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教育发言稿(推荐8篇)
——潍坊外国语学校开展“感恩父母、回报社会”亲情教育进校园活动总结
潍坊外国语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在注重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道德。感恩教育因其鲜活的德育特质成为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概括起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了感恩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创新德育活动,启发学生感恩情怀。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通过爱心传递信笺活动,为学生和父母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教师节期间,我们发起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并将优秀稿件在每周一的国旗下演讲中宣读,即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怀,又激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国庆节假期期间,我们开展了以“我小时候的故事”为主题的学生采访父母活动,让学生翻看自己童年的照片,请父母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借此促进亲情沟通,并引导学生认识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促进感恩情怀;10月中下旬,结合团区委开展的“亲情教育促和谐”活动,我校深化了活动内容,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孝敬长辈,我最好”“小孝星”评选活动,深化了亲情教育,促进了家庭和谐。另外,我们还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活动相结合,邀请专业心理辅导讲师到学校开展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结合常规要求,强化学生感恩习惯。我们利用“家校联系卡”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日常沟通,从学生日常的各种行为习惯入手,强化感恩意识以及勇于表达、及时表达的行为习惯,最终将感恩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是利用各种媒介,营造校园感恩文化。学校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板报画廊、国旗下讲话、校报校刊、校园网站、广播站等传媒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实施步骤,着力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四是借助教育科研和课堂改革,挖掘感恩教育资源。我们结合承接的潍坊市教育局重大课题“和谐师生关系” 的研究,拓宽教育途径,扩展教育内容,积累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市教育局的奖励,为今后感恩与和谐教育的持续开展积累了一定经验。平时,我们还高度重视课堂作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深入挖掘了各学科中隐含的感恩教育资源,将感恩教育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五是重视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回报社会。感恩之心不能仅仅局限于回报父母,还应该胸怀万物、情系苍生。我们通过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广博的感恩情怀。其中,“1+1爱心助盲童”活动、“手拉手爱心捐助”等活动引起了潍坊各界媒体的关注。
六是借助家长学校,拓展亲子互动内容。我校作为潍坊市首批家长课程试验学校,结合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发动家长积极参与“牵手两代”家长课程的学习,鼓励亲子互助。11月10日,潍坊教育学院心理学专家们专程到校开展了“我的秘密花园”感恩亲情教育,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率高,热情高涨,教育效果显著。
自实施感恩教育以来,我校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家长学校良性互动,学校风貌焕然一新。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感恩父母、回报社会”亲情教育进校园活动,建设更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潍坊外国语学校 2007年11月16日
实施感恩教育 推动德育创新 促进学生发展
——开展“感恩父母、回报社会”亲情教育进校园活动总结
一、在阅读中体味亲情
1. 品读课文, 感知亲情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是表现人间最真、最美的亲情的, 语文课上,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和教育功能, 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课文, 品味作品的语言, 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 课文里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就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老师应自然地恰如其分地予以点拨, 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亲情的基础上, 可抓细节潜心研读揣摩亲情。本文可抓住父亲疼爱儿子这一中心, 重点品读分析“望父买橘”这一细节, 并联系文章前面交代的背景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 通过这些描述让学生获得情感共鸣。语文教学中亲情教育要诉诸情感, 通过形象感染感化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像一条长长的河, 一直流淌在儿女的生命中, 浸润着他们每一个成长的足迹, 以培养学生尊敬父母、热爱父母趋真挚情感。
2. 联系生活, 回味亲情
语文是知识技能的传授, 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 进行着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 建构起自我意义, 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改造和转换, 优化自我主体品质, 完善自我。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适时拨动学生的亲情之弦, 与文中的主人公作对比以产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 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正如王元骧所说:“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 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 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 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绝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1]我们应该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最能感动学生的那些因素, 用以扣击学生的心弦,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他们身心受到感染, 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使学生在感动中受到感化。如, 亚米契斯的《小抄写员》写了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 深夜等父亲睡下后偷偷起床帮助父亲抄便条的事, 甚是感人。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如此理解父母的艰辛, 能主动分担家庭责任, 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以启迪, 为我们树立榜样吗?我们今天条件好了, 很多同学不理解父母的艰辛, 处处依靠父母, 甚至连举手之劳也要父母代劳, 稍有不如意就与父母吵闹, 养成“以自我为中心, 人人为我”的自私自利习惯, 不知道关心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 造成亲情观念弱化。和叙利奥相比, 我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 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 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亲人, 逐渐丧失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培养孩子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 是丰富学生个性、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需要, 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3. 阅读延伸, 加深体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阅读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外, 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如, 朱自清的散文充满真挚醇厚的亲情, 材料平淡无奇, 语言朴实无华, 但在平淡中流露出至诚的感情。朱自清是“博爱意识的终极关怀者”[2], 是个上孝下悌、慈妻爱子的人, 他笔下多是关于家庭、亲人的琐事, 但却充满真情, 他笔下的亲情像酒一样浓厚, 像水一样晶莹。讲完朱自清的《背影》, 可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儿女》, 体会作者在至诚至真地解剖自己, 在沉痛的自谴自责中表现出对儿女之爱的至情深厚;读《冬天》体会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这些课外延伸阅读, 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又让学生加深了对亲情的体悟。
二、在写作中抒写亲情
作文课上, 一提到写关于父母的文章, 同学们总说没东西写。于是几十篇作文如出一辙———自己夜里生了病, 母亲背着去医院, 悉心照顾。多少年的此类作文都是如此模式, 对亲情的抒写显得空洞甚至虚假。“情者, 文之经也。”亲情是天地间的至情, 是心灵的绿洲, 不应该也不需要去编造, 而应该透过小事用心去体会去发现。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人, 如果写这样的文章没东西可写, 什么样的题目有内容可写呢?没东西可写是因为孩子们从没有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观察父母如何辛苦地包揽了家中的一切, 没能感受到其中的殷殷亲情, 更没有用心去体会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自己省吃俭用, 不惜用重金为孩子择校的良苦用心。在他们看来, 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天经地义的, 是应该做的。因此, 他们天天面对着父母为自己日夜操劳和忙碌的背影, 却表现得很麻木、很平静, 完全无动于衷, 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感动。世间缺少的不是美, 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 学生不是没有情, 很多时候是因缺少点化和激发。此时, 我们要适时点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一点小恩惠感激不尽, 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之所以“感激不尽”是因为那点恩惠是出乎意料的, 之所以“视而不见”是认为那些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平时把父母所做的一切, 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把亲人的疼爱视作习以为常的事, 我们没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父母和社会, 怎能从这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感悟到亲人的关爱呢?怎能找到令人感动的事呢?人类的高贵未必迸发于惊天动地的壮举之中, 人类的真情却必闪烁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上, 爱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中每一细微之处都可见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父亲或母亲的背影, 像朱自清先生那样, 细细地用心地去体验和重温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那一份关爱和至情。通过类比联想和情感激发, 使学生消除经验上的陌生感和感觉上的盲点, 增强他们情感的敏锐性。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亲情
语文界提出“大语文”的概念, 强调营造健康、健全的社会语言环境, 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 广泛开发社会与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社会生活包含了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如旅游胜地、纪念馆等, 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 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中有很多节日与亲情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西方文化的渗入, 近年来, 母亲节、父亲节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 定将有助于学生亲情教育的实施。如春节, 在合家欢度佳节喜庆气氛中培养学生“勤俭、孝亲”的精神;元宵节在做元宵吃元宵的活动中, 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生活的温馨, 做到与家人互亲互爱;利用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 让学生在插柳挂纸的过程中缅怀去世的亲人, 珍惜现有的亲情, 对健在的父母多一份孝敬, 以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利用中秋节在品月饼、赏明月的过程中, 激起学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利用重阳节让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国人民的好传统, 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开展“孝”的教育, 举行感恩活动。
语文课还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亲情教育, 如:开展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 让学生收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从中感受被无数文人墨客赞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了解母亲养育子女的酸甜苦辣及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从中体会父母的辛苦;讲述倾注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 为母亲写小传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知道生儿育女的甘苦, 望子成龙的焦虑, 体验到爱与被爱的甜蜜, 感受到一份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语文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 它的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外, 在家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一张贺卡, 一杯清茶, 一封信……都能让父母得到慰藉, 在关爱和回报中感受浓浓的亲情。
四、在培育人才中升华亲情
亲情是孩子的源头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爱妈妈, 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 怎会爱他人、进而爱国家呢?只有抓好了源头教育, 推己及人, 才能让亲情教育进一步延伸升华, 进而爱师、爱友、爱国家。每个人如果能真正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2.
我在春节期间还真没特意对孩子去进行亲情教育。因为之前孩子太小,我还不太清楚要怎么进行,但我努力对孩子进行引导,如让孩子向亲人招手问好,亲亲姥姥姥爷,逗他们笑。
——小婀(儿子三岁)
亲情教育挺重要的,春节里我会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她认识家里的亲戚朋友;言传身教,让她自己想一些新年祝福语,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爱和祝福。
——若初(女儿四岁)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独”惯了。我们春节都回老家过年,通过与亲友互访给孩子提供与亲友聚会的机会,像平时很少在一起的表兄弟、表姐妹可以尽情地在一起玩耍、游戏,大家庭里浓浓的情感氛围会影响到平日只生活在三口之家小天地里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亲情的美好。
——陈女士(儿子六岁)
春节期间会有很多聚会之类的,作为家长我一般都充当旁观者,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与亲人们交流。我还会制造机会让孩子给家人表演节目,或者是送上自己的礼物。
——譬如朝露(心理学教师,台湾师范大学研究所儿童教育硕士)
专家说理:亲情教育益处多
称谓中的语言与亲情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春节是难得的家族团聚的时机,孩子可以见到平常无法见到的亲戚:伯伯、姑姑、舅舅、舅妈、表弟、表姐等。孩子平日里未必都能接触到这些亲戚,而在春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很多个小家庭聚成一个大家庭,孩子不仅可以学会准确地表达这些称谓,更能生动地认知这些抽象的亲戚关系与概念,深刻地体会兄弟姐妹间浓浓的亲情与友情。
民谣诗歌里的亲情与魅力作为一个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经典民谣。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唱民谣,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和了解传统中的亲情。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还可以和他一起聊聊有关春节的诗歌,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等。在这个过程中,贴春联、挂福字、放烟花等传统的民俗文化就能通过民谣诗歌进入到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在愉悦中体会和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年味与情味。
餐桌上的亲情与分享春节期间,全家人一起聚餐,餐桌上正好是一个进行亲情与分享教育的好机会。家长可以通过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的爱与分享来引导孩子,让他能够从中学会分享。比如,孩子在聚餐中对于自己喜欢的菜肴尽情地享用,完全没有体现出分享的意识。这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你觉得奶奶做得这道菜是不是很好吃呢,奶奶做菜很辛苦,你愿不愿意把它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享呢?”
社交中的亲情与礼仪春节期间,家长经常会带着孩子走亲访友大拜年,这个时候,不仅体现着亲情,也展现着礼仪。因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很好地会见亲友,能够恭敬有礼地对待长辈。孩子的良好行为源自于家长平时的教育,因此,这也需要家长平时做好功课,教孩子学会待人接物的礼仪,学说祝福语和问候语,真正培养起孩子的良好品行。
游戏中的亲情与民俗童趣春节是维系家人亲情的重要纽带,更是孩子们心目中期盼的美好节日。虽然我们经常会说,现在的孩子不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期盼春节了,因为新衣服、难得的可口饭菜、稀缺的糖果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但是童趣是所有孩子所共有的,只要我们用心去让孩子体会和感受,春节依然是令他期盼的节日。因为那里有满满的亲情、友情和浓浓的童趣,每一个春节的记忆积攒起来都凝聚成了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与体验。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玩亲子游戏——做风车、画年画。相信当孩子拿着自己制作的风车在风中飞转的时候,一定体验到了拿着买来的风车所无法感受的趣味和情感。
(任智茹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博士)
专家献策:把亲情教育
融入节日生活
亲情教育在孩子的心灵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年轻长平时忙于工作,疏于亲情教育,使得孩子亲情意识淡薄,而春节正是进行亲情教育的绝佳时间。家长们可以利用这难得的共处时间尽量地和孩子们多待在一起,补一补亲情课。
感悟沟通育亲情
感悟亲情在亲情教育中,教会孩子发现亲情、感悟亲情是基础。春节期间家长可以利用家里所洋溢出的浓情氛围,让孩子体味到亲情的美好、生活的幸福,从而培养出孩子的责任心、孝心,并进一步懂得感恩。
例如放烟花是孩子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进行自然的亲情教育。燃放时,家长可以提醒孩子说:“宝贝,到妈妈这来,有妈妈保护着你更安全。”欣赏时,家长可以一边给孩子描述烟花的美丽,一边和他聊天:“宝贝,你看爸爸勇敢吗?一会儿去亲亲爸爸吧!”通过这个场景可以让孩子感悟到父母对他的关心,也让孩子懂得自己要关爱父母。再如,进行春节准备时,家长可以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把孩子当做“小皇帝”、“小公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与付出。
沟通亲情亲情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沟通不足造成的。春节长假,孩子与父母几乎天天在一起,家长不妨多通过全家的活动来沟通亲情。
像包饺子时,家长不要独自做,可以将买好的不同材料具体分配给家里的每个人,有负责捣蒜的、负责擀皮的,还有负责包馅的,大家共同劳动。这时要注意和孩子交流:“宝贝,包饺子有趣吗(7你知道饺子为什么会好吃吗?饺子是要靠全家人一起配合、努力,才能做出的美味。现在你参与其中,快乐吗?”这样孩子就能在这种简单而又相互融合的动手动脑活动中体会到“家”的浓情。
又如在带孩子回家过年的路途上,家人间的相互照料也是亲情的很好体现,家长可以借此有效地影响和引导孩子关心家人。比如,爸爸给孩子削个苹果,问问妈妈和孩子想吃点什么,小心呵护孩子不被人群挤到……从这些简单的小事,孩子就能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和家人之间的亲情。当孩子也模仿着说,“妈妈,累不累?吃个水果”之类的话语时,家长的心里一定会是暖暖的。
民俗传统促亲情
备年货准备年货是春节的一件大事,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家长也要带着孩子一起去办年货,还要给孩子一个任务:为家里的亲人挑选礼物,让孩子自然地融入到这个生活情境教育中。比如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节节奶奶、姥姥姥节都很爱你,你是不是也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呢?那么我们看看都能为他们买点什么,表达一下我们对他们的爱,好不好啊?”“你小表姐喜欢吃巧克力和果冻,我们要不要也去给她买点呢?”……来教育和引导孩子。此外,如果家人里亲友比较多,通过挑选、筹备年货,孩子还会知道自己原来有那么多的亲人,知道亲人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关爱。而从长辈收到礼物后的幸福笑脸上,孩子感受到的是相互的爱和浓浓的情。
扫房子“二十四,扫房子”,家长可以让孩子也参与到打扫与布置家庭环境、营造新春气氛的活动中来,比如带着孩子剪春花、挂灯笼、贴春联;播放吟唱“让爱住我家”、“过年好”等温馨的音乐;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摆餐具、洗水果、装糖块等。通过这些亲子活
nlc202309021734
动,强化孩子的爱家意识,同时家长与孩子间的亲子情感也会得到升华。并且,有了这样充满爱心和亲情的环境,孩子的行为还能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强化,并最终塑造出一颗宽容、谦让的爱心。
除夕夜守岁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长的规律之一。守岁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并在玩中加深亲情。像和孩子一起看电视节目,积极参与孩子的亲情游戏,让孩子给家人讲故事、猜灯迷,表演幼儿园学到的歌曲、舞蹈……家长特别要注意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这些亲情活动不仅能开发智能,还能在欢乐中带给孩子成就感,更可以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使孩子与家人的关系更融洽,同时也给孩子一种美好的感觉:有父母陪伴的家是个温馨快乐的地方,和全家人在一起过年真有趣!
拜年拜年体现了中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除了问候行礼的拜年之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通过一些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亲人的感情。比如,让孩子亲自拿些糖果和点心送给长辈吃,把自己准备的礼物送给长辈等,这些貌似不起眼的举动,既培养了孩子的孝敬之心,又能让他们享受到自己的行动带来的表扬与肯定,进而把感恩、把敬老懂礼等做为一种习惯、传统坚持下去。
压岁钱给压岁钱是春节的传统习俗,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爱护,也是沟通亲情的重要手段。春节期间,在进行亲情教育,尤其在给孩子压岁钱时家长可以同时说一些祝福语,如“宝贝,你今年表现不错,能听爸爸妈妈的话,任性哭闹也少了,希望你明年继续努力做个懂事明理的快乐天使!”这样多对孩子优良的品行给予肯定,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并提出殷切的希望,让孩子感受到长辈对他的爱护与期望,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此外,在孩子得到压岁钱后,父母除了教育孩子要感谢祝福亲友之外,还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引导,使孩子养成科学理财的习惯,并懂得用压岁钱去传递爱心。
走亲访友在利用春节长假走亲访友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来拓宽亲情教育的范围,拉近孩子与亲人间的情感距离,培养孩子的博爱和感恩之心。
比如,带着孩子去做客,家长要热情主动地称呼自己的长辈和表兄弟姐妹,向他们拜年问候,或送上新年礼物表达心意;要帮助晚辈们建立情感的纽带,鼓励他们维护良好的亲情关系等。而当亲友来家里做客时,家长不仅要热情周到地款待亲友,也要充分利用聚会的场景教孩子当好小主人,让他明白自己就是家里的一分子,使他自觉地强化与家的情感联系,招呼好表兄弟姐妹与小客人,和他们一起玩玩具、分享食物……
环境氛围暖亲情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其浓厚的亲情关系,又使家人间相互关爱、宽容与扶持,所以,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人间最大的爱和宽容,感悟到亲情的温暖,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春节期间,在对亲朋好友迎来送往、沏茶倒水之时,家长也应让孩子在场,鼓励孩子待客,更重要的是尽量让孩子能够与亲友多进行情感的交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如亲友可能会关心地问孩子:“瞧,长这么高了,去年看还是那么一小点儿呢?你想不想伯伯和小表哥啊?这次你小表哥生病来不了,特意让我问候你,还给你带了礼物小火车,你喜欢吗?”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说:“看到伯伯,你想不想小表哥啊?你不是也准备了礼物吗?和伯伯说下次一定让小表哥来家里做客,同时祝福小表哥的病早日康复!”“宝贝,说欢迎伯伯和叔叔再来做客!”
除了营造自家的亲情氛围与环境外,家长朋友也可以利用春节长假让孩子从不同家庭的亲情氛围中,自我感知与领悟亲情的含义。如家长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到亲友家待两天,与亲友的孩子一起吃、共同玩等,这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更是孩子增强对家与亲以及感知幸福的良好途径。
亲情教育所不能忽视的事
身教重于言教春节期间,家长要求孩子懂礼貌、孝顺……而家长自己在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待人接物时,是否得当,是否重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呢?若家长是一个不懂亲情与感恩的人,那又怎能期待亲情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判断是非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孩子也具有很强的模仿心理和好奇心,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家长要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要求孩子做什么,自己先做好表率。
比如,吃完年夜饭之后,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去爷爷奶奶那里聊聊天、听听教诲,亲自为他们揉揉肩、换换新衣,让孩子看到原来一个人无论长多大,在父母跟前永远都是孩子,永远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爱自己的父母。
淡化完美心理全家团圆之际,也是对家长平日教育孩子效果的检验之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乃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亲友长辈面前有个良好的表现,给自己脸上争光,但能否如愿以偿,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取决于家长平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所以春节团聚时,家长一定要淡化追求完美的心理,孩子毕竟心智尚未成熟,如遇到孩子表现不好时,家长不可以盲目斥责,一味训斥、指责的教育态度将会淡化亲情,影响亲子关系。
同时,家长也要注意不能在团聚时,任由亲友长辈因亲情关系过于溺爱、娇宠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想要什么给什么,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结语
春节期间,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长要充分利用春节这个良好的契机,拓展亲情教育的形式,让孩子理解亲情的含义,感受亲情的温暖;亲朋好友也要从孩子的心理需要出发,帮家长拓宽亲情教育的空间,让孩子的情感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只要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做好亲情教育,努力营造温暖亲切的亲情氛围,就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尚华陕西省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心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编林楠陈金华
班会地点: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三(1)班全体学生
主持人:赵文康李林静
班会主题: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主题缘起: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现今的年轻一代对于父母的了解却是少之又少的,对于亲情的感悟也有所欠缺。一项调查就显示,某班54名学生中,知道父母生日的只占9%,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只占6%,经常与父母沟通谈心的只占2%,在节日时向父母送礼物以示祝贺的也只占2%……这些数字都说明,学生的亲请意识是较为谈薄的,只知享受,不懂感恩。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班会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亲情,感悟亲情,理解亲情,懂得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激发学生从小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
3.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班会流程:
一、主持人开场白,宣布主题班会开始(合):同学们,你们好!
甲:今天,我们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在一起开展这个主题班会,我们的主题是“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能学有所获,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乙:总的来说,我们的班会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展示课件)。第一部分是观看短剧,走进亲情;第二部分是讨论如何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第三部分是有奖问答“了解父母有多少”;最后一部分则是制作感恩卡,表达对父母的爱。(合):下面就让我们来开始我们的主题班会!
二、观看短剧,走进亲情
1.让学生们观看短剧《孝敬父母》,在短剧中感受亲情,理解亲情。
2.让学生说说,他们在短剧中看到了什么。
三、如何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我们怎么报答父母呢?(孝敬父母)
2.我们应该怎么孝敬父母呢?以下这些同学的行为是孝敬父母吗?
片段一:小李在走廊追逐,一不小心滑了一跤,腿受伤了,要上医院。父母从各个地方跑到医院,非常担心。你觉得这是孝敬父母吗?(不是,没有照顾好自己,让父母担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敬父母的开始。
讨论:照顾好自己还包括哪些方面呢?(自己东西收拾好;学习认真,不要父母过分操心;注意安全,不要父母担心;)
3.照顾好自己,让父母少操心,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4、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
四、比一比:“了解父母有多少” 本部分将以比赛的形式,提出一些与父母有关的问题,让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举手回答,答对的同学奖励一份小礼品。这些问题有:
1.爸爸妈妈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2.爸爸妈妈平时最喜欢吃什么?
3.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4.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颜色?
5.爸爸妈妈最喜欢看什么电影(电视剧)?
6.爸爸妈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话?
7.爸爸妈妈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下班?
五、制作感恩卡
乙:同学们,刚才我们已观看了相关的短片,并且经过讨论与比赛环节,也对孝敬父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相信大家一定懂得了如何去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现在就把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或者最想为他们做的事写在已经准备好的桃心纸上。然后回去把这些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并把这些事完成。
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读一下他的感恩卡。(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感恩宣言)
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我们认识到了认真学习,关心父母,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等,都是孝敬爸爸妈妈的体现。但只是知道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所以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把爸爸妈妈放在心上,真正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做文明小学生》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一、教育目的:
1、让学生认识讲文明、懂礼貌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二、班会准备:
1、会前布置学生围绕主题广收材料,如:儿歌、小品等。
2、指导学生根据材料编排。文明达标章若干个,光荣花若干个。
三、班会背景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部分小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意识淡薄,为此很有必要对小学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四、活动步骤
(一)学生共同演唱《咱们从小讲礼貌》
师:这首好听的歌唱的是什么内容?
生:告诉我们从小讲礼貌。
师:大家说得真好,这首歌就是告诉我们从小要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文明是一种美德,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文明是一块金子,拥有的人,一生都会闪闪发光。今天班队会的主题是:做文明小学生
(二)师:要想成为一名文明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不打架,不骂人,不乱扔垃圾,不随便吐痰,讲话用文明语言,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
师:是的,要想成为文明小学生,必须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同时,我们不光在家做文明孩子,在学校做文明学
生,还要在社会上做文明小公民,这样才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文明小学生。
(三)小品表演:
师:下面请看小品,小品中的同学那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
1、小品《乱扔垃圾》
情景:一个小学生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后面追上开一个小学生,帮他捡起来,并批评了他。
是:这两位同学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做得好的我们给他一朵红花,做得不好的我们帮帮他。
生:前面的同学做得不好,他破坏环境卫生,他的行为不文明。
师:是啊!地球是我们的家,美化靠大家,我们都是这个家的小主人,我们都应该爱这个家。对吗?
2、小品《见到老师不打招呼》
情景:老师在前面走,两个学生低头跑过去,假装没看见。
师:这两位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生:这两个同学的做法不对,老师每天给我们上课,关心我们,我们应该尊敬老师,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这才是文明的行
为。
(四)学生讲故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
古人为我们做了榜样,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怎能落后呢?下面老师看看,关于文明礼仪方面,你们知道多少。
(五)发奖
规范的遵守要大家参与,我们要想成为文明小学生,就要用规范这面镜子.时时刻刻约束自己,从举手投足的小事做起,我班有很
多同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夸夸他们,老师这里有奖品,我们发给他们.(发奖)
五、活动结束(希望寄语)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以文明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养成道德好习惯。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的明天!结束语:同学们,其实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就像广告中说的那样,有时候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有时候只有一张纸的厚度,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争做文明小学生,最后,让我们共唱《咱们从小将礼貌》,用歌声结束今天的班队
会。
六、活动延伸:课下收集讲文明懂礼貌的典型人物,下周班会汇报。
《讲文明重礼仪我先行》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德育活动课,使学生对文明礼貌用语有一个认识和了解,同时体会文明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会正确运用礼貌用语,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收集礼貌用语和平时这方面做得好的典型事例。排练相声《说话》、小品。布置教室、小道具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男主持:朝霞托着红日,徐徐从东方升起。
女主持:一个灿烂的日子,撒满大地。
男主持:春风吹,阳光照,语言美,行为美,女主持:尊师长,爱同学。
合:让我们从小讲文明,讲礼貌,初二(3)班“讲文明,重礼仪,我先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男主持: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第一天背上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个爱学习、讲卫生、守纪律的好学生,更应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那语言美是文明的重要表现,我们班有这样的同学,大家看看他们是怎样使用礼貌用语的?他们这样用对不对?
(一)小品1,王华中午在教室做作业,小红从他身边走过,不小心把王华的铅笔盒弄到地上,钢笔摔坏了,小红连忙向他道歉并声称过后买把钢笔赔他,王华看到此情境,强压在心理即将爆发的气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说“没关系,修理一下就好了”,于是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小品2,„„小红并不向王华道歉,并说起了风凉话,“是你不把笔盒放好,我走我的路„„”这样王华强忍着的心中怒火终于点燃了,他追上去,就是“一拳定音”这样两人就打起架来,引来了围观者,这时上课铃声终于响了„„男主持:刚才同学说的真是热闹,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从小要 “学礼仪,用礼仪、要重言,更重行”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二)请欣赏相声《说话》
甲、乙:嗨,好久不见,您好!
甲:哎!你说我会说话吗
乙:你怎么不会说话
甲:我„„我不是哑巴吧
乙:谁说你是哑巴啦
甲:可有人说我呀!
乙:谁呀!
甲:咱们邻居赵爷爷。
乙:他怎么说的呀
甲:挺机灵的孩子不会说话。
乙:你怎么不会说话,去问问赵爷爷呀。
甲:哎!你聋了,我说的一不是古文,二不是英文,都是话哩!噢,我明白了,你邻居是老外吧,外国赵老头儿!乙:你是不会说话。
甲:怎么不会说话
乙:你说的话都是横着出来的。
甲:横着出来的我的嗓眼就这么细溜,横着出来有那么大的地方吗?不信,你看!
乙:行啦,行啦!人家赵爷爷是个比喻。
甲:比喻
乙:对!人家赵爷爷说你不会用文明礼貌用语。
甲:那我应该怎么说呀
乙:对长辈要称您,要叫赵爷爷。
甲:赵爷爷,您好!您吃饭了吗?有事就叫我一声,别客气啦!
乙:哼!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甲:赵爷爷您别生气,这孩子呀,的确不会说话哩!
乙:你说谁呢
女主持:听了相声之后,我们见到长辈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做?(学生交流意见)
男主持:今天我们和这么多老师在这里开展活动,大家可高兴啦,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礼貌拍手歌。
(三)现场采访
小记者:我是扬州时报的小记者我姓*,名**。听说你们在这里开展文明礼仪的活动,我特地来采访一下。大家:好,欢迎欢迎!
小记者:
(场景一)请问这位同学,当你想向同学借笔用时,你该怎么说,怎样做呢?
(场景二)老师到你家,你会怎么招呼老师呢?
(场景三)来到书店,你想买本书,应该怎样跟营业员阿姨说呢?
(场景四)如果你和爸爸妈妈游玩时,你走失了,你该怎样向民警叔叔求得帮助呢?
(场景五)
1、如果你没有记清家庭作业,你怎样向班主任老师打电话询问呢?
女主持:通过小记者的采访,你都知道了那些文明用语。(学生交流)
男主持: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文明素质,作为中学生,理应从小养成举止文明,谈吐优雅、品德高尚,讲究公德、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
(四)朗诵《十个文明形象》。
①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行礼
②与人相处,语言文明,友善宽容,明礼诚信
③公共场合,轻声交谈,举止文雅,着装得体
④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乐于助人
⑤乘车购物,不拥不挤,座位让给有困难的人
⑥行车走路,遵守交通规则
⑦保护环境,垃圾废物不乱扔,绿地草坪不践踏
⑧爱护公用设施,节约公用资源,遵守公共秩序
⑨社会交往、热情、友好、大方
⑩情趣健康,远离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
女主持:文明礼仪的内容很多,包括个人礼仪和公共礼仪,文明行为、文明用语、文明上网……都是日常生活,日常学习的小事,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希望同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别不良行为,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五)活动总结:
女主持: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礼仪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做到:
男主持:遇到师长、来宾,主动敬礼问好;
女主持: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靠右行走,保障畅通;
男主持: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 女主持:爱护公共财物,不乱写乱划,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设计理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针对本班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设计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活动准备:
1、准备节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邀请父母参加班会活动。
4、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甲: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乙:亲情,人间最美的情感。
合:定海小学二(4)班“拥抱亲情”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回顾篇——走近亲情
1、我名字的故事(1)甲:我的降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未来的曙光。我的名字是父母理想的编制,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吗?(2)学生交流自己名字中蕴涵的意义。
[评析:孩子的名字融入了父母多少的期望!学生通过向父母了解为了给自己取名字花的心思和名字中蕴涵的期望,从而感受父母深深的爱。]
2、我成长的足迹
(1)乙: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呀——亲爱的爸爸妈妈。
(2)课件出示一组家庭照片,学生讲述他们成长过程中自己遭遇疾病和挫折时,父母为之作出的牺牲和为之付出的血汗。(3)诗歌朗诵《妈妈的爱》
[评析:孩子的成长过程凝聚了父母无穷的爱;感人的生活场景能勾起孩子的美好回忆,真情交流使他们再次体会朴实的亲情,引起情感的共鸣。]
3、父母写真
(1)甲: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父母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是亲情无偿地演绎。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你关注过父母的变化吗?(2)以《爸爸(妈妈)的————》为题,演讲自己眼中的父母。(3)舞蹈《烛光里的妈妈》
[评析:通过观察,感受父母的辛苦,利用演讲,表达亲情的无私,激发学生回报亲情的动机。]
三、拥抱篇——体验亲情
1、亲情赞颂知多少
(1)甲:亲情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存在。
乙:因此,酬劳不是她的目的,收获不是她的动机,她是人性闪耀的光辉。甲:多么质朴的情感啊!古今中外,有多少赞颂父母的歌、词;有多少演绎亲情的故事;有多少歌颂母爱的名言。
乙:让我们尽情地用歌唱,用朗诵,用故事来拥抱亲情吧!(2)学生自由地歌唱或朗诵赞美父爱、母爱的歌曲和诗文,讲述古今中外关爱父母的故事,课件展示关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评析: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收集相关材料、讲述故事,在准备过程中就受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
2、母子了解知多少
(1)甲:我们的生活,父母总是牢牢牵挂,那我们又对这些关爱自己的长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请到场的几位同学的妈妈和孩子共同上台做个游戏。测试一下对对方的了解有多少。请到场的爸爸作评委。(互相猜对方最爱吃的菜、最爱穿的衣服;母子共同写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检验默契度)(2)请孩子做扮演孕妇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劳。
[评析: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体会父母辛苦生育和抚养的无私付出,感受父母培育我们成长的不易,激发回报父母的情感。]
四、行动篇——回报亲情
1、确定回报方案
(1)甲:记得老一辈革命家驻德爷爷在抗日前一年得到妈妈病逝的消息十分悲痛,他写下了这样一片感人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请班主任老师给我们讲讲这篇文章。
(2)班主任讲《回忆我的母亲》
(3)乙:故事让我们感动,榜样为我们引路,名言伴我们同行。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呢?(4)学生讨论交流,并确定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方案。
2、实施回报方案(1)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给父母洗洗脚;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
(2)帮父母做家务事
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向父母表示关爱。(3)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自己的心情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
3、倾听父母的感受
(1)甲:听了大家的回报方案,我们的家长十分的感动。下面请妈妈、爸爸来谈谈自己的感受。(2)爸爸、妈妈谈感受。
(3)乙: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您们对我们的肯定,您们放心吧,感谢您们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一定把爱回报,回报给你们,回报给亲爱的社会,回报给伟大的祖国。
(4)合:最后让我们伴着美妙的旋律把手中的红花献给在座的家长。(5)齐唱歌曲《爱的奉献》。
【摘要】 探讨如何利用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质和作用,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亲情、友情素材,激发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德育及美育水平,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亲情,尊师爱友,爱国,德育,辨“丑”远“恶” 美育
语文,因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对学生具有独特的德育何美育功能。而亲情教育则使发挥这一功能的最佳方式。
亲情教育以与学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为起点,近而推己及人,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健康的审美感受,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一、亲爱父母——亲情教育之起始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如教学朱子清的《背影》,就应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重点剖析“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情节,充分体现父亲的用心和艰辛;并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体味父亲对父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爱子之心。
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美德和对“我”的种种关照,也写了“我”从小就帮着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写出母亲宽厚待人,妯娌关系、亲戚、邻里关系处理得好,一家人和睦相处等种种事迹。这些无疑给我们以启迪,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我们今天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学却不理解父母,甚至连举手只劳也要父母代劳,实在是不应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就要充分点拨学生的亲情之弦,使其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而激动不已;并对比自己的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并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加深理解,形成正确的 道德认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尊师爱友——亲情教育之发展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教师、同学是学生生活中关系密切程度仅次于父母的人。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是反映学校生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能激发其尊师爱友之情。
如蔡云芝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公正慈爱、可敬可亲,体现了长者风范;藤野先生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而有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是为师 德高尚德长者;而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中德动人形象,他那炽热德爱国主义热情,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德印象。教学这类作品时,应使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理解,认识“老师”的崇高品质;并顺此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老师。在“老师25”的崇高品质感染下,激起其尊师之情,并付诸日常生活中,形成尊敬老师的良好道德品质。
同时,少年周恩来的胸怀大志,阿发、双喜等的淳朴无私,小弗郎士的天真活泼,少年闰土的机敏可爱......等等。这些少年形象动人可爱,他们那宏伟的志向、纯洁的心灵、助人为乐的品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奋发进取的动力,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的互助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学生品质的形成,同时,这种美的环境氛围也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得熏陶感染,而教师得适时点拨,又能给学生以深刻的理性认识,以逐步形成正确的师生观、道德观、世界观。
三、爱国爱民——亲情教育之升华
如果说亲爱父母、尊师爱友仅仅关联学生接触到的周围的人的话,那么,爱祖国爱人民则师推己及人、广而化之“亲情”的升华。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富强和国家的兴盛,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使学生在英雄形象的感染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并通过点拨、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民族兴盛而学习的正确学习目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就应紧紧抓住“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抒情主线,通过分析三个典型事例,认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感染,理解“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并能国对三个事例排列顺序的分析比较,在加深对主题的理解的同时,体会作者安排结构的艺术,认识到“爱国主义”乃是英雄主义、国际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后者则是战士崇高品质的本质体现。由此,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不但获得了美的情感体验,也对“爱国主义”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为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则紧紧围绕“找药”、“送药”这两个关键环节,描述了上至中央首长,下到普通店员、船工,为抢救六十一个农民而不辞劳苦,奔走操劳的动人情景,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互爱精神。教学中,应抓抓住时间线索,分析重点场面描写,理解人物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什么地方、不管认识与否,大家都同心协力地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对比,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他如一身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教材。教学中,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对“英雄”的景仰与敬佩之情;在理解人物性格、品格特征的过程中,激励其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向英雄学习”、为国富民强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并在学习中化为强烈的内在精神动力。
四、辨“丑”远“恶”——亲情教育之必要补充
“没有爱,就没有恨;没有恨,也就没有爱”,没有“丑”、“恶”的批判与摒弃,也就不可能有对“美”的鉴赏与追求。在培养学生对“美”追求的同时,还必须教给学生辨别美丑的方法,通过对“丑”的批判,强化对“美”的追求。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应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比较,点明其变化的准则乃是听说于勒有钱与否,当听说于勒发了大财时,就盼望于勒早点回来,把他的信当作福音书;而当在船上遇见身无分文的穷水手于勒时竟然 不认他、惊恐万状地躲开他,并责骂“我”多给了他几个小费。所有这些,说明菲利普夫妇根本就没有兄弟情谊,由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学中,不但引导学生认识、批判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的丑恶性格,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及其对人的“异化”,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又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焦刘两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爱情悲剧产生的性格原因,还要进一步认识其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加深对封建制度罪恶的认识。使学生在回肠荡气的焦刘爱情感染下,获得对“爱情”的初步认识,提高对美丑的辨别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其他如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走狗”形象,“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形象,使闰土变成“木偶人”的黑暗社会以及祥林嫂走上绝路的种种原因等等,教师应通过人物形象分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憎感情,认识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揭露其丑恶的社会现实。并以此为对比,加深对社会主义今天的了解,激发其爱国感情。
总之,应通过对比、点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在对比中明辨事非,提高鉴别美丑的能力,激发其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中学语文》
《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法》 《心理学》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 以孩子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 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开发潜能, 培养个性, 使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亲子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 它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新型教育模式, 更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的互动, 不但能促进孩子从小形成健康的人格, 也能促使父母自身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阶段, 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之一,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和矛盾相互交织的时期。在此期间, 孩子与父母的交往常表现出疏远与冲突, 是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国外有学者称这个时期为“亲子关系的危机期”,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然而, 我们学校地处深山, 当地经济不够发达, 这些孩子的父母, 大多数常年在外打工, 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跟孩子沟通、去关心孩子, 同时也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从而使亲子之间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 久而久之, 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 不但影响孩子的学习, 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至关重要, 它的独特功能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而亲子关系是否融洽, 亲子沟通是否顺利, 是家庭教育成败最重要的因素。学校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起到纽带的作用。
我班有个单亲家庭的学生的父亲在外打工, 每个月只知道给钱, 这个学生平时花钱大手大脚。我知道后与其父亲取得联系, 并达成共识, 每月他父亲把他的生活费和零花钱寄给我, 这个学生一日三餐到我家吃饭。通过接触, 我发现他粗野放荡的外表下, 也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 也希望得到家庭温暖, 亲人的关爱, 只是不知道怎样去做。我抓住这个教育的机会, 对他进行感恩和亲情教育, 教他与亲人沟通的方法。他与我的孩子年龄差不多, 我的孩子在家该做的家务, 他也照样去做。通过一年多的教育, 这个学生变化了很多。
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加强亲情教育, 注重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在班里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利用父、母亲节开展征文活动———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写一封信;利用重大的节假日做家访, 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此外, 我还要求学生每周在家做适当的家务, 记录在周记中并请家长作评价, 同时, 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我让学生感受亲情, 学会感恩, 家长也深受教育, 感慨地说, 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 而教师对孩子如此关爱, 感到很惭愧, 今后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
我还让班级任课教师和这些孩子“结对子”。我特意安排教师和异性学生结对子, 让女学生从男性教师身上学到父辈的粗犷豪放, 办事的果断坚强;让男学生从女教师身上学到母亲的温柔善良, 细心体贴。每个教师认真拟订帮辅计划, 开展谈心, 走访调查 (家庭) , 辅导学习, 组织活动 (如节日祝贺, 祝贺生日, 排忧解难等活动) 等形式多样的帮辅活动。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 教师不厌其烦地同他们谈心, 耐心疏导;不辞劳苦地家访, 做家长的工作。针对这部分学生普遍成绩较差, 帮辅教师对他们个别辅导, 帮助他们提高, 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这些活动及教育, 这些学生逐渐能控制自己情绪, 承受外界压力, 把握心态平衡;能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亲情、关心他人, 关心班集体, 奉献于大众;能与父母和谐相处, 有力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完善学生人格, 促进亲情教育不断完善,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社会发展和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民工自身生活的不稳定因素,大部分农民工只好把子女托付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还有些干脆把子女放在学校附近的百姓家中包吃包住,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之为“留守子女”。父母长期离家在外打工,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在孩子受教育的黄金季节,却没有春风细雨的滋润,使其子女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与教育,造成他们生理与心理的缺陷,学习上厌学,生活上懒散。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校调查发现,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于两人都在家时更多更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者的子女绝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3岁到71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文盲率超过40%,整天都有忙不完的农活,往往只能照顾孙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绝大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我校2008年秋在校生1043人中,有留守子女545人,超过在校生人数一半以上。其中女童287人,有47%的学习成绩较差,41%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
通过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我们认为农村留守子女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第一,生理发育不良,心理较为封闭。生活起居得不到精心照顾,快乐不能与父母分享,委屈不能向父母倾诉,疑惑得不到父母的指点。
第二,思想道德素质滑坡严重。自控能力差,在家里又乏必要的、有效的思想行为束缚,加之社会、媒体等不良风气的影响,留守子女很容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第三,学业成绩下降。家中无人约束、指导其学习,自然不愿学习;不良嗜好的养成,只好放弃学习;受父母打工也能致富的影响,觉得读书无用。
第四,安全受到威胁。留守子女缺乏识别危险和自救的能力且失去父母的保护常会出现车祸、溺水、被拐卖、被强奸等危险事故。
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存在的困难
1.家长难
农村家长大多数背井离乡到外地务工,并不是他们心甘情愿之举。在保障家庭经济收入和抓好子女教育两方面,不得以,他们最终选择了保障家庭经济收入,忽略了有深远意义的子女教育。有75%的民工反映,他们外出务工很多时候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常挂念着自己的子女。
2.委托监护人难
农村留守子女的委托监护人往往是隔代长辈,或亲戚朋友。大部分留守子女觉得他们没权力过分管理自己,委托监护人即使尽职尽责地管理他们,他们也不服;大部分委托监护人也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过分管他们,怕因为自己的严格管理产生一些恶果,不好向家长交代。于是委托监护人在让留守子女吃饱穿暖的基础上既不愿意管他们,又没有精力管他们。这样就导致了留守子女的思想道德滑坡,学业成绩下降。到实在没法管时,一个电话催促家长回来就算完成任务。
3.留守子女难
别的孩子能经常和父母交心谈心,父母观察到孩子有什么不正常的举动时,也常常会找孩子、找老师及时了解情况,倾听孩子的诉说,安抚孩子的心灵,帮助他纠正种种思想错误,使孩子的思想品质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而留守子女则不同,当他们成功时往往得不到家长欣赏,失败时得不到家长鼓励,进步时得不到家长表扬,忧郁时得不到家长抚慰,悲愤时得不到宣泄,彷徨时得不到家长指引,孤寂时得不到家长关爱,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
4.学校教育难
孩子得到爱的满足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但是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两三次。在家时,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撒向孩子。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溺爱放纵。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教育孩子“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孩子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当家长外出打工、孩子在校时,学校的严格教育与家长溺爱发生强烈的碰撞,以致教师教育难。
三、解決农村学校留守子女亲情教育的有效办法
【亲情教育发言稿】推荐阅读:
关于亲情的优秀文章:亲情09-08
关于亲情的作文:阳光下的亲情07-03
关于亲情的初中作文细微之处见亲情06-04
初中亲情日记06-11
亲情是温暖07-05
亲情的句子07-15
作文 感谢亲情07-26
感恩父母亲情09-25
亲情作文:爱09-26
亲情优秀日记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