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语文古诗(共7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年级(下册):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七年级(上册): 杜甫诗三首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七年级(下册):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八年级(上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八年级(下册):
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羌村三首(之三)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九年级(上册):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九年级(下册):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本文以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试着分析其释义的系统性。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与词汇学理论密切相关的,本文选取这一材料进行研究也是对词汇学相关理论的有力验证。
一、辞书释义的系统性
释义的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的系统性,包括辞书编排的系统性和辞书词性标注的系统性;二是横向的系统性,这主要是指将被释词与相关词(同义词或近义词、反义词、同源词)进行横向比较释义,使其词义特征鲜明化。
二、教材释义的纵向系统性
1. 辞书编排的系统性
词语除了本义之外,往往有多个引申义,各个引申义和本义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将选文中出现的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都一一进行了注释。如“初”在教材中共出现了七次:
(1) “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初:当初、原先之意。叙事中追溯以往的说法。
(2)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初:刚开始。
(3) “暮春之初”(《兰亭集序》)
阴历三月初。
(4) “且鞮侯单于初立”(《兰亭集序》)
且鞮侯刚刚被立为单于。
(5)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骚》)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6) “初阳岁。”(《孔雀东南飞》)
冬至过后,立春以前。
(7) “初七及下九。”(《孔雀东南飞》)
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在庭院穿针,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初”在教材中共出现七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初”的义项进行归纳:
第 (1) 例,初:当初、原先之意。叙事中追溯以往的说法。
第 (2) 例,初:刚开始。
第 (3) 例,没有对“初”单立词目,但从释义对整个短语结构的注释我们可以推出“初”为“刚开始”,和第 (2) 例属于同一义项,这也是教材注释之所以不再单独理出词目的原因,体现了教材注释编写的简明和经济。
第 (4) 例,从教材对句子的注释中我们可以得出“初”在此表示“刚刚”,是副词。由于这句话结构明了,“初”的词义很容易推出,教材释义也没有对它另立词目。这表明,教材在注释点选择上,对难易程度的把握很得当。
第 (5) 例,教材释义在解释了整句话后,我们已经明白“初”在此的词义和第 (1) 例词汇意义相同,语法功能不同,属于同一义项,单注释又对其组合“初服”进行了释义,原因在于,“初服”在此使用的是其比喻义。
第 (6) 例,教材也只对整体结构进行释义,没有把“初”单独作为注释点,但从结构义我们很容易推出“初”表示“刚刚”,和第 (4) 例归属一个义项。
第 (7) 例,词义也很简单明了,“初”表示次序。
对教材注释所做的归纳,有利于启发学生考察“初”在词典中的释义。“初”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义项为“ (1) 开始。 (2) 当初。 (3) 第一个。表示次序。 (4) 副词。才,刚刚。 (5) [初无]从来没有,并没有。”
把教材注释与字典中的释义作对比便可以看出,教材注释对“初”的义项作了系统的整理。这种方法非常合理,使学生在准确领会词义的同时,把握了词义的演变规律,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此外,通过对比,学生还可以了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 (5) “初无”的释义,这是教材中没有体现的。静态的词语在使用中会不断与其他词语结合,还会生成新的词义系统。
2. 词性标注的系统性
教材的注释必须要以释义为主要功能,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正是抓住了释义的系统性这条主线,恰当地处理了词语释义与词性标注的关系问题,使得词性的标注与释义的系统性达到统一。
同一词语,在教材中多次出现,虽然词性不同,但词义也不同,对这种情况,教材注释中没有一一标明其词性。这样处理不至于造成释义的冗繁,是教材释义经济性的又一体现。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举、胜,都有“尽”的意思。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举,拿。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举,攻占。
第一例中,“举”为副词,二、三两例中,“举”为动词,但“举”在这三个例子中的释义都不相同,教材注释没有将其词性标出,并不妨碍教学中文章的理解,反而是其经济性的一种体现。
3. 教材释义的横向系统性
在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释义的横向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将被释词与相关词(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横向的比较释义,使被释词的词义特征鲜明化。
上一节我们谈到了教材注释对“初”和“始”的不同义项的释义。对教材中“始”的释语进行分析“始,起初”,“始,才”,“始,刚”,很明显,教材注释是通过同义或近义词类来进行注释的。这样,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通过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的辨析,不仅可以认识这些词语的词汇意义,还可以掌握它们的感情色彩、使用限定以及其他区别特征,将这些同义、近义词区分清楚。“初”为衣之始;“哉”为“才”之假借字,“才”者草木之初,可见它们的本义是有区别。“初”的常用词义为“开始”,但它和“始”的意义范畴和使用条件并不完全相同。“初”的基本义是“当初”,用来追述往事,“始,女之初也。”“刚,强断也,从刀冈声。”“刚”的基本义为坚硬,引申为刚强、坚强。
在对释义系统型性分析中我们发现,同一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常用意义,使用情况也不同,这表明词义发展的时代性。对其时代性的关注,可以使我们避免望文生义。
摘要:本文以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对象, 运用词汇学的理论,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 试着分析教材注释的系统性。
关键词:释义,纵向系统性,横向系统性
参考文献
[1].苏宝荣, 《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2].胡明扬, 《词典学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篇目繁多,流派各异,题材丰富,底蕴深远。这些古典诗词作品,从一定层面反映了古代诗人的社会生活,或人生阅历,或情感意蕴,或理想抱负等,学习古典诗词作品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从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古典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或者在教学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时,教师的教学有时过于程序化、浅显化、个性化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古诗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初中毕业生中考语文的古诗词课外阅读却失分很多,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传统的诗词教学大多采用“读诗词—品字句—悟感情”的方法,侧重于默写和考点挖掘,这种功利性强的古诗鉴赏方法,并没有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更不会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自然也就不能提升学生解读古诗文本的能力。
如何使古诗词教学走出困境,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细读古诗词文本的意识,以教材为范本,教会学生“文本细读”素读、研读、悟读的方法,在联想、想象、还原、比较、质疑等自主探究活动中,细细品析古诗词的语言、意象、意境和形式,从中发现古典诗词的意蕴美和形式美,从而触类旁通地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一、素读:读出文本的最初本意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1]。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用的这种“素读”法。可现在很多人却丢掉素读法,把研读的重点放在教参上。虽然有多元解读,却缺乏自己独特的感悟,很难激发探究的欲望。若要读出个性、读出自我、读懂作者,就要学古人原汁原味地素读数遍,然后才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是素读的典范。他的素读有四步: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关键之处、精彩之处做上记号;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四五遍,情感型课文朗读的遍数还要多,力求将文本读“活”;第三步是细心琢磨、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还要做一做。他说:“如果老师能够把书读好,就是不写教案也很好了。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立意),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上述例子说明素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师都这样素读,并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感悟和真挚的情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同伴对话,就会在对话撞击中产生共鸣,从而唤醒言语生命意识,提升言语赏析能力和评判能力。如特级教师董一菲执教《迢迢牵牛星》时,就让学生用素读法体会叠词的作用。结果学生读出了“叠词回环的音韵美”“有情人的相思美”“文章意境的开阔美”,还读出了“迢迢”距离的悠长,“皎皎”光泽的永恒,“纤纤素手”的辛劳与美丽,“盈盈一水间”的相思无奈与悲伤,“脉脉不得语”的一往情深和柔情似水。如果按教参分析,文本就成了冷冰冰的音韵美和相思苦,学生很难体会本诗的忧伤、朦胧、含蓄美,更不能联想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国破家亡之恨、一波三折的回肠荡气和语言的重重叠叠、平平仄仄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熟、读透古诗词可培养节奏语感,可体味情感底蕴,可产生共鸣的审美愉悦感。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素读可体会到古诗词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也可深深感受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2]。
二、研读:品出文本的内在之意
近三年扬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词试题分别是:2014年考品味词句(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和表现手法(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013年考诗歌意象(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和品味词句(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哪里),2012年考诗歌情感、主旨(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和表现手法(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
上述考题看似书外,实质在教材上都能找到相关文本依据,不能得分的原因是日常教学未能很好地研读文本、归纳方法。其实“研读”的关键在于找到进入文本的“切入点”,而“切入点”,可从语言入手,抓住文本的根基;可从语境入手,把握文章整体之美;可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可从内部组织结构入手,了解表现手法[3]。研读的目的是品味语言背后的内涵与风格,真正把握文本的真谛,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下面以《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借用文本细读,用知人论世法、比较法、还原法、联想想象法、多元解读等方法,引领学生研读古诗的语言、意象、意境和形式。
(一)知人论世,了解送友人的背景。借助“泛文本”素材可知李白当年送友人的背景: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时,他眼里的世界,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此时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并诗名满天下。学生可联系实际,想象此时的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老朋友去繁华的扬州,应该是怎样的羡慕与向往。
(二)比较体味,感受送别诗的情味。引领学生比较同主题的送别诗,本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诗人愉快的离别,而且这次离别是在一个繁华的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烟花三月季节、繁华的地区黄鹤楼,自然带着李白对扬州的向往,无形中增添了不少诗意。
(三)还原生活,再现送别时的氛围。“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乃天下名胜,提到黄鹤楼,就会联想到美丽的传说和诗意的生活,而对孟浩然即将去的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这些联想增加了愉快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四)想象联想,体验古诗词的意蕴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看似写景,实质包含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借助想象联想,读者仿佛看到:李白把朋友送上船,船已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并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时,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眼前景象,既写出了诗人翘首远送时间之久,暗示诗人对朋友的真挚友情;又写出诗人此时神驰目注、心潮起伏,暗示诗人对友人远赴扬州的向往之情。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这场带着李白一片向往之情的诗意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传神地展示出意境之美[4]。
(五)多元解读,兼容、共享细读经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读《送孟浩然之广陵》,很多人联想想象的形象并不相同。如读《游子吟》,有的想到的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到的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前缝衣服;还有的想像儿子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5]。作为老师,应允许学生自由想象、多元解读、自主感悟,还应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如比较《早梅》“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句好?学生在争论中,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焕发出生机活力。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深入研读的积极性,在教会学生细读文本方法的同时,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从而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悟读:读懂文本的表达技巧
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多,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巧用典故、比兴等等。以送别诗为例,世间离别情万种,有的是把酒言别,有的以目相送,有的执手相看泪眼,可《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无一字提及离别的痛苦和伤感,又如何表达离别的不舍与惆怅呢?我们不妨用以下步骤质疑追问,感悟一下送别情的表达方式。
(一)轻读,勾画关键词语。找出诗中体现离别景物的关键词语:“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
(二)琢磨,读活词外之义。烟花三月:阳春三月,在柳如烟、花似锦的美妙季节里,友人去了美丽的扬州,此时爱四处游历的李白会怎么想?“碧空”天空晴朗,诗人心情并未随着船的“远影”而万里无云。何以见得?长江自古以来就是航运要道,不可能只有“孤帆”!如果有其他船只,作者只看到朋友的船仅仅说明友情深厚吗?“长江天际流”长江好像流到了天边,水天相接,朋友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视线里,按常理诗人应回去了,可是他还伫立江边,在想什么呢?通过对景物描写关键词的感悟、琢磨,我们“破解了一个谜团”:李白在江边送走友人,心里除了恋恋不舍,还有羡慕之情,他其实也很想去扬州看看。
(三)换词,体验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这首诗明里写景,暗里将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可字面上很难发现。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并且要将自己相关的体验调动起来,与之对接。比如,诗中每句都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这些充满动感的词语不但带来了时空上的转换,更使诗歌本身情景交融,营造出离别时的幽深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
(四)悟读,关注特定语境。古诗词的解读主要从形象分析、表达赏析、内容把握、语言鉴赏四方面进行。要真正读懂诗词必须关注特定的语境,切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比如牡丹,一般被视为富贵的象征,然而,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清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却与众不同。原来,诗人写这首牡丹诗的时候正在浙江公干。当时,他的故乡洛阳已被金兵侵占,不能回去了,诗人只得独立风中看牡丹,是借看牡丹抒发战乱使自己游离他乡、思念故乡的深情。
此外,品析“诗眼”成关键词,也不能凭空分析或泛泛说用了什么修辞,诗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而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用“肥”字写叶准确、凝练,不仅写出叶多、大,还写出润泽鲜亮之状;又体现在感情融注用“瘦”字写花,不仅写出花少、小之状,还可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总之,文本细读必须花功夫素读、研读、悟读。只有沉入文本、走近作者、体验生活、感悟情感,才能读懂内涵、读出意蕴与美感,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品读古诗的兴趣,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古诗鉴赏品位和综合分析能力。
注释:
[1]曹彦杰. 改进母语教育的救命稻草:素读教学法[EB/OL].http://blog.tianya.cn,2013-05-08.
[2]陈晓秋. 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5,(10).
[3]庞瑛.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文本细读[J].考试周刊,2012,(11).
[4]佚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赏析[EB/OL].http://www.shicimingju.com,2011-01-03 .
[5]林茂彪.新课标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EB/OL].http://www.xzbu.com/9/view-3054676.htm,2012-06-05.
参考文献:
[1]陆云峰.从素读到研读:师本阅读的有效轨迹[EB/OL].http://art.ntjy.net/my_blogs/6277,2008-03-17.
[2]陈斌如. “中国古典诗文解读与答题方法”专题研修学习之总结[EB/OL].http://www.jxteacher.com,2012-6-1.
六上:
1、外国作家作品:
莫顿.亨特美国《走一步,再走一步》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生命的意义》
布封法国《莺》
安徒生丹麦《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德.亚米契斯意大利《爱的教育》日记体
伊索希腊《伊索寓言》《狼和小羊》《农夫和蛇》《乌龟和山羊》 泰戈尔印度《金色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中国古代作家、诗人
曹操东汉末年《观沧海》《龟虽寿》慷慨悲壮
王湾当代《次北固山下》
白居易唐代《钱塘湖春行》字乐天,香山居士
辛弃疾北宋《西江月》字幼安,号稼轩,爱国词人
马致远元《天净沙 秋思》著名戏曲作家
孟浩然唐代《过故人庄》
李商隐唐代《夜雨寄北》字义山,号玉溪生
杜牧唐代《泊秦淮》字牧之
晏殊北宋《浣溪沙》
杨万里北宋《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号诚斋
李清照宋代《如梦令》《漱玉词》号易安居士
朱熹南宋《观书有感》号晦庵
3、现代作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有:《呐喊》(《故乡》《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散文诗:《野草》(《风筝》)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背影》《荷塘月色》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女神》《星空》
萧红,黑龙江呼兰人,现代女作家。《祖父、后园和我》,代表作小说《呼兰河传》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爱的哲学”
4、名著导读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包括三部分: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爱的哲学”;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9至13岁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一个叫恩里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全书共100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恩里科父母的教子篇以及老师讲的9则故事。
(一)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2分)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答:“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分)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2分)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答:“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门后的壮阔景象,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3.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初二古诗鉴赏过关宝典
(二)使至塞上王维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2.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答: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情 3.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美。②美的具体表现: 答: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答: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5.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答: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评分标准:(2分)写出特点1分;语句通顺1分。补充:“大”写出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孤烟之高、劲拔、坚毅。“长”表现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之感。6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答:诗句采用反衬的手法来写塞外的风光,大漠,黄河、孤烟、落日相互映衬,开阔鲜明,气势雄浑。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三)渡荆门送别 李白
答: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答: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答:“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四)游山西村 陆游
1、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用
2、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答:(1)村民的热情好客(2)优美的景色(3)淳朴的风土人情
3、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4.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和颔联中的”疑“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1)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一:描绘画面,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示例二:哲理,①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②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③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激励他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
示例三: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写出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示例四:写法艺术,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
6、颈联着重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答:是通过对乡村祭祀的描写,赞美古老淳朴的风情风俗。
7、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表达作者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心仪纯朴善良农民的思想感情。
8、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
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反应物必须能溶于水或酸。
2.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
金属要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氢的前面,酸必须是盐酸或稀硫酸,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否则会产生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
3.金属与【可溶性】盐反应条件
金属不能是钾、钙、钠等活泼金属,它们将先与水反应生成碱,不会先与盐反应。
4.常见的颜色与状态
铜离子蓝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铁离子黄色,氧化铜黑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铁红褐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氢气火焰淡蓝色(天蓝色),碳酸钠白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钙白色固体粉末。
检验物质时,常用的物理性质有: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导电性、磁性等。
除气体杂质:用固体或液体。
例:二氧化碳中有氯化氢气体,可用硝酸银溶液(变为氯化银沉淀)或【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掉氯化氢产生二氧化碳)去除。
除固体杂质
例:氯化钠中有碳酸钙,可加水溶解,过滤后蒸发结晶;铜粉中有锌粉,可用铜盐溶液(置换)或酸(反应);氧化铜中有碳粉,可直接灼烧(C变为CO2)。
除液体杂质:将杂质转化为水或气体或沉淀。
例:氯化钠溶液中有硫酸铜,可加【适量】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钡和氢氧化铜是沉淀)。
6.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1)〔酸〕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变质。
(2)〔碱〕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3)〔盐〕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检验氢氧根离子时先除去碳酸根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加足量的钡盐或钙盐,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根离子除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部分变质。不变红则全部变质。
7.除去氢氧化钠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适量】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过滤,取滤液即可。贴士:适量是指恰好完全反应,要做到很难,说说很简单…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钡或碳酸钙。
8.用一种物质鉴别其他物质
(1)水 溶解性、(溶解时)温度、(溶解后)颜色
(2)指示剂(可鉴别酸碱)
(3)酸(可鉴别金属等)
一、课标要求和活动建议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Ⅰ.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地球仪,每组选两人为一个演示组,采用组合动态演示的方式,演示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动态过程。通过演示和分析对比教材“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特征,从中认识并表述公转运动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热情。
Ⅱ.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虚拟地球的绕日公转运动,通过分析对比教材“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利用软件继续动态演示地球公转运动,通过分析教材“黄赤交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弄清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键)
Ⅲ.通过分析对比教材“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图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由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逻辑思维,并归纳出一般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但不一定为90°;②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线:=0°;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④任意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Ⅳ.利用Flash动态图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对比教材“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
Ⅴ.通过分析对比教材“阳光花园小区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分析赵亮家人的困惑。同时组织学生通过事先收集的图文资料,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南京哪些小区由于楼间距不够,导致低层住户采光困难的现象和实例,并分组讨论城市小区建设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阐述观点)
Ⅵ.通过对比分析教材“昼弧和夜弧”图,指导学生读图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播放动画“春分—夏至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教材“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和“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②昼夜长短和纬度高低有何关系?③极昼范围如何变化?此后情况又如何?继续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同时教师提供南京和北京最近三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进行佐证。
Ⅶ.通过阅读教材“四季的划分”知识窗,引导学生理解四季的意义,区别天文四季的划分、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和我国四季的划分。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Ⅷ.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五带划分的依据。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开放,地球五个热量带划分的依据从直观的感性认识来看:取决于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从理性的逻辑思维分析来看:地球的五个热量带实际上是不同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是太阳辐射能纬度分布不均的体现。
二、课堂活动组织和实施
活动1: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征
【活动内容】通过分组动态演示和读图,认识并表述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组合动态演示、读图对比分析,分组展示,其他小组代表点评并指出问题或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理论依据】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和一定的专家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在活动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其他小组的评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活动练习】归纳总结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表1)。
【活动后续】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活动内容】观察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活动形式】利用“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通过读图分析对比,理解黄赤交角,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运用软件动态演示地球运动,变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情境认知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等媒体和功能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地球运动,提供逼真的地球公转情景,为学生的自主和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条件。
【活动练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表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观察并思考:无黄赤交角存在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里?黄赤交角度数发生变化时,太阳直射点运动纬度范围如何变化?
活动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分析和Flash动态图的演示,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归纳总结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学生观察教材图和Flash动态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Flash动态图创设“逼真”的情境,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论依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在现代学校中,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即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和学案教学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分析总结,完成学案,再由教师和学生评议,实现高效教学。
【活动练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a.夏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b.冬至日:直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赤道以_____________)达到最小值。
c.春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从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 递减。
【活动后续】开展课外地理实验,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并撰写测量报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活动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活动内容】通过具体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低楼层住户采光不足的问题。
【活动形式】搜集资料和照片,走访调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组讨论并展示。采用自由辩论的形式,阐述如何实现城市小区建设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化与楼层充分采光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验入手,使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体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增强学生关心城市建设的乡土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意识。
【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认为智力是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认知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就是有机体智慧活动的目标。该活动设计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现个体通过所学知识解释已有的相关经验。
【活动练习】
我国很多地区居民楼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它的感光板为什么是倾斜放置的?不同季节,倾斜角度应如何调整?
活动5:昼夜长短的变化
【活动内容】通过读图和动画演示,明确昼弧夜弧的概念及意义,归纳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活动形式】通过读图、观察分析对比、动画演示,自主学习,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活动练习】昼夜长短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日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
(2)赤道上昼夜长短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_____________夜_____________,且纬度越高,昼_____________。
(4)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
【活动后续】世界上有些国家为何夏季时采用夏令时工作制?
活动6:四季的更替
【活动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和“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季形成的原因。
【活动形式】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虚拟三维地球仪”的动态演示,观察思考,完成思维导图并抢答。
【设计意图】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理论依据】“精致理论”认为,如果信息要在记忆中存储下来,并与记忆中原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便必须从事对某种材料的认知重组或精致。活动过程中,通过抢答的方式,并让抢答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解释成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练习】完成图1所示框图。
活动7:五带的划分
【活动内容】对比分析教材“五带的划分”图,观察并思考: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活动形式】学生读图,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抢答,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练习】
(1)五带划分的界线: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_____________。
(3)我国大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小部分地处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
(4)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四季分明的是_____________。
【鲁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推荐阅读:
鲁教版初中语文中考题09-22
鲁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05-30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07-08
高中语文 1 劝学教案 鲁教版必修12-22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10-06
鲁教版二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12-29
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01-19
鲁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笋芽儿》教学设计10-21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期第一单元测试题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