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学习方法(共10篇)
因为化学中琐碎的小知识点较多,所以需要反复积累,使这个知识的有机体丰富。化学的考试注重综合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只能通过平时训练来提高,靠考前突击意义不大。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化学学习要诀 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块。所有的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1.基本概念块。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同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寿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
高一化学学习要有方法
一、要转变观念 初中阶段的化学,通过考前的大量练习,就可使你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初中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高中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以探究的观念对待每一个问题。即使是这样,也有可能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这就告诉我们高中化学的学习功夫在平常,绝不能考前突击。考前突击可能能够应对小考或阶段性的考试,但是你欠下的知识等到期末考试,尤其是高考备考就都找上门来,甚至可能这些欠下的知识成为你永远的痛。 二、要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第一,自学需要坚强的毅力为后盾。自习过程中第一遍看不懂时,就要想想看不懂的原因。若是由于以前学过的知识没有掌握牢固就要复习回顾一下,再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第四遍;如此看来,自学没有坚强毅力是不行的; 第二,要边看书边动笔,该圈的圈,该点的点,该记的记。这样既能防止你走神又能强制你积极思维,寻找重点难点,从而提高看书的效率。没有看懂处标记好,将来上课时也可以重点听。 第三,要善于归纳总结,把一节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列出纲来,使记忆条理; 第四,要善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主要是做题,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加深理解。 三、要按预习─听课─看书复习─完成作业-巩固知识的过程学习 1、课前必须预习教科书 课前预习的方法: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字、化学用语、图表、例题等。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 (3)、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 2、听课与记笔记 上课时首先要注意听讲,应该做到只要老师在讲,你就在听;老师站在什么位置讲课,你的眼睛就跟到哪里。千万不能老师讲课,你却在干着自己的事情。 在保证教材重点难点内容都听懂的基础上,再把老师讲课的板书、重点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等简单记下来,自己能看懂即可。 有的学生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课上听得不真切;有学生在课堂上只听不记,课后复习没有依据,遗忘得快。这两种听课方法效果都不好。 具体地说: 第一,要在自学(或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来听课,在急于想找到问题答案的欲望的驱使下你的听课效率一定会很高; 第二,如果上课之前你感到这节课的内容都会了也要认真听,听老师是怎样对这些问题描述的、解释的,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的,找出不同的方法为佳,这样下来你一定会感到这节课的确受益匪浅; 第三,注意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免上课时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另外,课间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该放松还是该休息,以便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中。 第四,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解,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及实验现象,生动而深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 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先看书复习再做作业 在做作业之前,要先复习课本和课堂笔记,把所学知识理解之后再做作业,切忌边做作业边翻书,否则达不到巩固练习的目的。当然,如果仍存在不会的题目,可以在整体作业过一遍后再看书本或询问教师和同学。 首先要吃透课本,最好的参考书是课本,它也是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根源。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注重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过电影法”,即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进行了哪些实验、讲题时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充上来,这样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复习时,要十分注意这一特点。对每一项实验,必须注意它的变化、现象,仪器装置、操作手续,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它、理解它。同时,在复习时必须对所做过的实验已观察到的变化,从现象到本质地进行回忆、复习,并且还要注意实验装置及操作手续。 做作业时,如果作业是需要完成的试卷,建议采取单位时间完成的方法,这样即可以检查自己的准确性,还可以训练解题的速度。 另外:书写上要加强,汉字的大小和疏密,元素符号书写的是否规范等等。
第一步, 明晰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一化学知识的联系是基础。
第二步, 建构高一化学知识体系是重点。
第三步,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关键。
1.抓住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明晰知识节点, 建构知识网络。化学概念与原理都是抽象概括的知识, 是比较难理解和不易掌握的, 才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化学体系中它们充当着知识网络中的“节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方法是理解概念的核心内涵, 理清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透析基本原理的实质。
2.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指导, 重视实验, 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1) 将各章内、各章间知识点横向比较、纵向联系, 联线结网。
高一化学按教材顺序, 以第五章为界, 碱金属、卤素的学习是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氧族、碳族的学习, 是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主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掌握“结构———位置———性质”的关系是重点。
(2) 要以元素性质为核心, 掌握“相似性”、“递变性”的同时注意“特殊性”, 再跟物质的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联系。
(3) 重视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原理、设计、操作, 重视实验习题探讨与处理, 加强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
(4) 元素化合物学习要尽可能紧密地联系社会、联系实际。
3.掌握基本概念 (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 的内容及概念间的联系;理解重要定律 (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的内容是增强计算能力的基础。同时还要学习例题的解题方法, 规范化学用语及解题格式;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纠正每一道错题。
关键词:调整思路;总结规律;注重结构
对于高一学生初学有机化学,都会有些不知所措。由于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差异大,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使学生普遍感觉理解与记忆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烦躁厌学的情绪,逐渐失去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兴趣。針对这个现象,我觉得学好有机化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思路,做好有机化学入门准备
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化学领域中相对独立的两大块,不仅理论上存在较大差异,学习的思维方法也各不相同。初学者一定注意不要用无机的思维方法来学习有机物,对于无机物的性质,我们通常是机械地记住就行了,但对于有机物的性质,要正确掌握思路和方法。有机化学的重点就是有机物的结构,学习的思路可以抓住“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条主线。要善于对比和归纳总结,注意一般和特殊,学一种物质就相当于学了一类物质,反应方程式也是类似的,只要抓住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变化,断键和成键特点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写出。
二、总结规律,归纳学习有机化学方法
学习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先从代表物的结构→性质→用途,
然后类推到一类物质。特别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条规律贯穿所有有机物部分内容,并指导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学习结构可以从最简单的烷烃入手,对比结构变化引起了性质变化,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要掌握成键规律,如:碳需要4个价键,氧需要2个价键,氮需要3个价键,氢需要1个价键,这样结构就不容易写错。结构变化会引起性质变化:从结构上看,乙醇相当于乙烷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①取代,引起的性质变化则是物理性质上乙烷不溶于水而乙醇则以任意比与水互溶,化学性质上乙烷的特征反应是取代,而乙醇则可以与钠反应,还可以催化氧化和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还能发生酯化等反应。这就更容易理解有机物中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要注意归类学习:如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它的性质稳定,不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其特征反应是取代,再由甲烷的性质类推到跟它结构相似的一类烷烃的性质。而乙烯含有一个容易断裂的碳碳双键,它的化学性质就表现在双键上,其中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都涉及双键的断裂,最后类推到含有碳碳双键的烯烃,都具有与乙烯相似的化学性质。烃的衍生物中则是官能团性质的归类,如:—OH的性质:与钠反应,还可以催化氧化和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酯化;—COOH的性质:酸性与酯化反应;—COO—的性质:水解(酸性和碱性两种)。
三、注重结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有机物的重点就是结构变化,所以要抓住有机物的机构特点和变化规律,有助于理解有机反应原理。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在课堂注意观察老师的形象和课件的动画演示,也可以通过老师带来的各种有机物的分子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来理解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亲自动手做模型来加深印象和更好的掌握有机物的结构。总之,一定要在学习有机物的初级阶段将其成键规律和结构特点掌握好。
有机物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也是导致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因此判断有机物同分异构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应该更讲究思路和方法。从思路上说可分为三层,层层递进,即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异类异构。从方法上说以烷烃的碳链异构为基础,找环境相同的氢原子。如:甲烷(CH4)的四个氢原子相同,所以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四个氢原子被四个甲基取代后形成的新戊烷[C(CH3)4]的一氯代物也只有一种,以此类推乙烷(C2H6)的一氯代物也是一种,则其六个氢原子被六个甲基取代后形成的2、2、3、3—四甲基丁烷[(CH3)3CC(CH3)3]一氯代物也是一种。而异类异构则指的是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之间同分异构,比如酸和酯、醇和醚、醛和酮、烯烃和环烷烃等,当然,不同类别的有机物同分异构的找法有很多,我们只要掌握了思路和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写出。
四、以官能团之间的联系为主线,构建知识框架
将各类物质或官能团的性质分别突破以后,我们会觉得知识有些散乱,此时我们不妨以一些重要物质或官能团为主线,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有机知识框架,为有机合成和推断提供明确的思路。如:碳碳双键可以与水加成生成醇,而醇可以氧化成醛,进而氧化成酸等。
有机化学在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有机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原理、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有机实验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要学好有机化学,突破有机化学难点,学生要从常规课堂切入,转变学习的思维方法,寻找有机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注重规律和方法的总结。
参考文献:
赵学敏.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J].学周刊,2012(2):74.
一是明确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知识等内容。基本技能包括化学实验技能和计算技能。
二是明确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高考化学考查的观察能力可概括为3项:
a.化学学科中的观察能力;
b.对自然、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
c.对观察结果的初步加工能力。
(2)实验能力。
a.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来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b.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c.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d.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e、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诸种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密切相关。
a.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作“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b.能将实际问题(或题设的情境)分解,找出应答的关键,能选择和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块,将它们加以分解、迁移转换(联想、类比、模仿和改造)、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并能用文字(或语言、图表)来表达自己答案的应用能力。
c.能将化学知识(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题目指定的各有关数据,还包括由题目中自己可能得到的各种信息),按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统一成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推理和想像(发散和收敛)的创造能力。
d.对原子、分子、化学键等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三维的想像能力。
e.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评价能力。
f.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自学能力。
a.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信息的能力;
b.将试题所给出的信息与从课内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相结合来回答问题的能力;
c.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信息的能力。
2、五个关系
一是物质的结构、性质、存在、用途、制法等主要项目的关系。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结构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存在、制法。
二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与化学基础理论的关系。从多种同类物质中可归纳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形成理论体系,理论又能用于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三是化学实验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的结论可通过化学实验来证实,更要注重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是化学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化学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学习时,我们要积极、有意识地将这些学科中的知识、方法、原理相互联系、应用。在学习时我们还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等实际,要细心观察,以发现和提出问题。
五是记忆与理解的关系。中学化学中的知识是化学学科中的最基础的东西,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在学习时,我们要以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化学知识,同时要注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对记忆是有效的帮助。
3、一种用语
即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常用化学用语要熟练掌握,达到准确、灵活应用的程度,善于用化学用语表达化学问题。
4、四个勤字
课前预习的方法: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字、化学用语、图表、例题等。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
(3)、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
2、听课与记笔记
上课时首先要注意听讲,应该做到只要老师在讲,你就在听;老师站在什么位置讲课,你的眼睛就跟到哪里。千万不能老师讲课,你却在干着自己的事情。
在保证教材重点难点内容都听懂的基础上,再把老师讲课的板书、重点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等简单记下来,自己能看懂即可。
有的学生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课上听得不真切;有学生在课堂上只听不记,课后复习没有依据,遗忘得快。这两种听课方法效果都不好。
具体地说:
第一,要在自学(或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来听课,在急于想找到问题答案的欲望的驱使下你的听课效率一定会很高;
第二,如果上课之前你感到这节课的内容都会了也要认真听,听老师是怎样对这些问题描述的、解释的,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的,找出不同的方法为佳,这样下来你一定会感到这节课的确受益匪浅;
第三,注意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免上课时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另外,课间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该放松还是该休息,以便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中。
第四,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解,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及实验现象,生动而深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
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先看书复习再做作业
在做作业之前,要先复习课本和课堂笔记,把所学知识理解之后再做作业,切忌边做作业边翻书,否则达不到巩固练习的目的。当然,如果仍存在不会的题目,可以在整体作业过一遍后再看书本或询问教师和同学。
首先要吃透课本,最好的参考书是课本,它也是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根源。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注重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过电影法",即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进行了哪些实验、讲题时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充上来,这样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复习时,要十分注意这一特点。对每一项实验,必须注意它的变化、现象,仪器装置、操作手续,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它、理解它。同时,在复习时必须对所做过的实验已观察到的变化,从现象到本质地进行回忆、复习,并且还要注意实验装置及操作手续。
做作业时,如果作业是需要完成的试卷,建议采取单位时间完成的方法,这样即可以检查自己的准确性,还可以训练解题的速度。
1.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比铁软,可用小刀切割),密度小(比水小、比煤油大),熔点低(熔点是97.81℃,比水的沸点低)。
注意:⑴少量的钠存放在煤油中。⑵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要用镊子夹取。⑶一般取用后剩余的试剂不能放回原瓶,但剩余的钠要迅速放回原瓶中。
2.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⑴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①钠在空气中放置,表面很快变暗,失去金属光泽,生成一种白色Na2O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
②在空气中加热,先熔化成闪亮的小球,然后剧烈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Na2O2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2 Na2O2。
⑵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①反应的现象: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块熔成闪亮的小球,说明反应放热且金属钠的熔点低;钠球迅速向各个方向游动,说明反应生成气体,经验证得知:气体为氢气;听到液面上发出嘶嘶的响声,说明反应剧烈且产生的H2与O2反应形成爆鸣;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色,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注意:钠与水的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H+反应,置换出水中的氢,因此可推知钠与酸溶液也能反应,且反应更剧烈,并且反应的顺序是:钠先与酸反应,酸反应完后,再与酸中的水反应,因此钠与酸反应,钠能反应完全且生成的氢气的量只与钠的量有关。
⑶金属钠与盐溶液的反应
金属钠与CuSO4溶液的反应: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在高一化学教学中, “学习困难期”表现突出, 课堂成了“哑巴课堂”, 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这种现象如不及时调整, 其结果必然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本研究旨在分析“学习困难期”的原因, 并及时找到对策,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内容包括: (1) “学习困难期”的成因; (2) “学习困难期”的表现; (3) “学习困难期”的解决对策。
二、研究实施与结果
1.“学习困难期”的问卷调查
笔者参照夏正春 (2002) 、刘艳华 (2007) 、龙宜运 (2011) 的研究结合自己及同事平时的教学实践, 收集并整理了20个题项, 1-15项为“学习困难期”的成因及表现, 16-20项为“学习困难期”的解决对策。回答问题的方式是由学生在每个问题的五个选项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笔者在执教学校的高一随机抽样了300个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12个教学班中按学号每班随机抽取了25个学生参加问卷调查, 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增加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本调查发出3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74份。
2.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其中各个项目的选项按“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有时符合, 4=符合, 5=完全符合”得出所调查学生的每项的总分。利用利科特量表收集的数据需要通过项目分析以排除不适当的问卷题项。用SPSS17.0进行项目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 高分组和低分组在20个变量上的t值的显著水平为0.000, 均达到显著水平, 而且均值之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不包括0, 说明高分组和低分组在20个变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据此, 可以得出结论, 问卷中相应的这20道问题, 都具有较好的区别力。本研究中的KMO值为0.881 (>0.8) , 大于0.8说明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吴明隆, 2003) 。通过因子分析, 发现四个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达到了61.2%, 较好地解释了整个量表的方差。各因子中的项目负荷量介于0.307和0.793之间, 高于0.30的可接受值。因此, 可以得出“学习困难期”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的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学习困难期”量表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结果表明, 共分析出四个有效因子, 分别为: (1) “教材”维度; (2) “教法”维度; (3) “学生”维度; (4) “对策”维度。下面将对该问卷进行归类分析。
“教材”维度指初高中教材的差异, 包括6个题项: (1) 初三化学教材叙述方法简单, 语言易懂; (2) 初三化学教材讲述直观, 有趣味性, 结论容易记忆; (3) 初三化学教材中, 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日常生活很贴近, 比较形象; (4) 高一化学教材容量多, 知识点琐碎; (5) 高一化学教材知识跨度大, 理解接受难度加大; (6) 高一化学教材化学方程式复杂, 习题类型多,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教法”维度指初高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包括5个题项: (7) 初三的老师对于某些重点、难点会反复讲解、多次演练; (8) 初三的老师采用重复练习, 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9)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少, 知识难度不大, 老师的教学循序渐进; (10) 高中的老师比较注意对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11) 高中的老师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 启发引导, 开拓思路, 然后由学生思考解答。
“学生”维度指学生的初高中的化学学习方法的差异, 包括4个题项: (12) 初三时, 学生上课会举手发言, 和老师互动得比较多, 课内气氛热烈; (13) 初三的考试, 学生只要跟着老师复习, 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 (14) 高一时, 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发言, 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 (15) 高一时, 学生时时跟不上教师的思维, 完成当天作业都颇困难。
“对策”维度指的是如何解决“学习困难期”问题, 包括5个题项: (16) 希望老师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习惯; (17) 希望老师能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适当地进行衔接教学; (18) 希望老师能增强我们的学习信心, 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 (19) 希望老师能请高二、高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 以便我们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0) 希望老师能向我们介绍高中化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
用SPSS17.0软件对“学习困难期”量表进行了分析 (见表1) , 总体看, 学生对该量表的认可度较高 (均值为3.98) , 这说明“学习困难期”现象普遍存在, 而且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办法解决。
2.“学习困难期”现象的成因及表现
我们从三个维度对“学习困难期”现象的成因及表现进行了调查, 包括“教材”、“教法”和“学生”。
“教材”维度指的是初中和高中教材的差异性。从表2来看, 初中化学教材语言通俗易懂, 趣味性强, 结论容易记忆。初中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 比较形象, 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和掌握。而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跨度大, 容量多, 知识理解接受难度加大, 化学方程式复杂, 且习题类型多,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计算复杂。因此, 从教材角度来说, 初中生要适应高一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 需要一个过程。
“教法”维度是指初高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从表3来看,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难度小, 教学要求较低, 而且教师反复讲解某些重点、难点, 学生能达到“熟能生巧”。高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 启发引导, 开拓思路, 更多是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一些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 听课时跟不上教师的思维, 产生学习障碍, 影响化学的学习。
“学生”维度指的是学生在初高中的化学学习方法的差异。从表4可以看出, 初中的老师讲得细、归纳全而且反复练习, 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和例题类型, 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 学生已经习惯于围着教师转, 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和掌握化学思想方法, 举一反三, 而大部分的学生, 没有及时自我调整, 上课听不懂, 完成当天作业都颇困难, 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 从而造成学习困难。
(三) “学习困难期”的解决对策
“对策”维度指的是如何解决“学习困难期”问题。从表5可以看出, 学生 希望能 到 得到老师的支持, 比如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老师能针对初高中的衔接点进行教学;老师能多给学生信心;老师能请高二、高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老师能向学生介绍高中化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等等。
四、结语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高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 要研究初高中化学的教材体系, 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以避免高一新生因为跨度大和知识点细琐而学不懂。同时, 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工夫, 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学习要求的平稳提升。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导入学习情境, 让学生学有所得, 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 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艳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31-34.
[2]龙宜运.浅谈高一化学学习的困难及对策[J].新课程, 2011 (3) :95-96.
[3]吴明隆.SPSS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实验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问题提出
化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开展实验探究学习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学习活动,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已有研究表明:进行实验探究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然而在秉承新课程理念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学习时我面临着两大困难:一是受学生实验操作水平和思维水平的限制,高一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欠缺,而对于给出的问题又很难设计合理的探究方案。二是受高考、课时安排的冲击各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探究活动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甚至有时以讲实验题代替做实验。
如何在这样一个课程、学情背景下,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将先进的理念与现实情况结合找到适合我校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带着这些问题我在高一必修模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与思考。
二、 实验探究学习的活动方式
经文献研究将实验探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新课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师生协同、边讲边实验为主;另一类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第一类实验探究性学习可依据教学内容,对演示实验进行整合或更新,其基本程序为:引发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迁移创新。第二类实验探究性学习融合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启发学生按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究。
三、教学中引领学生实验探究学习的尝试
基于上述两种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学习的课堂活动方式,同时为解决学习时间紧、探究能力弱两大困难,我将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1、第一阶段:能力预备
学生处于初高中学习衔接阶段,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不高,化学实验操作部熟练,并且必修一的第一、二章内容以化学理论知识为主,因此
(1)设计重思维而轻操作的内容为实验探究学习任务,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进行探究学习的意识,在过程中体会实验探究活动的思路。
(2)利用实验的激趣功能,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中的提出问题,设置假说的能力。该阶段学生自我发现的意识尚薄弱,很难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时可先演示实验,进行感官刺激,通过意想不到的反应现象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很准确的提出问题,再回头提出假说,分析实验现象中的原理,最终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即按照实验观察——提出问题——设置假说——实验分析——总结规律模式进行探究学习。
2、第二阶段:分层突破
学生进入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学生已知的化学事实性知识日益增长,对化学实验操作方法日渐熟悉,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将该阶段的实验探究学习分为两种类型:
(1)选择、设计合适的演示实验进行探究学习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实验的验证性功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用实验解释说明的能力,为学会在探究学习中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打下基础。一般应能在 20 分钟左右完成探究任务。例如:① 演示实验,观察钠、切割钠,加热钠,观察钠与水反应现象认识钠物理性质探索发现钠的化学性质,推断反应产物。②魔术表演展示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應,提出问题,分析现象,探究反应产物和过氧化钠的性质。
③制备Fe(OH)2 、Fe(OH)2,观察Fe(OH)2颜色变化,探索学习变色原因,以及为什么以特殊的操作方法制备Fe(OH)2。④演示制备SO2,观察SO2使KMnO4、Br2、品红溶液、滴加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问题引导探究褪色原理,学习SO2的化学性质。
(2)针对探究学习的内容,提前给学生教授足够的知识信息,再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动手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获取知识。此类活动提高了探究学习的综合性和自主性。
3、第三阶段:综合实践
经过一个学期的化学学习,学生在知识储备、思维方法、实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学习独立性增强,因此在必修二的探究学习中,可按照引发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迁移创新程序让学生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活动,并增强实验探究的综合性,将化学理论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加以应用进行实验探究,从而训练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实验探究学习的几点思考
1、实验探究是一种全面提高学习能力的方式,虽然面临探究难度大,学生能力有限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将学习中的困难分散解决,让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分期培养。因此探究学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
2、为解决时间紧的困难方法有三:(1)由于实验探究学习分层次进行,将所需能力分解培养,因此探究活动都可融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就不会出现时间紧张或没时间做实验的情况。(2)综合性、自主性较强的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先掌握实验中所需的预备知识再进行学习活动,可大大缩短探究学习的时间,并且避免“热热闹闹实验,毫无理性思考”的现象。(3)整合知识内容,规划成类。如金属类的、化学反应能量类、有机化学类。同类实验可以累积设计在一节课完成,既不会增加课时负担,还是一次很有效的复习整合课。
3、在各阶段教学中学习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是关键点。探究前教师要设计出具有较强的思维价值的问题,即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但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为佳,这是能成功地实施探究性实验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提示学生,启发思维。有的问题是预设的,有的是临时提出的,作为一个指导者时刻把握好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
[2]姜淦萍.化学实验型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探究思路[J].中学化学教与学
[3]苗深花,闫立泽. 探究性化学实验的设计[J]. 化学教学,2003(10)
现在最为重要的就要好好地随着老师的教学,将老师讲的所有知识点都牢记在心,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还会涉及到一些中考必考考点,这是应该要着重记下来的。在上课时一定不能够开小差,一定不能与周围的其他同学玩耍,要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段时间思想很重要,要将自己的思想摆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要明白现在中考就在眼前,就需要我以自己百分百的努力去奋斗。老师布置下来的作业必须要认真完成,不得随意敷衍作罢。
二、课后巩固
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才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只有课下及时的复习才能够将这个新知识点更加烂熟于心,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完课程之后要给我们布置课后作业的缘故。所以我必须要及时地将老师安排的作业完成,并将自己还有些许问题的知识点搞清白,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理解新的知识点,才能够在遇到题目的时候合理的运用它。此外,为了自己可以让自己多多练习必须自己购买一些与课程想关联的课外辅导书,通过更得的练习题来使自己在每个知识点上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毕竟就老师布置下来的课本上的题目去应付中考还是相当的不够的。尽量将自己埋身于题海中,这样可以持续地活跃自己的大脑,让自己可以在题目中获得更多的经验。
三、关注中考
中考关系着我能否能收取到自己想要的学校的录取,自己能否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我必须要多加关注起来。现在不让自己去拼搏,那之后就真的是晚了。现在我已经是准应考生了,市面上已经有很多与中考相关的资料,在与老师想沟通之后,再去购买相应的资料来辅助自己的学习,让自己提前感知中考的难度,让自己对一切都有个底,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有下述几方面的特点:
1、抽象概念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手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侧重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第二章摩尔概念一个接一个,有的同学可能一时不适应,这是大家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
2、进度快,反应方程式复杂
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要领、定律学习巩固时间较长,在往后的学习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多数反应失去了初中掌握的反应规律,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被动。
3、内涵深,联系广
如摩尔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中学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再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学得好可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能使学生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探索、研究后面的化学知识,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4、抓典型,带一族
初中化学只是具体介绍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钠、硫、氮为重点,详细介绍它们的物质及重要化合物,通过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研究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初中不同的一个特点。
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一)课前预习
为什么要课前预习呢?因为预习有几大作用:
1、提高听课质量。预习可以扫除课堂知识的障碍。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在讲解新课过程中经常会提到一些以前学过与之相关的旧知识、旧概念,但是你却对这部分的内容不会了或者遗忘了,这就意味着大脑中的知识序列出现了短裂,或者说学习的阶梯中断了,其结果就是对新知识不能理解吸收。因此,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必须预习,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时所必须的旧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扫清了障碍。对于化学学习,课前预习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这样做就会不局限于老师的讲课速度,超前自学。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而且会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超前学习时肯定会存在不少疑问,或者是对一些问题存在比较肤浅的理解,当老师在课堂讲到这部分的内容时,你就可以带着疑问去听课,并比较老师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自己的理解有何异同。这样一疑一思,一对比一求证,会将知识在课堂上真正掌握。
2、提高听课水平。同学们会有这样一种经历,同是一个班的同学,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内容,但是每个人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却有很大差别。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因为有的同学课前预习而有的同学不预习所造成的。课前预习过的同学,是有备而来,课前对所有的内容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对这节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自己哪里要聚精会神地听,哪里不太明白等等,心中有数。而课前没预习过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也许只听懂一点点,而如果遇到了知识障碍就可能一点点都听不懂了,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课前不预习,越听不懂,课后要补习的内容越多,越就没有时间预习。
3、可以提高课堂笔记的针对性。由于有了课前的预习,心中有了对这节课所讲内容的整体了解。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会知道老师的板书哪些书上有,不需要记,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内容,书上没有,应该记笔记,就不会产生不知道如何记笔记的情况。有的同学因为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对老师的板书不知道哪儿应该记,哪儿不应该记,结果就不得不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努力地去记录教师的板书。这样就不可能跟上老师的讲课速度,既影响了听课的质量,又不可避免地做了一些无用功。
下面介绍几种课前预习的方法:
1、章略节详法:这种方法是指在学习新的一章内容时,先泛泛地浏览一下整个一章的大概内容。在学习到具体的一节内容时,再比较详细地预习每节内容。笼统地掌握了一章的内容框架,预习和学习每节的内容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知识联系。具体的步骤是:首先粗读这一章的内容,把握整体,然后找出这一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难点和疑点应该如何掌握,如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识是记忆性的?哪些知识是看不明白,等等。这样就为上课时搞清搞懂、掌握、记忆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预习化学实验方法一节时,我们对该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详细阅读这一节从而确定在听这一节课时的重点、难点。
2、前后相连法:知识是相通的,在我们的教材中,每章中的各节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在预习某一部分内容时,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学的内容,然后大略地翻一翻后面所要讲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已有知识推测未知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习题试解法:习题试解法是指在预习完教材之后,马上看一看课后的练习题,然后对照教材进行试解,这样在试解过程中,就会检验出预习的情况,是懂还是不懂。例如:对化学实验方法一节来说,通过对教材的习题试解后,就可理出本节的重点内容是:①过滤的操作要点,②分液的条件,③离子的检验方法,④实验操作的安全问题。
(二)听好化学课
听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基本形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听课中度过的。听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识的获得大部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来获得的。因此,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学会听课。
1、集中精神听讲,发挥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抓住知识的重点,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听课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的板书,老师讲解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动作和表情,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集中精神听讲的同时,还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有的同学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他们把学习比做送货进仓,认为只要自己打开“仓门”就可以等着老师把货物送进去。这种想法是把自己放在学习的被动的地位上,是不对的。要提高听课效率,重要的是对老师的讲解进行思考,主动地去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
2、紧跟老师的思路。
不少同学上课时不是埋头自思,就是忙着做笔记。思想不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是一种不好的听课方式,听讲时思想必须与老师保持一致,听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技巧去解题的;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听课的重点,不脱离教师讲课的轨道。
3、要以理解为主。
听讲的目的,就是要听懂老师讲解的内容。有些学生听讲时分不清主次,结果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课堂上听是主体,“听讲、听讲”主要是先“听”,这是主体,“想”和“记”是次体。原则上是先听清楚再思考,思考懂了再做笔记,不要只顾思考和做笔记而忘记了听讲或顾不上听讲。
4、积极回答问题。
老师的提问往往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要快速思考,踊跃发言。在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精力集中,边听讲边分析正误,留心不完善或有错的地方,随时准备补充和纠正。上课不仅仅是老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且是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信息的过程。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做,一方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大家思考,提高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脑的快速反应能力,将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因此,你可不要失去这样的好机会呀!要随时准备积极发言。
5、要敢于质疑。
课堂上有不懂和疑难问题,有不同的想法,要敢于提出,以求得老师的及时帮助。每位同学都可能遇上听不懂的情况。在这时候,有的可能会“反正我听不懂,再听也没用,干脆来个不听”。有的则一味埋怨老师讲得太快,不够详细;还有的会立即去问自己的同桌或埋头查阅参考资料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一位西方哲人说过,选择是听的艺术的金钥匙。一般来说,老师讲的都要听,但是有时老师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讲不同的内容,这时学生就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听,即抓住对于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内容。
6、做好课堂笔记。
记课堂笔记的最常用方法是“提纲式”笔记法。即一边听课,一边敏捷地概括和记下重点、难点。课堂笔记要尽快整理,使重点突出,这对巩固知识十分重要。笔记的充实整理包括两点:一是把课堂上漏记和记错的内容补上去或纠正过来;二是理清纲目,突出重点、难点,用概括的语言将本节内容串联起来,使笔记成为一份自己提炼加工的、深化的和系统的复习材料。
要把握记笔记的时机,原则就是不影响听讲,一般情况下要用 90%的注意力集中听讲,只抽出 10%的注意力进行简要记录。做笔记的关键是记下“必要”和“精华,这个 “必要”和“精华”就是——记重点、记难点、记疑点、记思路、记技巧。记笔记应着重记下老师讲课中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及容易混淆的概念等。
7、不要挑剔老师。
对老师的挑剔,不但极大地影响着同学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对该老师所讲授知识的接受与吸收,并且常常会因此造成偏科。个别学生对老师的挑剔比较多,认为某老师水平不高,讲课表情不好,动作不准等。这里需要弄清一个问题,老师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辅助”,是一个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外因。老师的水平再高,也只能是“燃烧”自己;一个老师的水平再差,只要自己努力也会有收获。
8、注意用目光和老师交流。
上课时,你的目光是看黑板抄板书、看老师听思路、还是低头翻书翻资料?对这三种做法,化学成绩较优秀的选中率分别为 7.0%、73.7%、19.3%.可见目光跟着老师转是最佳做法。事实上,师生间积极的目光交流,不仅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使老师也很容易从学生的表情里读出哪些地方学生已懂可略讲,哪些地方还需放慢速度重点讲,因此目光交流的过程实为师生间相互了解、感知的过程。善始善终,听好小结。
9、注意课后总结。
一节课下来,应该做一个课后总结。想一想老师是如何引入这节课的,中间是如何分析的,最后是如何归纳的,弄清来龙去脉,概括出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并将它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已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
(三)做好及时复习
根据遗忘规律,学习内容的最好方法是及时复习,强调复习的及时性,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下面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尝试回忆所谓尝试回忆,是指将课堂内容回想一遍,有人将其称为“反刍”,就像牛、羊等动物一样,把自己胃里的食物再退回到口腔里细细加以咀嚼。尝试回忆当堂效果最好。一是学生每天都有 6—7 节课,当堂回忆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二是老师刚刚讲过,趁热打铁,能把记忆和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当堂回忆以后,下课再及时复习,能使记忆和理解得到重复和循环。而当堂回忆还要注意几点:(1)善抓重点,回忆的内容是老师指出的重要内容和教材里的关键性的概念。(2)讲究方法,对于易混淆的概念要比较记忆,当堂回忆毕竟时间短,课后要注意多复习。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推荐阅读:
高一新生入学化学学习方法10-09
高一化学化学式必修一10-30
高一化学必修一05-27
高一化学试题06-05
高一化学教案07-25
化学高一怎么学好11-22
高一化学竞赛试题07-19
高一化学浓硫酸教案07-20
高一化学问卷调查11-27
高一化学下教学计划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