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公示制度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服务公示制度(共11篇)

服务公示制度 篇1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医院有义务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项目内容及医疗服务价格的真实情况,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及医用材料价格进行公示。

2、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公示。设立公示栏、公示牌、价目表(册)或电子屏、电子触摸屏等。

3、公示要以“竖得起、看得清、留的住”为原则,做的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合法、标识醒目、字迹清晰、长期固定设置在收费场所或方便群众阅知又不易破坏的地方。

服务公示制度 篇2

结合之前“汛期气象服务会商”的成功经验, 在引入媒体策划服务新理念的基础上, 中心今年正式形成了《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 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机制开展。

制度规定每周周一举行服务会商例会, 遇到重大天气情况或者应急气象服务启动, 采取日报制。会商参与人员为各业务科室 (包括专业台、宣传中心、气信息中心、影视中心) 当日值班人员。此外, 中心另内设总编导、首席预报员、技术总监列席会议总把关。

2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的5个功能模块

2.1 热点分析

热点包括重大天气过程、社会热点、农事热点以及重要事件4大类。每次会商会都会对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形成一个服务重点, 中心对外服务都围绕这个重点统一口径, 打组合拳, 形成合力。此外, 中心今年还组织了气象防灾减灾、世界气象日、春运专题、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汛期暴雨服务、高考气象服务、中秋国庆气象服务等10多个服务专题, 并配套拟定了服务方案。自主策划外, 中心的记者与各大网络、报刊媒体记者保持密切联系, 在遵守气象部门信息发布制度的前提下, 最大可能与之合作, 借助公共媒体平台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 同时快速掌握舆论方向, 及时把握话语权, 引导公众及时获取正确信息, 趋利避害。

2.2 联动联防

服务不是闭门造车, 而是面对社会, 服务公众, 这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百姓所需, 更要与社会互动, 与部门联动。为了更准确地使用预报信息, 提升气象服务的效益, 中心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服务会商会, 务求服务准确性。2012年中心与国土、水利、电力和农业部门的联合会商, 为水电部门联合调度, 大型水库蓄泄兼筹提供科学建议, 为后期用水高峰储备了宝贵的水资源。2012年全年统调水电电量达到260亿KW·h, 创历史新高。

2.3 舆情监督

会商会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对舆情的监督, 对网络、报刊、影视各类媒体受众意见反馈、舆论氛围, 都可以通过会商进行交流, 确保汛期气象服务宣传导向正确, 统一口径, 快速反应、控制处理。

3 总结与评估

通过召开服务会商, 业务科室都会对上一周的服务情况进行小结, 突出亮点, 总结不足。积极开展气象开展服务效益调查工作, 将之作为公共气象服务反馈和服务总结的重要部分。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保险气象服务调研问卷调查”、“新媒体气象业务统计”、“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等。评估的问卷调查结束后, 通过会商, 各部门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查找优势与不足, 并形成会议纪要为来年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决策和开展提供参考。

4 科普宣传

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议题之一, 也是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手段, 通过会商制度, 把之前零散状态的气象科普串联起来, 而这个引线就是“气象志愿者”。热爱摄影的, 可以做一名天气拍客, 为气象部门提供精细化的原始数据;热爱数学物理的, 可以钻研数值预报和专家“叫板”;热心公益事业的, 可以成为一位传递者, 超前预警, 挽救宝贵的生命。中心将精心搜集来的气象服务案例做成课件到各个行业部门宣讲, 树立气象部门形象同时号召更多热爱气象的人加入到气象志愿者队伍中来。

5 创新服务方式为公共气象服务带来的显著成效

公共气象服务会商制度的建立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重点、服务要求, 进一步清晰岗位职责及公共气象服务各项业务流程, 强化了各项值班值守制度, 统一了对外服务口径, 提高了时效性、准确率, 进一步优化预警服务工作模式, 将气象服务与公众需求紧密挂钩, 全面提升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2012年, 7月12~20日, 湖南省遭受连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 导致洪涝、江河库湖水位上涨, 城市内涝以及山洪地质灾害, 湖南省气象局全力做好应急气象服务, 为政府决策和灾区群众自救赢得了时间。省局启动应急后, 中心第一时间策划“2012年盛夏强降水气象服务专题”, 内容涵盖预警预报、气象服务、防汛动态、科普知识、灾情收集、服务反馈等各个方面, 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短信、微博等媒体和信息平台万箭齐发直击防汛抗灾前沿。12日晚到13日, 湖南卫视频道、湖南都市频道、湖南公共频道、中国气象频道节目全部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对湘西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重点提示, 提醒相关单位科学安排调度, 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6 结束语

正是有一套日臻成熟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流程和应急服务模式, 湖南省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在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观摩交流会上荣获公众气象服务组第1名, 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共享数据库年初起投入业务运行, 得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信息中心领导专家的高度好评, 通过省局组织的验收鉴定, 获得省局科技开发奖并推荐参评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在浙江检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工作[N].中国气象报, 2012-11-12.[1]矫梅燕在浙江检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工作[N].中国气象报, 2012-11-12.

服务经济滞后源于制度缺失 篇3

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上海经济和全球、全国经济一样,将处于一个深度调整的时期。由此会引发一系列变化和问题。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将使世界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其二,中国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更加深了这一转变的迫切性;其三,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发展服务经济是上海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内生要求。在全球、全国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这一要求,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发展服务经济的新的战略思考和创新举措,上海服务经济的发展将继续滞后,这势必影响上海这一轮调整的成果,以及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创造的条件。

综观有关服务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践,我们认为,尽管发展阶段可以成为解释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理由,但是,一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我们在管理体制、发展政策和市场环境上的差距,是十分不利于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的;另一方面,我们说上海服务经济发展滞后,是在考虑了发展阶段以后提出来的。因此,综合分析导致服务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和因素,是我们必须补上的一课。

一言以蔽之,上海发展服务经济所遇到的问题,与我们现在所处的受传统体制、转型体制等深刻影响的软环境有关。例如,在主要的服务经济部门,国有经济占有很高比重,进入门槛的限制,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使原有结构的变化十分缓慢。又如,由于大量的服务产品难以标准化,服务经济较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契约精神的深入人心。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再如,必须承认,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缺乏对服务经济的理解和经验,在提供有助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方面,在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解决,上海服务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才能改善服务经济的发展环境呢?发展环境的核心是市场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完善是一个客观的进程。然而,在一个后发的转型经济国家,发展环境的成熟必须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完成,这就需要制度创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在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之间,能够找到各方可以接受,又有利于增长的均衡点。但是,对于发展上海服务经济,什么样的制度创新比较有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首先提出几个方面,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其一,制度创新要适应服务经济的自身特点。以服务经济的需求为例。服务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需求,尤其是新的需求或高端的需求,大多处于潜在的状态。也就是说,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有着比较明确的指向性,对应已知其内容的需求,供给只要根据订单就可以提供了;而潜在需求则需要通过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试错”才能发现,一旦被证明有满足营利模式的生产规模,方可持续提供。理解这一特点,就不难知道,在服务经济领域,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伟大。创业者在对自己的企业家才能试错的同时,也在对市场需求试错,尽管他们成功的概率很低;中小企业也是如此,在集成技术、人力资本和其他各种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满足营利模式的市场需求。毋庸讳言,在转型体制的背景中,不利于创业、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制度创新不力,服务经济的发展当然不可能顺利,不可能取得较快进展。

其二,制度创新要符合服务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发端于产品经济,成熟于服务经济。因此,成熟市场经济的规定性成为服务经济的内在要求。成熟市场经济的规定性,是基于竞争、效率、等价交换等基本规定性的各种游戏规则。也就是说,当经济活动以服务经济部门为主导时,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相适应的法治体系已经普遍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相适应的契约精神,成为绝大部分行为主体的行为自觉。这就能够满足服务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服务提供内容和提供方式都比较个性化的要求。尽管人们为了提高服务经济的规模经营水平,为了保证服务提供的质量,也在努力做服务标准化的工作,但是,服务毕竟不同于产品,失去了这些个性化,许多服务就不成其为服务,例如,因人而异的美容服务,完全私密的医疗服务,个案化的法律服务等等。要言之,为了满足服务提供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加快各种游戏规则的建设和执行,并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优化服务市场环境,为服务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积极的条件。

乡优化政务服务承诺服务制度 篇4

一、承诺内容

1、服务至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增强公仆意识,提高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文明办公,秉公办事。

2、忠于职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县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了解行政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深入调查研究,结合**乡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我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讲求实效。遵循乡人民政府的办事工作程序,切实做到为基层着想,方便群众。

4、热情接待。做到礼貌、谦和、热情、诚恳、周到,茶水招待。与人交谈、接打电话语言文明。

5、解答耐心。解答问题、说明情况做到理由充分、道理讲透,做到问多不厌、事多不烦、事烦不燥,严于律己、恭敬谦让、冷静对待。

6、政务公开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将**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部门设置情况、部门职责、窗口部门办事程序,财政收支、救灾救济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积极公 1

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7、加强从严管理。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和机关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恪守八小时以外行为规范,决不参与黄赌毒等违法乱纪作为。

8、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严守政治纪律、经济纪律、工作纪律。严禁利用职务之便接受或索取服务对象的钱物,杜绝“吃、拿、卡、要”现象。

二、违诺处理

违反服务承诺制的工作人员按照《**乡优化政务服务工作方案》中相应条款处理。

三、违诺投诉办法

服务承诺制度 篇5

1、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忠于职守,优质服务。热情待人,文明办公,秉公执法。公开办事程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八项纪律。坚决查处乱收费和管理不规范的行为,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乱收费乱罚款。

3、实行对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免费检查服务。开展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和“关爱女孩行动”。落实好对各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

4、及时解决各种举报和投诉案件。凡在我旗范围内发生的计划生育违法违纪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采取书信、电话、来访等形式进行举报和投诉,我们保证为举报投诉者保密,保护举报者的合法权益

行政过错追究制度

1、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责任人要追究行政责任:(1)违反政务公开制度,不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或公开审批条件、服务内容、办事依据和工作时限等行为。

(2)违反规定程序或违反有关服务承诺等不规范行为。(3)违反首问责任制,不履行相关职责或推诿扯皮等行政不作为行为。

(4)违反一次性告知制度,拖延履行服务职责等行为。(5)违反限时办结制度,造成工作被动或失误的行为(特殊情况下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结,及时反馈的除外)。

(6)服务态度傲慢生硬,故意刁难,吃、拿、卡、要等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

2、行政责任追究的种类:(1)批评教育;(2)责令检查、限期改正;(3)通报批评;(4)给予组织处理或行政处分。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一、行政执法责任,是指局机关工作人员由于故意或重大过失(以下简称过错),违反了法律、法规、规章及局有关规定,侵犯了国家、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后果的。

二、有下列执法过错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调查:

(一)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违法实行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对不符合法定条件而予以办理的;

(四)违反有关规定,征收财物、摊派有关费用的;

(五)对举报、直接发现的违法行为,应当处理而不予处理的;

(六)行政执法显失公正的;

(七)违反法定行政执法程序,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

(八)其它应当追究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三、有下列情形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因玩忽职守、循私枉法、受贿等原因造成执法过错的;

(二)执法过错造成严重后果或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行业形象的;

(三)屡次发生执法过错的。

四、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机构或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责令改正、检查、通报批评、赔偿相应费用和行政处分等处理。违反党纪、政纪的,按干部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负责查处;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部门查处。

评议监督及整改反馈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监督机制,确保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保持廉洁勤政的工作作风,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聘请特约监督员监督评议。在全旗不同行业聘请特约监督员,赋予其对全旗计生系统进行工作监督、检查的权利,每年组织召开一至二次监督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接受评议。

二、广泛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开展“下评上”“流动人口评计生”等活动,根据需要设计评议内容,向社会各届发放征求意见函,对局机关、服务站及基层单位的计生工作进行评议。

三、日常监督和评议。各级计生公开栏附近要设立群众意见箱,群众可根据被评议对象的表现,填写意见和建议投入意见箱,随时进行监督或实施评议。

四、群众座谈会评议。组织多层次、多方面的群众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五、局阳光计生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群众评议的组织、监督工作。对群众的评议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将群众评议的意见和建议向相关职能股室或单位反馈。

六、各股室和单位接到反馈意见和建议后,应立即进行整改,落实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间,要做到能马上改的立即改,不能马上改的要拟定整改措施。同时要限时反馈群众评议意见和建议。在接到评议意见和建议15个工作日完成反馈。

七、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职权对提出的意见的群众打击报复,违者按党纪政纪严肃处理。

窗口服务投诉制度 篇6

为加强窗口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质量,使投诉事件得到公正、快捷的处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投诉受理部门及电话

受理部门:县局监督室

投诉电话:7224137、7224138

二、投诉方法

服务对象到户籍窗口办理事项时,认为窗口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有违 规违纪行为或对办事程序、服务态度有异议,均可投诉。

投诉可采用口头、电话或书面形式。投诉时,应告知投诉者的基本情况、投诉对象、请求、事实、理由和时间。涉及重大问题的投诉,应提交书面投诉 材料。

三、投诉受理

接待投诉者要礼貌、热情、诚恳,认真做好口头、电话投诉的记录或书面 投诉的收件登记。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在三个工作日内向投诉者作出受理答复。不予受理的,应告知不受理的理由。

四、办理期限

决定受理投诉后,由县局监督室和有关窗口部门及时调查处理。

(一)事实清楚、情节简单的投诉事项,自决定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办 理完毕。

(二)情节复杂的投诉事项,自决定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投诉事项办理完毕3个工作日内,将办理结果书面或电话告知投诉者,并 将投诉办理材料移交监督室归档备查。

五、投诉处理

被投诉的窗口工作人员或窗口部门,一经核查属实,视其情节给予相应处 理;投诉者对处理意见不服并能够提出充分理由的,监督室重新进行调查核实。

(一)对违反管理规定的窗口工作人员或窗口部门,情节轻微的,责令其立 即纠正或限期整改。

(二)经核实责任在窗口工作人员或窗口部门的,情节较重的,进行批评、通报,责令其限期整改。

(三)需要依法纠正或给予处分、处罚的,及时移送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四)窗口工作人员或窗口单位被投诉经核查属实的,纳入窗口工作人员的 月度考评和年终考核,同时纳入窗口单位的综合目标考核。

六、投诉纪律

服务公示制度 篇7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决定了现阶段城乡司法建设难以坚持同一模式, 难以步调一致。针对农村地区落后的司法环境, 为了从整体上推进我国司法现代化的建设, 客观上需要创新符合“三农”实际的农村司法制度。所谓农村司法制度, 是与城市司法制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有关设置于农村地区的司法机关和其他司法机构或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权利义务、活动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创新我国农村司法制度的必要性在于:

(一) 缓解农村司法资源紧张的需要

根据我国行政区划以及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 每一个县 (自治县、旗) 都应设立一个主要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人民法院 (不妨称之为农村地区基层法院) , 农村地区基层法院不像城市的基层法院, 它不仅司法辖区面积大、人口分布零散, 而且交通不太方便, 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 这种状况表现得更为明显。另外, 从我国现行的司法管理体制上看, 农村地区基层法院人权、财权隶属于县级政府, 由于我国多数县级财力相对单薄, 这就影响到农村地区基层法院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司法资源的供求矛盾也就显现出来。其中,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地区基层法院很难吸引和稳定优秀法律人才, 也很难有足够的物质资源保障农村地区基层法院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我国目前农村地区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症结所在。所以, 针对农村司法资源紧张的现状, 有必要通过增设一些司法或准司法机构以及创新农村司法制度等, 缓解农村地区司法资源紧张的状况。

(二) 践行司法为民等司法方针、政策的需要

我国司法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强调和要求司法必须为人民服务。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 司法工作必须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 人民利益至上, 宪法法律至上”的司法方针。与此同时, 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也反复强调“人民法院为人民”, “人民法官为人民”等司法政策。为了更有效地将党和国家的司法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 有必要立足农村司法环境, 本着司法资源向基层倾斜, 向公众均衡分配的总体要求, 按照为民、利民、惠民、便民等原则, 创新体现“三农”特色的农村司法制度, 为农民提供既便捷又优质的“司法产品”。

(三) 促进农村司法现代化的需要

实现法治现代化是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组成部分, 而司法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受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化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治或司法环境明显劣势于城市地区, 农村地区的法治或司法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换言之, 我国法治或司法现代化建设在农村和城市难以做到步调一致, 整齐划一。为此, 有必要在农村法治或司法现代化的建设中, 立足“三农”, 在坚持我国法治和司法统一性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司法制度的创新, 快马加鞭地助推农村法治或司法现代化, 从整体上促进国家法治或司法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服务“三农”司法制度的创新进路

(一) 建立农村巡回法庭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基层法院在一些乡镇已设立人民法庭, 但这些乡镇基本上都是经济较发达、交通也较为便捷的地区。司法为民的阳光并没有普照到一些偏远及经济落后的乡镇, 那里的村民仍然难以获得便捷的司法服务。一旦这些地区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不能及时有效地通过法律手段予以消解, “民转刑”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久而久之, 法律或司法救济就容易被边缘化或异化, 这也正是一些农村地区法治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 在为法治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发其他法治资源的同时, 建立农村巡回法庭是弥补农村地区司法资源不足的重要举措。

具体构想是:比照公安机关巡警组织的设置和运行, 在农村地区基层法院设立农村巡回法庭, 面向农村偏远地区、治安形势突出地区、社会纠纷多发、易发地区, 提供“送上门”的司法服务。农村巡回法庭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能够使司法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需求, 使民众更好地接近正义[2]。巡回法庭的法官尽可能挑选一些办案经验较为丰富、司法能力较强的法官, 因为在巡回审判模式下, 法官深入基层乡村, 直面基层群众和发生纠纷的具体环境, 常常需要面对复杂的局面或突发性事件, 这就对办案法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及综合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考虑到农村地区基层法院法官资源的有限性, 巡回法庭审理案件时尽可能采取人民陪审员的审判组织形式。针对农村人力司法资源紧张的实际, 人民陪审员可实行专职和兼职两种形式。专职人民陪审员可以从应届法学专业本科以上大学生中选任。兼职人民陪审员可以从村民代表、县乡两级地方人大代表以及当地有良好社会影响和威望的村民中遴选。农村巡回法庭的组成、下乡开展活动等, 可以由法院立案庭根据案件性质、当事人情况、路途远近等作出初步的判断, 并由院长或分管院长作出最后决定。

(二) 建立农业仲裁庭

随着法治和市场经济在农村地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村民的法制意识也越来越强, 运用法律解决彼此的经济纠纷在一些农村地区也越来越受到青睐。鉴于农村司法资源的有限性, 单一的依靠诉讼手段解决纠纷并非能够满足公众的司法诉求, 为此, 可以考虑开发替代性的准司法资源。由于仲裁具有专业性、快捷性、终局性等优点, 可以考虑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先试点建立农业仲裁机构, 专门受理和裁决涉农经济合同纠纷。这样既可以减轻农村地区基层法院的司法负担, 也有利于有限的司法资源倾斜到更需要发挥作用的偏远地区。农业仲裁机构可以设在乡镇司法所, 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设置司法或者准司法机构带来的机构重叠、职能交错的弊端, 而且也能够充分利用司法所现有资源。事实上, 在乡镇司法所设立农业仲裁庭也已经具备了现实基础。经过司法部近些年开展的乡镇司法所组织建设, 基层司法行政组织建设已趋于成熟, 但一直以来司法所所承担的普法宣传、民事调解等职能因缺乏法律强制力, 使得司法所在一些地区形同虚设, 法治资源有闲置浪费之嫌。而一旦赋予司法所仲裁职能后, 按照《仲裁法》的规定, 它便依法具有了强制性的准司法的权力, 从而能够真正发挥农村法治服务功能[4]。

(三) 建立乡镇民事纠纷调解中心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对于民间纠纷通过调解方式加以消解显得尤为重要, 正因为如此,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就提出了“大调解”的司法政策。在农村地区, 民众自古以来就有依靠各种形式的调解化解矛盾的传统, 非法治的文化和资源较为丰富。现实中, 很多村民解决纠纷往往以管用实际为导向, 并不在意“法”与“非法”的秩序鉴别, 他们更习惯于游走于体制之内与体制之外这两种循环之间, 并不断徘徊相互映照, 以形成两条腿走路的争诉模式[5]。在传统调解文化底蕴深厚和现实和谐社会客观需求的双重背景下, 设立乡镇民事纠纷调解中心自然呼之欲出。

为有效地整合农村地区各种法治资源, 同时也为了有效协调解各种法律关系, 乡镇民事纠纷调解中心的成员单位应包括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 同时还包括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村民代表等, 具体办事机构设在乡镇政府。理由是:首先, 乡镇政府能够在行政区域内协调好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仲裁庭等司法或准司法机构、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其次, 我国从建国之初就在乡镇行政人员编制中设立了司法助理员一职, 乡镇政府已积累了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经验。为提高调解效果, 乡镇民事纠纷调解中心应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 对所主持调解的案件应当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及时、主动地进行司法确认, 尽可能地减少诉讼程序的启动, 减轻基层法院的司法负担[4]。

(四) 科学开发农村司法人力资源

农村司法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精通法律、熟悉业务、品行良好、热衷“三农”的司法或法律人才, 但是受农村较为艰困的工作环境影响, 农村地区基层法院的法官队伍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而且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低于城市的基层法院。因此, 加快农村司法现代化建设, 除了需要进行司法组织体系创新外, 还应当创新农村地区司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 建立初任法官在农村地区基层法院任职的制度。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在1999年、2004年和2009年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中均提出建立法官逐级遴选的改革构想, 然而这一司法改革设想并没有得到强制性的践行。为此, 在立法机关将来修改《法官法》时, 有必要将初任法官只能从基层人民法院尤其是农村地区任职写入立法, 并且根据目前城乡司法人力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优先将初任法官配置到农村地区基层法院及其所属的乡镇法庭。为鼓励更多的优秀法律人才扎根农村, 可以借鉴选调优秀应届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做法, 鼓励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地区的基层法院或乡镇法庭任职,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人才奖励等。

2. 改革法官培训体制, 着力提升基层法官司法能力。

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官培训等级化较为明显, 农村地区的一线法官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业务技能培训。为此, 应当从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入手, 整合培训资源, 完善培训机制, 以提升农村地区基层司法人员的培训档次和质量。具体而言:第一, 整合由地方法院主管的省级和地 (市) 级法官培训机构, 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成立国家法官学院分院, 撤销原来的省级和地 (市) 级培训机构。第二, 在培训对象上, 规定国家法官学院分院承担除地方各级法院院长以外的其他所有司法人员的培训任务。通过这样的体制改革, 农村地区基层法院法官的培训档次也就提高了, 培训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第三, 在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上, 实行垂直管理, 即国家法官学院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院归属最高人民法院管理, 并由国家法官学院具体承担地方各分院的培训业务管理。

3. 充实农村司法或法律服务人才。

在农村司法体系充实完善后, 基层司法人员的数量需求必然会有所增加。短期内遴选优秀法官到农村地区基层法院任职并不现实, 为此, 可以考虑每年从高等政法院校 (或法学院) 选派适量的法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地区基层法院或其他法律服务机构, 担任法官助理、警察助理、专职人民调解员和村委会法律顾问等, 这些准司法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统一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 在今后的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或照顾, 并对其在大学期间助学贷款给予减免。同时, 还可以规定这些准司法工作者在基层服务连续达一定年限的, 可以报省级主管部门批准, 转为正式的法官、检察官、警察、司法行政干部等[4]。

(五) 建立农村地区诉讼费用减免制度

在农村地区, 一些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发生纠纷时, 难以或者不愿意通过正当法律途径特别是司法救济路径来维权, 其重要原因除了难以及时、有效、便捷地获得司法救济外, 这与一些农民打不起官司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 应当通过国家诉讼费用收费制度的改革完善, 建立农村地区的诉讼费用减免制度, 司法所需费用统一纳入国家财政支付。其具体内容可以设计为:第一, 农村地区基层法院受理的涉农民事和行政案件, 根据案件性质和当事人的经济状况, 可以收取低于国家规定标准50%的案件受理费、执行费等诉讼费用。第二, 如果通过降低一半的收费标准, 农民当事人仍然难以支付诉讼费用的, 可以持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困难证明, 请求法院免收诉讼费。

(六) 建立农村地区公益性法律援助制度

通过司法救济渠道维护合法权益, 不仅需要维权者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也需要其具有的一定诉讼技能。事实上, 对于绝大多数当事人来说, 在诉讼中很难具有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正因为如此, 现代法治国家普遍建立了律师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 根据当事人的自愿或请求, 为其提供有偿和无偿法律服务。但是, 对于法律知识、诉讼能力、诉讼成本等普遍性较低的农村地区当事人来说, 司法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实施特别需要法律援助度相配套。为此, 应当建立农村地区的公益性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设在乡镇司法所, 通过配备专门法律服务者, 并设立法律援助专线电话, 为困难当事人提供快捷、无偿法律服务。具体而言, 如果农村地区当事人确因经济等原因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 可以持相关证明, 由乡镇公益性法律援助服务机构提供包括代理诉讼、法律咨询等无偿法律服务。

三、结语

创新服务“三农”司法制度是社会主义农村法治建设的内在所需。鉴于我国农村司法环境的不利因素, 只有通过体现“三农”特点的司法制度创新, 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催化农村司法建设, 助推处于滞后状态的农村法治建设, 从而保证国家法治或司法现代化整体上得以实现。当然, 司法制度的创新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 它还涉及到司法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所以, 农村司法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也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 例如, 改革司法管理体制, 实行农村基层法院审判管理体制的垂直化, 以避免地方司法保护或司法干预等;提高基层法院法官的物质待遇, 稳定基层司法队伍;加强国家对农村地区司法资源供给等。

参考文献

[1]谭世贵.我国农村司法制度的初步研究[J].法学杂志, 2009 (10) :17-23.

[2]左卫民.十字路口的中国司法改革:反思与前瞻[J].现代法学, 2008 (6) :52-56.

[3]王宗冉.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巡回审判存在的几个问题[J].法律适用, 2010 (8) :84.

[4][6][7]谭世贵.实现我国农村司法现代化的路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52-58.

中国缺乏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 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呈较大幅度增长,然而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其根源并非是没有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是缺乏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

2012年2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公共服务小康”进行了调查。經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为73.5分,比上年提高1.6分。

《小康》主要从行政管理、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科技、市政建设及环保、文化娱乐、公共安全等九个方面来衡量公共服务小康指数。随着政府公共服务意识的提高,“十二五”期间,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将会明显提高。

目前,中国公共服务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能力和制度安排。就经济能力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突出。这表明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问题,根源并非是没有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在于缺乏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

就制度安排而言,目前我国政府转型滞后,社会管理职能明显弱于经济管理职能,财政仍然是经济建设型财政,没有完全实现向公共财政的转型,政府的“缺位”与“越位”状况仍然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秩序的完善。文化事业、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和公共卫生是公共服务最基本的项目,政府最应该担负起这部分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

2.区域间不平衡

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差距大;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差距也很大。

从基础设施来看,目前西部地区尚有1亿人没有实现饮水安全;全国不通公路的乡镇82.0%在西部地区,不通公路的行政村52.8%在西部地区;运输网的密度大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农村交通条件差,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大部分为砂石路面,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从基础教育来看,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两基”人口覆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各级学校入学率、生均教育经费、小学和初中辍学率等指标上。

3.城乡间不平衡

我国城乡差距不仅反映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目前,我国名义城乡收入差距为3.13:1,若考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因素,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更大。

由于公共服务的支出主要放在省以下的地方政府身上,而且缺乏有效的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导致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巨大。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目前公共服务水平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在世界上是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便民服务制度 篇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树立行业新风,塑造群众满意的文明窗口形象,构建“两个责任”、“五位一体”的便民服务体系,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第一信号,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实行首问负责制

第二条 最先接待服务对象(含来人或电话)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

第三条 首问责任人必须认真负责地履行首答、对前来办事的人员热情接待,主动了解办理事项,给办事人员满意的答复;不得使用“不知道、不清楚、不归我管、找别人去”等推诿性语言。

第四条 首问责任人对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若来访人手续完备,应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受理、处理;若手续不完备,应一次性告知来访人全部办理要求和所需的文书材料;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负责介绍到相关部门,直接落实具体接待人员。

第五条 遇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不在或有事外出时,首问责任人要负责接待,记录办理事项和要求,并尽快联系具体承办人员,确定办理时间,办理要求和联络方式。

第六条 相关部门对首问责任人转办的事项,必须及时认真办理,不得推诿、拖延;首问责任人对转办的事情仍需进行督办,直到事情办理结束。

第三章 实行限时办结体系制

第七条 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坚决做到能办的事马上办,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办理业务时坚持使用文明用语和肢体礼仪开展“微笑服务”,杜绝服务忌语。

(一)工作人员在办理具体业务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办理事项的来访,必须热情接待,能当场答复办结的,应当场办结;当场不能办结的,应告知办结时间。

(三)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急事急办。确因特殊情况需延长办理的,应事先告知服务对象。

第四章 构建“五位一体”便民服务

第八条 “服务站”: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交通标志、标线清晰、准确、易于识别;保证高速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在收费站、服务区为群众提供服务导向图、旅游导向卡、宣传资料、医药箱、热水器、意见箱、洗手台、灭火器、工具箱以及针线包和地图等便民设施;在司乘人员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司乘人员推车、修车、灭火、装卸货,做好车辆管控疏导;收费站、服务区保持车辆畅通。

第九条 “信息站”:通过显示屏、广播等手段建立交警、路政、养护信息网,收费站、服务区设立便民服务台免费提供路况、气象、违章、交通路线、旅游景点等信息服务。

第十条 “资讯站”:为司乘提供业务、资讯、投诉等资讯台。

第十一条 “救助站”:建立常态化救助和应急救助机制,在雨雪雾天气道路封闭或车辆分流导致车辆滞留在收费站、服务区时提供帮助,在车辆故障时为其联系牵引车,在司乘人员突发疾病时提供急救援助。

第十二条 “执法站”:结合高速公路工作实际,在收费站等设置配套设施,为高速交警、路政提供违章处理、事故处置、路产路权维护等现场工作区,也可提供预约办理渠道,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章 加强内外监督

第十三条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严格实行阳光作业,执法公示、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不能公开的事项外,办事程序、许可条件、处理结果等事项全面公开。

第十四条 聘请行风监督员,公示各单位依法维护路产路权、行政效能建设和纠风治乱监督电话。

第十五条 在基层站队区建立“回音壁”等投诉专栏,及时处理并认真解答各类投诉。

第六章 附则

服务明星评选制度 篇10

为建设一流服务窗口,经研究决定:从即日起,组织评选每季服务明星活动。目的:以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要求各厅认真落实,评选出全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作为本厅本季的服务明星。

一、评选标准

1、热爱集体,自觉维护公司和营业部的荣誉、形象和利益。

2、服从上级指挥调度,团结同志,具有奉献精神,乐于助人。

3、遵守劳动纪律、服务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严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错误行为。

4、遵守《中心营业部员工守则》,服务言行要严格规范。

5、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熟悉业务流程,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业务受理,在营业部业务考试中名列前茅。

6、规范服务,坚持使用“四声服务”用语,坚持“首问责任制”,热情接

每一位客户,受到客户和服务督查组的认可。

7、遵章守纪,无任何违规现象。

二、最佳营业员评选办法

1、评选依据分客户评价、不定期现场考察、个人业务量收三个方面。

2、客户评价由班组随机对营业员的服务进行调查,由客户按部门统一印制的评价内容进行打分,每人每月抽查10份。

3、营业厅组织专人对营业员的服务进行不定期现场观察,并进行考评打分。

4、每月26日前将营业员的量收报营业厅经理。

5、凡发现个人在评选中弄虚作假的,个人取消半年内评选资格,厅长扣罚奖金100元。

6、对业务差错,每有一例取消当期参选资格。

7、评选工作由中心营业部经理参考营业厅经理意见,进行最后确定。

8、被评选为本季的服务明星,要进行挂牌服务,接受客户的监督,如当月发现有不符合上述条件,立即摘牌并取消三个月参选资格。

9、本月被评选的服务明星,中心统一通报并奖励100元。

服务公示制度 篇11

关键词:高校;有偿服务财会制度;无形资产;有形资产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6-0082-04

高校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结合社会的需要,通过为社会提供合理合法的有偿服务取得盈利,为高校教学提供资金,既利用了高校现有资源,又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不失为一种筹措学校事业资金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减轻了学校的经济负担,改善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了办学活力,同时可以改善和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稳定教职工队伍,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一、高校社会有偿服务的主要途径

(一)校内办班

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为了自身的发展和需要,对人才的学历、技能、文化、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许多人为了找到更好的单位或者更好地适应单位的要求,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和学历提高班。而高校院系利用学校的设备、教室、师资和声誉在校内举办各类学习班、辅导班、进修班等,为广大求学者提供知识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内办班生源充足,收费较高,经济效益好,是目前高校创收的一种主要途径。

(二)校外联合办班

高校院系利用学校师资、声誉,与能提供场地、设备、教室的校外单位联合办学,利益分成。一部分求学者由于工作时间或路途较远等原因不方便到学校学习,因此高校院系就在求学者当地与提供场地、设备、教室的校外单位联合办班,通过提供知识和技能服务而创收,这种创收途径不需要消耗学校自身的物质资源,是直接体现知识价值的一种创收途径。

(三)对外技术服务和专利转让

高校院系利用学校师资,对外提供技术服务进行创收,如提供监理、项目咨询、建立大型考试题库、设备检测等,也可以利用人才优势联合开发科研项目或进行专利转让,这种创收是把高校高端人才或研发成果直接推向市场的一种途径。

(四)利用、出租、开放有形资产和场馆

高校院系、处室、中心、所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形资产或提高资产利用率进行创收。如学校的临街门面房及房顶广告位的出租,团委、学生处利用学生活动中心举办舞会或放映录像,保卫处利用学校进出车辆收取出入费,体育部开放健身房、游泳馆、体育馆,信息学院在课余时间利用对机房实行上机收费,有复印机的院系处室中心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前提下对外承接复印业务等。这些创收提高了有形资产的利用率。

二、高校社会有偿服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中内部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高校财务制度规定,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要进行经营收支结余(内部成本)核算,应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非独立核算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是高校经济活动整体组成部分,无法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并按比例分摊,也就无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在无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成本核算”,其支出及结余就是不真实、不客观、不准确、不完整的会计信息。

1.服务耗用学校资源的成本准确分摊进入有偿服务成本问题。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在以本职工作为主的前提下开展有偿服务,其设施材料等资源既用于教学及辅助服务,又用于开展对外有偿服务,增加了学校与此相关的各项经费支出,如游泳池、体育馆等在业余时间对外开放,增加了学校水电费、物业管理费、设备材料购置费、维修费、公共管理等经费的支出,同时加速了设备器材的磨损,降低了其使用寿命。而这些成本费用大部分已在相关部门的预算经费及学校的公共预算经费中支出,只在收入范围内列支有偿服务项目特需试剂等费用。成本核算的前提是收入与支出配比,采用项目管理法对有偿服务进行内部成本核算,在有偿服务占用学校资源或成本费用混入教育事业支出的情况下,很难将有偿服务耗用学校资源的成本准确分摊进入有偿服务成本。[1]

2.有偿服务的分配问题。利用学校资源进行有偿服务活动,如学校兴建的大型豪华室内体育馆的利用率不高,根据社会需要,业余时间对外开放,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学校的收入。在如何进行收入分配的问题上,如果开展有偿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其所有的收入应列入学校综合财务预算,即收入归学校所有;如果开展有偿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服务部门职工的收入,一来对全体职工不公平,二来不符合高校财务制度的要求。如果由于非独立核算有偿服务项目无法进行成本核算,而将收入大部分归入部门的小金库,则学校不但无法从对社会有偿服务活动中增加经济收益,反而增加支出,加重了学校的财务压力。

(二)服务时或有事项可能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问题

学校以教学为主,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开展有偿服务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隐患。各种或有事项可能导致学校在有偿服务活动中得不偿失,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

1.有偿服务活动违法违纪或有事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学校作为法人单位负有相关业务活动的全部管理责任,必须保证学校的有偿服务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如果开展有偿服务活动的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弄虚作假、在与协作单位合作中违法违纪,将给学校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加重学校财务负担。

2.有偿服务中的安全风险隐患或有事项将加重学校财务危机。在有偿服务过程中,由于服务不周到、安全措施落实不力或安全警示不到位等原因,使消费者在接受有偿服务的过程中受伤致残、致死或发生其他事故,导致学校诉讼费、巨额赔偿等损失,将加重学校财务危机。

(三)有偿服务中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

1.有偿服务中无形资产的保持与维护。无形资产既然已成为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学校就有必要去很好地珍惜和维护它。首先,学校应用好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无形资产不受侵害。其次,学校应保护无形资产的质量和服务质量。学校的品牌、技术、管理诀窍、计算机软件、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参与利润分配。因此,学校应开发和创造高质量的无形资产,增强其无形资产的竞争力,防止竞争对手模仿,巩固已取得的优势地位。第三,学校应不断创新,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学校应及时掌握消费者习惯、偏好的变化,在保护无形资产内在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以使学校生产经营与消费者的需要保持同步。

2.有偿服务中无形资产的拓展和创新。创新是无形资产续存的生命力所在,企业应更新观念,对无形资产的创新活力给予充分保障,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到学校无形资产的创新活动中。

3.有偿服务中无形资产的转化与增值。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的过程,即是无形资产增值的过程。要使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健全无形资产到有形资产转化机制,二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转化动力。

4.有偿服务中无形资产的扩散与传播。学校无形资产的扩散与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向消费者有效输送某种理念,传播与学校产品、管理、形象有关的知识,或者利用公关手段实现无形资产能量的扩散,在扩散和传播过程中,学校形象是无形资产最重要的内容,品牌是学校无形资产最直接的体现,互联网是无形资产扩散与传播最有效的途径。

三、高校社会有偿服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在管理体制上,统分关系处理不当

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的高校中,许多高校在实行分级管理过程中没有把握统与分之间的平衡点,要么统得过死,部门的教职工积极性不高,对事业发展及学校的财务状况漠不关心;要么财权过于分散,校级财务难以统筹调度和安排学校资金,难以对各部门的财务工作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影响了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预算管理不完善,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高校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多数是根据各院系的师生人数、教学工作量等情况确定经费预算,这样,预算制定的依据和标准不科学、不明确。在预算的执行上,只进行总量控制;在预算的考核上,未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机制,容易造成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得力的情况。

(三)财务会计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

高校财务分析工作是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项工作在高校中并没有很好地进行。高校财务会计仍然是“报账型”会计模式,习惯于算账、报账。对内对外提供有关的基本信息,仅限于历史数据和解释,未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资金效益考核。[2]

(四)内部监督不得力,审计效果不理想

虽然各高校都已实行领导离任审计,而实际离任审计时,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问题复杂,审计工作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离任审计往往只审查领导干部任期内有无重大违反财经制度问题,而一般高校又忽略抽查审计,因此,经常出现“大问题没有,小问题不断”的情况。

四、高校社会有偿服务财务管理制度的构想

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高校开展社会有偿服务是为满足筹集学校资金的需要,通过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取得的收入,其所有权归学校,而不归有偿服务部门或个人,所有的费用和责任也由学校承担。因此,学校要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重新构建财务管理制度。

(一)规范社会有偿服务的渠道,建立科学的有偿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高校财务部门要明确有偿服务的渠道,严格区分有偿服务和乱收费现象,坚决制止和纠正乱收费行为,并对有偿服务加大监管力度,对违规违纪部门及其责任人视情节轻重依法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严格对社会有偿服务项目的立项程序。项目的申请者必须提供详细的资料,从业务流程、业务量市场调查和预测到成本费用的测算、收费标准的拟定及年收入预测等可行性分析材料都应该健全。学校应对有偿服务项目是否能增加学校财力进行可行性论证。[3]有偿服务项目的立项必须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将有偿服务收入与增加相关部门的经费指标挂钩。对于未经审批私自开展有偿服务活动,应视情节轻重按规定对部门负责人给予行政及经济处罚。

(二)加强成本核算,避免学校资产流失

成本核算时要考虑占用学校资源的费用,服务收费不得低于学校付出的全部成本,要讲究经济效益,盈利是负数的项目不能立项,不能办理。在服务活动中被占用的教室、实验室、设备等各种资源要得到应有的补偿或更新,从而避免学校资产的流失。同时应建立对外有偿服务风险责任管理制度,将有偿服务作为校内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遵纪守法、安全保障责任目标的组成内容进行管理。学校开展有偿服务项目不得影响正常的教学及公共事务,坚持谨慎性原则,进行科学管理。有偿服务部门必须统一使用学校财务部门的收据,不得私自印制或外购收费票据。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

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是激发各部门对有偿服务工作积极性的有力保证,依据什么原则,按照什么比例提成,这是分配方案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要除去成本费后的收入分配,既不是谁有资源谁服务,收入独享,也不能平均分配,而必须是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进行分配,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充分调动校内各部门的有偿服务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公平的环境下大力推动学校向市场迈进,为学校创造更多的财富。[4]其次,提成比例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有偿服务部门和相关部门在整个有偿服务过程中的劳动量和实际贡献的大小来确定,以便调动校内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四)加强对分配后的有偿服务收入使用的监督

对有偿服务的一切费用支出必须按照财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不论有偿服务的成本是部分占用学校资源,还是全部占用学校资源,均应将各项费用与学校相关预算捆在一起,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将有偿服务成本控制目标和管理责任落到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制约,控制和节约有偿服务支出。由于有偿服务收入预算具有不确定性,不能根据有偿服务收入预算安排支出预算,在具体核算上应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同时,根据成本支出预算及“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增加支出预算。根据有偿服务项目确定相关的材料费、设备购置费、水电费等支出预算指标,其中,材料等物化成本的经费指标应占较大比例。

参考文献:

[1]严向军.高等学校财会工作创新之我见[J].教育财会研究,2001(4):27-29.

[2]杨鸿燕.试论当代高校财务管理理念及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69-97.

[3]夏庆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财会制度创新[J].财会通讯,2006(6-7):33-34.

上一篇:的销售转正自我鉴定下一篇:英文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