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推荐8篇)
在这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发生了重大改变。新媒体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融合,使得人际传播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如何?校园媒体又将何去何从?
一、相关概念
高校校园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校园媒体指在校园中存在的一切媒介形式,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办杂志、宣传橱窗、宣传板报、广告、简报,新媒体如校园网、LED显示屏、手机短信及数字媒体形式等。而狭义校园媒体一般指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局限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载体。校园媒体作作为校园重要的文化宣传窗口,承载着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通报,校园信息传递的重要责任。我探讨的主要对象主要是广义上的校园媒体。
二、校园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在四川大学,传统校园媒体已经不占优势,大学生使用传统媒体的比例明显减少,并且由于不同的特征和功能,传统媒体之间也存在差异。网络(互连网、校园网)等校园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使用的主体。校园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在四川大学发展迅速,校园网络和手机短信这些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等特点得到了师生的接受。
下面简要说明四川大学不同媒体发展情况(就几种主要使用媒体而言,使用较少或没有使用的媒体忽略。传统的优势媒体电视,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无法影响大学生族群,所以也不作考虑。):
(一)校园报纸:
主要分为校园内自办报纸和社会报纸。“川大人“、自在诗文社刊办的校内报纸主要是有针对的内容,信息量小,并且因为发刊不固定、期数少,是非盈利性质的,所以阅读人群小;由于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南方周末等社会报刊具有信息量较大,有权威,固定发刊等特点,在四川大学的师生中也有很大的使用人群,但以老师居多。校园报纸成为使用传统校园媒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主要的校园传统媒体使用形式。
(二)校园杂志:
大学生课余时间丰富,经常看杂志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的分额,其中以女性为主。大部分女性对娱乐、化妆、生活等主题的杂志很感兴趣,而许多杂志社正好看准这一点,纷纷推出相关杂志产品,如《昕薇》、《VISTA看天下》等。像《读者》之类的文学性杂志的阅读人群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杂志的使用情况明显高于其他杂志。综合来看,校园杂志也是传统校园媒体的重要部分,使用人数是略低于校园报纸的传统媒体。
(三)校园广播:
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联系便捷快速,并考虑到四川大学的校园情况,使用校园广播的范围及场所有很大限制。校园广播的使用场所主要集中在各大教学楼,用于平时英语听力训练以及考试英语听力的播放。故校园广播的使用不多,已经从过去的主要信息传播工具沦落到几乎被淘汰的境地。
(四)校园网络:
包括校园网和互连网。四川大学校园网主要是用于各级信息传播,同学信息查询...由于是免费的,并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人群数量大,几乎占绝大部分。互连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功能多、休闲娱乐等优势,成为了使用人数最多的媒体之一。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大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很多资源,互连网是他们关注世界的最主要窗口。
(五)手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几乎可以说是全体都有,甚至有的同学有多部手机。近年来兴起的“微博热”,加之智能手机日益普遍化,手机中短信、通话等传统功能逐渐淡化,手机网络的使用成为了热门。手机的主要用于信息传达,相互交流与沟通,收集信息及休闲娱乐等等。在四川大学,手机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媒体之一。手机在校园信息传输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三、校园媒体存在的问题
1.一定的封闭性。在校大学生与电视媒体接触不多,信息多来源于报纸、互联 网以及手机,信息的来源面不广。2.缺乏合理的经营运作,发展动力不足。像校园内办的报纸主要是学生自主运 营,由学校拨发少量的经费,仅仅能够支付报纸印刊的费用,所以往往报纸的质量上不去。从而导致阅读人数少,也影响了后期发展。
3.对于国家主流思想的宣传不够,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需要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意识,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为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做贡献。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应该给予更高的重视度。
四、校园媒体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可以预见的是新校园媒体将继续快速发展,而传统校园媒体将逐渐走向消亡。而校园媒体也将开始走向市场,开始商品化。趋势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
趋势二:校园媒体“报网互动”的实践模式,构成校园信息网,资源更加丰富。
趋势三:信息传播加快,并促进人际交流与沟通。
趋势四:在一定时期内,传统校园媒体与新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共同构建 和谐校园媒介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定时期后,传统校园媒体将日益消亡。
趋势五:校园媒体成熟化、市场化、商业化,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校园 媒体商业化运作和品牌推广。
趋势六:校园媒体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方面大的提升,积极参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沐阳苏州大学;《新闻传播》2011年05期 G206
[2] 傅晨琦郑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今传媒》2011年01 期G216.3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媒体融合,全媒体
近年来, 中国的网络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7.1亿, 网络的普及率高达51.7%, 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达到92.5%, 手机上网地位不断强化。同时, 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保持稳健发展, 网络新闻成了互联网三大应用之一。互联网络和移动终端不断蚕食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锋不断发酵, 媒体融合也成新旧媒体发展的内在要求。
1 媒体融合的现状
中国的媒体融合开端于1995年中国贸易报推出网络版。自此, 新旧媒体开始了媒体融合的探索之路。近年来, 随着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再加上政府政策的指导, 新旧媒体融合的速度和程度都不断提升。
新媒体在技术上拥有天然优势, 它的即时性、交互性、方便性、移动性等使受众越来越多, 使其超越传统媒体而成为人们首选的媒体。但是在缺乏政策支持而又没有采访权的情况下, 传统媒体只能通过技术手段同步获取传统媒体独家的权威的优质新闻, 向受众提供适销对路的新闻信息, 获得更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 新媒体自身的原创内容也不断丰富。但是新媒体原创内容大多来源于网民自发的信息集成与传播。而这些内容因为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而使网络造谣不断, 信息误导受众的情况时有发生, 降低了新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传统媒体在市场准入机制、行业保护、政策支持方面具有优势, 作为党和政府的主要宣传阵地, 在新闻传播中拥有较好的内容资源和权威性。传统媒体一直重视媒体融合, 建立网站, 开发手机APP、开通微信、微博, 将已有的内容略作修改就搬到新媒体中, 从而在形式上实现融合, 但是在内容上不能有效满足网络受众的消费需求。
总之, 由于媒体管理体制的缺陷、对媒体技术认知局限以及人才和理念等原因,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存在“貌合神离”的状况。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整合策略
2.1 转换机制是媒体融合的动力源泉
新旧媒体的融合, 应该是双向的媒体。即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融合。所以应该从国家层面上建立双向互动融合的相关制度。即鼓励传统媒体创办新兴媒体、允许符合条件的互联网新兴媒体进入传统媒体行业、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合并或并购, 从而尽早实现“建成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的目标。
净化媒体环境, 讲求责任意识。目前, 版权侵权已成为制约新媒体发展的瓶颈, 手机APP、微信等成为滋生侵犯版权的新土壤。网络电视与网络平台上的假新闻也时有发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表示,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都应有一个共同的原则, 即以人民为中心, 媒体融合要坚持为民众服务, “无论新旧媒体, 都要有社会责任”。这就要求版权管理部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明确流程, 严格审查, 不断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2 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媒体融合的基础
现有媒体人才大多可以分为两类: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擅长采编及内容等传统业务方面, 但大多不能自如地掌握和应用新媒体技术, 不能紧跟技术更新和升级。新媒体从业人员擅长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创作, 但缺乏对媒体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把握。这样就使得新旧媒体融合的具体操作层面受到限制。对此, 媒体单位必须变革人才引入机制、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
媒体单位根据自身对人才的需要, 大力引进人才。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实现专业人才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流动。
对人才进行团队管理。传统媒体中的资深从业人员往往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 借助于团队, 既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又能将内容嫁接到新媒体中。而新媒体从业人员借助于团队则能更深刻地理解传统媒体的内容, 克服新媒体相对浮躁的特性。
创新人才薪酬机制。新旧媒体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企业性质, 他们的薪酬分配和考核机制都是不同的。对于来自网络公司的新媒体工作人员, 有一部分会事业单位的分配机制不能适应而选择再次离开。所以, 新旧媒体的融合还应包括人才的分配和考核机制及激励机制的融合。比如可以采取不同新闻节目、版块承包责任制、制播分离的方式, 也可以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将工作业绩与报酬相挂钩, 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对职业的认同感。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除了引进高端人才以外, 企业更应注重自己来培养媒体人才。比如, 将新员工的培养计划和员工的职业规划相结合, 加强从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这样即可以使员工快速成长, 也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媒体单位也可以与高校的媒体相关专业联合培养, 订单式培养, 为企业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2.3 技术融合是媒体融合的关键
新媒体本身就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所以技术融合是新旧媒体融合的关键所在。对于媒体从业人员, 不但要掌握目前互联网应用较多的技术, 包括博客、即时通讯工具、流媒体等, 还要学会使用大数据技术、算法分发等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基于大数据技术, 可以分析不同媒体受众的消费习惯, 并根据他们不同的消费特性, 生产高质量的媒体内容。近年来, 网络新闻应用着力于发展基于用户兴趣的“算法分发”, 满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个性化新闻的需求, 加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今日头条就是“算法分发”模式最典型的例子。
2.4 一体化的经营是媒体融合的最佳境界
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之外的第五大媒体, 是媒体运营的新渠道。如果媒体单位能从内容、渠道、市场等方面做到将新旧媒体合二为一, 进行一体化运作, 就能使传播效果大大提高。2016年“双十一”晚会由阿里巴巴和浙江卫视合作同步直播, 消费者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平台, 实现边看边玩边买, 通过多场景互动, 与全球亿万“双十一”粉丝共同参与。这是一次新媒体主导的新旧媒体融合的创新之举。
首先, 是内容方面的融合。无论新技术发展有多快, 新旧媒体其本质是一样的, “内容为王”的诉求不会变。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的优势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传统媒体可以实现对新媒体上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深加入, 增强可读性。另一方面, 新媒体也可以将传统媒体的内容, 通过网络存储和传输, 使之更方便查询和阅读。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等特点, 又可以为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提供便利。
其次是市场方面的融合。新旧媒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受众群体, 每个群体的消费特性都不尽相同。媒体企业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分析不同受众的消费特性后,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以获取更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也可以针对同一个事件, 新旧媒体充分利用其不同的优势, 新媒体以快取胜, 并可以进行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其在内容方面的优势, 利用时间差, 将事件报告和传播做深做透。这样媒体的一体化策略可以全方面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宇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青年记者, 2014, (10) .
[2]张莹.全媒体时间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J].青年记者, 2015, (3) .
[3]袁峤.“牵手”同行:略论新旧媒体融合之道[J].传媒观察, 2015, (08) .
[4]张玮, 赵军山, 张孟军.“互联网+”时代新旧媒体融合的关键因素[J].传媒:MEDIA, 2016, (6) .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91-02
引言
高校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校园内部信息收集、处理、发布以及校园外部信息传递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外部社会媒体的进入,校园媒体由于硬件条件落后,宣传方式老旧等问题,其功能作用在不断地被淡化。但校园媒体作为高校政治思想宣传的“主阵地”,其存在是必要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出发,寻求发展校园媒体的正确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媒体的现状分析
高校校园媒体的形式与社会一般媒体相似,一般包括刊物、广播、电视、网站、展板海报、移动媒体等方面,由于各个高校的资金实力等情况不同,其所拥有的校园媒体形式也不同,为了方便调查和研究,本次我们选取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的校园媒体进行调查分析。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位于中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是一个由江苏科技大学负责办学,张家港市政府出资建设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校区,占地856亩,在校学生约5 000人。现有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校广播站。广播站作为高校传统的校园媒体形式,有易操作、低成本、覆盖范围广的优点,但实际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部分设备损坏无法正常运行,广播时间与学生休息时间相冲突,学生无法正常收听的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往往是资金的短缺和时间安排的失当。此外许多广播站还存在缺乏互动,节目过于陈旧等缺陷。
2.校网站。网站的特点是传递信息快捷迅速,使用方便,覆盖面广。在日常使用中,高校的网站一般用于重要事项的通知、信息的查询、资源的共享等方面。但由于高校负责网络管理的人员资金有限,导致高校网站的资源共享较为滞后,校园网站的互动性、共享性有所丧失,在调查中,张家港校区学生对于校园网站的满意程度仅为32%。
3.校宣传栏,海报。宣传栏、海报等媒介有设置方便,成本低廉,传播效率高,学生易于接触等特点。在受调查各种媒体形式中,校园宣传栏的效率最高。校园宣传栏的存在解决了校园大部分的消息发布,宣传通知事项,其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的特点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校园媒体的参与度。但校区宣传栏也存在管理难度大、空间有限、环保问题等问题,这影响了校园媒体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4.校园微博,BBS。该类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参与度高,在这类媒体形式的运行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到了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的过程当中。这有利于学生对于信息的消化接受,提高高校媒体的宣传效率。高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人才空缺,组织建设不到位,校园微博的建设往往难以与校外商业微博的建设相媲美。例如在本次调查中,校园微博的关注度难以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其信息更新速度与质量相较其他微博较弱。
5.校刊校报。报纸杂志作为最为传统的媒体在各个高校中仍然存在,由于新兴媒体的冲击,目前高校校刊校报的记录作用已逐渐大于它的信息传递作用。并且由于没有商业化运作,一般同学甚至无法获得所在校园的校刊校报。在本次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学生,不清楚近期校刊校报上所载明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媒体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是高校媒体信息化程度不足。传统媒体占有的比重过大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媒体的运行效率。高校媒体的受众主要为学生,当代大学生接触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选择中较为倾向于后者。这样就会导致传统的高校媒体形式的宣传作用丧失。
其次是高校媒体资源整合不到位。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在进行高校媒体运作时往往遇到资源不足的情况,再加上对有限资源的配置不当,导致高校媒体发展一再遇到阻碍。资源整合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与时间资源整合问题。
最后是高校媒体管理运作经验不足,水平较低。高校媒体大多全由高校自身负责,高校的主要职能在于教育学生,往往在媒体管理运作方面经验不足。各个高校往往将校园媒体作为发布信息的工具,忽视了校园媒体的其他职能,导致校园媒体在运行的过程当中过于呆板,缺乏活力,间接导致了高校媒体运行的效率下降。
二、高校媒体发展策略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有了新的特点,个人媒体逐渐取代大众媒体成为主流,信息呈现出海量化、碎片化等特点。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当积极调整高校媒体的发展策略,充分地认识到现代传媒的发展现况以及校园文化发展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策略,克服自身技术条件落后、宣传内容陈旧、宣传效果低下的弱点,重新发挥校园媒体作为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针对提出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是提高校园媒体信息化水平。
各高校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陈出新,扩大受众,提高媒体使用效率。首先各高校可以从传统媒体的改造出发,如传统的校园广播可以发展为网络电台,传统的校刊校报可以制作成电子版定期发布,这些方式方法大多简单可行,能够在短期内发挥作用。其次高校可以适当引进新型媒体,如构建校园新闻中心,设立校园电视台,丰富校园的媒体形式以整体上提高高校媒体的宣传质量,增强宣传效率。在引进的过程中高校应当注意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忌求多求全,忽视引进媒体的实际作用。
二是加强对校园媒体的资源进行整合。
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校园应当注重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在高校媒体建设中组织培养学生力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降低宣传成本的综合目的。在时间资源整合方面,由于学校的工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学生在特定的时期对于信息有特定的要求,校园媒体工作者可以以信息需求为导向,进行媒体宣传工作的详细规划,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与检查,提高发布信息的价值,促进高校媒体宣传效率的提高。
三是提高高校媒体管理运作水平。
现在的高校媒体主要由高校直接管理领导,全面直接的管理往往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造成高校媒体宣传内容与实际脱轨,传达信息死板僵化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积极培养校园内部媒体宣传力量,选择有能力、有热情的校园工作人员或学生,组织校园内部宣传力量。这有利于提高校园内部媒体的参与度,由于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属于同一群体,有利于提高校园媒体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从而间接提高校园媒体宣传效率,刺激校园媒体进步发展。第二方面是适当引进外部社会媒体的宣传力量,由于外部媒体为商业化运作,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它们往往拥有更高的管理水平与工作能力,适当引进这些力量参与到校园媒体的建设当中,有利于校园媒体自身管理水平与经验的提高。此外外界媒体的介入或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校园自身知名度的提高,对于校园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四是构建高校媒体宣传平台。
1.寻找高校媒体建设的关键节点。明确平台建设中的关键节点的辨别标准,针对信息的源头与终点,实现有差别的管理,提高舆论管理效率。高校当中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一般可设为班级的辅导员,班级的宣传委员,校园媒体工作者等。在辨别关键节点的同时还需加强关键节点的培养,在新生入学开始就可针对校园舆论引导的要求组织形成相关的学生自治宣传组织,加强校园媒体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以提高校园媒体的工作效率。
2.发挥高校宣传部的总体统筹协调。为防止领导管理混乱,多头领导,权责不清的情况的情况发生,需要明确高校宣传部门统领全局,统筹规划的作用,赋予他必要的权限与责任,保证高校媒体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3.增强校园媒体与校园活动之间的配合作用。报道校园活动反映校园生活是校园媒体的优势,加强校园媒体与校园活动的配合有利于提高校园媒体的认可程度并同时增强校园活动的影响力,有利于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结语
在这个信息数量激增,信息呈现海量化、碎片化、虚拟化的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应当明确发展方向,针对自身问题,努力调整自身宣传方式,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管理运作水平,构建校园媒体宣传平台,增强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平媛.高校媒体整合传播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2]黄艾娇.中美高校校园媒体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匡文波
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主体。
网络媒体跳跃式发展
200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消息称,CN域名注册量逼近120万,位居亚洲第一,增长速度也居全球首位。2006年中国网民数量超过1.2亿人,仅次于美国的1.58亿,位居世界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宽频用户数已经超过了7700万,76.7% 的用户在40岁以下,用户对网上付费行为正处于逐渐接受的过程中。庞大的网民数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网络媒体跳跃式发展带来了机会。
1.网络新闻作品评奖
2006年网络新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畴,对于网络媒体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奖励,更是对经历十多年发展的网络媒体“主流”身份的认可。它表明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也是对新闻事业的促进和发展。2006年第一次纳入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网的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新华网的网络专题《网民感动总理 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集聚了新闻性、重要性、互动性和网络特色等多项突出优点,形式多样,为中国新闻增添了活力。
2.网络媒体的娱乐化趋势难以逆转
笔者在2001年就预测网络媒体走向娱乐化,这在2005年7月CNNIC发布的报告中得到证实:网民上网的第一目的是为了娱乐而不再是获取信息。2006年,网络媒体的娱乐化趋势已经难以逆转。但是,无论如何走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网络媒体负有的沟通信息、传播观点、舆论监督的功能是不可推卸的。
3.IPTV的技术根基日益坚固
2006年2月开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铁通等主要宽带接入商陆续开始对ADSL2+展开测试。ADSL2+理论最大下行速率24Mbps,上行1Mbps,分别是第一代ADSL技术的3倍和2倍。三大电信运营商们快速升级ADSL2+是为了对应IPTV等业务拓展的需要。
2006年9月23日,中国工程院宣布,我国已经率先在全球建成第一个纯IPv6网(下一代互联网),该网络目前已经连接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和中国铁通等国内主要网络运营商。IPv6主干网的传输速度达每秒2.5G至10G,是各国现有第一代互联网速的100多倍。技术进步为IPTV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网络出版正在成为出版的主流
近6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分流了受众,使越来越多的新一代青年人越来越“不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这一现象无论是对国家如何引导国民的阅读行为,还是对出版机构如何应对新媒体,都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截至2006年5月,全国已有400多家出版社开展了网络出版。
5.遗憾依然存在
2006年的新媒体界也留下一些遗憾。2月的“踩猫事件”、3月的“韩白论战”、4月的“铜须事件”,等等;因而产生了一些新的词汇,如:“网络暴力”“网络暴民”。
2006年元旦后,伴随导演陈凯歌新片《无极》票房的攀升,网上开始流传一部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短片。这部几乎没有什么成本的短片在网上是如此风靡,以至制作者胡戈迅速成为“2006年网络第一红人”。然而,“恶搞”的对象后来发展到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在社会上招致强烈的批评。“恶搞”被网民总结为四大罪状:一是造成是非不明、荣辱颠倒;二是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三是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四是不利于未成年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
Web2.0走向成熟
从互联网的发展看,技术引领、应用推广是最重要的动力。2005年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阶段,以博客大众化及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2006年,Web2.0传播形态得到更蓬勃的发展。所谓Web 2.0,是以个人为基础,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手段,通过鼓励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社区化的生活方式的平台。
博客被视为Web2.0最主要的表现形态。2006年9月,CNNIC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超过3374.7万,成为互联网最大的热点应用之一。博客数量达到1748.5万,其中活跃博客为769.4万(指平均一个月至少更新一次),博客读者达到7556.5万。Web 2.0的本质是“参与式的架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充分激发用户的主动性,发挥用户的原创能力,并真正形成网上网下的互动。“用户”与“受众”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再只参与消费信息产品,他们还能够参与生产与传播信息。笔者认为新闻业的形态正在由演说变成研讨会与对话。
博客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强大。6月8日,三一重工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在他的博客上发表文章,质疑美国投资集团凯雷收购中国徐工机械一案,由此掀起关于外资收购中国骨干工业企业的大讨论,并引起政策层面的关注和反应。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看好Web2.0。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2006年9月召开的互联网大会“2006国际互联网高层峰会”上表示:非常火的所谓web2.0,太多的风险投资投进来,这个情形跟1999年与2000年初的网络泡沫有类似之处。李彦宏说,Web2.0的挑战在于没有商业模式,泡沫破灭只是时间问题。这或许只是一家之言。
手机媒体初露锋芒
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讯技术(例如3G)、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的主要优势在于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网络化,及用户的海量性。据信息产业部统计,至2006年10月,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4.49021亿。
2006年5月15日,中国移动CEO王建宙在纽约与新闻集团董事长兼CEO默多克会晤,中移动收购新闻集团持有的20%凤凰卫视(8002.HK)股份。王建宙称,这意味着“在电信与媒体逐步融合的今天,中移动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和选择”。此前,王建宙多次在公众场合说,手机已经具备了媒体传播的特性,实现手机媒体化是中移动的战略方向。中移动拥有超过2.6亿手机用户。凤凰卫视成为中移动造就“第五媒体”的第一站,手机广告使新媒体营销从理论转向业务。这都标志着移动网络“媒体化”程度的加深。7月12日,中国联通全面推出手机广告,向其1.3亿多手机用户提供广告信息服务。目前主要通过以WAP技术访问互联网、短信、语音和预先置入四种方式提供广告业务。
2006年的世界杯成为了促使手机电视腾飞的催化剂。拥有中国地区独家宽带网络和手机无线版权的上海东方宽频公司称,6月10日比赛当天数小时内,东方宽频视频点击量即突破数亿次。
管理难题
“恶搞”成为2006年网络最流行的词汇之一。2006年以来,恶搞之风愈刮愈烈,五花八门的恶搞视频铺天盖地而来。同时,2006年也是博客发展年,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队伍壮大、人数陡增外,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和缺陷也日益显现。在博客上进行人身攻击引发的官司日益增多,更有甚者通过博客泄露商业机密或者毁坏公司商誉也大有人在,在博客上进行个人情绪宣泄、语言暴力,发布一些不负责任和不真实的信息等现象并不罕见。于是信息产业部正酝酿博客实名制,并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进行调研、起草管理办法。
因此,博客实名制也成为2006年网络上最大的争议,想要直接立法限制博客,国内外环境并不具备,其面临的阻力是巨大的。对于“博客实名制”,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充足的理由。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实名制管理是否会破坏博客和互联网平等开放的基本精神? “博客实名”能否真的让博客文明?“博客实名制”是否会摧毁中国博客网站、乃至整个网络业?实名制是否会侵犯网民隐私权?实施实名制的社会总成本有多高?监管博客需要什么样的手段和机制等等。
在美国,网上博客可以用真名,也可以用假身份,美国的法律保护个人发表意见的自由,所以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限制博客用假身份发表意见。在韩国,政府则通过网络实名制对博客进行管理,使之规范有序地发展。同时要求服务商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但是在韩国也曾经因为实行实名制而造成大量用户信息失密事件。
在互联网管理方面,2006年最大的成就是实施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该条例于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不过,在互联网著作权保护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侵权成本与风险太低、而维权成本过高,许多人可能赢得了版权官司却面临更大的经济损失。
2006年新媒体研究学术成果
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数据库的检索,2006年在国内共发表有关新媒体方面的学术论文500多篇。通过国家图书馆网站、google、baidu等途径进行检索,2006年出版的新媒体方面的专著超过12种。其中包括:匡文波著《手机媒体概论》、钟瑛、牛静著《网络传播法制与伦理》、林凌主编《网络传播媒介导论》、黄瑚等著《网络传播法规与道德教程》、张建华主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释义》、王军编著《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王少磊著《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彭兰著《网络多媒体新闻》、杨汉云、陈春晖、罗兵编著《网络视频新闻编辑与制作》、虢亚冰、黄升民、王兰柱等著《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等等。
十八大期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传播党意、汇聚民意的重要渠道。十八大话题成为新媒体的沸点,新媒体成为十八大的“红色阵地”。
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形势下网络宣传工作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他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至高点。
新媒体正在成为影响和构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这点已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还无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另一方面,由于以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如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媒体正面临着持续发展危机,它的影响力在慢慢衰退,但它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思想多元化,社会矛盾更复杂,这就要求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阀的媒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本质属性,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究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塑造和影响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以及社会文化,推动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课题。
一、媒体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
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长。当前,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兴媒体正在崛起,影响力在加大。我国网民有近6亿人,手机网民有4.6亿多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新兴媒体,开拓和占领这一新的阵地。传统媒体并不会很快消亡,同时新媒体正在迅速发展,两者之间会出现融合和摩擦的现象是必然。
1、全新的认识媒体融合的价值和特点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它既不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也不分读者和作者,是多对多的传播形式。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的新平台将更多具有新媒体的特点,这是可以预见的。新媒体的特殊属性使得它在很多具体的决策中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只有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和考虑媒体发展趋势,才能在时代进步中保持主动,更好地发挥媒体融合的价值。
首先,充分认识媒体融合,无论出版技术如何变革,用何种网络传输,只要具备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都视为新媒体,大力加强建设。
其次,要认识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拓展,又与传统媒体有明显的差别和不同,要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并最终走向融合的关系,积极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新媒体之所以在短短数年间受众人数暴涨,原因就在于它的草根性。特别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使“人人拿着麦克风,人人都可被关注,随时随地可发布”成为现实,其“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特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新媒体不只是草根文化和草根视角的简单复制,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重置了社会的组织架构,唤醒了沉睡在草根群体潜意识里的参与社会进程的诉求欲望和权利欲望,这是新媒体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贡献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力量。新媒体的草根性赋予了它最鲜活的生命力,但其草根视角和草根属性也注定了这是把“双刃剑”。它在向我们提供大量新鲜资讯的同时,也良莠不分、泥沙俱下。
传统媒体则代表着一直在主导社会发展的精英文化。其传播模式从思想层面上来讲,是一种预先策划好的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传统媒体的精英文化属性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疑具有重要的方向指导意义。它通过舆论宣传和舆论控制避免了整个社会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容易导致的盲目和冲动,是中国社会能够稳步向前发展的一块基石。尽管互联网使得大众发表观点更加容易,但是大众的网上行为是一种草根文化,传统媒体所代表的精英文化依旧重要,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内容是并行不悖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所代表的不同视角和文化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恰恰相反,它们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才有利于发出最具价值的声音。走融合之路是它们发展的出路,这种有机结合的力量将是非常巨大的,它意味着草根经验与精英意识的结合,几乎可以涵盖所有行业和群体的声音,兼具经验和理性,有利于健全舆论引导机制,聚同化异,扶正抑偏,对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反腐倡廉等议题的实施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3、优势互补共利共赢
新媒体在载体和内容上糅合了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表现出数字化、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自媒体特征。2010年,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非“微博”莫属。今天,你织“围脖”了吗?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个人时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表达。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微博已经从影响个人生活延伸到推动信息传播,甚至社会变革的层面。据学者分析:一种传播媒体普及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可见新媒体发展速度惊人。然而,新媒体也存在自身的问题,首先是新媒体原创新闻不足;其次是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不足;再次是海量信息遮蔽信息价值和知识;最后是网络新闻的趋同化。在目前的环境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在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而难以取代,其内容优势在短时间内不可动摇。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舆论环境和新媒体舆论环境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动融合之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首先,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最核心的优势之一是内容生产力。虽然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但是新媒体在内容方面对于传统媒体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大量的原创性首发报道仍来自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在我国,传统媒体在这一点上的优势更是决定性的,这是因为根据我国当 前的相关法规政策,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的采编权限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其发布的新闻信息在很多时候只能是转自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优势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融合成为全球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其次,传统媒体聚集了一大批职业化的优秀新闻传播工作者,这些传统媒体的新闻业者既接受过关于新闻传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专业训练,又接受过关于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专门教育。对于新媒体来说,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不仅存在着政策方面的障碍,还存在着无法承受的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
第三,早期的因特网为技术精英们所创建需要的是技术人才,而今,网络越来越把眼光转向了有新闻背景的人员,传统的新闻规律、新闻实践和新闻经验被因特网所接受和利用。传统媒体的采编经验、采编方法、采编手段等,一旦结合网络的特性,创造性地运用到网络上,必然会结出更好的效果。
第四,传统媒体大都经过了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在受众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所具有的品牌效应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优势。特别是面对当前传媒产业的纷繁复杂、产品多样且供大于求的媒体市场格局,传统媒体的品牌在受众中的信任度与吸引力,如采用品牌延伸的策略来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原品牌的强化,这正是近年来传统媒体在利用品牌资产方面的一种有效策略,最典型的例子如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
总之,尽管新媒体挤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传统媒体拥有优于新媒体的人才、资源、权威性及品牌等传统优势,新媒体必然要与传统媒体结合,各取优势,互补短处,形成一个综合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的平台,推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策略
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尚未完全规范期,分配出现多极分化,思想出现多元化,正确宣传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新闻宣传水平,是新闻机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今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无法由一方单独完成。站在发 展的角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而成的新力量,将是今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
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使媒体核心竞争力发生巨变,既延长了新闻产业链条,突破了传统媒体过去在时间、空间、影像表现方面受到的局限,又继承了传统媒体强烈的策划意识、整合意识、庄重感和携带方便等特性,使新闻产品的传播媒介具有丰富性和可选择性,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时效,扩大了影响。如何加强两种媒体、两种传播途径的融合,切实担负媒体责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最终可以通过两种媒体的互相结合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1、要发挥舆论引导,抢占舆论主阵地
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仍然是一种舆论工具,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使其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参与热情高涨的舆情特点,深入掌握重大新闻事件的各种舆论倾向,利用自己的权威性积极和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危机,是传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2、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扩大新闻宣传的实际效果
加强媒体间的互动,把传统媒体的深度及其传统价值理念带到新媒体的创意和制作过程当中去,不断探索最佳切入点,进一步拓宽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化期刊等产业。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表示:“传统期刊要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数字化将增强了期刊业的传播力。”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地探索互动之路。
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数字期刊强化线上线下平台互动,建构专业化、深度质量的新闻专题,逐步增强媒介融合的公信力、吸引力及竞争力,即是传统媒体和它所属的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必然。
3、要加速传统媒体的转型
面对新形势,传统媒体必须创新转型,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在新媒体发展上有所作为。要抓住机遇发展平台、利用平台,坚持内容为王,按照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按照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实现与新媒体之间的相互整合、融通,以发挥综合整体的优势,从而创立新的发展模式,开辟新的发展道路。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遵循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精神,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项目支持等方式推动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手机全媒体移动发布,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融为一体,抢占国际技术制高点,迅速壮大新媒体产业。第二,完善我国移动内容版权的法规,尤其是制定适应媒体新技术发展的配套政策,推动能源节约型的数字媒体普及传播,实现绿色低碳环保、无纸化发行。第三,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受众方面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分工合作,促使传统媒体转变观念,实现传统媒体数字化、移动化的发展。第四,面对当前多元化、即时性、多样性的舆论环境,政府、企业等单位都要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顺应新闻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技巧。第五,传统媒体应逐步建立起自有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系统,这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建立起自有的新媒体系统,将主动传播与驱动传播、群体传播与个体传播、事实传播与观点传播、随时传播与定时传播一体化,才能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4、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建立全媒体团队
报纸发展全媒体,最大的资源优势是人才基础。在人力投入方面,除了引进必要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之外,可以倡导报社内部记者编辑兼职新媒体岗位。报纸这么多年培养了一大批擅长内容把关、精通内容制作的人员,而随着厚报时代向薄报时代的转换,报业内部也面临着人员重组的可能。报纸在这样的背景下办新媒体,可以借助母报的采编、经营队伍,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建立自办新媒体所需要的团队。传统媒体自办新媒体,在人力投入方面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解决新媒体建设的人才需要问题,反过来也能锻炼和培育记者编辑的新媒体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5、加快新媒体融合的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
随着新媒体技术、运营和服务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融合不仅仅发生在新媒体的产业端。政府和行政机关的立法理念、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了二者各自优势的有效融合。
1993-1995:首先网络化尝试的是《杭州日报》真正走上互联网媒体的是《神州学人》
1995年10开播演示的《中国贸易报》12月底开通的《中国日报》 1996-1999: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人民网,新华网)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新浪,搜狐)
地方媒体探索网络发展模式(千龙新闻网,东方网)2001-至今:各大网站纷纷改革(新华网)
网络新闻频频出彩,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及网上直播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认同
网络新闻的优势:(简答)
时效性(首发,滚动更新)交互性(即时评论,论坛,网络直播)丰富性(内容上表现出海量信息 表现手法为多媒体)包容性 编辑的义务: 1.秉公办事遵纪守法 2.实事求是
3.坚守专业理念,真实全面地报道,客观公正地报道 网络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1. 真实性
2. 新鲜性 3. 亲近性 4. 趣味性 5. 显著性 6. 实用性
网络新闻论坛的形式:
1.专题式的新闻论坛(新浪网)
2.专业的新闻论坛(千龙网的“传媒风云”和“今日说法”)3.分类论坛
4.综合式的论坛(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论坛”中青网的“中青在线”)
5.嘉宾论坛
网络新闻论坛的管理:(简答)1.技术过滤 2.修改帖文 3.扣帖
4.删帖 5.警告 6.封ID 7.关坛
网络图片的分类 1.新闻照片 2.新闻速写
3.新闻图表(统计数字制表绘图,流程图,示意图)4.新闻地图
网络图片常见的基本格式:BMP格式,GIF格式,JPEG格式,联合图像专家组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简答)1.多媒体的特征 2.题文分离
3.单一标题为主 4.实题为主
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 1.题文一致 2.重点突出 3.简洁凝练
4.新颖生动 5.易读易懂
色彩搭配的要点 1.确定网页的主体色 2.多用相近色 3.保持色彩均衡 4.黑白灰的应用
博客的传播特征:(简答)
1.就传播者而言,个人的自发行为
2.传播内容而言,博客具有开放性
3.传播渠道而言,博客实现了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 4.就受众而言,博客的传播指向两种受众—特定的和非特定的 5.从博客传播的时间来看,博客是即时性传播 如何做新闻专题的策划。1. 选题
2. 栏目的策划
云技术的应用推动云媒体的发展, 如何构架一个新的融合媒体架构, 是无论广播电台电视台, 有线、无线、卫星网络的运营单位还是各个独立的媒体机构都面临的问题。
一、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目标, 中宣部和总局高度重视
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为落实中央精神, 中宣部对媒体融合发展做了具体部署, 启动了媒体融合发展项目, 要求尽快在融合发展上尽快见效。总局也就媒体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落实部署举措。
二、构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架构
媒体融合发展, 技术是基础。
按照中央的部署, 各主要媒体通过业务、应用和技术的创新, 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
依托“云”理念, 构建融合一体化架构的云媒体。通观媒体的技术发展, 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体系带来了两次大的变革, 随着云技术的出现, 各媒体单位纷纷根据自身业务特性搭建了各种云, 有制作云、播出云、新闻云、面向新媒体业务的云等等, 涵盖了媒体采集、制作和播出三大领域。
从技术的本质来看, 无论是早期的单机, 还是现在的媒体云, 都是把内容, 通过总线或者网络进行传输, 最终进行显示或展现。也就是说, 无论技术怎么演变和演进, 都跳脱不开内容、网络和终端, 技术的演进是不断地将这三者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将资源利用的更充分、将效率提升的更高。而, 云技术的出现, 将计算、存储和网络变成了可以整合、利用、调度的资源, 通过高效、强大的处理能力, 使得资源可以按需使用, 将资源变成可量化的服务。举例说明, 内容生产、网络和终端都是如何按需调用资源的。
云的这种按需可快速将资源聚合, 任务完成后, 各项资源释放, 各归其位的方式, 可以抽象为“聚则成云、散则成风”的云理念。而这种理念, 可以渗透到内容、网络、终端的各个环节, 实现媒体采集、制作和播出能力的无边界化。
三、“云、网、端”相结合的云媒体
构建融合一体化的云媒体, 应当是一个全面的、端到端的体系, 即具备“云、网、端”相结合的架构。
“云、网、端”中, “云”指的是利用云技术进行媒体内容的采集制作、“网”指的是融合传输覆盖网, “端”指的是智能终端。依托“云”提升内容的生产和管理能力, 借助“网”确保内容的有效覆盖和及时送达, 通过“端”, 智能展现满足用户需和符合用户习惯的各类多媒体内容及服务产品。同时, 通过终端和覆盖网收集回传用户喜好、行为习惯等数据, 并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 形成反馈机制, 指导全媒体内容的制作、生产、播发和覆盖, 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完整的闭环链路。
“云”, 解决全媒体内容生产管理、业务及人员管理、工作流程构建等问题, 向用户提供媒体应用服务、媒体资源服务、全媒体制播服务以及全媒体业务全球分发服务等服务。实现全形态资源的智能调度和管理。
融合传输覆盖网兼具广播网和互联网的双重特性, 通过卫星、地面有线和无线等多种传输手段, 具备的灵活、高效、高质量和安全的特性, 是一个智能融合媒体覆盖网。可实现媒体业务的立体全覆盖和多终端受众反馈信息的回传。既是全媒体内容在全球共享发布传播的业务承载渠道, 又是全球用户舆情反馈的信息回传通道, 通过与云的协同工作, 为媒体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
智能终端支持各类终端的智能展现, 是满足用户需求和用户习惯的各类多媒体内容及服务产品的总称。此外, 通过终端可以实现用户信息的采集, 通过融合传输覆盖网回传, 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分析, 对内容进行聚合、对用户进行聚类, 为用户定制个性化服务和提升用户黏着度提供依据, 最终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战略转型。
【关键词】广电传媒;新媒体;特征;影响;对策
【作者单位】陈俊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一、广电传媒发展革新的必然性
通过探究广电传媒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推动广电传媒不断向前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媒体技术与手段的不斷发展和革新。近年来,传媒技术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绩,使广播电视传媒的呈现形态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包括IP电视、手机电视、直播微信电视等在内的多种技术不断涌现,让受众感受到一个各种技术手段相互融合的广电世界正在走来。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在当前的媒体领域中,新媒体的含义是与传统媒体相对比产生的。新媒体的“新”,一方面体现在技术手段上。强调新媒体是一种以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平台为传播渠道,借助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传播终端的媒体。另一方面,体现在媒体内容的交互性上。强调在新媒体平台的支持下,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可实现融合,成为地位相等的交流者,展开个性化交流。当前新媒体的类型主要分为移动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两种。其中,移动媒体是指搭载于移动设备上的媒体,如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安装的电子书、广播、微信、微博等媒体;互联网媒体则是在传统互联网上使用的媒体,如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虚拟社区、网络游戏、搜索引擎、网络杂志等媒体。
新媒体有许多特征。一是传播技术数字化。新媒体是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在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背景下,无论是信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能得到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使用体验。新媒体在信息传递与接收方面更具便捷性、丰富性。随着新媒体应用范围的拓展,广电传媒的线性传播方式得到了扩充,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二是传播受众结构细化。任何一个新媒体平台都需要以不同的市场需求为着眼点,将不同内涵的文化内容呈现给特定受众,从而满足受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多元化需求。三是广电传媒增值服务多元化。新媒体平台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广电传媒市场利润的疆界得以打破,从而为各种增值服务的推行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新媒体下广电传媒发展对策
1.构建互联网新媒体发展思路
在沿着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过程中,广电传媒应当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内容为王,创作出具有品牌效应的节目,以争取得到受众的认可与支持。对于广电传媒企业而言,“内容为王”向来是节目创新发展的立足点与核心竞争力。近来涌现了一大批拥有固定受众的节目,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深圳卫视的《年代秀》等,这些品牌节目不但为广电传媒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广告收入,同时也因内容符合受众“口味”而备受青睐。
同时,广电传媒企业还需进一步强化自身优势,促进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电视媒体可尝试提高直播节目,增强节目的时效性;广播媒体可以通过对新媒体平台的合理应用,促进自身网络化转型。以“××热线节目”为例,该节目设置了听众热线模块,由主持人接听并解答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每期节目结束后,编辑会对这些问题和回答进行补充,并将其刊登在节目开设的专门性网络社区、微信、微博平台上,以此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同时,编辑还可以定期整理网络平台接收到的网友咨询、建议、投诉等信息,并在节目中以连线的方式进行回访,增强听众、网友与节目之间的互动效果。使热线节目与互联网平台互动、互通,形成网络媒体、广播媒体舆论监督的全新形态,促进广播媒体、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2.打造广电传媒互联移动端视听新平台,增强用户体验
新媒体中,网络平台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其传播的时效性是传统广电传媒所无法比拟的。有研究人员提出,既然新媒体对传统广电传媒的影响是无法对抗的,那传统广电传媒就应该尝试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巨大优势,依托巨大的网民市场,深入挖掘自身影响力,使自身传播渠道得到不断地完善与扩展。事实证明,广电传媒只有抓住机会,充分发挥视听节目的优势,发展广电传媒业务,才能够在避免受到新媒体冲击的同时,提高自身竞争力。在这一环节中,广电传媒系统可以将优秀的广播影视节目纳入互联网移动端视听平台中,支持网民进行浏览、下载、保存等,促进广电传媒节目视听传播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在广电传媒系统中,创建具有传统属性的门户网站,对自身视听节目进行发布与推广的模式较为常见,但这种做法对广电传媒发展的促进力量还远远不够。广电传媒还必须以强大的节目资源为依托,构建广电传媒系统旗下的网络媒体系统,形成综合声、屏、网三位一体的全新格局,积极发挥综合性新媒体的力量,促进媒体竞争实力的提升。
为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广电传媒可尝试进一步发挥在线点播的优势。以往传统的广电传媒中,受众只能够在特定的时间段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视听节目源日益丰富,网络平台为受众在线点播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支持,也为广电传媒企业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受众覆盖面。而充分发挥在线点播优势,提高受众体验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节目源管理流通机制的构建,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节目联盟;二是科学运用网络舆论的力量,严厉打击视听节目的侵权行为,使自身核心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3.在运营机制方面导入市场化人才、产业机制
在积极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主流趋势作用下,广电媒体必须将把握视频主导权作为核心优势,在运营机制方面体现“全媒体化”的特征,同时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市场化转型。从运营机制的转型升级方面来看,传统广电传媒为适应新媒体技术平台带来的挑战,必须依托现有的优质节目资源,并加以巩固和扩大,探索与新媒体发展相适应的内容生产路径,体现集约化、互动化、开放化的特点。广电媒体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力度构建具有立体交互式特点的全媒体覆盖传播模式。除此之外,广电传媒还应借助新媒体平台的技术推行“广告收费+增值收费”的运营模式。国内目前主流视频网站平台,如爱奇艺、搜狐、乐视网的传统收费模式以播放前广告加页面广告为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他们已采取面向用户提供不同增值服务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的营利方案。如优酷土豆通过提供高清付费影视节目的方式获取盈利,爱奇艺则通过注册会员以及影视剧独播权的方式稳步扩大客户群体,提高盈利,实现广电传媒产业运营机制的优化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广电传媒应当加快“全能型”人才的培养,促进节目的多元化发展;重视与高校的密切合作,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为相关专业人才提供实习机会,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1]黄小雄,张雯宜,刘婧婷等. 新媒体运用与新生产格局:广电传媒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大学,2012,(6).
[2] 蔡骐.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媒体转型之路——以湖南广电的新媒体转型为例[J]. 现代传播,2015,37(11).
[3] 董倩. 以内容破局——三网融合背景下湖南广电集团新媒体战略研究[J]. 新闻知识,2011,(8).
[4] 周洋. 互联网电视:如何在媒体竞争“红海”中求生?——广电新媒体与互联网电视生态模式建构[J]. 中国记者,2015,(11).
【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新媒体发展趋势及运营06-10
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11-15
新媒体广告发展及类型06-18
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09-18
中国数字媒体发展历史05-28
多媒体技术未来发展与应用的展望10-21
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教案10-15
暑期实习报告新媒体05-28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09-21
新媒体与新媒体下广告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