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白居易教案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池上白居易教案(精选5篇)

池上白居易教案 篇1

《池 上》

学校:老君庙镇闫寨小学

姓名:杨 阳

日期:2017年5月

池 上

【唐】白居易 【教材分析】: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童年的珍视。

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品析人物,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谈感受。

2、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

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3、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课件展示学习要求:自由读《池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自读检查:

①合作学习字词,指出需要注意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我们要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名字,还要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外貌呢?)

②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教写生字,注意“萍”是上下结构的字,“艇”右边是“廷”。

③点名读古诗。(正音,理清节奏)④齐读古诗。

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

孩子们,生字娃娃我们都已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认识诗中的那个小朋友吧。

1、初读古诗,认识人物。(通过古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朋友,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给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分析。预设:

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由“偷”引发的争议(天真活泼——不道德)引导:

ⅰ角色感悟:如果你是那个小娃,你“偷采”了白莲后是什么心情呢,并用你的朗读将那种心情表达出来。ⅱ看图片,说人物,体会儿童的可爱。

ⅲ教师质疑: “偷”毕竟不是一种好的行为,连这里的小娃也知道,而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为什么还要花笔墨去描写这样一个“不道德”的小娃呢?

预设:

②“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品析词语“不解”“藏踪迹”体会儿童的天真无邪。

ⅰ读懂了什么:理解词语和诗意。

ⅱ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ⅲ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

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ⅴ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把诗中的小娃和现实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对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整首诗的意境。】

4、用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情再去读一读古诗。

四、读中感悟,体会诗境。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音乐)

【结合画面、音乐这一生动的资源,采用听朗读想画面、看画面配乐朗读、配诗比赛、吟诵,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熏陶感情。】

五、回顾童年,拾取精彩瞬间。

1、创设情境,引导讲述童年故事: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我们的同学们各个也都神采飞扬,你们和这个小朋友一样,都处在美好的童年阶段,诗中的小娃和你讲了他“偷采白莲”的童年故事,相信你一定也有很多的童年故事要和他分享吧?(学生讲述故事,交流)

2、升华,感悟童年美好。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简单的总结性语言,升华了情感。】

六、课后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式记述童年中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擅长绘画的你可以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喜欢诗歌的你可以像白居易一样为你的童年故事写一首小

诗;热爱写作的你当然可以将你的故事记述下来;如果你都不喜欢,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吧!【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的方式,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是每个学生都成了“教育者”,并获得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自我效能感。通过集体讨论,品析人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三、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一篇描写儿童的诗歌,字里行间都表达出了对儿童的赞喜爱之情,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从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读中品悟,感受诗歌意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听读,配乐读,比赛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池上 白居易 篇2

池上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译文二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

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20 古诗《池上》教案 篇3

20 古诗《池上》教案

古诗《池上》教案   标签: 教案 正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再次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句的`饿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理解诗意。 3、指名交流,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四、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可爱、顽皮、活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小孩)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偷采: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不解: 小娃自以为没有人知道,做得很机密,很隐蔽,瞒过了大人,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可爱 3、教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的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全诗。读出小娃的顽皮活泼、天真可爱,诗人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还有哪些古诗也是描写小孩子童真、童心、童趣的,请你搜集整理,并读一读,去体会一下,下节课交流。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篇4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2、内容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3、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三、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教案《长恨歌 白居易教案》。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内容分析全诗分四段:

第一段: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

第二段:写变乱爆发,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

第三段: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段:写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

3、详述:

(1)第一段:

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汉皇重色思倾国”统摄全篇,又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天生丽质难自弃”隐去了杨玉环可羞可痛的再嫁经历,也写出了她后来横遭劫难的深刻的悲剧根源──美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写杨贵妃的美丽,也奠定了李杨爱情的悲剧基础。

人物的身份地位与好色的欲求形成尖锐的对峙,群体社会的秩序规范与生命个体的秀美艳丽发生激烈的冲突,这种对峙与冲突奠定了李杨爱情的悲剧基础。“芙蓉帐暖度春宵”,“君王不早朝”直接导致了李作为皇帝的失职。“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兄弟皆列土引起了世人的反感与社会心态的变异──“不重生男重生女”。“生女勿悲酸,生男勿欢喜”;“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长恨歌传》)在对杨氏得宠与兄弟姐妹高官厚禄不无贬刺的描写中,已隐约揭示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根源。

(2)第二段:

写变乱爆发,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夜雨闻铃肠断声”李杨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留下不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3)第三段:

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写白日里因环境的触发而睹物思人,充分展示了玄宗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抒写玄宗在夜间万籁俱寂之中难以成眠的相思情怀。用心理时间与心理色彩来写悄然思恋的漫漫长夜,真切感人。在这一段里,诗人自白天到黑夜,自春天到秋日,自现实到魂梦,以丰富的想象与虚构,从各个不同侧面传神地描写了玄宗相思的苦痛。

(4)第四段:

写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梨花一枝春带雨”,写道士到海上仙山找到杨贵妃,美在已经幻化仙化的彼岸世界得到复现与升华。作者没有让李杨二人在仙国来一个庸俗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将美与爱情不能并存的矛盾问题留给读者去咀嚼,去思索。从“含情凝睇谢君王”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杨贵妃托物寄情,点明“长恨”。诗歌叙述的是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对李早先的耽乐误国,作者不无讽刺。对李、杨后来的生死相隔,作者怀有怜悯。对李杨不顾人天相隔、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深情,作者则深表同情。

五、对诗主旨理解差异的原因: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也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作,对于《长恨歌》主旨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或说讽刺荒淫? 或说歌颂爱情,或说双重主题?产生分歧原因:

1、诗歌素材介于历史与传说之间。

马嵬驿事变的翌年,杜甫写《北征》诗:“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称肃宗李郭为明哲的周宣王、汉光武,把杨玉环比作褒姒、妲己。杜甫的看法代表了儒家正统思想对这一史实的价值取向,女色祸水。

白居易时代,民间的传说对杨贵妃的故事作了较大的改造,突出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白居易借着史实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的传说,创作出《长恨歌》,诗歌自然会具有这双重的价值取向。

2、在情感态度上,作者的儒家思想观念与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之间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白居易是一位有着正统儒家思想的文人,所以,在《长恨歌》的第一层,作者对杨贵妃有所贬刺,认为她是恃媚邀宠,要负一定的误国责任。而在《胡旋女》中更是将杨贵妃与安禄山并举,斥之为安史之乱的两大罪魁祸首:“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同时,白居易又是一位诗人,追求美,讴歌美,汲汲追寻艺术的直觉,视至尊至贵的君王贵妃为普通的人,并将他们置于被怜悯的地位。所以,《长恨歌》便以无限深情的笔触礼赞“褒妲之色”,歌颂美在彼岸世界的复现与升华,对美的毁灭倾注一腔同情。从而突破了儒家正统与钦定史学的樊篱。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作品内容在国家命运和个人爱情之间的内在张力。

六、艺术特色:

1、采用了历史事实的描写和浪漫的想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前半部重在写实,描写了玄宗重色轻国、杨妃恃宠惑主导致安史之乱,以及玄宗出逃、杨妃死于军中与玄宗在蜀和归京的过程,基本上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当然也有想象性的描写和抒情。

后半部重在虚构,先写回京后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貌似写实,其实也是作者的虚构生发,然后转入方士的致幻,引出幻境中杨妃的百般情态的细腻描写和思念之情,最后以“长恨”点明题旨。

2、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它以叙事作为故事情节展开的基本手段,以景物和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

3、充分发挥了乐府七言歌行体的语言形式特点,语言优美明丽,精确生动;音节和谐流畅,婉转自然;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娴熟圆美,造成了优美的艺术境界。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篇5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检查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

贾( ) 恬( ) 谪( ) 思( ) 霓裳( ) 六幺( ) 嘈嘈( ) 间( )关 虾蟆( ) ( ) 名属( ) 教坊( ) 绡( ) 钿( ) 篦( ) 呕哑嘲哳( ) ( ) ( ) ( )

2、小组展示课文的作者、背景、文体。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 明年: 倡女: 命酒: 憔悴: 转徙: 斯人: 命曰: 因为长句: 铮铮然有京都声:

恬然自安: 凡六百一十六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检查课文第一段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诗歌第2段。

1、“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

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2、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3、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4、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5、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侧面烘托。

三、赏析诗歌第3段。

1、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提示下面的词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风:比喻宝贵的青春。

弟走从军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气类相似的诸姊妹。所谓“从军”就是指这些歌妓们都被征到军队中服劳役。阿姨,指琵琶女的养母。

鞍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明确:这一段写琵琶女倾诉悲苦凄凉的身世,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到“秋月春风等闲度”,写她自述青春年少时色艺超辟,红极一时的歌女生涯。第二层七句,主要写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凄凉的处境。

四、赏析诗歌第4、5两段。

1、请学生朗读第4、5两段。

2、、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五、作业

上一篇:孝顺感恩演讲稿下一篇:山地酒店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