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3R阅读法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SO3R阅读法(共7篇)

SO3R阅读法 篇1

SO3R阅读法是当代美国大学里一种流行的读书方法.其含义是S(Surrey) ――纵览, Q (Question) ――提问, 3R (Read、Recite、Review) ――阅读、背诵、复习.具体说来.

纵览: 就是首先了解书的全貌, 翻看目录, 标题、图表、附录、内容提要等, 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提问: 在粗读时设疑, 给自己提问题,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积极思考, 联系自己的知识和原来的观点相比较, 有重点、有分析地阅读, 绝不盲目被动地`输入'.

阅读: 读书的中心步骤, 对重要章节要读得慢而透彻, 做笔记, 写批语, 并不时返回前面去重温某些读过的内容, 争取一遍读下来, 基本掌握全部内容.

背诵: 这种背诵除了对重要的.公式、定理要求一字不差外, 一般只要求提纲挈领地记住主要内容.其程度要达到能回忆起、无差错的水平.背诵在理解基础上进行, 同时又促进理解.

复习: 复习必须及时, 即学完一小段就复习一次, 不要过分依赖总复习.在复习时, 要特别注意清理记忆的`误区'.

SO3R阅读法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快速阅读,训练

语文教学中, 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阅读速度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通过观察发现, 阅读慢的学生在阅读时候经常伴有回跳、反复以及视线偏离书本等情况。阅读速度快的学生读书时候眼光平稳地从书面扫过, 同时停与顿都有一定地规律。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我们着眼于保证学生眼睛在书面上的平稳移动, 另外减少反复、回跳与视线离开书本的现象上。

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著作的研读, 在此对于快速阅读理论依据进行简要介绍。

1关注点少:快速阅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眼睛的停顿次数少。整体来讲, 一页上平均的关注点十来个或仅个位数, 而且分布呈现Z型分布。2眼停的时间短暂:眼睛停顿时间短是加快阅读速度的又一个因素。3回跳消失:回跳是一种重复运动, 在无形间增加了阅读的时间, 他使注意力集中于刚读过或者没有准确理解的字词上, 使文章片段化, 也容易产生支离破碎感。

一、通过理论阅读,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定点凝视法

定点凝视法, 也就是长时间凝视一黑点的训练方法, 现代科学实验表明,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视觉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人的注意力, 挖掘心智, 增强智力。

定点凝视法的训练步骤与方法: (1) 学生端坐在座位上, 按照正确的坐姿凝视训练图中的黑点; (2) 凝视时, 睁大眼睛, 轻闭嘴唇, 尽量长时间不眨眼; (3) 凝视时, 做好调整呼吸, 力求轻缓; (4) 凝视时加强自我暗示, 暗示黑点越来越清晰, 黑点越来越大; (5) 开始阶段凝视从1分钟, 逐渐增加时间到2分钟, 3分钟…… (6) 练习过程中, 对于训练图进行逐渐缩小, 以5天一组 (一周) ;鼓励学生在课外时候, 以某一固定物进行训练, 远处的一座楼, 一棵树均可。

2. 视点移动法

(1) 睁大双眼, 从上到下缓慢移动视线; (2) 视线划过黑点之间, 时间在3到5秒, 并在黑点上停留1秒钟; (3) 训练时, 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黑点上, 尽量不眨眼; (4) 训练时间在1到2分钟, 并不断暗示点与线清晰入目, 视线上下往返移动; (5) 练习过程中, 训练图逐渐缩小, 以5天位一组 (一周) 。

3. 视线快移法

这个是提高视觉功能, 增强快速反应能力。采用了横向与纵向快速移动的训练, 所以更贴近阅读实际, 直接提高阅读速度。

训练方法与要领: (1) 距离适中, 视点沿着直线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从左向右移动, 然后再沿线从下往上移动, 如此反复进行; (2) 眼球快速移动, 从而保持头不动。眼球移动由慢到快, 视线不能断线, 要保持快速灵活; (3) 训练时间在1到2分钟, 每次控制在10分钟。此项训练10天 (两周) 。

4. 视点连页法

(1) 将训练图置于正前方, 20-40厘米; (2) 从图的左下方开始, 随着波浪曲线快速移动视点, 移动速度越快越好; (3) 训练时间在1-2分钟。每次控制在10分钟, 此项训练10天 (两周) 。

5. 一目两行训练法

训练方法与要领: (1) 先把视点放在长方框中间用虚线标出的小方框中, 将视觉意识遍布小方框。然后, 将视线迅速向左右两方同时扩展, 并有视野扩展的感觉, 是视觉意识遍布整个长方框; (2) 读第一个长方框后, 视线转移到下边第二个方框, 以此类推; (3) 到第四个方框后, 再将视线转移到第一个方框, 继续逐一读每个方框; (4) 读每个方框的时间开始用15秒, 4个方框共用一分钟。第二遍用10秒, 第三遍用5秒, 第四遍用3秒, 逐次递减, 越来越快; (5) 连续读四个方框为一个节奏, 每个节奏大体用同样时间, 对于时间的把握要逐渐体会其中的节奏感。如此循环反复, 节奏感越来越强; (6) 训练要领, 把整个视觉遍布整个长方框。

训练时间控制在10分钟, 此项训练5天 (一周) 。

6. 一目多行训练

(1) 把图摆放在正前方, 与眼睛相距20到40厘米; (2) 视点从图左上角开始向右移动, 然后接下一行。这时要注意把大方框与里边的方黑点作为整体, 不再分开; (3) 练习时, 视线的移动要有流动感, 不中途停下; (4) 开始逐行看, 反复练习, 变为一目一行, 一目两行……, 直到一目多行。 (5) 练习时间为5天, 每次10分钟。

二、速读训练效果测试

通过对学生进行的长达八周、每周五天、每天10分钟的训练, 并通过阅读1500字文章, 理解程度在70%左右作为测验标准。对此共进行了9次的测试, 每次测试的学生为50名初一学生, 文章为9篇难度接近的约2000字现代文。测试的时间节点分别是开始第一天, 随后八次分别是5天一个周期的早晨。测试的方式通过阅读完成后, 做答题卷的方式来完成。以下是学生平均所用时间分布。

从所得数据来看, 第一组阅读速度是还没有参加训练, 所以第二组阅读速度明显高于第一组, 这二个阶段主要是学生注意力有所提高, 减少了分神的次数;第二组训练之后, 学生的眼神的移动速度明显有提高, 所以第三组数据比第二组数据明显变好;四五两组学生眼睛平稳滑动的速度更为提高, 阅读速度也进一步提升。六七组数据时之前两周的延续, 学生阅读速度进一步提高。八组阅读速度进一步提升, 虽然提高速度比之前略微变慢, 但也是很可观的。通过该种训练方法,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在阅读的天地里, 是一种享受, 这种享受源于自我精神与心灵的完善, 自我意识的增强与扩展。读书使我们享受更高层次、更广维度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美) 莫提默·J.艾德勒 (Mortimer J.Adler) , (美) 查尔斯·范多伦 (Charlesvan Doran) 著, 郝明义, 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M].商务印书馆, 2004:115-117.

[2][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107-113.

[3]张廷琳.浅谈农村初中现代文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 2014 (14) .

试说“四顺”阅读法 篇3

面对复杂的阅读环境,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阅读是一个非常艰苦而又浩瀚无边的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是一件值得探究而又严谨审慎的难题,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解决的课题。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对经典冷漠,与阅读疏远。一则因为学业负担确实繁重,一则因为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影响,“蜻蜓点水”式地阅读“网上消息”。我认为,语文教师如果正确地引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阅读环境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善,阅读的效果也会让人惊喜。

曾任德国汉堡中学中文学校教师的王燕女士在《谁培养了德国人的阅读习惯》一文中指出:“阅读其实就是自我学习,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阅读习惯,一生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然而,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各种环境的影响,现在的高中生阅读习惯与我们想象的相差甚远:阅读面窄,阅读方法简略,“浅阅读”正在横扫着当代的中学生。不过现实必须面对,困难必须解决。就培养高中生阅读兴趣而言,我认为不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阅读目标。

一.顺理成章法

“顺理成章法”是指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刚进入高中,老师可能有点着慌。于是乎,一系列“高标准,严要求”阅读法则直击学生,学生被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甭说兴趣,就是表面应付也“力不从心”。长此以往,“阅读”将真的不能“阅读”了!与其这样,倒不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来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分级阅读是比较适用的。

阅读习惯不同,阅读方法不同,阅读能力也不同,这就决定了阅读不能“一体化”“统一化”。老师将学生分成不同动态的阅读小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包括报刊、杂志。告诫学生要一页一页读,一节一节读,一章一章读,一本一本读;由开始时的每天30分钟,到高一结束时的每天100分钟;由开始只在书上做个标记,到每章都写读书笔记。

从《诗经》《离骚》到四大古典名著,可谓卷帙浩繁。读什么,怎样读,一定要从学生的基础、习惯开始,在大的范围已经框定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一些同学选择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有些同学选择读《史记》;有的读《聊斋志异》。即使四大名著,有的适合读《西游记》,而有的喜欢读《红楼梦》。对现代散文的阅读,有的喜欢读哲思小品,有的喜欢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有的喜欢读叙事性散文。凡此种种,不可千篇一律。但凡阅读,即开卷有益。尊重阅读个性,培养阅读品性,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浓厚的阅读兴趣则应运而生。

二.顺手牵羊法

“顺手牵羊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根据阅读内容,适当延展阅读经典的内容。这不仅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寻求简洁而又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类比阅读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本文的比喻形式是多样的,有时用同类的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作者也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明白道理。如把骐骥与驽马作对比,朽木与金石作对比。用比喻说明道理,用对比进一步论证,用排比增强说理气势,使用例证、喻证等方法,从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等方面展开论述,论证有力,论点鲜明。培根的《论求知》一文语言警譬、简洁而又表意透彻,同时,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与《劝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拓展阅读《论求知》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阅读步骤:阅读全文,找出论点;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对比句、排比句;指出本文论证方法;找出并诵读本文优美语句、段落,对一些经典的句子加以赏析。并与《劝学》作比较鉴赏。学生借助《劝学》的学习经验,很快进入《论求知》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学生们对此倍感亲切,仿佛又进入了知识的伊甸园。这样,学生既储备了知识,又学习了方法;既激发了兴趣,又陶冶了情操。

三.顺藤摸瓜法

“顺藤摸瓜”指顺着瓜藤去找瓜。比喻接着某个线索去追根寻底。“顺藤摸瓜法”是说由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或一种情境生发出去,让学生通过学习或感受,产生阅读兴趣,再适当延伸到相关的阅读内容或整部书。

以点带面式阅读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材内容丰富,“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毛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深秋之歌。该词走出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让人们去感受词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教师同学生共同欣赏《沁园春·长沙》时,创设情境,拓展延伸到毛泽东的与此气脉相通的《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等诗词,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毛泽东的豪迈情怀和凌云壮志。

比如,在带领同学欣赏《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只有在整体把握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基础上,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中一些精彩情节,一些鲜活的人物及一些诗句,教师如能娓娓道来,信手拈来,学生定能够受到启发,产生很强的阅读欲望。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从有感情地背诵《葬花吟》导入,接着讲述“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等情节,学生很有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主动走进贾府,结识贾宝玉,与曹霑对话,体味了作者的“辛酸泪”!仅此一部书,我班有的学生阅读三遍以上,大部分同学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从“点”出发,以带动整体阅读,实为良策。

四.顺水推舟法

“顺水推舟法”是指在新课程标准正确指导下,在教科书的明确要求下,顺应阅读趋势,遵照阅读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设有“名著导读”板块。“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中外各一篇。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探究”三个部分。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新课标中实现这一目标,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考查,这表明,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名著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

顺势阅读是一种新的体验。

教师就学生“导读”学习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由“轮廓”到片段,再由片段到整体,由整体再到提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索的过程。以“《三国演义》导读”为例。在阅读背景介绍、作品导读之后,教师应顺势做一个果决明晰而又合乎情理的要求,这就是向学生郑重推介《三国演义》。初始,教师最好带着学生阅读,就阅读过的内容从语言、结构,情节等角度作一个简要的评析。同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时间最好在每学期初。还要帮助学生制定比较切合自身实际的阅读计划。让他们阅读,思考,咀嚼,交流,甚至就某个问题作一个较为深入的探究。两个月下来,学生阅读完《三国演义》整部小说。小说中的的主要情节印入了同学的脑海中。“奸绝”的曹操,“义绝”的关羽,“智绝”的孔明等大批人物形象深深烙在同学们的心中。这样,一部名著被同学们“征服”了,阅读的目的和价值基本达到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进一步说明阅读的价值和功用。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固然重要,而坚持指导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的长效机制。阅读的内容是繁多的,阅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同样,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教师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同时,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老师还要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措施。如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以考试的形式写小说的“内容提要”、片段、“文学评论”,学习、借鉴某部作品的写法来进行写作,等等。

巧借“四顺法”,让阅读“风生水起”。运用多变方法,创设阅读氛围,健全考核机制,学生们的阅读一定会清幽美丽,满园芳华!

重阅读过程讲学法指导 篇4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阅读是一个感受、理解、动情、想象、表达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吸收到应用的过程。即从初读、精读、品读、创造性应用的分步阅读过程中, 由浅入深, 从感知性阅读到理解性阅读, 再到鉴赏性阅读, 最后上升到创造性阅读。学法指导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日积月累、感悟内化、创新实践的过程,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提高, 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预习学法指导的基础上, 教师要强化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意识, 加强学法指导, 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授之以渔, 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指导学生掌握学法

教师要做好计划:学段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周计划、课计划等。如七年级上学期, 着重预习过程方法的指导;七年级下学期、八年级上学期着重精读、品读的过程方法指导;以下时间重创造性研读的过程方法指导, 将感知、理解、赏析文章的学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分解到每个学期的每篇课文中, 使过程方法指导形成一个合理的系统。

二、指导学生在精读品读中, 掌握文体知识的特点和应有规律

依据特点和规律, 抓要点, 感知理解文章。初中语文教材以内容组成单元, 突出能力的培养, 感悟力的发展。然而按照文体研究教法、学法, 更有助于探究学法的一般规律。如初中记叙文多以写人记事为主, 有些课文写景状物的成分也很突出。初中学段把一般记叙文、散文和通讯放在一起归类研究。其目的是告诉教师, 初中记叙文阅读关注的不是概念化文体知识, 而是怎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记叙文“六要素”就是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指导学生预习时要紧紧围绕记叙文的人物、事件及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这些基本特征来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 理清文章思路, 初步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 只有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 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外,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抓叙述描写的概括性语句, 抓议论抒情句、抓过渡句、首尾段和过渡段, 以深入理解课文。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同时含蓄地告诉读者:孔乙己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得不到任何人的关注和同情, 暗示孔乙己命运的悲剧性, 揭示了社会的冷漠, 人们的思想麻木。

三、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表达的阅读方法

分析概括能力是学习任何一门功课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 指导学生依据文体知识分析、概括、表达

指导学生抓要点, 不断锻炼提高自己筛选信息、概括文意的能力。对叙事写人的文章, 指导学生依据要素筛选、概括。第一, 可按照时空的变化, 一一理清文章内容。如《社戏》一文, 学生可概括成: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平桥村的善良、淳朴的民风, 小伙伴陪我嬉戏、钓虾、放牛) , 到赵庄看戏的所见所闻 (看戏前的风波、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 看戏余波 (六一公公询问、送豆) 。第二, 可依据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 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对写景状物的文章, 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所筛选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可参照中心句, 也可按所写景物特点来概括。如《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1) 济南的山是摇篮; (2) 济南雪后的山是水墨画; (3) 济南的水是蓝水晶。

2. 指导学生学习对文题、首尾段、过渡句段、议论抒情段等句段的分析、概括、表达的方法

如读首段, 指导学生从首段的写作内容入手, 然后分析作用。开头段以叙述为主且未进入中心事件的, 多为交代背景, 其作用可能是为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或人物出场或事件展开作铺垫, 或为下文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 或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开头段以描写为主, 则分析所描写的表现了人物或景物怎样的特征, 烘托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并从写法运用角度考虑此段与下文情节的关系。开头段若综合运用叙述及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其作用可能有点题、奠定抒情基调、引出下文内容等, 如朱自清《背影》的开头。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 有两种情况:引用古诗故事、趣事等资料开头, 作用一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是引出说明对象, 还有可能突出说明对象的某种特征;开头运用说明方法的, 指出运用这种方法突出了说明对象怎样的特征即可。议论开头段的作用多针对引用时事热点、故事传说等材料的开头而言, 其作用一是引出议论的话题或中心论点, 二是以所引用的材料作为论据证明某种观点。

3. 指导学生分析思路的方法

分析文章写作思路, 要在逐段概括内容、理清层次结构的同时考虑以下几点: (1) 写作方法, 如记叙文中的悬念、伏笔、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等, 说明文中的各种说明方法, 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 (2) 写作顺序, 如记叙文中的顺叙、倒叙。说明文中的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等。记叙文要指出文章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哪些写作方法, 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说明文要指出文章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依次说明了事物或事理怎样的特征。议论文要指出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运用了哪些论据, 证明了怎样的论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写了儿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 从安排上看按时间顺序, 从组材上看采用了对比结构。通过分析可概括出作者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经历的对比, 突出对自然的热爱, 这样也就加深了对本文的理解。

4. 指导学生用心揣摩、品味句段的方法

面对文中含义深刻、有鉴赏价值的句段, 如何分析弄清它们的意义、表达目的及表达效果, 可指导学生分析概括的思路方法。如赏析句子的步骤: (1) 指出语句特征; (2) 指出描写 (议论、抒情) 的对象及特征; (3) 指出作者或人物怎样的情感态度; (4) 给读者以怎样的阅读感受。赏析句子的方法: (1) 分析句子本身意思, 明确表达方式, 了解其描写或议论抒情的对象, 蕴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信息, 找出其中蕴含深刻的或具有比喻、象征等意义的关键词语; (2) 结合全文内容, 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从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入手, 进而理解全句; (3) 依据理解, 用简洁语言表述句中的哲理, 情感生活态度还可指导学生这样去分析概括:不这样写行不行?这样写有什么特殊性? (修辞、句式、修饰限制) , 换一种写法行不行?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段中的“不必说……不必说……单是……”的赏析。如果去掉或换一个句式均难以体现这样写的特殊性:表面上这不必说, 那也不必说, 实际上是突出处处有乐趣。

比较阅读法浅探 篇5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运用;浅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76-01

近几年,经历了课改前老教材的一轮高中语文教学,又刚刚体验完一轮新教材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如今我又一次站在高一语文的课堂上,便有机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对比反思、审视自己的课堂。我希望带着学生和自己一起去研究语文,感受语文的美丽与魅力。“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让我惊奇地发现,这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语文魅力,共同开发多元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

“比较”,是对事物进行辨别,发现异同、高低等差别。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比较阅读”教学法,就是指在我们的课堂中采用这种研究学术的新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感悟,在比较中吸取。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较。

下面就我的《鸿门宴》一文的课堂实践来谈谈比较阅读教学法的运用极其效果。《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经典的篇目之一,也是司马迁自己眼中的得意之作,可是,高一学生一看到文言文还是这么长的文言文就皱眉头,针对县上学生普遍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我从头至尾大量运用比较法,使课堂显得饱满充实灵活而又趣味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效果很好。

一、导入部分历史典故横向比较,激发兴趣,初次讨论

我首先用典故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让学生进行比较讨论交流,谈谈第一印象。然后明确史书为了增加一些对于帝王的赞美可能会有些地方夸大或美化或很有传奇性。这两句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嫌疑,为什么争天下的那么多人里,只有他们两个才会说这种话,别人或许也说过.但就这话来看,反映的是两人对帝王地位的不同的心态.项羽霸气、痛快、直接,但是只代之而未必代的成功,或成功了会怎么样呢?刘邦则是一句当如此,好似自己生下来就却是王者一样,很有气魄,实际上比项羽的”取而代之”更加有力度,更加深刻,更加霸道。

为了加深印象,我又让学生比较了两首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来猜测作者并说明原因。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课堂的气氛起来了,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了《鸿门宴》。

二、人物形象分析部分运用团体分类横向比较,在对比分析中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内容

这篇文章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运用了对比手法,我让学生试根据人物语言和表现,对比分析谋士张良和范增,武士樊哙和项庄,首领刘邦和项羽等几组人物。以分组讨论上黑板填表后交流反馈的方式,开展人物形象分析。

范增——有远见卓识,忠心耿耿、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张良 ——对刘邦忠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项伯——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为臣不忠,为小义背大忠。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办事不力,刺杀刘邦没成功。樊哙——赤胆忠诚、粗犷豪放、能言善辩、有勇有智、誓死卫主。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不义之人。可见,项羽集团不团结,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刘邦集团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

在讨论分析填表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必须有理有据,精辟准确。情节总离不开人物的表现,故事性作品的内容也要靠人物加以显示,通过人物优劣比较,我们就可以明确“鸿门宴”的必然结局,也能从“鸿门宴”的故事中推知楚汉相争最终情况--刘邦胜在策略,项羽败在轻敌。

通过这种横向比较我闪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透,印象也更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体会也有帮助,是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三、细节欣赏部分运用名著同题异构比较,找出同中之异

《鸿门宴》上关于“座次”的描写,不足30字,却是传神之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文字的妙处,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拿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一》中的相关文字,让学生对比阅读。比较之后会发现司马光几乎全部继承了司马迁的记载,但却删掉了“座次”的描写,作为同样伟大的史学家,同样伟大的历史著作,为什么一个要写,一个要删呢?我结合古代礼仪常识,让学生结合现代生活礼仪常识,是学生认识到在《鸿门宴》中本该坐最上位(坐西面东)的是沛公,然而项羽却自己坐了,由此可说明项羽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从而更加使项羽的悲剧性格丰满而突出。所以一个小小的细节,实际也表明了作者的良苦用心,真乃妙笔。而对司马光的删除原因的讨论,又可使学生发现,如果体裁、写作目的不同,文章的侧重点就会不一样。《鸿门宴》选自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当然要调动一切因素来刻画人物性格,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司马光编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即是如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写细小的座次了,这样看来,一个是写得精彩,一个删得合理。

通过这样的同题异构比较,学生们有了这种运用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到内容相同,文体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因而表达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总而言之,比较阅读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方法。

雅思文章的“结构阅读法” 篇6

的经验,考生若想获得高分,做题前通篇浏览原文还是必要的。但这样做的话,考生又会面

临另一个难题:在考试规定时间内逐字逐句读完三篇文章并做完所有题目,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那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利用“结构阅读法”解读雅思文章。

浏览文章的必要性

在某些情况下,考生的确不必先浏览全文便可做对阅读题目,即先读题目,然后通过题目中的关键词到文章中定位相关信息,最后找到答案。但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风险,也并非适合于所有题型,如目前颇为流行的段落细节配对题就不适用。这种题型的思路是出题者给出一个细节,然后要求答题者找出细节所在的相应段落。若用定位法来做,考生势必要整段逐行搜寻,耗时费力,效率等同于通读全文,更何况有时原文中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未必用相同的词句表述,还需要考生自己通过上下文进行归纳。另外,“T/F/NG题”也不太适合用这种方法来做,虽然通常情况下题目顺序与原文答案出现的顺序保持一致,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顺序打乱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一旦出现,要想做对题目,那就非通读文章不可了。所以说,做阅读题前浏览一下文章还是有必要的。

结构阅读法

那么雅思文章究竟该怎么读呢?首先,我们来看看雅思权威考官Vanessa Jakeman和Clare McDowell两位专家是怎么说的:

“When you go to university or college, you may be overwhelmed by the amount of reading you are expected to do. You will have to do a lot of this reading on your own and you will need to be able to read discriminatingly. This means you will need to have the skills required to focus on the information that is important to you and to skim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that isn’t.”

按照他们的说法,雅思阅读就是考查学生在读长篇文章时筛选信息的能力(read discriminately),即知道哪些是重要信息必须细读,哪些是无用信息可以忽略。因而,雅思考试的文章没必要逐字逐句地读,而是要懂得如何对信息进行甄别和取舍,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了解作者行文时的构思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如果做题前就能对文章的思路了如指掌,那就好比站在了作者的高度,做题定位时也就不会出现“无的放矢”碰运气的情况了。

有的考生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雅思阅读的文章题材五花八门,行文艰深晦涩,要想看懂都不容易,又如何能在几分钟内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呢?殊不知,雅思文章的学术性虽然决定了它的深度,但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文章结构的相对固定性。因为学术是严谨的,在形式上它有一套严格的规范(the established academic caliber)。就学术范畴的文章而言,其观点可以犀利独到,但论证必须缜密,所以文章的层次结构相比其他体裁更稳定。而我们恰好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迅速掌握文章结构,继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章的性质决定了文章的结构。雅思阅读文章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介绍类的学术说明文和论证类的学术论文。说明文只是对一个既定事实进行客观介绍和陈述,不包含论证(argument);而学术论文通常是针对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论证,继而提出解决方案,其过程一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雅思考试中,这类学术论文又分为两种:实验类文章和逻辑论证类文章。下面就依次介绍这几种文章的结构。

(一)介绍类学术说明文的结构

介绍类文章是对某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或介绍,所以标题一般为名词短语或者以How开头的疑问句。文章的具体结构如下:

◆Introducing a phenomenon or a fact

◆Detailed description (timeline/different aspects/logic development)

◆Looking into the future/summary/solutions

文章的起始段通常引出主题,多用叙述性语言,或介绍现象,或陈述事实。

中间段落是对事物的细节展开描述,具体的描述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展开:

1.按照时间顺序(timeline)。通常用于陈述一个历史事件,如“剑五”Test 1阅读部分的第一篇“Johnson’s Dictionary”;

2.按照并列或递进的叙述方式,从各个侧面(different aspects)对事物进行介绍。如“剑四”Test 1阅读部分的第二篇“What Do Whales Feel?”;

3.按照逻辑发展顺序(logic development)。据笔者统计,依照这种顺序行文的多是自然环境类的文章。这类文章的主题通常是介绍某种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等),起始段介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下面各段讲造成的后果,以及人类如何应对等,如“剑五”Test 4阅读部分的第一篇“The Impact of Wilderness Tourism”。

介绍类学术说明文的最后一段是总结段,通常是对上文的叙述做出总结,或为提出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最后再展望一下未来。

(二)论证类学术论文的结构

论证类的学术论文主要包括两大类文章:实验类文章和逻辑论证类文章。

1.实验类文章

该类文章的结构如下:

◆Introducing experiment

◆Pre-experiment (subjects, tools, methods)

◆Experiment process

◆Result (collecting data)

◆Analyses and syntheses

在雅思阅读中,实验类文章的结构最为固定。笔者分析了“剑四”和“剑五”中所有的实验类文章,发现其结构无一不遵循以上套路。这是因为实验报告的形式本来就比较单一:首段说明实验的缘起以及目的,然后介绍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实验器具、实验主体等),接着进入实验进程的描述,而后公布实验结果,最后综合数据得出结论。无论实验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基本顺序是不会变的。

2.逻辑论证类文章

该类文章的结构如下:

◆Introducing the topic/problem

◆Literature review (optional)

◆Present causes/reasons (optional)

◆Writer’s approach

◆Supporting evidence

◆Conclusions

逻辑论证类文章从结构上讲更接近于论文。通常是起始段导出议题;第二部分对议题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已有的观点或探讨引发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引入作者自己的判断以及相关的论点和论据;最后是结论。在雅思阅读考试中,这类文章通常是比较难的。

实战中的运用

下面我们就结合雅思阅读考试的具体题目来说明“结构阅读法”在实战中的运用。

例1. Johnson’s Dictionary (“剑五”Test 1阅读部分第一篇)

从文章的标题我们就能看出来这是一篇介绍类的说明文,主题是介绍约翰逊博士的词典。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介绍类说明文的结构,现在我们就拿这个结构来套文章的具体段落。而各个段落的大意我们通常只需看首尾句便可大体知晓。

如由第一段首句“There had been concern about the stat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可知,该段是交代背景,说明英语语言的问题,引出编词典的主题;由第二段首句“There had, of course, been dictionaries in the past”可知该段介绍过去的词典,再稍作浏览便可知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时间顺序(timeline)进行的。抓住这点,余下几段就容易分析了。依次往后,文章分别讲了编词典的必要性(Beyond the practical need to make order out of chaos, the rise of dictionari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e of the English middle class)、编词典前的准备(Johnson decided he did not need an academy to settle arguments about language; he would write a dictionary himself...)、编词典过程的艰难(James Boswell, his biographer, described the garret where Johnson worked as “fitted up like a counting house”...)、介绍工作成果(The work was immense)、出版后的好评(It was instantly recognized as a landmark throughout Europe)、约翰逊的感慨(...“with little assistance of the learned, and without any patronage of the great...”),以及最后的功成名就(The Dictionary...made Johnson famous and so well esteemed...)。

只要知道了这个顺序,即使后面的“T/F/NG题”次序打乱,也依然能够做到准确、快速地定位。比如“T/F/NG题”的第9题题干为“Johnson has become more well known since his death.”这句话和身后事有关,那么按照时间顺序,与此相关的内容肯定在最后一段。而第10题“Johnson had been planning to write a dictionary for several years.”讲的是编词典的准备阶段,那么根据之前的结构分析,这句话应该在第四段。

例2. Nature or Nurture (“剑五”Test 1阅读部分第二篇)

首先通过首句可以判断这是一篇实验类文章。然后我们通过阅读各段的主题句来梳理文章结构:A段引出实验,说明实验目的(A few years ago, ...Stanley Milgram of Yale University tested 40 subjec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for their willingness to obey instructions given by a “leader” in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ubjects might feel a personal distaste for the actions they were called upon to perform);B段介绍实验前的准备工作(Milgram’s experimental set-up involved placing the teacher-subject before a panel of thirty switches with labels...);C段描述实验过程;D、E两段叙述实验结果;F、G、H三段进行实验分析;最后一段得出结论(Here we have two radically different explanations for why so many teacher-subjects were willing to forgo their sense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ake of an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figure)。

文章结构了然于胸之后,我们来看后面的段落细节配对题。第14题的题干为“a biological explanation of the teacher-subjects?behaviour”,这是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实验结果,那么根据前面的结构分析,应该在F、G、H段内找。其中F段讲动物攻击性,G段讲社会性,H段讲人性和道德,而动物攻击性最接近生物学,所以选F段。第15题题干为“the explanation Milgram gave the teacher-subjects for the experiment”,这是讲实验目的,所以选A段。其余各题皆可如法炮制,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SO3R阅读法 篇7

一、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

(一) 异中求同

不同类型材料,把比较点放在“同”上。要善于从不同的材料中体现它们在内容或形式方面存在的各种联系,并从中抓住主要联系,这样才能选准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点。例如,在讲授此单元时,我主要运用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重点是引导学生用探究比较法阅读学习此单元。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有不同的描写景物的句段,写景物都是反映作者心情变化的。要求学生找出各篇不同的景物描写。

《小石潭记》

心情好:“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心情差:“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岳阳楼记》

心情好:“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心情差:“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醉翁亭记》

心情好:“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类型材料(景物描写)都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情”这一比较点上学习,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 同中求异

同一类型材料,把比较点确定在“异”上。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些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游记,要求学生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找出他们各自的不同的政治态度。《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孤凄悲凉的心境,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岳阳楼记》借岳阳楼的美景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是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贬于滁州之后有了可喜的政绩,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抒发一种官民同乐的喜悦之情。

其次,这几篇文章同是游记,作者写作的主旨却不同。《岳阳楼记》热情地赞颂了朋友滕子京谪守巴陵后的光辉政绩,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悲”“喜”之情,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贬抑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从而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优美和寂静,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醉翁亭记》通过记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四季早晚的不同景色和滁人游山、宾客饮酒作乐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趣,并间接反映了作者治理滁州取得“政通人和”的政绩。

再次,这几篇文章同是游记,却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语言简洁、丰富又有节奏感;《岳阳楼记》作者把丰富的思想内涵熔铸到骈散结合的句式中,使文字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融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

二、选定思考角度,训练比较能力

思考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判断人事的态度也就不同。教学这几篇文章,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设计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训练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历史背景、写作手法、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景物描写的作用、描写事物的方法、语言特色等都可以是比较的切入点。例如:(1)从社会背景比较。问:范仲淹与欧阳修当时的处境的共同点是什么?(2)比较两文的创作动机。问:这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乐”是否相同?(3)比较两文的艺术风格。问: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各有怎样的特色?(4)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去比较。问:哪篇文章最让你感动?(5)三篇文章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从句子中体现出作者心情有什么不同?《小石潭记》作者饱蘸浓墨着力描绘小石潭的“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从而渲染此景此境中的人之情。《岳阳楼记》重点写了岳阳楼周围景色四时变化给人们的心情带来的变化:淫雨霏霏之时,满目萧然,感极而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情;春和景明之时,碧波万顷,皓月千里,顿生心旷神怡、宠辱兼忘之喜情。然后笔锋一转,写道:“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醉翁亭记》全文第一段由滁州写到琅琊山,再写琅琊山的泉,最后写到泉边的醉翁亭,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描写形象,富有动感,写了山间景色朝暮的变化和四季景色的变化,作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安静和平。

选好比较的角度,确定了比较点之后,还要从精读材料中选定特定部分,通过分析、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运用自己的知识体验深入揣摩和思考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以此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认识,获得新的见解。请看下面的习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

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甲]文中的“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4)《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阳楼记》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翁亭记》则寄情山水,抒发自己“醉与乐”的情怀。

(5)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也许有的学生欣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认为这是博大的胸怀,充满对国对家的爱,把个人荣辱看得很轻;有的也许认为欧阳修有点纵情山水了,此情闲暇养生可矣,治国担当则不行。

上一篇:留学计划书怎么写加拿大下一篇:发试卷作文400字_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