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评价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课评价(共8篇)

观课评价 篇1

不知道是否巧合,我看到的这六节课,分别为三位男老师、三位女老师。我总觉得无论长相抑或是气质对于上好一节初中美术课有很大的作用,当然能否上好一节课,最关键的还是你个人的学养及对知识的理解与讲授,如果你的学识渊博,对于每堂课的知识都能信手拈来并且谈吐幽默我想那样的话你肯定会受到学生的喜欢与爱戴。下面我将对这六节课的观后做一下梳理总结: 通过观看张老师的《书法的结构之美》让我见识了张老师在书法方面还是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与动手书写能力的,本堂课他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但我总觉在有的方面还有点欠缺:整堂课给我的感觉略显平淡,不温不火,没有高潮点,语言缺乏抑扬顿挫,所以便少了语言上的美感,另外我觉得在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上也应再下点功夫,让课堂再活跃些,让更多的同学能举手表述自己的见解。

宿老师的《插花的艺术》这节课给我的印象是上的中规中矩,但不乏精彩。里面有些环节让我很称道:老师展示插花讲解明晰,还能注意学生的态度,这点相当好,不是一味的只强调自己。另外在巡视环节真正的做到了巡回指导,他能善于发现学生在制作插花时,所出现的美或不足,并适时的加以赞扬或建议,我觉得这很好的体现了真正的巡回指导的意义。再一点我觉得他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做的也不错,引导的不错,学生能畅所欲言。不足之处:语言不够准确,如在展示一小野花时,他说这花可能叫“爬墙梅”,但我觉得这花跟“爬墙梅”应该扯不上边,我觉得是一种野菊,如果实在不能确定他的名字,其实完全可以用“小野花”替代,这样可以避免错误,另鲜花插牛粪上等我亦觉得不妥。

王丽娜老师的《设计纹样》这节课给我的感觉:王老师是一位有耐心的老师,她能紧紧抓住大纲或课本上的知识,引领同学们一起体验、感受、设计,所以课标中要求的她基本都做到了。教学过程也不失耐心,对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关切,但我总觉得这节课精彩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件制作没新意,图片大都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图片。

2、学生的设计思路没有打开,在作业上就可看出,学生在设计时只能添加一点简单的线或点,并且大都没脱离开事物的本来面目。

3、老师的展示不够,所以学生无从下手,这是致使本课有些平淡的主要原因。

刘海磊老师的《大自然之歌》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老师认真、实在,对本堂课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新授部分实验法贯穿始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高涨,效果不错。课件在体现大自然美好的同时,有意提示学生对于色彩的关注,从而呈现本课的知识点:色彩基础知识。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色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异同,同时也拓展了思路。之后让学生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的参与性应该说十分积极性,并且也能够把所学体现到画面上,在最后点评环节我觉得很好的就是大多学生都能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倡议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纵观李霞老师的《图形创意设计》这节课,我觉得设计的非常不错,但由于视频音画不同步,所以影响了观感。在教学活动中,李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美术”的新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术、体验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将学生真正推向教学的前台,遗憾的是在课的最后没能看到学生的作业及点评。

以上观点仅是我认真看完这六位老师的课后给我产生的感想,如有不当,请见谅!

观课评价 篇2

一、正确把握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内涵

观课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搜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同时,通过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议课以研究为取向,鼓励授课教师大胆尝试探索,强调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对话,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研究者和行动者[1]。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来收集相关信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学自由的一种研修活动。这种方式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其基本价值在于通过明确或改进课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丰富教育教学理论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观课议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方法将不断改进,其效果也将不断提升。

二、合理设计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流程

观课议课的方法流程有很多,如何更科学更合理地设计观课议课的流程是观课议课教学评价是否能更好地引领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面完善了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流程,具体阐述如下。

(一)课前三了解———充分做好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准备

1. 了解观察主题

在教研活动开展前,我们会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提炼教学进程中需共同探讨并能全员参与的话题;有中心主题又可以进行分解,容易细化实践又可观可议的主题,确定为观察主题予以公布。既明确了观课任务,又提高了观课针对性。

2. 了解教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让观课者理解课堂教学思路与意图,有效地进行议课分析,在课堂教学展示前我们会让执教教师与观课者关于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简短的沟通说明,以便于观课者了解执教教师的教学思想。

(1)阐述教学背景,包括本课教材结构分析与重点难点、学生学情和学习状态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

(2)介绍教学预设,包括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教学活动,以及要重点解决的课堂问题,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

(3)交流教学创新,主要分享本课异于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观课者带着固化的观念来观察课堂,并促使执教者放弃迎合观课者口味的习惯教法。

3. 了解班内学生

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但为避免给学生带来压力,观课者应提前进教室,通过与落座周围的学生聊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平常心、自然的方式参与学习,观课者在观课中才能收集到更加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

(二)课中三行动———无缝切换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视角

1. 行动之一:选择

我们选择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重难点处理等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现象作为观课视角,以课程理念、理论素养、教学价值为支撑,设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观课量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观课量表、“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课量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观课量表和“重难点处理”观课量表等5个100分制的观课量表。这些观课量表的价值意义大小取决于其信度与效度,这些观课量表的设计遵循了两个标准,即信度标准和效度标准。在测量学上,信度和效度只具有统计学意义。课堂观察的信度是指在同一观察点上,观察和测量的一致性、稳定性、普遍性。课堂观察的效度是指观察结果与观察的教学特性的符合程度。高效度是课堂观察的重要特性。课堂观察若无效度,无论具有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因此,课堂观察必须首先评价其效度。

5个观课量表又分为基本观课量表和备用观课量表。其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观课量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观课量表为基本观课量表。这两个观课量表虽然观课维度和观察点有所区别,但体现的都是“学为中心”,因此,使用时,观课教师只需选择其中一个就可以了。另外的“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课量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观课量表和“重难点处理”观课量表为备用观课量表,根据教研活动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因版面限制,这里只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观课量表,见表1,其他观课量表详见浙江教学月刊社网站www.jxyk.com“资料下载”中的“原文选登”)

2. 行动之二:记录

所谓“观”,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地观察课堂中每一个相关主题的教学场景。而记录作为呈现观课信息最直接的手段,成为观课过程中的中心任务。常态下,课堂记录主要有两种方式:定量记录和定性记录。根据课堂观察量表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统计。在此基础上,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作为定性记录,包括描述(从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活动、目标、感情等角度描述)、叙述(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图式记录(用位置、环境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技术记录(使用录音、录像、照片等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2]。

因此,为提升教学评价效果,我们要求观课教师有机结合两种记录办法,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参照观课量表中的参数指标记录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真正做到观有所察。

3. 行动之三:提炼

作为观课议课教学评价活动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观课教师需对观课信息进行总结梳理,另一方面,还需结合教学实际,分析观课信息,提炼切合主题的教学困惑和教学故事,思考解决困惑的对策以及教学改进的策略,为议课环节做好准备。

(三)课后三修正———大力提升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功效

议课是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关键部分。观课是教学评价的基础,是为了发现问题;而议课是教学评价的提升,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议课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成败。为了确保议课的有效推进,我们修正了议课环节中的三大重心,大大提升了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功效。

1. 修正议课立场

传统意义上的评课,评课者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甚至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而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主张“同在共行”。“同在”就是观课者要融入其中,设身处地,站在执教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共行”就是无论作为执教者还是议课者,不置身事外,都在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中,共同开展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3]我们建议观课者在议课时多使用“假如我来教……”的话语结构,这样既尊重了执教者,又为所有教学评价的参与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2. 修正议课对象

受传统的“以教评教”思想的影响,教师们不但在听课时只关注教师行为,在评课时也依然只聚焦在执教教师身上。对此,我们提出了“就事论事”原则,修正议课对象为课堂中的现象和事件,而不是执教者个人。我们要求教师们对提炼所得的课堂现象和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其目的虽然也是为了促进执教者反思和改进,但更多更重要的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功效,帮助每一位参与者理解和改进教学。

3. 修正议课流程

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满是彬彬有礼的“称颂者”和夸夸其谈的“仲裁者”,却鲜见掷地有声的“谏言者”,更遑论胸有成竹的“实践者”!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但降低了吸引力,更是丧失了生命力。鉴于此,我们修正了简单对话式的议课流程,而改为:观课者描述观课困惑或教学疑难问题→执教者答疑,阐明意图和教学思考→观课者反馈看法→参与者共同分析教学问题,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主持者总结教研成果,布置教学改进任务。这样的一个流程设计不但把教师观课议课的重心转移到了关注教学疑难问题上,而且由于最终讨论了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落实到教学一线的行为改进上,使得教研活动的教学评价达到了真正为教学服务的功效。

三、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注意事项

(一)观课议课教学评价须始终坚持“以学论教”的思想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核心理念引领下,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最大的差别在于听课评课是以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而观课议课却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关注的焦点。“到学生身边去”成为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求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来观察、映射、反思和总结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二)观课议课教学评价须始终坚持“平等对话”的方式

平等对话是提升教学评价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消除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之间的主客之分,既能够在观课时转换角色,假设自己是执教教师来观察课堂、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又能够在议课时营造和谐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以主人翁的态度来阐述问题、分享设计、出谋划策,才能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真正抛开顾虑,畅所欲言,才能使教研活动真正达到群策群力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功效。

(三)观课议课教学评价须始终坚持“改进教学”的目的

毋庸置疑,教研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学效度。如果一个教研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大家只是和和稀泥,唱唱赞歌,走走过场,既未能发现课堂故事和问题,也未能提炼一线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更不能创设平台让大家分析讨论生成教研成果为改进教学行为服务的话,就缺失了存在的必要性。

观课议课教学评价打破了“不想在同行面前暴露自身弱点,不愿工作时被他人指手画脚,不希望有人干涉自己教学”的“私下默契”的学校教研活动状态,它致力于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帮助、指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力求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转变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认识,形成了同伴互助、共同提升的意识;转变了教师对常规教研活动的看法,形成了着力解决实际课堂教学问题的务实氛围;转变了教师对校内培训的片面认识,形成了教学业务技能、经验交流共同分享机制。观课议课更让教师真切感悟到了“观课即上课,议课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研氛围,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愿。

摘要: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帮助、指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力求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转变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认识,对教研活动的看法,对校本培训的狭隘认识。

关键词:观课议课,教研活动,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江涛.让教师在“观课议课”中成长[J].师资建设,2011(5):53.

[2]崔允漷,郑东辉.课堂观察20问答[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1.

观课评价 篇3

摘 要:观课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也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许多观课活动中,有部分教师只是走走过场,形式主义,这就使观课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从观课误区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有效观课。

关键词:观课;误区;教学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过程中观课双方(即观课者、授课者)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一、“观而不备”,须提前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现象:学校安排一位体育教师去其他学校参加观摩课活动,该教师没有做任何准备,到了时间便带上记录本边匆匆忙忙地赶去听课,赶到观课学校,刚好开始听课。

分析:上述现象中的教师并没有把观课活动当成是提升自我的教研活动,而是把这个活动当成了学校的任务安排。教师在得知学校安排外出观课后,没有做好任何准备,也没有主动去了解上课教师情况、上课内容以及教材的重难点等,只是盲目地带上笔记本去完成任务,走走过场。

措施: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观课同样需要做好充分准备。(1)业务准备。教师在得知参加观课活动后要提前去了解上课内容、教材等,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揣摩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并与上课教师的设计作比较,以提高观课质量。(2)理论准备。熟悉教育教学理论,观课者需要站在科学的教育理论高度才能客观、有效地去分析、评价一节课,才能发现课堂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以及可以适当改进之处。

二、“观而不思”,须灵活记录,做到深刻反思

现象:有的教师在观课时,比较认真,把上课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一字不落,不仅将课堂的流程、环节都记录清楚,而且把教师的语言等细节都进行了记载,整节课都在忙于记录。

分析:上述现象是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在观课时普遍存在的情况,他们认为这种观摩课一定是高质量、无瑕疵的课,可借鉴性高,所以在观课时,会把所有的流程,甚至细节都记录了下来,一节课结束,所有的时间基本都用来记录,手酸、笔伐,可就是没有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考,因此,观课活动就成了抄写课。

措施:观课过程不是盲目的记录过程,其中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优秀的教师在观课时的记录会比较灵活,且有针对性,他们记录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1)记录创新之处。作为观课者,教师应善于发现课堂的与众不同(如,教学方法、器材处理等),并反思其创新的优缺点。(2)记录值得商榷之处。课堂无法做到完美无缺,教师要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3)记录自己的思考。在观课中要边听边思考,揣摩上课教师的设计意图,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三、“观而不议”,须及时探讨,做到交流提升

现象:有些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能看出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甚至是改进方法等,但是在观课结束后却不参与评课、议课,有的虽然参与了评课,但却在评课过程中成了听众。

分析:从上述现象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观课时能认真思考,对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并能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可以说这些教师“观”出了“门道”,但是他们却没有与其他教师交流,闭门造车,观课的效果只停留在主观思考上。

措施:观课后不参与评课,就失去了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评课是教师之间思维碰撞的载体,也是向其他教师学习的良好机会,通过评议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1)小范围评议。观课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可以和周围的教师小声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2)整体评议。评课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其他教师一起互动探讨,吸取经验。(3)一对一评议。由于观课活动时间的关系,评议不可能覆盖所有教师,可以在活动后单独与上课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针对他人的评价,如有疑问或更好的意见,可与其沟通交流。

四、“观而不行”,须落实教学,做到学以致用

现象:教师通过观课活动,学习了上课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观有所获,但是在回到自己的课堂中,却没有把所学应用于自身教学,不付诸实践。

分析:通过观课教研活动,我们能学习到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及手段,学习他人的教学理念,最终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却没有付诸行动,把学习研讨的效果留在观课教研活动中,那么观课的实效性就大大地降低了,因此要学会学以致用。

措施:观课的最终目标是学习他人经验,并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没有实践就成了纸上谈兵。(1)模仿实践。观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其教学设计,自我尝试进行模仿教学,吸收并巩固创新的教学方法。(2)改进实践。根据观课后其他教师的评议以及自己的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落实到教学中,最大化地吸收众人的智慧与经验。(3)创新实践。针对原有的教学手段,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创新不同的教学设计,检验其教学效果是否更好。

参考文献:

王季华.年轻教师提高观课效能的方法与策略[J].体育师友,2014(3).

观课有感 篇4

2015年,新一轮的研修又开始了,通过研修学习,我们从中又获得了很多知识。听了六位老师的课,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先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

现就《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反思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辩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量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是在学生学完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所熟悉的归一应用题。首先,教师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复习正比例的意义;接着,情景引入新课,找信息,提出问题,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比值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把学生放在了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岳静老师对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

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比较积极活跃。学生能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并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组讨论热烈,能够主动提问,互相帮助,学习效果不错。

三、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明确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至关重要。否则就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

3.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紧密,要尽量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新引力的知识点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4.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反思中加深理解。

四、学习收获。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郭老师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几位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一;教学设计;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

二;教学过程;1,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教师能出示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亲身经历的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小数的性质,到商场去观察,用变魔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和教学互动性,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观课观什么 篇5

观课观什么——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不仅包括师生的语言和行动,也包括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

观课如何观——

1.用心灵感悟课堂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

2.关注细节

(1)观察细节。在观课过程中,教师要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因为,在鲜活的课堂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若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问题的深入研究。

(2)记录细节。观课,不能只记录标题和黑板提纲,要记录细节,因为教学就是一堆细节。细节往往最能反映教学的理念、功底和内涵。

3.积极主动思考

第一、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

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

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这一点强调的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观课的主要方法——五字法:听、看、想、记、谈

听:一听教师怎样;二学生怎样。

看:一看教师;二看学生;三看师生。

想:一想教师;二想学生;三想教学效果

记:一记听课的执教者情况;二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及细节; 三记本节课教学思路、德育渗透;四记学生活动的状态;五记对这课的简要分析。

谈:与个别学生的谈话,了解反馈信息

我的理解:

观课这样观——一条线索,两个视点,三项思考

一条线索:授课的主题或献课教师提示关注的问题。

两个视点:围绕主题所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项思考:我的启发——教师行为背后的理念;我的疑问——需要跟教师做进一步交流才能解决的问题;我的建议——围绕主题,提出更多的实现方法,发现更多的可能。

总之,观课的核心意义应该是——以了解为目的,强调全身心投入、全方位参与。

议课怎么议——

议课的态度:平等对话真挚坦诚,(献课者不回避问题,议课者不批评讽刺)

(克服:“小媳妇心态”“唯我独尊”。——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议课的方式:同在共行,发现可能

1.“假如你来教„„”“你说该怎么办?”

2.“假如我来教„„”

3.“是否可以这样处理„„”

议课的内容:议出收获,议出启示,议出问题,议出联系,议出方法,议出可能。总之,议课的核心意义是——以研究为目的,强调平等交流、开诚布公。简而言之,就是用真挚诚恳的态度,平等对话的形式,交流观课所得,包括收获的其实、思考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

议课的技巧之一:抓住两个标准

1.学生活动说

学生动起来了没有?

是不是自主地动起来了?

是内心还是表面动起来了?

2.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应说

教学资源优质利用

教学潜能有效开发

实践过程顺畅展开

有用信息动态生成发展需要竭力满足

议课的技巧之二:四个注意点

1.先大后小:先评析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再看细节处理。

2.先学后教:先分析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后再看教师的课堂教学。

3.先过程后结果:先看过程展开的充分性、合理性,再看结果的实效性。

4.先近效后远效:先显性的、现实性的教学效果,后看预见性的、长久发展的远期效果。

议课的技巧之三:八个关注点

1.关注教者个体的评价与反思2.关注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落实3.关注学习环境的和谐宽松度4.关注学生参与的情感与广度5.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感受

6.关注动态生成的资源的处理7.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8.关注教学手段的作用与额度

三、观议课的环节流程

以教研组或教师小组为单位确定议课主题 1.学习相关的理论。

2、设计观课议课记录表。

3、观课前的协商和对话.4、课堂观察。课后议课。

5、行为跟踪。

四、观课议课的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处理好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之间的关系,发现联系,探讨教学新的可能,有效观课议课需要培养教师直面问题的勇气,对自己的问题保持接纳和拥抱的态度。观课议课是一种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有效的观课议课从科学的流程开始

观议课的环节流程

以教研组或教师小组为单位确定议课主题。学习相关的理论。设计观课议课记录表。观课前的协商和对话。课堂观察。课后议课。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X》。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XX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XX是一门培养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

针对XX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XXX

七、说小结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XXX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观课心得 篇6

乌江中心小学 李凤

上周周日的晚上,本人有幸听了获得北师大版广西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一等奖的颜一红老师的《插秧》一课,收获很多。

本节课的内容为一年级下册第三主题单元“春天”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插秧》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美、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仿说儿歌;有感情朗读并初步背诵课文;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插、秧、农、民、镜、映、照、蓝”,并自主识记,重点书写“农、民”二字。

1.有效利用课件。课件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它应该真正的做到为上课而准备,凸显它的直观特点,以它为跳板让学生更简洁、更深刻、更直接的感知课文,而不是把它当做课堂五颜六色的点缀。颜老师的课中,课件很少,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乡村的自然景观及农民真人插秧图,使学生对“插秧”有了一个初步的、逼真的认识,精当有效、点到为止,真正做到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教学所需而用。

2.教师极为注意教学语言的设计。本节课中,教师的每一段话都是精心设计的,而非讲到哪说到哪。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感受到春天的美、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教师除了利

用课件的直观牵引外,还用非常优美深情的语言的引导,让学生情感体验春天的劳作之美。

3.注重生字教学。本课的生字教学扎实有效,在重点基础知识上,注重强调次数强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让学生反复看、读生字,又通过读句卡、词卡、字卡,出示字卡、同桌互检来强化。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本课的生字教学,在识字方面以听读识字、随文识字为主、拼音识字为辅,在记字方面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提示为辅,在巩固生字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合作,形式多样,学生识字热情高涨。而且在平时我看来枯燥无味的识字过程中,教师注重了课中动静的转换,间隔一定时间让学生小动、大动,始终使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状态

观课的五种视角 篇7

一、全局式

顾名思义,就是想把整堂课的每个方面都看个清清楚楚。从这种视角观课的教师,对执教者关于文本的解读、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等等方面进行全面观摩、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味道。所以,在其评课时,会从上述诸方面对一堂课进行详细的剖析。如笔者在观摩县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汇报课时,同时担负着对听课教师的培训,所以观课时就从上述几方面对这堂课进行了剖析,并充分借助这堂课从上述几方面对听课教师进行了培训,让听课教师对观课维度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二、点滴式

也就是随着教学流程的推进,相机记下自己的感受、心得、见解等,或是亮点,或是不足。这种视角下的观课,尊重执教者的流程设计,思维随着流程的推进而运转。观课时心无旁骛,重视自己的生成感受,很多时候没有去做深入思考与学理推敲,有什么想法就在笔记本上随手记录下来。一位教师执教《渔歌子》时笔者采用了这种视角观课,批注零散:“自学时间要充分,否则就是走过场”、“再大胆一点,充分利用小组学来解决”、“这是一首词,第三行打乱了‘诗韵’,这才是朗读的指导点”、“朗读指导随意,反而破坏了意境”……这有点像闲暇时读消遣书籍,一边读一边随笔作简单批注。只有将记录的教学流程与点滴批注结合起来,才能读懂听课笔记。这种视角下的观课,心态轻松,思维活跃,虽所获所感不求系统、完整,甚至不求前后思考的一致性,但往往有新颖、创造性的思维火花闪现。

三、归纳式

这种视角下的观课对象一般不是一堂课,而是多堂课。观课时,对所有的课进行对比、分析、整理,提炼出共同之处来。这有如教师评读一个班级几十份习作,从中发现共同的优点、不足,以及特别的创新点、个性点。归纳式观课对观课者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要有较好的学科素养、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学理基础等。归纳式观课的难点是寻找共同之处———共同的优点、共同的不足,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作支撑,并只有多次反复地自我经历、磨砺,才能形成这种能力。一般来说,规模稍大的赛课活动,评委的观课,特别是要做评课发言的评委的观课,就属于这种视角。如笔者在观摩本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竞赛课时就采用了这种视角,并以“做个语文人,干点语文事”为题,对十几堂课作了简要归纳———“解码”与“重构”、“这些”与“这个”、“精取”与“博舍”、“理解”与“运用”、“问题”与“话题”、“为教”与“为学”、“静”与“动”等,并作了点评。作为一线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运用这种观课形式,有意识地自我锻炼,能很好地促进自己观课能力的提升。

四、发散式

这种观课模式其视角与归纳式相反,是从一堂课发散开去。观课时,立足眼前这堂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左右逢源,发现当前课堂中普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内容的课,也就是说,观的是眼前这堂课,但思的是其他教师执教的与之同内容的课,是一种不同时空的“同课异构”,能在比对中发现与提炼异同。二是不同内容的课,听课者观的是跟前这堂课,但思的是已经听过的、储存于脑海中的多堂课,与之对接、分析、提炼出共同的优势或须改进处。发散式观课的要诀在于“发散”,要立足眼前这堂课,但又要跳出眼前这堂课,最后还得回归眼前这堂课,颇有点“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佛味。如观课者观摩的是《杨氏之子》的教学,却在结合其他教师执教文言文的课例来分析小学文言教学中的成功做法与存在的问题,考量小学文言文应该如何教,这就是发散式观课。

五、单一式

顾名思义,是说观课的目的比较单一。一般来说,观课者在观课前都会“备课”,总会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观课。单一式视角的观课,一般只带着一种目的,关注点聚焦在一个方面或一个领域,其他的信息对观课者来说都是弱信息,颇有“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只爱一种”的味道。如一位教师某段时间正在进行课堂教学细节的研究,其观课时的注意点就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其他的方面于他来说皆不重要。这种观课视角,有利于进行单项问题的深入研究,如有效提问的研究、朗读时机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科育德点的研究等,对爱研究的老师来说,是一种常用方式。

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 篇8

树立观课的五种意识

1.对话意识

对话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对话者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其次,对话强调对他者的尊重,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既可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唯唯诺诺“小媳妇心态”,又可防止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实现真实的倾听和切磋。

2.欣赏意识

观课是以对授课者这个主体的尊重为基础的。授课是一种劳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劳动,是艺术性的劳动。在这过程中,授课主体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能充分地感受到授课主体的优点,体会到授课者的成功的喜悦,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价值,即使是暴露出的问题。如果观课者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观课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3.交流意识

观课前可了解与授课相关的情况,如观课活动主题、教师情况、教学预设、学情程度等,也可以了解授课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带着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探索进行观课。有了这些交流的基础,观课时可以有较好的切入角度、层面。观课前后都应该有交流,并且观课前交流的作用往往是超过观课后交流的,但目前其作用却被我们忽视。

4.分享意识

观课者要把授课者的工作成效视同己出,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者的工作之中,才能分享到授课者的成功。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发挥观课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观课者处于被动听课的境地。

5.援助意识

任何教师对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即自己已具备某些优势,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向别人学习。带着“援助”的意识,带着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观”别人的优势“照”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可以使观课的效益最大化。

做好观课的三个环节

观课要有较好的收获,要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即观课前的准备、观课中的表现和观课后的交流探讨。

1.观课前的准备

要反对匆匆忙忙不作任何准备的观课,提倡观课者做有准备的观课。观课准备情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性的准备。观课前了解了解情况,如熟悉教材、教案、练习册,设想一下如何上好这堂课。甚至可以了解一下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班风班貌等。

第二个层次是自己先上上这堂课。备好课之后,找个班级自己试着上一下,对这堂课的总体把握会较清楚。这两个层次的工作综合起来,观课准备是较充分的。

第三个层次要以前两个层次作为基础,在征求授课教师的意见后,形成探讨的问题或主题,带着问题或主题去观课。

2.观课中的表现

观课者在观课的过程中应具备三种角色:授课者角色、学习者角色和观课者角色,而且要根据情况随时实现这三种角色的转换。

(1)授课者角色。观课者观课时,对授课者课堂的出色表现或是不足之处要客观分析,不能不顾现实情况无限设想授课者的能力而做出不恰当的判断。要设想自己就是授课者,面临课堂的某种情况时可能的处理办法,或能达到的程度,才能使判断准确,充分肯定授课者的优点,使观课有收获。

(2)学习者角色。观课者有时也可设想自己为学生,课堂上要怎样学习才能有较高的课堂效率。如今,学生的个别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地为学生设身处地,重视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能提高学习效率,做到真正地关怀每一个学生。因此学习者的角色也是观课者时时要扮演的角色。

(3)观课者角色。既然是观课,观课者角度还要贯穿于观课过程。“旁观者清”,“观课者”角度有利于冷静地对待课堂上的一切。观课者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工作,一是认真观察,注意搜集课堂上所能捕捉到的信息,特别是可视线索,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语言,因为这些现实没有“重来”的机会;二是记录,最简单的记录方式是笔录,有条件可以利用录像机技术做记录,还可以采用录音技术进行声音记录,但各种方法都有利弊,要综合使用;三是要注重深入的分析思考,以比较高的视角俯视课堂,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3.观课后的交流反思

观课后交流的焦点是课题内容、教学处理过程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但观课者、被观课者不要急于找结论,应对原先计划的内容展开探讨。观课之后的交流反思应该有以下追求:

通过交流反思,要使一堂课有新的建构。一堂课上下来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树立“问题是我们的朋友”的理念,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敞开问题,直面问题,但切忌把讨论会变成批评会。因此交流反思要有个明确的方向,与其问“你觉得这一堂课怎么样”,不如问“针对事前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你(我)想先谈哪(这)一个环节(部分)”,罗列观课的有关资料,再仔细讨论,集思广益。比如,观课和授课教师都有兴趣探讨学生能否掌握某一个课题,那么,交流反思重心就要放在:授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从“课题”的哪一方面入手,向学生提了什么问题,学生是怎样回答的,是谁回答了什么问题,教师分别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观课者拿出当时的这些情况,提出自己当初的设想,突出现在的思考,与授课者一同探究、研讨,直至“重构”和“重建”出更好的教学设计。在观课的互动中追求课堂教学的“重构”和“重建”,这是观课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目的。

通过交流反思,要使某个问题有质的突破。交流反思要处在“观课”的具体情境下,观授双方都“审视”自己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获得一种突破问题的贯通感,才能提升自己的理念,实现双赢。

一位教师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语文课,常选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讲给学生听。“讲成语故事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能保持好状态。”有观课者如是说。后来他把“讲成语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课堂上讲成语故事;二是指导学生做成语故事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课堂上播放;三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成语故事演讲。三种设计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再后来,这位教师不论作为授课者还是观课者,都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

“老师唱独角戏时,学生只需要聆听;老师是设计者时,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学生是主体;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学生也是主体。”这样的心声,是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方式的观课及其交流中,不断地审视和反思已有的经验,整合自身教学中那些带有不确定性的思维或技能,把新的理论和方法内化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中的生动写照。这样追求教学的交流反思,是以教师的成长为宗旨的。

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程度可分为五个阶段: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某种教师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突破,上升到高一层次并不容易,平时要勤学苦练,还要有某个机遇,才有可能实现。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个很好的平台,教师要用好这个机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到这个平台,在观课的过程中与各个层次的教师打交道,积极寻找和掌握新思想与新策略,拓宽自己的研究实践领域,最终获得专业成长。

上一篇:学校领导信下一篇:微信昵称女生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