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赏析论文(精选8篇)
论 文
题目: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柴可夫斯基
《天鹅湖》的创作背景学号: 20110304310016姓名: 年级: 2011级学院: 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2年11月28日专业: 植物保护(农药方向)一班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创作背景摘要:《天鹅湖》的音乐象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每一场音乐乐都极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划,具有深刻的交响性。这些充满诗情画意和戏剧力量,并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的舞剧音乐,是作者对芭蕾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其中许多音乐都是流芳百世佳作。
关键词:背景、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一、舞剧 《天鹅湖》:作者简介 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学习钢琴。
1858年离开学校然后进入司法部做部长秘书,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团。后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1859年毕业于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
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
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
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议之后,便写了有名的管弦乐序曲《罗蜜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但于此后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越来越偏向西欧风,而逐渐与强调民族素材及风格的国民乐派渐行渐远。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而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危机期间,他大病一场,幸亏梅克夫人每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6000卢布(直至1890年),使他在1878年辞去教职后得以生活无虞。
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
1888年沙皇亚力山大三世授予他年俸。柴可夫斯基多次出访外国,使他名闻遐迩,圈内外人士都知道他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和作曲家。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当年的5月5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开幕仪式中指挥纽约音乐协会交响乐团演出。美国一行中,他也演出著名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小乐曲。这首堪称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
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的家中。有些音乐学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认为,柴可夫斯基对
2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常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连,此种突兀插入的乐段,一般认为是俄罗斯东正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
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893年11月6日感染了霍乱在圣彼得堡逝世。
二、舞剧《天鹅湖》:时代背景:
1、家庭背景: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 Votkinsk 一个贵族家庭,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他的父亲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母亲是父亲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罗斯人,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
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危机期间,他大病一场,幸亏梅克夫人每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6000卢布(直至1890年),使他在1878年辞去教职后得以生活无虞。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梅克夫人的丈夫给她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她本人酷爱音乐,喜欢弹钢琴。在一次听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乐曲之后,她不禁心醉神迷,对作曲家本人也心驰神往。但他俩却约定“永不见面”,而且确实从未违反。不过,梅克夫人每年提供的那笔钱对柴可夫斯基意义重大,使可以不必为生活担心操劳而专心至志地从事音乐创作。
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梅克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
2、创作背景:
1871年夏天,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去乌克兰卡明加渡假,拜访了居住在那里的妹妹。做为舅舅,他根据德国作家莫采伊斯的妖精故事《天鹅池》,为可爱的外甥们谱写了一部家庭用的独幕芭蕾曲。1875年8月,莫斯科帝国剧院总裁格里
3采尔与剧作家皮盖切夫合作编写了大型舞剧《天鹅湖》的台本,并以八百卢布的报酬委托柴可夫斯基为之作曲。早就希望能在舞剧领域里进行尝试的柴可夫斯基,就以四年前所写的这部短篇芭蕾音乐为基础,又融合进1869年所创作的歌剧《女水神》的音乐,于次年4月完成了全部谱曲工作,全剧共分四幕二十九曲。不久,《天鹅湖》由德国人列津格尔编导,在莫斯科正式公演,略波夫担任乐队指挥。遗憾的是他们对于柴可夫斯基的创新感到无所适从,在演出中不按原谱,任意加进普尼等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特别是因为编导的平庸,竟然给扮演天鹅的女演员双臂绑上细木棍,让他们仿效飞禽翅膀,终于导致首演的全面失败,只演了几场就中止了。性格内向的柴可夫斯基,把演出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的音乐,一直打算重新修改《天鹅湖》音乐,但未及动手就与世知辞了。
1894年,彼德堡马林斯基剧院首席编导马留斯•彼季帕在其助手列弗•伊万诺夫的协同下,为柴可夫斯基逝世一周年举行纪念公演时,首先把《天鹅湖》二幕重新搬上了舞台。然后又由彼季帕编导一、三幕,伊万诺夫编导二、四幕,于1895年1月27日在彼德堡上演全剧。他们在指挥德里果的协助下,对舞剧谱进行了必要的增删和次序上的调整。在编舞上进行了种种革新,为突出奥杰塔与奥吉丽雅善与恶的鲜明对比,赋予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节奏。当时担任女主角的演员皮埃丽娜•莱格那妮,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完备的技巧创造性的体现了编导的意图,据说在第三幕里天鹅独舞中,一口气做了三十二个Fouette(单腿旋转),首次完成了这一芭蕾舞演员的绝技。《天鹅湖》的重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达到了古典浪漫主义舞剧的光辉顶点。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芭蕾艺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天鹅湖》已成为各国芭蕾舞团演出最多的古典芭蕾舞剧,并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中国现有的五个专业芭蕾舞团都将《天鹅湖》作为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成为中国人民最熟知的、也是最喜爱的芭蕾舞剧。芭蕾舞爱好者大多数都是从《天鹅湖》开始感受芭蕾的魅力的舞剧《天鹅湖》。
三、舞剧《天鹅湖》:剧情梗概:
第一幕,城堡的庭院
老国王去世,齐格弗里德王子不久即要继承王位,因此必须要举行大婚。王子深恐失去自由,更不愿娶一位不为自己所爱的人为妻。在王子21岁生日之际,他和朋友们在城堡的庭院中聚会,王子得到了一张弩。王子的仆人班诺安排了宴会想尽力让王子快乐,不料王后突然驾到,她对这种大肆喧闹的宴会大为吃惊,提醒王子王宫还处于国丧期,不日就要迎娶新娘。王后说完离去,留下了沮丧的齐格弗里德。班诺让两名交际花跳舞去取悦王子,乐起舞兴时,班诺也热情地起舞向未来的国王祝酒。舞终人散,一行天鹅结对从王子的头顶飞过,班诺建议王子试试新弩。他们朝天鹅飞去的方向猎捕追去。
第二幕,月光下的湖畔
齐格弗里德和班诺来到了湖边,王子遣班诺去寻找天鹅。独自留下的他引起了恶魔罗斯巴特的注意。突然一只天鹅靠近,齐格弗里德惊奇地看到一只端庄高贵的天鹅慢慢变成了娇美的婷婷少女。美丽的少女向英俊的王子讲述了自己悲惨的身世。原来,她是一位名叫奥杰塔的公主,可恶的魔王将她和伙伴变成了天鹅,只有在深夜才能恢复人形。惟有坚贞的爱情才能破除邪恶的魔法。王子坚信公主就是他朝思暮想的心上人。魔王在一边偷听被发现,齐格弗里德欲射杀他,奥杰
4塔向王子求情不要杀死魔王,否则符咒将永不能破除。奥杰塔警告王子如果他违背了爱的誓言,她将会永远做一只天鹅。黎明破晓,王子发誓要将她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发誓对这永恒的爱永远真心。奥杰塔和她的同伴变回天鹅回到了湖里。
第三幕,城堡内的舞厅
各国佳丽云集,齐格弗里德王子必须从三位公主中挑选出一位未婚妻。她们为王子献舞以讨欢心,可是他的思绪不在她们身上,拒绝做出选择。响亮的号声响起,宣告来了两位没有受到邀请的客人。他们是恶魔罗斯巴特伪装的使臣和他的女儿奥吉莉娅。罗斯巴特把奥吉莉娅变成和奥杰塔相似的样子,王子被貌似奥杰塔的不知身份的来访者迷住了,他深信舞池中的就是他那位天鹅公主。
正当王子和奥吉莉娅共舞时,奥杰塔在窗口出现,她祈求王子记起对她的誓言,但此时的王子已被魔王的符咒迷惑分神。王子在魔王的要求下举手对奥吉莉娅许下爱的誓言——魔王的阴谋得逞了,奥杰塔绝望地呼喊离去。顿时电闪雷鸣,舞厅里一片混乱不堪,王子绝望地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他已对别人再次承诺了爱的誓言。受到欺骗的王子冲出去寻找真正的奥杰塔。
第四幕,湖畔
伤心的公主回到天鹅湖畔伤心欲绝。魔王则制造了一场暴风雪阻止王子前去寻找奥杰塔。齐格弗里德最终找到了奥杰塔,并得到了公主的原谅。然而,天快亮了,王子和公主就要天各一方,再也不会有破解符咒的可能。奥杰塔和王子决定不能同生,但求同死。魔王现出了狰狞的面目,将公主和姑娘们变成了天鹅漂流在湖面上。悲愤的王子和公主跃入天鹅湖中,顿时,魔王的魔力消失了——正义战胜了邪恶,坚贞的爱情战胜了万恶的妖魔,魔王也最终死去。天亮了,王子和公主在另一个世界相依相偎,沐浴在旭日的霞光中。
第九交响曲末乐章合唱部分是引用了德国人诗人席勒的《欢乐颂》。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在波恩就曾想过为《欢乐颂》的8节诗全部谱曲。他在1789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起过稿。贝多芬在1795年用德国诗人毕尔格的诗作曲的歌曲《同情互爱》,其曲调与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欢乐颂》主题骨架上有近似之处,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
四、总结:
特定
五、上课心得:
早就听说这门课了,这个学期很荣幸能够选上这门课,经过了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很多。首先就是老师幽默的上课方式给了我很多快乐,这是其他很多老师不具有的上课风格,其他老师上课死气沉沉的。接着就是我学到了一些
5关于欧洲经典音乐的知识,了解了欧洲音乐的发展历程,各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再者就是欣赏了很多欧洲著名的经典音乐,要是没有上课也不可能特意去听这些歌曲,慢慢的发现经典音乐能够净化心灵,让自己的心跟着音乐转动,心灵就能够得到升华。音乐净化心灵,在闲暇之时听听音乐而不是在电脑屏幕前玩游戏,于是在我的大学生活里又多了一件有趣的事。最后感谢老师给我们传授了那么多的知识,老师的幽默感、责任感是现在很多老师不具有的上课品质。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柴可夫斯基简介。
②:百度百科——舞剧《天鹅湖》 内容梗概。
高校音乐鉴赏课作为促进学生审美情操发展的重要课程, 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课程制定, 保证能够在音乐鉴赏课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欣赏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欧洲音乐作品作为一门涉及历史、人文、音乐史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 其综合性和历史性令其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欧洲音乐文化的巨大变革与发展。设定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鉴赏课的内容, 对于学生学习性、理解性和综合性的考察, 对于其自我独立思考和音乐知识分析整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欧洲音乐发展中, 从中世纪开始, 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 都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不同音乐风格。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 都需要学生需要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聆听经典的音乐作品, 充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这样才能够保证以高校的音乐赏析课为基础, 在未来进一步深度探索欧洲音乐作品。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对美育教育的作用
据上述, 当前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利用欧洲音乐作品来进行典型内容分析鉴赏必不可少, 除了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之外, 对于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育教学也非常重要。
从美育教育的角度来说, 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内容, 其教学需要充分对音乐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辨析和探索, 利用音乐分析、音乐聆听、音乐欣赏等多种方式来塑造自我健全的音乐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之中, 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之中, 对于其未来的心理构建、趣味人生和创造力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现代化的音乐赏析课程中, 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例来进行学生的美育教育, 可以充分保证美育教学以经典文化音乐作品为例进行教育的实质化转变, 以提升学生的现代美育特点为核心, 充分保证欧洲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自我音乐审美和理论起到提升作用。
在相关的欧洲音乐作品赏析课中, 为了充分提升学生对于美学观念的认知, 教师可以从著名的欧洲音乐家入手, 根据当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引导学生聆听其一生中不同年龄层次所创作出来的不同作品, 无论是曲式结构、创造手法还是作品内容, 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音乐家自我对于审美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提升。这样的音乐赏析方式是对于学生的不同审美内涵的考验和探索, 保证了其利用对比法、 聆听法、参与法等多种音乐赏析方法进行探索之后能够深刻理解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美学特征。
对于高校来说, 其开设音乐赏析课, 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和了解中充分扩展自我音乐知识领域, 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这样自我音乐素养和道德素养也就能够随之提升。一般来说, 鉴赏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才是美育教学的美学观念传递的核心保障。所以在进行欧洲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中, 先从理论基础上向学生传递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 再通过实际的聆听和鉴赏课来塑造音乐形象。这样的结合方式不仅能够坚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还能够以美育教育为核心来提升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保证在实践和创新探索中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 能够激发起学生性格中积极、乐观的特点, 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总结
对于高校来说, 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吸取知识和文化内涵, 以此来提升和丰富自我思想和内涵。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音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 在时代的变迁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特征, 设定其为基本的鉴赏内容, 就是对学生美育能力的锻炼和自我创造力的丰富, 这样的鉴赏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定, 保证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经典内涵能够充分影响学生对于美学的认知和对于自我审美能力的构建。总体来说, 音乐鉴赏课中对于学生美育教育的方式和材料选择是决定其教育效果的基础, 音乐未来的教育改革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充分保证教育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摘要:音乐鉴赏课作为音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知识素养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主要的音乐赏析分析对象, 从高校音乐鉴赏课开展的角度重点分析欧洲音乐作品对于学生美育教育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高校,音乐鉴赏课,美育,欧洲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 2005 (04) .
[2]林彦君.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素质教育[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5) .
《室内乐》里有的戏剧化功能的、有叙述者的和男女主人公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的戏剧化功能皆是低层次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声音未能戏剧性地展示出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要展示矛盾冲突的先决条件必须先把矛盾显示出来。因此,作者在第十七首诗里设法借男主人公之口来传达出女主人公的内心声音,在第十四首、十六、十九、二十二、二十三等首诗里表现得十分明显。所谓直抒胸怀的依据的是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称呼。与这类称呼相配合的是“我们”这样的指示代词,没有像“他”这样的词出现。作者通过这些称呼词的运用来保持与其心上人的近距离,故在这些诗里,我们听到的多是他们的绵绵情话、男欢女爱。在第九首、第十三首里,我们听到了男主人公第二层面的声音,它直接向风述说对女主人公始终不渝的情怀。在第二十四首、二十七首、三十首和三十六首里,我们听见男主人公第三层面的声音,他向我们展现的是男主人公激烈的内心冲突。男主人公言辞犀利,直刺女主人公温柔之下的恶毒爱里所掺的虚假.第十一首诗里就是男主人公的声音与叙述者的声音的融合。在上节诗里是男主人公直接对心上人述说爱神即将来临,告别少女的日子就要到了。在下節诗里则是叙述者提醒女主人公如何来判断爱神已到来,“当你在小天使的号角里/听见他的名字时”。第十七首诗是男主人公的声音与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声音的融合。第十八首诗是男主人公的声音和隐蔽掩盖起来的男主人公两个层面的声音和融合。
作者并不是一味地使用其中任何一种声音,既便在一首诗里,他也尽量用两种声音,甚至两种以上的声音。因此,声音的融合在这里是指在一首诗里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或者是指某种声音在两个层面上的融合.“一个声音喊着‘睡吧’,回响在我心中。”这回响在他心中的声音该是他心上人的声音吧?第二节里是寒冬的声音“别再睡了!”屋外的寒冬何尝不是男主人公内心的“寒冬 ”?寒冬的声音,以及男主人公内心的声音可谓混为一体,我们哪能分辨的清?第三节里“我的吻现在会给你的心/和平安宁”当是女主人公的声音,这几乎是几重声音的奏鸣曲。
经过十六周的学习,老师悉心讲授了关于欧洲钢琴音乐史的发展,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一直到民族乐派和印象乐派,每一次上课,我都受益匪浅下面是我本学期的心得体会。
对于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在节奏上生动活跃,力度对比鲜明,风格高雅讲究,色彩华丽鲜明,一半都在教堂演奏,带有比较强的宗教色彩。管风琴,古钢琴等的使用让声音宏达而又庄重。德国人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赋格曲—这种复调音乐形式,在巴赫的手里发挥到完美的境地。毫无疑问,在巴赫的推动下,钢琴音乐有了最初的启蒙。
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由教堂走向民众,作品也有了新的形式,主调音乐占据了绝对优势。乐曲的发展也更加注重逻辑。风格明朗乐观。其中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钢琴音乐在浪漫主义时进入了鼎盛时期。很多钢琴家创作的作品,形成了“百家争鸣”式的局面,德国的韦伯,门德尔松和舒曼,华沙的肖邦,奥地利的舒伯特等都在钢琴艺术的创作中,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抒情的《夜曲》,舒缓的《威尼斯船歌》,充满想象力的《邀舞曲》„„无一不是经典之作。其中我个人比较喜欢《威尼斯船歌》,清新自然的音乐,思想随着音符游走,情感细腻,真挚。
随着时间进入十九世纪中叶,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产生了,钢琴家们采用本国先进的音乐素材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格里格的《婚礼日》,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福莱的《浪漫曲》„„每一首都带有浓厚的风土人情,这种风格在北欧地区比较盛行,风格典雅,手法简单,丰富了欧洲的音乐文化。
等进入了印象主义时期,音乐抽象和超越现实的色彩愈加鲜明,音乐的感受体现在感官印象上,其中德彪西《月光》,《大海》;拉威尔的《波列罗》,《镜子》是其中的代表作。
教学内容:
欣赏《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阿尔卑斯牧场》、《丰收之歌》、《玛莱卡莱》、《弗拉门戈舞曲》、《玛组卡》、《霍拉舞曲》、《苏格兰风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乌克兰民歌《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瑞士民歌《阿尔卑斯牧场》、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意大利民歌《玛莱卡莱》、与西班牙《弗拉门戈舞曲》以及苏格兰风笛曲,体味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意蕴与不同的风土人情,培养青少年对不同文化尊重和热爱的品格。
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演唱上一节课《乡村花园》,吧学生带回欧洲音乐的氛围中来,从主动演唱到主动聆听,进入到较深层次的感受音乐。
2、听赏歌曲《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
3、《阿尔卑斯牧场》。
(1)用提问与讲解了解瑞士民族音乐以及阿尔卑斯风土人情。
(2)分析《阿尔卑斯牧场》的调式、调性、基本结构。
(3)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这首民歌的基本情绪。
4、《玛莱卡莱》
(1)欣赏当代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这首意大利民歌的音像带(比如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录像带或录音带),让同学们谈谈听后感。
(2)讲述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文风景的小资料(图片)。
(3)分析这首歌曲的旋律变化与歌词情绪变化的内在联系。
(4)结合欣赏作曲家托斯蒂的其他一、二首精美的意大利民歌,如《悲叹小夜曲》、《夏夜的月亮》等。
5、弗拉门歌舞
(1)欣赏一般弗拉门戈舞曲后观赏舞蹈图片(或教学幻灯片)。
(2)讲述弗拉门戈音乐舞蹈的几种类型。
6、妈祖卡
(1)欣赏肖邦的钢琴曲――玛祖卡。
(2)介绍著民音乐家波兰“钢琴诗人”肖邦及其作品。
(3)介绍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及舞蹈特征。
7、霍拉舞曲
(1)聆听霍拉舞曲的教学录音带。
(2)介绍罗马尼亚民间舞――霍拉,以及罗马尼亚民间音乐。
8、有关资料
(1)《玛祖卡》
玛祖卡是波兰的两种民间舞的`玛祖卡和用玛祖尔(波兰中部马佐夫舍地区的一种流利、活泼、欢快、热烈奔放的男女双人舞曲)体裁写的音乐作品流传到法国后的统称,18世纪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国。各国的宫廷舞蹈编导们根据波兰玛祖卡舞整理加工为舞会舞蹈和舞台形式,其音乐节拍为3/4,一重拍落在第1拍或第2拍为其特点,舞蹈以滑步、脚跟碰击,男舞者单腿脆地,女舞者绕行和以双人旋转等为主。著名舞剧《莱蒙达》、《天鹅湖》,歌剧《亿万苏萨宁》中都有玛祖卡。著名作曲家肖邦曾以此音乐体裁写成多部传世名作。
(2)《霍拉舞曲》
霍拉是一种罗马尼亚民间舞蹈,跳霍拉舞是罗马尼亚人在婚礼或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一种大众化娱乐形式,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现了巴尔干地区人民的开朗、欢乐、热爱自由的性格特征。
舞曲由青年男女搭肩成行开始,招着女子参加进来,然后是已婚者,最后是老人。大家联成一个圆圈,向前一步,退后一步,相左三步,向右五步,如此反复进行,是圆圈逐渐逆时针旋转;间或向中心聚拢,然后散开还原队形,参加者可达数百人;往往可持续舞蹈数小时,直到尽兴。
(3)《苏格兰风笛》
通过对音乐剧<猫>的赏析,使我对音乐剧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音乐剧,不仅仅是音乐,其还融入了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等,表演形式比较随意,多元,音乐部分通俗易懂,正是音乐剧这种表现形式和众多元素的加入深深的吸引了我。《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已经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猫》讲述了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的一次聚会,每年在这个时间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以获得新生。于是,在舞会上形形色色的猫依次登场,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儿,并获得猫儿们的推举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猫》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关系和扣人心悬的内容,但正是这份简单让人们认识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一些简单的道理。我们通过每一只猫的肢体表演,通过他们的言行,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勇敢,有的迷人,有的狡猾,有的慈祥……让观众感觉自己仿佛与猫为伍了,是在自己的的世界里扮演自己的角色。
音乐剧《猫》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音乐剧,主要在于它将经典的舞美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其次情境式舞台美术造型音乐剧《猫》整体舞台美术设计基本是追求气氛渲染,用气氛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剧情,这是《猫》剧独一无二的带给观众一种情境式的观剧体验。
在19世纪的欧洲, 获得思想解放的艺术家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使命”, 即:意识到将他们的艺术需要进行实践的自由权。那些平淡无奇和乏味的事物对他们而言是令人烦恼的, 所以, 无论任何时候, 只要有可能, 他们就会从社会的要求中退出, 为了独立地“过自己的生活”, 或者献身于他们自己的艺术中去, 不再做一个“受约的仆人”。就像约瑟夫·海顿那样:他为做一个独立的艺术家、一位精神上不受束缚的职业人而努力。无独有偶, 1858年理查得·瓦格纳很坚决地拒绝了所有提供给他的职位, 因为那与他的尊严是极为不符的。
一、音乐家的思想矛盾
贝多芬是最早专心于自己作曲事业的作曲家, 早在1801年, 这种现象就表现在了他的工作上, 他发现自己的感觉可以引导出音乐的主题, “我只和我的音乐生活在一起”。在1808年, 他总结出了:“那些真正成功的艺术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并且不会因为其他的义务或经济因素的考虑而分心。”贝多芬能够为了达到这种独立, 把那些与他观念不和的人都关在门外, 在他的生活中, 他是一个像神一样有力的艺术家。他能够得到人们的尊敬, 他对于无礼的社会不屑, 并决定性地将音乐从沙龙中解放了出来。但他以自我为中心自由并孤独地创作却无法被人们所认可。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在这种境况下贝多芬创作的力量, 而事实上所有的力量都来源于他自己。
比才曾说:贝多芬不只是一个人, 他是一个“神”。更多的普通大众分享着这个清楚地被更加美化了的观念。在这个天才的鼓舞下, 其他作曲家也开始着手使他们自己从神学绝对论中独立出来。从舒伯特在1818年所写下的话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开始放弃自己旧的创作习惯。”并且开始倾向于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冯·韦伯在1812年1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生活时常被一些不开心的和没用的事情所填满。比起那些艺术家, 他就站在那里, 像个神一样的自由。被强烈的感情所填满, 并且坚定于他的艺术。他从来没有停下过他的脚步。当这所有的梦想和力量都消失掉, 他会发现他也是这个肤浅、普通的世界中的一员。”
对于作曲家的感觉和态度是在社会的捆绑和束缚之上的说法是有可能被学识深奥的音乐家所忽略的一个危机。由于这些艺术家们仅仅只对自己负责任而导致他们在精神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为此, 他们不得不为所缺失的不多的社会责任感而付出代价。他们遭受着苦难和实际存在着的令人难以忍受的孤单。如伯辽兹被公开地贬低为“没教养的人”、“强盗”等, 结果“遭受到”少有的害怕、空虚和犹豫。
抛开这些与世隔绝的例子不谈, 完全从19世纪的世界中孤立出来的例子还是较少的。作曲家变得自我矛盾起来。一方面, 他们希望将来独立地创作。另一方面, 为给自己一些安全感, 他们的作品又像商品一样被卖掉, 因此又依赖社会。但是, 在他们存在的每一天, 也会需要帮助。在某些地方, 作曲家们还是享受着保护政策带给他们的丰富的回报。
二、音乐家与社会义务
在浪漫主义时代, 普通的音乐受到轻视, 没有哪个音乐家会完全忽视消费者, 忽视某些特定的场合所需要的音乐要求, 很多音乐家被迫过着一种两面的生活。迫于经济压力, 作曲家屈从于大众的品味, 甚至投其所好进行创作。但事实上, 这种迎合所谓的“上流社会”的娱乐需求的行为使他们像奴隶。不可避免地依赖于现实社会和不断增长的自我解放意识间的分裂, 让很多作曲家深受打击。
事实上, 在19世纪, 音乐家们可以自由地寻找和选择他们自己对社会的义务, 并且以事物的优点为标准考虑每一件事。另外, 排除在服务之外的音乐家和某时期疏远的、孤独生活的音乐家通常不能在这样的分界线状况下寻找他们的方式。他们倾向于依靠他们的追随者们的鼓励, 以及他们的理解和耐心, 甚至通过有益的音乐会实现慈善动机发出他们对社会职责意识的声明。在1777年早期, 约翰·弗里德里希·赖夏特和基督徒舒巴特·弗里德里希·丹尼尔就通过“科学和艺术”证明他们“对祖国的用处”。
所有艺术的最高目标是什么?———为了人类, 不是为了个人, 而是为了全民族。这样在音乐中的人道主义动机以许多的方式付诸实践当中。有关于整体民众健康工作的承诺, 也有社会或者爱国运动的支持和多层次艺术作品的创作, 这些音乐作品引起了群众的兴趣, 因为它们是大众熟悉的, 例如民歌素材的发展。
另一方面, 生活在共和国社会下的作曲家被要求通过大众歌曲唤醒对革命理想的支持, 而不是去满足统治阶级休闲生活的渴望。这样一种具有功能性目标的艺术受到不受压制者的积极支持。1830年柏辽兹在他供独唱者、合唱团和管弦乐队演奏的马赛曲 (Marseillaise) 的编写中实现了这种音乐理想。他将这部音乐作品献给“所有拥有声音、心灵和鲜血的人们”。这里“所有的人们”不仅仅涉及上层和中层阶级, 还涉及所谓的第四阶层, 这个事实通过柏辽兹在1846年创作的有男高音、合唱团、管弦乐队的《铁路之歌》中加以证明。这首歌献给“和平的士兵”, 指的是巴黎附近的铁路建设工人们。
三、音乐家自身民族意识的发展
毋庸置疑, 一旦艺术家将其思想转变到其他理想上———被圈入到政治喧闹中去, 就不能再创作出任何具备真正艺术价值的作品来。因为所有的创作力、创作旺盛力都要求彻底、专一的奉献。音乐家把自己当成是国家发动的人民运动的公仆, 他们努力让自己去代表民族的声音。像斯美塔纳这样的作曲家随着在传统古典语言之上的民族语言的不断上升而受到关注。所以, 随着地方性的民族特色深入发展及对特殊背景的描述, 一种现实主义变得明显起来。有许多和中等阶级对进步的渴望而紧密联系的民族歌剧、狂想曲、混和曲或交响诗, 还有程式化的舞蹈和歌曲被创作出来, 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18世纪, 音乐家要培养其音乐的民族因素———作曲家通过导致民族自豪感的统一和复苏的观念受到激发。很多作曲家, 他们都希望通过这样调和的友好姿态, 使一种“富于民间灵感的、社会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发展, 使这种艺术形式可以满足社会共同的期望和需求。然而很多作曲家最后是极度失望的,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所有人而是为公众音乐厅和慷慨的中产阶级作曲。此外, 他们一直试图通过努力来重现这一类群本身的存在, 尽管这一类群本身已经消失了很长时间, 并且只能通过间接的体验感受它。
自从贝多芬时代, 作曲家已经可以自由地选择是否为了他自身追求的艺术和由此承担着的没有限制的自决权的权力而活着, 不只是为他自己, 也偶尔问一问:“我能为我的同伴做什么?”
正如这首诗所说的那样:
音乐, 我赞扬你的一切,
给你以最高的评价。
在其他姐妹艺术中,
你是最自由的, 真正地自由。
给你, 我最美的评价,
———还有那些献身于你的人们。
摘要:在19世纪的欧洲, 很多的诗人、评论家和普通的大众准备给予音乐一个远远超过其他艺术的、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 投身于这种艺术中的人们, 无论是支持者、创造者还是传播者, 都获得了这种社会地位的上升, 而其中一些特别优秀的艺术家能够扮演神一样的角色。在某些社会阶层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舆论, 认为音乐艺术如此远离物质世界, 应该被从这种物质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并给予它在其独特的世界里一种不受拘束的自由。
关键词:19世纪,欧洲,音乐家,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人民出版社, 1988.10.
[2]刘志明.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台北大陆书店出版, 1981.12.
[3]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3.
[4]黄琳华, 夏滟洲.艺术概论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5.
[5]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第一版.
民乐在诺贝尔奖故乡奏响
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浙江民族乐团,第一次在白雪皑皑的北欧名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蓝色音乐大厅亮相。随着一曲欢快热烈、洋溢着浓郁昆曲韵味的《将军得胜令》奏响,中国式的喜庆音乐就在这拥有1300座的豪华音乐厅里弥漫开来。接着上演的是《江南好》《水乡小唱》《西湖梦寻》以及流传甚广的江南丝竹名曲《三六》等动听音符。也许上半场演奏的曲目显得舒缓、写意,观众还能很绅士地聆听,然而到了笛子独奏《鹧鸪飞》时,许多观众便显露出陶醉之状,特别是该曲经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演绎,尾部笛音转低八度打叠,犹如鹧鸪飞入云天渐行渐远之韵味,让在场观众得到了感官和听觉上的美妙享受,顿时掌声响成一片。
下半场极具特色的“彩蝶女乐”丝弦五重奏《跃龙》、侯彦秋双管葫芦丝独奏《田歌》和于红梅领衔取材于越剧唱腔的二胡协奏《穆桂英》等,更引起了北欧观众极大兴趣,台上台下互动渐入佳境,特别是鼓声激越、热情奔涌的《龙腾虎跃》,仿佛传递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文明古国友好、和谐、同乐的心声,当终场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奏响时,全场观众掌声如雷,经久不息,全体演奏员谢了三次幕观众还不肯离去。观众科历斯汀兴奋地说:“我听到了中国民乐的斯特劳斯!在音乐里,我们看到了明媚秀丽的水乡景色和江南少女的青春靓丽。”我惊异于异国观众对中国民乐的理解,深感音乐无国界,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不仅是斯德哥尔摩这样的大都市观众能尽情欣赏异国民乐,就连瑞典偏僻的维拉小城,观众对东方音乐也是那么虔诚,每曲奏罢掌声四起,即便曲终人也不散,观众全体起立长时间地为浙江民乐团鼓掌。
政府公平配置文化资源
北欧寒冷的气候以及小城镇对东方文化的不熟悉,因而民乐团在韦克舍、林雪平等小城的演出,上座率不及哥德堡和斯德哥尔摩。
我不知道瑞典的经纪人为何要组织我们来这边远小城赔本演出。瑞典的资深演出经纪人布鲁斯·托姆先生说,在瑞典、挪威等国不允许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演出,加之在瑞典演出政府会出资助,而资助的前提是这个演出项目除了去大城市演出之外,还必须到边远小城镇去演,这样政府会补贴演出的一半成本。如果你只在大城市演出,这个演出就不会被批准,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公平配置文化资源,使人人公平享有文化权益。
在瑞典,不论大城市或是中小城镇,人们经常参加各类艺术欣赏活动,政府除了对演出补贴之外,也有平抑票价的措施,比如中国民乐这次演出的最高票价,不能超过320瑞典克朗,这对于最低月薪一般在2万瑞典克朗左右的当地人来说,是负担得起的。布鲁斯·托姆开心地说,我很高兴看到浙江民族乐团的演出受到北欧观众的认可和欣赏,尤其是“彩蝶女乐”组合,那是典型的东方风情加上现代气息,很能激起观众的情绪。他认为东方艺术进入西方市场,本次演出成功是个良好的开始。
音乐传统是这样铸造的
浙江民族乐团从瑞典哥德堡前往韦克舍的行车途中,笔者与奥地利电视台记者诺曼进行了交流。
诺曼是一位文艺专题片制作人,此行他一路跟随乐团,记录着浙江民族乐团在北欧掀起的热潮。我问诺曼,这么一路跟随,看了这么多场浙江民乐团的演出,你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吗?
这位来自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电视人说:中国民乐团到维也纳演出,我每次都去听,庞大的中国乐队用西方人从未见过的民族乐器奏出美妙的音乐,太迷人了!特别是听新年音乐会,那是奥地利人的习惯。
“那么你们听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和取舍吗?”我问。他笑说应该没有,只要是优美、和谐的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也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的,我们都欣赏。比如中国民族音乐,我以前不熟悉,现在有了一定了解,就很喜欢,特别是用那些本民族乐器演奏的很中国、很艺术的曲目。
诺曼告诉我,在欧洲很多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比如他的五个孩子都在学习各种乐器,开始也许需要大人强制,但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产生兴趣了。
我对西方观众的高度文明和音乐素养感到好奇,诺曼说,经过这些年的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白,人生不是只有挣钱这一件事情,脑子里应该装进更多好的东西。学习音乐可以提高素养和沟通能力,这大概也是许多人喜欢听音乐、能安静欣赏各种音乐会的原因吧。
他的话让我联想到一路来看到的欧洲所有大中小城镇,都有一流的音乐厅、完备的文化设施和收费低廉的儿童艺术教育学校,这一切的背后掩映着的,是国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和文化推广的政策导向。
My Experience of European Complex with Oriental Music
Su Weiqian
In the capacity of a journalist, I covered the European tour taken by the Zhejiang Chinese Folk Music Troupe in the spring of 2007. I saw how the European audiences were excited by the Chinese music, and how they applauded and presented flowers. The most intriguing thing for me, however, is their attitude toward culture and their endeavors toward cultural progress.
The troupe made its premier this year at the Blue Concert Hall in Stockhol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mpositions were sensational. There was a long standing ovation and three curtain calls at the end of the debut.
I was deeply impressed with the way the Sweden government distributed the musical resources evenly across the country. The troupe was arranged to stage performances in some remote cities such as Vaxjo and Linkoping. I wondered why and asked our Sweden manager. His explanation was eye-opening. He said, Sweden and Norway do not allow profit-oriented musical performances. The government subsidizes musical performances on the conditions that they are also held in remote areas. Performances for audiences in big cities will not be approv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purpose of the measure is to share cultural resources equally and fairly. The Sweden government takes measures to make sure that a ticket for our performance should be no more than 320 crowns, which was acceptable to the Sweden citizens whose lowest monthly income was 20,000 crowns. The manager commented that he was glad that the Nordic people enjoyed and appreciated the oriental music. Some Chinese musical pieces were highly appreciated for their perfect combination of oriental grace and modernity. The manager noted that this tour by Zhejiang troupe marked a good introduction of oriental arts to the West.
On our way from Goteborg to Vaxjo, I chatted with Norman, a journalist of an Australian television station. A producer of documentaries on cultural events, he followed around to document the Zhejiang Folk Music Troupe’s shows in nor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I asked Norman if he really liked Chinese music. He said that he had attended all the performances in Vienna staged by Chinese folk music orchestras. He said it was really exciting to hear an orchestra using never-seen-before musical instruments play such wonderful music. The New Year Concert, often staged by a Chinese folk orchestra now, is a must for Austrians.
I asked if Austrians had preferences for music appreciation. Smiling and shaking his head, he said no. “We enjoy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music no matter where it comes from and no matter whether it is classical or modern.?He said he had not been familiar with Chinese music before, but now he had an adequate knowledge. He had a special liking to compositions that were typical of China and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Norman told me that many Europeans receive a good music education in childhood years. His five children were learning how to play an instrument. At first the parents needed to be a little bit high handed. Now the children took interest.
I told Norman that I was highly impressed of the western audience’s civility and their passionate appreciation of music. Norman replied that more and more people now realize that making money should not be the only object of one’s life and that they want more for their lives. He said that ample exposure to music would enhance one’s life quality and improve one’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etter with other people. That is why so many people like music and like to enjoy a concert, he confirmed.
His comment reminded me of all the cities and towns I had visited on the trip. They all have first-class concert halls and complete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art education schools for children that charge only low fees. Behind the phenomenon are the government’s pro-culture policies and a complete set of mechanisms for cultural services for the public.
【欧洲音乐赏析论文】推荐阅读:
欧洲古典音乐欣赏02-01
欧洲艺术论文04-07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11-01
动漫音乐赏析论文12-13
欧洲行作文10-29
暑假欧洲之旅作文07-19
欧洲签证办理流程11-22
欧洲西部教案设计01-20
欧洲文化史02-24
欧洲签证在职证明样本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