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六年级上《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一、教学内容:回顾拓展八
二、教学目标:
1、完成日积月累。
2、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写作方法。
3、完成练习。
三、教学重点:完成日积月累、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写作方法。
五、教学方法:朗读、阅读、总结归纳。
六、教学准备:课件PPT
七、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师谈话导入:
1、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在近千年的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它犹如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记忆和传播;其中一些成语的背后还有生动的故事和传说,用起来极为生动、形象。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大展台。
二、成语大闯关
(一)第一关:我会读
1、学生自读成语后
2、指名读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二)第二关:我会猜
1、师出示图画
2、生根据图画说成语,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猜的。(形象地理解成语意思)
(三)第三关:我会说
请生说说有关的成语故事或前面没有说过的成语的意思,还可以用成语说话。(根据故事内容了解成语意思,加深理解,并活学活用。)
(四)第四关:我会用
请生选用恰当的成语填空
1、小 作 者 真是( ),写 出 的 文 章构思( ),内容( )。
2、音乐会上,既有( )的流行音乐,也有( )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 ),令人回味无穷。
3、这 些 冰 雕 艺 术 品 太 美 了,真是( )、( )。
(五)第五关:我拓展
请生说说同类的成语。
(六)学《响遏行云》这个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3、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七)师总结
(八)作业
1、背背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继续搜集同类成语
2、继续搜集成语典故
1.本次“日积月累”的内容是积累四条外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时很容易停留在理解和背诵上。其实, 看似“高高在上”的名人名言, 它与生活紧密相关, 应让学生感受其“亲近生活”的一面, 感受名人以及名言“灵动的语言运用”的一面, 在运用中积累, 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2.本次“趣味语文”是品读三个既有言外之意、又饶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容易停留在只是欣赏的层面。在欣赏文本的同时, 教师要拓展相关的材料, 并创造性地将其设计成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 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语言的妙趣横生, 感受语言蕴涵的魅力, 并为学生课后深化趣味语文的学习开辟出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和自由追求的领地。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的教学
(一) 介绍名人, 引入名言
1.师:在第八组课文中, 我们欣赏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下面我们来认识四位外国名人, 他们都是世界文学巨匠, 而且都是诗人。
2.师:认真地读一读他们的名言。
(二) 理解意思, 学会积累
1. 师:读袁隆平的事迹, 让你想到了哪句名言?
袁隆平, 率领科研团队行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道路上。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 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 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但他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 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 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
袁隆平获得了“拯救饥饿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 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袁隆平可谓大功至伟。但这些奖励, 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 没有高下之分”, 他更关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 稻穗比扫帚还长, 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 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生:袁隆平为中国、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谓大功至伟, 但他却是那么谦逊, 让我懂得了: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生:袁隆平率领科研团队努力地实现着“禾下乘凉梦”, 在这条路上同样会遇到重重挫折和失败, 但我相信这个梦一定会实现: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 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2. 师:说一说, 你想把书中的哪句名言送给谁?为什么?
生:我想把“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 花的事业是甜美的, 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这句名言送给老师, 因为老师呕心沥血地教育学生, 把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老师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叶”的事业。
生:我想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心焦, 也不要烦恼, 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 相信吧, 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这句名言送给我自己,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当我不快乐的时候, 我要鼓励自己乐观地面对。
……
3. 师:读名言, 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 就像在和名人对话, 请大家背诵四条名言。
4. 师:本次“日积月累”中的四条名人名言只是一个引子, 你准备以后怎样摘录和积累名人名言呢?
(三) 名言创新, 名人创意
1. 师 (播放广告视频《洋河蓝色经典》) :你觉得广告词写得好吗?为什么?
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
—— (俄国) 普希金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 (法国) 雨果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 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
——洋河蓝色经典广告词
2. 师:《日积月累》中的四位外国名人, 他们也是语言运用的大师。 (师出示下面一则小故事)
有一次,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 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批评家开口道:“我是从来不给笨蛋让路的。”
“_______________。”歌德说完, 笑着退到路旁。
师:歌德说的是什么呢? (“我恰恰相反。”) 回答得多么巧妙而有趣呀,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二、“趣味语文”的教学
(一) 学习交流“趣味语文”中的三则材料
(1) 理解“言外之意”
师:《手表广告》《交通告示》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你觉得在语言表达上趣在何处, 妙在哪儿?
(2) 感受无限想象
师:《最短的科幻小说》, 虽然只是一句话, 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俱全。读着这句话, 你会产生哪些想象呢?
地球上怎么会只剩下一个人?发生了一次什么样的全球毁灭性的灾难?核战争, 星球碰撞, 还是地球爆炸?而这个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是怎样幸存的?躲在哪里?从哪里归来?有什么保存生命的法宝?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是去了别的星球, 还是都死了?既然地球上仅剩一个人, 那么敲门的又是谁呢?是外星人, 机器人?还是其他高智能的动物?这最后一个人是否去开门?开门后将看到什么?如果是外星人, 他们能够通过语言来沟通彼此的情感吗?……最后故事又将会怎样发展?……总之, 有一百个读者, 就会有一百个关于“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故事。
这篇小说虽然“微小”得只有一句话, 但是它暗含的潜信息却是相当丰富的, 可以让人想象出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句的故事来。读这一句话, 我们不得不为文章的构思和创意所折服。
(二) 请你结合语境, 说说“言外之意”
(1) 肯尼亚天然动物园的“游人须知”规定:“凡向鳄鱼池内掷物者须自己负责拾回。”
“游人须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 有一回, 马克·吐温向邻居借阅一本书, 邻居说:“可以, 可以。但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须当场阅读。”一星期后, 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 毫无问题。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娜匆匆走进教室, 习惯地用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 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啊!”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谢谢提醒。”随即将纸团拾起, 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桶里。
张敏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
(三) 你能将下列广告巧妙地补充完整吗
(1) 鸡饲料广告:如果“佩利纳”还没有使你的鸡下蛋, 那你的鸡___________。
(2) 印刷公司广告:除了_________, 承印一切。
(3) 黏合剂广告:它能黏合一切, 除了_______________。
(4) 加油站广告牌:假如阁下烟瘾发作, 可以在此吸烟。不过请留下地址, 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链接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
2、有感情读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体会毛主席对群众的深情。课前准备:
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搜集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
比如: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三、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
1、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理解。
2、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练习朗读。解决问题麓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
重点句子:(1)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来,他不愿意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普通一员的好作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2)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第二课时:
语文园地八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教学重、难点:
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二、学生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三、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
A、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B、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C、认真听别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四、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五、拓展交流。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三、四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教学重点:
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教学难点:
在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二、提炼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1、顺序清楚。(时间顺序最重要,空间顺序一个场景描写,一段话要用总分顺序显得清楚)。
2、点面结合。讲清什么是面,什么是点。举出例子让学生去理解什么是点?什么是面?可以“面点面”,也可
以“面点”,朗读老师修改的段落。
3、重点突出,注意氛围渲染。开国大典哪些是重点?
是如何渲染氛围的?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1、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2、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三、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四、评改赏析。
讲评中重点是场面描写是否真实,具体,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注意评价多方面性,鼓励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热情。第五、六课时:
阅读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阅读主题——毛泽东写的文章。
二、明确读书要求。
1、读书姿势:坐姿、端书姿势要正确。
2、默读,并把有感悟的词、句、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标记,把感悟写在旁边。
3、不能长篇大论地读,要细读,字数跟学生实际情况而定。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读一些,能力弱的可以少读一些,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每次阅读课读2000到4000字左右。
4、师生自主阅读时间是30分钟。
三、读书交流品读感悟。
1、交流心得,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补充、评价。
2、背自己喜欢的句段。
3、教师小结。
四、写好读书笔记。
1、写字姿势要正确。
2、字迹工整、页面干净、概括精炼、摘抄丰富。
3、感悟深刻。
第七课时:
回顾·拓展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2、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
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教学重、难点:
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教学过程:
一、交流“我眼中的毛泽东”。
A、通过我们在课内外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我们开一次交流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毛泽东”。B、提出交流要求: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
1、小组交流。
2、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评出本组的代表。
3、全班交流。
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请同学评一评描写得怎样.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感受说说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因为我从中知道了()。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因为我从他的身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我还有很多的收获:()。
二、朗读背诵毛主席诗词。
1、朗读《卜算子·咏梅》,要读得准确、有韵味
2、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展示读,配乐读
3、交流毛主席的其他诗词
三、阅读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说说对祁黄羊的印象。
2、交流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给人启迪的事情.格言及漫画等,在交流中得到启示。
2.引导完成词语盘点的内容,学生朗读并积累格言。
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启示,在交流中学习作人.做事的准则。【教学难点】
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富有哲理的作品,格言、座右铭以供交流。
一、词语盘点
1.读准词语的字音。
2.记清词语的字型,注意易写错的字,用笔画出,全班交流,加深记忆。
二、交流平台
回顾本组四篇课文的课题。选择一篇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或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说说主容和所得到的启示:
1.独立摘抄各课的重点词句。
2.选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3.拓展:
说说学了这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例如:对作者的了解,所引起的联想,对课文表达上的感悟等。)
三、日积月累 方法:
1.自读自悟。2.组织交流:
可选择其中的一两句,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例子,谈谈感受。形式1:小组内,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2:每个小组选代表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是一句汉族谚语,意思是说,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意思相近的谚语还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不怕无能,只怕无恒”“有志者,事竟成”等。(2)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想,究竟:结果,原委;留心: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仔细观察。这句话点明了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的要性。(3)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虚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这句话的意思是: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中可能会有九件办不成,也就是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虚心学习的重要。(4)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滴水:一滴一滴往下落的水,功:功夫和力量,自然:理所当然。这句话说的是: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努力下去,事情就一定能做成功。(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锋:锋利,磨砺:摩擦使其锐利,比喻磨练;苦寒:极端寒冷,严寒。这句话的意思是:宝剑的锋利,需要经过反复磨练才能形成,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换得的。人要成材,事要成功,都得付出代价,经历考验。和这句话谚语相似的说法还有:“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等。
在理解.诵读之后,可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这些谚语的运用语境。如,讲述相关故事:大书法家王羲之七岁时就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每次练完字都要到水池里洗毛笔,坚持练了两三年,结果水池变成了墨池,他写字的技巧也日渐娴熟,但他还是坚持不懈的练习写,最后终于成了颇负盛名的大书法家。这个事例说明什么?这与哪一句谚语的意思是一致的?让学生比较.体会,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一句比较恰当;如若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亦可。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请学生创设情景,让大家来选择对应的谚语,以促进理解和运用。3.背诵,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格言。4.拓展:
补充交流课文积累的名言佳句或警句等。5.延伸:
建议学生课外继续收集警句名言,有条件的,鼓励他们分类摘抄,以方便查找引用,或者做成卡片,作为座右铭置于书桌、床头,用来经常提醒.激励自己。
四、成语故事
本单元安排的成语故事是“水滴石穿”的典故。故事脉络清晰,文字浅显易懂,理解的重点是故事的原意和现今引用意的转换。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 2.交流:
①让学生自读故事,然后同桌交流:“水滴石穿”是谁在什么时候对谁说的话?它的意思是什么?
②“水滴石穿”这一成语现在一般用在什么方面? ③从故事中画出与“水滴石穿”意思相近的成语。④再读故事,说说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⑤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⑥复述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如有可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习这一成语故事的体会,并练习用上“水滴石穿”来说几句话。
五、课外拓展
1.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2.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建议学生继续以“生活中的启示”为主题,选择课堂上没有采用的角度,学习别的同学的长处,再次写作。学会在人生的路上小心地收藏起令自己心动的点点滴滴,将来它便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六、资料链接
贝壳虽然死了,却把美丽留给了整个世界。给予永远比接受更快乐。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继续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了解祖国更多的知识。
2、在搜集与展示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沟通。
教学重难点
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1、回到课文
本组课文表达了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热情,其中哪些人、哪些事深 深地打动了你?自由交流。
2、回到活动
继续扩大话题,交流自己参与的小组活动中的故事,话题可以是:在活动中遇见了哪些困难或问题?是怎么解决和面对的?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3、相互评议,相互学习,不断提高。
二、日积月累
1、自由地大声诵读。
2、记住这些名人的话,试着背诵。
3、自由抽查,老师检查。
4、交流自己搜集的爱国格言并说说它的大意。
三、展示台
本着灵活、灵魂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分成不同小组,大家分工协作,立方体展示。
教后反思:
鼓动学生“学自己的语文”,这样的学习不仅富有个性,更符合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实际。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要不呆板,学会灵活地运用教材,灵魂地安排教程,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巩固知识,增强能力,开阔视野,丰厚积淀,最终扎扎实实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作业设计
1、(),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3、唯有()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4、我爱(),爱(),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更无法写作。
———巴金的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回顾·拓展二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2.收集表达思想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3.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预习检测:
我能填空。
悠悠天宇旷,()浮云终日行,(明月有情应识我,()
江南几度梅花发,()
探究学习:
一.日积月累。
1.小组里比赛读,比一比谁背得多。
2.你最喜欢那几句?为什么?
3.我知道这句的意思。
二.趣味语文。
1.读读短文内容。
2.思考短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3.短文告诉我们什么?
当堂检测
1.你能背诵日积月累的诗句吗?
2.我要把最喜欢的诗句默写下来。
课后总结
16、母 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感受《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
2、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舍先生家不仅有性格古怪又淘气可爱的猫,还有母鸡呢!今天,我们还到他家去做客,看看他的那只母鸡。
二、检查预习,明确要求。
1、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认真预习课文,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们是否通过预习已经认识了他们。
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疙瘩
如怨如诉 可恶 毒手 聋子 鸡雏 啼叫
一撮儿毛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出示要求:
(1)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是怎样的?
(2)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三、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找到作者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
2、学生汇报,出示两句话,并做理解: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3、读这两句话,体会“一向”、”不敢”,理解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4、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5、理清条理,根据学生自由选择研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一)品读母鸡让人讨厌之处。
1、小组合作学习,找找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例举母鸡的罪状,越多越好。
2、小组汇报:说说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并相机指导朗读,老师启发学生概括。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的母鸡。
3、写作方法
第一段:这是一只叫声讨厌的母鸡。
写了母鸡的两种叫声,第一种“嘎嘎”“没完没了”,直接写出“讨厌”,第二种“细声细气”“扯长了声如怨如诉”,描写非常细致,第二段: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
对比母鸡对待鸭子、其它母鸡和公鸡的态度。第三段:这是一只发狂炫耀的母鸡。
4、总结并指出:先说讨厌母鸡,再具体写出讨厌的三个方面,叫做“总分结构”。
我们在最近学的哪篇课文也看到这样的段式?(《猫》)
(二)品读母鸡让人尊敬之处。
1、这是一只叫声讨厌、欺软怕硬、发狂炫耀的母鸡,所以作者一向讨厌。可是,后来,作者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是为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
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学生读句,找出关键词:老舍是这样评价的,谁能抓住重点词来读?
3、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再去用心地读读课文第二大段,画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圈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词语,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感受。
4、汇报交流:抓住重点词句,相机指导朗读,体会深深的母爱。
5、理解词语
负责:“不论……总是”;一系列动词;“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慈爱:“一点儿”东西就“紧叫”,还“啄一啄”“马上”放下;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假若……一定……连……” 辛苦:消瘦;夜间睡不好,“顶”。
6、总结:这是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的母鸡。
7、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赞叹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带着你对母爱点点滴滴的
感受,再读9自然段。现在你对这句话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母亲或母爱的理解。)
8、对这样一位母亲,一位英雄,我们还讨厌吗?所以作者说:(引读,读出尊敬、钦佩之情)。
(三)总结体会文本情感: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齐读课文,用朗读读出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情,母鸡对小雏鸡的情,你们对母鸡的情。
五、随文练笔。
写写我们的母亲是如何爱我们的。
七、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认识了母鸡,了解了母鸡,尽管母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与它的那么多优点比起来:这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你现在还不能感受那伟大的母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也会慢慢地长大,当有一天,你也成了父亲或母亲时,你就更慢慢感受那一份爱了„„ 板书:
16、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母爱伟大
第二课时:
语文园地四: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内容比较充实。
2、通过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喜欢表达,有表达的自信。并且知道动物也跟我们人类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我们应保护它们。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自己家养小动物的有关特点,有条件的学生搜集有关动物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小动物的文章,在那些作家的笔下这些小动物栩栩如生、生动可爱,本课我们也来说一说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
二、明确要求
先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抓住它的特点进行描述,还可以讲讲它的外形、脾气、吃食、游戏、休息、打架„„,尽量做到细致的描写。
三、展示
1、四个同学为一组,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交流。
3、请同学们品评交流。
第三、四课时
语文园地四:习作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习作,要把对动物的喜欢表达出来。
2、能抓住动物的特点,结合实例,进行介绍。要求语句通顺,写完后能认真修改。
重、难点:抓住一种动物特点写一篇文章。课前准备:
1、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就动物特点或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抓住重点举例进行介绍,把语言说规范,为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习作范文两篇。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口语交际认识了许多可爱的动物,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动物写下来。或者像赵忠祥伯伯那样,制作一个有趣、生动的解说,好吗?
二、例文引路,探究写法
1、要想我们的文章在博客上得到好评,得到发表或有
一个生动的解说,必须得先把文章写好。那,是不是将口语交际课上的所有材料用起来,就能写好文章呢?想一想,写好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根据文中提示和口语交际课的收获(主要指回忆课文写法及赵忠祥的解说特点)及自身积累的习作经验得出结论。要求:
⑴ 能抓住动物的特点,结合实例,进行介绍。如:《白鹅》、《母鸡》。
⑵ 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便是同一种动物,写的人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文章也就不同。如:《白鹅》和《白公鹅》。
⑶ 要求语句通顺,写完后能认真修改。
三、精彩回顾,选择材料
1、回忆在口语交际课时,自己讲的得到大家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介绍的。
3、教师提醒:
在选材时,尽量先在脑中回忆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把握写好的材料。
设计意图:精彩的回忆能够使学生选择最能吸引人的,最能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材料。这样,学生便会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四、自主习作,个别指导
1、学生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丰富的材料,根据个人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自主进行习作。
2、习作时,教师提醒学生就选定的材料闭上眼睛在头脑中,过一遍电影,然后再把脑中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
3、教师巡逻,指导个别还有困难的学生,帮其激活表象,打开思路。
五、交流习作,评议修改
1、选择具有典型不足和非常精彩的学生习作在全班交流,说说你最欣赏这篇习作的地方及修改意见。教师随机指导讲评,以激励为主。
2、在小组内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3、依据同学所提建议,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二次习作。
4、誊抄。
第五、六课时:按业务学习记录改一改
阅 读 课
1、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
2、写好读书笔记。
要求:字迹工整、页面干净、概括精炼、摘抄丰富。
3、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
4、教师点评。第七课时
语文园地四: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2、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机智、聪明。
重、难点: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一、我的发现
读“我的发现”的句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⑴ 自主发现。⑵ 组内交流。
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6、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
要求:读的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游戏:成语接龙。
5、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一毛 对()弹琴 如()得水()死狐悲
杯弓()影()毛蒜皮()立鸡群 指()为马
为()作伥 车水()龙 万()更新 门可罗()
()()点水 顺手牵()哀()遍野 抱头()窜
三、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四、趣味语文
阅读短文《东坡游寺》
1、自由读短文:短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默读,思考讨论:
⑴ 从短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学对对子;明白待客之
道,了解苏东坡的聪明机智。)
1. reply与answer都可作动词和名词,意思基本相同。但answer是普通用语,reply比answer要正式。并且reply在接宾语时,需加to或with。如:①“It was Monday yesterday,” he replied / answered.“昨天是星期一,”他回答说。 ②Please reply to / answer my question.请回答我的问题。
2. take, get, bring, carry这四个词都有“带”或“拿”的意思,但用法不同:1)take表示把某物从说话人所在的地点拿走,是远离说话者。所表示的动作是单程的。如:Take the books to the classroom, please.请把这些书拿到教室里去。2) bring是take的反义词,表示把某物从某地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点,是趋近说话者。所表示的动作也是单程的。如:You’d better bring your homework here tomorrow.你最好明天把作业带来。3) get 表示从说话人所在的地点出发,到达某地后,拿到所需物品再返回原处,有go and bring之意,所表示的动作是双程的。如:Please get me some chalk, Lily. 莉莉,请给我拿些粉笔来。4) carry有“带有;持有”的意思,它仅表示一种动作,不具有方向性。如:I never carry much money with me. 我(身上)从来不多带钱。
4.动词finish的用法主要有:
1)finish sth完成某事。如:When are you going to finish your work? 你打算什么时候完成你的工作?
2)finish doing sth做完某事。如: He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 before supper. 晚饭前他把这本书看完了。
5. forget和remember是一对反义词,二者的用法有:1)forget / remember sb (sth)表示“忘记 / 记得某人(某事)”。2)forget / remember to do sth 意为“忘记 / 记住做某事(此事还没做)”。3)forget / remember doing sth意为“忘记 / 记得曾经做过某事(此事已做过了)”。如:① Don’t forget to close the window when you leave.当你离开时,别忘了关窗户。②I remember writing to you. 我记得给你写过信。
6. good luck to sb 意为“祝某人好运”,good luck with sth 意为“祝某事顺利”。如:Good luck to everyone!祝大家好运!Good luck with your work.祝你工作顺利!
7. fly to...= go to ... by plane / air意为“乘飞机去……”。如:He often flies to Shanghai.= He often goes to Shanghai by plane / air. 他经常乘飞机去上海。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练习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教学过程中,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一是读准音。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抓课题易读错的“弦”的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的正音。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这篇课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三是节奏和轻重。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如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读出任务内心的想法。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
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重庆市綦江区中山路小学 彭裕
【设计思路】
人教版十一册五单元的文章围绕鲁迅展开,了解鲁迅,感受他的崇高品质,读他的作品获关于他的文章,观看和他有关的影视作品,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回顾拓展五教学中,事前布置学生阅读《自读》教材中的《回忆鲁迅先生》(萧红)、《鲁迅先生和海婴》(许广平),推荐学生阅读《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巴金)、《父亲的写作》(周海婴)、《故乡》(鲁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感受他的崇高品质。教学中
【教学目标】
1、感受鲁迅的机智聪慧和博学多才,交流鲁迅的故事。
2、积累鲁迅的名言警句。
3、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的形象;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
学生:
1、搜集鲁迅的名言。
2、阅读与鲁迅相关的文章。
3、制作一个书签。
教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自读》教材中的《回忆鲁迅先生》(萧红)《鲁迅先生和海婴》(许广平),推荐学生阅读《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巴金)、《父亲的写作》周海婴、《故乡》(鲁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日积月累”,铭记鲁迅的名言。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文《一面》中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生齐读。
师激情导入: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老人—— 学生齐读(课件出示课文《一面》中的语句):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
师:他就是—— 生:鲁迅。
2、回顾本单元课文和资料袋中描写鲁迅的句子。(1)师引读,生口答本单元文章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句子。)他为别人,为自己。课件出示课文《有的人》中的语句:著名作家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所以,群众把他。虽然他已经了死了,可是他还。
(2)师引读,生口答17课后资料袋中材料。(课件出示17课后资料袋中的材料。)他原名,发表中国现代史上第一篇白话文。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和,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二)学习“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用笔和黑暗社会、恶势力斗争的过程中,写下了许多表明心志的名言,值得我们铭记。
1、出示“日积月累”中鲁迅的名言,生自由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
3、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4、请学生展示搜集的鲁迅先生的名言,共同赏析,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鲁迅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么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伟大的心胸,应该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 鲁迅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 鲁迅
6、学生将最喜欢的鲁迅名言摘抄在课前做好的书签上。
二、学习“趣味语文”,感悟鲁迅的才思敏捷
过渡:鲁迅名言发人深省,指引了一代又一代人。鲁迅的许多故事也传为佳话,下面我们欣赏鲁迅的故事。
1、学生默读“趣味语文”中的故事,试着给这个故事写个小标题。
2、生讨论这个故事有趣的在哪儿?从故事中,你看到一个 的鲁迅?
3、教师相机补充:
过渡:鲁迅不愧是个对对子的奇才,在他逝世后,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曾合写一幅悼念鲁迅的挽联。
(1)课件出示: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2)生朗读,说说这幅对联妙在哪里?(将鲁迅的作品《呐喊》《彷徨》写进对联,并充满了对鲁迅先的无限敬佩和怀念。)
三、学习“交流平台”,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品味鲁迅的语言特点。
(一)学习交流平台1,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阅读了鲁迅对对子的故事,了解了一个才思敏捷的鲁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了解到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1、生回顾本单元课文,谈心目中的鲁迅。
2、同学们,最近你还阅读了哪些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和文章呢?请把你印象最深的鲁迅的故事或者著作介绍给大家吧!
(二)学习交流平台2,品味鲁迅的语言特点。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他语言的特点。你了解以下语言的深刻含义吗?
1、课件出示本单元难懂的语言,学生交流。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
2、师生共同梳理,理解这些难懂句子的方法。(1)联系上下文。(2)联系时代背景。(3)联系生活实际。„„
4、总结
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鲁迅对朋友的真挚、对下一代的关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敌人的憎恨。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人教六年级上《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八年级上英语作文10-16
八年级上物理教案人教版11-08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教案09-17
八年级物理上 人教版 单元综合测试02-17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07-02
人教版思想政治八年级上《我知我家》教案05-26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学期总复习资料07-12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03-14
人教版八年级珍爱生命教学设计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