有分支机构三项因素的合计数填写在分配表;如果总机构不设立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就将下设分支机构的三项因素的合计数填写到分配表第一行上。

10.分配表中:分支机构情况是要填写下设所有分支机构的三项因素,还是就填写我们一家分支机构的三项因素就可以了?填写所有的总公司下设的二级机构的三项因素。

11.填写分配表中分支机构情况时,如何插入行?删除行?插入行——Ctrl+Insert;

删除行——Ctrl+Delete.12.我企业是跨省市总、分支机构,大连地区的一家分支机构,在季度所得税申请时,主表的第20-22栏无法填写数字,是灰色的,怎么办?有些分支机构填主表的20.21.22行时是灰色的,这种情况需要到主管税务机关作分支机构设置,回来作数据更新后,才会变成白色的,此时可以填写数字。

13.网上分配表小数点的位数自动生成的是6位,而分支机构取得总机构的分配表,其中“分配比例”一项的小数点后有多于6位的情况,如果处理?(1)如果总机构的分配表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小于6位的,分支机构自己在网上修改为总机构分配表上的位数。

(2)如果总机构的分配表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大于6位的,按网上自动生成的情况申报。《企业所得税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B类)》

一、常见问题1.《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B类)主要适用哪些企业申报?按照核定征收管理办法(包括核定应税所得率和核定税额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在月(季)度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使用,包括依法被税务机关指定的扣缴义务人。

2.“累计金额”栏次填写的是当季度数还是全年累计数?“累计金额”填写所属1月1日到所属季度最后一日的累计数。例:7月初申报第二季度的报表时,“累计金额”列需要填写1月1日至6月30日的累计金额。

3.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第一行至第十行,企业都需要填写吗?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按收入总额核定、按成本费用核定、按经费支出换算分别填写。

4.核定征收企业享受“小型微利企业”20%的优惠税率,报表第12行“应纳所得税额”栏次应如何填写?第12行仍填写按25%税率计算出的应纳所得税额,将按25%的税率与20%的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的差额部分填写第13行“减免所得税额”中,纳税人最终即可按20%税率计算出的应纳所得税额缴纳税款。

5.按经费支出换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采用新表后,仍按本期经费支出额/1-核定利润率-5%换算收入额计算吗?不是,按照经费支出额/1-应税所得税率来换算收入额。

6.第一季度是查账征收企业,但第二季度主管税务机关对我企业采取核定征收所得税的管理,第二季度所得税报表需要将第一季度的数额包括在内吗? 需要。

7.纳税人当年前几季度预缴的税款,在报表哪一栏次体现?会在表中第14行“已预缴所得税额”栏次自动生成。

8.纳税人当季度需要预缴的税款金额按报表哪一栏次的数额缴纳?按第15行“应补(退)所得税额”栏次的数额缴纳。

9.我企业前期预缴的税款远远大于本季度按全年累计计算出的税款,在报表第15行“应补(退)所得税额”栏次会体现负数吗?不会。第15行“应补(退)所得税额”栏次最小为零。在申报时会体现多缴税款,并退税。

二、主要逻辑关系

1、第1行“收入总额”:按照收入总额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填报此行。填写本累计取得的各项收入金额。

2、第2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3、第3行“应纳税所得额”:填报计算结果。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第1行“收入总额”×第2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4、第4行“成本费用总额”:按照成本费用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填报此行。填写本累计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金额。

5、第5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6、第6行“应纳税所得额”:填报计算结果。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第4行“成本费用总额”÷(1-第5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第5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7、第7行“经费支出总额”:按照经费支出换算收入方式缴纳所得税的纳税人填报此行。填报累计发生的各项经费支出金额。

8、第8行“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9、第9行“换算的收入额”:填报计算结果。计算公式:换算的收入额=第7行“经费支出总额”÷(1-第8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10、第10行“应纳税所得额”:填报计算结果。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第8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第9行“换算的收入额”。

11、第11行“税率”:填写《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

12、第12行“应纳所得税额”

(1)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填报计算结果:

按照收入总额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应纳所得税额=第3行“应纳税所得额”×第11行“税率”

按照成本费用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应纳所得税额=第6行“应纳税所得额”×第11行“税率”

按照经费支出换算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应纳所得税额=第10行“应纳税所得额”×第11行“税率”

(2)实行核定税额征收的纳税人,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纳所得税额。

13、第13行“减免所得税额”:填报当期实际享受的减免所得税额,第13行≤第12行。包括享受减免税优惠过渡期的税收优惠、小型微利企业优惠、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及经税务机关审批或备案的其他减免税优惠。

14、第14行“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当年累计已预缴的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篇7

2014年11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年版)〉的公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简称“新申报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填报说明》做出了修订,修订后的申报表及填报说明自201年1月1日起施行。

本文主要针对新申报表中变化较大的税收优惠表进行解读。

二、新税收优惠表的信息更加详细

旧申报表只设1张优惠表,仅把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数额进行汇总,没有体现各项优惠条件及计算口径,不利于税务机关审核其合理性。新申报表设计了11张税收优惠表,通过表格的方式反映出各种税收优惠享受情况,既方便纳税人填报,又便于税务机关掌握减免税信息,核实优惠的合理性,进行优惠效益分析。

其中,表A107010《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表A107020《所得减免优惠明细表》、表A10703 《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明细表》、表A107040《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和表A107050《税额抵免优惠明细表》是五张平行的税收优惠表。

表A107011《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优惠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优惠明细表》、表A107012《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优惠明细表》、表A107013《金融、保险等机构取得的涉农利息保费收入优惠明细表》和表A107014《研发费用 加计扣除 优惠明细 表》是表A107010《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下面的四张平行的税收优惠表。

表A107041《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和表A107042《软件、集成电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是表A107040《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下面的两张平行的税收优惠表。

11张税收优惠表与税收优惠文件相对应,纳税人必须填报享受税收优惠的具体量化指标。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纳税人认真审视是否符合税收优惠条件并规避涉税风险。

例如,表A107042《软件、集成电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 [2012]2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43号)等文件的相关要求设计。纳税人需要填报收入指标、人员指标和研究开发费用指标。如果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要求,纳税人就会丧失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的认定资格。

另外,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方式由“事前审批”转变为“事后备案”。“事后备案”是指企业在享受了税收优惠后,年度终了报送年度所得税申报表的同时将与税收优惠的相关信息报税务机关备案。这种转变需要税务机关通过纳税申报表获取较多的涉税信息,以达到既要落实优惠政策,又要防止出现税收漏洞的目的。

新申报表设计了11张税收优惠表,相对于旧申报表仅设1张优惠表,能更全面地反映纳税人的财务与税收情况,有助于税收优惠管理方式的转变。

三、“会税差异调整”与“税收优惠调整”分开填报

在旧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中,税收优惠的调整项目就有5项,即“免税收入”、“减计收入”、 “减免税项目所得”、“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和“加计扣除”。 在新申报表中,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不再涉及税收优惠的调整项目,税收优惠的调整项目均在新申报表的11张税收优惠表中单独填报。税收优惠的调整项目“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加计扣除”、“项目所得减免”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没有通过《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归集,直接在新申报表的主表表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中归集。

下面通过例1说明“税收优惠调整”不再填报在新申报表的《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中。

例1:甲公司直接投资丙公司50万元,占丙公司5%股份,采用成本法核算。2014年5月1日,丙公司作出利润分配的决定宣告分红60万元,其中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应分得3万元股息红利,6月30日乙公司宣告发放股息红利3万元。该股息红利符合免税收入的确认条件。

分析:

甲公司在会计上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在2014年6月30日确认投资收益30 000元。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2014年5月1日,丙公司作出利润分配的决定,税法允许甲公司在2014年确认投资收益30 000元。同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以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因此,甲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30 000元属于免税收入,需要做纳税调整。

免税收入30 000元在旧的申报体系下填报到附表三 《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中;但是在新的申报体系下,免税收入30 000元不能填报到《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中,而应该填报到税收优惠表中。

2014年甲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报如下:

表A107011《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优惠明细表》第1行第1列“被投资企业”填报“乙公司”,第2列“投资性质”填报“直接投资”,第3列“投资成本”填报500 000.00元,第4列“投资比例”填报5%,第5列“被投资企业做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时间”填报2014年5月1日,第6列“依决定归属于本公司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金额”填报30 000.00元,第16列“合计”填报30 000.00元,即免税收入股息、红利30 000.00元需要纳税调减。表A107011第16列“合计”金额30 000.00元转入表A107010《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的第3行“(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即表A107010的第3行 “(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填报30 000.00元。这里的投资收益30 000.00元是税收优惠导致的纳税调整,与会税差异无关,因此该调整金额填报到新申报表的税收优惠表中。类似的还有国债利息收入的填报,将“会税差异调整”与“税收优惠调整”分开填报,体现了新申报表严谨的调整理念。

四、优惠政策叠加享受的处理有专门栏次填报

表A107040《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第28行“减:项目所得额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叠加享受减免税优惠”是新申报表新增加的行次,填报说明对该行的解释是:“填报纳税人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其他专项优惠等所得额应按法定税率25%减半征收,且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微米或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事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等可享受税率优惠的企业,由于申报表填报顺序,按优惠税率15%减半叠加享受减免税优惠部分,应在本行对该部分金额进行调整。”

由于优惠政策叠加享受填报较为复杂,下面通过例2说明表A107040《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第28行的填报方法。

例2:丁公司2014年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当年会计利润2 800万元,其中取得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800万元,其他应纳税所得额为2 000万元(假设没有其他的纳税调整事项)。

分析: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指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 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企业所得税过渡期优惠政策执行口径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57号)第一条第三款规定:“居民企业取得《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第八十七条、第八十八条和第九十条规定可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所得,是指居民企业应就该部分所得单独核算并依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

因此,技术转让所得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应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而不是按照高新技术企业15% 的税率减半征收。丁公司应纳所得税额=(2 800-800)× 15%+(800-500)×50%×25%=337.5(万元)。

由于旧申报表没有区分该内容,导致填报复杂,新申报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由于新申报表的设计,填报时会涉及三张税收优惠明细表和一张主表的内容,需要逆向思维。

2014年丁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报如下:

第一步 :《所得减免 优惠明细 表》的填报(见表A107020)。

单位:元

丁公司技术转让所得8 000 000.00元,其中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 000 000.00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即5 000 000.00元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超过5 000 000.00万元的部 分减半征 收企业所 得税 ,即 (8 000 000.00-5 000 000.00)×50%=1 500 000.00(元)免征企业所得税。表A107020第34行“(一)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部分”填报5 000 000.00元,第35行“(二) 技术转让所得超过500万元部分”填报1 500 000.00元。 因此,第33行“四、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项目”填报6 500 000.00元。假设没有其他税收优惠,第40行“合计” 填报6 500 000.00元。

第二步:《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的填报 (见表A107041)。

单位:元

新申报表填报说明对表A107041第29行“减免税金额”的解释是:填报按照主表A100000第23行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减征10%企业所得税金额,主表A100000第23行 “ 五 、应纳税所 得额 ”填报21 500 000.00元(见主表A100000),表A107041第29行“减免税金额”,填报2 150 000.00元,即:21 500 000.00×10%=2 150 000.00(元)。

第三步:A107040《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的填报 (见表A107040)。

单位:元

表A107041第29行“减免税金额”2 150 000.00元转入表A107040第2行“二、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即表A107040第2行“二、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填报2 150 000.00元。

技术转让所得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3 000 000.00× 50%×25%=375 000.00(元)。如果按照表A107041计算,技术转让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1 500 000.00×(25%-10%)= 225 000.00(元),产生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技术转让所得叠加享受减免税优惠,造成丁公司多享受了税收优惠,丁公司多享受的税收优惠需要从上述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额中减除。因此,表A107040第28行“五、减:项目所得额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叠加享受减免税优惠”填报150 000.00元(375 000.00-225 000.00)。第29行“合计” 填报2 000 000.00元(2 150 000.00-150 000.00)。

第四步:主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的填报(见表A100000)。

单位:元

表A100000第13行“三、利润总额”填报28 000 000.00元;除技术转让所得没有企业调整事项,因此第14行到第18行填报0.00元;第19行“四、纳税调整后所得”填报28 000 000.00元;表A107020第40行“合计”6 500 000.00元转入表A100000第20行“减:所得减免”,即表A100000第20行“减:所得减免”填报6 500 000.00元;第23行“五、 应纳税所得额”填报21 500 000.00元(28 000 000.006 500 000.00);第24行“税率(25%)”填报25%;第25行 “六、应纳所得税额”填报537 500. 00元(21 500 000.00× 25%);表A107041第29行“合计”2 000 000.00元转入表A100000第26行“减:减免所得税额”,即表A100000第26行“减:减免所得税额”填报2 000 000.00元;第27行“减: 抵免所得税额”填报0.00元;第28行“七、应纳税额”填报337 500.00元(537 500.00-2 000 000.00)。

由此可见,表A107040第28行“减:项目所得额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叠加享受减免税优惠”的填报能够 解决优惠 政策叠加 享受的问 题 。在填报表A107040第28行时须注意两点:一是只能按照法定税率25%减半,而不能按照优惠税率减半;二是建议财务人员先按照上述四个步骤填报,然后按照正确的方法计算出应纳税额,再倒推出差额,来验证表A107040第28行的填报是否正确。

五、结语

新申报表的11张税收优惠表能够较为详细地反映纳税人的财务与纳税情况,并通过“会税差异调整”与“税收优惠调整”分开填报、优惠政策叠加设置专门栏次等方式使得税收优惠调整项目更加科学,同时弥补了旧申报表填报的缺陷。

摘要:本文依据2014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的公告》以案例方式解读新申报表中的11张税收优惠表。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税收优惠表,填报,所得税减免

参考文献

《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方法;税务会计

项目教学法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具体说,项目教学法就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主动建构。

一、项目教学法的涵义及实施过程

(一)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

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2.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3.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法一般可按照下面五个教学阶段进行:

1.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指导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后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制定项目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由教师确认。

3.项目实施: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合作的形式,然后再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

4.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查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改正方法。

5.归档或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二、高职《税务会计》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高职会计专业的《税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核心主干部分。本课程主要是介绍纳税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本课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税收基本制度规定;二是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三是各种税的纳税申报。其中,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更侧重于实践教学。所以在《税务会计》教学中有条件采用项目教学法,针对以上每一项独立的核算工作和纳税申报工作任务实施项目教学法。这样有效地建立课堂与会计实际工作的联系,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生产管理实践相结合,校内外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将来能更出色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税务会计》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可以别开生面,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财务会计人才。

三、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具体来讲,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要遵守下面的四项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二)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

选取项目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选择难度适合的工程项目。

(三)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

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资源;协作学习是知识建构的关键,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群体中共同批判各种观点和假设,协商突破各路难关,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

(四)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建构,而不是教学目标。教学不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而是围绕完成项目设计、达到知识建构这一中心来展开,所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定。

四、项目教学法在纳税申报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纳税申报是《税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最重要部分,而这部分内容以各税种为单元来展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恰恰是以单个税种类分别申报纳税的。因而,在纳税申报的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比较适合。现已增值税的计算申报与会计核算为例,来阐述项目教学法在纳税申报教学中的应用。先由指导教师讲解介绍本次项目工作的流程,具体工作做法,然后以某企业某年1月份的增值税业务为例,创设情境模拟,假使各位同学即为该企业的税务会计岗位人员。

(一)制定项目任务

现将工作任务具体分解为:

1.对该企业增值税业务的进行会计核算,包括记账凭证的填制与明细账的登记。

2.根据给定的该企业业务资料完成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包括一张主表及三张附表。(利用网上纳税申报模拟软件进行)

(二)制定项目计划

在明确了本次实践的工作任务之后,学生根据给定的任务进行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应该包括:本次工作的任务名称即增值税申报与核算;本工作小组人员名单;人员分工情况,包括:各张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分工、业务核算、审核、总结;完成任务的时间计划;完成工作的地点;提交资料;各责任人相互协作方式等。

(三)项目实施

制定了明确的项目实施计划之后,各组开始着手组织项目的实施工作。实施项目中教师起到监督指导作用,对各组要公平。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安装网上纳税申报教学软件,包括国税申报和地税申报(增值税属于国税申报),利用教学软件在网上完成任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组员之间要相互协作协商,或者下企业进行调研,收集实际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步骤程序,要讲究工作秩序,特别是对纳税的流程要与实践吻合。以我院实施项目教学法为例介绍工作流程:1.对模拟企业的增值税业务资料进行熟悉,由负责会计核算的人员编制业务的记账凭证,继而以凭证为依据登记明细账,重点是登记增值税的明细账。2.由专人对编制的凭证和登记的明细账进行审核,以免发生错误,导致报税的错误。3.由负责纳税申报的人员进行填制申报表的填制(本项任务在实训室利用网上报税软件进行):(1)增值税附表一:本期销售情况明细表;(2)增值税附表二:本期进项税额明细表;(3)增值税附表三:本期固定资产抵扣情况明细表;(4)最后完成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4.由专人审核;5.打印各项申报表提交。

(四)项目的检查评估

各小组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之后,首先由各组之间进行交叉检查评估,评定分数(依据评分标准);再由指导教师对各小组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综合检查评估,确认后评定出最终的成绩,作为各组比较的依据。

(五)结束语

完成一次项目教学之后,对本次项目教学的过程要给予总结,提炼出教学中的经验及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应用提供参考。

总之,在高职会计专业《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学效果提高显著。

参考文献:

[1]龚永丽.高职《税务会计》教学模式的探讨经济师[J].2007,(7).

[2]刘莉莉.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3]汪福来.高职院校税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浅谈[J].科技信息,2009,(1).

[4]李小青,陈晓丹王武蓉高职税务会计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6).

个人如何进行网上纳税申报 篇9

个人如何进行网上纳税申报

核心提示:个人年所得12万元以上需要自行进行纳税申报,个人如何自行进行网上电子申报呢?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介绍。

个人自行进行网上电子申报时,只需登录个人所得税网站(gs.tax861.gov.cn),点击进入“自行纳税申报”界面,按要求提示逐项填报并向税务机关上传申报表。

纳税人采取网上电子申报方式申报的,无需向税务机关报送纸质申报材料,但纳税人应留存申报信息备查。

个人进行网上电子申报的步骤:

第一步 纳税人登录个人所得税网站(gs.tax861.gov.cn),点击进入“自行纳税申报”界面。

第二步 纳税人初次申报,首先进入基本信息页面,填写个人基本信息(以后申报不再填写基本信息)。

第三步 基本信息填写完毕并提交后,获取申报密码。

第四步 纳税人进入“申报”页面,使用申报密码进行登录。

第五步 在申报页面中,在线填写《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申报)》。

第六步 纳税人提交纳税申报表(如果系统校验成功,页面显示“此次申报成功”字样。如果系统校验申报错误,页面显示错误提示信息,并返回填写页面,按要求修改补充)。

第七步 纳税人将申报信息留存备查。

第八步 纳税人申报完成后,可以通过密码查询修改申报数据。

注意:纳税人如密码丢失,凭身份证到主管税务机关取回。

上一篇:卫生监督现场检查笔录下一篇:常见细胞种类及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