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精选8篇)

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 篇1

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

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环保产业 现状分析 未来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1.1 我国环保产业的定义范围

我国环保产业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前一两年,环保产业仪指专门从事环保没备生产和其它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单位。现在,随着国家对利,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环保产业还包括诸如国家各部委直属的研究院所和生态建设的企业单位等。

1.2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环保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1.3 我国环保产业的特点

1.3.1 进入门槛不高

十多年来,中国的环保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洗礼,现有一万家左右。由于环保产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而言,整体利润比较可观,而且进入壁垒并不是很高,因此,就不断有新企业加盟,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1.3.2 企业分布的分散性

因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广泛分布在各个产业部门,导致了环保产业管理上各自为阵、政出多门,使得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监督协调,综合管理的力度不大。

1.3.3 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近90%都是小型企业。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680亿元,占63%;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已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

1.3.4 中国的环保产业还很稚弱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中国的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由来已久,因此,这种差距在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在线监测仪器的制造方面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中国环保企业在转化、引进、吸收国外成熟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及在技术工艺的开发方面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转化、引进、吸收程度

和开发程度,当然就无法提供满足中国闩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的技术工艺和缺乏解决日益扩大的环境问题的综合实力。

1.4 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4.1 我国环保产业的主管缺位

我国环保产业没有主管、只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环保产业进行规范和约束。由于我国环保产业协会对各地环保产业的指导缺乏行政上的监管,从而导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指导和管制。

1.4.2 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的规范问题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但目前就国内的环保市场而言,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市场准入的条件没有限制,另一方面,环保的市场资源比较分散,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1.4.3 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投资多元化趋势已初露端倪,但资金短缺仍将是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矛盾。

1.4.4 环保产业仍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行业

因为环保产业目前还未列入国民经济的行业之中,致使目前环保产业缺乏一个规范的统计、研究、政策指导。

1.5 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

谈到制约我国环保企业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制约我国环保企业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一是新生的公司没有资金、技术及资质优势,老牌的公 司技术、资质占有绝对优势,但又没有市场主动性。二是新老公司都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没有大的综合实力强的公司形成,无法与国际环保公司抗衡。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5.1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环保产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还没有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导致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于产业政策不到位,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投入的市场氛围。如火电厂烟气脱硫,“七 五”期间国家开始安排重点攻关项目,“八五”开始实施示范项目,“九五”制定了宏大的实施计划,但由于配套的政策不落实,造成实施计划难以落实。例如:目前,安装脱硫装置的火电装机容量只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1.2%,很有发展前 景的火电厂烟气脱硫产业难以形成。

1.5.2 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据有关研究表明,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的投入应占GDP的1.5%,而我国到“九五”后期虽然达到1%,但还不能满足建设所需。资金缺乏直接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建设6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后经调整为52个,但截止到2000年底,全流域只建成运行10个,未动工建设的10个。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几乎全部依靠财政 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致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滞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不足15%,一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

1.5.3 市场混乱,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这是我国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都长不大的一个原因。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严重,采取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割据。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了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个别省市制定的环保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单位必须持有《当地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资格

证书》。另一方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有关部门指定产品准入、虚假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山于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缺少必要的标准、技术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混乱,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环保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资金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尤其是环保企业。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和收益较低的公益性的行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往往与巨额的资金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国内的环保企业与金融资本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2.1 我国环保治理现有资金来源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己形成了八条环境保护的资金渠道,这八条资金渠道是:基本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环保投资:更新改造投资中环境保护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保投资:排污收费补助用于污染治理资金部分: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用于治理的投资;污染治理专项基金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投资。

2.2 我国上市环保企业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沪、深两市与环保业务有联系的公司有30多家,但有相当多的公司环保业务占总业务比重较小,环保业务比重较大的公司只有7家,它们是:环保股份(0730)、清华紫光(0938)、凯迪电力(0939)、首创股份(600008)、武汉控股(600168)、创业环保(600874)、龙净环保(600388)。这7家公司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环保产业基本上是其唯一主业,它们是:环保股份、凯迪电力、龙净环保,它们的“环保血统”更纯正一些:另一类是环保产业是其主业之一,但不唯一,它们是:清华紫光、首创股份、武汉控股、创业环保。

2.3 风险投资与我国环保企业

环保治理项目的投资主要是政府且属公益性事业,其收益的改善主要来自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和资金配套,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其未来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政策的行业,风险投资对其介入是很谨慎的。但是,随着国家对环保投资政策的改革和对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这一状况会有所改善。

2.4 我国环保企业的融资探索

纵观国内几家环保公司的探索实践,其投资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八种模式。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OT模式源于“八五”期间,当时,BOT模式主要在高速公路、电厂等领域应用较多,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严重短缺的资金问题,在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中引入BOT模式是目前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和中国环保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二是利用强大的融资能力,收购污水处理厂,通过受让和转让股权,变现政府投资资本。政府利用变现的资金再投资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从而加快地方环境污染的治理。三是利用国家的国债资金进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承担这部分债务的偿还。四是山工程方贷款,环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并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方负责还贷。五是基金投资模式。即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集团进入的方式介入。因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污染治理,将有利于降低一次性投资,有利于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工艺,有利于降低环保设施的运行成本。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因为地方政府的观念较为落后,对这种模式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会给这种模式的推进人为地制造障碍,这就需要通过上一级政府来协调,通过市场来引导。六是在一定的工程建设周期内,环保公司以无息借款的方式给工程方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在工程峻工后,工程方将本金还给环保公司。七是环保公司以总承包的形式,投资一定的资金,并占整个工程投资一定的股份,成为工程的股东。八是环保公司与工程方成立项目公司,用项目公司的名义从银行贷款进行环保项目的建设。我国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

说到我国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市场需求,要将中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一要靠增加环保投入,二要靠严格的执法监督,三要实施强强联合战略。

3.1 增加环保投入多渠道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增加环保投入,是实现环保产业有效市场需求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适当支持、依法监督下,靠企业、市场运作来实现的。我国一些地方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己开始探索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新机制。

3.2 严格执法监督严格环保要求,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通过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规范约束,可以拉动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需求。“九五”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制定了“三河”、“三湖”防治规划,“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一控双达标”计划等环境保护重点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去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超标是违法行为,并提出依法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零起点收费。这将有助于改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相对于污染治理成本偏低,难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的局面。如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不能达标的,必须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装置,推动了烟气脱硫产业的发展。对污染物排放量大而又超标排放的现有企业,要通过执法检查和监督,促使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污染治理,并要限期整治。对到期不能达标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关闭、转产、限产和停产治理等措施。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开展严肃查处污染物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这对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 篇2

从国内看, 冀、鲁、晋、豫、陕五大传统产枣大省仍占据全国90%的栽培面积和产量, 而且普遍增势强劲;新疆更是异军突起, 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打造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优质干枣生产基地;另外, 北方的贮藏加工和营销产业及南方的鲜食枣产业正在崛起。

从品种结构看, 干制品种一统天下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 鲜食品种迅速成为枣业发展的生力军。据估算, 目前我国制干、鲜食、兼用和蜜枣品种的品种数量和产量比分别为35∶35∶20∶10和60∶10∶20∶10左右。

在采后处理方面, 虽然总体发展缓慢, 水平仍然较低, 但从贮藏、分级包装到加工普遍有所进步, 各地也普遍高度重视, 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前夜”。在枣产品贸易方面, 国内仍然主产于华北、西北, 主销往南方和东北;在国外, 中国枣产品远销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95%以上仍在华人圈。

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虽然研发了一大批大枣生产加工实用新技术, 创造了一批优质高产的典型, 但新技术大多局限在试点和示范区里, 全国平均每667平方米的大枣产量还只有200千克左右。目前, 我国枣品种结构严重不合理, 制干品种产量偏大, 专用加工品种严重缺乏, 鲜食品种少, 中晚熟品种一统天下, 严重缺乏优质中、早熟品种。枣品种老化严重, 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要求。鲜枣周年供应的技术还不过关, 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能突出枣果特色营养的高新技术产品很少, 产品附加值偏低。

临汾桃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篇3

1 产业现状

(1)面积和产量:桃是临汾市第3大水果产业,面积仅次于苹果和梨,据临汾市果树站统计,2011年全市栽植桃面积为11.359万亩,总产量7.6万吨。

(2)产区分布:桃在临汾市各县市区普遍栽培,主要集中在尧都区、襄汾县、翼城县、洪洞县,主产区占全市桃栽植面积的80%。

(3)主栽品种:五月鲜、大久保、早凤王、仓方早生、新川中岛、桃王九九、北京2号、曙光、冈山白、天王桃、沙红。

(4)栽培技术:临汾市新建桃园株行距采用2米×4米或2米×5米的主干形、3米×4米或3米×5米的纺锤形、3米×5米的二主枝Y字形或开心形树形。推广7项实用技术,一是挖大坑建园。二是种植白三叶草,或自然生草,每年割草2~3次,覆于行间,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提高土壤肥力,使桃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加。三是肥水管理上以有机肥为主,配以氮、磷、钾速效肥,提倡平衡施肥。基肥于9月下旬施入,按每生产50千克果施优质有机肥50~100千克。根据桃树物候期和叶片吸收利用快特点,主攻叶面喷肥。追施无机肥,按每生产50千克果用氮(N)400克、磷(P2O5)300克、钾(K2O)500克的配方进行使用。四是花果管理上,花期坚持人工授粉,花期喷布l5~20毫克/千克赤霉素,结合0.3%尿素和0.3%硼砂。从疏蕾开始分期分批进行疏花疏果,疏果在第2次落果后能分辨出大小果时进行,在硬核开始时完成。一般亩留果量为8000~10000个,每亩产量控制在2500千克左右。套袋在疏果后进行,在主要蛀果害虫蛀果以前完成。五是改进树形,简化修剪技术。六是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七是摘叶、铺反光膜在果实着色期进行。

(5)采后处理和贮藏。目前临汾桃果采后分级标准尚不规范,有的以单果重分级,有的以果实大小分级。桃果贮藏能力也较弱,且贮藏方式落后,更没有完整的冷藏链流通系统,因此,在桃果的商品化处理和贮运方面,急需研究适应市场要求的先进技术。

(6)设施栽培。目前,全市毛桃和油桃设施栽培的面积220亩,设施栽培的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设施栽培以冬暖棚为主,春暖棚为辅。形成了春定植、秋建棚、翌春采收的一整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临汾市目前栽植桃树品种早中晚熟搭配还不合理,品种成熟期多集中在7、8月份,与华北地区基本相同,熟期集中,市场销售压力大。

2.2 苗木市场混乱

桃树生产中严重存在着品种混杂,名称混乱现象。有的苗木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一些品种重新起名,如中华寿桃,又叫中华圣桃、王母仙桃等。

2.3 产业化管理水平不高,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

一是粗放管理,导致生产水平不高,二是土壤有机质低,有机肥不足,影响产量和品质;三是整形修剪不科学,留枝量过大,树冠通风透光不良,内膛枝条枯死,结果部位外移;四是果实采收后放弃管理,尤其是早熟品种,果实采收后管理技术跟不上,造成病虫害加重,树体衰弱,影响花芽质量。

2.4 产业化体制不健全

临汾市虽然成立了以“苏寨红鲜桃”等20余个果树经济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苏寨红”鲜桃等10余个果品品牌商标。果品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在桃果销售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难以支撑更大的市场;农民自发的经济合作组织有所发展,但其发展规模还不够大,也没有形成品牌。产区内没有形成有效的价格和约束机制,果实质量标准难以规范,市场竞争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

3 发展建议

3.1 稳定面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就近几年市场表现来看,临汾市桃树栽培面积不宜扩大,而应保持基本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现有果园的品种结构,加强果园管理,提高单产,改善果品质量上来。只有好吃好看的果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优化品种结构,要使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合理,晚熟品种(8月中下旬以后)应占35%~45%,早熟品种(5—6月份成熟)应占15%~20%。

3.2 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

借鉴国内外成立果品协会的经验,将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加入合作社,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以市场带动生产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与生产者的土地优势结合起来,加大规模生产经营力度,解决分散生产与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通过举办桃花节、推介会、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培育当地桃品牌。

3.3 促进加工桃的发展

目前,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罐头市场的需求量较大,临汾市应针对市场需求,建设桃加工厂,解决产地桃卖难问题。加工桃的发展要以企业的加工能力为依据,与市场相衔接。要积极探索企业与果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方式,促进和谐发展与共赢。

3.4 增加冷链设施投入,延伸销售

临汾桃销售范围基本上是在当地及太原、大同市场,由于桃果不耐贮藏,一般为当天起运,次日凌晨批发销售,受时间、区域限制极大。为了扩大销售圈,应增加产地冷库及冷藏车等冷链设施,延伸桃的销售范围至北京、天津、呼市、西安等,拓展销售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3.5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果品质量

在栽培制度上,要由追求数量(产量)转变为追求质量,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栽培制度的变革。推广果园覆草、生草制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行疏花疏果和套袋栽培管理;加大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力度。通过科学管理,增大果个,促进着色,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受市场欢迎的优质无公害果品。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果品产业化投入

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既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也是国内重要的特色石化产业基地。新疆地域广阔,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占全国的20%以上;目前已初步形成石油化工产业群,油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独特的地缘、资源优势,以及能源和石化产业结构上与中亚诸国存在广泛的同构性和互补性,使新疆地区成为中国连接中亚国家能源产业合作的主力军。

中国与中亚加强油气资源合作,对于缓解自身能源供应压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疆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安定团结。在当前党和国家要求加快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对促进新疆油气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新疆油气产业资源基础与发展现状

1.1 油气资源丰富

新疆发育有34个古生代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岩面积达97.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沉积岩总面积的1/5。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盆地有12个,占新疆盆地总面积的90%,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全国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新疆石油地质资源量234亿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13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23.3%和21.5%,均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已形成的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三大油气区石油和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分别为213亿t和11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的20%和32%,油气勘探开发具有较大的资源基础,是我国21世纪重要的油气生产战略接替区。

除常规油气资源外,新疆非常规油气资源也比较丰富。例如,近期在塔里木盆地库车深层和吐哈盆地山前带的致密储层气勘探以及准噶尔盆地的致密储层油勘探已获得重要发现,新疆致密储层油和气也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油砂和油页岩资源也比较丰富,但均处于勘探开发起步阶段。新疆低中阶煤发育,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前景。

1.2 油气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 油气勘探开发产业发展现状

新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在我国油气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很低,尚处于勘探开发初期阶段。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新疆共发现油气田86个,占全国已发现油气田总数的9.8%;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6亿t,占全国探明总储量的13.5%,仅次于黑龙江和山东省,居全国第三位;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9.5%,仅次于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居全国第三位。

目前,新疆的石油、天然气远景资源探明率均不高,分别为17.5%和10.8%,仍属于低勘探程度阶段,未来油气勘探开发潜力较大。1998-2010年,新疆石油、天然气年产量持续上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油气资源供应省区。新疆的石油产量总体呈平缓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570万t增加到2010年的2570万t,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13.3%,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气年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很大,由1998年的25.5亿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50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6.6%,居全国第一位。新疆已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1.2.2 油气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新疆油气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特色石化产业基地。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产地为中心,形成了以资源类型为特色的石油化工产业群,并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

新疆的炼油与石化产业已建成以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为主、民营企业参与的各具特色的炼化产品生产区。近年来,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和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相继建成,石油石化产品与下游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据统计,2010年新疆加工原油2190万t,生产乙烯119万t,分别占全国的5.5%和8.4%,已建成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塔里木和塔河五大炼油化工基地。

此外,阿克苏大化肥等重点项目也正在建设中。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多个国家接壤,除自身原油产量不断增长外,来自中亚地区的进口油气资源也将不断增长和多样化。因此,良好的油气发展前景必将为新疆石化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形成新疆石化产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2、新疆油气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技术需求

2.1 油气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新疆跨越式发展后,新疆地区能源大企业纷纷加大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为加快新疆油气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与此同时,资源税改革政策的实施,增加了新疆的地方税收,为促进新疆油气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企地友好氛围。虽然新疆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油气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油气的勘探、开发和炼油加工等方面。

2.1.1 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

新疆含油气盆地类型丰富、地质结构复杂、油气成藏条件相对复杂,油气的勘探与开发难度相对较大。主要难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地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新疆含油气盆地多处于山前、黄土塬、大沙漠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分辨率低的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不能完全满足圈闭准确落实、储层预测和流体分布预测的要求。

二是盆地类型丰富、地质结构复杂,受勘探程度和资料条件制约,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还需深入,勘探周期长。三是新疆既有前陆冲断带,又有碳酸盐岩,也有深层碎屑岩和火山岩等勘探领域,勘探开发领域众多,目标也日趋复杂和隐蔽,存在“深、薄、低、隐、难”等地质风险。

四是油藏类型复杂,工程技术有待完善,在安全、周期、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

五是部分油田储量品位较差、单井产量低,开发面临着较多的技术难题。

2.1.2 加工原油种类多、品质差,原油加工技术复杂,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远离主要市场

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多样的含油气盆地,决定了炼厂加工原油种类多、加工难度大。目前新疆的炼厂多加工混合原油,主要包括北疆原油、南疆原油、吐哈原油、哈萨克斯坦原油和新疆油田风城稠油。不同类型原油性质差异较大,性质复杂,原油加工技术要求高,炼厂加工难度较大。

新疆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油气资源延伸利用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远离主要市场。因此,新疆炼油化工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急待提高,需要采用先进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获得更大利润;疆内油品与石化产品消费量低,大宗产品大量外运和远离市场成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有竞争力商品的制约因素。

新疆目前的炼化技术主要依靠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应用水平较低。炼油化工的技术研发基础总体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较为缓慢,这直接影响着新疆石化产业链的延伸和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2 油气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

在分析新疆油气勘探开发与炼油化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未来油气、炼油化工“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参考油气行业勘探开发产业比例匹配关系,分析了实现新疆油气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技术实现途径。总体原则是加快发展、保持平衡、确保可持续发展,参照全国能源行业“十二五”总体规划与发展目标,优先设计、发展近5年与未来10年带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培植未来10-20年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炼油化工特色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油气产业相关配套技术,有效支撑新疆油气产业的发展。

2.2.1 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要实现油气产业的发展目标,油气资源基础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未来的10-20年,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坚持突出油气资源的战略地位,不间断地开展各类油气资源的资源评价和油气成藏、分布规律与战略选区工作。

从技术上来讲,2011-2020年,要立足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做到碳酸盐岩、火山岩等特殊岩性油气藏,碎屑岩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基本成熟;前陆冲断带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稠油SAGD热采和二次采油等技术不断完善;三次采油、稠油火烧油层开采、超深层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攻关见到明显成效。

2020-2030年,在坚持常规油气领域的勘探与开发的同时,积极拓展非常规油气领域。基本形成针对岩性地层、碳酸盐岩、火山岩和前陆冲断带四大领域成熟的勘探开发技术系列;三次采油、稠油火烧油层开采、超深层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推广应用。

2.2.2 炼油化工关键技术

新疆炼化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装置扩能和升级改造,原油加工能力以及重、劣质原油加工能力得到提升,产品种类增加,产品质量也得以提高。但由于所加工原油种类增多、原油质量变化以及本地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新疆炼化企业普遍面临加工原油种类多、品质差,油品质量差距大,石化新产品开发及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关键问题的挑战。

为此,2011-2015年,发展和应用满足国Ⅳ标准的清洁汽柴油生产技术、高标号汽油生产技术、低凝柴油生产技术、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加氢技术、高档润滑油系列产品生产技术和稠油等劣质原油加工技术非常重要。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聚烯烃专用料比例提高到40%,合成橡胶高端牌号比例大幅提高,炼油科技水平大幅提升。

2016-2020年,为使聚烯烃专用料比例提高到60%,合成橡胶高端牌号比例进一步提高,炼化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应发展和应用满足国Ⅴ标准的清洁汽柴油、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加氢等生产成套技术,以及高档润滑油系列产品生产、稠油等劣质原油处理等技术。

2021-2030年,在形成中高档润滑油生产、石化新产品开发和特种高等级沥青等特色技术的基础上,基本形成烟气脱硫脱硝、低温热回收利用和炼化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减排技术,促进新疆油气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2.2.3 油气产业配套技术 实现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目标的配套技术主要有油气储备关键技术和油气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技术。2011-2020年立足油气田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油气储运等行业的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油气上下游工业化体系的动态监测与自动化控制等配套技术;2021-2030年立足油气行业的智能化控制与决策系统建设,形成相关配套技术。

①油气储备关键技术。

油气资源储备分为地面与地下两种储备方式,地面储备技术要求低,而地下储备技术要求高。地面油气储备关键技术包括区域内油气储备量评价体系,油气高效混输技术,油气储罐设备制造、消防、监控和计量技术等。地下油气储备关键技术包括油气封存配套技术、油气库建设工程技术、油气资源快速动用高速开采配套技术和油气储备库高效管理配套技术等。

②油气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技术。

油气勘探开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地质研究、勘查、钻井、测井、录井、试油、开采、勘察设计、油气田地面建设、井下作业、实时动态监测、数据传输、油田服务和系统管理等。随着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社会建设快速发展,油田建设也逐步进入现代化与信息化时代。油气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关键配套技术包括勘探、开发、储运、储备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遥测、自动虚拟现实、智能完井、自动化控制和数据集成、智能判别、智能监测和智能决策等。

3、新疆油气产业发展方向与政策探讨

3.1 总体发展方向

基于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应立足于新疆自身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毗邻中亚—俄罗斯资源富集区的双重优势,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新疆油气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通过10-20年的时间,将新疆建成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特色炼油化工基地、油气储备基地、工程技术服务基地和油气输送战略通道,初步形成“绿色、高效”的油气产业体系,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2 油气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通过10-20年的努力,将新疆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特色炼油化工基地、工程技术服务基地和油气输送战略通道;促进新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实现新疆油气产业跨越式发展。

预计到2015年,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作用逐渐凸显,基本建成油气外输大通道。新疆地区油气当量产量达到6000万t,基本建成新疆“大庆”;跨国管道年进口油气当量6000万t左右;炼油能力达到3600万t/a,乙烯能力达到122万t/a。

预计到2020年,新疆油气资源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和运输通道能力进一步提高。新疆地区油气当量产量超过7500万t;跨国管道年进口油气当量1亿t左右;炼油能力达到4000万t/a,乙烯能力保持122万t/a。预计到2030年,新疆油气资源进入大开发阶段,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特色炼油化工基地和油气输送战略通道基本形成。新疆地区油气当量产量达到1亿t;跨国管道年进口油气当量达到1亿t;炼油能力达到5000万t/a,乙烯能力达到200万t/a。

3.3 油气产业发展政策探讨

从油气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出发,结合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供读者探讨。

①建议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能源协调委员会,统筹制定新疆油气发展总体规划。

依托在疆的油气企业,明确油气发展的基本原则、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统筹油气生产与转换、工程技术服务保障基地建设与布局,统筹油气输送大通道建设与布局;加强对油气产业发展的支持、引导和服务,促进油气产业有序发展。

②建议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促进新疆油气勘探开发。

激励各在疆企业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多做贡献。鼓励石油石化企业加强对新疆油气资源的勘查、评价和选区工作,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对开发利用难度大和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的油气项目实行税费减免政策;对油气大通道建设项目给予投融资、税费和用地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应纳税额的扣除比例。

③建议进一步理顺油气资源利益分配关系,加快新疆油气资源开发相关税费改革。

如将资源税从价计征扩大到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品种,并视情况合理提高资源税率标准,加大税费地方留存比例,切实推进新疆油气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④建议设立“新疆油气发展科技攻关专项”。

以在疆油气勘探、开发和石化企业为主体,相关科研院所参加,加强新疆油气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强化重点示范区建设;出台鼓励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加大对油气资源的科技投入,建设一批适应新疆油气资源独有特点的国家油气重点实验室和油气产业研发基地;充分利用新疆的油气资源优势,进行石油石化下游产业的深度开发,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扩大下游产业链,解决就业,推动终端消费。

4、结论

①新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广阔,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资源量占全国的20%以上;油气资源探明率均不高,仍属于低勘探程度阶段;油气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

②新疆除自身原油产量不断增长外,来自中亚地区的进口油气资源也将不断增长和多样化,为新疆石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并形成新疆石化产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③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但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原油加工技术复杂、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远离主要市场等挑战。

景宁县杨梅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5

朱文佩

景宁县农业局经作站323500

摘要:景宁县杨梅栽培历史悠久,发展杨梅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文章在介绍分析景宁杨梅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确保景宁杨梅产业健康发展,应注重产后商品化处理,加强市场的拓展力度,走规模化、品牌化、休闲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景宁县;杨梅;现状;问题;对策

景宁县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7.5℃。一般年份极端最低气温为-3~-4℃,极端最高气温为40.5℃,一般年份为3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542.7毫米。土壤类型主要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土层深厚,pH值4.5~5.5。良好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杨梅的生长。产业发展现状

1.1 品种结构趋于优化

景宁杨梅种植历史悠久。早在1968—1972年,鹤溪镇鹤溪村茶山脚就规模种植了100多亩荸荠种杨梅。但大规模种植是在90年代后,随着荸荠种和东魁杨梅两个优良品种的成功引种,景宁县掀起了杨梅种植的热潮。1995—2010年新发展杨梅品种基本以东魁和荸荠种杨梅为主,逐渐淘汰了一批味酸、核大、不耐贮藏的劣种杨梅。使景宁杨梅品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种植模式也由原来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种植转变成以农业企业或村集体为主的规模化种植。至2011年,全县杨梅总面积为 4425亩,其中荸荠种杨梅1705亩、东魁杨梅2455亩,优良品种栽培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4%。

1.2栽培水平明显提高

景宁的杨梅普遍管理粗放,树体基本不修剪、不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果园普遍存在树冠高大、郁闭、光照不良的问题,导致杨梅产量低、效益差。近年来,随着景宁农业技术部门开展了杨梅矮化栽培技术、合理修剪技术、疏花疏果技术、保花保果技术、病虫害优化防治技术等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的试验与推广,景宁杨梅生产出现了明显的转变。栽植方式由过去的乔化稀植型向矮化密植型转变,管理方式由过去的季节管理向常年管理转变,投入产出方式由过去的低收入、低产出向高投入、高产出方向转变,病虫害防治由过去的有病虫害的防治向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转变,果树管理由过去的自然结果型、自生自灭型向人为控制型、适树适法型转变。达到了幼年树提早结果1-2年,成年树树冠低矮、通风透光、采摘方便的目标,克服了杨梅挂果大小年,改善了果实内外品质,提高了单株产量,使杨梅连年丰产、稳产。目前,全县投产园杨梅平均每666.7㎡产量达到500㎏左右,盛产园达到900㎏以上,平均优质果率达到46%以上。

1.3杨梅干加工渐成规模

随着景宁杨梅种植规模的不断增长,鲜杨梅的销售问题日渐突出,如果杨梅采摘后能及时进行加工烘干,就可以给果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2006年亿龙杨梅专业合作社首先进行初制杨梅干的加工,之后全县各杨梅生产大户纷纷效仿,杨梅干加工技术也不断完善。目前我县有四个杨梅干加工点,2011年全县烘制杨梅干在5吨左右,据亿龙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今年他的加工点烘制1.6 吨杨梅干,东魁品种的优质杨梅干每公斤售价120元。杨梅干的加工更好地利用了杨梅资源,并且丰富杨梅市场供应,增强杨梅市场竞争力。

2存在问题

2.1营销体系薄弱

景宁目前杨梅的销售还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由于规模小、组织性差,常以农贸市场作为销售点,无序竞争到处可见,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销售网络,削弱了产品的市场开拓和竞争力。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也大多组建时间不长,组织程度尚处于初始阶段,其杨梅销售量占杨梅总产量的比例还不够高,带动的农户数量有限。此外,相关部门多年来只注重生产环节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忽略了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特别是对产品的销路、对销售环节的支持和投入较少,销售人才、销售网络未形成规模,也严重影响了景宁杨梅的外销。

2.2采后处理手段落后

杨梅的采后处理包括商品化包装、贮藏保鲜和加工增值三个方面。在杨梅商品包装上,景宁目前还只是采用一刀切的塑料篮进行简易包装。与青田、仙居、临海等生产先进县市比,景宁县的杨梅商品化包装还显得非常单

一、落后,还没达到杨梅包装时尚、精美、新颖、轻巧、环保的目标。在贮藏保鲜和加工上,至今还没有一座保鲜冷库,杨梅果实加工也只停留在初制杨梅干加工上,杨梅的贮藏加工业方面亟待加强。

2.3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是产业的核心,是质量的基础,是效益的要素。景宁杨梅要实现上档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建设是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景宁杨梅种植企业和合作社的市场观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周边青田等县市的杨梅知名度已经很大,比较之下,景宁缺乏了创知名品牌勇气,也忽视了品牌宣传。

3发展对策

景宁杨梅产业的发展,将继续加大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充分发挥杨梅专业合作社在产品营销中的主体作用,以“优质、安全”来获取市场信誉,打响景宁杨梅的品牌,并逐渐形成网络化的市场营销体系,保证景宁杨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注重产后商品化处理

实行商品化处理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10年景宁杨梅投产面积为2876亩,占总面积的65%,随着投产面积的不断增加,今后景宁县杨梅必将供大于求,只有加快发展杨梅贮藏保鲜加工业,才能使景宁杨梅整体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要尽快建立杨梅贮藏保鲜库,开展杨梅果实冷藏贮运技术的研究,解决杨梅上市集中,贮藏期和销售期短的问题。要积极改善果品包装,增加果品的附加值,可以通过在泡沫箱里加冰块的方法,达到提高果品档次,延长贮藏期和销售期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杨梅加

工项目,建立一家大的杨梅加工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杨梅加工产品,缓减鲜果销售压力,实现加工增值,提高效益,使之成为景宁杨梅产业最后一条保障线。

3.2加强市场的拓展力度

当今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土地面积和产量上去竞争,更重要的是在质量、效益上去拼搏。在开拓市场方面,应在巩固、完善本地市场基础,再去拓展外地市场。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以几家杨梅龙头企业为主,组建一支敢闯市场的杨梅贩销队伍,到温州、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开拓市场,在营销网络建设上,要加强销售体系及信息网络建设,以便较为准确地预测、预报市场需求信息,指导果农生产和积极参与流通,变生产优势为商品优势,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提高杨梅生产的经济效益。

3.3实施品牌战略

为了景宁杨梅产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广大果农和管理者应积极转变观念,放远眼光,牢固树立品牌观念,充分利用景宁杨梅无污染、品质好的声誉,把品牌与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标志使用相结合。通过参与全省杨梅评比、农博会、精品水果展示会等各评比展示活动,树立自己的品牌,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新闻媒体,宣传、推介产品,建立销售网点,提高杨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景宁杨梅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4结合农家休闲业发展杨梅生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想体验田园生活。可以根据这一消费需求,结合杨梅生产发展农家乐,为游客提供杨梅采摘机会及其他农事活动,把传统的种植、销售模式转变成观光体验的生态农业模式,从而扩大产业增效渠道,提高种植效益。

3.5强化宣传,提高景宁杨梅知名度

一个商品销售量的多少决定于该商品的宣传效果。今年景宁县举办了首届杨

梅采摘品尝推介会,这次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地很多游客,邻县的游客也纷至沓来,大大提高了景宁杨梅知名度。以后每年杨梅成熟之际政府部门都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举办景宁杨梅节,或在这一时间段组织大型活动,开展杨梅品质鉴评、质量比赛等,通过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大量宣传、报道景宁杨梅以及与杨梅有关的活动,提高景宁杨梅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篇6

“创意产业”这一新术语的出现当然有其自身的背景和语境。新术语、新行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对旧术语旧行业的反思与批评。反映了对旧行业的理论范式、现有机制、政策趋向和实际运作的调整或反拨。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有产业的机制、政策和运作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其缺乏创造性的批评。而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过去时代的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种精神性的产品的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发展现状

1、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北京市为例,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89.5万人,占全市GDP的10.3%,比2005年增长15.9%。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达90万。截至2007年9月,北京市2006年12月挂牌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4687家,其中,挂牌后新入驻企业1101家。有需求才有市场,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的文化创意的需求十分巨大,还远没有达到饱和,所以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企业和从业来说还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国内各大城市的重视,划拨专项资金扶持。

例如。北京为符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要求的文化创意企业办理减免税收,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基础建设,和银行合做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又如。南京市首开江苏知识产权贷款先例,日前南京道及天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从南京银行获得了200万元贷款,这项贷款在江苏的文化创意产业界和科技界引起了广受关注,因为这笔商业贷款没有担保,也没有土地、产权等抵押物,贷款获得认可的一个主要依据是“无形知识产权”——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著作权。再如。广州市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设立广州市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资金,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政策扶持游戏动漫产业的发展等等。可以看出很多大城市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纷纷拿出实际措施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地区的文化影响。正是由于政府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大大地推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

3、全国各大城市提出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

例如。上海市提出了“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的理念。在发展路径上,形成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有形的高科技技术发展和无形人才创意力量的发挥相结合。南京市提出了“保护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传承六朝古都的历史文脉”,“使每一个人的创意都受到鼓励,使每一个好的创意都有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机会,使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有力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的发展模式,着眼于培育创意、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法律保障和文化氛围。例如。广州市提出了“要像抓汽车产业一样抓动漫产业”。深圳市提出了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目标等等。各个城市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了发展目标,并建立了各种创意产业的基地和园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4、动漫、网游率先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倍受青睐的主导领域。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天津、重庆等城市都把发展动漫业和网游作为重点,一时间全国各地“群雄纷起”,纷纷建产起动漫网游基地,国内动漫产业和网游产业一片热火朝天。

从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二、发展前景

无论从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未来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来看,创意产业都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从世界范围看,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佳的发展前景。

目前全世界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增长速度更快,如美国达到14%,英国达到12%。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预测,我国的文化产业的结构变化将可能由技术和资本唱主角,新兴文化产业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局面。将迅速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具有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的产业集团,大大提高我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浮出水面。

创意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说,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后,在市场竞争中,任何一种技术、工艺、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知晓和模仿,要想始终领先于对手,必须不断创新,因为“只有创造力是无法模仿的”。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1、加紧文化创意市场规则的形成从国内各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利润逐年提高和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态势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竞争尚不充分,文化创意市场规则正在形成。

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就从一个侧面表明这个产业的行业的发展尚不规范,只有在充分的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规范的行业规范。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现在就应该着手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相应的规范和相应的结构调整,以使得在以后的发展中和竞争充分后就可以尽快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用以保证能尽快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产业持续和健康的发展。现在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快速增长,要从“又快又好”转变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

2、加大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体系的建设

产业的发展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处于起步阶段,而一个创意项目回报周期长、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较大,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难点。政府应当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像北京市和南京市那样对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文化创意企业因资金短缺而面临的发展瓶颈问题。

3、政府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指导与定位

国内各大城市虽然都根据自己的特色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建立大量的基地、园区,但由于缺乏指导和规划,以至于出现了规划和园区的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对本地区产业的指导和定位。

园区的建设是应该搞,但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多为跟风上马,并无结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长远战略规划,很快就会出现一批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园区。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特点,以及市场的容量和产业的发展规划来指导和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不是盲目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4、加快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建立

从国内各大城市都对动漫和游戏情有独钟,可以看出动漫和游戏产业的虚热以及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婺源茶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篇7

1 婺源茶产业的现状

1.1 婺源茶产业发展现状

婺源县先后被评为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江西十大产茶县之首、全国首批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婺源茶业经济总量稳居江西省第一。婺源县现有4个省级茶叶龙头企业,13个市、县级茶叶龙头企业和8个茶农协会。201 1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7.5万亩,茶叶产量9100吨,同比增长10.3%,其中名优茶1400吨,同比增长9.3%;加工贸易量3.1万吨,同比增长19.2%;茶产业系列产值10.2亿元,增长20%。其中茶叶农业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14.3%,茶叶加工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21.4%,出口创汇2400万美元;茶业三产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24.3%[1,2]。婺源绿茶产品获AA级绿色食品认证6个,有机食品论证11个。

1.2 婺源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婺源绿茶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直是婺源县的传统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婺源绿茶优良的品质、独特的保健功效等的特殊性迎合了当今人们对健康、文化的追求,使得婺源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参见表1)。但婺源茶产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未能及时调整经营和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很多问题,影响和阻碍着婺源茶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1.2.1 分散性的企业经营,制约婺源茶产业的发展

婺源县现有茶叶经营企业800余家,生产分散,企业经营规模小。大多数企业停留在小农经济式生产、家族式经营的状态;对市场缺乏研究,对产品开发缺乏论证,重创牌,疏经营,效益差;在商品贸易上,产销结合不紧,重流通,轻基地。在行业管理上,缺乏权威的统一协调机构。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法制不健全,市场监管力度弱,企业缺少自律意识。全县的茶叶经营企业,依然是依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经营,无法进行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市场优势无法形成,缺乏市场竞争力[3,4]。

1.2.2 茶叶产业科技和管理水平较低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茶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茶科所,茶机所缺乏科研基地,技术力量和科研推广经费缺少。乡镇茶技组织和队伍配备不齐全,严重影响了婺源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婺源茶产业中传统的粗放种植方式与先进的集约经营方式并存,产业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低,管理不规范,对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缺乏正确认识;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没有受过管理专业培训,严重限制着现有企业的发挥[4,7]。

1.2.3 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全县17.5万亩茶园,基本上仍处于原始管理模式,良种面积小,茶树老化,单产低,茶农与经营者的利益分配不均。茶农的小农经济意识强,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不符[5,9]。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技术服务体系、网络建设不全,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新型有机肥、生物农药研制和试验滞后,严重影响了茶园的产出率和农民的效益。

2 发展婺源茶产业的优势

2.1 生态环境优势

婺源县地处浙赣皖三省交界处,全县多为山地丘陵地带,海拔高,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2%,为全国有名的生态县。山高云雾多,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酸碱度适中;空气清鲜,无污染,最适宜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婺源与安徽休宁、浙江开化接壤,其邻近的江西上饶、德兴、玉山、浮梁、乐平,安徽祁门、黟县、歙县、黄山、泾县,浙江常山、衢州、遂昌、松阳、龙游、建德、桐庐、淳安等,都盛产优质绿茶,构成了中国绿茶的“金三角”。金三角的中心地带即为婺源、休宁、歙县、开化一带。婺源县东北多高山,最高海拔在鄣公山擂鼓尖,为1629米。鄣公山,山高云雾多,终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因此鄣公山一带所产的绿茶品质特优[8,12,12]。

2.2 婺源绿茶的独特品质

婺源生产的“婺源茗眉”、“大鄣山茶”、“溪头梨园茶”、“林生茶”等都是品质特优的名品绿茶,其共同特点是:芽叶肥壮,外形紧秀多毫,色泽翠绿,香气浓郁,汤色碧绿清澈,滋味鲜浓而醇爽。

婺源历史上生产的传统绿茶,无论是土庄茶(即内销茶)还是路庄茶(即外销茶),品质都是非常出众的。清代宣统二年,婺源祥馨永茶号生产的珠兰细嫩芽茶,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农工商部颁发的金牌奖。1910年以珠兰花窨制的婺源龙井茶,也曾获美国赛会一等奖。1935年出版的威廉·乌克斯(Willian H.Ukrs)《茶叶全书》评价婺源茶时称:“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即外销茶)中之精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汤色澄清而滋润。”1935年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提到:“皖南所产的珍眉绿茶以婺源为最多,故又称婺源茶……其中,婺源绿茶尤以质厚味香著称。”[5,9]

2.3婺源茶文化资源丰富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汉,盛于唐,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茶歌茶舞遍布乡野,诗歌楹联比比皆是,茶道,茶艺更是一枝独秀,民间茶礼茶俗异彩纷呈。近年来,由于婺源县旅游业的兴起,更促进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婺源县已建成省内最大的茶文化娱乐场所茶博府,为旅游提供一个集茶文化展示,购物休闲为一体的茶文化娱乐场所。目前,县城茶馆已发展到10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家,景区内大小茶馆也有10余家,婺源茶道不断创新发展,已成为婺源文化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4,5,11,11]。

2.4 传统优势与发展机遇

茶叶是婺源县最古老的传统产业之一,对婺源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有着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上饶市人民政府、婺源县人民政府逐渐加大对婺源茶产业的扶持,给婺源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

3 婺源茶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婺源绿茶从婺源县的传统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就要把婺源县建设成具有地方性、独特性并且茶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国绿茶之乡”。要让婺源绿茶走出婺源,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就必须立足婺源当地茶叶资源的独特优势,发展成高效茶产业,促进婺源茶经济的崛起。

3.1 加强基地建设,提高茶产业生产能力

在开展标准良种茶园工程建设中,继续推广“一亩园、一万元”示范茶园的建设。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成果,逐步改变农民增收方式。通过生态标准茶园建设,提升茶园机械化水平,逐步实现茶园机械化作业,推广机耕、机剪、机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生产效率,促进茶农增收。

3.2 规范行业管理,提高茶产业行业自律能力

加强对婺源茶企业的监管,进一步强化茶行业管理。婺源县茶业协会要发挥组织、服务和协调作用,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整顿和规范茶叶市场,保证婺源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茶业协会各会员单位要自觉履行协会章程规定的权力和义务,遵守行业规章,履行行业职责,各会员单位要提高企业品位,严格自律,规范生产加工,确保产品质量,维护自身和“婺绿”集体品牌良好的市场信誉[5,6,10]。

3.3 建设功能齐全的大型茶叶市场

婺源是江西甚至全国的重要茶叶生产基地,由于婺源交通、信息不便等原因,茶叶要运输到各地批发销售,既增加人力,又增加运输成本,使婺源茶叶竞争力下降。婺源县在参考福建安溪、浙江新昌等地建设专业茶叶市场的前提下,政府可考虑在县城建设一个大型的茶叶综合交易市场,国有控股,集茶叶交易、茶叶质量监督管理、茶文化展示、茶叶培训为一体。实行茶叶溯源管理,市场内推行茶农实名登记卡交易制度,对守信的、复合条件好的茶农免收市场交易费等[4]。

3.4 完善婺源绿茶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进程,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没有高品质的产品作为基础,任何的市场拓展活动都是空中楼阁。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质是提高产品核心的竞争力的基础。有机化种植、全程清洁化生产、优化制作工艺等都是茶企常抓不懈的工作。因此全面推行实施婺源绿茶证明商标、《婺源绿茶江西省地方标准》、婺源绿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着手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从源头确保婺源绿茶的产品质量安全。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是工作重点,深化婺源绿茶标准化步伐,加强对茶叶生产、经营者和茶叶从业人员的茶叶质量安全培训、宣传,以教育引导为主,提高他们的质量安全意识,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提高茶叶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是提升茶叶整体质量水平、迎接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有效举措。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加强对基地、企业、农户的技术培训、宣传和指导服务,整体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标准的普及率,加强标准化生产的监督检查和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销售[2,3,7]。

3.5 以市场为导向,扶持龙头企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以市场为导向,巩固已初步形成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培植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打破了原有的各自为阵、规模小、效益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劣势,将会对婺源绿茶走上集团化、规模化之路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实践证明,茶叶产业化经营是企业规模发展和效益提高的最好办法,只有走茶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才能使分散的企业和茶农有组织地进入流通大市场。龙头企业又是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部分。因此,要加大对江西华源茶业有限公司、婺源县聚芳永茶业公司、婺源县林生公司、鄣公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聚芳永茶业有限公司、大鄣山绿色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支持,稳定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品牌,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婺源茶产业整体的发展[2,8,9]。

3.6 切实加强对“婺源茶”的宣传营销工作,让婺源茶走向世界

岚皋魔芋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 岚皋魔芋;发展现状;建议对策

一、发展现状

魔芋,又称蒟蒻芋,俗称魔芋,泽泻目、天南星科、魔芋属。农户门前院后都零零星星的生长,自生自灭,处于一种自然生产状态。农民用它做魔芋豆腐吃,或用它糊墙做浆糊、打鞋底子,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少营养价值,经济效益体现的十分有限。

走入八十年代,通过广泛调查研究,认为魔芋是一个可发展好项目,并采集样本到中省有关科研院所化验,发现魔芋具有十分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元素。县上立即做出大力发展魔芋生产的决定,并将它列入当时提出的“四个摇钱树”产业之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组织了专门科普队伍,编制发展规划,魔芋种植从开始零星到有组织种植、规模发展,1986年面积达2万亩,县上建起魔芋精粉厂,年生产精粉120t。产品畅销国内21个省市,并远销欧美、日本、韩国。明珠牌魔芋精粉1988年获国家科技开发奖,极大的鼓舞了全县人民发展魔芋的积极性,魔芋生产进入了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鼎盛时期。

从90年代初到现在,魔芋生产也同其产业一样,经历了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大起大落,但政府始终把它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产业来抓,魔芋生产始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一席之地。目前,岚皋魔芋呈现出以下特色:一是面积稳中有升,巩固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有种植基地镇10个,专业村50个,3亩以上示范大户近干户,种植总面积达到7.1万亩。二是龙头加工企业基本形成,全县共有20余家魔芋加工企业从事魔芋粗、精加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三是魔芋生产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市场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基地+农户+协会+企业的组织运行机制正在形成。四是魔芋经济效益在基地村逐步显现。五是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价格市场化、企业承诺保护价、订单到协会、生产技术到农家、利益让群众、风险共承担的体制机制,形成了自觉自愿发展魔芋生产的新局面。

二、存在问题

魔芋生产是一个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是对阳光、土壤、水份选择比较苛刻的经济作物,在大面积推广,规范化栽培过程中,显露出的主要问题是:

1.生产认识上不够坚定

我县魔芋生产的发展经历过发动、试种、迅速普及;萎缩、失误、种植面积大幅度滑坡几个发展过程,这其中固然有计划经济体制强行推力的因素,也有市场经济价格导向的作用。但领导和群众对魔芋生产坚持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也是制约魔芋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生产科技上没有新突破

芋农普遍担心的是魔芋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问题。魔芋在生产过程中有二种常见病,即软腐病,白绢病。我县虽然对这几种病的防浩进行了研究,由于科研人才短缺,科技经费匮乏,始终未取得重大突破。要使魔芋生产发展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必须要依靠科技支撑,给芋农吃上“放心丸”。

3.生产企业集聚力不强

我县虽有明富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但对魔芋生产的吸引力不强,企业对魔芋生产的要求仍处在数量要求上,对魔芋生产的规格、质量、检验等方面没有高标准的细化目标,在资金方面也没有形成纽带关系和共赢共担的利益格局,对芋农和魔芋协会缺乏规范性、制度化的协作指导机制。

4.生产配套服务不够到位

支撑魔芋生产的服务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缺乏风险担保机制、市场中介服务机制和信息服务机制。魔芋生产是露天生产,干旱、雨涝都对魔芋生产危害极大,企业虽然在保护价方面对芋农有所承诺,但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没有补偿的说法。在收购季节,由于鲜芋不耐储藏,要及时进行烘炕,企业的加工能力和收购能力薄弱,也造成芋农一定的经济损失。应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和信息平台,来正确引导芋农良性的发展魔芋生产。

三、对策建议

魔芋产业是绿色产业,魔芋生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是我县“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县、旅游兴县、城镇靓县”工作重点的延伸。对魔芋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咬定魔芋生产发展不放松,总结在魔芋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探索发展魔芋生产的新路子。

1.坚定发展信念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发展产业的目的是农民致富,被实践反复证明的致富产业就要坚定不移。要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相结合,培育大户和扶持小户相统一,科学制定一条我县魔芋生产发展的新路子。

2.遵循生产规律

科学规划适宜种植区域,商品魔芋最佳种植海拔在700~1100m之间,最适合的土壤是黄棕壤,最适宜的耕作方式是间作套种。

3.夯实种源基础

魔芋种子不适宜长途调运,要发展只能靠自繁,我们通过近几年的摸索总结出了“大田种商品芋,林下繁肓来年种”的新作法,就是把采挖商品芋的小种子又栽到林下、让种子到野外适应生存,这种作法不仅提高了商品芋的产量,又降低了魔芋发生病虫害的机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4.加强病虫防治

魔芋要发展,务必突破病害关。要将科技防治和传统防治相结合,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组织强有力的科研人员,进入生产一线实行重点突破。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把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机的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减少魔芋病虫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5.建立风险机制

可考虑将魔芋产业纳入现代产业建设保护体系,试运行魔芋生产保险,协调保险公司开辟新险种,保险的资金由芋农和政府、企业三家分担,也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设立魔芋发展基金,用于魔芋产业保险,消除芋农无后顾之忧,增添发展信心。

6.巩固共赢关系

芋农、协会和企业要建立契约化、市场化的共同体,企业对基地建设要进行补偿投资,要加强对协会的指导,协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功能,对芋农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过程服务。

7.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魔芋生产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组建行政和技术两支队伍,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按照魔芋生产具有季节性、区域性的特征,适时地对魔芋生产发展进行指导,本着“急不得、慢不得”的时间观念,安排芋农积足有机肥、预留地块、精心选种、适时下种、不误农时,全面普及高产栽培技术。

上一篇:师范毕业生的求职自荐信下一篇:乡镇纪委三转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