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常用的词句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作文常用的词句(精选6篇)

小学作文常用的词句 篇1

小学时候词汇量小,总感到老师一安排作文就十分头大,不仅难以虚构出一篇文章,

而且就算想出来了字数都那么多,写到手疼。因而大家都心领神会的用一些词句凑字数

以减轻作文写作压カ。近日回想起这些,每每哑然发笑。特此写出来,不知道你们是不

是和我一样啊?

我小学时候的写作特色:

1.能用多长的词就用多长的,字数多点的成语一定要多记几个,歇后语是最好不

过的。不仅字数多,最主要的是旁边还有个DD破折号,特殊占作文格子,一篇作文下

来不破折自己根本就写不出来似的。

2.最喜欢用A标点符号:“”,其次是DD和…。真是太占位置了,几下就能

把作文字数凑齐。于是我最爱好写人物对话中含有歇后语,多少种占地位A标点全能用上。

3.最喜欢的句法:形容词或动词列举,例句:看着元宵节晚上大巷冷巷的灯笼:

红的、绿的、黄的、紫的、蓝的、苹果型的、鸭子型的、烛炬的、灯泡的…真是五彩

缤纷、五彩缤纷、映得小朋友们的脸上是姹紫嫣红、多姿多彩,看得我是应接不暇、眼

花纷乱。小友人们蹦着、跳着、欢呼着、笑着、闹着相互追赶嬉戏,我心里那个开心劲

就甭提了,真是好不兴奋啊!(哇!这就142字了,500字的作文立刻就能交差了,再接

着编!)于是我赶快和我爸爸把当时早就筹备好的金鱼花灯拿出来点上,看着我奇特的

金鱼灯,就像在灯的大陆里面游来游去个别,我心里充斥了自豪和自豪…(汗,真是

很能凑字数。不编了!怕某些聪慧的小朋友直接拿我这个文章交差o(∩_∩)o.)

最常用的凑字数专用歇后语:

十五个吊桶打水DD心神不宁

高射炮打蚊子DD牛鼎烹鸡

最常用的凑字数专用成语:

心有灵犀一点通(当初只晓得是心灵相通的意思,哈哈)

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上了大学オ第一次见到沙丁鱼和沙丁鱼罐头长啥样)

好好学习每天向上

最常用A凑字数专用词语:

沉甸甸的金黄的麦穗对我点拍板,笑弯了腰(至今我不认识麦子长啥样)

喜鹊喳喳的在我身边叫着,好像有天大的喜讯要告知我(咱小时候哪有鸟啊,麻雀都

少见)

伸手不见五指A黑夜,咱们在某处做某事(基本不可能,家长哪敢这么释怀啊)

日月如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又到了簇新的XXXX年,我又长大了一岁,在这新的学年

里,我必定要发挥…的辉煌传统,学习…的革命精力,做到以下几点:

(常见于:新学期的盘算、寒暑假感触。自打小学三年级开端发明每年要写这种文章2-3

遍,于是精心琢磨了一篇写出来收藏好,每年都拿出来照抄一份,直用到高一)

今天风和日丽,气象阴沉,万里无云,在XXX的组织下,同学们来到了景致如画的XXX旅

游胜地,

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健儿们如离弦的箭普通冲向终点。加油!加油!XX班,加油!赢了!

我们班A XX同窗第--个达到终点,我们全班同学为他愉快,为他骄傲。

(常见于:春游、植树节、活动会。同样我在帮老师扫除办公室A时候,应用职务之便将

范文各收藏了一两份,当前不花吹灰之カ,而且范文就是我啦,没想到比新学期的打算

用得还久,用到高中毕业,哈哈)

跟着肃穆的歌曲,屏幕上涌现一个闪闪的大红星,闪闪四射的光辉像是把我们带入了屏

幕中,带到了那个艰难的年代…

回忆起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在战场上舍生忘死,不禁得心境冲动,热血磅礴。又

想起我们当初坐在晶莹的教室里学习,我不禁暗自信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毫不辜负义士

们用性命和鲜血换来的`美妙生涯。

(常见于:清明扫墓文和六一观看抗日、解放战斗片观后感。不珍藏不行,每年要看3-4

回片子,每次都大同小异,每年六一就瞻仰一遍小兵张嘎和地雷战)

我的XX有一双忽闪忽闪的亮晶晶的黑黑的大眼睛,--头漂亮的漆黑的长发,高高的鼻子,

玲珑的嘴巴,看上去俏丽极了

(常见于:人物描写,甚至有时候描述小猫小狗。我直接找作文书抄--份,反正老师不可

能意识我某个“远房亲戚”吧)

脑海里忽然呈现两个君子吵架,一个说:“这样是错误的!丧失XX的叔叔阿姨该多么着

急啊,兴许就是某个爷爷奶奶A医药费或者救命钱”,--个说:“算了吧,帆船鞋,反正也没人

看见,天知地知还有我知,不如去买本人憧憬的那个玩具。”

最后一个把另一个战胜了…

(常见于:拣钱包,大家都在作文本跟班长A好人好事簿上拣过吧。省早餐钱换小红花小

红旗A事,谁没做过?)

我的欲望是长大以后当一名迷信家(画家、飞翔员、老师、军人、警察)

为祖国的人寿年丰、为四化贡献自己的--份力气。

(常见于:自我先容的开篇和各类体裁的停止语。可怜自己的政治觉醒启蒙晚,看别人写

为四化做贡献我也写,心底还认为四化是如许懦弱的人物呢,连小学生都要为他做奉献。

直到小学五年级オ知道四化不是人,唉~)

太晚了,写累了,有什么有趣A相似情形大家跟帖吧

小学作文常用的词句 篇2

关键词:词句理解;理解方法;教学策略

词句理解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在高年级对于词句的理解的教学我们可以运用以下

方法:

一、替换法

根据词语所属的语言环境,把难懂的词语替换成其他词语准确理解词语,可将需要理解的词语换成相近的词语试一试,词义的区别就明显地看出来了。

二、词素分解法

如:《中国的花》一文中“岁寒三友”一词的理解,教学生用“拆词法”理解词语,“岁”是“年”;“寒”是“寒冷”的意思;“三友”指的是松、竹、梅,合起来就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松、竹、梅傲然挺立。它们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品质,被中国古今文人誉为“岁寒三友”。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疑问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就是联系作者意图、人物品格、事件意义和景物特点来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是学生们一项重要的能力。

四、运用比较法理解词句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例如,教学《迟到》时,在品析“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句时,可以用比较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

读读这句话,哪句话好?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中,学生体会出“很严很严”是在强调父亲的严厉,是在突出父亲的严厉。

将“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应用于品词析句教学,学生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结合上下文说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五、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句

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予以尊重和重视。如:在教学《迟到》一课时,为了更深地感受父亲的严厉,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挨过打吗?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的身上,你的父亲会怎样对待你呢?”同学们畅所欲言:甲说:我的爸爸很疼我,即使我犯了错他最多说说我;乙说:我的爸爸在我犯错时特别生气的时候会打我,但没有像文中的爸爸那样,那么严厉,我想打在作者身上一定很疼。看来,教师只需给学生一个他们熟悉的信息,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生活的经验去体会、感受,他们才会把自己对世界最真切的感受如诗如画地告诉你,

那是他们天生的智慧和财富。

六、发挥想象,巧补“空白”理解词句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寫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语文课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补白”,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七、巧用换位思考、角色移位理解词句

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从而准确解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内容。《嫦娥奔月》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嫦娥奔月时的心情的句子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嫦娥这一去就再也不能回来了。她将永远地离开那美丽的家园,永远地告别她深爱着的丈夫,永远见不到她曾经救济过的乡亲们了。在向月亮飞升的过程中,嫦娥一定想到了许多许多。如果你是嫦娥你会说什么?阅读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阅读时要能进入角色,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

八、通过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插图、收集的文字资料或多媒体资料理解词句

大部分插图都是对课文故事情节的形象再现,如果抓住这一特点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再利用、再创造,重新认知,学生尽可以展开创造想象的翅膀,个性化地说、写“我看到的、想到的”,说、写“与课文没有的、与课文不一样的”。

课前搜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会正确理解作者是用“黑洞洞”来形容当时社会的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从幽默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革命乐观精神,一代革命家伟大的人格魅力便跃然纸上。

词句理解一定要立足于整体的基础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不可脱离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景,关键词句的理解与感悟更是要在师生创设的大的文本背景下进行。词句理解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我想只要在课堂中善于发现训练点,激发动情点,以不同的形式去训练学生,久而久之会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小学作文常用的词句 篇3

落在细上,坚持细处着眼、润物无声 落在小上,注重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落在实上,倡导实处着力、知行合力

在勤学善思中谋科学发展之策 在抢抓机遇中行富民强市之丼 在拼搏奋进中务干事创业之实 在践行宗旨中收造福人民之效 在团结协作中造群策群力之势 在廉洁自律中树勤政廉政之风

硬件升级,在环境改善中优服务 择优配置,在素质提升中强队伍 建章立制,在日常管理中促规范 转变作风,在廉洁高效中树形象 更新思维,在创新发展上抢先机 勇挑重担,在破解难题上求突破 对标高位,在打造品牌上站排头 有胆有识,在干事创业上敢作为

在重点项目建设上下功夫 在龙头企业培育上见成效 在市场建设管理上求突破 在文化研究应用上有创新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谋良策 在品牌形象打造上出实招

在讲政治上保持和强化特有清醒 在谋发展上保持和强化特有清醒 在严自身上保持和强化特有清醒

在整改问题中转变作风 在落实政策中转变作风 在改善环境中转变作风 在提升服务中转变作风

在落实稳定经济运行的丼措上求突破 在强化要素保障上求突破 在拓展发展空间上求突破 在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 在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上求突破

在准入条件上,坚持放宽领域和降低门槛并丼在 创业来源上,坚持挖掘潜力和借助外力并丼在 创业主体上,坚持抓规模和质量并丼在端正思想上下功夫

在学习思考上下功夫 在作风养成上下功夫 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 在自身要求上下功夫 在积累素材上下功夫

在入心入脑上用力,在深化学习中提升思想境界 在细照笃行上用力,着力推进“三服务”工作创新发展 在融入日常上用力,搭平台建载体促进学习践行落地见效 在规范长效上用力,丌断强化制度保障把党史搬上讲台,在传承历史荣誉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用环境陶情励志,在构建精神家园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让群众担当主角,在相互交流启迪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引科技进入课埻,在改进施教手段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小学有关“读书”的经典词句 篇4

一、读书词语

悬梁刺骨

闭户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书声琅琅

精益求精 书香门第 孜孜不倦

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 一目十行 映月读书

二、非四字成语

多面手 贵人多忘事 丑人多作怪 一寸光阴一寸金 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识庐山真面目 打破砂锅问到底 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地无银三百两 多行不义必自毙 好汉不吃眼前亏 磨刀不误砍柴工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三、读书格言名句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0.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诗》

1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四、读书古诗

读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ái huái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weì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五、读书故事

1.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pī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悬梁刺骨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囊萤映雪 náng yíng

小学作文常用的词句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面对魅力无穷的语言,我们却苦恼于学生在使用时的平淡、枯燥、呆板和千篇 一律。改变这样的状况,让学生充分掌握、运用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师应该孜孜不倦进行探讨的话题和勤勤恳恳进行实践的目标。

什么都应该从娃娃抓起,“先入为主”的道理提醒我们,小学低段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对语感的正确把握才能奠定以后他们对语文的加倍热爱的情感基础。有了良好的基础,才可以逐渐地进行运用和创造。

对此,我构建了训练学生积累运用词句的具体措施。

一、把感动及时表达

感情的积累是语言表达最根本的要素。能够及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最容易让孩子迸发出最真挚的情感,书写出最贴切的话语。

在教学中,许多课文都充满了浓浓的情。对动物的`喜爱,对人物的钦佩,对大自然的热爱……,无一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习中教师最爱问:“你们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们学习了课文想说些什么?”孩子们就会在学习课文的情感积淀中真实地表达对人、物、景、事的情感。这样的口头表达迅速、明了,能够让学生通过交流对语言取长补短,很好地运用了语言表情达意的功效。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在孩子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再引导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的记忆就更深刻了。

比如,我喜欢让孩子在课文的插图旁边,写上相应的语句。学习《蜜蜂引路》,我让孩子在插图旁边写上对列宁的称赞;学习《一分钟》让孩子写出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日月潭》写出自己的向往。所写的语言,与课文息息相关,让学习时的感动,成为能够铭记的语言。及时的表达和书写,能够逐渐地养成孩子对情感的积累。

二、本着课文学好词句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点。有的文章展示的是它的结构美,有的文章渗透的是它的写作手法,有的文章是汇集优美词句的好范文。小学低段的孩子主要以学习字词为主要任务。生字量很大,教学难度也大,学习时间很紧凑,所以会认和会写已经成为了首要的任务,对于好词的积累,也只能捉襟见肘。

其实教师在教学每一课的生字时都会让学生做这样一件事情――把生字在文中所组的词勾画或圈起来。这个工作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更好的认识新字,让学生不仅能单独认识,而且也能放在词中认识。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工作再做细致些呢?

我尝试着在学习生字的时候不仅让学生读生字在文中所组成的词,还要求能够读通顺生字所在的句子。达到学习词语就是要会运用到句子中的目的。有的词语很特殊,我就让孩子去掉这个词或换成另一个词来读句子,让他们发现新词有什么好处。比如《北京亮起来了》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教学论文 )街道上,照明灯、草坪、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学习“犹如”这个词语,我让孩子们先去掉“犹”读句子,让他们说说句子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发现句子是通顺的,但是没有“犹如”那样有语言起伏的感觉。我又让他们换个词语,他们找到了“仿佛、好像、是”,在对句子的朗读中,大家都喜欢这个新的词语。我也适当的告诉他们:“很多词语可以用别的词语进行交换,多学习词语会让我们的语言更丰富。”

课文中的好词要及时进行消化,学一点用一点,才能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首先要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我采用的是根据上下文通过读文本理解词语这种方法。这样既可以理解词语的具体意思,也能够更快地获得该词语应该适用在哪些方面。例如:学习“惭愧”一词。

文中句子“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我先让学生弄清楚戴嵩听了什么话?

学生通过读前一个自然段明白了戴嵩画错了牛的尾巴,被一个小牧童指出。理解到“惭愧”是描写人物内心感受的词语,表现戴嵩的不好意思。而后面的一个句子则把惭愧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从“多谢你的指教”可以看出带有真诚地态度。所以全面地理解“惭愧”就是因为做错了事情,心里感到不好意思,并能真诚承认。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更便于学生的使用。学生已经了解了“惭愧”的意思,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有没有做过让自己觉得惭愧的事情,并且要求把事情说清楚。学生造句通常用都是很机械的。我们往往很突兀地听到:“我把碗打碎了感到很惭愧。”这样单调的句子,内容一点也不具体。所以要强调在适用词语造句的时候内容要介绍清楚。怎么会让你感到惭愧?在教师指导下句子就可以丰富为“我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感到很惭愧,提醒自己以后应该小心一点。”增添了后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惭愧中包含的真诚。

课文,是学字学词学句子的好园地,源于它具有严谨性、板块性,所以不可以只把教材当成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要深入挖掘,有效利用。

三、课外积累有序指导

儿童的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名目众多的课外丛书中。怎样选择经济实惠,符合儿童心里特点的课外读物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选择与课文紧密相关的课外读物进行推荐。在教学春天一组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孩子去多读关于描写景色的文章;在教学历史人物的课文时就让他们去购买撰写名人的书籍;在教学动物课文的时候就让他们阅读动物的书籍。这样分门别类地阅读,随课文阅读,能够起到既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又能拓展相应的知识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做了指引。

好书中可学的东西很多,我们要有重点的积累,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低段的孩子,需要学会阅读课外书的方法。我的方式是:1.边读边勾画。

小学作文常用的词句 篇6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字”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让生字的偏旁变色、闪耀,让学生认清字的结构组合;运用课件特写,让学生认清生字的笔划、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2. 运用课件进行字体演变,设计生字的情境图(动画),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字的音、形、义联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3. 运用课件揭示生字的音、形、义关系。

4. 运用课件传授写字技巧、注意写字的细节。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词”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学习词义。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我利用直观形象的动画课件——小猴子下山,在玉米地里掰了一个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往前走;而后又扔了玉米,摘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接着又扔了桃子,在西瓜地里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抱着往前走;最后,扔了西瓜,去追蹦蹦跳跳的小兔,结果小兔不见了,小猴只好空手回家。这一动画效果有声有形,生动清晰。文中“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几个形容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蹦蹦跳跳”几个动词的意思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不须作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轻松地掌握了它们的意思,为突破课文难点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运用课件理解词义。例如,在教第十册《丰碑》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丰碑”难以理解。我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雪越下越大,覆盖住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讲述了军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没有棉衣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红军战士深深的崇敬之情。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3. 运用课件揭示词意。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区别“摇、甩、摆”这三个动词的意思。我就反复播放教学软件中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小鱼是怎样在河里游的,老黄牛怎样赶蝇子的和燕子在空中飞行时尾部的动作,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它们尾巴是怎么动的。通过“看、说、做”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三个动词,同时还进一步掌握了小鱼、老黄牛和燕子的尾巴的特点和用途。

4. 运用课件感悟重点词语。例如,在教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为什么是“千万缕”而不是“一片”?阳光为什么会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学生难以理解。我运用CAI作情境展示:繁茂枝叶一层压着一层,密不透风,周围浓雾茫茫,金色的太阳光透过浓雾,从针尖般的树叶缝隙中穿过……同时,伴随CAI舒缓的乐曲和课文录音。这种声像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清晰的表象,再加上反复在读中体会,学生对“千万缕”“利剑”及“穿”字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感悟了语言的美与精炼。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句”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理解句子。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设计人字形铁路”极其陌生,对“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一难点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火车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山的。让学生亲眼看到北上的列车到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学生随着演示过程经历了直观形象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而破。这时再来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从读中感悟到人字形铁路的巧妙之处。

2. 运用课件突破难点。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为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这一难点,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接着,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突破了难点。

3. 运用课件学习造句。学习造句,是“句”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造出优美的句子?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山行》一诗时,我作了如下尝试:播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进而领悟其意境。以这一幅幅画面来调动学生学习造句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边赏边读,进入意境,模仿造句。学生们以本地山河景观为内容,造出了“登上塔山石径斜”“松林深处有人家”“枫叶红似二月花”等优美词句。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段”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理解内容。例如,在教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要重点通过动画再现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内容和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得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以及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公开试验的情景。使学生深刻理解伽利略的结论:铁球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没有关系。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2. 运用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回声》一课时,“回声”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回声”是抽象的,只能听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课的重点、难点,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水的波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投石激波”的动画,请学生认真观察水的波纹是怎样变化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波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波碰到墙壁又返回来的动画。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声波和水波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在遇到障碍物后都会返回来,而且返回的波纹要比原来的波纹弱一些。返回来的声波虽然要弱一些,但我们还是能听到,只不过声音比原来的小一些。那么我们再次听到的这个小一些的声音就是“回声”了。这样轻松地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从而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 运用课件实现教学创新。例如,在教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可利用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画面。让学生清楚看到漓江水平像一面镜子,水流无浪,倒影不曲,水真静啊!倒映的树木像在镜子中一样,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犹如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样通过投影的演示,使学生对桂林的山“奇、秀、险”和水“静、清、绿”的特点有了正确形象的认识,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上一篇:中华传统和美德的作文下一篇:现金流量表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