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发展金融政策(推荐8篇)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人口与资源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日益突显。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领域,“两基一支”领域的建设资金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国务院在2015 年3 月20 日正式批准《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明确了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地位。开发性金融作为金融扶贫的一种,为了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运用金融机制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以中长期投融资为手段,发挥政府与市场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十三五”是国开行大步迈进国际一流开发性金融机构的重要时段,作为中国特色开发性金融实践的开拓者,国家开发银行将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将重视金融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扶贫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47-2
概述
作为国务院明确批复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将集中、大额、长期、保本微利的优势与河北省产业脱贫、基础设施脱贫、生态环保脱贫、教育脱贫等精准脱贫政策紧密对接。形成了以下一系列措施:①《规划》加《意见》。②直接扶贫总体情况。③基础项目扶贫。④教育扶贫加助学贷款。⑤精准扶贫重点领域。⑥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棚户区改造
国开行河北分行发挥好开发性金融在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河北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棚改主力银行的作用,2015年发放棚改专项贷款220亿元,实现改善民生、提升城市面貌、拉动经济增长等多重目标共赢;在2013-2017年五年间河北省会石家庄规划改造各类棚户区6.3万户以上,棚改项目的施行将大规模改善石家庄市各区、县等棚户区居民的安居环境,提高被拆迁安置群众的生活标准,进一步促进省会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的和谐发展。在2014年5月中旬,石家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石家庄市政府指定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统贷平台助力计划实施。国开行河北省分行迅速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快通道”开发评审机制,在仅仅2个月时间里就实现棚改项目授信203.05亿元,发放52.62亿元。首批授信棚改项目受益棚户区居民35566户、129000多人、拟拆迁总建筑面积540.49万平方米,拟新建安置房住宅总建筑面积776.66万平方米、涉及到本市5个市辖区、高新区、正定新区、空港工业园、循环化工园区及下辖13个县(市)区域内54个棚户区地的改造,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起到积极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
3.1 建设市场,完善金融扶贫的服务支持体系
3.1.1 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支持体系建设
国开行为了能够让开发性金融起到引导带动作用,实行扶贫开发计划采用“集中化经营、批量化操作、集群化扶贫”的方式,探索设立扶贫专项贷款、专项基金,来对扶贫的金融产品实行创新,加大对融资途径的扩张。并根据统一的评级、授信和统借统还的三大原则。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进行系统的全面建设。
国开行河北省分行通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等方式,大力支持区域性金融机构建设,充分调动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省国开行采用政府组织平台协调管理,统贷平台和担保平台分别进行统一承贷和担保,还要对信息进行全面的公开,由信用协会进行全过程的一个监督和参与评议。该模式从实质上保证支持体系的协调和统一,推动了地方投融资体系的建设。
针对贫困地区的市场空白和制度缺失的劣势,坚持支持全方位扶贫开发,系统设计、科学发展,形成的融资机构要以政府为主导,统一的借贷和扶贫贴息,由社会建设农民受益。这种模式与市场良性运转的制度、规则和体系,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把贫困地区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吸纳一部分的社会闲散资金,从而解决扶贫工作中资金的问题。再者,对每个地方信用结构的构建都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特点,要将风险控制的制度逐步完善,提供多种创新且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使得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得到实处且有针对性。要大力的对金融扶持给予扶持。
3.1.2 加强巩固银政合作新模式
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体,金融是强大的推动力量。扶贫开发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不明显,需要借助政府力量扩展融资来源。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可以将自身的融资融智融商优势与政府的组织管理优势相结合,不断增进互信,携手并肩发展,建立了良好的银政合作关系。截至2015年5月,该行累计投放300亿元贷款支持保定市经济建设,贷款余额282.2亿元。与石家庄市发挥各自优势,围绕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的战略目标,融资额度人民币不低于800亿元,实现开发性金融与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共赢。总体来说,加强银政合作的新模式,建立建立“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各方参与”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开展扶贫规划合作和研究,共同探索完善“扶贫资金+信贷资金”的扶贫开发新模式。
3.2 引领资金,提高省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服务水平
积极引导和吸收社会各方力量及资源促进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不断完善国开行资金支持,提升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做实金融扶贫工作的基础。
3.2.1 整合资源,提高财政扶贫资金支持
省国开行结合自身中长期主力银行的特征,为扶贫开发提供大额、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为更好地吸纳引领社会各方资源推进市场建设,一是对各条线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使用方法,集中力量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加大对各类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在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贴息资金杠杆撬动作用。三是增加对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性担保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等机构建设,探索创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或担保基金等,在贫困地区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多形式的完整信用担保体系,为金融资金的持续进入奠定前提。
3.2.2 深化合作,创建体系化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整体体系的金融服务较为欠缺,总体特征呈现碎片化,整合现有资源、拓展融资渠道的需求极为迫切。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河北分行以坚定的战略眼光,积极发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深化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相关各方的合作,紧贴企业需求,持续增加信贷规模、致力打造“服务有创新,模式能推广,风险可控制”的系统性、常态化金融服务模式。
首先,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要结合两者的作用,找到一条可以多方发展,和长期应用的扶贫开发手段。
将政府功能与市场作用相结合,探索出一种多元化、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机制。政府在扶贫的工作中,扶贫资金应该是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的,要将资金和当地的扶贫工作相结合,进行科学的引导。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和社会资金良性的应用到贫困地区的金融扶贫工作中。国开行河北分行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粘合剂”,结合政府职能功能和市场的良性加上科学的商业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切合和协调,使得金融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可以不断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弥补市场空白和制度缺损,实现市场、信用、规则和制度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导社会资金通过“投贷债租证”综合金融服务渗透到金融扶贫领域的各个环节。要建立科学的带有市场特色的运作流程金额针对风险所制定的防范措施。
其次,与政府设立的专项扶贫资金相配合,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不断探索多种类型的PPP模式实现路径,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采购。通过国开发展基金、国开金融等投资平台,利用开行投贷协调发展优势,配合财政引导资金等投资基金模式,要设定专门的专项资金来支持。
最后,充分利用到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通过上市或者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融资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进行融资。同时,通过与地方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合作提高对创新型小微企业服务能力。并利用并购贷款等产品服务国际技术并购项目、加大专项产品的研发。
3.2.3 加强监督管理,做到实效金融扶贫
要做到实效金融扶贫,首先建立包括项目初期评估审查、中期跟踪检查、后期审计督查的全程监督、动态管理的工作一体化机制,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扶贫资金结合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金融扶贫的效率。此外,对扶贫财政资金及信贷资金的实效性进行评估,设立金融扶贫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公示制度,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确保迈进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
3.3 开拓创新,超常规举措推进金融扶贫
胡怀邦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指出,扶贫工作非常艰巨,必须要有很强的力度和决心去解决扶贫问题。针对国开行河北分行来说,要通过结合本身的优势和资源整合,来积极进行创新和金融脱贫机制改革,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去将金融扶贫工作纳入工作的首要核心位置。
3.3.1 量身定制,创新融资规划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 国开行河北省分行发挥专家、行业优势,集中有限贷款资源支持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支持首钢二期、曹妃甸千万吨炼油、石钢搬迁等产业升级改造重大项目,发挥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设立和托管的优势,着力培育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银行联合了当地政府及其客户来展开深度的合作,对融资所相关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做出了行之有效的规划,同时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融资的工作中,对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等都积极地进行探究和改革,对风险控制进一步的加强,信用设计结构也进一步的完善。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和优势。通过编制扶贫区域、产业、社会、市场发展规划为地方政府和客户提供综合融资方案,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企业投资需求有效对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种开发性金融扶贫的新路径采取融资与融智结合的方式,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3.3.2 完善方法,推进信用结构创新
开行将根据不同阶段企业的特点,当其处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阶段时,研究完善信用评级和评审办法,尽力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对政府的政策积极配合,完善多层次贷款风险的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当前对很多科技中小企业都具备以下特点:资产比重轻,资产的无形化,注重知识的产权等。对这样的企业我们要建立起对无形资产的系统评估制度,要对他们的知识产权要有自己的一套质押模式和方法。
3.3.3 科学区别,建立差异化的信贷政策
省国开行立足于具体项目助推地区产业发展,依照区别对待,全面扶贫这一思路,着重筛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改善基础条件、有远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直是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强河北分行的关于对新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和开发力度,建立相对完善的相关金融制度,并建立起切合创新高科技企业需求的专业化经营与考核机制。在具体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项目上下游的信贷扶持力度,进一步支持地方打造整合产业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此外,要科学设定科技贷款警戒线,建立因不可预测原因和项目本身未知性特点而出现的不良资产尽职免责机制。
3.3.4 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建设
对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建设,就是要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将农业的产和城镇地方发展建设相结合起来,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和支持农村的区域性的生态工程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3.3.5 对整个团队的建设要加强,同时有系统的保障和解决机构的设置问题
一、业务发展方面
由于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数量不增、不可再生等特征,决定了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作用的不完全性。且一旦投资开发,确定了用途,再要改变用途仅靠市场机制是十分困难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种社会势力力求控制资源与谋取利润,城市土地作为有限的重要资源,成为各利益集团争夺的对象。导致只顾个别企业的近期利益而置全体市民长期利益于不顾以及土地投机、用地混乱等弊病的出现。然而,市场本身无法产生一个合理有效的土地使用机制,无法做到既能在短期内解决对空间合理的要求,又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长期需要。同时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政府部门必须要参与土地的分配,在再分配过程中对近期和远期的要求进行平衡,对不同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平衡。
要以政府的整体经济为主要规划目标,利用信用度来做支持,强化整体的信贷支持。有了支持不能表示政府的无偿跟进,其贷款的最终数值主要依据信用额度以及现金流的制约程度,特别是要迎合政府的目标,主要是为了遏制在进行过程中不为目的的短期行为。严格控制土地的总体数量就是为了整合我们国有土地的使用情况,将土地价值最大化。为此,土地的信贷业务要严格控制于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宏观经济、经济的总量,动态的分析当地土地的现实情况、储备资源规模, 推动市场经济的前景;必须结合土地管理的办法以及房管局政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含控规详规)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必须确保政府(通过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对土地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垄断经营;根据国家经济原则,将交易信息公众于世吗,并且记性严格的申报、批准流程。
强化与商业银行的密切合作。将各自的优势要突出出来,实现各自的功能弥补。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等职能,并通过这些职能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并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在很多的方面都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和经验,相互弥补、互相促进。
截止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和诸多的银行开展了见接银团贷款业务,其业务是指牵头银行直接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将形成的债权按照份额或还款时间进行拆分,将拆分后的部分债权转让给受让方,出让方和受让方共同组成银团进行贷款管理的银团贷款业务。可以更好的促进与商业银行的有效合作、运行快速发展,并且还有助于日后信贷资产证券化打好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
推进发行土地债券是政府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竞争性很强的工作,对于打造土地融资平台,促进全区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各部门必须强化全局意识,充分认识发行土地债券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债券发行目标顺利实现,以扩大直接融资。
二、防范风险方面
我们国家开发银行在强有力的支持下,也非常的注重金融风险规避。目前,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信用度很难达成, 对于金融的认知情况非常的不乐观。非常明显的表露在:对待物质建设非常的看中,对待信用度就很难把控;对于财政非常的重视,但对于金融就没有多大的信心。为此金融地基就不牢固,加之信用度极低,只有国家来信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个人与企业认同终将会失去地基的牢固。为此,给我们金融的安全度带来的影响。因此,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规避。
(一)积极的创建信用机制,来弥补以往的信用缺失
政府的信用才是最有威慑力的信用。通常是基于政府机构来发展的。对于我们国家这样的经济环境、背景来看,政府就是我们身体的支点,把新旧经济体系串联起来,必须要依靠着政府来带动社会信用的体系建设。金融运行的本质就是相互的信用联系,政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强账户管理体系与筹备资金流控制
现金流量控制主要是为了对总量进行控制及对时序进行有效控制。总量控制就是表述为在进行整个贷款期间中的销售收入的总量流入控制。必要要结合整体的销售成本加以分析预测。时序控制明确表述为当发现现金流不能及时满足于现状时刻,要有明确的备用措施进行第一时间弥补工作。保证资金链的有效运行。针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存在土地成本增加、大客户资金挪用风险,要采取提高抵押品标准、控制贷款成数等措施,降低开发贷款风险。一律要求以在建工程为抵押, 不轻易用土地作为抵押发放开发贷款;要加强对开发商资本充足状况和自有资金的审查,动态控制贷款成数。
(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要广泛搜集房地产市场信息,建立动态的统计、分析、监控体系,加强房地产的政策研究、市场研究和客户研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要建立健全信贷资产风险预警机制,在加强对贷款风险的监测考核力度、认真做好土地信息反馈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土地储备机构档案查询系统,来连续记录土地储备机构经营情况、贷款使用情况、经济效益情况;并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 市场供求关系,运用计算机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形成定期对一些行业或地区进行预警通报、确定高风险贷款范围的风险预警机制,以便及时采取防范化解风险的对策,避免信贷损失。
摘要:在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我们国家的土地资产管理,通过初始的计划性管理、到逐渐扩大有形市场和严格执行有偿使用制度等等,使得我们在开展金融业务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扶贫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47-2
1 概述
作为国务院明确批复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将集中、大额、长期、保本微利的优势与河北省产业脱贫、基础设施脱贫、生态环保脱贫、教育脱贫等精准脱贫政策紧密对接。形成了以下一系列措施:①《规划》加《意见》。②直接扶贫总体情况。③基础项目扶贫。④教育扶贫加助学贷款。⑤精准扶贫重点领域。⑥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2 棚户区改造
国开行河北分行发挥好开发性金融在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河北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棚改主力银行的作用,2015年发放棚改专项贷款220亿元,实现改善民生、提升城市面貌、拉动经济增长等多重目标共赢;在2013-2017年五年间河北省会石家庄规划改造各类棚户区6.3万户以上,棚改项目的施行将大规模改善石家庄市各区、县等棚户区居民的安居环境,提高被拆迁安置群众的生活标准,进一步促进省会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的和谐发展。在2014年5月中旬,石家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石家庄市政府指定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统贷平台助力计划实施。国开行河北省分行迅速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快通道”开发评审机制,在仅仅2个月时间里就实现棚改项目授信203.05亿元,发放52.62亿元。首批授信棚改项目受益棚户区居民35566户、129000多人、拟拆迁总建筑面积540.49万平方米,拟新建安置房住宅总建筑面积776.66万平方米、涉及到本市5个市辖区、高新区、正定新区、空港工业园、循环化工园区及下辖13个县(市)区域内54个棚户区地的改造,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起到积极作用。
3 基础设施建设
3.1 建设市场,完善金融扶贫的服务支持体系
3.1.1 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支持体系建设
国开行为了能够让开发性金融起到引导带动作用,实行扶贫开发计划采用“集中化经营、批量化操作、集群化扶贫”的方式,探索设立扶贫专项贷款、专项基金,来对扶贫的金融产品实行创新,加大对融资途径的扩张。并根据统一的评级、授信和统借统还的三大原则。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进行系统的全面建设。
国开行河北省分行通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等方式,大力支持区域性金融机构建设,充分调动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省国开行采用政府组织平台协调管理,统贷平台和担保平台分别进行统一承贷和担保,还要对信息进行全面的公开,由信用协会进行全过程的一个监督和参与评议。该模式从实质上保证支持体系的协调和统一,推动了地方投融资体系的建设。
针对贫困地区的市场空白和制度缺失的劣势,坚持支持全方位扶贫开发,系统设计、科学发展,形成的融资机构要以政府为主导,统一的借贷和扶贫贴息,由社会建设农民受益。这种模式与市场良性运转的制度、规则和体系,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把贫困地区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吸纳一部分的社会闲散资金,从而解决扶贫工作中资金的问题。再者,对每个地方信用结构的构建都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特点,要将风险控制的制度逐步完善,提供多种创新且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使得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得到实处且有针对性。要大力的对金融扶持给予扶持。
3.1.2 加强巩固银政合作新模式
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体,金融是强大的推动力量。扶贫开发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不明显,需要借助政府力量扩展融资来源。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可以将自身的融资融智融商优势与政府的组织管理优势相结合,不断增进互信,携手并肩发展,建立了良好的银政合作关系。截至2015年5月,该行累计投放300亿元贷款支持保定市经济建设,贷款余额282.2亿元。与石家庄市发挥各自优势,围绕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的战略目标,融资额度人民币不低于800亿元,实现开发性金融与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共赢。总体来说,加强银政合作的新模式,建立建立“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各方参与”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开展扶贫规划合作和研究,共同探索完善“扶贫资金+信贷资金”的扶贫开发新模式。
3.2 引领资金,提高省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服务水平
积极引导和吸收社会各方力量及资源促进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不断完善国开行资金支持,提升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做实金融扶贫工作的基础。
3.2.1 整合资源,提高财政扶贫资金支持
省国开行结合自身中长期主力银行的特征,为扶贫开发提供大额、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为更好地吸纳引领社会各方资源推进市场建设,一是对各条线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使用方法,集中力量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加大对各类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在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贴息资金杠杆撬动作用。三是增加对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性担保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等机构建设,探索创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或担保基金等,在贫困地区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多形式的完整信用担保体系,为金融资金的持续进入奠定前提。
3.2.2 深化合作,创建体系化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整体体系的金融服务较为欠缺,总体特征呈现碎片化,整合现有资源、拓展融资渠道的需求极为迫切。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河北分行以坚定的战略眼光,积极发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深化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相关各方的合作,紧贴企业需求,持续增加信贷规模、致力打造“服务有创新,模式能推广,风险可控制”的系统性、常态化金融服务模式。
首先,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要结合两者的作用,找到一条可以多方发展,和长期应用的扶贫开发手段。
将政府功能与市场作用相结合,探索出一种多元化、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机制。政府在扶贫的工作中,扶贫资金应该是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的,要将资金和当地的扶贫工作相结合,进行科学的引导。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和社会资金良性的应用到贫困地区的金融扶贫工作中。国开行河北分行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粘合剂”,结合政府职能功能和市场的良性加上科学的商业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切合和协调,使得金融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可以不断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弥补市场空白和制度缺损,实现市场、信用、规则和制度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导社会资金通过“投贷债租证”综合金融服务渗透到金融扶贫领域的各个环节。要建立科学的带有市场特色的运作流程金额针对风险所制定的防范措施。
其次,与政府设立的专项扶贫资金相配合,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不断探索多种类型的PPP模式实现路径,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采购。通过国开发展基金、国开金融等投资平台,利用开行投贷协调发展优势,配合财政引导资金等投资基金模式,要设定专门的专项资金来支持。
最后,充分利用到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通过上市或者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融资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进行融资。同时,通过与地方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合作提高对创新型小微企业服务能力。并利用并购贷款等产品服务国际技术并购项目、加大专项产品的研发。
3.2.3 加强监督管理,做到实效金融扶贫
要做到实效金融扶贫,首先建立包括项目初期评估审查、中期跟踪检查、后期审计督查的全程监督、动态管理的工作一体化机制,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扶贫资金结合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金融扶贫的效率。此外,对扶贫财政资金及信贷资金的实效性进行评估,设立金融扶贫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公示制度,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确保迈进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
3.3 开拓创新,超常规举措推进金融扶贫
胡怀邦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指出,扶贫工作非常艰巨,必须要有很强的力度和决心去解决扶贫问题。针对国开行河北分行来说,要通过结合本身的优势和资源整合,来积极进行创新和金融脱贫机制改革,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去将金融扶贫工作纳入工作的首要核心位置。
3.3.1 量身定制,创新融资规划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
国开行河北省分行发挥专家、行业优势,集中有限贷款资源支持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支持首钢二期、曹妃甸千万吨炼油、石钢搬迁等产业升级改造重大项目,发挥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设立和托管的优势,着力培育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银行联合了当地政府及其客户来展开深度的合作,对融资所相关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做出了行之有效的规划,同时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融资的工作中,对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等都积极地进行探究和改革,对风险控制进一步的加强,信用设计结构也进一步的完善。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和优势。通过编制扶贫区域、产业、社会、市场发展规划为地方政府和客户提供综合融资方案,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企业投资需求有效对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种开发性金融扶贫的新路径采取融资与融智结合的方式,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3.3.2 完善方法,推进信用结构创新
开行将根据不同阶段企业的特点,当其处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阶段时,研究完善信用评级和评审办法,尽力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对政府的政策积极配合,完善多层次贷款风险的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当前对很多科技中小企业都具备以下特点:资产比重轻,资产的无形化,注重知识的产权等。对这样的企业我们要建立起对无形资产的系统评估制度,要对他们的知识产权要有自己的一套质押模式和方法。
3.3.3 科学区别,建立差异化的信贷政策
省国开行立足于具体项目助推地区产业发展,依照区别对待,全面扶贫这一思路,着重筛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改善基础条件、有远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直是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强河北分行的关于对新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和开发力度,建立相对完善的相关金融制度,并建立起切合创新高科技企业需求的专业化经营与考核机制。在具体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项目上下游的信贷扶持力度,进一步支持地方打造整合产业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此外,要科学设定科技贷款警戒线,建立因不可预测原因和项目本身未知性特点而出现的不良资产尽职免责机制。
3.3.4 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建设
对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建设,就是要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将农业的产和城镇地方发展建设相结合起来,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和支持农村的区域性的生态工程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3.3.5 对整个团队的建设要加强,同时有系统的保障和解决机构的设置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严重的内外不均衡现象,经济呈现出高通货膨胀压力,高失业率,经济增长偏快,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特点。现有的经济政策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放弃了外部均衡来调节内部均衡。这虽然可以保持国内经济相对稳定,但严重的外部经济不平衡,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内外部均衡;经济政策;政策配合理论;三元悖论オ
1 我国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分析
1.1 物价
根据-我国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分析,我国的消费品物价指数逐年上涨,近年来我国也面临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相对稳定,但未来我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然不容忽视,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
1.2 就业
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严重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第四次失业高潮的延续期。根据有关部门数据,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80万人)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00多万人)为1200万人左右,达到1400万人左右;若加上国有事业单位、城镇集体企业与事业单位,大专以上和高职毕业生以及农民工失业者,我国估计20城镇实际失业人员约1900万人左右,20也在1900万人左右。城镇真实的失业率大约在7-8左右。因此,能不能使失业者理想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难题,还将是一个最重大、最尖锐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1.3 经济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从1978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7。从至年,中国经济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6。近几年我国经济仍然持续高速增长,20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2。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增长出现了偏快现象,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增长偏快。4月,发改委在一季度经济运行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工业生产增长百分之十八点三,增速同比加快一点六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长水平。虽然,对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过热,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我国经济增长偏快,却是不争的事实。
2 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
如何把握财政金融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不同力度,适时调整政策调控导向非常重要。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财政开支,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紧缩,迫使物价下降,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增加国际贸易顺差。但我国已经面临了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无疑会使贸易顺差继续加大,外部经济持续不均衡。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多次提高利率,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国内信贷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会使投资和消费减少,引起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
在汇率制度方面,我国现行汇率制度被称为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中有汇率浮动的机制,因此不存在稳定的汇率预期。但研究发现,从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实际运行态势上看,除了汇率并轨的初期,人民币有小幅度的升值以外,人民币—美元汇率在其他时间里是相当稳定的,一直保持在8.27-8.33(元/美元)的水平。目前我国的汇率制度就十分类似于 “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虽然人民币近年来不断增值,但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还是具有固定汇率的.特征。
3 政策配合理论
政策配合理论是由经济学家蒙代尔与1962年提出的。该理论主张,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多半会对国际收支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它倾向于扩大国内外的利率差距,从而引起大量的资本流动: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这是因为货币政策通常是对国内经济活动的影响作用大,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作用小。即采用财政政策来促进内部均衡,采用财政政策来促进外部均衡,实现固定汇率下的最佳政策搭配。
政策。而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则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说我国是放弃了外部均衡来调节经济的内部均衡。这虽然可以保持国内经济相对稳定,但严重的外部经济不平衡,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4 三元悖论
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又称“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形,指的是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资本账户、保持固定汇率制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政策目标之间只能同时选择两个,不可能三者兼得。
由这一悖论我们不难推得,要在独立的货币政策框架下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其必要条件是进行资本管制。这是因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没有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则一国市场利率水平不仅由国内可贷资金的供需决定,也将受到国际资本追逐利差的套利行为影响。当一国经济发生衰退时,利用货币政策通过放松银根降低国内利率以便刺激投资,但开放的经济条件时资本流动不受或受到很少的限制,此时国内资金将大量外流,从而减少国内资本供给,直至国内利率趋近国际市场利率,这一套利机制才会停止作用,这样一来,国内宏观扩张的货币政策就无法实现了。要阻止这一状况发生,只能采取浮动汇率制,在该制度下,本国资本流出会造成国际货币市场上本币供过于求,引起本币贬值,这一贬值会很快阻止进一步的国内资本外流和利率上升,从而维护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在固定汇率制下,这一机制则无从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缺乏资本管制的条件下,当一国固定汇率遭受外部因素冲击而产生贬(升)值压力时,央行为维护汇率水准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抛出)本币以平衡市场供求、维护固定平价,这导致国家外汇储备相应减少(增加);而如我们所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外汇储备实际上发挥着与基础货币相同的作用,外汇储备的增减类同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减。于是,国内的本币投放就不取决于宏观经济的需要,而被动地取决于维持固定汇率的需要,货币政策独立性于是丧失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要在独立的货币政策框架下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就必须进行资本管制。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对资本的管制必须逐步放松,可以说
发布时间:2010-12-14 14:51 浏览:116 目前,中国的生物质能源生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国家也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生物质能源生产,出台法律法规为其提供保障,并运用财税政策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但是,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还面临原料资源短缺、生物质能源工业体系不完备、研究开发能力不足、产业化基础薄弱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等问题。展望未来,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技术将不断完善,它将改变中国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净化环境,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中经评论·北京)
一、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和贫油国家重视石油替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是以农林等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为主要原料进行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能源。生物质能源按照生物质的特点及转化方式可分为固体生物质燃料、液体生物质燃料、气体生物质燃料。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一直是在“改善农村能源”的观念和框架下运作,较早地起步于农村户用沼气,以后在秸秆气化上部署了试点。近两年{TodayHot},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质能源利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沼气工程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建成3764座大中型沼气池,形成了每年约3.4l亿立方米沼气的生产能力,年处理有机废弃物和污水1.2亿吨,沼气利用量达到80亿立方米。到2006年底,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农户达2260万户,占总农户的9.2%,占适宜农户的15.3%,年产沼气87.0亿立方米,使7500多万农民受益,直接为农民增收约180亿元。生物质能源发电迈出了重要步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液体生物质燃料生产取得明显进展,全国燃料乙醇生产能力达到:102万吨,已在河南等9个省的车用燃料中推广使用乙醇汽油。
(一)固体生物质燃料
固体生物质燃料分生物质直接燃烧或压缩成型燃料及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为原料的燃料。生物质燃烧技术是传统的能源转化形式,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农村地区已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89亿户,普及率达到70%以上。省柴节煤炉灶比普通炉灶的热效率提高一倍以上,极大缓解了农村能源短缺的局面。生物质成型燃料是把生物质固化成型后采用略加改进后的传统设备燃用,这种燃料可提高能源密度,但由于压缩技术环节的问题,成型燃料的压缩成本较高。目前,中国(清华大学、河南省能源研究所、北京美农达科技有限公司)和意大利(比萨大学)两国分别开发出生物质直接成型技术,降低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成本,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生物质燃料发电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的许多糖厂利用甘蔗渣发电。广东和广西两省(区)共有小型发电机组300余台,总装机容量800兆瓦,云南也有一些甘蔗渣电厂。中国第一批农作物秸秆燃烧发电厂将在河北石家庄晋州市和山东菏泽市单县建设,装机容量分别为2×12兆瓦和25兆瓦,发电量分别为1.2亿千瓦时和1.56亿千瓦时,年消耗秸秆20万吨。
(二)气体生物质燃料
气体生物质燃料包括沼气、生物质气化制气等。中国沼气开发历史悠久,但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较慢,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个体小厌氧消化池的水平,2004年,中国农户用沼气池年末累计1500万户,北方能源生态模式应用农户达43.42万户,南方能源生态模式应用农户达391.27万户,总产气量45.80亿立方米,相当于300多万吨标准煤。到2004年底,中国共建成2500座工业废水和畜禽粪便沼气池,总池容达到了88.29万立方米,形成了每年约1.84亿立方米沼气的生产能{HotTag}力,年处理有机废物污水5801万吨,年发电量63万千瓦时,可向13.09万户供气。
在生物质气化技术开发方面,中国对农林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的气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截至2006年底,中国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的秸秆气化站保有量539处,年产生物质燃气1.5亿立方米;年发电量160千瓦时稻壳气化发电系统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三)液体生物质燃料
液体生物质燃料是指通过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可以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国的生物质燃料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已初步形成规模。“十五”期间,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建设了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厂,总产能达到每年102万吨,现已在9个省(5个省全部,4个省的27个地(市))开展车用乙醇汽油销售。到2005年,这些地方除军队特需和国家特种储备外实现了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汽油。
但是,受粮食产量和生产成本制约,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大规模替代石油燃料时,也会产生如同当今面临的石油问题一样的原料短缺,因此,中国近期不再扩大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转而开发非粮食原料乙醇生产技术。目前开发的以木薯为代表的非食用薯类、甜高粱、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料,既不与粮油竞争,又能降低乙醇成本。广西是木薯的主要产地,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80%,2005年,木薯乙醇产量30万吨。从生产潜力看,目前,木薯是替代粮食生产乙醇最现实可行的原料,全国具有年产500万吨燃料乙醇的潜力。
此外,为了扩大生物质燃料来源,中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称为甜高粱乙醇),目前,已经达到年产5000吨燃料乙醇的生产规模。国内已经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辽宁和山东等地,建立了甜高粱种植、甜高梁茎秆制取燃料乙醇的基地。生产1吨燃料乙醇所需原料--甜高粱茎秆收购成本2000元,加上加工费,燃料乙醇生产成本低于3500元,吨。由于现阶段国家对燃料乙醇实行定点生产,这些甜高粱乙醇无法进入交通燃料市场,大多数掺入了低质白酒中。另外,中国也在开展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技术的研究开发,现已在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年产600吨的试验生产能力。目前,中国燃料乙醇使用量已居世界第三位。生物柴油是燃料乙醇以外的另一种液体生物质燃料。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既可以是各种废弃或回收的动植物油,也可以是含油量高的油料植物,例如麻风树(学名小桐子)、黄连木等。中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率先在民营企业实现,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等都建成了年生产能力l万~2万吨的生产装置,主要以餐饮业废油和皂化油下脚料为原料。此外,国外公司也进军中国,奥地利一家公司在山东威海市建设年生产能力25万吨的生物柴油厂,意大利一家公司在黑龙江佳木斯市建设年生产能力2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预计中国生物柴油产量2010年前约可达每年100万吨。
二、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政策
为了确保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稳步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行业标准规范生产,法律法规提供保障
本世纪初,为解决大量库存粮积压带来的财政重负和发展石化替代能源,中国开始生产以陈化粮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2001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了示范推行车用汽油中添加燃料乙醇的通告。随后,相关部委联合出台了试点方案与工作实施细则。2002年3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制定颁布了《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试点范围和方式,并制定试点期间的财政、税收、价格等方面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对燃料乙醇的生产及使用实行优惠和补贴的财政及价格政策。在初步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在中国部分地区开展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同时,为了规范燃料乙醇的生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4月和2004.年4月,分别发布GBl8350-2001《变性燃料乙醇》和GBl8351-2001《车用乙醇汽油》两个国家标准及新车用乙醇汽油强制性国家标准(GBl835l一2004)。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试点区域的省份均制定和颁布了地方性法规,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严格市场准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中国生物质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和车用生物乙醇汽油推广使用起到了重大作用。
此外,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保障。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提出,“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其燃料销售体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加快开发生物质能源,支持发展秸秆、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发电,建设一批秸秆发电站和林木质发电站,扩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产能力”。
(二)运用经济手段和财政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除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和标准外,2002年以来,中央财政也积极支持燃料乙醇的试点及推广工作,主要措施包括投入国债资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并优化财政补贴机制等。一是投入国债资金4.8亿元用于河南、安徽、吉林3省燃料乙醇企业建设;二是对国家批准的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4家试点单位,免征燃料乙醇5%的消费税,对生产燃料乙醇实现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三是在试点初期,对生产企业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据实补贴,在扩大试点规模阶段,为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改为按照平均先进的原则定额补贴,补贴逐年递减。
为进一步推动生物质能源的稳步发展,2006年9月,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在风险规避与补偿、原料基地补助、示范补助、税收减免等方面对于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制定了具体的财税扶持政策。此外,自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后,酝酿中与之配套的各项行政法规和规章也开始陆续出台。财政部2006年10月4日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对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申报及审批、财务管理、考核监督等方面做出全面规定。该《办法》规定:发展专项资金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法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包括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通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
三、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在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料资源短缺限制了生物质能源的大规模生产
由于粮食资源不足的制约,目前,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料生产已不具备再扩大规模的资源条件。今后,生物质燃料乙醇生产应转为以甜高粱、木薯、红薯等为原料,特别是以适宜在盐碱地、荒地等劣质地和气候干旱地区种植的甜高粱为主要原料。虽然中国有大量的盐碱地、荒地等劣质土地可种植甜高粱,有大量荒山、荒坡可以种植麻风树和黄连木等油料植物,但目前缺乏对这些土地利用的合理评价和科学规划。目前,虽然在西南地区已种植了一定数量的麻风树等油料植物,但不足以支撑生物柴油的规模化生产。因此,生物质燃料资源不落实是制约生物质燃料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生物质能源工业体系,研究开发能力弱,技术产业化基础薄弱
虽然中国已实现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产业化生产,但以其他能源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尚处于技术试验阶段,要实现大规模生产,还需要在生产工艺和产业组织等方面做大量工作。以废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较为成熟,但发展潜力有限。后备资源潜力大的纤维素生物质燃料乙醇和生物合成柴油的生产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尚缺乏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保障,产业化程度低,大规模生物质能源生产产业化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生物燃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巴西以甘蔗生产燃料乙醇1980年每吨价格为849美元,1998年降到300美元以下。中国受原料来源、生产技术和产业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比较高,目前,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的成本约为每吨3500元左右,以甜高粱、木薯等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的成本约为每吨4000元。按等效热值与汽油比较,汽油价格达到每升6元以上时,燃料乙醇才可能赢利。目前,国家每年对102万吨燃料乙醇的财政补贴约为15亿元,在目前的技术和市场条件下,扩大燃料乙醇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补贴。以甜高粱和麻风树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技术才刚刚开始产业化试点,产业化程度还很低,近期在成本方面的竞争力还比较弱。因此,生物质燃料成本和石油价格是制约生物质燃料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政策和市场环境不完善,缺乏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
生物质能源产业是具有环境效益的弱势产业。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支持是生物质能源市场发育初期的原始动力。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例如投融资、税收、补贴、市场开拓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2000年以来,国家组织了燃料乙醇的试点生产和销售,建立了包括燃料乙醇的技术标准、生产基地、销售渠道、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在内的政策体系,积累了生产和推广燃料乙醇的初步经验。但是,由于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发展潜力有限,为避免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国家对燃料乙醇的生产和销售采取了严格的管制。近年来,虽有许多企业和个人试图生产或销售燃料乙醇,但由于受到现行政策的限制,不能普遍享受到财政补贴,也难以进入汽油现有的销售渠道。对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国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特别是还没有生物柴油的国家标准,更没有生物柴油正常的销售渠道。此外,生物质资源的其它利用项目,例如燃烧发电、气化发电、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等,初始投资高,需要稳定的投融资渠道给予支持,并通过优惠的投融资政策降低成本。中国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中国生物质能源未来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一)逐步改善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石油的进口依存度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构筑在能源安全和有效供给的基础之上。目前,中国能源的基本状况是:资源短缺,消费结构单一,石油的进口依存度高,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7.7%,石油占22.7%,天然气占2.6%,水电等占7.0%;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煤炭占75.6%,石油占13.5%,天然气占3.O%,水电等占7.9%。这种能源结构导致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不可持续性。中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消费量却是世界第二,且需求持续高速增长,1990年的消费量刚突破1亿吨,2000年达到2.3亿吨,2004年达到3.2亿吨。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2005年进口原油及成品油约1.3亿吨,估计2010年将进口石油2.5亿吨,进口依存度将超过50%。进口依存度越高,能源安全度就越低。中国进口石油的80%来自中东,且需经马六甲海峡,受国际形势影响很大。
因此,今后在厉行能源节约和加强常规能源开发的同时,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向能源多元化和可再生清洁能源时代过渡,已是大势所趋,而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中,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开发无疑是一项现实可行的选择。
(二)生物质产业的多功能性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生物质产业是以农林产品及其加工生产的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为原料进行生物能源和生物基产品生产的产业。中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原料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生物质能源的蕴藏量很大,每年可用总量折合约5亿吨标准煤,仅农业生产中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就折合1.5亿吨标准煤。中国有不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可以种植能源植物的土地约l亿公顷,可人工造林土地有311万公顷。按这些土地20%的利用率计算,每年约可生产10亿吨生物质,再加上木薯、甜高粱等能源作物,据专家测算,每年至少可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约5000万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产品不仅附加值高,而且市场容量几近无限,这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生物质能源生产可以使有机废弃物和污染源无害化和资源化,从而有利于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显著改善农村能源的消费水平和质量,净化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生物质产业的这种多功能性使它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中脱颖而出和不可替代,这种多功能性对拥有8亿农村人口的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三)净化环境,进一步为环境“减压”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石化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量剧增,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2.6倍,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200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8.23亿吨,居世界第二位。2025年前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超过美国而居首位。2003年,中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超过了2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酸雨区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30%以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2/3均来自燃煤。预计到2020年,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将分别超过中国环境容量30%和46%。《京都议定书》已对发达国家分配了2012年前二氧化碳减排8%的指标,中国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承担此项任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此外,农业生产和废弃物排放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伤害。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源,以生物质燃料直接或成型燃烧发电替代煤炭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生物燃油替代石化燃油以减少碳氢化物、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贡献巨大。
(四)技术逐步完善,产业化空间广阔
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看,第一,生物乙醇是可以大规模替代石化液体燃料的最现实选择;第二,对石油的替代,将由E85(在乙醇中添加15%的汽油)取代E10(汽油中添加10%的乙醇);第三,FFVs(灵活燃料汽车)促进了生物燃油生产和对石化燃料的替代,生物燃油的发展带动了传统汽车产业的更新改造;第四,沼气将规模化生产,用于供热发电、(经纯化压缩)车用燃料或罐装管输;第五,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原料充足,技术成熟,投资少、见效快,可广泛用于替代中小锅炉用煤,热电联产(CHP)能效在90%以上,是生物质能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第六,以木质纤维素生产的液体生物质燃料(Bff。)被认为是第二代生物质燃料,包括纤维素乙醇、气化后经费托合成生物柴油(FT柴油),以及经热裂解(TDP)或催化裂解(CDP)得到的生物柴油。此外,通过技术研发还将开拓新的资源空间。工程藻类的生物量巨大,如果能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优化育种条件,就有可能实现大规模养殖高产油藻。一旦高产油藻开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由藻类制取生物柴油的规模可以达到数千万吨。
据专家预测估计,到2010年,中国年生产生物燃油约为600万吨,其中,生物乙醇500万吨、生物柴油100万吨:到2020年,年生产生物燃油将达到1900万吨,其中,生物乙醇1000万吨,生物柴油900万吨。
(五)生物质燃料流通体系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
随着生物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现有的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销售体系,将会扩大到以甜高粱、甘蔗、麻风树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的销售,与此相配套的非粮食生物质燃料的收购、调配和销售体系将在全国建立并逐步完善。非粮食燃料乙醇收购价格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有利于促进非粮食生物质燃料发展的原则确定并公布。同时,参照目前已实行的陈化粮燃料乙醇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对非粮食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生产和销售制定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非粮食生物质燃料的生产和销售管理办法、价格及财政税收政策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摘要: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发达与否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水平高低的显著标志。同时,人力资源作为金融业的核心资源,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势在必行。文章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针对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此来完善金融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促进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一、金融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金融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也是科技含量高、创新步伐快的产业,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力资源已逐渐超过物质资源而成为现代金融业的核心资源,因此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成为金融业界的共识。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市场具有竞争性,竞争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成为低成本的领先者或者研发出差别化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开发金融企业的特殊技能或核心能力,这就意味着金融企业必须要依赖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员工,因为他们具有适应环境发展要求的能动特性。因此,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根基在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力开发,离开了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难以为继。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金融企业的管理目标是由金融企业的管理者制定、实施和控制的,但在工作过程中,只有恰当的选用员工,才能圆满地实现金融企业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优秀的能力素质,理解管理者的真正意图。其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在金融机构中,作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需要有人力资源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作为保障。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组织体系更健全,能为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与机遇,更好地为金融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是金融企业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金融业技术领先的保障
金融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先进的技术及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具备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先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发展依赖于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配合和开发先进的金融技术,实现金融企业的发展目标,使金融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金融企业技术领先的保障。
二、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陈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大部分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都出身于传统的人事工作部门,他们将一些落后的人事管理理念和方式带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习惯于将自己传统的观念灌输给员工,认为员工必须服从于领导,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员工的理解,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使员工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被员工真心地接纳。这种陈旧落后的管理观念阻碍了人力资源的正常发展,也阻碍了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二)存在人力资源规划不合理问题
很多金融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详细的合理规划,在制定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盲目地追求简洁便利,使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造成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
(三)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高效率运作具有重要影响,而所谓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就是使员工对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同时,一个工作挑战性越高,未来发展前景越好,薪酬分配越公平合理,就越能吸引高素质的员工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
当下,大多数金融行业普遍缺乏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大多数金融企业存在着薪酬分配不合理及结构单一的问题。例如,大多数金融企业存在着工资和奖金随意发放的现象,过于重视部门领导的个人意愿,缺少对员工个人业绩的正确评价,没有达到激励应有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损失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金融业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健全
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部门对职业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论和实践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担心投入大量培养经费后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会流失。所以,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投入较少,培训效果不明显。
目前,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以讲座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仅仅几次讲座不能从根本上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误区,培养效果不佳。此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培训内容大部分是员工工作中需要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对其他方面的培训涉及很少,使员工在很大程度上缺少了对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认知与规划。另外,部分金融企业对人才培养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不合理,只是注重进行短时间的培训,希望运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培养的缺乏导致了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匮乏,这种不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我国金融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树立 “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真正认识到员工是单位所拥有的最为重要的资本,认识到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就需要从理念着手,站在员工的角度和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角度,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胆引进和使用人才,实现金融企业人才队伍的充实,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应树立公平竞争、人事相宜的管理理念,在正确理念的支撑下合理选用适宜企业良性发展的人才,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竞争的过程充分开发员工的潜能,促进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的管理目标,进一步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二)制订有效的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金融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制订和实施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设立战略性的人才储备库。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回暖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内的外资金融机构总数量仍将会增加,业务种类和规模也有望继续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会更为激烈。为此,应当依据金融行业今后发展的走势,早做策划、早做准备,加大对重点人才的吸引力度,制定科学的人才选聘机制,合理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我国特点的金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和管理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金融业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的关键所在。在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之前,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是金融企业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国金融业应采取全面的薪酬体系,对员工工资和奖金的发放要合理公平。首先要制定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严格依据按劳分配、按能分配的原则,做到公平分配。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还应做好绩效考核的工作,对业绩突出及贡献较大的员工实行奖励制度,实现人才激励机制的目标。其次,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时,还应该格外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训,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激励机制的制定要注重其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除了给予物质方面的奖励,还应给予员工人文关怀,加强精神方面的激励,充分发挥激励的效力,使企业得到员工的认可,同时达到金融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构建新型的金融业人才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在金融行业快速崛起的过程中,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构建一套新型合理的人才教育体系,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掌握先进的工作技能,增强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必然趋势。要注重人力资源的连续性开发,吸引和留住现有人才,以及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内部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建立现代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将高校对金融发展过程中应发挥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功能进行拓展和强化,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培养、金融技术创新等支持,为金融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各金融机构要对培训加以重视,构建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联动。各个金融机构要制订适宜自己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规划,尽力改善自身以讲座为主的单一培训模式,形成多元化并且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训方式,增强培训中与员工的互动,达到培训的目标。此外,除了加强员工基本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培训外,金融机构还应该对员工进行新技能和新知识的教育,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帮助员工合理规划其职业生涯。还要合理规划培训和教育经费的使用,在注重短期培训的同时,更要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计划,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从而多方面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应注重金融人才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以适应各类用人机构的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与网络学习,以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设备为载体进行个性化、专门化的培训,从而提升金融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当下,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尚未完善,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行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冲击,这就要求金融业必须要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通过改变理念、完善体系、增强培训等方式,做好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尽力挖掘员工的潜能与价值,保证金融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为使我国金融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与管理,只有具有了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才能确保我国金融企业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金融系统可以为农业和农民提供诸多方面的服务:
(1) 提供信贷服务, 以购买商品性投入品;
(2) 为农业发展提供专项贷款:
(3) 为商贸组织、供销社提供农副产品收购贷款 (预付资金) ;
(4) 为农村居民提供储蓄服务;
(5) 农村融资组织为农民提供资金互助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解决需求者燃眉之急, 实施到期的结算;增加农户可支配资源总量, 扩大投资规模;改善资源分配, 增进资源运用的灵活性。但是, 目前正规的金融组织的信贷服务不能满足农业发展之需要, 资金短缺成为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 困扰着成千上万的农家。
一、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品种滞后农村实际需求。
优惠利率、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在农村有广泛需求。从对“三农”的支持政策看, 政策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相反政策性金融缺位严重。支持农业生产的优惠利率、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至今仍是空白, 农民对此感到无奈。
(二) 让农民承受高利率的政策设计有失公平。
农户小额贷款在政策设计时, 过多的考虑到调动信用社积极性, 较少考虑到农民能够承受的贷款成本。政策允许其高幅浮动利率, 浮动区间为[0.9-2.3]。在实际调查中, 我们发现某些地区农民贷款利率高达9.36, 这比城市、工业、居民贷款利率高出近1倍多。让弱势的农村农业、农民承担高于城市工业、居民贷款利率的政策设计有失公平。
(三) 让农村信用社充当政策性业务的主角不合理。
一是由于农村信用社是商业性, 追逐利润是本性, 很难想象在承担政策业务上他们会下真工夫。二是让商业性的农村信用社承担政策性金融风险, 对农村信用社也不公正。
(四) 让中央政府最后被动买单的设计更缺少科学性。
前不久国家对信用社进行贷款核销。这种事后被动“买单”的设计远不如事前设计出农村金融政策性补贴政策, 通过优惠利率或贴息贷款直补给取得贷款的农民, 这也便于国家牢牢掌握引导农业产业升级的主导权。
二、中国农业金融体制改革
农业金融体制改革既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 又作为我国金融体制配套改革的一个方面。它们引起的反响和涉及的范围, 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讲, 都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金融体制改革将沿着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者职能明晰、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方向进行。
(一) 调整商业性金融—农业银行的改革。
农业银行的改革, 应使其向国有商业化银行转轨。目前, 农业银行仍代管农村信用社。这样做, 一方而使农行无经济效益, 积极性低;另一方面造成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越来越淡薄, 业务发展越来越具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特色, 与农业合作信用社坚持为社区农民服务的服务宗旨不符。综上两点, 农业银行应撤消对农村信用社的领导管理, 同时, 中央银行应为信用社分体后的农业银行的发展, 从分支机构的设置与资金关系上创造相应条件。
“脱钩”以后的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之间不再是行政隶属关系, 而是商业竞争关系。另外,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与农行分开后, 农行也减轻了政策性贷款损失, 这将更有利于农行作为商业银行独立发展。
(二) 完善政策性金融—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自1994年底组建以来, 政策金融职能作用得到初步发挥, 独立运行的经营体制也初步形成, 但因经营体制尚不完善, 所以仍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来看,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体制主要需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 完善代理制。
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行机制有两种选择:代理制与自营制。委托代理制是国际上常用的做法, 它有利于节省开支, 降低交易成本。自营制则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由政策性银行自身办理各项业务, 无疑这种运作方式的交易成本极大。从我国现有需要和可能出发, 农业发展银行宜实行业务代理制。现在农发行设在省级, 具体业务由农行代理。随农业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转轨, 目前因代理而引发的冲突日趋激烈。农发行难以从内部对农业银行代理行为实施有效约束, 农业银行则不堪代理业务重负。故目前主要试行着两种办法: (1) 运用各种手段对农行加强约束, 完善代理制; (2) 地、县两级改由人民银行代理。由于人民银行无利润动机, 此举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代理行为。此外, 还有第三种方法, 即在农业发展银行向即将组建的农业信用合作社参股, 并刘‘其行使监护权后, 由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代理农发行业务。
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目前, 农发行无力顾及中长期贷款业务, 主要是受到资金来源的制约。因此, 可考虑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如: (1) 让农村邮政储蓄网点将所吸收的资金售给农业发展银行; (2) 将农村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一部分资金存放入农业发展银行; (3) 让农业发展银行接纳农村信用合作银行转存款;规定商业银行购买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银行债券; (4) 由农业发展银行面向社会发行中长期债券等。
(三) 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
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泰外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相比显得不够灵活, 主要还是支持粮、棉、油收购和一小部分的扶贫、开发贷款。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学习国外经验, 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 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而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较大比例地提高对农业开发、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 对经济与生态能协调发展的农、林、渔业等一些获利能力较低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低息贷款的支持,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完善合作金融—建立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
在市场经济中, 原有的农村信用社因其运作方式存在规模小、实力弱、过于分散等特点, 已越来越显示出其效率低、信息不灵、竞争力不强、抗风险力差等缺点, 因而需要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农村合作银行就是这样一种金融组织。它既保留农村信用社互助合作的性质, 放大、提高合作范围与质量又能使农村信用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增强自身活力, 提高效率与抗风险能力。农村合作银行将由乡 (镇) 信用合作银行和县 (市) 信用合作银行两级法人组成, 并由农业发展银行参股 (不控股) , 县 (市胎用合作银行实施监护。这样做符合节省成本, 防止合作金融“蜕变”和阻止农村资金外流的要求。农村合作银行处于社会核心结构的边沿, 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是农村金融的新生长点。它将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生力军。
(五) 制定农村政策性金融法规, 完善监管。
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 在规范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的同时, 明确界定其与政府、央行、商行、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摆脱外部客体超越法规的干预,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保障资产的安全。
(六) 规范民间信用市场管理。
民间信用市场利弊共存, 生命力又很顽强, 所以只能因势利导, 趋利避害, 加强管理, 引导它走上正确道路。为此, 应建立健全全国性及地方性规范民间信贷行为的专门法规, 通过立法使其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让民间信贷公开化, 逐步使民间信用市场由无形转为有形。一般可在县、乡两级综合农贸市场内设立民间信用市场场地, 以便借贷双方供需见面, 并同时办理合同、公证等手续。有关部门重点管好民间信用市场利率, 根据当地资金平均利润率及供求状况, 定期公布利率上限, 打击高利贷剥削活动。另外, 农民从民间信贷中获得的利息收入, 特别是大额利息收入, 与从国家银行、信用社存款或买国库券得到的利息收入一样应照章纳税, 以避免由民间信贷牟取暴利。
三、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农村货币与资金的融通, 农村金融部门是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性部门。制定政策时, 应站在全局的高度, 协调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其他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经济资金需要与农村金融可能筹集的资金供给之间的平衡问题;解决农村投资规模与国家总规模控制的平衡问题;解决农村金融组织的合理发展问题。
摘要:在现代经贸社会中, 金融好比经济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 在配置有限资源, 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在我国, 农业金融和农村借贷由国家专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民间借贷所组成。
关键词:我国农业,金融政策,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俐贞, 公务员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教程, 研究出版社, 2004
关键词:三峡库区;经济发展;金融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2301
1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金融政策的现状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库区经济发展滞后,库区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与全国和重庆主城区差距拉大。 库区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库区内各区县人均产出水平的巨大差异和增长速度上存在的不平衡,靠近主城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县人均GDP和GDP增长率两个指标均要领先于一些地处偏远、工业基础较差的区县。 投资增长后继乏力,经济发展存在隐忧。随着移民投资的淡出,库区投资增长速度会出现进一步回落,可能对经济持续增长带来影响。 此外,还存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区域间表现极不平衡;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就业压力不降反增;财政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等问题。
库区金融政策的现状是库区所获得的间接融资比例是非常高的,相对而言,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则偏弱。在政策性业务方面,受成本收益的约束增强,国有商业银行对政策性业务参与的热情不够,或者利用政策性业务的贴补性质吸引商业性业务。国家开发银行则存在资金运用过度集中的问题,主要投向公路、电力、水利等收益率较高、现金流较好的项目,挤占了商业银行的业务。
2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存在的问题
(1)国家开发银行融资政策性特点不突出。国家开发银行满足库区的政策性信贷需求的能力还十分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发面:①国家开发银行大规模投放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也是商业银行争夺的优质资产,两者的资金运用领域大多重合,在商业银行不愿投入的长期性、低收益、高风险项目中发挥作用有限;②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虽填补了商业银行退出后这一领域存在的空白,但是本质上看,这些贷款项目也属商业银行应发挥作用的领域;③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还受制于地方政府和担保公司财力,库区的地方政府往往财力窘迫,难以通过自有资金的杠杆效应使辖区内中小企业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取更多信贷支持。
(2)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不良贷款包袱沉重,对库区产业支持力度有限。1998年后,本来由农业发展银行负责受理的贫困地区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国家规定的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相关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贷款等政策性贷款业务又恢复到农业银行办理,农业发展银行则专门办理粮、棉、油等农作物和主要农畜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金融服务功能单一。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人民银行再贷款和发放金融债券。截至2004年底,库区共发放农产品收购贷款25亿元,其中各类不良贷款余额高达20亿元。
商业银行认为,不良贷款率的大幅上升进一步加深了商业银行高层对这部分分支机构的负面评价,高风险使商业银行选择了不作为,金融服务职能严重萎缩。其主要体现为:
①机构推出。库区商业银行机构大幅度减少缘于商业银行对机构网点盈亏评估。1997年库区15区县商业银行储蓄所以上网点有896个,至2004年末已下降至512个。而同期受淹没影响更大,经济发展水平更低的库区腹心和库首9区县,金融机构数量下降幅度则高达54.1%,金融机构的收缩效应很可能将淹没对库区经济的负面冲击扩大化、持久化。
②权限上收。目前,库区除了万州、涪陵等经济基础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的商业银行拥有十分有限的信贷审批权限外,其它各区县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沦为单一的吸收存款、履行支付结算职能、向上汇报贷款项目信息的金融单位。
③信贷资金损失严重、实际信贷收益率低,制约信贷投放。受库区产业衰退、蓄水淹没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库区信贷资产损失严重,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全国及重庆市的平均水平。基于商业考虑,银行上级机构趋向于对这些基层机构评定较低的级别,从而主动抑制这些地区的信贷投放。
3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
3.1建立适应三峡库区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
(1)建立针对三峡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在三峡工程大开发初期,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但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 私人投资很少涉足, 因而成立三峡经济发展的政策银行来筹措建设资金, 是有效率的选择。
(2)适当撤并效益不好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三峡库区国有商业银行比重较高, 在改革开放初期, 其对于集聚社会建设资金用于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 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基层营业网点效益低下, 不良资产比例较高, 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桎梏。因此, 应当撤并效益不好、扭亏无望的基层营业网点, 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中心城市分行的作用, 集中资金和人力支持大中型企业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及跨国经营方向发展, 实现规模收益。
(3)结合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 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三峡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作用, 以效率优先来发展经济, 因而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 提供小额信贷为中小企业服务是必然的选择。
3.2培育三峡金融中心, 健全三峡金融协调机制
(1)根据三峡库区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增长极理论, 充分利用和发挥三峡中心城市的优势, 打造三峡库区的金融中心。可考虑中心城市的经济、技术和人才优势, 建立沪市和深市的证券交易所的异地交易中心, 加强资本市场建设。
(2)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在培育地区金融中心的同时, 应当尽快完善三峡库区内部的金融资源和政策的协调, 以统筹区域发展;另一方面, 要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 大力吸引外部资金投资三峡的经济发展。
3.3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施有区别的金融政策
(1)货币市场方面。实行与区域外有差别的存贷款利率,存贷的利差由国家财政贴息支持。降低三峡库区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满足三峡的资金需求。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金融政策对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放松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实行政策倾斜, 允许三峡库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 增加其经营收益, 激发其为三峡经济服务的积极性。
(2)资本市场方面。设立三峡经济发展基金。加大对三峡库区股票及债券发行政策的倾斜力度, 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加快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繁荣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重庆市委和市政府乃至重庆市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是重庆市乃至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完成三峡工程建设目标,破解“百万大移民”难题之后的又一项关系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重要任务。依靠金融政策促进三峡库区发展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赵曦.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开发区发展金融政策】推荐阅读:
中国扶贫开发政策06-27
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解读10-21
开发区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汇报10-07
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10-26
校本课程开发怎样开发09-29
开发区职员考核办法07-11
开发区盗窃事件预案10-12
走进开发区活动方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