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优惠政策(精选6篇)
1.对合肥市符合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发展产业的相关核心技术、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或重大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单个项目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超过300万元以上的,对其超额部分给予20%、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
对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财政部成果转化资金计划项目,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省科技厅火炬计划项目,并在本地产业化,其拨款资金在200万元以内的,给予国家、省拨款额50%配套资助;其拨款资金超过200万元以上的部分,给予拨款额10%配套资助,最高配套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
2.对合肥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爆发性增长的新兴产业和规模巨大的支柱产业的重大项目及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建设,在资金支持上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由市自主创新领导小组主任单位与项目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
一事一议的项目单位不再享受本政策关于投资、配套、企业所得税奖励方面的资助。
3.对市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来合肥市落户,投资合肥市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发展产业,给予其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10%、最高500万元奖励。
来合肥市落户的企业将研发总部迁入合肥市,研发总部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给予其超额部分投资额20%,最高1000万元资助,专项用于研发总部建设。
4.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创新咨询中心、军转民研发机构等,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对符合合肥市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发展产业的新认定省级上述机构,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专项用于中心设备购置。
5.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资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5万元奖励。
6.对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各项行政性收费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对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实行零收费。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将其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7.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将其所缴纳增值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对新认定的国家自主创新产品、(重点)新产品,给予其产品研发团队一次性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自主创新产品、(重点)新产品,给予其产品研发团队一次性5万元奖励。
8.中央在肥科研院所实行转企改制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有关政策到期后2年内,将其相应税收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9.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对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主持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对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行业标准的企业奖励10万元。同一企业,该项奖励额度累计不超过300万元。
10.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50万元;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30万元;对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20万元。
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10万元;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5万元。
11.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对新认定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12.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当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且增幅达到25%的,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对年销售收入增幅25%以上且税收增幅15%以上,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2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
二、支持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13.对获国家批准或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各类产业基地,给予产业基地所在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100万元资助,专项用于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
14.符合合肥市平台管理要求,当年新建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实验平台、信息情报平台、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机构及产业集群服务机构等,给予50万元资助;进入合肥“一中心三基地”创新平台,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给予其固定资产投资额10%的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按市场化运营、独立核算且年营业收入达200万元以上的,自开业起3年内,每年给予20万元资助。对市政府批准新组建的各类研究院,根据其组建方案和实际运行情况,给予资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15.围绕合肥市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发展产业,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新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补助,以支持联盟攻克制约合肥市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16.经合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网登记备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由企业购买或高校、科研院所自行在合肥市首次实现产业化,其转化产品一年内销售收入在100-500万元的,给予10万元奖励;在500-1000万元的,给予30万元奖励;超过1000万元的,给予50万元奖励。购买科技成果在合肥市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从项目获利年度起3年内,将其每年因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新增增值税市级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17.对合肥市企事业单位在研发中使用市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及专业化协作网而发生的分析测试费用,从事科学研究开发的,按实际应收分析测试费用补贴10%;参与协作共用的团体会员单位,按实际应收分析测试费用补贴20%;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按实际应收分析测试费用补贴30%。
18.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在孵企业,符合国家在孵企业条件的,将其所缴纳各项税收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效果显著并考核优秀的,给予30万元奖励。
19.实施社会发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和软科学研究科技专项。对合肥市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的社会发展、农业科技和国际合作技术开发项目,给予单个项目当年研发费用20%、最高100万元的资助;对创新型城市、合芜蚌试验区建设软科学研究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一次性资助。
三、切实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建立多层次投融资支撑体系
20.市政府设立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下称市创新资金),用于落实本政策措施各类项目资金、资助及奖励等支出。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5亿元,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预算管理。
21.享受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单位,应将兑现资金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22.设立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型企业,其管理办法另行制订。
23.每年从市创新资金中安排1亿元,作为有偿资金滚动使用,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管理办法另行制订。
24.高校、科研院所、留学回国科技人员携带具有发明专利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合肥市创办企业的,当年注册(现金占注册资金50%以上)且一年内有销售收入的,给予企业注册资金50%、最高200万元资助。鼓励高校大学生来合肥市创新创业,对创新类产品开发给予一次性5万元资助。
25.鼓励发明创造及产业化。对企事业单位获得授权的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分别给予800、1000、5000元资助;对个人获得授权的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分别给予400、500、3000元资助;对获得国外专利授权的每件资助1万元。代理合肥市专利申请量超过500件,且发明专利占30%以上的专利代理机构,给予奖励10万元。
26.企业的发明专利实施产业化,一年内产品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对企事业单位,当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件以上的,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20万元和50万元资助。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中国外观设计金奖分别给予30、10万元奖励。
27.对合肥市列入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参与政府采购的给予优惠。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给予5%至10%的价格扣除;对符合先进技术发展要求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制度;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订购制度。
28.落户合肥市的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因投资未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执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后仍有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建立健全适应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动产质押等新型质押贷款,上述质押贷款发生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四、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措施,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29.在市创新资金中安排创新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支持产业英才建设工程、拔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提升合肥市信息化建设水平。
30.对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启动经费5万元资助。对在站工作的博士后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助经费2万元。
对新建“院士工作站”的单位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对在站工作的院士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助经费3万元。
31.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限额),年薪10万元以上的,且所处企业当年销售收入和上缴税收增幅在20%以上的,将其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个人创新创业。
32.对合肥市企业聘请的外国高端技术专家和创新咨询专家(限额),且每年在企业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一次性给予企业聘用费50%、最高50万元资助。
33.改革职称评聘办法,强化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或中介服务的科技人员,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可作为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依据。评聘农业专业技术职务时,拥有品种权视同专利权。
34.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创新型企业,可比照执行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试点政策,对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
五、其他
35.本政策受理前在合肥科技网、合肥日报、合肥晚报上发布信息。政策兑现受理时间为每年3月1日—3月10日、7月1日—7月10日、11月10日—11月20日,受理地点为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为市科技局,审核部门为市科技、财政、审计、税务部门。结果公示时间为受理截止日起20个工作日。奖励政策涉及税收本市留成部分,市与县、区按现行财政体制承担,由同级财政负责落实。
36.本政策与市其他财政奖补政策不重复享受。
37.2010年3月31日发布的《关于印发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合政〔2010〕29号)同时废止。
38.本政策措施由市科学技术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1 合肥市水资源及利用情况
1.1 合肥市概况
合肥市位于中国中部 (北纬32°、东经117°) , 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 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 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 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2011年区划调整后, 合肥市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和巢湖市以及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 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土地面积达1.14万km2, 常住人口达752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12.6%。其中, 城镇人口486万人, 乡村人口266万人, 城镇化率达64.6%。
元/m3
区划调整前的2009年, 合肥市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 km2, 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 km2;市区总面积838.52 km2, 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 km2, 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 km2。全市常住人口为462.73万人。为保持数据系列的一致性, 文中采用区划调整前数据进行分析。
1.2 合肥市水资源基本情况
a.降水量。合肥市雨量比较适中, 多年 (1971—2000年) 平均降水量为996 mm, 略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 (1 171 mm) , 高于北京市 (585 mm) 。
b.水资源量。2005年以来, 随着降雨量的变化, 合肥市地表水量波动明显, 水资源总量也有所变化。2009年合肥市水资源总量为17.61亿m3, 比2005年减少了23.5%。
1.3 合肥市水资源利用情况
a.供水量增加, 本地水资源量不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合肥市总供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合肥市2005—2009年总供水量的变化趋势见图1。可以看出, 2007年开始合肥市本地水资源量已经不足, 跨流域调水的供水量逐年增加。2009年跨流域调水已占地表水供水量的19.4%。
b.以农灌和工业用水为主。近年来合肥市用水量逐渐加大 (扣除农业灌溉, 因为农业灌溉的水量会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而产生较大波动) , 其中工业用水量总量增长较快, 居民生活用水也逐年递增。合肥市2005—2009年用水情况见表2。合肥的主要用水对象是农林灌溉和工业, 两者占到总用水量的6/7, 最近调整的供水价格恰好对这两部分用水缺乏约束, 因为农林灌溉和大量的工业用水都不经过自来水厂。水资源费是管理水资源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 是涉及所有用水对象的费用, 包括农业用水在内的各种用水都应缴纳水资源费[5]。因此对合肥市水资源费政策及其效果进行考察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亿m3
2 合肥市水资源费政策介绍
进行环境政策分析时, 要理清政策框架, 识别政策目标, 明确政策手段。一般来说, 政策包括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规范, 因此要列出所有政策体系清单。政策目标应该是问题导向的, 以解决问题为最终对象, 而且目标必须是合适的[6]。
2.1 政策体系的构成
合肥市自20世纪90年代开征水资源费。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国家法律法规、部委规章、安徽省地方政策法规、合肥市地方政策法规在内的多级政策体系, 见表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以下简称《水法》) 确定了几条基本概念:水资源属于国家 (水权) ;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取用水资源要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 并缴纳水资源费, 取得取水权。《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确定了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与水资源稀缺程度挂钩的原则。《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明确了政策执行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征收标准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 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征收标准要“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指出水资源费由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水资源费按照实际取水量确定, 按照1∶9的比例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配;水资源费属于非税收入, 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水资源费专项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 也可用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省、市的地方政策法规是对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具体落实。
2.2 政策目标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一条提到, 水资源费征收的目标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第一条也提出, “加强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 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可以看出, 水资源费政策的目标是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
2.3 征收标准
根据《关于调整水资源费标准的通知 (皖价费[2004]13号) 》的规定, 合肥市目前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地表水0.06元/m3, 地下水0.15元/m3。取用地下热水、矿泉水以及其他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按深层地下水的最高标准的2倍执行。对城市自来水企业征收的水资源费, 实行分步调整, 取用地下水的, 3年内暂按上述用水类别相应调整幅度的50%执行。3年后, 在综合考虑居民消费等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 逐步到位。取用地表水的, 按下限执行。
3 合肥市水资源费政策的问题分析
3.1 水资源费并不是实现政策目标的主要手段
按照第二部分的分析, 水资源费政策的目标是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而《水法》第一章第一条提到,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制定本法。”也就是说, 整个《水法》的目标跟水资源费的政策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水法》中列出来很多政策手段。排在首位的政策手段是行政配给 (如规划、区划、计划、调配、分配、定额、许可证) 制度。在总则 (第一章) 第四条中就出现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协调”的字眼, 是所有政策手段中出现最早的。整个第二章都是有关水资源规划的内容。第四章和第五章也有5条是关于行政配给的条款。其次是政府投资 (包括鼓励投资) 。总则第五条、第六条以及第三章多个条款都与此有关。排第三位的是行政命令类的政策手段, 如总则第八条提到“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四章有多条“禁止”条款。第五章有多条“节约用水”的条款。水资源费仅仅被放在第五章的一个条款中, 并且处于取水许可证的约束下。首先要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 然后才以缴纳水资源费的形式换取“取水权”。
在推崇依赖行政命令的政策体系安排下, 水资源费所能发挥的政策效果微乎其微。水资源费除了起到强调“水资源归国家所有”之外, 就只是象征性的表明“水资源是有偿使用”的。
3.2 水资源费标准严重偏低, 政策功能无法实现
作为经济手段, 水资源费政策主要有3个方面的功能: (1) 具有筹集资金的功能。水资源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 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提供资金; (2) 具有调控功能。可以激励水资源使用者节约用水,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优化水资源配置; (3) 具有服务功能。水资源费收入要“取之于水, 用之于水”, 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 也可以用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合肥市的情况表明, 水资源费政策的这3个功能基本都没有实现。 (1) 合肥市水资源费的资金筹集功能可以忽略不计。根据课题组的调查, 2009年合肥市水资源费收入约为1500万元。同年, 合肥市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是180.9亿元。水资源费收入不到地方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 所以有没有水资源费, 都不影响合肥市政府的收支。 (2) 合肥市水资源费的激励作用没有体现。合肥市目前执行的到户水价是2.15元/m3 (居民) 、2.35元/m3 (工业) 。0.06元/m3的水资源费仅占水价的2.8%。图2是国家统计局合肥市调查队提供的2000年以来合肥市居民消费支出数据, 平均而言合肥市居民用水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0.81%, 并且在最近的5年里一直呈下降趋势。一般认为水费支出占到总消费支出的2%以上才会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7]。因此占总消费支出万分之二的水资源费在激励节水方面基本不可能发挥作用。 (3) 合肥市水资源费的服务功能也不明显。2008年合肥市收缴的水资源费总额为1020万元。相比之下, 2008年合肥市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2.43亿元, 水环境治理投资13.28亿元。因此, 水资源费并不构成水务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相关投资的重要份额, 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服务并不依赖于水资源费这部分收入。
3.3 合肥市的水资源费不能足额征收
尽管上面提到合肥市的水资源费标准低至0.06元/m3, 但仍有大量应收的水资源费漏失。合肥市2009年工业和居民用水之和是9.67亿m3, 全部按照较低的0.06元/m3计算, 应缴纳的水资源费是5802万元。实际2009年合肥市的水资源费收入仅1 500万元, 占应缴纳金额的四分之一。不能足额征收的原因可能在于水务部门重视程度较低 (水资源费纳入财政预算, 表示水资源费收缴额度的大小与水务部门的利益并不直接相关) 。
4 合肥市水资源费改革建议
4.1 改革水资源费政策体系, 更多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当前中国水资源管理中更多沿用了以前计划经济的模式, 政府主导了水资源配置的过程。计划经济存在一些被普遍认知的弊端: (1) 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 (2) 相对固定的计划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 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 使计划脱离实际,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些弊端在水资源管理中都有所体现。某地2008年编制的水资源规划预测, 2010年水资源用量是5.5~6.7亿m3, 并以此为目标加大了投入。而实际2010年的用水量为3.2亿m3。
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手段在控制成本和激励技术进步方面更有优势。经济利益的刺激使得用水主体自觉自愿地控制用水量, 从而大幅度降低监管的难度和投入。同时足够的经济利益也可以促使用水主体开发新的节水技术, 改进用水效率。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 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如果在水资源管理中也进行类似的改革, 少一些计划, 多一些市场激励, 相信能取得好的效果。
4.2 建立与水资源稀缺程度匹配的费率标准
水资源费费率太低是其政策功能无从发挥的重要原因, 而定价决策机制则是导致水资源费费率过低的根源。现行政策规定, 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并报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从省 (自治区) 的层面考虑, 水资源量可能并不是严重短缺。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8], 2009年中国人均水资源量2113 m3, 在173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100位, 比世界各国 (地区) 人均水资源量的中位数 (约为2 700 m3) 低21.7%。对一个超级人口大国而言, 这个数据并不低。以安徽省为例, 2009年可用水资源量939.05亿m3, 用水量292.50亿m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1%, 尚在合理开发限度内。但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水资源则是严重短缺, 如合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合肥虽然紧挨着巢湖, 却受困于水质型缺水, 可开发水资源总量短缺[9]。所以从安徽省的角度出发, 水资源并不那么稀缺, 定价较低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定价却远远不能反应合肥市面临的水资源困境。也就是说, 合肥市政府意识到水资源费标准低, 但它无权调整水资源费标准。
要改变水资源费费率标准与水资源稀缺程度不匹配的问题, 最佳选择是下放定价权给市级政府, 从而实现水资源的配置、收费和定价等管理主体的统一。市级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水资源的现状调整费率,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短期内也可仍由省级政府部门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但要依据各地区的不同状况分别制定, 体现出各地区的差异。
4.3 税务部门代收费
税务部门代收费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 最典型的是教育附加费。1986年, 国务院颁布《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国发[1986]50号) , 从1986年7月起, 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总额的2%计征。由税务部门征收后, 作为专项费用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使用。1999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务部门代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提到:税务部门代各级政府收费, 有利于加快费税改革步伐, 整顿收费秩序;有利于节约大量人员和费用, 降低征收成本;有利于加强对收费的监督管理。水资源费完全可以采取税务部门代收费的模式, 由水务部门核定应征收额度 (或比例) , 由税务部门随增值税等合并征收。这样做即有利于提高水资源费的征收率, 也有利于节省水务部门的人力成本。对企业而言, 减少了和不同部门之间的财务往来, 节省了时间成本。
参考文献
[1]沈大军, 陈雯, 罗健平.水价制定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2]周国川.费改税:实现水资源保护税制对水资源费征收制度的替代[J].水利经济, 2006, 24 (4) :50-52.
[3]朱华伟, 袁汝华.水价上涨中的水资源费调整:南京水价的实证分析[J].水利经济, 2007, 25 (6) :26-29.
[4]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保护价格与税费政策示范:合肥案例研究[R].合肥: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1.
[5]黄苏宁, 方国华, 黄显峰.江苏省水资源费差别征收模式探究[J].水利经济, 2012, 30 (1) :16-19.
[6]宋国君, 徐莎.论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式[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 (6) :81-85.
[7]柳长顺, 陈献, 刘昌明, 等.华北地区城镇居民水费支出占收入与消费的比例研究[J].水利经济, 2005, 23 (2) :27-32.
[8]World bank.Renewable internal freshwater resources per capita (cubic meters) [DB/OL].[2013-07-01].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ER.H2O.INTR.PC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如下政策: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设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支农资金范围,实行总量控制,预算管理。
2.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生产的农业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央、省、市、县区按5:3:1:1比例筹集建设资金。列入全国专项规划建设的小型水库,中央、省、市、县区按3:4:1.5:1.5比例筹集建设资金;列入省级计划建设的小型水库,按省与市(含县区)1:1比例承担建设资金。
4.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村通水泥路建设项目,市级按每公里8万元标准给予补助。列入省计划的新建农村客运站项目,市财政按省补标准1:1配套,累计补贴最高不超过本项目决算金额。
5.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市政府批准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宅基地整理部分新增耕地面积,市财政每亩给予5万元补助;其他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省市财政按照项目区建设标准给予补助。
6.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经国家、省批准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财政按照规定安排足额配套资金,农民筹资部分,由市县财政代筹。
7.整合巢湖湿地保护、粮食大县、油料大县和生猪大县奖励等项目和资金,加大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推进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化
8.建立《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合我市农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属国家鼓励、省861计划、市1346行动计划和市重点的农业项目,可直接进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列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均可申请项目补助。
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新、扩建农副产品加工和林木花卉生产项目,在项目建设期内,按申报期新增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5%一次性给予补助,每个项目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范围为项目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辅助设施等。
1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新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国际、国内知名的跨国、跨省、跨市农业企业公司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我市的,可采取“一事一议”给予政策支持。
实行“一事一议”的境内外企业、项目,不重复享受固定资产投资奖补扶持政策。
11.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2.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业企业及其他组织,一次性奖励50万元;新获得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称号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13.新通过认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给予一次性认证认定费用补助。
14.新确认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5.新通过部级、省级、市级质监部门发布的农业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每项分别给予8000元、5000元和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16.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且当年盈利的农业企业,其销售收入较上年每增长5000万元,奖励企业1万元;当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5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一企一策”特殊奖励。
17.当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县区,奖励县区领导班子20万元。以后每增加10亿元产值,奖励5万元,累计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18.新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50万元;新认定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20万元。
19.新取得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乡镇)项目,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给予1:1配套奖励。
20.对依法登记、有效运转一年以上、社员数200户以上、运作规范、服务优质、带动效果明显的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家补助8万元;对依法登记、有效运转一年以上、会员数100户以上、运作规范、服务优质、带动效果明显的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协会,每家补助4万元;对新设立并规范起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每家分别一次性补助1万元和0.5万元;对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入股农户达到100户以上且入股土地面积300亩以上的,每家一次性补助3万元。同时符合上述两项条件的,按其中最高金额进行补助。新获得国家级、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项目的,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配套补助。
21.参加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农业展销会的企业和单位,一次性据实补助展位费和参展产品运输费50%。
(二)现代养殖业
22.新建并从国外引进原种猪3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200万元;新建并存栏600头以上纯种能繁母猪,以生产二元杂交母猪为主的祖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2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3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50万元。
23.新建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猪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每场一次性补助25万元;新建的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猪舍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小区),每场一次性补助50万元。
24.存栏能力150头以上的新建奶牛场,300头以上的新建标准化饲养小区、托牛所,从省外购进或迁入符合标准的奶牛且集中饲养30头以上的,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奶牛通过省验收并获得奖补的,市财政按省补助标准给予1:1配套补助。
25.新建年出栏100万只、200万只、300万只以上的规模肉禽场,每场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26.新建存栏10万套、20万套以上父母代种鸡场,每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50万元。新建存栏3万套、5万套以上肉种鸭场,每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万元、30万元。
27.家禽良种企业培育的家禽新品种、配套系,新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并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每个品种一次性补助10万元。
28.新开发龙虾苗种繁育基地,集中连片300亩以上且年繁育虾苗2000万尾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龙虾集中连片养殖基地,池塘养殖300亩以上或稻田养殖4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10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鳜鱼繁育基地,连片100亩以上且繁育规格3cm以上、苗种200万尾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河蟹池塘养殖基地,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
29.新开发黄鳝网箱养殖连片3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1000箱且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5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2000箱且带动农户15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10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4000箱且带动农户20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20万元。
30.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的,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给予1:1配套奖励。
(三)特色种植业
31.承担国家和省级水稻产业提升、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油菜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分别给予3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
32.鼓励种植大户发展粮油生产,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种粮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年单个连片种植粮油500亩以上的粮油种植大户,每户奖励1万元。
33.从事研发的种业企业,在我市范围内建立制种基地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每年每亩给予20元补助;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品种新获得国家和省审定的,每个品种一次性分别奖励2万元和1万元。
34.新建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含食用菌、草莓)小区和新建设施栽培花卉基地,分类型按面积予以补助。具体标准为:日光温室大棚,集中连片4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钢架大棚,集中连片70-150亩的,每亩补助2500元;151-300亩的,每亩补助3500元;3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
35.新建露地蔬菜,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501-100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10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对伏缺期间利用遮阳网、防虫网、杀虫灯等设施新建伏缺蔬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达到100亩的,每亩补助1000元。
36.新开发水生蔬菜,集中连片300-1000亩的,每亩补助200元;1001-500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50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
37.蔬菜瓜果花卉工厂化育苗中心新建连栋温控大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年育苗能力达到200万株以上,且辅助设施齐全的,一次性奖补30万元。
(四)林木花卉业
38.新增营造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生态林,包括水源生态林、湿地绿化、荒山荒地绿化等,每亩补助200元。当年新开发成片造林500亩以上,每个工程一次性补助10万元。
39.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道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3公里以上、大中型河渠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10公里以上,单行林带每公里补助2000元;林带每侧宽度达到3米且3行以上的,每公里补助5000元;林带每侧宽度达到10米的,每公里补助1万元。在乡村道路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2公里以上,林带每侧宽度达到3米或苗木干径4cm以上的高标准单行林带,每公里补助3000元。当年新开发绿色长廊路段长度30公里以上,每个工程一次性奖励10万元。市级出资建设部分,不再进行奖励。
40.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范围内新建农田林网,庇护面积500亩以上且网格面积小于200亩的,每亩一次性补助20元;新建环村林带长度1公里以上、宽度10米以上的,每处补助1万元;规划居民点绿化覆盖率达到35%的,每处一次性补助5万元。
41.新开发苗木生产基地200亩以上且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建设花卉生产设施控温温室1000平方米以上,日光温室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钢架大棚10000平方米以上,新增鲜切花生产面积50亩以上的,每处一次性补助5万元。
42.新开发经济果木林基地成片100亩以上的桃、枣等品种,每个基地一次性补助5万元。外环生态绿色长廊范围内连片发展经果林(桃、李、杏、枣等)50亩以上的,市财政按每亩200元标准予以补助,一补五年。
(五)其它类
43.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2009年起,单个业主受让流转土地在1000亩以上,租金在500元/亩以上,且流转期满3年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在1000-2000亩的,每亩奖励100元;2001-3000亩的,每亩奖励150元;3001亩以上的,每亩奖励200元。县(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达到规定建设标准并实现2万亩以上土地流转规模的,市财政一次性补助2万元;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资金由县(区)、乡(镇)承担。
44.农村能源。养殖企业新建50—100立方米单体沼气发酵池沼气工程,每立方米补助300元。企业、乡村或个人新建30—50立方米厌氧池、好氧池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每立方米补助500元。种养基地新建3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工程,按“一事一议”给予补助。
当年获得国家、省扶持的新建乡村农村能源项目,按国家、省奖励资金给予1:1配套。
45.农业机械化。当年新购置的农业机械,经农机管理部门审定,给予购置费10%-30%的补贴。重点鼓励水稻插秧机械、油菜收割机械、植保机械和大棚微型机械发展。
46.增加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公共植保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村能源体系建设。
47.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将动物防疫和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示范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由各级财政按照规定比例承担,免费发放农户使用。
48.支持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按照市农险办《关于印发〈合肥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合农险组〔2008〕1号)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四、附则
49.本政策与其他政策交叉的,不重复奖补。具体实施细则由市农业相关部门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实施细则》的通知
合财农[2010]137号
各县(区)财政局、农委、畜牧水产局、林业局、水务局:
现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合肥市财政局 合肥市农业委员会 合肥市畜牧水产局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
合肥市水务局
二○一○年五月十一日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实
施细则
根据《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合政〔2010〕27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实施原则和方式
(一)实施原则。窗口受理、部门验收、财政审核、结果公示、按期兑现。
(二)实施方式。按照非验收类、验收类和其它类进行实施。
1、非验收类项目:指不需经过实地验收,按照细则规定的申报程序提供申报资料,经审核确认后即可兑付的项目。
2、验收类项目:指按照细则规定的申报程序提供申报资料,经过实地验收合格后方可兑付的项目。
3、其它类项目:指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执行的项目。
二、申报条件和资料要求
农村基础设施部分:
(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水泥路和农村客运站、农村土地和宅基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它类)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的要求进行申报。
农业产业化部分:
(二)固定资产投资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凡注册、生产在本市区域内的直接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产物料为原料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和林木花卉生产项目,与当地农户有利益联接的,且投资项目列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农业企业均可申报。
(2)实行“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项目,需获得市政府的批准。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申请表,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财务报表,固定资产明细账,与当地农户有利益联接的证明材料。同时,基建类需提供项目立项批复,工业用地合同及缴纳土地出让金凭证,建设施工发票及支付凭证,项目竣工决算报告;设备类需提供设备购置正规发票及支付凭证。
(三)龙头企业、品牌和技术研发中心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省级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称号的。
(3)新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营业执照原件和复印件,获奖文件或批准文件、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认证补助(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产品认证检测费、产地环境检测费、产品检测费、标志认证费。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省农委批准认定、认证证书和相关批文原件及复印件,认定认证机构相关费用发票原件和复印件。
(五)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奖励
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确认为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的按最高标准奖励。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国家标准委、农业部、省农口部门、省质监局相关批文原件和复印件。
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奖励(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基地生产规模、组织管理、标准体系建立、“三品”认证、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农业品投入等方面达到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要求。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项目申报书、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三品”认证证书等相关材料。
(六)农业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制定并通过部级、省级、市级质监部门发布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的按最高标准奖励。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农业部、林业主管部门、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委、省质监局、市质监局批准文件原件和复印件。
(七)企业上台阶奖励(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且当年盈利、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所在县(区)统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八)县区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县区。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本辖区内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目录,市统计局确认的本辖区上和本农副产品加工产值统计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
(九)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配套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新确认(命名)为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的专业示范村(乡镇)。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奖励的按最高标准配套奖励。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国家、省相关“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乡镇)批文原件和复印件,国家、省本奖励资金相关文件、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申报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须依法登记、有效运转一年以上、社员数200户以上或会员数100户以上、运作规范、服务优质、带动效果明显,符合市农委《关于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百家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合农〔2008〕31号)提出的“四有八规范”标准和《合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示范制度(试行)》(合农[2009]190号)。
(2)申报规范起步的合作经济组织补助,须新设立登记,运行较规范,机制较合理,能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服务等。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须建立成员的个人帐户。
(3)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合作社,须在工商部门登记,入股农户100户以上,入股土地面积300亩以上。
(4)对同时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全部奖补条件的按最高奖补标准奖励。对已获得市级奖补,因合并、改组、更名及新设分支机构的合作组织和协会不再奖补。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民政部门备案或工商部门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奖补资金项目申报书》,营业执照复印件,上一资产负债表,收益分配表,各项管理制度,近年来获奖情况,成员花名册及联系方式等相关材料。申报国家和省级示范奖补配套的农民合作社,需提供申报表、国家或省奖补的有关文件原件和复印件。
(十一)农业展销会费用补助(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企业经批准参加市政府、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业展销会。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市政府、省有关部门批准文件原件和复印件,实际发生的参展展位费、展品运输费正规发票原件和复印件,市有关部门审核意见。
现代养殖业部分:
(十二)新建种猪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种猪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购买种猪合同、发票和检疫合格证明。同时,原种场需提供引种场资质证明复印件,农业部引种批复文件,入境报关单;祖代种猪需提供原种场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父母代种猪场需提供祖代场或一级扩繁场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十三)新建商品猪养殖场(小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养殖场(小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购猪发票(自繁自养的提供自繁场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调拨单)和种猪检疫合格证明。
(十四)奶牛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已通过省验收并获得奖补。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和省级资金补助文件。
(十五)新建规模肉禽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禽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购买商品苗禽发票(自繁自养的提供自繁场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调拨单)和检疫合格证明。
(十六)新建种鸡场和肉种鸭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种鸡场和肉种鸭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所引种祖代场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购买种禽合同、发票和种禽检疫合格证明。
(十七)培育家禽新品种、配套系补助(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新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鉴定并经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品种和配套系。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结论,以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告证明等。
(十八)新开发龙虾苗种、鳜鱼繁育基地,新开发黄鳝网箱养殖项目及龙虾集中连片养殖基地、河蟹池塘养殖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选址、建设、规模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的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申请表和验收表,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养殖证或苗种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土地流转合同,生产记录和带动农户资料。
(十九)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的。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营业执照原件和复印件,国家、省批准文件、证书及上级奖励资金文件的原件和复印件。
特色种植业部分:
(二十)承担国家和省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承担国家、省水稻产业提升、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油菜高产创建的项目实施完毕且通过国家或省验收。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示范项目立项批文原件和复印件,国家、省级验收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二十一)种植大户奖励(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种植面积指单季种植(不包括复种和套种)达500亩以上(含500亩)。粮油品种包括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十二)制种补助
制种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在本市注册、生产并从事研发的种业企业,单个企业单一品种单季集中连片制种育种规模达1000亩以上,且每个基地不超过两片,片间距不超过100米。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基地土地流转合同(或制种农户花名册),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基地所在乡镇、行政村证明材料,《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县(区)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验收合格资料,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
自主研发新品种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在本市注册、生产,自主研发农作物新品种,本新获得国家和安徽省审定的种业企业。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企业营业执照及国家或安徽省审定的批文原件和复印件。
(二十三)新建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小区和设施栽培花卉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小区建设符合市农业委员会设施大棚建设标准、小区片数、片间距、无公害标准生产及基础设施配套等规定要求。
(2)设施栽培花卉基地建设符合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定要求。
2、申报资料 半年申报一次。提供申请报告,土地流转合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证明,种植户分户造册生产明细表,基地大棚设施采购合同文本,付款凭证原件和复印件等,《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市级立项批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
本项目奖补资金当年兑付50%,剩余的50%资金待次年复验合格后再兑付。
(二十四)新建露地蔬菜、伏缺菜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符合市农业委员会无公害标准生产、小区片数、片间距及基础设施配套等规定要求,伏缺菜要同时符合伏缺菜基地生产管理要求。
(2)伏缺菜生产基地在三县四区范围内利用现有的钢架大棚实施。
2、申报资料
半年申报一次。提供申请报告,土地流转合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证明,种植户分户造册生产明细表,《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市级立项批复,露地蔬菜工程实施完工作物播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
伏缺菜补助6月份申报,7-8月份检查,9月中旬验收。
新建露地蔬菜基地项目奖补资金当年兑付50%,剩余的50%资金待次年复验合格后再兑付。
(二十五)新开发水生蔬菜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符合市农业委员会无公害标准生产、小区片数、片间距及基础设施配套等规定要求。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土地流转合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证明,种植户分户造册生产明细表,《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市级立项批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
本项目奖补资金当年兑付50%,剩余的50%资金待次年复验合格后再兑付。
(二十六)新建蔬菜瓜果花卉工厂化育苗中心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新建连栋温控大棚,棚内净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棚檐净高度达3米以上,配备穴盘育苗、微喷滴灌设施等附属设施。育苗中心从事蔬菜瓜果花卉育苗,且年育苗能力达200万株以上,拥有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人以上。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自有土地承包经营证书或土地流转合同,市级立项批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育苗中心固定资产投资相关费用发票及支付凭证,苗种销售台账。
林木花卉业部分:
(二十七)新造生态林、新建绿色长廊、新建农田林网、新开发苗木花卉基地、新开发经济果木林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符合市林业和园林局造林绿化、苗木花卉生产的质量标准要求等有关规定。
2、申报资料
(1)成片造林项目每年4月和9月申报,其他林木花卉项目每年4月或9月申报。
(2)成片造林(包括经济果木林)项目:提供申请表,县(区)检查验收材料,造林小班统计表,验收地形图。连片面积500亩以上的需同时提供造林作业设计书。
(3)绿色长廊项目:提供申请表和县(区)自查验收登记表。实施的绿色长廊路段长度超过30公里的需同时提供作业设计书。
(4)农田林网、环村林带、规划居民点绿化项目:提供申请表、县(区)登记表和自查验收地形图。
(5)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项目:提供申请表、县(区)分品种登记表和自查验收地形图。苗木花卉设施栽培项目:提供申请表和县(区)自查验收登记表。
其他类部分:
(二十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项目实行建档申报制,流转期内相关资料报市级备案。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档案文本,县(区)农业部门对申报业主和土地流转的农户三年生产经营情况的跟踪审查报告,县(区)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备购置正规发票、流转记录、合同等相关资料。
(二十九)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项目实行备案制,须是列入市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库的项目。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项目实施方案(企业发展现状、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概算及筹措方案、组织保障和项目预期效益),施工合同,项目设计、施工图纸,工程决算,县级初验合格资料。
(三十)农村能源奖补(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获得国家、省农业部门批文且通过省级验收的新建乡村能源项目。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农业部、省农委的批准文件原件、复印件和省级验收报告。
(三十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在本市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牧渔民(含农场职工)、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当年新购置的水稻插秧机、油菜收获机、微型耕作和植保机械,分别按购机款的10%、20%、30%和30%补贴。对已获得省级以上补贴的,市级不重复补贴。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购机人身份证,购机发票等原件及复印件,到乡镇农办(农机站)登记后上报县(区)农机局(农委)审核。
(三十二)农业服务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业保险类项目(其他类)
按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规定申报。
三、申报程序
1、县(区)初审。项目申报资料由县(区)初审汇总后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
2、窗口受理。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统一受理项目申报,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报资料的核验并移交市农业相关部门。
3、部门验收。市农业相关部门负责项目的验收组织。非验收类项目要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项目补助资金意见的报告送市财政局审核;验收类项目要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查、验收工作,并提出项目补助资金意见的报告和项目申报、核查验收材料送市财政局审核。
4、财政审核。市财政局在收到市农业相关部门核查验收材料和项目补助资金意见的报告后,非验收类项目在5个工作日内,验收类项目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并提出项目资金审核意见反馈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
5、结果公示。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负责在3个工作日内将拟兑现的项目情况在合肥晚报、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及本部门外网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5天。
6、按期兑现。对于公示期满无异议的项目,市财政局负责提出资金安排意见,履行相关报批手续。
四、实施责任
1、立项备案制。凡验收类项目一律实行立项备案制。市、县(区)农业相关部门要建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库,增强计划性和目的性。项目单位在项目实施前向县(区)农业部门提交书面建设申请,经县(区)农业、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并报市农业、财政部门立项备案。凡未予立项备案的项目,市、县(区)两级不予验收和奖补。
2、申报负责制。企业(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的,一经发现,予以通报批评,追回资金,五年内取消申报市级财政补助和奖励资格,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初审责任制。县(区)农业相关部门、财政局负责项目的初审,并对项目情况的真实性负责。经初审合格的项目方可向市级申报。凡工作不负责任,将初审不合格的项目向市级申报,单个项目误差在10%以上的,责成县(区)对该类项目全部重新验收;单个项目误差在30%以上的,取消该类项目全年申报资格,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由县(区)按同等标准兑现奖补;单个项目误差在50%以上的,取消该县(区)全年项目申报资格和参加市有关部门评先评优资格,通报全市批评,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由县(区)按同等标准兑现奖补。
4、受理责任制。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窗口受理部门负责对县(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核验,及时移交申报资料。凡因申报资料不全影响项目验收审核或资金兑现的,将追究有关责任。
5、验收责任制。市农业相关部门负责组织相关项目的检查验收,提出项目资金兑付报告。验收人员要深入实地对照标准检查验收,验收人员不得接受验收对象的请吃、馈赠,验收人员要对验收结果负责,对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验收结果明显严重失真的,取消该验收人员项目验收资格,并实行责任追究。
6、项目抽查和效益评估制度。市财政局对市有关部门核查验收提出的奖补项目进行复核和监督审查,并按项目一定的比例开展绩效考评。根据复核和监督审查的情况,提出奖补资金的拨付意见。对复核和监督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做出书面说明并进行整改。
五、附则
1、本细则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农业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2、市农业相关部门会同市财政局制订有关操作技术规程。
合政〔2010〕2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97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推进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合肥创新跨越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和《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皖发〔2008〕18号)以及我市《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合发〔2008〕28号),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创新能力,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1.对我市符合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产业的相关核心技术、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或重大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单个项目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超过500万元以上的,对其超额部分给予20%、最高1000万元资助。
对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获得: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财政部成果转化资金计划项目和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省科技厅火炬计划项目,并在本地产业化,其拨款资金在200万元以内的,给予国家、省拨款额50%配套资助;其拨款资金超过200万元以上的部分,给予拨款额10%配套资助,最高配套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
2.对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爆发性增长的新兴产业和规模巨大的支柱产业的重大项目及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建设,在资金支持上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3.对市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来我市落户,投资我市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的产业,给予其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10%、最高500万元奖励。
具备上市条件的市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总部迁至我市注册上市的,其上市募集资金的70%(1亿元以上)在我市投资的,给予500万元奖励。
4.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创新咨询中心、军转民研发机构等,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
对符合我市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产业的新认定省级上述机构,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5.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10万元资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奖励。
6.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各项行政性收费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对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实行零收费。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将其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7.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将其所缴纳增值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8.中央在肥科研院所实行转企改制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有关政策到期后2年内,将其相应税收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9.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对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主持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对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行业标准的企业奖励10万元。
10.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50万元;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30万元;对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20万元
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10万元;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5万元。
11.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对新认定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12.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的,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
二、支持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13.对获国家批准或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各类产业基地,给予产业基地所在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100万元资助,专项用于产业基地建设。
14.在本市科技部门备案的新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实验平台、信息情报平台、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机构及产业集群服务机构等,给予50万元资助;进入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的,再给予10%的资助;按市场化运营、独立核算且年营业收入达200万元以上的,自开业起3年内,每年给予20万元资助。
15.围绕我市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的产业,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新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补助,以支持联盟攻克制约我市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16.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由企业购买或成果单位自行在我市首次实现产业化,销售收入在100-300万元的,给予10万元奖励;在300-500万元的,给予30万元奖励;超过500万元的,给予50万元奖励。购买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从项目获利起3年内,将其每年因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新增增值税市级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17.对我市企事业单位在研发中使用市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及专业化协作网而发生的分析测试费用,从事科学研究开发的,按实际应收分析测试费用补贴10%;参与协作共用的团体会员单位,按实际应收分析测试费用补贴20%;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按实际应收分析测试费用补贴30%。
18.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在孵企业,符合国家在孵企业条件的,将其所缴纳各项税收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19.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效果显著并考核优秀的,给予30万元奖励。
20.实施社会发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和软科学研究科技专项。对社会发展、农业科技和国际合作技术开发项目,给予单个项目当年研发费用20%、最高100万元的资助;对创新型城市、合芜蚌试验区建设软科学研究项目,给予一次性5万元资助。
三、切实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建立多层次投融资支撑体系
21.市政府设立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市创新资金”),用于落实本政策措施各类项目资金、资助及奖励等支出。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5亿元。
22.设立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型企业。
23.高校、科研院所、留学回国科技人员携带具有发明专利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我市创办企业的,当年注册(现金占注册资金50%以上)且当年有销售收入的,给予企业注册资金50%、最高200万元资助。鼓励高校大学生来我市创新创业,对创新类产品开发给予一次性5万元资助。
24.支持专利发明创造及产业化。对专利申请给予定额资助,外观设计、实用新型、通过实质性审查的发明专利分别给予1500、2000、5000元资助;企业(单位或个人)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00件,给予10万元资助;专利中介机构年代理我市专利超过500件,给予10万元奖励。发明专利产品当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
对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20万元和50万元奖励。
25.对我市列入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参与政府采购的给予优惠。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给予5%至10%的价格扣除;对符合先进技术发展要求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制度;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订购制度。
26.落户我市的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因投资未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执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后仍有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27.建立健全适应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动产质押等新型质押贷款,上述质押贷款发生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28.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因上市补交的企业所得税、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将其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
四、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措施,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29.在“市创新资金”中安排创新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支持产业英才建设工程、拔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
30.对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启动经费5万元资助。对在站工作的博士后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助经费2万元。
对新建“院士工作站”的单位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对在站工作的院士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助经费3万元。
31.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且年薪10万元以上的,将其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个人创新创业。
32.对我市企业聘请的国外知名科学家、高端技术专家和创新咨询专家,且每年在企业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一次性给予聘用费50%、最高50万元资助。
33.改革职称评聘办法,强化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或中介服务的科技人员,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可作为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依据。评聘农业专业技术职务时,拥有品种权视同专利权。
34.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创新型企业,可比照执行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试点政策,对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
五、其他
35.本政策受理前在合肥科技网、合肥日报、合肥晚报上发布信息。政策兑现受理时间为每年6月1日—6月20日、11月1日—11月20日,受理地点为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为市科技局,审核部门为市科技、财政、审计局。结果公示时间为受理截止日起20个工作日。奖励政策涉及税收本市留成部分,市与县、区按现行财政体制承担,由同级财政负责落实。
36.本政策与市其他同类政策及皖发〔2008〕18号文件政策不重复享受。
37.2008年11月29日发布的《关于印发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合政〔2008〕135号)同时废止。
38.本政策措施由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的六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对体育舞蹈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与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相关的各类学术资料、刊物、书籍等进行查阅、汇总并整理和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探究。
1.2.2 问卷调查法
对随机选取的经开区大学城六所普通高校(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合肥学院)的学生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0份,回收率95%,有效答卷179份,有效答卷率94.2%。
1.2.3 数据分析法
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与录入,运用IBM SPASS Statistics 2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文本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分析,并作出合理的推断。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格1数据可知经开区大学城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了解程度也并不是很高。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9%的高校大学生男生表示对体育舞蹈了解女生占93.1;22.4%的男大学生表示对体育舞蹈不太不了解,而女生占77.6;28.2%的男大学生表示对体育舞蹈比较了解一般,而女大学生占到71.85%;有34.3%的男大学生表示对体育舞蹈不了解,而女大学生占到65.7%。在高校体育舞蹈的推广过程中,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了解程度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是体育舞蹈的实践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情况。因此,通过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体育舞蹈在高校的推广与普及速度。
根据表格2数据可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普通高校大学生大部分表示对体育舞蹈比较喜欢,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其中非常喜欢体育舞蹈的男生占男女生比例的8.3%,而女生占到了91.7%;喜欢体育舞蹈的男生占男女生比例的3.4%,而女生占到了96.6%;一般喜欢体育舞蹈的男生比例占男女比例的45.3%,而女生占到54.7%;不太喜欢体育舞蹈的男生占男女生比例的83.3%,而女生占到了16.7%;所以,喜欢的程度因性别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男学生喜欢的程度要明显低于女学生。这与男女先天的性格和爱好差异有关。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学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在高校学生中已经具备了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或开展相应活动的基本条件。
根据表格3数据可知经开区大学城普通高校大学生认为制约体育舞蹈课学 习的因素依次程度为:男女生比例缺乏的有143人次,占调查人数的33,4%;认为无相应活动场所和活动机会的有126人次,占调查人数的29.4%;认为学校场地设备缺乏的有74人次,占调查人数的17.3%;认为上课时数太少的有58人次,占调查人数的13.6%;认为教师水平不足或缺乏教师的有27人次,占调查人数的6.3%。综上所述,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普通高校要顺利发展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与相关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要积极宣传体育舞蹈的优势和组织体育舞蹈的校园赛事,鼓励男生加入学习体育舞蹈的氛围中来;一方面还要继续做好男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其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还要开拓新建适合学习体育舞蹈的场地和购买开展体育舞蹈运动的设备,在不同层面满足学生的体育舞蹈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安徽省合肥市经开 区普通高校体育 舞蹈开展的进程 比较慢,体育舞蹈的开课率相对不足,普通高校对体育舞蹈不够重视,在学校体育中处于劣势地位。
(2)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普通高校学生对体育舞蹈了解的程度的调查,大部分对体育舞蹈不太了解,但是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舞蹈比较喜爱,尤其是女生较男生喜爱程度更为强烈。而男生有很大一部分选修体育舞蹈课程是为了学分,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3)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人数比例非常少。
(4)影响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普及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体育舞蹈教师的缺乏,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并且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学习兴趣较低等因素。
3.2 建议
(1)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体育舞蹈本质、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利于社交、表演和观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等。另外,通过体育舞蹈的开展能够提高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形体训练与音乐素养。
(2)师资力量的加强,如何弥补合肥市经开区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短缺问题是体育舞蹈在
经开区普通高校发展及普及的关键。加大投入引进高水平、高学历体育舞蹈专业的人才到普通高校任教,强学校内部师资力量的培养、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3)在体育舞蹈课程上,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以及高雅的情趣,通过体育舞蹈课引导学生讲文明、讲礼貌,通过体育舞蹈的锻炼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肥市优惠政策】推荐阅读:
合肥市城市技术规程12-14
合肥市政协提案委10-22
合肥市建筑业协会12-14
合肥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实施要点06-21
合肥工伤赔偿标准07-05
合肥产业发展07-12
合肥公交公司生产运营05-31
合肥工业大学简介07-05
合肥城市发展报告10-26
1合肥学院建设方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