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城南旧事有感(推荐12篇)
这本书一共有五个故事,每每品读时,总让我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又伤心落泪。其中《惠安馆》讲了一个“疯女人”秀贞的`故事,通过秀贞的遭遇,我惊讶了,原来一个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可是会变成疯子的呀!怪不得妈妈每次带我出门时总要紧紧拉着我的手。当我看到英子帮助秀贞找到她的孩子时,我真心为她们感到高兴,可当我看到她们母女不幸被车轮压死时,又深深为她们悲惨的一生感到惋惜。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个小孩子》,我终于体会到了和母爱不同的父爱,父爱就像沉默的火山,外表看起来冷冷的,含蓄的,其实内心却涌动着爱的暖流。就如同我的爸爸,即使他再忙,即使他嘴上不说,但仍会努力抽出时间陪我一起玩耍、学习。虽然最终英子的爸爸去世了,可他说的最后一句叮嘱,却让英子瞬间长大了。文中把爸爸的去世比喻成花儿落了,让可怕的死亡笼上一丝美感,变得没有那么可怕了。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开始,它是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缓缓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 “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而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而他们都在岁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美梦,顿然破碎。可以说,童年时的每秒每刻都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段落。
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英子的童年在我看来却更精彩。她的童年是戏剧化的,却真实、纯朴、那样的纯净淡泊、弥旧温馨。
当读到英子和秀贞玩时,我真担心秀贞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当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就是秀贞的女儿时,不仅帮助他们母子重缝,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此刻,我不禁为英子感到骄傲。读着读着,我的心时而心惊肉跳、时而轻松自在。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正是因为她有了这样一颗心,她的童年才多彩、丰富、淡然、纯真。
可以說,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样闪光,像玛瑙一样纯洁,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牡丹一样鲜艳。也许,童年是贫穷的,但也是富有的。
这本《城南旧事》就像夏日里的一缕清风,让我知道别错过童年,珍惜童年,因为花儿谢了还会开,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我的童年一去不复返,像小鸟一去不回来……
指导老师:吕会英
———读《城南旧事》有感
《城南旧事》中主要有8个鲜明的人物,他们分别是英子、妞儿、秀贞、小偷、兰姨娘、宋妈、爸爸、妈妈。作者林海音将每一个人都塑造得活灵活现,其语言流畅,以童心观世界,用朴实、秀丽的文笔领我走进每一个人物的内心。
我最喜爱的人物第一当然是所有故事的主人公英子。英子对待温和的妞儿是纯洁、善良的;她对待“疯子”秀贞是好奇、喜欢的;她对待凄惨的小偷是困惑、信任的;她对待勇敢的兰姨娘是又爱又恨的;她对待质朴的宋妈是同情、真挚的„„英子用她天真纯洁的心灵对待社会,她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会产生许多疑惑。英子有好奇心、有爱心、勇敢、善良、机智、灵敏、有骨气、有担当。
第二喜爱的人物是秀贞。在人们眼中,她是疯子,但是她一直不屈不挠地面对生活,寻找自己的男人思康和女儿小桂子。她如同孩子般天真,对命运的不公和生活的凄凉有些不放弃,不懈追求,勇于抗争的精神。
第三位是英子的爸爸。爸爸是英子生活的教官,十分严厉,但是他的行为都是他对英子浓浓的爱,他是位既严厉又慈爱的父亲。
我喜爱三个人物的形象是那么生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我对他们的不同认识与不同情感。
暑假,我读了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一书,这本书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为背景,由五个短篇组成。透过小主人公英子童稚的眼睛,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温馨动人,启发人性。
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小主人公林英子,她是个善良、天真,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英子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她并没有因为秀贞的“疯”而害怕她,反而和她成为了好朋友,并用她的方式让秀贞和妞儿相认,还偷了妈妈的金镯子给她做盘缠。体现了她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本质。英子是天真的。她和小偷坦诚交往,听他讲自己的故事,与他一起读《我们去看海》。
我最喜欢的一个短篇是《爸爸的花儿落了》。面对病逝的爸爸,作为自己,你会有何感想?书中虽然没有明写失去爸爸的痛苦,但却让我的心揪得紧紧的。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谊,三天两头地往惠安馆里钻;和遍体鳞伤的小伙伴妞儿成为好朋友、她和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写下美丽的承诺;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而伤心难过,、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一直爱着英子的慈父……。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他们都曾和英子在一起生活、谈笑、游戏过,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但他们却已经离开了她。英子对这一切依然情谊缱绻。那年伴着西边昏黄的落日和北京城里褪色的红墙的那一缕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思念永远的烙在了她童年的回忆中,永不消退……
林海音就是英子,英子就是林海音;林海音创造了英子,英子成就了林海音。《城南旧事》中,林海音化身为英子成就了自己半个世纪的怀乡梦。她纯净得容不下任何尘埃的眼眸,给这个世界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明朗。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啊!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带着些许的忧伤和淡淡的昏黄的背景色,小小的林英子,伴着徐徐的晚风送走了自己的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
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缓缓流过的人群,缓缓流逝的岁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天真,却又饱含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如同一曲娓娓道来的诗篇,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人间的凄苦。在英子的眼里,虽世态茫茫,但寒来暑往,斗转星移,落叶残阳……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美好,令人快乐,令人向往。
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简简单单的意象,一个一个的片段,像是一扇古旧的铜门,轻叩,推开,便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另一种生活。
当我合上书,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欢聚的时间都是快乐而短暂的,离别却是痛苦而漫长的。当英子听懂这首歌时,她的童年也渐渐离她而去了,就如幽幽山谷里的一弘清泉,缓缓地流淌,流淌过山涧,流淌过丛林,流淌过田野,也流淌过每个人的心间。
初识海音,不记得究竟何时了。只记得来往渐密是在六十年代之初。我在《联副》经常发表诗文,应该始于一九六一年,已经是她十年主编的末期了。我们的关系始于编者与作者,渐渐成为朋友,进而两家来往,熟到可以带孩子上她家去玩。
这一段因缘一半由地理促成。夏家住在重庆南路三段十四巷一号,余家住在厦门街一一三巷八号,都在城南,甚至同属古亭区。从我家步行去她家,越过汀州街的小火车铁轨,沿街穿巷,不用十五分钟就到了。
当时除了单篇的诗文,我还在《联副》刊登了长篇的译文,包括毛姆颇长的短篇小说《书袋》和《生活》杂志上报道拜伦与雪莱在意大利交往的长文《缪斯在意大利》,所以常在晚间把续稿送去她家。
记得夏天的晚上,海音常会打电话邀我们全家去夏府喝绿豆汤。珊珊姐妹一听说要去夏妈妈家,都会欣然跟去,因为不但夏妈妈笑语可亲,夏家的几位大姐姐也喜欢这些小客人,有时还会带她们去街边“捞金鱼”。
海音长我十岁,这差距不上不下。她虽然出道很早,在文坛上比我先进,但是爽朗率真,显得年轻,令我下不了决心以长辈对待。但径称海音,仍觉失礼。另一方面,要我像当时的那些女作家昵呼“海音姐”或“林大姐”,又觉得有点俗气。同样地,我也不喜欢叫什么“夏菁兄”或“望尧兄”。叫“海音女士”吧,又太做作了。最后我决定称她“夏太太”,因为我早巳把何凡(夏承楹)叫定了“夏先生”,似乎以此类推,倒也顺理成章。不过我一直深感这称呼太淡漠,不够交情。
夏家的女儿比余家的女儿平均要大十二三岁,所以祖美、祖丽、祖葳领着我们的四个小珊转来转去,倒真像一群大姐姐。她们玩得很高兴,不但因为大姐姐会带,也因为我家的四珊,不瞒你说,实在很乖。祖焯比我家的孩子大得太多,又是男生,当然远避了这一大群姐妹淘。
不过在夏家做客,亲切与热闹之中仍感到一点,什么呢,不是陌生,而是奇异。何凡与海音是不折不扣的北京人,他们不但说京片子,更办《国语日报》,而且在“国语推行委员会”工作。他们家高朋满座,多的是卷舌善道的北京人。在这些人面前,我们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口钝的南方人,出行不卷,尸厶不分,一口含混的普通话简直张口便错。用语当然也不道地,海音就常笑我把“什么玩意儿”说成“什么玩意”。有一次我不服气,说你们北方人“花儿鸟儿鱼儿虫儿”,我们南方人听来只觉得“肉麻儿”。众人大笑。
那时候台北的文人大半住在城南。单说我们厦门街这条小巷子吧,曾经住过或是经常走过的作家,至少就包括潘磊、黄用、王文兴与“蓝星”的众多诗人。巷腰曾经有《新生报》的宿舍,所以彭歌也常见出没。巷底通到同安街,所以《文学杂志》的刘守宜、吴鲁芹、夏济安也履印交叠。所以海音也不时会走过这条巷子,甚至就停步在我家门口,来按电铃。
就像旧小说常说的,“光阴荏苒”,这另一段“城南旧事”随着古老的木屐踢踏终于消逝在那一带的巷尾弄底了。夏家和余家同一年搬了家。从一九七四年起,我们带了四个女儿就定居在香港。十一年后我们再回台湾,却来了高雄,常住在岛南,不再是城南了。厦门街早已无家可归。
夏府也已从城南迁去城北,日式古屋换了新式的公寓大厦,而且高栖在六楼的拼花地板,不再是单层的榻榻米草席。每次从香港回台,几乎都会去夏府作客。众多文友久别重聚,气氛总是热烈的,无论是餐前纵谈或者是席上大嚼,那感觉真是宾至如归,不拘形骸到喧宾夺主。女主人天生丽质的音色,流利而且透彻,水珠滚荷叶一般畅快圆满,却为一屋的笑语定调,成为众客共享的耳福。夏先生在书房里忙完,往往最后才出场,比起女主人来也“低调”多了。
海音为人,宽厚、果决、豪爽。不论是做主编、出版人或是朋友,她都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我不敢说她没有敌人,但相信她的朋友之多,交情之笃,是罕见的。她处事十分果决,而且决定得很快,我几乎没见过她当场犹豫,或事后懊悔。至于豪爽,则来自宽厚与果决:宽厚,才能豪;果决,才能爽。跟海音来往,不用迂回,跟她交谈,也无须客套。
这样豪爽的人当然好客。海音是最理想的女主人,因为她喜欢与人共享,所以客人容易与她同乐。她好吃,所以精于厨艺,喜欢下厨,更喜欢陪着大家吃。她好热闹,所以爱请满满一屋子的朋友聚谈,那场合往往是因为有远客过境,话题新鲜,谈兴自浓。她好摄影,主要还是珍惜良会,要留刹那于永恒。她的摄影不但称职,而且负责。许多朋友风云际会,当场拍了无数照片,事后船过无纹,或是终于一叠寄来,却曝光过度,形同游魂,或阴影深重,疑是卫夫人的墨猪,总之不值得保存,卸也不忍心就丢掉。海音的照片不但拍得好,而且冲得快,不久就收到了,令朋友惊喜加上感佩。
所以去夏府做客除了笑谈和美肴,还有许多近照可以传观,并且引发话题。她家的客厅里有不少小摆设,在小鸟与青蛙之外,更多的是象群。她收集的瓷象、木象、铜象姿态各殊,洋洋大观。朋友知道她有象癖,也送了她一些,总加起来恐不下百头。这些象简直就是她的“象征”,隐喻着女主人博大的心胸、祥瑞的容貌。海音素称美女,晚年又以“资深美女”自嘲自宽。依我看来,美女形形色色,有的美得妖娆,令人不安,海音却是美得有福相的一种。
这位美女主编,不,资深美女加资深主编,先是把我的稿子刊在《联副》,继而将之发表于《纯文学月刊》,最后又成为我好几本书的出版人。我的文集《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诗集《在冷战的年代》,论集《分水岭上》都在她主持的“纯文学出版社”出书,而且由她亲自设计封面,由作者末校。我们合作得十分愉快:我把编好的书稿交给她后,一切都不用操心,三四个星期之后新书就到手了。欣然翻玩之际,发现封面雅致大方,内文排印悦目,错字几乎绝迹,捧在手里真是俊美可爱。那个年代书市兴旺,这六本书销路不恶,版税也付得非常爽快,正是出版人一贯的作风。
nlc202309040037
“纯文学出版社”经营了二十七年,在一九九五年结束。在出版社同仁与众多作者的一片惋惜之中,海音指挥若定,表现出“时穷节乃见”的大仁大勇。她不屑计较琐碎的得失,毅然决然,把几百本好书的版权都还给了原作者,又不辞辛劳,一箱一箱,把存书统统分赠给他们。这样的豪爽果断,有情有义,有始有终,堪称出版业的典范。当前的出版界,还找得到这样珍贵的品种吗?
海音在“纯文学出版社”的编务及业务上投注了多年的心血,对台湾文坛甚至早期的新文学贡献很大。祖丽参与社务,不但为母亲分劳,而且笔耕勤快,有好几本访问记列入“纯文学丛书”。出版社曲终人散,虽然功在文坛,对垂垂老去的出版人仍然是伤感的事。可是海音的晚年颇不寂寞,不但文坛推重,友情丰收,而且家庭幸福,亲情洋溢。虽然客厅里挂的书法题着何凡的名句:“在苍茫的暮色里加紧脚步赶路”,毕竟有何凡这么忠贞的老伴相互“牵手”,走完全程。而在她文学成就的顶峰,《城南旧事》在大陆拍成电影,赢得多次影展大奖,又译成四种外文,制成绘图版本。
在海音七十大寿的盛会上,我献给她一首三行短诗,分别以寿星的名字收句。子敏领着几位作家,用各自的乡音朗诵,颇为叫座。我致词说:“林海音岂止是常青树,她简直是常青林。她植树成林,我们就在那林荫深处……常说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位伟大的女性。现在是女强人的时代,照理,成功的女人背后也必有一位伟大的男性。可是何凡和林海音,到底谁在谁的背后呢?还是台语说得好,夫妻是‘牵手’。这一对伉俪并肩携手,都站在前面。”
暮色苍茫得真快,在八十岁的寿宴上,我们夫妻的座位安排在寿星首席。那时的海音无复十年前的谈笑自若了。宾至的盛况不逊当年,但是热闹的核心缺了主角清脆动听的女高音,不免就失去了焦聚。美女再资深也会老去,时光的无礼令人怅愁。我应邀致词,推重寿星才德相侔,久负文坛的清望,说如果早二十年,她是出任台湾“文化部长”的最佳人选,“可是,一个人做了林海音,还稀罕做‘文化部长’吗?”这话突如其来,激起满堂的掌声。
四年后,时光的无礼变成绝情。我发现自己和齐邦媛、痖弦坐在台上,面对四百位海音的朋友追述她生前的种种切切。深沉的肃静低压着整个大厅。海音的半身像巨幅海报高悬在我们背后,熟悉的笑容以亲切的眸光、开朗的齿光煦照着我们,但没有人能够用笑容回应了。刚才放映的纪录片,从稚龄的英子到耋年的林先生,栩栩的形貌还留在眼睫,而放眼台下,沉思的何凡虽然是坐在众多家人的中间,却形单影只,不,似乎只剩下了一半,令人很不习惯。我长久未流的泪水忽然满眶,觉悟自己的“城南旧事”,也是祖丽姐妹和珊珊姐妹的“城南旧事”,终于一去不回。半个世纪的温馨往事,都在那幅永恒的笑貌上停格了。
(本文摘自《林海音传》,夏祖丽著,三联书店2013年3月版。)
说起林海音,她是一位著名的女作家,这本书是写自己九岁到十三岁时,在老北京城南边的故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写的是老北京的人、物、事、情、景。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惠安馆》和《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两部分,作者贴合生活的笔触和亲切动人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我的童年时代的快乐与悲伤。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部分,让我觉得英子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儿,她和别的小孩子一样,都有着自己童年的快乐。其中还有句话让我觉得非常有趣,“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他在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我觉得人生中的快乐其实有许许多多,就藏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想起小时候,我去爷爷奶奶家,他们给我捧上天,我就像家中之宝一样,感到无比的幸福快乐!快乐就像人生中的钥匙,可以打开人们的悲伤之门,让痛苦离我远去,我的童年也是一样如此。
《惠安馆》这部分让我觉得英子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小姑娘。她住在老北京城南时,认识了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可爱的妞,一个是思念女儿的秀贞。英子受秀贞之托答应她寻找女儿,通过她们的叙述,英子认定妞儿和秀贞是母女关系,最终她们虽然踏上寻亲之路,却死在了车轮下。经历了这样一件事,让英子感到无比伤心。我觉得人生中每一个人都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会不时地忍受心灵的创伤和痛苦的来袭,就如现在的我,数学考试考了75分,妈妈就会狠狠地批评我。还有时,我本想做好事,却毛手毛脚,最后都搞砸了。但生活不会因为我们偶尔的错误而停下来等,它还得继续,那么我们就要重新打起精神,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各种阻碍。就如现在的肺炎疫情,让我有些恐惧。非常同情在武汉的那些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我坚信这场战争会取得胜利。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因为我们有着无比强大的祖国,即使这种疫情是一座无法跨过的火焰山,我们的祖国也会提着芭蕉扇将它扇灭!
《城南旧事》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她描述了她的童年生活。在上个世纪的老北京,时不时响起小贩们叫卖吆喝声的胡同,种着夹竹桃芳香四溢的四合院,屋里冒着热气的暖炉,厚厚的能直立起来的棉裤,西厢屋里小油鸡,佛照楼的八珍梅,城南游艺园,大鼓书场……在文中的小英子被许许多多的人关照着,爱做劳动的妈妈,严厉的爸爸,从乡下来的宋妈……小英子不但被大家细心的关照着,还和许多人成为了好朋友,“疯子”,妞儿,兰姨娘,宋妈,蹲在地上的那个人……
可是,“疯子”妞儿母女消失,小偷朋友被抓,兰姨娘和德先叔走了,宋妈的离去,随着事情的变化,这些人都是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英子,有的甚至是一去用不返。小英子原本快乐的童年也因此暗淡下来,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一颗小小的善良之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童真,经历了许多的事物变迁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最后,红色的花朵掉了下来结出了成熟的果实,而之前为红花托住的绿叶,枯萎、变皱、枯枝败叶,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英子的爸爸在英子小学毕业后去世了,这对英子的心灵有很大阴影。
看到这里,我的心也随着沉静下来。都说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的许多趣事为童年增添了色彩。童年,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童年也会过得很快很快。我们更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利好的童年时光!
[摘要]基于电影《城南旧事》和小说《城南旧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老北京影像。老北京的人情味和空院子、老巷子、旧房子、小园子等文化元素都是1920年代帝都北京的真实记录。林海音的怀乡文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书写,从儿童的眼睛观察成人世界,打开了一扇“真实”世界的窗口。《城南旧事》小中见大,书写“大时代”的“小人物”返乡故事,折射了中国大陆巨变时代的政治风云。作者以自身人生时空变迁对北京古城进行想象性的文学描摹和文化景观的地理投射,影视叙述文本被重构为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即的“乡土梦”。
[关键词]《城南旧事》;老北京;文化元素;儿童的眼睛;怀乡文学
[中图分类号]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1-0088-06
一、电影和小说的同异
(一)电影和小说的相同点
第一,叙述视角相同。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城南旧事》均采用第_人称的叙述视角,始终以“我(即小英子)”的眼睛来看待、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小说叙述中第一人称具有极深意味,这种叙述涉及个^经验的自我。第一人称叙述既可以作为叙述“自我”之后的重新认识与理解,也可以通过“自我”经验以更为有限的眼光叙述出来。电影《城南旧事》的观众首先回忆起的是那个浓眉大眼、清纯可爱的小英子。影片以小英子的眼睛为视角,以散文式的笔调勾勒1920年代老北京的人情世故与市井图像,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和无限想象,以儿童视角和女性视角体现“被女儿情结滋养”和“富有悲剧意蕴”的乡愁。电影从头到尾以主人公小英子的视角作为叙述视角,涉及英子的2/5主观镜头全部采用较低角度拍摄,从内容上基本做到凡是英子听不到、看不见的都不在银幕上出现。
第二,叙述结构相仿。小说的名字很有诗意,情节也富有诗意,改编的电影让人过目不忘。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没有花花绿绿的俊男靓女,却轻易地走进了观众内心,又轻易地留在了观众心里。全片以朴实的画面造型、精细的艺术构思、浓郁的地方特色,塑造了1920年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灵动的民国生活图景,朴实无华,寓于诗意,淡雅隽永,触碰心灵,回味无穷。影片如水墨画似的场景牵动着观众的心,何时离人断肠碎?透过主人公零散混乱的生活,剪不断理还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无论是小说版还是电影版,在叙述结构与模式上都采用李显杰先生概括的“缀合式团块结构”。整体上,《城南旧事》并无统一连贯的中心情节,只是由几个相互间并无因果和直接联系的故事片段连缀串珠,穿线人就是小主人公小英子。看似零碎的故事片段都是“我”的所见所闻、生活体验和回忆。在电影中设置同样的叙述架构,没了承上启下,前后相连,时间分成一段一段,情节刻意淡化,反而使叙述显得更加诗意。
第三,叙事手法和抒情方式相同。小说版《城南旧事》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读者读文字如同观看电影,不自觉地沉浸其中,深受感染。小说中散文式的语言典雅柔美,散发着浓郁的乡愁气息,在平淡叙述中点滴呈现的场景描摹、人物刻画,都透着清新淡雅、诗词韵味、古老沧桑、逝水流年。不至于引人痛苦,却又禁不住要静静落泪,浸润“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电影版《城南旧事》从“建国十七年文学”窠臼中走出,用散文诗的笔法书写乡愁和人性,并发扬“中国诗电影”的传统,呈现海派艺术聚焦北京古都的独特艺术神韵。影视主题音乐充满表现力与张力,不仅丰富了影视的内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也借由影视内容展示出音乐的完美。影视主题音乐已然成为影视艺术语言的一种特殊载体。吴贻弓导演和原作者林海音一样,十分注重对情境的刻画和情绪的营造,于是在影片中便出现了大量的空镜头、长镜头和缓慢的摇移镜头,并配以带着伤感的《送别》音乐和略带沧桑的女生旁白,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和氛围。导演运笔侧纵,用白描的手法为观众娓娓道来。电影《城南旧事》将“留白”(空镜头+静默手法+散文化叙事结构)运用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虚与实、静与动、情与景的对立统一。“留白”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与诗意风格,成就了整部影片的意境。
第四,都表现了成长主题。成长是人生的必然阶段,是一个个体在精神与心理层面上经过生活的历练日趋成熟的过程。任何关于成长的影像叙事都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城南旧事》关注女性成长,以温情的叙事手法通过对好的童年生活、友谊中成长、创伤里感受和女性自我成长等个人体验的真实描述展示了英子周边人物的遭遇图谱。不悲怆也不凄凉,充满了诗意的显著特征。《城南旧事》作为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代表作,描绘了小英子在爱与离别中,从懵懂纯真的儿童成长为早熟多思的少年的人生历程,让读者透过无可奈何的淡淡忧伤,感受到一种勇气与承担,《城南旧事》是一曲赞美成长的赞歌。
第五,都体现了相同的时空背景。小说《城南旧事》的背景是1923—1929年的北平,电影是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背景也设定在动荡、变革年代里的北京城。它的英文名更让人觉得与电影内容相符:My Memories of Old Beiiing,直译就是“我的老北京记忆”。这部在1982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筹拍的《城南旧事》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气氛,影片里描述的北京城乡习俗、杂粮面食制作、民间谚语传说、土语方言、胡同街坊、趣闻轶事,是老北京的立体图像。小说《城南旧事》以自传体“回溯性”的叙述手法遣忆童年往事。电影《城南旧事》忠实于原著散文诗般的特点,继承原作中的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用孩子的童瞳来观察和透视成人世界难以体察的生存状态。通过深邃、富有诗意的意境来表现艰难曲折的人生、多灾多难的命运和深深的离愁别恨,揭示出当时贫病的社会现实。两个版本的《城南旧事》都是将北京设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南,这一点不仅在小说或者是电影中都有明确表述,而且单从它们各自的景物、场景和人物描写中,也能很轻易地看出来。
(二)电影和小说的不同点
在小说和电影的比较视野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仍然存在差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是神来之笔。endprint
第一,情节的删减和人物设置的变化。小说《城南旧事》包括五个中短篇小说,分别为“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但电影在对其进行再创作时,完全删去了“兰姨娘”这一篇,同时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这一篇简化处理,作为了影片的结尾。这样,整部电影实际上只有原作的三篇故事,人物设置也就同样限定在了这三篇的范围之中。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加入了电影主创人员自身的理解,受电影时间长度、剪辑、篇幅的限制,自然不能完全将小说内容搬上银幕。
第二,电影中的人物性格更趋单一和理想化。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着复杂的性格和形象,比如爸爸曾在日本喝花酒、在北京的家中抽大烟、与兰姨娘眉来眼去。但是电影中删去了这些人物的立体型风格与复杂特性,人物性格更趋单一。比如,电影中的爸爸近乎完美的慈父形象,他不仅与妈妈十分恩爱,对英子十分疼爱,而且乐于助人,暗中帮助进步青年,最终不幸英年早逝。没了小说中旧式文人的行事和作风,更少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风流倜傥。正是因为这样,丑恶的一面被隐去或者冲淡,美好的东西被放大,整部电影才显得更加温情脉脉,引人无限怅惘。
1980年代以前,人们不能接受电影形象中正面人物有任何的“不好”,于是就有了1982年电影《城南旧事》的大规模删节小说情节,主要人物脸谱化,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泾渭分明。今天随着影视欣赏观念的变化,是忠实于原小说还是提取主线后再现核心人物、核心事件,观众和读者各有所钟(见表1)。笔者认为,只要是不偏离现实,以原定小说为主体进行限量删减或想象性增补,都是可取的。
第三,小说发生地与电影拍摄地的分异。《城南旧事》反映老北京故事。如果不知道这部影片背后的故事,一定还会以为拍摄地点理所当然是北京。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为了找到林海音笔下真实的老北京,吴贻弓攥着北京地图,带着一班人马穿梭于北京胡同小巷,从城南走到城北,从城东走到城西,没有找到“理想”的北京。虽有几处尚保留着老北京风貌的胡同,只可惜那黑黑的柏油马路、高高的电线杆将独有的历史静谧感给破坏了。他们带着无奈与失望回到上海“另起炉灶”,在上海寻找“老北京”。在上海郊区一个刚刚搭建的空旷机场,他们在屋檐上种上几撮随风摇曳的野草,将落寞院子里风吹雨打的树桩以假树桩代替,以假乱真,林海音笔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才算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上海。
二、电影中的老北京影像
(一)老北京的人情味
林海音在小说《冬阳·童年·骆驼队》里写到一个细节:“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铃声,童年重临于我心头。”电影开头出现了残旧的长城,骆驼队从卢沟桥上走过,驼铃声声。在温柔的、略带岁月痕迹的女声画外音的诉说中古老的城楼显现,《送别》音乐响起。
影片中古老的水井,古老的石质水槽,以及在胡同间安然穿过的骆驼队展现出了老北京气息。小孩子不用天天上课,可以像英子一样,在街上学着骆驼反刍,很自信地告诉爸爸说骆驼挂铃铛是为了给自己的漫漫长途解闷儿。影片中的老北京民居并不是象征性保护的四合院,而是很普通的院落,院子门口坐着两只石狮子或是石鼓一样的门墩;没有高大铺张的双开木门,门上早先刷的漆早已被岁月和风雨剥落,青灰的砖墙也已经斑驳,却有着一股别样的悠长韵味。
英子随着宋妈去买菜,在街上遇着一队拉着人去法场的队伍。被押着的汉子站在车上,一点儿也不怯懦,甚至让路边看热闹的百姓给他叫一声好。在一片应声而起的叫好声中,有人给汉子送上酒来,汉子一饮而尽。这样的豪迈,这样的陌生人之间的理解,透着浓浓的老北京的人文情怀。
有着东西跨院儿的老院落,圆圆的月亮门儿,满院子可见的树木花草,木窗和破碎的窗纸,木桶、木盆、木桌椅;指甲草和着白矾染成的红指甲,满地乱跑的小鸡,趴在门前吐着舌头的大黄狗,说着家长里短儿的大妈大娘;煤油灯摇曳的灯光中,飘动着的人情,应和着人物的悲惨命运。
从这些影像中不难看出,电影中满是老北京的文化元素,是现代人对老北京的想象与追忆:残旧的未经旅游开发的长城,像普通石桥一样供行人走过的卢沟桥,高大巍峨的城楼,普通两进的四合院,门前牌坊和石墩子,斑驳双开木门,悠长的胡同和青砖城墙,自自然然,落落大方,不加任何刻意的修饰和雕琢。一院子的花草树木,破旧的院子和蔓蔓野草,又或是胡同口汲水喂骆驼的生活景象,剃头挑子上的嗡嗡声,都是再难重现的老北京景物。邻里之间互相关心和帮助,小孩子之间友爱,这些自不必说,就连陌生人之间,例如那被押赴刑场的大汉和围观群众,也有一种似乎是生来就有的信任和默契,这就是久违的老北京的人情。尽管北京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间却无法“消灭”空间,老北京的文化元素从实体空间跃迁到影视、媒体文化符号,乃至折射到受众心里,带来了人们对乡土北京文化的重新审思和文化自觉。
(二)老北京的文化元素
《城南旧事》作为一部成功的散文式电影,得到电影人和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体现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总基调,讲述三个故事片段,体现了主题、散文化风格、选景之美。整部片子始终沉浸在一种淡淡哀愁中。或许这就是一种怀旧哀愁吧,怀念那时的人,那时的事儿。当我们脱离电影情节,从那种感时伤人的情绪中慢慢抽离出来之后,那时的人和事儿,都值得今天细细思量,包括那些代表着老北京的京味儿元素的过去与现在。
第一,空院子。电影里表现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还有荒芜的空园子留给孩子们踢球,那时这样的院子不少。而1982年拍电影时,偌大的北京城已经找不到荒芜的空院子留给剧组拍摄。
现在整个北京城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一路高歌向世界城市迈进,别说那奢侈的空院子,就算古老普通、保存相对完好的有原住民的院落,也难得一见了0四合院在辽代已初具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成为了今天京味文化的符号。但是砖木结构的民居毕竟不能长久保存下来,现今的四合院,最远也不过是明清,大多建于民国。近百年来侵略、内乱、拆旧建新,我们推倒了一个旧世界,但是却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例如“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大肆毁坏四合院堂屋内供奉的精美佛龛,削掉影壁上精致的砖雕,有些院子门前象征武力和权势的旗杆也被砍下来烧掉;1980年代的“建设性破坏”,拆掉许多老建筑来为新楼新院挪空间,对四合院造成了持续性且无法恢复的破坏。“当年的四合院外是‘凹形的穿廊虎抱,可现在为了拓展室内空间,早已将外面抹成了一个平面;昔日‘大宅门的恢弘气势在现代二层楼房的突兀中荡然无存;就连院子中央以养情的花坛鱼缸也被一排排的小房子取而代之。”熙熙攘攘,杂乱无章,原来的古色古香被一座座高楼大厦代替。endprint
多少个院落已经颓废,多少个院落已经风华不再,多少个院落曾经的流光溢彩掩蔽在由不同的年份、四下搭盖了的小房、厨房、接出的廊子后面。岁月不再,风华不再,但感情却怎能轻易流走。更何况,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太久的岁月、太多割舍不了的情感。四合院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面目全非,甚至烟消云散,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只能在纸上和图像里寻找《城南旧事》的文化符号。
第二,老巷子。影片中有一个地名出现了好几次,叫“齐化门儿”,就是现在的朝阳门。旧时的朝阳门曾是一个汇聚了山南海北的人的地方。在这儿“贴墙根儿”、玩蛐蛐儿、推铁环、逮“老琉璃”、窜房檐、放鸽子……每逢喜庆日子,“齐化门文场”就会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场面特别热闹,欢声笑语不断。只是小桂子被遗弃的“齐化门”,那个每个人都可以在城根下生活得活色生香的老朝阳门,现在早已不见踪迹。清代《乾隆京城全图》标有胡同1400多条,民国年间有街巷3200多条,1986年北京四个城区有街巷3665条。2007年曾有调查数据显示,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约50条的速度减少。从解放初的3200多条到1990年只剩下2200多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10余年间,又消失掉了800多条。北京胡同存量资源,已到危亡时刻。胡同是“老北京”的特色与灵魂,也是“新北京”的典型符号。没有了胡同,北京也就没有灵魂了。缺少了这种最有象征力、感染力的文化实体,缺少了这种最有亲民性的底层文化载体,也就缺少了“五都时代”以来北京铸就的文化内核。
第三,旧房子,小园子。除了空院子、老巷子,老北京的传统元素还有很多,比如旧房子、小园子,还有那些鲜有留存的古井、寺庙和老牌坊。这些传统的京味儿元素,如今不仅渐渐失去了它们原有光彩,甚至许多都已湮没无存了。所以这些电影景物的再现,不仅勾起旅居海外或者是滞留海峡另一岸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抹不去的乡愁,更勾起了那些对“老北京”有着深深记忆和永恒怀念的人们的浓浓哀愁。
三、无言的尾声
在英子病愈回家的路上,英子的爸爸对她说:“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慢慢就会忘记的。”在整部影片中,有许多人最后离开了小英子,有许多愉快的经历变为往事。秀贞和妞儿走了,偷儿被抓了,宋妈哭着回家了,到最后父亲的生命之花也凋谢了,可以说真正是“知交半零落,骨肉两分离”。随着这些人和事的离去,小英子的童年也逐渐逝去,天真不再,童心已泯。那个不得不离开、从小居住的城南再难回去了,一种感伤怀旧的情绪油然而生,在电影的画面之间弥漫开来。
1948年是多事之秋,轰鸣的飞机低徊于古城北平的上空作告别的盘旋,林英子随着亲人离别北京去了台湾。她幼小的心灵向千年古都投下了刻骨铭心的最后一瞥。她隐隐地懂得她年轻的生命里,有着一些什么像那逝去的流水一样永远地失落了。她所做的只有默默地怀想,而就在她阖上眼帘的一刹那,冬日暖阳下摇曳着铃声的骆驼队、小胡同里井窝旁嬉笑的玩伴、倚着门框招手的大辫子姑娘,还有那蹲在草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一—重现。影片结尾是小英子和母亲、弟弟坐着洋车离去的身影,根据小说作者1948年离京赴台的经历,隐喻着他们一家人离开北京回到台湾。英子一家本来就是从台湾来到北京的,这次的离京赴台可以说是回到久违的家乡。但北京才是她骨子里从小认定的故乡,虽远在孤岛,却心在北京,形成她挥之不去的地方依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上,台湾女作家的怀乡文学以“女性”主义书写为特色。她们以“琐碎+真实”的故乡日常生活为题材,从国家宏大叙事走向女性视角的生存困境与婚姻悲剧,淡化“家国神话”,凸显个人自传色彩,书写另外一只眼睛里的台湾乡土世界。这种淡化“家国神话”与时代风云的文化构建,展现了大历史背景之下女性的小人物独特视角。以表2所举的三部作品为例分析,三者的相同点在于:1.童年视角。从儿童的眼睛观察成人世界,打开一扇真实世界的窗口。2.个人经历视角。作品都来自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具有女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特别是聂华苓为《失去的金铃子》女主人公直接取名“苓子”,说明她在写作时实际上就是在写自己。在作品中可以找到作者的生命轨迹和影子。3.女性视角。要承认男人的眼光与女人的眼光是不一样的,三部作品中所有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细节都经过女性的心灵裁悟。
文学从来都是对现实的嘲讽和曲折反射,教会人在内心反省。如果一定要界定文学和旅行两个领域的关系,可以这么认为,文学是一场没有终点、没有疆域的“旅行”,作家是双足宛若鲜花的精神流浪者,“研究”文学的人是用爱与智慧去追踪流浪者足迹与精神流浪者同舞的人。而阅读文学的人则是一群同情、呐喊、哭泣、悲悯于精神流浪的观众,他们时常在“观看”中浮想联翩,迷失自己。文学可使绝望丧志的人重新点燃希望的火花,使跌倒的人再次爬起,使受胯下凌辱之人找回做人的尊严,使悲伤忧郁之人得到心灵安慰,使沮丧沉沦之人恢复勇气和信心。诚然,“大时代”的“小人物”返乡故事,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中美关系恶化或很不稳定的情况下,1954—1955年、1958年、1995—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三次在台湾海峡地区采取军事行动,以应对与还击美国的政策,体现了追求国家最终统一的过程、行动与决心。无论是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还是两岸之间的攻守力量对比,“时间”的筹码都不在台湾一边,而在大陆这一边,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规律,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住统一的潮流。海峡两岸分离60多年,文化鸿沟如何消除?
正如英子的爸爸所说,有些东西是需要被忘记的。但是那些关于老北京城的美好故事,那些在老北京城中的美好的人、事、物,是无论何时都不能被忘记的。北京在林海音的叙述文本中被构型为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即的“乡土梦”,这是作者自己人生时空变迁对北京想象的投射。写到这里,笔者不免感叹,已经逝去的无法追回,已经毁坏的再难修复,衷心地希望现代的每个人都停下破坏古老的脚步,留住那些古老的文化元素,留住那些胡同、四合院、老房子和老院墙,留住那些寺庙、园子、牌坊和水井,留住那些弥足珍贵又不可复制的财富和美好。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还能再见到那个老庭院和旧街巷依旧鲜活,到处能听到儿歌和童谣的老北京。
这个电影主要讲了英子在北京城长大的故事,他结识了一个朋友,是惠安馆精神错乱,是个疯子。,在英子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孩子母女回老家的时候,不幸双双丧命在火车轮底下。后来,小英子结识了一个小偷,他并不坏,只是为了成绩优异的弟弟被迫走上犯罪之路。但英子一不小心说漏了嘴,让便衣抓了个正着,锒铛入狱最后,父亲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休息,去世了。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哪个小偷,当他摸着弟弟的头,让他好好学习,但弟弟不知道他的学费是他哥哥偷来的东西换成得钱,小偷告诉小英子,不要一样不好好学习,长大像他一样没出息。我知道了,学习可以改变人生。
文中最悲惨的主角便是宋妈,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小栓子,另一个叫小丫头子。她的丈夫很残暴,是一个知道到吃睡懒汉,为了家里的收入,他来到英子家,给英子做起了奶妈。但是,他那残暴的丈夫每天都要向他索要工钱,宋妈天天想念她的孩子,但是她没法回家,他又不能哭,因为哭会导致奶水不足,没法领工钱,所以她天天盼着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但是,结果不理想,小栓子早早天折,小丫头子也被残暴的丈夫卖了,她终于忍不住,哭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总结出了一个道理:“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个东西,再晚就没了。”
★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
★ 读城南旧事有感范文
★ 读城南旧事有感
★ 童年,别样多姿-读《城南旧事》有感
★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进行
★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500字
★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500
★ 读城南旧事有感500字
★ 城南旧事有感600字作文
讲的是,有一天,英子和妈妈去买菜,发现在菜场里有一个“疯子”,妈妈坚决不让英子和“疯子”打交道,有一天,英子在外面玩,看见“疯子”,并和她握了握手,就成为了朋友,发现这个“疯子”叫秀贞,每天都去她家玩,直到有一天,秀贞母女俩并没有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而是葬身在火车巨轮之下。
我的感受是,别人说他是“疯子”,但他并不一定是,我们不能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想,有句话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书中秀贞就是一个例子,他很喜欢和别人交朋友,也很乐观,面对许多人都叫她“疯子”她也能做到乐观面对,很坚强,可是到最后还是葬身在火车巨轮之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脚,知交半零落……”读完《城南旧事》后,这首耳熟能详的歌谣在我耳边萦回……
林海音五岁时来到了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她带着对儿时浓浓的思念写下了《城南旧事》——一本色彩鲜艳的“生活照”。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是透过英子清澈的眼睛看到的,朴实,而不失天真。英子的童年因为有了这些人才变得多姿多彩:被人叫做“疯子”的秀贞;天真可爱会唱戏的妞儿;为了我们家操尽了心的宋妈;喜欢花花草草的父亲;在草地里蹲着的小偷;兰姨娘和那只文绉绉的“四眼狗”。这些人在英子的童年中掠过,给英子的童年增添了更多的酸、甜、苦、辣。
《惠安馆》这一篇是我印象最深的。从自家的四合院到惠安馆,从惠安馆到井窝子,再从井窝子到西厢房。从和秀贞的话中,英子知道了她有个孩子叫小桂子,可一出生就不见了。秀贞还为小桂子做了许多的衣服。看得出她虽然有点疯,但是确实是一个好母亲,日日夜夜都期盼着小桂子回家。而小桂子却全然不知自己有这样一位好妈妈……
“‘妞儿,你一定有什么难受的是吧?’真奇怪,这是些话都是我心里想的,并没有说出口,可是她怎么知道的,竟然用眼泪来回答我?她不说话,也不用袖子去抹眼,就让眼泪滴答滴答落在藤箱里,都被小油鸡和着小米吃下去了!”
啊!多可怜的妞儿,我仿佛在书页中找寻到了她落下的一颗颗圆润的、颤动的、苦涩的泪水,被打肿的小脸蛋;我仿佛在眼前浮现出她养父母抡起木棒,无情挥动,打在她手臂上、背上时,魔鬼般凶神恶煞的神情。但同时,我又仿佛看到了秀贞——妞儿真正的母亲,拖着憔悴的身体,缝补一件件衣服,泪水涟涟地念叨着“小桂子,小桂子……”,却被人一次次地认为是“疯子”。
通过断断续续的交流,英子知道了秀贞是妞儿的母亲,最后在英子的帮助下她们母女终于重逢了。妞儿和秀贞的团聚让英子感到欣慰,但同她们的离别,给英子留下了痛苦。英子亲身经历到了离别的不舍,玩耍的快乐,这些真真切切的体会,让英子幼小的心灵多增添了几分情感。
合上书,我的房内留下一股淡淡的书香,走到窗前,隐隐约约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
城南旧事读后感
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深受启发,思绪万千。它使我真正懂得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道理。
回想起童年的时光,那是多么短暂又勾人回忆啊!露珠干了,有再晶莹剔透的时候;夕阳西下了,总会有重新升起的时候;天空被乌云蒙蔽,但总会有云开月明的时候;我们手中的时间却如流水般流入江河湖海,再不复返了!
在默默里算着,已经有十二年光阴从我指尖游走,但我经历更多的常常是扼腕叹息。珍惜时间的人,哪怕只给他几分几秒的生命,他也会过得充实;浪费时间的人,哪怕给他几十年的时间,他也会一无所获,虚度自己的余生,最终被时间遗忘在灰暗的角落里。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到现在,每一天都是二十四个小时,主要看你如何掌握,如何分配,如何权衡自己的时间。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总能挤出。”
时间,这位德高望重又无情的老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玩耍中虚度光阴的人们啊,请睁开你朦胧的双眼,不然,时间将在你身边流逝。
城南旧事读后感
童年,应该都是美好的吧。就像一架风车,每当风吹来时,它都会快乐地转动着。就像《城南旧事》里的总是有着自己的欢乐。
每当我读到“冬阳童年骆驼队”里面的小英子“看骆驼咀嚼草料,上牙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我看呆了,自己的牙也跟着动了起来。”时我每一次都要笑。一边笑,一边回忆着。回忆着我还不懂事的时候,做过的那些“傻”事。还记得那年冬天,我穿得和棉花包似的,在雪地里跳来跳去,还堆了一个我最大的成就——一个雪娃娃。我想:“妈妈常给我洗澡,今天我给它洗吧!”我把它泡在水里,过了一会儿,我去拿手帕,雪娃娃不见了。我急得哭了起来,一直在一边看的妈妈却大笑着。过了好一会儿,我才从回忆中回过神儿来。
过了一会儿,我又回到了我的童年中。正值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的表哥带我到田野里玩,还偷挖了两个别人家的山红薯。我不晓得他要干嘛,可他硬要我拿着。当我们绕到草垛后生火时,我总算明白了他要干什么。我开心地拍着手,却不料一个不小心把一个山薯给踩坏了,于是,我只能看着我表哥吃喽。这些令我开心的瞬间竟有如此之多,就像英子的童年,是充满欢乐的,是充满愉快的……
童年就像一架马车,不管是新是旧,是好是破,它总是能在路上发出欢乐的笑声。这,就是美好的童年。
城南旧事读后感
最近,在老师、家长们的鼎力推荐下,我读了《城南旧事》一书。在读书时,我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第一章——“冬阳·童年·骆驼队”令我感受颇多,并且印象深刻。
本书写了作者林海音在同年时见到骆驼队很兴奋。她有些疑问,就问“爸爸”。听完“爸爸”回答后,她又冒出了一些更为美好、童真的想法。现在,她又在冬天,又看到了那支骆驼队,却找不回童年的幼稚、童真的奇思妙想了。就这样,林海音就创作了《城南旧事》一书。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啊!她拥有童真,拥有欢乐,拥有美好的奇思妙想……牵骆驼的人在冬天的早晨摘下帽子时,头上“呼呼”地冒着热气,她就想象成秃瓢顶上冒着烟;在看骆驼咀嚼食物时,作者也学着骆驼吃东西的样子,嘴一动一动的,很有趣……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悠然又以初冬。是啊!童年的时光一眨眼就过去了。虽然,我们没有在冬天的早晨见到骆驼队,但我们的童年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幼儿园,我们不用写作业,天天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在小学,我们不用背负着繁重的功课的压力,只需做一点作业,还是在无边的欢笑中度过;可是,再大,会怎样,谁也不知道……过好现在的童年,多读书,笑口常开。
时光如流水,让我们珍惜时间,珍惜童年!
城南旧事读后感
一首轻快的乐章能让人们感到舒爽,一本好书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暑假,我漫游在书的海洋,读完了《城南旧事》。
这本书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童年的难忘与美好。《城南旧事》讲述了在北京城南的一个胡同里,小英子认识了许多朋友,他们的一言一行给了小英子难忘的童年与深刻的道理,直到她的父亲去世,逐渐成长。
童年一去不返,但却是最难忘的。小英子热爱帮助别人,这也是我最感动的。六岁的林海音在城南街角的第一个朋友秀贞,别人看她是个疯子,但小英子不这么认为。之后小英子发现自己的伙伴妞儿非常像秀贞的女儿小桂子,于是就尽力让母女俩相认,而后秀贞与妞儿去寻找爸爸,结果却惨死在火车轮下,这让小英子万分伤心。才六岁的她是多么的善良,淳朴,重感情呀!
这本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叫人感叹。透过小英子童稚的双眼,看见了自由,天真,充满趣味的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视觉展现了人世复杂的情感。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让我泛起一阵无穷的回味。
看《城南旧事》,使我认识到童年的可贵,认识到小英子与我不一样的童年。而我的童年野别有一番趣味。记得我刚会点打火机那年,我与小伙伴们商量好,跑到一户人家门口,听见屋里面人的呼噜声,我们偷笑着,我抓起小烟火炮,点着后立马扔进铁水管,只听“呯”的一声,水管里冒出一缕灰烟,我们立刻脚底抹油,溜了,后面的老奶奶追着叫:“哪家的小屁孩呀!”我们都笑了,这恶作剧的一幕是我童年调皮的真实写照。
【读了城南旧事有感】推荐阅读:
城南旧事经典名著读后有感05-27
读城南旧事有感500字01-16
城南旧事影评10-22
城南旧事导读课设计06-24
有关《城南旧事》读书笔记01-17
城南旧事导读优秀教案05-25
城南旧事读后心得500字10-02
城南旧事惠安馆读书笔记10-10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文01-10
《城南旧事》读后感3000字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