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旅游社会调查报告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热,出外旅游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旅游群体当中,大学生是整个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促成了大学生旅游热。因此,大学生作为一支旅游生力军的地位确实不容忽视。当今全国高校数量已达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xx万人,可见中国的大学生旅游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国内的旅行社达1.6万个,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大学生旅游却很少选择旅行社这条途径,是大学生的原因还是旅行社的原因呢?另一方面,旅行社对于大学生市场的潜力不是很明了。鉴于这两点,对当今大学生旅游的调查就显得是有必要的。所以,我通过自己搭建的个人网站“一起旅游吧-大学生自助游”做了相关调查。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今大学生旅游的大体情况以及大学生对旅行社的态度,为了解大学生旅游市场状况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数据。同时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为大学生的旅游市场开发提供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生旅游的意向
在旅游意向上,有接近9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旅游,另外5%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几乎100%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接近85%来自农村的学生非常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对旅游没感觉的大学生有66%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4%。
去旅游的目的是欣赏景观、增长见识(62%)和休闲散心(21%),另外找同学、熟人玩接近16%,而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同时,调查也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出游最重要的是金钱,1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时间是影响他们出游的重要因素,而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伙伴、宣传地、朋友意见影响他们。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有些同学是出于专业的目的而选择去哪里旅行,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勘探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学习目的而选择旅游。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学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故对旅游的喜爱不同。但大部分人喜欢旅游是来欣赏景观、增长见识,同时金钱是影响着多数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
二、大学生旅游的地点与时间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偏爱自然风景区,占了总人数的54%,表明大学生更愿意与大自然亲近。
其次,旅游目的地选择民族风俗区有30%左右;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繁华城市区和海滨城市区,分别约占总人数的9%和5%。反而红色旅游革命区和高校校园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
在对于旅游时间段的安排上,最多人选择的时间段是不定期,想去就去,占了总人数的56%左右,说明了大学生都喜欢把外出旅游的时间由自己自由安排,不受约束。在具体时间段上,最多人选择的时间段是国庆、五一长假,约占了总人数的52%。选择寒暑假期以及平常的周末出游的人少,分别约占总人数的20%和24%。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寒暑假的假期长,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留在家看电视看书而不外出旅游;而普通周末由于时间较短,没有充分时间做好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和旅行后的休息调整,不利于出游;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课业比较重,一般会利用周末进行复习或预习新知识,还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参加各种活动;故国庆、五一长假是大学生旅游的高峰(56%),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分配,而且还可以趁黄金周的时间休息调整。
三、大学生旅游的消费方式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约占51%;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21%;而只有28%的大学生选择跟旅游团。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在选择自助游和个人游的学生中,高年级明显多于低年级,这可能是高年级有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来自城市的学生明显多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可能与学生的个性有关。
四、大学生旅游的方式
在调查中,大学生以往出游时,出游方式选择与同学结伴而游的(约52%)占大多数,与男(女)友一起的约占21%,数字表明大学生大多数喜欢跟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外出旅游,而与家人一起(约6%)和独自一人出游(约21%)也占一定比例。在旅伴的选择上,部分人选择跟男(女)友一起去旅游,这可能是大学生旅游的一大特点。大学生正处于感情萌发的时期,与情侣同游一方面可以体验生活,增加旅游乐趣,共同解决旅途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双方的了解,培养共同兴趣、增加双方的感情。相反,选择与父母亲人同游的人很少,只占6%,这也表明大学生自主独立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大学生选择旅游地点的因素,以及个人消费水平的差异,旅途距离长短,个人爱好等等原因,影响大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出行方式。
五、大学生旅游的次数(每年)
1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我国消防技术服务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防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得到不断发展,目前主要有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电气防火检测、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消防安全监测、消防安全评估及咨询五类机构。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全国纳入监管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共2 029家,从业人员23 893人。
(1)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
全国共有738家,从业人员8 286人。其中,北京159家,浙江81家,黑龙江60家;10~49家的有13个省市区,1~9家的有15个省市区,其中内蒙古、广东、贵州和甘肃各仅有1家。在资质管理上,主要有省级消防部门备案、公告,消防协会行业管理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发证等“多元模式”。在机构性质上,大多数地区的检测机构是企业性质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在日常监督上,大多采取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部分省建立了消防检测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北京、上海、湖北等省市区消防协会采取年度审验、成立行业分会、签订自律公约、评选优秀企业等措施,实行行业管理。天津、辽宁、安徽和上海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山东、江苏、广西和新疆实行数量宏观控制。在准入条件上,全国18个省市区设定了市场准入条件,对注册资金、场所规模、质量体系以及从业人员等提出了要求。在服务收费上,全国大多数地区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收费由物价、发改委等部门制定行业性收费标准,实行指导性收费价格;有的由检测机构自行申请确定营业性收费标准。收费标准主要有按建筑面积综合指标和计件合成标准两种方式。但实际上,大多由检测单位与被检单位自行商定,浮动收费,竞相压价,市场混乱。
(2)电气防火检测机构。
全国共有576家,从业人员5 769人。其中,北京158家,浙江81家,山西42家,陕西40家;1~39家的有20个省市区;上海、安徽、福建、广东、重庆、贵州、青海7个省市尚未开展电气防火检测业务。电气防火检测机构的资质管理、准入条件和收费等情况与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基本相同。天津、辽宁、江苏、宁夏4个省市区实行消防部门备案、公告;北京、河北、山西等12个省市区由消防协会管理;吉林、浙江电气防火检测机构由质监部门发证,海南电气防火检测机构由住建部门发证,浙江有10家电气防火检测机构归属质监系统。
(3)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机构。
全国有消防设施工程施工单位5 282家,从业人员204 893人,大多参与从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工作。其中纳入监管的专门维保机构583家,从业人员7 838人,较多的有重庆321家,山东135家,新疆66家,云南32家,1~31家的有4个省市区。各地开展业务的主要形式,一是主要由建筑消防设施施工企业负责;二是建筑消防设施产品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三是使用单位或物业管理单位自行维保。收费依据是物价部门制定指导价格或企业与单位自行协商。山东、广西的消防设施维修保养机构由消防协会发证,重庆、新疆、云南6个省市区由住建部门发证;山东、湖南、四川实行分级管理。
(4)消防安全监测机构。
即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机构,全国共有149家,从业专业技术人员共2 637人。其中,山东15家,河北、山西、内蒙古、广东各11家,新疆10家,1~9家的有24个省市区,西藏没有此类服务机构。有22 785家社会单位分别联入各地系统。消防安全监测服务主要是报警联动、设施巡检、单位管理、消防监督等四大功能。目前,全国主要运营模式有3种。一是企业建设、自主运营。由企业出资建设,通过向接入单位收费维持运营。市场准入模式主要采取消防部门备案、政府批准或依托协会成立。运营推广模式主要采取地方政府发布文件公告推广和社会单位自愿安装两种。收费依据是物价部门制定指导价格或企业与单位自主协商,全国大部分地区采用这种模式。二是政府建设、企业运营。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建设远程监控系统,由协会登记注册的服务性企业负责日常运营,按标准收费。三是政府建设、部门管理。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建设,消防部门负责系统运行维护、人员管理,运营费用由政府财政全额负担。
(5)消防安全评估及咨询机构。
全国共有46家,从业人员650人。其中,上海23家,辽宁14家,山东7家,湖北和云南各1家。主要开展建筑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评估、单位消防安全等级评估、消防技术咨询以及消防设施工程施工指导等业务。5 省市的服务机构均由省级消防协会实行行业管理,收费依据是物价部门制定指导价格或企业与单位自主协商。
此外,全国还有其他类型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如上海有12家钢结构防火喷涂施工质量检测机构。
2 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国情况看,虽然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在社会消防安全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消防技术服务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其健康发展。消防安全远程监测行业由于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许多单位认为是重复投资,入网积极性不高;一些远程监控系统运营单位依靠行政影响力开展业务,少数地区存在强制入网、高收费等现象,单位群众反映大。消防安全评估及咨询行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法律需求不明确,主要由市场需要自由发展,市场自我调节,矛盾尚未突显。消防设施维修保养行业主要通过市场竞争自我调节,维保机构与社会单位签订维保合同,各自职责、权利明确,但是缺乏配套的监管措施。当前,消防检测服务行业(电气防火检测和消防设施检测)问题比较凸显。
(1)机构管理不统一。
一是审批管理乱。由于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归口审批部门,导致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先天把关不严,后天管理又无据,源头管理混乱。二是资质条件低。各地市场准入门槛、分级分类标准等不统一,对关键的技术人员资格、技术职称等没有明确规定。有的如同“皮包公司”,几个箱子、3~5人就能承接业务。三是运行模式多。主要有独家经营、全面放开、部分放开三种模式。实行独家经营的地方,垄断经营,存在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实行全面放开的地方,完全市场化,数量偏多,分布不均,恶性竞争剧烈。实行部分放开的地方,情况相对较好。四是日常监管弱。要么多头管理,要么无人管理,致使消防技术服务市场秩序混乱。一些检测机构唯利是图,不检测就出报告或只要交钱就能通过。有的地方检测机构设立行业“潜规则”,以地域划分利益范围,形成价格同盟,瓜分市场。
(2)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
一是流程质量控制不严。有的检测流程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大,甚至检测缺项漏项;有的没有原始检测数据,有的甚至编造现场记录。二是执行标准不严。多数检测只是随机抽检,没有进行全项检测,出具的报告不能如实反映消防设施运行实际情况;报告的形式、内容五花八门,用语不规范,结论避重就轻,既想获利,又想逃避责任。三是服务收费标准不一。有按建筑面积、场所类型、检测数量等设定收费标准的,也有与单位自行协商收费的,随意性较大。
(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是技术人员少、专业人才缺乏。据统计,全国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中级的占16%,初级的占15.9%,无技术职称的占61.1%。二是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低。很多高学历者或技术专家只是在服务机构挂名,或挂靠在其他机构,根本不到现场检测或指导,而真正在现场检测的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据初步统计,一线检测人员约95%为初中、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三是从业人员业务不够熟练。不少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部分检测公司检测人员业务素质低,不懂自动消防系统运行原理、系统构成,不熟悉消防产品性能,有的甚至在检测过程中造成消防设施设备损坏。
(4)法律责任界定难。
验收前检测是对自动消防设施施工安装质量的评判,检测单位对检测结果负责,如果检测存在问题,消防部门能够在竣工消防验收时及时发现,容易界定追究检测单位的法律责任。在用检测是对消防设施运行状况的定期检验,是对使用单位落实相关消防管理责任、自主确保消防设施完好运行等工作质量的判定,由于日常管理等影响因素较多,几乎所有消防检测机构都声明只对当时被检设施运行即时工况的检测结果负责,一旦遇到火灾时消防设施没有动作等问题,难以界定检测机构的法律责任。
3 消防技术服务行业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消防技术服务行业仍处于初始阶段,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消防工作社会化的现实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在消防社会化中的核心技术支撑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已成为我国消防工作社会化的“短板”之一。
(1)配套的法律法规滞后。
原公安部30号令只规定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和检测机构由消防部门核发许可证,但未明确后续监管措施;接着监管思路进行了调整,直到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颁布实施,现只确立了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管理要求,尚未出台配套管理规定,未明确管理主体和方式等。
(2)监督管理措施乏力。
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备,很多地方的消防部门放松了对消防检测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有的虽通过协会或其他行业部门予以管理,但无法采取措施严格管理,加之各种利益的介入,导致管理出现“偏差”、“失控”或“真空”。
(3)执业标准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技术标准主要有《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和《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配套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执业行为、合格判定等标准,消防设施检测等大多数都是按比例抽检,手段简单,标准不高,不能全面反映整体情况。
(4)缺乏职业资格人员支撑。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尚未建立消防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且缺乏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尤其是项目负责人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职业资格人员储备严重不足,影响了从业队伍素质的提高。
(5)执业行为不规范。
受各种市场因素和利益诱导的影响,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开展恶性竞争,不遵守相关消防法律法规,逃避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忽视信誉和服务质量。
4 加强和规范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的措施
针对当前社会消防技术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推进”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消防部门监管主体地位,合理确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和法律责任,科学设定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
(1)确立消防部门的监管主体责任。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是由消防法律法规设定以及消防工作社会化需要应运而生的,是社会消防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力量。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规范发展,不是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关注点,况且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也难以有效监管。作为消防工作的法定直接管理和实施部门,消防机构必须责无旁贷担负起行政监管职责。
(2)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社会消防安全监管制度。
首先要做好监管模式的顶层设计,使之能够既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同时又具有实效性,发挥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组织的作用,改变当前包揽式、运动式的消防安全监管模式。从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看,也是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三者相互联系的是法制,只有各自的责任归位,政府制定出台一个良好的制度,使三位能够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社会消防安全监管才能良好运转。社会消防安全管理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在消防安全管理的定位,应当在顶层制度设计中明确,才能更好地引导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切实为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服务。因此,应当加快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的立法建设,修改完善相关法规,优化消防安全监管制度,按照责权归属原则,明确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职责和应当遵循的运行规则。
(3)严格建筑消防设施使用阶段维修保养制度。
借鉴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实施建筑消防设施使用阶段检查保养维修一体化制度的有益经验,强化建筑消防设施使用阶段的维修保养。具体措施是,根据《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第61号令)的要求,通过适当修改相关消防法规,明确由业主委托具备条件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单位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维修保养,由维修保养机构出具年度检修合格报告,并在消防控制室或建筑明显位置张贴消防设施检修合格标志,接受社会监督。消防部门将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制度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重点内容。
(4)完善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前消防设施检测制度。
严格落实 “建设单位申请消防验收应当提供消防消防设施检测合格证明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消防设施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委托服务好、质量高、信誉好的消防技术检测机构承担验收前的检测任务。同时,细化检测项目,完善检测规程,规范检测行为,提高检测质量,充分发挥其前移火灾防控关口和技术把关作用,逐步实现技术把关和行政审批相分离。
(5)推动消防安全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消防安全评估涉及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等方面,能够为城市消防安全形势分析、建筑防火设计优化、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达标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厘定等提供参考依据,已成为新兴的消防技术服务行业。其评估对象复杂,专业技术性强,对人员素质要求高。目前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将是今后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进一步加强对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研究、法律保障和行业培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培育经验,适时推广。
(6)由市场需求调节引导电气防火检测。
电气故障是火灾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消防法规规定,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提交电气防火检测合格证明。但是,建筑设计技术标准要求建筑工程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特别是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高层建筑内火灾危险性大、人员密集等场所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从实际情况看,竣工验收前,建筑物电器负荷没有满载,电气防火技术检测结果不能反映真实状况,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并且室内电气线路质量已明确由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负责检验。对于已投入使用的建筑物或大型活动场所,法律也没有明确消防部门的电气质量监管责任。因此,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取消工程验收前的电气防火检测前置条件,电气防火检测业务应由市场需求自主调节引导。
(7)加快制定出台《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
应重点解决资质审批、准入条件、分级管理、行业自律等问题,并分别提出不同要求。一是明确资质审批。按照“责、权、利”统一原则,将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管理设定为行政许可事项,由消防机构实行资质审批和监督管理。二是合理设定准入条件。按照“统一标准、数量适度、分布合理”的原则,合理设定各类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着重对人员资格提出要求。让实力强、规模大的质优机构进入市场,也是行政许可条件下进行数量调控的有效手段,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防止服务机构市场泛滥。三是实行资质分级。实施资质等级划分,区分服务能力和业务范围,有利于增强企业主动做大做强的积极性,提高技术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竞争。四是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行业自律是行业自我规范和协调的行为机制,同时也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五是明确法律责任。明确出具虚假、失实文件等违法行为的具体判断标准和明确技术服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8)加强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管理。
从消防技术服务管理看,人是最核心的因素,从业人员素质将直接影响服务水平。要加快探索推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一般从业人员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实行注册消防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统一规划管理。在建立注册工程师制度之前,可采取过渡性管理措施,由各省组织对项目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考试和发证。
摘要:介绍了我国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消防技术服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管理模式不统一,从业人员素质低等,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的思路与措施,优化监管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管理等。
关键词: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监督,消防检测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公安部消防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黄友银.完善消防中介立法初探[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5):495-498.
[3]张元祥.论中介机构在消防管理中的作用及地位[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22(5):419-420.
本次调查选取了浙江省的20家企业,涉及行业有服装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贸易、商场、酒店等浙江省中小企业进入的大部分行业。
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办法。问题主要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企业录用职业院校管理专业人才现状、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企业需要职业院校培养什么样的管理人才等。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有效率为94.4%。
企业录用职业院校管理专业人才基本现状
对企业管理人员来源的调查显示,企业录用的一般管理人员中有58.3%来自于职业院校,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会聘用职业院校毕业的管理人员。
对职业院校管理专业人才的饱和度调查显示,企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当大,调查的20家企业中,有13家企业认为本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低层管理专业人才,而目前浙江省职业院校培养的管理专业人才从量上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从满意度上看,57%的企业对录用的职业院校的管理人才比较满意,43%的企業不是十分满意。不满意的方面主要有经验不足、知识不扎实、工作不努力等。62.5%的企业认为录用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缺少敬业精神和团队协同合作能力,50%的企业认为缺少创新能力、开拓能力,45.8%的企业认为缺少应变能力、承受能力、克服挫折能力,29.2%的企业认为比较懒惰、缺少学习意愿强和工作的主动性,25%的企业认为基础知识不扎实、缺少专业管理知识与技艺,20.8%的企业认为缺少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另外有12.5%的企业认为缺少外语能力。
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及要求
对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的调查显示,50%的企业缺乏生产管理人才,29.2%的企业缺乏战略规划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20.8%的企业缺乏行政运作和管理人才,16.7%企业缺乏物流管理人才,8.3%的企业缺乏财务管理人才。
企业最注重的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敬业精神、团队协同合作能力(75%),创新能力(50%),专业知识与技艺(41.67%),学习意愿和工作主动性(33.3%),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0.8%,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16.7%,户口、性别和外语能力8.3%,学生干部4.16%。
受调查企业也给出了对高职学校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66.67%的企业认为应增加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37.5%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营销知识,33.3%的企业认为应增加相应的计算机知识,29.2%的企业认为应增加人力资源知识和生产管理知识,20.8%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财务知识和物流管理知识,16.7%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行政和运作管理知识,4.16%的企业认为应增加其他知识。
浙江省管理人才需求预测
调查显示,在未来5年内,有15家企业表示需要新增职业院校的企业管理人才,尤其是熟悉计算机操作、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有2家企业表示暂无需求;有3家企业表示需要本科以上层次的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这20家企业中,共需要新增企业管理专业人才62人,其中高职层次的人才50人,占需求总数80.6%;本科以上层次的10人,占需求总数16.2%;专科层次以下的2人,占需求总数3.2%。
因此,熟练操作各种管理软件,又具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调查结果分析及启示
中小企业对高职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然很大。大部分中小企业录用一般管理人员仍以职业院校毕业生为主要选择。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切身需求调整自身的管理专业课程。
高职管理专业建设要贴近市场需求。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主要缺乏生产管理、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类人才;从企业录用高职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来看,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和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位居前列。这说明中小企业对高职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生产、营销、行政管理等岗位上,即企业希望高职管理专业学生更多地从事基础性管理工作,这也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职业院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满足其需求。
从中小企业重视的学生素质来看,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同合作能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开拓性,并保障学生能够学到扎实的基本管理专业知识。
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表示,高职院校管理专业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为企业输送更贴近企业实际、具备更强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是高职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向)
社会调查报告
专 业工商管理
年 级11秋
姓 名李贝贝----
学 号
2013年9月 18日
关于珠海泉辉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报告
2013年9月
内容摘要
我与今年5月对芜湖市大润发肯德基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发现肯德基人力资源管理在招聘环节对应聘者进行严格考核,以便录用到优秀的,最适合其岗位工作的员工。为为树立整体形象,执行规范而统一的公司管理章程,肯德基对员工的录用根据公司章程制度,同时还适当地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对员工进行录用。在员工培训过程中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计划,满足员工的个人的发展需要。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调查报告
我此次调查的公司是大润发肯德基店。调查标题为《大润发肯德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操作》。我与2013年7月通过面试进入了肯德基,并在业余时间内通过与肯德基值班经理的交流及对日常在肯德基的工作,了解到了肯德基的招聘、录用及培训,员工的福利等情况,并查阅到了肯德基的《员工管理方法》及《员工培训手册》。此次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并结合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我选择了大润发肯德基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以及自己具体的工作经历,写了这篇调查报告。通过此次实践报告,是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洗液只有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才能有一批优秀的员工,才能实现自身更长远的发展,取得更好地效益。因知识有限,只能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下面几点分析,无法做到对其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分析。
—员工的招聘和录用
企业在员工的招聘和录用中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严格的面试、测
试等,企业在求职者面试过程中全面客观地介绍企业情况、企业日常的营运情况及员工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及条件、求职者的要求,企业能为员工提供的培训、薪酬、福利及晋升空间,使求职者对所应聘的公司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以及判断自己所应聘的工作是否能够胜任和满意,这一措施的采取有助于企业选择到更优秀的员工,也有助于员工坚定自己在企业中长期任职和奋斗的决心,增加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
二.重视员工的培训及职业生涯发展,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肯德基公司从员工刚录取时就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公司情况介绍,并指导员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帮助员工确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并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发展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使员工全面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公司,系统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这样做减少了员工的流失,提示了员工的满足感。
三.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使员工业参与到管理中去
在肯德基,你经常可以看到管理层和员工非常和谐,无论是在休息还是工作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各种活动加强他们的交流,如员工PARTY、年周会等。众所周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积极地发挥。最为服务于第一线的员工,她们比管理者更了解员工的需要和需求,更能发现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肯德基工资为应在一种温暖和谐的大家庭氛围,使员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管理,如每月举办的员工会议,通过与员工双向沟通,使企业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要和进一步了解顾客的需求,是管理中的问题得意及时的纠正,更有效地促进供词的发展。
企业员工一般工作压力比较大,辛苦,可以自由支配的实践较少,肯德基的管理层在生活中多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各种方便。如:通过排班留言本,企业员工可以在留言本上留下自己在排班是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的向排班经理反映,即便更有小弟解决自己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对员工进行感情投入,如过员工家里有什么困难,尽力提供支持与帮助,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半高数以上的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其中困扰我国企业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源问题,有33%的被调查的企业表示人力资源问题对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调查研究中表明,企业中的人员流失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公司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变工作,重新就职的企业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企业,势必会给原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与冲击。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姓名:孙静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3年2月 毕业院校:宁夏大学 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姓名:懂文涛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6年5月 毕业院校:宁夏建筑学院 专业名称:建筑工程师
调查目的:为了对本地区普通高等就业生就业的生存与工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对策与建议、工作与指导。
调查方法:通过本次调查采取收集资料、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石嘴山市星凯建筑公司
调查时间:2012年5月7日
二、调查内容:
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有着调查的重要意义。调查中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内力有一定的差距。要多做一些动
手实践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业务水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具有可能越来越难的形式。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现滞后有关,体现出大学生要在今后的就业方面多做努力。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
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三)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那么该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呢?
首先应该完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1.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教育毕业生对自己认知,对社会认知,对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市场需求等应有全面的了解;学校要帮助毕业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心理承受力、合适的职业类型等,逾越自己条件或对自己缺乏信心都会使择业失败。
2.高校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国情与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坚定树立科学的、务实的事业观和奋斗观。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教育毕业生摆正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要有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在现实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其次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防止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最后就是教育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因此,学校要让大学生清楚: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的趋势只能使竞争越趋普遍和激烈,优胜劣汰,谁也回避不了,必须使个人适应这个要求。市场经济中,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适应性强,需求量大,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要以这些人才的标准加强学习和锻炼,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行为准则,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范文一: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社会资源要素和财政资源要素配置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初步界定
公共产品相对私人产品而言,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无法完全或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无法由私人提供。就农村居民的国民性质而言,应该享受同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界定同城市一样。然而,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加之农民是低收入低积累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范围界定相对城市来讲要宽一些。从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看,由政府公共财政覆盖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村组织的行政服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道路、清洁饮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江大河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科技进步(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成果的中试和推广示范)、农村抗灾救灾、农村公共卫生防疫、农村扶贫开发等。另一类是准公共产品,即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科技文化等。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现状
从目前财政支出的范围看,公共财政基本涉及了农村所有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但投入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状况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狭窄,问题比较集中,矛盾比较尖锐。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中西部地区乡村道路条件较差。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乡村道路的投入,20xx—20xx年,国家累计投入乡村道路资金315亿元(注:有关乡村道路的资料来自财政部经建司的《情况反映》),除此以外,每年财政扶贫资金中的40亿元以工代赈资金也主要用于贫困地区乡村道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农村行路难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道路交通落后的状况。目前全国有261个乡镇、5.4万个村不通公路;在全国104.3万公里的砂石路面、土路面及无路面里程中,农村公路就有92.3万公里,占88.5%;还有未纳入统计的村与村之间的简易公路约120万公里。很多地方农村公路晴通雨阻,抗灾能力低,路况差。实地调研的中西部三个县中,河南省西平县尚有29个村未通公路,已通的公路路况较差,通村公路硬化率不到30%;陕西省大荔县有93个村未通公路;四川省三台县目前公路未通村408个。
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20xx年初,我国有502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其中,2423万人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下来的,预计20xx年年底解决。其余2597万人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变化等原因新增的饮水困难人口,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实地调研的四个县中,除浙江省上虞市95%以上的农民能够用上清洁的自来水外,中西部地区三个县不仅存在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西平县有32个村没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涉及2万多人;大荔县未解决人畜饮水的村220个,涉及人口33万人,大牲畜7.5万头;三台县目前有102个村6万多人饮水困难,有4个严重缺水村和16个旱山村。除了一部分人饮水困难外,目前中西部地区很多农村饮水达不到清洁饮用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二)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注:全国资料来自财政部社保司“关于农村公共卫生问题”课题报告)
无论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城乡医疗和卫生存在着巨大差距。全国而言,在健康水平方面,农村婴儿死亡率是城镇的4倍左右,孕妇死亡率是城镇的2.4倍,农村人均期望寿命比城市低6岁,农村中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等发病率出现反弹甚至死灰复燃。在政府投入方面,1991—20xx年间,政府投入农村卫生的支出690亿元,占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农村卫生投入仅增长48.5%。20xx年政府卫生预算投入比1991年增加的部分只有12.4%用于农村。即使在东部地区的浙江省上虞市,20xx年财政预算中用于城乡医疗卫生的人均投入比例也在9:1.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严重落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服务能力低。农民就医主要是村级诊疗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相比较而言,县级医院无论在投入或设备条件方面均远远好于村级诊疗室、乡镇卫生院。村级诊疗室的医疗器材仅限于体温计、血压计等,从业人员中9.2%是小学毕业,67.8%是普通初中毕业,仅能诊治一般小病。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陈旧,中西部地区大部分为20世纪60、70年代配备的设备;卫技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1.4%,大专学历占9%。二是农村医疗收费相对较高,大病统筹合作医疗步履维艰。1991—20xx年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3元上升到79元和2891元,分别增长了6.2倍和5.1倍,而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7%。农民轻易不敢上医院,小病拖,大病扛,一旦患上重病,极有可能陷于贫困。据问卷调查,四川省三台县卢溪镇农民看病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5.31%,古井镇为8.14%,鲁班镇为10.91%,我们走访的四川省三台县几户特困户,大多因病所致,大病已经成为农民致贫的主要因素。现在全国只有10%的村有合作医疗,而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我们实地调研的县(市),只有浙江省上虞市开始了试点。
(三)农村教育方面
我国现行农村教育体制是地方负责、以县为主的体制,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中央和省市一级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高等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用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比重很低。20xx年,财政预算内农村教育支出738.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村教育支出97.32亿元,仅占13.17%。尽管近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一级财政增加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的比重。据调查,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一是教师工资基本解决,硬件设施差距很大。我们调研的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但学校校舍、设备、操场等硬件设施普遍落后。陕西省大荔县还有危、漏校舍面积3.6万平方米。20xx年开始实行“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到20xx年底,中央资金支持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兵团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总量达120亿元,改造D 类危房(最危险的)面积3000万平方米,全国中小学危房比率由改造前的9.6%下降到7.6%。二是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无法承受。根据对河南、陕西、四川的农户的直接问卷调查,农村子女上学费用是目前农户家庭最大的开支。陕西省大荔县20xx年平均农民家庭支出为7869.07元,其中子女上学2714.07元,占35%。宝鸡县20xx年农民家庭平均支出为8219.63元,其中子女上学2334.67元,占28%。四川省三台县古井镇接受问卷调查的30户农民中,上学支出占农民家庭消费支出为33.47%,卢溪镇为30.57%,鲁班镇为28.75%。有些孩子因为支付不起学费而中途退学。当地农民说“学校修漂亮了,上得起学的孩子却少了”。三是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不高。目前由于工资、住房及其他条件原因,农村中小学中一些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或流向城市,或离开教学岗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难以保证,升学率低,9年制义务教育的失学率相对较低,进入高中阶段失学率剧增,往往因考分低1分或几分需要缴上万元而失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农村就业技能培训主要由一些私人部门或机构举办,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才能参加,而大多数农民因得不到有效的就业技能培训,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就业时也只能干一些粗活、重活、脏活,非常不稳定。
(四)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尽管民政部正在研究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办法,但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只是在一些地区起步。如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已经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特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广西20xx年出台了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但上述地区农村人口只占全国农村人口16.56%,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非常低。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
目前,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已经体现在各个科目的预算安排上,但投入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有效性不强。既有缺位,也有越位。越位主要是财政供养的农业事业单位人员过多,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支出过多,一些本该由市场调节或由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投入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很低。
(六)农村基层机构运转方面
县、乡(镇)负债现象严重。实地调查的中西部地区3个县,县、乡、村都存在债务。河南省西平县目前县、乡、村债务累计达2.2亿元,其中乡村债务高达1.4亿元;河南省滑县截止20xx年底,历年滚存赤字2212万元,全县债务总计2.9亿元;四川省三台县累计赤字6123万元,全县债务总计11亿元(5倍于20xx年县财政收入)。
由于财政困难,中西部地区大多数乡镇党政机构的办公经费标准低,运转发生困难,乡镇干部工资大多是“裸体工资”,并且不能正常发放。
造成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体质量偏低、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行体制导致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二元结构,城乡投入差距明显。我国现行的体制格局是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带有特别明显的工业偏好和城市偏好,城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基本由公共财政供给,如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尽管各级财政都安排一定的支出,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总量水平还是相对水平都是很低的。据初步统计,20xx年,全国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330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3%,如果扣除国债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11%左右。实地调研的河南省滑县,总人口为122万人,农业人口为113万人,占总人口的93%。20xx年全县人均公共建设财政投入为131元,而农村人均公共建设投入为7.55元,仅相当于人均水平的5.8%。其次,县乡两级财力有限,无力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目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承担,而县乡两级财力困窘,难以提供有力支持。—20xx年河南省西平县用于支持乡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包括农村教育支出)的支出分别是1009万元、1028万元、1171万元、1013万元和1172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7%、6%、6%、4.9%和4.5%,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他各县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第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财权和事权不对称。现行体制下,中央与地方虽然划分了财权,但事权仍是模糊交叉的,特别是在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本该由上级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有的却通过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甚至村民自治委员会还承担了较多的政务,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如:基础教育、计划生育都是基本国策,涉及整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但目前这些事权主要由县、乡政府以及村承担,中央和省一级负担的比例比较低。第四,税费改革留下的投资缺口暂时还无法弥补。以前,村集体兴办公共事业主要靠提留统筹和摊派集资。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从制度上规范了农民的税赋,刹住了面向农民的各种集资、摊派、收费行为。但目前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仅能保证基层政权的运转和农村教育的需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按照国家规定每人每年不超过15元的标准和“一事一议”
三、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国家财力有限,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尚在完善之中,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一)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等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要适当,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成本问题
我国现有乡镇3.9万个,行政村69.5万个(注:中国农村经济主要数据1978—20xx,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xx),按自然村计算,村数更多。如果依现有乡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不仅需要庞大的财政支出,国家财政负担不起,而且组织成本和投入成本都很大。同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些村庄和乡镇将会合并,如果依现有乡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还会造成公共财政资源的浪费和配置失效。从日本的“并村运动”和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实践看,即使在人口密度大于中国的日韩两国,农村人口的相应集中和居住乡村的适当合并,对于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和公共财政资源有效配置也是必要的前提。
(三)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但应当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不可能消除这种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差距也是城市化的动力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所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要承认城乡差别的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逐步扭转“三大差别”,而不能强求农村道路、饮水、学校、文体、路灯、垃圾站等公共事务达到与城市一样的标准,这是不切实际和不现实的。
(四)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20xx年,我国东南发达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400美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超过了3000美元,而西部9省区的平均水平还不到600美元。20xx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309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仅为1741元。当浙江省上虞市的农民开始考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时,中西部的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还在为吃水用水发愁;当上虞市农民开始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时,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还在脸朝黄土背朝天,从土里刨食;当上虞市农民生意开始做到国外时,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还守望田野,不知道山外是怎样的世界;当上虞市农民家用电器升级换代,轿车、洋楼进入百姓家时,西平县、三台县和大荔县的农民可能连电都用不上或用不起。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差异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在制定农村公共服务和小康建设目标和政策时,要承认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这个基础上,区别对待,分类、合理设计和制定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目标、标准等指标,绝不能一刀切。
(五)财政体制和财力格局
分税制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增强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体制因素,财政体制的不完善使得财力分配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财力逐级上收,中央和省一级财力在整个国家财力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对加强宏观调控和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建设是必要的,但县乡财力薄弱,使得由其承担的农村公共产品无法得到保证。二是1994年的分税制是在当时财政收支包干基数的基础上确定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情况的变化,这些收支基数的不合理性日益突出,地区间财力差异进一步拉大。四川省三台县为2.1亿元,河南省西平县和陕西省大荔县不足1亿元,与浙江省上虞市的财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级次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客观上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不同地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选择也应有所区别。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政府财力的状况决定了这些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量力而行,尤其不能急于求成。
(六)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突出解决主要矛盾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有生理意义上的需求,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得到越来越高程度满足的问题,也有生存需要之上的发展需要得到实现的问题。发展需要不仅包括生理意义上的需求延伸,如健康、休闲等,而且包括社会意义上的需要,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社会竞争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等,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非常严重,不要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我国财政经济实力还不雄厚,解决人口和幅员面积占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农村问题,难度很大,任务十分艰巨。在思想认识上,既不能悲观丧气,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幻想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策略上,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分清缓急,有先有后,统筹兼顾,逐次解决。
四、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建议
(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上同时做文章,重点是增量调整,逐步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力度。存量调整主要是:重新配置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现有财政资源,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调整压缩粮食流通领域的财政补贴,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调整政府农业管理职能配置,整合农业财政资金,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和加入WTO 后的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农业财政资金分类,减少交叉和中间环节,提高农业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量调整主要是:认真落实财政预算内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比例不少于70%,以后达到80%以上;调整国债资金的投入比例,—20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由现在的1/3提高到2/3,以后逐步提高到80%以上。同时,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鼓励社会其他力量进入农业农村社会发展领域。
(二)合理确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
国家财力有限决定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分阶段、分区域地排出优先序。排序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先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后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先保证纯公共产品,后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设计了相关问卷对地方政府和农民的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由于财力不足,近年来县乡政府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县乡财政绝大部分财政支出主要是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开支和教育开支,农业、农村公共事业只能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在对农户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列出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育投资修建校舍、提高师资力量;减免学生上学费用;解决灌溉用水;增加医疗点、减轻看病负担;开展技术培训;解决收看电视难问题等十一项内容供农民选择。由于各地自然、经济条件不同,农民选择有所差别,但是如果排除区域性差异,农民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是道路、桥梁、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河南省农户对此问题的关注率高达100%;陕西省大荔县农户对此问题的关注率达到79.6%;浙江省上虞市农户对此问题的关注率达到52%。
二是减少子女上学费用。河南省西平县高达93.33%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陕西省大荔县87%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陕西省宝鸡县83.3%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浙江省上虞市80%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三是增加教育投资修缮校舍和提高师资水平。河南省农民对此关注率达到92.22%;陕西省宝鸡县农民的关注率达到88.9%;浙江省上虞市农户的关注率达到80%;陕西省大荔县农民关注率达到63%。四是增加医疗点,减轻看病负担。陕西省宝鸡县农户对此关注率达到90.7%;河南省农户的关注率为72.22%;陕西省大荔县农户对此关注率为70.4%;浙江省上虞市农民对此关注率达到61%。五是帮助发展生产、开展技术培训等。
(三)在政策设计上要留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接口
使农村居民享受国民待遇,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这就意味着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最初的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设计方面考虑未来城乡政策统一的需要。
(四)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乡(镇)村布局调整
进一步深化地方行政改革和农村管理机构改革,把减人和减事结合起来,逐步减少村委会承担的政务活动,取消村委会的“政务职能”,这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履行责任,避免职能下放;另一方面也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在理清“政务”与“村务”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行使自治权力,维护农民利益。
(五)针对不同地区发展实际,制定不同地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建立合理的公共产品投资分担机制
从大的区域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基本上呈递减之势,对中央、省级财政依赖程度递增,加上各地区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情况不尽相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主产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相应承担的比例要多一些。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县乡财政状况的好转,可以逐步将一些领域的发展职责让渡给市场调节和县乡政府;东部地区地方财政财力较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由省、县乡财政负担,但作为政策引导,中央财政对于东部地区应给予适当补助。
(六)建立民主参与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和“第三方”实施的运行机制
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否符合农村大部分居民的实际需求,是衡量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需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决策程序,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
转变。要从制度上确立由农民、农村的内部需求来决定公共产品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向的制度,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同时,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实行“第三方”
实施、政府部门和农民进行监督的方式,提高政策实施的质量,避免由“条条”决策,由“条条”搞“工程”、搞“行动”等不切实际的做法。
(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一、该县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情况
近几年来, 该县将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作为提高生育成本, 转变群众生育观念, 遏制政策外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规范了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了“乡收县管、财政监督”征管机制, 做到依法征收、规范管理、合理使用。
(一) 严格社会抚养费专用票据的规范管理
严格执行上级的有关规定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电脑机打票据, 杜绝了自制票据、转借票据、白条或其他票据的使用。专用票据采用严格“核旧换新制”的管理制度。
(二) 规范征收程序, 统一首次征收标准
为实现社会抚养费征收程序合法, 县里出台了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流程, 做到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县里依法统一规定了社会抚养费首次征收标准, 明确规定不得擅自降低首次征收标准, 征收社会抚养费必须建立一案一档, 建立了征收分户台账, 为续征工作建立数字档案, 对已收取的社会抚养费由各乡镇直接缴入财政非税收入专户。
(三) 加大非诉执行力度, 突出典型案例执行
2006年以来, 全县共执行社会抚养费非诉案件350多例, 拘留300人次, 执行标的款金额868.84万元, 促进了社会抚养费征收率和征收面的大幅提高。加大名人富人违法生育的查处力度, 近年来查处名人富人20多个, 个案最高征收额达15万元。
(四) 强化社会抚养费的使用管理
一是社会抚养费上缴国库纳入财政预算。该县社会抚养费委托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征收, 并及时上缴财政非税收入专户, 纳入县级财政管理。二是严格社会抚养费使用范围。根据社会抚养费必须全部用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原则, 严格限定社会抚养费支出范围, 主要是农村独生子女奖励与保险、计划生育网络的业务建设费、节育手术费、流动人口管理及服务、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计生对象后遗症治疗、宣传培训费等。三是强化社会抚养费使用监督。该县每年组织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人口计生等部门组成督查组督查, 通过强化监督, 杜绝了截留、挪用、私分、提成社会抚养费的现象, 确保社会抚养费全额纳入财政管理。四是确保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落实。近几年来, 该县出台了一系列落实利益导向工作的相关文件, 所有政策的出台都少不了资金的投入, 社会抚养费确保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落实。
二、社会抚养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县乡两级人口计生事业经费主要依靠社会抚养费
社会抚养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后, 财政按比例返还县、乡计生部门, 该县人口计生事业经费大部分依赖于社会抚养费, 来弥补财政投入不足。社会抚养费的征缴成了乡镇财政收入的一大项目, 据调查, 乡镇社会抚养费收入实际可使用财力比重, 视乡镇财力不同而比例不一, 大致在15%至35%之间, 甚至有的高达40%, 返还部分除10%返村居外, 其余部分乡镇单独核算, 返还的社会抚养费实际上成了乡镇的“小钱袋”, 任由其自由支配, 挪作他用。乡镇还存在坐支社会抚养费现象, 不及时足额上缴财政, 坐收坐支挪作他用。
(二) 县乡社会抚养费支出不合理合规易滋生腐败
社会抚养费按比列返还后除一部分用于计划生育工作外, 大部分用于招待费、办公费、小车修理及燃料费等公务支出、发放奖金补贴, 比例均达到70%以上;而用于利益导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优生优育等计生方面的支出比例较低。计生举报费票据是自制式的凭证, 支出数额大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手续简单不规范, 发放以现金方式发放, 存在虚列支出套取现金等腐败隐患。
(三) 社会抚养费征收上存在人情和腐败现象
虽然各级政府对社会抚养费都有征收标准, 但是因为政策的弹性较大, 标准幅度过大, 由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这也导致了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权利过大。同时社会抚养费征收具有一定的控制功能, 社会抚养费征收目前成为了许多政府对农民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 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户籍办理等方面, 也经常以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来控制。
三、改善社会抚养费管理工作对策的思考
(一) 强化社会抚养费管理制度建设
目前,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制度衔接配套不够, 还有空白或漏洞很多, 这是滋生腐败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健全完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制度, 明确使用范围是做好社会抚养费管理工作的依据。
(二) 保障县级计划生育事业费的人均投入
按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 社会抚养费以及滞纳金必须全额缴交国库, 并按照相关要求全面纳入地方财政收支管理中, 任何单位及个人都不得私自以任何形式挪用、截留、贪污。当计划生育经费不足, 地方政府应当以财政资金予以支撑。同时, 按照规定, 我国保障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根本目的, 就是为了保障我国人口数量的健康增长, 也是防止抚养费贪污的有力举措。
(三) 严格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和征收程序
严格执行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和程序,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通过电台媒体和网络及时公布不同层次的征收标准, 让人民群众了解目前的社会抚养费的收费标准、征收程序和相关的政策, 同时县级计生部门和乡镇、村居要建立公示制度, 定期将各对夫妇的计划生育情况和社会抚养费收缴情况张榜公布, 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 加大纪检财政审计监管和社会监督力度
健全的监督制约制度, 对社会抚养的征收、管理能够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抚养费管理质量, 而且可以有效的避免违法情况的发生。纪检财政审计部门要会同人口计生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预算管理,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树立社会抚养费“财政统管, 政府统筹”的观念。同时, 社会抚养费征管用工作要参与到社会的监督范畴, 在特定的区域针对社会抚养费的财务建立公开制, 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 通过财务公开制度可以拉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使群众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社会抚养的用途。
(五) 明确社会抚养费使用范围建立基金账户
为了能使社会抚养真正做到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 适当补偿政府的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的经费的作用。建议各级财政统筹管理, 设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计生技术服务、优生优育、计生对象养老福利基金账户, 基金由财政统管, 纳入国库集中支付, 由财政直接通过一卡通直接支付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个人, 财政直接支付到计生技术服务等相关部门, 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以保证社会抚养费能抚养对人, 从源头上杜绝挪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六) 完善社会抚养费征管网络化制度
提高社会抚养费缴交网络化的进程, 不仅可以使社会抚养费缴交效率提升, 还能够切实保障“单位开票, 银行代收, 财政统管, 政府统筹”, 从而真正杜绝腐败问题发生。通过计算机控制征收标准, 达不到征收标准就不能开过票据;通过银行代收直接缴国库杜绝基层工作人员收现坐支社会抚养费现象;通过财政统管统筹可以基层挪用社会抚养费现象, 保证社会抚养费使用合法合规, 真正用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社会抚养费是调节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及使用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征收与使用存在的问题还较为严重。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 在征收与使用过程中, 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才能使社会抚养费发挥调节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其价值得到体现, 从而推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兆琴.社会抚养费-养了何人, 费在哪里[J].审计与理财, 02期.
[2]刘芳.《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审计网》.
[3]刘雪平.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2.
[4]王义贞, 社会抚养费制度及其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 2013.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但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状况究竟如何?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需要准确和科学的数据来说明。只有这样的数据,才能使我们更有效地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和帮助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本调查由商务部《WTO经济导刊》杂志社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组建独立的调查机构进行。
1、调查对象:各类被访企业1500家;
2、调查途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记者调查组全国电话调查、Email调查、面访;
3、调查问卷: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专家团队设计,确保调查问卷科学准确;
4、访问日期:2005年3月至2005年8月中旬。
本次调查得到了新浪财经、雅虎财经、新华网、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大部分受访企业非常重视此次调查,许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亲自填写调查问卷,在此,一并向支持此次调查的机构和人士表示感谢。
由于本次调查的数据量大,详细报告正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专家团队抓紧分析中,现先从调查总量中抽取300个具有代表性的问卷作为样本,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初步数据统计并做简要分析。
二、调查结果
1、您是否听说过以下概念?
A、企业社会责任B、SA8000C、跨国公司“生产守则” D、不大清楚
调查显示,76%受访企业听说过“企业社会责任”概念,42%听说过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概念,24%听说过跨国公司“生产守则”概念,不太清楚的只有16%。该组数字表明,外向型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等概念关注度比较高,但是由于这些概念在中国还属于起步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此比较模糊。
2、您是否接受过客户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检查或认证?
A、经常B、偶尔C、从没接受过
调查显示,11%受访企业经常受到客户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检查或认证,39%偶尔受到检查或认证,半数受访企业从没接受过。这组数字表明,处于跨国供应链环节(从事来料加工、贴牌生产)中的部分企业接受社会责任的检查或认证,目前的普及面还不十分广泛,但是这种检查或者认证在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
3、您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
A、经济责任B、法律责任C、道德责任 D、慈善责任
调查显示,76%受访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经济责任,85%认为应该包括法律责任、道德责任,63%认为应该包括慈善责任。数字反映出中国企业逐步开始意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首位。
4、您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有:
A、诚实纳税B、企业伦理C、股东利益D、员工利益E、公益活动
调查显示,79%受访企业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为诚实纳税,61%认为表现为企业伦理,66%认为表现为股东利益,90%认为表现为员工利益,69%认为表现为公益活动。数字反映出各个选项相对比较均衡,其中员工利益居第一位,表明中国企业以人为本的意识逐步提高。
5、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了什么?
A、财务负担B、降低成本C、长期利益D、提高效益
调查显示,35%受访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给企业带来财务负担, 3%认为会降低成本,90%认为会带来长期效益,32%认为提高效益。大多数企业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会给企业带来长期效益,这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您认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是:
A、新的贸易壁垒B、有必要但不公平C、主要有利于跨国公司本身利益D、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E、仅仅增加中国公司的压力
调查显示,44%认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新的贸易壁垒,26%认为是有必要但不公平,35%认为主要有利于跨国公司本身利益,79%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3%认为是仅仅增加中国公司的压力。在以前进行的随机调查中,有的企业认为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也需要有所差别,认为跨国公司的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新的贸易壁垒;但大部分企业认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7、您的企业有过公益捐款吗?
A、经常B、有过C、没有
调查显示,10%受访企业经常有公益捐款,71%的企业有过公益捐款,19%没有过公益捐款。数据反映出中国企业越来越热心于公益事业。
8、捐款主要用于哪些方面呢?
A、环保B、救灾C、扶贫D、社区公益E、社会基础建设 F、其它
调查显示,11%受访企业的捐款用于环保,61%用于救灾,52%用于扶贫,42%用于社区公益,11%用于社会基础建设,13%用于其它方面。数据表明,救灾、扶贫和社区公益是企业的主要捐款项目,尤其是社区公益捐款占到了近一半,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结合起来。
9、您的企业有否设置下列管理机构?
A、企业社会责任部B、可持续发展部C、环境管理部D、公共关系部
调查显示,8%的受访企业设有企业社会责任部,8%设有可持续发展部,16%设有环境管理部,37%设有公共关系部。数据表明,中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也就是还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专门一项工作对待。
10、您的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是否考虑对方已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或其企业形象?
A、考虑B、不考虑C、不一定
调查显示,42%的受访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考虑对方的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形象,5%不考虑,53%不一定。数据表明,绝大部分的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会考虑对方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形象,只有微小比例的企业不考虑供应商的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形象。企业的社会责任或企业形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1、您的企业有否发布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公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资讯?
A、经常B、偶尔C、没有发布过
调查显示,2%受访企业经常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26%偶尔发布,71%没有发布过。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的机制,与此相比,许多跨国公司每年发布由总裁亲自签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制度。
12、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经营有关吗?
A、有B、没有C、不清楚
调查显示,92%受访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经营有关,2%认为没有关系,6%不清楚。数据反映出绝大部分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企业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因素。
13、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树立:
A、非常重要B、重要C、无所谓
调查显示,40%受访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树立非常重要,58%认为重要,2%认为无所谓。数据反映出绝大部分企业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看做是企业形象的主要标志。
14、您的企业是否从企业社会责任中受益过?
A、经常B、偶尔C、没有
调查显示,8%的受访企业经常从企业社会责任中受益,42%偶尔从企业社会责任受益,50%没有从企业社会责任中受益过。数据表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利益促进机制还未完善。
15、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您打算:
A、更深入了解B、列入长远发展策略C、不关心
调查显示,63%的受访企业打算更深入了解企业社会责任,47%打算将企业社会责任列入长远发展策略,不关心企业社会责任的为零。数据反映出所有的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视,打算更深入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甚至将企业社会责任列入长远发展策略。
16、您认为下列哪些企业应承担更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A、跨国公司B、国有垄断企业C、民营企业 D、上市公司
调查显示,77%认为跨国公司应承担更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71%认为国有垄断企业应承担更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32%认为民营企业应承担更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61%认为上市公司应承担更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数据表明,跨国公司、国有垄断企业、上市公司是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主力军。
17、您认为下列哪些行业容易面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A、金融B、零售业C、纺织服装D、食品饮料E、医药F、石油
调查显示,35%认为金融业容易面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34%认为零售业容易面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60%认为纺织服装业容易面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43%认为食品饮料业容易面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43%认为医药业容易面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44%认为石油业容易面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数据显示,劳动密集型企业是企业责任首当其冲的行业。
【旅游管理社会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旅游社会实践心得报告11-09
旅游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报告05-26
如何写旅游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1-19
旅游管理系统调查报告06-24
旅游公司管理述职报告06-09
社会调查报告行政管理10-05
行政管理的社会调查报告06-13
电大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10-28
工商管理社会实践报告07-06
行政管理社会实践调查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