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贷市场分析调研报告(精选8篇)

信贷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篇1

2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众多企业面临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究其原因,还在于人们对财务危机发生根源的认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于公司内部治理、宏观经济变化等非财务因素存在直接相关。在某种程度上,财务数据只是一种假象,非财务因素才是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非财务因素可以是成文信息,也可以是不成文信息;有来自企业内部本身的信息,也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信息。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十分复杂而且呈多样化,比如企业档案资料、企业财务说明书、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料、报纸、政府公告、法律文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在此,不得不提到曾经的神话巨人集团,其破产就是典型的由非财务因素导致的案例。对于巨人集团来说,生物工程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对这个市场的开拓中,由于不了解该领域的消费者特性,不熟悉其资金运作和市场营销策略,巨人集团越陷越深,加速了财务危机,以破产收场。此外,巨人集团采用的是控股型的组织结构形式,缺乏相应的财务控制制度,内部违规违纪、挪用贪脏的案件层出不穷。

因此,巨人集团的失败可以大体归结为投资策略的不当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合理,财务上的失控是其出现财务危机的一方面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要归因于企业管理层的资本运作和经营策略的失败。三株集团,作为保健品的龙头企业,竟然在一场官司的困扰下迅速走向衰落,其失败非常令人深思。三株集团曾在四年间向化妆品、医疗、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物理电子等六个行业长驱直入,随着机构日益庞大,层级逐渐增多,总部的许多指令层层递减、逐级扭曲变形。组织管理上的缺陷,注定了三株集团在后来危机事件上的反应迟缓,也注定了其最终的悲剧结局。从深层次上看,三株集团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不断滋生的大企业病和危机管理能力的贫乏。20**年很多企业破产,也是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流程挤压和效率低下,进而导致资金断裂,加之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和银行紧缩银根,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还比如湖南太子奶集团等,通过这些案例,完美可以看出,财务危机的发生主要受其内部经营管理不良、经营策略不当、企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宏观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信贷分析者来说,要充分、全面的了解企业的非财务因素,首先必须认真全面的查阅以上相关资料所提供的主要非财务因素;其次,利用与企业人员的讨论获得有关相关资料之外的重要信息(非资料信息),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下,企业档案资料应能提供财务分析所需的主要非财务因素。对于管理基础薄弱,档案资料不够规范、齐全的企业来说,采取与其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交流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和补充方式,再次,利用媒体和公共信息网络系统,获取有关企业的行业因素、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因素等非财务信息。

金融机构中,具有长期信贷分析经验的人才不胜枚举,在考察非财务因素方面,往往有着无可替代的发言权。相对于财务因素分析能力,非财务因素分析的能力更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具体在实务中,对企业的非财务因素分析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抓重点,重点分析那些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性因素,而关键性因素一般是以行业类型、企业特性、财务特点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对房地产行业的分析显然区别于对企业制造厂财务的分析,必须在对所有因素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突出主要因素和因素的主要方面,动态的、全面的进行分析,这就对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CEO水准,信贷员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高水平的判断,这些分析判断很难用电脑来代替。于是平常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非财务因素主要是定性因素,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主观性判断,经过梳理,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企业所在行业分析。对这些行业基本经济职能的熟悉可以帮助银行家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的特殊资产结构和融资需求。行业特性不同会使贷款风险的特征不同,比如服装业受季节影响比较大,而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特别明显。在行业分析中,要考察该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已有的竞争者、供应商、消费者及替代产品的情况,分析借款人在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判断借款人的基本风险。行业风险分析是研究借款人运作的环境可能发生什么的问题。该环境由借款人和放款人无法控制的经济、市场、人口分布等力量决定。行业分析将帮助我们识别该行业所有企业面对的主要风险,并对该行业的未来及其对借款人的影响进行合理的预测。

2、企业战略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以其独特的认识,归纳总结了战略的五个定义:计划(Plan)、计谋(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s)和观念(Perspective)。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因其周围环境的转变而受到影响和制约。一般可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一般宏观环境,第二类是行业环境,第三类是经营环境与竞争优势环境。我们在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这些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3、企业资源与管理状况。在授信审查中,重视非财务因素分析,结合企业财务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较好把握授信业务风险,合理设计授信方案,科学决策,提高授信业务质量。另外,在授后监控时根据企业存在主要风险点,明确监控重点,动态管理贷款,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预警信号,及时减持退出,确保贷款安全。

4、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目前国家对于钢铁、电解铝、汽车、电石、焦炭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制定严格的准入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结构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制定目标市场和行业投向政策提供了依据。

5、信贷人员要树立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提高信贷分析决策能力。信贷决策的本质,是对借款人未来还款能力和还款可能性的预测。在授信时,不仅要对借款人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特征等财务因素进行仔细认真的计算,而且要对财务指标的真伪、适用性和稳定性做出评价。如果将非财务因素与财务因素紧密结合,相互印证,可以使信贷分析决策人员全面了解借款人的实际经济能力和未来经济走向,为正确的进行信贷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何危机都不可能空穴来风,在发生前必然有许多先兆显示,如果能及时的发现这些先兆下隐含的风险,发出警报,就能使得信贷人员在不良资产形成前做好充分的预防准备。在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时,对获取的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要进行加工和整理,并比较分析,找出影响贷款偿还的关键性的本质因素,进而进一步判断这些因素的持续性影响是否对贷款的偿还有实质性的影响。其中特别指出关键性因素,即影响方向明显、影响程度较大的非财务因素,应评价其强度、依据企业的个性对风险点作出排序。

信贷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企业发展迅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2015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虽然国家和地方积极推动农村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多项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的政策,但农村企业获得贷款仍然非常困难。央行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农村贷款总额为2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部未清偿贷款的22%,但同时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存在脱农倾向,县域资金外流情况较为严重,因此,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失衡是横亘在银行与农村企业之间的重大问题。

1 农村企业信贷需求与供给情况分析

2015年7月-2016年2月,对河北省保定市的农村企业与部分银行进行了实地走访与网络调查,共走访银行4家、1家农村信用合作社;走访农村企业6家,并通过互联网向农村企业发放19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11份,有效率为57.81%。据统计,所调研的农村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主要集中为生产制造业和零售批发业,占调研企业的75.68%。

1.1 农村企业调研数据分析

1.1.1 运营资金缺乏,对银行贷款需求较大

调研数据表明,79.3%的农村企业非常需要运营资金的支持,希望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以应对经营范围的扩大、项目创新等情况。同时发现,70%的样本企业资金状况紧张,运转良好的占21%,非常充裕的仅有1家。农村企业为了稳定良好的发展,十分渴求得到贷款成本较低的银行青睐,将银行贷款作为第一资金来源的样本企业高达90.99%,64%的样本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满足自身的贷款需求,但50.5%的样本企业表示获得银行贷款十分困难。

1.1.2 资金来源受限,过分依赖内源融资

在调研的111家农村企业里,通过内部积累获得流动资金的占67%,5%的样本企业选择银行借贷,5%的样本企业则通过民间借贷,由此可见农村企业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这极大地束缚了农村企业的发展。另外,在农村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来源方面,其通过内部积累的比例也达到55.86%,向银行借贷的企业占20.72%,向民间借贷的企业占12.61%,而通过第三方担保、网络融资等途径获取资金的企业占比不到2%,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融资的不到1%。

1.1.3 产品销售范围窄,盈利能力有限

多数农村企业的发展由于信息、交通的限制,禁锢于县城,限制了发展。调研数据显示,61%的农村企业产品销售范围只在当地一些城乡镇或者市区,辐射范围小,36%的农村企业可以扩展到河北省,但是能够辐射全国的农村企业仅占3%。此外,71%的农村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26%的农村企业即使有自身的品牌,但并不知名,这说明农村企业的产品宣传差,企业利润低。这样不但会影响企业战略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过程中这一因素会严重影响银行对于企业发展前景的预估与评价,因为企业的产品销售情况和盈利能力是银行审核的重要判定标准。

1.1.4 信贷政策了解不足,申请贷款难度大

68.47%的农村企业对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了解程度很低,也不了解怎样申请并获取何种扶持;53.15%的农村企业希望健全和完善银行金融服务,开辟农村企业的绿色融资通道。47.75%的农村企业不了解银行贷款程序;58.56%的农村企业认为银行信息不透明,及时获取信贷产品信息较为困难,近六成的农村企业觉得自身不被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视,60.36%的农村企业认为银行应该提高贷款手续办理效率,81.98%的农村企业表示银行的授信比例和授信额度与其所需水平相差甚远。

1.2 银行访谈资料分析

1.2.1 农村地区网点较少,缺乏有效信贷资源

调研了解到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设立较少且稀,布局不甚合理,很多乡村没有银行网点或远离银行业务网点,金融资源的缺乏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兴业银行保定分行在保定农村没有设立业务网点,沧州银行保定分行仅在定州设有1个支行业务网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保定市分行设25个网点且基本集中于市县,中国农业银行保定分行设27个网点,也基本集中于市县,虽和城乡联系紧密,但营业网点还是不足以满足农村企业的发展。相对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依然占据着广大的农村市场,但是仅凭农村信用社难以担当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任。

1.2.2 信贷服务有限,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与银行进行深入访谈后发现,仅有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将农村企业作为战略发展对象,另外3家银行还是倾向于城区企业。银行机构、信用社都很少有针对农村企业的信贷产品、部门、技术,目前普遍使用抵押贷款,信用贷款、供应链贷款等产品都没有使用。即使中国农业银行也没有专门的农村企业信贷部门和产品,农村企业只能凭借房屋产权进行抵押贷款,而且县级支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全部由市级分行进行审批,与非农企业的审批条件基本一致,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时间为7天,大中企业一般为1个月左右。通过访谈农信社,了解到农信社许多分支结构没有权利贷款给农村企业,且农村企业在农信社申请贷款的审批成功率虽然很高,一般在90%以上,但绝大多数企业在贷前的考核环节就已经被筛除了,根本就进入不了审批环节。

1.2.3 难以获得企业信息,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银企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银行对农村企业的了解有限,经营资金状况、企业家个人信息等数据获取困难,银行了解农村企业的融资需求、经营水平、信用评价、水电、税收、借贷、担保等信息的渠道少,难度大,信息更是真假难辨。因此,银行往往需要避免高不良贷款率情况的发生,更习惯于向老客户提供贷款服务而非农村企业。银企信息非对称的状况,无形中提高了银企贷款对接的难度,以至于出现农村企业在银行“贷款难”、银行对农村企业“难贷款”的局面,从而造成农村企业信贷资金供求失衡的情况。

2 银企信贷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银行与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不对接,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这里面有信贷供求双方的问题,也有监管部门和政府的责任。

2.1 农村企业自身的原因分析

2.1.1 经营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

农村企业的管理者主要是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都较弱的农民,且大多以家长式的领导方式和个人权威的管理方式为主,管理层拥有权利太大,缺乏科学有效性,不利于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由于自身的规模和人员有限,一般的管理人员都由血缘关系维系,农村企业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致其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率低下,不仅如此,更会衍生出员工缺乏工作热情、因没有制度束缚而在工作中懈怠等一系列不利于农村企业发展提升的局面。

2.1.2 财务状况不佳,财务管理混乱

财务状况是农村企业得到资金的重要保证,但目前,财务管理是农村企业的一大漏洞。众多农村企业都未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管理层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重视,再加上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十分混乱,支付违约金或滞纳金的情况也常有发生,管理层也难以进行财务决策。如此,农村企业要想从银行获得正规的贷款的困难程度又将增加。

2.1.3 信用基础较差,贷款条件不足

一方面,农村企业的资产有限,抵押品少且价值小,不能满足贷款条件,银行通过审核也会淘汰大部分信用基础差的企业;另一方面,银行会多方面考察企业的信用情况,专利、商誉、合作伙伴甚至是管理者的个人品质等条件都是银行审核的重点,而农村企业在这些方面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管理者存在不良嗜好、企业商誉不佳、产品质量差、生产不标准、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问题,这将导致农村企业难以踏进银行的信用贷款门槛。

2.2 银行方面的原因分析

2.2.1 风控不完善,信贷技术落后

银行由于不能完整全面地获取企业信息,容易诱发农村企业的道德风险,造成其贷款风险大、成本高。银行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并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而农村企业并不能满足。即使银行放宽要求向农村企业发放贷款,也会偏向风控程度较高的抵押贷款,而信用贷款一般不在选择范围内。此外,银行信贷技术比较落后,没有针对农村企业的信贷技术及产品。相较而言,城镇企业存在着较大优势,如地理位置、信息获取、风控能力、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银行的资金更有可能流向这类企业或农村中的非农业企业。

2.2.2 信息不对称,缺少中介平台

分布在农村的银行网点在服务农村企业信贷需求上,有着明显的本土优势和比较优势,但是目前两者间缺乏沟通桥梁,信息交流困难,银行不了解农村企业,优质客户选择困难,获取申请授信企业的信息效率低下;农村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政策与信贷条件了解有限,选择困难,且成本较高。由此造成农村企业贷款成本居高不下、贷款风险大、风控能力弱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借贷双方的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

2.3 政府和监管方面的原因分析

2.3.1 政策落实不到位,信贷资源垄断

国家鼓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打破传统农村金融机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限制,加快建设集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于一体的,资金充裕、功能齐全、服务完善、保护严格的农村金融体系。可农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但并未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并未建立完善,信贷资源不足,面对巨大的信贷缺口,显然是杯水车薪、不足以解决问题,而且众多大银行的信贷资源多倾向于大中型、经营规范的企业,处于县域的分支机构贷款给农村企业也多属于无奈之举,使得农村企业的信贷资源极其有限,发展艰难。

2.3.2 调控针对性不强,银行信贷作假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控政策与对大银行的虽然有不同之处,表面上对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但真正实行时并没有将“三农”贷款优惠政策落实到实处,针对性不强,以国家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为例,这一指标要求农村企业和其它企业的保持一致,这将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同样条件下,甚至农村企业优先的情况下不愿冒险将贷款贷给农村企业、尤其是农业企业,各银行甚至为达到国家要求,信贷数据作假来欺骗监管部门也不将贷款贷给农村企业。

3 解决信贷供求失衡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农村企业的内功修炼

3.1.1 规范自身经营,提高管理水平

农村企业要有新思路,通过股份制等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方式,探讨农村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有效分离所有权与分配权,让全体股东享有充分的决策权、监督权、分配权,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增加决策管理的民主性、科学性、有效性。对于规模较小、且带有家族式特点的农村小微企业,根据企业经营的特点,鼓励适当合并或重组,改良运营模式,一改传统个人权威的集中经营与管理模式,提高民主经营决策的水平,并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化的农村企业管理,势必为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便利架石铺路。

3.1.2 加强财务管理,优化财务结构

对于农村企业来讲,首先应该做的是要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以保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目标导向的作用;其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用得到”,更要“用得好”;加强财产控制、保持财务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也必不可少,对于管理者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申请贷款的必要条件;最后,农村企业还要根据经营内、外部环境的转变,不断调整财务结构,保持动态优化,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3.1.3 建立增信体系,提高企业信用

农村企业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全方位增加自身信用,提高贷款时的信用基础。经营者要高度重视个人信用,提升自身的信用意识,坚决杜绝不良嗜好,增加贷款时的企业家个人信用分值。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自身的品牌效应和特色优势宣传,扩大影响,稳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企业也要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规范经营,诚实守信,注重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努力突破银行机构设立的信用条件瓶颈。

3.2 银行的外部推进

3.2.1 加强农商行建设,形成科学布点

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区域,除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外,商业银行主要由四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组成,且多集中于县、镇等农村中心地带,其他跨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地方性商业银行多集中于城市区域,远离乡村。所以,要加快农信社转型为农商行的步伐,并吸引各家商业银行深入农村,设立网点,科学布局,形成良好的融资竞争格局,为农村企业融资创造更多的有效资金供给来源。

3.2.2 创新信贷产品,提升服务水平

银行要支持互联网金融,引入互联网技术,开发新型信贷产品,加大信用贷款产品的研究力度,突破银行产品同质化现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差异化的融资机制。创新“互联网+信贷”模式,针对农村企业的发展个性,推出类型多样的表内外授信业务,用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提升农村企业客户的满意度。此外,可以通过创新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同时优化信贷结构,加强贷款风控,控制隐形成本,降低企业贷款成本;也可以创建贷款直通车,灵活运用电子邮件、公司网站、电话等方式便利企业申请贷款。

3.2.3 利用网络优势,获取企业信息

银行应该改变战略方针,对接农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一是搭建银企的交流平台,及时向企业讲解最新的信贷政策与产品;二是利用银行电子显示屏、官方网站等媒介,发布银行信贷产品信息,并支持农村企业的线上、线下咨询;三是强化风险管理职能,构建多层次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四是利用地域优势,实地走访农村企业,建立地方数据库,增强银企信息沟通和互信,创新对接方式;五是将农村企业列入重点服务名单,发掘优质客户,合理使用资源。

3.3 国家的有利调控

3.3.1 政府部门要加大农村信贷资源投放,确保优惠政策落实

国家持续对金融支持“三农”实施定向调控措施,不断降低针对三农领域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农村信贷规模,很大程度扩大了农村企业的信贷资源,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同时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视与农村企业相关的信贷工作,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业务手续,按照“普惠”原则,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农村金融基础环境,降低农村企业经营成本,增加金融服务覆盖率、扩大公平性与可得性,真正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实处。

3.3.2 政府部门要为银企信贷搭桥,降低信贷成本

政府要成立贷款再担保机构,创建专项担保基金,重点扶持“三农”中小微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发挥再担保的风险规避与风险转移作用,降低银行对农村企业贷款的风险。同时,搭建银行与农村企业金融信息交流的“线上+线下”网络平台,使供求双方信息畅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要保证平台信息发布的专业性、真实性、安全性,让农村企业随时随地了解政策动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对应正确的政策支持,紧随改革的步伐;获取实时银行信贷信息动态,及时获得有效资金支持;根据企业当前发展特征,选择特殊的信贷产品。

3.3.3 监管部门要加强银企监管,防止信贷造假

银行业内还存在一块灰色地带,通过一些方式造假掩盖发放给地方政府或者大企业的贷款,使农村企业或小企业贷款达到监管指标。金融监管部门应发挥监管的引导作用,控制信贷程序的正常进行,及时发现虚假信贷数据,维护经济秩序;和政府通力合作,加强宏观调控,进行检查走访,对欺骗监管部门的机构进行严惩,防微杜渐;引导银行机构和农信社创新形式,设定结构化的基准利率,帮助金融机构掌握市场信息;鼓励企业诚信经营,遵守贷款规则,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执法强度,防止信贷造假,维护农村企业的正常信贷资源。

摘要:农村企业作为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创业的主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受到的信贷融资约束仍非常严重。本文以保定市的银行和农村企业为对象,深入调研分析双方信贷资金供求失衡状况及原因,为破解农村企业信贷资金供求失衡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企业,信贷资金,供求失衡

参考文献

[1]阮华,翁贞林,曹志文.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理论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5(5):24-27.

[2]刘志平.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3):93-94.

[3]郑良芳.确保农民实现小康必须要切实建设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基于农村合作金融视角[J].金融与经济,2015(11):82-83.

[4]王延涛,鲁艺.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探讨[J].农业经济,2015(11):110-111.

[5]赵安红.创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J].中国金融,2015(9):83-84.

信贷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篇3

一、抽样调查基本情况

本期贸易信贷抽样调查样本企业共220家,其中普查层出口样本企业26家,抽查层出口样本企业89家,普查层进口样本企业40家,抽查层进口样本企业65家。按照抽取层次来区分,普查层企业共66家,占比30%。按照企业经济类型来区分,内资企业121家,外资企业57家。按照调查行业来区分,涉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

二、样本企业贸易信贷存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末,湖南省样本企业贸易信贷资产总量422924.19万美元,其中,出口应收未收款150780.67万美元,进口预付款33292.97万美元。贸易信贷负债总量238850.55万美元,其中,进口应付未付款149918.32万美元,出口预收款88932.23万美元。贸易信贷总体状况为净资产(资产-负债)-54776.91万美元。

(二)特点分析

一是贸易信贷负债大幅增长,导致净负债增长。2013年末220家样本企业贸易信贷总量增长至42.29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6.06亿美元,环比增61.19%。其中,贸易信贷资产总量为18.41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6.6亿美元,增长55.93%,贸易信贷负债总量为23.89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9.46亿美元,大幅增长了65.52%。由于贸易信贷资产仍然小于负债总量,导致贸易信贷总体表现为净负债5.48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08.66%。

二是贸易信贷短期化特点仍很明显。2013年末,一年以下的短期贸易信贷资产15.14亿美元,占总信贷资产的82.24%,;一年以下的贸易信贷负债为22.37亿美元,占总信贷负债的93.64%,其短期化特点很明显。

三是贸易信贷资产负债结构没有明显变化。2013年末,辖内贸易信贷负债23.89亿美元,占总量的56.49%;其中,资产以出口应收款为主,出口应收款余额为15.08亿美元,占贸易信贷资产的81.91%;负债以进口应付款为主,进口应付款余额为14.99亿美元,占贸易信贷负债的62.75%。

三、影响样本企业贸易信贷存量变化的因素分析

(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影响了贸易信贷存量变化。欧元区经济和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美国、日本经济复苏缓慢。为刺激经济复苏,美、日等发达国家普遍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国将继续面临全球流动性整体宽裕的外围形势,再加上经济形势进一步趋好的内在因素,下阶段或将面临较大的资本流入压力,贸易信贷存量将会随之增加。

(二)贸易进出口量变化影响贸易信贷量的变化。由于湖南产业结构特征的偏资源性,导致开放型经济的周期性特征明显,在国际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外部市场变数加大的情况下,2013年湖南省进出口规模平稳上升,进出口总额251.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出口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进口10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7%。进出口总量的增长导致贸易信贷总量的增长。

(三)人民币升值趋势影响贸易信贷量的变化。自2013年1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单边升值走势,从6.23升值到6.11,企业主体汇率预期、资金运作随着改变。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主要影响有:一是企业结汇意愿增强。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使得企业主体结汇意愿增强、购汇意愿减弱,更偏向于持有人民币资产,从而导致贸易信贷资产降低。二是人民币升值趋势助长热钱流入。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导致汇差套利空间加大,助长国际热钱的流入,从而影响贸易信贷存量的变化。

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部分企业数据差异率过大的问题。经调查,本期60%的报表差异率过大。主要原因有:一是转口贸易导致差异率过大;二是报表中上期数据填报错误导致本期差异率过大;三是进出口报关单滞后导致海关进出口数据不符,造成差异率过大。

信贷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篇4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市相继提出了并实施了接轨大上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实行外向型经济三大经济发展战略,三大战略明确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定位,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温州模式又不同苏南模式的独特的经济发展之路。去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既对我市经济继续保持科学稳定和快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市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对银行业来说,更应深刻领会国家的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结合我市经济特点调整信贷投入方向,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

一、国家产业政策与我市经济结构的矛盾

1、我市相对发达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皮革、木业、纺织、服装和造纸等传统行业,尽管不象当前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那样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但也不属国家产业政策优先发展的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上述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传统产业附加值较低,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对能源、环境的消耗较大,浙江又是能源小省,传统产业发展的能源瓶径将日益凸出。

2、从企业规模上看,我市上规模、在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较少,特别是服装、纺织、造纸等行业更是如此,大量存在的是贴牌产品、定单企业,产业链较短,产品收入弹性较低,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微型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实力等都急待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开发能力不足,在促进产业自身升级过程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极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产业风险。

3、由于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自身谋生存、找市场的发展低级阶段,产品档次不高,企业投入不足,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较为陈旧,不少企业使用的都是其他企业淘汰的旧设备,甚至是国家已公布明令禁止的淘汰设备,完全不能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加快产业技术装备升级、以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作为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产业整体装备水平将严重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自身的发展。

4、从投资主体上看,我市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经济增长和投资的主要来源,由于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民营企业在获取超额利润的内在冲动下,对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往往出现错误,这就必然导致部分民营企业的投资是非理性短期行为,往往通过上马低成本、低技术含量、小规模、甚至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项目,以求达到降低投资成本,缩短投资期,尽快实现盈利的目的。因此,在这轮经济过热增长中,新上的有不少项目是低水平、带有一定盲目性质的重复投资项目,是单纯的量的扩张,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政策要求。

5、农业产业投入相对不足,发展较慢。农业是我国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但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产品的价格问题、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问题以及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和小作坊形式,农业一直是低效益产业,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土地大量抛荒,资本在追求高效益的引导下也一直不屑投入农业产业,我市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三农问题也一直难以较好解决。

二、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关系及存在的矛盾

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本轮宏观调控中,国家有关部门灵活科学地组合使用了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利用经济、行政及法律等手段,通过对热点行业、相关产业及重点企业的直接作用,达到了经济软着陆的目的,有效地遏制了宏观经济的局部过热,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政策是信贷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信贷政策服务于产业政策,是保障产业政策落实的有效手段,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有机组合和协调作用不仅是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需要。

但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在制定主体、目的、作用客体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首先二者的制定主体不同,目前主要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组织、协调和制定专项产业政策,监督产业政策落实情况,提出国家鼓励、限制和淘汰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指导目录,研究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协调服务业发展,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政策建议;而信贷政策则是由中央银行、银监委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其次制定的从目的上看,制定产业政策的目的是引导产业资源的流向,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重点解决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促进资源配置的均衡,提高产业资源的经济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发挥了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行为,其主要作用是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而信贷政策则是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量、投向和质量进行适当的引导、调控和监督,使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在总量上适度,在结构上合理,在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三从作用的客体上看,产业政策作用于所有的经济主体,要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投资、科研等企业行为遵循相应的市场准入、税收政策、贸易规则等产业政策;而信贷政策主要作用于银行业,通过银行业执行信贷政策来控制信贷投量和投向,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配合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银行如何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金融业更应深入理解和积极贯彻好信贷政策,有进有退,控制信贷总量、信贷投向,有效进行信贷结构的调整,避免出新的金融风险,推动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

1、进一步强调我行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坚持以科学的信贷市场定位为基础,积极进行信贷结构调整。科学的市场定位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对信贷客户进行筛选的重要标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但对于处于不同经济地区、具有不同区域经济特色和经济结构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时应结合市场定位及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信贷投入上应重点考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较强风险抵抗能力的本地特色产业,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中的龙头企业,并结合本地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信贷结构。

2、针对国家银根趋紧的趋势,适当调整全行的存贷款比例,以遏制信贷增长过快、存贷比过高的现状,避免出现流动性风险。四季度,在对全行各支行及市行营业部的存贷款比例进行了适当调整的基础上,继续对市行营业部的存贷比从年初的100%调整到95%,根据各行年初存贷比状况、有关监管要求及我行存贷的管理目标,对各支行的存贷款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除新开业的桐乡支行以外,对原存贷比较高的支行都要求调整到72%以下,力争逐渐将全行存贷比控制在70%以内。

3、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开发区贷款、土地储备机构贷款、城市基础设施贷款以及水泥和电解铝等热点行业及相关产业贷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及人行和银监会的有关政策规定,规范操作、严格准入标准和合规性审查,有进有退,不搞一刀切。同时要积极组织全行信贷人员学习《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等国家产业政

策,把产业政策与对客户的分类管理结合起来,积极支持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信息产业、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在控制投入的同时应积极进行信贷控制和信贷退出。

4、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单户贷款比例管理的要求对企业进行授信,对单户贷款超比例的企业加强贷后跟踪检查,积极与有关企业进行沟通协商,要求企业尽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下降计划,逐渐将贷款控制在单户比例之内,以合法合规经营,避免信贷集中风险。

四、如何在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积极进行信贷运作机制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一级法人体制在产权清晰、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反映快等方面的优势,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原则,立足市场定位,只要有市场、有效益、有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不论企业规模大小,都一视同仁地积极予以支持。在当前宏观调控情况下,更应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别对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计划地重点扶持能大量吸纳就业、节能降耗、有利于环境保护、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而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授信政策中明确限制或禁入的行业的中小企业,不予以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2、加强信贷管理,完善信贷制度,对信贷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业务素质培训教育,提高贯彻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能力,规范信贷操作,增强对信贷风险的识别能力、对客户服务能力及信贷运作的效率。在信贷调查上,进一步强化对中小企业经营者信用程度的调查、审查,在重视第一还款来源的同时,更加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切实做好以中小企业自有有效资产、个人财产以及第三方保证的担保手续。

3、加强对存量贷款客户特别是对信贷政策列明的控制类及以下行业企业的信贷调查和检查,及时真实地掌握企业资产状况和生产运作,从核实资产到核算生产必须的电费、税费及工资等其他方面的数据信息,判断中小企业的运作情况,积极探索有效的贷款管理新的方式和途径,防范信贷风险。

4、丰富完善信贷业务品种和信贷方式,推进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灵活配套使用,大力发展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积极为客户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个人和私营企业融资需求。同时,与嘉兴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配合好,解决好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信贷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篇5

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南省分局:

我公司组织机构代码****,于2013年6月21日收到合同号3355/20130614项下预收货款(申报号:***************************** 金额:USD9965.00),2013年7月5日在货物贸易监测系统中进行预收货款报告,报告预计出口日期为2013年8月13日。现因当时客户的工地还没开工,不急于要货,所以没有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及时付清余款, 而该合同项下的货物也未办理出口报关,经与客户协商,同意在2013年9月4日报关出口。

因贸易信贷报告的预计出口日期与实际出口日期不一致, 现申请将贸易信贷报告的预计出口日期调整为2013年9月4日。

***********有限公司

2013-9-3

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调研报告 篇6

ⅩⅩ年8月30日,总行小企业金融部蔡方、信贷管理部张大宝、梁继周一行赴ⅩⅩ银行拜访了该行小企业信贷中心,就ⅩⅩ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访谈。具体情况如下:

一、ⅩⅩ银行基本情况

ⅩⅩ银行成立于2004年8月,注册资本100亿元,总部设在浙江杭州,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11各省市设立了70余家分支机构。截至ⅩⅩ年6月末,ⅩⅩ银行总资产2565亿元,各项存款1889亿元,各项贷款1340亿元。全行不良贷款率0.13%,ⅩⅩ年上半年利润总额17.5亿元。

二、ⅩⅩ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总体情况

ⅩⅩ银行市场定位为以公司业务为主体,小企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两翼,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其重要业务领域,近年来得到较快增长。截至ⅩⅩ年7月末,ⅩⅩ银行单户500万元及以下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99.18亿元,比年初增长69.46亿元,增幅30.24%,贷款户数21190户,比年初增长3823户,增幅22.01%,小企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21.53%,比年初提高1.2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为0.13%。(截至ⅩⅩ年6月末,农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4900.91亿元,比年初增加290.10亿元,增幅为6.29%)。

ⅩⅩ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口径为500万元以下零售信贷 业务,包括小企业信贷和个人信贷(不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ⅩⅩ银行出于资本规模和贷款收益考量,不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

三、ⅩⅩ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专业化经营

ⅩⅩ银行小企业专营以“专业化经营、近距离设点、高效率审批、多方式服务”为特点。

(一)专业化经营模式

ⅩⅩ银行在立行之初便确定了重点发展小企业业务的策略,逐步探索小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做法,目前已构建三种不同形式的专营模式:专营支行、特色支行和专营部门。其中,专营支行只经营小企业和个人业务,不经营大中型公司业务;特色支行以小企业和个人业务为重点和特色,要求贷款余额占比达到50%;专营部门是在分行设立的只经营小企业和个人业务的营销部门。

(二)配套制度政策体系

ⅩⅩ银行根据小企业业务特征,搭建了一套不同于一般法人客户的制度政策体系,涵盖发展战略、授信业务、专营机构、人员团队等。特别是在授信方面,制定了区别于大中型企业的基本制度、流程、授权、信用评级、抵押物评估、定价、表单等。

(三)小企业授信流程的特点

ⅩⅩ银行针对小企业业务特点,设计了不同的业务流程和要求。

一是确定“近、小、好”的客户定位。为保证尽职调查工作 的到位,要求各机构的客户范围为10公里或半小时车程之内。

二是细分客户。ⅩⅩ银行根据客户规模,将小企业客户进一步细分为A、B、C、D四类,分别对应“小偏中”、“小偏微”、“微型”,“超微”四类客户。针对四类客户设计相应的审批流程和操作流程。

三是简化表单。通过简化各种业务表单,降低小企业客户填报难度,减轻客户经理和审查人员的工作量。

四是内部评估为主。通过实行抵押物内部评估,既较少环节节约时间,又降低企业评估费用。

五是下放审批权限。将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充分授予专营机构负责人,并允许其进行部分转授权。

六是实行限时办结,提高审批效率。针对A、B、C、D四类业务,规定了1.5天、3天、5天、7天四种办结时限,从开始办理业务起,每笔业务手工登记跟踪单。并按季对限时办结情况进行分析。

(四)富有特色的产品体系

ⅩⅩ银行通过对担保方式、额度、期限、办理效率等贷款要素的组合创新,开办了“多户联保贷款”、“村民保证贷款”、“信用贷”、“自助贷”、“一日贷”、“三年贷”、“农房抵押贷”、“商位通”、“十年贷”、“全额贷”、“便利贷”等多项小企业信贷产品。同时还推出小企业贷款网上申请平台、专用版网上银行等信贷配套服务。

(五)ⅩⅩ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一是实行风险监控官委派制。风险监控官对总行负责,主管派驻单位的风险管理,行使授信否决权和风险监督权,没有审批权,与派驻单位的负责人形成制衡。

二是实行风险经理平行作业制。由专职审查人员担任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同时开展实地调查,实行平行作业,每笔业务经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均同意才能通过并上报,实现风险关口前移。

三是实行经办人员资格管理。对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实行资格管理,上述人员要定期进行考试,并结合其工作情况确定资格等级,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A、B、C、D不同的业务办理权限。对于工作效率低,不能达到限时办结要求的,降低业务资格。

四是注重抵质押担保。ⅩⅩ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以抵质押担保方式为主,抵质押担保方式贷款占到小企业贷款余额的85%以上,非抵质押担保方式中80%为保证担保,信用方式非常少。并且保证担保方式贷款中,以多户联保为主,不接受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方式。

五是严格限定抵押品范围。ⅩⅩ银行小企业贷款仅接受住房、商铺、写字楼、工业厂房、建设用土地等5种抵押品。

六是严格设定抵押率。以住房抵押办理小企业贷款的,抵押率最高为60%,实际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平均为49%。

七是以高收益覆盖风险。ⅩⅩ银行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上浮 25%,通过较高的收益率水平覆盖风险。

八是通过高激励,严约束促进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发展。ⅩⅩ银行员工收入普遍较高,支行行长年收入在150万元左右,客户经理年收入50万元左右,通过高收入激励员工爱岗敬业热情。同时辅以严格的管理和处罚制度,出现1笔操作错误罚款500元。

(六)鼓励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优惠政策

一是考核政策倾斜。在计算资本占用是小企业信贷业务按照一般公司业务的75%计算。

二是存贷比与贷款规模倾斜。对小企业贷款存贷比最高可达150%,并优先安排贷款规模。

三是考核领导班子。要求各分行主要负责人亲自分管小企业业务,并将小企业贷款占比纳入分行班子评价指标。

四是费用补贴。对于新设立的专营支行,上级行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

五是设置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指标。对小企业贷款设置相当于平均比例2倍的不良率容忍度,对小企业专营人员实行差别化的问责免责办法。

(七)小企业多户联保的特点

ⅩⅩ银行的小企业多户联保贷款开展以来效果较好,累计发放30亿元贷款,不良贷款仅19万元。其经验是制定了若干较为审慎的风险管理要求。

一是组成数量要求。ⅩⅩ银行要求每个联保小组至少5人,通过人数下限要求提高客户的信用条件门槛。

二是较高的保证金比例。要求每个客户提供贷款额度三分之一的保证金,作为风险池保障资金。

三是严格控制单户贷款金额。多户联保单户贷款金额最高500万元,但实际业务中多为200万元左右贷款。较低的单户贷款金额确保了一旦一户违约,其他小组成员不会集体违约。

由于实施上述措施,实际风险发生时,联保小组大多是选择代偿履约。联保业务实质风险控制效果较好。

四、访谈体会

一是在严格风险管理前提下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质风险可以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是专业化经营是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有效模式。由于历史上小企业业务风险情况相对较高,单位贷款成本较大、风险发生后受处罚的风险较大等原因,在大中小客户混营的机构,从机构负责人到经办人员均没有发展小企业业务的动力。

三是小企业专营需要配套的激励考核机制。ⅩⅩ银行将小企业贷款占比纳入各级行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且权重较大,对发展小企业信贷发挥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四是可以通过专业化经营、批量作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缓解小企业贷款作业量大,单位成本高的矛盾。需要对小企业贷款设计专门的制度、流程、权限、规模等。

五是小企业贷款应以抵质押方式为主。保证和信用方式小企 业贷款应严格控制客户单户贷款额度。

信贷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篇7

山西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在经历2006—2007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山西煤焦铁经济曾一度深幅下滑,2009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4.4%,能源大省成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果断从2009年开始两年投入6 50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有效拉动了全省经济由快速下滑到较快增长的“V”型反转。“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23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 7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 859亿元增加到6 300亿元,财政总收入从758亿元增加到1 7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从368亿元增加到927亿元。2010年,全省GDP预计增长13%,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均增长10%。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这一任务提出的主要背景。近年来,虽然山西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欠发达的省情仍然没有改变,发展速度和质量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十五”期末山西省GDP在全国排第16位,2009年末排全国第21位,4年后退5位;2006—2009年GDP年均增长10.5%,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3%下降2.8个百分点,在我国中部地区和周边均排末位;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山西煤、焦、电、铝、铁等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优势也逐步弱化,2009年内蒙古煤炭产量和发电量均已超过山西。全省产业结构的单一化、重型化、低端化,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转型跨越发展,才能再造一个新山西,这是顺应国内外发展形势需要必然要求,是扭转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被动局面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主要目标。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定位是: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和提升,重点选择一些实力强的国有企业加以扶持,力争有一批企业进入全国乃至全球500强;选择一批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加以扶持,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培育一批重点县(市、区),力争形成10个以上如孝义市的强县(市、区);选择一批三类产业的优势园区进行扶持,形成推动发展的板块力量;选择一批城市群和经济区,建成示范区、先行区等。

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意义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信贷支农为宗旨,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者。农发行只有始终立足服务“三农”这一根本宗旨,始终把握执行政策这一基本要点,始终抓住围绕区域实际谋划支农工作这一关键环节,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任务使命。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的提出,既给农发行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亮起“信号灯”,也给农发行选择支农重点亮起“指示灯”。做好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支持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农业政策性银行履行职责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党中央连续在多个1号文件中对农发行信贷支农工作提出具体要求。2007年明确,“进一步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2009年强调,“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2010年提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2011年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既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农发行信贷支农工作的肯定与支持,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发行充分发挥作用的要求与期望。山西省作为能源工业省份,要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尽快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比较效益;必须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推进县域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这些涉农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是农发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农发行履行职责的具体体现。

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优势的客观需求。目前,全省大多数地方还是“靠天吃饭”,植被覆盖率较低,蓄水能力不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部分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如2009年受持续干旱影响,全省91个县(市、区)表层土壤发生中度至严重干旱,47个县(市、区)深层土壤发生中度至严重干旱,其中大同、朔州、忻州、吕梁等4市严重受旱面积71.33万hm2,占全省严重受旱面积的82%;城镇化建设步伐相对较慢,2009年底全省城镇化率45.99%,虽接近46.6%的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但资金流入不足仍是制约山西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是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领域巨大的资金需求,给财政承受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农发行作为财政职能与金融职能的有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主动担当起政府投资的补位角色,以财政支农资金为主导,以自身信贷支农资金为补充,积极引导各类金融和社会资金回流农村,形成“洼地”效应,提高投资热情,从而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农业政策性银行加快现代银行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农业农村则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市场。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转型跨越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要以工哺农、以煤哺农,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必将会使一些重点涉农项目及优质企业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营销竞争对象,如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化建设项目等。目前,农发行虽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网络,但不具备会计结算、现金支付等条件的客户服务组仍占40%左右。加上金融服务品种较少、营销管理手段单一、员工队伍知识年龄结构较不均衡等因素,都将使农发行在同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农发行必须在准确分析把握形势任务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支持全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加竞争筹码;通过大力支持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拓经营管理思路,不断健全体制机制;通过积极参与同业竞争,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服务手段。这是农发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步伐的一条重要途径。

支持全省转型跨越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倚重能源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短期难以改变,给农发行客户营销带来一定难度。丰富的煤炭资源造就了山西煤电产业一枝独秀的格局,2009年全省三次产业比重为6.5∶54.6∶38.9,农业产业占比明显失衡。如晋中市2009年煤炭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56.8%,挑起全市工业半壁江山。这种长期形成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转变,第一产业仍难以充当举足轻重角色,产业调整发展规划有限。尤其是农业资源匮乏的地区仍将以重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涉农建设项目较少、规模较小,且潜在投资风险不容忽视。农发行作为兼具政策性与银行性两种特性于一身的金融机构,既要服务于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兼顾防范信贷风险这条生命线,上述因素都将制约农发行对农业基础薄弱地区第一产业发展的支持。同时,由于地方政府、涉农部门、农发行之间缺乏有效的政策传导、信息沟通和项目对接机制,农发行在国家、省级等大型重点涉农项目的营销上难度依然很大。

农业农村投资风险保障机制的缺失,给农发行信贷支农资金的连续投入带来新的考验。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容易受到政策、经济、经营环境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受各类支农惠农利好政策的影响,一些涉农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干快上”现象,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难;个别政府可能会通过多上项目、上大项目来拉动经济增长,但在煤炭资源经济难以迅速复苏的形势下,各级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收入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财政偿债能力可能会有所减弱;农发行过去支持的涉农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出口型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完全渡过经营困难期,一些企业如果得不到后续贷款将可能面临停产倒闭的风险。但是,当前全省私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较少且担保能力较低,无法满足县域各类企业和经济实体的贷款担保需求,加上政府对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又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保障措施,这些潜存的信贷风险,都将会使农发行处于贷与不贷的两难境地,影响农发行信贷资金的连续投入。

客户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环境的复杂化,给农发行信贷监管提出巨大挑战。目前,农发行已基本开办了现有的所有信贷业务,既有粮油储备贷款、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性业务,又有粮棉油收购、调销等准政策性贷款业务,还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经营性项目贷款等商业性贷款业务,贷款客户涉及农、林、牧、副等多个生产经营领域。“十二五”期间,农发行仍将在政策范围内,对一些新的涉农领域进行尝试与突破,全行客户群体将日趋多元化,信贷监管阵线也将进一步扩大。各级行必须因时制宜、因企制宜量身定做贷款管理方案,这对信贷监管的人力、精力和手段都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大潮中,一些工业企业可能会转型涉足农业行业,一些农业企业也可能扩张涉足工业行业,在积极协调政府规范引导这些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如何防范因此带来的关联风险、信誉风险、道德风险,给农发行提出了新的信贷监管课题。

支持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

由于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农发行要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必须立足省情、行情确定支持方略,选准支持路径,围绕信贷支农大做文章。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支持农业农村生态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山西农业农村基础薄弱的实际,虽造成了“三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但也造就了农业农村领域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的特性。农发行应围绕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城乡生态化”发展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地理、自然、区域及政策条件,大力支持农业农村生态恢复和基础建设工程。

利用六条河资源,积极支持全省建成纵横连通的“大水网”。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城乡居民生活的保证。山西省是全国水资源最贫乏的省份之一,水资源总量只有142亿m3,在全国各省区中居倒数第2位,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5,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4.3%;单位面积平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的9.3%。“十二五”期间,即使采取严厉的节水措施,全省总需水量仍将达到85亿m3,缺口25亿m3,水利基础建设亟需加强。近几年来,农发行先后支持了吕梁横泉水利、大同孤山水库、晋中石膏山水库、长治浊漳河治理等10多个水利项目。今后,农发行应继续依托黄河干流、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和漳河这6条基本连接全省各地的主要河流,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兴建大中型水库、供水系统等水利工程,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一是以上述6条河流和地方区域性供水体系为骨架,大力支持全省建设“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的“大水网”。重点营销支持长治吴家庄水库建设工程,晋中东山供水工程,沿黄的禹门口、夹马口、尊村、大禹渡和用黄河水置换汾河水的西苑、汾南6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等项目。同时,对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碛口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全省4 456座水保淤地坝建设工程等项目,也要积极介入支持。二是继续积极支持全省“十一五”确定的35项应急水源工程,以及地方政府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推动全省农业农村应灾、抗灾能力的不断提升。三是加大对运城、临汾等粮棉主产区水利灌溉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营销支持禹门口、夹马口、尊村、大禹渡等大型灌区以及元上、回龙、杨苑等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西山沿黄地区145处提黄灌溉工程,以及利用其中90处工程建设的306处农村饮水工程等。四是大力扶持“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重点支持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太原西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以大同口泉区、阳泉桃河流域、晋城丹河流域、朔州桑干河上游、忻州南云中河、吕梁三川河流域、晋中潇河、临汾塔儿山及二峰山、运城盐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依托6座山优势,着力推进“绿化山西”建设进程。山西是国家资源型重化工产业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久以来一直被扣着空气质量差、生存环境脏的帽子,建设“绿化山西”成为全省“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5年间,全省绿化工程资金计划投入350亿元,到2015年70%以上的村庄实现基本绿化目标。作为山地型地貌省份,山西省内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丰富的资源为加快绿色生态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农发行应紧紧围绕这六座山脉的资源优势,对有政策支持、配套资金来源充足的山地绿色生态建设项目给予有力信贷扶持,积极支持全省建成贯穿南北东西的“绿化带”。要依托全省规划的10大林业生态建设、5大林业产业开发和6大森林资源保护等工程,紧扣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太行山土石山区水源涵养、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平川盆地防护经济林等四大生态屏障建设,大力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不断巩固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努力将山西省建成山川秀美的宜居地区。以长治市为例,当地分支机构要继续积极配合长治市人民政府实施“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两大工程,努力支持该市建成全国园林生态城。同时,要结合山西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积极扶持生态旅游项目。过去,农发行通过积极支持五台山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项目,为该景点“申遗”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后,应继续紧密围绕各级政府生态建设和综合开发规划,把握地域优势,在严格执行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对有利改善生态环境、拓宽区域收入来源、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态旅游项目主动介入支持。

抓住农田改良治理机遇,支持农业生产基地巩固壮大。山西境内降水呈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省内农田多为中低产田,且盐碱地面积较广,占到土地总面积的10%左右,影响着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提高。为此,农发行应积极配合各级政府,抓好对农田改良治理的信贷支持工作。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全省重点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重点营销支持山西省纳入中央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项目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支持纳入《山西省新增1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0.67万hm2盐碱地改造工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粮食丰产增收及中低产田改良规划的实施。比如吕梁市作为全省盐碱地较多地区,当地分支机构应围绕市人民政府制定的13.33万hm2玉米增粮计划以及20万hm2杂粮、2万hm2玉米丰产建设工程,积极介入支持土壤改良、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大同市人民政府计划投资2亿元对2.53万hm2盐碱地进行改造,当地分支机构应主动与市、县政府进行项目对接,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积极支持。

在支持县域城镇化建设上取得新作为

2009年,党和国家又赋予农发行新的职责,要求稳步支持城镇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环境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农民集中住房改造工程等县域城镇建设项目。“十二五”时期,全省将着力构建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大县城为重点的“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群,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镇化率的赶超与跨越。在这一信贷业务领域,农发行可支持的项目很多、施展身手的空间很大。

以支持城乡新能源产业为抓手,协力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新能源因其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得到国家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2 000 m以内的煤层气资源储量约10.39万亿m3,约占全国该类资源的1/3;太阳能资源较为富集,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 800~3 100 h,太阳能辐射资源量在5 016~6 680 MJ/(m2·a),相当于300亿t标准煤燃烧的热量;可开发的风能资源约为1 000万kW,风能资源较好,风电场安全等级较高,电力入网条件较好;局部地区拥有一定规模的生物质资源,可实现中等规模发电、供热的开发等。由于山西省在上述新能源领域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今年国家将山西省确定为首个以省为单位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农发行已先后营销了忻州风力发电、阳泉水电等项目,今后应继续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完成“试验区”建设的各项任务。结合山西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十二五”期间煤基新能源清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31331”工程,应在以下领域对城乡新能源经济发展给予积极支持。一是积极支持省级煤层气主干管网建设项目,以及连接主要县市和大型工业用户的支线管网道项目。二是积极支持风力资源充沛区域的风力发电项目。如雁北地区等风力较强区域,目前大同市已规划风电项目30万k W,朔州市已规划风电项目55万kW,忻州市已规划风电项目5万kW。三是积极支持日照光线充足区域的太阳能发电项目,主要为朔州、大同、忻州、吕梁、太原等地区,如大同市已规划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15万kW。四是积极支持大同、朔州、临汾、运城、长治、忻州、晋城、晋中等地区的农林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固体成型燃料等项目,如运城市4个县区已规划新物质能源建设项目8.2万kW。

绿色信贷博弈分析及建议 篇8

关键词:绿色信贷;博弈;监管缺失成本

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让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伴随着企业的自利行为,沙尘暴、赤潮、濒危等字眼频频成为了媒体的关键词。这些词汇背后的是企业的投资行为对环境的不负责任和破坏。当今大部分企业使用的大部分投资资金均来源于银行信贷,绿色信贷概念也应运而生。

一、绿色信贷政策概述

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始于2007年,主要是由环保总局、央行、银监会共同制定的关于规范银行发放贷款的政策法规,内容包括:

第一,企业的环保守法情况成为了我国银行是否审批贷款的必需条件。

第二,各级环保部门必须及时公开查处各种违法项目。

第三,金融机构应对那些未能按时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进行严格的流动资金贷款控制。

二、绿色信贷各个主体间博弈分析

绿色信贷政策推行的效果取决于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权衡和博弈,这就需要了解政策执行当中涉及的主体。一般认为,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银行、企业为四个主要的参与者。

假设:

1.中央政府的目标是长期社会总福利的增进,包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2.地方政府存在短视行为,以当地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治理成本。

以下为博弈分析当中使用到的符号的具体含义。

SC1:政府查处过程中发生的行政成本

SC2:政府因银行实行绿色信贷,减少的监督成本

SC3:政府监管失职成本

SR1:政府查处带来的环境收益

SR2:政府不查处企业带来的税收、经济增长等

BC1:企业被查处,银行蒙受的风险损失

BR1:银行发放贷款获得的收益

BR2:绿色信贷带来的无形收益

OR1:银行贷款投入生产所获收益

OC1:企业治污成本

OC2:企业为获融资而遭受的损失

OF :污染企业被查处罚款

BC2:银行没有给企业贷款遭受的损失

(一)商业银行与中央政府

如果政府不查处,发放贷款对银行是有利的。从长远来看,银行可获益BR2,但在从短期来看BR1<

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否查处污染企业取决于政府行政效率和监管失职成本。低效率导致高成本,以致成本SC1高于环境收益SR1,政府宁愿不查处。监管失职成本是指如果企业造成了污染而政府并没有查处,那么治理这部分污染费用由政府来承担。暂时不考虑SC2,放任污染企业所增加的GDP大于补偿环境破坏带来的成本时,中央政府选择不查处,相反当环境污染威胁到人的生存发展时,SR1和SC3都很大,中央政府的最优决策是选择严查污染企业。随之,银行的选择是实施绿色信贷。此时,中央政府和银行达到了纳什均衡,各自最优的策略为(查处,不贷款)。

(二)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

正如我们的假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最大的差异在于地方政府不用承担监管失职成本SC3,支付矩阵会因此而不同。

当SR1-SC1>SR2-SC2时,地方政府当局查处污染企业是占优策略。假设查处企业没有成本SC1=0,此时要比较环境收益和污染区也贡献税收额。SR1>SR2时监管机构就会放任污染企业,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地方政府成本中不存在治理成本,不查处是一个即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不用为之付出代价的最优策略。加之对于地方政府,污染企业带来的经济增长收益SR1远大于环保收益SR2。

而当地方政府不查处时,银行放贷是最好的选择,银行和地方政府达到了一个纳什均衡(SR2-SC2,BR1)。即银行向污染企业发放贷款,地方政府不查处污染企业。

(三)商业银行与企业

如果银行同意给企业贷款,则企业治污或者不治污的决策取决于污染治理成本、缴纳的罚款以及被查处的概率。如果被查处的概率为100%,则只要罚款少于污染治理成本,企业就会选择不治污。与动则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环保设备比起来,几十万的罚款是微不足道的,以2005年吉林石化松花江污染案为例,年利润达到几十亿的企业只罚了100万元。显然OR1-OF

如果企业治污,银行选择放贷。如果企业不治污,银行的决策取决于BC1和BC2。目前的执法力度和商业银行之间的激烈信贷竞争往往会让银行更加看重流失客户的成本BC2。BR1-BC1>BR1-BC2,银行选择向污染企业发放贷款。银行和企业也达到了一个让人沮丧的最优策略均衡(放贷,不治污)。

从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银行、企业都选择自己最优的决策,最终导致各自社会责任的缺失,绿色信贷政策推进受阻。

三、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政策体制和领导考核标准,使地方政府也承担相应监管缺失成本才能在环境治理方面权责统一,地方政府才会有效监管。

第二,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大污染企业违法成本。

企业之所以能够污染环境而又不去治理,正是因为没有健全的法律,让他们可以逃脱污染责任。如何让企业污染的负外部性内部化,是环保法律体系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第三.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银行违规成本。

参考文献:

[1]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银监会[R].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研究总报告,2009,(9).

上一篇:失眠的工地诗歌下一篇:《艾晚的水仙球》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