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阅读心得体会(精选13篇)
《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沉船等原因逃往小人国、成人国、飞行岛国、惠桧国的故事。
小人国的东西都很小。它们对格列佛来说就像玩具。相反,格列佛就像他们的“宠物”一样为他们表演,让他们开心,也让他们担心不被杀死。小人国和成人国不仅大小相反,心智也不同。小人国奋斗多年,出轨;我国有着朴素的民俗,关于英国的历史、制度、现状有很多疑问。第三卷通过介绍五岛飞行的经验说明现代科技存在很大的问题。第四卷就更奇怪了。在惠桧国家,人和动物是颠倒的。没有钱,没有军队,没有警察,马有高贵的心,野狐是邪恶的生物。格列佛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他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恶行越来越反感,对人类社会做了无情的鞭笞。
我最喜欢的是第四卷,批判人性的丑恶,人类社会的血腥。然而,在惠桧国家,他们没有欺骗、谋杀、纵火和抢劫这样的字眼。格列佛只是让他们明白了这些话的意思。他们的社会充满了友谊与和谐。人都是善良的,讨厌邪恶的。这就是人们想象的“天堂”。
廿二日, 天稍和, 偕数友出东直, 至满井。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靧面, 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悠然自得, 毛羽鳞鬣之间, 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 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 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 余之游将自此始, 恶能无记?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古文与骈文》, 王洲明主编,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
鉴赏空间
作为游记小品文, 《桃花源记》在虚实相生中让我们摆脱尘世的喧嚣与黑暗, 走进一个桃花灼灼、清流潺潺、民风淳朴、与世隔绝的世外妙境。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则展现了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 透出了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 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表达了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读有所思]
(火龙果)
游记,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凡是游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故事等,都可以作为游记的材料。因此游记可分为记叙型游记、抒情型游记、写景型游记、说理型游记等。
尽管游记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但仍有其显著的特点,要掌握阅读游记的技巧,就必须先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首先,游记比较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比如《颐和园》一文,作者就按照游览的路线,把见到的景物依次向我们进行介绍,随着作者观察点的变化,一幅幅美景也就依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其次,描写和抒情相结合是游记的另一个特点。游记中,作者往往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就是通过对“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的描写,使人感到“眼前一片明艳”,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再次,游记的语言生动,文中常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阅读游记,第一要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路。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按“金华——罗甸——入山——洞楼——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条理明晰。第二要弄清作者在各处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例如《海滨小城》一文,作者在写“海滩”这处景物时,抓住了贝壳、渔船等具体景物,写出贝壳多而美,渔船满载而归的特点。第三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重现作者笔下的景物,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阅读游记的方法,我们才能欣赏到游记中千姿百态的湖光山色、栩栩如生的景物,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这本书讲的是16,外科医生格列佛随船航行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海岸上。当他苏醒过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自己已被细细的绳子捆住了,而周围都是比他小十二倍的“小人”。原来,他来到了小人国。后来,他又先后见了有二十米识了有二十米高的“大人”、能招唤鬼魂的“巫人”、丑陋自私的“耶胡”、聪明而高贵的“慧骃”……这些新奇的故事从各种角度,批判,讽刺了当时英国混乱的朝纲。
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阴险和野心让我重新认识到了人性邪 恶的一面,人们为了利益,为了自己,不惜干出许多骇人听闻的事来。在小人国嫉妒占据了大臣的心于是,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了主人公头上。这不仅让主人公心寒,更让我们愤怒。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国,其内部的腐 败和战争,也终有一天会将其自身毁灭。
大人国的和平安乐反衬出了英国的腐 败,虽然主人攻击力松赞英国,但大人过皇帝还是把他问的哑口无言――――毕竟,这是事实!他用自己少得可怜的几片小金币向那里的巨人讨好;他弄刀舞剑,展示自己的勇武;他和王后宠爱的侏儒闹矛盾、斗心机。但他的讨好保护人的行动又实属迫不得已——因为他随时可能被任何外在的
力量伤害。这,以显示出了英国人的虚荣,阴险。
慧马国,他遇到的不是人,而是马,但却衬托出了英国人的无知。
本书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他巧妙地将幻想与科学结合,让读者进入了一个奇幻而未知的世界。
“我”和叔叔从斯乃费火山口出发,向地心探险,途中见到了许多奇妙而不可思议的景象。
当我们进入地下40英里,叔叔告诉我,这已经是地球地壳可能的最大深度了。
根据前人的科学论断这里的温度应该达到1500℃,然而现在只有27·6℃,完全违背了科学先验知识。
这真是太不可思议,没想到这么深的地下竟然还有如此适宜的温度存在。
还有更奇妙的,“我”和叔叔来到了一个大洞穴中,此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在一个窟窿中竟透出一束阳光,我们便从窟窿爬了出去。
没想到发现了一个“世外洞穴”。
书中这样描写道:“它仿佛是由一些巨型的云团所组成的;那些令人捉摸不定的水蒸气只要遇冷凝结,就随时都能为我们降下一场滂沱大雨。”叔叔告诉“我”,这是由于地壳运动使一动植物被沉积地层下,埋到这里。
没想到在这地下75英里处,竟然有如此神秘的洞穴,真令人惊讶。
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奇妙的景象,那次我和爸爸一起爬山。
途中,我们遇到的一种奇特的石头。
他外表粗糙,好似被一层厚的东西包裹起来。
爸爸说,可能是远古时这里发生了火山爆发岩浆遇到岩石,就包裹住,冷却就变成了这样。
到达山顶,竟有个大水库,或许这就是个火山口。
成了死火山就形成了大水库。
地球的一草一木都让人惊叹不已,正如凡尔纳所说“人类对地球的了解仅限于地球半径的千分之十二范围内”,我们还需要需要继续去探索,去了解更多更多。
在暑假里,我陪外婆看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我被电视里引人入胜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于是我找来这本书,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忽听到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哗啦”钻出一个妖精,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那怪一个旋风奔上岸,来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那八戒擎着九齿钉耙......”那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猪八戒大战流沙河的过程,把八戒描述的活灵活现。再看“那妇人转进房里,只取出一件来,递与八戒。那呆子脱下衣服,取出衫儿,就穿在身上,还未曾系上带子,‘扑’的一跤,跌倒在地。原先被几根绳子紧紧绑住,那呆子疼痛难禁,一抬头那些妇人女子早已不见......”这是四圣妙计试禅心。在四圣考验师徒四人的过程中八戒借放马去要求招赘写出了他的小聪明,四圣捉弄八戒的过程惟妙惟肖,把他的贪心、脸皮厚的特点描述的栩栩如生,令人忍俊不禁。而最终八戒被绑了一夜,痛苦难熬,还遭到了悟空和沙僧的嘲笑,让人捧腹大笑。
虽然说八戒是大部分人都不喜欢的动物“猪”,认为他很愚蠢,很笨,有时他还会耍些小聪明,投机取巧,但其本质是善良的,我就是从中看中了他的憨厚老实,顾全大局,为团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的品质。
关键词:矛盾冲突;叙事逻辑;电影镜头;场景
2009年皮克斯工作室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飞屋环游记》,和以往自己擅长的短片一样,在长篇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以往短片创作的优势细节,使得这部长篇在整体的故事架构以及细节的编排上都能够保证观众的口味,获得较好的票房以及口碑。在很多人的眼里,动画电影是给小孩子看的,但在这部影片中,更多的承载的是成人世界的梦想之旅。
1.与众不同,影片半道才抖出戏剧的对立阵营
《飞屋环游记》不再像传统的戏剧故事那样从一开始就设立两个截然对立的阵营,而是随着情节的展开,在影片进行过半以后,才把伏线抖出,原来卡尔昔日的偶像曼茨是故事里激烈大战的对立面。他背负着权威和世人的质疑,一心想要在南美找到沙锥鸟,证明自己昔日的发现所言非虚。他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人物那样十恶不赦,而是有令人理解和同情的地方,试想事业如日中天的著名探险家曼茨如何能够忍受和面对世人对他的否定,更何况这种否定所对的事情是确实存在的真实,因此他所做的一切也是能令人理解,惹人同情,并非像传统的反面人物那样十恶不赦,也是一个有着些许悲剧色彩的反面人物。自从曼茨再次重返南美,他已经将人生的重心放在向世界证明他的探险家身份和探险成果的真实可靠。洗刷昔日饱受质疑的耻辱。但是因为沙锥鸟的行踪难觅,这对他而言也苦苦找寻了一生直至白发苍苍。若非卡尔的意外造访,他恐怕这一生都无法有活捉沙锥鸟的机会。正是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使得他内心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烧,誓把沙锥据为己有。尽管在人迹罕至的南美原始密林见到了自己的崇拜者,起初曼茨是有些兴奋和开心的,毕竟即使能是够使狗狗们说话的他,在很久未和人交流的时候也希望有人能見证他的事业,更何况对方是百分之一百的崇拜者。但在热情待客的同时,展现自己所有战利品的时候,曼茨也流露出强烈的杀气——对待和自己相悖的人他总是毫不留情的斩杀,冷血而决绝。
而在这之前,影片把南美洲天堂瀑布塑造成为梦中的伊甸园,所有的美景和美梦都蕴藏其中。当飞行的梦想小屋着陆的瞬间,迷雾散尽,天堂瀑布遥挂前方,美丽而梦幻。这是艾丽和卡尔从儿时就有的梦想,繁茂的热带丛林,各色奇特的植被,有着平坦顶部的山脉,光幻陆离的迷人景象,梦想和童话在此完美的统一,但是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曼茨的探险之魂成为不速之客,和这一派自然美景格格不入。无论是外形还是内部构造,都呈现高科技现代工业的冰冷和没有人情味儿,这也正如它的主人曼茨一样。
2.曼茨和卡尔的矛盾是整部影片的冲突焦点
这冲突的缘由来自何方?大抵是对待凯文这只代表美好南美的五彩沙锥鸟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曼茨的眼中,凯文只是雪耻和再次证明自我的猎物。卡尔虽然一开始并不和罗素一样喜爱凯文,但面对曼茨充满杀机的举动,仍旧对凯文动了恻隐之心,在昔日偶像面前藏匿凯文并帮助逃跑。曼茨的性格设置极其直接,一个目标性动机性都强于常人的少年英雄。在事业如日中天的阶段遭到世俗质疑,最终为了证明自我而付出一生心血,不择手段。也是一个有些悲剧色彩的人物。
其实,论境遇曼茨和卡尔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曼茨饲养的狗群,曼茨常年在外的探险家身份,曼茨的猎物陈列馆,无一不彰显他过人的猎杀技能。卡尔只是在公园售卖汽球和拍摄合影的一个普通人,有着美满的爱情和家庭生活,同时怀揣一直未能实现的、由偶像带给自己的儿时梦想。曼茨成名很早,难免自负,更何况遭人质疑的事情并非自我捏造而是事实,只是缺乏有力证据不被认可,这更激发了他为自己讨个公道的决心,在南美一待就是一辈子。这在常人来看是难以想象的,但对于曼茨这样一个视名声如生命的探险家而言又无可厚非。卡尔和他的反差在一开始就存在,与曼茨迥异的普通生活一直围绕着卡尔,他的成长伴随着和艾丽童话般的邂逅和结合,美好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使得卡尔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幸福的老去,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子女,但是也在梦想的填补下变得不太紧要。卡尔在面对昔日偶像之时最终能够坦然对峙,也经过相当的内心挣扎,这种挣扎更多的不是以往儿时梦想的破灭,而是面对是非曲直和自己固有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所作出的选择和决定。这个决定更是一种超越,对于自己既定的价值认定的一种否定和提升。也使影片的主题——梦想变得更加深刻。
《飞屋环游记》的叙事逻辑参照了传统方式,让曼茨心生歹念陷害卡尔之后最终自食恶果坠入了南美之地,导演并没有给一个确定的结果,而是以开放式结局结束。这种看似平庸的流行处理,恰恰符合影片主题的终极认定,梦想——对卡尔来说,对曼茨来说,有梦想总是好的,飞行和探险事业是曼茨的生命,他失去了自己的飞船、狗队、猎物,却给了他一串色彩斑斓的鲜活的气球,同样能实现梦想的载体,但没有曼茨曾拥有的那样冰冷。因而曼茨的坠下在于一种唤醒,对于《飞屋环游记》这样一部动画电影而言,恐怕没有比这更合适的给曼茨的归宿了。
导致卡尔向曼茨宣战不再置身事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罗素是一位不到十岁的小孩子,面对凯文被捉的事实都毅然只身前往营救。更何况是已经完成和妻子终极梦想的卡尔。当卡尔开始往屋外丢弃家里的家具陈设以便能使飞屋再次腾飞从而去营救罗素和凯文时,他自身固有的固执和坚持也随着家具放下了。这么多年的习惯和信念怎能说放下就放下?导演给了那些家具陈设尤其是代表卡尔和艾丽的两座沙发和天堂瀑布一个定格,也就是一个最有利的说明了。罗素和卡尔的相识始于罗素的造访,因为卡尔的指使使得罗素也碰巧在卡尔的屋里,二人奇迹般的携伴来到南美,罗素的活泼使得卡尔慢慢开始接受,特别是罗素和艾丽一样的口头禅。罗素对于从未有过小孩的的卡尔来说既是一个不习惯接受的对象也是一个潜意识里特别钟爱的元素。这样一老一少的组合使得情节进行的合乎情理并能够多层次并行。相处而生的情感是卡尔向曼茨宣战的最可靠源动力了。
3.《飞屋环游记》最具回味的设定,是影片的主人公卡尔的转变
首先在传统的价值判断中。一个80岁的老人不太会成为编剧架构故事的主角。摆脱了观众既定的印象:影片的主角应该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但却锁定为一个耄耋老头,职业身份都很普通。这使得故事需在整合上需要更现功力。所以,如何使卡尔的飞屋环游成为一种合理和可能,无论是逻辑方面,抑或是人物行为的源动力,必定成为整部影片主题叙事的中心。
正如传统价值观的认定,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把对家庭、爱情、事业作为生活中奋斗的核心,卡尔的飞屋环游计划显然打破了这一点,因为卡尔所出的客观环境使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成为合情合理:和妻子的结缘于共同的梦想、婚后没有小孩、终于排除一切阻挠准备去梦想之地妻子却离他而去。固守和妻子共同打造的家本来故事就这样平静发展,没有涟漪,但是却因拆迁引发的纠纷把卡尔“逼”上了飞屋旅行之路。一个年逾古稀的白发老人是有多大的动力才能有这样疯狂地举动,这比发生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人身上要更加疯狂。也更贴合主题——梦想是不分年龄的,梦想对所有人都很重要,梦想有着超越的能力和力量。最不可能发生在卡尔身上事情发生了,故事的强烈戏剧元素紧紧的吸引着人们,牵动着观众关注接下来卡尔将带给我们一路怎样的历险。
梦想来是普遍存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只不过有些人淡化了它有些人实现了它,梦想通常很美好,但往往遥不可及,和现实相距甚远,能满足我们人生的遗憾,所以才会引得人们奋力追求。当一位卡尔这样一位看起来只用颐养天年的老人都能鼓足勇气奋力一搏的时候,试问我们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位曾经怀揣美好梦想的观众怎么会不被他感动从而认可他呢?
4.动画电影中最常见的一定是夸张的故事和情节在此片中也比比皆是
动画电影正是借用这种夸张的表象,用想象完成了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情节。弥补了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和缺失,从而完成一种理想的实现和观影心理的满足。《飞屋环游记》中最核心的部分——会飞的房子,依靠动画这种形式作为载体,显得合情合理,皮克斯在创作飞屋飞行的那段戏时,曾经科学的计算过要用多少数量的氢气球才能使房子飞翔漂浮,最终另外夸张的动作戏以及人物形象的设定也是点睛之笔。
影片末端的最终对决的戏份,把剧中对立人物分成三组来叙述,道格和阿尔法、贝塔等,卡尔和曼茨,狗狗飞行队和罗素。在这一场大战中,激烈的空中之战以及两位老人颇具特色的格斗以及道格智斗狗狗,让人在捧腹的同时也大大过足了眼瘾。不禁为造型可爱的诸位主人公身陷险境暗暗捏了一把汗。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也极富特色。卡尔的方正,艾丽的秀美,罗素的圆润,曼茨的阴冷,凯文的斑斓,道格的喜感。所有人物的造型比例都非正常成年人,而接近儿童的三头身。使得故事充满童趣和亲近感。人物的外在形象也和性格紧紧勾连,是性格的外化。卡尔是一位执着顽固的老头儿,皮克斯赋予了他方形的面庞、手指、手掌,搭配正圆的鼻子,饶有趣味。小学生罗素浑身上下就是一个圆字。蛋状的脑袋和身躯,配上黑黑短短的眉毛和眼睛,活脱脱的喜剧元素的集合体。浑身上下布满一个专业户外探险家应有的所有装备,身为对立面的曼茨,三角的鼻子和脸型,显出性格的压抑和阴郁。飞行皮衣也使他更加专业。凯文作为梦想天堂瀑布的沙锥鸟,有着热带动物特有的斑斓色彩,这让她在开场戏中就一下从原始绿林中跳脱出来。加之灵动的身手和对罗素的喜爱,使得一出现就赚得观众眼球。道格的原型是黄金猎犬,但在造型的时候给它加上了个圆乎乎的大鼻子使得他更多了几分玩具犬的可爱并和他随和的性情极其吻合。
孙悟空,许多儿童的偶像,他乐观,聪明,勇敢,充满了斗争精神;然而与孙悟空相应成趣的是他的师弟猪八戒,他身上有许多的小毛病,却也有许多的优秀的品质;和孙悟空,猪八戒这一猴一猪比起来,第三为土地沙和尚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配角;唐僧虽说是取经的领导人,却总是太慈悲,不分清红皂白地训斥孙悟空,不明不白地就掉进了妖怪的陷阱。
这部名著给了我很多其实,那就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愿望,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必须艰苦奋战,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不可知难而退。我们只要踏出了第一步,那么就要去走第二步,第三步……记得我参加过一个演讲比赛,知道老师不是说我这演讲的不要了,就是那出错了,气急败坏之下,我做出了一个过后让自己后悔的决定,那就是退出比赛。想想<<西游记>>里的四个人,再看看自己,多大点困难,我就不够勇敢地去克服,去战胜,怎么可能取得成功?
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吧!成功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西游记阅读心得大全9
这个假期,我重读了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名字叫《西游记》。我以前读过这本书,但我仍然对它感兴趣,读得不厌。而且每次看这本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以前最喜欢孙悟空。他能换七十二个。他会翻筋斗。他擅长武术。他讨厌邪恶。我也喜欢沙和尚,他诚实、勤劳、忠诚。我最不喜欢猪八戒。他懒,胆小,动心。我也不是很喜欢唐僧。看到他就让我想起了学校老师,每天没完没了的唠叨。
这次我重读了《西游记》,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我有点理解唐僧的行为。唐僧原本是个虔诚的和尚。他自律,信仰坚定,但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三个性格不同的弟子。作为一个大师,他不会在意自己的弟子有没有问题,但他真的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的学者。所以除了言行举止,他只是不停的唠叨。大概,他也相信穿滴水石的道理,而正是这一路的跋涉和唠叨,让调皮高傲的石猴和懒惰的八戒,终于坚持到了西天求正的结果。
重读《西游记》让我意识到,对于老师来说并不容易。唐僧只有三个徒弟,这让他很头疼。我们老师每天要面对30多个学生是不容易的。都说81难。我们老师一个学期不知道要解决多少危险,学习,身体,师生关系,包括和家长的各种问题。唐僧不容易做,老师更难。以后我觉得要好好学习,少犯错误,让老师放松。
一、唐僧师徒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三个徒儿本领高强,为什么听话与唐僧呢?并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佩服的五体投地呢?我觉得有以下几大原因:
(1)唐僧虽然没有降妖伏魔的本事,但他毕竟是取经使者啊,有着一定的权力,据说还是仙胎投身,与观世音菩萨有染,上有靠山,下有脚力,更得观世音菩萨的紧箍咒,所以敢不分青红皂白,对有正义感的孙悟空进行一票否决,对另两个徒儿有杀鸡敬猴的威力,以制他们也不感乱来,要想出头,嘿嘿没门。
(2),孙悟空是石胎投身,不吃人间烟火,更不懂人间的道理,不知人间的尔虞我诈,当时大闹天宫的那些英雄气概荡然无存,一心想立功求德,重翻天庭做个仙官,于是一路锄妖降魔,不料碰到唐僧一路是人妖不分,一路就是不让悟空能够有超越自己的机会,于是悟空只能对唐僧一路拍马奉承,以至磨掉了锐气,降妖时还得求曾经是自己手下的败将——天兵天将来帮忙了,创新精神全没了。
(3)八戒以前是天上的天蓬元帅。想必本领是不同凡响,既然是元帅,自有他的能耐,然而,由于酒后误事,是个好色、好贪、好懒、好馋的四好之徒,到了人间还不改之恶习,给人家抓住了把柄,也就得乖乖的听话了。
(4)沙和僧是任老任怨的老好人,一路是我挑着担,我牵着马,一路坎坷,一路风沙,几番风雨,几番劳累,不敢越雷池半步,是个说一不二的人,是个最得领导欢迎的人,永远也不会超越领导,爬到领导头上的人。
想来想去,这是吴承恩老前辈的极妙组合,这样的一个极妙按排,使得这样的一个班子,一个集体,永远是谁也不侵犯谁的利益,个个安份守纪,无需创新,无需拼搏,遇难有观世音菩萨保着,成功了是自己成绩,取经回来,则顺理成章的上天成拂了。
二、妖魔为何吃不到唐僧肉
唐僧师徒去西天去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几番生死,几番磨难,前后因果皆为唐僧肉而起,唐僧肉实为人间,因为与观音菩萨有染,据说是仙胎凡体,尝一尝,品一品,有长生不老的功能,所以实在是有无穷的诱惑啊!八十一难,为何妖怪总是吃不着呢?我总结有以下几大原因。
其一,妖怪太讲排场,总想搞个什么仪式,只是缺少红绸子,不然搞个什么现在流行的剪彩还真是风光呢!这个请姥姥,那个请舅舅,还有什么七大姑、什么八大姨,少一个不行,那豹子精收了师徒的兵器还要搞个什么兵器展览,结果是错失良机,给孙猴子有机可乘,唐僧肉没吃着,反到丢了性命,实在是可悲啊!要是捉来就宰了,吃了,那孙猴子总有天大的本事,那天兵天将总有天大的法宝,又有什么办法可救呢?
其二、怪只怪那妖怪太讲卫生,吃一口就能长生不老的,为何还要洗一洗,泡一泡,说是要去去腥味,去去臊味,还要饿上一饿,排掉体内垃圾,吃一口不算,非得次整个的,吃还得吃出个什么样式来,什么蒸啊,炒的,如果在现在吃唐僧肉,也许还会搞个什么满汗全集,搞个什么人体宴呢!
其三、是妖怪贪心太大,捉了一个唐僧就够了呀,却偏偏还嫌少,还要把猪八戒,沙和僧,孙猴子一起捉齐了一道吃,可是那猴子就不好对付了,说是不捉到那猴精,吃下去也会不安心的,怕呢!其实是当了妖魔,做了亏心事,怕半夜鬼敲门啊!于是,这些妖怪都只能白白地馋了一回,最终命丧于金箍棒下。
其四、有些妖怪还有些热爱生活,有点想修炼成仙得道,心地不是太坏,捉了唐僧并不想吃,总是想风风光光的,体体面面的成回亲,做回夫妻,也难怪啊,谁叫那唐僧长得如此美貌呢!确实是个美男子,那个女妖不动心呢?如果也来个到手就搞定,破了那唐僧的处男之身,那唐僧又能如何呢?都是仪式害了她们,假如那唐僧是个女的,长得貌如天仙,我想,那些妖怪门也许不要长生之道,也要与那貌如天仙的女子了,恩爱一番,云雨一番了。
细细想来,那吴老前辈还得感谢那些妖怪呢,不然的话,要是拿来就做掉,也许写不到十回二十回就写不下去了,那名著就胎死妖腹了,是妖怪的贪、色和面子问题成全了他。
沙僧是一个对师父言听计从忠诚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憨厚诚稳,他沉默踏实,他刚毅木衲。如果人们要找一个忠实而不会背叛的朋友。他一定就是合适人选。看着他挑着别人“扔”给他的负担—行李。我就觉的他真的是太憨厚了,他真的很会吃苦,让人敬佩。
唐三藏,一个被称为圣贤的人,他拥有着常人不曾有过的慈悲行为,让我很感动,但是他的缺点就是在于不相信自己的徒弟,他不相信孙悟空的话,可以在三打白骨精看出。对于自己的爱徒竟然不相信。这怎么可以作为一傅呢?对于徒儿最基础的信赖都没有,真让人……可是他也有他的好。他的头脑非常聪明,会从别人的立场来为他思考。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就是这么一个高僧。
猪八戒,他可是一个肥肥胖胖的猪妖。可是他可是一只心地善良的猪妖。他虽为僧侣,可是还是吃肉,那可不是吗?他若像他的师傅那样能够不吃肉,只吃蔬菜,也不会那么白白胖胖了。他喜欢和猴哥对着干。所以说他有点调皮。不过他贪恋美色,因而受到了菩萨们的惩罚,这件事的教训终于让他改掉了坏毛病,也让他变的可爱了!嘿嘿
《西游记》里主要是将沙僧带领孙悟空,猪八戒,悟净三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头上戴有金箍咒,沙僧一念经孙悟空就会头痛。这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用手撕开,带有紧箍咒只为唐僧能让孙悟空听话些,孙悟空一身黄衣,拥有火眼金睛的能力,所以能看清妖怪的形态,其中不免误会。
再说这猪八戒,肚子大又圆,好吃懒做,是老二还非常喜好美人,有时会被美色所误,在救沙僧,没有孙悟空主意多,不若孙悟空聪明,所以说老大就是老大,老二就是老二,当初猪八戒为老二时还是有些不服,最后还是情愿,猪八戒的武器就是个靶子,战斗能力还是杠杠的。
悟净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挑着两个大箱子,里面都是经文之类的,悟净耳朵很大,带有大耳环,皮肤有些黑,人有点胖,但是为人老实,对沙僧也很忠诚,耐苦耐劳,唐僧长那叫一个陌上人如玉,要不然哪来那么多妖精抢他,为人很善良,跟妖精们正好相反,正所谓正负得正所以妖精很喜欢他当然除了和女儿国国王,他们兮兮相惜。而他的那匹小白龙,化成坐骑,威武高大,但是武力值为零,要不然怎么只是个坐骑呢。
我记得有一次,沙僧一行人行到山里,有一貌美如花的女子,说自己父母双亡,这就是唐僧和孙悟空之间误会之大的源头。白骨精化成这一女子说因而在林中居住我到上山采花不小心伤到脚,希望僧人一行帮帮她,呜```,但是孙悟空一眼局看出她是个妖怪,差点没把那一妖怪打的一命呜呼,唐僧被悟空一顿念咒,气死他了,回花果山当美猴王去了,猪八戒去追,等回来,只有马和悟净,师傅被那白骨精抓走了。孙悟空是兄弟三人最后合力救出了师傅,二人重归于好,在之后的打打闹闹之中取得真经。
《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代社会,其影响力依然十分深远。1985年,《生活》杂志作过一次读者调查,这部小说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总票数排名第十一位,这足以说明它的影响力之大。这部小说堪称英国乃至世界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在感受作品深刻的讽刺内涵的同时也要看到作品本身的一些局限性,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各人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总之一句话,要辨证地看待每一部文学作品,这才是科学的阅读态度。下面就主要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三方面来了解一下。
《格列佛游记》一书的人物形象
要想深入理解《格列佛游记》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首先就要从人物形象上进行分析,特别是本书的主人公格列佛,因为他是贯串整部作品的主线,他不但是故事的直接参与者,而且还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
格列佛是一名医生,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善良、正直,而且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和道德评价标准。由于格列佛在行医的过程中不愿做出有违医德的事情,所以他的生意清冷,以致生活艰难,不得已当了一名随船医生,踏上海上的冒险之旅。由于他的善良,他甚至遭到小人国君臣的猜疑和迫害。
他是一细心的观察者和深刻的评论者。格列佛的所到之处,他不仅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而且还细心观察当地的政治、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状态等情况并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将这些情况跟自己国家的情况作比较,从而做出比较冷静和客观的评判。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格列佛在作品中的评价功能也在不断增强。第一、二卷中,格列佛主要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中间插入一些评论,而到了第三、四卷,他已经逐渐从“参与者”的身份向“旁观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一个比较纯粹的叙述者和评论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格列佛已经超越了“一个具有批判意识的资产者形象”,成为了一个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个人价值标准的社会批判者。此时书中的格列佛俨然已经成了作者斯威夫特的代言人,格列佛的评论多少反映出斯威夫特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主人公的批判视角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在小人国中,他相对来说体形巨大,而且心地善良,跟小人国那些心胸狭窄的人比起来就显得更高大了,所以作品所采取的批判视角是俯视的。而在大人国的皇帝面前,格列佛的视角是先平视后仰视。通过与皇帝的争论,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文治武功和辉煌历史实际上是“一大堆阴谋、叛乱、暗杀、屠戮、革命或流放”,从的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在飞岛国中,格列佛是一个旁观者,他接触到了政治、司法、科学、文化等领域中的种种丑陋现象,由此而开始反观自己国家的显示,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暴露和批判。而在慧骃国中,格列佛是一个内省者和人类社会的彻底的批判者,他虽然继续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抨击与批判,但讽刺的矛头已经指向以“耶胡”为代表的人类自身的劣根性。作者在塑造其他人物形象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人物各有特色。虽然这些或多或少都承载着一定的讽刺或影射内涵,但人物本身又是一群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这些形象无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作者还借格列佛之口为我们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如小人过皇后的怨毒、大人国皇后的和蔼可亲、小保姆葛蓝达克利赤的善良、飞岛国贵妇的怪癖和慧骃国女“耶胡”的情欲等,无不让人找到显示的影子。
《格列佛游记》一书的艺术特色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儿童可以把它当童话书来读,而且在很多时候,这本书也是被当作儿童文学来接受的。成人则往往从书中的讽刺角度来看的。当然,在文学
史上,《格列佛游记》是以英国最优秀的讽刺小说而著称于世的。我们之所以可以把它当童话作品来读,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很多儿童读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
1、想象与现实相结合。书中所描绘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都是作者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而虚构出来的童话般的世界。但是,作者的这些奇幻的想象又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很多细节刻画里找到现实社会的影子。例如格列佛用尿浇灭皇宫火灾、一只手就把敌国的舰船俘虏过来了等细节,在作者的精心构思和细致刻画下让人感到一定的真实性。从整体上来说,作品通过对冒险之旅中的环境和人物描绘,结合真实的细节刻画,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2、夸张与写实相结合。书中的人物和动植物形象都是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夸张而成的。小人国里面的人物和事物属于缩小式夸张,而大人国里面的事物则采用了放大式夸张。飞岛国采用变形式夸张,而慧骃国则是逆转式夸张。书中还采用了漫画式反照手法,使得作品的思想性更加深刻。比如小人国里的人的“小”不仅仅是体现在外形上,而且还体现在心灵的卑微。他们的勾心斗角、猜疑、妒忌、夜郎自大,小小国家却妄想称霸世界。作者用“航海日志”的形式,将一个乌托邦的故事讲得好象真有其人其事,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戏谑性的效果。相对于儿童来是说,《格列佛游记》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文学的海洋里。在一定程度上说可以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对于成人来说,他们读《格列佛游记》更多的是从作品的思想性方面来看的。因为童话趣味性只是作品的表征,作者通过强烈的讽刺和批判,寄寓着作者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如果成人的阅读欣赏都还停留在作品的童话趣味性层面的话,未免也太肤浅了。
《格列佛游记》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就是尖锐、犀利甚至冷酷的讽刺。这种讽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只有充分把握作者的讽刺艺术,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部名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髓。
《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手法主要表现在:
1、戏拟。在书中,作者不仅把讽刺的目标指向现实的丑陋世界,而且还试图颠覆固有的文学艺术样式。人们都很熟悉《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书中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讲的也是出海漂流的故事。在这一点上,《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有很大的共同点,但不同的是斯威夫特不仅最终否定了鲁滨逊式的个人奋斗计划,而且还对人类自身劣根性的否定和唾弃。斯威夫特正是通过这种戏拟手法,建构起了一个庞大的象征体系和强烈的反讽语境。
2、象征、影射。象征和影射手法在讽刺类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格列佛游记》全书分四卷,每一卷都有不同的象征寓意:第一卷“利立浦特游记”中的小人国象征英国社会及其政治生活的卑鄙、渺小、琐碎;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游记”中的大人国则象征着崇高、神圣的理性之光;第三卷“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中的飞岛国象征着英国等大国欺凌其他弱小的国家,在别国实行霸权主义;第四卷“慧骃国游记”中的智马和耶胡分别象征了理性和愚昧。在具体情节的描述上,作者也常常使用象征和影射手法。比如小人过中的高跟党和低跟党、大端派和小端派的争执,就影射了英国社会的政党和教派之争。当然这种象征和影射的对象并不仅仅是英国,而是整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就象高尔基说的:“斯威夫特是面对全欧洲的,可欧洲的资产阶级却认为他的讽刺只是针对英国。”
3、反讽。“反讽”是讽刺性作品基本表现手法,一般是通过“言”与“义”之间的张力来达到深刻的讽刺目的。《格列佛游记》一书主要采用两种反讽方式:一是在叙事手法上,制造“表层话语”和“深层意蕴”之间的张力。有种“顾左右而言它”的味道,换句话说就是小说在叙述事情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是客观而又不动声色,但事实却可能和叙述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二是在具体的叙述语言中,大量运用修辞。作品里面有很多是运用正话反是说或反
话正说的反语修辞法。
4、对比和夸张。在作品中使用对比和夸张,一来可以使小说情节更显一种浪漫性,增强阅读趣味;二来可以增强讽刺的力度。比如在大人国中,国王的高大形象与“我”的渺小身体进行对比,同时又通过对大人国国王开明的统治和“我”所在的英国进行对比,更显得英国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夸张和对比在作品中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在夸张中进行对比,又以对比增强夸张的效果。
《格列佛游记》一书的思想价值
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批判和讽刺的矛头,不仅仅是指向英国,而是指向18世纪前期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学等领域中存在的腐败、丑陋的现象和诸多的社会矛盾。小说不仅对英国统治者的对外疯狂掠夺和对内疯狂镇压的反动政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且还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的文明史进行了冷静的反思与检讨。它的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
1、它是一首发人深省的“政治讽喻诗”。强烈而又浓厚的政治讽喻性是小说的思想基调。故事中的人、事、物无不有所指:利立浦特——英国
不来夫斯古——英国当时的主要对手法国,小人国高跟党和低跟党的党派之争等等。作者用浪漫的诗般的手法,将深刻的寓意隐藏在故事中,这就需要读者们细心去发现,细心去揣摩了。当然,我们说的“各有所指”并不一定是确指,所以读者们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
2、它是一部“警世通言”。作者借格列佛之口,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等几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等方面描述,一方面是参与者和评判者,而另一方面又是被评判者和反思者。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讽刺的矛头逐渐指向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作品要警醒的已不仅仅是英国人了,而是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的人。即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作品那力透纸背的思想深度对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发。
3、它还是一份人性的矛盾斗争史。在作品的最后一卷,“慧骃”和“耶胡”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类别,前者是奴役者,后者是被奴役者;前者象征理性,而后者则象征着愚昧。“耶胡”的所作所为是人类劣根性的深刻体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人性的痛苦思索。
格列佛四次出海历经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四个岛屿,遭遇的奇幻经历让我觉得神奇有趣极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飞岛国和慧骃国。
飞岛国这是一座浮在空中的飞岛,里边的人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格列佛在这里遇到许多贵族、科学家和名人,但是却与历史记载大相径庭,研究的东西也让人匪夷所思。慧骃国的经历让格列佛一边惊叹慧骃国国王的理智贤明、勤劳勇敢、仁慈友爱、公正诚信,一边又感叹耶胡的贪婪、无信,嫉妒的丑陋。期间,栗色小马对格里佛的帮助,又让主人公坚定了助人为乐的信念。
格列佛的海航经历离奇、惊险又有趣。故事主人公格列佛勇敢善良,乐于助人。每每遇到危险总能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危险。
他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要勇敢的面对。教会我,对人对事应该更加和气,互助和真诚。我觉得这种可贵精神犹如“多彩之光”,必将照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将黑暗带走,把世界变得更加灿烂!
【《格列佛游记》阅读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格列佛游记》阅读答案10-15
格列佛游记阅读指导10-21
优秀格列佛游记看书心得06-09
格列佛游记名著读书心得笔记11-08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心得感想12-26
格列佛游记问题10-04
格列佛游记名著题05-29
格列佛游记每章概括07-09
高二《格列佛游记》读后感07-01
读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