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现状与未来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法治现状与未来(精选8篇)

中国法治现状与未来 篇1

朱苏力:中国是大国,大国很难法治。如取保候审,新加坡、汤加很小,相当于在重庆、重大校园里转,而中国面积大,取保候审后全国转,所以在外地一般不取保候审。有时候看起来是人权问题,实际是国情不同。中国学外国,不是直接移植,也不能把今天硬与历史上套。中国东西部问题,是一面临海的问题,美英加拿大都是多面临海,凡是内陆、交通不发达都是经济落后的。所以开发重庆、成都。农村土地置换,土地其实在县、市一级手里。过生活,家里只有3千块,就不能像别人家有3万块那样过。80年代美国人就在减肥(国情不同)。我们不能想词,要想事。在中国法治中,必须去研究实实在在的问题。讲中国国情。有的人不分大国小国,讲大国小国都一样,三权分立呀等等。还有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于日本。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引进文化也不会导致分裂。中国“认老乡”,外国很少这种现象,所以中国容易办人情案。中国人考上大学觉得很荣耀……这就是与外国不同的东西,这就是发掘本土资源。所谓本土资源,不是说把外国的拿来就用,要经过自己的消化改造;不是去考究历史,如死刑复核把历史拿出来,要研究这个东西为什么还能存在,在历史上有什么好。研究外国的也是和历史的一样。整个欧洲也有很多落后的地方,中国才发展几十年。而且中国人口是整个欧洲的两倍多。两个人旅游容易,全班组织旅游事就多。小两口也不愿与公婆同住。这都是日常经验,治大国与治小国不一样。重庆在中国不算大,放在欧洲可以是三个国家。我们要在现有条件下做得更好,条件制约人。幸福也各不同,谈恋爱,别人看着不幸,自己觉得幸福。本土的也未必不是世界的。普通法,walkman、MP3当年都是本土的,后来成为了世界的。我们学着有的傲得不得了,有的特别自卑,看见外国的东西都说好。我们是缺乏自信,有时候我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但从来没见过,就认为自己错了,过了十几年,看见名家也这么说。他没想到,我想到了,我就比他厉害。现在我只觉得波斯纳……为什么不相信自己。我们不可能了解美国比美国人还深入。我们能发掘的资源只能是在自己家里。不是说你研究福柯、德沃金、波斯纳就是法学名家。学术的好坏不是真的学术好,而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家认为美国、英国经济发达,就认为它学术好,其实不一定。如最优秀和最努力小孩很难考上大学,得到不应该的评价。人类是根据后果来评价的。我们认为学术一定跟经济有关。现在世界上经济学论文最好发的,一定要扯上中国。我现在可以说,大陆的法学学术比台湾、香港好得多。如研究彩礼,从身边的生活就可以找出对社会有用的。当初科斯研究“企业”,就是从很小的问题开始,后来的制度经济学、XX经济学都是从这些发源的。人类历史上很难看到像中国过去几十年那样的发展,不要说我们就是落后者。陈院长说我们当年好分配,情况不一样。当初看毛泽东,对我很大影响:中国是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大国,这一点一直制约中国的发展;毛泽东说反对党八股、反对教条主义。当初热爱诗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现在做个好律师,让父母放心,不是也很好嘛。在座的可能都没有我辛苦,我年三十还在翻书……你们好好做个公务员啊,晚上回去看看电视,把孩子培养好,做个正派的人,也很好。一个时代必须有人准备做一些事,准备牺牲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大国的情况,是中国的法律学者能作出贡献的优越条件,学术资源。

陈忠林:苏力的阐述比昨天有了升华。我下乡的时候学习靠看书,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史》、《马恩选册(两卷集)》,我个人认为在方法论上没人比得上马、恩。我比苏力自信,敢于说古今中外的法学理论都错了,我对人性的认识超越了所有的哲学家。要自信,为什么我们不能超越其他人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比其他人高大呢,每个人都要有自信。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一是独立性,而是创造性,要创造人家没有的。都拜倒于人家,就永远是人家的奴隶。我们只敢说孔孟是好的,不敢说我们比孔孟好。不是说不承认先人,而是在承认先人成就和其他人成就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法子。民主,首先是每个人要有自己的意识,要作自己的主,要想发表意见。

苏力讲的本土资源,其实就是中国的现实。但仿佛又不是。关于中国的“送法下乡”发表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在联系那个外国人来。中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定是外国,(朱苏力:其实我不在乎是哪国的)对!外国也在学习中国的方法。大国小国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是中国的,不意味着就一定不学习外国的方式。要把外国的方法改造,适合中国。(朱苏力:我讲的是资源,不是方法,资源是要提炼的。我觉得没有外国的方法和中国的方法之分,都是调查研究、资料分析……)我讲的是方法。既然外国的已经成功了,就一定有合理的东西。(朱苏力:其实我根本不关心什么方法,有用就行,猫捉老鼠不在乎是什么猫)苏力的观点不被理解,可能是因为表述。这是词,所以中国知识分子重视词是正常的。但关键是词后面的意义。如三权分立,在中国土地上是什么意思,我常说,如果只是权力者的分立,八权分立也没有用,权力者的利益都是一样的。靠权力来制约权力,是妄想。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毛病是用书本来套现实。严格讲三权分立的国家世界上没有。

资源是历史上有它的合理性,还延续到现在的东西。最根本的方法在民众的认同、接受当中。不能和民众对立,这就是这些东西还能不能发挥作用的基础。苏力讲的很多问题的根本的解决方法从启蒙思想、战国就有。不能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改变一些东西。风俗、民意都曾被启蒙思想家提到很高的地位“风俗才是一个国家宪法的试金石”。苏力也是在研究这些东西,无非是讲在民众中法治的接受程度。(朱苏力:我不是讲这些,民俗是可以改变的,如北京市民上厕所。民俗太大了。公序良俗,风俗要是良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良的,如果一概赞同太保守了。如过去谈恋爱保守、早婚,现在还这样就太保守了,是个怪人)我认为最基本的是不害人。在改变风俗的时候要考虑民众的接受程度,如果民众不接受,风俗再坏也不能改。将坏的风俗取消,也要考虑它的接受程度。要取消,要先宣传,让原有的习惯只被少数人接受。不能用法律的手段改变风俗,即使要用法律来改变风俗,也要考虑民众的接受度,要宣传。当大家都愿意改的时候,风俗就不是风俗了。西藏的命价制度,人家已经解决得好好的了,再把人抓起来是激化了社会矛盾。不能在大多数人都不接受的情况下,用法律强制改变。不害人,这就是资源。什么是害人,什么不是害人,一定是本土的认识,一定不是外国人的认识,不能把外国的陋俗搬过来。什么方法、什么技术,一定是适合当前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许是世界的,但是一定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老百姓不认同的方法推行法治,如果这样,法治就是失败的,就是专制。朱苏力:你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混淆了。陈忠林:不管哪种方法,西方都更先进。西方重事实,重分析。但在中国的问题上,这些方法……因为中国的很多数值是不可靠的。苏力的方法其实是社会学的方法。但这个“实证”取样可能就有偏差。(朱苏力:我有的不是实证,如秋菊打官司是取材于电影)电影反映的也是社会现实。我个人认为真正的本土资源就是现存于我们每个社区、辖区中每个人普遍认同、至今没有证明为错误的道理、知识。

朱苏力:我认为常识常理常情就是纲常。另外风俗若等到老百姓都觉悟了、都愿意改了,不是改革而是革命。七八十年代大家都习惯种地……有的风俗的改变并不是坏事,如公共场所禁烟。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无论历史多么珍贵。历史不会自动转化。死刑复核的历史,不是你们去提,就不会……历史的东西并不会都是资源,即使是常识常理常情也不都是资源,必须经过提炼,经过学者的选择、分析。

陈忠林:纲常不是现代词,现代人不认同。现在讲的是公共秩序、买卖、言论自由。任何自由都有界限,言论自由也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不能破坏公共秩序。苏力说的不经过学者提炼就不能成为本土资源,是对的。讲常识常理常情,就是把常识常理常情需要的东西化为法律规则。这就是需要我们学者做的,不经过学者,常识常理常情没办法化为法律。苏力的文章《民意规范与难办案件的办理》,请他做介绍。

朱苏力:法律最终是这个时代的基本价值、道德判断。买卖公平,保险条款、保险的问题,往往民意争论就争在这点。第二,民意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民意如流水,往往会战胜法律。“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是否到该杀的程度。许霆案,许霆说“帮银行保管”,是真话,人在做坏事时给自己找安慰,如婚外情,支持他的就变为反对,但他是否应该被这句话判刑?法律不惩罚思想,只惩罚行为。法律对同样的行为应同样处罚,每天都不一样……第三,民意是有操纵的可能。煽动闹事,村里纠集四五百人提出要求,老百姓可能是沉默的大多数,真正沉默的才是民意。我们往往只看到浪花,没看到底下。刘涌案,法官应该自己思考,不要屈从民意。许霆录像中显示一个小时取了上百次钱。社会不应机会主义太重,否则违法犯罪会到处都是。所以许霆不能无罪,而民意说他无罪。否则法官判案,只需在网上征集意见:该不该判、判多少年,大家点击投票。美国黑白人比例,判案不能光凭民意。不相信民意、只相信规范,死板的教条主义也不可取。法律人要培养灵活的……可以接受的结论都是合乎情理的结论,几个结论都是合乎情理的。判三年或三年半都没错。司法中有时很精确,不是因为它精确,而是因为不精确要伪装成精确。把简单的案件判复杂,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判简单。司法中大量存在模糊。法律人要多方面考虑。检察官有罪推定、法官无罪推定,不是法官与检察官谁好。律师不能推定自己当事人无罪,而是推定他有罪,再策划为其脱罪。法律维护的总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民意不是……如社会中同性恋占大多数,会说异性恋的婚姻不是婚姻。杀人定死罪,因为社会大多数人认同杀人判死罪。对民意应有一定的尊重,以前法律太死板教条主义。如果许霆案一审判八年、六年而不是无期,就不会引起争议,不会改判。国家规定盗窃银行判得重,因为多是专业人员和贪污腐败,但许霆案可算(取款机)受害人有过错。但中国不能过分,从教条主义变为民粹。

陈忠林:苏力刚才的话是我一贯的主张。但感觉对民意不够尊重。就目前的案件来看,按民意判的没有一个是错的。刘涌案,不改判才是司法史上的耻辱。“不从根本上排除刑讯逼供的可能”,任何案件都不可能排除刑讯逼供的可能(朱苏力:同意)。邱兴华案件,要求作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是为了鉴定行为人可不可能认识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危害,邱兴华这两点都很明确,他认识得很清楚。有人拿到中日论坛说事,日本专家也认为这种不需司法鉴定。邓玉娇,防卫过当,民众都认为是正当防卫,法学家也说不出怎么才不会防卫过当。醉驾杀人,是故意杀人。至今看到的民意都没有错。但孙伟铭案不是民意,是煽动的。检察官起诉有问题,认为无照醉驾有杀人故意,但应该是过失,他也想避免事故,只是轻信能够避免,而不是放任。(朱苏力:刑事案件如果都按民意去办,就不用检察官了)“民意就是民粹”,这些话被法院利用。(朱苏力:许霆案后来的民意错了,要求判无期。)那是少数。(我觉得多数少数谁来判断呢?无法达成共识,就没有常识常理常情,还是法院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三常也不能发挥作用的)民意只是需要区分是自发的还是鼓动下产生的。还有是否受害的情况,如拆迁。民意是了解事实真相还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是第一个判断。

民意是要尊重的,不管是否了解情况,是否情绪激动。最高法院说的要接受要引导。面对错误的民意,法院就要把事情说清楚。讲理性,就是要认识社会中的道理来对规范作出解释,这也是反对民粹的唯一方法。提问:

1、怎么了解民意,网民?媒体?怎么知道沉默的大多数的民意?

朱苏力:陈的民意与真理等同。而真实世界的案件都会有争议。所以民意是我们生活中的判断,基于具体的事实。如许霆案,三五年都可以。判三缓三也可以。不要简单说炒作。网络往往是极端的人。孙伟铭案不极端没人看。报纸也有背后推手,所以我们只看信息。很大程度就要依靠法官的独立思考、合议庭的独立思考,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发生的问题往往是法律和你的独立判断有差别。

陈忠林:法律根本上讲是社会经验的升华,没有社会经验,就不知道法律是什么,就会被一些观点搞模糊。有社会经验,也就能判断这是少数人的看法还是多数人的看法,这是不是根据事实得出的。找上门的民意不是民意,民意就在你心中。司法独立是法官的良心独立。你的独立和你良心的独立是两个事情。我们法治的问题是把良心和独立与法剥离开来。我不赞成网民都是极端的,网民都是带情绪,但不是极端的。我赞成关于报纸的说法。报纸是按它们想写的来写,不是按事实,张君案、李庄案。

2、在中国单一制国家情况下如何实现地方化?

在知情权缺乏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民意? 陈忠林:我不赞成地方化。

民众不了解情况,你了解情况,你要判断分析民意是否是了解情况而产生的。你有义务在判决书中把情况说出来。没有禁止你写出来。

民意就是普通民众的看法,不是专指错误的、极端的、情绪化的。朱苏力:没有办法辨别哪些是真民意。也不是所有人都关心某个案件的,大多数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情况下,民意是遇到问题。要防止利益集团操纵的民意,就是把案件稳稳,拖一下,或异地审理。还要注意并不是知道了事实就能判断。如夫妻黄碟案,是在诊所不是家,三伏天开着窗,在农村,有人报警,而很多人看到却没留意这些信息,反对者多是城里30多岁男人。还有,民意不该涉及太多,婚姻家庭可以看民意,知识产权不能,所以民意的作用越来越少。齐玉林案件,只有学生关心,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意。所以对民意,要关心,但不能……如许霆案,判得差得太多了,才应该做出调整。

3、新闻媒体是官办的,真实声音只有网上,多元的价值判断,看法不一,怎么集合民意?最终认定民意还是在掌权者手中 朱苏力:现在爆出问题的都是官方的报纸,报纸已经商业化了。所谓网民代表民意,我前面已经讲了。多元的价值判断,确实是有权人决定,就是他说了算。美国的大法官也是如此。必须基于他个人的良知、个人的判断。老百姓的说法是多元的。微小的调整法院可以做,但做大调整就使法院变成了政治。

陈忠林:民意不是找上门的,是在你心中。找上门了,说明它闹得很大了,你就要分析。价值多元也有价值共识,否则就没有沟通,没有多元的社会。

4、朱说解决法治的问题要靠市场经济和高效廉洁的政府,人性不可靠怎么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

朱苏力:高效廉洁是相对而言,邓小平的政府是高效的政府。高效廉洁的政府可能过段时间也会腐败,又有铁腕人物整治,一张一弛。

下午:

陈忠林:上午讲民意,下午就说规范:

1、规范的实质是什么;

2、怎么样实现,怎样保障规范实现。

朱苏力:规范是一定区域里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使人们的活动能有效的进行,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当信息交流不便时有种规范,人们活动范围扩大后又形成种规范。家里的规范→国家的规范,先尽忠后尽孝,规范的位阶出现了。古今的变化。公正是具体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大义灭亲,表现了规范的层级。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为什么以怨报怨不行?因为以怨报怨有情绪,可能惩罚超过损害。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理性在里面,对等。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不等的,如瞎子与独眼龙的眼睛价值不同。讲“以直报怨”,“直”是需要一种文化共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比较具象的东西,是在社会缺乏共识的时候,而以直报怨是在社会有了共识的时候实施的惩罚。孔子讲以直报怨时已经过了商周,社会有了共识。还有信息问题、效率问题,如包办婚姻。是同男方家庭结婚,与父母生活,所以一定要父母喜欢。信息不对称,没有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只能靠媒妁之言。现在能出来认识人的机会多了,所以能自主结婚。以前的人早婚,因为平均寿命短,兄姐可照顾弟妹。民意能处理犯罪、家庭、财产问题,但对现代社会作用有限,如环保问题。民意还有一个问题,民意是过去经验的积累,不一定适合未来生活,固守民意不适应时代变化。因此法官理解民意要理解民意为什么这么形成,为什么变化,怎样变化,法官判案的时候可以比民意稍超前。法官要想,民意认为判错了,为什么错了。法官判案不是建立在个人坚信上,还是要考虑社会共识。坚信的东西未必是真的。社会共识以制定法表现出来,也以民意表现出来。陈忠林:我和苏力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完全一致没意思。老师坚信法从水,由上到下颁布;去兽性。我讲法治也从说文解字开始。法的古文作“人一正”,是人共同认同的东西。规范是一定社会群体的人以共识为基础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存在是以共识为基础,用规范来约束成员的行为。规范就是以共识为基础。法是规范中最典型、最为人们感触到的。因为法有国家强制力。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吗?法一定是全社会的共识,否则就没人遵守。法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一定的程序—由当权的人公布的,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任何时代的法一定是社会的基本共识的体现。任何统治者不能违背这个社会当时的常识常理常情。只要可能,立法时都要剔除民意中不理智的成分、个别利益集团利益中不被社会接受的部分。法既是确定的,也不是确定的。按教条主义只按法条办事,是不行的。任何法条都有常识常理常情。任何一条法律规范的文字内容没人能背出来。对法律的理解是教科书+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严格根据条文内容。在超市买东西是“签订履行格式合同的买卖行为”,很少人能答出来,不是先学法律后生活。我们制定规范是为了这个群体的存在、发展。所以“规范”是:以社会共识为基础的,这个社会群体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加上“国家强制力、国家强制认可”。

朱苏力:规范把不合理的东西、社会不接受的东西清理出去,还是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来决定。为什么不承认同性恋家庭,因为社会异性恋多。表面上是人民的意志,理性的意志,其实人民就是在那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和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利益矛盾的。婚姻自由中“离婚自由”曾经不是社会主流观点,而是少数精英的观点。新中国成立为了标榜先进才推广的。少数人给多数人让路,不是因为少数人被说服了,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少数--《自由平等博爱》。同性恋说我天生如此,我有什么错,为什么你们不接受?这种“理性”是别人强加的。男女分手,“理性”是话语权的争夺。更大的利益集团还是利益集团,人民也是利益集团。哪些人多、占主导地位,他们的观点就是……少数人的观点不是不理性,而是他们的观点不被社会接受。提醒: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陈忠林:统治阶级判断哪些观点是理性的时,他也在被选择,他选择的观点不被被统治阶级接受就完了。统治阶级的观点必须以被统治阶级忍受的限度为底线。研究“法”,不应该是寻找统治阶级的观点是什么,而是寻找被统治阶级的底线是什么。朱苏力:不赞成用“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谁是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呢?人人都是。统治阶级概念过时了。所以用占主导地位的群体。一个人可能在刑法观点上占主导地位,在其他法的观点上是少数。我不赞成法从水,自上而下,只是编的例子,说怎么解释都能解释通。

陈忠林:当然以前的划分方法过时了,我个人认为从利益上划分还是有资产阶级的。文字是多义的。被故意杀害的人,什么时候算生/死,什么时候是人?刘海若为例。每个条文可作多种解释,在做选择的时候是选择统治阶级的观点还是民意。

朱苏力:中国的语言比西方精细。刘海若例子可说“夺人命”,同胎儿。“命”和人不同。还可有其他说法。陈忠林:法律解释中“立法者原意”是没有的,只能按社会的常识常理常情来解释。法律解释的问题是脱离了整个体系,孤立地解释条文。法是与时俱进的,是没有缺陷的。解释分则,必须按总则来解释;解释总则必须按原则来解释,按宪法来解释。量刑,总则有罪行相适应;一切法律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解释?宪法上没有法了,只能按照社会共同的道理解释。人权条约,各国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有把法律作大的体系来解释才不违法,需要全面系统地理解法律。当然其中有的理解不一样,我认为的常识常理常情和你不同,我判3年,你判5年,甚至有截然不同的理解,都是正常的。怎么解决,就是通过合议庭等。怎么克服“当权者=法”的问题?权力制约权力行不通,只能权利克制权力,加强民众参与。

朱苏力:陈老师太天真了,逻辑上讲得通,实际上不可能。一个案件,律师、检察官、法官有各自的利益,不是全力维护法律的。一审法院希望少发回重审,二审法院要完成发回重审的指标,捡不顺眼的捏,判3年的可以说判5年,老百姓都接受。我同意法律要系统解释,但系统中着重哪个?谁有权谁就选择哪个系统。老百姓接受判决不是因为它事实清楚、论证充分,它根本没说清楚。你的观点,学生觉得对,我也觉得对,但面对法官,怎么对付它?学者观点各形各色,选择哪个?“动物吃植物”是抽象,必须讲清楚是什么动物吃什么植物,才知道是否应该干涉。很多看起来能实践的实际上是不能实践的。当一个东西写得太像真的的时候往往是假的。

陈忠林:正是因为有利益所在,所以检察官、法官不按常识常理常情来。我们要设计一个制度来制约。如改判率指标应改为过错考核,改判不是过错。要有最能代表社会共识的制度,不然良心可能让位给利益了。我不认为陪审团是最好的方式,而是最能让民众接受的方式。美国90%案件无陪审团,但只要当事人要求,就会组陪审团。一旦当事人选择陪审团,法官、检察官就会想陪审团会怎么审,怎样让他们接受我的观点。提问:

1、刘涌案,民意不能过多掺杂在审判过程中。

你们对“三个至上”的看法?

朱苏力:刘涌案,不仅仅是你说的。不是要司法独立吗,律师、学者为什么要给最高法院、全国人大写信,为什么要干涉司法,要罗干干预,你们就违反了规则。要不改判,将错就错,是强奸民意。

三个至上,是政治家对法律提的要求。法律本来就是政治的成分,政治家可以提要求。只是他用的是政治语言,不是法律的语言,但你为什么要求政治家用法律语言?如过了诉讼时效,院长用糊牌给群众解释,群众懂了。过去几年司法出事多,政治家为什么不可以对法学提要求?好的法官都是政治家。三个至上的表达未必合适,但政治家有权这么做。美国的法官也是政治家做,死刑可废可恢复,政治塑造司法。宪法不是法学家创造的,是政治家创造的。宪法单词c……就是各方面力量构成。只有美国有宪法司法化,其他很多国家都没有。

陈忠林:从今年起,刑事审判的律师数量要增加。学习日本,日本人不愿打官司,免费也不打,因为听不懂法言法语,赢了不懂,输了憋气。搞圆桌会议。

三个至上是个口号,法律上没错。按三个至上是遵守法律,不按三个至上是违反法律。按党章,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利益,它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党怎样维护人民的利益?党章规定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内活动。这就是对三个至上的正解。违背党章不是合格的党员,违反宪法不是合格的中国公民。有的党员是反党叛党的。

2、法治导致腐败,用民意做手段,民意又太傻太天真,法治的未来在哪里?

朱苏力:法治不只是一审,还有二审、检察院等等。但是不能把所有的赌注都放在法治上。只能靠契约自由和政府干预,还有一些制度。如抗辩制,商事纠纷、民事纠纷起作用,刑事就不合适。社会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民工、女生就业、社会福利等问题都需解决。不仅是加强社会福利,而是使社会福利如何适当。实现科学发展,其他的可能成本太高,所以要法治。但最主要的要靠科学技术和制度,不是法治。现在很多学科日益变成政治科学。知识产权法的不愿听法理。平庸者治理未必不好,天才有疯狂的倾向。我们赞赏天才,因为他对社会有贡献,不是因为他本身。社会平庸者多,稳定,天才也不会被淘汰,金子在哪里都闪光,韩寒。大学制度筛掉了天才,社会不会。

3、在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多数人的意志怎么表现出来?往往少数人的利益集团更有凝聚力。

中国法治现状与未来 篇2

一、中国书业的现状

面对知识经济, 网络时代的到来, 中国书业逐渐从单一、传统封闭型走向多元、开放。而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政策的陆续出台, 扶持五、六家双百亿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在国家层面的明确, 应该说中国的出版发行企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但是从2003年出版物的发行已取消了所有制的限制, 民营图书公司与国有发行企业有着同等的待遇, 以往的“二渠道”不复存在, 而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 也将有限放开我国的文化市场。所以, 对传统出版发行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面对这样的挑战, 现在各省、市、区的出版发行企业几乎都已完成改制, 并且各省、市出版发行集团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上都在经历变革。积极创新, 除已上市的新华文轩、出版传媒、皖新传媒等等外, 至少还有近十家出版发行集团正谋求上市, 以期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更大的资本金, 通过兼并、控股等手段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 与主营业务一起增强产业链, 实现新的业务组合。待条件成熟时, 进行横向扩张, 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 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中盘”。

二、面临的机遇

1、市场主体已形成, 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转企工作成效显著。

截至2009年, 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已占法人单位总数的96.3%, 全国新华书店系统除部分民族地区外, 2900多家已转企改制。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29家出版集团, 24家国有发行集团, 境内外上市的出版、发行企业已有41家。

2、细分市场有新的商机。

现在的中国图书市场早已进入买方市场, 消费者决定买什么样的图书。面对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出版社必须转变思路, 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 以市场为出发点, 通过精准的市场走位,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 策划选题, 进行出版和发行。

随着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养生保健类图书近来非常畅销, 而职场励志类图书也风生水起。

3、国家大力培育公共服务主体, 实施系列惠民工程。

2006年以来, 国家组织实施了打造精品力作的重点出版工程, 服务农民的农家书屋工程, 满足少数民族群众阅读需要的民文出版工程, 提升国民素质的全民阅读工程等公共服务的重大工程。其中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60多亿元。建成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民工书屋38万多家, 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众多出版发行企业从中获益不浅。

4、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中国图书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品种不断丰富, 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断扩大。

目前, 我国出版物已进入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报刊发行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出口图书、报纸、期刊达885万多册 (份) 。而从国外引进的社科类、虚幻类的图书, 如《世界是平的》、《哈利波特》等在国内也非常畅销。

5、网络科技推动出版业的技术更新。

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已使单品种少批量的即时印刷成为可能。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满足, 发行企业可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与此同时, 数字化的出版也将给出版物的发行带来巨大的变化, 用户可以通过上网、下载等多种方式, 接收更广泛的信息。

为适应现代新媒体、网络化的发展, 出版社必须重新审视所面临的环境, 对出版资源配置做出调整, 强调“内容”。而发行企业则在“内容”的衍生品上争取利益最大化。

三、面临的挑战

1、专业人才匮乏。

从上世纪来, 一场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和网络技术扑面而来, 传统的出版媒介受到互联网的强力冲击, 如何将传统的出版“内容”嫁接到新媒介上, 以期受众面得以最快、最大的覆盖, 成为当今出版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出版发行专业人才应是通晓出版战略、经营管理、营销推广、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看来, 我们国家这样的人才不多, 亟待培养和引进。

2、图书供给膨胀, 市场消化不足。

改革开放30年, 也是中国出版业不断成长壮大的30年。到2008年, 我国图书出版单位579家, 音像出版单位380家, 出版图书27万多种, 总印数70.62亿册 (张) , 总印张561.13亿张。定价总金额802.45亿元, 图书出版品种、总印数居世界第一。

与此对照的, 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年末库存51.1亿册 (张) , 金额672.7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4.11%, 金额增长18.89%, 从出版信息网统计的数字上看, 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 出版图书品种虽逐年增长, 但库存也在增加。

众所周知, 图书的替代品和消费替代形式很多, 现代社会人们想了解某方面的信息途径很多。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某一特定出版物, 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尤其是一般图书的消费, 受国民收入情况和国民素质的影响程度更大。

3、产业竞争程度不高。

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 市场竞争程度不高是当今制约出版发行行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是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交互作用的“二元制”特征。一方面, 图书市场被人为地行政分成僵硬的板块,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山头思想”盛行, 信息流动受阻;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 发育不充分, 现在成立的各出版发行集团又多由出版局剥离的单位而生, 行政因素浓厚, 市场观念淡薄, 各地之间竞争无序, 忽视了合作。尤其是在对出版发行企业利润主要来源的教材发行, 壁垒重重, 缺乏“竞争—合作—双赢”的理念。

4、盗版、盗印问题严重。

市场秩序, 盗版、盗印已成为出版发行行业的大问题,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扫黄”﹑“打非”工作, 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非法出版物避开了稿酬, 省却了前期的策划、编辑等费用, 利润丰厚, 使得非法出版物, 盗版现象仍然存在。有些盗版、装帧、纸张、印刷甚至能以假乱真, 连原创出版社和作者本人都难以分辨。据有关资料的统计, 音像制品中正规出版社占有的市场份额不足10%。

四、未来的中国书业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处理与传递已经突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世界经济网络化, 全球化日益成为趋势。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 使得电子商务飞速发展, 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可以说:新的巨大的生产力将来自网络上的革命, 新的巨大的潜在市场将来自互联网, 新的巨大的经济增长将会是电子商务, 这一巨大变革也必将推动中国书业的技术更新。

电子商务的出现已经对传统书业的产、供、销模式带来了冲击。中国书业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大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将会有更复杂多样的电子商务模式;更具吸引力的电子商务内容;更多的行业涉入;更广泛的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更稳定、更先进的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更充裕的资金投入与运营;更全球化的人才加入和更先进更人性化的管理。

网络使出版业务更简单化, 它把客户的资料标准化, 进行系统分析, 对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预测进行更精准地定位, 库存因此降低, 产品不断更新, 使流通更快, 更容易。而且, 即时印刷大大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电子商务必将成为未来中国书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上书店, 电子出版物等新技术冲击着传统书业的同时, 我们的出版发行企业应保持着“开放”与“合作”的心态, 在合作、服务、多赢的轨道上谋求发展。

在国家对出版发行业的政策鼓励下, 改革正在大刀阔斧的推进中, 一批大型的出版传媒、印刷复制、发行物流集团随之涌现, 这些企业必然会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平台, 并购优势资源, 寻求外延式发展, 同时布局新媒体领域, 打造多介质、全流程的传媒集团。到那时, 中国必然会涌现强大的中盘, 真正的大市场, 真正国际化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

参考文献

[1].于友先—论现代出版产业市场运动规律;出版发行研究 (2003年01期) 。

[2].贺剑锋、刘炼—我国图书买方市场的特征及对策研究;出版科学 (2001年04期) 。

[3].张晓玲—关于我国图书发行市场的若干思考;经济师 (2005年01期) 。

中国法治现状与未来 篇3

随着中国展览业的迅猛发展,许多现实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但是作为展览业最基础的服务,展具市场的现状却少有人关注。在这里我们邀请了国内部分展具企业的相关人士就展具市场的发展各抒己见,吐露心声。

应建立展会准入制度

常州霍克展示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总经理孙晓球

市场部经理吴剑屏

价格不是制约展具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欧美展览强国生产的高端产品价格昂贵,但是销量很好。展览是一门艺术,并非是简单的搭架子而已,需要精心策划、设计、创意。因此要提升展具的质量,首先就要改变展具使用者对于展览以及展具的正确认识。

其次,展具行业缺乏行业保护。目前的展览行业协会在规范、保护行业发展方面缺乏力度。应建立行业标准,像这样高档次的展会,达到一定标准才准入。以此限制一些低质、仿冒的展览器材进入展场,这样可以保护正规企业,扩大高质量展具的生存空间。而目前的状况是假冒、仿制产品充斥市场,侵权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作为受害者,我们对于这种侵权现象也已经麻木了。没有太多的精力、物力去打官司。

中国的展具在国际市场价格相对便宜,但是只依靠价格是远远不够的,创意设计以及文化内涵也是非常重要的。

优势还在于价格

广州市嘉赛维展览器材有限公司汤静

近几年,中国展览业发展非常迅猛,展具市场虽然也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是展具的开发推广跟不上应用的需求。展具企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应用单位提供系统的指导和服务。

方便的、组合型、可重复利用的展具是展具市场最新发展趋势。此外,展具的环保、节能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环保、节能、可重复利用是未来展具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展具能够称得上优势的就是国内加工行业都共有的所谓成本方面的优势。

整体环境急需改善

奥克坦姆系统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客户总监钱新华

展商的需求和展览市场的需求是展具开发的原动力是。由于缺乏需求环境,目前国内的展具企业本身自主开发一套展具的可能性很小。国外的展具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整个展览环境处在很高的水平,自然而然的要求展览器材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要不断的创新。

中国的展览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展具市场的发展则处于复制阶段。国内展具市场需要经历复制和跟随两个阶段,才能达到目前展览强国的水平,也就是创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国内展具企业处于复制阶段,极少数企业进入了跟随阶段。中国展览业虽然发展迅猛,但是想要达到真正的自主创新阶段,还需要不断的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整个展览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协会、场馆以及我们展览企业环环相扣,共同努力。

环保和节约能源

温州荣华展示设备厂董事长胡荣华

随着中国展览行业的迅速发展,展具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凸显。中国虽然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占有率却非常低。用于展览器材的木材消耗量非常大,尤其是特装展台。虽然目前国内大部分标准展台都实现了重复使用(西部使用率还比较高),但是随着展览会的规模越来越大,特装展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大量的木材被白白消耗,其他不能重复使用的材料也被丢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除了能源消耗之外,木材的大量使用还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展场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消防是展览会必须重视的问题,大量木材的使用不利于防火。

金属及复合材料制作、大型、轻巧,可组合反复使用的展具是未来展具发展的趋势。要想改变目前国内展具市场的现状,消除环境污染和消防安全的隐患,减少能源消耗,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展具设计人员的设计思维,灌输环保和节约能源的设计理念,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木质材料。同时也需要参展商在考虑展台的美观、实用以及成本的同时,也抱有一份公益心,尽可能的从节约能源和环保的角度加以考虑。

与整个展览行业一样,中国的展具市场还属于比较初级阶段,按照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五年后有望达到中等水平。价格低廉和品种繁多是目前国内展具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中国的展具技术含量较低,制作工艺较粗糙,很难与发达国家生产的展具竞争,因此主要出口中东、中亚和墨西哥等北美国家。

有特色的展具、高质量的产品、适中的价格和忠诚的服务是展具企业生存发展之道。忠诚的服务是由展览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是荣华展示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发挥性价比的优势

温州华艺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和飞

国内展具市场主要问题是缺乏行业标准和法规,因此侵权现象非常严重。不但抄袭国外的产品,而且互相之间抄袭的现象比比皆是,及其严重,这是中国展览业快速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内的展具企业一般都不会在产品研发上投入很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因为展览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展具更新换代比较频繁,新产品还没有投入生产,或许就已经过时了,远不如仿冒经济实惠。而且展览业知识产权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进行这方面的诉讼,在耗费人力、物力的同时,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价格混乱也是国内展具市场的一大问题。目前国内展具质量不一,价格参差不齐。其实中国展具市场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展具从性能、质量方面来说肯定无法与欧美展览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此阶段应该在产品性能、质量和价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高性价比的产品无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是参展商的最佳选择。华艺就是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销往中东、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产品已经得到客户的相当认可。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产业资源优势,将产品部件进行社会化的分工、大合作。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不断提高产品的专业化程度。

编者按:

一般意义上的展览会就是展示产品的集会,但是现代的展览会,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已经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展示产品,更多的是宣传、推广企业形象,因此在展台的设计搭建上煞费苦心。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展具市场的现状与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状况相吻合。价格低廉、工艺粗糙是共同点,科技含量低、缺乏创新是我们致命的弱点。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正在通过各种形式,推动中国由加工制造业强国向科技强国转变,但是这个目标短期内能够达成的。

市场混乱,缺乏行业标准是中国展览业的通病,在展具市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更加普遍。众所周知,中国展览业发展之初,德国、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的展览业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此,“拿来主义”也就成为快速发展中国展览业的法宝。但是在展具的发展过程中,此“拿来主义”非彼“拿来主义”。展具的“拿来主义”直接表现为仿冒、复制,先是复制欧美展览强国的优质展具,继而发展成为国内企业互相抄袭、仿冒。自相残杀,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展览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之际,中国的展具企业也意识到展具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正在阻碍展具市场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在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法规,成立行业监督机构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在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增强展具创新性。展具的节能、环保也日益受到关注。

中国会计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篇4

杨良成

广而言之,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总称。会计人的活动,上升为会计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的会计文化有其源远的历史。

一、中国会计的起源

1、关于中国会计的起源,会计史专家郭道扬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中有详细的论述。首先是数字的起源,从结绳记事开始,到伏羲画八卦,数始于一,成于三,再到九九归一,数终于十。然后是会计的起源。“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会,从字的结构造型看,从走,从合,原意是一起开会,聚合的意思。计,从言,从十。十,一(横),代表东西,1(竖)代表南北。意思是古代的人从十的中心出发进行渔猎活动后,回到中心居住点,用语言来进行交流通报,自己有多少收获。会计合在一起便有了今天的会计的意思。会计的真正出现在周朝,司会就是管理会计的机构。

2、关于大禹、会稽山和会计起源的传说。大禹在会稽山大会诸侯时,万国来朝。当时万国都带来了贡品,肯定要进行计算了,这应该是离不开会计的,而且论功行赏,进行绩效考核,还涉及到了管理会计的内容,至于防风来迟了,被大禹斩杀,可以说是严肃了财经法纪,最后大禹计功而崩。计功二字,计,说明有计算的可能,会计的汇总,听候汇报的审计(古代简称上计)等等,功,说明圆满成功,或是论功行赏,也就是计功二字合而理解。会稽,会计也。从目前已有的史料来看,还没有比这更早能说明中国会计起源的。既然是传说,既然是寻根问祖,既然是坚定中国会计人自己的自信,我认为认大禹为中国会计的始祖,认会稽山为中国会计的发源地,并无不妥。

二、中国会计文化的历史

1、关于中国的会计文化史。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会计文化史。郭道扬先生的《中国会计史稿》,对中国会计的历史,有详细的记载和论述。其中不乏对中国会计文化的介绍与论述。《中国会计史稿》也可以看成是中国会计文化史的专著。

2、中国历史上的会计文化。也就是历史上会计人形成的会计文化,包括他们的言论和著作。这里面有管仲的“财不盖天下,不足以正天下”,“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辑而欲经于水险也”,“明法审数”;有范蠡的“财如流水通天下”;也有桑弘羊的盐铁论,量出委入;还有辛弃疾的“朝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黄庭坚的“旧管新收几妆镜,流行坎止一虚舟”以及近现代的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为立信会计学校所立的校训: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等等。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会计文化(如民国四大:潘序伦的立信会计事务所、徐永祚的徐永祚会计事务所,奚玉书的公信会计事务所,谢霖的正则会计事务所),只不过我们后来的会计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与归类总结。

三、中国会计文化的现状

(一)、会计文化理论研究

关于会计文化,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和专家开始进行了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著作。

1、劳秦汉所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文化学概论》。该书从会计文化的认识论、发生论、存在论、结构论、主体论、价值论、比较论、转型论和发展论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也可以说是会计文化九论。

2、姜韵宜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文化》。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 会计的起源和会稽山的传说,第二章 重大会计事件和杰出的会计人物,第三章 会计工具和会计方法的演变和未来发展,第四章 各历史时期会计的发展水平与职能,第五章 会计职业的内涵,第六章 会计职业进入与发展,第七章 会计界的品牌——立信会计。

3、张云所著,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会计文化研究》。《中国会计文化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会计文化概述,第三章 中国会计文化发展历史与特征,第四章 会计文化的环境,第五章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与必要性,第六章 中国会计文化的建设。

(二)、会计文化实践活动

1、人文会计的首倡者:张连起。张连起先生致力于会计文化,并将会计文化结合到会计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会计文化方面的著作,如《起而论道》《非常起发》《左数字右人文》《鸣哨笔记》《数豆者说》等等,在书写会计文化、传播会计文化中,扛着一面大旗,引领着会计人向会计文化领域进军。

2、会计语言的创新者:马靖昊。马靖昊先生致力于会计语言的创新,一改会计语言的专业化、学者化、枯燥化和形象化,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会计语言大众化、具体化、趣味化、生动化。其主要著作为《玩的就是会计》系列,并以一系列的微信和微博的方式进行会计文化的传播。

3、内部控制的创新者:乔彦军。乔彦军先生致力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乔彦军先生研究内部控制,不是就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而是联系影视剧中的案例或古典文学中的案例来论述内部控制。其主要著作为《手把手教你学内控》(也就是《看潜伏,话内控》)和《品红楼,话内控》系列。

4、会计文化的博客大师:许家林。许家林先生为中南财经大学的会计学教授,博导,其一生致力于会计教学和研究,书写了大量关于会计文化的博客。其博客目录为:全部博文(995);博主会论(46);传播会计(51);研究会计(104); 感悟会计(24);人文会计(127); 会计人生(56); 百味会计(70);我与会计(46); 初识会计(50);会计知识(49);会计名家(116);会计名作(21);会游天下(64);会闻会评(102);博文转载(66)。可惜许家林先生已经于2013年故去,实为中国会计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会计文化的一大损失。

5、会计先贤文化的传播者:陈元芳、罗银胜等。陈元芳先生是会计学教授,在宣传会计文化方面,已出版有《中国会计名家传略》一书。罗银胜著《潘序伦传》、《顾准传》。

6、会计文化的新传播者:袁国辉(指尖上的会计)。袁国辉和马靖昊一样,通过微信和博客,用段子的形式,传播会计文化,适应了当下快餐阅读的需要,传播速度快,阅读者众,影响广。

7、会计家园举办的会计文化节。会计家园举办的会计文化节到2014年已是第七届,仅2014年在全国举办的活动就多达三四百场,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会计人的节日。

8、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群。这个由50多位爱好会计文化的人士共同组建的扣扣群,以学习会计文化、研究会计文化、书写会计文化、传播会计文化为已任,努力打造中国会计文化建设高端群,组织过多次会计文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财政部、会计报、财务与会计杂志、东奥会计在线等举办会计文化征文中均获得了佳绩,有三位成为了会计家园网专家,两位被评为2014年会计榜样之星。

9、中华会计网校和《财会学习》等举办的会计榜样之星评选活动。该活动已经举办过多届,通过评选会计榜样之星,为会计人树立楷模,宣传会计先进人物,弘扬会计正能量。

10、《中国会计报》的家园版、《财会信报》的家园栏目,中华财会网的《财会家园》《财会史话》栏目,中国会计视野论坛等等,都刊登有会计文化方面的文章,为书写和传播会计文化提供了阵地,凝聚了爱好会计文化的作者和读者。

当然在会计文化的实践方面还有许多优秀的人士和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媒体,如钟文庆的《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钟朝宏的《财报这么有趣》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会计文化活动

近年来,国家层面组织了一系列的会计文化活动。大的如财政部和三家会计学院、中国财经报、中国会计报等共同举办的2012年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征文活动,财政部举办的会计精神提炼话活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举办的注册会计师职业精神提炼语活动等等。小的如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和中国会计报举办的会计考试征文活动,东奥会计在线和中国会计报举办的会计继续教育征文活动,财务与会计杂志举办的“讲述感动--记我身边的会计人”的征文活动。还有各个省市包括地市举办的各种会计文化活动等等。

为了表彰先进,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中华会计网校和《财会学习》等每年举办的中国会计榜样之星评选活动,以及其他如最美会计家庭、最美会计青工等等。

也就是说,从上到下,都已经认识到了会计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会计文化,为会计文化营造氛围,推动和促进会计文化的发展。

四、会计文化的未来 会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目前我国会计文化的研究,缺乏理论性的奠基之作和扛鼎之作。会计文化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目前国内系统研究的人少。这需要有一个高层次的研究团队。

会计文化的发展,要从会计基础人员开始抓起。目前国内的财经院校几乎没有或很少开设会计文化课程。职业类院校或是专门进行会计培训的机构就更少注重会计文化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

会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领军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中国会计界正在举办会计领军人物的培养,也可以尝试招一期会计文化的领军人物,通过他们形成示范带头作用,引领会计文化的发展。

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东西方会计文化的交融,许家林和唐伟杰在《财会通讯》(2013.3)上发表文章《会计文化理念首倡者:戴维.罗纳德.斯科特》,简要介绍了斯科特的会计文化理念和成果,但目前国内尚无斯科特著作的中译本。

当然还有成立协会,组建团体,举办会计文化活动等事情需要去做。我相信,中国的会计文化,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而灿烂的未来。

中国法治现状与未来 篇5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竞争的加剧需要重新整合我国现有的茶叶资源,许多茶叶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引进资金,迅速扩张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北京老字号吴裕泰茶叶公司2005年组建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东发起设立,总资产达到1亿元。改制前由于公司资金不足,无法快速向外扩张,新股东注资给公司扩张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资金一方面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开店速度。拥有国内最大茶叶基地的云南龙生集团目前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成功引进5500万元的风险资金,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后,正在积极准备争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闻投资集团以1.3亿元收购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强大的资本注入让茶厂得以快速发展;而在引资时,博闻投资集团的目的就很明确——要让云南勐海茶厂尽快上市,成为“国内茶叶第一股”。新组建的老字号企业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计划也是上市。

4、产业的变化

茶叶加工由手工转向机械化,大多数的名优绿茶加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特别是小型名优茶加工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高名优茶加工的效率和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适应了市场对高品质茶叶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乌龙茶通过采用空调做青,在夏季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乌龙茶。此外茶叶的清洁化生产也有了很好的开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各企业都加大了对厂房和设备的改造,大型的精制企业大多数已经通过ISO9000系列、HACCP等质量认证。乌龙茶出口企业精制加工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封闭式生产,为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茶叶企业实行QS认证,进一步促进了茶叶初精制企业厂房和设备改造工作的开展。

5、市场的发展

茶叶消费热点转换很快,有机茶被消费者接受并迅速得到了认可,继绿茶、乌龙茶之后,普洱茶在国内市场兴起,有效带动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2003年以来,普洱茶发展迅猛,云南龙生集团过去是以生产绿茶为主企业,三年时间,普洱茶生产从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销量占到集团总销量的1/3,并且其利润率超越了其他品种。2006年计划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我国茶叶市场变化需要,国内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茶业批发市场网络,为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构建十分有效的销售通路。目前,大约有60%的茶叶是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的。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已经具备了产品的收集、整理,价格的形成,以及产品的批发等功能,而且市场通过不断投入和改造,为交易双方提供包括信息、仓储、运输在内的服务功能。

6、茶文化的宣传。

茶叶市场的发展与茶文化推广十分不开的。最近几年,各地广泛开展的各项茶文化活动,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传茶知识,带动茶叶消费的增加。以安溪县铁观音发展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乌龙茶主要还是供应出口,国内消费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广东两个省。到2002年,安溪乌龙茶内外销数量已平分秋色,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县茶商和茶农的营销网络,而且乌龙茶内销价格也远高

于外销茶的价格。现在,安溪铁观音内销量和金额远远超过外销数量。安溪铁观音发展一个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视茶文化的推广,从1993年开始,安溪县政府组织当地的茶商和茶农,把当地传统的赛茶方式推向市场,先后在香港、澳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茶王赛,并且把当地乌龙茶的泡饮方式进行艺术提升,创造出一套完美的乌龙茶茶艺表演,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乌龙茶和乌龙茶文化。乌龙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所接受。安溪茶叶在成功地走出去后,又在2000年—2002年期间,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合作,在安溪县举办了三次以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宣传活动,并且投资建成全国乌龙茶最大的交易市场—--安溪中国茶都,安溪从乌龙茶重点产茶县开始向全国的乌龙茶信息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与世界各主要产茶国比,我国茶叶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茶叶单产低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面积接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1/4。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一半,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茶叶单产低,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产投入不足,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劳动效率低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和销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另外还有5000万以上人员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茶叶生产劳动效率低问题。2004年,我国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与国外茶农有很大区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农受雇于农场主,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组织化程度低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他们大多以大型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茶园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且组建合作社,实现合作生产,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我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没有形成联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作坊式生产。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

机械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加工,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分散,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某个地区来讲,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国市场而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这种状况,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竞争将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三、几点建议

不断变法和发展的中国茶叶市场给企业带来众多的机会,因此,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正确投资的关键。根据当前茶叶发展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把握市场热点转换。

从目前情况看,产量增加,市场热点不断,多茶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市场主要特征。2004年非典时期引发的绿茶消费热,2005年铁观音消费热,2006年普洱茶消费热,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很好带动茶叶消费整体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热的兴起,对我国现阶段茶叶市场将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首先,其他的茶叶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陈越值钱,这样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饮用价值外,还具有收藏价值。二是与其他茶叶品种相比,普洱茶生产能够形成规模生产。普洱茶只要是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都可以作为原料。发酵过程类似葡萄酒的生产,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来形成质量相对一致的品质;此外,其他茶叶品质最主要取决于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艺,将不同等级的茶叶拼配在一起可以调出不同风格的口感,厂家可以采用自己独特的工艺形成独有的品质,有利于品牌的树立。

分析这几年茶叶市场热点,非典带动绿茶的消费热带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但是,铁观音和普洱茶热的形成,是对茶叶品质特征准确把握和有效的宣传,成功创造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对行业更具有影响力。我国是多茶类的国家,每个茶类都有不同的品质特征,个性化十分明显,如何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通过对加工工艺和品饮方式的改进,形成市场卖点,促进需求的增加,使各个茶类都能够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多茶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铁观音热形成是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普洱茶热更具有创新的成份,绿茶热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个热点需要形成同样需要依靠创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发展名优茶,兼顾大宗茶。

我国名优茶的产量从2000年14.4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25万吨,增长了73.6%。名优茶的产值从5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10亿元。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优茶的产值已经占到茶叶总产值的71 %。名优茶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提高茶叶行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质的要求已经提上日程,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开发出有机茶,打造名优茶品牌将是茶企业必经之路。但是,目前名优茶已经遇到了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不少地区已经出现采茶工不足的问题。名优茶的发展日益受到限制。由于在产品质量上过分注重外形,不仅给采摘带来困难,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这也是名优茶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采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名优茶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导茶叶消费由重外形向重内质转变,是名优茶今后能否继续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名优绿茶显得更为迫切。这几年,有机茶发展已经使部分消费者改变对茶叶品质的判别标准,从外型转向内质,而且逐渐把安全、好喝作为判断品质的标准。普洱茶市场兴起,可以说是对传统茶叶品质判断标准的颠覆,并且创造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QS制度的全面实行,茶叶销售逐渐要从散装茶销售转向包装茶的销售,这将会为众多品牌企业带来机会,应该通过包装和品饮方式的创新来促进饮茶方式的改变。另外,企业过分重视名优茶生产和经营,不愿意生产适合普通消费者的中低档茶叶,这也是制约当前茶叶企业规模扩张的问题。其实,大宗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茶叶市场需要象“猴王”“京华”等质量稳定“老百姓”品牌的茶叶。今后,茶叶还面临进入超市销售的问题,这也急需发展中低档品牌的包装茶叶。

(三)打造茶叶品牌。

茶叶品牌有两类,一类是产品品牌,以中茶、竹叶青、大益和龙生为代表;一类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吴裕泰、张一元位代表。从这几年情况看,由于茶叶市场发育不成熟,通路品牌发展较为成功,适应了目前茶叶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天福连锁经营在全国扩张很快,已经有600多家连锁店,成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其他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但是,成长数度也十分惊人。北京市场上知名品牌吴裕泰已有122家店,张一元也有85家店。从市场发展看,茶叶销售今后必须走复合通路,除了传统营销模式外,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也将被应用到茶叶销售中来,这对企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一方面要通过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来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延伸企业经营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具有个性化产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实力的茶叶企业除了要加强通路建设外,还要加大企业对茶叶资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产基地。我国产茶面积分布很广,资源也很丰富,但是优质资源有限,而且茶叶品质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国家加大对原产地产品保护后,这些资源今后会成为稀缺资源,更具有价值。

(四)发展茶产品深加工

我国茶叶产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产,我国茶叶产量将远远超过目前的水平。因此,通过发展茶叶深加工,拓宽茶叶的应用领域,提高茶叶的消费量,也是我国茶叶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发展茶产品深加工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用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销量已超过可乐等碳酸饮料,成为日本最常见的饮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满目,而应用茶叶提取物儿茶素等制作的抗菌、除臭产品更是多达数百种,茶叶有效成分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茶染服装等。在我国,茶饮料、茶食品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只是应用领域

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五)关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法治现状与未来 篇6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经过50-70年代的历史曲折之后,终于在80年代获得恢复和重建。在过去的20年间,它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紧密相关。如今中国又要进入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行政管理教育也正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大的发展。要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就需要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以弄清其来龙去脉,理清其未来发展的思路。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42所普通高等学校(注:具体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学院、苏州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湖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汕头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大学、湘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等。资料截止时间为2000年5月。)和一些专门行政学院的相关资料,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了有关普通高等学校的大量最新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门的行政学院主要从事的是公务员在职培训教育,而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往往更为规范和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虽然有时会涉及有关行政学院的教育问题,但主要探讨的则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和硕士层级的行政管理教育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中国自战国时代起就有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古训,它强调要肩负国家管理大任需从个性修养开始,并从治理好一个家庭入手。后来(隋唐至清末期间)由于科举考试在中国很是盛行,中国便更重视“治国平天下”(国家管理)方面的教育,甚至各种教育都以此为核心。应当说,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家管理教育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但它们毕竟都是为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封建皇权服务的,崇尚集权专制、追求特权地位,因而必然与崇尚民主、公正、自由等精神的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相去甚远。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教育基本上是从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3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高等院校就开始设立行政学课程(黄达强、刘怡昌,1988年,第17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曾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建立过行政学院,应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需要开设过行政学课程。但是总体上看,当时的行政学教育仅仅处于初始阶段(郭济,2000年,第3页)。

建国以后,我国的许多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都曾有行政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然而从1952年院校及学科调整以后的20多年间,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致使行政学和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一样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保留下来(注:60年代个别院校也曾经给予政治学等学科院系以短暂的恢复。如北京大学曾于1960-1963年间,恢复了政治学系,旋即被并入1964年新组建的国际政治系,成为下属的一个教研室。参见“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系况概览·历史沿革”,http://。中山大学曾在60年代初在哲学系设政治学专业。参见http://。)。这20多年的空白对我国的行政学及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直至1979年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1994年,第180-181页),这些学科包括行政学在内才得以重见天日,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从此经历了酝酿、恢复、壮大以及现今的转型等四个阶段。

1.酝酿阶段(1982-1985)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行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行政改革便被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政府机构改革;同时加强对行政学的研究和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开始酝酿开展行政管理教育。

浅析中国博客营销的现状与未来 篇7

博客是近年来全球最热门的互联网词汇之一,而博客营销的概念也是刚刚兴起,可以说博客营销并没有严格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博客这种网络应用形式开展网络营销。

要说明什么是博客营销,首先要从什么是博客说起。现在关于博客概念的介绍已经非常多了,对博客概念的描述大同小异,简单来说,博客就是网络日志(网络日记),英文单词为B L O G(W E B L O G的缩写)。博客这种网络日记的内容通常是公开的,自己可以发表自己的网络日记,也可以阅读别人的网络日记,因此可以理解为一种个人思想、观点、知识等在互联网上的共享。由此可见,博客具有知识性、自主性、共享性等基本特征,正是博客这种性质决定了博客营销是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包括思想、体验等表现形式)的网络信息传递形式。因此,开展博客营销的基础问题是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掌握、学习和有效利用,并通过对知识的传播达到营销信息传递的目的。

二、中国博客营销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卢麟2009年1月说,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国博客空间超过1亿,博客作者规模超过500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1691.3万人,博客读者已达1亿人以上。在这股迅速发展的博客浪潮中,企业博客以及随之产生的博客营销将在互联网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可以通过博客实现与客户的互动营销,捕捉潜在客户,形成现实购买。同时企业通过开展博客营销实现在线客服、主动营销功能,并且根据博客点击回复信息进行访客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获得第一手的营销资料,成为互动营销的领军人物。博客营销对于不同领域的企业而言没有统一模式,但是博客营销的基本思想是相通的。

尽管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营销手段,但是博客网络营销的概念和发展策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仍然是陌生的,作为一个网络营销前沿领域,博客营销的深度应用目前还只是局限于少数互联网应用水平较高的企业网站,更多的企业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才能逐渐掌握这种新型网络营销工具。

2008年,中国的博客传播也发生了很多混乱的事件,博客黑色和暴力倾向一度非常严重。一些网络公关和受雇于企业、公司的博客写手成为博客打手、杀手,肆意攻击、污蔑竞争对手。一时间,博客口水战不断,文字笔墨官司层出不穷。网络水军、网络推手利用博客、论坛大打出手,关于博客和论坛的网络营销和传播理性、规范的呼吁日益高涨。为了获得点击率和流量,扩大影响获得广告收入,刷博客、博客流量作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甚至有专业的团队运作。为了吸引眼球,博客黄色、低俗内容,假消息、假新闻、恶意炒作事件在一定范围也存在。

2009年,中国有关部门配合各博客运营商展开了大面积整治和清理工作。可以预计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和相关法律制度的日益健全的局面下,博客营销和传播会更加规范,更加为企业、个人发挥营销效力,并成为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内容来源,和消息来源,也将成为个人介入社会舆论和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和平台。W E B 1.0时代的名言是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随着从WEB2.0到WEB3.0的转变,博客和网络日益走向实名制,笔者注意到许多博客已经自觉自发的实名制了,有些还标出了自己的职务、电话、地址、联系方式等。而Q Q空间、新浪博客等运营商也在尝试SNS、圈子等新的网络传播概念,博客成为一个人际交往的工具,通讯交流的工具,更能推广展示自我,也更能为个人、企业、公司找到目标客户,实现盈利。

三、中国博客营销的未来

互联网和新媒体仍然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手机媒体、手机博客、手机电子商务应用将是下一个充满前途和希望的行业。未来中国网络的巨头,很可能产生于手机无线媒体。但在目前,我们也必须承认,任何新事物被社会接受,成为主流的应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还将长期存在,诸多传统媒体设置了博客,而博客运营商们也在跨平台,向手机无线渗透扩张。未来的新旧媒体互相包容、融汇的局面仍将存在。

2009年,中国各大传媒集团,运作上市的舆论不断。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的传媒业,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这也是中国诞生真正的传媒巨子和集团的最好时机。现今的媒体如果说是提供大众产品的话,个人化的博客“媒体”就需要提供更为深入的媒体产品或者个性化产品,而不是像现今的报纸那样千篇一律。美国已经出现了“独立新闻报道”的博客,原因是这个博客的作者“受够了主流媒体的偏颇、无能、片面、独断”。也许未来这些人会越来越多,他们以写博客为生,又不愿墨守成规。

博客营销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定与其创造的价值紧密相关的。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和C2C网站融合,或者把博客改造成一个具有C 2 C或者C 2 B功能的场所。任何C 2 C网站能卖的东西,博客都能卖,网上小店的店主,他们也可以同时是博客主,博客完全可以从博客写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演变成卖主和买主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融合完全可能产生全新的“情感型营销”,比如说一些妈妈在博客上畅谈育婴之道,同时也在博客上推销婴儿用品,通过点击,你可以轻松地在她的博客上购买她所出售的产品,买卖双方更多了一层情感互动。博客也可以成为C2B网站,成为一个由个人服务于公司的网站,公司需要把业务外包,当他们发现博客主能做这些业务,那么就可以由博客主代劳。博客也可能成为B2B的网站,现在的博客还仅仅是个人注册的,并没有“群博客”的概念,但是一些人还是通过自己的区分,告诉了网友哪些是他本人写的,哪些是其他人写的,用这种方式合写博客。这种思维如果继续衍生,可以是一群咨询公司的顾问们在同一个博客上各自写各自的博客,然后与客户通过博客建立联系,出售他们的智力产品。笔者相信这也是未来博客的发展方向之一。博客营销的实质,就是个人全球化的表征。当世界已被抹平的时候,知识的障碍就不复存在了,个人的能力已经获得空前的提升,空前强大了的个人,使得C与B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这样的C,他能做更多以前只有B才能做的事情,并且,他有着B所没有的个人感情、思想和喜好。

四、结束语

博客营销的发展势头良好,许多企业和个人纷纷选择博客营销作为其提升竞争力的手段。在肯定其价值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其存在的问题,必须探索或找到一种适应产品营销或者真正实现共赢的新路子,对于博客这样的新兴媒体形式,我们需要理性、辩证看待,并合理和技巧地使用。

参考文献

[1]、冯英健:《博客营销研究:企业博客写作原则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杨立钒时启亮郭杰:博客营销的未来,《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0期

法治中国与生态环境法治 篇8

四中全会在生态环保法治建设方面的相关阐述,也有颇多亮点。

在生态环保法治方面的亮点

首先,树立了总目标,明确了法治建设的基本任务。为了减少生态文明改革带来的风险,促进稳定,改革必须于法有据,必须按照规则办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之中,下一步,除了完善立法体系,还应当加强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守法、环境监督、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法治环节的工作,涵盖大气、水、土壤、生态红线、生态安全等领域,实现生态环境法治的体系化。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改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环境保护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改革会触及利益,肯定又有人反对。不要因为有人反对就不要改革。而为了减少生态文明改革带来的风险,促进稳定,改革必须于法有据,必须按照规则办事。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加强法律实施,加强法律监督。

其次,明确了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政治方向。在法治中国的框架内,有三套规则体系,一类是党内法规和规范体系,一类是国家的立法和规范体系,一类是社会自治规则体系。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则和国家的法治规则的对接,即互助和联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特色。两套规则体系只有完成对接,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反过来,也只有用法治,才能夯实执政 根基。

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等,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法治理论、法治道路和法治制度方面的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法学界往往强调国家环境保护法律的作用而忽视相关党内法规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国家治理,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建设,重视执政党的政治、方向和组织领导作用,逐步明确党领导国家各项工作包括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式、程序、内容以及责任。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并且通过了党内法规制定的五年规划。通过立法规划可以看出,无论是党内行为的规范,还是党对国家的领导规范,包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都做出了详细的规范。因此,应当按照党内法规制定的规划,逐步完善各方面的环境保护党内法规制度,使环境保护的党内法规制度与国家法律制度互连、互助甚至联合,实现党领导环境保护工作和其他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下一步,各级党委应当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与国家环境保护立法相衔接的环境保护党内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实施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制和责任制度。

第三,改革了生态环境立法的模式。在国家立法方面,2010年,中国宣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截至目前,我国制定了近20部环境和资源法律;出台了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相关的行政法规50余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660余项,国家标准800多项,司法解释多件;缔结或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30多项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签订了20多项环境保护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这些国内立法和国际条约基本覆盖了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内部协调统一,基本做到了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了五位一体的法制化。

但这些立法,大都带有部门立法的色彩。如仔细对比分析不同法律的条文,可以发现,无论是监管体制还是监管职责,都存在很多相互冲突和覆盖遗漏的问题。每个部门都有自己负责实施的基础性和专门性法律,各成体系,而这些法律的草案大都是这些部门自己负责起草,多多少少带有部门利益的色彩。以各部门为主要实施主体的法律,大都只对本部门的职责规定得相对具体,涉及其他部门的职责时,大都只做原则性规定。这不利于生态环境法治的统筹和整体推进。

法律对于监管体制的设置,也应定纷止争。现行的立法启动和起草制度需要改变。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对立法模式予以改革,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改变部门立法的现象。

生态环境立法模式的改革,具体的改革措施可以为:

一、对于生态环境法律制定或者修改的启动,可以由全国人大根据执法检查或者调研来决定,也可以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来决定。国务院在做出提请的决定前,可以由各部委局提出意见。

二、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启动生态环境法律的制定或者修改的,只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专委会或者工作委员会负责草拟条文,不得委托国务院法制办甚至各部委局起草草案。这样可以保证法律草案的公正性和超越性。

三、全国人大常务会有关专委会或者工作委员会进行调研拿出生态环境草案后,可以召集国务院法制办和各部委局听取意见,但这些意见只能供全国人大参考。超脱的立法体制有助于解决部门立法、监管盲点和相互推责等问题。同样,国务院法制办决定制定或者修改生态环境行政法规时,也应亲自调研,充分听取各界意见,起草条文,并再次广泛征求社会的意见。部门意见只能作为参考,立法不能被部门牵着鼻子走。

第四,明确人民的生态环境法治主体地位,把环境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人民的法治主体地位,守法由被动的守法演变为主动护法,突出人们的主体地位。强调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法治精神的弘扬。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践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在生态环境法治方面,可以看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把环境监管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是生态环境法治思维的一大突破。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神和文化,实际上是抢占世界法治价值体系的制高点,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自信性。下一步应当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机制和程序建设,弥补环境监管部门的力量不足,有效制约环境行政违法现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为此,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当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生态环境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无论是在党委(组)还是在行政机关,都应当建立重大生态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生态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通过此措施,可以把党委和政府的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遏制权力腐败的蔓延。

目前,在基层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有法不依的现象还不是个例。因此,必须对相关的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进行包括生态环境法治内容在内的法治考核。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 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一些地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考核制度比较成熟,但在考核地方党委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面,还需加强。

第五,强调司法权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发挥司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在生态环境法治方面,司法权的改革大有作为。首先,可以探讨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行性,探讨其介入环境保护工作的条件、时间、方法和程序。

其次,对社会组织和检察机关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角色进行区分和衔接,并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使环境公益诉讼成为监督市场主体守法、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

第三,对现有的审判机构的管辖区域性进行改革,组建跨区域的环境法院和法庭,使环境法庭的作用具有实效性和便民性。由于环境公益诉讼牵涉面广,涉及社会的稳定和部分企业、个人的利益,因此,干预起诉和审判的事情难以避免,今后一段时间,应当加强公益诉讼的制度建设,防止个别党员违规干预司法。

综上所述,可以说,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的建设和改革,思路是清晰的。

生态环境法治的建设任务

为使法治的创新和突破落到实处,实现国家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必须需要针对现实存在的法治问题,进行法治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法治的改革工作也是如此。为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法治工作,下一步需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理念方面,要坚持法治发展、科学发展和文明发展三结合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建设,培育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法治意识,特别是培育人民依据宪法和法律保护环境、捍卫生态环境法治的权利意识。

二是在思路方面,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国家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法治事业的发展,通过司法审判监督行政权力,防止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阻止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协调 开展。

三是在模式方面,要坚持同步、并重和综合发展,坚持区域发展一体化,通过区域发展的整合,解决区域和流域性环境问题,促进环境公平,提高环境效率。

四是在环节方面,生态环境法治的发展要统筹兼顾,除了完善立法之外,还要特别解决环境执法不力、环境监督不严、环境守法不到位等 问题。

五是在措施方面,建立和健全体制、制度、机制,加强全局性、稳定性、实效性、长效性、综合性、衔接性和借鉴性工作。

六是在体制方面,目前的环境监管尽管已由原来的由环保部门一家单打独斗的监管体制转变为宏观调控、商务、税务、海关、国土、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监管体制,但是各部门和各地方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很突出,需加强党内规范和国家立法的有机衔接,创造性地开展党政同责的环境保护责任体制构建。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消除部门立法的部门权力割据主义,提高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协调权威性和有效性。

七是在实效方面,解决重立法轻实施的问题,增强法律法规实施的可操作性,加强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和权力监督。

上一篇: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材料下一篇:党员政治学习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