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口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通用9篇)

对口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1

对口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

本文分析了对口高职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多维能力为目的,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教学的组织及考评体系的改革方面入手,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作 者:孔云 作者单位: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建设工程分院,山东,东营,257000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对口高职 会计学原理 教学探讨

对口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2

关键词:高职会计学原理,案例教学,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使用现状

(一) 教学手段单一

所谓的案例教学指的并不是单一的老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上讨论, 而应该是很多种会计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多数教师在进行有关《会计学原理》课程案例的教学时, 通常都是选择编制案例, 然后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总结, 但是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教学模式, 并没有将现如今发展的先进技术, 如多媒体、实验室等教学设备充分地加以运用, 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参与性和积极性, 另外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

(二) 应用的程度不够广泛

在我国, 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限制, 包括教学理念的限制, 教学课时的限制, 教学设施的限制, 以及部分学校师资水平的限制, 等等, 这些限制导致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原理的授课中使用得不够广泛。

二、如何改善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使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更加丰富

案例教学要和其他的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让他们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入很多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包括实验室教学、PPT教学等, 把这么多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能够加大信息的输出量, 另一方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二) 加强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程度

要做到加大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度, 首先就要改变会计学教学的传统理念, 变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的模式为课堂上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的授课模式, 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案例教学在会计原理课程当中的应用。只有案例教学的应用得到加强, 才能让更多学生真正学到会计知识, 才能培养出大批会计专业人才。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如何选择教学的案例

学会运用综合方法做出自己的选择, 不仅可以引入已有实例, 而且可以选择使用自主研制的案例, 同时要学会建立相对应的资料库。首先, 自主研发的一些案例是促进教学进步的一个深远的战略选择, 我们应该鼓励老师多和社会中的企业合作, 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实际运用中, 把实践、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其次, 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引用外国先进的案例。有了这样一个资源库, 会计学的理论课就会有所转变, 变为以专项的案例研究为主要方面, 即抓住一个主要知识点, 有针对性地研究, 体现出这门课程具有指导意义, 有教育和启蒙意义的重要特点, 从而更好地使教育的模式由生教硬套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过渡。

(二) 案例的具体教学步骤

首先, 要把握好案例讲解的时间。尽量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合理安排。在课堂的45分钟内, 关于专项的案例可以有规划地穿插其中, 如有需要也可以单独拿出少数课时进行讲解;而如果要讲解的是综合性较强的案例, 则一般会根据案例的大小规划课时。其次, 要设计合理的案例分析步骤。通常来讲可以把它大致分为:教学目标的引入, 老师对主要内容的相关提示, 引导学生进行的讨论交流, 以及老师最后的总结环节。具体来讲就是: 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到所学案例的主要内容以及就其中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大概的感知, 让学生根据所看所想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和主要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最后, 把握好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老师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 最大限度地利用照片、视频、软件、互联网等多种方式, 生动形象地把所需掌握的知识和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图片信息及文字信息联系起来,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和综合掌握, 并在全方位的教学体验中, 加深他们的认识。

四、结语

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是十分抽象的,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这种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原理的理解能力, 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可操作能力, 并且能够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化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积极地把案例教学应用到高职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中,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的优秀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德林.会计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财会通讯, 2005 (9) .

[2]杨同芝.会计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9) .

对口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3

摘 要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体系复杂,概念抽象,入门难,学习难度大。针对高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为了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会计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基本掌握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熟练的进行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将理论是实际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在这里主要探讨针对高职学生的《会计学原理》的教法。

关键词 高职 启发式教学 实物引导法 模拟教学法 纠错法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和中专学生相比较,学习的基础和热情都相对较高,具备一般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但是又有它自身的独特的特点:

(一)高职学生成绩普遍偏低

高职学生高考中大都成绩不理想,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成绩偏低,基础不够扎实。

(二)高职学生自信程度不高

高中三年的辛勤付出,目的就是上大学,实现自己心中美好的理想。而高考的结果,与他们人生的理想相去甚远,这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讲,无疑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沉重打击。进入高职院校是他们与父母最无奈的选择,因此,高考失败的阴影在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迅速挥去,从而导致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在学习上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对生活悲观失望。

(三)角色转换较慢

高中三年中的课程学习压力很大,平时教师主要通过“灌”的方法进行知识教学;另外,加上繁重的课外作业,使同学们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的管理较高中宽松,班主任辅导员也不象高中老师那样每天关心那么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变化,自学的要求较高,让学生突然感觉心里空空的,迟迟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二、课程的特点

(一)概念抽象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最基础的全新的课程,课程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对于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讲,要把相关专业术语理解透彻,有很大难度。简单的就拿会计六个要素来讲,学生觉得这些词语都很空,不能体会真正的含义,六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很好的理解。特别是“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两个要素,有的学生学习一个学期下来都不能准确的理解其真正含义。再如,“资产”和“收入”两个要素,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发现很多同学经常把这两个概念混淆,误认为资产就是收入,收入就是资产。再如,如果要进行经济业务的处理,就必须掌握会计科目,同学们也很难理解每一个名称,每一个名称对他们来讲都是那么的抽象,很难真正理解会计科目的真实的含义。所以《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抽象、空洞。

(二)入门难

由于本课程的相关术语很抽象,所以增加了学生入门的难度,另一方面就是本课程是一门让学生掌握方法的课程,由于那些抽象的概念,繁多的专业术语,从而增加了学生掌握方法的难度。如,在会计学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账务处理,那就是要明白账户的结构,账户的增加在什么方登记,减少在什么方登记,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好些同学直到学完也不能掌握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三、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有利于高职学生学好这们课程。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有的人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也许整个课堂很热闹,到头来也可能仍是满堂灌。其实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不是启发式。所以在这门课程的的教学中,我重点注重教與学的互动,注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注意将学生生活所熟知的会计现象与会计理论结合,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

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有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在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也得到了推广和运用,用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决定用案例时,要认真的思考本案例运用达到了应该有的效果没有,案例本身不能太难,也不宜太简单。运用案例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运用案例起码要让学生能独立思考问题;二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会计原理的教学中,有人认为这门课程很基础很原理,所以在讲解这门课程时,很少考虑用案例教学,但我不这样认为,恰恰运用案例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体会到会计的真正作用是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我在讲授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时,举一案例,张某和王某两人合伙创建了一家贸易公司,该公司最近发生了下列经济业务,公司的胡会计做了如下相应的处理:5月5日,王某将自己用于购买小孩玩具的300元作为公司的办公费用支出向出纳报支;6月28日,公司1-5月计提折旧均采用直线法,6月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给出问题是该公司会计人员在处理这些经济业务时是否完全正确,如果存在问题,你能否指出其违背了哪些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通过这个案例既让学生理解了理论知识,又很好的和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就觉得不会那么的空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实物引导法

实物引导法是以观察实物为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相关章节运用到。我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我会把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带到课堂,让学生通过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同学们接受知识也快的多,印象也深的多,避免了内容的枯燥。

(四)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模拟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按会计工作过程完成一整套会计核算资料,通过模拟实训达到仿真的效果。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细节的具体的问题,例如:记账凭证中的摘要栏目,同学们对经济业务的提炼能力还不是很强,可能摘要栏目内容怎么写要给予指导,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体验后才能真正明白摘要的意思;还有些同学粗心大意,在记账凭证内容中,将经济业务内容登记完后,剩下的空白栏也会忘记进行处理;也有可能学生在模拟时不小心就违反了会计的填写要求,随便在凭证、帐簿等资料上进行涂改、刮、擦,显得不严谨。那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在学生模拟中进行指导、提醒,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五)纠错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判断,分析结果是否正确。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我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在编写会计分录时,不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给出一些有问题的答案进行干扰,让学生判断。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程度很高,也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答案错在哪里学生也就很快明白了,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教好任何一门课程,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并且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学又无定法,做为教师如何将有效的方法运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方法的价值,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基础会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

[2]徐泓.基础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对口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4

实践1名称:会计要素的划分学时:1学时 目的和要求:

熟悉会计六大要素的主要内容;能够熟练划分会计六大要素。

主要内容:

1.熟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各要素特征以及所包括的经济内容;

2.熟悉收入、费用、利润各要素特征以及所包括的经济内容;

3.根据所给业务资料分析其经济含义,并确定业务资料应归属的会计要素。

实践2名称:对会计恒等式成立的验证学时:1学时 目的和要求:

能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理解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平衡关系。

主要内容:

1.根据大华公司2011年1月份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期末余额资料,将其填入平衡表中的“期初余额”栏内;

2.根据大华公司2011年2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逐一分析所归属的会计要素,并确定具体项目名称以及增减金额;

3.将每项增减金额填入平衡表内,计算各项目的期末余额;

4.计算资产合计数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数,以此验证经济业务发生后资产与权益仍保持平衡关系。

实践3名称:会计分录的编写学时:1学时 目的和要求:

能分析经济业务的内容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并会运用借贷记账法编写会计分录。

主要内容:

1.编制每一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1)根据所给资料,分析每一笔经济业务涉及的是资产(费用、成本)还是权益(收入);

(2)确定涉及哪些账户,是增加还是减少;

(3)确定记入哪个(哪些)账户的借方,哪个(哪些)账户的贷方;

(4)确定应借应贷账户是否正确,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

2.根据会计分录登记所涉及的账户,并计算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实践4名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学时:1学时

目的和要求:

能理解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原理;能编制试算平衡表。

主要内容:

1.根据业务资料账户登记结果,按照先资产、后负债,再所有者权益的顺序,将各个账户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填入试算平衡表内;

2.计算所有账户的期初余额借、贷方合计数、本期发生额借、贷方合计数和期末余额借、贷方合计数;

3.检验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借、贷方合计数是否相等。

实践5名称: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综合练习学时:5学时

目的和要求:

熟悉企业日常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和利润成果核算等业务的核算过程;掌握在借贷记账法下编制企业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和利润成果核算的的会计分录及有关利润成果核算。

主要内容:

根据资料中期初有关账户的余额和本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并登记有关账户。

实践6名称: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学时:1学时

目的和要求:

能按照原始凭证的填列要求正确填制各种原始凭证;通过审核能查证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合理及规范。

主要内容:

1.根据欣欣有限责任公司(一般纳税人)2011年2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指定的原始凭证;

2.根据给出的原始凭证,对照会计法规及原始凭证填列规范进行审核。

实践7名称: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学时:1学时

目的和要求:

1.能依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正确编制专用记账凭证;

2.能依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正确编制通用记账凭证;

3.根据填写的记账凭证,按记账凭证审核内容的要求,审核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理及记账凭证填写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主要内容:

1.根据欣欣有限公司2011年12月份发生的部分交易或事项(以原始凭证反映),审核无误后,编制专用记账凭证;

2.根据欣欣有限公司2011年12月份发生的部分交易或事项(以原始凭证反映),审核无误后,编制通用记账凭证;

3.根据华丰公司2011年5月所填制的部分记账凭证进行审核。

实践8名称:账簿登记学时:1学时

目的和要求:

1.能根据记账凭证正确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2.能根据记账凭证正确登记各种明细账。

3.能根据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表正确登记总账。

主要内容:

1.根据资料中的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2.根据资料中的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

3.根据已编制的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实践9名称:更正错账学时:1学时

目的和要求:

能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找出差错并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更正。

主要内容:

1.根据所给每一笔交易或事项所填制或取得的原始凭证,检查所填制的记账凭证和依据记账凭证所登记的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2.指出各错账适用的更正方法,并进行更正。

实践10名称:编制资产负债表学时:1学时

目的和要求:

根据给出资料中全部总账账户及有关明细账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资产负债表。主要内容:

1.熟悉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与方法;

2.根据所给账簿资料试算平衡;

3.根据总账及有关明细账期末余额计算填列资产负债表各项目金额,完成资产负债

表的编制工作。

实践11名称:编制利润表学时:1学时

目的和要求:

在理解利润表的编制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给出资料中有关损益类账户编制利润表。主要内容:

1.熟悉利润表的内容和格式,掌握利润表的编制原理与方法;

对口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5

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定位,同时又要结合非统计专业的现有实际,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定位,选择难易适中且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做到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稳步推进,慢慢形成学生的探究思维定式。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应选取单一的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问题。最好是能够当堂形成结论且给学生较深的印象。随着探究问题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大纲,问题的选取进一步深化,逐步设置有一定探究压力但系统性不强并限定探究学习难度的问题。此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抽样标准实施抽样,让各抽样小组分别观察其组内的方差水平。在此基础上一旦实施整群抽样,则误差水平可能的变动趋向。也可以就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去对应会计课程的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连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等到学生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布置系统的、需要学生分组分任务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2 布置问题

将选取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的大小与多寡,通常5~6人为一个小组。对于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多分几个组,各组的问题不强调其唯一性,可以重复,以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质量。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数量和工作任务情况,先确定各组组长(初期组长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统一指定,但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步开展,组长应鼓励个人报名或学生推荐),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侧重和个人喜好选择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但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分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不允许有学生轮空,也禁止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包大揽(但不排除必要的协作)。

3 迅速完成组内分工

各组领取任务后,在较短时间内由组长在本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3~5分钟即可)。制定抽样方案、实施抽样、搜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分析推断、撰写报告等。对于具有共性并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独自完成,不因分工而隔断知识体系。

4 收集分工情况,据此串讲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工作方向

教师可收集各组分工情况的书面结果,根据分工结果分别讲授各方面、各环节涉及的知识内容。讲解应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可以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点顺序。告诉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可能涉猎的知识内容,资料查找的`方向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方法。说到统计指数,涉及同度量因素,就涉及了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问题,涉及派氏、拉氏指数的选取,常用的CPI确定方法同样会牵扯到基期的选择、权数的确定。因而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一步思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拉氏、派氏指数分别代表了哪一种思维定势和探究趋向?指数体系的确立基于什么考量和出发点?指数体系的确立和因素分析的实际意义在哪里?等等。这种串讲,既为学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又告知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5 文献检索,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依据各自工作任务,分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报纸杂志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持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资料文献的查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在探究初期只是查阅了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表象资料,而忽略了深层探究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6 集中讨论,相互激励,深入探究

各小组成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意见后,可及时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每个人均可阐述自己观点,对所选用数据资料的可信度,使用方法是否得当等,听取他人意见。讨论过程中可有效实施相互的智力激励,迸发出灵感火花,为进一步发现深层次问题,探究和解决深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7 课堂交流、汇报

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应将成果制作成PPT文档。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课堂交流、汇报。由各组主讲人通过PPT演示本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允许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完善。

8 教师讲评

根据各组汇报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讲评。既要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其在方法、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指导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探究式教学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形成学生“钻进去、出不来”。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或导致“不可知论”。教师的及时讲评和肯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探究学习正途的指南针。

二 探究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从表面看是把探究学习的主体转化为学生,但实质上绳子的另一端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引导、启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得到加强。从问题的选取设定到最后的验收讲评,教学的主线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来作为探究目标,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实施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把控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并择机走向生产实践一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术发展前沿。

2 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会因各小组组织不力,学生无从下手,不了解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产生畏惧情绪。因而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为学生指明工作的方向并及时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常规教学课堂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应沟通平台或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将学生引导到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3 探究式教学仍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加以配合

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很难将之归为探究式问题。加之学生在接收一门新的课程知识时往往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因而教师仍要利用讲堂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着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列举实例,多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进而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自然过渡。

4 探究式教学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容易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内容。挑选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内容作为选题,并适度调整教材体系中的相关章节。做到教学有重点、探究有实效。把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交给学生自我消化,或由教师使用传统方式串讲带过,把核心知识且具有探究的条件和意义的章节认真组织学生探究学习。避免全面开花、拘于形式,结果造成学生到最后劳神费力、难有所获。

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较多,结构复杂且难懂。但却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先弄清楚探究式教学的真正意义,对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环节、问题的选取、节奏的把控、效果的评定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欲使探究式教学能够实现预期教学目的而非只是“标新立异”,则需要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对口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6

由于错账更正的知识点不多,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参与度相对较少, 从而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能够有所掌握, 但实践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单一地听取老师讲解, 所学习的内容较为枯燥, 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学习热情较低;学生不易理解所学内容, 并且容易混淆几种错账更正方法,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更不知如何进行。就以上问题来说,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设计出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模式, 并且通过不断实践表明,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 比传统教学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质量也有所提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构建主义教学的研究理论上进行设计的, 这种教学方法是:老师在教学之前要把该堂课的教学任务制定出来, 每一个任务中均隐含相应的教学内容, 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每一个具体的任务完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为主的互交式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改善传统教学的枯燥以及内容的单一, 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如果仅仅只是对错账更正的方法进行知识讲解, 由于本身的内容就缺乏趣味,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采取将整堂课的内容划分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并且把这些学习任务按照阶梯式的方式进行, 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让学生们回顾上个知识点, 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对知识进行记忆, 。比如由于记账凭证出现所记金额多于应计金额, 而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均无误, 采用什么方法更正?还要考虑到新的知识点, 如由于记账凭证出现所记金额少于应计金额, 而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均无误, 又采用什么方法更正?如此一来整堂课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组织

1.情景设计

2015 年6 月30 日, 海林公司会计员工张华月末对公司账目进行核对时, 发现如下账务问题:

(1) 该公司开具了一张转账支票, 用来支付后半年的报纸杂志费一共1200 元, 原始资料如表2-1 所示。 (2) 该公司收到购货单位偿还上月所欠货款6700元, 原编制的记账凭证如表2-2 所示。 (3) 该公司车间计提本月固定资产折旧费4100 元, 原编制的记账凭证如表2-3 所示。 (4) 生产甲产品领用A材料10000元, 原来编制的记账凭证如表2-4 所示。 (5) 该公司月末结转本期已售的甲、乙产品的制造成本105000 元, 记账时“主营业务成本”借方记为150000 元, 原编制的记账凭证如表2-5 所示。对张华找出的5 笔错账如何更正呢?请同学们一起为张华想办法。

2. 任务布置

对发现的这些错账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更正, 这是我们本次讲课的重点, 即错账更正方法。希望各位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 错误发生在什么地方?有没有过账?是在源头记账凭证上, 还是仅出现在账簿的记录上?还是说因为账目错误的同时造成了会计账簿信息统计错误?

(2) 如果我们发现仅仅是因为记账凭证出现问题, 那是什么原因所产生的?是会计科目?是记账方向?还是综合以上问题产生的?

(3) 如果发生只是由于记账金额被填写错误, 那么金额是多填了还是少填了?

(4) 对于以上分析的错误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更正?如何更正?

同学们可以先自行思考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案,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依次进行回答。

3. 任务实施完成

在教师把以上任务布置出来以后, 留20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各自进行讨论, 然后让同学们依次讲解和说明, 在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同时, 老师可以根据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法, 让同学们讲出自己思考时的切入点, 并给予一定评价。同学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

(1) 如何发现错账?错账问题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错账问题的发生?如果发现是因为结账前出现账目出错, 那对这类错误该采用哪些方法更正?如何进行操作? (文章由于篇幅限制, 只示范记账凭证填制及其更正的结果, 不示范账簿记录及其更正的记录。)

从表2-1可知:海林公司第一种错账是记账凭证本身发生了错误, 并且是应借的会计科目用错, 基于这种差错应采用红字更正法。具体更正流程如下:一是用红字金额填制一张与原始错账相同的记账凭证, 在凭证中的“摘要”栏填写“冲销23号凭证”的字样, 如图2-6 所示;二是将红字金额上的记录登记在账簿上, 以更正原有的错账信息;三是用蓝色或黑色的笔填写一张正确的账目凭证, 并且在“摘要”栏中写出“更正23 号凭证”的字样, 如表2-7 所示, 并据以登记账簿。

从表2-2可知:海林公司第二种错账是账目中收支明细、记账方式都没有问题, 相关记账凭证和账簿都可以一一对应, 仅仅是由于金额的具体数目填写错误, 原本应该填写的6700 元的金额写成了7600元, 那么, 这种错误也应该使用红字更正法。其具体流程是:将多记的900元用红字填制一张与原始错误账目中所记载的借贷方向一致, 会计科目相同的记账凭证, 以冲销原来账簿记录多记金额900元, 如表2-8 所示, 并据以登记账簿。

从表2-3 可知:海林公司第三种错账是记账凭证发生了错误, 其所运用的会计科目出现差错, 同进金额也出现了差错。对于这种错误, 只要是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或方向出现差错, 不管金额是多还是少, 均采用红字更正法。具体更正方法如第一种错误。如表2-9、表2-10 所示, 并据以登记账簿。

从表2-4可知, 海林公司第四种错账是账目中收支明细、记账方式都没有问题, 相关记账凭证和账簿都可以一一对应, 仅仅是由于金额的具体数目填写错误, 原本应该填写为10000 元的金额填写成了1000 元, 那么这时就应通过补充登记法对其进行更改。其具体流程是:把少记的9000 元通过蓝色或是黑色的笔填写一张和原始错误账目中所记载的借贷方向一致, 会计科目相同的记账凭证, 补记少记金额9000元, 如表2-11所示, 并据以登记账簿。

(2) 如果出现在账目统计前就发生了账目信息错误, 而记账凭证都是没有问题的, 即会计人员在记账时由于自身原因导致了账目错误, 那么这时又应该通过哪种方式解决?

从表2-5 可知, 原始记账凭证无误, 只是主营业务成本的总账上数字出现了差错, 此时应采用划线更正法。具体做法是:对错误的数字150000 划一条红色横线, 以示注销, 然后在150000 上方用蓝字或黑字写上正确的数字105000 , 并加盖更正人员印章。

(3) 老师布置的任务, 同学们发现所有的错误均发生记账后, 如果在记账前发现记账凭证有错误, 或者在填制的当时就发现错误, 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在记账前发现的这些错误, 不需要考虑太多, 把原先错误账目直接销毁, 接下来重新填写正确的账目即更改完成。

4.任务总结和评价

(1) 任务总结。经过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 我们成功地替会计人员张华解决了他所遇到的问题。下面就由老师再为本次教学任务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如果在以后记账过程中遇到错账 (指记账后发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解决, 即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以及补充登记法;并且详细讲出每种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

(2) 任务评价。由于同学们都亲自参加了本次课堂任务, 这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的处理能力, 让同学们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提高。然后老师根据课堂情况, 具体对各个同学和小组给予评分和指导, 让同学们学以致用并教会同学们应对问题时该从哪个角度去思考。

三、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中, 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独立面对新任务新问题, 并能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这种学习过程的培养和锻炼有助于学生今后开展一系列工作。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能体现灵活性、包容性、综合性和可执行性, 确保任务目标与学生能力相当, 同时还要具有阶梯性和层次性, 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 不断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 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和锻炼, 促进自身知识和能力体系健全和完善, 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在教学方法方面, 要体现高职教育具体特点和要求。在任务学习方面, 要指导学生学会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积累经验、吸收新知识, 提高学习效果和乐趣,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正确建构知识体系,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摘要:文章介绍任务驱动法在“错账更正方法”中的运用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更能够让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错账更正方法,高职会计教学

参考文献

[1]关振宇, 王凡林.基础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61-163.

[2]吴琼.多任务驱动法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3 (78) :160-161.

[3]解媚霞.基础会计项目教学内容设计探讨[J].财会月刊 (综合版) , 2011 (4) .

对口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7

PLC作为一种新型自动控制装置, 它具有编程简单、体积小、维护方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 是现代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之一[1], 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将需要精通PLC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那么《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就成为非常实用的技术型的专业课。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 谈谈PLC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教材改革

合理地改革教材, 精选并设计好每一个实例课题。

纵观教学教材, 由于追求结构严谨, 在编排上一般按照基本结构原理、基本指令、编程应用等顺序独立成各个章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则要根据课程特点, 考虑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认知, 并根据认知规律恰当重组教课内容。PLC基本指令27条, 因为内容比较零散, 就不能集中学习基本指令, 否则容易混淆, 而且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不知所措, 甚至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学中可考虑将基本指令编程融入到梯形图编程中, 而讲梯形图时采取案例教学, 精选设计一些典型并实用的实例, 选用原则遵循由浅到深, 如电机的电动、长动、正反转、Y-Δ降压起动、报警灯、十字路口交通灯、自动运料小车、抢答器控制系统等。同时中间穿插实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这样把梯形图编程方法、指令应用和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提高了学习兴趣, 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也可把知识点系统地掌握, 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学习顺控编程时, 精选实例如机械手控制、自动门控制、自动运料小车、液压进给装置运动控制、剪板机的控制、十字路口交通灯、选择性工作传输机等把单序列、选择序列和并行序列的顺控图、梯形图编程方法和指令编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也配合单元实验教学, 这样也培养了学生整体看问题的思想。

2、教学手段改革

《PLC原理及应用》课程特点之一是逻辑性、抽象性强, 因学生对客观现象缺乏感性认识, 这也就成为学习过程中难点, 那么我们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教师应思考的重要问题。鉴于时间、地点等各种要素的制约, 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采取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精心制作配套实例的幻灯片, 以图片模型或动画模型的形式播放, 为直观教学提供条件,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降低学习的难度,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在讲解实例十字路口交通灯时, 如果我们单纯说设计要求是什么什么, 学生听后因为没有很深的感性认识或者理解能力, 这样要进一步设计程序聚会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做了动画模型, 非常形象直观;我们在设计机械手控制程序时, 因为控制要求比较复杂, 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机械手工作原理比较陌生, 那么以动画形式在幻灯片上放映, 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机械手的工作过程, 从下降、加紧物体到上升直至回复原位, 这样可提高感性认识, 为程序设计做好铺垫。

三、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一般课程授课中, 理论和实践是独立分开教学的, 先进行课堂理论教学, 然后到实验室才进行相应的单元实践训练。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 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是受到一定限制, 并未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式没有真正有效结合, 未能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及时参加实践, 不能及时检验学习成果, 也就体会不到学习的效果。这样我们就应采用一体化教学, 在时间上保证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连贯性。通过课堂上理论的学习, 了解了实例的应用环境、注意事项等预备知识, 也掌握了实例的编程方法, 然后到实验室编程、接线、调试;然后通过观察现象分析是否符合控制要求, 如果不符合, 再重新修改程序并运行, 直至现象正确;最后同学们可以横向比较, 大家设计出的程序虽不一样, 但同样可以实现控制目的。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创造的喜悦, 调动其继续探索知识的兴趣, 这对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也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四、问题情境式方法教学

高职高专学生由于是一个学习基础、习惯和动机差异很大的群体,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都应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如果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势必会造成了“言者津津, 听者昏昏”的教学局面, 如何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搞好师生的双边互动是一个难点问题, 因此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问题情境式方法教学,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巧设疑问, 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避免分心, 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外交往的能力, 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讲到到顺控编程时, 可以提问哪些控制过程是顺序控制的, 通过提问, 最后分析得知很多控制过程都是属于这种控制的, 这样通过提问就可以对这个概念达到很感性的认识;在编制程序时, 不是把程序全部都画在黑板上, 而是要通过对控制要求的分析一步一步地把程序设计出来,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提很多问题去吸引学生主动去思考, 比如没有这个继电器会导致什么的现象发生等, 这样最终让学生掌握了分析和设计程序的目的。可见, 这种方法带来的效应是很大的。

结论

本文探讨了高职高专《PLC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在教材、手段、模式及方法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推进课程建设的进程。

摘要:通过讨论《PLC原理及应用》课程的重要性, 并结合该课程特点, 从精选实例的教材改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改革、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改革、问题情境式的方法改革多方面, 探讨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PLC,多媒体教学,一体化教学,问题情境式

参考文献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 篇8

一、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会计学作为经济管理大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授课对象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教学内容应区分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主要有水运会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报关货运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其中水运会计为会计专业,其余为非会计专业。

(一)学习重点不同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应注重简而精的原则,诸如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及其运用,具体包括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会计账户、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成本核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内容重点讲授,对于凭证的传递、保管、装订、整理及账簿的保管等内容可作为自学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适宜的空间,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启发其去思考、探索、体验,启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参与意识。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实用性原则,从就业方向上看,其以后从事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可能性较小,但他们从事的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因而他们着重需要懂得会计信息的产生程序和会计信息的基本经济含义,会运用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所以,在学习中应该着重强调能够理解财务数据的来龙去脉,而对实际动手操作则不应作过高要求。

(二)专业结合度不同

现在许多会计教材,均带有较强的通用性,常常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均以工业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兼容面过大,通用性过强,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多样化和创业的需要。对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这种有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就难以满足。以水运企业为例,其会计核算内容与日常教材中所举的工业制造业会计核算内容稍有不同。它更注重于固定资产、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耗费等营运成本的核算,其会计明细的设置也与一般企业有所差异,而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在市面上却是少之又少。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下相关企业搜集资料,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富有针对性和专业特色。

二、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

传统会计教学,侧重于对会计要素核算的讲解,特别是会计分录的编制,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死板,一节课下来,往往写满一黑板的会计分录,全是借记、贷记,学生看得眼花,老师讲得没劲,很难调动课堂气氛。笔者建议将枯燥的文字说明,转为图例实务教学,多用充满活力的T型账户代替单一的会计分录。如在讲解企业采购过程核算方法的时候,即可用T型账户循序渐进地导出业务发展顺序和资金流动方向,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对应的会计分录(图1)。

这既充分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还应多鼓励进行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是一种由教师控制,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围绕典型案例展开的特殊教学方法。即通过对典型事例的演示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被动学习的方式,将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所收集的案例交予学生讨论,最后再总结出解决方案。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应变能力。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既应用已经掌握的会计原理的理论知识,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至于案例的选取则有多种途径。在当前市场上,随时可见国内外学者编著的会计案例,故教学中的案例既可以是会计学界中的经典案例,如“安然公司会计舞弊案”;也可以结合时事,以金融危机为背景,从会计角度为企业参与竞争出谋划策,让学生懂得企业经营、会计核算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能应用所学的会计知识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案例更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如让学生养成记录个人流水账的习惯,编制个人收支平衡表,将复杂的会计理论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这些都能提高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由此可见,会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独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实践技能、会动手操作的实用性人才。为此,首先必须强化会计实践教学,从思想上、组织上高度重视,措施上要加大投入,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作为职业技术类院校,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这两年大多院校都增加了资金投入,建立了专门的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模拟实验室,并配备了相关会计软件。这些系统能紧密结合新的会计准则和当前会计工作的实际,能够反映新环境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和新的会计问题,模拟实验的内容丰富多彩,大量使用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但我们仍不要忽视专业的差异性,实验室模拟的会计主体应涵盖制造业、商品流通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遵循多元化、层次化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点来审视自己、适应社会。

四、校企合作,上岗式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实验室,而应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到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加强校企结缘,拓宽社会实践教学之路,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思路。真正实现“学了就用、学了会用、学了能用;在用中学、在用中锻炼、在用中提高、在用中发展”。学院应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在寒暑假进行顶岗实习。一方面,让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环境里了解完善的会计账务处理流程,更系统地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接触到书本及模拟实验中所看不到的实务,亲身体会理论与实务的差异。这既为学生在职业环境里锻炼创造了机会,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要发展,教育必先行。以上是笔者对于会计教学方面的几点浅薄认识。不论如何,要想取得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教学艺术和组织能力。但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教师不可能长期深入企业,这就要求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加其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制定教师进修计划,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会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把高职学校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摘要:长期以来受传统会计教学方法、规章制度的影响,导致会计教学偏重理论,而相对忽视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较为死板。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下,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丰富教学手段是教师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文章就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调动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方面,提出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会计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同芝.会计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9).

[2]李占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会计之友,2008,(9).

[3]赵淑芳《.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路探讨[J].财政监督,2009,(3).

探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 篇9

1 课程性质

《会计电算化》应用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会计人员取得从业资格的必考课。

1.1 课程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联系实际掌握会计核算的操作方法、会计核算规范;能正确理解并操作财务软件常用功能;熟悉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具有触类旁通自学其他财务软件的能力。

1.2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的安排

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基础、财务会计、税法、税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法规等;其后续课程为审计、会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1.3 课程教学目标

1.3.1 知识教学目标

认识电算会计的意义及重要性;熟悉电算会计的结构及有关概念;了解电算会计工作规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各功能模块的操作要求。

1.3.2 素质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会计电算化的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团结协作、沟通等职业能力。

1.3.3 技能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工作、组织基层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维护电会系统安全、分析会计数据等岗位技能。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2 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基于工作需要,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精选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 以职业岗位对教学的需要来设计课程教学。

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教学流程、教学方法。

2.1 教学组织

贯彻项目驱动的思路, 工学结合, 使课程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需要实现“无缝对接”。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2.1.1 按照岗位要求, 将课程按知识点分解为7个项目, 通过完成项目掌握知识点, 培养专业技能。

2.1.2 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 按核算软件7大模块设计单项实训案例, 开展技能训练。

2.1.3 综合训练:按岗位强化实践, 选取企业一个期间的真实业务, 按实际岗位分工要求完成核算任务, 提升岗位操作技能。

2.2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见表1)

其中重点项目是总账系统、销售库存与应收系统、ufo报表系统。教学难点包括数据处理流程、总账系统期末处理、工资分摊、制作报表模板、更正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差错。

2.3 教学流程

依据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见图1。

2.4 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淡化教材, 强化实践操作技能, 凸显会计专业各课程知识的整合。在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应着重介绍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流程及基本原理,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电算会计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避免单纯教授某一品牌软件的操作过程。第二, 强调企业管理方式、业务处理流程对电算会计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2.4.1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室、电算会计实训机房及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中, 借助于计算机、财务软件、音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 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实务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等。在电算会计实训机房学生一人一机便于会计软件实践操作及教师对学生指导。

2.4.2 教学方法。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演示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问题式教学:在项目中设置错账, 让学生按常规操作, 由此分析问题, 提出知识点, 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并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案例教学:选取企业一个月发生的案例, 介绍相关核心操作, 生动有趣, 易于接受。

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指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 碰到出错问题, 例如完成资产负债表后发现报表不平衡的问题时, 分析其不平衡原因, 按照会计软件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 (即“报表模板是否错误→各子系统期末业务处理是否错误→各子系统日常业务是否错误→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 逐一分析和检查, 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逆向思维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探究式教学:a.首先要求学生已掌握一个核心项目即总账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初步形成电算会计思维方式。b.说明新项目主要思路, 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具体操作, 按完成情况考核, 根据操作过程及考核结果分析学生学习存在的盲点。c.通过对上一个项目内容的复习、回顾, 启发引导出新的知识和问题, 循序渐进, 水到渠成介绍下一个新项目的会计数据处理思路及流程, 具体操作由学生自己完成为主。d.引用案例, 学生利用软件提供的帮助功能独立操作。

通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应在三方面形成教学特色。

a.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以实训为主的教学模式, 按工作过程开展模拟实训。b.教学形式:建有“学做合一”实训室,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实训室开展, 完全做到“边学边做, 学做合一”。c.教学内容:按项目来设计, 各项目教学内容选取是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够用为度”, 各项目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围绕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

3 教学考核与评价

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 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目的考虑, 制订考核标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突出应用性, 全面考核学生, 从以理论考核为主转向实践技能考核为主。考核学生单元实践及综合实践, 考核方式从期末笔试为主转向平时考核、单项实训考核与综合实训考核相结合, 即由终结性考核转变为形成性考核。重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 使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设计教学考核见表2。

参考文献

[1]王竞雄.浅谈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教育中的改革[J].商业经济, 2010, (2) :128-129.

上一篇:国家司法制度下一篇:《惠崇春江晚景》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