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问题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贷款问题(通用8篇)

贷款问题 篇1

作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农发行总行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实际情况指出:要研究提出多种担保办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就目前而言,大力提倡和健全完善贷款抵押担保,对改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但是,当前在办理贷款的抵押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抵押担保工作涉及企业、国土、房管、国资、公证等部门,在办理抵押担保过程中,涉及各部门的政策规定和经济利益,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从局部看待问题,认识不一致。但由于政策规定方面的缺陷,导致这些部门的行为又都有章可循,并不违规违法。这时,往往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协调解决因政策规定不统一带来的矛盾冲突。致使企业对办证感觉难度大,怕麻烦,造成办证难,制约了贷款的有效发放。

二、收费偏高,企业难以承受。由于资产抵押与资产交易都存在一个收费问题,一般约为抵押物价值或交易额的5%左右。企业用于抵押的资产价值一般较大,在企业生产经营本来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的情况下,按该标准收费,就出现了在企业还未获得贷款之前就得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企业难以承担,对于困难较大的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手续繁琐,期限偏短。我国办理抵押担保一般是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期限多定为1年,到期续办。按现行规定办证前都要到现场鉴定评估,因收费原因,办证部门大都不愿办理长期手续,且由于效率低等原因,有的办证时间从协商收费到最后办理完结,历时长达2—3个月。企业的生产是长期性的,大部份企业长期需要信贷支持,于是陷入周而复始办抵押手续的怪圈之中。

四、产权不明晰,估价不准。就农发行目前的开户企业而言,其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多为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所占用土地多属划拨性质,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虽然实行了抵押,明确了权利价值,当企业因不能偿还到期贷款等原因,银行行使抵押权时,还需按规定标准向政府补缴相当于以出让方式获得该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费,加之目前企业的实际贷款余额远远大于抵押物价值,致使其抵押的实际效用受到削弱,对农发行来讲,是乎成了一种自我安慰的、观念上的价值形式。假若银行因行使抵押权对抵押物进行清偿,按照清偿顺序,处置抵押物价款只有在补偿了该土地出让金、缴纳相应税费之后,才能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本息,造成实质上能用于归还贷款本息的价款往往不足以清偿全部占贷本息,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加大。

目前,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普遍不高,这已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政府部门和企业对银行资金出现较大存差和企业贷款难较有微词,而银行对自身的闲置资金如何寻找出路同样忧虑。如何保证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降低不良贷款率,已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信用环境较差,贷款者偿还意识不强的大环境下,银行信贷采用有效资产抵押担保,既有利于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又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取信贷资金,在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贷款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信贷抵押担保,应有利于企业获取信贷资金、有利于银行降低信贷风险和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完善信贷抵押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一政策,优化环境。信贷工作中,政府各部门、各金融企业应根据中小企业信贷抵押的需要,采取区别于动产、不动产的交易,制定专门用于信贷抵押担保的统一政策,对抵押办理手续可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并采取“一站式”服务,优化投资环境,降低“门槛”,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

二、降低收费,惠及企业。应准确计算办证成本,各相关部门应牢固树立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思想意识,由过去按抵押物价值的一定的比例收取手续费和工本费,改为办理一笔它项权利证书收取固定金额的费用。

三、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初始阶段做好各种资产形态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和公布办理证件的程序和抵押担保贷款的抵押办证收费标准,严厉惩处利用办证吃、拿、卡、要、拖延现象。

四、延长期限,让利客户。房地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客户需要办理不同期限的抵押证书,而不应都固定为一个期限,有的企业周而复始的生产,长期需要贷款,就应允许抵押期限长一些。这有利于支持企业生产,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和减少办证部门的工作量。

(摘自“银行联合信息网”06-10-13)

警惕游走于法律边缘的“另类担保”

在倡导创新、变革的现代社会里,金融机构传统的“保证、抵押、质押”三大信贷业务担保形式在业务实践中衍化出多种非常规的、新兴的担保形式,称之为“另类担保”。这些“另类担保”游走于法律规范边缘,金融机构对其分析、认识稍不到位,它们就可能成为“贷款失守”的“马其诺防线”。“另类担保”主要包括以下六种形式:

一、总公司的保证担保。即分支公司借款,由其总公司提供保证担保。这种借款担保情形在一些系统性公司制客户的信贷业务中比较常见,如电信、石油、石化等行业中,省总公司为各市、县分支公司的借款进行保证担保。根据民法基本原理及《公司法》规定,分支公司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所有民事责任皆由总公司承担。换言之,总公司对分支公司债务的清偿责任是法定义务,它并不以签订担保合同,或出具保证书为前提;总公司为分支公司债务提供担保,显然是“画蛇添足”。这种承诺保证担保的书面材料固然可以表明总公司对分公司对外借款行为的认可,但在担保制度中,它违背保证人与债务人在法律人格上应当相互独立、第二还款来源应具有补偿性的担保原理,属于无效担保。

二、母公司的股权质押。《公司法》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提供债务担保”。为规避上述担保无效的情形,实践中产生了母公司(即股东)以其在子公司的股权作自身借款质押担保的做法。一般而言,抵押、保证担保均有现实的、价值相对恒定的资产来保障未来担保债务的履行。而在上述股权质押的情况下,一旦子公司账面上丧失偿债能力,被质押的股权所代表的子公司净资产权益为零,转让变现难以完成,最终将导致担保价值丧失,金融机构接受这种股权质押,无异于潜在的“债转股”。所以,金融机构一般不宜采取母公司股权质押的担保方式。

三、经当地人大同意的国家机关保证担保。尽管我国《担保法》已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实践中仍有很多当地政府部门为本地支柱企业或大型项目的贷款提供担保,同时经地方人大通过,将该机关可能承担的经济责任列入当地的年度财政预算之中。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规定,对于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法规及其它决议,地方各级人大无权作出相悖的决定。因此,即使当地国家机关经地方人大表决同意,提供了商业性担保,该决定违反《担保法》,这种担保仍属无效担保,没有法律效力。

四、浮动抵押。在一些贸易型企业的借款业务中,经常出现企业以其库存商品等变化流动中的财产作为其借款抵押担保的情况。如金融机构为汽车经销商办理流动资金贷款,往往以该经销商库存汽车作抵押,并在合同中约定今后新购进的汽车也纳入抵押范围。生产型企业也存在以仓库原材料作上述抵押的情形。这种以企业现有的和未来的某项财产所设定的抵押,其权利设定时抵押物并不确定,实质是一种浮动抵押。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浮动担保制度,《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五十六条也基本上否定了浮动抵押在我国实施的可能。现阶段,金融机构可设立专门的“保证金账户”,以管理收费专户的资金流等方式确定作为担保物的财产,尽量避免形成我国法律所禁止的“浮动抵押”。

五、不转移占有的质押。在动产质押担保的办理中,质物保管通常是一件占用时间和空间、浪费人力和财力的麻烦事情。于是,“聪明的”金融机构仍将质押物保存在质押人的仓库,在签订质押合同的同时与质押人订立“质物委托代保管协议”,但并不采取其它监管措施,仅以这一纸协议省去“质物保管的麻烦”。质押担保以“质物转移占有”为其最大法律特征,当事人约定由出质人(或其代理人)代为占有质物,因质物的占有未发生实际转移,当然不发生质权设定的法律效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没有辅以其它监管手段,仅凭一纸协议亦不能实际控制质押人对质物的处分,所谓质物的担保作用根本无从发挥。

六、缺乏依据的各种名目的收费权质押。当前,各金融机构都积极介入当地市政工程、公益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的融资市场,但是从目前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来看,明确规定可以质押的收益权仅包括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公路及公路的桥梁、隧道、渡口等项目的收费权利。其他类型的收费权,如学校、水电气暖公司、公园等单位的收费权,其质押由于缺乏法律依据,不具备法律效力。结合担保法原理,各类以依附于禁止担保的公益设施之上的收费权(如医院收费权)、依附于禁止转让的设施之上的收费权(如文物场所的收费权)、依附于专用经营权之上的收费权(如电信收费权)等设定的质押担保,应当是无效的。且实践中收费权的转让、实施,还可能遭遇公权力或准公权力的干预,质权实现的操作难度很大。这种所谓的“质权”并无保障贷款债权实现的现实意义。对于上述的或者其它形式的“另类担保”,金融机构应当提高警惕,增强识别能力,杜绝无效或无实效的担保,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新《商业银行法》第四条中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安全性”原则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信贷业务中的“另类担保”游走于法律规范边缘,金融机构对其稍不警惕,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03年传得沸沸扬扬的德隆系三上市公司互相担保案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以合理合法的所谓“为子公司担保”之名,行某种神秘的资金流向之实,这就是市场最为担心的“另类担保”。所有必须增强识别能力,杜绝无效担保,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摘自“银行联合信息网”06-10-13)

南京发力中小企业担保

今年以来,南京市进一步完善了政府推动、民资参与、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全市担保公司已有270家,较去年同比增长30%。措施如下:

(一)为缓解创业者“融资难”问题,南京市劳动局实施“1118”自主创业工程,并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运作机制,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程序,提高贷款额度,做大贷款担保规模。对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登记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经费或流动资金不足,以及符合条件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经营规模较大的,贷款额度放大到5万元。今年1—8月,南京共拨付再就业资金1.69亿元,其中,拨付职介、职培、岗位、社保等4项补贴4835万余元,发放小额贷款2391万余元。

(二)政府部门当中小企业融资“红娘”。南京市发改委、市工商局举办了银、企、保三方对接洽谈会,帮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市工商联先后两次组织召开“银企对接融资服务座谈会”,促成1000万元的信贷协议;市中小企业局在江宁区、浦口区分别召开了专场银企对接活动。到6月底,这批企业已与银行对接资金累计2.16亿元,有21家企业直接接收放贷资金累计1.15亿元。

(三)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南京市科技局先后启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专项科技计划,以有限资源引导带动全社会投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创业;还针对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分别与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工行江苏分行南京营业部签订“银政合作”协议。逐步扩大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资金规模,为16家(次)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达2940万元。

目前,南京市重点担保机构共新增担保业务13亿元,形成新增总投资约30亿元,新增项目产值50亿元,新增企业利润2.5亿元,新增税收9000万元,新增就业8000人的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以及广阔的市场需求推动下,我国担保业加速发展。但在各大银行纷纷重视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我国担保资源不足、担保体系问题频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拖后腿”因素。担保业首要问题就是担保公司运作不规范。因此,担保业必须加强管理和规范,在借鉴国内外担保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一条更为科学、更适应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市商业银行已推出了“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打破了银企合作中的担保壁垒,为从事创意产业的中小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为加大对担保行业进行规范与整顿的力度,今年9月南京市发改委组织了几十家诚实守信、业绩良好的担保公司筹备组建南京市担保协会。市担保协会的管理与银保之间的长期合作,将构建南京市前所未有的良好融资平台,为南京地区的中小企业真正解决融资贷款难题带来希望,同时对整个担保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银行联合信息网”06-10-13)

四川大力发展会员制担保机构 会员制担保机构是由多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并主要为出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意见》称,四川发展会员制担保机构的方向之一是在全省各行业协会和工业比较集中的开发区、示范区、园区,发起设立会员制担保机构。四川省中小企业局将牵头组织全省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组建省级会员制担保机构,计划征集会员50家,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为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意见》规定,设立县(市、区)会员制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万元。另外,入会的企业必须一次性实缴现金股本金,根据《公司法》规定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并按有关规定登记备案。

为鼓励发起会员制担保机构,《意见》还明确规定,各级财政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政府资金可以投资入股,也可以通过补助的方式引导企业发起组建会员制担保机构的启动资金。财政对新建会员制担保机构入股资金,可以在担保机构发展成熟后,逐步退出。

另外,四川还将建立奖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进行考核,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并将担保机构可能出现的代偿损失纳入当年财政预算,核定适当的风险补偿资金。目前已有多家企业与四川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协会商讨组建会员制担保机构事宜。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只对会员提供封闭式担保贷款服务,因此便于了解担保人背景和快速发放贷款,已经成为浙江中小企业融资兴旺的一大秘诀。而且,在此之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试行)》,就已经提出大力发展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随着《意见》的真正实施,四川省会员制担保机构不久将会发展起来。

目前,四川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有所缓解。上半年全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完成担保额48.35亿元,新增担保户数4424户,超过去年全年担保额45亿元的水平,比去年同期增长1.1倍,累计担保总额达到150.35亿元。

到“十一五”末,四川省要建成较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培育各类担保机构250家,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年担保额超过500亿元。可见,在政策的推动和引导下,四川省担保机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摘自“银行联合信息网”06-10-13)

北京工程将“强制担保”

从今年12月1日起,农民工工资也要实行保证担保了。近日从北京市刚刚出台的《关于工程建设保证担保的若干规定》规定,在工程开工之前,建筑公司就要向劳务公司提交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担保金额不得低于劳务分包合同价的10%。

根据该规定,所谓保证担保,包括投标保证担保、承包履约保证担保、工程款支付保证担保、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劳务分包履约保证担保、预付款保证担保和保修金保证担保。北京市在工程建设中推行保证担保。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工程款支付保证担保、承包履约保证担保、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和劳务分包履约保证担保,保证人应当是境内注册的有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专业担保公司。

承包履约保证担保的担保金额不得低于承包合同价的10%,但采用经评审最低投标价法中标的工程,承包履约保证担保金额不得低于承包合同价的15%。

为了切实维护农民工利益,新规定特别有一段明确要求劳务分包付款也要实行保证担保,采用招标投标方式确定劳务分包人的,劳务发包人(通常是建筑企业)要向分包人(劳务公司)提交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的担保金额不得低于劳务分包合同价的10%。

同时,对不实行保证担保的企业将不予办理合同备案,并作为不良行为记录记入北京市建设行业信用信息系统。而对于有只收取费用、不履行工程风险预控和对债务人履约情况进行监管等责任,担保余额的总额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等违法行为的担保机构,也将记入北京市建设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作为不良行为予以公示并通报银行业监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2005年10月,建设部确定深圳、厦门、青岛、成都、杭州、常州、天津7个城市作为工程担保的试点城市,同时北京、石家庄、秦皇岛、东莞和苏州等城市也都强制性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目前国内从事工程担保的主要是银行和担保公司两类机构,保险公司还没有介入这类业务。

从目前房产开发项目增长情况来看,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热开始降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两个月回落。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月份为1652亿元,此前6、7月份分别为2037亿元、1716亿元,下降趋势明显。虽然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强硬立场,让相当数量的房产投资者在蛰伏了一段时间后选择撤出楼市,但未来20年我国房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房地产新政”的实施,主要是缓解房地产领域主要矛盾,有利于改善住房供求,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国家调控政策连续出台的背景下,北京市房地产投资仍然较快增长。前8个月,北京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1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房地产投资增幅连续两个月回落。但由于老百姓购房需求依然旺盛,9月北京住宅销售量在连续4个月呈下降趋势后的首次回升。北京市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高,未来房地产发展潜力巨大。工程实行强制保证担保以后,房产项目的增长为本地担保公司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贷款问题 篇2

一、目前我国高校贷款的现状

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始于1998年8月中国银行与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由中国银行向清华大学提供10亿元人民币授信。1999年12月6日, 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在教育部200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校园改造和建设力度, 使学校的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这是迄今为止可查的“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校园改造和建设力度最早的一种说法。

教育部2001年7月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 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 合理利用银行贷款, 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实际上在高校贷款操作过程中, 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一些地方政府以贴息作为“补偿”, 无形中也“刺激”了高校贷款。“校银结合”进入了“蜜月期”。

国家审计署对杭州、南京、珠海、廊坊4座城市中“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表明, 银行贷款占到建设计划投资的近1/3, 而实际取得的银行贷款占已筹集到的建设资金的59.42%;河北省26所省属高校的银行借、贷款已达50多亿元, 其中10所骨干大学的银行贷款有40多亿元, 占80%;山东省高校在2005年9月底的银行贷款累计为103亿元。据人民银行统计, 截至2005年底, 全国高校贷款额达2 001亿元。全国政协发布报告称, 全国高校负债总额达2 500亿元, 且有扩大趋势。2006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曾估算, 全国高校贷款在1 500亿~2 000亿元之间。但2007年3月发布的《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的数据则显示, 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 500亿~5 000亿元。

高校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 高校的扩招和合并

高校巨额贷款的直接原因是扩招, 根本原因则是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1999年, 国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政府把整个高等教育都纳入到国家经济政策中来, 将高校扩招作为拉动消费的手段, 开始提倡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 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2000年全国高校刮起了并校风, 合并后在员工待遇、学校硬件等方面都向高水平学校看齐。高校招生规模和发展速度过快, 办学条件短缺。不少地方政府热情推动投资开发高教园区、大学城项目, 希望由此一方面拉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土地转让金收入, 扩大预算外资金规模。

(二) 政府财政经费投入的不足

高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没有得到落实, 是高校债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 2001-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环比负增长6.75%、9.36%、6.56%、3.81%、3.18%。2001-2005年全国公用经费支出环比负增长10.53%、6.13%、4.12%、2.29%、2.65%。因此, 由于政府对高校投入的持续负增长, 而高校又快速扩张, 导致高校不得不向银行寻求解决资金缺口难题。

(三) 高校办学水平评估逼迫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的规定, 假设只达到合格, 每新增一名学生学校必须投入:生均教师工资 (不包含教辅、行政、后勤等人员) 2 778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560元;生均图书300元;生均教学四项经费1 250元;生均助学金500元;以上6项合计5 888元。评估是正确的, 但只提要求不拿配套资金, 迫使高校举债达到评估标准。有的高校负责人认为应对高校评估“不死也得扒层皮”。“湖南一所地级城市的本科学校, 2005年通过了办学水平评估, 但巨额费用使学校连差旅费也难以支付。”因此, 学校扩建和评估, 筹资确实是高校的第一难题。

(四) 高校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不少高校的管理者以及财务工作者对贷款资金风险认识不清, 缺乏必要的资金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 不能正确测算学校财力的承受能力, 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发展。学校主要根据贷款利息承受能力来决定贷款规模, 几乎不考虑学校自身偿还本金的问题, 其贷款的偿还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 从而导致高校贷款风险不断增加。

(五) 忽视预算约束

不重视高校长期事业规划的编制, 没有认识到高校银行贷款主要是为学校基础设施和学科建设进行的中长期投资, 是高校将来预期收入的提前透支, 必须要有高校的长期财务规划与之适应, 否则会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同时很多高校的正常收支预算都留有赤字, 根本无法考虑银行贷款的还本付息, 导致高校不可避免地出现财务风险。

二、目前我国高校贷款存在的主要风险

1.巨额贷款影响学校信用和信誉

高校巨额贷款如果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 发生过度投资行为, 就会产生较大的风险。高校对项目的投资会挤占大量的现金资产, 造成高校资金流动性差, 极易发生现金收支调度失控现象, 不能维持合理的现金流量, 由于现金流的断链一方面会产生偿债风险, 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 这种情况如果频繁出现必将有损高校的声誉, 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对广大教职工的人心稳定产生较大负面效应。高校规模扩大, 相对而言, 硬件设施建设容易做到, 而软件尤其是师资方面的建设很难跟上节奏, 竞争的结果是学校规模扩大了, 师资力量却削弱了, 教学质量下降了。低素质的学生不仅影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而且影响将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信誉。

众所周知, 在高校贷款发展过程中, 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学校的办学收益。高校的还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学费收入, 高校扩招后, 事业费收入增长部分用于还贷的比例是十分有限的。如按照目前高校的贷款规模, 能按期付息就不错了, 按期还贷却很难。一般高校的做法是贷款展期, 或者是借新债还旧债, 这将影响高校的信用等级和信誉。

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 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高校由于过度举债而无法到期支付本金和利息, 这会给高校带来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的损失, 严重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的债务问题使银行增加了财务风险, 将有可能最终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不良债务。

2.高额利息增加财务拮据成本

财务拮据成本是指企业支付财务危机的成本。财务拮据成本是制约企业无节制负债的重要约束条件。由于高校借款时没有对其贷款项目和经济承受能力做充分的估计与规划, 盲目、迅速增加贷款, 扩大学校规模, 导致负债总额大大超出其经济承受的最大能力, 势必导致学校资金成本成几何级数增加, 每年高额利息的支付也就成了高校固定的财务负担, 高校的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减少人员经费和其他公用经费支出, 造成学校流动资金短缺, 从而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利息不仅不能使高校享受到财务杠杆的好处, 还作为一项固定的大笔开支, 成为高校每年开支数量巨大的支出, 使高校财政捉襟见肘。

3.资金运行困难影响学校自身发展

高校资金链很脆弱, 一旦资金链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 高校的日常运转就难以维持。有的人对高校负债忧心忡忡, 认为再过几十年, 高校大学城的建筑将变为城市垃圾, 真正留下的只有大学的人文精神和知识素养。

我国当前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国家正面临着轻微的通货膨胀问题, 我国的流动性已经到了有过剩的危险界限。根据凯恩斯的理论, 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过热的形成。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降低我国经济的过快增长势头, 抑制通货膨胀, 降低物价, 减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带来的不利影响。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目的是在紧缩货币的基础上保证经济的增长不受过大的影响, 降低失业率, 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国家现在实行的政策抑制高校过热的投资, 形势很严峻。如果不认真做好应对措施, 积极压缩各项不必要的开支, 一旦财政拨款花费殆尽, 以高校这样纯支出型的事业单位, 并不具备企业的利润补偿和资金循环功能, 就会出现现金流量枯竭、流动资金短缺、日常开支难以维系的局面, 从而影响学校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4.贷款风险转嫁最终将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高校巨额贷款引发财务危机, 最有可能采取的方式就是转嫁:转嫁的第一目标是高校学生, 企图通过增加学费, 扩大招生人数来填补一部分债务缺口, 但是在当前, 由于高校收费和扩招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媒体舆论的监督以及在社会民众的反对下可能难以奏效;第二是高校的教师, 即减少教学的支出, 过节衣缩食的生活, 这将意味着学校教学人员的流失、整体教学质量的下降, 这与通过贷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相冲突, 任何学校的领导都不希望这样做, 这也必然导致风险转移的失败;第三, 最终最有效的风险转嫁是高校的主要投资者政府, 公办高校的所有权归属国家, 因此高校认为债务最终应当由政府埋单。政府埋单实际上就是民众埋单, 因为财政的钱就是百姓的钱, 是纳税人的钱, 高校债务政府埋单的后果, 势必要降低财政资金用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 也就影响了民众对于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享用, 其后果就是大大降低了高校的信用和信誉。另外, 就算政府为高校债务埋单, 也只能缓解金融机构与公办高校之间的信任危机, 更何况这个还在扩大的无底洞, 政府也是无能为力的。

三、如何防范高校贷款风险

(一) 增强高校贷款风险意识

银行贷款虽然可以为高校提供经济支持, 但同时负债又使高校具有了过去未有的财务风险, 决定了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时必须合理规避财务风险。要摒弃那种“银行是国家的, 贷款是银行的”, 银行贷款“不用白不用, 用了也白用, 白用谁不用”的错误认识, 确立“谁贷款、谁还款”的原则, 在政府尽责后, 由高校负责归还银行贷款。

(二)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 为建立高校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提供了量化指引。对高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 “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是高校在贷款时应考虑的问题, 也就是说贷款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如果学校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 学校将面临财务风险。因此, 高校为防范风险, 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高等学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 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 (有指定用途) 和非限定性收入 (无指定用途) 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

非限定性收入= (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学教育经费拨款) +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交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

必要的刚性支出= (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考虑到高校非限定性净收入不可能全部用于偿还贷款本息, 因此, 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按一定比例确定可用于偿债的非限定性净收入。

为平衡各年收入与支出中偶然因素的影响, 可以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0为基数, 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 计算未来n年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具体方法如下:

(1) 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0=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之和/2

(2) 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0×限制系数f。

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 (可按一般基金的20%~50%测算) 。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为偿还贷款余额。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大致计算出学校的贷款规模的上限。需要注意的事, 此公式在实际运用中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分析考虑各种因素灵活把握。

(三) 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1. 租赁融资

即高校先和投资方签订租赁合同, 承诺租赁投资方将建成的基础设施, 待合同期满后, 投资方将基础设施的所有权交还给高校。这种方式既能保证投资方获取较高的租金, 又能解决高校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 为学校提供所需设施。

2. 证券融资

在高校学费收入就是一种稳定的现金流动资产。高校可以与合适的上市公司合作, 以校舍和土地等资产作价, 获得占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 由上市公司对高校投资建设高校扩招所需设施。

3. 信托融资

这种融资方式, 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较充足的资金, 将非流动性资产, 如土地房屋等快速转化成流动资金, 以解决融资方的现金支付瓶颈, 加快总资本的流动, 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和利润率。如委托一家金融机构将高校某些资产管理起来并发行债券, 由高校还本付息。

4. 争取捐赠

大学争取社会捐赠是一种传统。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传统筹资渠道的优势, 大学应该设立专门的募捐机构, 扩大募捐范围。

募捐已成为国外大学, 尤其是美国大学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1996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接受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惠莱特的3亿多美元的个人捐款。如此之大的捐款, 对于大学发展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1994年美国大学所接受的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占高校总收入的7%。新加坡于1991年成立了大学教育基金, 5年时间共获得捐款6.2亿新元, 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是新事物, 近几年许多高校也意识到成立基金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纷纷筹建申报基金会。清华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初, 现有专职、兼职工作人员10人, 至今已筹集资金1亿多元, 捐助资金共4亿多元, 资助校内各级各类项目几十个;北大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 有专职人员12人, 下设:行政部, 负责资金的管理使用;财务部, 负责资金的运作;业务部, 负责筹款。至今筹集资金几亿元。清华、北大基金会都设有奖学金、奖教金等, 教育基金对学校资金不足的填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北大基金会每年向学校提供几千万元的项目资助费。基金会的钱可拿来用在学校、政府不可能或支付不了的方面。

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 充分利用校友遍布天下的优势, 为学校的建设筹集资金。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 分散信贷资金风险。

5. 校企合作

高校可以与产业界合作, 承担企业提出的研究课题, 既有利于大学提高科研水平和效率, 增强大学的科技竞争实力, 又可增加学校的资金来源。

(四) 加强偿债预算管理

高校利用信贷资金, 要还本付息, 当支付的利息相对数较小时, 可列入当年的经费支出中, 但本金一次偿还时会造成高校财务支付困难。学校要根据债务规模情况, 强化预算管理, 建立相应的债务偿债准备金, 在当年预算中进行反映, 由财务部门实行专户管理。具体来说, 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 根据债务规模和贷款期限, 按2%~3%的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 在事业基金中留足这一数额。偿债资金的来源可为财政预算内拨款、学校自主收入等, 主要用于消化因举债而形成的隐性风险。

(五) 拓宽高校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学校的教学资源, 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工程硕士、EMBA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满足社会不同层面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为学校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 转换校办产业的经营机制, 加快校办产业成果转化。加大科研的团队建设, 努力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

(六) 加强政府监管和财政资金投入

作为国家政府, 一方面要加强监管。政府应引导高校通过自我贷款、收费等形式, 来自我发展。同时, 政府要加强监管, 通过依法对高校办学方针、发展战略、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科研水平、财务运转的监督与管理, 来规范高校的办学和经营行为, 预防和化解包括“贷款风险”在内的诸多高校风险。另一方面政府要增加对高校发展的投资。高校“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高校的巨额发展性贷款。而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 公立高校的举办者是国家, 高校的基本建设资金属于发展性投资, 资金的筹措者是政府, 而不是高校。因此, 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拨款、专项经费或贴息贷款等形式, 担负起高校的发展性投资。

(七) 加强信贷资金管理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机构, 对信贷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以降低信贷资金财务风险,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 监察、审计、财务、基建等重要职款项目进行考察、分析、论证。在项目可行的情况下, 拟订贷款计划, 初步确定引进信贷资金的金额、期限等, 经学校有关会议通过后签订贷款合同书。

财务部门要设专人对信贷资金进行管理, 建立台账, 按贷款银行逐笔登记贷款日期、金额、利率和到期日等明细情况, 每日要编制使用信贷资金计划表和偿还信贷资金计划表, 报信贷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及校领导。使领导对信贷资金的规模、使用情况、到期日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 为学校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信贷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验收, 并及时处理信贷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不善等问题,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分析, 增强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

结合合理的贷款规模, 确定合理的信贷资金组合, 不仅可以减少财务风险, 还可以节约资金成本。在信贷资金占高校资金来源一定比例的情况下, 信贷资金利息支出占约资金成本, 是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项目计划、工程进度、收入与支出情况, 在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 实行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相结合, 分期分批贷款, 确定最佳的贷款规模与贷款期限的组合, 防止盲目贷款和增大财务风险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唐景莉.高校如何防范投资风险和债务风险——访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陈伟光[N].中国教育报, 2005-07-08 (1) .

[2]赵善庆.我国高校债务化解的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 2008 (9) .

[3]王璘.关于高校投资贷款风险控制的思考[J].理论纵横, 2007 (11) .

[4]薛玉华.浅析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山东农业教育, 2007 (1) .

[5]杨金焱.高校贷款风险分析及控制[J].现代经济, 2007 (6) .

贷款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地区;贷款难;难贷款;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73-03

目前,对农村金融需求满足程度的认识,不同主体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员认为,当前农村大多数的信贷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合适的贷款项目,严重制约了其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则认为,其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这种情况表明,农村地区除了存在较为严重的贷款难问题外,难贷款问题也同样突出。这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共同制约着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

一、贷款难与难贷款矛盾的成因分析

(一)需求层面

1.农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没有形成有效的金融需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农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资金来源相对充裕,自有资金基本能够满足种养业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要。目前,农村资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以及部分规模生产农户改进生产品种和工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1]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特点,这种资金需求收益能力不确定,潜在风险很大,难以形成农村金融机构可贷资金需求。

2.农村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信贷标准。目前,农村企业信贷需求满足呈现两极分化的不平衡状态。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资金自我满足程度高,却往往成为金融机构竞相争取的客户资源;处于创业期的农村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还款来源不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的原因,很难得到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3.各类新形式的贷款需求还不能成为信贷投放渠道。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消费需求的非生产性和增值性特点,在现有农村金融体制下,短期看还无法形成有效需求。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其较强的流动性,无论是工作地还是在居住地,都不能被金融机构认可而成为其信贷对象。

4.农户寻找抵押品困难,联系担保户不易。随着农村经济纠纷的不断增多,农民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个人担保贷款仅限于亲戚朋友之间,担保范围狭窄。办理抵押贷款时,由于农民没有房地产权证、固定资产所有权证等抵押物品,根本无法办理抵押手续,即使有,也因评估收费过多过高等原因,阻碍了银行放贷和农户获取贷款。

5.部分企业自身素质差、资本金不足、资信情况不透明。一是经营差的企业根本不想把真实信息提供给银行。二是经营得很好的企业也不希望提供太多信息给银行。三是很多企业信息管理一团糟,财务信息极不规范,发展战略、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信息非常凌乱,甚至自相矛盾,没法提供一份让银行信得过的信息。

(二)供给层面

1.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窄,作用发挥不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经济和金融特点,相当比例的农村的资金需要都难以满足商业金融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的经营需要,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支持。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唯一服务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资金来源和业务范围的局限,难以对农村提供充分的支持。

2.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支农能力弱。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一直是农村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但是由于长期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以及其他历史原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积累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严重削弱了其支农实力,支农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3.商业银行利益导向强,支农积极性差。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主要商业银行商业化、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经营中的利益导向日益明确。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缺乏向农村地区提供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收缩网点,上收权限,大大减少了对农村的信贷投放。

4.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一是邮政储蓄吸存不贷,资金大量集中到上面去。二是商业银行上存下贷,总行统一调度资金,更多的投入到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的大项目上。三是保险市场分流。三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分流了有限的县域资金。

5.贷款风险责任问题。为了明确责任,金融机构都大力提倡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终身追究制度和贷款连带赔偿制度,信贷责任追究过于严厉与信贷激励机制严重缺乏的矛盾,使信贷员慎之又慎,为求稳而少放贷以防范风险的做法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三)金融环境层面

1.信贷投放的支撑体系不健全。作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撑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仍然没有建立。

2.相关的市场法律法规保障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拖欠税费、拖欠贷款、金融官司判决胜诉执行难等现象时有发生。

3.信用观念淡薄。一是部分企业和农民经常出现逃避银行债务等不良现象,甚至把贷款当作扶贫款一样看待,拖欠、赖债、逃债等现象屡屡发生。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地方政府信用意识不强,特别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个别基层地方政府甚至把甩掉银行的债务作为企业轻装上阵的一种办法,企改伤银的现象比较突出。

4.地方政府干预金融机构经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业绩考虑,不断干预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信用环境薄弱,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亏损面较大,贷款难收回的局面。

二、化解农村贷款难和难贷款矛盾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和瓶颈阶段,突破这个阶段必须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投入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投资周期长、收益低,虽然长期看有利于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但现实中这些贷款需求却无法满足商业金融的信贷标准。这一领域要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投资、政策性金融信贷和商业金融的合作形式来实现。

从国际经验看,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利润率,不可能依靠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来实现,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生产单位层次和规模。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推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龙头化企业等规模化生产方式,形成经济聚合作用,一方面降低金融资金的交易成本,消除农民信贷畏难情绪;另一方面,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

(二)加强农村经济保障体制和金融配套基础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农业的弱质产业特点,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再保险,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实施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手段,切实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通过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生活风险。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的不确定性,在诱发农村经济主体的生产、生活的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金融配套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不到位,是商业金融作用发挥的主要制约。为此,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征信系统建设,完善抵押担保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组织,通过降低经营风险,拉低金融机构服务起点和门槛,将更多的金融需求纳入商业有效的金融需求范畴。[2]

(三)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

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是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成本,使其能够在纯商业金融模式下不能支持的信贷领域发挥作用。这种方式在国际上也是一种通行的做法。2003年以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过程中,国家在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的同时,在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等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在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发展,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方面取得突出效果。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的作用,构建扶持有力、导向明确、激励有效、协调配套的政策扶持体系,逐步形成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支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长效机制。

(四)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方式

各类农村金融机构要在借鉴吸收城市金融机构的做法的同时,充分考虑农村金融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强化信贷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管理条件下的信贷免责机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总体风险可控制的情况下,支持创业期农村小企业、农民产业结构升级等具有较高风险收益价值的信贷项目,进一步加强商业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作用。

(五)改善信用环境,密切银企合作关系

各金融机构要主动指导地方企业提高资信等级,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惩治,通过舆论导向、经济制裁、法律追究等有效手段,保全信贷资产。在改善信用环境的条件下,密切银企合作关系;企业也要用诚实守信的实际行动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珍惜自己的信用资源,寻求满意的主办银行长期合作,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后果,要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信用记录,用良好的信誉提高企业资信水平,以换取长期的金融支持和急需的资金融通。

(六)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限制县域资金外流

为了限制农村地区资金外流,人民银行总行应尽快制订出应对策略,引导资金投入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将邮政储蓄转存款等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或在一定利率范围内以拆借形式拆借于农村信用社,使资金较多的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合理资产负债比例的控制下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信贷规模。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力度,可以从银行账户的开立、财政资金的流动上适当向农村信用社倾斜,适时启动农村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农民联保贷款及农业发展贷款的贴息补贴,并引导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等业务,为金融支持“三农”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县域环境。

(七)大力推进司法制度改革

要大力推进司法制度改革,切实维护银行等债权人的权益。一是建议对司法机关的不作为和违法办案的问题加强监督和查纠。上级人民法院和人大要完善有关监督机制,对社会各界反映的法院不作为、违法办案等问题及时调查处理,给当事人以明确满意的答复。二是建议改革现行的诉讼收费制度。改预先收取申请执行费为事后收取执行费,并将以执行标的作为计费基数的计费方法改为按实际执行到的金额为基数计费,改变那种先收费,后执行,执行不到,费用照收不误的状况,增强法官的责任意识,加大对银行等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占峰,孙磊.流动性过剩条件下农村贷款难与难贷款问题的解决[J].中国金融,2007,(6).

[2] 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金融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Thinking on Getting Loans Hard and Being Difficult to Loan in Rural Areas

XU Chang-chun1;LI Bin2

(1.Rural Credit Cooperation of Tengzhou, Tengzhou 277500,China;

2.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6,China)

Abstract: There exists serious problems to get loans hard and also exists prominent prolems to be difficult to loan in rural areas at present. They both mutuallyaffect, interdependent, and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finanial services. You canno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rural financial prolems or reasonably formulate the related policy, if you pay attention to getting loans hard or being difficult to loan seperately. This article has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origin of getting loans hard and being difficult to loan,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贷款问题 篇4

贷款诈骗罪长期以来都是经济领域高发的犯罪类型之一,不仅给金融机构资产带来重大风险损失,同时也严重破坏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信用环境。理论和实务界对贷款诈骗罪有过不少研究,本文侧重对司法实践中若干需关注的问题作一辨析和探讨。

一、“贷款”的认定

对“贷款”的界定,人们通常都引用1996年《贷款通则》中的定义:贷款系指贷款人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从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开展的授信业务来看,更普遍采用的是“信贷”的概念,即银行为客户提供货币资金或者代客承担债务。“代客承担债务”对于银行而言,一旦客户无法履约,银行即需代客户垫款。从银行承担的风险来看,为客户提供货币资金(狭义的“贷款”)与代客承担债务(承兑、担保等)二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笔者认为,在贷款诈骗罪的司法认定中宜采用广义的“信贷”概念。对于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捏造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其作出商业汇票承兑、出具保函等债务承担行为并导致垫款发生的,也应认定为贷款诈骗。

以采取捏造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其作出商业汇票承兑,表面上看易与票据诈骗罪混淆,实际上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的犯罪手段是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 1

手段骗取银行信用;后者则是通过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或作废的票据,冒用他人的票据等手段骗取财物。

二、犯罪主体的认定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而目前的贷款诈骗很多是以单位作为借款主体,单位犯罪数额总体来看也比个人诈骗要大得多,且诈骗成功率更高,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更大,社会危害性更严重。因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规定单位可以构成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对于单位作为借款人实施贷款诈骗行为,且违法所得也归单位所有的,司法中不能认定为贷款诈骗罪。为此,最高法院在《全国法院审理金融诈骗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十分明显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对于现实中比较常见的通过设立“皮包公司”骗贷,诈骗得手后转移资产,然后通过所谓破产或重组的方式“金蝉脱壳”逃废债务的,笔者认为,要直接以自然人实施贷款诈骗罪行为进行定罪处罚。最高法院在《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中就明确规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三、诈骗数额的认定

贷款诈骗罪属数额犯,诈骗数额的认定是司法实务中的关键,其中,涉及到申请贷款数额、贷款人贷出资金数额、诈骗实际所得数额以及贷款人的直接损失数额等不同的数额。理论和实务中争论的焦点基本都集中在犯罪未遂状态下如何认定诈骗数额,对于既遂状态,通说认为应以诈骗实际所得数额或贷款人直接损失数额为准。但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绝大多数情况都是要求客户提供担保的,在此情况下贷款人的直接损失数额与借款人实际所得数额是不一致的。另外,由于目前处置抵

押物、质押物的交易市场并不成熟,抵押、质押物何时能够变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由于缺乏市场公允价格可资参照,变现后预计损失也没有客观的尺度,因此要准确认定贷款人的直接损失的难度往往很大。鉴此,笔者认为,司法中对贷款诈骗数额的认定宜以诈骗实际所得数额为准,在量刑时适当考虑贷款人直接损失的因素。

在确定贷款诈骗实际所得数额时,需特别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对于债务承担类型的贷款诈骗,诈骗实际所得应以金融机构最终实际发生的垫款数额为准前已述及,犯罪人骗取金融机构为其作出商业汇票承兑、出具保函等债务承担行为并最终发生垫款的,宜认定为贷款诈骗,而诈骗所得则应以金融机构最终实际垫款数额为准。通常情况下,在金融机构对商业汇票作出承兑后,犯罪行为人往往持承兑汇票到另一个金融机构办理贴现获得资金。由于贴现所得要低于票面金额(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到期日前的贴现利息后的余额付款给持票人),这种情况下,如果诈骗所得按贴现实际所得的资金数额认定明显是有欠公允的。另需关注的是,如果犯罪行为人在办理汇票承兑、保函业务时向金融机构缴纳了保证金(这种情况在实务中较为普遍),由于保证金质押的物权担保效力,金融机构在发生垫款后对保证金具有优先受偿权,可通过扣划冲抵已发生的垫款,因此,在认定贷款诈骗所得时,应在实际发生垫款数额中扣减该合同项下对应的保证金数额。

2.诈骗实际所得数额应以贷款人将信贷资金转入借款人开立的存款账户数额为准

按照商业银行目前通行的贷款会计操作流程,借款人需在贷款银行开立存款账户,信贷资金通过贷转存手续转入该存款账户后,即完成了贷款发放流程。信贷资金转入借款人的存款账户后,即已成为借款人可完全支配的财产,因此诈骗实际所得应以贷款人将信贷资金转入借款人开立的存款账户数额为准。如借款人在某银行开立存款账户,银行将信贷资金100万元转入该账户,客户通过转账或者提现,挥霍掉了30万元,案发时剩下70万元仍在客户的银行账户中。这种情况诈骗所得

妇女创业贷款存在的问题 篇5

为推进小额担保贷款持续高效开展,助推微型企业发展壮大,建议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瓶颈性难题。

一、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移,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农业女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工作已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2010年重庆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大批妇女渴望创业就业,但却因缺少发展资金,妇女创业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但广大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的知晓率不足50%,许多有创业愿望急需资金的妇女筹资无门,不得不放弃创业,继续外出务工,积累创业资金,制约了妇女创业积极性,阻碍了微型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二是审批程序有待简化。虽然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在审批程序上已经有所简化,从以前的逐级审批到联合审批,从审批时间长到审批时间有所缩短,从月批次审批到周批次审批等,但审批程序仍然显得繁杂。时间最短的需要一个月才能拿到贷款,长的需要好几个月,妇女贷款积极性削弱。三是担保方式单一。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在担保方式上非常单一,目前施行的是抵押贷款、质押和信誉贷款抵押,抵押贷款更多的是使用房产抵押,还必须是证照齐全的房产;质押基本上没有开展;信誉贷款抵押必须是有固定收入的公务员、企业单位人员,并且需要提供愿意为此担保的担保人与其配偶的同意书和结婚证等。实际工作中,许多农村住房都没有房产证,只有一个土地使用证,不能作为贷款抵押依据;申请贷款人所拥有的现有产业规模也不能做为抵押物;如愿意提供质押的第三人的汽车、金银首饰等不能成为抵押品;愿意提供信誉担保的公务员或事业人员,因其配偶反对,使小额贷款“胎死腹中”。四是贷款人发展产业盲目。部分妇女对市场行情和项目研究不透,易盲目上阵或跟风,容易产生风险而无法还贷;小额贷款者因经营规模小,财务制度便很难健全,经营效益的真实信息难以把握,易导致贷款收不回。

二、着力解决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瓶颈的建议

小额担保贷款是一种以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额度、持续性、制度化的信贷服务方式。它主要是向农、牧、渔、各种微型的非农经济体以及小商小贩等发放短期的小额贷款,而且贷款的发放往往还伴随着一系列的综合技术服务,旨在通过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获得生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小额担保贷款既是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更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还是投入小、收益大、见效快、引资多、就业创业率高的最简单的招商引资项目。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只有妇联一个部门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让更多妇女了解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掌握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程序,积极主动地申请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提高妇女创业就业率,助推微型企业的发展。一是宣传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出台的意义。出台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帮助妇女解决在创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鼓励妇女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与支持“三农”建设的有机结合。二是宣传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两大突破。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对象由城镇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拓展至城乡妇女;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由5万元提高到8万元,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人均贷款额度可达10万元,最高不超出100万元。三是宣传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妇女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的财政贴息资金,除东部七省市由地方财政预算安排外,其他省区市所需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四是宣传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四部门职责。为做好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妇联组织要发挥总协调作用,建立四部门联动机制。具体而言,财政部门负责做好财政贴息资金、奖补资金和担保基金管理工作,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同时根据妇联组织工作开展情况,给予必要工作经费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审核管理工作。承贷银行负责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管理工作。妇联组织负责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和贷前相关服务,做好农村妇女贷款登记工作,全程指导妇女完成贷款申请,跟踪项目实施,积极帮助申贷妇女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协助做好贷款回收工作。

2.简化担保贷款程序。一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建议由人力社保局牵头,建立由财政、人力社保局、妇联、承贷银行、涉农系统等参加的联系会议制度,每一季度召开一次联系会议,解决小额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小额贷款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放贷审核权力下放。建议妇女小额贷款申请人可以在居住地就地申请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将申请递交本乡镇社保所,凡小额贷款额度在5万元以下的,由乡镇社保所在7个工作日内邀请乡镇财政所、农商行分理处共同进行初审,然后由农商行分理处在7个工作日内组织再审、研究发放贷款,将结果报县人力社保局、农商行备案,由县人力社保局分送县财政、县妇联等单位,做好后期服务工作。三是实行联合审核。一改以前分头审核小额贷款申请为联合审核。凡小额贷款额度在5万元以上的,由乡镇社保站在7个工作日将贷款申请交县就业局,由县就业局在7个工作日内邀请县财政所、农商行共同进行初审,然后由农商行在7个工作日内组织再审、研究发放贷款,将结果分送县财政、县妇联等单位,做好后期服务工作。3.灵活担保贷款方式。我县是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有“先行先试”的职能,应该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有利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发展的担保方式,切实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的贷款需要,最大限度的保证资金的安全回笼。因此,我们认为,在用好用活担保“陈 规”的基础上,创新更多更好的灵活的担保方式。一是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农商行应在新的政策背景下创新抵押和担保方式,积极破解缺乏抵押和担保而形成的农民贷款难问题。在抵押方面,将农户的林权、土地使用权、农村养老保险证和农业企业无形资产、信用证、定购单等作为担保物,纳入小额信贷抵押范围;采取“农业企业+农户”或“协会(基地)+农户”的担保模式,由收购、加工农产品的企业、协会(基地)与农户共同负担农户的还款责任,防止信贷违约;由农村地区公务员、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农户提供担保,但取消提供担保人结婚证和配偶同意证明,以其担保人稳定收入作为小额信贷的一种安全保证。二是开展质押担保。允许申请贷款人提供自有或担保人的汽车、金银首饰等动产作为质押物进行担保贷款,制定详尽可行、保证质押到位、如期还款的操作规程和相关监督管理制度,确保贷款收得回。三是增设绿色通道。针对只需要5万元以下的贷款户,如果没有抵押物、质押物,又没有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人员作信誉担保,可以探索借用陕西省的“小额到户、整贷零还、五户联保、妇女为主"的信贷模式。实行“五户联保”,就是以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为蓝本,按照“自愿组合,亲属回避,互相帮助” 原则,一般5人组建一个小组,形成“互助、互督、互保”的组内制约机制,在农户小额信贷中实施的一项较为有效的制度。农户申请发放到户贷款,不需要提供抵押物,但是要求没有亲戚关系的五户互相提供担保,用“连坐”的方式加强农户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这对农户归还贷款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有效降低小额信贷风险。乡村银行小额信贷目标对象的一个主要群体是妇女。妇女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妇女是最顾家的,母亲是一个家庭中最关爱家庭成员的,因此乡村银行把贷款对象重点放在妇女,通过对妇女的扶助,帮助到她们的家庭,并最终惠及到整个社会。

4.开展免费创业就业培训。为更好的用好用活小额贷款,确保贷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和贷款资本金的如期返还,申请贷款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好的经营项目、较强的经营能力,要熟习市场行情、懂得市场规律、掌握相关政策、规避经营风险等。要实现此目标,就要通过创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申请贷款人的综合素质。一是着力转变创业观念。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从帮助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入手,通过实地走访基层妇女,举办创业就业座谈会、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方式

银行贷款内控审计问题思路 篇6

一、发现可能存在的虚构交易、借名贷款或贷款回流的问题审计思路 检查经过:

(一)审计组在现场函证时,注意到三家公司的对账均由同一人前来,经询问,信贷员解释此人为三家公司的出纳;

(二)审计组随即借调了三家公司的信贷档案,发现三个借款人的财务负责人均为同一人,而该财务负责人与一家房产企业渊源较深,审计组同时查询贷款数据库,确定该财务负责人与房产企业及相关方在银行是否有贷款,并借调了有贷款的借款人的信贷档案;

(三)审计组在查阅信贷档案并做记录取证的基础上,进而检查以上相关贷款的资金实际走向,结合信贷档案和网上搜索的信息判断资金走向的实际情况,进而形成可能存在虚构交易、借名贷款或贷款回流的情况的结论。

二、发现可能涉及民间借贷的问题审计思路

检查经过:

(一)做好信贷档案信息记录、贷款资金走向记录以及网络搜索信息等基础工作;

(二)分析以上相关基本信息;

(三)发现有异常借款人或相关方时,获取其在银行的所有开户信息;

(四)选择资金进出活跃、交易量大的账户全面排查其中大额资金的进出情况,并做相应记录;

(五)进一步根据大额资金进出情况的检查,借调相关信贷档案、检查贷款资金走向以及查询还贷付息,有必要时执行“

(四)”所述程序,并作相关记录;

(六)综合以上检查记录,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涉及民间借贷、借名贷款的情况。

三、发现借名贷款的问题审计思路

检查经过:

(一)做好信贷档案信息记录、贷款资金走向记录以及网络搜索信息等基础工作,重点记录抵押物所有权人信息、资金走向等信息;

(二)分析以上相关基本信息;

(三)综合以上检查记录,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借名贷款的情况。

四、虚假按揭贷款审计思路

(一)从贷款明细表中分析统计同一天、同一信贷员发放的按揭贷款情况;

(二)抽查以上按揭贷款档案;

(三)对于按揭房产属于同一小区的按揭贷款,重点检查其首付款及期后还息情况,如存在首付款由按揭房产由房地产开发公司支付或期后还息来源于同一人或房地产公司,则可能为虚假按揭贷款。

五、利用信用卡套现问题审计思路

(一)取得信用卡业务台账;

(二)分析统计信用卡联系手机号码、寄卡地址相同的情况;

民营银行关联贷款问题研究 篇7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 银监会放开政策后, 民间资本纷纷进入银行业, 形成了多家民间资本占主导的民营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台州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的民间资本占比均达到95%以上。目前来看, 这些银行都在健康地运行, 发展良好。根据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年报, 2008年公司关联交易余额为76 57万元, 占资本净额9.96%, 且并未发生不良贷款。2009年公司关联交易余额为14786.18万元, 占资本净额的8.54%, 也并未发生不良贷款。由此看来, 关联贷款并非民营银行的死结, 关联贷款也并不必然导致不良贷款。

一、关联交易中性

Maurer and Haber (2005) 研究了墨西哥1888年到1913年的数据, 对关联贷款是否必然导致掠夺进行实证检验, 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墨西哥的银行家并没有利用关联贷款掠夺外部股东、存款者的利益;而且在外部制度不完善导致信息成本高、契约难以正常履行的情况下, 关联贷款反而成为事前评估信贷风险、事后约束契约履行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为了追求利益, 节约成本, 关联交易是不可以避免的行为。关联交易从本质上来讲是中性的。一方面, 由于商业银行和关联方之间特殊的关联关系, 彼此之间比较熟悉, 信息相对外界而言更为对称, 银行可以更有效地评估追踪关联方的投资项目, 极大地节约交易费用, 降低交易风险。另一方面, 关联交易又存在被关联方滥用的巨大风险。如果关联方利用其与商业银行的特殊关系恶意谋取利益, 这样的掠夺是十分有害的, 会导致银行的脆弱和内部不稳定。因此, 只要管理得当, 关联贷款是合理的, 并且是有利于商业银行贷前贷后评估的。

二、民营银行股权结构

浙江省范围来看, 各家民营银行采取的股权结构都是相对集中型。这种股权结构介于绝对分散型和绝对集中型之间, 是一种折中的股权结构。各家银行拥有若干个持股比例不超过50%的大股东, 他们居于相对控股地位, 同时还有其他拥有相对较大比例股权的股东。这种股权分布既能够有效地保证股东参与银行治理的积极性, 又可以避免一股独大带来的较高代理成本。政府资本可以作为一般性的股东入股, 享有与其他股东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不能以超越自身股东权利之外的行政方式介入银行的内部治理。以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为例, 前十名股东中最大的为温岭市城市信用社职工持股会, 占比15.5%, 其余九家有八家为当地企业, 一家为温岭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平均占比为5%。这样制衡的股权结构能够有效地控制关联交易规模。相对控股的股东具有共同的利益取向, 便于他们联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比较可靠的治理信息, 以达到减少代理成本的目的。而同时, 大家的股份力量相当, 能够有效地避免某家股东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一旦有某家股东的关联方向银行提出贷款需求, 其余相对控股股东势必会按照正常审批程序审查该贷款者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 这样一来, 就有效地控制了关联方贷款的道德风险。

2004年4月, 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 正式规定了商业银行关联交易行为, 以更有效地控制关联交易风险。《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行为包括商业银行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资源转移和义务行为, 主要包括授信、资产转移、提供服务等, 这些行为都应当符合诚实信用及公允原则。同时, 《办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对一个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10%, 对一个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在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总数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15%, 对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50%。

民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了符合监管要求, 肯定会控制关联贷款规模在相应的规定范围内, 但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重要的是要看授信时相关部门是否遵守了关联交易的公允原则。关联贷款的公允性是指关联方不得以优于外部人的条件 (如信贷评估、期限、利率、还款时间表和对抵押品的要求) 而取得贷款。银行内部人员或控股股东若违背公平、公正、公允、合理的原则与关联方之间发生交易, 则会损害商业银行、其他股东和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会给银行经营埋下风险隐患。在民营银行的经营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审查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下列行为, 例如向关联方发放无担保贷款、接受本行的股权作为质押提供授信、为关联方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 (关联方未以银行存单、国债提供足额反担保) , 该类行为除违反银监会关联交易的禁止性规定外, 也违反了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原则。

银企关联交易并不是必然会导致银行风险的提高。民营银行由于其天生的亲民性, 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大量的关联交易诉求。只要在交易过程中能够有效公正地判断和识别风险, 遵从公允原则, 关联交易中性中的优势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大量减少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息成本, 节约商业谈判的交易成本, 从而提高交易的效率。

摘要:有一种观点认为,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 就是为了套取银行资金, 越来越多的关联贷款必然会拖垮民营银行。本文试图从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和关联交易的中性入手, 说明关联贷款并非民营银行的死结。只要民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审慎地对关联方交易进行公允性审查, 适度的关联交易存在是合理的。

关键词:民营银行,关联贷款,关联交易

参考文献

[1]姚成杰.民营银行关联贷款问题研究综述.现代经济探讨, 2008, 第2期.

探析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 篇8

【关键词】助学贷款;诚信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政治辅助政策,在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享受免息待遇,政策予以全额贴息,助大学生学业圆满完成。然而,随着这项助学贷款的实施,暴露出部分学生未能履行合同及时还款的现象,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国家的关注。本文结合笔者的关注实际,对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诚信意识较为淡薄

守信用,讲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对诚信有着较为普遍的认同感,对不受诚信的做法感到不满。可是,大学生往往容易以挑剔的眼光、高标准看待别人,却对自己的诚信行为不加约束,对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而是贪图眼前的小利,贷了再说,对还款则是以后再说。诚信意识的淡薄与思想观念上的偏差都让他们在还款诚信上表现出缺失。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并不够健全,存在一些空子可钻,让一些投机取巧之人和不法之徒伺机偷税漏税、诈骗、走私等;而少数官员则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让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这些社会现象使大学生对诚信概念有了模糊而迷茫的认识,对他们的思想品质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3.个人信用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目前个人诚信体系并未建立起来,并未建立起一套全国联网、全程跟踪的诚信档案,这就对学生的诚信问题难以进行评估。毕业后大学生流动性大,对其行踪借款银行以及高校难以实时掌握,也给还款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强烈的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开始逾越原有的道德底线,借故不还贷款,给国家、银行、学校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解决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的途径

1.建立流动性的个人诚信电子档案

针对上述现象,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一个信用档案,将大学生设立的银行账户、借用以及偿还国家贷款、信用卡等信息进行跟踪记录。可统一由人民银行建立,其他个别银行可联网实时掌控学生的信用情况,且对逾期未还款的行为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2.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并且定型的人生重要阶段,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当常抓不懈。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引领时代进步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观念、道德操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为此,诚信教育应当渗透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高校可利用思想政治课程、法律课堂或者其他学科课堂,有意识的贯穿诚信教育,让大学生从身边点点滴滴的诚信事迹、楷模的感人行为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使大学生的身心受到感染,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与诚信意识。另外一方面,家庭应当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家长应当为孩子的长远利益做打算,不应当以投机取巧的行为给孩子造成思想上不良的影响,而应当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塑造孩子良好、健全的人格,便于其今后在社会中骄傲的立足,而不是不停的逃避。

3.健全信贷制度,完善管理

首先,贫困生认定机制。在认定贫困生时应当对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的家庭贫困情况的了解,将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到位。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大学生家庭情况的变故如下岗、离异、疾病等,从而实时的做好记录,及时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更新贫困生档案库。各院系的辅导员、书记、班主任等是一个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工作队伍,可对学生从宏观、微观等角度把握,让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得到位,做得准确而详实。将大学生的大学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分为入学前、大一上学期,大一下学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家庭以及经济情况,同时了解其生活习惯,若出现了挥霍奢侈、铺张浪费等现象,应当将其从贫困生中排除。只有将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得详实,才能够让真正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到政策的关怀,消除某些喜欢投机取巧的人贪恋一己私利的行为。

其次,建立助学贷款诚信监督机制。学校可对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名单予以公示,让全体学生以及教师对其进行共同的监督。若被发现其所填写的信息虚假,存在铺张浪费、挥霍、奢侈等生活作风的,应当予以取消对其的助学贷款。

4.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升还贷能力

对于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拖欠、失信等行为,有部分人的诚信缺失,道德操守不够所致,即在自身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却不遵守承诺,从而造成诚信失守。但是,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环境差、就业情况不理想等造成,这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大,自身维系着家庭的经济,确实无力偿还贷款。因此,若能够在毕业之时找到一份合适的满意的工作,则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其提升还款能力,从而信守承诺。因此,高校也应当关注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将品学兼优、能力强的贫困生推荐到合适的用人单位,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让其有力偿还贷款。

参考文献:

[1]黄晓.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探究[J].时代金融,2011(14).

[2]陈昆峰.助学贷款工作中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

上一篇:感受生命的意义 教学设计下一篇:委派会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