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通用10篇)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篇1

第一、复习课的问题设计要合理,要有针对性。

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就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合作探究,让他们有的放矢,能够通过合作探究体会学习的愉快与成功感。地上捡的桃子不新鲜,树上摘的才新鲜。如果设计的问题都来自于课本的基础知识,学生不会感兴趣,更不会积极参与;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有点层次感,由浅入深,需要讨论探究才可能得出结论,那情况就不同了,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的情绪上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教学的效果也提高了。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所说,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

第二、复习课把握好教学关系,体现复习的在有效性。

为了使复习更有效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应该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才能达到听懂并学会,才能得以发展。所以,在复习中,教师是掌握复习方向的舵手,是创设良好复习氛围的主持人,是导向复习关键处的导游,是学生求知的助手,又是直接分享学生在问题解决后得到成功喜悦的朋友。讲与练的关系。讲与练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至于练后讲,讲后练,还是边讲边练,则根据复习内容、学生掌握的已有情况而定。另外,这里的讲应包括评。不评讲的复习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复习时一定要把练习情况,特别是存在的缺点如实地及时地反馈给学生,真正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第三、复习课要重视师生互动,但要适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但互动要把握好一个度,不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越多越好,更不能单纯地表现为回答问题的学生数很高,从头到尾,一个不落,而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与问题,让他们合作探究,寻找结论。

第四、复习课要精讲多练,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篇2

一、地理复习课现状分析

1.低效率的传统课堂

新授课像“栽活一棵树”, 复习课好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 育好一片林要花工夫。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限于新授课的知识重复,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总结规律方法, 将课堂向生活延伸。中学阶段, 学生大多数知识的获得要靠课堂解决, 方法也大多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解, 最终形成能力还要靠学生努力去落实。复习课多是枯燥的知识重复和题海战术, 大大降低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

2.复习课是令教师头疼的课型

复习课看似轻松, 其实却是令教师们头疼的一种课型, 因为对于相对熟悉的知识, 学生没有了新授课的好奇与探究兴趣, 学习热情大大降低。因此, 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方式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成为教师们上好复习课必须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问题。

3.对于翻转课堂纸上谈兵, 理论大于实践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 这种教学模式重新安排了课堂时间的使用, 重新定义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通过对知识学习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 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提高了课堂效率。在翻转课堂中, 信息技术和课堂活动设计为学习者搭建了“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和“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说起理论来大家都有一套, 但说到改革却头疼不已。其实, 信息技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有时候一项小技术就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大改变。

4.部分学校走在改革前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 尤其在一些发达地区, 网络环境已经日益成为许多学校必要的教学环境。我校基于网络环境下创设了双课堂教学, 即实体课堂与通过学校云平台构建的网络虚拟课堂相结合, 助力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攻克逆向教学设计中的难题

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从教学的最终效果, 即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活动, 它要求教师在确定了所追求的结果后, 首先考虑评估方案, 再具体设计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复习课的教学目标预设教学结果后, 发现复习课的主要问题,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课前课后的教学时空, 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活动,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下面列举复习课上常见的一些问题, 并介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以解决的方案。

1.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复习课学生不乐意上, 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知识没有了好奇心, 课堂以基础知识复习和题海战术为主。教师应该从兴趣导入和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上多下工夫研究。就如一桌营养丰富的大餐, 客人得首先有食欲, 营养才能被吸收。

解决方案:如《地图的阅读》复习课, 教学设计导入可以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在班级论坛交流“我的用图经历或困惑”, 自录视频《我的用图经历》到课堂上展示。教师制作并展示数字故事《各行各业的用图经历》,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活动中整合地图与生活场景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2.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差

地理知识很零碎, 需要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但初一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能力较差, 而且传统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 主要以画知识体系图为主。

解决方案:课堂上利用2~3分钟时间展示学生自制的概念地图。课前部分学生会通过自制概念地图, 增强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而课堂上的展示活动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堂展示学生不够积极

因为课前预习主动性差导致预习不充分, 从而使课堂上的学生展示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解决方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机整合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堂展示, 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采用双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云平台提前发布网络预习学案、活动课程资源、教学微课等, 引导学生课前学习。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有趣的基础闯关、小组讨论展示等活动, 从而使复习课更加高效。

4.当堂检测环节, 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情

传统的课堂检测, 往往是教师下发检测题, 学生自测后, 教师订正答案, 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解决方案:通过云平台检测可立即得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使教师能及时把握学情, 调整教学思路。

5.重难点突破占用大量课堂时间,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时, 教师的语言往往重复啰唆, 不够凝练, 大大降低了复习的效率。

解决方案:教师提前制作教学微课, 发布到班级教学资源库中, 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及反复复习, 提高教学效率及效果。

6.拓展性的知识很难落到实处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拓展性学习任务往往无法落到实处, 看不到教学效果, 学生也由最初的兴致勃勃到听完了事。久而久之, 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也很难提高。

解决方案:应用学校云平台班级论坛可以课前发布学习主题,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进行课后讨论拓展。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班级的集体智慧有了结晶。如《地图的阅读》复习课, 课前引导学生讨论“我的用图经历或困惑”, 课后引导学生共同编辑“班级用图攻略”。

三、且学做且反思, 坚定教学改革的信心

1.探索中的收获

通过双课堂教学延伸学生的学习时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网络虚拟课堂信息量更大, 知识交流更加开放;实体课堂学习更注重对难点问题的突破。这种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视野得到拓展, 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 通过开放活动和当堂活动使每个孩子获得了更大程度的发展。例如:通过视频制作体验生活中的地理;学生使用Insp7Intl制作概念地图, 既是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深化理解, 更构建了知识体系;通过课堂展示活动, 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通过云平台的论坛交流, 达到知识共享和研究;通过使用电子地图开阔了视野。

2.探索中的反思

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上的展示, 学生精彩的想法与表现让我们不断地收获着惊喜。作为教师, 应该看得更远。虽然笔者使用教学云平台进行了统计, 可还是没有做到让每个学生“堂堂清”, 如果课前能再准备一份二次过关的小测试效果会更好。再者, 关于微课制作, 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制作, 有时候学生是最了解学生的, 师生也可以教学相长, 而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如同地理学习的又一种语言。作为地理教师, 我们应将其渗透到地理教学当中, 挖掘并利用好这个“活”地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叶海龙.逆向教学设计简论[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4) :23-26.

[3]翻转课堂[EB/OL].http://eqilai.com/blog-12817-19840.html.

[4]教育的破坏式创新上场了:颠倒教室[EB/OL].http://eqilai.com/blog-12710-19835.html.

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1、先宏观再微观,从自然到人文,系统梳理俄罗斯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把高中的系统地理知识(必修内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关联,又要寻找知识点的纵向联系,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放在所属的大地理背景下,从总体上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2、立足人地关系,比较区域差异,突出区域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的气候特征综合分析,结合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进行综合探究,得出区域因地制宜的措施,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重点分析与俄罗斯有关的合作。

二、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播放:俄罗斯名曲《喀秋莎》。

伴随着优美的俄罗斯的经典名曲《喀秋莎》,我们一起探寻俄罗斯的瑰丽篇章。以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具有俄罗斯风情的氛围之中。

2.目标展示。(1).通过填绘地形、经纬线、河流、临海等分布图,对俄罗斯进行空间定位。(2).运用面积、人口、范围、气候、植被、河流、资源、工业、交通等示意图,归纳俄罗斯的区域特征。(3).进行思考、讨论、探究等活动,深刻理解俄罗斯区域特征的影响,并能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3.重难点突破。

(1)区域定位

学生:结合地图,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一、区域定位”中“填图识记”部分

教师:展示多媒体,指导学生上讲台讲解俄罗斯位置、范围等特征。通过填图指图提升区域定位能力。

(2)特征归纳

教师:展示面积数据,东西跨度数据,亚欧分界线,人口资料等。

学生:总结“地广人稀”。

教师:展示“奥伊米亚康”位置,北极圈在俄罗斯的位置,奥伊米亚康图片,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河流冰冻图片。

学生:总结“气候寒冷”。

教师:展示矿产资源材料,矿产资源分布,尤其是突出“石油、天然氣”资源的出口和生产。

学生:总结“资源丰富”。

教师:展示地形的分布图,矿产资源的分布图,交通线路和城市的分布图,人口和经济体的分布资料。

学生:总结“东西差异大”。

教师:展示重工业、军工业、宇航工业等资料,工业图片,文化教育资料等。

学生:总结“综合国力强”。

整合教材,利用图片等资料,实现自主归纳俄罗斯突出的区域特征,培养学习能力。

(3)问题探究

教师:展示探究主题,布置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任务。

主题一:俄罗斯的气候

任务:通过气候分布图和气象资料图,分析俄罗斯气候特征的东西差异,并结合大气环流、地形等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多媒体:俄罗斯气候分布图,莫斯科和雅库茨克的气象资料图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形成书面讨论成果,并展示。

教师:点拔、补充、总结。

主题二:中俄经贸合作

教师:展示中俄在能源、民间商贸、高速铁路等方面的资料、图片:

任务:中俄可能在哪些领域展开经贸合作

学生:自主归纳,展示成果

合作探究:中俄输油管道建设的条件和意义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并记录讨论成果。由组员展示。

教师:点拔、补充、总结。运用建立起的俄罗斯地理特征,进行问题探究,体现课标学习有用地理的理念,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力检测。结合下面图文资料,请自选角度命制一道简答题,并制定参考答案。2007年,中俄共同投资5亿美元在哈巴罗夫斯克建设了一座以木材为原料的纸浆厂,产品主要销往我国。

以学生命题的方式巩固知识和检测学习效果,提高学习热情。

5.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知识结构。利用知识网络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维,构建区域地理学习的学习模式。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要达到构建区域分析模型:先初步的空间定位,形成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再让学生自主归纳,概括出区域整体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最后通过具体问题分析,找出俄罗斯区域发展的条件、问题、调整方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教学流程中,紧扣高考要求和高中地理原理和规律,重整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高三复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34-02

一、课标要求、教材及学情分析、设计思路

1.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科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打下基础。本节作为高三的复习课,以课标和考纲为标准,整合知识,结合高考真题演练,使学习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

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地理各章节的整体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肤浅,不能真正理解整体性的含义,完整的知识体系尚未建成,知识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设计思路:高三复习课往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单纯记忆,难以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复习课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习主动性。通过对身边地理问题的探讨,以及高考真题的演练,体会答题思路和方法,真正在学习中贯穿整体性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能绘制地理环境整体性关系图,能说出整体性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身边案例,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通过高考试题的演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全局观。

4.重点难点: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一组自然地理要素图片,导出本节复习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展示课标,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标准

过程一:提问: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整体性含义是什么?用图表表现整体性。(学生绘图,教师巡视指导,请一名同学上台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修改自己的学案)

过程二:探究活动一:

问题:说说石家庄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各要素有什么联系?(自由结组,讨论)(生)地形:太行山的山麓冲积扇。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地区。河流:数量较少、水量少(相对于南方)。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棕壤为主。师生完善补充同学的回答,老师给出石家庄自然地理要素的图片,增强直观性。针对学生对土壤的认知度较低,教师对土壤的知识进行适度补充:降水少,冬季气温低,植被为落叶林,在这样的气候、地形、植被影响下形成了棕壤,它是从炎热多雨的南方发育的酸性、贫瘠的红壤到东北肥沃黑土的过渡性土壤类型。问题:石家庄会不会是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壤?师生共同总结:在一定的气候、地形条件下,会形成对应的植被、土壤。这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具有一致性,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这正是整体性的一种表现。

过程三:(师用身边案例过渡并激趣)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知识的获得从旅行中得来,双休日去不了远的地方,家门口附近的景色也不错。这是去年秋在封龙山的照片,大家看看怎么样?(学生简单评价)

探究活动二:

问题:封龙山植被覆盖率将近达到90%,这是多年植树造林的结果,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看,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有什么有益影响?(填绘在学案上)

师生共同总结:地理环境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这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过程四:引入热点问题:近期石家庄人最关注什么?(大气质量、雾霾严重)。给出材料。

材料一:据新华社石家庄8月29日(2014年)电继北京、天津之后,石家庄29日公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成果。石家庄环境空气pm2.5来源中,一部分是区域污染传输贡献。材料二:根据研究结果,石家庄市政府出台了《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13年-2017年)》等文件,确定了“压煤、抑尘、控车、减排、迁企、增绿”的方向,科学施治。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落实,今年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将有所改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某一要素的变化(材料里面的要素是“大气”),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练习反馈

1.近年来,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反映了()。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五、总结归纳

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体会一种思维方式,运用整体性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有必要正确理解这一基本原理。就目前来说,作为高中学生,那就是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全面分析,整体把握,能运用整体性原理正确分析原因,区位评价。

六、拓展应用

例1:(2014全国i高考为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中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答案】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要求学生先在学案上写出答案,对照课件订正答案)问题:如何回答自然地理成因类问题?(结论:从自然环境几大要素入手)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完成习题检测。

七、课后反思

地理课程主要强调对地理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地理课要从身边实际案例出发,从生活实际,思考其中的地理问题,并解决问题。高三复习,往往老师讲解过多,学生主要任务是听讲,从构建知识结构来说,效果很好,知识体系完整;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学生深入思维少,长期就会形成思维惰性,而现在的高考试题灵活性,需要学生现场组织答案,平时锻炼少,考试时就蒙了。探究式复习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复习速度慢,但是锻炼学生解题能力,能适应高考。所以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复习主动性,效果还不错。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篇5

分析烟台市历年来的初中地理学业考试试题,有很多的规律可循。在众多的规律中,可以发现下列三种命题规律:一是配图组合题。二是材料情景题。三是综合思维题。

1. 配图组合题

配图组合题多以选择题居多。从试题的选图看,所选地图一般是图幅不大且信息量丰富的新图。从试题的形式看,一般以一拖二或一拖三的组题形式出现。该题型的基本特征为:图是每个小题的核心,而且每个小题围绕着地图展开的考查层次不同。第一个层次是考查读图技能,属于基础性读图题。此层次的试题是要求把看到的图中信息说出来,考查会用已给的图例读图或是会用熟知的常用图例读图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考查读图归纳能力,属于常规性归纳题。此层次的试题是要考查读图归纳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能力,例如,归纳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物产、交通线路等地理事物的分布与特征。这是相对较高的一个层次,因为它是在读取信息的基础上介入了地理思维,介入的地理思维深浅能反映出学生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试题的难易程度。第三个层次是考查应用与推理能力,属于思维性推理题。此层次的试题是考查根据图中信息或归纳出来的分布特点等去分析原因及推理其他事物的能力。例如,根据某些信息推理其对人类活动及对未来事物可能产生的影响等。这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因为其推理能力与地理信息的显隐性程度、地理思维介入的深浅和逻辑思维强弱等有关。这样,对于一拖三组题的形式而言,三个层次,层层提升,组成一个完整的考查体系。而一拖二组题的形式一般是缺少第一个或第三个层次。

2. 材料情景题

材料情景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综合大题。从试题的形式看,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文字情景题。二是文字为主图为副的情景题。三是图为主文字为副的情景题。不管是哪种形式,该题型的基本特征为:图是提供辅助信息,文字材料是试题的核心。尤其是文字材料中的核心字词等信息,是限定、引导、推理地理事物的重要基础。

3. 综合思维题

综合思维题一般是以综合大题为主。从试题的形式看,有三种形式:一是一图多题形式。二是两图多题形式。三是一主图几副图配多题形式。不管是哪种形式,该题型的基本特征为:围绕地图及简要文字材料,将关联程度较大的知识、规律、原理、方法等综合应用,设计一或两个主题多个小题进行探究。即图是主题载体,每道小题粗看似有独立性,实际上总体围绕着主题核心而设计。

因为初中地理学业考试试题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因其继承,我们才需要研究命题规律;因其发展,我们才需要根据规律制定出分类复习策略。

1. 配图组合题的复习策略

针对配图组合题以图为主的考查,复习中,教师要抓好两点:

①选好地图。只有选好地图,才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要选好地图一般要兼顾五点:一是图中信息要能承载起课标和教材的要求。二是图中信息要丰富,一般以三到五类信息为好。三是图中各类信息的呈现要明显易识别。四是图幅大小要适当。五是尽可能用新图(用老图须创新)。

②用好地图。只有用好地图,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要用好地图一般要兼顾两点:一是读图获取有效信息。先把图中所有信息都找出来,然后再据题意要求分析有效的信息是什么,再看这些有效信息与哪些课标和教材内容联系比较紧密,围绕着联系紧密的有效信息组织学生复习。二是设计有效选项。四个选项的设计要尽可能通过发散思维,将教材中学过的相似或者差异较大的知识挂联起来,把不同区域的知识综合起来,兼顾覆盖面和重难点,重点训练学生对同样地理事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归纳、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材料情景题的复习策略

既然材料情景题中文字材料或图文材料所展现的情景是试题的核心,那么,我们就要据此强化训练两点:一是获取图文材料中核心字词和图中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据图中有效信息与关键字词的要求来解决情景问题的能力。即充分获取图文资料中有效信息,明白限定词或引导词的指向,据此情景要求推理现实概况,在此基础上联想同类相似信息,合理地推理地理事物,找出相应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3. 综合思维题的复习策略

虽然综合大题是个筐,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我们要做的是将地理知识、规律、原理、方法等装在大洲、地区、国家等区域的大筐中去综合地应用。即选择一些主题,如等高线及利用;地形、气候和河流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分布对工农业的影响以及影响工业农业发展的因素;交通对经济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衣食住行的影响等等,围绕这些主题,基于地图设计一个或两个核心展开探究,梳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找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或形成原因,归纳区域特征,理解区域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强化训练学生的认知、归纳、推理等各种地理思维能力。同时,要在情景中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等现代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要依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围绕三种题型分类展开,以地图和区域为主要载体,融合好地理核心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主题性的综合训练,加强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应用训练,加强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复习面上覆盖有宽度,重点研究有深度,概括提炼成体系,让基于课标的分类复习成为一种有效的复习策略。

初三如何从关键点开始复习

及时复习巩固、学习事半功倍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使原本已学过的知识被遗忘。但是,如果适时适当地加强复习,那么就会及时巩固知识,使学习事半功倍。可以说,复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检测出被遗忘的东西,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能够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促进中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因此,中学生一定要养成课后复习,定时总结知识的良好习惯,并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从而使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关键点开始复习

对于学生而言,复习功课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但却有不少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看,什么都复习,结果却往往什么都没有记住!如果学生懂得从关键点开始复习,对各科的难点、重点加以分析、总结、分清主次,不盲目复习,那么,他们就会从中发现学习的乐趣,而且学习起来还会更有方向、更有效率。

备战中考,老师总说:“方法是关键“”如何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知识?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心得 篇6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有别于高一、高二常规教学,短时间内要帮助学生进行大信息量的复习,不能只是炒冷饭,而要帮助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抓住纲领,整理体系,注重问题解析过程。比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的复习中,我要求学生始终抓住热力环流这个纲来整理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解题。用热力环流展开学习局地还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A、B、c所处上升、下沉、水平气流(风)的.不同位置天气、气候不同的原理解释各地天气现象与气候成因。

在行星地球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出黄赤交角这一关键概念在地球运动意义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黄赤交角入手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夜)范围、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长变化等规律并运用于相关解题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地理规律的总结大多从实例教学入手,让学生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总结规律。如在分析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时,没有按常规直接总结规律、方法,而是先交给学生一道题:图中甲处是什么气候类型?说说你的解题过程(思路)

图中仅有1条海岸线、1条纬线、1个洋流方向箭头,但信息量已经足够,学生必须充分利用以上信息才能解题。学生很快有了答案,但我要求能完整地表述解题思路,于是学生开始整理思维过程:第一步根据30度纬线判断该地位于中低纬度,根据海岸线判断为大洋东部、大陆西岸;第二步根据中低纬大洋东部为寒洋流及图中洋流流向判断为北半球,[为您编辑]甲地位于300N以北;第三步对照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甲地应为地中海气候。

在学生理清思路后,师生共同总结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并定名为地理坐标定位法。

第一步从经度位置,确定所在的海陆位置是大陆东岸、西岸还是内部;第二步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气候带;第三步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最后确定所属气候类型。

从课后作业、测试结果看,教学过程虽然简单,但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判断方法。

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地理复习课,学习方法,《地形与地势》

如何使每节地理课的复习更有效率, 做到事半功倍, 是每个老师都要面临的问题, 一堂好的复习课对于学生牢固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就在教学中的体会以《地形与地势》的复习为例谈谈如何上好地理复习课。

一、依据课标和教材, 理清知识结构, 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时, 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组成和结构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依据课标理清知识脉络, 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教材,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一是要理清地理各要素的知识结构, 理清地理各要素的知识结构主要指理清各要素包括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二是要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 分析并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使地理知识显得简约, 富有概括性。

《地形和地势 》这一节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 而且是认识和学习其他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 与其他章节内容有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 而且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可见中国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同时,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 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 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其他地理知识, 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学会利用地图认知地理环境。 这部分内容是考察重点, 复习起来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课标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重点是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地势特征;难点是: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运用地形地势分析问题的能力。 内容相对简单但多而杂, 所以我设计了课堂学案, 利用讲练结合、竞赛形式, 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并以典型例题的形式指导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讲练结合为基本教学模式

复习课的内容大多属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 对于知识的掌握, 学生往往会有两种缺陷:第一种是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第二种是虽然有充分的知识, 但是不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 无论是哪一种缺陷, 学生对复习课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会有厌倦、注意力分散这些现象。 一节课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很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对于复习课, 这一点尤其重要。 教师首先将围绕考点目标的知识呈现出来, 让学生将简单的概念和知识点形成记忆, 然后精心组织习题, 习题的组织一定要针对复习内容, 并且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梯度, 结合考试要求, 让学生通过练习实现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同时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习题绝对不能简单地从各种资料中借用, 一定要创新;习题要将课堂复习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高度综合, 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练习,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讲授。 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精讲, 才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地形和地势》的复习中, 主要利用讲练结合的模式, 我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的知识点, 构建知识框架, 以区别几个相似的知识:地形和地势, 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山地和山区等, 然后在课堂学案上, 指导学生完成地形区和山脉及阶梯界线的填注, 随后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抢答, 看哪组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出地形区和山脉, 及时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又复习巩固主要知识。 利用典型的例题指导学生的答题技巧, 指导学生利用有用信息解答问题及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读我国东西向 (沿32°N) 地形剖面图, 回答问题。

(1) 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D.横断山脉

(2) 我国地势第一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 )

A.横断山脉B.四川盆地C.巫山D.长江中下游平原

(3) 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 ()

A.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B.中部高, 四周低

C.东高西低, 呈阶梯状分布D.中部低, 四周高

(4) 我国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是____ (“ 有利于” 或“不利于”) 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指导学生认真读图, 提取图中的有用信息, 特别要注意的是东西向 (沿32°N) 地形剖面图。 通过教师精讲, 结合学生练习, 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从学生反馈信息也表明掌握情况良好。

三、重视地图的使用, 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求他们结合地图复习和记忆, 尽量将所有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

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让学生结合地图记忆, 这样他们记的知识不是死的, 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在运用地图进行复习时, 要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地图, 我经常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去想地图, 想每个地理事物的位置、方位、成因等。 另外, 在学生记忆时还要鼓励学生动手画随手图, 不要求画得特别准, 可以画简图, 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 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 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在《地形和地势》中就考虑合理利用各类图解决问题, 如利用“中国地形区的分布”和“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归纳地形特征;利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和“沿北纬36°的地形剖面图”归纳地势特征;通过学生在地图上填注地形区和山脉的名称, 动手画出三级阶梯的界线, 明确地形区和山脉的位置及阶梯界线, 由此加深对该部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记忆。

四、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把复习知识落到实处

无论哪一门学科, 老师讲得再好, 学生不学或学生学习不力, 那最后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所以我认为地理复习, 三分靠讲, 七分靠管, 如果管理不到位, 将会事倍而功半。 因此在复习开始阶段, 在课堂上主要的知识要及时督促学生记笔记;另外实行每节课抽查制度, 每节课都会抽查5至8个学生, 课堂笔记的记录情况及知识掌握情况, 使学生有压力, 从而产生动力。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 在提问时做到因材施教, 让学生有成就感, 那他就有学习的动力。 此外,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完成相应的练习, 并做到全批全改,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讲评时普遍的错误进行知识的补缺补漏, 个别学生进行面批面授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错题用不同颜色的笔订正标注, 并做好解题思路的记录, 整理错题集, 循序渐进地积累知识。

初探卓越的地理复习课 篇8

【关键字】地理 地理复习课 卓越的地理复习课

2016年3月7日到11日,参加了本校八年级的地理巡导课,倾听了三位初中地理老师“地形图的判读”同课异构课,颇有感触,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地形图的判读”为例初步探讨卓越的地理复习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课

大多数的复习课沉闷、枯燥,教师讲的兴高采烈、滔滔不绝,学生听得却是入梦的睡曲,课堂效率不言而喻。所以复习课也要好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复习课需要创设情境导入是非常需要。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创设情境能激发兴趣,而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当学生对地理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学习。

例如:通过这样导入“地形图的判读”复习课:八年级上册,我们学习过五种地形类型,还记得吗?展示一马平川、广袤无垠的内蒙古高原,油菜花香遍野的东南丘陵,孕育了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村庄与农田错落相间的华北平原,耸入云端的喜马拉雅山。说到这个喜马拉雅山,我有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喜马拉雅山的珠峰的高度吗?与什么相比她那么高?

这样复习用图片导入,让学生既欣赏了祖国美丽山河,又引起新的问题,会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二、情景中先学后测找问题

先学,就是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先自主学习。后测是在自主学习后做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考点测试题。再根据做的测试题,错了多少,是怎样的错误,找到学习中的问题,就是问题。找问题是关键,就是真正找出自主学习、测试题中存在的问题,不找出真正的问题,就别期望解决问题。

通过这一个环节三步,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做题能力、找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存在的要命点。要命点就是学生提高、进步找到的具体靶子,只要打好具体靶子,学生成绩会自动极大的提高。

但先学后测找问题,不是简单、直接的去做,而是要在情境中进行,为什么要在情境中进行哪?

是为了继续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兴趣,也是让学生轻松的学,为即将出现的重点突破做好准备。

例如:主问题设计是导学设计的重心,它的核心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冲突,目标是指向学习者思维品质的培育。通过设计好的导学案,利用导学案上的主问题,来先学后测找问题。

在设计测试题时可以这样: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

三、多种方式慢慢的突破重点

复习课总是时间短、头绪多、容量大、节奏快,但在复习课突破重点时一定要慢慢的,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理解的时间。因为,我们应遵循有效性原则,要讲在关键处,练在薄弱和紧要处,这种慢就是使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理解。

例如:实体山转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可以采用动画演示、实体山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可拆模型山与相应等高线地形图验证等多种方式,不厌其烦的慢慢让学生看、想、动,达到理解,突破重点。

四、学生要多说多练

学生要多说,有助于交流智慧,激起一刹那的思维火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课堂上要学生多说。教师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做题思路,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又能使学生强化理解。

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有针对的对存在的知识点进行练习,最后必须进行综合检测,再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补救复习,以消除教与学的盲点。但多练也要注意一些原则:要多样化练习,多样化的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理解,提高技能技巧的质量,也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要求,扎扎实实的练,不搞形式;要注意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要启发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新旧结合。

例如:给实例的几座山的海拔与相对海拔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海拔、相对海拔的概念,然后做一个小的练习,让学生说结果、原因或者是怎样做的,在给一个不同的题用气温或者河流的差值倒推海拔、相对海拔。

五、重视地图,要图与知识能融合

翻开地理课本、地理练习题、地理试卷等等,都在文字旁佐有图片,可见地图在地理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文字。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求他们结合地图去记忆,复习,将所有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去。

特别强调让学生结合地图记忆,这样他们记的知识不会是死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在运用地图进行复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地图,要多看、多让学生联想每个地理事物的位置,方位及成因等。

六、做好复习方法的指导

好的复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将知识总结成口诀、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等。

例如:地形图的判读的口诀: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反思一 篇9

近年来海南省高考地理卷中突出以图表系统为背景,强调地理思维能力考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图表系统本身就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海南省高考地理卷中的地理图表,不仅数量较多、信息量较大,同时还具有多数图像新颖、信息隐蔽的特点。众所周知,地理图表类型常见的如:各类坐标图、各类统计图表、各种示意图、各种日照图、中国或世界的区域图、各种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等,这些地理图表突出反映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同时所设计问题的解答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层次差异。

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或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地图教学,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表中

提取地理信息,特别是进行读图分析专题复习时,要把地理学中常见的图表展示,应力求通过图导、图解、图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所谓图导即将教材的重难点图像化、直观化,以图释文,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图解即将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复杂试题通过画图分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图变即将教材或试卷中的图像通过改变条件、设置新情境或提供新材料等方式变换图形或重新组合,形成新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地理教学论复习题 篇10

第一章

1、地理课程标准:它是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地理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地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地理教学论:地理教学论是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地理教学设计:依据现代科学理论,确定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的方法和步骤,并作出系统安排的过程,是一种解决地理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

2、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现代教学理论的开山鼻祖,现代地理教学的创始人,1632年发表《大教学论》,第一次对现代教学进行了理论设计,采用班级教学制度。4、1904年清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我国中小学开始设置中小学地理课程,师范学堂开始设置“地理教授法”课程后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改为“地理教学法”。

5、教学问题的三种类型: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和方法)问题

6、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规律

7、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1)揭示地理教学规律

(2)确立地理教学价值观

(3)优化地理教学艺术

7、地理教学设计的特点:(1)着重创设的是学与教的系统

(2)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3)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4)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地理教学设计的功能:(1)有助于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

(3)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4)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5)有助于科学地评价教学

(6)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自我认识

地理教学设计的原则:整体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开放性、发展性

第二章

1、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地理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教育科学基础、心理科学基础

哲学基础

2、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认知学习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相应的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第三章

1、教学目标:它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包括外显的行为和内部心理的变化。

2、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1)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它对各级各类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期指导作用。

(2)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的带有规定性;而教学目标则较多的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3)教学目的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不容许随意变更,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教学目标则是一种策略,可以有老师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新课程标准中地理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互关系——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知识与技能”教育是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教育和“过程与方法”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保证;“过程与方法”教育对“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全面而重点突出(2)要注意层次性和联系性(3)体现科学性和适应性(4)目标可操作性

5、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特殊要求:

(1)突出情感教育功能强的特点(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3)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章

1、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1)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 地理概念性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策略 > 地理过程性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策略 >地理原理性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策略(2)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顺序的安排

> 理智技能的教学顺序 > 语言信息的顺序

> 地理技能的教学顺序 >地理态度的教学顺序

(3)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综合策略(4)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总结策略(5)教学内容设计的其他策略

2、地理学的基本属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3、高中地理课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4、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作用:

(1)它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2)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3)它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4)它是成绩考核的依据

5、中学地理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1)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地理教学内容(2)突出区域性、综合性

(3)密切联系实际,反映应用性强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生存和生活能力,提高其地理科学素养(5)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6)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便于学生的探究和建构

第五章

1、教学媒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专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双边活动时传递和储存教学信息的工具或载体。

2、三种基本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3、讲授法

定义: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优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应性,既可用于讲授新课,又可用于复习、练习、实习等。缺点:(1)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之间有时并不同一,教师的讲授化为学生的认识并不等量;(2)学生将教师讲授的知识从认识、理解到应用还需要飞跃;(3)长时间的讲授不易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4、案例教学法

定义: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基本流程:提出案例,以例激趣——分析案例,以例说理——拟定方案,以例导行——

归纳总结,自行反思 优点: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交流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缺点:需要事先准备案例教材,以及花费时间较多,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5、情景教学法

定义: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创设情境的途径: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6、发现式教学法

定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接受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基本流程: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优点:(1)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发现规律的主动性,培养创新人才(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记忆

(3)获得了从问题—假设—验证—总结的科学探索方法 注意方面:(1)向学生提供确凿丰富的地理事实材料,完备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知识贮量

(2)创设概念等地理符号运用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积极探索(3)加强教师启发指导,切记放羊式学习

(4)该方法一般适宜于用地理事实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课题内容

(5)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7、启发式教学法

定义: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作用:让教师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积极性。

教师作用的体现: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两个引导转化上,一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二是再进一步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

8、探究式教学法

定义: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优点: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的独立认知活动,通过探索、研究来获取知识,着眼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局限性:(1)它要求对一切已被前人研究、证明和总结的知识与原理,学生都要通过自己的直接探索去发现,把学生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研究发明过程等同起来。

(2)教学所耗费时间太多,往往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3)对待学生个别差异的适应性不强,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发现方案,效果不是最佳。

9、地理教学方法选择的要求:

(1)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2)应服从于教学目标

(3)应符合教学内容特点(4)应从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5)要从教师自身条件出发

10、地理教学媒体的主要功能:

(1)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表象,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师生互动(4)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5)有利于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

1、地理教学过程:广义上,它是指在遵循地理教学规律,贯彻地理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地理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过程;狭义上,它是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即备课—上课—评课过程

2、地理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总结—课堂测验—作业布置

3、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面临的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国民现

代文明素质为宗旨,懂得处理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2)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区域性,有利于学生观察、注

意、想象、记忆和思维等多种智力因素的开发,促进抽象和形象思维的综合发展。

(3)地图在地里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4)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

4、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地理教师、学生、地理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教师—教材”、“学生—教材”、“学生—学生”。

5、地理教学板书的主要类型:纲目式板书、框图流程式、表格式板书、图解式板书、其他板式(分布模式、纲要信号图示、版图式、填空式、结构式)

第七章

1、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详细式教案:把与教学有关的要求、内容、方法、用具以及整个过程都按时间顺序写在教案上,甚至把课堂要说的话,包括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写在教案上。纲要式教案:用简明的语言,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按教案编写步骤,设计在教案上。

2、地理教学结构的一般模式:提出问题—阅读图像—分析归纳—巩固应用

3、编写教案的意义:(1)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3)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4、编写教案的原则:科学性、创新性、差异性、艺术性、可操作性、变化性

第八章

1、教学设计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 第九章 教学反思: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指教师在特定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评委,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说课主要阐明“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主要是全面考察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上一篇:关工委制度下一篇:2005年农村管理信息化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