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精选7篇)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篇1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一、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学习方法:

一、朗读法

二、探究法

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四、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知识链接:

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作家作品”

三、作家作品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预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1)注音:

征戍()橘颂()招徕()

落木萧萧()

涔阳()无妨()陇首()

得鱼忘筌()寒砧()桅杆()漂泊()秋风袅袅()

疏朗()窸窣()迢远()

灼灼其华()

亭皋()冉冉()门栓()翩翩起舞()(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意忘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内容:

1、整体把握: 概括各段的段意(1)(2)(3)

(4)

(5)(6)(7)

2、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请同学们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

3、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4、“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明确: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6、“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拓展探究: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王诗:

陆词: 毛词: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袅(niǎo)袅 枭(xiāo)雄 凫(fú)水 亭皋(gāo)....B.征戍(shù)戊戌(xū)铁砧(zhēn)得鱼忘筌(quán)....C.翩(piān)然 歧(qí)路 窸窣(sū)漂泊(pó)....D.褒(bāo)义 灼(zhuó)灼 迢(tiáo)迢 桅(wéi)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疏朗 绵密 逻缉 窸窸窣窣 B.洞庭 饱满 信赖 碧绿柔软 C.大慨 罗盘 钦佩 聚精会神 D.俘现 深邃 谎言 凝视深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不容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

B.我大大地享受了这种自由,并且乐意把与此伴随而来的内疚看作是微乎其微的弊病。....C.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独到之处,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D.刘刚在这次全校选拔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校实验班。....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济南市物价部门明确要求,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期间,公园、景区要杜绝不出现乱涨价和乱收费行为。B.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期间,奥巴马表示,美国将寻求开启与古巴关系的“新开端”,并承诺将与其他美洲国家树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C.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展开了一幅巨大的中国文化画卷,将中国五千年古老文明潮水般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泊秦淮》导学案及答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发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 修辞?什么写作手法?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3、说说这首诗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4、“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5.“商女”和“《后庭花》”各指什么?

6、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四.反馈练习: 1.《泊秦淮》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泊秦淮》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点明全诗主旨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2。诗中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表达出对国事的极度忧虑和忧愁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两项()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个“笼”字写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4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意旨在借批判她们的幼稚无知,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实际上批判那些不理国事,沉溺于享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语言清新洗炼,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诗篇。

E.“寒水”,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F.“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隔江”。

五.课堂小结:《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六.背诵这首诗。

 《泊秦淮》答案

 1.这句诗描绘了秦淮河朦胧淡雅的美丽夜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 2.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3.“笼”,即笼罩的意思。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它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淡雅的景色,渲染出朦胧、凄凉、冷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

4、在全诗的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5 ·商女:指歌女,旧时以歌唱为业的女子。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作的歌曲,被后人称做“亡国之音”。

6、不是。从字面上看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座中点歌的统治阶层;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用曲笔的艺术手法。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巧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形和国家注定灭亡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担忧。

语文《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 篇3

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本文多四字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同时又杂以三、五、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错综变化,使脉络清晰,音韵和谐,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节奏疾缓,还要边读边想象,让自己的神思在自己参与创造的艺术天地里翱翔,这样,一遍一遍的诵读,就成了一遍一遍的欣赏,一次次的艺术享受。本文要求背诵全文,可见诵读在本文中的地位。下面是节录的关于本文的诵读指导,以供参考。

1.第一段指导要点

(1)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到“成立”的历史,兼用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最后说到本人。写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说明“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零丁孤苦”是关键语,下面有多处与之相照应。

(2)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文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苦的心情,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怎能离家远行呢?不言而喻,如此层层叙述的目的,就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八个字上。这一层正是为下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张本。

“未曾废离”也是关键语,下文“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等都是跟它相照应的。

2.第二段指导要点

(1)前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故有“前”“后”“寻”等字眼。征召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这一层的叙述十分得体:①开头称颂朝廷的清明教化。②“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职,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③表达了感恩心情。

本层是为下层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

(2)后一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先写朝廷、地方的催逼,后写自己的苦衷。情词悲恻,动人心扉。

“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又为下文“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一句张本。

3.第三段指导要点

(1)本段须作一气读,但文势有三转:首先转入“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其次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的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字,说明这是辞职的惟一理由。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伏惟”“且”“但”。

(2)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表达了至为恳切的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3)“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首段,又为下段“愿乞终养”一句张本。

4.第四段指导要点

(1)本段亦须作一气读:先以“愿乞终养”点明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听臣微志”请求皇帝恩准,语意直贯而下。

(2)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保卒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胜……以闻”是当时表文结束时使用的.套语。

5.思路

全文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共分四段。

第一段: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诏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进一步阐明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委婉表达自己并非欲全名节才辞不赴命。

第四段:恳请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

6.主旨

李密借《陈情表》主要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言辞极其恳切,情深感人,言之成理,才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7.感悟本文写作特点

(1)以情动人

常言道,君命不可违,更何况李密是蜀汉降臣,拒绝帝王的征诏,本身是非常危险的,因而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必须用言辞打动君王。文中反复出现祖孙相依为命的内容,祖母对他的照顾,祖母病笃,祖母时日无多,让人看到作者对祖母深切而真挚的情感。尽管作者没有着意抒发感情,但在简洁的笔墨之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2)布局巧妙

本意是辞官,奉养祖母,但直到第三段才道出真意,试想如果一开始便点明主题,势必引起武帝不满。作者思及此,从回顾自己悲惨的童年开始,婉转叙述,极尽铺陈,为后文主题思想的提出作了情感铺垫,也成了辞不赴命的强而有力的依据。

附:参考译文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便遭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心愿。祖母刘氏怜恤我孤单病弱,亲自抚养我。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零丁,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外面没有勉强的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早被疾病缠身,时常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不曾间断和离开过。

到了晋朝建立,我又承受着清明政治的教化。从前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举荐我为秀才。我因供养祖母之事无人来做,都表示辞谢,没有应命前往。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国家的恩典,授职为太子洗马。凭我这样微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遇。当时我把自己的想法上表奏闻,表示辞谢,不能就职。现在诏书又下,言辞急切而严峻,指责我有意回避和怠慢。郡县官府,层层逼迫,催我上路;州司官登门催促,像流星的火光一样急速。我想奉命急速就道,但刘氏的病一天一天加重;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向长官申诉,又得不到允许:我的处境实在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以孝道治理天下,凡属老年人,尚且都受到怜悯和抚养,何况我孤单贫苦,更是不同寻常。况且我年轻时在伪朝任职,一直做到郎官,本来就希图宦途显达,并不夸耀名节。现在我是卑贱的俘虏,极其渺小和浅陋,却受到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我怎敢徘徊观望,而有非分的要求呢。只因为刘氏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已经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我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不能度剩下的岁月。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的一点心意是不愿放弃对祖母的侍奉而远远地离开她的。

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刘氏九十六岁,这样看来,我尽忠于陛下的日子还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心情,乞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我的苦衷,不单是蜀中人氏以及二州长官看到并且了解,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怜悯我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刘氏可以侥幸地平安寿终。我活着应当为陛下献出生命,死后也当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

【同步达纲练习】

一、课内方法实践

1.下列加粗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险衅(xìn)夙愿(sù)闵凶(mǐn)

B.祚薄(zuò)期功(jī)强近(qiǎnɡ)

C.茕茕孑立(qiónɡ)(jié)床蓐(rù)洗马(xī)

D.逋慢(bū)拔濯(zhuó)优渥(wò)

2.对下面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少:小时候

B.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鲜:少,不多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3.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臣之辛苦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夙遭闵凶

B.常在床蓐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如《陈情表》、《出师表》。

B.“孝廉”“秀才”都是科举制选拔人才的科目名,县级考试入选者为“秀才”。

C.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亲疏关系要穿一定的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名目,通称“五服”。

D.古代官职升降有一定的说法,“拜”多用于升任高官,“除”有免去旧职,任新职之意。

7.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8.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在故老 故老:老朋友

B.犹蒙矜育 矜育:抚育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微薄

D.有所希冀 希冀:非分企图

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历职郎署

B.臣具表以闻

C.函梁君臣之首

D.且臣少仕伪朝

10.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二、课外方法实践

11.将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初,曹操微时,(李)瓒异其才,将没,谓其子宣等曰:“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于乱世。

(《后汉书李膺传》)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C 2.B 3.A 4.D 5.D 6.B 7.B 8.D 9.B

10.(1)我因为命运不济,很早就遭到不幸。

(2)到了晋朝建立,受到了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3)因此我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

(4)希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拙的诚信,准许我微小的愿望,或许能使刘氏(我的祖母)侥幸的寿终。

(5)我活着将要不惜生命为国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篇4

了解作者

沈石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宁波慈溪。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悲怆()娴熟()逞能()肌腱()

恍惚()迥然不同()参差()眼花缭乱()

(2)解释下列词语:

娴熟:

恍惚:

进退维谷:

迥然不同:

一尘不染: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内容,按要求进行故事情节复述。

2.当时斑羚身处怎样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3.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他的三次叫声,请找出来分析其特别的含义?

4.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悲怆(chuàng)娴熟(xián)逞能(chěng)肌腱(jiàn)

恍惚(huǎnghū)迥然不同(jiǒng)参差(cēncī)眼花缭乱(liáo)对峙(zhì)湛蓝(zhàn)苍穹(qióng)

(2)解释下列词语

娴熟:熟练

恍惚:神智不清,精神不集中。

进退维谷:进退都陷入很难的境地

迥然不同:形容差的很远。

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静、纯洁。

整体感知

1.飞渡前(身陷绝境)——飞渡(一跳失败、母羚绝望、分成两拔、斑羚渡飞)——飞渡后(走向彩虹)

2.(说明这群斑羚已经彻底陷入绝境了,这样就为飞渡创设了情景。渲染了悲剧气氛,同事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3.(文章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当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现;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走进彩虹的斑斓光带时,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召回母斑羚,同时告诉班玲群,他已相处自救办法,并指挥迅速实施;第三次,在老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呛得轻咩一生,者表示为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这叫声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的队伍的命令。)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

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

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

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

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

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

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

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

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

便要还家()刘子骥()诣()...

3、重点词语释义。xkb1.com

为业:缘:夹岸:杂:鲜美:

异:穷:舍:豁然:开朗:

平旷:属:怡然自乐:悉:所从来:咸:问询:先世:妻子:邑人:不复出焉:焉:

间隔:皆:叹惋:延:语告:不足:既:志:诣:如此:遣: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自主练习】

(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2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____2既醉而退既: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9.‚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0.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1.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当堂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参考答案

(自主练习)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

闻③怡然自乐

4、C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7、①知道,详细地知道②已经

8、D

9、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环境箫然不蔽风日

10、‚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1、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

(当堂检测)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导学案及答案 篇6

张家窝中学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1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编写人杜学芳审定人唐凤顺 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价值判断的含义、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2、过程与方法: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学习难点: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五、特别提醒:

1.注意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的判断是事实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是价值判断。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和主体性。

3.掌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4.4.明确价值冲突和评价标准:(1)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理解和尊重他

人的正当选择:(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六、知识梳理

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________以及满足的________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_____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_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1、社会历史性: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而不同。②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A、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_______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_______的倾向;

B、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__________,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12、主体差异性:

①人们的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阶级性)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_________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因人而异)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________上,就会做出不同的____________和价值选择。

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根本尺度——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我们要自觉站在________的立场上,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

会发展的___,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要自觉站在________的立场上,把_________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四、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价值冲突)

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最紧要和最

具决定性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上进行选

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

考。

七、课堂探究

材料一:元代大学者许衡有一天外出,因为天气炎热,感到口渴难忍,而路边恰好

有一排梨树,同行的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何不摘梨解渴呢?”有人问

许衡。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说:“世道这样乱,梨树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顾忌吗?”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

主”。思考1:(1)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2)

在天气炎热、口渴难忍的情况下,许衡不摘梨解渴,许衡的行为选择与他的价值判断的关系是怎样的?

材料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

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毕业生开始出现就业难。许多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始转变

陈旧的就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转变了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抛弃了“起

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

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的“三高六点”的择业标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

社会的需要,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

思考2:(1)结合我国就业形势,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是什么?

(2)从这一原因可以得出什么哲学道理?

(3)事实启示我们应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在具体的土地改革中,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思考3:(1)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土地政策会有比较大的变化?(2)材料显示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材料四: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思考4:(1)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

(2)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材料五:不幸因公殉职的任长霞,逝后被群众誉为“人民的卫士、罪犯的克星、敬业的楷模、廉政的先锋、爱民的标兵”。十万群众送长霞的悲壮场面正说明老百姓爱戴和拥护的不是你的官位有多高、你的权力有多大,而是看你是否真正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而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有道是:民心大如天,万事民为先。人民群众的苦与悲、哀与愁,懂得“老百姓即是天”的道理。任长霞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无愧于千万人的爱戴与景仰。

思考5:(1)对比任长霞的价值选择,我们应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怎样进行价值选择?(2)工作中应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八、同步练习

1.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②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③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A.①②B.①⑨c.②④D.③④

2.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来源:学*科*网]

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4.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的20时30分至21时30分,统一熄灯一小时,已成为一项倡导环保生活的标志性仪式。“地球一小时”活动倡导每个公民都为低碳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从哲学角度看,公民应该①树立生态价值观,积极参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活动②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自觉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整体利益③正确处理个人活动与社会

发展的关系,践行低碳生活方式④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为了低碳减排和保护环境,某市要对电价水价进行调整。但由于各县区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差异较大,某市不会用“一刀切”的方式统一每个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用电用水量,而是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最低用电用水量。这种做法体现了()

①正确的价值观符合所有人的利益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6.自2003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6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给试点高校提供自主选择自己所需人才的空间和舞台。下面是部分高校2011年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这些试题体现了高校选拔人才的价值取向。

*何为软实力,如何构建国家软实力?

*《阿凡达》很火,欧美大片、日本动漫也很受欢迎。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文化? *谈谈对雷锋精神内涵的理解,现在该不该提倡雷锋精神?

*给你一张厚纸、一根铁丝,怎样煮熟鸡蛋?

*“范跑跑”现象你如何看待?

运用人生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试题内容对我们加强自身修养的启示。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思考1:(1)一种是同行人的价值判断:世道太乱,梨树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无须太多的顾忌,可以乱摘。另一种是许衡的价值判断:“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

(2)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许衡不摘梨解渴是因为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许衡不去摘梨就是在其价值观支配下作出的选择。

思考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毕业生数量猛增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是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

(2)从这一原因可以看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3)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思考3:(1)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都是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思考4:(1)农民的价值选择是希望尽快下雨以缓解旱情;地主们却害怕下雨耽误了他们听歌看舞的享乐。

(2)造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各自需要的差异。

(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思考5:(1)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2)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DBCCA6.(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篇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

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

3、朗读全文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以及十几部杂文集。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祝福》等11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秋夜》《过客》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4)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3、有关时代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二、朗读

1、学生自读文章,初步感受。

2、读时注意字音,给下列字注音。

抵()菲()桀()骜()赁()喋()骸()攒()渍()绯()

3、解释重点词语

寥落: 桀骜: 菲薄: 深味: 微漠: 黯然: 喋血: 浸渍: 殒身不恤: 长歌当哭:

4、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刘和珍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着?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苟活者在惨淡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得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

一、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二、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三、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四、背诵课文2、4节 课堂达标与迁移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徘徊(huai)追悼(dao)毫不相干(gan)长歌当哭(dang)B寥落(liao)菲薄(fei)暂得偷生(zan)素昧平生(mei)C伤痕(hen)山阿(e)黯然泣下(ti)殒身不恤(yun)D屡次(lu)依稀(xi)阴谋诡计(gui)和蔼可亲(ai)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缘由 爆发 授课 欣然前往 B羽翼 洋溢 推测 走头无路 C和蔼 微漠 流驶 阴谋鬼计 D压抑 屠戮 祭品 英雄气慨

三、默写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惨象,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二课时

一、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见教参60页

2、理解句子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育的“沉默”,“于无深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同样的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就在沉默中走向革命,走向解放。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而“真的猛士”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着”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答案见教参59页

二、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讨论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

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三、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选择题

1、D

上一篇:子女就业申请报告下一篇:《可爱的小象》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