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冰花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0课冰花(精选9篇)

第10课冰花 篇1

班别:

姓名:

分数:

学习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夏、金各政权的基本情况

2、总结这一时期并立的各政权之间关系的特点,认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契丹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学习难点:正确性评价澶渊之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契丹的兴起:

1、初,契丹首领 建立契丹国,都城在。、阿保机就是。

2、辽太宗时,契丹占领。从此,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

陈桥兵变: 年后周大将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定都东京,史称。

(二)、辽、宋、夏的和战

檀渊之盟: 后,宋、辽达成和议,史称“ ” 西夏的建立: 前期,在西北的 首领 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史称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

金的兴起: 初期,女真首领 在 称帝,国号。他就是金太祖。金先灭 又于1127年灭。

南宋的建立:1127年 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岳飞抗金:收复,在 大败金军,岳飞后来被宋高宗和权臣

以“谋反”罪杀害

宋金议和:南宋像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

二、儿歌记忆

时间到了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当皇帝,杯酒辞去石守信,北宋大权集一身,统一局面又形成。辽军进逼澶州城,真宗皇帝亲助阵,士气大振宋军胜,双方议和澶州城,北宋给辽送岁币,“澶渊之盟”就形成。南宋名将叫岳飞,抗金之中扬军威,郾城之战收失地,精忠报国闪光辉。最恨奸臣是秦桧,陷害忠良千秋罪。

三、拓展延伸

动脑筋

1、对檀渊之盟应当怎样评价?......你怎么看?

答:他们说的都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对于北宋来说,檀渊之盟是一个羞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檀渊之盟的订立有积极的一面:他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左边铁铸......为什么让他跪在那里?

答:他是杀害岳飞的侩子手秦桧。反映了人们爱憎分明,用这种方式称颂历史上保护人民利益的功臣,强烈谴责杀害功臣的罪人 练一练B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生活有什么特点么?

答:女真人头戴兽皮帽,身穿窄袖长袍,束腰带,穿长靴,腰挂箭筒,肩挂长弓。从图中可以看出女真人生活在寒冷地区,勤劳勇敢,擅长骑射的生活特点。

四、巩固训练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废掉后周皇帝,建立北宋政权。历史上称这次兵变事件为---------------。

2、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的诗句,其中“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

3、你读过岳飞的《满江红》一词吗?词中的“靖康耻”指的是金灭北宋,此事发生在----------------年。

4、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澶渊之盟反映了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

B、澶渊之盟使辽得到了大量岁币,可以说收入颇丰

C、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使其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D、澶渊之盟使宋辽对峙,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毫无积极意义

5、宋与辽、夏、金议和的相同点是()

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划定双方的边界

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

6、岳飞死在大理寺监狱的消息传出后,有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尸体背出监狱,葬在杭州西湖边的山上。而当时正值临近春节,老百姓不约而同的将祭祀天和祖宗的供品用来祭祀他们敬重的岳元帅。一千多年来,岳王墓前的香火不断,时时有人来拜慰长眠于地下的英灵。而在岳王墓前的这对跪像,已经换了多次,原因是人们来到这个地方时,不断拿砖头瓦块砸它,以表达人们对它的愤恨,这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岳飞受人尊敬的原因是什么?

(2)“白铁无辜铸佞臣”中的“佞臣”是指谁?

(3)从岳飞和“佞臣”受到人们不同的对待来看,你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回答:⑴文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朝廷”指的是哪一政权?

⑵哪一事件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8、对比课本52、54页两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主流是什么?

⑵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列举它们关系的事例各一个。

⑶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宋与金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

五、反思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主备人:于晓慧

审核人:

日期:

学习目标:1、掌握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理解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和表现。

3、正确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关注当今经济的发展。学习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原因:南方战乱少,许多 人南迁;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 展较快

表现:推广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 ;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 的种植扩展长江流域; 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纺织业:北宋时,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从

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北宋时兴起的,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浙江 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和 是再打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广州和 是文明世界的大商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 管理对外贸易

纸币产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四)经济中心南移:从 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最后完成

二、儿歌记忆

唐朝、五代、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移,北人南迁搞开发,带去技术和劳力,水稻棉花发展快,丘陵茶园遍地起。手工业,很繁荣,丝织棉织高水平,浙江哥窑冰裂纹,著名瓷都景德镇,广州泉州造船业,造船技术世人惊。开封杭州兴商业,“买卖昼夜叫不绝”,海外贸易超前代,广州泉州名世界,北宋四川出“交子”,纸币流通就开始。

三、拓展提高

动脑筋:1.仔细观察右图......哪些劳动?

答:这些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期主要劳动包括:牛耕、插秧、灌溉、收获、扬场、入仓等劳动场面

2、左图是一艘出土于.....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答: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3.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什么?

答:隋唐科举制的规定表明官府对商人采取政治上歧视的政策,反映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压制。宋朝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表明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现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4.想一想,人们为什要发明纸币?......什么新发展?

答: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再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今天的纸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区域更为广泛,印刷更为精美,有防伪技术,不易仿造;同时,纸币的发行、管理也更科学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思考与判断: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答:男孩的观点看到了南方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忽视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女孩的观点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但否定了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地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南方经济发展应该结合历史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而辩证的分析,才能得出客观而正确的结论

四、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B、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C、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发展D、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苏湖熟,天下足”这种现象最早应出现于我国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宋代商业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宋朝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以下关于宋朝海外贸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B、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欧洲和非洲东海岸 C、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D、南宋时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5、北宋时期纸币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铸造钱币的金属紧缺 B、商业活动频繁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造纸技术成熟

6、下列哪项不是唐朝制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A、南方战乱少 B、北方人南迁代取现金的生产技术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灾害频繁

7、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是在

A、元朝 B、唐朝 C、明朝 D、宋朝

8、北宋的四川商人购买了一大批瓷器,你认为他所携带的最轻便的货币是 A、黄金 B、白银 C、交子 D、会子

9、宋代为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吃饭问题,从越南引进了 A、玉米 B、葡萄 C、占城稻 D、棉花

10、中国经济中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完成于 A、东晋 B、隋朝 C、南宋 D、明朝

11、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下列表述与南宋时期南方时期南方商业繁荣的事实不相符的是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12、材料一 材料二:(这些货币)用同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秘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1)材料一出现的这种货币的名字是什么?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什么地区?

(2)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纸币产生有什么意义?与金属货币相比它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第10课 剥茧抽丝与追根溯源 篇2

“深刻”,是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一个要求,具体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穿透事情的表象、假象,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因果关系;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更是从方法论的高度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向,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应对之策。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個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本题话题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词“范儿”,由这个词语派生的一系列词语如“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可以看做是总话题分化出来的具体话题,都可以作为立意的角度。材料里面,如“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等也可以成为作文立意的角度,这些角度也包含了人生道理和社会道理两个区域,所以审题相对容易。

但想要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就不是太容易了。考生必须进行一番深刻地思考,多问几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进而透过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写作方能出类拔萃。

首先要思考“范儿”是什么?材料里面也给了一定的解释,“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说明它也可以指“不好的风格、做派”。“好的风格、做派”都包括哪些内容,“不好的风格、做派”又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立意定在“不好的风格、做派”,作文基本上就具有了新意。材料里面又把它解释为“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立意的时候,就要思考“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具体含义。

结合材料,再联系社会生活给出答案,“范儿”近似于“有气质”,那什么才叫“有气质”?是富有、高傲、冷漠、不可一世吗?平凡、知足、达观、可爱、可亲算不算有气质?我们民族的“范儿”是什么?我们时代的“范儿”是什么?一个人该有什么样的“范儿”?这些问题可能都不好回答,空洞而不易把握,但也只有真正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作文才会显得“深刻”。

再追问一下为什么,在这个社会流行这些内容,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缺少这些内容呢?“范儿”为什么会成为流行词语?为什么有人要强调“中国范儿”?为什么有人热衷“文艺范儿”?为什么有人怀念“民国范儿”?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当中缺少了被人们所标榜的“范儿”?“为什么”,一路追问,步步深入。

【高分捷径】

1.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多问几个“是什么”。

“深刻”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多层次的转换思考。社会现实类作文材料,一般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这些现象只是问题的表象,有时是假象,我们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对其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探究。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循着“是什么”的线路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层层深入,如剥茧抽丝,直至真相浮出水面,本质原形毕露。“是什么”的问题帮我们认识对象本身,作为写作时建构作文立意的基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题材料话题集中在“门”和“路”两个词语上,审题时,第一层思考要明白“门”是什么,“路”是什么?“门”的含义来源于现实生活,第一段中说“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使我们对“门”的思考开始有了哲理性。第二段又出现一个词“大学之门”,这时思考要进行一次转换,什么是“大学之门”?材料里面的答案:“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时思考又要进行一次转换,思考的对象是理想、追求、未来、信仰和学习、探索和创造。最后总结概括得出立意为:门与路就在探索之间。

②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人说,世界不是各种事物的简单组合,历史也不是无数事件的简单排列。一事物和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立意既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还要追根溯源,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深入探究“是什么”的问题之后,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本题材料包含的关键词有: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审题时的第一步疑问。第二步深入思考,就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有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为什么有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生活中的一些人消极悲观,思想懒惰,或缺少勇气,一旦遇到问题就会陷入绝望;一些人积极进取,遇到问题总是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是生活的强者。这些回答揭示出材料中两种行为的原因,找到思想根源立意才能深刻。

2. 立足生活说看法。

认识深刻就是指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事物,透过表象深入本质。但是文章立意的深刻,还必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立意中所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必须是人们认可的,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反过来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作者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尤其是“物”“志”“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加精彩,“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中第一、二句说明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有了可以到达的内因,而无达到的条件,是不能到达的。文中第三句,“然力足以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说明尽管具备了“力”与“物”的条件,如果没有“志”,想到达所要到达的地方也不可能。这就正好说明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段文字似乎是谈“玄理”,但这个“玄理”是在谈游山,也是在谈做学问。作者把所谈的三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证得非常清晰,而且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再如前文样题,有考生怀念“民国范儿”,怀念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源自于大师们做事,都有一种近似于“刻板”的执着。其实就是基于今天的专家学者而立意的,有些人做学问像江湖卖艺,敲锣打鼓,三分学问,七分吆喝,场面上很好看,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明显进步。这样与生活现实对立起来,让人们认识现实,看到今天的不足。能够发人深省,就达到了立意的“深刻”。

相反,脱离了生活的“深刻”毫无意义,也就无所谓深刻。2015年天津考生有的一味的赞美,如“中国范儿就是文艺范儿”“中国范儿就是以和为贵”,这种生硬搭配起来的立意,脱离现实,本身空洞无物。没有生活作支撑的立意往往是轻飘飘的。

【写作误区】

在谈到深刻的时候,一些学生想到的往往就是深奥,好像谁都看不懂的文章才是深刻。就竭力弄一些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如:

一个人应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做选择时,我们会被各种的外界因素所干扰。不少人会追求高收入的职业,被各种因素所限制,所控制,失去了自我。一位老总曾在日记中写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在那因车子爆胎而独自走到公司的那一下午。那一下午他看到了毕业后就未曾见过的小野花,看到了周边嬉戏玩闹的孩子们,这都是他在忙碌的回忆中和飞机上所不曾见的。所以,一味追求金钱,并不能为你带来幸福。遵顺内心真正的想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生活的主人》)

本段文字谈人生,看似深沉,其实毛病百出,不知所云。文中批评“受外界因素干扰”之后的选择,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受外界干扰的选择,只不过有的是正面干扰,有的是负面干扰,都应该是“自主选择”,再如批评追求“高收入”行为,难道这样的职业选择有错误吗?选择了“高收入”的职业就不是生活的主人吗?

其实自主人生与收入没太大联系,此文立意脱离生活,所以立意显得玄、空。经不起推敲,就不是正確的立意,也说不上“深刻”。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林家有很多套房子,住两套,另外的几套房子都租出去了;从小生活条件就很优越的小林就不明白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家租房收入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坐收房租就行了。”

针对这件事,有人认为小林的想法暴露出家长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人认为青少年要明白学习的意义,努力丰富和充实自己;有人认为小林的“三辈子吃房租”论,实质上代表了大多数富家孩子的共同心理状态,即家有万贯,坐吃未必山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第10课《信客》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阅读、勾画,品味文章简洁而深刻的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抓住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他们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的写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诚信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敢于奉献的人。教学重难点:

1.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探究人物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2.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投影展示图片、颁奖辞:“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知道是谁吗?这是《感动中国》2005年度获奖者王顺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职业,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板书:信客----余秋雨)

二、作者简介:余秋雨,当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浙江余姚人,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等。他的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三、走近信客,阅读凄美人生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请大家看看这些词,你是不是都认识呢?

1、检查预习

唏嘘(xī xū)

噩耗(è

hào)

呵斥(hē

chì)

诘问(jié)

焦灼(zhuó)

伎俩(jì liǎng)

颠沛(diān pèi)

吊唁(yàn)

文绉绉(zhōu)连声诺诺(nuó)

2、掌握了字词,我们再一同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围绕信客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梳理全文脉络,并为每个部分拟出小标题。提示:

(一)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从业缘起。(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了落魄返乡的青年。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诚心所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事。)

(二)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生涯。(工作繁忙,收发信物,捎带口信等等。)

(三)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辞职**。(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道路凶险,加之腿脚有病,信客无奈卸却差事。)

(四)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转行从教。(当了小学教师,进而升为校长。且信客死后,葬在老信客的墓旁,前来吊唁的人很多。)

3、通读全文,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通读全文,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要写一个老信客?(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那些事迹?为什么重点写?(3)作者为什么要倾注那么多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学生的回答可能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 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的事情。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作者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意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别人的敬重和爱戴的。信客难能可贵的品质,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四、走进美文,品读感人旋律

1、语文活动设计:设计信客小档案

老师设计了一个信客档案,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从文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来填充档案的内容。当然,有些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比如说“姓名”,同学们可以根据信客的职业和性格特点,给他取一个合适的名字,表达你对他的感情和美好祝愿。

姓名、职业、工作简历、性格特点、座右铭 座右铭: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2、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师:信客档案我们完成了,也对信客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那么,这样一个朴实感人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来叙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特色,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画出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试着用“我喜欢,因为 ”的句式。

师:本文的语言特色有两点:一质朴而典雅,如“破烂灰暗”“满脸戚容”等,还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二精辟而畅达,如“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这个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本文质朴典雅、精辟畅达的语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信客这个伟大的形象。

五、缅怀信客,秉承奉献风骨

信客走了,就这样悄悄地走了„„或许人们会慢慢地将他淡忘,他就化成山中的一朵小花,默默地开放在他曾途经的地方;也许他就化成一棵垂柳,默默地为年轻的信客撒下一片绿荫。那么就赶快拿起笔来,为信客的坟墓作一篇墓志铭吧!(志铭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如:聂耳的墓志铭是:我的耳朵宛如贝壳,宛如大海的涛声。丛飞的墓志铭是:我很幸福,因为我和我的孩子们永远一起歌唱。司汤达的墓志铭是:活过,爱过,写过。海明威的墓志铭是:“恕我不起来了!”„„

六、教师小结

信客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信客精神却在许多行业,许多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甚至发扬光大。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应该坚决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平和的心态诚实待人,诚实处事,共同构建诚信大厦。

七、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课外阅读《文化苦旅》。

八、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缘由 生涯

冰花第一课时好教案 篇4

一、揭题激趣

小朋友,你看到过玻璃上开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出示课题:冰花)就讲了这样一件趣事。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互评、汇报读,师纠正读课文、停顿。

(2)出示字词:

清晨 看见 晶亮 冰花 惊奇 柔嫩 丰满 牡丹 这时候 送给

指句读,相机正音,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冰花是谁看见的?是在什么时候看见的?它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相机板书:晶亮

冰花多不多?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实施修改意见

天天练:

我来露一手:配乐感情朗诵《大海睡了》。

理解词语

晶亮:晶莹、明亮。

柔嫩:形容一样事物软软的、嫩嫩的`。

丰满:丰腴、饱满。

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尽量用上书上的语言。

(一朵朵)

指导学生 朗读第一自然段,突出“一朵朵”和“晶亮”。

2、学习第二自然段:如果你在清晨发现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你会怎样?小童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一句,思考:(1)小童为什么觉得惊奇?(2)你能像小童一样惊奇地喊一喊吗?(3)指名读,评价。(4)再指名读。(5)指导边说边带动作。(6)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并认读:见、他、丰。

2、记忆字形,注意区分同音字“他”和“它”

3、范写“见”、“丰”、“这”,提醒注意。

见:独体字,第二笔是横折,不带钩,第三笔是撇;末笔是竖弯钩,底端平展,向上钩出。与“贝”字相区别。

丰:独体字。第一笔是横,不是撇,第三笔横较长。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教师不要把哪个字读得重说出来,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

区别:“她”、“他”和“它”,学会正确运用。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学习第二自然段:如果你在清晨发现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你会怎样?小童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一句,思考:(1)小童为什么觉得惊奇?(2)你能像小童一样惊奇地喊一喊吗?(3)指名读,评价。(4)再指名读。(5)指导边说边带动作。(6)齐读。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写好:见、他、它、丰、这

选做:练习背诵课文第一、二小节。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第10课五四运动 篇5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 时间:2013-9-2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性质、口号、发展及结果;分析探讨五四精神的内涵。

2、通过与以往革命运动的对比,认识五四运动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的希望,是时代精神的主人;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每位学生都应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意义。

2、难点:分析五四精神的内涵;总结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

采用了教师引导为主,包括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分析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知道“五四青年节”的由来吗?直接引入五四爱国运动。

(一)历史背景

1、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2.巴黎和会,中国要求遭拒

问:什么是“五.九”国耻?“二十一条”的最大危害在哪里?问:巴黎和会是怎样的国际会议?中国人的期望是什么?结果怎样? 问: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二)过程及结果1.导火线:巴黎和会谈判失败2.五四运动的过程 3.五四运动的结果

(三)五四精神、意义1.爱国主义精神2.民主和科学精神3.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四.弘扬五四),设问: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历史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历史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历史

问:通过五四运动的学习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五四精神?配合课件资料1

问:新时期应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五、课堂小结

历史背景:

五四爱国运动过程及结果

五四精神、意义

六、当堂反馈:思考,回答,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

1、“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下列不属于五四运动的口号为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鸦片战争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中共一大的召开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下列哪一事件的发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

A.“五四”爱国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新文化运动D.西安事变

七年级下教案(第10课) 篇6

七年级下教案(第10课)

第10课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景交融写法的妙处。3、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景色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的特点。 说明:赏读《登高》、《登岳阳楼》时,可分别抓住“坼”、“浮”、“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词,品味诗人写景用词的准确,同时联系作者的生平,两诗分别写于公元767年、768年,是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即将终结前的感怀之作,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以诗人的人生境遇体验其思想情感。《石豪吏》一诗,文字浅显,故事情节性强,学生可通过自读理解文意,体会差役的凶狠、百姓的苦难,了解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实,感知杜甫作品被称为“诗史”的缘由。另外,还可促发学生回忆《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绝句》、《旅夜书怀》等耳熟能详的诗作,进一步激发学生赏析杜甫诗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积累三首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分析诗作中蕴含的作者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从小学到现在,大家学习过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 二、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七岁便能写诗,十四五岁便能与文士们郊游酬唱。二十岁开始就过着漫游的生活。《春望》《月夜》《北征》《羌村》以及《三吏》《三别》等 都是作者的传世名篇。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他的诗类型众多、风格多变。诗人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来叙写广泛的内容,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并开启了后代众多诗派。 三、初读文本:1、配乐范读,注意节奏的划分和语速语调。2、学生自读,试着将前两篇诗歌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将《石壕吏》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个故事。 提示: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四、研读文本:思考:(1)前二首:同样是登高望远之作,作者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这不同的景物所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登岳阳楼》景物: 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特点: 壮阔而悲凉。感情:从“无一字”“ 孤舟”“ 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登高》景物: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特点:风(急、冷) 天(高 )   猿啸(哀 )、小岛 、白沙、鸟飞回(孤独、凄凉)、落木(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时间无穷)感情: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2)后一首《石壕吏》: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提示: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五、小结归纳:《登岳阳楼》:通过对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的平平叙述,寄予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的许多感触。《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六、拓展训练:思考:试比较二四课《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相同处: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七、课后作业:1、抄读三首古诗并背诵。(必做)2、配乐朗诵其中一篇。  (选做)  

 

第10课《风筝》教学设计一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

改进意见 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南方商业的发展; 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题: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成为当时的全国经济中心 D、苏湖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粮仓 2 优良品种占城稻原产于()

A、越南 B、日本 C、朝鲜 D、印度 棉花种植已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在()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教学过程: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板书课题。

一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环境:相对安定

2、劳力:大量增加

3、技术:不断进步

4、自然:条件优越

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开发不是从唐朝开始的。(南朝后期,南宋完成)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一)、农业发展(1)农作物品种的改进

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站在江南地区推广(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苏湖熟,天下足”

(3)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4)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很多茶园。总之,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二)、手工业兴旺 1,纺织业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2)棉织业:从汉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2,宋代制瓷业的发展 3,宋朝造船业的发展

(1)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2)造船业最兴盛的城市是东南沿海的广州 泉州等地(3)宋朝时的海船已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三、南方经济的繁荣

1,商业发展的条件:农业 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增加,进入流通领域,一部分投入国内市场,一部分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利润,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2,商业都市—开封 临安 3,繁荣的海外贸易:

(1)原因: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经济条件。造船技术先进、航海技术高超,指南针的应用更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2)情况: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南岸。

(3)影响: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4,纸币的出现——交子

(1)纸币出现的原因:宋朝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但原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纸币的出现时商业发展的需要(2)交子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纸币出现的作用: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5,经济重心的南移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分析教材结构:教材从3个方面叙述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研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原因以及表现,最后的出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板书设计: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一)、农业发展

(二)、手工业兴旺

三、南方经济的繁荣

随堂练习: 经济重心是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我国古代经济呈现出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据此回答问题: ⑴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南方相对安定 ②南方人口增加 ③北方民族大融合 ④政府注意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⑵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出现在哪一时期()

A、五代十国 B、隋唐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宋朝 ⑶两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中原地区 D、珠江流域 ⑷经济重心最后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篇9

隘口初中 祝东方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向同学们介绍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战乱。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巩固。

本课主要向同学们介绍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战乱。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巩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二)过程与方法:

1、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设计动画演示秦灭六国的顺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品《朝会》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秦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根据课本和学生收集的有关秦始皇的信息,让学生小组讨论,评价秦始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2、通过对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创建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认识,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焚书坑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秦王扫六合》,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

教师讲解: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人物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宏伟、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走进他,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二、自主学习,构建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1.归纳秦灭六国的条件。

2.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意义。

3.秦朝为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文化上经济上交通上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你知道秦长城的起止点吗? 6.在地图上找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一)秦灭六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要求学生思考探究,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教师点拨:(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2)秦具备了灭六国的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3)秦王嬴政善于用人,教师强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登上了统一国家的最高宝座。

2.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指出疆域四至。分组探究:秦朝统一的意义,小组讨论,每组选一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最终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秦王嬴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让我们了解秦王的困惑。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烦恼一: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国家统治,把全国各地的权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1.欣赏历史短剧《朝会》,思考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秦王:我自起兵以来,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一统天下建立千秋基业家。今与大家商议,国军该如何称呼? 李斯(满脸堆笑):大王的丰功伟绩,更古未有,即使三皇五帝也不能与大王相比。

秦王眼前一亮:妙哉妙哉,那就称皇帝吧,我就是秦始皇,子孙后代代代相传,以至千世万世,我自称朕,朕还要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

大臣:大王,哦不(轻拍自己的嘴巴)皇上,这三个官职具体负责什么呢? 秦始皇:李爱卿,你来替朕给大家解释一下吧。

李斯:丞相主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太尉总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大臣二:皇帝,地方上应该如何处理?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分封到那里。

李斯: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了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秦始皇:正和朕意,从此废除分封,设立郡县。退朝。

2.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下图,试着解释图片内容,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

教师点拨,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引导学生结合西周的分封制,进一步比较区分:西周的分封制,按血缘的亲疏实行世袭制,秦朝的郡县制则是朝廷任免,不得世袭。

引导学生结合王夫之的名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势之所趋,岂非礼而能然哉)归纳秦朝政治制度的影响。

师生共同归纳: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秦始皇的烦恼二:

1.多媒体展示历史故事《秦始皇出巡记》,学生结合秦朝在文化、经济、交通、军事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思考如何帮助秦始皇解决微服出巡中的遇到的困难。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秦始皇决定要进行一次微服私访。秦始皇的车队进入以前韩国的地界,韩国修了许多路障,韩国的道路只能供韩国的两辆车并行,大秦国的车辆大,发生了拥堵现象,秦始皇发怒了,立即传下旨意,命当地的县令尽快修路。车队继续前行不久车队到了前楚国的都城,城市很繁华,他们就出去逛街。秦始皇看到了一个他没吃过的东西,叫大臣去买一斤来尝一尝。很快,大臣两手空空的回来了,说这里的商人不收他们的圆形方孔钱,他们只收本地的钱。秦始皇骂他蠢才,又派人去买,很快,大臣买了回来,另一大臣问一斤怎么这么少?这里的尺寸、斤两、升斗的标准和咱们那里都不同,买的东西就少了。

秦始皇大怒,要求回宫,车队回到韩国的地界又堵了。秦始皇问:“怎么道路问题还没有解决?是谁敢不服从我的旨意?”大臣回答:“回禀陛下,因为字体不同,咱们的字本地官员不认识,而微通晓各国语言的官员出差了,所以当地的县令不知道陛下下的旨意是什么意思,也就没修路了。”

秦始皇勃然大怒:“这样怎么行?一定尽快解决,解决不了,你们就等着砍头吧。”

2.师生共同认定:道路不通时,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并开凿灵渠;文字不同时,统一文字,将小篆颁行全国;钱币不同时,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度量衡不同时,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引导学生归纳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的烦恼三: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怎样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 1.课件出示“秦长城示意图”,指导学生指出东西起止点,进一步学会识图。

2.师生归纳总结:军事上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匈奴。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富有争议性的皇帝了。有些学者是只为一个英雄,而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结合下列史料分析荆轲到底该不该刺杀秦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秦始皇呢?请说出你的观点。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司马迁: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思路引导,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地一分为二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耐人寻味的。有人称他是“千古一帝”,有人却称他是暴君,我们可以利用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和统一巩固的措施来说明他是否是千古一帝;利用课外搜集的史料,焚书坑儒、严刑酷罚等史实来说明他是暴君,从而进行全面的评价。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播放秦统一六国的视频及相关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诸侯林立、纷争四起的世界。列国之间独立、封闭割据,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货币。后来秦始皇横空出世,他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驱动万乘战车,统帅千万兵,马踏平了列国间的关隘,构筑起统一的长城。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统一。他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

从此以后,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主色调,而分裂、战争仅仅是历史上简短的小插曲

七、教学板书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见书44页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2、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1)夺取河套和修筑长城(2)统一南方,修筑灵渠

上一篇:受限空间桌面应急演练下一篇:《游褒禅山记》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