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共8篇)
一去二三里
登鹳雀楼
静夜思
北宋 邵雍
唐 王之涣
唐 李白
一去二三里,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一年级 下册
春晓
唐 孟浩然
黄河入海流。
疑是地上霜。
欲穷千里目,举头望明月,更上一层楼。
低头思故乡。
夜宿山寺
梅花
唐 李白
宋 王安石
危楼高百尺,墙角数枝梅,手可摘星辰。
凌寒独自开。
不敢高声语,遥知不是雪,恐惊天上人。
为有暗香来。
咏柳
悯农
唐 贺知章
唐 李绅
春眠不觉晓,碧玉妆成一树高,锄禾日当午,处处闻啼鸟。
万条垂下绿丝绦。
汗滴禾下土。
夜来风雨声,不知细叶谁裁出,谁知盘中餐,花落知多少。
二月春风似剪刀。
粒粒皆辛苦。
绝句
春游湖
小池
唐 杜甫
宋 徐俯
宋 杨万里
迟日江山丽,双飞燕子几时回?
泉眼无声惜细流,春风花草香。
夹岸桃花蘸水开。
树阴照水爱晴柔。
泥融飞燕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荷才露尖尖角,沙暖睡鸳鸯。
小舟撑出柳阴来。
早有蜻蜓立上头。
早发白帝城
宿新市徐公店
唐 李白
宋 杨万里
朝辞白帝彩云间,篱落疏疏一径深,千里江陵一日还。
树头花落未成荫。
两岸猿声啼不住,儿童急走追黄蝶,轻舟已过万重山。
飞入菜花无处寻。二年级 上册
游子吟
望庐山瀑布
唐 孟郊
唐 李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日照香炉生紫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遥看瀑布挂前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长歌行(节选)
绝句
寻隐者不遇
汉乐府民歌
唐 杜甫
唐 贾岛
百川东到海,两个黄鹂鸣翠柳,松下问童子,何时复西归。
一行白鹭上青天。
言师采药去。
少壮不努力,窗含西岭千秋雪,只在此山中,老大徒伤悲。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云深不知处。
山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回乡偶书
唐 杜牧
唐 刘长卿
唐 贺知章
远上寒山石径斜,日暮苍山远,少小离家老大回,白云深处有人家。
天寒白屋贫。
乡音无改鬓毛衰。
停车坐爱枫林晚,柴门闻犬吠,儿童相见不相识,霜叶红于二月花。
风雪夜归人。
笑问客从何处来。二年级 下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杂诗
竹石
唐 李白
唐 王维
清 郑燮
故人西辞黄鹤楼,君自故乡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烟花三月下扬州。
应知故乡事。
立根原在破岩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来日绮窗前,千磨万击还坚劲,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寒梅著花未?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任尔东西南北风。
花 影
宋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三年级上册
所见
鹿柴
敕勒歌
清 袁牧
唐 王维
北朝民歌
牧童骑黄牛,空山不见人,敕勒川,阴山下。
歌声振林樾。
但闻人语响。
天似穹庐,意欲捕鸣蝉,返景入深林,笼盖四野。
忽然闭口立。
复照青苔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舟夜书所见
乐游原
清 査慎行
唐 李商隐
月黑见渔灯,向晚意不适,孤光一点萤。
驱车登古原。
微微风簇浪,夕阳无限好,散作满河星。
只是近黄昏。
蜂
望天门山
赠刘景文
唐 罗隐
唐 李白
宋 苏轼
不论平地与山尖,天门中断楚江开,荷尽已无擎雨盖,无限风光尽被占。
碧水东流至此回。
菊残犹有傲霜枝。
采得百花成蜜后,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年好景君须记,为谁辛苦为谁甜?
孤帆一片日边来。
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年级下册
村 居
江畔独步寻花
春 日
清 高鼎
唐 杜甫
宋 朱熹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相见不相识,忙趁东风放纸鸢。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牧 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黄四娘家花满蹊,胜日寻芳泗水滨,千朵万朵压枝低。
无边光景一时新。留连戏蝶时时舞,等闲识得东风面,自在娇莺恰恰啼。
万紫千红总是春。峨眉山月歌
宿建德江 唐 李白
唐 孟浩然 峨眉山月半轮秋,移舟泊烟渚,影入平羌江水流。
日暮客愁新。夜发清溪向三峡,野旷天低树,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清月近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不脱蓑衣卧明月。
映日荷花别样红。四年级 上册
四时田园杂兴
初秋行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宋 范成大
宋 杨万里
唐 王维
昼出耘田夜绩麻,落日无情最有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偏催万树暮蝉鸣。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听来咫尺无寻处,遥知兄弟登高处,寻到旁边不作声。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子夜吴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元 日 宋 苏轼
宋 王安石
水光潋滟晴方好,爆竹声中一岁除,山色空濛雨亦奇。
春风送暖入屠苏。
莫愁前路无知己,欲把西湖比西子,千门万户曈曈日,天下谁人不识君?
淡妆浓抹总相宜。
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年级 下册
游园不值
泊船瓜洲
清 明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墨 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识庐山真面目,姑苏城外寒山寺,只缘身在此山中。
夜半钟声到客船。五年级 上册
十五夜望月
石灰吟
秋 思
唐 王建
明 于谦
唐 张籍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终南望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客中作 唐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念天地之悠悠,林表明霁色,独怆然而涕下。
城中增暮寒。
五年级 下册
江南春
江畔独步寻花
渔歌子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寒 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 杜甫
唐 张志和
黄师塔前江水东,西塞山前白鹭飞,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流水鳜鱼肥。
桃花一簇开无主,青箬笠,绿蓑衣,可爱深红爱浅红?
斜风细雨不须归。
约 客
书湖阴先生壁
宋 赵师秀
宋 王安石
黄梅时节家家雨,茅檐长扫静无苔,青草池塘处处蛙。
花木成畦手自栽。
有约不来过夜半,一水护田将绿绕,闲敲棋子落灯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春潮带雨晚来急,日长篱落无人过,野渡无人舟自横。
唯有蜻蜓蛱蝶飞。六年级上册
舟过安仁
碛中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杨万里
唐 岑参
宋 陆游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已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题画兰
清 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11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我劝天公重抖擞,非无脚下浮云闹,不拘一格降人才。
来不相知去不留。
六年级 下册
题临安邸
出 塞
乡村四月
宋 林升
唐 王昌龄
宋 翁卷
山外青山楼外楼,秦时明月汉时关,绿遍山原白满川,西湖歌舞几时休。
万里长征人未还。
子规声里雨如烟。
暖风熏得游人醉,但使龙城飞将在,乡村四月闲人少,直把杭州作汴州。
不教胡马度阴山。
才了蚕桑又插田。
观 猎
惠崇《春江晚景》
唐 王维
宋 苏轼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竹外桃花三两枝,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春江水暖鸭先知。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蒌蒿满地芦芽短,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正是河豚欲上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唐 杜甫
宋 陆游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古人学问无遗力,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少壮工夫老始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纸上得来终觉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知此事要躬行。
西江月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所有教材中编者共安排了22次口语交际活动。每次以一个话题为依托, 训练一种交际方式。涉及的交际方式有介绍、讲解、聊天、讲述、调查、自荐、拒绝、讨论、演讲、劝说、采访、接受采访、倾诉、倾听、对话、谈判、座谈、应对、主持、推销、辩论等二十多种。在每一种交际方式下, 教师都能以话题来承载知识与能力要点, 以情境的模拟演练来体验过程与方法, 以各种活动来进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其特点包括:
一、听说兼备
口语交际过程中, 听和说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这段教材正是基于这一点, 将“听”与“说”并行, 并且贯穿始终。“听”的这条线, 从学会聆听开始, 到听懂意思, 听清来龙去脉, 听出重要信息, 再到听出真正意图, 听出言外之意, 直至听出问题和漏洞。“说”的这条线也是从复述、讲述, 克服心理障碍开始, 到与人交往中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对象说话, 再到根据别人反应、现场情况说话, 直至主持、辩论等难度较大的说话方式。从始至终, 这两条线手挽着手行进, 与课标的要求保持一致。
二、分解难点, 循序渐进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坚持。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训练点必须由易到难, 顺次作好铺垫, 让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三、突现“交际”, 提供情境
口语交际与一般的口头表达是有区别的。它所具备的交际性决定了学习过程中要有可操作的合适的情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为了更好突现口语交际的交际性, 教科书在话题的选择和情境的设置上做了许多工作。
四、联系生活, 便于演练
这套口语交际系统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步骤清晰, 情境丰富, 这些特点都方便学生学习演练。首先, 在话题的选择可尽能贴近学生生活。再则, 内容的编排上, 轻松引人话题后, 从“想一想”到“试一试”到“练一练”, 分三步进行。
在教学中, 我将理论充分联系实际,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面对挫折》时我作了如下安排: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我先请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边听边思考这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在背景音乐下, 示范讲述贝多芬的故事。
(利用故事营造气氛,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 把情绪转移到口语交际的学习上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语言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讲述故事的生动具体、条理清晰为后面学生的讲述做好了榜样, 奠定了基础。)
在听完了贝多芬的小故事, 我再引导学生体会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各种挫折后的感受。告诉他们其实挫折并不可怕, 只要你能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
2、开展“故事讲评会”。
从学生对故事的评价中, 我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面对挫折的态度, 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3、开展“访谈会”。
故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同学们, 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 或多或少都遇到过挫折, 你有没有哪一次挫折至今还印象深刻呢?你受挫后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使自己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
访谈一:“实话实说”
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 抒真情”, 真正地把自己曾经遭遇挫折的经历说出来, 与同学一起分享, 并进行分析。
访谈二:“知心热线”
解决难题。
1、张涛的爸爸妈妈又吵架了, 他们还喊着要离婚, 张涛的心情坏透了.张涛该怎么办呢?
2、刘小英, 一名优秀的初二学生, 爱好主持。在祖国60周年庆典上她担任女主持, 却因为经验不足造成多次错误, 活动结束后遭到了老师的批评, 她心里难过极了, 此时的她该怎么办?
引导:
1、面对挫折的两种态度:畏难止步, 向挫折屈服;迎难而上, 勇于战胜挫折。名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都能迎难而上, 勇于战胜挫折。面对挫折, 刚毅顽强;面对挫折, 智慧豁达;面对挫折, 勇敢无畏。
2、师生小结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1) 冷静对待 (2) 自我疏导 (3) 请求帮助 (4) 积累经验
3、学生谈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收获及教师小结
(1) 学生总结收获。 (2) 教师小结。
今天的活动, 使我们深刻地体验到: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我们成长的伙伴, 我们将在挫折中成长!生活中的强者面对挫折, 不是手足无措、被动等待, 而是积极总结经验, 反思己过, 知难而进、永不退缩!同学们是愿意做生活的强者还是做弱者呢?让我们一起同唱一首不畏困难、笑对挫折的歌曲吧!做生活的强者, 不断谱写你成功的乐章! (在学生齐唱《真心英雄》的歌曲中结束教学。)
口语交际课除了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外, 还要使学生在情感、价值、态度上得到很大提升。正因为这一点, 使得教师在处理这堂课的时候, 很容易偏离轨道, 可能上着上着就成了一堂思想教育课, 而非口语交际课了, 而这也正是口语交际课最难把握的一点。
除此之外, 鄂教版语文教材还注重了阅读版块的独特设计和新颖的写作训练, 也注意到了经典课文的选编, 但在使用过程中我发也发现了些许的美中不足:
1、教材整合性不强。虽然编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注意了将教材分主题分单元进行编写, 但我发现相邻的单元与单元之间联系不紧密如:八年级下册教材六个单元内容分别是:对话——遥望星空——家园——语言的魅力——自然之谜——山水情怀。仔细分析我们能发现其实对话单元与语言的魅力单元关系紧密, 但教材却将两者编排分离, 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
2、经典篇目不突出, 自读课文编排过少。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是不可或缺的, 往往经典篇目都是流传已久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鄂教版教材在选取篇目的时候虽然注重了地方教材的特色, 却也使得一些比较经典的文章与同学和老师们失之交臂, 例如:《口技》 (林嗣环)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藤野先生》 (鲁迅) 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教材中却没有出现。由于篇幅的限制, 想要编者多选课文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但可以仿效人教版每册书后的名著导读列举优秀的文章让同学们选择阅读。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涉及的材料偏少。编者编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方法, 提高综合素养。但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有限, 这样反而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不利于学生的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这套语文课本经过十余年的使用,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总体状况是比较好的,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注音、词形、语法和标点等方面。这些问题是就我们的学识和能力发现的,未必全面,也不一定都恰当。现列出发现的问题,提出我们的商榷意见,向教材编者和学界请教。
一、 注音问题
1.部分轻声词语注音
“葡萄”在《现汉》第6版中注为轻声,课本注为原调。值得注意的是,《现汉》2005年第5版以及此前版本均注为pú·táo。根据词典的“凡例”说明,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字,注音上标调号,注音前再加圆点。《现汉》第6版之前,课本把“葡萄”注为原调是可以的,现在《现汉》明确注为轻声,课本宜改为轻声。
《现汉》中“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字,课本注音分为两类:“太阳”“知道”注为原调,“母亲”“打算”“棉花”注为轻声,结果造成注音体例不统一,显得随意。对于这类词语,小学课本可在《现汉》注音基础上选择一种,但原则应该统一。从减少轻声、减轻小学生学习语音难度方面考虑,建议这类词语统一标注原调,如“母亲”注为mǔ qīn,“打算”注为dǎ s uàn,“棉花”注为m ián h uā。
2.其他零星注音
(1)有的像人在打呼噜(lū)(三下125页)
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lū)着(四上58页)
“呼噜”在《现汉》中有两个:
【呼噜】hū lū 形容打鼾或吸食流质食物等发出的声音:他气管炎犯了,嗓子里~~老响。
【呼噜】hū·l u 睡着时由于呼吸受阻而发出的粗重的呼吸声;鼾声:打~。
课本中第一个“呼噜”显然是名词,应读轻声。虽然只是给“噜”字注音,但注的是“呼噜”中“噜”的读音,应注为轻声lu,否则容易误解为拟声词。第二个“呼噜”是拟声词,注音正确。
(2)嗯(èn g),奶奶听懂了。(二上30页)
“嗯”在《现汉》中有ńg、ňg、g三个常见读音,但没有èn g这个音。“嗯”是仅有鼻音的音节,发音时口腔闭合,气流从鼻腔出来。根据文中“表示应答”的意义,注音应为g。
二、 词形问题
1.“啊”的词形及变化
语气词“啊”发音时往往受到它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而产生音变,随着音变,“啊”也通常习惯写成“呀、哪、哇”等不同的词形。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现把黄廖本《现代汉语》[4]该部分音变规律抄录如下:
经查,课本“啊”的词形变化存在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地方(选用部分正确例子用于对比):
当然,课本中“啊”的词形运用(变化)多数还是符合音变规律的,如:
他睡得好熟哇(四上115页)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四下45页)
养不活你呀(六上67页)
海上的风真大呀(六上124页)
水是真君子啊(六下122页)
从规范运用语言的角度考虑,我们建议课本应统一、正确地使用“啊”的音变规律,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普通话文本。
2.“树阴”等“~阴”类词形问题
课本出现的这类词语主要有:林阴道(一上104页)、树木成阴(三下113页)、绿树成阴(四下104页)、绿阴(五上24、68,六上91页)、树阴(六上90页)。
依据最新汉字规范《通用规范汉字表》和《通用规范汉字字典》,“树荫”“林荫道”“绿树成荫”等词语不仅是规范的,而且是“阴—荫”系列词语的推荐词形。因此,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之后,我们建议课本一律使用“树荫”等用“荫”字的推荐词形。
3.数字使用问题
(1)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五上113页)
2011年发布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如果一个数值很大,数值中的‘万’ ‘亿’可以采用汉字数字,其余部分采用阿拉伯数字。”划线数字的规范写法应是:428万4000字,或428.4万字。
(2)为什么要在12月10日下午4点半颁奖呢(五上115页)
“4点半”宜写作“四点半”或“4时30分”。
(3)王冕已经十岁了(五上133页)
海伦10岁的时候(五下55页)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如果表达计量或编号所需要用到的数字个数不多,选择汉字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在书写的简洁性和辨识的清晰性两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时,两种形式均可使用。”那么,用“十岁”或“10岁”都可以,但从规范和统一角度考虑,课本使用体例宜保持一致。
4.其他零星问题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 iàn)(二下100页)
“见”字现在已经没有x iàn这个音,对小学生来说直接注x iàn音,学生不能理解,甚至会误以为“见”是个多音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5]“见”字头下第⑤义项为:“x iàn(现),出现。“注意”上古没有‘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作‘见’。”这就是说,这句古语产生的时候用“见”是理所当然,但在今天,特别是小学课本中,我们认为从方便理解的角度,写成“现”字为好。如果出于保持古语原型的考虑用“见”字,则应该加个注解进行说明。
(2)发奋图强(三上75页)
“发愤”和“发奋”是一对有包孕关系的异形词。《辞海》[6]只收“发愤”。《现汉》二词均收,“发奋”有两个义项:①振作起来;奋发。②同“发愤”(决心努力)。组合成“发fèn图强”这个词语,《现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7]《应用汉语词典》[8]都只收“发愤图强”,《新华词典》[9]收“发愤图强”,解释是“也作发奋图强。决心奋斗,谋求强盛。”2014年11月7日检索《人民日报》,“发愤图强”122例,“发奋图强”96例。从以上权威辞书处理和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发愤图强”是这个词语的常用词形。再联系这个词语在课本中出现的语境(课本为“读读背背”的一组词语: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发fèn图强、救亡图存……),使用“发愤图强”可能更好。
三、 语法问题
1.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五下105页)
句中的量词在今天看来不是很恰当。课文选自萧红于1941年出版的《呼兰河传》。现代白话文的量词使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规范和稳固的过程。早期白话文中往往有一些和今天不同的特殊量词用法,如:
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唐弢《琐议》)
再如鲁迅作品中也有“一匹老鼠”(《故事新编·铸剑》)、“一匹猹”(《故乡》)等量词用法,但今天一般都不这么用了。我们认为,为了给小学生提供典范的现代汉语文本,宜将这类量词改为今天一般常用的量词,或者加注释说明今天一般应使用的量词。课本中的“一头谷穗”可改为“一根谷穗”。
2.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六上71页)
“冒”是个官话方言词,有“超出、越过”的意思,如北京话“钱花冒了”,山东淄博话“坐车坐冒了站”等。[11]课文中从姥姥的口中说出这个方言词本属正常,但作为语文课本,使用这个方言词就不太规范、妥帖,和推广普通话的目标相悖。而且由于课本使用范围广,对不是这个方言区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会受到一定影响。建议把划线处改为“按出来了”。
四、 标点问题
1.并列引号之间是否用标点
“河”、“池”都带“氵”
“跑”、“跳”都带“足”(一下35页)
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六上117页)
《标点符号用法》(2011年版)明确指出:“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这是因为引号在客观上已经对并列成分起到分割作用,为了标点使用的简洁,就不再使用顿号了。因此,上面前两例中的顿号应去掉。第三例考虑到句子较长,引号间的逗号去掉后,可在“说法”后加个逗号,这样读起来比较顺口。事实上,课本有的地方对这种情况的标点处理又是正确的,如:
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四上54页)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入网”“上网”的话题(四上100页)
2.特定日期是否用引号
我们怎么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呢(三下58页)
为了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五下111页)
同是“六一”儿童节,一个用了引号,一个没用,显然不统一。按照《标点符号用法》,“在书写带月、日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时,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月和日”,“六一”应加上引号。
3.引号内末尾是否用标点
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四上117页)
引号内末尾是否使用标点,应视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句中“救命啊,救命!”做“呼喊”的定语,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因此叹号应去掉。课本也有类似的例子,引号内末尾处就没用标点,如:
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四下88页)
如果引用部分可以独立成句,则句末需要标点,如:
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啼叫声:“克噜——克哩!”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群天鹅。(四下87页)
4.其他零星标点问题
(1)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五下42页)
该句连用两个顿号,但却不是同一层面的并列关系,容易造成误解,如将第二个顿号改为连词“和”,句子就顺多了。
(2)你看,古人尚且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怎么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六上145页)
划线部分句子很长,读起来显得吃力,宜在“小主人”后加个逗号。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通用规范汉字表[S].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3]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通用规范汉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 夏征农.辞海(1999年版语词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7]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8]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5个生字,注意“簿”、“茂”的写法。
2、知道本组诗歌从哪几方面学了少年旅行队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散文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浓郁的抒情色彩。
4、背诵课文最后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通过理解课文、朗读课文体会出旅行队队员们在旅途中的愉快、兴奋而又满怀向往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锻炼成长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出旅行队队员们在旅途中的愉快、兴奋而又满怀向往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锻炼成长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不知学生预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总结学 理解重点:《老师》:“亲爱的老师,生活的老师,你快把我们养大吧!最重要的实现让我们看到许多困难,然后才看到成功。”你体会到什么?
《小纸船》:“看!连一只小纸船都漂得这么久,这么远!”更何况怎样?
《听广播》:“这种联系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血液里”这种“联系”指的是什么?
《标本》:“不要让一些无用的东西占去了地方”什么是“无用的东西”?应该记住哪些?
(点评:设计全班交流的目的是相同诗段的交流为深化认识,不同诗段的交流为交互学总结----拓展与延伸)
诗中说:“大山它使我坚强、镇静,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大海它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所有的河流,使我灵巧活泼,永远前进”
“大山”“大海”和“所有河流”真有这么大的神力吗?你有没有这一类体验?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精心设计
快乐识字
——《识字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文是鄂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篇识字课文,这篇识字图文并茂,课文中既有识字口诀,每句识字口诀中都展示了“口字旁”字的构字规律,又有春、夏、秋、图不同季节的美景,还配上了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诗句中含有这些口字旁的字。文本的编排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还感受到了诗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编者的苦心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字,会认双横线中的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诗词佳句。
3、通过读句识字,感受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领会按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感受祖国语文文字的丰富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汉字,正确书写生字。
2、了解“口字旁”的构字规律。
【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识字课时,我们始终保持一个观点:应当让识字成为非常有趣的一个过程,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展开识字活动。好玩又有趣,才能让学生投入到识字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识记生字,这样记住的生字才不容易忘,才是有效率的识字。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变魔术、听声音,猜声音,玩构字小游戏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快乐的参与到识字中。
【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你们瞧——(师出示生字卡片“门”和“耳”),大家一起读一读吧!
2、现在我要来变个小魔术了!生字变、变、变。(将字卡组合)猜猜看这是什么字? 全班齐读这个字。
3、师:门中有耳就是“闻”。(用手在耳边做听的动作)大家看看我的动作,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今天要学的“闻”是用耳朵听的意思。今天我就考考大家,看看谁的小耳朵最灵!仔细地听一听吧!
二、归类识字
1、(课件播放鸟、乌鸦、狗的叫声)你听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相机出示“鸟”、“犬”字卡,板书到黑板上。
2、师:大家的耳朵真灵,真会听!现在老师又要来变个魔术了!(将字卡“口”和“鸟”组合)小鸟张口叫就是—— “鸣”(1)指名学生读字,读准字音。(3)小鸟张口叫我们叫它“鸟鸣”(出示词卡)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字,齐读。
2、师:哎呀,小鸟的鸣叫声真好听呀!刚才听到乌鸦的叫声也很特别呢!我们叫它“啼”。(出示字卡)指名读,全班一起读字。
3、鸟叫叫做“鸟鸣”,乌鸦叫就是“乌啼”。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4、我们还听到一个小动物的声音,是谁呀?(小狗)你看,狗叫就是“吠”。指名读,齐读。狗在叫称为“犬吠”(出示词卡)指名读,齐读。
5、刚才我们听到了三种小动物的声音,小鸟唱歌——(生)鸟鸣,乌鸦呱呱——乌啼,狗儿汪汪——犬吠。
6、下面还要请大家听几个声音,这一次的声音不一样呢!(课件播放风雨、打雷声。)
师:哟,这是什么声音呀?同学们,你听这声音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处出示“虎啸”、“龙吟”的词卡,多种形式指导读词。板书:龙吟,虎啸
7、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将“口”字旁的字摆在黑板上。)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每个字中都有口字旁,咦,为什么这些字都有口字旁呀?
8、启发学生自主识记“鸣”、“吟”“啼”“吠”、“啸”。这些字可真有趣!怎么来记住它们呢?看看谁会动脑筋。
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多好方法来记这些字,都很好!其中熟字加偏旁这个方法最简单,我们把它编成了一个口诀。(课件出示识字口诀)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吧!指名2人读。
8、读得可真好!现在老师又要来变一变啦!你看,(出示课件)口加今能变成吟字,可是我把口和今这两个字的位置变一变,又能变成不同的字呢!(出示课件)
师:这个字该怎么读呢?(出示字卡“含”)指名1人读,开小火车,齐读。
师:这两个字象一对双胞胎,长得真象啊!怎么把他们俩分清楚呢? 生区别字型。
8、一下子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真了不起!咱们合作着来读读口诀吧!(课件只出示四句识字口诀。)男、女生读,全班拍手读。
三、古诗中识字,感受诗意美
1、同样是动物叫,却可以用不同的字,汉字太有趣啦!这些字出现在古诗里,感受又会不一样呢!(课件出示四句诗)
2、自己去读一读这几句诗吧!还有些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都读准了!
3、指名学生读诗句。(1)春。
过渡:让我们跟着动听的鸟鸣走进春天吧!①(播放课件,春天的图画和音乐)师: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师过渡总结。
②看到这样的美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自己把诗句读一读吧,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学生读诗
③黄鹂鸟的鸣叫带着我们走进春天,让我们走进美妙的诗句,一起读一读吧!(2)夏
过渡:小鸟婉转的鸣叫,在诗人的吟诵中,让我们感受到春的生机。那“龙吟”和“虎啸”在诗句中,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指1名男同学读诗句。
①师:雷雨天气,那电闪雷鸣的气势,让诗人震撼不已呢!师范读诗句。咱们再来感受感受吧!(课件播放雷雨声)能不能读出自己的气势来?自己读一读。
②再来读诗句。男生读,女生读,全班一起读诗句。(3)秋 过渡:龙吟、虎啸气势非凡,乌鸦的啼叫又给了诗人不同的感受。(出示图片,诗句)
①师配乐范读诗句。你们也去读读吧!师语言设置情境,再来读读诗吧!
生自由读诗句,指名学生反馈,评价。(4)冬
过渡:寒冷的冬夜,漫天的白雪在空中飞舞,回家的人顶着风雪正在赶路呢!门外有动静了,你听(播放声音),狗儿叫起来了!指名2人读诗。把诗句连一起,一起读!(全班齐读诗句)
想一想,除了狗叫外,我们可能还会听到哪些声音?
4、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字放进了诗句里,更有意思了!我们再把这四句诗读一读吧!师生齐读诗。
5、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字,还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些字的字形,现在我们就拿起书,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吧!齐读
四、写字
1、你看,今天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生字朋友,大家一起再把它们读一读吧!今天我们还要写几个字呢!你看——
2、出示“鸣、吟”,这三个字,比较字型,自主识记。
3、再出示“含”。这个字和吟字,怎么写才好看?
4、范写“鸣”字
5、生描红并练写生字。师巡视指导写字姿势。
五、总结,下课
【板书设计】
识字
(四)鸣
鸟鸣
啼
乌啼 吠
犬吠 吟
龙吟 啸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寄杨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客中作 唐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终南望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寒食 唐家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碛中作 唐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题画兰 清 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观猎 唐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西江月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名言警句
五(上)
1.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唐·李白《相逢行》 2.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唐·杜秋娘《金缕衣》 3.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4.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屈原《涉江》 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6.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宋·苏轼《石钟山记》 10.眼见方为是,传言未必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1.投我以桃,报之以。——《诗经·大雅·抑》 1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3.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子·主术训》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16.往而无来,非礼也;来而无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五(下)
17、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宋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8、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9、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宋 朱熹《性理精义》 2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 苏轼《杂说送张琥》
21、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东汉 班固《汉书》
2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 曹植《白马篇》
23、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2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东汉 曹操《观沧海》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2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山木》
27、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宋 辛弃疾《鹧鸪天》
28、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
29、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唐 韩愈《谢自然诗》 3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中庸》
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
32、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兼爱上》
名言警句
六(上)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南朝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 岳飞《满江红 写怀》
3、名垂竹帛,功标青史。——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 吴趼人《痛史》
5、爱与敬,其政之本也。——《礼记 经解》
6、天道以爱人为心,以劝善惩恶为公。——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小雅》
8、春江潮水边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勃《滕王阁序》
10、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晋 陆机《文赋》
11、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 陆机《文赋》
12、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 泰誓上》
1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4、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 郑板桥《题书斋联》
1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养生主》
1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 卢梅坡《雪梅》 六(下)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微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劝学解》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 屈原《离骚》
5、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 丘迟《与陈伯之书》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乾》
7、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味。——《韩非子 说林》
8、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音》
10、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晋 左思《招隐》
1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 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12、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三国 曹操《却东西门行》
1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4、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者多困于所溺。——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15、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教学;教师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课本剧教学难以开展。目前,我国课本剧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难以指导不同学校不同具体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因此,能在小学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充分感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是他们在学习语文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他们从小就喜欢上母语语言的魅力,并达到准确地运用,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本剧编演不能程序化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哗众取宠的做秀,要根据实际,课本剧的教学元素与教学目标应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一、教学前导入课本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三年级上册的《狐假虎威》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排演课本剧,用来导入新课。表演后教师趁机提出问题:“森林里的百兽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吓得撒腿就跑?”学生通过表演,才真正理解了课文中狐假虎威的含义,比教师系统的讲解半天更有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面以课文《酸的和甜的》编演课本剧:
(以讲台为舞台,狐狸与松鼠出场)
狐狸在葡萄树下转来转去,还跳起来,想摘葡萄吃。可是,一颗葡萄也没摘到。
狐狸: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说完失望地走了,边走边回头看葡萄)
(兔子出场,走到葡萄树下)
松鼠:(对兔子说)狐狸很聪明,他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很酸。
(兔子同意地点点头)
猴子蹦蹦跳跳地跑来,望着树上的葡萄,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不禁地吞口水,上蹿下跳,终于摘到一窜葡萄,迫不及待递到口里,想要吃。
兔子、松鼠:(齐喊)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
猴子:(对兔子说)你吃过吗?
兔子:(摇头)我没吃过,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猴子:(转过头问小松鼠)你尝过吗?(边说边抓耳挠腮)
松鼠:(摇头)我没敢尝,狐狸说这葡萄酸得很呢。
小猴子先尝了一口葡萄,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兔子、松鼠惊讶地望着小猴子。
小组成员将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并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表演进行体验探究。表演的同学兴趣盎然,演得活灵活现;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学生通过表演与观看表演体验角色的个性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课中安插课本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三年级上册《温暖》的教学中,课文为突出文中的小毛对雷锋给自己补裤子的感激之情,用“一把抓住了雷锋的手”激动的说出了“又是班长”这句话,然后是满脸的感激之情,在教学时先安排学生对课文的背景进行深刻的了解,然后安插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在那样的情况下有人给自己补裤子是多么的幸运呀!通过动作和语言展示出来,并配合自己的脸部表情把当时的场景逼真的展示出来,对缺乏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去理解“什么是感激”提供了现实场景,弥补了文字在场景中表现出来的缺点。《狐狸与乌鸦》一文中狡猾的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那块肉时,是怎样进行骗取的?让学生分角色的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上台利用课本剧的形式加以展示,把狐狸那种油腔滑调的语调和乌鸦得到狐狸赞美时得意的表情展示出来,学生从直观上就可以理解课文中的乌鸦为什么会被骗以及狡猾的狐狸中的“狡猾”二字的由来。
三、用课本剧总结全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四年级上册的《平分生命》教学中,学生通过表演贝贝抽血前的犹豫、抽血时的微笑、抽血后的恐惧以及医生说他还能活一百岁后的高兴的三个过程,将全文贯穿起来,并深刻地体验到角色的思想感情。教师趁机问:“从表演中,我们体会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体验角色,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纷纷回答:“从贝贝感情变化中,我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学生领悟到其中深刻的情感。
四、课本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良好品质
课本剧中凸显的心理因素、美的因素、艺术因素等决定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排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课本剧取材多为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后,又具有了较强的教育感化作用。同时在无形中灌输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无疑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可以变课堂为舞台,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做人”与“成才”打下坚实的育人基础。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44.
[2]周志军,吴小平.浅谈对课本剧的几点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3,(3):56.
[3]杨易.对课本剧走进语文教学的尝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7):56-57.
[4]徐霜叶.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文课本剧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实践与研究,2006,(9):26-27.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四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刺猬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猹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流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少年闰土》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画面。
2、出示课文插图(生看插图)
3、课文哪一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这一自然段。
4、你觉得写得怎么样?(很美)你从哪里体会到很美呢?
(深蓝……)颜色,是啊,作者把这些色彩写得浓重,你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让老师也感受到这美景吗?
5、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让我们亲切地呼唤一下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家想认识这位少年吗?好,那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课文,让我们来认识认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遇到有什么问题或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出示句式:( )的少年闰土
读了课文,你想填什么词语? 知识丰富(板书)
3、课文中哪一句话总的写出了闰土的“知识丰富”,请用“——”划出来,指名说,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是我以往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4、闰土的心里都有哪些稀奇事呢?请同学们默读后概括。
交流、板书:瓜地刺楂
雪地捕鸟
海滩拾贝
沙地看跳鱼
5、这四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呢?请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特点,并闭上眼睛好好想象一下场景,当然也可以跟你同桌交流感受。
品读,感悟
三、学习课文(一)讲读“雪地捕鸟”
1、指名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闰土的什么特点?
(聪明能干)板书
作者是通过哪方面把闰土的聪明能干写出来的呢?(动作)请大家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说。
2、看闰土捕鸟这么有本事,你会对他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敬佩)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注意读出敬佩之情。
3、你读得真不错,喜欢读的同学一起来读这句话吧,读的时候该强调些什么呢(动词)
4、这一部分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二)讲读“瓜地刺楂”
1、指名说,你从“瓜地刺楂”这件事中感觉到什么?板书(机智勇敢)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机智勇敢呢?
提示:我们写作文常常通过人物的——生接:语言、动作、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吗?指名读。
4、这样吧,每位同学在旁边找一位同伴把这一部分好好读一读吧。指导两名同学分角色读。
5、这一部分内容与哪一部分相呼应?
(三)学习海滩拾贝,沙地看跳鱼
1、指名读,说说这两件事看出闰土什么特点?(见多识广)板书
2、齐读
四、理解闰土的外貌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讨论交流,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了吗?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补写“我”的外貌。
五、结果、拓展
板书:
少年闰土
稀 瓜地刺楂 机智勇敢
奇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事 海滩拾贝 见多识广
沙地看跳鱼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以“我”与少年闰土相识、相知、分别为序,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写人叙事类文章的解读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猹’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猹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得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对这一个过渡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要进行平等对话。
三、不足之处
教师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课件——闰月出生,五行缺土。简介“五行”,根据五行起名也是一种文化。接着自读课文,概括从闰土讲的四件事中提炼出四组词,整体感知。然后合作探究,聊聊闰土。概括闰土所讲的四件事,扎实训练概括能力。出示“的闰土”,找一些关键词填上,并根据课文内容说明理由。谈话:假如你是闰土,你眼中的作者是什么样子?最后疑点争鸣,精读点拨:
(1)以“在当时社会,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文中的‘我’”为话题,让学生分正反方来辩论;
(2)对“四角的天空”的理解;
【鄂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推荐阅读:
鄂教版小学生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提升练习题及答案07-20
我爱语文课本小学作文09-29
小学语文课本诗词教案11-26
鄂教版三上语文复习10-26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05-28
三年级语文习题鄂教版07-02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07-06
鄂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0-19
鄂教版四下语文教案11-30
鄂教版五下语文乐园一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