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的案例分析(精选6篇)
【案例一】有一个年轻人,自我感觉很有才华,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便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有一天他决定跳海,但他刚跳下去就被一个老渔民用渔网捞了起来。他很生气,冲着老渔民嚷道:“你什么意思,把我捞起来干什么?”
老渔民说道:“年轻人,为什么跳海呀,你这么年轻多可惜呀!”
于是年轻人就对老人诉说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
老渔民听完,说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运气来了。我正好是治怀才不遇的专家,我帮你治治吧。”
年轻人很诧异,急忙问老渔民医治之法。
老渔民说:“我有秘诀,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老渔民说着,顺手从沙滩上拣起一粒沙子,往旁边一扔,说:“年轻人,帮我去把我刚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拣过来,然后我就告诉你。”
年轻人听了很生气,说道:“你想耍我呀?这么多沙子,我怎么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老人听了,笑着说:“别生气,我这还有个条件,如果你满足了我这个条件,我也告诉你。我这里有一颗珍珠,我把它扔到沙滩上,你去给我找回来。”
很显然,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把珍珠拣了过来,交给了老渔民,并很虔诚地说:“老人家,我把珍珠拣过来了,可以告诉我秘诀了吧?”
老渔民一脸安详,说道:“年轻人,秘诀我已经讲完了。”
关键词:情绪ABC理论,意外伤害,抑郁,焦虑,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中导致患者受到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 特别是车祸以及火灾已成为导致患者意外伤害的重要因素。由于意外伤害的发生往往都比较突然, 并且患者的病情都相对危急, 极易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又会对患者的机体机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甚至会使病情加重, 因此, 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所提出来的, 艾利斯ABC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让人们感到痛苦的并非是意外事件, 而是人们对意外事件所做出的错误的认识及评价[1]。ABC理论认为事件本事并无好坏之分, 而是人们赋予了事件自己的评价或者产生了自己的偏好, 进而使得人们出现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应用情绪ABC理论对于遭受意外伤害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排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同时也有利于帮助患者更加顺利接受意外伤害所导致的结果, 尽快树立积极的信念, 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4例意外伤害患者应用情绪ABC理论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因车祸及火灾受伤患者64例, 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的选择标准为具有表达能力, 可以同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的患者, 排除失语患者。全部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各32例, 其中对照组男19例, 女13例;年龄16~68岁, 平均39.5岁;其中烧伤12例, 车祸伤20例。研究组男17例, 女15例;年龄17~66岁, 平均38.8岁;其中烧伤15例, 车祸伤1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意外伤害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 研究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应用ABC理论进行护理。64例患者在入院后的第1周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1次评估, 之后每隔2周进行1次评估, 连续治疗5周1个疗程[2]。焦虑状况评估应用SAS自评量表, 抑郁状况评估应用SDS自评量表。做好记录并对两组的焦虑以及抑郁改善情况进行对比。
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借助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描述、t检验, 其中P<0.05代表数据处理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对照组的焦虑评分降到了 (54.78±10.91) , 研究组降到了 (46.85±9.94) , 研究组的焦虑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的抑郁评分下降到了 (52.57±8.62) , 研究组下降到了 (42.18±9.67) , 研究组的抑郁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状况无明显改善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焦虑及抑郁改善情况同干预前相比同样有了明显下降且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焦虑及抑郁的具体变化情况, 见表1。
讨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的以为心理学家艾利斯所提出的, A、B、C分别代表Activating Event、Belief、Consequence, 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诱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一个间接原因, 引发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于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即理论认为人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行为障碍结果并不是因为诱发事件引起的, 而是因为经受事件的个体对于该事件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以及评价进而形成的非理性信念而导致的。
由于人本身的应激心理特点, 患者在毫无准备受到意外时在受到病痛折磨的同时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冲击, 因此就会产生恐惧、无助等不良情绪[3]。由于受到意外事件的伤害及影响而导致心理失衡后, 患者的行为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 这时候医护人员应当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积极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以使治疗、抢救等得以顺利展开。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会担心的预后效果以及更高的康复速率, 这就会使得患者产生焦虑情绪、抑郁等负面情绪,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解释、安抚和鼓励, 给予患者安全感以及信心, 使患者可以保持较为平稳的情绪配合治疗。抑郁情绪也经常出现在患者的康复期, 特别是意外事件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较严重的伤害时, 因此,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积极接受当下的现实, 给予患者细致全面的心理支持, 使患者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康复治疗以提高预后效果。
通过运用情绪ABC理论来让患者认识到A、B、C的涵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患者可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当前的心理问题, 客观冷静地面对意外伤害对自身造成的不良影响, 以积极正面的心态来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摒弃非理性的信念, 配合医生做好抢救、治疗、锻炼等工作, 以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 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而言之, 运用情绪ABC理论可以积极排解患者的焦虑、抑郁不良情绪, 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以及食欲水平, 进而提高患者机体的耐受能力以及免疫能力,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康复速率, 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因此, 对于受到意外伤害的患者运用情绪ABC理论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斌, 唐柏林.艾利斯ABC理论对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构建的启示[J].农业教育研究, 2009, (1) :214.
[2] 胡韬.国外主要挫折理论及其教育启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641.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状况是社会和家长高度关注的问题,学校除传播知识外,还应重视对学生心理和情绪的观察与疏导。情绪ABC理论指出了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学德育工作可以运用这一理论,从构建健康的外部环境、提高学生的内在认识两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政策,及时化解中学生的负面情绪。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这就是说,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引起的。
就教育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往往会对事情的最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面对事件A时,一定要做出全面、积极、理性的评价。如果任性得出非理智的结论,就可能导致消极后果的产生。这样的事例还是很多的。
為了加强教学监管,我校曾强化年级领导值日工作。该工作除了处理突发事件外,还需要巡查教室,考评教师的上课情况,发现年级内学生的问题,及时制止学生课堂睡觉、玩手机等情况。
一个星期四晚上,我正走到校门口,只见一班主任急匆匆往外跑,见到我时紧张地说:“我班一个学生被隔壁班的学生打了,额头还流血了,现在他出了校门,也不知道去哪了,电话也不接。”感觉情况不妙,我立即跑到事发现场。看到我来了,该班有学生出来汇报情况,听完后我也到隔壁班找了几位学生继续了解事情经过。两个班学生的情绪都有不悦,我连忙叫他们回各自教室,只留了参与和目睹此事的学生。
原来两个班的宿舍和教室都连在一起,有一次Z同学在宿舍晾衣服时不小心将Y同学的干衣服弄湿了,当时Z同学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也没有道歉。Y同学觉得Z同学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敬,就叫了几位好友去“伸张正义”,Z同学那时候便道歉了。
原以为事情会就此结束,时隔一段时间,在一次放学回宿舍的楼梯上,Y同学见到Z同学后顺势用肩膀蹭了一下,两人因此发生口角。Z同学心生怨愤,回到教室后,Z同学把这件不愉快的事情告诉了几个好朋友。一群人觉得自己的好伙伴受了委屈,不去“报仇”心有不甘,于是几个人合伙来到隔壁班找Y同学。Y同学见状不妙,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就跑回教室里拿凳子,结果在人群推搡时把额头撞了,Y同学摸了头发现自己流血后,愤怒地冲出校门,声称去找哥们来帮忙。
后来学校及时把Y同学找回来,并立刻送去医院包扎。通过一番思想教育后,才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只是因为晾衣服时不小心把别人衣服弄湿了,一件非常小的事情A,最终差点酿成恶果C。由于Y同学和Z同学对待事情的看法不正确,两位同学不懂得珍惜同学情谊,不懂得忍让,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此事,事情就不可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事后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冲动,而且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如果教育者不能及时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很难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善于找到德育的突破口,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应用情绪ABC理论,帮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从根源处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运用情绪ABC理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掌握和预知A因素。A因素指诱发学生不良情绪的外在事件。掌握和预知A因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对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及时做好心理准备,从而防止事件发生给学生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有持续的关注和专门的辅导。二是主动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环境。因为即使触发情绪的事件已经过去,但相似的情景可能会让学生“触景生情”,因此在与学生交谈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避免“揭伤疤”式的教育方式。
其次,合理评价B因素。我们对事件的评价和认知,是情绪调节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面对同样的遭遇,不同的人会有悲觀和乐观之分,这就是因为我们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在面对各种刺激的时候,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番思考,从全局上来认识和把握事件,形成正确的信念。如果学生习惯对自己做出不合理的评价,如一遇挫折便认为自己“没用”“失败”“前途渺茫”等,就会导致学生自卑或自暴自弃,并引发心理焦虑。此时,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最后,理性处理C结果。我们知道,诱因会引发一定的结果,不管它是外显还是内隐的。平日里所表现出来的愁容或苦脸等都是因某些事情给我们带来的情绪反应,抑或是和好朋友闹情绪,抑或是考试不理想,等等。要想摆脱不良情绪,我们还可从自己的行为反应上进行反思和行动。某些合理的宣泄是释放情绪和压力的有效方法,如果过分沉溺在不良情绪中,最终只会让自己痛苦。如果能让学生认清这一点,教会学生一些释放压力的方法,学生就会选择做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努力,而不是消极忍受。
【作者单位:广东省雷州市附城中学】
(1)办公室的同事不爱说笑,一定是他们不高兴,在生气;(2)他们都不愿说话,都在生气,而我却愿意说话,我并没有生气,那么他们一定是在生我的气,认为我某些方面错了;(3)我不能做错事或者说错话,否则一定会惹得他们对我不满;(4)如果我做错事或说错话,冒犯了他们,他们就会冷淡我、疏远我,那全怪我自己不好,没有用。接下去,周围其他的人也会不喜欢与我交往;
C(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么,感到特别压抑、紧张、疲惫。D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
(1)办公室总是很沉闷,大家都不说笑,就一定是因为他们在生气吗?他们不说话,可能是因为工作太紧张,也可能是他们累了,想休息,有人喜欢安静,不爱大声说笑,不一定是在生气。
(2)即使他们真的在生气,难道一定是生我的气吗?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难免有心烦的时候。我没有理由把别人的不愉快看作是由我造成的。
(3)即使他们真生我的气,那就一定很糟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如果我真的冒犯了他们,那么他们生我的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是我故意造成的,就不必过分自责。(4)即使我做错了,令他们对我不满,他们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吗。只要我及时改正,他们不必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
XXX XXXXXXXXXXXX 摘要:“情绪智力”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的新突破;它弥补了传统智力概念的局限,否定了长期以来流行的智力评估的绝对权威。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表明,情绪智力是右脑的非逻辑智慧。这一认识提示我们,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的互补性是揭示成功奥秘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心理学的新概念——“情绪智力”在美国悄然兴起,并以更为通俗的“情绪智商”术语迅速扩展到涵盖面极广的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在我国也受到普遍的关注。情绪智力冲破传统智力概念的桎梏,首次明确地把与情绪、情感的认识、调控相关的能力纳入智力的范畴,是极富创见的,可以说是对传统智力概念的观念性革新。本文拟对这种革新的产生依据与理论来源作一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情绪智力的意义,发挥其积极作用,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促进社会文明。
一、从智商的绝对权威到对人的整体成就的重视
人类历来重视智慧,20世纪初问世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IQ)一直作为测量与衡量一个人的智力(Intelligence)的指标,筛选人才的基准,已流行了近百年,应用十分普遍。在西方,几乎没有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能够回避这类测验。但是在这极其持久、广泛、庞大的各类智力测验的研究与应用中,心理学家对于什么是智力的问题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对于智商在多大程度上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功深感困惑。大量事实表明,高智商者不一定就踏上了成功的坦途,而智力商数平平者也不乏卓越超群的成功者。于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智商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与挑战。
众所周知,传统的智力测验代表的只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数学逻辑能力,这对于一个人的成就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决不是惟一的和充分的。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智慧能力的长期探索,以找回被排除在智力因素以外的东西,最终导致心理学新概念的产生。
(一)情绪智力的孕育与萌发
在对传统智力概念的挑战中,首先要提到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在80年代初推行了一套儿童多元教育计划,尖锐地批评了他称之为“IQ思维模式”的单一性和一成不变的弊端,并大声疾呼:现在,已到了从更广阔的范围来探讨智能这个问题的时候了!1983年,他在《心智的构造》一书中明确指出,人的智慧和能力是多种多样的,至少归为七大类:即语言与数学这两种标准的学业能力;空间认知能力;运动才华;音乐天赋;最后两种他称为“个人智能(亦译人格智能)”的同体两面,一面是人际关系能力,另一面是所谓“内心的”自我审视能力。他认为教育对孩子的惟一任务是帮助他们发挥自身的潜能,步入适合他们发展的领域,并获得对成就的满足感,而今天的教育大大迷失了这个方向。通过对人的整体成就所需能力的全面考察,他合理地指出,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导致成功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可见,加特纳的智能多元化理论,特别是其人格智能理论,孕育着智力结构的革命性变革,萌发着情绪智力的光辉思想。
(二),情绪智力理论基础的奠定
美国心理学家塞洛维和梅耶接过加特纳的智能多元化理论,创造性地发挥了人格智能的基本思想,于1990年发明了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亦译情感智力),用以描述诸如对自己、对他人情绪的评价、表达和控制的能力,明确地把情绪、情感能力纳入智力的范畴,提到智力的高度,这一创见开创了情绪智力研究的新局面,迎来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突破。他们二人对情绪智力的贡献不尽相同。塞洛维从5个方面对情绪智力所包含的综合能力作了阐述: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是情绪智力的核心所在,即具有理解自我及心理直觉感知的基本能力。这正是精神分析学家称之为的“专注的自我”。2.管理与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以上述认识为基础,对自身的情绪进行妥善的管理与调控,使其有效地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3.自我激励的能力。指不断为自己树立目标的自身动机和使其情感专注的能力。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对他人的情绪感受进行理解与感知的情感归向。5.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具有与他人交往的才能,这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才能或艺术。梅耶发现人们注意和处理自己情绪的风格各异,可分为三大类型:自我觉知型,以对自己情绪的清晰认知为其人格特征,是能有效地管理自己情绪的积极型;沉溺型,自我沉溺于恶劣情绪反复中既不认知又无力自拔,也称为盲目型;认可型,能认知自己情绪的变化,但缺乏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类型。必须指出的是,以上5种能力是紧密相连的综合能力,前3项在于认识与管理自身的情绪,第4项是体察他人的情绪,第5项是在知己知彼的共感情绪状态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互动。可见,塞洛维、梅耶不仅首次倡导了情绪智力这个重要的新概念,还以对其5大方面及3大类型的阐述奠定了情绪智力学说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情绪智力》一书问世的轰动与情绪智商的普及 情绪智力这个心理学的新概念进入美国人的日常交谈并到处都有用武之地,应归功于戈尔曼《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的出版。戈尔曼是《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具有使外行读者也能理解最深奥的科学理论的天赋。他在该书封面上宣称:他的目的是重新定义对变得聪明来说有意义的东西。1995年,《情绪智力》一问世就以极大的魅力轰动全美,经久不衰地遥居畅销书榜首,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情绪智力随之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戈尔曼的《情绪智力》一书站在时代的高度,针对美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面临的危机四伏的尖锐的情绪健康问题,大声疾呼提高情绪智力乃是当务之急,给学校、家庭、社会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不仅如此,情绪智力也引起了企业界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给管理科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与启示。该书充分利用神经科学新近对情绪研究的进展,并综合了10年来心理学、教育学不同研究的成果,使情绪智力理论更加完善。戈尔曼这个“把情感置于智力之前的人”声称多少年来我们所走的评估智力之路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情绪智力正是对错误道路的否定,通过把情感和智力联系在一起考察,发现情绪的变化和行为的表现体现了—个人智慧的高低。提高情绪智力,应用情绪智力,将把渴望成功的人们引向真正的成功之路。
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书,全书以丰富而生动的事例充分展示了人的情感世界,并对其内在特征与人的智力以及与人的生存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括。该书在前言中指出:“本书将引导读者作一次心灵之旅,以科学的眼光探究情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及我们所处世界的种种难解之谜。在旅途的终点将使读者认识到怎样把智慧溶进情感,明白情感与智慧结合的意义何在”。戈尔曼就这样拉开了心灵之旅的序幕,并分5站为整个旅程指点迷津。1.戈尔曼引用神经科学的情绪结构研究的新发现,从科学上阐释情感冲动何以会冲昏头脑、压倒理性、使人迷失正常的社会行为方向之类的人生困惑。2.戈尔曼依据先行者“人格智能”的理论框架,阐述情绪智力理论的全貌、情绪智力与智力的区分,认为情绪智力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最根本之点是自我认知,并发展到对他人的认知,也就是共感能力,它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能左右人生的成功,这一站是全书的重要部分。3.戈尔曼论述与列举了情绪智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4.戈尔曼认为幼年和青少年时代是情绪智力形成的关键时期。5.戈尔曼进一步提出情绪智力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如开设“社会能力开发”等课程。总之,戈尔曼的《情绪智力》一书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决不是偶然的,书中的真知灼见牵动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认真研究。尚需提及的是,戈尔曼的书通篇没有一个地方提到情绪智商这个词,但它却以始料不及的方式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这是由于美国《时代》杂志以十分醒目的“情绪智商”(也称情感智商、情绪商数、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缩写为EQ)术语介绍与推荐戈尔曼的书,该词虽然不很科学,但由于智商、情商,IQ、EQ有着直观的联系,更通俗易懂,被大众所接受,也就为情绪智力的普及起到推波逐浪的作用,一些译本与评介文章征得戈尔曼本人的同意也在使用家喻户晓的情绪智商一词。至于EQ如何评判与测定,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经过大量研究,目前已能对其若干成份如移情能力、自我恢复力进行测定。戈尔曼认为目前尚没有可称为情绪智商的量表的纸笔测验。
二、从右脑革命看情绪智力的合理性
以上追述了情绪智力产生的轨迹,事实上,情绪智力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右脑革命”(Right-brain revolution)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探讨这种联系,有助于增进对于情绪智力合理性的认识。笔者曾对右脑革命作了专题论述,在此仅择要说明
(一)右脑革命及其科学前提
右脑革命这一新概念是建立在神经科学划时代新突破的坚实基础之上的。众所周知,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但人们对大脑结构的“两院制”一直迷惑不解。自从1861年发现语言功能定位在左半球,随之建立了左脑是优势半球的牢固的传统观念,统治了一个多世纪。随着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左脑的功能更是大大地延伸了,以至人们完全忘记了右脑,似乎生活在一个“左脑社会”中。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终于揭开了大脑两半球功能专门化的崭新图景,首次发现右半球有许多不同于左半球的高级功能,修正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优势半球的传统观念。
右脑功能的发现,对大脑结构的“两院制”有了合理的解释。原来,大脑左右两半球犹如两套信息加工系统,分工明确,各有优势,紧密合作,相互协调。一般说来,左半球长于语言功能、逻辑分析、数学运算、推理思维,即侧重于抽象思维;右半球长于非语言、非逻辑的空间关系,知觉辨认,情绪直觉,艺术想象,即侧重于形象思维。大脑两半球功能专门化的新概念实际上蕴藏着右脑革命的思想。1983年,美国学者、实业家、发明家布莱克斯利出版的《右脑与创造》对“右脑革命”作了淋漓尽致的论述,向忽视右脑功能的单一心理模式发动了真正的挑战。他所指的右脑革命首先是“教育上的右脑革命”,进而指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思维方式的革命。必须提出,右脑革命并非排斥左脑的功能,因为“人类的最高成就都是由于共同使用了大脑两半球完备的力量”
(二)殊途同归的右脑革命与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与右脑革命是通过不同的研究背景提出的。两者在时间上相近,从宗旨与内容上看都不约而同地落实到对人生成就与创造潜能的重视,摒弃了片面强调左脑的语言逻辑的绝对优势以及代表这种优势的智商测定的绝对权威,并极力找回排斥在其以外的至关重要的东西。虽然尚未看到情绪智力与右脑革命的倡导者之间的探讨与交流,但研究人类自身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影响却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就右脑革命与情绪智力的科学背景而言,两者均札根于神经科学的沃土之中,与神经科学不同领域的进展密切相关。是戈尔曼使心理科学王国中情绪这片末开垦的处女地不断呈现出新的图景。他在回答“为何现在来探讨这个问题”时,认为神经科学的大量文献已将这个问题提上日程。他特别推崇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的创造性工作,“他第一个发现了杏仁核在情绪中的关键作用”,“杏仁核与新皮层的相互作用乃情绪智力的核心。”戈尔曼依此对情绪活动、情绪爆发、理性与情感调谐等一系列情绪智力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发挥。再就心理学忽视情感方面而言,两位倡导者的观点也是惊人的相似,戈尔曼批评20世纪60年代末的“认知革命”只关注大脑冷冰冰的信息加工,情感被排斥在外,“好像智慧中容不了情感”。布莱克斯利在痛惜人类大量潜能被耗费了时,尖锐地指出“原因就是把人的头脑只看成单侧的,人们的非语言的思维、知识和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却很少得到珍视”。为此,他不得不矫枉过正地倡导右脑革命以发挥双脑功能。无独有偶,戈尔曼在论述“我们的两个头脑”时指出:“每个人不但有一个情感的大脑,还有一个理智的大脑,我们每一个观念,一个思维,一个感受,都是两者共同运作的结果。右脑革命使人们对自身智力的看法从左脑惟我独尊中解放出来,日益认识到诸如无意识心理、情绪直觉、灵感顿悟、意会想象都是右脑功能的体现,是一种发挥创造潜能取得人生成就的至关重要的非语言、非逻辑的智慧,上述的情绪智力的五种能力,无不与此息息相关。可以有理由地认为情绪智力属于右脑非逻辑智慧的范畴”,它从一个侧面使人们对右脑非逻辑的智慧的认识具体化了,也为情绪智力的合理性增添了新的证据。无独有偶,布莱克斯利与戈尔曼的权威著作中都有“无意识心理”及“探索无意识”的章及节。戈尔曼还利用了两半球功能专门化的成果,指出:“通常,右利者处理消极情绪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的右半球,而负责语言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真是一语道破了情绪智力与右脑的关系。有意思的是,右脑革命倡导者批评教育越来越不顾右脑的非语言的思维能力,培养大批“左脑型的人”,大学生的在校成绩与日后工作的独创性相关性很低甚至不相干。情绪智力的倡导者尖锐地指出,一些高智商者甚至尖子学生事业无成,天才夭折,流星殒落,是由于缺乏助你成功的情绪智商所包含的种种社会能力,干扰、阻碍了智力的发挥。可见,开发右脑的创造潜能与提高情绪智商的目标是一致的,是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管理学的共同任务。
三、情绪智力在成功中的作用
有公式指出:成功的人生=机会+能力。这里暂不涉及机会问题,有人把能力概括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等多种心理品质,但归根到底都带有不同的情绪色彩,与情绪感受、情绪反应和情绪状态相伴随,属于广义的情绪范畴。以上讨论的情绪智力既超越了“IQ决定一切”的传统观念,又超越了“非智力”的局限,把排斥在“智力”之外的与成功密切相关的对情绪的感知、表达、调控等等能力纳入智力的范畴,这不仅对于智力概念的重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如何才能塑造出成功的人生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为了真正懂得情绪智力在成功中的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具体地理解情绪智力的内涵,即情绪智力的功能和核心以及与传统智力(IQ)的互补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主要根据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阐发的深刻见地作一些分析讨论。
(一)“中介能力”——情绪智力的根本功能
戈尔曼通过对情感能力的考察认为,它是比学校传统测量的智力更为重要的智力。他在他的《情绪智力》一书的日文版译本的序言中写道:“自我情感的认知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智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终左右人生方向的重要智能”。有的学者把戈尔曼所说的这种“左右人生方向”的情绪智力称作是一种“与智商同样重要的个人能力指示器”。这是很有道理的。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4岁儿童对待“马什马洛”糖果的方式的著名实验得到说明。这是一项温和的实验,研究人员对孩子们说,你们现在就能拿一颗糖,如果一直不拿等我办完事回来,就能得两颗糖,接着,他离开了。结果是这样的,一些儿童马上抓了一颗,有的等了几分钟也拿了一颗;另一些儿童决定等待,他们自己暗自唱歌,自己玩,甚至闭目养神,好不容易等研究者回来才得到糖果。这对4岁小孩来讲,确实是一种不小的精神考验,经历了冲动与克制、即刻满足与推迟满足的反复较量。经过追踪调查,到孩子们长大上高中时,引人注目的事发生了。当初看到糖果的诱惑就迫不及待者可能变得孤独,经不起挫折,耐心较差;而推迟糖果满足者能较好适应环境,更大胆,更自信和更可信赖,两者的学习能力倾向测验也有明显的差异。可见,情感状态的差异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未来。关于情绪智力在个人人生中的这种非同一般的作用,戈尔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们扩展的智力或智慧概念中,情感乃生存能力之关键”。因为情绪智力归根到底指的是人在面对干扰、困境和压抑情景的时候,所具有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和驾驭情绪的能力。虽然我们目前尚不能确切断定它的差异如何影响人生历程,但现有资料足以表明其强有力的甚至于主宰个人命运的作用。情绪智力高者能清醒了解与把握自己的情绪,敏锐地感受并有效地反馈他人的情绪变化,维系良好的人际交往,那么他就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均占有优势,取得自身生存发展的丰硕成果。反之,情绪智力低者,由于情绪因素干扰阻碍本身智慧能力的发挥,经不起挫折失败,孤僻固执,搞不好人际关系,百事不顺,处处碰壁,何谈成功。由此可见,情绪智力是一种不同于学术能力的社会能力,它对于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败得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情绪智力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作用呢?这就涉及情绪智力本身的最根本的功能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了。戈尔曼对此作了独到的说明:“情感潜能可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这就是说,对于情感或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控的能力,即情绪智力在我们所拥有的各式各样的全部能力中起着一种至关重要的“中介”或“媒介”的作用,一切能力都要通过它这个“中介”而起作用,一种能力是不是要发挥、怎样发挥、发挥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当和完满的,凡此种种都为它这个“中介”所制约。由于这样一种根本性的“中介”功能,情绪智力对我们的影响无所不在,它涉及我们能力的方方面面,具有“统揽全局的”性质,从而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成就。美国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商在个人的成功中所起的作用仅占20%。这是对上千名IQ在130以上的智力超常儿童作了长达30年的跟踪观察得出的令人惊异的发现。表明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更多的不是由IQ决定的,而是过去智商测定没有考虑进去的、现在称为情绪智力的那部分能力,加上环境与机遇占了80%的高比例,而适应环境、把握机遇则是情绪智力的特殊能力表现。可见,情绪智力的确可以看做是个人能力的指示器,是助你成功的最突出的因素。
(二)“自我觉知”——情绪智力的核心
如前所述,情绪智力理论的奠基者萨洛维提出了情绪智力的5个方面。戈尔曼的《情绪智力》一书从多种视角详尽地、生动地阐述了情绪智力理论。有学者指出,“在戈尔曼的分析中,自我意识或许是最关键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使我们能进行某种自我控制”。这一观点抓住了该理论最重要的内涵,是理解情绪智力怎样助你成功的出发点。对自我意识或自我认知、自我觉知这种最关键的能力,戈尔曼在他的著作中作了清晰的阐明。他在继承萨洛维、梅耶对情绪智力的贡献时,非常清楚地刻画出“自我觉知”这条主线,他指出:“自我觉知——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察觉——乃情绪智力的核心”。因为,一个人能时时刻刻监察情绪的变化,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没有能力认识自己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任情绪的摆布,谈不上情绪控制,只有在自我的情绪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情绪智力中的其他能力,如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更准确地决策自己的事业与生活,指导自己的成功人生。为了强调自我觉知,戈尔曼借用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作为整整一章的标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主题,从各个角度反复指出情绪觉知是情绪能力最根本的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有情绪的控制乃至其他能力的发展。此外,戈尔曼还对自我觉知需要大脑皮层语言区的激活以及自我觉知与无意识心理的关系作了科学阐明,并强调自我觉知的情感教育要从幼儿开始。下面,我们再从两个层次对自我觉知的意义与作用加以讨论: 首先,从个人本身来看,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感受,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识别,自我激励,这是一种很高的智力或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情绪变化明晰地把握、妥善地调节、有效地控制,尽快摆脱消极因素的干扰,不怕挫折,远离冲动,具有良好的自制力与自信心。这样的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依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自己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牺牲即时的某些满足。这样的人也就具备了成功者的优势。当然,自我控制不是一味压制情绪,而是做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意志的难事”,即任何人都能变得愤怒,这是很容易的。但是,在适当的时间怀着适当的目的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表示愤怒,这就不容易了。“周总理的外交风云”充分显示了他“愤怒”中的高超的情绪智力。其次,从人际互动来看,主体的自我觉知主要是关于人我关系的认识,通过自我认知推己及彼,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在这种良好的共感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为成功带来如虎添翼般的效力。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90%左右是通过非语言的微妙的方式进行的。能否敏锐地捕捉非语言信息,甚至关系着管理者的成败。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时代,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面对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危机日益突出,面临的人际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范围更广泛,而且让你无法回避与绕过。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在格外强调合作精神、团体精神的今天,人际沟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情绪智力高者能够面对复杂的局面保持敏锐的自我觉知感,清醒地判断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地位,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来自各方面的帮助,为你提供机会、信息,给予精神上的、知识技术上的、甚至物质上的支持。在共同的合作中大家密切配合、达到心神交流,成功怎能不离你越来越近;反之,情绪智商低者,并非知识技术能力欠缺,或进取心不强,而是情感能力太差,情感缺陷太多,武断、专横、多疑、妒忌、冷漠,令人难以接近。由于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自己,也就无法正确理解他人,人为地为自己设置人际关系的重重障碍,矛盾冲突不断,正常工作难以为继,离成功越来越远。IQ达160的“脱轨的主管”给IQ仅100的成功者打工的现象屡见不鲜。情绪智力理论具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从企业到事业单位,从机关学校到体育团体,人际关系搞好了,人的积极性也就调动了,大步迈向成功的时刻也就来到了。情绪智力通过人际关系为中介达到成功的作用可以从王军霞的奥运光环中得到生动的说明。总之,在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中,自我觉知是最重要的内涵,它既是种种情绪能力的出发点,也是贯彻始终的归宿。从自我认知出发,到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共感,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把握自己是最关键的。
(三)“情商”与“智商”的互补——成功的关键
互补性或互补哲学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考察与认识各种复杂事务关系的最普遍的认识工具,智力范畴亦不例外。对传统智力概念的革新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情绪智力是一种左右人生进程的重要智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情绪智力与智力,或者更通俗地说情商(EQ)与智商(1Q)之间,再扩大一些,实际上涉及到情感与理智、情感的大脑与理智的大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互补性能对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例如,有的学者指出:“情商不是智商的对立面”,“研究人员尽力想弄明白的是两者如何互补”?戈尔曼在论及两者的关系时进一步表明,“智商(1Q)与情感智商(EQ)各自独立,而非对立矛盾”,并以神经科学的新成就对这两大既独立又相关的领域作了合乎实际的阐述,深刻地批判了情感与理性相互对峙的传统观念,又风趣地倡导情感与理性通过“战争与和平”保持动态平衡的新观念,为情绪智力与智力的互补性提供了科学说明。下面再就EQ与IQ的互补性作一点讨论。
首先,从人的现实的智力结构来看两者不是对立的。不少人有幸EQ与IQ均高,是一种理想的智力结构;另一些人EQ与IQ均低;多数人是IQ与EQ不同的组合,表明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领域,又存在某种相关性。那种智商特高情商特低,或情商特高智商特低的人在生活中都是比较少见的。例如纯粹高IQ型几乎是一种夸大的可笑的知识分子的漫画像,缺乏相应的EQ的互补,书本知识的巨人,生活交往的低能。人同时具有这两种智能,其关系必然是互补的。就人性的本质特征而言,EQ更有助于我们人性的完满。其次,对个人整体成就而言,EQ与IQ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无论是IQ或EQ存在缺陷都很难成功。要知道IQ只能直接预示课堂成绩或学术成功的可能性,当人生之路离学业领域分叉越来越远,IQ的预测效能也越来越微弱。实际上,人类的每一次决策都要同时接受感性与理性的指引,而感性则更直接、鲜明和强烈。情绪对理性思考的干扰或促进是人人都有的切身体验,积极情绪催人奋发,消极情绪令人沮丧,工作的效力、成败大相径庭。而在情绪完全失控如脱缰的野马时,就会体验到理性的修正与否决何等重要与迫切。情绪智力促进智力成就、智力因素的增强,而文化修养的提高又有利于情绪智力的发展调控。EQ与IQ或情感与理性两者只有共生同步发展,处于动态平衡,人们才会变得更聪明,更受人欢迎与尊敬,成为成功的社会角色
再次,善用情绪智力是发挥EQ与IQ互补的关键。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从进化上看,情绪是与个体生存与种系繁衍的本能活动相关,受进化上的古老皮层大脑边缘系统支配,杏仁核在情绪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情绪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额叶。了解这种情绪网络的特点,更要增强EQ意识,及时有效地关闭“短路”,不要让不可遏止的情绪爆发,使人瞬间跌进悔恨终生的深渊。正因为如此,管理情绪的能力是格外重要的,是当之无愧的值得大力倡导的特殊智力。EQ与IQ的互补,使人处在平和的心态与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工作效率是很高的;一个人能对付压力与挫折坚持自己的追求,更是情绪智力高的表现。情绪智力不仅决定着现实智力水平的发挥,还可预示良好的发展趋势。良好的情绪是人们探求真理与钻研科学的基础,复杂的、艰巨的智力活动需要积极的情绪的支持。情绪智力对于智力活动起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功能,使聪明者更聪明,这就是成功的秘诀。最后,认识智力与情绪智力的遗传影响的不同,增强EQ意识,促进二者互补。一般而言,传统智力测验的IQ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情绪智力也受遗传因素的制约,但随着后天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可以突破先天因素的局限而得以提高,有证据表明,控制冲动、识时务等情感能力是可以后天习得的。管理情绪情感的大脑额叶高级中枢一直发育到16—18岁,这就为情绪能力的提高留有很大的余地。幼年是EQ教育的黄金时期,但成年后再培养也为时不晚。在西方企业界流行着“智商使你被录用,情商使你被提升”的口头禅,它提示人们,IQ与EQ的互补是毕生的事。而今遍及西方的工作模式的变化,连智商使你录用也不能保证了,名牌大学、高学位、优秀学业对求职已不再足够。我国正在进行的人事制度的改革也表明这一点,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人们不再拥有终生职位,求职的面试关都包涵EQ与IQ的综合考查,EQ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更为重要。努力提高EQ并使之与IQ交汇融合、相得益彰,乃是毕生的明智之举,是迎接挑战、迈向成功的需要。综上所述,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智力概念的革命性突破与革新,使人类对自身智慧活动有了进一步的更全面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更具有实践的作用。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加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时代正在来临,时代在呼唤情绪智力!
参考文献:
一、情绪管理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对身心健康都有重大的影响。异常的情绪可能会导致防御机制,即采取曲解事实的方法来对抗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结果也往往与事实存在偏颇。因此学会自觉地调节和控制情绪,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内容。那么结合自身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对情绪管理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呢?
1、树立切实可行的理想,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
有理想的人精神就会有寄托,工作学习就会有动力,生活得也充实,自然身心都会处在积极乐观的状态,情绪得以舒张从而对其更好的控制和管理。但若是连前行的方向都不明确且感到迷茫的话,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自然内心也不会感到快乐。
2、培养自己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问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进取,永不失望,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持这样的乐观态度往往会产生积极情绪。
【情绪ABC理论的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2一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07-09
情绪的作文600字10-09
控制情绪的经典故事10-23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教案06-07
相处礼仪:控制自己的情绪06-15
做情绪的主人说课07-11
情绪词语的解析及造句07-16
关于情绪的演讲稿10-05
青少年情绪的自我调适10-18
丰富多彩的情绪教学设计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