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的教案(精选6篇)
阿 房 宫 赋
[唐]杜牧
【教学目标】
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2、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4、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赋体“铺采の摹钡奶氐悖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2、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
2、文本研习--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就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地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3、杜牧诗歌:(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三、“赋”体常识: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の模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の摹敝冈谟镅陨弦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四、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五、解题:
“阿房宫”的“呵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湎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六、自读指导: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成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
[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第三遍,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骈散兼行的和谐韵律。]
七、文本研习:
1、前两段分别从哪一方面描写阿房宫?两方面又各从哪些方面铺陈夸饰?目的是什么?从思路看,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两段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内生活两个方面。写宫殿建筑,所铺陈夸饰的一些方面,是要极力写出亡秦统治者所追求的`,是规模的宏大壮伟,楼阁廊檐的精妙密集,长桥复道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繁多美盛,而这一切,是不惜倾“六王”的财富,“四海”的人力、物力来兴建的,可见他们“纷奢”到了什么程度。写宫内生活,主要写宫人,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她们来源之众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来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这两段属于“体物”部分,是后面议论部分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为秦皇荒淫奢靡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预作铺垫,给读者以充分、具体、形象的感受。
2、以第二段为例,分析写作的特点(包括铺陈夸张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法,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语句押韵的情况),谈谈这些特点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一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3、第3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第3段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4、第3、4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5、第3、4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明确: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6、课文的末句用了四个“后人”,分别指出每个“后人”都说的是什么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1、2、4个指秦以后的人,包括唐统治者,第3个指唐以后的人。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7、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特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
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八、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九、词语整理:
(一)正音:
蜀山兀(wù) 缦(màn)回 不霁(jì)何虹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焚椒(jiāo)兰辘辘(lù)远听 杳(yǎo)不知 尽态极妍(yán)剽(piāo)掠其人 鼎铛(chēng)玉石 弃掷逦迤(lǐ yǐ)取之尽锱铢(zī 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粒直栏横槛(jiàn) 管弦呕哑(ǒu yǎ) 参差(cēn cī)
(二)一词多义:
1、“一”:(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数词)
(2)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3)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一体、整体)(整齐划一)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6)靖国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乃、竟)(一寒如此)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多么)
(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初次,才)(一见如故)
(9)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2、“爱”:(1)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爱不释手)(爱屋及乌)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怜惜)
(3)吴广素爱人(爱护、关心)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舍不得,不愿意放弃,吝惜)
3、“取”:(1)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拿来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出,提取)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攻下)(取而代之)
(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
(6)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着”)
(7)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采用,采取)
(8)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选取、选择)(以貌取人)
4、“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同姓的亲属,家族)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种类,类)
(4)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筋骨聚结之处)
(5)族疱月更刀(众,普通,一般)
(6)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家族)
5、“毕”:(1)六王毕,四海一(了结,灭亡)
(2)吾与汝毕力平险(尽)
(3)毕礼而归之(使……完毕)
(4)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完毕)
(5)众妙毕备(尽、全、都)(原形毕露)
(6)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完毕,结束)(毕其功于一役)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毕竟”,终究、到底)6、“幸”:(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某处,得到宠幸)
(2)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幸运)
(3)今事有急,故幸未告良(特地)
(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
(5)下至家人,幸皆无恙(侥幸,幸亏)7、“举”:(1)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
(2)杀人如不能举(全,尽)(举世无双)
(3)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举起)
(4)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
(5)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拉起,张起)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发动)
(7)举类迩而见义远(提出,举出)(举一反三)
(8)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推举,选拔)(举贤荐能)
(9)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拿)(举棋不定)
(10)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行动,举动)(言谈举止)
(11)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所有的)
(1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实行,推行)8、“流”:(1)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水流)
(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流动)(细水长流)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流)(源远流长)(投鞭断流)
(4)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流放)
(5)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流派,类)
(6)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液体流动)(头破血流)
(7)始有流落天涯之叹(漂泊,流浪)(颠沛流离)
(三)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
(四)古今异义词: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气温,环境气氛;今:气象情况)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聚敛的金银;今:筹划并管理)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值得怜悯)(“可爱”--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五)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
十、课外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明确:(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明确: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相关练习。
关键词:《过秦论》 《阿房宫赋》 立意
比较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的《过秦论》和杜牧(公元803年—公元852年)的《阿房宫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贾谊作《过秦论》(公元前178年),年23岁;杜牧作《阿房宫赋》(公元825年),年亦23岁。两篇文章的写作都是在皇帝即位的第二年:《过秦论》写于汉文帝二年(汉文帝在位23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6年);《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唐敬宗在位3年: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不过两者写作的动因却不一样,贾谊的《过秦论》是应文帝之诏而作,“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说:‘吾谓《过秦论》亦贾生所上之书,且为以后诸篇之纲领。何以言之?《新书》分事势、连语、杂事三类,凡属于事势者,皆为文帝陈政事,不应首篇独异。”(引自王兴国《贾谊评传》)《过秦论》是一篇以秦为喻的政论,“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二《始皇本纪赞后人所乱》中云:‘上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过秦论》)是专责始皇,而每以陈涉与六国相形,以见其不施仁义,故前之灭六国易,后之亡于陈涉亦易。”(引自王兴国《贾谊评传》)《过秦论》和同时进上的《论积贮疏》一起,构成了贾谊的治国思想,只是《论积贮疏》表达的是贾谊的经济主张,《过秦论》反映的是贾谊的政治主张。贾谊在《过秦论》中叙述了秦的盛衰历史,总结了秦的兴亡教训,结论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值得指出的是,贾谊的“仁义”观带有鲜明的“民本”色彩,贾谊从秦的强盛与灭亡中,看到了“民”在国家治乱兴衰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过秦论》之所以要引述秦的历史,是因为西汉离秦不远,贾谊作《过秦论》时,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建立才28年——汉高帝刘邦在位12年(刘邦先称汉王,前202年称帝);汉惠帝刘盈在位7年;高后吕雉在位8年;文帝在位1年。“汉人上疏多喜称引秦事,徐乐、严安之上书,刘向之谏起昌陵,皆如此”。(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引自王兴国《贾谊评传》)只不过贾谊对此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分析和总结。秦国以武力兼并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而后又以武力压迫人民,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不久灭亡。秦国能够凭借武力兼并六国,事出有因,因为相比秦国的暴虐,当时的六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秦国的战争机器比六国更加强大,更加有效,加之百姓厌战,渴望战争平息,所以战争赢面的天平最后倒向了秦国,但也因此造成了秦王朝的错觉,以为夺取天下靠武力,治理天下也可凭武力,这实在是治国思想的错误。因此贾谊的《过秦论》并非仅是总结秦兴亡的经验教训,实也是阐述他的治国思想。比较而言,处在战国时期秦国的治国思想之所以没有造成秦国的垮台,是因为当时正出于战争的状态,处于谁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局面,秦国的“霸道”策略适宜于兼并战争,一旦天下统一,秦王朝仍沿用这种战争思维,依靠残暴和血腥的镇压迫使人民就范,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李斯的《行督责书》中言:“凡贤主者,必将能拂世磨俗,而废其所恶,立其所欲,故生则有尊重之势,死则有贤明之谥也。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揜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争之辩。故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法修术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所有的贤明君主,都能拂逆世风、扭转民俗,废弃他所厌恶的,树立他所喜欢的,因此在他活着的时候才会有尊贵的威势,在他死后才会有贤明的谥号。正因为如此,贤明的君主才集权专制,使权力不落入下臣手中,然后才能斩断仁义之路,堵住游说之口,困厄烈士的死节行为,闭目塞听,任凭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在外就不致被仁义节烈之士的行为所动摇,在内也不会被劝谏争论所迷惑。所以才能特立独行,逞其为所欲为的心志,而没有人敢反抗。像这样,然后才可以说是了解了申不害、韩非的统治术,学会了商鞅的法制。法制和统治术都学好并明了了,天下还会大乱,这样的事我还没听说过。)这是赤裸裸的“独夫民贼”思想,正因为秦王朝过度使用民力,视百姓如草芥,导致人民不堪重负,于是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的垮台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过秦论》所体现的政治家洞见,便是贾谊看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有一个适用于长治久安的治国思想,而贾谊认为的长治久安的治国思想,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就是“施行仁义”。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黄老刑名之学”,“黄老刑名之学”是一种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杂取他家一些观点融汇而成的学说体系,主旨是“无为而治”。不过作为一种治国思想,尽管“黄老刑名之学”切合当初社会需要休养生息的实际,但终究显得混杂,且与提倡“仁义”治国的儒家思想有本质的差异,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贾谊师从荀(况)派弟子吴公(史失其名)和张苍,所学虽与韩非、李斯同属荀子儒家学派,但和韩非、李斯的思想最终与法家思想合流不同,贾谊的思想仍以正统的儒家(杂阴阳五行学)思想居多,和秦时王绾、淳于越代表的儒家孔孟正统派(包括阴阳五行家与神仙家)一脉相承,主张的都是“仁义”思想。贾谊在《新书·大政篇》中说:人君“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予有德;天有常灾,必予夺民时。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贾谊的这一说辞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仁政”(以民为本)思想。到了汉武帝时代的董仲舒,终于完成了儒家思想在治国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大任,当然董仲舒的“儒术”已是改造过的“新儒家”思想,其中汲取了其他一些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思想学说,成为一个能为统治者接受的治国思想。
贾谊秉承“仁义”的治国思想,当然不是只想坚守儒家孔孟正统思想这么简单,它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密切相关,因为当时西汉王朝面临的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外有西汉王朝同北方匈奴政权之间的矛盾,内有中央政权同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更何况,即使西汉王朝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农民的经济状况依然十分窘迫,正如晁错(公元前200—公元前154年)在《论贵粟疏》(距贾谊上《过秦论》和《论积贮疏》十年)中所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现在五口之家的农夫,其中从事于官府劳役的至少二人,他们能够耕种的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收藏,还得砍柴,修治官舍,提供劳役;做这些事情,春天不能躲避风沙尘土,夏天不能躲避酷暑炎热,秋天不能躲避阴冷风雨,冬天不能躲避寒流冰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另外还要有个人的送往迎来,如悼念死者,慰问病人,抚老育幼等,费用都在里面。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和官府的急征暴敛,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候,早上发出的命令,到了晚上又更改了。在交纳赋税时,有粮的人,不得不以半价贱卖,手头无粮的人,只能以加倍的利息寻求借债,于是出现了卖田卖房甚至卖子孙来还债的情况。)因此贾谊的“仁义”,是提供给西汉皇帝的一剂治国良方。
对比贾谊《过秦论》中的政治家洞见,杜牧《阿房宫赋》显现出的则是文学家的眼光。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阿房宫赋》借古讽今,即借秦始皇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皇帝,但因为《阿房宫赋》并非应皇帝之诏而作,故文学想象大于严谨的论证。《过秦论》鞭辟入里,《阿房宫赋》借题发挥。从文学的角度而言,《阿房宫赋》的影响可以和左思的《三都赋》一比高下,左思的《三都赋》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杜牧的《阿房宫赋》刚一出世就引得士人争诵。当然左思写《三都赋》,为使文章的每一笔都有着落都有根据,曾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的资料,经过十年,才将这篇凝结着他心血的《三都赋》写成。相比之下,杜牧的《阿房宫赋》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之风,想象与夸张使得这篇文赋有不少失实之处,如将阿房宫的兴建完全归于“秦爱纷奢”,有失偏颇,实是因为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所以决定大造宫室;阿房宫直到秦亡尚未完成全部工程,怎会“覆压三百余里”;阿房宫的修建是在秦始皇离世的前二年(秦始皇在位37年),所以宫人们“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是不可能的。
杜牧不是一个政治眼光见长的作家,其对军事倒颇有研究,曾注《孙子》十三篇,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就是从军事的角度来议论项羽不该自杀,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大丈夫能伸能屈,保存实力,来日再战,最终获胜可期。而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则从政治的角度来评判项羽已尽失人心,其兵败不可挽回,哪怕项羽再具人格魅力也不能聚死士卷土重来。虽然两人所持的结论各有道理,但以政治识见而言,高下立判,因为项羽失败根本的原因不在军事,而在政治,他代表的是领主的残余势力,要把社会倒退至秦以前的旧时代去,逆历史潮流而动,失败不可避免。当然也正是由于杜牧的政治敏感性不是很强,并未参与朋党之争,故而其结局相比卷入朋党之争漩涡的李商隐要好得多。
《阿房宫赋》虽然讽刺了唐代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并以秦朝灭亡的史实告诫统治者注意前车之鉴,但从深层次来说,杜牧并未看到问题的实质。唐穆宗和唐敬宗当然是两个奢侈荒淫的皇帝,如此无道,只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掌控在宦官的手里,舍生活中的享受别无他求。当时唐朝最大的危险其实来自于宦官专权以及朋党之争,导致政局动荡。由于杜牧此时尚未踏入宦途(杜牧是唐文宗大和二年即公元828年的进士,此时离《阿房宫赋》的写作已有三年),不谙朝廷政治的波诡云谲,仅以文学家的眼光看待问题,认识浮于表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贾谊的评价,司马迁认为贾谊的才干足以担任公卿,何况文帝也有这一打算,只是由于当朝大臣的阻挠,文帝这个愿望未能实现,并逐渐疏远贾谊,使他卒于藩国太傅之任;班固则认为,贾谊虽不至公卿,但他的谋略建议大体上都能得到施行,从这一点来看,他“未为不遇”。对于贾谊的“遇”与“不遇”尽管有分歧,但争论的双方都一致肯定贾谊是政治人才。
对于杜牧的评价,则大多从文学的角度认可他的历史地位。杜牧继承了唐代文学中的优良传统,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的诗文实践了这一理论,后人因此把他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从这些评价也可以看出贾谊的政治见识非杜牧可以比拟。
1、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2、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一、导入
六百三十年前的元代,济南名士张养浩来到潼关,面对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心中伤感无限,于是一声长叹便化作千古名曲《山坡羊》: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其时,千年古都咸阳早已荆棘遍地,蔓草丛生,已经一千一百年不复见三百里阿房宫了。
遥想当年,始皇登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大业已成,意气风发。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令工匠仿照该国的宫室式样,再造于咸阳。将虏获的各国美女、珍宝,纳入其内。昭示自己扫六合,混天下之丰功伟业。据《史记》载,秦代宫殿,关中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如此犹嫌不足。统一中原后第九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和他功过三皇,德配五帝的身份大不相配。于是,他在昔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都城之间,大兴土木,开始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绝后,壮丽无与伦比的不世之宫。此宫还未正式命名,有人称为朝宫。阿房宫仅仅是此宫的前殿。
这是一座怎样的宫殿啊!《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换算成现代计量法,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我们一个标准的教室大约是56平方米,我们一整个学校才8万平方米,而阿房宫的一个前殿就有我们一个学校那么大,容纳万人绰绰有余。而在西安的阿房宫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堪称震烁古今的第一大宫!遥想其曾经的雕栏玉砌,朱粱画栋,我们真恨不得掀开历史的重重面纱一睹它的风采,或是坐时光机器去拦下楚霸王那野蛮的一把火,保留下这千千万前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可惜,如今的我们,也只能透过杜牧的一篇辞赋,来寻觅其往昔的绝世风采了。
朗读
杜牧,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见书)他最有名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和七言绝句。大家熟悉的有:
怀古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河湟)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七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赋者,铺也;铺采の模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整体感知
1、读完文章,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幻灯]
第一部分1-2节 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 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梳理第一小节
(1) 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一的1.2.3看看第一小节。
(2) 请同学回答第一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来历?
[明确][幻灯]六王毕阿房出
请同学回答第二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明确][幻灯]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请同学回答第三题,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明确][幻灯]五步一楼而气候不齐
这样一理,大家很清楚这节可分为几层呀?(三层)
(3) 第一层
我们请位同学来翻译第一层
强调:毕:完了,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我们说第一句四个三字句,短短的12个字写得非常好,对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等我们学完本文,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4) 第二层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规模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层。请同学翻译。
强调:构:构造,建构。折;转折。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这四句交待了阿房宫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接着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过度到第三层对阿房宫建筑特点的介绍。
(5)第三层
同学翻译
强调:五步一楼的一:数词,和前面的不一样。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和《滕王阁序》中的云霄雨霁的霁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通感修辞。用触觉去状摹听觉,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写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在这一层里,大家看看一共写到了哪些建筑?
〔明确〕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6)从刚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从三个方面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7.梳理第二节
(1) 第一节说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些载歌载舞的是谁呀?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这节说了什么。
〔明确〕这节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说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嫱,王子皇孙。
(2) 请同学翻译前两句
妃姘媵嫱;注音读音。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为:成为
妃姘媵嫱,王子皇孙这些人为什么要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确〕因为六王毕。这既回应了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再次显露了作者的贬义。
那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写妃姘媵嫱的由来)
(3) 下面我们从明星荧荧读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几句写的什么内容?(宫人的生活情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请同学翻译。
强调;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腻:脂膏。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4) 接下来,由写人到了写物,同学翻译。
这里的收藏、经营、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宝等物,大家看看经营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吗?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5) 那么,大家看看这节可以分为几层呀?(三层)
(6) 读第二小节
8. 总结一、二节
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样议论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讲解第三四节,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1. 昨天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这是体物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志的三、四小节,首先请大家读三、四小节。
2. 昨天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为何六王毕,四海能一,请同学回答。〔明确〕第二节中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这段描写写出的六王的骄奢荒淫,不爱惜自己的人民,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篇末,更明确的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拘秦。这就是六王毕的原因,而秦能一统四海的原因就不言可知了。如果秦能耐吸取六王的教训,那么就不会迅速族灭,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3. 讲解第三小节
(1)嗟乎一词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什么意思?(唉)表示感叹,一个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请同学翻译嗟乎用之如泥沙
强调:秦:秦朝统治者。爱:喜欢。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省略主语秦,之代搜刮到的东西。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
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这是什么心思呢?(想要过得好的心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明确〕斥责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幻灯〕
(3)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尽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幻灯〕
同学翻译
使:致使。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磷磷,参差:定语后置。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呕哑:象声词。这里形容乐器声嘈杂聒耳。市;闹市,集市。
秦统一四海,功不可没,然而却不思如何巩固政权,横征暴敛,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反复强调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同学翻译
强调:独夫。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举:被动,被攻占。一:数词。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5)读第三小节
4、讲解第四小节
同学翻译。
强调:族:名作动,灭族。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 爱:关爱,爱护。
这里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叫云,并且向当世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指的是谁?(唐朝的统治者) 鉴:意动,以之为鉴。
后一个后人指的又是谁?(唐统治者之后的人)
这里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
5、学完了整篇课文,我们请位同学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幻灯〕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6、那么再请位同学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 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1、了解“赋”的特点;
2、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
3、文言词语的活用。
重点难点:
文中“议论”所包含的`意思,四个“后人”的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型:课内自读课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题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本文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二、赋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三、阅读课文,反复朗读。
学生自读,教师范读。
四、结合“自读提示”和“注释”,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指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开首十二个字用两组偶句,极省简地待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费,文中“毕”“一”“兀”“出”都是动词。
接着,由外至内,由物及人,用骈散间杂的句式来写。
第二自然段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的基础上,极写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收藏”和“经营”是动作名;“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压缩复句,其中“鼎”“玉”“金”“珠”为名作状,“铛”“石”“块”“砾”为名作动。
五、作业
熟读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学生自学3-4段,教师点拨。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第3段开始转入“体物写志”,作者用推理分析的方法承论,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
文章的最后一段,充分表达了作者写此赋的用意――“寄托讽喻”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统治者的覆辙。文中除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外,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朝统治者。
小结:文章两大部分铺事写志,层次极其分明,铺事是写志的基础,而写志才是铺事的目的,结构严谨。因此,文章铺陈虽含夸张,却不显浮靡;议论虽纯属言理,却不显拘谨。
本文关于历代王朝崩溃皆始于自身腐败堕落的观点,以及节用爱民的主张,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作业
(1)、“思考和练习”(五)
1、未龙何云:(天上)没有云彩,怎(会有)蛟龙(腾空)?
2、不霁何虹: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彩虹(凌空)?
3、鼎铛玉石: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
4、金块珠砾: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儿。
5、函谷举: 函谷关被攻占。
6、可怜焦土:可惜(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这些句子都较一般的文言句更为精练、简洁;语序可随韵律颠倒放置;以四言的骈偶句居多。这都是赋这种文体句式的特点。
前两句为因果紧缩复句,3、4句为并列紧缩复句,各句均有省略,3、4、5句语序倒置。
(2)抄写翻译第四段。
第一学习时间:检查预学案完成情况及课文前两段背诵(单个背)第二学习时间:
1、齐背课文,体会赋的文体特征
2、复习1、2段内容,形成板书:
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3、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
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问题;(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3)第3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4、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两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
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5、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忧国情怀。
第三学习时间:固学案1-5小题及本诗练习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是古人做饭用的锅。禹铸九鼎后,这鼎就从一般的炊器,变为传国重宝。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秦昭王时,秦灭周,想迁九鼎至秦国国都长安。“始皇东游出周鼎”字面意思是秦始皇出游东方,要把周代的九鼎运到都城咸阳,“出”的意思是“使出”,这句诗的意思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巡游天下。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他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这两句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以下三种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一种是秦始皇削平天下的确是十分辛苦,但应该是削平天下,让道路旁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第二种理解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百姓都变得贫穷了,“为”读阳平,制造出的意思。第三种理解,主语不是秦始皇,而是指刘邦、项羽,特别是指刘邦,原来不过是“道旁穷百姓”,一个小小的亭长,但却最终“辛勤”地“削平”了“天下”。
关于第三种理解,合乎历史事实,应该说不无道理。
对于第一种理解,有人提出质疑,杜牧会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么?关于这一点,关键是看杜牧有没有民本思想。在《阿房宫赋》的末段,杜牧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复爱六国之人”不正是“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么?
至于第二种理解,早在西汉贾宜《过秦论》中有这样的语句:秦统一天下后,“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也正是“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其结果是“黔首不愚”,而不知体恤民心,不懂民本思想的秦始皇才是最愚蠢的:“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而这自以为万世之业的固若金汤的崤山、函谷关,最终却成了作茧自缚,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埋葬自己的坟墓。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这句诗所叙述之事肯定是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所虚构的事:为寻找失踪的羊只,牧童误入被盗墓者打开的墓道,不慎引燃了地宫木材,导致整个秦始皇陵的毁灭,而此时的秦始皇尸骨尚未干枯。
一、分清层次来背诵
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阿房宫旅游景点的导游来介绍阿房宫。《阿房宫赋》起笔就总写阿房宫建筑奇伟、豪华奢侈。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层次清晰。
1.交代建宫的时代背景及巨大耗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阿房宫占地之广,规模宏伟:“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阿房宫的建筑地形:“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学生导游在外围参观后进入阿房宫内部构造的介绍,注意过渡“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由外到内,将视角转入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过渡自然。
4.楼阁再现,不计其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5.桥梁奇伟:“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6.宫室内部极尽夸张手法:“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层次清晰,思路明了,背诵时带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二、联系生活好背诵
作家写作的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就说明作家的写作源泉应该是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且符合生活逻辑的。这样在背诵《阿房宫赋》的时候就可以灵活运用了。
阿房宫的女子从哪里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这些女子在干什么呢?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早上第一件事是梳妆,梳妆的第一件事是打开镜子,所以后宫三千的女子同时打开镜子梳妆的效果就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梳妆结束后是洗漱,胭脂水粉必不可少“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为了美化房间,当然要点上时尚的香薰灯,也就是古代的香炉“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打扮停当。作为阿房宫内的女人不管是不是得到宠幸,最终是不是像杜牧自己所说的“轻罗小扇扑流萤,坐看牵牛织女星”,但她们心中期待的是什么时候能够得到君王的宠幸,这是她们生活的全部,“雷霆乍掠,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生活的实际就是背诵的基础!
三、做好联想快背诵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背诵也需要联想、需要想象。第一种就是相似联想。那么所谓的相似联想,无非是根据事物的某一个特征出发,然后想到了具有这个特征的其他的事,如由张同学勤学,我想到李同学勤学、王同学勤学、赵同学勤学,这就是相似联想。第二种是相对相反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个特征,你想到了和这个特征相对相反的特征。这就是:由某某某勤学,联想到了某某人学习不大努力;由某某某爱国,想到了某某某卖国。这就是相对相反联想。相关联想就是指根据事物的某一个特征,你想到了和这个特征相关的其他若干事物的若干特征。我们运用联想来背诵《阿房宫赋》第三自然段中的一系列排比句,原文如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联想:负栋之柱——农夫(男),架梁之椽——工女(女),钉头磷磷——粟粒(吃),瓦缝参差——帛缕(穿),直栏横槛——城郭(住),管弦呕哑——言语(活动)。前者是房屋建筑的步骤及规格,后者是生活的实际。【相关联想】
四、全面领悟来巩固
杜牧在晚唐时期写下的这篇《阿房宫赋》,源于“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渐趋没落。晚唐时期,多数皇帝不思进取,又多为政党、宦官左右。朝廷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都围绕着控制皇帝和政权进行着生死较量。尤其是宦官,利用亲近皇帝的时机,诱使皇帝耽于享乐,挟持皇帝以干预朝政,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杜牧在唐敬宗和秦始皇之间发现了惊人的相识之处,写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王族灭,表达出一个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呜呼”后引出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使用两个判断句,表达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后则引申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称呼,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的教案】推荐阅读:
阿房宫赋教案07-04
阿房宫赋默写09-11
《阿房宫赋》读后感06-10
阿房宫赋练习含答案11-12
《阿房宫赋》阅读练习以及答案10-04
《济南的冬天》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09-25
美术教案- 影子的游戏-教学教案11-10
作文教案:开学的日子(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7-28
小班综合教案 教案 可爱的小蜗牛10-30
语文教案-快乐的小公鸡-教学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