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代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精选11篇)

当代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 篇1

(一)2009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为了应对严峻的2009年就业形势,拓宽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商讨推出四项2009年就业政策。就业新政策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学生如何看待这些 政策对他们2009年就业形势的影响?这些新的就业政策能给他们带来哪些实惠,同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2009年就业形势?

54.6%学子相信教育部2009年大学生就业新政策将使自己受惠。63%的人认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达到年限代偿贷款”等就业新政策应长期实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教育频道,对1364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35.6%的人相信出台2009年就业新政策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降低就业难度,缓解大学生们在2009年的就业压力。75.1%的人表示仅有政策是不够的,还要看落实。据了解,四项就业新政策主要包括:对在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新政策;扩大招收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的规模等。调查显示,75.1%的大学生认为仅有政策是不够的,还要看接下来的落实执行情况;32.3%的人认为就业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素质,国家政策只是外因;9.2%的人认为“新政”针对性强,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5.8%的人认为“新政”很好很及时。63%的人认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达到年限代偿贷款”最应长期实行。调查显示,54.6%的受访者相信“新政”会给自己带来实惠。其中20.9%的人认为国家代偿贷款,减轻了自己和家人的经济负担;18.8%的人认为扩大第二学士学位规模,增加了专业自主性,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完善知识结构;9.9%的人认为考研升本加分,降低了升学的难度和门槛;7.8%的人认为扩大研究生规模,直接增加自己被录取的几率。此外,也有45.4%的人认为“新政”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本次调查显示,在解决2009年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2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要靠社会,社会的需求才是就业最大的动力;40.1%的人主张靠自己,认为政府只是起引导作用,当今社会需求变化太快,只有自己掌握真本领才最靠谱;54.2%的人认为要靠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合力,毕竟结构性矛盾不可能单靠一方解决。调查中,当问及“哪项政策最应该长期坚持下去”时,63.0%的人选择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达到年限代偿贷款”;50.4%的人认为是“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招3万学生西部任教”;23.4%的人选择了“扩大第二学士学位规模,增加紧缺学科硕士招生”;22.9%的人认为是“部队预征新兵,升本考研加分”

考研、考公务员热度不减:应届本科毕业生依然是考研“主力军”,就业难则成为众学子报考研究生的主因。与此同时,公务员招考一样“红火”,2010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又创下了历史新高,招录比例提高至69∶1。携笔从戎进军营:为了吸引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国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每人最多可获2.4万元国家补偿,用于补偿相应学费或代偿助学贷款。大学生能够在军营中得到历练,也是人生的一次蜕变,即使复员之后,也对学生再就业有所帮助

(二)2010高校就业趋势预测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三)大学生择业时的几种心理

1、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

2、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国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大学生往往选择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

3、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在北京市的一次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工人。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

5、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或老师做的主,临近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

(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1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市场供大于求。但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2、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3、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我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中国有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中,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

(五)走出理念滞后的误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误区:

1、“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2、“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在调查中显示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倾向上,三资企业位居榜首,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方面。有1/5的大学生执着于选择党政机关;有1/5的学生愿意选择高等院校,还有1/5的学生愿意选择科研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受青睐。但是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和那些大型国有企业。

3、“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

4、“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5、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存在着固守大城市、开放地区,而不愿意去老少边穷地区的倾向。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到沿海开放城市和直辖市作为自己未来安身立命的首选场所,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愿意回偏僻的家乡。

(六)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意向,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更是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劳动者人生价值的根本所在。职业的选择过程极其复杂, 本文就职业选择过程中的择业意向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影响就行重点研究。择业意向反映的是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自主意向。即人在选择职业时表现出来的意识表现, 也是择业者对职业期望的直观表达。国内外绝大多数研究就业选择的学者认为, 一般人在选择职业时, 都会倾向与自己的特殊需要、目的和能力相符合的职业, 无论择业主体是否有意识表达。

一、调查背景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 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已达到699万人, 较2012年净增19万人,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加之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我国通货膨胀, 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变缓, 企业规模扩大趋势较之前明显减弱, 对员工的招收人数自然缩水, 一连锁的反应对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雪上加霜。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 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必定随着竞争的激列和个人发展的考虑从单一发展成为复杂不稳定的主观集合。为了真实客观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 本次调查选择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的方法对附近的800位大学生进行专门调查。

二、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样本及调查方法情况

为了尽可能科学、全面、真实、准确和客观的保证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的对象选择了安徽蚌埠和大学城的几所大学以及江苏、浙江等地知名大学的800位在校生进行了随机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卷800份, 收回问卷781份, 经过认真筛选确定有效问卷740份。有效问卷中女生293人, 男生457人;文科生527人, 理科生213人;农村户口430人, 城市户口310人。专科生257人, 本科生330人, 研究生153人。对问卷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处理。

(二) 数据调查分析

注:总人数为740, 其他为缺失值。数据来源:本问卷调查资料

对选择职业的标准的调查中选择社会地位的高达31.9%, 几千年的仕途、面子和官威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的扎根在国人心中, 加上社会对功名的承认更是有志大学生想通过仕途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仅次于社会地位是收入情况, 收入是劳动付出得到的等价报酬, 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家庭、生活、自尊等, 在如今浮躁的社会, 金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排在第三的发展前景因素占到21.6%, 这部分大学生对看中的是职业发展前景, 所选职业的现状不要在乎, 他们往往对那些有潜力现状却不如意的企业情有独钟, 认为有潜力的企业能给自己提供广阔的舞台让自己拼搏翱翔;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选择与自己兴趣相符的职业, 对工作的积极性会更高, 相对更容易实现人生价值, 表中选择个人兴趣爱好的占18.8%, 大学生能够在复杂的择业因素中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择业标准, 实属不易, 会在未来的工作中产生的裨益不可忽视。

在薪金标准和就业地区域方面, 一般情况下薪资标准和地区经济成正比。调查中期望月薪2000元以下的大学生只占15.3%, 这部分大学生大多选择的是农村西部偏远地区, 经济经济较差。这部分被调查学生之所以选择农村、西部等偏远地区大都是因为感觉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不想远离家乡、生活父母年迈多病等原因。在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的累计占到62%, 这部分学生既考虑到一线大城市生活压力大, 又考虑到偏远地区的贫穷落后, 多数情愿在消费水平居中的二、三线城市和个别省会城市;选择到一线发达城市去的学生表示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水平较高、交通灯硬件条件发达、同时残酷的竞争和压力也有利于磨练自己、提升个人能力。这部分学生占到35.8%。

在就业信息的提供方面,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只占5.1%, 学校招聘会也只占18.8%, 这在统计数据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引人深思。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学校招聘会都是学校组织安排指导和帮助学校择业就业, 不到25%的比例说明什么真相呢?深入研究探讨并咨询相关学校得到这样的结论———一般的学校指导机构提供的就业指导观念和技巧陈旧过时, 而且讲授择业就业指导的导师一般都是研究生、博士生留校担任导师, 在择业就业方面只有理论上的知识, 在实践上几乎零经验。学校招聘会组织提供的岗位不是偏远地区就是经济效益不好的小企业而且提出的工资待遇绝大多数不能符合大学生的最低要求。44.2%的大学生在父母和亲戚的关系帮助下实现就业, 可以看出传统的择业渠道仍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主要渠道。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 一批如“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招聘平台迅速发展, 省事省力、可供选择多、速度快等集多种优点与一身的网络媒体招聘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

就大学生想进何种单位, 数据结果显示和预测相差不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掀起了一股公务员热。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绝不为过, 热门岗位的录取比例达到2000:1。调查中45.4%的多数大学生也都选择想当公务员或进入企事业单位;“三资”企业也同样也由于福利待遇赢得了24%同学的“芳心”;国家近年来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支持, 加之外界就业压力大, 10%的大学生选择避开就业狂潮, 选择独自或和朋友创业。

您最想从事什么职业?调查数据表明, 40.5%的大学生对营销型职业比较偏爱, 营销型职业对社交能力、执行力、心里抗压能力、营销思维等都有严格要求。没有任何负担、年轻有活力、敢于挑战和不服输的大学生恰恰在社交能力、执行力方面、抗压能力方面比较突出。挑战高薪和上班地点不固定、不受约束也为多数大学生所看重;31%的大学生希望从事管理型职业;我国创新度不高、创新型人才不足在本次调查中也有表现, 选择设计创新型职业只占6.8%。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绝大部分大学生脑中, 应试教育制度更给学生的创新思想拷上枷锁;另一方面设计创新型职业没有一定的智慧和人生阅历很难胜任, 这是大学生的年轻、阅历浅所不具备的, 选择率如此之低也不足为奇。技术型职业的选择率21.6%多数是理工科大学生依据大学专业选择的对口职业, 技术型人才企业公司不可或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被企业重金签约培养, 丰厚的待遇和领导的重视也是众多大学生选择技术型职业的又一原因。

“男怕入错行, 女怕嫁错郎”, 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同样重要。专业是大学生能力类别区分于他人的标志, 也是大多数大学生日后择业的方向和优势。调查显示15.8%的大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 34.6%的大学不找专业对口工作。是什么原因让大学生对专业工作不感兴趣?深入研究发现:第一是因为随着高校扩招, 获取生源增开已经饱和的专业来扩招生源, 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 待业毕业生积压, 只能选择非专业对口工作;第二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使学生质量下降, 师资力量、教学质量逐渐变弱,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粗而不精无法胜任专业对口工作, 学不能致用, 自然不会找专业对口工作;第三是大学生当初在填写专业志愿时不了解专业的情况和就业形势。

三、研究结论

经过数据分析和访问内容的对比, 从择业意向总的方面来看, 大学生择业意向复杂而多样, 综合考虑因素比较多, 择业意向的各个因素相互影响。社会地位、一线城市和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是多数大学生选择职业的主要方向, 农村、西部等偏远基层地区由于条件艰苦, 福利待遇差不被广大学生群体看好。这一方面直接说明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地位和经济的看重, 即使岗位竞争激烈、即使生活压力大也要去一线大城市闯荡;另一方面也能间接表现出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竞争力度的认识不清, 理想的择业意向和现实的就业形势差距明显。薪金方面多数大学生能协调好自我认定价值和期望值, 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工作前期工作经验不足, 工作能力不强, 对就业前期薪金要求不算过高, 有利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 促进大学生就业。就业渠道选择上得出大学生多数选择比较稳定安全的父母亲戚介绍途径, 能充分利用父母和亲戚的人脉资源优势。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做的明显不足, 作为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基地, 学校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应加强力度, 不仅要授人鱼, 还要授人“渔”。“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专业对口工作也不再是大学生选择工作的首选, 跨专业多领域就业呈现新的增长趋势, 在专业工作选择上, 大学生们在如今就业形势和个人兴趣等诸多因素影响下, 能灵活就业, 懂得变通, 不再一棵树上吊死。种种择业标准都体现出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周到, 能根据自身情况, 综合分析择业中的各个属性, 心理趋向成熟。但是在某些方面也仍然存在问题, 农村西部等偏远地区因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鲜受大学生问津, 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过多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发展表现出漠不关心的心态, 大学生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的丢失, 无论对于个人发展、亦或社会和国家发展危害都很大。

四、问题及对策探讨

(一) 高校要把学生的就业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不能狭义的理解为毕业季的大学生培训就业技能、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招聘。在调查中在就业渠道方面虽然学校招聘会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也有部分学生选择, 可是比例非常小, 分别只占18%和5%, 相比于父母亲戚的推荐和网络媒体的就业信息左右可谓微乎其微。

真正的就业指导除了对毕业生指导上述工作外, 还应从大学生入校时就开始培养对其塑造正确的择业就业意识、教授多样的就业技巧、培养就业能力、定期聘请专门招聘人员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让学校就业处定期组织大学生学以致用到社会应聘工作增长工作经验。避免因为学校指导方法的错误, 让学生在社会上大材小用和怀才不遇, 害了大学生。大学是向为社会输送人才为企业培养员工的地方, 企业需要不同的人才就需要学校因人施教, 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改掉不好的就业习惯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 还应通过校企联合, 定向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 不要让大学生就业办或指导机构成为虚设。

(二) 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做好就业准备

正确的就业意识是大学生选择合适自己职业的方向保证。考虑到每个人的情况大不相同, 笔者不能对大学生在择业标准、工作性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薪金标准等方面做出或对或错或好或坏的评价。在择业要求方面, 由于大学生刚进入社会, 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几乎为零, 在择业过程中要求不能太高, 不然容易造成自我价值和期望值高低不符。在提出要求前要客观科学的先做自我价值分析, 再衡量期望值, 提出能让用人单位和自己双方都能接受的要求。

机会总是留有准备的人的。好的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 大学生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前提必须对国家经济政策和动态、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密切关注, 做到身在校园, 心系世界。就业过程是项多因素互相影响的复杂过程, 大到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收集筛选、投简历、应聘、工作等, 小到工作性质、公司文化、合同、劳动报酬、作息时间、工作场所、劳动保护、劳动强度、五险一金、宿舍安排等等。对于刚从舒适安逸的大学校门出来又毫无从业经验的大学生而言, 情况令人担忧。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就业的活动, 在校期间建议多做兼职, 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为提前进入社会夯实基础做好准备。

大学生还应端正择业态度和心态, 提高个人能力。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方面:必备的基础能力如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等能力是大学生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 专业能力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从事对口工作中起理论和武器作用, 对大学生是否能胜任工作, 是否能完成指派的任务具有保障作用。特殊技能则是提升大学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 一招鲜吃遍天自古至今仍在不断上演。

(三) 政府政策上大支持学生就业创业

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政治产生影响的同时也裙带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是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政府为缓解就业压力, 调整就业结构, 不断出台政策和作出宏观调整。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发展、征集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考村官、部队对大学生放宽报名限制、资金和税务上支持大学生创业等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全挤到东部城市的就业和城市压力。可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市场依然混乱,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找工作被骗事件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政府优化就业市场环境, 加强就业市场规范化建设, 优化就业网络信息, 加强法律对大学生的保护,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

参考文献

[1]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N].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02) .

[2]程玮.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调查与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策略.

[3]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D].教育与职业, 2005, (06) .

[4]董京.康浅谈怎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百家讲坛, 2013, (09) .

高职学生择业意向探析与对策研究 篇3

一、调查结果

1.择业前考虑最多的因素

调查表明,学生在择业时最看中的是个人的发展机会,选择此项的高达54.02%,其次是经济收入和生活环境,分别占27.89%和11.81%。将知识和信息作为考虑最多因素的学生仅占5.03%,还有1.2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

2.关于就业地域的选择

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明显集中在学校所在的地区,占到了57.54%。选择回生源地工作的学生占16.33%,只有2.76%的学生选择升学,而对工作地点无所谓的学生占到了23.37%。选择升学的比例较小,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

3.关于意向薪酬

对于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本次问卷调查将学生月收入的期望值分为五个档次: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2500元、2500元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趋于现实,选择意向月薪标准在1500~2000元和2000~2500元的占了总人数的59.29%,分别为34.67%和24.62%。其次是1000~1500元,占20.6%。还有14.82%的学生将自己的月薪定位在2500元以上,只有5.28%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1000元以下的薪酬。

4.关于是否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只有15.07%的学生选择“不愿意”,有56.03%的学生选择“愿意”。另外,选择“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的占28.89%,说明专业对于学生第一次择业的束缚越来越少,与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往往有特定专业要求的情况形成矛盾。

5.关于希望的签约时间

关于希望的签约时间,选择3~4月份的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61.56%;其次是选择1~2月份的,占28.39%;而选择5~6月份和6月份以后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只有10.05%。

二、结果分析

1.心理素质差,造成就业自信心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

多数高职学生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往往觉得自身条件比不上本科院校学生。有的在求职过程中经历一次小小的失败就灰心丧气,失去择业的信心和勇气,存在“挫折”心理。在初次就业中或就业遇到困难时,都过多地依靠学院和家长,缺乏主观能动性。调查显示,只有28.64%的学生选择“通过主动应聘来实现就业”,另外,在就业遇到困难时,有62.06%的学生希望依靠学院和家长来帮助自己解决就业困难。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尚不明确,自主创业意识薄弱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择业时最看中的是个人的发展机会,最希望接受的就业指导内容也是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知识。说明学生已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但尚不明确。很多学生还将就业指导单纯地看待为毕业前的一种简单技能培训,而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忽略了自身进行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另外,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创业意识,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三、对策研究

1.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虽然逐步趋于理性,但仍然有就业期望偏高,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因此,需要高校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择业标准,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每一个大学生生活的始终。

2.培养就业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就业自信心

竞争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竞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就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刻苦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要提高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来解决困难,而不是过多地依靠学校和家长。要增加就业自信心,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拓展思路,放眼未来,保持积极健康的择业心理,鼓励他们勇于担风险,靠竞争就业,凭本事上岗。

3.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创业意识培养,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的一个途径。以就业指导课为依托,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建立起具有较强科学性、实操性,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

另外,还要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的教育,是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教育方式。

当代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 篇4

年级、专业性别你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了解多少:

A.很了解,平时比较关注B.一般,基本上是听别人说的C.不了解D.无所谓,跟自己关系不大

2你希望未来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

A.关系密切B.有一定的联系C.无所谓D.无联系

3你的就业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A 大一B 大二C 大三D 大四

4你觉得以下哪个因素对你就业影响最大:

A社会需求B工作环境C薪水D专业E就业信息F其他G还没想过

5你对你的将来的职业规划有什么想法?

A、职业规划是什么,不懂你在说什么B、规划不规划都行

C、我想过,但我不太懂,我需要专业的人士来指导我D、是的,我想过!我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可以自我规划我的职业和一切

6您对自己今后就业形势持什么态度?

A、比较乐观B、严峻,但相信自己能找到理想工作C、还不担心这问题

7毕业后的选择:

A.考研B.自主创业C.工作D.出国E.考公务员F.其他

A——8B——9其他选项转到第10题如果你考研,原因是:

A.决意从事学术研究B.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

C.因为竞争太激烈,对求职有恐惧心理D.专业就业前景不好,要跨专业考研如果你自主创业,原因是:

A.自己的梦想,觉得自己可以闯出一番天地B.竞争太激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C.不想在别人手下打工D.寻求刺激毕业后的择业方向是

A 政府机关B 外资企业C 私营民营企业D 国有单位E 事业单位F 自己创的企业

11.如果求职过程不顺利,你能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企业就业吗:

A.乐意接受B.勉强接受C.坚决不接受你对就业薪酬的期望值是:

A.1000——2000元/月B.2000——3000元/月C.3000——4000元/月D.4000元/月以上13毕业后你所追求的岗位:

A:高薪但不一定要自己感兴趣B:工资不高但自己感兴趣;

C:不管工资高还是不高,自己感不感兴趣,一开始就是寻求经验

14面对当今就业形势,您对大学毕业后的看法是?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篇5

当前,随着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人才市场用人标准和自身条件都不是很清楚,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一味的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导致在求职时四处碰壁。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自身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找一个满意的工作,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这种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如果依有些毕业生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进,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那恐怕在现实中常常会碰壁。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不能有盲目的优越感,一定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不放。

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和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能够顺利就业非常重要。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者往往也称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此外,要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药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此外,还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到30%左右,而我国仅为1 %到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

当代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 篇6

□毕业生换行业、换单位的平均次数会越来越多

□第三产业属于服务业,将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学校“层次”越高,流动比例越大

□东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处于有利地位

-----------------------------------------------------------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主要表现为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经济增长来看,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新低,仅为6.9%。这一数字不仅是“十二五”期间最低的,也是1991年以来最低的。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20第三产业占据半壁江山,占比达到50.5%。从驱动要素来看,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大量资金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创新驱动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选择,而是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和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高校毕业生规模依然保持着上升的态势,毕业生规模达到765万人,再加上以往累积的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似乎一年更比一年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究竟如何,需要用数据说话。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自起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每次调查的样本量在两万人左右,截至2015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调查了约14万名高校毕业生。基于这些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分析结果,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下十个主要特点。

毕业去向更分散

从历次的就业调查结果比较看,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有明显的不同:第一,呈现出已确定单位比例与待就业比例“双降”的现象。2015年已确定单位比例只有33.4%,是7次调查中最低的一年,这与经济增速最低是一致的,反映出经济发展状况对就业的显著影响。而在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加大的情况下,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加重视,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就业。因此,2015年毕业生的待就业比例仅为12.8%,也是7次调查中最低的一年。第二,2015年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新高,为4.6%。在国家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确实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离校后进行自主创业,反映出相关创业政策的有效性。第三,2015年出国出境的比例也达到新高,为5.8%。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有能力资助子女出国留学。欧美高校也欢迎中国学生留学,不仅可以招收到优秀学生,还可以大幅度增加学费收入。此外,2015年升学比例和灵活就业比例也是历次调查中最高的。总体来看,毕业去向表现出更加分散化的特点。

各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差异变小

在高校扩招初期,毕业生离校时的落实率(指落实毕业去向的比率)呈现学历越高则落实率也越高的特点。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专科生在高校学生中占比的下降,各学历层次的落实率呈现趋同的现象。从2015年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落实率差异不大,都在80%以上,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6.1个百分点。专科生的落实率最高,为87.4%;其次是硕士生,为84.5%;第三是本科生,为81.5%;博士生的落实率最低,为81.3%。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是不同的,学历层次上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相应落实率的高低。

民营企业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不一致

经济发展状况是就业机会和工作状况的决定因素。东部地区的高校因地缘优势在毕业生求职中处于有利地位。在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新兴服务业(金融和IT)、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这些地区、城市、行业、部门、岗位确实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不一致的是民营企业,吸纳了最大比例的毕业生,可是平均收入却不高。

2015年,高校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58.8%,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比例为84.5%,在新兴服务业就业的比例为26.0%,在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合计为36.0%,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比例为73.4%。

从事专业技术岗的比例大幅下降

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表现出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三足鼎立的特征,而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毕业生依旧很少。20,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岗位(51.9%)。2015年,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占比大幅度下降到28.8%,减少了23.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从事技术辅助、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占比也都达到两位数,从事一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占比也比2003年有所上升。

学历层次越高,平均收入也越高

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个人的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高等教育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薪酬。高校毕业生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4个学历层次。从2003年到2015年,学历层次越高毕业生的平均收入也越高的特点稳定不变。

从算术平均值来看,2015年专科生的月起薪平均为2640元;本科生为4010元;硕士生为6363元;博士生为6753元。收入的分布一般是右偏的,多数人达不到平均值,因此美、欧国家在统计收入时除了公布算术平均值,一般也公布中位数指标。中位数表示排序在中间位置(50%)的数值。从2015年毕业生月起薪的中位数来看,专科生为2500元;本科生为3500元;硕士生为6000元;博士生为6300元。

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毕业生主观评价的就业满意度是重要的衡量指标。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持续上升,同时经济发展增速下降,因此在竞争激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可谓“一位难求”。对于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工作满意度呈现显著提高的趋势。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合计比例从2003年的44.7%大幅度提高到2015年的80.8%。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和本科生,专科生的满意度最低。第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中,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第三,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城市级别越高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农村和乡镇就业的满意度最低。第四,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的满意度高,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满意度低。

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求职信息来源的三驾马车

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求职信息来源的三驾马车,企业招聘广告、实习单位提供的信息以及人才洽谈会的作用也很显著。2003年,学校发布的需求信息占毕业生求职信息来源的一半左右,2015年该比例下降到30.3%。在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招聘的比例显著上升,从的4.5%上升到2015年的28.5%。

择业意向表现为“向前/钱看”

就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从2003年到2015年,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重视的因素保持不变,表现为“向前看”和“向钱看”的特点,即毕业生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和经济收益。在历次就业调查中,“发展前景好”和“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一直保持在前两位,“福利待遇好”和“经济收入高”基本稳定在第三四位左右。此外,“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非常重要。

用人单位最看重直接上手能力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而言,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对用人单位的历次问卷中,包含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有20种左右,总体规律表现为与就业关系越密切的因素影响越大。统计结果显示, 在用人单位看来,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最为重要。学校名气、热门专业、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间位置。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等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等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上述特点在2003~2015年期间没有改变。

流动可以显著增加个人收益

从2003年到2015年,毕业生跨省流动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2015年,51.3%的高校毕业生在就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流动,比的45.7%有显著的提高。跨省流动可以显著地增加个人收益,流动的平均收益率在10%~15%左右。

高校毕业生的跨省流动存在以下特点:男性的流动率高于女性;学校“层次”越高,流动比例越大;跨省流动的特征符合“推拉理论”,主要流动方向是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决定跨省流动能力,学历层次越高毕业生跨省流动的可能性越大。

以上十大就业特点与国内外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人口等变化趋势是吻合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特点不仅不会改变,甚至还会进一步加强。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和预测,有固定单位、在固定场所工作、定期获得收入的传统工作岗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占比将越来越小。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单位就业率”将进一步下降,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占比将逐渐上升。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000美元左右,属于中高收入组别。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和满足物资生活阶段,经济发展状况仍将是就业机会和工作状况的决定因素。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非常显著,因此,毕业生的跨省流动比率仍会居高不下。不仅是跨省流动,跨城市流动、跨行业流动、跨单位流动、跨岗位流动的比率也同样很高,甚至趋于上升。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毕业生在一生之中,换行业、换单位的平均次数会越来越多。

我国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产值最大的产业,占比将继续上升。第三产业属于服务业,将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特别是IT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岗位需求大,也是毕业生求职的理想行业。相应于产业和行业的变化,服务、管理等岗位在毕业生工作类型中的占比将越来越大,有望超过专业技术类。对高等教育来说,应该培养学生更多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呼求;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关注细节等非认知能力,以适应服务业的需求特点;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以适应创新创业人才的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 篇7

一、马克思择业观的现代价值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1835年中学毕业考试时, 写的一篇作文, 也是他思想发展的起点。尽管写这篇文章时马克思还不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 其思想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篇撰写170多年前的短小精悍的论文, 其关于择业方面的丰富思想意蕴, 至今拿来研究仍然能发现许多闪光之处。

(一) 树立远大高尚的职业理想

“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一远大的职业理想是贯穿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的红线, 也是马克思择业观的核心思想。面对这一核心思想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相互矛盾的, 甚至是敌对的。但是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马克思是这样论证这一关系的:“不应认为, 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 互相冲突的, 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 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人类的幸福是一个远大的理想, 也是建立在个人完美基础上的高尚的理想。要想实现这一理想, 就要先努力达到自己的完美。职业是实现人生理想目标的一个手段, 也是实现自身完美的一个途径。只有选择能够把自身的理想与社会的进步、全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的职业才能兼顾二者, 妥善处理其中的关系, 在这种指针的引领下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马克思是这样论述自己的择业观的, 也是遵照这一思想践行了自己的认识和诺言。马克思坚持自己的选择,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情, 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不改变自己的意志。马克思凭借着对自己所选择职业的钟爱, 克服了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反动派的迫害和围攻, 数十年如一日地劳作, 终于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 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 马克思的思想已影响到全世界, 还被西方国家评为“最伟大的千年思想家”。这是对马克思一生贡献的充分肯定, 也说明了远大高尚的职业理想对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慎重严肃的职业选择态度

马克思在写这篇文章时刚刚中学毕业, 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但是马克思对择业问题的思考却表现出比同龄人少有的谨慎、冷静、睿智与严肃。他认为:“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更为优越的地方, 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 并使他陷入不幸的行为。因此, 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已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人具有自主意识, 能够自由选择, 这是人优越于其他生物的地方。但是, 人必需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担其后果。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有谨慎的态度。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里, 马克思多次提到要“认真考虑”、“仔细研究”等词。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容易受感情的蒙蔽, 幻想联翩受到各种迷惑而失去正确的选择方向。他认为“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他尖锐的批评到, 只是为了炫耀、虚荣、追逐名利等而选择的职业, 也许我们一开始有满腔的热情, 但是这种热情不会持续很久, 当理想没有实现时反而会怨天尤人。选择职业时, 要冷静思考、理性对待、严肃慎重, 不能凭感情用事。“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考察, 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 了解它的困难以后, 仍然对它充满热情, 仍然爱它, 觉得自己适合于它, 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这便是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而不是一种迷误或自欺。这种冷静严肃, 认真慎重的态度是对准备走入社会进行职业选择的青年人最基本的要求。

(三) 主客观相结合的择业原则

在职业的选择上我们还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原则。从客观方面讲, 外在的就业环境、父母的建议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范畴。从主观方面讲, 我们的兴趣、我们的身体情况也都会成为我们职业选择的制约因素。只有把主客观的情况结合起来, 选择我们适合的职业, 我们才能为之奋斗一生, 实现职业理想。

纵观马克思的择业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 马克思一直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伟大的职业, 并为此奋斗了一生。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希望马克思子承父业, 学习法律, 做一个律师, 但马克思并不感兴趣。马克思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 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 当做辅助学科来研究。”马克思希望毕业后在大学里做一个哲学教授, 但是他父亲却不太赞成, 建议他最好做一个法律教授:“亲爱的卡尔, 你是知道我的, 我并不顽固, 也不抱成见。你要选定哪一项专业作为你将来的前途, 基本上对我都一样。但是, 你选择的专业是否最适合你的才能, 这个问题, 为了你的缘故, 我当然会操心。起先, 大家是按照常规考虑问题的。但是, 看来这样的生涯你并不喜欢。我承认, 我为你早熟的观点所倾倒, 所以, 当你把教职选做自己的目标时, 我表示了赞许, 不论你选的是法学还是哲学, 经过最后考虑, 我觉得后者更合适。”马克思的择业决定是同他父亲作了深入交流的, 虽然他父亲向他指出了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诸多困难, 但是马克思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即从事抽象真理研究的职业。但是, 择业还是要受到社会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所以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也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马克思的职业选择经历证明了他的这种职业选择思想。马克思在大学毕业后准备当教授, 但是由于社会政治原因最终放弃了。对于这一点, 列宁写道:“大学毕业后, 马克思迁居波恩, 打算当教授。但是当时政府实行反动政策, 1836年拒绝让费尔巴哈进大学讲课, 1841年又剥夺青年教授布鲁诺·鲍威尔在波恩的讲学资格, 这样就迫使马克思放弃了当学者的前程。”

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通过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文本解读, 可以看出,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远大高尚的职业理想。马克思远大高尚的职业理想不是纸上谈兵, 作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确立的这一职业理想而努力奋斗和实践。随着大学教育不断向大众化转型, 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重新回顾马克思, 我们会发现,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的这篇论文对当代青年科学的择业观的形成, 具有直接的启示作用。

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急剧转型, “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业难”问题既有经济社会本身发展的原因, 也有求职者本人的因素。中国的求职队伍中, 青年大学生占主要部分。青年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如何正确、科学的择业将关系到青年自身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当然也关涉到我国当下“就业难”问题的缓解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的解读, 当代青年大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 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 转变就业观念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 阐述了青年人择业应遵循的主要指针和基本原则。“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这里蕴含的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青年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认清就业形势, 青年大学生只有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把个人的志向同国家的振兴联系在一起, 把个人的梦想同伟大的“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把满腔激情和梦想投入到祖国的伟大复兴事业中去, 不懈奋斗, 才能创造出无悔的青春。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 “少年强, 则国强”。青年大学生要摆正名利观和苦乐观, 青年大学生要时刻牢记“中国梦”, 铭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自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自己青春的梦想, 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 慎重严肃的思考, 灵活多变的选择

就业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件大事, 虽然现在社会选择职业的机会很多, 但是如果我们一着不慎可能会走很多弯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更为优越的地方, 但是这同时也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所以, 马克思在一再强调“认真的考虑”、“冷静的研究”、“不要凭借一时的感情激动”、“正确对待虚荣心等”。这些都表现出了马克思在对待职业选择时慎重严肃的思考态度。

随着社会的转型, 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就业难”也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一事实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能有很好的认识, 慎重选择, 灵活择业。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表现出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心气浮躁、心高气傲、不够冷静、缺乏耐心;另一种是“吊死在一个地方”、“高不成、低不就”、“眼中只盯着白领、金领”等。因此, 端正择业观念, 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灵活就业, 自主创业, 是走出就业难误区的根本途径。

(三) 正确对待社会现实, 培养担当意识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 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 毕业人数再创新高, 面对这些不争的事实, 让我们确实感到了就业压力的严峻性。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正确对待社会现实。争取做到不等、不靠、不气馁。首先, “不等”就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不一味的等机遇, 而是自己要主动出击创造机会。在学校期间, 就要做好职业规划, 利用好实习实践的机会尽早的接触社会积累经验。“不靠”就是在择业的过程中, 消除“拼爹”意识, 不能过分依赖父母。父母的提醒和支持不能变成对父母的依赖, 更不能借此作为“拼爹”的资本。“不气馁”就是在择业的过程中正确面对挫折与打击。择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因此, 面对这些挫折与打击时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 乐观对待。

尽管现在社会就业压力很严峻, 但是不能因为就业压力大而忽视和抛弃“担当意识”。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 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是每一位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的积淀, 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6]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7]王毅.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3 (1) .

关于大学生择业的调查问卷 篇8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专业?A理工科B文科

3、您对中国经济制度了解多少?

A很了解B一般了解C不了解D没有印象

4、您希望选择跟您专业有关的职业么?

A是B不是C不一定

5、您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会对您的就业产生多大作用?

A没用B作用不大C有一定作用D关键作用

6、您认为学校对就业方面的指导是否到位?

A是B还行C否

7、您认为我们大学生本身的职业素质怎样?

A很高B低C一般D特别差

8、您认为当前毕业生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学校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过于薄弱B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够完善与合理 C用人单位过于挑剔D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严重 E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不够端正,期望过高,择业过于挑剔F其他

9、您对将来就业是否有计划?

A有B没有

10、您认为比较理想的就业地区?

A国外B沿海开放城市C内地省会城市D中小城市E农村

11、您认为理想或希望从事的工作单位是哪一类型?

A国家机关B国有企业C科研单位D城市集体企业 E私营企业 F其他

12、您认为理想中比较希望从事的工作类型?

A公务员B科研人员C教师D工程师E医生F其他

13、您认为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为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B为生计需要C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 D为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E为社会发展做贡献F为建立家庭建立基础

14、您求职的渠道?

A相关媒体B亲戚朋友C校招聘会D社会招聘会

15、您觉得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

A工作岗位少B对薪水要求高C性别歧视D专业不对口E其他

16、您对月收入水平有什么要求?

A1000元左右B2000—3000元C3000—5000元D5000元以上

17、您的就业观念是否存在问题,您认为自己属于哪个类型? A眼高手低型B脚踏实地型C高能低薪型

18、择业时公司哪方面您最重视?

A环境是否优美,交通是否便利B公司底薪C是否能增加资历D老板为人E该公司规模F福利待遇G其他

19、您对身边的行业的看法对您的影响?

A影响很大B有影响C少程度影响

20、您对自已的就业前景持怎样的态度?

大学生择业观问卷调查 篇9

大学生择业观问卷调查

年级:系别:性别:家庭所在地

1.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报以何种态度?()

A、非常好B、般C、不好D、没有考虑

2.在当前经济背景下你的选择?()

A、上考B、就业C、出国D、不确定

3.对毕业后起薪的接受底线是多少?()

A、1000以下B、1000至2000C、2000至3000D、3000以上

4.理想中的就业区域?()

A、东部沿海城市 B、内地大中城市 C、西部及边远山区D、其他

5.最想进入的行业?()

A、政府机关 B、外企 C、金融 D、服务性行业 E、国企 F、IT行业 G、其他

6.选择工作时你最重视的是什么?()

A、工资待遇 B、公司效益 C、公司发展潜力 D、专业对口E、交通便利

7.你希望获得招聘信息的途径是什么?()

A、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B、求职网站C、专业媒体D、熟人介绍E、自身努力

8.就工作性质和内容而言,你会选择什么类型的工作?()

A、管理型B、教育培训型C、技术型D、营销型E、服务型

9.会不会考虑从事、专业以外的工作?()

A、会B、不会C有可能

10.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择业决策?()

A、专业B、个人能力C、个人兴趣D、父母意见E、工作环境

11.求职中你认为你的优势是什么?()

A、学历B、性格C、沟通能力D、人际关系E、行动力

12.你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毕业生能力不足,要求过高B、就业市场饱和,就业压力大

C、大学传统教育模式落后,培养的个人与市场脱节

D、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13.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哪些条件?()

A、学校B、专业C、个人能力D、其他

14.目前你最赞同的就业观念是什么?()

A、先就业后择业B、第一份工作应慎重选择

C、凑合就业不如自主创业D、延缓就业才能应对危机

15.你会选择哪种类型的工作?()

A、挖掘自我潜质的工作B、普遍稳定的工作

C、有挑战性的工作D、舒适安逸的工作

感谢你的参与,谢谢

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 篇10

如下图所示,半数受访者认为开创一份事业就叫创业,近三成受访者认为创办一个公司或企业叫做创业,而一成受访者认为开发一些前沿的科技项目叫做创业,还有一成受访者对创业不够了解。说明我们还得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自主创业。

11%27%12%50%3.创业方向:

创办一个公司或企业只要开创一份事业就叫创业开发一些前沿科技项目不了解

如图所示:近半数的受访者创业时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超过三成受访者则会选择启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较低领域;有近两成受访者会选择与自己所专业相关领域;只有少数受访者会受潮流影响,从而选择当今热门领域。应该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方向。

大学生择业观 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篇11

调查时间:2010 年8 月1日——2010 年 8 月 5 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在社会条件

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改变大学生自身问题,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了解已毕业大学生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我于近日在承德市双桥区进行调查,对现在的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进行一定的了解。我选择了一部分已经工作的大学生和部分即将毕业但是还在学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调查结果做出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我国的一大难题,尤其是08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 有消除,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更是艰巨,如果说2009年时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的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有630万,还有那么多的往届的没有解决就业问题的,如此需要就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因此,大学生择业就非常的残酷,招聘岗位少,竞争人数庞大,要想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变成了奢求。在调查活动过程中,通过间接渠道了解到,在专科学校中,平均每个班级至少有三四个人是一直处于失业状态的,不过本科学历以上的毕业生的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

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意识还比较薄弱,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跳槽现象频繁,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不到一年就跳槽一次,更有甚者一年换三四个工作。如此频繁的更换工作对企业公司造成不少损失和麻烦,大学生诚信口碑欠佳,对就业造成一定阻碍。我所调查的××同学是2010年的毕业生,从09年末开始就业,到现在已经换了三份工作,每份工作平均做不到三个月,虽然现在的这份工作还比较稳定,但是他表示,在半年内还有可能更换工作。他还表示,其他毕业生的状况基本差不多。

毕业生过于频繁的跳槽对公司企业也带来不少麻烦。据承德市某电梯公司老板说,他们公司现在的员工是两年来培训的第六批。这其中不乏公司的因素,但大学生频繁跳槽是不容忽视的。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大环境对就业的影响的作用是巨大的,比如全球次贷危机就让全世界不知道多少人失业,而我国在特殊国情的作用下,社会状况对就业起着总体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另个方面:

1、人口问题

人口众多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人口总数多,所以就连大学生这种专业人才也开始遍地都是,专业也不再是优势。例如某专业社会需要岗位仅有三十八万,而当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有五十多万,再有累积的往年没有就业的,待岗人数远远大于需要人数,所以那些没有竞争到工作的只好另谋他职。但是转移到其他行业还是面临同样的状况,同时还给其他行业增加来就业难度。在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地情况下,过多的待就业人口总数对解决就业问题造成巨大的阻碍。

2、社会政治经济形势

这个问题主要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大形势决定的。在我国政治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 情况下,就业还是一个比较好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近几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我国的GDP依然保持正增长的形势,但对我国的的冲击依然是巨大的,依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阻碍。所以,保持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欧洲国家在过去的若干年的平均失业率都保持在8%左右,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席卷下已上升到10%,而西班牙则高达20%,所以政治经济情况的稳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二)个人因素

1、薪金

工资是每个大学生在就业时第一关注的问题,在我所调查的人群中,58%的已毕

业生把工资的重要性排在首,而工作性质、内容等问题被排在了靠后的位置。毕业生对此做出的解释也很实际。“毕业了自己已经开始工作了,就不好再向家里要钱花。工资太少连自己的吃住都解决不了,那上班的意义也不大了。”吴同学这么说。确实如此。据我了解,在承德地区毕业生刚就业时的工资大多在1000元—1500元之间,在消费较高的承德,这个数目也就刚够解决吃住的问题,而保定地区大多在1000元左右。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我调查的人群中,还有一部分人是即将毕业但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当调查他们对工资与工作内容的要求时,结果与已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的差异较大。在这十多个人中,大多数把工作性质放在首位,而工资则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这也显示了在校大学生与步入社会后的大学生在思想上的转变,步入社会后思想变得更实际,更注重显示问题,而在校大学生则还是比较有理想的。

但是不管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已经步入社会的,在工资问题上都是很重视的。可以说工作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薪水,然后才可能去考虑其他,大家对薪水的重视是可以理解的。

2、环境(城市)

在毕业找工作时,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该去哪里工作呢?是同别人一样先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先寻找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还是就在自己上学的城市附近找工作,或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出路似乎很多,但是很难抉择。在我的调查结果中显示,31%的人的选择是去上海北京闯一闯,13%的人已经或者有意愿留在自己上学的城市,14%的人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其余大部分是选择到其他较发达的城市工作。数据显示,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对就业城市是很重视的,都很希望到发达的,机会多的地方去工作。同样,在选择回到家乡和上学的城市的大部分是已经工作的毕业生,通过社会的历练,他们的想法更实际一些。而选择大城市拼搏的多为尚未毕业的和雄心勃勃的以及上学或生活本就在发达城市的人。在21个本科毕业生中,有16个表示现在或将来会争取在二线以上城市工作,相对专科毕业生对工作城市的要求比较低。在这群人中,男生要明显多于女生。大城市的优势不可否认,但是面对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还应该是慎重考虑为好。

3、专业

在我的调查结果中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绝对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对工作 内容是否与专业对口并不太在意,只要自己能胜任的工作都可以接受。白××是石油专业毕业的,现在在做电梯销售的工作,刘××同学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现在在一家小公司做会计。当问她是否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满意时,她表示比较满意,因为现在工作本身就不爱好找,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本身就不是很理想,何况自己还是女生,能有一份相对较稳定的工作还是不错的。在调查的40个毕业生中,有19个同学的工作是与自己的专业毫不沾边的,12个同学的工作与专业有关系,只有8个同学是在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妨考虑一下除本专业以外的工作,争取更多的机会。

4、企业公司

在这个问题上,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国企的特殊优势地位,几乎所有(除 去家庭状况极其优越与坚持自己创业者)毕业生都希望进入国企或者事业单位,这个当然比较难实现。但是在就业时,在企业规模的选择上,根据学历的差距还是表现出了不同。本科学生多数会选择跨国公司,大的私营企业,或者在某地区某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而专科生的要求比较低,基本属于只要能有一份工资比价适中、比较稳定的工作就可以接受。

(三)其他因素

在大学生就业时,除了上述因素外,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父母亲戚的庞大的人脉网络,在解决子女就业问题上有很关键的影响。温××的父亲在某银行工作,当温在上大学选专业时选择了金融,去年毕业,现在在她父亲的银行中做出纳。还有就是同学朋友的帮助。这基本算作是中国特色。

三、解决方案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国家在政策上的支 持,经济上的援助,个人因素是关键。

(一)摆正心态,降低身段

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是面对的最大障碍就是太过于自傲。非北京不去,非外资不去,月薪太少不去,在就业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自己就阻断了自己的就业出路。其实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在什么公司,只要把工作做好,实现自己本身的价值就可以了。北京是人才济济的地方,如果自己非天人,去了也只会被埋没。而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可能会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虚心学习,自我提高

很多大学生的毛病就是太心高气傲,觉得自己是大学生是人才,在工作中总是有一

种高姿态。这是万万不对的。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其实所知甚少,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所以不能有太强烈的功利主义。

四、后记

再有一年多我也即将面临就业的问题,通过这次的调查活动,我的收获就是脱离社 会之外,我是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我可能就什么都不是。所以,在刚刚毕业,选择职业的时候,还是应该本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在工作中,要虚心学习,诚实守信,诚信的理念永远都不会过时。最重要的是,不是只有北京才能实现一个人的理想,那些有成就的人没有几个是在北京发展的,只要努力,在什么地方工作都会有成就的。您的性别是()

A 男B 女您的学历是()

A 专科B 本科C 研究生D 硕士、博士您的家乡是()

A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B 省会沿海等二线城市C 保定邯郸等中小城市

D小城镇您目前状况是()

A即将毕业B 刚刚毕业 C毕业一二年 D 毕业三年以上您认为大学生找工作是否要专业对口()

A 是B 否C 无所谓您理想的工作环境是()

A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B 省会沿海等二线城市C 保定邯郸等中小城市

D 回到自己的家乡E 无所谓应聘时您的薪金的最低要求是()

A一千元以下B 1000—2000元C 2000元以上D 无所谓在找工作时,您认为工资与工作内容、性质哪个更重要()

A工资B 工作性质、内容C 两者都重要D 无所谓您更倾向在怎样的公司中工作()

A 国企B 外资企业C 国内大企业D 私人中小企业您是否在意公司的发展对个人的影响()

A 非常在意B 比较在意C 不在意您是否打算长期从事某一单一职业()

上一篇:公安写作会议范文下一篇:客户催款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