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成语谚语汉译拾零(共2篇)
日语成语谚语汉译拾零
日语里有些成语谚语,像「一莺浅伞埂「温故知新」等,是直接从汉语里引进的;像「一をいて十を知る(闻一知十)」、「善は急げ(从善如流)」等,是由汉语成语谚语翻译成日语的;有些成语谚语则是日本人自己创造的.,尽管这些成语谚语所用喻体和典故与汉语不同,但在汉语里都能找到意思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汉语成语谚语.
作 者:贾凤伦 作者单位:刊 名:日语知识英文刊名:THE KNOWLEDGE OF JAPANESE LANGUAGE年,卷(期):“”(1)分类号:关键词:
关键词:日语,成语,谚语,汉译,技巧
在日语中有着丰富的谚语, 其中有些是根据汉语复制的结果, 也有对西方英语的直接翻译, 但大多数成语谚语都出自日本人民的本土文化。在这些谚语中, 有些来自于文学作品, 有些来自民间, 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 语句在不断的凝练中, 最终成为现在日本语言中常用的谚语。在我国, 最初只有普通的日汉词典中有关于日语谚语的翻译及介绍, 但近几年来, 随着日语谚语的增多及广泛流传, 逐渐出现了专业的日语谚语词典, 其中对翻译方法上加了注解。
一、翻译原则
虽然日语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汉语元素, 但是受到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日语和汉语在很多时候还是有区别的, 所以要求我们在翻译谚语和成语的时候要遵循以下翻译原则:
(一) 形式和内容统一
谚语和成语不同于普通的话语, 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锤炼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语句, 甚至可以说谚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谚语具有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寓意深远、朗朗上口等特点, 所以在翻译日语中的谚语的时候, 也要尽量向这些特点上靠拢, 在能够表达清楚谚语内涵的基础上, 按照中国谚语的习惯进行加工, 使译文更加工整接地气。例如:“炒り豆に花が咲く”, 如果按照日语原来的意思的话就是“炒熟的豆子又开花”, 这种翻译虽然能够体现出其含义又朗朗上口, 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使用“老树开花”这一句话来解释就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 且更加简洁明了。
(二) 尊重日本民族文化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的结晶,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从这个民族的语言中了解这个民族的特性, 相对的在翻译这个民族的语言的时候也必须考虑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习惯等, 这样才能更准确的了解谚语和成语的含义。在翻译到涉及日本文化内容的时候, 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日本的文化特色, 但是考虑到很多不了解日本国情的读者的接受能力, 又不能过分的执着于保留日本特色, 否则反而使读者难以理解其含义。例如“河童の川流れ”, 这句谚语按照其原来的意思就是“河童也会被水冲走”, 在日本的传说中河童是一种水中生活的妖怪, 如果一定要用河童这一词的话, 很多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们便难以了解这个谚语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以在这时候就应当翻译成“淹死会水的”或者“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等, 这样中国的读者就更容易理解了。
二、翻译方法和技巧
(一)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源语言的单词及语法, 直接翻译为目标语言。在这个过程中, 源语言的地方色彩、民族特色以及比喻内容等, 都在直译过程中原封不动进行了保留。这种翻译方法能够表达出谚语中的主要意思, 但有些谚语通过直译会稍显生硬, 让读者感觉比较晦涩。
中国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的国家, 其文化背景与自然生态等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日两国人民的语言在使用中也较为接近, 它们的感情色彩以及比喻内容等都比较类似。根据日语中谚语的出处可以分为三类, 其中有一类就是由汉语直接翻译成的日语, 这一类谚语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得更为贴近日本人的说话习惯, 虽然这一类谚语变得与最初不同, 但是在翻译的时候, 译者可以直接将谚语直译而不影响人们对谚语的理解。例如:
(1) 間髪をいれず——间不容发
(2) 悪妻は百年の不作:娶了懒嫁妇, 穷了一辈子
(3) 嵐の前の静けさ——暴风雨前的宁静
(4) 借りてきた猫:老实得像只借来的猫
(5) 一日千秋——一日三秋
(6) 一難去ってまた一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些例子都使用了直译的方法, 例如“一日千秋”和中文中的“一日三秋”的意思和形式基本相同, 释义也能够被大众所认同, 这样的话直译就比较适合。但是直译的时候也不能生硬的要求一个词必须对应另一个词, 比如例 (3) 中的“障子”在日语中的意思是推拉门, 但如果翻译成隔着推拉门的话, 一方面译文不对仗, 另一方面中国的读者还要想推拉门到底是什么东西, 所以就不如翻译成“隔窗有目”。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 直译并不是绝对的“直译”, 而是根据中文习惯有选择的灵活翻译。比如例子 (6) , 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是“一难过去又一难”, 这句谚语和中文中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意思相近用法相同, 所以就应当翻译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另外, 在日语当中经常会有大量的省略, 所以在直译时为了更好的体现谚语的含义, 就必须将这些被省略的内容充分的展示出来, 例如在例子 (4) 当中, 直译的话就是“像借来的猫一样”, 但是只是看这句话人们很难理解其想表达的含义, 所以翻译时便必须将被省略的“老实、惧怕”的意思体现出来。
(二) 意译法
所谓意译法就是不受原文的过多限制, 只提取原文的含义来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原文所隐含的文化和中文相差较多难以直译的情况。由于谚语和成语较之一般情况更具有民族性, 且包含的寓意非常丰富, 带有一定的警示之意, 如果只考虑到字面意思勉强直译的话, 会使译文非常平淡或者难以让人理解, 这种时候意译法就更加适合。例如:
(7) 枯れ木も山の賑い——聊胜于无
(8) 転んでもただでは起きぬ——吃一堑长一智
(9) 弘法にも筆の誤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在例 (7) 中, 如果用直译的话就是“山上有根枯木头也比秃着强”, 例 (8) 如果用直译的话就是“摔倒了起来的时候也不能只是单纯的爬起来, 也要得到些其他的东西”这样翻译起来句子明显很长而且并不优美, 更无法很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 读者读起来也会感觉比较累, 这时候利用意译法就比较合适。但是有时候意译法会失去句子本身的一些文化内涵或谚语背后的故事, 比如例 (9) 里, “弘法”是指弘法大师, 号空海, 日本真言宗的创始人, 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 按照这个谚语直接的意思就是说弘法也有写错字的时候, 虽然使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个译文的话能够准确传达谚语的含义, 但是少了弘法大师这个因素, 难免让人遗憾。
(三) 等值译法
等值译法和直译、意译一样经常被用在日语谚语和成语的翻译之中, 等值译法又被成为替代法或借用法, 日本和中国有着上千年的文化交流历史, 所以日本的一些谚语和中文中的一些谚语无论是从情感的表达上还是从语言的描述上都和中文十分的相似, 这时候采用等值翻译法既可以保留日语谚语的形式, 也能够让中国的读者理解。例如:
(10) 武士に二言なし——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像例 (10) 中的这个谚语, 按照日语的原始意思的话, 就是说武士说话算话, 在日本中武士是一种信义的代表, 所以当他们承诺什么的时候, 便会有很强的诚信在里面。而在中国文化中君子便是与日本武士地位相当的一种人群, 他们也非常的注重承诺和诚信, 所以我们能够发现在中文中也有着类似的谚语, 那便是“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这时候就可以使用等值译法来进行翻译。但是在使用等值译法的时候要注意, 有些谚语看起来和中文的谚语很相似, 但是在其内涵和使用方法上可能会和中文有所差距, 所以等值译法更加适用于一些不包含日本历史典故或者民族性的谚语, 而带有一定文化历史因素的谚语则适合用其它的翻译方式。
(四) 注释法
如果严格来说的话, 注释法并不算是翻译的方法, 而是在翻译的时候, 翻译者无法用凝练的语言对这个谚语进行翻译的时候, 在文章中间或者末尾所进行的一种注释,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一些具有较强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谚语中。例如在日语中有“敵は本能寺であり”,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敌在本能寺”, 但实际的含义是“祸起萧墙”或者是“有内鬼”, 这句话涉及到了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本能寺之变”, 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不对此进行注释, 人们便很难理解这个谚语和其真实含义中的联系。
结语
随着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越加频繁, 翻译的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 对谚语和成语的翻译则是这些翻译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众多翻译方法中, 直译、意义和等值译法是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 虽然有些谚语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中文释义, 但是翻译人员在利用释义时切勿只考虑这个谚语或成语的意思, 而应当将这个谚语或成语放在整个文章当中进行揣摩, 抓住其中精髓, 选择合适的中文释义将其翻译, 努力做到释义的信、达、雅。
参考文献
[1]张燕.“猫”在中日谚语中的文化内涵之比较[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
[2]李华田.跨文化交际学视野下的英语谚语汉译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