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绽放光彩(精选14篇)
打开相约生命的书,体会生命的美好与意义。当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便注定了和生命挂上钩,生命是公平的,它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它是神圣可贵、来之不易的,那么,我们该怎样好好地去爱护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具光彩呢?
生命教育概论是一门帮助我们认识、珍惜、尊重、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智慧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的课程。所以,要想使自己的生命更具光彩,就必须首先学会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独一无
二、来之不易,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生命的质量。
通过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思考过的内容和切身体会,具体的谈谈我对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具光彩的看法吧!第一,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三餐要记得准时吃,晚上不要经常熬夜,不要吃太多垃圾食品,多喝水,少喝有色素的饮料;当然,还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有轻生的念头,我们没有权利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第二,在珍惜生命的基础上,当然就要提高到更高层次了,记得又一次上课老师跟我们讲了关于烦恼的问题,其实长大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学习上的烦恼、感情上的烦恼、交际方面的烦恼……关键是要懂得怎样去消除烦恼,有的人会自己一个人去散散心,有的人会听听音乐,有的人会找朋友倾诉,但不管怎样,只要能消除烦恼的就是好办法。当然,要想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还得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因为有了目标我们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在到达理想的道路上会荆棘遍地,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我们的,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想海伦凯特、霍金那样的坚强,但至少我们能坚定的用户自己的理想,不要给挫折打败,在哪跌倒就在那站起来。多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看书有很多好处,看书能提升我们精神境界,能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多看书就变得更有意义了。要有接受批评的勇气,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事十全十美的,所以,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不要将别人拒之门外,也许正因为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不断的超越自我,我们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我们要争取今天做的比昨天好,明天做的比今天好,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自从我校实施了小班化教学以来,我在课堂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困生,我采取了“以优带劣”的帮扶策略,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效果,比如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神话故事《狮子和鹿》,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只鹿在溪水边欣赏自己的身影,它看到自己美丽的角像珊瑚一样,好看极了,心里很是满意,当它看到又细又长的腿时却抱怨起来,觉得难看的腿实在与精美别致的角不相称。正在这时候,一只狮子发现了它,并向它追来,于是它撒开双腿拼命地跑远了,正当鹿甩开狮子的时候,它的角却挂在了树杈上,眼看狮子就要捉住它时,它用力一挣,挣脱了树杈,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它。
我先是创设了情景进入新授,检查了学生的前置任务,孩子们做得都很认真,我又让他们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质疑、释疑后谈学习体会,我正准备结束本课的学习,忽然一位平时学习一般的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篇课文的课题起得不好。”我愣住了问:“课题怎么了?”他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鹿美丽的角差点害了它的命,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脱险,文中并没有重点写狮子和鹿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也没有狮子的语音描写,只交代了狮子追鹿,内容不符合题目。”我为这个孩子独特的思维而惊讶,一个平时不怎么爱发言学习平平的学生,竟有如此的想象。我不禁追问到:“你觉得换什么题目更合适呢?”他不假思索地说:《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我赞叹道:“孩子,你真了不起,我们在学习中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不要唯书本和老师为权威,只有在个性化的学习中建构的知识才是终生难忘的。”
在小班化的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他们敢于表达,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在课堂交流中涌现出这样的信息,可能是意料之外的,可能是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可能是正确或错误的,无论怎样它都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追求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动态生成的理想教学。
我想,作为传承人类几千年文化的语文,作为记录人类丰富情感的语文,完全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语文,应该可以通过它特定的美促使学生生命的发展,使生命绽放应有光彩。这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以下是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的粗浅思考,
一、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中培养生命的平等、尊重与创新意识
几千年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曾经使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权威,而受高考和应试教育影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使得语文课变成了一言堂。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心灵犹如花瓶一般精致而脆弱,正在成长的学生的心灵更是敏感而脆弱,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也许就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我们曾经为某些教师挽救了后进的学生而高兴,我们必须承认,正是这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填平了所谓的代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生命是丰富的,答案是多彩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雪化了”变成“春天”而遭到教师无情批评的事应该越来越少。
很多专家认为,语文课堂应该呈现生命态,具有创生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动态生成。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充分肯定学生的个体发现。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尊严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充分的保证。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在备课中未曾注意或者未曾深入思考的内容,往往会在学生的探讨中得到新的感悟,这正是动态生成教学的师生相长的表现,正是动态生成教学的体现。尊重、宽容学生,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尊严得到保护,学生的成就感得以加强,加上教师的尊重和宽容的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学生自然树立了生命必须的平等、尊重等意识。
二、在理解作者思想中欣赏生命的仁爱和张力
读书,与其说是和文字打交道,不如说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有一个人问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好的诗,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你走进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在深夜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心的答复。”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作者的内心寄托于文字的产物。我们在《报任安书》中读到忍辱负重与为实现理想的不屈意志,在《我与地坛》中读到超脱生死的从容和坚毅,在《(呐喊)自序》中看到作者对民族深沉而不避讳病痛的真爱,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读到对人类的拳拳关爱……这些作者,以他们不屈的意志、深刻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后人缅怀,让后人景仰。他们以自身的经历诠释了生命的含义。
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金奖的汤国来老师上的《将进酒》可以说是典范。汤国来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他们怎样喝酒?为何如此劝人狂饮?如何理解“但愿长醉不愿醒”?哪句话是李白真心的想法?设计的问题直接指向作者的精神世界,重视情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
其实,无论是作者的深情款款的叙述,还是愤世嫉俗的抗争;无论是悲凉、颓废的低沉,还是狂放不羁的洒脱,在所有的表面情感的背后,都隐藏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爱。可以说,没有作者对世界的爱,就没有作者的忧愤、欢乐、洒脱、执著等具体的情怀。语文教学就是透过语言文字,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精神世界的过程,让学生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丰富情感,增长见识,培养仁爱胸怀,增强生命张力。
三、在分析文学形象中体验生命的厚重和丰盈
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留下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文学形象,而这些形态万千的文学形象以他们永恒的魅力向我们阐释着生命。坚强的保尔,纯美的翠翠,刚烈的杜十娘,逼上梁山的林冲,爱财如命的葛朗台……这些形象丰富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果仅是满足于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只能培养肤浅的好恶观念。要想使文学形象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教师不能满足于对人物形象的表面分析,更应该探寻人物的心路历程。
比如阿Q,学生对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很容易把握的,对他精神上的麻木和它映射的人性的弱点通过教师的一定的引导也容易理解。但我们更应该去探讨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只有把阿Q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的痛苦和麻木,抗争和无奈,愚昧和狡猾,能干和无家可归,“正气”和欺软怕硬……才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只有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才能脱出仅限于对阿Q性格的批判,而从更高的层面来观照个人生命和社会的关系,才明白个体生命的可悲和可敬,才对生命中的美和丑有更清楚的认识,对生命的存在有更深入的认识。
又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小说的最后当她重见到女友的时候,“她的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它感到一种足以自豪的、甜美的快乐”。这时玛蒂尔德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应该说她是幸福的。是什么让玛蒂尔德有了这样大的变化?它最本质的变化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她的“自豪、甜美的快乐”?可能学生因为认识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回答,但我相信,生活的磨炼、直面生活的勇气、负责的态度以及对幸福含义的理解等内容在这样的对人物生命心理历程的讨论过程中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们在以后的日子中时时想到,时时思考。
古今中外名著中的形象无论美丑还是善恶,无论是可笑可恨还是可敬可佩,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存在让我们明白生命是如此丰盈又如此厚重。
四、在品味语言文字中感悟生命的魅力和力量
语文不仅以文学形象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丰富和精彩,还以语言文字昭示生命的魅力和力量。语文,以它美丽和充满智慧力量的文字激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朱自清先生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表现了荷花的纯美和神韵,鲁迅先生的“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在看似重复的描述中透出冷峻和决绝,史铁生先生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他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让人在冷静中深思生命的本真、坦然……”这些作家以他们的文字给人们以智慧和力量。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不断诵读,在诵读中体悟,在思考中深入。语言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习惯……文字本身的魅力无穷,教师应该在诵读和理解的相互作用下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生命力,加深对生命的另一层面理解。
五、在学生的纵向评价中促进生命的发展和突破
按多元智力理论,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而每个人的善长又都是不同的。同理,在语文学习中也存在这种情况。即使在同一方面的不同点上学生的程度也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阅读,有的人善于现代文的分析,有的人却善于古诗文;同样是现代文,有的人对小说有很强的解读能力,有的人可能对散文更喜欢、更擅长。
教育是让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是动态发展的,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笔者几年前写过一篇论文,题为《立体展示,多面评价》,让学生分小组定期对每人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表现加以记录,从纵向动态的评价中肯定自己的进步,从而促进其学习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在个体生命具有成就感与荣誉感的前提下,学生的内动力得以加强,每次的交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动态的评价,最终达到某一局限的突破,实现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生命的完善。
把语文学习当成是绽放学生个体生命光彩的途径,是一种理念。语文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责任。只要我们在思想上有这种认识,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异彩纷呈,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处处显示生命的美丽、智慧,显示生命的勃勃生机。更相信,经过这样的语文学习的学生,他们是懂得生命的,懂得尊重、爱階、敬畏生命的,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
让生命绽放光彩需要准确定位。东晋大作家左思,琴棋书画样样学,却样样不精,再加上他貌寝口讷,长得奇丑,在注重外表的魏晋时期,左思的前途极不乐观。后来,他随着亲人迁到了京城洛阳。为闯出名声,他学潘安驾车出游,结,落得个掷砖盈车的下场,带着满身口水,伤心而归。此后,左思下决心要活出自我,他开始着手写一部涵盖三国三都的惊世之作《三都赋》。为此,他专门去实地考察,刻苦钻研,十年后终于竣工。左思也因这《三都赋》红遍大江南北。所以,谁要是想着将来,谁就有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让生命绽放光彩还要正确选择。永远的“女神”奥黛丽·赫本,从小学习芭蕾,她的梦想是成为芭蕾舞明星。但是身高的限制使她注定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她毅然转身,进入了演艺圈,结果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经典《罗马假日》。还有曾经的奥运冠军——刘翔,原本是一名跳远运动员,在准确的判断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之后,毅然决定将跨栏当做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如果这两个人未正确选择努力方向,那结果可能会是天壤之别。
让生命绽放光彩还要保持自我,“苏世独立,横而不流”。陶渊明一生爱菊——花之君子,在万物凋零之秋与百花争艳之春中,菊几千年从未改变,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花期——秋季。不与群芳争艳,只愿保持本色。陶渊明种了大半辈子的地,有官不做,有钱不要,那他要什么呢?他只奢求即读便会,即饮辄醉,即著定悦。哪怕是家徒四壁,箪瓢屡空,他也能晏如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愿坚守本心,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田园派诗人,留芳千古。
《生命的价值》这篇文章就为我们讲诉了这样的奇迹:一个在孤儿院长大的男孩,他对生命充满了绝望,院长吩咐他把一块普通的石头拿到集市上、黄金市场、钻石市场上去“卖”,无论谁出多高的价格都坚持不卖,最后,这石头竟被传为“稀世珍宝”。男孩兴冲冲地告诉院长,院长说:“生命的意义就像这块石头,在不同的环境里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只有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不久前看的一本书中的人物——残奥运会游泳冠军何军权,3岁那年,他被高压电击中,失去双臂,但他没有放弃生命,放弃希望,这位“折翼天使”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游泳池里开始了新的征程。每天超负荷的训练,他常常吃不下饭,久而久之,他患上了胆囊炎和胃病,而由于参加各种比赛,他又不敢吃药,为了减轻疼痛,他竟采用加大运动量的方法分散疼痛感。
正式比赛时,手臂健全的运动员可以用手来触及电子计时板,而他只能用头来撞击,这个力量的大小很难控制,力量小了,表不会停,力量大了,头部经常会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所以他头上的血痂从未消失过,这滴滴汗水,斑斑血迹,终于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在雅典残奥会上,他囊括了4枚金牌并打破了3项世界记录,在北京残奥会上,他又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高高飘扬。
大家知道,世上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代替性。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极其尊严的,它没有任何的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
第二、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
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没有了生命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所有的活动。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爱护和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与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初一的同学打开新课标的语文教科书,就可以发现,语文书的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引导我们要体验人生,关爱生命的。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和不幸,有远离父母的孤寂,有不被人重视的失落,有考试的失败,有做事情的失利,有心理平衡的失常,有对外部环境的失望。我们有可能会碰到许多不如意,会失去许多一但我要对你们说:“你可以失去其他的许多,但绝对不能失去生命。这也是我们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负责任的严肃态度。
同学们,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既然父母赋予我们血肉之躯,我们就要好好地珍爱,活着,不单单为自己,更重要的是为别人,为所有关心和爱我们的人。在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发出耀眼的光彩之前,我们就绝不能轻言放弃生命。
珍爱生命,就是要好好地使用生命,让它做出对社会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事情。珍爱生命,就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无论环境怎样,挫折多大,都要勇往直前,乐观面对,坚持不懈,决不畏缩后退,逃避人生。
珍爱生命,就是要珍惜时间,在人生的春天,决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而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珍爱生命,就要学会宽容和理解,懂得付出,关心身边需要你关心的人,用自己真诚去浇灌友谊之花。
珍爱生命,就要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骑好车,行好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平平安安过好每一天。
同学们,珍惜生命,我们应该是这样的:
回首昨天,我是问心无愧!
面对今天,我是倍加珍惜!
展望明天,我是信心百倍!
1.提出质疑, 辨析讨论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不断生疑、不断解疑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 教师抛出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敢议, 通过自主思考, 相互议论, 探索解决问题, 在或轻松、或热烈的氛围中, 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实现认识的升华。例如在学完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 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结尾一段作者在对菊、牡丹、莲一一做出评价之后, 发出这样的感慨: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作者为什么不按常理对应来写呢?问题一提出来, 马上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争论, 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达成共识:这样写是为了强调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之盛, 同时也是为了表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图文并用, 理清脉络
在进行课堂教学小结时, 教者结合课文内容及要点以图文的形式对整堂课加以总结, 既有助于理清教学脉络及教学要点, 揭示文章的内在结构, 使文章具体化, 又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
教《苏州园林》时, 我用“绿叶衬红花”的板书设计来小结课文。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离不开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远景近景的层次的搭配。好花还需绿叶衬, 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建筑的色彩美, 更是彰显了苏州园林作为“标本”的美。当我板书完时, 赢得了学生的啧啧赞叹, 板书设计的小结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不仅撩拨了学生的心潮, 而且取得了课虽终, 趣未尽的效果。
3.归纳总结, 整体把握
归纳是语文课堂小结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归纳者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老师, 还可以师生共同完成。一般是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总结, 如果总结得当便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不仅能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还能使主要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例如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 我这样小结:“《岳阳楼记》的著名, 首先是因为它思想境界高。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范冲淹写这篇文章时正贬官在外, 本来可以独善其身, 落得清闲快乐, 可是他不肯这样, 仍然以天下为己任, 用‘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种胸怀和抱负就是放在现在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本篇全文仅360多个字, 却内容充实, 情感丰富, 将叙述、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 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 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记楼、记事, 更寄托自己的心志。”这个课堂小结既让学生知道了《岳阳楼记》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又使他们明确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语言特点, 并使学生从中得到关于人生的启发和教育, 从而达成本课的德育目标。
4.推波助澜, 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 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在上完一节课后, 教师的“推波助澜”式的小结可激起学生课后延伸的兴趣。在学完《“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课文后, 我这样总结:“邓稼先和钱学森一样, 都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超凡的创造才能, 坚定的信念, 纯洁的品格, 这使他们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的风采。我国、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故事。”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促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领域, 探索科学奥秘, 提高科学素养, 培养科学兴趣, 并领略到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伟人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格, 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精神世界, 美化心灵, 指导言行。
5.自我评价, 寻找得失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 课后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如: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体验?对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能否轻松完成?回忆本节课的学习, 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等等,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基础, 分次分批进行课后自我评价。因此, 语文教学的课堂小结更应该依据学科特点, 紧扣学科内容, 进行评价、归纳、总结,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巩固、完善与提升, 更要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中, 净化心灵,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如下:
一、爱的教育,用“童心”贴近童心
孩子是一张等待艺术创作的白纸,作品完成后的品质高低,
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用笔、着色。那么谁是“创作者”呢?他们是一群人,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包括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作为负责任、有使命感的“创作者”,我们都要锻炼好自己的技艺,用心去感受,用热情去创作,只有精心完成的作品才是精品。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付出一朝一夕,就能有所获。在伴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试着慢慢读懂孩子的心,悄悄地走进孩子的世界,温情地引导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始终胸怀一颗爱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爱。
二、敢于放手,我的成长我做主
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渐优裕,对独生子女宠爱、偏爱、溺爱的风气也日益强盛。在生活上,有的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事事包办。社会也将无微不至的关怀,方方面面的照顾,多种形式的包办代替看成无私的爱。这样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失去了自理能力,丧失了自立意识,丢掉了自强精神,在生活实践中缺乏生存能力、责任感以及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往往因失败而颓废,从而失去了进步的勇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学生的人格缺陷亟待改正!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班主任,除了用心呵护外,也要适度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感受社会、经历波折、体会得失。例如,我在班级布置、班级管理、主题班会、班级活动等实践形式中,让学生全程参与、制订计划、发表意见、组织实施。学生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他们从中懂得没有百折不挠的性格、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增强了身体素质、动手能力和社会观察力,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为他们未来走入社会增加了胜算的筹码。“教给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爱,但我们在给予孩子无私的爱时,千万不能越俎代庖。爱孩子,就让他们有勇气迎接挑战;爱孩子,就让他们敢于自己搏击风浪;爱孩子,就放开我们的手,让他们为自己的成长做主!
三、真诚沟通,您的孩子我也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們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争取家长的支持,让他们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工作呢?有教育专家就提出了“让家长信赖我,而不再审视我”的沟通原则。虽然只有短短的12个字,但却把班主任如何争取家长支持的策略完整地概括了出来。
1.真爱学生,让家长放心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极力做到爱的教育,用心感受孩子的心,“用母亲的本能去做教育”,孩子们尊敬我、喜欢我,他们把我对他们的关爱转达给家长,家长自然会认为我对孩子的教育出发点和他们的一致,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一个爱学生的老师,孩子交给我,家长就是完全放心的。全心为了孩子发展的教育,家长有理由不信任我吗?
2.信任尊重,让家长支持
与家长交流时,我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先提学生的优点、说学生的进步、讲鼓励的话,然后指出孩子以后的努力方向,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和家长真诚地交流孩子以后的教育计划,对孩子充满希望。对家长的求助不推辞,热情相助,让家长感受到对于学生的事,我能做到无微不至,家长自然会全力支持我的工作!
总之,班主任工作须用爱心做帆,以高尚的品德把舵,发挥自信、自强、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我们定会让每个孩子都如阳光般灿烂,绽放自己的光彩!
我们来到学校的多功能厅,热情的观众早已按耐不住,会场充满着兴奋、快乐的气氛。每个区域不同班级的整齐服装让比赛充满挑战性。当主持人用激昂的开场白点燃全场气氛时,上场班级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为了班级的荣誉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四班,沈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四班的同学精挑细选的书捐赠给新疆的小朋友,他们寄来了感谢信,信上说:书让他们了解了许多知识,更领略了大千世界的奇妙!今天这首《让爱传出去》表现了我们四班把这份大爱传得更远。”在四班同学“爱”的歌声中,我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候场时,我看着穿着演出服的同学们,感觉大家特别潮:男生头戴紫色棒球帽、橘黄上衣、紫色裤子,女生红色帽子、黑色上衣、红色短裤,统一的白鞋白袜。我想:这身服装肯定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时听到主持人说:“接下来由五年5班表演英文歌”,我看了看同学:有的摩拳擦掌、有的做深呼吸、还有的在小幅度做动作……,“当当当……”几声架子鼓有力地敲响,轻柔的钢琴、电吉他伴奏开始了!“Ihavebeenreadingbooksofold”我们从多功能厅的两个门缓缓进场,舞台上响起了天籁之声,配合着音乐与节奏,我们载歌载舞,把全场的气氛都调动起来了。这时,我们的班主任一身帅气的装扮,与两位同学闪亮登场,在架子鼓声中黄老师领舞,前排的同学充满活力的舞姿,吸引了全场观众,我们边唱边跳,经过编排的动作,加上三位同学的伴奏,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燃爆全场。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搞好水土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我是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是你我的责任。
多谢您的关爱,我会健康成长。
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环境。
还天空蔚蓝,还草地碧绿。
爱护一草一木,建设美丽校园。
清洁卫生,从我做起。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河水的眼泪不再清澈,高山的头发日见稀疏。
排放废水少一刻,小鱼欢乐多一刻。
请高抬贵脚,听,小草在哭泣。
手下留情,足下留青,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绿化,爱护公物,从我做起。
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
人类需要呼吸,地球需要休息。
生命如此短暂,请不要将我伤害。
一、体现“人文”情感,铸就高尚人格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还是一门综合学科。语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结晶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我们应该掌握它,永远也不要忘记,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的钥匙…… ”。这就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是滋养中国学生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声“情”并茂,孕育真情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有人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讲究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语文教材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课堂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付出真性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合为一体。
高中语文教师讲求声“情”并茂,学会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和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爱国情怀、关注社会、热爱故土、珍爱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诗情画意,陶冶情操
现在的高中教育,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依然实行僵硬的应试教育模式。课堂上处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语文课堂应充满诗情画意,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领学生品味李白、辛弃疾的豪迈、杜甫的沉郁、王维的清新、或讽刺或幽默的其他优秀文学作品,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关注民生,做生活中的小主人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应恰当地运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人生的坐标。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和缤纷的文字内容, 考生往往不能抓住材料的根本, 导致作文偏题、跑题, 成为困扰考生的难点。其实写好材料作文并不难, 面对材料, 考生要做到“平心静气”, 摒弃一切浮躁心情, 调整好写作状态———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条件。
一、在阅读材料上下工夫, 需要考生做到“三清”。
首先, 看清材料, 领会内容。在阅读材料时, 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 如果是诗意型材料, 就要抓住关键, 由表及里, 从诗歌的情理对自己的人生启迪与感悟着手立意;如果是寓言故事, 就要概括中心, 明确材料主旨, 联系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的心灵世界、抑或联系某种道理立 意;如果是漫画作文, 就要明了画家是否运用了夸张、比喻、影射、双关等手法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情感的, 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材料, 确定正确的观点;如果是社会现象, 就要透过现象抓本质, 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如果是思辨型材料, 也就是材料在思维指向上呈现二元对举或多元并举, 那么就要求学生辩证地思考, 认同其中的某种观点, 并进行阐述。
其次, 理清内容, 紧扣材料。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 一定要认真对待。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展开联想与想象, 角度准确, 选取一点, 确定主题。
最后, 读清要求, 规范写作。读完材料后, 不要忽视“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阅读, 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等文字 , 则最好作文里要巧妙地体现材料内容或影子, 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引材料”, 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 就可引可不引了。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 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 然后规范地写作, 绝不“越雷池一步”。
二、确定立意后, 要使立意鲜明突出, 需要精心构思文章, 力求做到“三扣”。
首先, 扣住材料, 明确文章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也是联系材料的主要纽带, 因此作文中的主题一定要明确突出, 这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必要条件。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主题必须与所给材料有直接联系, 并且在作文各个部分 (开头引材料、中间结合材料、结尾) 都有所体现, 所以在构思时“点题”的设计尤其重要。
其次, 扣住主题, 明确文章重点。要写一篇议论文, 中心论点的论证无疑是全文的重点, 那么在选择论据进行论证时, 紧扣主题选择论据是新课改之后, 阅卷中格外要注意的一环。因为大部分考生, 素材方面的积累严重匮乏, 考试中难免会出现堆砌材料的现象, 并且出现鲁迅、王昭君、司马迁、苏轼等一批万金油似的人物。看后感觉生拉硬拽、文不对题, 十分郁闷, 所以论据选择时紧扣主题尤为重要, 换言之, 在文中, 主题这面大旗要随处可见。
最后, 扣住重心, 明确文章的亮点。文章的亮点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它可以是全文的素材选择、情节构思, 也可以是语言表达、修辞的运用等, 不管是哪个方面, 总之需要考生把文章的亮点在有力地突出主题的同时明确, 这样作文才能增添亮丽色彩。
三、议论文要有较强的逻辑性, 思路清晰, 有条有理在本 论部分先设几个分论点, 再分别加以论证。
如果同学们能通过设置分论点对中心论点加以分解, 从而将议论引向深入, 这种做法就已经在“基础等级”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能再向前走一步, 将“切割”能力提升至“整合”能力, 在理清、理顺分论点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 揭示出事理发展的某种“必然”, 就可以在“发展等级”的征途上一路高歌了。
比如考场佳作《担当》设置了三个分论点:①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②担当需要一个人有果敢的勇气;③担当需要一个人有雄厚的实力。三个分论点的逻辑关系严密。第一个分论点解决的是“想不想”担当的问题, 第二个分论点解决的是“敢不敢”担当的问题, 第三个分论点解决的是“能不能”担当的问题, 三个分论点构成了做成一件事的内在事理逻辑, 环环相扣, 顺序不能倒置。如此, 文章就通过三个分论点构成了逻辑严密的一个整体。
那么, 如何设置分论点呢?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解方法:①概念分论 (是什么) 。即对关键词语加以分析, 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如关爱是无私的奉献, 关爱是倾情的给予, 关爱是热心的帮助。②因果分论 (为什么) 。这里的“因”指分论点, “果”指中心论点。如关爱使人际融洽;关爱使隔阂消除;关爱是社会和谐;关爱让世界和平。③做法分论 (怎么办) 。这里的中心论点指结果, 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如关爱他人, 需要我们有一颗博爱之心;关爱他人, 需要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关爱他人, 需要我们不计得失名利。④正反分论。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 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如人人奉献关爱, 社会会成为绿洲; 人人吝啬关爱, 人间会变成荒漠。⑤辩证分论。对中心论点做补充说明, 避免过度或绝对化。如关爱是有益的;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不看对象的关爱是愚蠢的。
四、规范成文, 做好五个“一”, 使文章锦上添花。
一个靓丽的题目:题目文章的眼睛, 一个精炼又吸引人的题目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 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地处理自己的作文题目, 在拟题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文章的开篇要显示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 新颖、别致的开篇往往是吸引人的最主要的亮点。
一句点明主旨的话:在具体的写作行文中时刻明确作文主题, 因此要想明确主题, 至少一句点明主旨的话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像乐曲结束时的音符, 越回味无穷, 越让人觉得妙趣横生。同时, 能做到首尾呼应最好, 文章的结构就更完整、严谨。
一个整洁的卷面:试想谁愿意读一篇“龙飞凤舞”的潦草字迹的作文? 我想你也不愿意读, 因此“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如果你的字体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这是时间有限, 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字体工整, 卷面干净也做不到, 这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 只要坚持, 相信你就能交上一份漂亮的试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我叫XX,是一名XX大学生村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扎根基层,让青春绽放光彩》。
此时此刻,站在这里,思量着我们今天的主题“改进作风谋发展,建功立业长风彩”,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我,感到责任重大。可能有的人会说:“作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事儿,与我们村官无关”,也可能有人会想:“作风建设是国家的事儿,个人无足轻重”。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滴水滴是缈小的,平凡的,但正是他们用无数个微小的身躯汇成了大海,才凝聚成了大海博大的胸怀,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村官,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体现着党的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是每一个大学生村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我看来,踏上了村官这条路。不仅多了一份期待和向往,也多了一份“既担此任,不辱使命”的责任感。通过半年的工作和学习,我认为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农村需要我们。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给我们大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只要你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有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信念,就能在这个广阔的“舞台”挥洒热血,谱写青春。
在村里这大半年的日子里,村干部待人的亲切、热情和为村民谋福利、争利益的坚持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坚定了信念,只要村民有需要,哪怕的事情再小,我都要全力以赴,决不推卸。虽然村里的工作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都与村民息息相关,从村情台账,到办理城镇小集体保险,申请低保救济金,到村委换届,组织学习远程电教片。半年多来,我从小事做起,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协助村干部想办法、谋发展,真正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
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我认为,一要抓学习充实自己。我们虽然是大学生,但在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面前,我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我们适应农村当前形势,结合实际,努力掌握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二是专工作锤炼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群众满意就是我们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最高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需求,听民生、解民忧。积极参与到社会治安、矛盾调解、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党和政府的惠农工作中。三是勤思考提升自己。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也是一个艰苦的地方。大学生“村官”要树立成才成功意识,坚持扎根基层,立足长远,坚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思想,在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
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只要有一马当先的身体力行。我相信勤能补拙,诚能感民,学能提升,智能成就,作为一名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大学生,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村官”的责任和对“三农”工作的执著和热爱,站高一点,看远一些,想深一层,踏实一步,用汗水、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新时期大学生的奋斗之歌!为建设美丽、实力、文化、幸福的新浔阳而努力奋斗,让我们的青春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好的商品常用精美的包装博得顾客的青睐,同样出彩作文也需要语言的装饰勾住阅卷人之眼。在考场作文中,如巧用排比,能使语言增色,作文出彩。如何巧妙运用呢?如下方法,不妨一试。
1、开篇兴波,尾留余响。开头巧用排比,能使文章顿起波澜,起到先声夺人之势;结尾巧用排比,使文章“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满分作文《谈意气》,开篇气势不凡,引人入胜: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该文结尾磅礴大气,振聋发聩: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将意气的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将意气的剑,在生命中磨亮,劈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
2、贯通文气,结构全篇。遇到较冷僻的话题或不易展开的题目时,不妨采用排比段的结构形式,往往能出奇制胜,使文章文脉畅通,一气呵成而又显得条理清晰,浑然一体。如满分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就采用了这样的结构。“于是,我们呼喊:今年花胜去年红!”“于是,我们相信:今年花胜去年红!”“于是,我们坚守:今年花胜去年红!”从“呼喊”到“相信”到“坚守”,照应题目,一咏三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列举事例,浓缩精华。写议论文,往往要用到古今中外的事例。这些事例写进议论文,宜简不宜繁,宜精不宜泛。如巧用排比,将事例浓缩列出,既可节省文墨,又能增大句子容量,丰富文章内容。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
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四位人物的典型事例,用简练的笔墨浓缩生命精华,形成笔力千钧的震慑力量和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4、突出题旨,升华主题。行文时,如需点题、突出全文主旨或升华文章主题时,可恰当使用排比达到目的。满分作文《说“安”》有段文字极为精妙:
安定是朝阳,喷薄欲出,蒸蒸日上;安定是大树,参天耸立,绿荫如盖,傲示自然;安定是江海,五千年的波涛,孕育了华夏古国;安定是一部史书,有我们祖先开天辟地、藐视环宇的丰功伟绩,也有先辈的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中华英气。安定是托起成功的太阳!
用比喻性的排比句式,既照应了文题,深刻揭示了“安定”的内涵及意义,又升华了全文的主旨。
5、描写抒情,淋漓尽致。文章需要对人物、事件、景物或复杂的场面做全面描述时,或者需要抒发一种强烈的感情时,不妨运用排比句。满分作文《纪念远逝的曼妙红颜》一文写得很精彩:
多少次,她送夫千里;多少次,她欲说还休。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神伤,有谁会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闲愁,有谁体会?载不动的许多愁,有谁分担?
三组反问形成排比句式,将描写、抒情融为一炉,把李清照的满腹离愁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感浓郁,文采斐然。
【让生命绽放光彩】推荐阅读:
让生命课堂绽放光彩09-21
热爱生命绽放光彩征文10-05
让生命之花绽放05-26
安全之光让生命绽放作文10-09
星级评价让生命之花绽放06-24
让生命之花永绽放作文07-08
让生命之花绽放学案11-15
让个性化教学绽放光彩09-14
EEPO有效教育让课堂绽放光彩11-07
绽放生命之花专题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