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党员学习网(推荐8篇)
立足当地实际,贴近农村群众,“泥土味”十足的学习载体,开启了余姚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学用结合的大门,成为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源头活水,有力地促进了富裕和谐幸福余姚建设。
学习,使头脑富起来。四明山镇不少村民依靠种植花木致富,但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一些村民急功近利,盲目发展花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该镇各村利用“四明夜校”,组织党员干部和骨干群众学习讨论,形成了“谋求发展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必须坚持生态立村”的发展思路,利用该镇“中国红枫之乡”、“中国樱花之乡”的金字招牌,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新型业态。大山村的仰天湖自然村,21户人家办起了15家农家乐,去年经营收入达到150多万元,还带动了茶叶、竹笋等当地农副产品销售,为农民增收300多万元。牟山镇牟山村把远程教育点与远程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带动当地农民学习水产养殖技术,该村的永富水产养殖场带动了周边32户农户发展水产养殖业,去年户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
学习,使能力强起来。在创建“十佳学习型村党组织”中,谢家路村通过向华西、小岗等先进村学习,找到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村里利用5000亩围涂土地,建立了省级重点工程新大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省内首个智能型温室大棚种植的蝴蝶兰今年春节一上市就受到市场欢迎,亩均效益达到了3万元。工程全部完成后,将带动周边10万亩土地增收增效,10万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去年,该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村级集体年可用资金达到1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0元。今年开始,该村又利用余姚市“新型城市化推进年”的契机,启动了“村庄再造”工程,争取到,建成充分享受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成果的农村新社区。
学习,使作风实起来。河姆渡镇江中村有一句顺口溜:“村干部要白天‘干’和‘看’,晚上‘学’与‘思’”。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学用结合的真谛。在学习中,江中村干部自觉把群众当成自己的老师,经常走门串户向村民问计问策。近3年来,全村共投入200多万元,兴办了16件实事,由于事先充分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实事工程真正办在了村民心坎上。村干部真正做到了变“代民作主”为“由民作主”,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从起,江中村11名村干部至今连选连任。
市2011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余姚市2011—2015年史志工作规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余姚市委办公室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2月16日
余姚市2011─2015年史志工作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史志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和指导全市史志事业未来五年的持续发展,根据全国和省、宁波市史志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中共余姚市委《关于制定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余党〔2010〕18号)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彰显文献名邦新气象”的具体要求,从余姚实际出发,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0号)和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为依据,以开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党史、地方志事业为目标,以编史修志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创优,全面推进“史、志、鉴、馆、教”多业齐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提升史志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促进地方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为建设和谐幸福新余姚作贡献。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余姚市史志工作总体目标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重点,全面做好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编纂、出版等工作;做好《中国共产党余姚历史》(1949-1978)第二卷的出版工作,筹备余姚党史三卷编写,加强党史胜迹资源保护利用,开展综合资政研究;全面完成《余姚市志》(1988-2010)修编工作;加强《余姚年鉴》一年一鉴编纂工作;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一批地方方志典籍;有重点地组织编纂乡镇(街道)志、部门(专业)志)和其他书籍,进一步丰富地情系列资料;加强史志宣传教育,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化精品意识,加强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力求取得一批市内外、省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建立地情资料数据库和余姚市史志馆,开发利用地情信息,促进史志成果信息化、社会化,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史志事业体系,基本实现“史志工作强市”目标。
三、工作任务
(一)党史工作
1、加强党史正本研究工作。高质量完成《中共余姚历史》(1949-1978)第二卷的出版工作,适时启动余姚党史三卷的编写工作。深入开展资料征集,有计划地开展专题史研究,加强对重要事件、重点人物、重大问题等方面资料的征集和研究。全面启动余姚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史基本著作的编纂出版工作。
2、推进编年史、专门史和资政专题研究。拓展党史研究领域,继续深入挖掘、抢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资料,高质量完成《余姚革命胜迹图志》、《陈云同志在余姚》、《浙东红色歌谣》、《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等专题史料的编纂出版工作。积极开展服务大局、贴近现实的资政专题研究。重点针对“十二五”时期余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咨询、调研等活动,开展重大党史课题和资政专题联合攻关,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3、全面加强党史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加强党史教育,把党史教育作为干部培训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党史教研基地。在姚江讲坛、中青年干部班等班次中开设余姚地方党史课程或讲座,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继续深入开展党史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等“六进”活动,对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展党的历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教育。完善余姚史志网站,探索运用“红色短信”、动漫小故事等形式开展党史宣传教育。
4、加强重要党史胜迹保护工作。制定出台余姚市党史胜迹保护办法,切实保护重要党史胜迹,将党史胜迹保护经费纳入财政专项经费中。完成上级布置的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余姚党史胜迹普查工作。充分利用市内丰富的党史胜迹资源和纪念场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整合线路资源,丰富红色旅游内涵,提高红色旅游质量和水平,使红色旅游成为推动老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积极支持基层建设爱国主义与人文胜迹相结合的“红色文化工程”项目,鼓励各地革命胜迹申报各级文保单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课外活动基地等。
(二)地方志工作
1.全面完成第二轮《余姚市志》修编任务。坚持质量第一,创新组织方式,规范修编管理,提高信息含量,提升学术品位,力创精品佳志,争取到2014年完成《余姚市志》(1988—2010)。志书出版后,要努力扩展普及面,提高志书的利用率。按照“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编纂反映自身发展状况和历史进程的志书或地情书籍。
2.深入做好《余姚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加快编撰步伐,配齐配强编撰人员,全力以赴做好《余姚年鉴》一年一鉴的编辑出版工作。保持年鉴的延续性和权威性,开拓创新,增强年鉴的资料价值和使用价值,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打造精品年鉴,争取使《余姚年鉴》在宁波乃至省年鉴界保持较高水平。
3.整理出版方志典籍。加强对余姚地方志书、地方古籍的抢救整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明、清时期的《余姚县志》等方志典籍的整理出版工作。
4.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联合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组织编纂具有资料性、学术性、可读性的地方文化丛书。加强旧志整理和利用,开展余姚歌谣、民俗、人物等方面的整理研究。在旅游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保护等方面,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主动为领导决策、经济建设、对外宣传、友好往来、人文资源开发等服务。积极开展“读志用志”活动,促进地方志成果转化,为党政机关及社会各界提供地情咨询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史志资源开发利用
1.建立地情资料征集制度。建立史志资料征集管理制度,全面收集整理各地、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编写的各类史志书籍、地情书籍、家谱、族谱以及姚籍知名人士的事迹、业绩、著作等资料。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把搜集到的地情资料加以系统化整理,纳入网络信息化建设,扩充余姚史志网内容,逐步建成地情数据库和资源网,供大众查阅。
2.高标准建设史志馆(地方党史馆)。在开展地方文献资料库建设的基础上,着手建设集地方党史、修志编鉴、史志研究、史志收藏、史志资源开发、地情数据库网络化建设、史志文化交流、城市建设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史志馆(地方党史馆)。成为收藏并供公众阅读历代志书、史志专著、刊物及各类地方文献、地情资料,开展党史、革命史、军史教育的场所,向社会提供地情和地方历史文化咨询服务和推广普及的公益文化机构。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论证、立项等工作。
3.依托载体深入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党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活动。重点组织开展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党90周年、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浙东区党委成立70周年、201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201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新中国成立65 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孙中山逝世 90周年、陈云诞辰11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
4.拓宽史志宣传工作渠道。创新宣传方式,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联合有关文化机构、媒体统筹组织多种形式的党史、地方志宣传工作,开设党史、地方志宣教专版,力争设立定期的党史、地方志专栏,摄制一批党史、地方志专题(纪录)片,展映一批党史、地方志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一批党史、地方志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展一批反映党史、地方志题材的文艺活动。提升“两刊一网”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提升《余姚史志》、《余姚修志通讯》杂志品味,提高文章质量,增加原创性,优化装帧设计,力争成为精品杂志。加快余姚史志网站信息更新速度,提高网站的信息含量。逐步添加史志书籍上网,方便读者阅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市委、市政府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党史、地方志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过问史志工作,切实加强对史志工作的指导。健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工作机制,落实史志部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红色旅游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有关工作的制度。
2.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开门修志的方针,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专家学者参与修编工作。稳定和夯实修志队伍,吸纳一批富有敬业精神、熟悉地方情况、文字表达能力强的人员从事党史、地方志工作,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精干党史、地方志编研人才队伍。根据任务特点及长远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地组织开展业务学习、业务培训,并选派人员和业务骨干参加全国全省的学术研讨、专题会议、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3.加强资源整合。市史志办作为履行党史研究和地方志业务主管的职能单位,要在史志研究、史志学习教育、史志宣传、史志纪念活动、史志资料征编、遗址保护和场馆建设、红色旅游、史志题材作品编审出版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要积极发挥相关研究会、离退休老同志、专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史志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课题协作、经验交流、干部培训、工作调研、学术研讨等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整合史志资源,促进史志工作合力,形成史志工作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送交遗物,还被人怀疑贪占。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人撑持不了。
但是,社会总体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他死时,人们纷纷赶来吊唁。
2.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信客任劳任怨。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
信客诚信无私。他铭记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怀疑。
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一个家庭。
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他年轻时屡屡碰壁,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他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
二、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看作者褒扬什么,就知道作者在提倡什么,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揣摸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特点,质朴而典雅。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第二个特点,警辟而又畅达。
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如“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然后用几句话概括信客的为人。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本题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概括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二、《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与这两篇文章相比,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题研究课文语言,让学生从比较中体会特点,并了解由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的不同语言风格,同时增强语感。学生答题举例只要举一两个例子即可,不要求如“课文研讨”里那样一一列举。
三、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本题实际上是要概述信客生平事迹和品质,对碑文体例则不作要求。本题如此设计,意在置于特定情境,对人物产生亲切感。下面示例,仅供参考。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教学建议
一、要抓全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全文脉络是: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可以板书或投影,以提高阅读效率。
二、品味语言可从画出佳句入手。
把佳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多数语句还是日常生活用语。由此可以领悟,有点文采,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于花哨。太花哨的文章吃力不讨好。画出了佳句,就可以揣摩这些佳句是怎么表达一个意思的,怎样措词,怎样造句,怎样修辞,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美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以悟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出版)。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二、秋雨人生(王国伟)
一
今秋少雨,初冬又始终被暖意覆盖。在这乍寒还暖的季节,人们的心头格外舒展。当我们拂去城市的浮躁,静下心来进入谈论状态,显然多了一份情趣。何况,谈论的主题是令人愉快的余秋雨教授。
余秋雨,他的名字就已告诉我们,他生在秋雨时节。余秋雨的经历也很简单,只要读过他的散文《乡关何处》,就能一目了然。他生在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响亮的名字可依次唤出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等诸多大师。更为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也随处可遇乡邻。在一次上海中文组教授评审会上,评委竟然大多是余姚人。余秋雨每次听到夹杂着乡音的同乡,都会使他记起那个多雨多梦的地方。虽然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抽象存在装在他的记忆深处,但毕竟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最初的灵感的地方。作为余姚人,他感到自豪。
他12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投入都市,投入了无限。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吞吐着日出日落的自然转换。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他的学业名列前茅。在今年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人一起列入该校的英才榜。在他完全有可能考入任何一所名牌大学时,他偏偏选中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以成绩优秀留校执教。谈起往事,余教授依然天真,说是跟着感觉走。当时只觉得戏剧学院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面纱的简单冲动,竟成了他一生的选择。
说起余秋雨,不得不谈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在他成年后至今,他搬了四次家。每一次搬家,都引发一次生活状态的调整和学术结构的转移。他在每一个居所,都完成了两部著作。早先住在上海虹口,在简陋的环境中,他撰写了《戏剧理论史稿》,这部65万字的史论著作,使他第一次完整地贴近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透过学问,逼近了大师们的生命,使他有了第一次心灵的震撼。这部书稿不但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尔后,他从虹口搬到了静安寺,朝北的房间缺少阳光。每到冬夜,他把双脚裹在草堀里,坚持写作。在这里,他写下了《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这两部书稿标志着他从戏剧理论研究开始向人类文化学研究的转移。到80年代中期,他第三次搬家至上海西南方向的龙华,由于他的名篇《家住龙华》写得情感备至,龙华已被他的笔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完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创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显然成了他人生和文化到达新的境界的坐标。在他第四次搬家伊始,也是他散文创作搁笔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之后,说不准他又会在哪个领域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他说听从感觉。我相信他的感觉。
二
写人,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一个很丰富、很熟悉的人。《文化苦旅》风靡海内外,余秋雨现象成了一个很大的公众话题。从读书到读人,合乎逻辑地成为人们正常的文化行为。为此,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朋友的约稿请求,而我一直难于落笔,困惑也在于此。
作为《文化苦旅》最早的读者和责任编辑,我和余秋雨教授成了好朋友。无疑,书是沟通我们友谊的桥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真诚的交往,让我感受到在《文化苦旅》之外有一个生命的存在。在当今物质丰盈、生活富足的土地上,原来还有精神的向往。
余秋雨毫不讳言,创作除了坚持思想的意义之外,还必须追求轰动。如果思想不赋予其最好的表达形式,思想仍旧只是空中楼阁,难以作用于社会、人生,历史价值更无从谈起。思想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造成轰动的前提。
历史证明,每一次社会文化的转型都将伴随着一些具有宏观意义的实验行为。社会大众往往是通过显而易见而又震撼人心的文化实绩来接受文化本身的。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把深邃、热烈的思想激情通过一系列让人眼睛一亮的艺术活动来体现。而我国五四时期,鲁迅写小说,胡适写新诗,还有《新青年》、白话文实验等等,这些具体的文化行为,其中就包涵着重大的思辨意义。
我们可以把《文化苦旅》看作是一次特殊的文化实验。而这种带有对自我整体超越的实验,形成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特质。他认为,重复就是平庸。宁可放弃,也不平庸,这是他做人为文的原则。他的严谨而又认真的创作态度,恰好与现代人追求生活的质量是以灵魂的充实作为前提的基点相交。他的散文能引起轰动,再一次证明了人们内心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所留有的尊敬依然如故。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这评价,深得其真髓。正是他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生命体验融合,创造出的篇章,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奥秘所在。而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我们以文化的名义相聚,又携着人生的意义相交在这落叶纷纷的深秋,因为,我们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我们都对文化依然钟情。但愿我们这次偶然的相逢能给人生创造一点快乐,给历史留下一个回忆。
二、2009年余姚市招聘中小学教师面试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面试时间及地点:
时间:3月28 日— 30日(三天)具体安排见附件
参加上午面试的考生于当天7:00在职成教中心学校一号教学楼的五楼休息室集中 参加下午面试的考生于当天12:00在职成教中心学校一号教学楼的五楼休息室集中
地点: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一号教学楼(开丰路388号)
2、面试内容、形式及方法:
(一)面试内容及形式
1)、根据提供的教材,以说课形式测试应试者对所报职位学科教学方面的了解、把握教学基本功等情况。2)、根据说课过程测试应试者的基本素质(仪表举止、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板书能力等)。
3)、报考幼儿教学、中小学音乐及职高机械、职高物流、职高财会、职高财经、职高外贸职位的考生,直接参加相应学科的术科测试和问题回答测试。
(二)面试方法
根据抽签顺序,按照考务组提供的教材,应试者准备30分钟;然后在15分钟内完成面试。
3、面试场地设置:面试考场分设休息室、候考室、准备室、面试室。面试室设在教室,考生站在讲台前,评委坐在教室内第三排中间。
4、评委设置:每组设面试评委3人或5人。
5、考生须知:
1)、考生必须凭准考证进入校门。
2)、考生应按规定时间提前到达,逾期视作自动放弃。
3)、考生凭身份证或学生证、准考证抽签并参加面试。
4)、考生不得携带与考试有关的任何资料及通讯工具进入候考室、准备室及面试室(除考务组提供的材料外)。
5)、考生应遵守考场纪律,服从考务组安排;如违反考场纪律,则取消面试资格。
余姚市教育局
2009.3.20 关于公布2009年余姚市定向招聘农村中小学 幼儿园特岗教师面试名单及面试工作安排的通知
一、依照《2009年余姚市定向招聘农村中小学 幼儿园特岗教师公告》规定:面试对象根据报考职位数1:2的比例按笔试成绩及加分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同一学科最后一名如遇并列分,一并进入面试)。现将参加面试人员名单予以公布,请点击查看。
二、2009年余姚市定向招聘农村中小学 幼儿园特岗教师面试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面试时间及地点:
时间:6月27 日— 28日(两天)具体安排见附件
参加面试的考生于当天7:00在职教中心学校一号教学楼的五楼休息室集中
地点:余姚市职教中心学校一号教学楼(开丰路388号)
2.面试内容、形式及方法:
(一)面试内容及形式
1)、根据提供的教材,以说课形式测试应试者对所报职位学科教学方面的了解、把握教学基本功等情况。2)、根据说课过程测试应试者的基本素质(仪表举止、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板书能力等)。
3)、报考幼儿教学、中小学音乐的考生,直接参加相应学科的术科测试和问题回答测试。
(二)面试方法
根据抽签顺序,按照考务组提供的教材,应试者准备30分钟(其中中小学音乐术科准备时间为15分钟;幼儿教学术科准备时间为8分钟);然后在15分钟(其中中小学音乐术科时间为15分钟;幼儿教学术科时间为12分钟)内完成面试。
3.面试场地设置:面试考场分设休息室、候考室、准备室、面试室。面试室设在教室,考生站在讲台前,评委坐在教室内第三排中间。
4.评委设置:每组设面试评委5人。5.考生须知:
1)、考生必须凭准考证进入校门。
2)、考生应按规定时间提前到达,逾期视作自动放弃。
3)、考生凭身份证或学生证、准考证抽签并参加面试。
4)、考生不得携带与考试有关的任何资料及通讯工具进入候考室、准备室及面试室(除考务组提供的材料外)。
5)、考生应遵守考场纪律,服从考务组安排;如违反考场纪律,则取消面试资格。
余姚市教育局 2009.6.22 关于公布2010年余姚市招聘中小学 幼儿园(含特岗)教师面试名单及面试工作安排的通知
一、依照《2010年余姚市中小学 幼儿园特岗教师招聘公告》及《2010年余姚市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公告》规定:面试对象根据报考职位数1:2的比例按笔试成绩及加分从高分到低分确定(报考特岗的,根据招聘岗位实际参加笔试人员的平均成绩,若满60分的,笔试合格分数线为60分;若不满60分的,以平均成绩为笔试合格分数线),(同一学科最后一名如遇并列分,一并进入面试)。现将参加面试人员名单予以公布,请点击查看。
二、2010年余姚市招聘农村中小学 幼儿园(含特岗)教师面试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面试时间及地点:
时间:4月24 日— 26日(三天)具体安排见附件
参加24日面试的考生于当天7:00在职教中心学校一号教学楼的五楼休息室集中。
参加25日面试的考生于当天7:00在职教中心学校行政楼一楼阶梯教室集中。
参加26日中小学音乐、舞蹈面试的考生于当天7:00在职教中心学校行政楼三楼集中;参加26日机械学科面试的考生于当天下午12:30在职教中心学校行政楼一楼集中。
地点:余姚市职教中心学校一号教学楼(开丰路388号)
2.面试内容、形式及方法:
(一)面试内容及形式
1)、根据提供的教材,以说课形式测试应试者对所报职位学科教学方面的了解、把握教学基本功等情况。
2)、根据说课过程测试应试者的基本素质(仪表举止、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板书能力等)。
3)、报考幼儿教学、中小学音乐、职高舞蹈、职高机械实习指导教师的考生,直接参加相应学科的术科测试和问题回答测试。
(二)面试方法 根据抽签顺序,按照考务组提供的教材,应试者准备30分钟(其中中小学音乐、职高舞蹈术科准备时间为15分钟;幼儿教学术科准备时间为8分钟);然后在15分钟(其中中小学音乐、职高舞蹈术科时间为15分钟;幼儿教学术科时间为12分钟)内完成面试。
3.面试场地设置:面试考场分设休息室、候考室、准备室、面试室。面试室设在教室,考生站在讲台前,评委坐在教室内第三排中间。
4.评委设置:每组设面试评委5人。5.考生须知:
1)、考生必须凭准考证进入校门。
2)、考生应按规定时间提前到达,逾期视作自动放弃。
3)、考生凭身份证或学生证、准考证抽签并参加面试。
4)、考生不得携带与考试有关的任何资料及通讯工具进入候考室、准备室及面试室(除考务组提供的材料外)。
5)、考生应遵守考场纪律,服从考务组安排;如违反考场纪律,则取消面试资格。
根据中宣部和自治区党委及市委的安排部署,为进一步加强我委党支部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市委政法委制定了20xx年下半年市委政法委党支部学习安排。
党支部学习安排中要求委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要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和今年以来自治区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贯彻市委九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和今年以来市委政府各项重大战略部署。
市委政法委领导强调,各科室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委党支部将采取集体研讨与重点发言相结合,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带头讲党课、带头调研、带头撰写理论调研文章,每年开展专题调研不少于2次,撰写并在党报党刊发表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至少1篇,每年到基层作宣讲、上讲台不少于2次。党支部每月至少集中学习1次,全年学习不少于12次,96学时。领导班子成员全年参加学习不少于8次,其他党员干部不少于10次。着力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凝聚思想共识,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领导干部,为加快推进“三大转型”、平安石嘴山建设和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巩固和深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全面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根据省委、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认真落实“三真”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
1、明确教育培训目标。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干部每届任期内轮训一遍的要求,制订总体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实施基层干部分级负责、分级培训制度。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由宁波市负责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乡镇、街道其他班子成员由宁波、余姚两级共同负责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一般干部和村(社区)主要干部由市、乡镇和街道负责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村(社区)其他干部由乡镇、街道负责,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5天。
2、拓展教育培训途径。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基层干部的学历培训、岗位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通过开办本科班、在职研究生班等,鼓励干部参加学历学位培训和自考、函授、电大等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继续举办村干部农村管理专业大专班,组织现任村干部参加学习。对新任的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和新进乡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及部门下属基层干部、新当选的村(社区)干部,组织开展上岗培训或初任培训。开展基层干部和党员实用技能培训,鼓励基层干部学技术、学本领,掌握1-2门的实用技能。
3、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加快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网上教育。运用菜单式、送课下基层等多种培训手段和方式,开展针对性短期集中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注重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干部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乡镇、街道干部,采取上挂锻炼、下派挂职、外出考察等办法,加强岗位锻炼。
4、强化教育培训考核。建立基层干部个人教育培训档案,试行“干部学习登记卡”制度和学分制,继续抓好述学、评学、考学、督学。加强教育培训落实情况的检查,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对单位及领导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把基层干部参加培训情况作为本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健全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
5、注重选拔使用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加大对优秀基层干部的选拔使用力度,实行“两优先一强化”,即:对长期在基层工作尤其是在艰苦条件下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市直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一般要优先从担任过乡镇、街道领导职务3年以上的干部中选拔;要继续强化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的工作,加大选拔工作力度,改善基层领导班子结构。在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任用上,要注意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形成梯次配备,不搞年龄上的层层递减。要制订完善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切实稳定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队伍。
6、注重交流激励基层干部。进一步规范基层干部交流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基层干部交流力度。要继续完善乡镇、街道中层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制度,规范乡镇、街道中层干部交流工作。积极采取轮岗交流、回避交流、激励交流、锻炼交流等办法,加强山区乡镇与平原乡镇、乡镇与街道、乡镇与市直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推进乡镇、街道一般干部的交流,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7、注重考录优秀村(社区)干部。在继续做好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国家公务员的同时,根据乡镇、街道事业编制空缺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单独编制计划,制订招考办法,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乡镇、街道机关事业人员。对长期在村(社区)干部岗位上工作、实绩突出并受到市级以上党委和政府奖励表彰的优秀村(社区)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三、建立健全基层干部的工作激励机制
8、认真执行提任正局级非领导职务办法。对任职时间长、工作实绩明显,但因领导职数、年龄因素不能提拔的乡镇、街道领导干部,根据余党„2004‟8号文件中关于试行提任正局级非领导职务制度的规定,继续做好择优晋升非领导职务工作,不断激发基层领导干部的积极性。
9、研究探索提任副局级非领导职务办法。进一步探索建立中层干部晋升非领导职务激励机制,对年龄偏大、任中层正职时间较长的优秀乡镇、街道现职中层干部,符合条件的按一定程序提任为副局级非领导职务,充分调动基层中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10、研究建立乡镇、街道专职干事配备制度。为稳定乡镇、街道人大、政协和组织、宣传(统战)等线的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根据乡镇、街道工作实际,制订专职干事配备实施办法。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每线可配备1名专职干事,规模较小的乡镇一般总数上可配备2名专职干事。专职干事经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审批,根据条件可享受相应的机关中层正、副职待遇。对工作满3年且表现优秀的专职干事,可享受机关中层副职待遇;对任中层副职满2年且表现优秀的专职干事,可享受机关中层正职待遇。
11、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主任科员设置办法。根据省、宁波市有关规定,对长期在乡镇、街道工作的干部在职级待遇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凡参加工作满30年(或满25年并在乡镇、街道工作时间累计满10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98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学历可放宽到高中、中专文化程度)、近5年来考核均在称职以上等次且未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在编在职乡镇、街道副科(局)级干部和副主任科员,经审批可确定为主任科员。
四、建立健全基层干部的关爱保障机制
12、从思想感情上关爱基层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与基层干部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情况,沟通思想。市委领导按照分工每年至少与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谈心一次,进一步深化“党群书记和组织部长约谈”制度,市委组织部每年至少与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谈心一次。继续深化乡镇、街道“四夜”等制度,乡镇、街道党委领导要按照分工以上门访谈、集体座谈、个别约谈等形式,每年至少与一般干部和村(社区)主要负责人谈心一次,并逐步形成制度。当遇到基层干部在职务任免、工作变动、家庭发生重大事情、有思想情绪和苗头性问题时,必须进行谈话。
13、从工作支持上关爱基层干部。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具体指导,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在制订涉及基层工作的政策前,要认真听取基层干部的意见,在工作安排和人财物安排上,要向基层倾斜。要着力加强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建设,对办公条件较差的村,要采取市里补一点、结对部门帮一点、乡镇和街道及村两级筹一点的办法予以解决,市、乡镇和街道两级财政专项建设资金补助额度不低于省、宁波市补助标准,确保村固定办公场所面积达到100平方米左右。
14、从生活条件上关爱基层干部。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基层干部家庭要给予具体帮扶。对山区乡镇干部,从明年开始适当提高山区补贴额度,原规定的一类山区、二类山区补贴额度分别提高到每月200元、150元,使山区乡镇干部安心工作。建立基层干部定期体检制度,在继续安排乡镇、街道干部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体检标准,并积极创造条件,对村(社区)主要负责人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要继续推行村干部报酬三级统筹和最低保障制度,采取市里补一点、乡镇和街道贴一点、村里出一点的办法统筹村干部报酬资金,按照村干部岗位职责、村规模、工作实绩和集体经营性收益情况合理确定,按月发放。村干部最低报酬标准不低于当年本乡镇、街道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继续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专项补助,市财政在原有的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助额度,有关乡镇、街道也要相应提高配套补助资金。社区基层干部的工作经费和津贴,继续由市财政按每百户8000元标准下发,街道按一定比例配套。继续实施《全市村干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切实解决好村干部的养老保障问题。关爱村退职干部,对任职时间长、从村主要干部岗位上正常退下来的退职干部,要根据各乡镇、街道实际和财力给予适当的定期补助;对年龄大、生活困难的其他离任村干部,也应给予关心。
15、从舆论氛围上关爱基层干部。注意总结推广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优秀乡镇、街道干部、优秀村(社区)书记、模范村(社区)主任等评比表彰活动。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激励机制,认真实施领导干部职务奖励、评优奖励制度和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优胜竞赛制度,加大对乡镇、街道干部的奖励力度,在全市性的各类评比表彰中,注意把先进名额向基层干部倾斜。积极鼓励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访写作,大力宣传基层干部艰苦创业、一心为民、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关心、理解基层干部的良好氛围。
16、从加强管理上关爱基层干部。在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认真总结加强基层干部管理监督的成功经验,努力推进基层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认真执行《关于市委管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意见》(余党„2004‟9号)文件精神和具体实施办法,完善和推广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工作分解记实、立体考评、公众评议制度,加强考核工作。乡镇、街道要根据实际建立健全村(社区)干部绩效考评体系,完善村(社区)干部创业服务承诺制、目标责任制、绩效公示制等制度。认真开展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推行村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为保证基层干部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廉政环境。
五、建立健全关爱基层干部的责任机制
17、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街道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抓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党委会议要经常听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汇报,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设身处地地帮助基层干部解决实际困难,认真把“三真”要求落到实处,为他们安心基层工作、专心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8、加大财政扶持。市、乡镇和街道两级要建立财政支持专项资金,用于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工资报酬、相关补助、健康体检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等。各级财政要将所需经费列入预算,并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增加,特别是要加大对山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资金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
19、强化督促指导。市委将定期听取汇报,进行专题分析研究,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专题检查,加大考核力度,并进行通报。市委组织部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工作指导,经常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关爱基层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中共余姚市委
我的家乡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素有“文化名邦”之称。她就是余姚。这里物产丰富,有大名鼎鼎的杨梅,可延年益寿的甲鱼,香甜可口的豆酥糖;这里人杰地灵,古有王阳明等四先贤,今有大作家余秋雨和残奥冠军王益楠;这里风景秀丽,远有四明山高高耸立,近有四明湖悠悠荡漾!四明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挺拔地屹立在余姚边界,保卫着姚城人民;四明湖,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温柔地安坐在余姚的土地上,哺育着姚城百姓。
在众多景点中,我最喜欢四明湖。她安静,微风吹过湖面,只微微荡起一层涟漪,像极了母亲和煦的微笑;她清透,碧绿碧绿的湖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儿欢快地舞蹈;她多姿,晨光中粼粼的波光闪动,夕阳下泛红的湖面流金,千变万化!周围有一大片一大片水杉围绕着她,犹如一个个美丽的姑娘在对镜梳妆。岸边绿草如茵,不知名的野花争奇斗艳。一群群白鹭鸟悠闲自在地栖息着,它们偶尔掠过湖面,跟小鱼儿相互逗趣嬉戏。
如果你来过,一定会不愿离去!我的家乡叫余姚!
宁波余姚水问题调查报告
一、姚江的环境
自然环境
余姚江又名姚江、舜江。源出四明山夏家岭,流经上虞、余姚、鄞县至宁波市三江口与奉化江合流,为甬江。全长108公里,境内54公里,可通行40吨级船舶。
社会环境
余姚大约100万人,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0亿元,五年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2%,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同时余姚还被誉为“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余姚)模具”、“浙江远东工业城 ”三大称号,很明显它的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
二、调查方法
1.野外调查
在下江村进行调查,水色偏黄,有点浑浊。取一点水,无味。
2.资料调查
参考宁波环境状况公报、《水污染物的排放限制》、环境质量公报等资料。
3.民意调查
对下江村的村民进行调查,从村民口中得知,在19世纪姚江曾因为工业的发展而导致水污染严重,余姚三江口至咸池长达9公里的水
域水质常年发黑发臭,江面上看到的不是船和人,而是白花花的死鱼。人们认识到姚江担负着宁波几万人的生活用水,所以开始对水进行治理,现在水质已经变得很好了。
三、调查内容及评价
(一)从宁波环境状况公报上的资料知:
2008年姚江干流水质优良率100%,功能达标比例71.4%,比往年增加28.5个百分百点。
余姚河网水质优良率20%,无劣V类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率为40%。2009年姚江干流水质良好,功能达标的断面比例占71.4%。与2008年相比,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都未发生变化。余姚河网水质优良率20%,无劣V类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率为40%,与2008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2011年姚江干流水质属轻度污染,水质优良断面比例71.4%,无劣Ⅴ类重污染断面,功能达标断面比例占57.1%,与2009年相比,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下降28.6个百分点,功能达标断面比例下降14.3个百分点,整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余姚河网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20%,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断面比例为40%,与2009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二)主要污染源:工厂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
余姚双象化纤曾经是余姚最大的国有企业,为本地的经济生长做出了宏大进献,是余姚的利税大户之一,但也是当地最大的污染源。它均匀每天有7000吨废水排入姚江,尽管是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但因为量大,污染仍是不小。年排放COD(化学耗氧量,排放越多水污染越重)多达304吨,二氧化硫757吨。还有电镀厂:余姚市爱迪升电镀科技有限公司。电镀大多是用来镀铬、锌等重金属的,因此排出的污水在排入水体后会被水中的生物吸收如体内,导致水体污染。而人食用了被污染的生物后会导致重金属离子在人体内积聚,重金属离子的主要危害是使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变性,因此而导致畸变等,所以污染比较严重。顺便提一下,电镀、医药、石化是污染最严重的三个行业。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状
1.污水设施改造标准过低,明污转为暗污。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建了漂亮的公厕,部分农户家中也有了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但由
于目前全市农村及集镇大部分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建后的设施真正达到无害化标准者甚少。所谓的“三格式”,实际为直排式。生活污水绝大部分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了河道或排出室外空地后任意渗入地下,少部分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任意渗入地下,严重污染河水
和井水,从明污转为暗污,致使一些河道和水塘成了天然的集污池。
2.少数铺设污水管道的集镇和农村,一般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污水由明渠或明沟形式任意排放,而且沟渠的排水断面普遍偏小,常被垃圾堵塞,街巷污水漫流,严重影响周围环境。随着我市农村居住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产生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这已给我市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带来严重的危害。
3.布局不够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在农村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节约用水的意识相对不强。而且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注重形式、应付检查者居多,治标不治本。各乡镇行政村缺乏系统整体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设施不到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冲洗厕所座便器的水都是自来水,然排出去的水却是污水。特别在一些地区,由于属于砂石土壤,极易污染地下水或下游的河道水。(四)环境质量
姚江水的现状
1.底泥污染严重
多年来,姚江流域接纳了大量污染物,江底有污染的底泥积聚较多,约有330万立方米,尤其在余姚三江口附近积聚尤为严重。这些
底泥含有大量有机质,重金属含量十分丰富,据环境监测表明,每千克干泥中有机质平均值高达2.73克,重金属含量最高超过正常值8倍。一旦底泥被冲刷或腐化泛起后或逢不利气候和水文条件(干旱长期关闸),大量的有机质和重金属离子扩散到水中,水环境自净能力大大下降,在此情况下,突然性降雨而开闸泄洪,使上游长期积累的城市污水和底泥污染物下泄,大量有机污染物耗氧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缺氧,使下游水质恶化变差,危及饮用水和农业灌溉,同时导致水中缺氧,鱼类窒息死亡或金属中毒,影响渔业生产。沿岸城镇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已日益成为姚江的主要污染源随着工业污染源的逐步削减,沿岸城镇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已成为姚江的主要污染源。渔业养殖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之一
随着姚江的水质逐步改善,姚江水域网箱养鱼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姚江是封闭性水域,环境容量有限,而网箱养鱼需人工投放饵料,这些饵料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投入过多必然污染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4.农村及农业面源污染也相当严重
农村的养殖污染相当严重,沿岸农药、化肥及绿肥随农田退水流失至姚江,也是造成污染的因素之一
四、对策措施
姚江两岸经济发达,企业众多,尤其是电镀、不锈钢酸洗、化纤、印染等高污染企业密集,控制这些污染源是姚江整治的重点工作。为此,余姚市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调整,加快实施城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企业的“腾龙换业“工作,把姚江两岸的电镀、不锈钢酸洗、化纤等重污染企业搬离姚江。今年9月底,目前仅存的姚江工业污染源——余姚化纤厂也将停产,这就意味着姚江沿江的工业污染源基本消除。
同时,政府加大投入,削减两岸生活和面源污染。要改善姚江的水环境,既要治理工业污染,更要进一步实施全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减少生活和面污染。余姚市投资4.14亿元,计划建成预算日处理污水1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其中一期工程6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余姚城区70%的生活污水已实现截流纳管,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
通过宁波市政府和环保局的努力,姚江水质逐年上升,已经稳定在国家三类水标准,达到了宁波市对姚江功能水的定位标准,百里姚江重现水清鱼跃的和谐环境。
宁波专门为姚江制定了一部法——《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参考文献:宁波环境状况公报
《水污染物的排放限制》
环境质量公报
《城市环境:治理与执法》
【余姚党员学习网】推荐阅读:
党员学习小结06-12
党员学习:学习宪法体会09-26
学习党员条件和发展党员思想汇报11-09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党员学习心得09-20
基层党员学习心得06-07
教师党员学习笔记07-01
党员学习计划免费07-04
党员学习培训心得07-07
党员学习教育材料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