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会计试题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3会计试题(精选7篇)

2003会计试题 篇1

会计学(所有试题)

【答题提示:本试题由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和审计学等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为会计学各研究方向(即01、02、03、04方向)必考内容,01、04方向选考财务管理学,02方向选考成本会计学,03方向选考审计学。】

【答卷请于6月1日前以特快专递方式寄出】

《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部分

一、如何理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10分)

二、试述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关系。(10分)

三、简述永续盘存制与实地盘存制的区别。(10分)

四、什么是谨慎性原则?简要说明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10分)

五、简述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原理。(10分)

六、试述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关系。(10分)

《成本会计学》部分

七、简述成本与费用的关系。(10分)

八、简述成本的经济实质。(10分)

九、简述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式与方法。(10分)

十、简述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的特点。(10分)

《财务管理学》部分

十、试简述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10分)

十一、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有那些,其指标作用是什么?(10分)

十二、简述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10分)

十三、简述净现值的基本原理(10分)

《审计学》部分

十四、就存货审计而言,试说明认定与目标、程序、证据之间的关系。(10分)

十五、被审计单位存在10万元的资产损失,根据重要性原则,你认为重要吗?为什么?(10分)

十六、内部控制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评价的控制风险不能为0。试说明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有哪些方面?(10分)

2003会计试题 篇2

1 试题总体情况

总体而言, 这一阶段我国的英语高考试题属于由心理测试与结构主义相结合阶段逐渐向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转变阶段, 试题变化上最明显的表现在于用于单独检测语音、词汇、语法的分点式测试试题量减少。如单项选择由30个减为15个;单词拼写、语音到2001年被完全取消, 代之以综合性测试试题“听力理解”。试题对语言知识的考查在逐渐减少, 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增加。试题由“语言知识”考查型试题向“语言应用能力”考查型试题转变。到2001年增加听力测试后, 恢复高考后语言知识考查分值首次降到40%如表1所示。

注:表格中各题型下对应的数字为各题的分值。百分比采用四舍五入, 保留整数。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1989—2003年高考英语试题 (大家网高考英语论坛http://club.topsage.com/thread-499451-1-1.html) ) 整理而得。

2 试题的具体发展变化

与恢复高考到1989年以前这一阶段英语试题比较, 1989年以后试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卷面容量上, 试题词汇总量进一步增加, 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宽。1989年试卷词汇总量约2700, 完型和阅读词汇量约为1880, 阅读平均篇幅约336词;2003年, 试卷词汇总量约为3600 (不计听力原材料词汇) , 完形填空和阅读词汇量约为2500, 阅读平均篇幅约415个单词。不难看出, 这一期间, 试题阅读量大大增加, 对考生的阅读速度和答题速度要求都提高了, 试题整体难度明显提高。

题型方面, 自1989年标准化考试建立后, 我国的英语高考题型题量相对稳定, 89年整个试卷5个大题, 共计85个小题和一篇英语作文。这一年起, 英语高考阅读理解固定为4篇20个选择题。1989年写作要求为70-100单词, 1990年要求提高为80-120单词, 1993年写作要求字数100单词左右。以后试题的写作要求基本稳定在100词左右。89年试卷总词汇量达2500以上, 其中完形填空和阅读词汇量约1780。1990年题型题量与1989年完全一致。1991年是实行会考后的第一次英语高考, 第一大题语音稍有变动, 由原来的“语音”变成“语音与拼写”, 十个单选题中, 前5个考查语音, 后5个考查单词拼写, 其余题型题量均未作改变。1994年, 英语总分升至150, 虽然分值增加, 但总体看来, 试题题量没有明显增加, 只是增加了一篇短文改错, 15空, 但完形填空减少5个空, 总的小题量增加10个。1996年开始, 阅读增至5篇。改错由15个空减为10个, 完形填空恢复到以前的25空。单项选择减少5个, 增加了5个空的选择句子完成对话。

200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启动了英语高考题型改革, 取消单词拼写, 增加听力测试。2002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 (个别省份除外) 将听力的20分计入总分, 多年来一直令我们感到困扰的“聋子英语”现象, 通过听力测试这一重要导向性举措,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以纠正。听力进入高考绝对称得上是改革的历史性转变。2001年听力测试, 20分, 20个小题, 第1-5小题是短对话, 6-20小题是长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小题题, , 选选择择项项为为AABBCC三三项项。。22000033年年, , 听听力力分分值值增增加加为为3300分分, , 阅阅读读分分值值从从5500降降为为4400分分。。从从22000033年年开开始始, , 我我国国英英语语高高考考全全国国卷卷Ⅰ的题型、题量和各题分值就基本固定, 一直到2014年全国卷单项选择题退出历史舞台, 换成知识运用填空题。

这一阶段各年具体的题型、题量、分值如表 (表2) 所示:第一卷1至14页, 第二卷15至18页, 满分150分, 答题时间120分钟。这是我国英语高考卷第一次对试卷页数、考试时间、分数进行说明。2002年试卷标明了“注意事项”:1.答第一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试卷说明”和“注意事项”的出现标志着试卷的规范化加强。

在试卷的规范化方面, 2002年试卷第一页上出现了“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 (选择题) 和第二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在命题趋势上, 这一阶段试题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命题更加讲究灵活, 高度综合。在标准化英语测试推向全国初期, 有的教师曾经惊呼:中学英语无法教了, 教材教的内容高考不考。这说明, 以前的试题就“紧扣教材”, 不少题目都出自课后习题或书中课本句子, 这样易导致学生机械性的重复照搬, 死记硬背。标准化考试改革后的英语试题体现了“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的思想, 在试题全卷中, 看不到教材中的原文原句。试题重篇章阅读, 其题量和所占分数比重已经占到全卷总量的绝大部分。这些试题把英语各项基础知识——语法、词汇都高度综合概括起来,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语言整体。解答这些试题的过程, 就是综合运用各项英语基础知识的过程。

二是淡化语法, 重在交际。随着英语高考标准化试题的不断发展, 试题命制者有意淡化对语法知识的直接测试。这主要表现在: (1) 大大地减少了语法知识测试的题量, 降低了语法测试题的分值。语法单项选择1994年为30个题, 30分, 占总分20%, 到2001年将为15个题, 15分, 占10%; (2) 取消了单纯测试语言知识的机械性试题, 如语音和单词拼写。 (3) 在名为“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完形填空试题中, 语法知识测试的内容越来越少, 近几年几乎趋于零, 而完全以“意义”填空试题取代之, 实质上考查篇章阅读能力。

3 结语

综上而言, 我国英语高考试题1989年到2003年这一阶段是命题质量显著提升的阶段。改革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较好处理了高考命题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的关系, 尤其在能力立意, 突出语篇, 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2003年以后, 我国的高考英语命题机制已经趋于稳定, 试题的总体难度没有过多的变化。[2]

注:表格中各题型下对应的数字为小题量。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1989—2003年高考英语试题 (大家网高考英语论坛http://club.topsage.com/thread-499451-1-1.html) ) 整理而得。

摘要:1989—2003年这一阶段是我国英语高考试题改革不断发展和走向稳定的阶段, 也是英语高考试题由心理测试与结构主义相结合阶段逐渐向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转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较好处理了高考命题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的关系。2003年以后, 我国的高考英语命题机制已经趋于稳定, 试题的总体难度没有过多的变化。

关键词:英语高考,试题,知识考查,能力考查

参考文献

[1]刘海峰, 谷振宇.小事件引发大改革——高考分省命题的由来与走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2 (5) :17.

2003年全国各地中招试题选登 篇3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军 刀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的二十九军将士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的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队列,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背在身,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寇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寇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结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马上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含泪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到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蓦然转脸做狮子吼:"军务处!"军务处长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二十九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宋记峰,一个就叫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雕塑家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二十九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军刀兀自孑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1.读完这篇小说,你内心产生的最深感受是什么?请用两个成语(四字短语)或一句诗词(歌词)来表达。

答:________。

2.这篇小说中的"军刀"分别指武器和雕塑品,作品中的人物与"军刀"分别有哪些联系?请概括小说的有关内容,完成下表填空。

人 物 宋哲元 侯万山 雕塑家 "我"

与"军刀"的联系 收藏了"军刀"

3.第三节中,画线部分属于_____描写,用40个左右的文字补写出省略号处省略的内容。

答:________。

4.你最欣赏宋哲元或侯万山的哪一种品质?简要举例说明。

答:________。

5.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

(选自浙江绍兴市2003年中招语文试题,沈江峰/荐)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真没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②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班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的市区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振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③[a]于是,我不由得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b]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c]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d]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e]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f]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g]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与伦比的财富。

④罗马废墟,一个千古流传之绝响,一个万世不灭之辉煌。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 倾( ) (2)亘( )

2.文中第②段有两个错别字,用横线在字下标出,将正确的书写在下面字格中。

3.下面的句子是从第③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 ]句和 [ ]句之间。

面对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

4.文中画曲线的部分是对偶句,对偶也叫对仗。根据其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__________.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5.罗马是座古城,在其历史上有许多优美的传说、重大事件、著名人物,请任选一个作答(只需写出传说、事件的名称或人物的名字)。

答:___________ 。

(选自山西2003年中招语文试题,张春莲/荐)

参考答案:

一、1.壮烈:如可歌可泣;惊心动魄;壮怀激烈;豪气冲天;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责任: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勇敢:如生当作人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感动:如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的眼泪在飞 敬仰:如浩气长存;肃然起敬 人情美: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宋哲元:约请锻刀(送行问刀) 侯万山:挥刀杀敌(背刀出征) 雕塑家:创造"军刀"(赠"我"军刀)

3.心理 这一切都变了,这五百个家庭妻离子散,这五百条汉子抛家别母义无反顾,眼下又将血洒疆场(大意对即可)

4.宋哲元:体恤下属,爱兵如子,信守诺言,富有人情味 侯万山:英勇无畏,深明大义,富有责任感(既对国家,又对家庭)

5.意图一,"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意图二,对"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意图三,标题是"军刀",小说以军刀为线索串起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意图四,雕塑艺术品"军刀"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2003年10月风险管理试题 篇4

2005-6-11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课程代码:0008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给定的客观情形下,在特定期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被称为

()

A.风险 B.风险程度

C.损失概率 D.损失程度

2.风险的大小本质上决定于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实践中,要确定风

险等级,通常需要将这两个变量结合起来加以判断。以下正确的判断是()

A.低可能性与轻微后果则为高风险 B.低可能性与轻微后果则为低风险

C.高可能性与严重后果则为低风险 D.高可能性与轻微后果则为高风险

3.由于行为人的侵权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依据法律应当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所形成的风险为()

A.意外风险 B.责任风险

C.财产风险 D.人身风险

4.对风险处理手段的适用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被称为()

A.风险识别效果评价 B.风险衡量效果评价

C.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D.风险处理效果评价

5.风险管理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

A.1950年加拉格尔的调查报告

B.1964年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

C.1975年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的成立

D.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

6.直线制组织结构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形式之一,一般只适用于()

A.大型企业 B.中型企业

C.小型企业 D.个人合伙

7.风险识别的第一步就是()

A.发现风险 B.控制风险

C.预防风险 D.感知风险

8.由保险公司将其现行出卖的保单种类与风险分析调查表融合,以问卷的形式制成表格,企业风险管理人员依据此表格与企业已拥有的保单,加以对比分析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是()

A.风险对比法 B.保单对照法

C.表格对照法 D.调查对比法

9.对可能引起损失的事故进行研究,并探究其原因和结果的一种方法,称为()

A.风险清单 B.威胁分析

C.事故分析 D.失误树分析

10.某企业原本计划在某一项目上投资,而此项目负责人突遭车祸意外身亡,项目被迫搁置,由此而造成的企业间接损失称之为()

A.额外费用损失 B.信用损失

C.业务损失 D.重要人物损失

11.目前确立产品责任的法律原则一般采用()

A.合同关系原则 B.保证原则

C.疏忽原则 D.严格责任原则

12.某企业在一繁华地段租有一处房屋,月租金2万元。由于该地段地价上涨而预计此处房屋月租金从现在起会以每月1000元的速度上涨至25000元停止,如果此处房屋现在发生损毁,假定月利率为5‰,那么预计其3个月的租权利益损失现值为()

A.2985元 B.2970元

C.3000元 D.2800元

13.财产无论是被使用还是闲置,都会被损耗。其中,财产损耗贬值的主要原因是()

A.无形损耗 B.生产技术进步

C.有形损耗 D.劳动生产率提高

14.企业财产从广义上说,包含()

A.有形财产与无形财产 B.动产与不动产

C.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 D.实物资产与货币资产

15.估计每次事故的损失金额可用()

A.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几何分布

B.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帕累托分布

C.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

D.正态分布、泊松分布、对数正态分布

16.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称之为()

A.损失期望值 B.损失幅度

C.损失概率 D.损失方差

17.样本:23,95,16,53,27,8,15,18,103,37的全距为()

A.55.5 B.88 C.89 D.95

18.多米诺骨牌理论的创立者是()

A.哈顿 B.海因里希

C.加拉格尔 D.马歇尔

19.医生在手术前要求病人家属签字同意的行为属于()

A.风险避免 B.风险隔离

C.风险转移 D.风险自留

20.风险处理技术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

A.风险自留 B.风险控制

C.风险避免 D.风险转移

21.通常用于处理投机风险的方法称为()

A.中和 B.免责约定

C.保证书 D.公司化

22.在风险事故发生前达成的借贷协议属于()

A.内部借款 B.特别贷款

C.应急贷款 D.抵押贷款

23.自保是指()

A.将损失摊入经营成本 B.建立意外损失基金

C.借款 D.自负额保险

24.关于保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 B.保险是一种经济行为

C.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 D.保险是一种社会救济行为

25.保险商品的价格是指()

A.保险费率 B.保险费

C.保险金额 D.保险价值

26.在重复保险情况下,甲保险人承保6万元,乙保险人承保8万元,今发生保险损失7万元,若被保险人向先签单者甲索赔,按照顺序分摊制,则甲应赔偿()

A.6万元 B.7万元

C.3.23万元 D.3.77万元

27.某保险标的损失100万元,免赔额为10万元,若保险人赔偿90万元,则这一免赔额是()

A.绝对免赔额 B.相对免赔额

C.有条件的绝对免赔额 D.无条件的相对免赔额

28.某企业对其拥有的一建筑物面临的火灾风险采取风险自留和风险控制相结合的处理方案,已知该建筑物可保价值500万元,若发生火灾不仅导致全损,且引起间接损失100万元,防火设备10万元,每年折旧1万元,则该方案最小潜在损失为()

A.10万元 B.1万元

C.100万元 D.110万元

29.在净现值的计算公式:NPV1= 中NCFk表示()

A.第k期的现金流入量 B.第k期的现金流出量

C.第k期的现金净流量 D.第k期的回收的现金总额

30.通过运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人员可以认识并处理现实与潜在的偶然损失,降低()

A.风险 B.风险成本

C.直接损失的可能性 D.忧虑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按照形成损失的原因分类,可以把风险分成()

A.自然风险 B.社会风险

C.经济风险 D.政治风险

E.个人风险

32.损前目标主要包括()

A.经济目标 B.生存目标

C.安全系数目标 D.持续经营目标

E.合法性目标

33.对企业潜在的财产直接损失即财产的经济价值做评估可以用资产评估法,它包括()

A.物价评估法 B.重置成本法

C.现行市价法 D.收益现值法

E.收益终值法

34.按照性质不同,损失控制技术可分为()

A.损失预防 B.工程法

C.行为法 D.损失抑制

E.安全教育

35.非保险转移相对于保险转移所具有的优点是()

A.适用的对象更广 B.更加灵活

C.合同格式化 D.一般更节约

E.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风险控制

36.与传统商业保险公司相比,专业自保公司的优点包括()

A.承保弹性较大 B.保险成本较低

C.损失控制加强 D.租税负担减轻

E.业务质量较好

37.企业购买保险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A.选择保险险种 B.确定保险金额

C.确定投保程度 D.选择保险公司

E.研究保险费率

38.关于保险费率的厘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保险费率的厘订是在实际成本发生之前

B.保险费率的厘订要受政府的严格管制

C.“成本加上利润等于售价”这一原则不适用于保险费率的厘订

D.保险费的缴付与保险金的给付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E.对同一保险商品,不同的人可能要支付不同的价格

39.关于冒险型决策者的描述,正确的是()

A.对损失的反应迟缓,对收益的反应敏感

B.对损失的反应敏感,对收益的反应迟缓

C.愿支付低于损失期望值的费用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

D.愿支付高于损失期望值的费用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

E.其损失效用曲线通常为一条直线

40.风险管理人员在选购已编好的RMIS软件时应考虑的特性有()

A.可靠性 B.综合性

C.排他性 D.容错性

E.安全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41.简述风险处理的主要手段。

42.什么是忧虑价值,决定忧虑价值的因素有哪些?

43.软件决策、硬件决策、人员决策的主要内容分别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44.(12分)试述风险管理的作用。

45.(10分)论述风险避免、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三种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设某企业采取一种投资方案导致的现金流出量为15万元,而每年的现金净流入量为3万元,若资金成本为12%,该方案持续10年。根据以上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回收期与净现值。

(2)如企业面临另一投资方案:原始投资15万元,每年的现金流入量为6万元,持续时间为10年,问企业如何选择?

47.某保险公司去年意外伤害保险给付金额分布如下表所示:假定给付金额分布为正态分布。试估算:

①今年给付金额的期望值。

②给付金额落在什么区间的概率为95%?

③给付金额大于5000的概率是多少?

Φ(0.03)=0.512

Φ(0.02)=0.508

2003会计试题 篇5

1、7 14 124 12 96 24 ?

2、老师d的物理测验答案在教室里丢失了,今天那个教室上了5堂课,老师d上了3堂,有可能是a、b、c三个同学盗窃已知:

1、a上了两堂课

2、b上了三堂课

3、c上了四堂课

4、a、b、c每个人都上了老师d的两堂课

5、五堂课中,三个人到堂的组合各不相同

6、老师d的课中有一堂,三个人中到了两个,事后证明不是那两个人偷得问?是谁偷得

3、a b c d e* f__________________g g g g g g问,a b c d e f g各市什么数字(不重复)

2003会计试题 篇6

2003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

选均无分。

1.《铸炼》一诗的作者是“九叶”派诗人()

A.艾青B.卞之琳

C.陈敬容D.冰心

2.《爱尔克的灯光》中的“爱尔克”是()

A.作者的故居宅院B.作者的一位同族姐姐

C.一个欧洲女性的名字D.地中海的一个岛屿

3.冯至所属的文学社团是()

A.新月社B.创造社

C.湖畔诗社D.沉钟社

4.下列属于冰心的诗集是()

A.《繁星》B.《旷野》

C.《孩儿塔》D.《云游》

5.下列抒写爱情的诗作是()

A.《我为少男少女们的歌唱》 B.《别了,哥哥》

C.《我是一条小河》D.《偶成》

6.郭沫若在《天上的市街》中引入的神话传说是()

A.嫦娥飞天的传说B.七仙女的传说

C.牛郎织女的传说D.女娲补天的传说

7.藏克家《星星》一诗的寓意在于表现()

A.星星的渺小B.人民大众的价值

C.星星的存在D.夜空的黑暗

8.水生嫂这一形象出自40年代创作的小说()

A.《沉沦》B.《边城》

C.《丈夫》D.《荷花淀》

9.在鲁迅《阿Q正传》中,与阿Q展开一场“龙虎斗”的人物是(A.假洋鬼子B.赵太爷

C.王胡D.小D

10.下列小说具有明显“自叙传”特点的是()

A.《潘先生在难中》B.《断魂枪》

C.《伤逝》D.《春风沉醉的晚上》

11.下列采用倒叙式叙事的作品是()

A.《祝福》B.《春桃》

C.《桃园》D.《金锁记》

12.下列作品中,被认为“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的诗篇是(A.《断章》B.《星星》

C.《航》D.《手推车》

第 1 页))

13.路翎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的时代背景是()

A.从“一·二八”事变到苏德战争爆发

B.从“一·二八”事变到“七七”事变

C.从“一·二八”事变到解放战争开始

D.从“七七”事变到新中国成立

14.“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说出这句话的人物出自小说()

A.《小城三月》B.《伤逝》

C.《莎菲女士的日记》D.《金锁记》

15.巴金代表作《家》中“两重人格”最突出的人物是()

A.觉慧B.觉民

C.觉新D.高老太爷

16.下列反映40年代解放区“土改”生活的作品是()

A.《月牙儿》B.《菉竹山房》

C.《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山峡中》

17.一位现代著名作家称赞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位作

家是()

A.鲁迅B.茅盾

C.巴金D.萧军

18.叶圣陶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的主人公潘先生是一个()

A.精明而豁达的商人B.自私而庸俗的小学校长

C.胆小而贪婪的小职员D.专横而猥琐的政客

19.茅盾代表作《子夜》最主要的思想成就是()

A.反映了30年代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现实

B.反映了30年代农民革命蓬勃开展的景象

C.反映了30年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面貌及社会发展的趋势

D.反映了30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图景

20.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的主人公华威是()

A.国民党党棍、政客B.国民党的帮闲文人

C.发战争财的投机商人D.拼命向上爬的小市民

21.台静农短篇小说《拜堂》所采用的叙事手段是()

A.以场景展示为主B.以心理展示为主

C.以事件叙述为主D.以借景抒情为主

22.散文《给我的孩子们》的作者是()

A.丰子恺B.郁达夫

C.林语堂D.夏尊

23.下列属于报告文学的作品是()

A.《包身工》B.《春末闲谈》

C.《囚绿记》D.《山之子》

24.下列属于杂文的作品是()

A.《雅舍》B.《雨前》

C.《蛇与塔》D.《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25.瞿秋白杂文《一种云》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

A.象征B.比喻

C.暗示D.借景抒情

26.在鲁迅散文《秋夜》中喻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的形象是()

A.不惜献出生命去扑火的小青虫

B.对未来抱着希望之梦的小粉红花

C.饱经沧桑、坚实挺拔的枣树

D.奇怪而高的天空

27.婵娟这一人物形象出自剧作()

A.《白毛女》B.《日出》

C.《屈原》D.《丽人行》

28.配合人物行动和情节穿插诗句与歌曲,将诗、音乐和剧相结合,使之具有“抒情剧”、“诗剧”韵味的剧作是()

A.《上海屋檐下》B.《升官图》

C.《南归》D.《雷雨》

29.下列体现“融小说、散文、诗歌特点为一体的散文式”风格的小说是()

A.《沉沦》B.《暴风骤雨》

C.《山峡中》D.《荷花淀》

30.下面是丁西林独幕剧《压迫》中的一段对话:

甲(写完了)谢谢您。(藏好了簿子,又转到乙)您是来这边租房的,是不是?

乙不是!我是来这边住宿的,这房子我老早就租好了。

甲(难住了。没有了办法,又转到丙)您是来这边?……

丙我?我是来这边找人的。

丁(不能再耐了)你到这边找什么人?

丙(很客气的向她点了一点头)我到这边来找我的男人。

丁找你男人?谁是你的男人。

丙我想你么该知道吧?——你既把房子都租了给他。

丁怎么!这位先生是你的男人么?

丙我不知道。你问他好了,看他承认不承认?

戊(也不能再耐了)太太,你看怎么样!我老早就对您说过这位先生一定是有太太的,您不信。

这段对话中乙和丙的关系是()

A.房客与房客的关系B.邻居关系

C.夫妻关系D.房东与房客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郭沫若《凤凰涅槃》一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

A.设问B.排比

C.反复D.讽刺

E.通感

32.艾青《大堰河——我的褓姆》一诗抒发的丰富感情有()

A.怀念褓姆B.赞美农妇的勤劳善良

C.思念生身父母D.赞美大堰河的秀美风光

E.控诉社会的黑暗与不义

33.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的艺术特点包括()

A.单线发展的结构方式B.运用白描和细节刻划人物

C.大段的心理描写D.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

E.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

34.下列符合《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性格和命运的概括是()

A.留学归国后屡遭失败

B.找不到出路而又雄心不减,锐意进取

C.嘴上机敏而内心怯懦

D.看穿恶劣环境却不能自拔

E.冲出“围城”却总是陷入另一座“围城”

35.曹禺话剧《雷雨》具有丰厚的主题意蕴,其主要内容包括()

A.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

B.反映了40年代初旧中国的黑暗现实

C.展示人性的丰富复杂

D.歌颂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E.兆示旧制度的必然崩溃与灭亡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6.简述曹禺《日出》在戏剧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37.简析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艺术上的特色。

38.闻一多“三美”诗歌主张在其诗篇《死水》中有何体现?

四、论述题(本题共16分)

39.论述《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及其典型意义。

五、阅读分析题(本题20分)

40.阅读武桂芳的散文《怀远天的老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要求:

(1)文章应包含对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论析。

(2)分析应联系作品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附武桂芳《怀远天的老人》原文)

怀远天的老人

武桂芳

在我的心里,父亲是永远活着的。

父亲有着过于谨慎的脾气,这可以用事实证明:当我在初中读书的时期,学校离我家很近,走起来约摸十来分钟就可以到。依我说,就让我单独的,或约着邻居的同学同去就行了,但是他偏不放心,说我年轻,怕在路上闯祸,或受流氓的欺侮,每天定要亲自陪着我上学校,然后他才顺路的到他服务的那公司去。晚上也不许我独自回来。必要等到他从公司里出来,才顺路陪着我回家。

这样,使我每晨在六时半就起身,冷清清地在教室里坐上二个多钟头,到九时才上课;而晚上,要等到五时半或快六时,才看见父亲远远地走来。有时我看着同学们跳跳跑跑的背着书包回家去的那种快乐的情形,更显得自己的寂寞。但看看壁上,还只是四时——四时一刻四时半……于是我竟恨起父亲的迂来。十四五岁了,难道还不会走路?

父亲常常躺在一张藤椅上,嘴里衔着板烟,眼睛轻快的随意地望着前面,他没有愁容,也没有笑意,好像永远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

他从来不曾给过我零用钱。暗中我常常想:“隔壁那姑娘真好福气,她爸爸又给她买新衣服,还有咖啡糖,洋囡囡,我——我却……”

可是我们却生活得非常地和谐,安静。

不幸的事终于来了,那就是“一二八”。我们的所有都在炮声和火光中毁灭了,继之是姊姊的死,和母亲的病。灰黯惨淡的空气,紧紧地笼罩着我们的家庭。

但父亲仍然在困苦艰难的挣扎下,逐日送我去读书。我还是跟以前一样的早起,由父亲陪着去,陪着回……。所不同的,在烟雾中的父亲的头常常低垂着,眼睛固定地死盯着地板,在沉思,额上添上了许多皱纹。之后,初中毕业了。我不得不离开原来那个学校,升到远处的另外一个女校的高中部,我在那边住读。一天,我正在研究一个算学题,校役给我送来一张会客单。

“那是谁呢?”我从来不曾有过朋友来,也从不曾走到过会客室,谁来会我呢?我狐疑地跨进会客室的门。立刻,父亲的清瘦而苍老的脸,赫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了。他穿着黑布长袍,黑瓜帽,黑布底鞋,手里捧着一团新闻纸包着的东西。看见我时,他先是默默的,但接着说了:

①“今天是立夏,我给你带来四个茶叶蛋,煮熟了的,别吃完,留二个明天当早餐,想想看,蛋要十四个铜板

一个呢……”声音是那么的温和。

我茫然的用双手接了。父亲不等我的回答悄悄的竟自走了。

他的步伐是轻缓低慢的,我听不到他的脚声,自然我知道他已经去了。这出于意料的惊喜,父亲的爱,重重地包围着我,使我兀自茫茫地立着。

可是我忽然想起了,我飞奔着跑出会客室门口,抹个弯儿:奔上楼梯立在宿舍的走廊里,望着下面马路:有许多的人来来往往的行走,我看来看去,寻不到我的父亲。突然,我望见在不远的电车站上,父亲挤在人群里,向三等车厢跳上去。电车开走了,我望不见了。这时我才感到手里很沉重,原来我胸前捧着四个荷叶蛋。

这才提醒了我:今天还是立夏。

后来我嫁了。临嫁的前晚,我正忙着整理这样那样,父亲走来说:

“要成大人啦,别人家不比自己家,件件事要小心,常常写信来,信纸信封这里有着。”他说着把手里的约摸有书本样大小的一包东西扬一扬,顺势放在箱子里。

我没听清楚他在说什么,只不注意地漫应着。

我已经把这件事完全忘怀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箱底里把它翻到。我想不起这是什么,机械地解下绳子,去掉包纸,啊!一叠父亲惯用的红线条的中国信笺,红框子的信封,和几十张的五分邮票。

“嗄!父亲的苦心!”

泪珠不自禁的滴了下来。在泪光中,仿佛看到了父亲——一个穿黑布长衫,黑瓜帽,黑布底鞋,清瘦而苍白的老人!现在,他离开我多么远!“八一三”给他的打击,他在再度失去所有的一切后不得不暂避到故乡去。如今故乡沦陷了,为了交通的不便,我没接到他的消息又是这么长久!也许,他的皱纹更深刻,眼睛更低垂,恐惶和忧郁会不会侵袭他?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愤恨罢?

(选自1939年7月世界书局《松涛集》初版本)

2003会计试题 篇7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北京2003年《考试说明》对文言文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4.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文言阅读选项段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②引《邴原别传》,邴原少时即与管宁俱以节操为时称道。官至魏国丞相徵事。《三国志·邴原传》称其“秉德纯懿,志行忠方,清静足以厉俗,贞固足以干事”。阅读选段难易度适中,试题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但打磨粗糙,如第11题A句考查的“哀”在文中属为动用法,不属《考试说明》要求考查的范围。第12、15题有明显的知识错误,失去了试题考查的效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把握。对上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中的“哀原之言”的“哀”后带有宾语,属为动用法,即“为原之言而哀”,就是同情、怜悯邴原的话及其遭遇,解释为“悲伤”欠妥。 C中“博闻强识”的“识”读“zhì”,通“志”,意思为记,理解为“见识”错,且与“强”无法搭配。D中“君乃舍之”的“乃”是副词,在句中表示做法与事物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应理解为“却、反而、竟然”,理解为“就”错。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解 析

此题考查的侧重点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共有的词的词义许多是有差别的,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套古汉语词。上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A。B中的“涕零”一词,古汉语中常出现,即“落泪”,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已经不用,只是在成语“感激涕零”中还保留着这个义项。C中的“乡里”,句中指所居之乡,即家乡。现代汉语中,“乡里”指家庭久居的地方。D中“交游”古汉语中多指交际、结交朋友。现代汉语中的“交游”也指结交朋友。应该说C、D句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都有相近之处。问题是A中加点的部分“具有”是否就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呢?古汉语中“具”通常作“具备、具有”讲,“有”通常指与“无”相对,表示领有。“具有”在句中显然是“有”的意思,如同《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的“有”。现代汉语对“具有”的解释,即“有”(多用于抽象事物)。要让考生把A中的“具有”理解为如参考答案给出的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实在是难为他们。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C中“不知海之深”与“而笑李渤之陋”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A中两个“而”的意义和用法有异。“原过其旁而泣”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子路拱而立”的“而”是连词,表示立的方式或状态。B中两个“其”的意义和用法有别。“羡其不孤”的“其”是人称代词,代他们,即“皆具有父兄”的“书者”;“秦贪,负其强”的“其”是物主代词,代“它的”,即秦国的。D中两个“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当以书相分”的“以”是介词,相当于“用”;“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是介词,作“按、按照”讲。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解 析

此题要求考生辨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句的省略成分的正误,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正确理解。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C。A中“于是遂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不是“师”。B“金玉其行”陈述的对象是“邴原”,不是“师”。D中“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说上述话的人是“孙崧”,而非“邴原”。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A项说“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纯属望文生义。原文是“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并非“时常感伤哭泣”。B项是分析邴原舍家乡郑君而远赴外地求学于孙崧的原因。邴原不认同郑君那样埋头书斋的治学方法,用邴原自己的话来回答,即“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并非认为孙崧的学问比郑君更大。C项邴原直言孙崧“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致使孙崧当面致歉。而邴原反问孙崧“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是在强调“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并非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认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D项说“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此项作为正确项值得商榷。从文中看,孙崧在致歉后,又自我介绍说“兖、豫之士,吾多所识,……当以书相分。”显然孙崧此时是表示要用行动帮助邴原。“以书相分”中的“分”疑为“介”的错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分”,刖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解释“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分”“介”二字的篆体、楷体都很相像。“分”疑为“介”的错字,虽属猜测,但在“当以书相分”的上下文意理解上,“介”要比“分”稳妥得多。如果这个猜测不谬,则句中的“书”就应解为“书信”,即孙崧提出要写一封信把邴原推介给自己熟识的兖、豫之士,这才能与下文“持书而别”“藏书于家”衔接照应。退一步,即使像试题这样把“藏书于家”的“书”解为“图书”,D项也难以成立,因为从文中看,邴原虽不认同郑君那样埋头书斋,穷经皓首的治学方法,更赞成治学要接触社会,读活书,经世致用。但不能因此就断定“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且“不读”既在选文中找不到依据,也从情理上讲不通,因为主张接触社会读活书的人,不一定就反对读书。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译文: 。

解 析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对文中重要句子句意的准确把握,实质是对句中重点词语的把握,重点词语常常有多个义项,一定要通过与前后文的联系进行分析辨别,弄清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妥当与偏差的区别,从而确定取舍。如前面第15题对“当以书相分”中的“书”的义项的辨析。

画线句子共5句话。第1句话的关键词是“说”,正确的理解应为“话”或“教诲”。第2句话的关键词是“诚”“苦药良针”,“诚”在句中应解为“确实”或“实在”,“苦药良针”应解为“苦口良药”。第3句话的关键词是“达”“微”“趣”,“达”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谦词,指“微小的”“卑微的”。“趣”在句中可解为“志趣”“情趣”“志向”等。第4句与现代汉语没有多大区别。第5句话的关键词是“规”,在句中的意思可解为“规划”“考虑”“打算”“设计”“追求”“向往”等,“所规”即“规划的”“考虑的”“打算的”“设计的”“追求的”等。

译文: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规”的翻译可以灵活掌握)。

【附译文】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的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的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是否认为我就是家乡无知的人呢?”孙崧向邴原婉言道歉。并说:“兖州、豫州一带的读书人,很多都是我所认识的,很少有像你这样的;我写封书信向他们推介你。邴原尊重孙崧的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朋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上一篇:法院工作人员自我鉴定下一篇:cplm企业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