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课堂活动心得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的课堂活动心得(通用12篇)

学生的课堂活动心得 篇1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到:小组合作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没什么帮助,也有一些老师议论:很多学生根本不看题就动手做题,结果会的题目也写错,针对这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和学生活动研究”,以前老师们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而现在老师们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为了研究、为了解决问题而上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还精心提炼了3个有效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怎样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将针对这3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专题研究,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一次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老师们对教材的理解加深了,备课时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教法得当,教学业务水平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在几次的抽考中,老师们在不加班不加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以往相比进步明显,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在摸索中前进,我们在研究中成长,开展研究的一年多来,老师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在提高,逐步达成课堂教学的五个有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做到有效的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实践研究的主题。

学生的课堂活动心得 篇2

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繁荣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本次活动是一个交流思想、汇聚经验、开阔眼界、探究学术的平台, 各位选手的教学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 可圈可点, 参加本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感触良多。现撷取一二, 与同行共享, 希望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有所启迪。

一、创理念之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 传统教学过度强调教师的权威, 教师主宰了课堂教学, 学生只能在教学设计的条条框框里规行矩步, 严重禁锢和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改革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 只有当课堂上真正确立起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促进学生发展成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教师的自觉行动, 建构起新型师生关系, 完成教师从课堂教学主宰者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 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偏离了这个方向,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就无从谈起。纵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新绛中学课改工作的成功之处, 根本在于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 在课堂上还时间给学生、还权利给学生、还地位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了更充分、更自由的发展。当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坚定不移的走学生发展路线, 唯有从学生发展入手展开教学, 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天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推进课堂数学教学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学生地发展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 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实际和知识内容为基点, 从三个维度入手, 达到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 学习方法与情感参与的和谐共生, 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更重要的是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 充满自信, 掌握数学数学的基本方法, 建构数学思维方式。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坚持因材施教,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让大树成长为最好的大树, 让小草成长为最好的小草”, 使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有效教学重要保障。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 经历猜想、思考、操作、验证等过程, 利用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 自主探究知识, 形成能力。教师要因势利导, 不越俎代庖,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学与思的关系, 逐步提高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实践操作的比重, 弱化教师的主宰作用, 放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 让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挑战又收获成功的过程。

二、创方法之新: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建构思想、培养兴趣的主阵地, 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丰富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脱离了现实世界和生活实际的数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品质、习惯和思维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数学教学既要立足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 整合教育资源, 通过具体情境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 消除知识与生活的壁垒, 密切二者的联系, 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改变传统教学的机械重复训练, 让数学学习充满趣味性、挑战性, 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有挑战、有激情、有收获的生命历程。

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学习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思维碰撞和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 要不断突破数学的生活之用、应用之用, 上升至思想方法层面, 让学生发现问题, 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正视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方法或片面、或幼稚, 但都是自主学习, 创新思维的灵光, 要善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保护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的积极性, 逐步建立学习信心, 形成独具特点的数学的思想方法。

三、创思路之新:把握数学学科特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传统的数学价值取向更加侧重于数学的工具性, 过分强调数学知识本身, 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方法依赖于模仿和识记, 呆板机械, 悖离了数学学习的本质要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正是要善于把握数学学科本质, 彰显数学的独特魅力, 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 建构学生的数学思维。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数学学习是学生知识经验基础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要发掘教育资源潜在的教育因素, 合理创设学习情境, 组织合作学习, 保持探究知识的热情, 体验数学学习快乐, 收获成功的喜悦。

强调知识的拓展运用。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认识新事物, 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要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合作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新问题,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组织好学生的英语课堂活动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88-01

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从活动参与的人员来看,我们可以有学生个体活动(individual work)、双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和班级活动(class work)。各种活动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其中小组活动无论从参与人数和参与者活动的频率都是处于相对平衡,既有一定的参与面,又能保证参与的频率。因此,在以语言运用为重点的英语课堂中,小组活动是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课堂活动形式,而且有许多有效的经验和有益的体会,但也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困惑。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调控、如何评价等。所有这些归于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要提高课堂小组活动的效率,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

1 小组活动内容设计要易操作

从很多课堂实例分析,许多课堂小组活动很难真正有效深入展开的原因在于教师设计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过大、过泛、过烂、过难,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1》的教师参考用书第85页教学方法建议(二)的三个讨论题。“伟人”概念十分模糊,学生很难切入话题。在小组活动设计时,教师应注意:(1)话题要小,可以控制活动时间;(2)设问要具体,有助于学生思考;(3)内容要新颖,能够诱发学生参与;(4)难度要适宜,保证学生有话可讲。

2 小组活动目的定位要准确

我们不应该把小组活动当作活跃课堂外显气氛、体现课堂表面互动的添加剂,因为即使在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小组活动,但没有明确的目的或目的定位不准,这些添加剂只是为活动而活动。这不但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会渐渐削弱学生活动的参与欲。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是由一连串活动构建成的活动链,每个活动都是在这个链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就是前者的目的定位后者的实施,后者的展开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这样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小组活动的目的定位也应纳入其中,即使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活动(小组活动往往是如此),其目的也是为了下一个活动,即课后活动(如课后作业、课外活动)。

3 分组要做到以人为本

如何分组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或误解。就近随意组合、简单强弱搭配、放任自由结合等等都是具体的表现。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是分组的唯一目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有效的活动的前提是人的积极参与。所以在分组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根据活动内容不同,可以进行强强组合、弱弱结合,将难的任务交给强组完成,把容易问题留给弱组思考,避免弱者话语权失缺,也促进强者竞争、促使弱者参与。假如只有一个共同活动,教师不妨把强弱搭配编组,但要保证弱者的话语权(这个问题在第4点中解决)。另外教师还需考虑分组的相对稳定、适时变动。小组活动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在于小组的合作,而合作是需要时间的磨合。不稳定的分组不利于学生间的磨合,但是固定不变的分组又会减弱交流对象的新鲜感,同样会影响小组活动的效率,而且还不利于培养学生与各种人交流的能力。

4 分工具体明确

分工是指组内成员在小组活动时担任的角色。在我所观察的课堂教学实例中,许多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结果小组活动进展无序,参与者随意性很大,要么强者独占话语权,要么组员互相推脱,应付了事。一次小组活动其实是一个真实社会活动的模拟,应该有组织、参与、小结、汇报等分工。所以在分组或任务布置时,教师可以给每位成员明确组内角色,如:组织者(负责活动开展)、记录员(笔录活动内容)、咨询员(解决活动难点)、报告人(汇报活动结果)等,确保任务到人,促使人人参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类分工也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相对稳定、适时变化的问题。相对稳定有利于学生某个能力的培养,适时变动即能维持学生的新鲜感,有可让学生体验活动中的各种角色。

5 教师明确角色定位

课堂教学活动的模式变化对于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挑战,教师角色的定位往往会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效率。现在课堂教学小组活动中教师普遍存在着脱位和错位这两种倾向。脱位就是教师在学生小组活动中无所作为,教師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为自己放弃话语权,就能让学生有效地自主活动;错位就是教师过分介入学生的小组活动,以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活动质量。其实前者的话语失缺和后者的话语霸权对小组活动都起到了负面作用。教师的话语失缺就是放弃了对活动的调控,失控的活动就是低效的活动;教师的话语霸权就是剥夺学生的话语权,没有话语权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要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教师无疑要控制好自己的话语权,调控好学生的活动。对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关注他们活动的进程;对于学生的困难,教师要帮助他们搭建必要的“支架”,适度引导。

6 评价及时跟上

小学高效课堂活动心得体会 篇4

小学高效课堂活动心得体会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我对长沙县实行高效课堂的真实感受。从高中至小学,无不奔着课堂高效而去,教学形式也有了突破,小组合作、自主课堂如春风吹皱一池春水。无疑是一派喜人景象。

长沙县果园镇中心小学离星沙镇有40多分钟的车程,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听说那儿的高效课堂研讨开展得火热,于是,一接到活动通知我便和同事欣然前往了。

由于在建教学楼,校园里显得狭小而拥挤。但是,该校师生的风貌仪度纯朴温暖,亲切感扑面而来。走进小小的礼堂,坐在简简单单的木椅上,我手里端着杯热茶,果园乡小校长的笑容像朵泥土里开出的菊花,他谦逊、激动,掩不住内心对教育的一点“野心”:“„„价值在于行动,我们努力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我们学校,课改,还是新苗初长„„”真的,我很感动。中国教育大车前进的每一步,有高层的决策,名师的引导,难道没有无数草根教师的辛勤付出?

走进课堂——不,是站在课堂。因为听课的老师多,学校又没有多余的椅子,所以,我们都只能站着听课。这也是我第一次站着听一上午的课。但双脚的酸疼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课堂师生的精彩表现是最好的镇痛剂。记得那堂六年级数学课是毛会老师授出。走上讲台,小个子的她就变得高大而光彩,每一个眼神和笑容都透着智慧和自信,她设置的教学情境十分有趣,讲得并不多,但寥寥数语便能让学生于疑惑处柳暗花明,其掌控课堂的能力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练得多,讲得多,小组合作效率高,全情参与,决无作秀的痕迹,而且语言表达的能力强,正应了“强将手下无弱兵”。语文课是彭娟老师授出,内容是《三个儿子》。选这篇上公开课需要点勇气。因为对于本课中“只见一个儿子”这句话的理解,是有很多争议的。这位年轻的老师会不会把这堂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呢?她在本课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一是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的道理,二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通过授课,两个目标算是基本达到,但预设的教学环节没有完成。主要体现在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和效果并不明显的朗读指导,使教学节奏放缓,课堂冗长而拖沓。课标中提出,低段阅读教学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本课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如文中描写妈妈拎水桶的那一段中,有“„„可重啦!”“水直晃荡”这些句子,从“可”、“直”、感叹号都可以感受到妈妈的辛苦,还有“我的儿子既„„又„„,谁都„„不„„”这些词中可以感受到妈妈的骄傲,但学习时,这些词没有被“抠住”,对其他一些词的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得也不够。但可贵的是,教师能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朗读、合作,而且这班二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非常了得,其能说会道赢得满堂暗赞!谁说不是老师平时训练有素呢?看学生的语文能力,我相信这位老师平时的课一定是很“语文”的。说到公开课,因为要公开,有时什么理念、什么想法都想往里面灌,反而弄巧成拙,不如家常课来得实在。

这次参加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听了县教研室何建刚主任的评课。他的评课旗帜鲜明地提出三点感受,并分别阐述。笔记如下:

一、本次活动有很多不一般。

1、参与人员多,层次结构多,丰富。

2、开设学科门类多,有5个学科的展示。

3、学段的设置跨度大,从二年级到六年级均有。

二、课例的研究价值。

1、文本鲜明(情与理)

根据学段要求,重点在三个妈妈的对话,如何理解表达的情感,展开了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追求高效课堂,继续和发扬了过去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3、多次尝试自主阅读。

如开课,老师问学生:你最想提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对文本的感悟也很不错。

三、发现了一群山区孩子。

孩子们阳光、自信。导学课才实行一个多月,学生有如此表现,很难得。老师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有多大的能耐。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的能力,效果好。

对于怎样实现高效课堂,何主任又提出了几点可操作性的建议:

1、提高认识。

高效课堂不等于某种模式,不要否定以前的优秀教学方法。课改要继承与发扬。课堂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不能用模式等同于高效课堂。不管用什么方法、媒体,能实现教学目标,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就是高效的。资本主义国家教学往往有纲无本。达到终极目标就好,方法也是如此。

2、小组合作学习是关键,是重点,是标杆。

课堂的精彩,在于小组合作质量高。小组合作形式内,怎样实现自主自发地学习,也是我们思考的技巧问题。如组长的设定,组员的评价等。

3、关于导学案的设计是关键。

导学案必须思路清晰,在于“导”,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案。依据课标、教材、课前提示及课后训练来确定重点,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本课流于形式,还有改进空间。导学案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依据,教师要把握准确,关注目标、教材、学生„„

周末教研课堂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篇5

青龙二小张太国2012.11.25

今天早上参加了铜仁市周末课堂教研活动学习以后,我受益匪浅。这次课堂教研活动是一种新鲜的教育活动,是用团队的智慧做好教学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是一人授课一人说课一人评课集体备课的一种活动形式。

参加本次活动的讲演者有铜仁市实验小学的三位老师和德江县青龙一小的三位老师,他们上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的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去年的树》,首先上台主讲的是德江县青龙一小的安碧慧老师,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兴和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简单的文字中体会到了童话故事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她在教学时首先用《找朋友》儿歌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跟着书空课题。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仅仅只起到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去寻求答案。从课文的对话中去体会小鸟的心情,重点抓住了文中的两个“看”字来体会鸟儿的情感,同时提出了“你从大树的一生中体会到了什么”、“鸟儿对大树留有气息的灯火做了什么“、”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乌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飞走了,‘看’在这个地方让你想到了什么”、“假如树听到了会说什么”、“鸟儿的身上有一种什么样的品质”等一系列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这种巧设情境的方法对我来说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再看看铜仁市实验小学龙婷老师精彩的展示,她首先对不熟悉的学生进行交流、拉家常、谈心,拉近师生的心里距离,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成了学生的朋友,借此机会,放歌曲《找朋友》,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朋友坐在一起学习,了解他们与朋友之间的事情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鸟儿和树的故事。这种对陌生的学生表现出那样友好的情感真是令人振奋。她在教学中首先学习了几个词语,重点对“伐”字进行了理解,把“伐”字演变过程形象的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让学生对“伐”字有了深刻的理解。

然后出示“鸟儿”、“这儿”、“哪儿”、“细条条儿”儿话词,让学生读并纠正儿话音的读法,特别是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用不同语气的朗读,巧设情景的提问让人听后就是鸟儿和树根的对白,让人有身临其境回归到大自然的感觉。

构建高效课堂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6

板城联小 徐小民

我参加了师校组织的构建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收获很多,也很充实。下面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预习环节的教学

以前我们在教学中也曾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但我们对预习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只有要求没有落实,或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没有用到这一环节。另一方面是我们也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环节的应有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不明确,没有分解学习任务,没有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高效课堂必须高度重视预习环节,要加强对预习环节的具体要求、效果检测等方面的落实,保证预习的效果。

二、狠抓展示的精彩

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每位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展示中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展示自己生成的东西,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形成知识的对抗。加强展示的精彩和课堂的生气。

三、加强课前检测和当堂反馈

课前检测和当堂反馈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既能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预习,去拓展知识面,去自主探索……

四、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理与提炼

学生的课堂活动心得 篇7

一、趣味兴趣激活主动参与

初中生爱说爱玩爱闹、求胜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这些特点调整教学方法,给学生们几分钟的自由表达时间,大胆进行语言实践,这样一来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让他们切身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为了使学生对英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给他们提供短时间英语表演的机会,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扮演不地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技能,更让教师轻松地把握课堂教学。例如,在讲到“Food Festival”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prepare food”“enjoy food”这两个环节,让学生简单描述每个环节的work,在prepare环节有This is pan,and there are some vegetables.到后面环节中可以应用delicious、beautiful、nice等表达的词汇进行复习,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将英语学习的知识重点做成动画,添加学生们喜爱的角色;播放纯英文的带中文字幕的动画片,比如迪斯尼动画等;通过做游戏,比如猜谜游戏、分组竞技游戏,等等,给学生充分的英语实践的机会。

二、参与合作展现共赢果实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授课方法很重要。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同,相应的就会产生一些“慢生”和“优等生”。那些所谓的“慢生”只是因为某些原因,对英语这门语言不敏感,在学习方面有一些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智力差。作为老师,要对不同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个准确的把握,但不能给学生贴上这样的标签,而应尽力去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困难,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受益。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时间,不能一味运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而是积极引导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去,学会“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外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

小组学习可以让那些英语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推动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也可以让那些英语底子薄弱、对英语不敏感、吸收和进步慢的学生得到其他学生的帮助,根据那些同学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促进他们英语学习的进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自行阅读本节课文,找到读不懂的句子和不认识的单词,询问比自己英语程度好的同学,通过彼此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小组自由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打开他们思路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不断的进步和一次次团队的胜利满足了学生们的心里需要,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慢慢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使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并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互动教学提高参与热情

新课标中规定:“教师应该避免单纯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取任务型教学途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单向授予知识的教学途径,这样的方式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听课状态不好,并且课堂效率低下,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配合非常重要,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动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重点和难点创设不同的问题和情境,从学生们的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和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

学生的课堂活动心得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初中化学 思维能力

初中正是学生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加强课堂活动设计,注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元素,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注入能量。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完成就是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把化学课堂作为思维提升的基地,通过巧妙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当前阶段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情境化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有效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化学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同时情境的创设更要注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变化规律,在合适的情境下,激发出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学生懂得了如何将混合物进行分类之后,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帮妈妈买日用品是小明必做的功课。一次在买盐回来的路上,由于疏忽导致自己买的食盐撒了一地。小明面对地上的食盐,既惋惜又懊悔。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办法帮帮他呢?这样的教学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很好地联系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纷纷举手要替小明出主意。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学生们一致认为,小明应该首先用塑料袋把收集起来,然后想办法进行提纯。具体方法是:把收集到的食盐放到玻璃容器中用水进行溶解。之后,通过过滤和蒸发的过程,最后获得食盐的晶体。之后,我有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加水的量如何把握?学生们的思维又一次被点燃了。通过情景激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讨论的兴趣,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乐于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实验探究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我们需要结合初中化学实验,通过优化实验设计,把思维能力培养目标贯穿于实验探究的过程,推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时候,为了实现对学生思维培养这一目标,我在实验设计中加入了思维培养的元素。我首先向装着氢氧化钠的容器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们观察有没有出现什么变化?之后,问学生们如何才能判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有没有进行反应?有实验在先,提出问题在后,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案:方案①选择一个塑料瓶,并充满二氧化碳,之后向塑料瓶子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并进行充分的振动,观察塑料瓶有没有变瘪了。如果变瘪了就说明反应确实发生了;方案②我们知道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进行反应,会生成碳酸钠,只要通过实验检验一下有没有碳酸钠生成就可以了。所以,我们选择的是盐酸,我们把盐酸加入到反应后的溶液中,看会不会有气泡生成。如果有气泡生成,说明反应的确发生了。学生们实验设计方案的提出是经过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为了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或是需要研究的课题,必须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的扩展,能力的提升。

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要设计好课堂上的实验教学活动,发挥实验的激趣作用,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思维锻炼。

三、解题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在长期的做题训练中,容易形成单项思维模式,好的一方面就是对具有类型特征的题目,容易采取格式化、套路化的解题步骤快速求解,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不利的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学生的思路不够灵活而受到局限。为此,我们采用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有这样的一道题:需要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请同学们设计出多种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方法。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们经过讨论之后提出了以下的几种方案:

方案一、可以利用一氧化碳能够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够燃烧的特点,对这两种气体分别进行点燃操作,观察那种被点燃,那种气体就是一氧化碳。

方案二、利用一氧化碳可以把灼热的氧化铜由黑色变为红色的特点。只要将气体通入到灼热的氧化铜中,观察颜色变化就可以了。

方案三、利用二氧化碳气体能够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红色,而一氧化碳却不能的特点来进行判断。

方案四、我们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检验。我们可以把两种气体分别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哪种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那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没有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就是一氧化碳气体。

这几种方案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一题多解的特性,这类题的有效运用,能够锻炼学生思维向多个方向发展,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联系实际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活是科学知识的发源地,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好多都蕴含在了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就是要抓住初中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把生活实例带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及时有效地捕捉到学生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现象,把这些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化学知识和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设计成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升思维活力,实现思维的创新。在生活中用铁锅烧菜煮饭,发现铁锅特别容易生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生活中我们发现第一天刷好的铁锅,第二天就会出现生锈的现象。可是,我们又发现,如果我们使用完铁锅以后,不刷锅,锅里有一层油,第二天我们发现铁锅并没有出现生锈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而且如果我们把刷好的铁锅中的水分彻底晾干,第二天,我们观察发现,依然不会生锈。面对这样的现象,同学们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影响铁锅生锈的因素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提出,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学生们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只是还没有上升到化学知识的高度,经过教师的加工创造,把生活化的现象,展现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维加工和创新。

可见,学生在熟悉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逐渐地认识到问题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发展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和优化,让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综上所述,通过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培养目标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给教学活动添加思维锻炼的功能,让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更加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 刘刚文. 中学化学教学之我见[J]. 学周刊,2013(03).

[2] 曾洁玉.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8).

小学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篇9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最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运用能力。以前,我一直以为,教学生字、词语是一件简单而又枯燥的事情,只需要让学生会读会写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运用。可听完三位老师的课后,我才明白字词的学习在课堂上也能够诠释得那么精彩。

二、时刻贯彻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次的特色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与时间赛跑》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用词清新易懂。刘Z老师根据这一特点着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通过课外延伸补充资料,以便更好地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关注读练结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抓住重点对词句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如何世千老师在教学《圆圆的沙粒》时,让学生通过“牢狱”体会沙粒当时的处境,让学生互动交流发表意见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再如,在教授“当沙粒真诚地说它要变成一颗珍珠时,同伴们用嘲笑的口吻数落它”这一片段时,何老师及时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表演,学生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浓厚,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提高。

再次,特色教学也离不开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适当放手让学生做学习上真正的主人,老师此基础上加以辅导因材施教,还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这样有的放矢,效果才更显著。

学生的课堂活动心得 篇10

刘成

9月26日,我有幸与同事赴长沙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活动中有名师精湛的课堂展示,专家精彩的讲座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几位名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孩子亲切和蔼的评价、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我充分领略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与魅力。

9月27日第一节课是由江苏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蔡宏圣老师执教的《认识百分数》,蔡老师语言简洁,思路清晰,注重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表现活跃,新知识接受快,掌握牢固。

第二节课是由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田立莉老师执教的《周长》,田老师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以运动的形式,让学生在运动中发现数学中的知识,课堂学生表现活跃,让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锻炼了身体。

第三节课是有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带来的《乘法的初步认识》,钱老师一步一步让学生掉入陷阱的方式,使课堂充满了乐趣,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互动构成了有效课堂。

9月28日第一节课是由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执教的《逆序推理》,柏老师注重数学课堂的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课堂以方位判断为引,让学生理解“相逆”,又以算式让学生利用“逆

推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第二节课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徐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学习。课堂以“节约”二字开始,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应提倡节约。在突破重难点上,又以快乐的游戏进行,老师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肢体动作,学生积极的参与配合。课堂显得轻松而又紧凑,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

授课完毕,就是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首先是从蔡宏圣老师的课堂与讲座活动中,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进一步理解“数学味”这个词,要注重课堂的数学性,学生的思考性,以及教师授课的过程性,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时间,也要舍得花费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更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答案,有句话“错是好的反衬”更让我印象深刻。

其次是田立莉老师精炼的讲座,田老师联系自己真实的教学事例,让我体会了教师的伟大。一个伟大的教师应该是无私的,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呵护,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作为一名四年级的数学科任教师,班级里的学困生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听了田老师的讲座后,突然让我觉得他们也是有希望的,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更加尽心做好学困生工作,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教给他们更合适的学习方法。

最后,徐长青老师的讲座:让教师做高度自觉的反思实践者,进一

步加深我们对课标的认识,促进我们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及反思能力的提高。

听了专家的讲座,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觉得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并需要去改进与提升:

1、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课堂语言组织的能力,既能做到简洁明了,又能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

2、要对每节课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这次听课活动中,教师都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景教学,既贴近生活又有创意,一是调节好课堂气氛,二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3、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既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学习,并对学生的汇报及时评价,尊重学生的答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鼓励,多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课堂活动参与面大,争取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此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反省,也定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学习,多反思,逐步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学生的课堂活动心得 篇11

一、我的做法

笔者结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采用了“活动单教学模式”,以“人类遗传学”为例,课前设计让学生课堂上自主活动的“活动单”。

1.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学习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方法;学会对已学知识归纳总结。

(3)情感目标:坚持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2.活动方案

活动一: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1)遗传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给遗传病下个定义。(2)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吗?举例说明。

活动二:学习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方法。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调查时最好选择什么样的遗传病?为什么?(2)调查时群体为什么要足够大?(3)怎样计算遗传病的发病率?(4)如何判断被调查的一种遗传病的显隐性?

活动三: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对遗传病进行监测与预防?2.对遗传病进行监测与预防的主要手段有哪些?3.遗传咨询的步骤有哪些?4.产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活动四: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____________,解读其中包含的____________。(2)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积极意义与负面效应。

二、我的收获

1.采用了“活动单教学模式”,结果使我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重“教”向重“学”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很新颖,课上学生明显比以前有了激情,敢说、爱说、想说,并且组内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会为组内每一个成员的进步、所取得的成绩而欢欣鼓舞。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学生胆子变大了,学生的作业正确率提高了,写字也更认真了。

2.活动单导学模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自“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推广以来,孩子们真的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无论是在小组合作还是班级展示时都是那么的积极、主动,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为孩子们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三、我的感悟

1.活动单导学模式与郭思乐教授提倡的“生本”课堂的相同之处都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活动单的设计必将更加有效。

2.教师要多观察、多留意自己的课堂,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课堂不在于“华丽”,要追求课堂的“本味”,追求实实在在的、有效的课堂。不是让课堂成为老师的“教堂”,而是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

3.老师除了备好课、上好课,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我们的活动单导学课堂,让每一堂课上得实在,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平等”地展现自我。

4.学生的“自主探究”要与教师的“主导”相融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备课时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具备随堂应变能力,不然自主就会变成放任自流。有时模棱两可的回答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深感茫然,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个性化的理解要得,“放羊式”课堂要不得。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获得学习的享受。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领悟了“自主探究”,确立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意识”。

学生的课堂活动心得 篇12

苏少版第14册《多变的色彩》一课, 前三个学习内容, 分别是牛顿带我们走进色彩世界;在生活中寻找色彩以及在观察与尝试中了解色彩的特性。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图片欣赏, 感知, 观察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于是我给这个内容段设定的最终实践要求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件色彩构成作品 (平面拼贴或立体装饰) 。结合知识点的学习和学生实践, 需要两课时来完成。

完成一件较大的构成作品需要不同的色块色条, 如果第一课时单纯以基础的色彩知识教学为主, 第二课时集中完成构成作品, 光完成色条的制作就占用很多的时间, 加上小组讨论、构思、到创作完成, 学生的创作压力比较大。于是我打破原有的课堂结构, 在第一课时改变以往老师示范、学生观察的学习方式, 将学生实践活动根据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重难点的推进, 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活动一:三原色调色练习

目标:了解牛顿色环以及相关色彩知识。

要求:每组学生在5分钟内按指定的两种颜色进行调色练习 (第1、2组红黄相调, 第3、4组红蓝相调, 第5、6组蓝黄相调) 。要求调出有区别的色相, 分别将他们快速地平涂在白色纸条上。

成效:1.三个小组的色条组合出12色, 24色, 甚至36色相环。2.两种颜色相调, 由于用色份量的不同, 会调出各种不同的橙、绿、紫。一个小组7个同学, 每个同学基本能完成4-5条有区别的色条。去掉太过相近的颜色和涂色粗糙的, 就完成了小组的第一批20条左右的色条制作。

实践活动二:色条的纯度渐变排列

目标:理解什么是纯度和红、黄、蓝对比色纯度渐变。

要求:每组学生按照之前调出的色条, 有规律地排列并展示。

成效:1.在小组合作实践中感知色彩鲜灰变化, 发现排色规律, 理解渐变概念。2.小组之间的合作, 得到一组纯度渐变作品。小组与小组之间合作, 得到对比色渐变作品。

实践活动三:明度渐变构成绘制

目标:理解明度和同类色明度渐变。

要求: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颜色, 做一个不少于5个色条的同类色明度渐变作品。

成效:1.在实践中感知色彩明暗变化, 理解明度概念。2.小组中个体实践, 得到7组同类色明度渐变作品, 完成小组第二批累计不少于35条的色条制作。

实践活动四:色彩构成的设计 (平面的或立体的装饰)

第二课时, 围绕赏析蒙德里安的色彩构成作品, 学生了解色彩构成的设计方法和创意过程;欣赏一些现实生活中蒙德里安风格的平面、工艺等设计作品, 了解色彩构成在生活中的运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践活动四。

目标:了解色彩构成设计方法, 联系生活, 美化生活。

要求:1.每个小组根据创作需要, 制作部分新的色条。2.结合上一课时完成的色条, 通过构思, 有选择地组合拼贴出有创意的平面色彩构成作品。3.用色条在废旧的盒子、卷纸筒或者白色花盆等生活用品上进行装饰。

成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设计出富有创意的色彩构成作品, 并且能联系生活, 将之装饰点缀到墙面、地面、包装盒、服装、寝室用具等, 获得了非常满意的视觉效果。每一个色条代表着某一个学生,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学生共同的智慧, 是学生集体努力的结果。

两课时的四个学生实践活动环节, 每个环节都符合教学理念, 围绕目标的达成去设置, 环节之间互相关联, 不可替代, 缺一不可。充分体现了一堂好课所要具备的结构严谨, 环环相扣的设计要求。这节课的每个实践环节都充分发挥了环节设置的有效性。

首先, 发挥了环节的分解效应。第一课时, 由于教学中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优化分解到了三个不同的知识环节中去完成, 不仅使学生主动灵活地掌握了知识点, 同时在调色、排色,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色彩造型的乐趣, 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通过每个同学的共同努力, 也基本完成了第二课时需要的创作素材, 缓解了学生创作的压力, 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因为第一课时实践活动的全员参与, 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了集体荣誉感, 小组的认同感, 创作的责任感, 对作品的归属感, 参与集体创作的积极性前所未有地提高, 体验了成功的幸福感。

上一篇:初三春节中学生作文800字下一篇:新加坡电子政务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