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推荐5篇)
一、课件出示李白图像。
1、猜猜:他是谁?
2、李白简介。
3、回忆:同学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
二、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背景: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744)。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天宝三年,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2、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3.老师点名学生读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4.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一)、谁了解诗的大致意思?
(二)、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2)师:“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
师:想像:诗人正在干什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时断时续,带着浓浓的乡情,像家乡亲人在低声呼唤。
(3):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2)《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这首曲子,会勾起什么情?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还有吗?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因为思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思想,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读——
生:(深情齐读古诗)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五、拓展提升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因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留下了千古传送的思乡诗词,你知道的有哪些?
此夜曲子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李白35岁客游洛阳时写下的一首绝句。其时为开元二十三年 (735) , 诗人离开西蜀已整整十年了。这十年是李白相当浪漫而又惬意的岁月。在安陆他成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婿, 他愉快地游历汉水与长江沿岸的古城和名胜, 襄阳、武昌、扬州、金陵以及庐山, 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路走来, 他结识了许多朋友, 轻松地写下了许多诗篇。然而, 他毕竟远离故乡绵州很久了, 心中怎能不暗生思乡之情呢?而洛阳春夜飘散的玉笛声, 将他的这种思绪不可遏止地触发出来了。《春夜洛城闻笛》就是久久盘旋在诗人心底的思乡曲啊!
笛子, 在我国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 据说在秦朝咸阳宫就有二尺三寸长, 二十六孔的玉笛, 就是以玉为原料制作的笛子。在唐代这是一种相当普及的乐器, 皇帝李隆基是个笛子迷, 宫廷乐工李是顶尖的笛子演奏家, 然而有位民间艺人独孤老者竟能指出他演奏中的瑕疵, 独孤老者略施笛技, 就达到“神绝”的境地。可以想象唐朝的笛子演奏技艺是何等精妙。李白也是笛子迷, 据李的外孙许云封回忆, 李白曾欣赏过他外公的演奏。李白对这种器乐有很高的鉴赏力, 他的许多诗作都描述过笛子的美妙乐音, 如:“韩公吹玉笛, 倜傥流英音。”“横笛弄秋月, 琵琶弹陌桑。”“笛奏龙鸣水, 箫吟凤下空。”等等。
那么, 为何李白及其同时代人听了《折柳》这支曲子, 会勾起思乡之情呢?《折柳》又叫《折杨柳》, 是乐府古曲, 有多种含义, 一是说它的歌词表达了“兵革辛苦”之意, 一是说它的音调和歌词反映了人们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和“闺人思远戍”的感伤思绪。李白在洛阳春夜听到的《折柳》, 定然是那种听了让人思乡思亲的曲调。李白有《折杨柳》诗曰:“垂杨拂渌水, 摇艳东风年。花明玉关雪, 叶暖金窗烟。美人结长想, 对此心凄然。攀柳折春色, 远寄龙庭前。”直接点出了《折杨柳》是叩动思念远征夫君的闺中人心扉的伤感之曲。闺中人思念远行者, 远行者思念闺中人,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然, 远行者听了这支曲子所勾起的思念恐怕并不限于闺中人, 免不了还有父母兄弟吧。李白在诗中用“故园情”来概括是非常全面和贴切的。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2分)
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2分)
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2分)
参考答案:
21.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这时也越升越高,夜深了,门外传来鸟雀和树叶微弱的沙沙声,李白吹灭了蜡烛,准备入睡。忽然,远方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笛声,李白禁不住站起身来,二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仔细听,原来是汉代乐府的《折杨柳》。
这时,正好一阵微风拂面而来,悠扬清脆的笛声传入李白耳中,望向天空,可见群星灿烂,那颗最亮的北极星仍然悬在空中,指示着家乡的方向。李白不禁有些惆怅,又有许多日子没有回家了,那熟悉的老屋,母亲每日翘盼游子归家的身姿,一幕幕儿时的场景都在李白的脑海里浮现,那强烈的思乡之情扑面而来。侧起双耳,再仔细聆听那那清新、欢快、抑扬顿挫的笛声,还想起刚到洛城时的点点滴滴,曾经的怀才不遇,在官场仕途中的坎坷与无奈,禁不住红了眼眶,无不透露着辛酸与不甘。
曾经的种种都在李白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这时灵感突现,随即返回桌旁,拿出纸笔,借着月光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3、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2、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查资料,了解李白生平,诗歌风格和《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2、熟读诗歌,结合书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情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
李白从二十四岁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公元735年,李白来到长安,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赏识。这次进献李白未能如愿,但他并未放弃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正是在这一年,李白在客居洛阳期间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公元742年,李白等来了玄宗招他入京的诏书,写下了“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满怀希望赶赴长安。
李白性格豪放洒脱,诗歌大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个性鲜明,想想奇特,意象优美、壮美,语言清新明快。后世称“诗仙”。
席慕容,女,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后随家定居台湾。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其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
【自主学习】
一、吟读诗歌,把握情感。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感情)《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明确:1、从诗歌标题《春夜洛城闻笛》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把握意象,再现意境。
意象:意——诗人的思想、情感。象——物象、形象。
意象即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他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是诗人
情感的载体。
1、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2、结合诗歌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将诗歌呈现的意境,用优美的语言加以再现。
3、《春夜洛城闻笛》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思乡之情,那么两首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如“春风”与“秋风”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合作探究】
一、赏读美文,品味语言。
要求:
从字、词、修辞手法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多角度品析。
例:谁家玉笛暗飞声。“暗”字用的好。它不仅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也表现出了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二、调动情感,深情演读。
结合以上的学习,和着音乐,分角色饱含深情的演绎《春夜洛城闻笛》。
三、身临其境,对话诗人。
要求:结合诗歌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从意象选取、意境营造、情感等方面深入思考,提出问题,用第二人称“你”与台上李白扮演者展开交流对话。
四、梳理知识,归纳意象。
1、在古代,诗人一般喜欢选取哪些意象来承载思乡之情?(结合已知的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先从七年级上下册已经学习过的诗歌中寻找)。
2、试总结通过意象鉴赏思乡诗的一般方法。
【课外拓展】
一、古今共情,赏读《乡愁》。
结合对意象的分析,赏析席慕容《乡愁》。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二、选取意象,书写情感。
要求:结合本课所学,选取恰当的意象,营造意境,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老师范例:
我心中的乡愁
乡愁是
儿时门前的那条小河,清凉地流过脚背,流向心田。
乡愁是
通向家门的那条土路,纵隔万水千山,总能指引归途。
乡愁是
一轮皎洁的明月,清辉洒下的地方:
是他乡,也是故乡。
在这首诗歌中,老师选取了“小河”、“土路”和“明月”作为意象,通过三幅画面的描绘来营造三个意境,抒发对儿时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和而今对家乡的思念。
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