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总结

2025-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总结(推荐8篇)

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总结 篇1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由于学生的个头和身体素质都有强有弱,所以有不少的同学恃强欺弱,校园欺凌事件经常发生。我们国家实行了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遭受欺凌的同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受到欺凌。而欺凌的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受欺凌的同学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为防止校园欺凌、伤害学生的事故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我校进行了一次预防校园欺凌事故的教育活动。

首先,在开学初的一次升旗仪式上,学校陈校长就为学生讲解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学校安保主任刘梅先老师也介绍了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了与同学相处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同时学校建立了爱动手打架这类学生的档案,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会,让他们知道打架的危害。

接着各班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观看了长沙市安全教育平台上的与校园欺凌事件有关的两个视频——《荆棘中的玫瑰》、《黑手》。开展了以预防校园欺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课。

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挪威,校园欺凌,预防项目,教育法

挪威对校园欺凌的规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府通过教育立法明确规定学校有义务确保学生免受欺凌,学校必须构筑能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系统。挪威是世界上最早全面预防和规制校园欺凌的国家,大学和社会科研机构注重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的开发活动,各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引入其中一个或多个项目加以实施。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欺凌现象明显减少,挪威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校园欺凌预防代表性国家,欺凌预防项目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很多国家借鉴挪威建立了欺凌预防项目。在挪威众多的校园欺凌预防项目中,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共同点表现为注重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作用,从全校层面建构预防体系,强化教师对校园欺凌的预防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项目实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杜绝或减少欺凌现象,实现教育法上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挪威众多校园欺凌预防项目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4个进行研究,考察这些项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情况,并对预防项目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一、校园欺凌发生状况及其立法

在挪威,校园欺凌被定义为一名或数名学生经常或反复地对其他学生实施的使其感到精神痛苦或不愉快的行为,这些行为既包括直接的暴力行为,也包括言语、歧视、排挤等非直接暴力行为。挪威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较为有名的研究者为奥卢维斯(Dan Olweus)教授。1983年,挪威发生3名小学生因遭受严重校园欺凌而自杀的事件,新闻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致使校园欺凌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受社会舆论影响,教育部在全国开展校园欺凌预防宣传活动的同时,还组织专家学者在全国进行调查,从总体上把握中小学校园欺凌具体状况,奥卢维斯为调查活动的负责人。[1]通过对挪威13万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9%的学生经常遭受欺凌,7%的学生经常对他人实施欺凌,5%的学生每周至少遭受一次以上欺凌。欺凌行为多为身体攻击,实施者主要为男学生,受害者的年龄往往比加害者小。在中小学,共同特点是随着年级的提高,欺凌现象有减少趋势,但学校和班级规模与欺凌行为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无对应关系,实施欺凌行为者存在成绩不佳或遭遇挫折现象并不明显。[2]

1990年之后,奥卢维斯扩大了研究范围,将引起精神痛苦的非直接且经常实施的非暴力行为视为欺凌现象,称为“间接性攻击”或“关系型攻击”。奥卢维斯还专门就非直接暴力型的欺凌现象进行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谩骂和嘲弄、造谣、在他人物品上乱涂乱画、排挤、蔑视、索要财物这些现象非常严重。[3]为了把握校园欺凌实际状态,目前,挪威每年都进行校园欺凌调查,其中第7学年(小学最高年级)、第10学年(前期中等教育学校最高学年,相当于我国的初三)、第11学年(后期中等教育学校的第一学年,相当于我国的高一)的学生有义务接受调查,其他年级的学生是否回答调查问题可自由选择。挪威每年大约有40万名学生接受调查,调查不仅仅询问学生是否遭受或实施欺凌行为,还会了解发生的场所和频度、学校是否采取应对措施等。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每月遭受2~3次以上欺凌的学生有7.3%,2013年调查结果下降至4.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实施欺凌的行为不断出现,对于较为严重的欺凌行为,一些学校与警察进行合作,由警察确定行为实施者,甚至可以由警察传唤欺凌行为实施者和其监护人。也有一些学校为了预防网络欺凌行为,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但不允许学校没收学生的手机。

鉴于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很多机构积极参与校园欺凌预防和规制活动。教育部分别面向学校和学生家长制作宣传手册并免费发放,还通过将发生的实际事例制作成DVD宣传校园欺凌预防的意义,对校园欺凌定期进行全国性的实地调查。“教会、教育及研究局”以及“儿童家庭局”也参与校园欺凌预防活动,制作教师指南以及预防欺凌学生的教材发放给全国的学校。儿童人权监察官和儿童精神卫生机构设置校园欺凌热线电话,收集相关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002年,挪威政府总理、全国教师协会、各区反欺凌联盟、全国家长协会和儿童监察官代表共同发表《反欺凌宣言》,正式结成全国反欺凌联盟,决心根绝校园欺凌。大学或社会的研究机构注重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的开发,设置具体的实施项目供学校选择,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实施项目,但政府不得强制要求学校实施某一项目,因为这违反了学校教育自主权。

挪威1998年制定了《教育法》,取代了此前分散性的不同立法。[4]《教育法》对基础教育和前期中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接受教育的权利等作出规定。挪威的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知识的提升,而校园欺凌行为会影响学校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003年,挪威修改《教育法》,此次修改追加“学生的学校环境”一章,规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学校的义务,学校环境包括“心理社会环境”,即学校应当为每个学生创造使其感到安全、放心且具有社会归属感的环境。为了创造这样的环境,学校应保护学生不受侮辱性言语及其他欺凌、歧视、暴力、人种歧视等行为的侵害。[5]学校必须构筑能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系统。《公平性别法》中亦有禁止欺凌的规定,该法规定使他人陷入性别歧视是违法行为,教育机构负责人有义务努力防止机构中发生性别歧视。当学生因性别遭受他人长期歧视时,这一歧视行为实际上属于使他人感到痛苦的欺凌行为,因此,学校应当依据法律规定采取措施避免性别歧视行为的发生。另外,挪威的《幼儿园法》也有禁止欺凌行为的相关规定。该法规定:要通过幼儿园的培养和学习,让儿童学会尊重他人人格以及理解公平、自由、宽容等。《幼儿园作用基本计划》中还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积极开展预防欺凌和应对暴力的活动职责。

二、推进教育立法实施的校园欺凌预防项目

(一)奥卢维斯校园欺凌预防项目

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这一现实,社会各界呼吁政府和学校能够有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教育立法也要求学校必须构筑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预防欺凌行为。在这一背景下,奥卢维斯经过一系列研究,设计出一套预防校园欺凌的实施方案。当某一学校决定导入奥卢维斯项目时,需要对学校教师进行一年半的项目实施培训;为了提高教师和家长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项目开发者还向教师和家长配送指导手册。项目实施一年半后,会对实施结果进行定期检测。为了提升项目实施效果,每3年向学校派出一次项目实施指导员,检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6]

奥卢维斯校园欺凌预防项目注重从学校、班级、个人三个层面采取相关措施。在学校层面,要求学校首先进行校园欺凌的调查,把握欺凌现象的详细信息。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通过调查了解欺凌现象发生状况。其次,学校召开全校会议,参会人员包括校长、教师、学校委托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会人员对学校预防对策进行讨论,决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再者,学校要改善课间和午休时间的监督方法,老师和学生共同度过课间和午休时间,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构筑迅速应对欺凌行为的环境。最后,学校设置校园欺凌热线电话。考虑到欺凌行为的被害人不愿意直接向教师报告境遇(害怕报告后遭受更严重的欺凌)的现实,学校设置能让受害者及时进行咨询的热线电话,可以匿名反映相关问题。在班级层面上,奥卢维斯预防项目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确立班级行为规则,让班级所有同学关心欺凌问题。首先,确立班级规则。通过召开班会方式,由学生自己讨论确立怎样的班级规则,班会上就人际关系进行讨论,留出一定时间讨论校园欺凌问题,提高预防欺凌行为的意识。其次,建立共同学习制度。班级中建立学习小组制度,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接纳的态度,增加学生间友好交流的机会,构筑良好的班级关系。在个人层面,奥卢维斯预防项目包括:(1)教师与欺凌行为实施者交谈。发现班级内发生欺凌行为时,班主任立即与欺凌行为实施者交谈,若其未改变态度,可召集校长和学生家长共同商讨解决办法。(2)与受害者交谈。大多数受害者出于事态恶化之担忧,往往对欺凌行为甘于忍受,不向教师申告。保护受害者是学校的义务,因此,教师应当经常与受害者交流,与受害者建立起信赖关系,使受害者能够直接告知欺凌事态发展状况。(3)与学生家长交谈。教师与欺凌行为实施者和受害者的家长取得联系,将学生在校的表现信息传达给家长。通过与家长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有效预防校园欺凌。

奥卢维斯预防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7]导入这一项目的学校在项目实施两年内,欺凌现象减少一半,直接暴力行为和非直接暴力欺凌事件均有所下降,项目实施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预防项目的实施使反社会行为(盗窃、饮酒、斗殴等)和逃学现象也明显减少,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学校及班级秩序和环境等获得改善,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提升。[8]

(二)零容忍欺凌预防项目

该项目是由挪威斯塔万格大学学者于2003年开发的,超过146所中小学引入该项目。该项目注重教师的权威和班级的凝聚力,提高教师对班级的控制力。项目研发者认为,在预防欺凌方面,如果教师的控制力不足、支持度较低,将使班级的凝聚力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更多欺凌行为的发生。[9]该项目注重培养教师认识校园欺凌、解决欺凌现象、预防欺凌的发生,创造学校日常生活中不发生欺凌的环境这几项能力。此外,还注重创造无欺凌校园环境过程中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作用。[10]引入该项目的学校会成立校园欺凌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实施该项目的所有学校被混编进一个3~5所学校组成的项目组,项目组通过召开研讨会,交流和分析项目实施中获得的信息。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专门建立的平台,以电子邮件或电话等方式获得相关协助。项目研发者向学校颁发《项目指导书》,通过书面、视频或动画资料指导学校实施项目。

零容忍项目大致包括预警和干预两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1)防止欺凌;(2)把握现状(实施调查);(3)发现欺凌行为立即解决;(4)发动学生持续、有组织地预防欺凌。在欺凌行为预警阶段,学校干预人员利用该项目的“筛选标准”识别学生的违规行为并及时纠正;建立匿名报告系统,鼓励学生及时报告欺凌行为,学校将相关行为录入欺凌报告系统。教师在授课中尽量采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学生探讨欺凌问题,定期召开反欺凌主题班会,引导和干预学生预防和远离欺凌,向学生灌输反欺凌的坚决态度。强化教师的权威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增进团队凝聚力,增进学生亲社会、关注学业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课间休息时,值班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佩戴“零欺凌”的标志,并穿上黄色反光背心巡视校园,以强化工作人员的权威,并确保及早发现欺凌行为。

当发现欺凌行为时,学校立即召开1~3次的会议进行及时干预。派专门的心理教师跟进受害者,确保受害者心理得到及时抚慰,并告知应对欺凌的具体做法。如果欺凌者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校方会尽快联系欺凌者、受欺凌者以及双方家长。紧接着教师和欺凌行为实施者单独会谈,如果有多名欺凌行为实施者,则一一单独面谈,同时也通知家长参加。学校教师在积极与受害者及家长沟通的基础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确定解决方法后,将由心理工作者介入,看护受害者,时间在1~2个月内。心理工作者的介入是为了对受害人进行心理干预,稳定其心理情绪。

(三)儿童行动挪威中心的预防项目

儿童行动挪威中心是奥斯陆大学下属机构,主要从事推进儿童健全发展的学术研究工作。儿童行动挪威中心针对校园欺凌问题设计出旨在预防欺凌的全校积极行为支持(School-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项目,该项目有以下特点:基于对学校欺凌行为调查后的结果制定规则;采取灵活的推动措施;从全校层面构筑预防措施框架;提升教师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社会的行动和学习能力。该项目预达到的目标包括:构筑学校安全和健康的社会环境;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防止并应对欺凌行为;全部教师进行研修;让家长参与活动。截至2014年,挪威有215所中小学选择实施该项目,占所有学校的7%左右。学校若选择实施该项目(选择实施其他预防项目亦相同),必须经过学校全部教师的80%以上同意,校长不能擅自决定实施一个涉及全校利益的计划。一旦选择实施该项目,儿童行动挪威中心将派出人员到学校为其培训项目实施指导员,项目实施指导员津贴由政府支付。导入该项目时,项目管理者注重与学校建立良好协作关系,为学校培养预防校园欺凌的专业人士,力争欺凌预防项目可持续开展。项目管理者极为关注项目开展的效果,学校也积极反馈相关信息。实施该项目时,充分利用学校信息系统,有计划地推进每个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在获得学校和全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采取欺凌预防行动。

该项目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针对全体学生状况,由教师讨论在欺凌行为预防和应对方面预达到的措施水准,确立可行的相关规则。第二阶段为选定5%~10%的学生实施辅助性介入,确定处于遭受欺凌状态的学生,根据学生需求采取相关措施。第三阶段选择1%~8%的学生进行集中介入,集中开展社会关系训练和情绪控制训练,依据个别指导计划进行支援。2007年,挪威选择28所实施SWPBS项目和20所未实行该项目的学校进行对比性调查研究,测试SWPBS实施效果。结果显示,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师能够较好应对相关问题;教师惩罚学生现象减少,而对学生给予鼓励的情形增加,SWPBS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学校仲裁所项目

学校仲裁所项目是由挪威学校仲裁所制度研究会开发的,仅在奥斯陆市就有43所中小学引入该项目(该市共有170所中小学校)。在挪威,各学校是否导入这一制度必须由学校召开民众会议决定,教育行政机关和校长无权擅自决定引入这一制度。学校仲裁所对于学生之间发生的争执通过具有学生身份的仲裁员介入,促成以协商或和解方式化解矛盾,属于修复关系的应对方法,对于预防校园欺凌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派出教师负责仲裁所的管理工作,并负责从学生中选任仲裁员,仲裁员应当具有良好的个人能力,不得有实施欺凌行为的表现,否则,将不被学生信任。在发生争执或欺凌事件后,学生双方可以协商将纠纷提交学校仲裁所解决。仲裁员与当事人进行交谈,促成当事人进行和解。达成和解时制作和解协议书,在其后的1~2周时间内,确认合意内容履行情况,若未履行合意内容,将再次与当事人进行交谈。总之,在校园欺凌校内仲裁方面,仲裁员并不积极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即仲裁员本身并不提出纠纷解决方案,而是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双方自主达成合意。学校仲裁所制度发挥着社会知识训练窗口的作用,有利于修复学生之间的关系,预防新问题发生,降低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各种风险。特别有意义的是,参与仲裁能够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责任,通过选择最佳的方法与他人建立关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目前,引入仲裁所的学校在制度运营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仲裁经验。学校仲裁所比较注重个案一对一的纠纷解决方式,今后有必要研究如何发挥校园欺凌预防和应对功能。另外,对于担任仲裁员的学生来说,一边学习一边解决纠纷,致使一些学生担心会影响学习。一些学校呼吁挪威仲裁所配置专职教师,因为仲裁所事务的老师因教学或其他任务,每周只能有几个小时间用于仲裁所管理事务。对此,有必要配备专任教师详细记录仲裁件数、内容、处理方法,并研究如何借助仲裁有效预防欺凌现象。

三、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特点分析

(一)项目开发由社会科研机构完成

挪威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欺凌预防项目来强制实施,各中小学也不设计各自的欺凌预防项目,社会科研机构则承担起相关项目的研发工作。欺凌预防项目研发需要汇集大量的实证数据,并且要检视项目实施状况,根据实施情况调整项目实施方式。特别重要的是,欺凌预防项目研发涉及青少年心理状况的真实把握,需要研究者具有心理学知识,而这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以及中小学校来说,要完成此类项目研发存在极大困难,因此,社会团体或科研机构在此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本文所介绍的四个欺凌预防项目,有三个是由大学学者研究开发的,可见大学下属的科研机构在项目研发上功不可没。

(二)项目的导入由学校自主选择

挪威教育法把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确定为学校的法定义务,学校必须通过有效手段预防和规制欺凌行为,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这意味着为了落实教育法,中小学必须导入某一欺凌预防项目加以实施。但是,在注重学校教育自主权的挪威,导入哪一项目由学校以民主方式做出选择,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校长不得强制决定导入某一项目。由学校以民主方式自主选择存在两个优点,一是有利于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欺凌预防项目,保障项目可持续实施;二是确保教师拥有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因为教师一旦选择某一项目,表明对该项目给予认可,并拥有实施的热情。

(三)注重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

挪威校园欺凌预防项目在实施上特别注重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而不是仅凭教师的力量预防欺凌行为。挪威教育法在“教育目的”一章中规定,教育必须重视创造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之间良好的协同关系。基础教育应当获得家庭的协同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能够使精神和身体获得良好发展的一般知识。在“学校环境”一章中规定要促进学生参与完善学校环境的工作;中小学设置的学生会及家长会有获取完善学校环境方面的信息及表明意见的权利。由此看出,欺凌预防项目开发者以及项目实施的学校必须在尊重教育法基础上研发和实施项目,因为,学校实施某一欺凌预防项目属于开展教育活动,必须遵守教育法的规定。而从实践中看,注重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不仅符合教育法的教育目的,还能够确保项目的实施取得实质性效果。

(四)项目开发者提供项目实施方面的指导并注重实施效果的调研工作

学校一旦决定导入某一欺凌预防项目,项目开发者将派出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让教师掌握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实施欺凌预防项目属于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之一,但与一般的教育课程不同,需要项目实施者具有高度的组织、协调、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专门指导方能实现。因此,学校决定导入某一项目后,项目研发者需要利用一定时间培养教师项目实施能力,挪威政府对相关培训给予资金上的援助。

为了了解项目的实施是否能够取得预期效果,项目开发者定期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证数据把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完善实施方法。学校导入任何一个欺凌预防项目,是要创造无欺凌行为的学校环境,如果实施结果不能有效减少欺凌现象,学校将中止项目的实施。故而,一方面,学校本身及时向项目研发者反馈实施情况,研发者也针对学生定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欺凌行为发生率、行为特点、加害人及受害人特征等,通过相关实证数据观察实施效果。

(五)欺凌预防项目重在预防而不是惩戒

欺凌预防项目非由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制定,而是由大学科研机构或民间组织开发出来的,因而,内容上不能针对欺凌行为实施者规定制裁方法。在发现欺凌行为时,教师分别与行为实施者及受害者进行面谈,必要时由心理咨询家介入,提供心理咨询。经过与家长沟通后采取应对措施,恢复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关系。教师若想处罚欺凌行为实施者,仅可以根据校规(挪威中小学均制定自己的校规)或者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规定采取处罚措施,但这些处罚方法绝对不是来自于欺凌预防项目本身。由此可以看出,挪威欺凌预防项目并不是以处罚为手段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来预防欺凌现象,而是通过“讨论”、“沟通”、“交流”等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性、构筑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遵守规则的必要性等,进而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华珍,何子丹.关于国外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经验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9,(8):4~8.

[2]Dan Olweus,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Oxford,Blackwell,1993.15.

[3]森田洋司.いじめの国際比較研究:日本、イギリス、オランダ、ノルウェーの調査分析[M].东京:金子書房,2001.57.

[4]吴雪萍,史鋫娟.挪威基础教育改革评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1-7.

[5]北川邦一.ノルウェー教育法――公布約12年近くを経た主たる改正内容[EB/OL].ins.jp.org/11919kitaga-kyouikuhou.pdf,2016-05-06。

[6]Erling Roland.Bullying in School:Three National Innovations in Norwegian Schools in 15years,Aggressive Behavior,2001,(26):135~143.

[7]Roland,E.Bullying:A Developing Tradition of Research and Management.in D.Tattum ed.,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Bullying,Oxford,Heinemann Educational.1993.15-30.

[8]日本全国都道府県教育長協議会総合部会.諸外国におけるいじめ問題への対応[M].东京:全国都道府県教育委員会連合会,2015.25.

[9]李峰,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2):91-95.

《预防校园欺凌需要规则教育》等 篇3

校园恶性欺凌事件屡有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应该从更长远着手,推行规则教育。多年来,与知识教育相比,我们的规则教育严重缺失。虽然有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但内容相对简单,宣示性的内容较多,且缺乏对各种情形后果模式的设定。除此之外,在学校中,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轻易批评学生,“不敢”指出学生在行为规则上的错误。而规则意识正是在不断矫正错误的过程中被强化的,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一些家长来说,也需要改变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强调,提高对子女规则教育的重视,不能把这一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总之,应该通过建立一套行为规则及其教育体系,激励家庭、学校和社会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

——应飞虎(据《人民日报》)

规范“顶岗实习”是维护职业教育尊严

近几年,职业教育最受诟病的问题之一,就是职校、技校打着“顶岗实习”“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等旗号,把学生“输送”给企业充当廉价劳动力。此次教育部等5部门下达管理规定,明令叫停这种现象,实属必要。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维护职业教育尊严,核心之举就在于重塑以教育对象为本、以教育效果为重的理念和原则。当前,职校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比较失衡,在多数关于“血汗实习”的新闻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所遭受的严苛对待,但却鲜见他们的抗议或反击。个别学校动辄以“取消毕业资格”为要挟,学生、家长多数选择了忍气吞声。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来说,危害更甚于对他们体力和时间的剥夺。因为,没有被真正尊重过的学生,也很难学会尊重规则、尊重教育、尊重职业、尊重社会。

——刘采萍(据《光明日报》)

农村教育的优势是“乡土味”

“农村教育如果跟着城市跑,永远也跑不赢。”近日,乡土味渐渐淡了的农村教育又一次引发人们热议,不少专家和乡村教师表示,城乡教育同质化使得农村学校难以与当地农村社区相融合,所教授的内容和所要求的教学条件都脱离农村教育现实,没有为普通的农村学生设计好人生出路,致使他们很难有办法走出乡村。当前,城乡教育的确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学校教育质量与内涵管理的差距依然存在。要打破这一窘境,必须破除城乡教育同质化发展的错误倾向。农村教育最大的优势是乡土资源,而这恰恰是城市学校无可比拟的。教育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对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而立足农村教育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潜在优势,着力办好具有农村特色的优质教育,不失为破解农村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径。

——梁好(据《中国教师报》)

教会孩子“见义智为”更重要

两个小伙伴被冲到河心,9岁小学生去救人而失去生命,你赞同这种做法吗?近日,广州天河区一所小学布置了这样一份德育测试作业,引发媒体和网友关注。作为未成年人,面对突发的危险情况,一是缺乏对危险情况的正确判断,二来可能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贸然行动。这种“勇”是鲁莽,不值得提倡,只会带来更大的危险,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比起是否宣扬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行为,我们更应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面对突发情况,如果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自救知识和较强的自救能力,悲剧发生的概率自然会减少。只有每个孩子先学会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才有底气和勇气见义勇为。尽管每个人都崇拜见义勇为的英雄,但我们不希望孩子们为了当英雄而白白牺牲了自己,“见义智为”才是他们最理性的选择。

——谢槿柯(据《中国教育报》)

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方案 篇4

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加强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和处理,。现将开展工作方案特定以下:

一、治理目的

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治理范围

各年级的全体在校学生。

三、工作安排

(一)、组织领导:

防范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长:张小峰 副组长:石文娥 组

员:班主任

(二)、本次专项治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

1、组织部署。2018年3月28日,学校校长张小峰组织召开工作会,安排部署我校校园欺凌事件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各教师高度重视,要与当地公安、司法等部门协商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要成立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制定学校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具体实施方案,抓紧部署,组织实施。

2、开展教育。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各年级、各班要集中对全体学生开展以防范校园欺凌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组织好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课。

3、完善制度。学校将制定和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4、加强预防。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或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缓解和释放压力,使学生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5、排查建档。学校领导班子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真排查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做好矛盾化解工作,避免矛盾激化,发生过激行为。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摸清底细。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课业和心理负担,防止因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引发事故案件。要对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存在纠纷和积怨的人员、精神异常人员、有暴力倾向或过激行为人员、仇视社会或扬言滋事报复人员等重点对象和人员,进行细致排查,属于校内人员的学校要切实做好工作,并逐一建档,落实专人加强管控,如涉及校外的应立即向公安等部门报告。对管制刀具和其他可能危及校园安全的物品进行清查。

6、及时处理。各年级、各班级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辖区派出所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7、监督指导。学校要加强对各班级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指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

第二阶段(开展专项督查)

各年级、各班级要对学校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形成报告并上报。

1、自查自纠。各年级按照学校统一要求进行全面自查和总结

2、全面督查。

对全校范围内防范欺凌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全面督查。

四、工作要求

1、全体教职工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深刻汲取校园欺凌事故的教训,结合实际,举一反三,严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要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严防因管理疏漏发生意外。要采取措施,加强安全防范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和教职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坚决防止有规定不执行、有制度不落实、有责任不追究的倾向。

2、把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坏与个人的提拔任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绩效工资挂起钩来,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使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3、按照有关规定,全体教职工要及时上报安全工作信息,尤其对重大情况和突发性事件要第一时间上报,发生迟报、漏报、瞒报现象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2018年4月

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

工作计划

新泉小学

预防校园欺凌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篇5

近年来,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屡禁不止。据教育部统计,仅2016年5月至8月,就上报68起校园欺凌事件。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更是严重摧残了被施虐者的身心健康,需要引起老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国务院于2016年4月专门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作出相关要求,但这一潜伏在校园的“顽疾”始终难以根除,在给遭受伤害的孩子带来生理或心理的创伤之外,更引发全社会的担忧。

在未成年人聚集的小学,校园欺凌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是否对学生造成了影响和伤害?他们是否懂得如何反欺凌?为此,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对我所在学校三年级至六年级51名学生进行了有关校园欺凌的问卷调查,年龄在10-13岁之间,男女比例接近于1:1。

本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它的主要内容10个项目的问卷,从6个方面对小学校园欺凌情况进行了调查。这6个方面分别是:

①是否知道或听说过校园欺凌; ②是否经历过校园欺凌; ③那类人会成为欺凌者; ④那类人会成为被欺凌者; ⑤校园欺凌的原因; ⑥如何防止校园欺凌。

本问卷发出51份,回收51份,回收率为100%。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处理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校园欺凌有以下几个特点:(1)100%的学生都听说过校园欺凌,并且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会在平常关注校园欺凌事件,大多数的学生有比较好的同学关系。他们热爱班级,有和自己要好的朋友,觉得学校的生活非常有趣,几乎不会去参与任何欺凌同学的活动。

(2)有少数学生亲身经历或见过校园欺凌事件,这些经历过的同学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大都选择告诉学校老师或者家长

(3)小学校园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踢,打,骂,讲坏话孤立被欺凌者为主。在学校里,老师应该多多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各式欺凌行为,要在其还处于轻度时扼杀它愈演愈烈的机会,恢复和谐的相处氛围。

(4)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在学生眼中,脾气暴躁蛮横的学生和喜欢上网玩暴力游戏的学生,是容易主动发动校园欺凌的群体,而身体瘦弱、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最容易成为受害者,(5)对于是否欺凌不喜欢的同学,大多数同学都比较犹豫,没有不能欺凌同学的明确理念。这些犹豫会是学生成为欺凌者的契机,学生应明确欺凌的危害以及欺凌同学将受到的严肃惩罚。学校及家长要教导学生与人为善,同学之间要和谐相处。在问卷中,大多数学生们认为校园欺凌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不足和学生心智不健全,也有学生认为是缺乏心理指导及法制教育。

我们将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对校园欺凌加强重视,补全教育缺失,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同学间和谐的交往氛围。在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我校51名学生在问卷中表示,均不会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对待校园欺凌,并希望学校加强教育,教育同学友好相处、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使同学多些机会了解和沟通。也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学校加强管理,并对校园暴力事件中违规学生严厉处分。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在学校方面可以有以下三点改善:

1.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2.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3.在学校德育中多渗透和加强反欺凌教育。

面对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因为未成年人难以受到严肃惩罚的现状,我们应当狠抓预防,要从源头杜绝或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在防范方面,我们应当加强对校长、老师、家长以及学生的反欺凌教育,让所有人知道校园欺凌的危害和严重性以及反抗欺凌的方法。总之,我们应当集结所有的力量,为小学生的成长作出贡献。

胡乔营小学

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总结 篇6

为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维护和确保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贯彻市局文件精神,落实国家《通知》精神及省督导室和市教育局对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提出的要求,我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学校发生类似事件,取得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存在问题:

自整治以来,我校未发生校园欺凌现象,但通过排查,安全、欺凌隐患还是存在的,主要体现为:

1.个别学习后进生与校外人员联系紧密,很容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惯,不利于自身发展,有来校闹事或打架的安全隐患。

2.部分学生下课后追逐打闹存在安全隐患。按照《中学生一日常规》和《田家炳高级中学学生指导手册》,学生下课应该文明休息,校内不得奔跑,追逐,严防安全隐患。但由于部分学生玩心很重,在教师监管盲区内,追逐打闹,很容易发生矛盾,造成欺凌后果。

3.部分无聊学生喜欢给别人起绰号,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破坏了同学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的氛围,导致肢体或语言纠纷。

4.部分学生男女生过密交往,导致男生和男生之间的纠纷、女生和女生之间的纠纷。

5.个别学生思想极端,性格偏执,有暴力倾向和威胁语言,老师和同学都有不安全隐患。

二、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

1、完善制度。制定完善《田家炳高级中学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成立校园防欺凌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2、加强预防。学校加强对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加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1)对各班级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进行调查问卷和更加深入细致的排查,建立隐患和矛盾纠纷排查台账和零报告制度;

(2)加强对学校门口、厕所、操场、后操场、晚自习放学后校园周边等重点时间段和区域的检查和巡查,并做好记录;

(3)加强门卫管理,守住安全防线。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对来校人员、车辆加强管理,做好出入登记记录、学生请假出校记录、加强校园巡查,提高警惕,守好第一道安全防线。

(4)每月对学生进行一次管制刀具和违禁物品检查,及时清除安全隐患。

(5)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疏导,进行心理干预和调节。

(6)充分利用好我校电子门和录像监控系统,进一步增添现代校园安保装置,提高物防、技防水平。

(7)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如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可通过

举报电话

邮箱5

m或校门口举报箱、德育二处门口举报信箱及时向学校汇报。

3、及时处理。对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反应迅速,及时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切实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不受侵害。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4、责任追究。专项治理期间各班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和追究责任。

三、工作亮点:

1.成立班级安全管理小组,设立学校安全员。为防止教师监管的疏忽和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发动学生的力量来做好此项工作,学生安

全管理小组加强巡查,班级安全员对本班级情况密切监督,发现问题能解决及时解决,不能解决及时汇报,做到安全(防欺凌)工作无死角。

2.实行全方位多渠道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晨读时间、电子屏、宣传栏等各种渠道进行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让学生的神经时刻重视这一活动,并将这一活动印入脑海之中,在实际行动中约束自身行为。

3.各学年分别举行防校园欺广播推进会。对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对我们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说明,让全体师生明确后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通过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加强了法制教育,严肃了校规校纪,规范了学生行为,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校园欺凌以及突发事件的防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们要时刻警钟长鸣,更加深入细致的做好这这项工作,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4、在校园内安装多个监视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市第二小学全体师生对校园安全有了

全方位的认识,提高了校园安全的警惕性。

校园欺凌的法治对策 篇7

一、单纯的严刑峻法不是抑制校园欺凌增长的最佳选择

很多人认为,校园欺凌行为之所以如此猖獗,施暴者采用的手段之所以如此残暴,是与刑法的缺位和宽恕分不开的,因此通过修改和完善刑法来震慑校园欺凌的呼声非常高涨,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舆论导向。减低刑事责任年龄、以严厉打击未满14周岁的小年龄施暴者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毫无疑义,通过刑罚来惩治极个别情节严重、影响恶劣、触犯刑法的校园欺凌行为,对校园欺凌施暴者确实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对广大中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教育引导意义,但我们绝对不要扩大刑罚在抑制校园欺凌中的作用。对较为普遍的校园欺凌行为一味追求严刑峻法来应对,其立论的科学性究竟如何,实施后会不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的。笔者的基本观点是,刑罚的本质是惩罚性,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相应的副作用出现,也有一定的成本付出,所以应尽量避免使用,尤其是对校园欺凌中的未成年施暴者,刑罚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其理由是:

首先,用单纯的严刑峻法来应对校园欺凌不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治国理政理念,即法家主张“以刑去刑”,儒家主张“以德去刑”,这两种不同治国理政理念后来被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所采纳,上升为治国之策。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早在春秋时期,在商鞅等法家提出“以刑去刑”的观点以前,儒家已开始提倡“以德去刑”的刑罚观。孔子作为儒家代表,率先提出了“以德去刑”思想,强调“先教后诛”,反对“不教而杀”。汉代中期以前,儒家“以德去刑”的思想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而运用于“治道”策略之中。秦王朝灭亡后,西汉中期以前仍然“汉承秦制”,延续着“以刑去刑”的刑事政策。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法律思想逐渐成为国策。在汉代中期以后的历朝历代,主要秉承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指导思想,将“以德去刑”的刑事政策贯穿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诸领域,并沉淀在文化传统之中。可以这么说,“以德去刑”作为治国方略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尽管现在社会上对校园欺凌纷纷予以严厉谴责,寄希望于用重刑来震慑这一社会现象,但真正冷静下来思考,用单纯的严刑峻法来应对实施校园欺凌的未成年学生,恐怕有悖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很难得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

其次,用单纯的严刑峻法来应对校园欺凌不符合刑事政策的发展趋势。

我们尚且不论具体的校园欺凌案件是否符合现有法定的刑事立案和判决的要件及标准,也暂不探究案件审理和罪犯矫治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刑罚成本有多大,仅仅从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要明显大于成年人重新犯罪率的现实看,就足以警示我们对未成年犯罪者要慎用刑罚。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严刑峻法从来就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更何况是对于尚未成年的施暴者。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实现刑法所具有的人权保障机能和社会保护功能的价值取向的协调,从而能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最充分地发挥刑法的机能。所谓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就是刑事政策的“两极化”,一极是“严厉的刑事政策”,即对累犯、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重大犯罪及危险犯罪加大打击力度,实行重判严处;另一极是“宽松的刑事政策”,即对轻微犯罪、无被害人犯罪、偶犯、初犯、过失犯等主观恶性小的犯罪,采取宽松宽容的姿态,基本策略就是定罪上的“非犯罪化”、刑事司法上的“非刑罚化”和“程序简易化”以及刑事执行上的“非机构化”“非监禁化”。我国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实践中已取得明显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专家学者也普遍予以认同。

在对待校园欺凌问题上,我们绝对不应片面强调保护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味地“仁慈”“宽容”,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肆无忌惮地实施校园欺凌,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引起公众的严厉责难。但理论研究和社会现实也都已证实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严打”总体上并不适合未成年人犯罪,对未成年人犯罪还得加强早期预防和矫治,也就是应该遵循我国党和政府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制定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尽管随着社会的激烈变革,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各地都发现了一些极为残暴和恶劣的校园欺凌案件,但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总体上其犯罪类型、手段及社会危害性都有明显差异,仍然保留和体现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身心特征。因此,寄希望通过减低刑事责任年龄等途径来抑制校园欺凌蔓延的想法,是否符合我国刑事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国际刑法领域的发展趋势,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再次,简单将校园欺凌的责任推给未成年施暴者也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我们并不否认多发性、暴力性、严重性的校园欺凌行为,作为行为的实施者有不可推卸的主观原因,但导致其行为发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客观原因更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成年人的责任绝对不可推诿。众多惨案一再提醒我们,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的特殊利益、心理健康和行为变化,更多地在教育保护未成年人上尽责尽力。由于我们对那些未成年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和学业关心不够、心理调适不当、行为习惯训练缺乏,他们就会缺少对外界侵害的抵抗能力,容易受到不法侵害,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也有少数未成年学生认为自己未能受到公平对待,备感委屈,就会逐渐形成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法纪的反抗,乃至发生惊人的违法犯罪案件。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对未成年学生多加关心宽容,对未成年学生多施予一份温情和爱心,设身处地去了解各层次未成年学生的感受,维护所有未成年学生的利益,确保他们的安全,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或许就能够温暖一个可能扭曲的心灵,就可以拯救一个有可能失足的未成年人,就能够避免或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隐藏在施暴者背后的相关成年人是校园欺凌之所以滋生和蔓延的主要因素,把校园欺凌的罪责完全推给未成年施暴者,简单采用单纯的严刑峻法来处置,似乎是不太公平、不太合理的。尤其是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严格实施了计划生育国策,当今实施校园欺凌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当孩子触犯法律受到处罚时,带给家庭的灾难是不言而喻的,并且是难以弥补的。对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校园欺凌行为,还是应当预防在先,教育保护为主,尽量少用、慎用刑罚,否则,将不利于家庭的稳定,最终还会对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未来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严肃处置校园欺凌有赖于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

校园欺凌现象之所以呈现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预防无方、打击不力肯定是其原因之一。在对校园欺凌开展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对已经触犯刑罚的施暴者表达社会的痛恨并处以相应的惩处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大打击力度势必会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有助于抑制校园欺凌行为的蔓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严厉打击与多判刑、判重刑不完全等同,解决校园欺凌社会难题绝对不是抓更多的人、判更重的刑就能够解决的,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严刑峻法来简单了之,还是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探索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载体与途径。笔者认为,妥善平衡保护未成年人与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现实难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这才是预防和打击校园欺凌现象的最佳选择。

少年司法制度脱胎于普通司法制度,但又不同于普通司法制度。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少年司法制度是建立在少年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少年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思想行为的可塑性构成了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依据,也是少年司法制度与普通司法制度的区别所在,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对未成年人贯彻全方位的教育在先、保护为主的思想上。传统意义上的少年司法制度,着眼点是放在犯罪后的处理上,即对已实施犯罪行为的少年案件纳入司法来受理,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追究型的司法制度。现在许多国家的少年司法制度已更加关注预防犯罪事宜,积极介入到社会预防犯罪工作中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是以少年案件审判制度为中心,包括少年案件的调查、审理、处置和矫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司法制度。这一司法制度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依法科学、准确、有效地审理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教育挽救失足少年和预防少年违法犯罪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追究型的少年司法制度模式,还要顺应国际社会少年司法制度的最新发展趋势,增加犯罪的社会预防型内容。特别是考虑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实施已多年,其执法力度的加大需要从司法上予以保障。如果我国在今后的少年司法制度建设中能够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和作为,适度扩大少年司法的管辖范围,其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的意义将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可以解决校园欺凌预防无方、打击不力的现状,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将包括校园欺凌行为在内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纳入司法的范围,是世界少年司法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未成年人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都有专门的机构来实行专业化教育和矫治。这类机构的名称在欧洲、美洲、亚洲等绝大多数国家被冠名为“感化院”或“感化学校”,但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其他名称,例如,美国有一些州设有专门的训练学校,以矫治有劣迹未成年人或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日本于1948年颁布实施《少年法》后,将私立感化院、矫正院、教护院等机构统一为少年院,集中收容家庭法院判处监禁的少年。对于把各种各样的未成年人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纳入专门的机构,实行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和管理,这也是针对特殊类型的未成年人所采取的早期预防和针对性矫治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由司法机构来认定和教育违法或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其结果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归于犯罪并适用刑罚来处置,而是采取了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教育处分和保护处分的处置方式。当然各国都没有排斥采取严厉的刑罚处分,但那只能是在“万不得已下的最后手段”。司法所具有的认定程序的规范化和处置上的慎重性,使得国外比较容易接受对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未成年人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纳入司法范畴的做法,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中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借鉴。

绝大多数的校园欺凌行为,可以归为未成年学生的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即使是实施严重校园欺凌行为并构成犯罪的校园欺凌行为,也有一个从违法到犯罪的过程,如果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及时加以察觉并采取有效的保护、矫治措施和方案,一些震惊社会的校园欺凌案就有可能避免发生。由此可见,我国应该设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进行专门矫治的机构。

目前,我国工读学校是对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学生进行特殊教育的学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的有效途径。1955年第一所工读学校在北京成立,此后,工读学校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艰难曲折地发展,并于20世纪90年代顺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解决自身生存的需要,实施了重大的改革。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工读学校的功能,将“文革”前主要收容教育流浪儿童及误入歧途的失足孩子转变为主要招收心理行为偏常、家庭难以管教、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三类未成年人,逐步使工读学校办成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中心。历经61年的工读学校在教育矫治了数万名学生、有效控制了未成年人犯罪发展态势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工读学校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类似于校园欺凌行为的违法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学生,由于主客观多种原因,无法进入工读学校接受教育和矫治,以致不少有劣迹的中小学生浪迹在校园之外,失学失教失管,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能够通过司法途径,将实施校园欺凌的未成年学生较早通过一定的司法途径,送入工读学校接受教育矫治,无疑能够有效防治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未成年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要想发挥工读学校在教育、保护和矫治违法和轻微犯罪未成年人中的积极作用,出路之一就是重新界定工读学校的性质和功能,早日使工读学校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现存的工读学校体制与少年司法制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种质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说两者之间就不存在联系或没有共性。工读学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机构、特殊的招生对象、特殊的管理办法,当然离不开特殊的办学目的和要求以及特殊的规范和保障,等等。工读学校功能的强化和管理的特殊,急需司法强有力的干预、规范和保障,而少年司法制度的创建和完善又为工读学校的深化改革开辟了更为宽阔的前景。考虑到工读学校对象的特殊性和管理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以及目前招生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立法规定将这部分未成年学生的招生、管理、教育等纳入少年司法管辖范围。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少年司法制度,已经摆脱了单纯刑事司法制度的性质,适应了依法治国社会背景下未成年人保护性法律法规需要,是进入了一个更新意义上的以教育、保护和挽救为主的新型少年司法制度。

对多发性校园欺凌实施必要的司法干预,通过司法程序来对未成年施暴者采用教育处方、保护处方来予以处置,发挥工读学校在预防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中的特殊作用,有助于我们走出理论与实践的困境。为此,从眼前看,首先要加快工读教育的立法,早日从文件形式转向法律规范,以尽快解决有校园欺凌等行为的问题学生能够进入工读学校接受教育矫治;从长远看,要力图使工读教育和少年司法制度在双向改革过程中予以协调和同步,努力将犯有罪错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纳入司法轨道,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面对日益猖獗的校园欺凌,法律应当有更大的作为

笔者认为,错综复杂的校园欺凌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其治理路径的选择可以从四方面着手,即国家层面完善立法、政府层面科学规范、学校层面加强管理、社会层面广泛参与。法治在这些方面都可以有更大的作为,笔者仅就其中的核心问题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1. 强化校园欺凌治理的政府主导

预防校园欺凌,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但具体由谁来动员和组织协调全社会的力量呢?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政府作为核心和中坚力量,在预防校园欺凌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明确规定的。《通知》提出的开展教育、完善制度、加强预防、及时处理、监督指导等五点要求,体现了中央政府依法治理校园欺凌的态度和要求。各级政府应当根据自己所掌握着的巨大权力和所拥有的充分资源条件,通过科学的规划、强有力的管理、经常性的检查监督以及依法追究失职者的行政法律责任等,来开展治理校园欺凌活动,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当前的重点任务,是各级政府要组织落实好《通知》,加大检查督促力度,确保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不走过场。

2. 明确校园欺凌的法律责任

校园欺凌现象必须严肃对待、严厉打击,责任追究必不可少,需要强调家庭的日常监护责任、学校的教育管理责任和社区环境优化责任等。校园欺凌行为之所以日趋严重,是与有关部门和人员的保护、教育责任不落实,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责任追究来强化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另外,一种非正常的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我们现在谈的比较多的是对未成年施暴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追究,而很少去触及造成校园欺凌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比如: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成年施暴者实施如此残暴的校园欺凌行为?未成年受害者在遭受校园欺凌过程中,应该享有的法律保护为什么会缺位?社会呼吁对未成年施暴者严厉打击的同时,更应当思考的是:如何追究家长、老师、校长等教育、保护、监护不力的责任?对那些纵容、放任孩子实施校园欺凌的监护人,对那些疏于对未成年学生监护的相关人员,对那些因为校园管理失控而发生在校园内的欺凌事件等,都应当根据具体情节和程度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3. 落实校园欺凌的防范措施

防治校园欺凌必须有具体的载体、路径和措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要依靠领导重视和制度完善,更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少中小学校在整治校园欺凌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成效显著,形成了很多很好的反校园欺凌的经验,国外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可予以借鉴,如美国教育部发布的《学校安全指南》等。我们应当根据各自校情和学生特点以及教育规律,加强安全防范方面的制度建设,制定可操作性的校园反欺凌措施和方案,使学校和学生的安全建立在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

校园反欺凌指南 篇8

Walk away from a bully and tell an adult. It's OK to be scared and ask for help.

Don't look down when a bully says something. Stand tall and look into the bully's eyes.

Take a moment to calm down before responding to a bully. It's tough to think straight, and recall the stock1)responses you've practised with your parents, if you're in panic mode.

Speak clearly without provoking the aggressor. Say, "I want you to stop teasing me." Then walk away.

Use your best poker face2). The less scared or affected you look, the less the bully will do.

Get between a bully and his/her target. Go stand beside a child who is being bullied. Turn him/her away from the bully, and walk with him/her towards an adult.

Avoid being alone with a bully. Bullying usually happens where adults are not present, so you should avoid empty hallways, bathrooms or areas of the playground with bad sightlines to an adult. Try to sit near the front of the bus, stand near an adult when it is time to line up3), and be near the cafeteria supervisors at lunch time.

欺凌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已经对许多孩子造成了影响。更让人忧心的是,欺凌很可能会导致更加令人沮丧的后果,如自尊心变弱、学业成绩差劲,更糟糕的是,还可能会导致一些孩子自杀。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反欺凌指南。

从欺凌者身边走开,将此事告诉大人。感到害怕并寻求帮助这很正常。

欺凌者在说话时,不要向下看,要挺直身板,直视欺凌者的眼睛。

在回应欺凌者之前,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要做到头脑清楚地思考是很难,假如你很害怕,就回忆一下你和父母练习过的那些老套回应。

说话要清晰,不要激怒欺凌者。可以说:“我想请你不要再取笑我了。”然后走开。

尽全力做到面无表情。你看起来越不害怕或越不受影响,欺凌者的欺凌行为就会越少。

挡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与正被欺凌的孩子站在一起,带他/她转身离开欺凌者,并与他/她一起走向一个大人。

避免与欺凌者单独相处。欺凌行为往往发生在大人不在场的时候,因此大家应该尽量避开空无一人的走廊、卫生间或操场上大人不太能看到的区域。尽量坐在校车上靠前排的地方,需要排队时站在大人附近,吃午饭时坐在餐厅管理员的附近。

What's More

Anti-bullying Day 反欺凌日

1. 你知道吗?每年的5月4日不仅是我们的青年节,也是很多国家的反欺凌日,也叫粉红衣日。

Anti-bullying Day (or Pink Shirt Day) is a day when people wear a pink shirt to symbolize a stand against bullying, an idea that originated in Canada. It is celebrated on various dates around the world. In 2012,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ed the official day to be May 4, which is recognized by over 25 countries worldwide,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2. 反欺凌日是怎样发起的?为什么又叫粉红衣日呢?

The original event was organized by David Shepherd and Travis Price of Canada, who in 2007 bought and distributed 50 pink shirts after male ninth grade student Charles McNeill was bullied for wearing a pink shirt during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nti-bullying Quotes 反欺凌语录

"When people hurt you over and over, think of them like sandpaper (砂纸). They may scratch and hurt you a bit, but in the end, you end up polished and they end up useless."

—Chris Colfer (美国演员、歌手、编剧、作家)

"The common mistake that bullies make is assuming that because someone is nice that he or she is weak. Those traits (特点)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each other. In fact, it takes considerable strength and character to be a good person."

—Mary Elizabeth Williams (美国作家、评论家)

"All I wanted to do was go back inside to the library and read a book. I used to spend all my time reading books. It was safe. Nobody ever was hurt or teased or looked stupid while reading books."

—Kathryn Magendie (美国作家、编辑)

"Never be bullied into silence. Never allow yourself to be made a victim. Accept no one's definition of your life, but define yourself."

—Tim Fields (英国反欺凌活动家)

1.stock [st?k] adj. (回答、说法或做事方式)老一套的,陈腐的

2.poker face: 面无表情

上一篇:中国农业银行毕业实习报告下一篇:成功的影视明星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