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025-04-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共8篇)

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篇1

和教学方法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 1.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我国古代《学记》中便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学的宝贵经验,这些都属于教学原则范畴,只不过未加科学论证。

随着科学与教学实践的发展,教育界对教学原则的探讨日益深入。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37条教学原则,并试图给予论证。此后,各国的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等对教学原则都作了研究。这样,到了近代以后,在教学理论中,逐步形成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育性等传统的基本原则。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掌握的,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在教育史上,提出直观性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它给中世纪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经院式教学以沉重打击,使书本知识与其反映的事物联系起来。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贯彻直观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二是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和想像,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原则,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法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这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以及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等,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学生的思维。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脑子一开窍,学生的思想一下便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认识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别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④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等。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当然,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进行机械记忆。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等帮助记忆。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它不是要求学生原地踏步,反复温习,而是在前进中巩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人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乌申斯基、布鲁纳等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把较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不可违反。学生的基础打好了,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进度就会加快,效率就会提高。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兴趣和爱好,擅长与不足的地方,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及竞赛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对知与行关系的研究。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他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掌握一大堆空洞死板的概念。教师教学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等。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发明以及生产劳动等。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无技能的训练,那么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 1.概念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它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人们对教学实践认识的加深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教学实践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说明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物,也说明它自身有着较大变化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和创造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方法的发展。

2.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学生特征、教师素质、教学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②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③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育方法;④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⑤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出科学的结论。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让他们在思想上有所提高。②注意启发。在讲授中,教师要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③讲究语言艺术。教师要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这是小学常用的一种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以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要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观察直观教具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和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取新知。④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启发

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③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应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4.演示法

这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演示前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好教具准备。用于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能够突出显示所学材料的主要特征。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③通过演示,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

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可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可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学生在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③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篇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目标。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未来的数学课程体系是“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的合理组合。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还应重视发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

一、备课时,预设数学思想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假如叫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指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翻开教材,本节内容在倒数、分数除以整数之后。如果依托教材分析,有两条“主线”值得我们深思:一条是数学知识体系———“明线”,即教材中的例2;另一条隐含在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方法———“暗线”。怎样在“有形”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无形”的思想方法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以此设计、展开教学,使“转化、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得到充分体现,实现了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尝试以“转化”“数形结合”思想为“暗线”,寻找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进而感悟数学思想的神奇魅力,并最终与已有知识整合,实现整体建构。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点、生长点引发思想方法的思考

新旧知识的矛盾点往往是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抓住它就能引爆思维。如,在教学“解比例”一课时,师:我们知道求方程中的未知数叫解方程,今天的解比例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两者极具神似,我们可不可以大胆地猜想一下:这两者有没有联系呢?能不能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今天的解比例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板书转化)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开启新课的探索,学生主动出击猎取知识、感悟方法。

三、在新知识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在数学问题的探索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知识这条“明线”下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

方法1:用“转化”方法把除数转化为整数。

师:当我们遇到新问题时,总是想办法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转化”。

师:我们的新问题是什么?已有知识是什么?

利用商不变性质:

方法2: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线段图,根据图象作答。

教师通过讨论、交流,明线、暗线并行,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利用“转化”思想展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过知识与方法获得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基本数学经验,感悟到“转化”“数形结合”“择优”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并建构了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显然,上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加强了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四、在小结、单元整理中及时建构

数学思想方法随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表现出一定的递进性。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反思思维过程,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想方法等,及时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与提炼,并在单元整理复习时系统归纳,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六年级“圆柱的面积小结”时,让学生说一说本节学到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再次把圆面积与圆柱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加以提炼后指出:你能将这些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吗?把“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纳入“转化”结构图中。然后予以进一步提炼,使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共同生成。

再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单元后,把本单元学的思想方法概括归纳,形成知识与方法双重网络。

通过以上活动,深化了对“化归”思想的理解,重组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拓展了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核心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五、在运用中深刻理解

在教学中,如果只满足于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体验,还不足以肯定学生已领会了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当学生将某一思想方法应用于新的情境,能够解决其他有关问题并有所创意时,才能肯定学生对这一数学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如,学生在做例题后面的做一做之前,我都会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决,从而有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篇3

一、备课时,预设数学思想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假如叫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指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翻开教材,本节内容在倒数、分数除以整数之后。如果依托教材分析,有两条“主线”值得我们深思:一条是数学知识体系——“明线”,即教材中的例2;另一条隐含在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方法——“暗线”。怎样在“有形”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无形”的思想方法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以此设计、展开教学,使“转化、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得到充分体现,实现了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尝试以“转化”“数形结合”思想为“暗线”,寻找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进而感悟数学思想的神奇魅力,并最终与已有知识整合,实现整体建构。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点、生长点引发思想方法的思考

新旧知识的矛盾点往往是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抓住它就能引爆思维。如,在教学“解比例”一课时,师:我们知道求方程中的未知数叫解方程,今天的解比例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两者极具神似,我们可不可以大胆地猜想一下:这两者有没有联系呢?能不能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今天的解比例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板书转化)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开启新课的探索,学生主动出击猎取知识、感悟方法。

三、在新知识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在数学问题的探索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知识这条“明线”下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

方法1:用“转化”方法把除数转化为整数。

师:当我们遇到新问题时,总是想办法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转化”。

师:我们的新问题是什么?已有知识是什么?

利用商不变性质:

方法2: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线段图,根据图象作答。

教师通过讨论、交流,明线、暗线并行,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利用“转化”思想展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过知识与方法获得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基本数学经验,感悟到“转化”“数形结合”“择优”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并建构了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显然,上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加强了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四、在小结、单元整理中及时建构

数学思想方法随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表现出一定的递进性。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反思思维过程,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想方法等,及时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与提炼,并在单元整理复习时系统归纳,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六年级“圆柱的面积小结”时,让学生说一说本节学到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再次把圆面积与圆柱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加以提炼后指出:你能将这些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吗?把“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纳入“转化”结构图中。然后予以进一步提炼,使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共同生成。

再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单元后,把本单元学的思想方法概括归纳,形成知识与方法双重网络。

通过以上活动,深化了对“化归”思想的理解,重组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拓展了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核心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五、在运用中深刻理解

在教学中,如果只满足于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体验,还不足以肯定学生已领会了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当学生将某一思想方法应用于新的情境,能够解决其他有关问题并有所创意时,才能肯定学生对这一数学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如,学生在做例题后面的做一做之前,我都会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决,从而有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从以上实践不难看出,如果把教师的教学预设看作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前期把握,那么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方法的思索过程、问题解决的发现过程以及复习运用的归纳过程就是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源泉。學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自己去体验、深究、挖掘、提炼,从中揣摩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自身的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化学知识的记忆方法和策略 篇4

中学化学知识的记忆方法和策略

作者/ 刘树平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领域涉及到工、农医科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自始至终都发生着重要影响。所以学好化学,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基础化学素养的培养,那就是要对很多基础知识进行记忆整合,但是化学上的很多知识具有杂、繁、碎的特点,不容易记忆,而且记住了也会很快忘掉。这始终困扰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加工,把这些知识归纳成了易记不易忘的口诀,顺口溜和诗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很多化学概念是互为逆向的,对于这样的概念可以说知其一就知其二,例如,什么叫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因为与化学变化是相对的`。比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等等,记住正面的也就推出了相对立的一面。

其次是口诀记忆:一种物质变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概括为“一变多”,反之,化合反应为“多变一”。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可用七个字概括:察,装,定,点,收,离,熄,或者谐音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对于氧气还原氧化铜来说,氢气是“早出晚归”对于酒精灯是“迟到早退”。或曰“气灯,灯,气”氢气早运入排除空气后,点燃酒精灯,同生成后,退掉酒精灯,氢气仍然通着,待到试管凉下来。pH值:酸小碱大七为中。指示剂:石蕊试液,酸红碱蓝。酚酞试液,酸无碱红,甲基橙,酸中碱,赤橙黄。电解水产生氢气,负氢正氧二比一,化合价:一价氢锂钠钾银,二价钙镁钡和锌,铝三硅四五价磷,铜汞一二铁二三,硫显负二正四六,氟氯溴碘多负一,锰显正价二四六,最高正价也是七,金正非负单质零,金(属元素)在左,非(金属元素)在右,化合价代数和要为零。溶解性:钾钠铵盐都易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一般为:一光二热三生成。取用固体,粉末:一平二送三直立。取用块状固体:一横二放三慢竖。有关天平的:天平放平,左物右码,游码归零,或者说一调,二放,三要,可解释为: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通过调节平横螺母来调节天平平横,干燥固体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有腐蚀性的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三要,要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夹取砝码,最后移动游码,还要用镊子来夹取,不能用手去拿砝码。过滤实验: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二低: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滤纸低于漏斗口,三靠:盛待过滤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的下端管口紧靠在烧杯内壁上。或者为“四靠两不过”也是这个内容。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置换反应:单化变单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复分解反应:化化生化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是讲的石灰石(大理石)怎样变成氢氧化钙的过程。一些谜语,如“江水往下流”(汞),华盛顿的货币(镁),叫花子的钱(钙)等。

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学生到了高一,知识就深一些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记为“还失升,氧降得”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这几个字可以随意调整,或者用“高失被氧化做还原剂”,它的反义词为“低得被还原做氧化剂”。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括为“全部强,部分弱”。离子反应四个字:写,拆,删,查。写出化学方程式,全部电离的拆开成离子,删去等号两边相同的,查原子数及电子数。钠的物理性质:软,亮,轻,低,导。钠的配平与“二“有缘分。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A克,操作步骤:算,称,溶,转,洗,定,匀。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溶,摇匀。记住这七个字,整个步骤也就拿下来了。对于实验室制氯气的装置,记忆为:固加固要加热(氧装置),固加液要加热(氯装置),固加液不加热(氢装置)。

中学里主要有这三类装置。原子结构的几个公式: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后面这个公式可以变形。元素周期表:七个周期分长短,三短三长一不全,十八纵行十六族,七主七副八和零。镧锕各十五,均属三副族。化学键中离子键:今非(金非)昔比。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非金属得到电子。共价键,“非非“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合。非极性共价键:相同的“非非”,极性共价键:不同的“非非”。这样就把容易弄混的问题搞清楚了。浓硫酸的一个通性,酸性,三个特性:吸脱氧,一个重点:氧化性。

高二,高三的化学知识内容就更庞杂了,无机化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的链接,使得学生的知识变得更为丰富,眼界也更开阔了。对于铜与浓硝酸或稀硝酸的反应,“一,四浓;三,八稀”.1mol Cu与4mol硝酸反应,3摩尔铜与8摩尔硝酸反应。化学平衡中,逆动等定变。不逆反应,动态平衡,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各组分的浓度为定值,外界条件改变,平衡也就被破坏。

化学平衡中图像题较多,看懂图像“要三看”,一看坐标(意义),二看点(起点,转折点,交点)三看线(变化的趋势)。盐类的水解规律可归纳如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弱”是指弱碱的阳离子或弱酸的酸根离子。酸碱中和滴定:酸管碱管莫混用,视线刻度要相平;尖嘴充液无气泡,液面不要高于零;莫忘添加指示剂,开始读数要记清;左手轻轻旋开关,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紧盯待测液,颜色一变立即停。还有一句滴定管的“洗查润,加赶调”看刻度的时候恰好与量筒相反记住量筒的仰视,俯视值也就知道滴定管的仰视俯视情况了。原电池:两极一液,形成回路,氧化还原。电解池:两极一液,形成回路氧化还原加上电源。注意区别正负两极和阴阳两极。有机化学中有:命名原则“一长一近一多一小”。主链要最长的,编号起点离支链要最近,支链数目要最多,支链位置序号之和要最小。卤代烃的水解:无醇则有醇,有醇则无醇。酸和醇反应:酸脱羟基醇脱氢。乙醛与银氨反应的生成物记为:一水二银三氨,乙酸铵。乙酸乙酯分子里就形成的键是C-O键。水解反应中,断开化学键也是C-O键,所以记为:成,断在同位。工业上制硫酸:炉 室 塔 三反应。翻腾炉,接触室,吸收塔各有一个化学反应。多种离子能否大量等存于同一溶液中,归纳起来一句话:一色,二性,三特,四反应。溶液颜色,酸性和碱性,三种特殊情况,离子间通常能发生的四种类型的反应。

写到这里,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中学化学里的每一章内容的知识点都可以把它概括出来,这样好记好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节约纸张相关知识和方法 篇5

一张报纸的价值并不只是供人们消遣,它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树的悲哀。大家都知道,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使用消耗大量的纸张,实际上是在消耗森林资源破坏植被。任意浪费纸张,失去生态平衡,容易引起沙尘暴等恶劣气候,我们的地球将会变成沙子的世界,后果不堪设想。

“浪费纸就等于加入了砍伐森林的行列”,节约纸张虽然不是直接增加林木总量,但可以减少森林资源消耗。我们做为新世纪的小学生,应从自身做起。节约使用练习本,不要随便扔掉白纸,充分利用用纸的空白处,尽量不用或少用贴膜纸张.一次性水杯.饮料纸等不可再利用的纸制品。购买纸制品尽量选择再生纸,培养用手娟代替纸巾的习惯。种树只能在春天,而节约是天天能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更应该从节约身边每一张纸开始,保护树木,保护环境。

调查背景: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公顷,总蓄积量10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7%,居世界第104位;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人均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11.7%和12.6%,属于世界上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同时,森林资源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比重大,其面积占全国林分面积的71%,而人工林中的中幼龄林比重高达87%。

二是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南、东南地区,而西北、华北地区森林资源稀少,风沙危害严重。

三是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乱砍滥伐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全国每年超限额采伐3400多万立方米,天然森林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四是森林灾害较为频繁,1996年全国发生森林火灾5000多次,受害面积18.67万公顷,火灾受害率为0.75%。,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662万公顷。

看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感想。对!我国森林资源非常贫瘠,我们需要节约森林资源。而其中,造纸所用去的木材在木材消耗中占很大的比例——请看下面一份资料:

2、世界造纸业现状: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两位研究人员在新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工业化国家能够减少纸张的消耗,提高造纸效率,增加使用回收纸和不用木材纤维造纸,那么全世界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耗量就可以减少 50%。报告指出,自 1950 年以来,全球纸张消耗量增加了 6 倍多,造纸业用去了世界采伐木材的 1/5。专家强调,目前尚有 57% 的废纸没有得到回收和利用,而提高纸张的回收利用率对于保护环境和增加利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估算了一下,作为一名学生,平均一个学期至少有15本书,10本练习本,以平均一本书100页,练习本28页计算,则一个学生一学期,至少使用100﹡15+28*10=1780页纸,还不包括考试卷,还有学校下发的通知等,我校有学生1800多名,则1780*1800=3,204,000页纸!由此可见,学校的用纸量是极其庞大的。为此我要进行一项调查。调查名称:关于纸张节约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2.9.11—9.15

回收一吨废纸挽救17棵大树

据中国银行泉州分行统计,该行每月约耗费10万张存款凭条、7万张取款凭条、2.5万张开户申请书、3.3万多张电汇单。这其中,个人客户的开户申请书、电汇单因填错浪费比较多。

据统计,每回收1吨废纸可再造出800公斤好纸、挽救17棵大树、节约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空间,还可以节约50%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每张纸至少可以回收2次。办公用纸、旧信封信纸、笔记本、书籍、报纸、广告宣传纸等在第一次回收后,可再造纸印制成书籍、稿纸等;二次回收后,还可制成卫生纸。

市环保局污染控制科的郭先生表示,一吨废纸最高有80%的回收利用率。废纸的回收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森林资源消耗,也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

一、草稿纸浪费

在校园纸张浪费现象中,草稿纸浪费可谓是“重头戏”。经过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我们发现:有80%以上的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使用草稿纸,而我们发现有大约15%的人在用过草稿纸的一面后就不再使用了,这可是相当大的浪费了;在使用草稿纸时又有60%以上的人在上面写的字要比平时大;大约70%以上的人喜欢在草稿纸上写一些无目的的字或画。

细算起来,小小的草稿纸在校园中的浪费实在是很严重的。草稿纸浪费不止是在我们校园中存在,更是社会中纸张浪费现象的折射。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似乎不再把扔掉一张还有利用价值的纸视为浪费了。在我们的调查中,竟有占总人数50%的人坦言自己不注意节约使用草稿纸!试问,在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白纸,那就是12亿多张,一个月呢?一年呢?长此下去,浪费掉的纸张可以堆成山,而资源日益贫乏的中国,还能再支持多久呢?!怎样可以避免草稿纸的过度浪费呢?被调查的同学同样也给了我们一些很好的启示:他们中有25%的人有自己固定的草稿本,每天带到学校,需要用草稿纸时只要拿出草稿本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利于检察,还避免了纸张的浪费,一举三得。

请不要拒绝捡起一张空白的纸吧!虽然它对每个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这对于整个校园却是何等的重要呀!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同样,不要因为浪费一张纸是“小”事而随意地做,不要因为节约用纸的普通而不去做。

也许有人认为去捡一张空白的纸有损面子,不够气派,在生活中大可以不拘小节。但是,潇洒是什么?在你任意浪费的时候,气派就已经荡然无存了。记住,节约远比浪费强得多。

在整理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有吃惊、叹息,亦有欣慰: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已有60%的人意识到草稿纸浪费在校园纸浪费中所占的巨大比例。那么,既然已经有所意识,为什么不马上行动起来呢?杜绝草稿纸浪费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了。作为下个世纪的主人,建设祖国是我们的责任,而节约能源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活动,给附中的同学们敲一个警钟,但愿今后的校园中不在有空白的纸张在风中飞舞,但愿学兄学姐们能为学弟学妹做出榜样,但愿……但愿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重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它们都能变为现实。还是那句话:快!拾起那张空白的草稿纸来!

二、学生作业本用纸浪费

为了调查我校同学的作业本用纸浪费问题,我们选择各年级的实验班和一个普通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了与其有关的几个问题,并统计出了几组数据。这些数据说明了作业本用纸浪费的状况与其他校园纸浪费现象相比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仍需加强节约用纸的宣传。

(1)每学期所用练习本的总数:选择10-15个的人占大部分,约有35-45%;其次是 15-20个,10个以内;最少的是20个以上。由此可见,练习本的正常用量应在10-15个左右。那些用10个以下的同学值得表扬,用15-20个甚至20个以上的人就有些浪费了。同时,统计数字还表明,实验班用10个以下的人比普通班多,而用20个以上的人则比普通班少,说明实验班同学有着更强的节约意识。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老师的问题。有些科目作业并不多,而且有专门的练习册,但老师却还要求学生再找个本做练习册上的题目;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还有的学生本想用个高级点儿的本子一直用到毕业,但老师的作业没留几次就用不着这个本了,拿它当草稿纸又舍不得,只好将其闲置在家里。这不仅大大浪费了资源,还损失了金钱:假如一个高级本7.00元,共70页,那么平均1页就是0.1元,学生只用了不到10页,就等于剩下的0.1×60=6元都白白地浪费掉了,岂不是很可惜?所以,老师留作业时也应对这些有所考虑。

(2)是否经常因找不到草稿纸而大量撕下练习本上的纸:回答“从未有过”的实验班同学占33.0%,而普通班只占6.7%,大多数人回答的是“偶尔”,而有6.7%的实验班同学和 23.3%的普通班同学回答“经常”,其中第一项,第三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比又再次证实了第一题中所提到的观点。学生找不到草稿纸,就去撕质量比草稿纸强得多的作业本上的纸,这所造成的纸张浪费是非常严重的,必须加以节制。

(3)没有用完的作业本数量及作何用处:经调查,有一半以上学生的作业本有三分之一或更多的剩余,那么他们如何处理这些没有用完的本呢?实验班和普通班竟各有16.7%和 13.3%的学生表示“不再管它”,无可非议这是一种浪费。73.8%的实验班学生与83.3%的普通班学生用它们作为草稿纸使用,在第一题中我们已说过,这同样是浪费行为。而只有10%的实验班同学和3.3%的普通班同学明智地选择了订成新本。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了几种减少作业本浪费的方法:(1)加强节约用纸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有这种意识。

(2)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纸,并落实到行动上。

(3)老师在留一些不经常留的作业时,尽量让学生写在纸上,贴在练习册上或直接交作业纸,省得学生再占一个本。

总之,让我们携起手来,节约纸张,减少浪费!

三、通知用纸浪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纸的用途越来越多,同时接踵而来的问题是纸张浪费的日益严重。其中,校园通知用纸的粮费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有33%的学生认为学校印的通知用处不大,而只有大约12%的学生认为用处大,其他人则觉得一般。的确,哪些事情有必要印成通知是学校该斟酌的问题了。不管大事小事都印成通知似乎成了校方的一种习惯,其中,重大的事情、较繁琐无法口头传达的事情印成通知自然不是浪费,但还有约一半的通知是不必要的。像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提到?quot;您认为可以口头传达的事情有没有必要印成通知的形式?“就有50%的学生和60%的老师回答没有必要。另外,也有40%的学生和40%的老师表示没有必要一次次重复印发一些”习惯成自然“的通知。

再让我们举个实例吧!如图示出的两个通知(通知略)就是没有必要印发的。通知甲多少带点形式主义,其实只需口头表扬一下就行了,还起了宣传作用。而通知乙则是可以口头传达的事情,而且同学还是应靠自觉的,一张通知起不了多大作用。再看看两份通知的日期: 3月3日与3月18日,相隔也不过短短半个多月,学校就发了两份完全没有必要印发的通知,可见通知用纸的浪费程度!即使学校印发的通知都是有用的,那每次印通知的剩余也足够成为校园纸张浪费的另一个大问题。通知不像试卷或课本,它们大多是一次性的,看过后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自然不能留着下次再用或给下一批学生用。在这种情况下,竟有80%的班主任表示本班领取的通知有剩余,却没有一人愿意送回后勤部。当然,剩余数量不会太多,可积少成多的道理谁都明白,能够做到少浪费,为什么不能不浪费呢?也许有人说:”剩余的通知是备用的,怎么能算浪费呢?“但有60%的学生和100%的老师已经明确表态,认为这就是一种浪费,这不能挡痪咚捣Π?!下面让我们大致来算一笔”账“:假设我校一年共印发20份通知(实际上比这还要多),共36个班,每班45人,则一年共印20×36×45=32400张。再除去一半不必要的通知和剩余无用的通知,则每年真正起到作用的通知只有32400/2=15200张。而浪费掉的那16200张通知用纸若订成30页的练习本,则可达16200/30=540本之多,若再按一人一学期用30个本算,一年就是60个,则540本可供一个孩子用9年的时间,也就是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义务教育!算出来多么惊人!而通知只不过是刚到老师手中。通知发到同学手里后又怎么样了呢?为此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问题:”您看过通知后一般将它作什么用?“后面有四个选项:扔掉、保留、作草稿纸用、其他。作草稿纸用是同学们选择最多的一项,看来它比较普遍。而扔掉的比例也占了40%,仅比上一项少8%的人。看来通知没有得到好的利用,倒是仍有40%被间接浪费了。

小小的学校通知用纸浪费就如此严重,这可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学校就是在平时不注意这些小细节,不知已浪费了多少纸呢!不过小问题自有小问题的解决方法。以下就是我给学校和同学提出的几点建议:(1)学校根据事情重要程度合理安排是否印成通知形式。(2)酌量印刷,不求多,只求数量合适。(3)印刷时认真,尽量不印次品。(4)字数多时最好双面印。

(5)未发放前保管好,以免丢失、破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6)同学看完通知后尽量二次利用(如当做草稿纸等)。资源是有限的,请节约每一张纸!

四、教师用纸浪费

为了对教师工作中的纸张浪费情况有个概括的了解,最近,我们对校园中的部分教师发放了问卷,并听取了某些教师的意见。其中,部分教师对此问题很关心,表示自己很注意节约用纸,也教育过子女或学生要节约,减少浪费。但这毕竟只是思想上的认识,而实际生活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小的。大致分为两个方面:(1)备课用本的问题:据问卷提供的信息来看,约75%的教师的备课本一学期下来没有多少剩余,有15%的教师选择”有,但不多“这项,其余的教师答的是”剩下很多空白页“。虽然很大比例的人答”没有剩余“,那也是因人而异:我们发现,此选项都是主科老师所选。大家想想便可知道,主科教师要备的课多,重

点多,例题多。且不说本的利用率如何,有时单一道例题就要用好几行来书写,语文老师的备课本中所写的板书写到黑板上会多写好几行,这也许有老师的节约意识,也许是老师在讲课时的临时补充。总之,本子是否能充分利用是不绝对的。那几位?quot;有剩余”的老师,在选择“余下的纸页您作何用?”时,有95%的人答了“不用了”。没有剩余当然不算浪费,但余下的纸不用了不就是浪费吗?大略算一下,这样用本大约会浪费掉5%-10%。而答“有剩余”的老师占约25%,而一位老师一学期大约用 1-2本备课本,这样算来,全校200来名教师一学期大致浪费的总数约为此本。而学生的节约意识远不及教师,更不用说浪费的总数有多惊人了。

(2)工作中的办公用纸问题:对于班主任而言,管的事情最多。从给学生印试卷、讲义到发放通知、报纸,都和纸有密切的关系。各班订的报纸,由老师发给学生,而过了一阵,老师们发现报纸“不见了”,有的老师发现报纸全攒在讲台里,这是节约意识强的;有的老师发现学生把报纸当垫的、铺的东西用,这起码也能利用;还有的老师在垃圾堆里看到许多完好无损的报纸,有些老师不忍心,找些干净的留着用,而有些班主任根本没关心过这些问题。是老师教育学生不够,还是老师教育了,但学生节约意识不强?这也是教师的职责之一呀!而在我们问及此类问题时,有36%的老师忽略了。这样一点一点的浪费,好像没有多大关系,但当你看看试卷调查报告时,你会发现这之间的浪费和教师工作,思想意识有多大关系。

总之,校园纸浪费是个难解决的大问题。要想减少浪费,目前最起码要做到:(1)提高思想上的认识。

(2)尽量避免办公用纸中过多的浪费。

(3)搞好垃圾分类,把有再利用价值的纸张回收再利用。我们衷心地希望,纸张浪费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五、卷纸浪费

在每一位同学的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卷纸。那么卷纸的浪费情况如何呢?我们小组的同学就此问题在我校进行了调查。

调查表明,目前,北大附中的学生(不包括毕业班)平均每人每4天就要接触一张卷纸,这样,粗略一算,一年来全校单单卷纸的数量就要超过几万份。据学校后勤部提供的资料,每年这些卷纸的数量占纸张使用总数的85%以上。而在这85%的试卷中,单面印刷占一半,实际印刷的字迹只有50%左右,而在剩余的50%里学生答题所占的士匕例也不过35%,这样一来,有15%的卷纸就浪费了。不仅如此,在印刷过程中,经常有空白页或印错的情况出现,据调查,这些情况出现后的回收率几乎为零。大部分老师在处理这些不能使用的卷纸时选择了留下作为草稿纸使用或留着以后用,所谓留着以后用也无非是当废纸扔掉或当草稿纸使用。不知不觉中,卷纸已经浪费了很多。我们小组对此情况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印卷时合理排版,尽量双面印刷。

(2)印刷过程中要认真,尽量不出现空白卷或印错的现象。

(3)教师在遇到空白卷或印错的卷子时送回后勤部或合理利用,不随便浪费。

节约资源是全人类的义务,我们不仅应节约纸张,对每一种资源都应珍惜,保护我们的地球!前言:纸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现在,我们生活中,纸,处处可见。可是,很多同学浪费纸张,乱丢纸张的行动随处可见。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一.纸张的由来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的制始了纸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公元8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历代发展壮大,于元代凋零。二.纸张的种类

道林纸、模造纸、铜版纸、雪面铜版纸、圣经纸、再生纸 三.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浪费纸张的现象随处可见

实际上,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的浪费纸张。比如说,大家习惯了只用一面纸写字,随便从本上撕下一张纸当做草纸。更有甚者竟把纸张当做泄愤的对象,蹂躏一番后在扔进垃圾桶。

2.人们认识不到纸张与森林的密切联系

从相关资料了解到:每节约5000张A4的纸就等于节约1立方米木材,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一年就节约4745亿张纸,一棵二十岁的树可造3000张A4纸,如果这样算来就可少砍伐1581666棵树。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却鲜为人知。

经过我的调查,我发现有的同学写做作业时浪费纸张较多,比如:有的同学写作业时,一张纸写错了就撕了,换下一张纸;上美术课时,有的同学没带彩纸,就撕美术本上的纸,还有,在课下有的同学用干净的白纸叠面包。很浪费,大家知道吗?我们每造一顿纸就要砍伐大约17棵的树,还要消耗300千克化工原料。如果,我们每人一天浪费1克纸,那么我们每人每年就浪费大约360多克纸,一个500万人口的城市一年要浪费1800吨纸,要砍伐30000多棵树,浪费多大呀!

所以,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节约身边的每一张纸,这样才能保护树木、保护我们的环境。

棵二十岁的树可造3000张A4纸

纸一般不是用纯的树造的,因为树(通常树干)大多由木纤维组成,质地较硬,适合制硬度高的纸但绝对不是光光一根树就能搞定的。

造纸工业中一般采用树皮,废纸(纸的回收部分),破布之类韧性较好的原材,这样既成本低于买树(木头),做出来的纸又质量好。

造纸工艺中有一项是将处理后的材料捣成浆状然后在模子里凝结固化成纸,那么明显的,韧性较好的或较软的材料将占有优势(模具器材的磨损等等)。

纸张的硬度决定造纸时调配的材料比例,越是硬的纸,木纤维含量应该越高。

再者要看是什么树,不同的树不同的密度决定了一棵树使用的价值,通俗的说就是“含金量”,松软的热带阔叶林的树,比起寒带高大的针叶林的树,肯定是大大不如的。

再说树的大小体积,也决定了纤维的含量,大树小树,美国巨衫,树龄大小,不一而定。

所以具体一棵树能造出多少张纸,是由树和纸共同决定的

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篇6

第一类是论证型——对基础性科学命题的论述与证明,或对提出的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材料、工艺等进行理论分析,使其完善、补充或修正。如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具体指标的确定,流域初始水权的分配等都属于这一类型。从事专题研究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第二类是科技报告型——科技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记述型文章是它的一种特例。专业技术、工程方案和研究计划的可行性论证文章,科技报告型论文占现代科技文献的多数。从事工程设计、规划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第三类是发现、发明型——记述被发现事物或事件的背景、现象、本质、特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和人类使用这种发现前景的文章。阐述被发明的装备、系统、工具、材料、工艺、配方形式或方法的功效、性能、特点、原理及使用条件等的文章。从事工程施工方面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稿件多些。

第四类是设计、计算型——为解决某些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而进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某些系统、工程方案、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优化设计以及某些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某些产品或材料的设计或调制和配制等。从事计算机等软件开发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篇7

一、专题复习, 构建网络

知识的专题复习打破章节界限, 知识跨度大, 涉及概念规律多, 必须从中寻找联系不同知识的线索, 根据这些线索进行专题复习, 做到纵横联系, 上下贯通, 让学生自主建构高中物理知识的知识网络. 方法的专题复习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方法, 自主建构方法体系,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效益.

1.构建知识网络, 内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的内容很广, 知识层次十分清楚, 通过第一轮复习, 学生已初步构建了知识系统, 但由于物理学科知识点多, 第一轮又是分章节复习, 虽然物理学的知识层次非常清晰, 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还是比较零散.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站在整体的高度, 打破章节限制, 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 对所教知识加以总结、归纳、提炼, 从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从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知识, 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完成从“孤立知识点”到“知识网络”的转变.良好的知识体系能帮助学生提高正确提取知识的效率, 有效地提高答题速度.

专题复习中要突出主干, 抓住重点, 如力学知识结构体系, 如图1所示.

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是提高能力的基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 要从主干知识上狠下工夫, 做到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复习力学知识时, 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而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观点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两条基本思路. 要掌握受力分析, 就必须熟悉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这些常见力的性质;要正确进行运动分析, 就必须熟悉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常见运动的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主干知识, 可以考查的内容特别多, 而且形式多变、深浅多变, 是每年重点考查的内容.要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自觉地运用这两种关系, 则需要深刻地理解力决定的是物体的加速度, 力和速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做功过程是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重力、弹簧的弹力、电场力做功等于相应势能的增量的负值;一对滑动摩擦内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的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量. 这两个关系一个是从矢量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一个是从标量的角度分析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些, 就掌握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完整的方法.

专题物理复习中应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为激活学生求知欲, 避免机械的习题训练, 每一个小专题的知识归纳和整理让学生自主去构建, 让学生去探究教材中的疑点、难点, 知识间联系, 教材的结构和知识体系, 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联系, 达到丰富知识结构的目的.

2.注重运用, 内化方法体系

在总复习中, 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 应进一步掌握各种物理思维方法. 解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与分解法;简单明了的图像法;以易代难的等效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基本问题的方法, 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分拆物理过程, 等效物理过程;等等, 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要掌握这些方法, 需要通过这些思维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内化.更加明确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如解答综合题的方法: (1) 解答力学综合题, 一是要分解物体运动的过程, 仔细对每个子过程进行受力分析, 同时注意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的灵活运用;二是要把握整体思想, 对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或多个过程的问题, 优先考虑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 要明确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原因, 考虑功能关系的应用. (2) 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重力场中运动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 主要有三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与圆周运动知识, 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利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解这类题要注意粒子在两个场中运动的衔接点, 如位置、速度等.如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偏转”的复习课中, 让学生画不同情境中的运动轨迹, 探究这类问题处理方法, 丰富学生的方法体系.

二、突出重点, 提升能力

物理总复习中要提高针对性, 如学生的审题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 广联细究, 总结反思, 提升能力.

1.注重审题, 提升能力

在物理综合问题的解决上, 审题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认真审题, 捕捉关键词句

学生在审题时往往把题目看错, 如不需要考虑带电粒子的重力而很多同学却考虑了重力, 其原因在于: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 二是基础不扎实. 这就需要耐心审题, 同时注意关键词语, 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 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 忽略了它, 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 思维变得混乱, 无从下手.

审题过程是分析加工的过程, 最先应感知到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出题人的意图, 然后挖掘题目的内涵.其方法可以是:捕捉关键词句, 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明确限定条件;挖掘隐含在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物理模型中的隐含条件;有附图的还要从题目的附图中捕捉信息.

一种事物经常具有多样性, 物理问题也一样, 很多高考物理试题都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答案.“发现多种可能性”的能力主要是反映考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能否通过分析试题所给的情境和条件, 发现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例1如图2, 质量m、带电量q的小球, 用长为L的绝缘细线悬挂在O点, 现在该区域加一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 场强为E, 为使小球在运动中悬线不松弛, 求: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该题小球有带正电和负电两种可能, 当小球带正电时, 为使小球在运动中悬线不松弛, 小球过最高点绳子拉力大于等于0, 或小球最多只能在轨道上运动到C点.当小球带负电, 在Eq>mg, Eq=mg, Eq<mg三种情况下, 小球在最低点速度不同.

(2) 排除干扰因素, 注意挖掘隐含重要条件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 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 要依据题意, 把握命题意图, 排除干扰因素, 找出有用条件, 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 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条件分析是较难的一件事.条件往往隐藏在文字后面, 条件是用语言来叙述的, 但是语言叙述的是一个情境, 一个图, 所以在条件分析当中形象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高中物理习题的条件一般分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临界条件.初始条件是题目中明示的, 是模型识别的基础.条件挖掘难在边界条件和临界条件.这两个条件的挖掘除了注意题目中文字的暗示外, 往往要借助于图像或规范作图 (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轨迹) 来分析得到.并且要注意典型问题的共同特征:运动合成分解问题, 合运动分运动的等时性;碰撞问题两物体碰后同向运动时后面物体的速度不能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竖直面内圆周运动, 恰能做完整圆周运动在最高点, 合力提供向心力等均是相应问题的特征条件.

例2在研究平抛物体的演示实验中, 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 小方格的边长l=1.25cm. 若小球在 平抛运动中的几个位置如图3中的a、b、c、d所示, 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的计算式v0=______ (用l、g表示) , 其值是______ (取g=9.8m/s2) .

本题所隐含的条件是:a点不是抛出点. 因此, 若直接套用公式计算必然导致错误.然而, 要挖掘这一条件, 必须克服原演示实验过程中定势思维的影响, 通过分析发现:ab、bc、cd间的竖直方向的距离之比为1∶2∶3, 而不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关系的1∶3∶5.

根据a=Δy/T2 , Δx=v0T,

(3) 画好草图, 物理过程和情境形象化

读题后要将涉及的物理过程和情境画出来, 便于把有效信息提取出来, 使复杂、抽象的物理情境简单化、形象化.

画草图是分析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它能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 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 把问题具体化, 形象化.草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电路图、光路图等;也可以是由投影法、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图;还可以是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如v-t图, F-t图, a-t图, U-I图等等.

例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一物体, 现以水平恒力F1拉此物体, 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F2推物体, 当恒力F2作用时间与恒力F1的作用时间相同时, 物体恰好回到原处, 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J, 则恒力F1和恒力F2所做的功各是多少?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 弄清过程中两力的位移关系、大小关系以及各自做功情况. 因此画出过程草图 (如图4) , 标明位移, 对解题有很大帮助.

通过图示, 很容易得到以下信息:s= -s′,

即1/2a1t2= (-a1t·t-1/2a2t2) ,

得 3a1=a2 , 即 3F1 =F2 .

两力都做正功F1s+F2s=32J.

解得:W1 =F1s=8J, W2 =F2s=24J.

(4) 变换思路, 加强物理情境间的联系

有些题目, 就题论题很难求得结论, 甚至得不到结果.此时应马上变换思路, 转移研究对象、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 加强相似物理情景间的联系, 挖掘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导出结论.

例4 ab是长为l的均匀带电细杆, P1、P2是位于ab所在直线上的两点, 位置如图5所示. ab上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在P1处的场强大小为E1, 在P2处的场强大小为E2, 试判断E1、E2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解本题时, 学生往往错误地直接将均匀带电的细杆看成是点电荷, 而不会将其迁移成由无数个点电荷构成, 然后采用场强叠加原理和对称性原理进行处理.不难得出E1、E2方向相反, E1<E2.

2.重视实验, 提高实验能力

(1) 夯实实验基础, 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实验复习效率,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夯实实验基础, 切不可舍本求末.对每个实验的整理复习都要关注以下五个环节: (1) 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达到这个目的, 依据什么物理规律, 即实验原理的理解. (2) 根据实验原理, 需要获得哪些数据, 应作哪些测量, 要得到这些数据用什么方法, 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 (3) 根据仪器和装置的使用规则或实验要求, 怎样完成实验以及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4) 数据处理一般有平均值法和图像法, 特别是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怎么画图?图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图像不过原点, 为什么采用“化曲为直”? (5) 实验结论和误差分析应依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从实验中用到的物理规律和仪器这两个方面去考虑.

实验操作是实验的主体, 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可以发现在理论分析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如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 有的学生画电路图头头是道, 在实物连接时却束手无策.高考中的电路实物连线题, 就是把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纸面上的画线展示出来, 这种题错误率很高, 说明考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需要认真训练.为此, 可以考虑向学生开放物理实验室, 让学生有目的地加强较难实验的操作和探究, 提高教学效益.如电路连接中的分压式接法, 讲很多遍不如学生亲自做一遍.

(2) 以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为中心展开常规复习

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核心, 它对其他环节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我们只有在真正领会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才可能进而理清实验思路、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确保实验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能正确、有序地进行.

以实验原理复习带动实验步骤复习, 如探究加速度与作用力、质量的关系等;根据实验原理,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如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结论的讨论, 如测量玻璃砖折射率误差分析;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 如在电学实验仪器选择上, 为了较准确的测量, 并保证器材安全, 选出所需的电源、电流表、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等, 并画出实验电路图;根据实验原理进行电路连接, 如伏安法测电阻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 电流表是内接还是外接.

(3) 归纳同一物理量的多种测量方法

如测量某一电阻的阻值, 如图6.

(4) 实验的分类复习———以实验方法为中心的复习

如“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专题总结。

①测量方法:

基本测量方法 (如图7) .

拓展测量方法 (如图8) .

②数据处理方法:

公式计算法、图像法 (U-I图;1/U1/R图;1/I1-1/I2图;U1-U2图) .

(5) 设计性实验的复习方法

①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给出条件, 构思相关的物理情景, 确定实验原理, 再确定需要测定的物理量, 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和操作程序.

②设计型实验复习方法:

变换实验目的;变换实验原理;变换实验器材. 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作如下拓展.

拓展1:使用如图所示器材测定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并作出小灯泡的电功率P与它两端电压的平方 (U2) 的关系曲线. 已知小灯泡标有“6V, 3W”的字样, 电源是两个铅蓄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 滑动变阻器有两种规格, R1标有“5, 2A”, R2标有“100, 20mA”.电流表量程有0.6A和3.0A两挡, 电压表量程有3V和15V两挡. 测量时要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变化, 并尽可能测多组数据.

(1) 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__________, 电流表选的量程是 ____________, 电压表所选的量程是 _______. 把图9中实物连成实验电路.

(2) 在如图10所示的P-U2的图像中, 可能正确的是 _________, 理由是_____.

拓展2: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电路选择.

拓展3:比较小灯泡和热敏电阻伏安特性曲线.

拓展4:伏安特性曲线与电路规律相结合, 运用图解法分析和计算问题.

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篇8

【摘要】现代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应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依据知识建构的思想,结合大脑思维整理工具—思维导图,文章阐述了课程层次化组织的方法。将教学方法运用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知识建构 思维导图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1.黑龙江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基于知识逻辑建构和思维导图的高效教学方法研究”(项目号:JG2012010271);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项目编号:HGJXHC110661);3.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教改项目“基于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教学方法研究” 。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17-01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呈现交叉发展的势态。面对繁杂、综合和交叉的知识领域,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知识扩充与积累?这是国内外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引导学生走入课程知识体系,仅仅书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学内容应兼顾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建构主义源于哲学的认识论领域。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社会性和多元性,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并且要将其放到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为了打破线性化的教学组织方式,阐述了教学过程的层次化组织方法,并结合思维导图,阐述了组织过程的具体实现。

二、教学过程的层次化组织

课程的合理建构以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为主,如何逻辑加工构建具体的教学过程。从知识的逻辑结构入手,笔者探讨的是层次化的组织编排教学内容。从认知理论的角度,离散的知识内容不易理解与记忆,散点式的知识内容需要连接成线,组合成面,按着逻辑层次的顺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课程的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和领域外延知识。基础知识块和技能知识块由知识的所属领域、对象目标和所属时期来决定,领域外延知识为相关领域所决定。基础知识块主要由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所组成,其为课程的入门起点,需要首要讲解和重点传授;技能知识块主要由应用型知识和实践技能所组成,编排在基础知识之后,以基础知识相比更趋向于应用实践,要求知识传授与内容实践并重。领域外延知识块则由相关领域现状、基本概念和简单原理构成,其为课程的外延补充,放在基础知识之后,视技能知识与外延知识的关联情况,可以穿插于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之中,或编排在技能知识之后。

在讲授每一层次内容时,教学组织均采用骨架填充和思维能力诱导相结合的方式,即采取“框架、详略知识点、思维诱导”的教学过程。在这里,以有助于思维整理的思维导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将思维导图融入到知识的组织架构中,以导图的模式呈现出知识内容与联系,寻找知识发散式展开的线索,逐一填充各点。

以基础知识块为例,首先针对本课程的基础理论构建整体的“骨架”,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宏观上思考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之后按着教学目标对于“骨架”中各分支内容的需求程度的不同,详或略的填充具体知识点,并构建各分支的概念、理论等要点的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对于各知识点的微观细节的深入理解。最后,通过知识点思维导图的发散式展开,诱导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应用性和外延性的探讨,从而勾勒出基础知识、技能应用和外延知识的互溶点和相关点,进而顺理成章的进入另两块知识面的学习。显然,通过逻辑层次的展开和思维的诱导,调动了学生大脑的活跃性和激发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效果评估

笔者选取“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作为测试课程,应用新教学方法的前后的电技专业两个年级的学生为测试对象,从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传统式线性教学方法下,低分段人数较多,整体分布的拟合曲线不完全符合正态分布。而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后,不及格分数段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优异分数段的学生人数明显提高。分数的整体分布更加合理,极好的拟合正态分布函数。另外,笔者还对教学的满意度做了问卷调查,新教学方法获得学生的普遍好评,满意度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方法在知识广度与深度比例上处理得当,课堂教学鲜活,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与老师互动融洽。

四、结论

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好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的设计应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内在建构需要多元和通识,外在表现应该新颖和生动。笔者将思维导图引入到所研究的高效教学方法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大脑的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潜能。

参考文献:

[1]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

上一篇:标准二手房买卖合同协议书下一篇:冬季居民安全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