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仪修养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交际礼仪修养(精选8篇)

交际礼仪修养 篇1

礼仪是一种文化,礼仪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它构成了一个人的形象的重要侧面,是其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及素质的综合表现。课堂犹如演出的舞台,教师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教师的整体形象集语言、形体表演、手势造型于一体,必须以其非凡的吸引力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对学生知识吸收、情操陶冶和思想教育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礼仪修养水平高低,是决定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十分必要,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有关部门特别是师范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把教师礼仪修养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加强教师礼仪修养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历史的脚步已进入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领土、资源、人数的竞争,而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对教育工作、对教师培养十分重视。早在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举行的西方八国集团高峰会议上,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八个国家的首脑讨论了21世纪的教育政策,发表了《科隆宪章——终身学习的目的与希望》的主题报告,报告强调指出:“教师在推进现代化和提高现代化水准方面,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师的采用、训练、配置及其素质能力实质性提升,是任何教育制度取得成功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教师礼仪修养的现状及其原因

当前在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多数教师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在一些教师当中,仍然经常发生损害教师职业形象、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表现,如穿奇装异服、染彩色头发,涂指甲油,浓装艳抹或珠光宝气;随意对学生说粗话、脏话,甚至侮辱学生人格;随意体罚学生,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等等。有的教师由于不良的言谈举止导致与学生、与同事关系紧张,也在学生家长中造成恶劣影响。据调查,在我国师范院校各专业开设教

师礼仪课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鲁东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开设的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的礼仪,包括校内礼仪和校外礼仪:教师的仪表、仪容、仪态礼仪(服饰、饰物、发型、化妆、举止等);教师课堂教学礼仪;参加学校活动的礼仪;与学生、同事、家长交往的礼仪;人际 交往礼仪;通讯礼仪等。

三、如何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

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口头上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需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还要有必要的设施和 手段做保证,更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具体来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有关部门和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教师礼仪课的教学应从塑造教师个人形象入手,联系教师切身利益,使每一个正在从事以及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真正懂得,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影响教师本身的事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而且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学校应该定期开设礼仪修养课,安排所有教职工参加,保证必要的教学课时。同时,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通过录象设备录下教师讲课的语言及举止等,自我纠正不足;在平时学校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内容;通过请专家作报告或看录象等形式,经常地、反复地向在职

教师灌输有关教师礼仪方面的知识,使礼仪意识自觉贯彻到教师的日常行动中去。

3.2 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在文明礼仪方面,学校每个教职员工都应当为人师表。然而,实际情况是,有的教职员工不修边幅,蓬头垢面,出口成“脏”,好着奇装异服,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和教育效果。因此,学校教职员工的基本形象和言行要求应以适当的制度和纪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对 学生的在校形象和言行也应有必要的文明规范,以净化校园风气。

交际礼仪修养 篇2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普遍遵循的文明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礼仪是一门较强的行为科学, 现代社会对礼仪的要求越来越广泛, 礼仪规范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需求也表现的越来越迫切。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知书达礼, 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 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当代大学生在追求个性过程中, 许多不文明、不礼貌, 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随地吐痰者……。诸如此类不良行为的存在, 已严重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因此, 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 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 通过礼仪这个“尺度”, 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 矫正粗俗、丑陋行为, 已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 应该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知识可以学习而文化却无法复制, 从知识到文化是一个素质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建立更多的是在和谐共融的社会性礼仪修养推广和使用上, 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讲究礼仪, 认识和掌握礼仪的规范性、操作性、差异性和时代性的基本特征, 遵从礼仪规范, 可以有效地展现其教养、风度与魅力, 更好地体现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 从而使个人的学识, 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形象, 而且会使大学生与社会各企事业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礼仪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 也是大学生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在大学校园里注重着装和着妆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 而是一种社会工具。得体的服饰可以最大程度的展示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 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在大学的生活中讲究文雅、宽厚能使人加深友情, 增加好感;注重言语礼仪, 避免生活中的许多口角和矛盾, 有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注重行为礼仪, 避免生活中的摩擦、争斗, 有一个宁静、洁净的生活环境,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美化社会、奉献社会。因此礼仪习惯的培养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从知识到文化的一个过程, 这恰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二、礼仪教育的特点表现为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 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 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 了解它是一回事, 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 “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 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 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 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 就应该付诸行动, 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习礼仪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 并且也会实际操作, 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 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 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 那么, 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 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 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在礼仪教育中, 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 知道应当怎样做, 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 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 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 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 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 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 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传授给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礼仪知识, 是建立在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基础上的, 学生掌握了礼仪文化的底蕴, 才有可能在复杂的情境中, 面对怪异或突发的问题, 保持一种雍容豁达、应付自如的礼仪风度, 减少无所遵循、不知所措而导致的礼仪失范。

礼仪不单是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同时还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某些大学生礼仪行为中呈现出的人际交往不诚信, 公众场合言行粗鲁, 日常生活不敬师长等不文明行为, 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司富春委员呼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 并建议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 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 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校在人文素养选修课中开设大学生礼仪修养课程;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媒介形式, 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 形成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 加强礼仪模拟训练和礼仪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礼仪技能的成功感受, 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使大学校园充满知礼、守礼、行礼、尚礼的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推广礼仪教育的建议

崇尚礼仪, 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追求。建议大学生学习实践礼仪, 首先应该“学”“用”并重。强调大学生礼仪知识“学”“用”并重, 是指学习礼仪不能停留在礼仪教程条文上, 应该使理论联系实际, 使礼仪知识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可以将目前高校开设的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等课程, 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 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设一定的礼仪训练课程,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礼仪习惯, 倡导大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去协调人际关系, 使遵守礼仪原则的学生榜样的作用带动更多人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礼仪教育,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修炼大学生“内”“外”一致、“形”“神”兼具的礼仪能力, 引领大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提升, 推广普及良好礼仪风范, 以具体行动推动校园特色文明礼仪文化的形成, 使其最终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次要注重大学生的礼仪行为的实践养成。礼仪是知与行的统一。自觉、系统地学习礼仪、知晓礼仪, 是践行礼仪、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基础。礼仪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践行礼仪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立足日常、注重细节, 时时习礼、处处用礼,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如在杭州下沙的浙江理工大学和中国计量学院进行的“校园文明礼仪月”、“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的你我他”等系列活动获得了很多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三要注重大学生的礼仪行为示范。在社会交往中, 大学生的个人礼仪行为客观上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其言行举止、仪容仪表生动具体地传播着文明礼仪规范, 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带动身边的人学礼用礼。礼仪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只有修于内, 方能行于外。缺乏道德修养, 不可能真诚自觉、表里如一地体现礼仪要求。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 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的修养,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努力做一个讲道德、重礼仪的现代文明人。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意识, 积极践行礼仪规范, 传承我国礼仪特色, 塑造当代大学生传播礼仪理念、光大礼仪行为的良好形象。

四、结语

现代礼仪的核心内容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 大学生将其运用自如是其知识、修养、人格的自然外露, 因此讲礼仪、用礼仪不可能仅礼仪而学礼仪, 它是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人格魅力、提高自我修养的综合反映。在高校引导大学生重视礼仪, 形成社会公众认可的良好礼仪风范, 有助于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

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它反映出气质、风度、阅历知识、道德情操、精神面貌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 礼仪即修养, 好的修养是依靠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的提炼、举止的优雅等日积月累而成的。良好的礼仪教育构成了高校大学生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引导大学生学礼用礼, 以礼仪教育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自我修养, 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势在必行。

摘要:开展大学生的礼仪教育能够提高其礼仪修养, 礼仪习惯的培养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从知识到文化的一个社会进步的过程, 同时强化礼仪教育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引导学生礼仪知识的学以致用, 推动校园礼仪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修养,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兴盛乐主编.社交礼仪与形象设计.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

[2].杨眉主编.现代商务礼仪.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莉主编.商务礼仪教程 (第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曹浩文编著.如何掌握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金正昆.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个人礼仪修养的形成 篇3

关键词:个人礼仪修养;形成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87-01

个人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而且事关全局。若置个人礼仪规范而不顾,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必然授人以笔柄,小到影响个人的自身形象,大到足以影响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强调个人礼仪,倡导现代文明,旨在提高个人礼貌素养。强化公民的文明观念。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讲有5个方面:

以修养为基础,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若缺乏内在的修养,个人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以个人为支,我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明。从此意观点看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自身行动的种种规定,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但由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所构成的。因此,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以尊敬为原则,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诸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以美好为目标,遵循个人礼仪,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精神风貌。个人礼仪教会人们识别美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引导人们走向文明,它能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们的生活日趋美好。因此,我们说,个人礼仪是以"美好"为目标的。

以长远为方针,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我们已知道,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地形成。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

个人的原动力,亦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个体,我们每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勇于战胜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动中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御外来的失礼行为,与此同时,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使个人礼仪深植人心,真正成为优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原动力,需要个人的自律精神。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嚴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加强个人礼仪修养 篇4

个人礼仪从表象上来看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个体的行为的礼仪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涉及到礼仪的具体规定,从深层来看则是个人精神面貌和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其核心是律己敬人,表里如一。修养即修身养性,“修身”就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不断改变自身,不断地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养性”就是对自身素质的培养、教育、发展和提高。个人礼仪修养的结果在于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使交往活动中对于礼仪原则和规范的遵从变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风格。这种教育和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要求人们认识“秀外惠中”的人生道理,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自觉培养内外和谐的个体气质,努力调控行为与情绪,最终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

首先从表象上简单说说个人礼仪,即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涉及到礼仪的具体规定。

一、修饰与衣着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

二、自我介绍。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三、眼神

时间: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20分钟至30分钟说明两种情况:

一、重视。

二、敌视。也就是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角度:平视,表示平等。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四、面容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五、笑容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

六、需要避免的身体语言。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深层次的个人礼仪要求认识“秀外惠中”的人生道理、努力调控行为与情绪,最终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认识“秀外惠中”的人生道理

个人礼仪在个人整体形象塑造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传达出最直接最生动的第一信息,反映着个人的精神面貌。个人形象的美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形于外,慧于中”。“形于外”是指一个人音容笑貌等外观气质特征。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出席各种场合,扮演各种角色。当一个人以某种特定角色出现时,在仪容仪表方面就要符合社会对这个角色所规定的要求。“慧于中”指的是一个人的容貌美,不仅仅是指标致的五官,而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的神情、气质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面貌。一个人的外表包装是简单的,而提高和改善人的修养和内心世界却是复杂、深刻和全面的。外在美只有与内在美达到和谐统一,神情才会超凡脱俗,“慧于中”才能“秀于外”,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情操、智慧、理想等内在美作为基础,那么再好的先天条件,再精心的打扮也只能是一种肤浅的美。所以一个人在注重个人仪容、仪表修饰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强自己内在素质的培养。

首先,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其次,个人礼仪必须以尊敬他人为原则。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各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他人,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再次,个人礼仪必须以长远为方针。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活动中,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整体形象,无论是仪容、服饰,还是言谈、举止,都应该在礼规的指导下,一以贯之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努力调控行为与情绪

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塑造自身形象是个人成才、发展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个人礼仪是以培养个人内外和谐的个体气质为目标的,它要求人们遵循社会和谐的原则、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标准行动,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

社会规范作为联结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媒介因素之一,像棱镜一样折射着社会对个人的一切影响,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社会规范主要表现为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的监督和人们内心的信念而产生的自

觉行为规范。礼仪属于非法律规范,是一种道德规范,如违反礼仪规范,只构成失礼,不构成犯罪,而失礼本身一般不会引起责任,只会受到舆论的谴责。所以,遵循礼仪规范,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自我约束的过程,它需要努力调控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将礼仪规范化转化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遵循个人礼仪规范,也少不了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这种克制和约束自体现为严格按照一定的个人礼仪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我国古人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概而言之就是要“立于礼”。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繁,往往在一举手、一投足间若失了分寸,就会引起别人的不快乐和不舒服。因此,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要坚持“宁可让人待己不公,也不可自己非礼他人”的美德。

在人的一生中,会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处理多种多样的矛盾。要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使人生更为成功,就应遵循一定的个人礼仪规范。与人交往应遵循以诚相待的准则,应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不即不离、信守诺言、待人以诚、宽容大度。对于别人的失误或习惯、个性上的弱点应宽容对待,做到体谅、宽宏、尊重。要善于与人沟通,不能只从自己单方面的动机出发,而应遵从一定的礼仪规范,达到双方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效果。要牢记人际感情能否沟通,关键取决于人的言谈举止。适度的言谈举止,得体的礼貌和风度能使交往双方感到轻松愉快,否则只会令人尴尬和反感。在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的过程中,训练行为与情绪的控制能力,保持优美高雅的言谈举止,养成内外和谐的个体气质是非常重要,让良好的修养为品质增色。

首先,要安分守己,不妨碍他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他的“分”,只要社会有分工就存在每个人的“分”。从社会公德的意义上说,“安分守己”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与他人共同遵守公共规则,必须洁身自好、不特立人群、不妨碍他人,保证公共生活持续、平稳地继续。个人礼仪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要言谈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等等都是安分守己,不妨碍他人的行为体现。

其次,要行为有序,遵守共同规则。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保持相对稳定与和谐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遵守共同规则,公共秩序才能井然有序。所以,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的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行为举止要有较高的律己自控能力,以维护正常的井然有序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个人礼仪规范是“行为有序,遵守共同规则”的具体行为体现,是社会公德的具体践行遵循个人礼仪规范,也就是遵循于社会公德。

交际礼仪修养 篇5

基层公务员在具体操作签字仪式时,可以依据下述基本程序进行运作。

1.宣布开始。此时,有关各方人员应先后步入签字厅,在各自既定的位置上正式就位。

2.签署文件。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签署应由己方所保存的文本,然后再签署应由他方所保存的文本。

依照礼仪规范,每一位签字人在己方所保留的文本上签字时,应当名列首位。因此,每一位签字人均须首先签署将由己方所保存的文本,然后再交由他方签字人签署。此种做法,通常称为“轮换制”。它的含义是:在文本签名的具体排列顺序上,应轮流使有关各方均有机会居于首位一次,以示各方完全平等。

3.交换文本。各方签字人此时应热烈握手,互致祝贺,并互换方才用过的签字笔,以志纪念。全场人员应热烈鼓掌,以表示祝贺之意。

公务员礼仪修养之语言礼仪规范4 篇6

收到公文后,基层公务员一定要按程序对其进行处理。

1.登记。各级行政机关在收到公文后,务必要对所收公文进行登记。各种公文一般可按“上级文件”、“下级文件”、“需承办文件”、“一般性文件”4个类型分类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收文序号、收文日期、来文单位、来文标题、密级、领导批示与承办情况、归卷号及备注等。收文登记时字迹要清晰工整,平件、密件要明确区分,急缓程度要严格分清。登记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详实。

2.拟办、批办。拟办即基层公务员在收到来文后提出初步的办理方案或建议,供领导参考。拟办意见应简明扼要,并可随同附上与来文有关的材料,交领导参看。

批办即机关领导对需要办理的公文进行批示,提出执行、办理的原则与方法,并签署姓名与日期。批办要及时、迅速,批示的意见要明确、具体。

3.承办。承办即基层公务员根据领导批示意见,对公文的具体执行办理。承办时应当统筹规划、妥善安排。要分清来文的主次缓急,有步骤有计划地办理,优先办理重要的公文。一般而言,特急件应随收随办,当时或当天办结;急件也应随收随办;限时处理的公文当以规定时间为限,不得拖延;其他一般公文也应尽快办理。

4.催办。催办即对公文办理的督促与检查,主要是指在收到公文后,对本机关各承办部门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各级行政机关应建立健全机关公文催办系统和催办的登记、分层逐级汇报制度,以落实催办工作。

信函礼仪

信函,是书信的正式称呼。在人际交往中,信函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书面交流形式。对于广大基层公务员而言,信函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每一位基层公务员都必须熟练掌握信函的书写和使用规范。

尽管公务信函和私人信函都属于信函的一种,但由于适用范围和使用目的大相径庭,两者在书写和办理上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本节拟就公务信函的格式和内容、回复和保存等方面需要严格遵守的规范要求作出具体阐述,并举例说明特殊公务信函的书写方法。

一、内容与格式

信函的最大功效和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因此其内容必须完整无缺,其表述必须准确清楚,如果信函的内容不够完整,表述不够规范,甚至词不达意,就难以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进而延误公务的开展,而且耗费读信者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而要使信函的内容完整无缺,表述准确清楚,关键一点就在于要严格遵守信函的书写格式。信函的格式如同信函的骨架,贯穿信函始末,支撑起所有的内容。没有完整而准确的信函格式,信函就像是散了架的机器,没有任何功效和意义。

公务信函的格式与私人信函大致相同。具体而言,可分为笺文格式和封文格式两方面。

(一)笺文格式

笺文,即写于信笺上的书信内容。笺文一般由抬头、启词、正文、祝词、落款以及附言等几部分组成。

1.抬头。它是对收件人的称呼,于信笺首行顶格书写,并且单独成行。基层公务员在书写公务信函的抬头时,通常适用的称呼有如下几类:一是以姓氏加上称谓词作称呼,例如“黄先生”、“耿同志”等,这类称呼显得较为自然;二是以姓氏加上职衔作为称呼,例如“赵科长”、“林主任”等,这类称呼多用于关系一般的交往双方之间;三是以字号相称,文人雅士多有字号,平辈之间采用字号称呼是较为正规、讲究的做法。

称呼之前,可加一些适当的形容词,如“尊敬的”、“敬爱的”等;称呼之后亦可加一些适当的提称词。提称词多用于以书面语言写成的信函中。使用提称词应注意使之与称谓配合使用。例如对尊长应用“尊鉴”,对平辈应用“惠鉴”,对晚辈应用“青鉴”,对女性应用“涉鉴”,等等。

2.启词。启词是正文之前的开场白。既可表示客气寒暄,也可提示写信原因。启词应于抬头之下另行空两格书写,一般应单独成段。

公务信函的启词应力求篇幅简短,不可过于啰嗦。采用“您好”一类的简略启词可使之成为正文首句,而不必单独成段。

3.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体部分,是写信者叙述的正事所在。为方便阅读,正文可酌情分段,每段句首空两格,转行后顶格书写。

正文虽是公务信函的“主心骨”,但亦应力求简明扼要,以简单的语言说全、说清书信的主旨。切忌啰啰嗦嗦、拖沓冗长,甚至词不达意、文不对题。

正文的语言要求平实朴素但不失礼貌优雅。语言的朴实是基层公务员“人民公仆”形象的内在要求;语言的优雅则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而且也体现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如果语言过于粗俗、枯燥,不仅会使自己在交往对象眼中的形象受损,而且还会被怀疑不尊重对方。

4.祝词。祝词即写信者在笺文结尾向收信者所表达的祝愿、钦敬、勉慰之语。祝词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应酬语,即笺文结尾特以一两句话结束正文的语句。应酬语应当简洁而自然。有时亦可同时再用一些敬语,以示谦恭,如“草此”、“肃此”、“敬此”等。二是问候祝福语,即出于礼貌而对收信人所作的不可缺少的祝颂或问候。如“敬颂春安”、“即颂大安”、“祝您成功”等。书写时应字斟句酌,具体对象具体对待。

祝词的书写格式要求较严。如果祝词较多,可单独成行,空两格后书写。也可将祝词分成两部分书写,其法有二:一是将“敬颂”、“敬请”一类词单独成行,前空四格,而将“春祺”、“大安”一类词另行顶格书写;二是将“敬请”、“敬颂”一类词置于正文末句之后,不另行书写,则将“大安”、“春祺”一类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5.落款。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两部分。署名应位于祝词之后另起一行的右方。若有写信者领导或同事的附问或写信者对收信者领导或同事的致意,则应另起一行书写,或直接写于署名之后。

一般而言,日期应具体到年月日,有时可只写月日。日期可写于署名之后,只空一格;亦可另起一行,写于署名的正下方。

6.附言。附言是写信者对正文的补充。附言往往以“又”、“另”一类词引出,或不写引出词,而以“又及”、“再及”一类词结束。

论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篇7

( 一) 礼仪修养的内涵。礼仪, 顾名思义, 简单来说就是礼节和仪式。它具有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变动性与差异性。修养是指一个人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 另外还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礼仪修养一词, 便是礼仪与修养的结合, 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交目的, 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礼貌品质、意识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

( 二) 礼仪修养的价值。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信息社会, 是信息时代, 世界变成了 “地球村”。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团体与团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接触和往来越来越频繁。不仅仅只是从前的政治军事往来, 现在更多的是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等各式各样的、形形色色的交往。我们身边不仅生活处处需要适当的礼仪方式, 在我国走出去的过程中更是需要礼仪修养来达到满意的目的与效果。 (1) 从这里来看, 加强礼仪修养的价值显而易见。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及其原因

( 一) 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目前, 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虽然大多数还算不错, 但呈下滑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具体表现,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现在的大学生在家普遍像“小皇帝”一样,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父母稍有责怪或者唠叨过多, 便开始顶撞父母, 有甚者竟然因父母不能满足自己要求而对自己的父母痛下杀手。根据学校调查显示, 现在的大学生无故旷课、不守纪律、与老师发生冲突等现象在不断增加。其次, 借网络发展之便, 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安排在网上冲浪与聊天、追剧之中, 喜欢网络词汇, 追求个性, 崇洋媚外, 穿衣打扮个性的同时追求名牌。总之, 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确实差强人意, 与古时相比, 的确存在很大的弥补空间。

( 二) 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原因。一是家庭方面。当代的大学生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不仅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与分享, 更多的家长普遍存在溺爱过度。对孩子的骄纵, 使孩子认为目无尊长、以自我为中心是理所应当。

二是学校方面。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很多年了, 但是应试现象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各学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学校并不能将礼仪教育落在实处, 大学生在学校, 理论上没有补充, 更别提在实践上了。

三是社会方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 与国际接轨, 但西方思想的流入中不乏腐朽文化, 这些文化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社会转型, 就业压力扩大, 什么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等不良风气, 动摇着大学生的信念。

四是大学生的自身方面。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教育的匮乏导致大学生礼仪知识不足, 从而自身礼仪意识浅薄, 自己不能够认识到加强自身礼仪修养的必要, 大学生常见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礼仪修养的知行不一。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必要性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首要的便是可以弥补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缺失。加入礼仪方面课程, 可充实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让其名副其实。我国现在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等, 若是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提高上来, 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将指日可待。大学生能沿袭从古至今发展而来的礼仪准则,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愁无人继承。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措施

一是家庭教育加强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中可以引入孔子、道德经等传统经典, 营造良好氛围, 让孩子从小形成礼仪意识。

二是礼仪教育走进课堂。学校是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最重要的地方。各个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 采用切实有效的课本, 安排相关课程, 将礼仪教育落到实处。在选用教材时, 应注意内容全面、符合实际。我认为其教材至少包含形象、仪态、见面、沟通、位次、面试、涉外等几个方面, 与社会实际相呼应, 例如, 在着装礼仪中, 应根据实际, 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的不同着装要求。在面试礼仪中, 具体到面试时的敲门、站姿、走姿、坐姿等各个细节。除了理论教育, 各高校要适当安排一些礼仪活动, 让同学们在实践中, 逐渐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离不开学校的正确指导, 学校在平时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以抵制不良风气的不利影响。

三是社会加大宣传力度。我国社会要利用举办活动、社区宣传等方式, 普及大家对礼仪修养的重视与认同。一些教育部门在编制课程时, 要从古今中外的文化中汲取精华, 提高课程质量。一些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电视的净化, 在社会中形成积极风尚。

四是大学生自身提高素质。大学生自己不引起重视, 其他任何措施都百无一用。在平时生活中, 大学生自己要提高对礼仪修养的重视, 自觉接受和学习礼仪知识, 积极参加社交实践活动的同时深入科学文化领域, 增长见识。

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 不是单方短期努力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长期以及大学生自己的配合才可卓有成效, 各方齐心协力, 最终一定可以实现突破。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的加入, 但是不尽人意的现状需要我们一起改变, 英国大哲学家约翰. 洛克曾说: “没有良好的礼仪, 其余的一切就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所以, 让我们一起聚焦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 做一个具备礼仪修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艳.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5 (6) :159.

[2]刘强.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探究[J].学理论.2014 (11) :247-248.

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德育思考 篇8

礼仪的道德教化之道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1.以礼“引”德

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2.以礼“显”德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3.以礼“保”德

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1.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交际生活的钥匙。讲究礼仪既是文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但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不善于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交礼仪的内涵和基本规范是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2.彰显大学生内外兼修的新形象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在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相差甚远。国家要求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礼仪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通过教育,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自我的良好气质。

3.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礼仪修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礼仪修养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文明意识、行为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4.帮助大学生顺利社会化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修养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学习和应用礼仪标准,使自己成为一个集丰富文化知识和良好礼仪修养于一身的新人,从而促进自我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途径

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观强调在大学生的诸多必备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礼仪修养教育实施途径有以下四方面:

1.切实完善高校德育体系,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

良好的文化素质是一个人文化涵养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情操,为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广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途径,着力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使学生具备一颗善良的心,具备优良品质,这是加强学生礼仪修养的根本途径。

2.开设礼仪修养教育课程,从加强学生礼貌知识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修养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之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个性人格之健全和完善,是一种更为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同样遵循着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素质涵育的教育逻辑,从知、情、意全面入手,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礼仪修养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是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应必备的知识。不断向学生传授礼仪修养知识,激发其提高礼仪修养的内在积极性,提高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和选择能力,坚持不懈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3.积极创造礼仪实践的机会,从加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加强礼仪修养教育,要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更加注重渗透性教育、养成型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体验、内化过程,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营造文明育人环境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素养教育应该渗透到一切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潜移默化地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硬件建设,使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加强软件建设,高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十分注意自身的礼貌修养,为人师表,把造就具有高度礼仪修养的大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做一个正派的人,就必须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他律化为自律,把强制内化为自制,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上一篇:在XX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经理应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