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公开课心得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公开课心得(精选12篇)

初中数学公开课心得 篇1

公开课不仅是锻炼自己的胆量,磨练自己的意志,提炼自己的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展现自己教学水平,展示自己进步程度的一种方式。通过上学期和这学期的两次公开课我对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自己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每次公开课之前我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多次请教老教师给与建议,并且通过大家给我的建议一遍一遍修改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并且主动邀请同事来听我的试讲,努力做到正式上课时不出现较大的错误。

虽然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实际操作时难免会出现未曾预料的情形。通过自己的灵活应变,最终还算是顺利地将公开课开完了。

通过这次的开课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以下3点:

1.数学体系的严谨性。虽然我的这堂公开课教学目标都已基本完成,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个教学体系上的失误。在讲解两个数之和的完全平方之后,我随之运用两个数之和的平方公式来解决三个数之和的平方,但接下来我却没有总结三个数之和的平方,以及四个数、n个数之和的平方该如何运算的规律。(多项式的平方等于各项的平方和加上每两项乘积的2倍之和)

初中数学公开课心得 篇2

以下是笔者在工作和平时听课中的一些感悟,仅代表个人观点,和各位同行分享、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上好一堂公开课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基本功过硬

1. 上课要有激情。

比如讲课要大声,至少要洪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动起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课语言有感染力、有煽动性、幽默风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中更要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出发,多打比方。另外讲到繁杂的地方,语言尽量要幽默风趣。数学的学习本来就枯燥乏味,我们尽量把每个难点重点都做出贴近生活的比喻,让学生加深记忆。

3. 有适当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脸部表情。

在我们的上课过程中不能只有一个面部表情——绷着脸,我们应面带微笑,时不时地跟学生互动。另外讲课的时候尽量考虑到每一位学生,讲课的语速和语调要尽量符合学生的思维定势,能让学生具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理解时间。

二、课堂内容的设计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首先教师一定要清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讲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难点,语调要有重轻之分,不能一直一个平缓的语调);环节齐全;过渡自然(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练习合理有层次;导学案设计合理,实用性强;课堂小节除知识点总结外,还要有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严防课堂前松后紧;课堂设计有预案。

三、课件、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制作和使用

总的来说,课件要合理、有用、有利于教学,不要为了使课堂花哨而制作课件,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在于认真听课而在于观看花哨的课件。

1. 常用的信息技术辅助手段:ppt课件,实物展台,交互式白板。

2. PPT特殊功能的利用。

例如:对象(文字、图像、图形等)动画的实现方法;对象从屏内一处移到另一处或屏外;旋转的制作;用幻灯片复制和对象移位法实现多个对象同时运动等等。

3. 交互式白板强大功能的应用。

比如屏幕批注,及时反馈;拖放组合,灵活互动;过程回放,呈现脉络;模式切换,方便演示;智能绘图,提升效率等等。其中智能绘图特别适用,教师可以直接借助白板中提供的诸如圆规、量角器、智能笔等画图工具直接在白板上画出准确的几何图形,这样一来给教师和学生都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

4. 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作为教师我们还需注意语言文字的使用,避免出现错别字以及有病语的句子。

5. 常见误区:教师成了幻灯片放映员;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字色、不必要的动画、不小心弹出的屏保等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东西);幻灯片完全代替黑板(例如上数学课时,教师一直播放自己的幻灯片,黑板上一个字都不写,即所谓的只看不动手。但实际上数学的学习即需要我们的看、听、想,还有更重要的是练习,而这里所谓的练习就是需要我们教师亲自动手板书示范)。

6. 课件使用时要有停电、无法播放等情况出现时的预案。

四、学生活动的设计

原则:有用、有效、合理。

误区:为了突显学生活动的丰富,设计一些不合理、不必要、没有价值甚至扰乱课堂的活动。

五、分组讨论、探索问题的设计和组织

原则:分组讨论或探索的问题必需要有讨论或探索的价值。教师所提的问题表述要清晰、合理、准确。

误区:为了体现学生的参与,设计一些简单的、无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或探索,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作用;教师提问不精准,产生歧义,误导学生。

六、板书设计

原则:整齐、美观、及时、必要。

误区:幻灯片代替板书;板书不规范,不及时。

七、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

不管是自己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学生和环境,一定要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不能因为面对陌生学生而使组织教学缺失,使课堂失控。在课堂上,对课堂上学生生成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够做到机敏应对,例如,上课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教师讲错了,教师不能由于紧张而责骂学生。

八、课堂语言

要求:准确、精练、幽默、抑扬顿挫、具有感染力。

误区:方言浓重;吐字不清;口头禅过多;表扬、鼓励、启发性的语言过于低龄化等。

此外,公开课的表演成分不宜太浓,例如,提问只叫那些让提前准备好答案的学生来回答。同时,需要注意不能出现明显的错误,例如,课堂中出现明显的语言错误且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了之后由于害羞而没有及时改正等,

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初中英语公开课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英语 公开课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53-02

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能启发学生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最高意蕴和境界。新课标的实施把课本教材由“教本”的角色转变为“学本”;教师由主体灌输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的对象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探索者,整个教学过程由知识的单向流动变为学生的体验、感受、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一枯燥的以教师知识为背景的知识传授更多地转变为以学生知识经验为背景,以丰富多样的活动探究于段来实现情感、知识、价值观多元化目标的统一。实践使我体会到,新课改给我们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更高挑战。

一、做足准备,有备无患

1.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效果检验的依据标准。初中英语各年级都有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只有熟悉课文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备教材。充分理解、利用教材内容。现在不少公开课为了体现创意,完全抛开课本,另立主题。我认为这样不合适。课本中的事例、知识点、问题都经过专家精心筛选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鲜活的时代性,尤其是课文中的相关链接所列事例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体现了这节课在新课标卜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上公开课要好好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

3.备学生情况。(1)摸清学生知识背景。公开课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只有做到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贻。一般情况,市区、城区的学生要比镇区的学生要知识面要广、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灵活,视野较开阔。因此面对不同的学生知识情况,讲课的进度,问题的设置难度,教学的侧重点、习题的设置都会有较大的区别。(2)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方便快捷,同样年龄学生的心理与我们成长时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在云南文山落后的山区也是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初一年级与初二、初三年级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通常初一年级的学生心理还较幼稚、回答问题比较主动积极,但回答时比较散乱,教师要及时控制,回答的内容相对比较肤浅、需要老师启发引导,并且出乎意料的创意答案不少,老师要多鼓励;而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在年龄上较大,不如初一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回答,尽管有想法,也怕别人笑话,显得相对被动,课堂气氛更多地表现为安静而有序,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老师要更多地表示尊重。

4.备教法学法。“因材施教”其中包含二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的素质,另一是指老师本身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老师不能培养成有个性的学生。上公开课与平时上课有不同的地方,就是讲授知识让学生形成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让听课的人听到些什么?给人什么思考?有什么亮点?其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本人的个性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这节课与众不同之处。善讲者,可讲授为主;善问者,巧设问句,循循善诱,启迪思考;善演者,大可长袖舞之;善唱者,可编诗编歌,娓娓道来;善辅导者,可妙设习题,精心辅之……总之,运用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才能发挥所长,游刃有余。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公开课的主体,是师生展示教与学的细节和关键。上一节公开课,我尽量做到以下几个点:

1.思路清晰。课前先理清思路,一节课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讲授顺序是如何的,只有做到心中有“序”,才能临场不慌,遇事不忙,从容不迫、仪态大方、镇定自如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每上一节公开课我都会先进行预设,让每一步都层次分明,细到所占时间都有会有详细的规定。

2.衔接过渡自然。思路清晰的基础上,怎样把各个知识点环环紧扣起来,变成一节生动、流畅的课堂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必定是有内在联系的,运用这种联系去过渡,会给听众自然、流畅的快意,不会让人感到做作、别扭,突然。做到各知识点之间实现简单自然的过渡。

3.突现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确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老师课前要做更充分的准备,要求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先去预习课文,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讨论、敢于发表见解;为方便学生表现、探索,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演讲、小品、辩论、竞赛、制作、作品展示……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体验。教师共同参于其中,不再主讲,而是穿针引线、及时纠正、总结,让教学为学生服务,让师生共同成长。

三、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科技的进步,为教学于段带来变革。现在,公开课上常常用到多媒体,因为它承载的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效率高,兼形、色、音等多元三维的展示,形象生动、直观流畅。在课件的制作上,如果运用恰当,能为公开课增色不少。对于课件的制作,各有不同的看法,我主张简洁、实用。简洁的课件更能让学生注意到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如果课件制作过于华丽,这只能流于表面,一节课不停地在课件间流转,虽然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兴奋过后常常所获不多,这是不可取的。在课件制作、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文字不要太多,少而精、大而整。

2.色彩不宜太杂乱,要有主色调。

3.引用图片、事例要精当,贴切学生生活实际,不宜滥。

4.除非强调,切莫乱用声响,扰乱学生注意,控制好音量。

5.操作要熟练,展示时要与教学进程一致,过早过迟都会起反作用。处理好教师与课件、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板书、板书与课件之间的多边关系,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板书体现了,课件操作却落后了的混乱。

初中数学公开课评课要点 篇4

教师教的怎么样,往往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

第一,从认知角度而言,关注学生原来不知道什么,通过这堂课知道了什么;学生原来不会什么,今天学会了什么。

第二,从情感角度而言,关注学生原来不喜欢什么,现在喜欢什么。

看学生学的怎么样,最好看一看学生们的表情,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是否眼睛都在动,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

2.关注课堂教学的效度

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效度,要考虑其即时性的短期效果,即“三高”。第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学习讲求效率)。第二,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态度积极,情绪高涨)。第三,学习的幸福度高(学习愉悦、快乐、健康)。

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效度,还要整体把握其长期效果,即“三化”。第一,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第二,过程与方法的体系化。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性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理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第一,求是;第二,质疑。如果这堂课,教师连一次质疑的机会都不给学生,那么教师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吗?最近出版的《大背叛》一书,把所谓的科学家们做的一些伪科学的事情、错误的东西都揭露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我的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说自己的话。但是,我要求他们:第一,自说自话,第二言之有理、言之有趣。

我听过一节物理课,学生在学习之前没有问题,之中没有问题,之后也没有问题,那么这堂课是效率最高的课吗?在评课的时候,我坦言:这堂课,我没有看到任何问题,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同时进行解说,所以孩子没有犯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教师给了学生支架和拐杖,但是,却没有给学生方法。教师始终是牵着学生走的,那么学生没有拐杖还会走吗?今后,学生会独立发现问题吗?

3.关注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5

这次公开课,让我深刻意识到要将时间留给孩子安静思考,留给孩子大胆创造。数学知识,往往就是一种人为规定,思考规定背后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在不断地研课打磨及试讲评课的`过程中让我对《平行与垂直》这一课有了新的认识把握,同时对自我今后的教学有了很多感悟。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备课,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清晰地展此刻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简便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本事,增强了学习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很多亮点,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

1、本节课安排资料较多,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课堂节奏把握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

2、平行与垂直的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应当避免教师直接引入,由学生发明创造性提出。

3、对于概念的构建问题应当语言严谨,清晰准确,细节处理得当,过渡语的设计明确具体。

4、在具体操作垂线和平行线的过程中,学生对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一些同学对利用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操作不当、不规范。

中学数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6

杜上武

2014年秋季学期我校举办了“数学公开课”教研活动,我校老师积极参加了听课评课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我们数学教研组又组织开展了听课反思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就所听的课,积极地进行了评价,并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本次听课我们共听了7节课,分别是七年级《列代数式》,八年级《三角形》,九年级《三角函数 正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几节课整堂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一堂常态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画,自然、得体、和谐。

一、课题引入简单快捷。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有的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有的是复习导入。

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陈老师的《三角形》这节课在学生引导、质疑、反思等方面让听课老师深深体会到陈老师的课堂深意。

三、多媒体运用上都很好。这几位老师都做了课件,而且对课堂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不是为用而用,而是真正让多媒体为课堂服务,直观形象的呈现了知识。

四、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五、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田老师《直角三角形》这节课整洁规范的板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使我们深刻地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联想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想了很多:

1、精心备好课

对于备课,我们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讲课老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他们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达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

2、角色换位

平日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当做学生去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从讲课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教学态度的必要性。

3、讲究教学效果

一节数学公开课引发的热议 篇7

一节组内公开课上,w老师讲授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二课时)”。在复习引入环节之后,w老师出示了一道探究题:

图1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图象的一支。

(1)函数的图象的另一支在第几象限?试求出常数m的取值范围;

(2)点A(-2,y1)、B(-1,y2)、C(3,y3)都在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试比较y1、y2、y3的大小。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w老师要求学生交流思考的结果。第(1)问,学生通过口答很快地就形成了共识,但在交流第(2)问结果时,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于是,w老师指定了两名代表,让他们在黑板上呈现出解题过程。

学生甲:∵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2<-1<3,∴y1>y2>y3

学生乙:∵点A(-2,y1)、B(-1,y2)在第三象限的一支图象上,-2<-1,

∴y1<0,y2<0;且y1>y2。

又∵点C(3,y3)在第一象限的一支图象上,

∴y3>0。∴y3>y1>y2。

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结果后,班级气氛一下热烈起来了,有的同学支持甲的观点,有的支持乙的观点,一时间争执不下。w老师及时抓住这一课堂资源,顺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终于,学生们明确了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的适用范围是“在每个象限内”,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比较函数值的大小时,除了考虑“增减性”外,还要考虑函数值的“正负性”。

2 观点争鸣

课后,在组内评课活动中,多数老师对上述探究活动比较赞赏,认为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够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培养他们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性,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同时,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科兴趣。但L老师认为,这个探究活动虽然很好,但花费的时间太长,再说,中考时学生多数会直接采用图象法来解决比较函数值大小的问题。不如老师直接教会学生按图象法来解决此问题。即:如图2,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描出A(-2,y1)、B(-1,y2)、C(3,y3),然后,在图2y轴上标出y1、y2、y3相应的位置,可以直观地得出y1、y2、y3的大小关系。对L老师的这一观点,一些老师表示赞同。评课活动一直在这两个观点的激烈交锋中进行着。评课活动结束后,w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写道:今天的评课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L老师及持相同观点的老师,他们利用图象法解决比较函数值大小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运用图象法,可以将函数增减性直观化,符合数形结合的观点,有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使得解题思路更加简单、快捷,图象法作为研究函数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与加强。但是,今天这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初步应用,如果直接运用图象法,容易掩盖学生在理解函数增减性中的误区;再者,具体教学场景中由学生所形成的教学资源,必须要很好地利用,这样才使得教学更加具有生成性。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觉得将图象法安排在本单元复习课中进行比较科学。当然,本节课小结时,也可提出由学生探索新的解法,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所引发的思考

教学是预设还是生成、知识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新课程实施到今天,这已不再是新的理论性话题了。但新课程理念要真正植根于教师头脑,落实到课堂中,还需要教师的实践与探索。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智慧,笔者在活动中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本质。从本质上讲,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走进学习活动,通过独立思考、实践探索、师生交流等方式,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所提供给他们的活动素材,都是符合其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且具有现实性、挑战性、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思考能力,能够得到所应产生的结果;但有时,他们虽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并不理想,这一点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因为,学习过程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终生有用的东西,如探索精神、合作意识、思维品质以及数学的眼界等。

(2)在实践中还数学教学的本来面目。从本质上讲,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赋予学习的主人——学生以最多的思考、操作和交流的机会。一是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情,有计划、有目标并且按照一定的教学流程充分设计教学。但数学教学仅有预设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中,教师必须鼓励和帮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努力使课堂成为实现预定目标、甚至超越预定目标的生动的、智慧的课堂。二是落实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加之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的背景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应具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科学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3)积极探索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性体现在学生数学知识与经验的提升、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提升、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关系到数学教育评价的问题。教师不仅把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评价内容,还要把学生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以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过程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达成知识目标的过程本身的价值。因而,要实现数学学习活动有的效性,教师应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能够形成把握学情、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和能力;要能够形成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必要的学习时间、空间和资源的能力,要能够形成调控教学、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切实把数学学习与促进学生发展融为一体。

摘要: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植根于教师头脑,落实到课堂中,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本文通过一个教学案例,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教学思考。

基于一堂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思考 篇8

有幸聆听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公开课——五的乘法口诀。情景导入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在没开始上课前将做好的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屏幕上有教师的名字及课程的名称。

师:老师我叫什么名字啊?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大屏幕上有!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会观察,其实老师的名字也在你们的教科书中,同学们可以试着找找……

师:今天的课由我来上,由你们用的教科书的编者之一来上,希望你们能够提出意见,我争取把你们的想法写进教科书中。这是我亲笔签名的奖券,有10元的,100元的,以此来奖励表现得好的同学……

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他们的坐姿变得更标准了,眼睛紧紧地盯住教师,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看来教师亲笔签名的奖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学生在学校因为得到了一朵小红花、一支笔或一个小五角星等而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也因此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而变得急功近利。作为教师,制定物质奖励的原因是什么呢?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物质奖励呢?

二、制定奖励的原因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

斯金纳根据自己训练鸽子和老鼠的经验,提出了程序教学法,他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此方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的理论形成的,斯金纳认为教学中应重视“及时强化”,这种教学方法将一个复杂的课题按照逻辑顺序细化分成很多组织起来的小课题,学生学习这些小课题的时候会被提问,而且能够立即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正如这节公开课,当学生回答了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创新度,及时给学生进行奖励,即及时强化——10元或100元的奖券。

2.教学过程的动力

(1)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来源于教学主体,如主体的兴趣、需要、爱好等。我国学者李崇德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动力。

(2)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是由外部发起的,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

如这节公开课,教师为保证课程的有序进行,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以奖券作为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课堂上可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质的、外在的奖励。

三、奖励背后的思考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常常采用奖励“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满足学生物欲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这对规约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我们也发现了令人隐忧的现象:为了追求“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的数量,学生往往会像成人一样精于“算计”,变得“世故”与“功利”,同伴之间“竞争”有余,“合作”不足,而且一旦脱离了“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的奖励,课堂也就失去了吸引学生的魅力,学生发言少了,思维似乎停止了,学习气氛也就不活跃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可以说,“小红花”“小五角星”等物质的、外在的奖励方式,在某一阶段效果明显,但问题也同样突出,如本来是肯定成绩的“小红花”或“小五角星”,到最后可能导致“趋利”风气的形成。学生在为争得“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时,有可能毁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迷失了内在的、真正的学习动机,导致学习形式大于学习内容。这种外在的、物化的表扬手段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可而止。因为单以满足学生的物欲来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短期内可能会高涨,但肯定不会长久,它只能使学生的“物欲”意识愈来愈强,这种“物欲”还极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这节公开课中的教师把“小红花”变成了10元或100元的奖券,奖券上还有教师的签名,这恐怕比“小红花”的奖励更可怕,让二年级的学生对钱与名产生了欲望!

那么,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奖励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对小红花格外重视,而实际上是教师对“小红花情结”过于依恋,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评价智慧。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还有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简单,他们很多时候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根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实施“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奖励,并辅以其他的评价方式,但应在评价过程中植入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自我实现等,以语言激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评价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了。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最好不要将这种以物质的、外在的奖励或者竞技奖惩原则过早地植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我们仍然希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能自我生长出鲜艳的花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及自我判断能力,他们往往会被知识的力量所吸引,很容易沉醉于知识的获取过程。因而,基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习水平提升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中的“小红花”评价应该适时地“隐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淡化物质性的、外在的、目的性的评价,使评价的价值导向偏重于学生求知的内在兴趣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以知识的独特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内在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正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喜悦的成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所以,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之后,其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就会很少受“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外在物质奖励形式的影响,而且这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且保持稳定。因此教师要适度地应用一些激励性评价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热爱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是精师,也是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使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思考,学会终身学习。

初中数学公开课案例分析论文 篇9

作者:张骋

花庄中学

【摘要】:通过对两个公开课教学案例分析,从而得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四点:

1、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2、课堂泡沫不容忽视。

3、课堂评价要理性。

4、走出拖堂的误区。

5、教案要对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公开课的推动下,使自己不断进步,做一个学生心目中名符其实的好老师。【关键词】:公开课 案例 分析

近来我发现有些教师怕上公开课,谈到上公开课脸都绿了。我认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堂,而课堂的效果如何,就要通过上公开课来诊断。只有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以后的课堂上加以改正,这样既对学生负责,又对自己的教学成长有帮助。下面,我就列举两位教师的公开课片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案例简述1:某教师在上九年级《视图

(一)》

教师首先打开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品:易拉罐、麦堆、球。师:屏幕中的物体的形状分别可以看成是什么样的几何体? 生:圆柱体、椎体、球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师:它们的视图你会画吗? 生:会(声音特别响亮)

教师接着用课件出示蒙古包的图像,并有四个视图选项。让学生回答。

再后来直至结束,教师一直用多媒体出示不同类型的选择题。这节课上,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评课时,听课

教师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一)案例分析:

过度依赖多媒体,这节课上,教师一直在翻动多媒体,做着选择题,教师甚至没有板书,学生也没有动过笔。教师忽视了对学习有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的关注。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的情况下,学习有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就成了看客,背离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互动的空间。问题简单,没有梯度,且形式单一(只有选择题)。

(二)案例启示:

1、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确实有许多优点,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但不少教师在运用上走了样:①喧宾夺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有时候显得很热闹,却使课堂本身走了样。有些教师用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代替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了教学手段,因而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至于教学目的能达到多少反而是次要问题了。②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多媒体课信息量大,画面不断更换,学生应接不暇,这样思考和领悟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停留的时间较短,课堂显得相对紧张,很多时候提问也变成了一种形式,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自问自答,师生互动形同虚设。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程度上只专注于多媒体操作,到学生中巡视的机会少了,和学生面对面的语言、手势、目光、表情的交流少了,也就影响了对学生的关注。从而,削弱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机制发挥,使教师成了放映员和解说员,由过去的“人灌输”变成了“机灌输”。

2、课堂泡沫不容忽视。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了“形象工程”,表面上看,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课堂上“生机勃勃,热闹非凡”,但教师却忽视了对部分学习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的关注,使其成了旁听者,背离了面向全体的教育教学原则。课堂的热闹也容易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缺失,学生的知识就难以由“形”到“质”的转化。因此,当“让课堂动起来”的同时,也应避免其背后的不足。案例简述2:某中学优秀教师在“送课下乡”的活动中上八年级《因式分解》

师:谁说一说2.67×99+2.67×1=2.67×(99+1)这一过程的依据?

生:乘法分配律 师:你真聪明。

师: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 生又迅速的回答上来。

师:你真棒。(不假思索地表扬)

这时,一些学生表现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

这节课上,教师竟没有对学生说一个“不”字,全是表扬,而且

基本上都是诸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话。

在下课铃响的时候,教学任务还没完成,于是教师仍然继续上课,而此时下面开始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一部分学生开始议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课堂有点混乱,而教师全然不顾。

(一)案例分析:

教师的课堂评语过于单一,且使用过于频繁,没有抓住评价点进行评价,有点形式主义的做法,这样虽然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出现了大量廉价的表扬,大大削弱了教学的评价导向功能,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课堂前松后紧,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造成拖堂现象。

(二)案例启示:

1、课堂评价要理性。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可见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做到理性评价呢? ①教师评价用语应该灵活多样。教师在课堂评价时应随机应变,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评价语中,让学生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②评价要实事求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也应不同,优等生应慎用表扬,而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应大力表扬,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显得“物有所值”,学生才能倍加珍惜。③引导学生自评或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时,可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展作出判断,既看到成绩,体验成功的快乐,也发现问题,找到不足。而生生互评的过程最能体现学生

素质发展的过程,他们在互评中能找到别人的长处或短处,从而互相启迪,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2、走出拖堂的误区。在我的周围经常发现教师拖堂,有时我也有,所以,深知拖堂的危害。教师不辞辛苦拖堂,就是要解决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然而在这样一种不良的课堂氛围中,多数学生根本没心思听课,即使勉强听下去,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往往是事倍功半。造成拖堂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有时课堂较为随意,教学时间分配不够科学等。教师拖堂严格地说来属于教学事故,不仅违背教学规律,还加重了学生负担。因此,要彻底根除拖堂现象,关键是教育思想是否能够转变。

3、教案要对准学生。“一本教案两条腿,跑遍全区磨破嘴”,这是对“送课下乡”的真实写照。一些教师只重“送教”形式,而忽略了“送教”的本质。教案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严重脱钩。

综上所述,要想上好一堂公开课,教师还要从思想上去重视,用“心”上课。让这节课学生有所收获,教师本身也要有所收获。从而,教师才能在公开课的推动下,使自己不断进步,做一个学生心目中名符其实的好老师。【参考文献】:

[1]代 虹《名师的教育智慧》 吉林出版集团

[2]石 柠《走出教育教学误区》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赵国忠《课堂教学新变化》南京大学出版社

初中数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篇10

郭正章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我有幸去日照市实验二中听了“2013年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现在我把听课后的心得体会

(一)还数学课堂以安静氛围

听完 数学优质课听课活动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优质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正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二)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味道

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老师们都知道,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 一节课下来,精彩纷呈,演化缭乱。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贴近生活,源于教材,选材恰当,过度自然,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只重形式,淡化实质,只重结果,淡化过程,只讲简

单数学认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二是重视学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形成过程,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重数学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培养,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三)多媒体的大量运用

最后我简单地说一说有关多媒体的运用,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很真实,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专著力只在课件表面的画面上,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课件成了摆设。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能主次颠倒。

以上是我这次听课后的感受。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由当初的不知所措,人云亦云,逐渐成熟起来,冷寂下来。课改教学的思路逐渐清晰,课改的理念逐渐形成,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总之教学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模式,依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健康自由的成长。最后,也祝愿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园地这块实验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

浅析一节数学公开课中的不足 篇11

[关键词]数学公开课 失败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45

2015年12月,我参加了县区优质课比赛,在赛前一周,我抽到的上课内容是《从分数到分式》.回到学校,我就认真研读这次赛课的评课标准及与参赛课题有关的课标内容,并根据课程标准、评课标准和赛课内容,历经数次修改,制订了一个详细且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方案.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却与预期相差甚远.在公开课上,学生的学习激情不足,课堂气氛沉闷.显然,这节公开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课后,我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深刻的反思,现将公开课存在的不足做如下分析,如有不足之处,望数学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

本次赛课是借用平桂三中的学生来上课,直到上课时间,我才能与学生见面.因此,这些学生是哪个班的、数学基础如何,我都无从得知,更无法布置他们预习赛课的内容,只能估计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教学方案.我估摸平桂三中是县级中学,学生的数学基础应该比乡镇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要好得多,乡镇初中里中等生和优等生都能答对的问题,对于县级初中的学生来讲,应该不难.于是,我就按照乡镇中学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基础去设计教学方案.可事实却令我颇感意外.课堂上,对于“长方形的长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宽”这么简单的知识,有的学生竟回答出错.学生分组讨论了几分钟,却找不出分式与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我不得不引导学生一起找出这些分式与分数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可见,无论哪里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都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由于不熟悉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我有可能抽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在我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有学生回答出错,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赛课前我们必须按高、中、低三个层次做好三份预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从容应对各种情况,而不至于被“卡壳”,造成被动局面.

二、本是亮点,却成遗憾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得出分式的概念后,总结、归纳出分式的特点:(1)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式子;(2)分母中含有字母是分式的一大特点;(3)由于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所以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这本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我却只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一遍,没有把这个重要内容写在黑板上,造成后面指导学生分辨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时,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同时,这也使得板书过于简单,成为最大的遗憾.若我能将分式的特点板书出来,在让学生分辨整式和分式时,就可以结合板书上“分母中含有字母是分式的一大特点”,引导学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分式,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解不等式的方法指导不科学

课堂上,在指导学生“求式子中的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才有意义”的练习时,出现不等式3m+2≠0.我指导学生模仿解方程的方法进行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得m≠-23.模仿解方程那样解不等式的说法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是不科学的.我应该这样指导学生:带不等号的式子无法解,可是我们懂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那我们先求出方程3m+2=0的解是m=-23,即当m=-23时,分母3m+2=0,分式无意义.所以要使分式有意义,则m≠-23.

四、观念落后,视野狭窄

我抽到赛课内容后,只是认真研读评课标准及与赛课内容有关的课程标准,并没有上网查阅别人对《从分数到分式》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及相关研究成果,只凭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制订教学方案.因此,我的观念落后,视野狭窄,犹如井底之蛙,我制订的教学方案保守、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心理需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既快捷又高效.教师在备课时,轻点鼠标,即可从审查严格的核心刊物中找到相关资料,其撰写者既有专家学者,又有许多一线教师,他们的理念、观点及教学设计都值得我学习、参考和借鉴.看着那些新理念、新观点及创新的教学设计,我醍醐灌顶,有一种站在高山之巅俯视大地的感觉,觉得上网三小时学到的知识胜过十年的教学经验.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的事物,以前那种仅凭一本课本和一本教师用书来教学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上网博采众长.

这样

才能制订出颇受学生欢迎的教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虽然这节数学公开课中存在的不足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遗憾,但它给我的警示和启迪并不比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少.展望未来,我将以此为鉴,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初中数学公开课心得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新课改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教师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同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和热情,把培养人、发展人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学设计的内容则涵盖了以上的课改理念和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必做,并且必须做得好的事情,教师将依据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教学设计必须在上课之前由教师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 既得考虑教材教法、还得具体分析学习者的相关情况,教师既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要将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才能达成预期目标,实现有效课堂。那一次是我的一堂公开课,引发了我对教学设计的重新思考。

1课前准备

精心完成教学设计是上课的前提。 校长告诉我,下周教育局组织一次优质课展示活动,点名要听我一节课,我既兴奋又紧张。既然是公开课就得必须使用多媒体,我选的教学内容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借鉴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精心制作了课件, 无论是课件的精美程度还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都考虑的非常细致,经过一周的准备终于“杀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具体实施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要通过课堂效果来验证。我任教的班有两个,在教育局领导和兄弟学校的教师们听课之前,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先在一个班进行试教,看一下效果是否像想象的那样完美?我信心百倍的走上讲台,按照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几个教学环节下来都非常顺利,可是正当我要安排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练习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起,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怎么会这样,我百思不得其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我才发现,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但是犯了新课改一个大忌,就是只考虑了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在前面的试教课堂上教师上演了精彩的 “演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和练习效果,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一个个听客,三维目标落实相差较远。

3打磨修改

教学设计要兼顾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发现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马上找到教学经验丰富的张老师给我出谋划策,对先前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教学设计的主方向是减少教师的讲解,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减少幻灯片的数量,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和学生活动,放手发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情景状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已知甲、乙的速度和相遇的时间, 求距离 ;二是已知甲、乙的速度和距离, 求相遇的时间 ;三是已知距离,相遇时间和甲 ( 或者乙 ) 速度,求乙 ( 或者甲 ) 速度。以上三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在导学案和学生活动中做了精心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通过一段录音,创设生活中的场景,作为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来解决,不明白之处可以邀请教师参与讨论,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这样的方式方法比教师反复讲解要好得多。讨论的过程也是对新知识练习和理解加深印象的过程,学生们通过教师精心制作的Flash课件和小组讨论,整理、展示,再加上之后的课堂练习,课堂效果肯定大好于上节课。

4公开展示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保证。 我信心十足的走上讲台,按照修改后的教学设计逐步展开每个教学环节,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导学案的安排和我的引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按照平时惯例,小组成员之间组织、记录、总结、汇报、展示各有分工,学生讨论问题非常积极,思维灵感的火花不断绽放,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学生们个个凝神静气,奋笔疾书,可以看得出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关键所在。课后面对教育局的领导和兄弟学校的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我恳请他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5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对教学设计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撰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照顾到教师怎样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照顾到学生怎样有效的学好基础知识,增加基本技能,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更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

上一篇:人音版一年级下学期音乐教学计划-音乐教学计划下一篇:猴年吉祥除夕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