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探讨(共8篇)
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政府机关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创建节约型社会中负有重要责任,应该在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等方面走在前面,做出榜样和表率。
一、抓关键环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性的障碍是最大的浪费,行政管理体制性的节俭是最大的节俭,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是降低行政成本,实现廉洁、廉价、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保证,也是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关键环节。
1、科学设置政府机构。建设节约型机关,首先要控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随意增加,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要求,继续推进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减少职能交叉、扯皮推诿现象,协调推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配套改革,形成公共部门与社会组织相协调的公共治理结构体系,严格编制管理,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2、转变政府机关职能。科学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机关职能,实现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的合理分工,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从根本上提高行政经费的使用效率,在抓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3、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调整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减少行政经费在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比例,加强预算约束,实现预算收支程序法律化、规范化。严格禁止政府机关设立“小金库”,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到财政预算控制,形成完整统一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腐败。加强行政经费管理,完善行政经费开支标准,提高行政成本运行的透明度,强化预算支出监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4、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创建节约型机关,不仅要节约金钱、水、电、油、纸等有形的公共财物,更要注重增强时间观念,改进机关作风,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办事效能等无形的机关公众形象。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业绩评价体系,监督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日常的工作职责中,不断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纠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
二、抓主要方面,规范机关事务管理
政府机关公务消费尤其是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款接待等方面的制度性缺陷是政府机关浪费严重的主要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将政府机关公务消费纳入统一的机关事务管理体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和统一标准,有效减少政府机关用于自身消费或自我服务的行政经费。
1、节约集约使用土地。政府机关分散办公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建议各级政府采取政府机关退出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的做法,建设行政中心,推行集中办公。通过将原来政府机关分别占用的房地产进行置换的手段建设行政中心,不但不需要投入财政资金,而且可以盘活大量闲置资产,对拉大城市建设框架,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调整城市结构,提高城市品位,带动行政中心周边地区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集中管理机关资产。以权属管理为核心,继续推进办公用房、土地、车辆等机关国有资产的集中管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配置、统一处置,逐步建立管理、使用和监督等部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互相制衡的机关资产管理体制,针对保障性、公益性、经营性等不同性质的资产,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科学的资产购置、使用、处置机制,促进政府机关部门之
间资产的合理流动。
3、规范公务接待工作。在现阶段,接待工作也是生产力,也能展现一个地方的特色与形象,做好公务接待工作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必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完善公务接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细化公务接待的范围、标准、程序和流程,坚持“热情、周到、节俭”原则,体现文明和格调,提高公务接待工作水平。公务接待对象应该仅限于外来客人,限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吃请。
4、抓好公务用车管理。严格公务用车购置审批,减少公务用车数量,按照节俭、节能、环保、适用的原则,积极推广使用小排量、经济型轿车,优先选用质高价低、排量适中、节能环保的公务车辆,规范车辆购置经费渠道,加强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实现公务用车购置审批管理、经费管理以及政府采购管理的有效衔接,防止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实行公务用车统一定点保险、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限制公车私用现象,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坚持公务用车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降低公务用车运行成本。
三、抓工作重点,加强日常节能控制
国务院要求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以2005年为基数,到2010年实现节电20%,节水20%,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降低20%以上的目标。各级政府机关应当围绕这个目标要求,从大处着想,从小处着手,真正把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普遍增强节约意识。积极主动地做好创建节约机关的宣传、发动工作,教育、指导和规范全体工作人员增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倡导节约文化,强化行政成本意识,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崇尚俭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和优良传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做节约的表率,通过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角电话费、一元差旅费、一次招待费等活动,形成科学的消费理念,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2、健全各项节约制度。将资源节约责任细化分解,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办公建筑水、电、油、气等能源的消耗状态进行分项计量,实行即时监测,在对各能耗部位进行精确计量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核算进行科学管理,加大检查力度,定期检查空调、电灯、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使用情况,尽量减少办公自动化设备待机时间,严格执行空调温度控制标准,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并且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杜绝饮水机循环加热的不良习惯,下班后关闭各类电器设备电源。
3、大力推广节约技术。对新建建筑实行全过程节能监管,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广使用高效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对空调、供热、供气等设施和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办公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照明,积极使用太阳能灯、无极灯等先进照明技术,合理设置灯具数量,安装节能灯具,实行分路控制,公共区域的照明灯具要安装“声控”、“光控”和“时控”的等各类自动控制开关,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将电梯运行程序调整为二到四层不停靠状态,及时更换老化的供水管线,安装或更换感应式节水型龙头和卫生洁具,避免“长流水”现象发生。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功能,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在集中办公区建立内部固定办公电话虚拟网,内部通话使用内线电话,最大限度地节约办公费用。
4、抓好资源回收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做好废旧纸张、旧电脑、电池、灯管、信封和各种办公用品耗材的回收利用,减少笔墨纸张的消耗,推广使用再生纸,打印机、复印机的墨水、墨粉用完后重新灌装,再次使用,尽可能减少使用钢笔,减少圆珠笔或其他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淘汰使用一次性纸杯,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以供绿地用水、景观环境用水和一般清洁卫生用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政府机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约型机关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节约管理体系,建立促进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为建设节约型
关键词: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生态平衡,物种多样化
近年来, 部分园林绿化建设出现了高价设计、高价建绿、高价护绿的不良倾向与中央倡导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背道而驰。因此, 贯彻科学发展观, 走节约型的园林绿化道路,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就显得极为重要。但近年来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方法, 如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填湖造园等, 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严重浪费, 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 当前提出建立节约型型园林、生态园林绿化的口号, 不仅十分必要, 而且非常迫切。
1 节约型园林的含义
建设节约型园林, 就是以生态环保, 改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 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用钱, 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 为城市人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
节水、节地、节财是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有效手段。节地, 就是要认认真真保护城市中原有的生态绿地、水面、水系、苗圃、公园, 以最少的改造或不改造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每一个人工元素都要披上绿, 城市才会真正变成绿色城市;节地的同时要保证绿化用地, 使园林绿化效益达到最大化, 多开发新的绿化用地。节水就是要大力发展节水型的树种、草种、花种,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和雨洪利用技术:节水, 还要注重生态管理, 注意中水处理利用与土地板结等问题。节财, 就是在保证政府必要的、主导的投入下, 要防止高价设计、高价买绿、高价建绿, 要用最少的钱产生更多的绿量, 要注意充分利用本地树种、草种, 这最经济、维护费用也最低目。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 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 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 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2 构建节约型园林的措施
2.1 节约用地
我国人多地少, 城市绿地率相比发达国家本来就偏低, 而且难以有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节地、省地型园林绿化就成为我国城市绿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早在19世纪后期, 德国就开始了对园林中节约用地的研究工作, 而我国起步较晚, 现在更应着重发展。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 应大力提倡屋顶花园、阳台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 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做到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为此, 应严格执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完善城市绿地布局, 坚决制止各种侵占绿地的现象发生;要珍惜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用地, 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同时推广普及节约型园林的建设, 增加绿化覆盖面积,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缓解人地矛盾。
2.2 节约用土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所需要的回填土和种植土, 大多来自于山地和农田, 大量的园林土方工程势必对山区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那些从视觉效果出发而堆砌的高山土丘和因植物生长而需要大量的人工灌溉来维持的绿化工程, 不仅带来高昂的建设成本与养护费用, 而且造成水土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 园林绿化中的土方工程建设, 应以有利于植物生长、提高生物多样设计原则, 尽量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壤资源, 以利于缓解园林绿化与农林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2.3 节约用水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推广节水型园林建设势在必行。近年来, 全国各地在园林绿化节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即便是在那些水资源充沛的地区, 从改善整体水环境的角度出发, 也应在建设节水型园林方面开展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建设节水型园林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 双管齐下提高效率, 既要提高水资源的总量, 又要减少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浪费。就园林绿化而言, 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 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另一方面, 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不仅要在水的运输、灌溉等方面减少损失, 如利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 而且要选用耐干旱的植物种类, 并将水分送到植物最需要的地方, 如微喷、滴灌和在树木根部盘绕穿孔输水软管等方法, 这些技术措施投资有限, 却可以有效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并为植物的生长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
2.4 节约能源
近年来, 由于大型城市广场、音乐喷泉和景观大道等城市形象工程的盛行, 造成全国各地在园林绿化建设和运营中水电等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 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更有甚者, 花哨的夜景照明不是用来突出园林中的景物, 而是追求造型奇特的灯具装饰效果, 或者追求亮如白昼的夜景效果。这不仅失去了照明设计的本意和含蓄优美的夜景效果, 而且造成经济和能源的巨大浪费。因此, 园林绿化建设中能源消耗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并亟待出台有关城市和园林绿化的夜景照明方面的设计规范。节能型园林绿化作为节约型园林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提倡并鼓励因地制宜, 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 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尤其是那些远离城市的郊野公园或高速公路的绿化, 应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等能源解决照明、灌溉问题, 这样还能节约大量的管网建设投资, 并营建独特的景观。另外, 利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的园林小品、指示牌等, 既有利于营造节能型园林, 还能够产生独特有趣的园林景观。
2.5 节约材料
建设节约型园林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 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许多富有创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再利用的方法, 形成十分奇特有趣的园林小品, 如利用搅拌机剩余的混凝土形成的“假山石”, 以铺路剩余的石块、砾石作为园林铺地, 以及利用死树枯干装饰、构造的园林景观等等。此外, 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 与其将其大量焚烧或作为生活垃圾处理, 造成资源的浪费或环境的破环, 不如将其回收利用, 或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或作为园林建设的材料, 营造独特的园林景观。
3 生态学原理在节能型园林中的运用
3.1 节约型园林必须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来合理布局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 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 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 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的重点都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
3.2 保持“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的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 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 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 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 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 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钊阔混交林, 少造或不造纯林。
4 结语
关键词:学风建设 学习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
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氛围和环境,对大学生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既可以展现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可以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本文从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就如何加强学风建设进行了探讨。
1 高校学风建设重要性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抓好学风建设有助于高校在教育中改变思想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学风建设就培养人才而言,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 影响当代大学生学风的三大问题
2.1 专业选择盲目,缺乏学习兴趣
当代许多大学生选择专业盲目追随社会需求,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面临大学录取前填报志愿时容易陷入迷惘,到底是为理想而学习还是为好就业而学习,在外在因素的压力下,他们中很多人根据家长的要求、社会的形势、分数不够等原因,填报了或被调剂到自己并不了解也不喜欢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基础,也缺少兴趣爱好,学习被动。这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一部分能自我激励,能顺利完成学业;另一部分就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而放弃了学业,毕竟大学课程不象高中那么紧,又没有升学压力,这些学生上课听不懂,由于缺乏兴趣,课后又不愿多花时间钻研。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心里越来越压抑,就抱着来混毕业证的思想学习自己所报专业。
2.2 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学习目标是学生在阶段学习之前对该时期的学习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学习动力就是推动学生阶段学习达到预期设想力量。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一方面学生不了解通过系统的学习,自己应在文化素质上达到的何种水平;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思考自己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打发时间、混毕业证的思想在学生群体中漫延,老师讲一套自已做一套,不愿听课,在课堂上交头结耳、看小说、听MP3、发短信,自己不学习还要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氛围,目标如此不明确,更无所谓动力。即使在就业压力面前也很难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热情,“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已成为这些学生的口号。在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效果无法保证,这也是目前学生学习氛围不浓的重要原因。
2.3 存在逆反心理,缺乏基本的社会礼仪
与人相交的社会礼仪应当是在少年时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行成,但是由于来自学生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学生在与长辈、师长交往中却表现得不尽人意,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在家里顶撞长辈,在学校里对老师视而不见,因为自己不喜欢某老师,就找些理由与该老师针锋相对,对该老师讲的课采取抵制、消极的态度,把与老师作对看成是出风头的表现,这些学生不尊重老师更不会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最终还是自己在知识的积累上吃了亏。
3关于促进学风建设的探讨
3.1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学习
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人能自始自终一帆风顺,不受一点挫折,关键在于,有的人选择了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有的人选择以消极的心态逃避现实。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高校学习或被迫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习,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阶段面临的挫折。一部分学生能自己 具备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成才,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这种心理调节能力,需要学校来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成了探索的学风建设的关键,当前高校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专业人士作为学生导师,经常给学生讲解如何成才,以及成功之路的艰辛与拼搏。这些导师有着丰富的经历和成功的例子,可以现身说法来引导学生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学生的道路上点亮一展明灯来指引;二是高校可以引入就业竞争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群体性的学习竞赛,来激发学生内在潜能。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大学生要想在求职中获胜,就要懂得如何去竞争上岗,高校若能在学生学习期间创造外部条件让大学生感受到压力,缩小大学与社会的差距,就能促使学生在竞赛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了高校的学风建设。
3.2 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示范作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应以育人为先。在学校,教师是学生关注的重点,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相当重要,教师应当做学生的行为典范和道德楷模。一旦教师出现一些不符合道德楷模的行为,就可能导致学生思想的急剧转变,学生可能因厌恶该老师而厌恶该老师的课,甚至厌恶学校。有些教师也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执行双重标准,即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就道德修养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如果说有差异的话,也应该是教师执行的标准比学生高得多。
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是教师群体中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紧密的,最受学生关注,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的一员。辅导员首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指导思想。在和学生们谈理想、谈人生时可以融入我国传统积极正面的道德观,如为人处事应应提倡“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扫一屋,何以扫天天?”,在学习态度上应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水滴石可穿”“铁棒磨成针”。其次应具备勤勉的工作态度,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深情地关怀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以课余活动为载体,从方方面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学风。
3.3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包括厌学大多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心理问题是这些问题的内因,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习与道德方面的表现。作为工作在学生工作一线岗位上的教师要分类了解学生的压力,把握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抓主流带个别,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级学生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同,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方式也应不同。如,一年级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重点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技巧,学会思考生活的哲理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对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同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4 结束语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高校教师要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和谐校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惠. 浅谈高校学风建设[J] . 现代企业管理,2007.7
[2]王香. 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刍议[J]. 当代教育论坛,2003.4
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和稳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当前农村社会逐步稳定而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村级基层组织还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抓好组织实施工作,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组织、有部署地运用到提高农业效益、提升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设中来,发挥农村基层工作的核心和中坚作用。如何加强当前农村村级组织建设,有效提高其组织能力,解决上述问题,本人谨在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机,深入各村各组、进村入户进行调研,并认真分析研究,得到几点浅显的认识,愿能为有效加强当前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卓有成交地提高其组织力、执行力和服务业。
村级干部是我国现行体制中最基层的一级干部,是享受待遇相对较低的干部,是体现政策政治的直接参与者,是与人民群众贴的最近的管理服务群体之一。村级干部起着承上启下、联系沟通、了解民情、宣传政策、调解矛盾等重大作 用,是政府开展工作的支点,是群众依靠的基点,是干群分界的叉点。村级干部素质的高低,工作开展的好坏,领导作风的优劣,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干群关系的融洽,影响政府公信的形象,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我乡村级基层组织的现状
XX年全县实行撒小村合大村后,我乡现有行政村8个,乡下派中层党员干部8名任支书,改变了原来农村村级组织的结构。现有村支部8个,党员446人,村组干部84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8人,初中文化69人,初中以下文化7人。
本人在**乡做了初步调查,调查结果不尽人意,在现有的村干部中,统计数据显示低效率型、低水平型干部较多,很显然与现行上级单位提倡的类型少,具体表现在:一是村级干部年龄偏高。**乡有村级干部84人,60岁以上的6人,占总数7.14%;50-60岁的33人,占总数39.28%;35-50岁的12人,占总数14.28%;35岁以下3人,占3.57%。从统计数据看,村干部明显呈中高龄化,年轻村干部很少。二是村级干部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人,占9.5%;初中文化程度69人,占82.2%;小学文化程度7人,占8.3%。从统计数据看,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以初中程度为主。三是村级干部性别比失衡。**乡84名村干部中,没有1名妇女干部,男女性别比为100:0。四是村级干部整 体素质较低。具体表现在开二级干部会随意迟到早退、到会人数不全、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手机响抽烟打哈欠等等行为不规范,还有作风方面,比如工作方法简单粗野、对人不对事、优亲厚友、只打“小九九”等等,大多数村干部都有这种行为习惯。五是村级干部工作效率低下。乡工作讲究张驰有度、阶段小结、经常宣传、主次结合、乡村联动的模式,常规性工作多特殊性工作少,阶段性工作多连续性工作少,一般一项常规工作有7天时间能完成的,至少得10天,还要在领导批评下乡干部督促配合下,才能完成,大多数村干部是任务型干部,只为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而工作,从不谋划统筹兼顾,所以效率低下。六是村级干部宗旨观念淡化。本人对所有村干部初步做了问卷调查,当问为什么当村干部时,大多数回答不上,个别回答是当上好,很模糊的概念。当问当村干部干什么时,多数回答完成乡上的各项任务,再什么也说不上。由此可见,村干部宗旨观念比较淡化,职责不是很明确,没有较大理想。
二、我乡村级基层组织存在的几个问题
1、村级制度建设不够,疏于对其进行目标管理,责任意识不强。撤小村并大村后,如何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管理一直处于探索中,没有一些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只是为了完成“当前”的一些事务性工作而简单地停留在“安排”上,缺乏系统性综合的量化考核制度。因此,其随意性较大,存 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有的干部长游离于组织之外。
2、班子内部协调不够,思想不统一拧不成一股绳,组织号召力不强。具体表现为;一是有的村支书大权独揽,把党的领导理解为一切由党支部说了算,工作全盘包;二是有的村因村委主任在班子中辈份高些,在工作中凌驾于支书之上,我行我素;三是有的村因主任文化低,乃至不认识字,而且以管村委会公章,越权越位办事,驾空班子主要领导;四是有的村因村务,尤其是财务不规范,透明度不够,干部互相怀疑和猜忌,导致内哄内耗。综合起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和上班业务素质差,认识不到位,位置摆不正,办事能力差。
3、个人奉献精神不够,利己主义优亲厚友思想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受经济基础不发达的影响,我们干部自身生活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使他们的“私欲”还存在,在一定条件下激发、膨胀,奉献精神在他们看来就会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惠民政策的优亲厚友、在兑现过程中的吃拿卡要,要真心诚意去为群众办事,从意识上就不是很到位。
4、阳光操作力度不够,严重影响民主管理的实现,运行透明度不强。撤小村变大村期间,经过调查,清理、就发现一些村的村务不明,财务不清,清而不结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普遍建立了村民议事会议制度和成立民主理事,理财小组,但由于没有规范的工作制度和一定的报酬,民主决策和 民主管理的制度执行上还有较大差距。如对一些村的调查,虽然村务公开,以前村主任拖欠公款,后任班子长期追索下一直没有归还。还有前任的班子欠账太大,后任的班子一直还账,在建设上不敢搞大的手笔,而且埋怨任在,为此群众干部的意见十分大,新旧班子之间矛盾突出,村支两委工作基本瘫痪。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群众认为哪一届班子都是来捞集体的财产一把,根本谈不上为民办事。
5、干部自身学习不够,对党和国家政策了解不透,执行力不强。当前农村工作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些“直干”工作,使干部养成了会干不会说、能干不用学。另外长期以来,在农村都处于白天忙工作、有空搞娱乐,疏于了学习,一直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实干多、学习少、理论水平不高的现象,特别对党和国家政策掌握不透,甚至不掌握。习惯用“土办法”来解决“土问题”,致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调,使群众既得利益得不到维护,群众满意率不高。
三、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措施
1、突出责任制建设,着力增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合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责任在党委,关键在基层。一是坚持“党要管党”,突出乡镇党委“龙头”作用。乡镇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功能,真正实现乡镇工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技能型转变。落实驻村干部责任制,乡镇干部要深入农村基 层、情系农民,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基层,确保各项工作贯彻落实。二是坚持优化环境,营造村级组织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对村级干部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讲团结促融合、讲责任树正气、讲奉献办实事、讲大局求发展的精神,营造干事创业奉献的氛围。三是坚持“动态管理”,突出后进村转化。按照“动态管理”原则,每年排出10%相对后进村进行整顿转化,完善县级领导联村、机关单位扶村、企业帮村、下派干部驻村的措施,一村一策,分类指导,促进均衡发展、整体推进。
2、突出村级班子建设,着力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村级组织工作好坏,关键在村书记。要选好配强村书记,强化调控能力,不断完善“两推一选”制度,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众信得过且热心村级事务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书记岗位上来。要加强党员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那些年富力强、有一定经济头脑、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大中专学生、退伍军人、村办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充实到党员队伍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来。要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激励保障机制。推行村干部述职评议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度,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要强化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做到政治激励与经济激励并重、工作保障和生活保障并施、保障激励和约束管理并用,使村干部有奔头、有干头、有甜头。
3、突出自治机制建设,着力激发村级组织的活力。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把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基层民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一是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进程。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二是强化教育引导,提高干部群众民主素质。建立完善党员干部培训机制,转变村干部领导方式,提高工作能力。深化“五五”普法,提高村民法制意识和民主素质,淡化非理性民主、无政府主义意识和宗族观念,培育新型农民。三是强化公开、公正、公平,推进村民自治机制落实。村“两委”班子要严格按民主议事程序,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服务承诺等,并进行公示,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突出经济建设和发展,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因地制宜,把握村情,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盘活经营资源为手段,找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的发展路子,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把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结合起来,帮助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尽快走上致富之路。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探索土地经营、资本运营、资源开发、有偿服务等创收之路,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以贴息贷款、以奖代补和先期支持启动资金等方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整合扶农资金,捆绑支持项目建设,重点帮助经济薄弱村尽快增强“造血”功能。完善积累机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二、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伴随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大力节约能源。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等过度包装问题,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大搞墙体材料革新,实施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计划。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有机废水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造。
三、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建设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可用水资源,建设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目前正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快制定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目前,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情况的大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当前,正值用电高峰,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要加强协调调度,强化需求侧管理,鼓励节约用电和提高用电效率,确保安全迎峰度夏。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局关于建设“节约型机关”的若干规定
(讨论稿)
各科室:
根据《**县建设节约型机关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我局从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入手,结合机关自身特点,特制定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如下规定。
一、节约用电
1、机关工作人
员在办公时间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照明设备电耗,离开办公室时间较长或下班时要随手关灯。
2、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要减少待机消耗。
3、夏季空调控温要在摄氏26度以上,冬季尽量减少使用空调。
二、节约用水
1、全体工作人员要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根据需要用水,用水后注意水龙头是否关紧,要避免“长流水”现象发生。
2、及时检查、更换老化供水管线,结合新局办公楼卫生间改造安装或更换节水型龙头、便具。
3、严禁用高压自来水冲洗车辆。
三、节约燃料
1、加强公车使用管理,做好公车使用情况登记,严禁公车私用。
2、合理安排公务活动用车,能几人同行的,不分乘多辆车。
3、根据车辆的性能合理设置加油标号。
四、节约使用办公用品
1、实行办公用品领购登记制度。各科室将需要添置的办公用品预先列出清单,报办公室,由办公室汇总、调配后再统一购买;在领用上实行领用签单,且谁领用谁保管。
2、尽可能降低纸张消耗,科室间文档传递、修改文稿尽量利用电子媒介,减少重复印刷次数。
3、提倡双面用纸,严格控制文件印刷数量,重视对使用过的信封、复印纸进行再利用。
4、提倡使用钢笔书写,减少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数量。
5、打印机、复印机的墨水、墨粉用完后,要重新灌装,再次使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当前,全党全社会都在满腔热情地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都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而要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建设一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业务基础坚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今年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中央三令五申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彰显了教师队伍建设在现阶段国家教育发展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党和政府“教育兴邦”的信心与决心。使教育兴邦战略日益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是教育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和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首先是教育经费连年提高,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引进高学历复合型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涨的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高校师资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文化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领导者、管理者、建设者和劳动者。
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建全和完善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制,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正如北师大的校训词所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为人之道与处世之法。教师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指使学生,学生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教师自身不端正,而要求学生端正,那未,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事,学生也不会服从的。据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资料反映,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当中,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的影响最大,特别是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形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在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加强特色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人才竞争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教师的师德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教师只有加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我做起、默默奉献,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所以高校要对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环节。
2 高校教师队伍师德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师德现状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分析其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从教师本身来说,主观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客观方面的原因与某些教师本身素质不高,教育方法陈旧,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摆脱不了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还有一些教师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兼职太多,使自己对教学工作力不从心,仅能满足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无力“育人”,还有一些人甚至连“教书”都有困难。以上诸多因素与学校管理有很大关系,一是学校在这方面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没有衡量的硬指标和奖罚制度。二是因为大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因素造成教师极少甚至没有“育人”机会,究其原因,除教师个人原因外,学校管理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3 高校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受的最重要的影响来自教师,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而现实的问题,高校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且教师要善于将这种高素质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加充分体现。从时代的要求来看,教师的高素质应有以下几个特征:(1)思想道德水准要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2)文化素养要高;(3)知识结构多元化;(4)心理承受能力强;(5)要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是科学技术的开拓者,是“四有”新人的培养者和优秀产品的生产者,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我们的教师应该志存高远、爱国敬业时刻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教育在科教兴国中是基础,人才在教育中是关键,人才的培育靠教育,教育不仅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主要摇篮。高校近年来普遍加强了培养引进优秀人才的工作。并为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把好进入关,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坚持公开招聘、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广开渠道、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重才更要重德,不仅要看外在的表现更要重内在的素质,不拘一格选人才,实行多手段多渠道的方法引进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使教师队伍在近几年来呈现出知识结构多元化和实践技能多样化。
4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
新时代新形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也要有新的思考与新的方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从容不追地面对各种挑战,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设好高校师资队伍。
4.1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第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加深教师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的认识,增强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自觉性、主动性、长期性,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强化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在学校中营造重视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二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要舍得投入,这是一项长期的带有战略性的任务。师资队伍的好坏对教学质量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办学的成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所有高校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首位,也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要求。第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原则,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摒弃只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视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良倾向,在全校上下进一步强化人才强校的理念及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贯穿于高校建设的始终。
4.2 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我校前几年对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教师统一进行上岗培训、考试,考试没通过的,没有教师证者一律不得评职称不得上岗,近年来每年分配来的新教师首先进行岗前培训,特别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岗前培训更为重要,只有接受过教师基本功的正规化、系统化训练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同时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行业的要求进一步引进一线高素质专业人才,特别是注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鼓励青年教师多进行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高校还要针对青年教师工资低、住房条件差、夫妻两地分居等现实情况,通过努力建设校园小环境,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以事业吸引人,靠感情留住人[1]。积极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软环境,让他们切实解决后顾之忧,给他们创立一个安于教育事业的生活空间。
4.3
加强师资管理,只有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定出符合本校校情的管理规章制度考核标准,确立良好得竞争机制,用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总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手段,对学校而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工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建设成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充满活力的高校教师队伍。
摘要:高等院校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分析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能力建设 订单培养 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陈玉水(1974- ),男,山东新泰人,青岛黄海职业学院院长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民办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山东青岛 26642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46-02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其基础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鉴于学院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招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实训条件薄弱、高水平师资缺乏等现状,学院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决定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并且依托行业企业优势,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新途径,实现了校企双赢、招生就业两旺。
一、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1.学科建设科学化。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对职业教育能否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具有基础性意义。自2003年始,学院就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业调查,把脉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与学科建设。2006年,学院经过市场调研,对中职专业进行增减,增加了6个新兴专业,删掉了4个市场需求减少的专业;高职增加了6个专业。学校顺应需求,着重围绕机电、电子、计算机等工科进行专业设置。人才的培养是通过专业的设置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应适应岗位需求,近几年来学院请工作一线的教育专家、劳动部门、企业、学校、社会中介机构、工程师、家长、学生参与制定所开专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技能测试标准,做到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职工需要什么本领,学校就传授什么技能;与岗位无关的课程坚决不开;与岗位有关的课程也要分清主次。
2.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化。随着市场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突出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的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面对此种形势,学院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建起了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旨在提供企业真实环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该中心包括数控技术、钳工技术、普通机加工、汽车维修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焊接技术、半工半读等车间。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后,转到实训中心进行全方位的强化实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大大节省了企业的再培训时间。高标准、高质量的开放型职教实训中心,承担在校学生的实训,并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切实保障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2006年10月,教育部在青岛组织职业教育现场会,学院实训中心作为观摩现场,得到了包括吴启迪副部长在内的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3.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化。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学校历来重视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仅2006年学校就投资五十余万元,用于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校采用依托行业优势,走出去;吸纳企业精英,引进来;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等形式,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12月,学院组织12名教师参加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金蓝领技师培训工程,同年12月,学院组织8名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专业考评员培训,均全部拿到证书。目前,学院许多教师已拿到多个工种的高级证,成为“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学院经常组织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及知名职业院校去参观实习,不断学习新工艺、充实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每学年组织新教师的公开课和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改革意识,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二、依托行业优势,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和成才就业的有效措施。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双方合作,共同完成教育工作,培养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委托培养等,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举办综合性的技能大赛和以技能为主的课程考核,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根据专业的核心能力点,设计考试方案,探究市场需求,形成班、系、院三级技能大赛的体系,层层选拔,顺时针推进,贯穿全年,形成“教、学、做”的一体化。
1.产学结合。企业和大学结合,大学科研机构既可以从企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直接参与产品的开发,又可以把科技发明转化为推向市场的商品,可谓一举两得;企业由于新产品打开了市场,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大学科研。产学结合可以将最新的技术、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行业要求、行业精神带进了课堂,又使学校健康发展。自2005年起,我院成立研发中心,组织研发远程无线控制系统,现已通过论证,2006年学校与胶南自来水公司合作,为15家企业安装了大口径水管远程抄表系统,学校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科研能力也大大增强。
2.订单培养。即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使用人才“无缝对接”,学校直接对口为企业培训所需人才,教学时间、课程设计、实验实训等都以企业需要为标准。根据企业需求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企业需求的人才,单独编班,授权冠名,实行双向教学计划,即让学生在校完成专业所需课程,又把企业所需知识融入课堂中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合作有助于学校向企业输送人才,更有助于企业培养人才和挑选人才,形成了学院满足、企业需要、企业进入学院教育、校企合作双向互动的办学新机制。学院先后与多家公司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3.顶岗实习。即职业院校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要去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3~6个月,在实习期间学校选派优秀专业课教师跟踪服务,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这种模式对提高学生技能,特别是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方面作用明显。学院与海信、福田重工、上汽通用五菱、金王集团、胶州DND公司等单位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学生顶岗实习后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切实加强了学生、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加速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2007年3月,学校选派265名学生到海信顶岗实习,实习期间每生平均可获得了1000元工资。仅2007年上半年就有近600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真正实现了学生有收入、企业有利润、学校有发展的目标。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即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并很快融入社会中去。学生的工作作为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还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2001年安普泰科公司从学院招收了300名电子专业的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白天上班,下午、晚上进行授课管理,周末全天上课。在此基础上,学院又与青岛茂治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几年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毕业生,走出了一条成功办学之路。为了深化合作,茂治公司于2006年在学院实习实训中心设立工学结合生产基地,真正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既能学到一技之长又能得到企业的锻炼。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最终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学校为企业培养了动手能力强、下得去、稳得住的人才。学生提高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了就业问题,企业在顶岗实习中考查学生并挑选优秀人才。
5.企业委托培养。即企业在内部选拔需求的人才,单独编班,委托学院培养培育的一种模式。学院与中集集团、江苏健鼎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就是这种模式。学院与中集集团先后举办了15个培训班,为其培养了400余名企业员工,获得良好效果。2004年学院与江苏健鼎公司签订了联合办班协议,截至目前该集团员工中委托学院培养的就有4000多名。这种委托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了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完善机制,强化措施,推动职业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模式是载体,质量是根本。我们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在基础能力建设、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开拓创新,推动学校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调整为2∶3∶5;实行弹性学分制,对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与实训;组织改编了22种现行教材,删去相对落后的内容,增添新技术、新工艺,突出技能应用。
2.切实加强管理。引进企业管理方式,突出学习海尔“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融于日常管理;借鉴部队管理方法,重点培养学生严明的纪律、果敢的作风、顽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科学严格的管理,内化为学生们产业工人的特需品质,外化为独具特色的“黄海文化”,受到用人企业及社会的普遍欢迎。
3.建设产教园。学校在强化学生技能建好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产教园。产教园占地105亩,投资8000余万元,现已建成六栋厂房、一栋教学楼和一栋招待楼,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计划开设美容美发、厨师面点、拓展训练、计算机培训、汽车维修、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创业教育等多个培训项目,可容纳2000余人同时实习实训,年培训能力可达1万人。
4.强化职业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信息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振兴,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时,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提高人文精神。目前,全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推进人文教育。学校坚持“爱国敬业、德高艺精”的教育理念,健全心理咨询制度,形成了训导结合的德育模式,“今天我以黄海为荣、明天黄海以我为荣”的积极负责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利他利群观念,以及“今天做工人、明天做企业家”的人生信念等。
5.毕业生召回培训。为完善服务机制,保证新型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毕业后一时不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实行无偿召回再培训。多年来,已有1000多名学生受益。
【关于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探讨】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银行内部节支降耗管理的探讨12-04
关于加强机关工作作风的通知07-23
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调研报告06-26
关于加强对机关车辆管理的通知06-30
关于加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09-15
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思考讲解11-16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12-01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06-03
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07-12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意见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