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播探讨论文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播探讨论文(通用11篇)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播探讨论文 篇1

【内容摘要】中国上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国的根本,在大学中宣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保障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传承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只有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文化;高等教育

一、目前高校校园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

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优秀文化是高校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中的现状,曾经做过问卷调查,调查中85.2%的学生对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不是完全了解,36%的大学生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基本不了解。通过本次调查总结出当前高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宣传存在盲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缺失,在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缓。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降低,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在逐渐减弱。所以,如何在高校中大力宣传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意识和民族身份也是高校教育的责任。

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历史上就有由于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主流和核心价值观被扭曲而导致一个国家和民族衰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如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它毕竟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些观念必然与现代社会相矛盾。因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都贯穿着中国文化的自强不息、实事求是、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本,是当代文化复兴的动力,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根本任务在于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指导学生工作的基本准则,更是学生工作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要教育青年学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更是做好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学生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仁爱、守信、重义、求大同的观念,高校要充分发挥作用,利用好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让广大师生理解传统文化,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的`认同感,认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途径

(一)开展传统文化的进课堂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教育。通过校外和校内研修等方式,培养能够完全胜任的教师队伍,从而使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大学教师成为宣传教育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主要偏重记住传统文化知识,缺少精神层面深入的理解,这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高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课堂,渗透到“立德树人”全过程,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成长,让传统文化课出彩。

(二)精心组织活动,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思想升华。由学院和学生管理部门牵头,采取论坛、讲座等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主题教育。通过主题教育大大激发青年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高校可以利用广播电台、微信平台等媒体全方位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氛围,达到深层次的教育效果。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国家的长效机制,在内心深处深藏爱国之心,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人人要重视,要不断继承和发扬。在大学生活动中要加强传统文化宣扬和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广为传播,这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也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方法。

(三)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它独特的精神与魅力。悠悠华夏,点点滴滴的璀璨文明积淀,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黑眼黑发黄皮肤的美德与智慧。学院要深入挖掘国学经典等魅力,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教师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熏陶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营造高雅的高校传统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类似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节等,宣传中国传统舞蹈、字画、服饰等在内的优秀文化艺术瑰宝,通过民俗艺术展、画展、迎春晚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传统特色,讲述传统故事,让师生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外,还要借助本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作用,发挥本地区文化博物馆、城市展览馆、革命烈士纪念陵园等作用,定期组织学生社团学生党员等参观,发挥他们模范带头作用,扩大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范围。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播探讨论文 篇2

1.武术文化内涵继承的重要性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许多传统美德孕育其中, 在武术文化中可以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和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振奋民族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

2.武术文化的流失原因

(1) 文化的多元性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世界多元文化的侵入使得人们处于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 于是有了更多的内容可以选择, 如更多的年轻人会选择更加“时尚”的跆拳道作为健身的手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武术文化就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2) 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争夺愈演愈烈,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接受者剧烈的撞击, 这种危机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中, 武术文化也成为被争夺甚至被掠夺的对象, 而我们却缺少实际而且有效的行动来保护和继承, 防止其被掠夺。

(3) 武术的文化特性影响了它的传播。

其庞杂性:导致武术的技术标准不统一, 不规范, 这些也正是武术走向世界的不利因素;内倾性使得武术成为一种终身之艺, 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的内倾性而具有难以划定和比较的特点, 不利于它的科学发展;神秘性就过分强调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内涵, 增加其神秘色彩, 就会成为虚假武术。

(4) 武术教育的缺失。

武术教育不仅关系到武术自身的发展, 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对于武术文化的流失武术教育具有一定的责任。因为虽然在普及, 但是大多只是作为学校体育或大众体育的功能性选择。实际上是徒有虚名, 名存实亡, 没有把武术教学作为优秀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武术教学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责任

1.提炼武术文化精髓, 选择适合大学武术教育的内容来吸引他们

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播, 内容的提炼是关键问题之一。没有用现代的文明来诠释今天的武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阐释武术文化的现代性, 使得武术文化成为今天的文化元素, 让更多的人来接近并接受它, 是武术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在大学武术教学中, 武术文化内容的选择和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是武术文化得以传播的第一步。

2.怎样融文化于套路中, 使得文化在套路教学中得以传播

用文化来解读武术套路, 让文化观念体现在一招一式中固然十分困难, 但是武术彰显的文化意蕴可以帮助我们从武术的技击含义, 武术招式的形成原理, 以及武术所体现的哲学、伦理、价值观等方面来解读, 这就是武术动作中蕴含的更多的文化含义。因而这里的武术教学是通过套路为手段进行的武术文化教育。

3.关于解决套路教学的新思路

(1) 淡化套路, 突出武术的本质特点。从简单、实用的招式入手, 吸引学习者注意力, 让繁杂的套路演练转化为简单可行的实用技击演练。然后再把动作联系起来形成套路。

(2) 突出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淡化武术的体育功能。武术作为文化载体, 武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健身的手段和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进行文化的传播。所以要把武术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 而不仅仅是健身、健心的手段。

(3) 学习、借鉴跆拳道、空手道等成功的教学思路为我所用, 更快地寻找到一条适合武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三、建议

1.提高对武术文化保护的意识

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 所以对武术的保护就是对文化的保护, 提升对武术保护的认识高度是武术教育及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这个前提下, 武术在教学中才不会被仅仅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目来对待, 淡化、隔离了武术的文化内涵的武术教育和教学就不能真正称得上武术教育。

2.加强武术文化在大学的传播

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的多少, 当武术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的内容时, 学校教育的优势就明显体现出来, 武术教学就应当肩负起这个任务, 发挥这样的优势, 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播, 增加拥有武术文化的人数, 为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播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对培养大学生传统美德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1] 可见,我们应重视传统文化对培养大学生传统美德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聪明睿智

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易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阴阳相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及和谐理念,关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1] 以及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诸子百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理念等,都为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智慧提供了非常宝贵有效的内容和素材,为提升大学生的聪明睿智提供了智慧源泉。正因为有这么多传统文化智慧,才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民族中最为聪明睿智的民族之一。

2.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操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神理念,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前进和发展的动力。这些精神理念,有助于转变当前许多大学生追求利己主义,而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淡漠等思想,使大学生树立起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蕴育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品质和崇高价值追求。

3.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德

中国是一个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文明古国,对道德约束非常重视,形成了一整套道德规范,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恕勇等。仁是仁者爱人、与人为善,义是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礼是遵守礼仪、交际文明,智是聪明智慧、勤奋好学,信是诚实守信、诚信立人,忠是忠心忠诚、尽己报国,孝是孝顺父母、知恩图报,悌是兄弟悌敬、团结友爱,恕是推己及人、宽恕待人,勇是英勇顽强、自强不息。这些道德规范在当代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形势下,对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仍将起到不可替代的规范作用。这些传统美德对加强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熏陶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仍将发挥重大的积极作用。

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传统美德的思考

1.多方营造大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环境

首先要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思想意识领域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动摇,文化建设也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但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必须注重文化的传承性,尊重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同时,各级政府都要真正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常抓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同时,也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两手都要硬,促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建成和谐社会。通过党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带领,各类媒体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兴起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热潮。

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特别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人本关怀、道德教化、和谐思想等,对今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帮助大学生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健康积极心态、陶冶高尚情操、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在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建设和增加物质文化设施等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再次要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环境。家庭结构以及相应的家庭文化诸如伦理关系、道德言行规范等,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发展以及思想状况都有极大影响,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注重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注重对下一代传承传统美德、人情风俗,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详的家庭环境,使大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加强高校秉承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教育

一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统一认识,正确认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培养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

二是要落实制度保障。要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顺利、健康、有序地开展,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建议教育部将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大学教学大纲,具体操作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政府组织专家编撰相关课本。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其次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在目前情况下可以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修学习,以提高掌握、传授传统文化的能力。最后是经费投入的保障。传统文化本身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仅仅靠课堂教育远远不够,需要把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教育方法手段和途径相结合。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与落实。

三是要充分运用高校各种教育渠道。首先要抓好课堂传统文化教育。尽快把大学生传统文化课纳入大学教学计划,加快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组织高校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尽快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其次要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要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方法和途径。如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中华经典阅读、美文古诗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比赛、传统文化技艺比赛、网络博文比赛、文艺活动、历史博物馆和文化古迹考察及因地制宜采取学生社团理论学习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和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主体性,使之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和宣传者,最终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与传统美德。再次,要充分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网站”。通过网站丰富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使大学生如身临其境,提升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2]苏寄宛,王红.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6)69-70.

[3]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播探讨论文 篇4

新兴县廉洁文化“六进”活动丰富多彩,图为群众在小区观看廉洁宣传画。新纪宣 供图

自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广东各地各部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四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涌现出一批新做法、好经验。

在有“六祖故里”美誉的新兴县,当地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逐步摸索出一条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以禅育德、以禅润心、以禅导廉”作为除“四风”之弊重要抓手的新路子,在公民道德、诚信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和引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上取得显著成效。

新兴县自2月14日召开全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坚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据统计,全县721个基层党组织、21000多名党员干部走访群众40000多人次,发放调查问卷30000多份,收集到意见建议近21000多条。经梳理归纳,整理为187个“四风”突出问题。

在活动转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后,新兴县再接再厉,“回头看”、“谈心谈话”、“撰写对照检查材料”、“筹备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深入抓整改”和“加强督促检查指导”等六大项工作相继展开。其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四风”整改和推进民营企业非公党建两项举措,成为新兴县在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中两个突出的创新亮点。

新兴县委书记叶锐表示,新兴县要利用禅宗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廉政教育基地。

专题撰文:袁丁 赵威 梁绍辉 编辑统筹:李国飞

以禅育德,高扬社会正气

《六祖坛经》讲述“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充分体现了“心平行直、平等包容、和谐共享、务实创新”思想,精彩地演绎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善行、善念,做好人、做好事的思想道德理念。

新兴县以“道德讲堂”为重要载体,传承和弘扬诸如以上的禅文化中的正面积极因素,孕育公民良好道德素养基础。今年初,该县文明委精心设计了“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方案,将禅文化中的善行、善念和惠助行为等积极因素融进辅导讲义,在全县建设以县国税局系统“道德讲堂”为示范点,由机关、学校、社区逐步向农村、行业和企业辐射延伸的教育体系。截至目前,该县185个单位共开展“道德讲堂”活动350多场,听众达3万余人次,有效传递了正能量。

除了开展常规性、经常性的道德建设活动外,新兴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让群众认知、感悟道德理念。春节有廉洁春联送千家;元宵节剪纸、猜灯谜;清明节开展文明祭祀宣传教育活动;端午节为社区独居老人包粽子;重阳节则吟诵中华经典诗词„„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倡导了厉行节俭、友爱互助的新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3月上旬,新兴县启动了每两年一届的“新兴好人”评选暨“云浮好人”、“广东好人”候选人推荐评选活动。到6月上旬,该县共评选出“新兴好人”19人,向省、市组织推荐好人11个。如今,敢于担当、见义勇为的精神在新兴蔚然成风。6月上旬,该县务工人员子女、因救落水同伴不幸牺牲的10岁少年崔勇浪经过省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确认,其家属获得广东省首例100万元抚恤奖金。

以禅润心,培育和谐氛围

新兴县在挖掘禅宗六祖文化精髓过程中,提炼出“以敬畏心遵纪守法,以内省心修身养德,以平常心淡泊名利,以责任心爱岗敬业,以感恩心服务社会,以包容心诚信友善”等“六心”思想,结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启干部群众“心灵之门”,营造出友善和谐的社会氛围。

今年上半年,新兴县充分利用县、镇文化广场、人民戏院等文化场所共完成送电影下乡500多场次、送戏下乡8场次、送图书下乡10000多册,“一周双映”放映近60场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道德建设活动遥相呼应,最大限度扩大了道德渗透的空间。新城镇南外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仲恒说“社区文化广场建成后,社区里唱歌跳舞的多了,喝酒赌博的少了;邻里和睦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友爱互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社区一片欢乐和谐„„”。

让县内群众文化团体成为文化表演的主角,是新兴文化建设的突出特点,也是该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职工歌手大赛”、“十大电视歌手大赛”、“翔顺杯少儿新星大赛”、“广场舞表演晚会”等文娱活动在新兴方兴未艾。新兴人自编自演的快板节目《父子同唱和谐调》荣获“广东省第七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曲艺类金奖;《两个信封》、《将心比心》等剧目在云浮市首届戏剧曲艺比赛中获得金奖;少儿歌舞《颂禅》获得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音乐专场铜奖等。

以禅导廉,培育“清正”政风

今年2月,新兴县广播电视台建立了“禅都讲禅”专题栏目,邀请民间学者、高僧大德对禅文化作讲解。县教育系统党委副书记杨小梅在收听“禅都讲禅”后深受感触,在其微信中写下“惜物就是惜福”的体会,在朋友圈中引起共鸣,掀起节约粮食、反对奢靡之风的热潮。

这段故事,是新兴县借鉴地方特色禅宗文化智慧,增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一个缩影。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兴县在党政机关开展了多项活动,以本土优秀文化提升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增进干部同人民群众的感情,除“四风”之弊,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今年,新兴县在党政机关实施了以“学传统、知荣辱,修官德、作奉献”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系列活动。在禅宗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全县党员干部掀起实干为民之风,网上办事大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放心保)、农村养老保险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县共建成199个村级便民服务点,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办事服,群众满意率达99.8%以上。

新兴县各级各部门还开展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主题实践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村建设“禅·农”结合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禅廉文化“六进”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对照传统优秀文化解决得过且过、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等“四风”问题,力促干部清正、社会诚信、城乡廉洁。

“禅宗文化大讨论”、“禅宗文化论坛”等主题实践活动,则将禅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让党员干部学习讨论和反思禅宗文化所激励的善行、自赎行为、惠助行为会有好结果、好福报的禅宗故事;强化党员干部对恶念恶行、必有严惩的后果预测,从而引导党员干部弃恶从善,形成良善秩序。

温氏集团实现企业党建同步提升

破解四项难题

助推企业发展

温氏集团1996年成立党支部,2003年升格为党委,是云浮市第一个成立党委的民营企业。自成立以来,温氏集团党委通过破解“四项难题”服务企业科学发展,实现了企业科学发展和党建工作同步提升。

其一是坚持党企融洽,破解“党企脱离”难题。多年来,温氏集团党委定期跟与企业高层汇报党建工作,促使企业主与党委达成“加强党建工作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也是企业一种核心竞争力”的良好共识。引导企业积极构建党组织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互融合、协调决策管理的组织架构,推动企业将党支部和党小组建在生产、营销、研发一线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一线得到贯彻落实。

其二是完善工作机制,破解“组织如何运行”难题。温氏集团党委班子和管理层成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提升企业决策力。党委班子成员在企业中不揽权、不失权,不越位、不失位,积极为企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集团党委还编制了《温氏党建工作指导手册》、《温氏党建工作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使党建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推行党组织书记列席企业经营决策会议,保证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集团按每位党员(含入党积极分子)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划拨党委党建活动经费,确保了党委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其三是创新党员管理,破解“作用如何发挥”难题。温氏集团党委实施“三培养两推荐”计划,通过把企业管理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管理骨干,把党员企业管理骨干培养成高级管理人员;把党员生产经营骨干推荐为中层管理人员,把党员中层管理人员推荐为管理决策人员等措施,形成了提拔一名党员、树立一面旗帜、带动一片职工的良好局面。集团党委还在企业中设立老人“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真正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把关、关键技术有党员攻关、关键时刻有党员带头。

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影响 篇5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以后,把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带到了日本,日本也派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此外,日本的文字、建筑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在我国几乎已经消失了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更大,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我们看韩国哲学家譬如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的著作,你不会认为它们是韩国人写的著作。另外,中国的一些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但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备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去年的端午节申遗之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所以,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关注和思考的焦点就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在汉唐时期传播到了韩国、日本等国,还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他认为,中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极力主张法国乃至全欧洲都应该在政治、法律、哲学、文学和工艺技术等方面效法中国。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莱氏学术思想的形成,除了希腊哲学外,还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与耶稣会士白晋通信探讨《易经》思想,以易卦的阴阳二元论与西方数学的二进制相匹配,至今仍为学界所乐道。同时,在欧洲大陆还出现了一批研究中国文化的书籍,如《孔子道德论》、《中国哲人孔子的道德》、《中国道德哲学与政治立法》、《中国的哲学》等,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化,中国人那么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顺利传播和发展这个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在过去,就是在现在,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仍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举韩国和日本为例。

他山之石——韩国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要比我们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韩国为了传承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内容纳入了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儒家思想在现代韩国伦理道德观念中仍然在起作用。尽管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韩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如5月8日被确定为韩国的“双亲节”,以提醒人们重温渊源悠久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俗。我们知道,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也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这一称号没有给中国,而是给了韩国,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中,现代生活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国球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实践性论文 篇6

论文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以三峡大学为例,对在高校传播“国球”文化进行了实践性研究,结果表明:乒乓球的物质基础建设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乒乓球课程系列改革提高了学生兴趣、满足了学生文化需求课外三级联动机制和制度化建设保证了“国球”文化传播途径的畅通和扩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营造了“国球”文化氛围,丰富了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推动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和谐校园建设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

国球文化;文化传播;高校;三峡大学

众所周知,乒乓球在中国早已被誉为“国球”,其内涵和外延远比乒乓球概念丰富而广泛。因为乒乓球在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其社会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自身,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运动项目文化,而是有着特殊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国球”文化是指以中国乒乓球队为代表的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乒乓球实践活动的所有过程及结果。其中“国球”的精神文化尤为珍贵,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更具有时代气息和现代先进文化特征。“乒乓精神”所表现的“爱国奉献”、“拼搏进取”、“不断创新”等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早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高校传播“国球”文化有利于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先进的“国球”文化既可以帮助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智力提高,更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高校进行“国球”文化传播是利国利民、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没有重视对“国球”文化的传播与宣传,只是停留在单一的“国球”技术和技能的传授上,而不是全面完整地传播“国球”文化,这是高校文化传播的一大缺失。“体育众多的功能与属性,决定了技术层面的体育传播不可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为了弥补高校在“国球”文化传播中的缺失,笔者拟在以下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探索一条高校“国球”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寻找让大学生更易接受“国球”文化的方式;建立“国球”文化可持续传播的长效运行机制;目的是促进“国球”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发挥“国球”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文明校园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三峡大学级、级公体乒乓球选修课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清华大学“中文期刊全文网”数据库150篇文章,对所查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类存档。

1.2.2问卷调查法对三峡大学2003级、2004级公体乒乓球选修学生发放了份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992份,回收率99%,其中有效问卷1866份,经信度和效度检验,完全合格。

1.2.3专家访谈法走访了三峡大学领导、校体委、校乒协、体育学院专家学者、学生处、发展规划处、后勤处和后勤集团等单位。

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

1.2.5逻辑分析法在对调查、访问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等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加强乒乓球物质基础的投入与管理

“校园里的物质建筑、雕塑,加上一些设施场地等,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学校十分重视对乒乓球场馆的建设,成立了以副校长为首的场馆建设小组。

从表1可以看出,以后三峡大学乒乓球场地设施增长速度迅速,乒乓球场地和球台分别比过去增长了188%和183%,现有大学生体育馆和综合训练馆两个乒乓球专馆,并在新建的教学大楼和学生公寓内布设了乒乓球网点,学生足不出户就可在楼房内打乒乓球。近3年来学校增添了一大批乒乓球运动器材,投入经费达15.9万元,增长比率为368%。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乒乓球场地、经费的大幅度增长的原因,主要源于学校“以人为本、特色优先”的办学理念。乒乓球是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群众基础好,且具有“场地小、投入少、健身长、效果好”的特点,因而学校把乒乓球列为特色运动项目来开展,加大了场地器材的投入,为“国球”文化在校园传播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场馆质量还是场馆数量都得到了大多数学生认同,有95.8%的学生对乒乓球场地设施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对球场管理也得到82%的学生认可。场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有力地保证了“国球”文化传播的畅通,使更多学生对乒乓球产生了兴趣,更多大学生把乒乓球作为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校园乒乓球运动人口得到快速增长。但对场馆有偿服务有42%的.学生不满意,说明场馆的收费标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加大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力度

“广义理解,体育课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乒乓球课堂是传播“国球”文化的主要阵地,直接关系到传播与接收的效果。三峡大学体育学院的乒乓球老师认识到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组织团队申报立项了“乒乓球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并获得了立项批准,从乒乓球教材内容、形式、管理、考试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从表3可以看出:自编的《乒乓球实用教程》一书由于新增了“国球”文化内容,8l%人满意和比较满意,说明教程编写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教学内容、方法、形式均得到78%以上学生认可,说明课程改革所采取的“三重一轻”即“重应用、重主体能力发挥、重人文素质,轻应试”的人才培养要求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课堂管理有82%学生满意和比较满意,说明课堂采取的“开放、自由、民主、平等”方式,营造了“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考试方法得到83%的学生赞同,且无不满意者,说明技术考试采取的“多项选择”形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它能展示学生的最佳技术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国球”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开卷考试,在感悟、体会、杂谈、评论等多种形式的考试中,提高了学生对“国球”文化的认知水平。“国球”文化传播渗透于技术教学之中,体现了文化与技术结合的教学新特点,在讲解、谈话、交流中进行,悄无声息地让学生在自然、快乐中学习、接受、体验、感悟与交流“国球”文化。

从表4可以看出,6o%选修乒乓球课程的学生是在同学的宣传和介绍下选课的,表明课程改革获得了成功,上课的学生不仅自己喜欢,而且还介绍和推荐其他同学来选乒乓球课。人口越多,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和传承性就越好。调查表明,乒乓球课程改革促进了“国球”文化的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热爱“国球”,选修乒乓球课学生由20前的每学期700人增加到现在的每学期1200人,达到了“使他们不但成为乒乓球运动的爱好者,而且成为合格的乒乓球文化的传播者”的目的。

2.3建立课外活动三级联动机制

课外乒乓球活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是保证培养大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传播“国球”文化的大课堂。为了更广泛地开展“国球”运动和传播文化,我们建立健全了乒乓球运动组织机构和配套制度,

如图1所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校体委负责有关政策、制度、规章、赛事计划等大政方针,校体委下设有乒乓球运动体协,负责管理各二级学院乒乓球协会,贯彻实施校体委下达的各项乒乓球活动任务,校乒协下设有群体部、竞训部、宣传部、财务部。群体部负责课外活动锻炼,竞训部负责俱乐部管理和培训及比赛工作,宣传部负责校内外的比赛宣传、校园乒乓网站运行、媒体报道等工作,财务部负责会员会费、培训费、比赛赞助费等资金的管理。为了保证机制的联动性、实效性,还制定了“俱乐部负责人竟聘上岗制”、“乒协负责人会员选举制”、“财务公开制”、“会员监督制”等,所有的负责人都是校内师生兼任,无专职、无报酬,一年一选。

表5反映了学校一些大型活动,其内容形式多样,特点突出,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比赛都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学校只提供政策,不提供资金。竞赛以“外拉赞助,内结联姻”为主要形式,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型比赛活动,各乒乓球协会做到了“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比赛”。

表6反映有44%的学生一周课外乒乓球锻炼达到了1小时以上,98%的被调查者参加课外乒乓球运动,表明“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在学生课外乒乓球锻炼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学校体委一校乒协一各学院乒协三级联动管理机制,目标一致,职责分明,制度健全,它就像一个无形的纽带,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律、有目标地传播着“国球”文化。

2.4丰富多彩的“国球”文化宣传

文化宣传需要长抓不懈,校乒协宣传部做了大量的“国球文化宣传工作,从形式到内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力求大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国球”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用“球”文化精神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播探讨论文 篇7

1 羽毛球运动的特性

1.1 观赏性

羽毛球的观赏价值极高, 其中完美的运动曲线, 可进可退的形体动作, 使得羽毛球运动丰富多彩。例如运动员林丹和李宗伟, 攻击和接球霸气十足, 魄力非凡。每个运动员的羽毛球技术都各不相同, 进攻时如猛虎下山, 防守时却滴水不漏、坚不可摧。所以动作和形态都在体现羽毛球运动中力和美的结合, 使观赏者很好的融入其中。

1.2 自娱性

羽毛球运动是通过杀球、搓球、吊球和勾对角等方式来展现运动的魅力, 所以在成功完成一项羽毛球运动时就会感到无比的优越感和成功的美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人员会在击球和接球的过程中运动自己掌握的丰富多彩的方式, 展现自我斩杀能力的同时可以秀出自己的绝技, 给人以美感。同时在羽毛球运动中, 能够提高运动员创造美的思想, 调节心理和陶冶情操, 使运动员在运动的同时可以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增强人的免疫力, 提高生活质量。

1.3 增强体质

羽毛球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质, 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来锻炼人的各项素质, 在羽毛球运动中可以发展运动员的力量和灵敏性的结合, 也可以促使运动员速度和耐力的发展, 同时能锻炼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使运动员在运动中肌肉更结实, 灵敏性更高, 心情爽朗, 身体素质提高, 充分享受羽毛球运动带来的快乐。一般羽毛球运动分为前、中、后三场, 在运动中要时刻注意到击球的各个位置, 如果没有及时到达击球位置, 就会导致丢球的现象, 影响击球效果。所以在运动员根据球落位置及时跑到击球位置的过程中, 使得运动员的体质不断增强。所以, 羽毛球运动能使人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 同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也会增强, 改善自身的身体状况。

1.4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竞争素质

在比赛性质的运动中, 往往会体现运动员的竞争素质, 同时可以培养运动员的坚强意志。在羽毛球运动中, 其比赛性质突出, 竞争性强, 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击球技术和接球技术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取得比赛的胜利。当今社会形势复杂, 拼搏精神和竞争素质已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因为羽毛球运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人自强、自立、自信和拼搏精神的运动项目, 其对抗性、竞争性和强度大的因素对运动员提出很高的要求。即便是不参加比赛, 该运动项目也会锻炼人的坚强意志, 在运动中完成完美的动作和目标, 从而产生愉悦性的心理。

1.5 陶冶心理

在高校的羽毛球运动中需要运动员对对手的战技和心理进行揣摩和推测, 通过察言观色来掌握对手的意图, 然后寻找战机, 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如果运动员经常参加羽毛球运动就会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活动自如, 头脑更清晰。在羽毛球运动的比赛中, 运动员往往会出现紧张和刺激的情绪, 使得参与者思维迅速, 头脑反应灵敏, 产生高涨的对抗意识。在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思维, 保持遇事沉稳、宠辱不惊的状态, 使其在生活或学习中也会镇定自若的分析和处理事务, 保持良好的心态, 正确的面对各种各样的事件。

2 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的体育文化一般指高校内与人、物、事件有关的体育活动, 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高校文化特征, 反映高校文化的气息。高校体育文化范围很广, 其中涵盖了教育文化、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等方面。

2.1 高校体育文化的多元性

自古以来, 就有“文体不分家”的说法, 其实就是说文艺和体育关系紧密, 不能严格分开, 要将艺术和体育有机的结合, 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当今体育文化中涵盖了音乐、绘画、艺术等多种元素, 并且还会涵盖设计、美学等要素。例如在高校开展体育运动会时, 往往会在开模式或者闭幕式中开展一些音乐和舞蹈, 甚至设计和绘画的项目, 使体育运动丰富多彩, 也就是说体育文化逐渐向艺术性、综合性、运动性发展的综合性文化, 体现了高校校园的整体魅力。

2.2 高校体育文化的教育性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极高的传播性, 能够引导广大师生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其身体素质。高校的体育文化可以促使师生积极的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才可以努力的进行文化课的学习。

2.3 高校体育文化的竞争性

“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说的是文章艺术可以不论高低, 但体育项目必须要一论高下。在体育运动中时刻体现着其竞争性, 所以校园体育文化必须以竞争为体育运动的核心和精髓。因为在体育运动或者现实生活中工作中,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和进步, 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如此, 所以在奥运会中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同样在高校体育文化中, 也会存在一定竞争性, 为了达到比赛或者运动的最终目标, 就必须心存竞争意识, 时刻为竞争而奋斗, 增强自身在社会生活的竞争意识, 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3 高校羽毛球教学中进行体育文化传播

3.1 通过羽毛球运动的教学来打下体育文化建设的稳固基础

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可以开展羽毛球运动的教学来实现, 深化羽毛球运动教学思想, 为体育文化建设打下稳固的基础。学习羽毛球的最好的机会技术在大学中开展羽毛球课程, 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开展羽毛球课程。在进行羽毛球课程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讲解关于羽毛球的发展和历史, 然后让学生认识到锻炼羽毛球运动的价值, 以此提高学生对羽毛球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对羽毛球娱乐性、自主性、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价值进行阐述, 使学生学习羽毛球当做一种爱好, 而不是单单是要交差的一门课程, 使学生充分的热爱羽毛球运动, 学习羽毛球也就会轻而易举。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来, 在认识到羽毛球核心价值的同时, 还会对高校的体育文化进行宣传, 打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3.2 利用学校的各社团和羽毛球协会等团体来宣传校园体育文化

(1)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团体运动, 在羽毛球运动中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2) 在羽毛球运动中, 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感, 使得运动者之间相互交流, 感情加深, 实现团队合作。 (3) 高校羽毛球教学可以通过羽毛球协会和一些其他有关羽毛球的组织来进行宣传, 通过组织体育校内羽毛球比赛来宣传体育文化, 使得体育文化在校园内发扬光大, 弘扬整个校园的体育精神。 (4) 在当今和平年代, 体育精神就代表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综合实力, 体现了民族的精髓和顽强的意志力, 所以要通过娱乐性强、自主性强、竞争性强的羽毛球比赛来宣传校园的体育文化, 是体育爱好者感受到羽毛球运动的锻炼价值, 也会更好的热爱体育运动。

3.3 提高高校羽毛球教学水平, 增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

高校羽毛球的课程教学中, 不但要教授羽毛球学习的战术和技巧, 还要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明确羽毛球自身的锻炼价值、自主性、娱乐性和实用性,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羽毛球运动的魅力, 也会更好的对体育文化进行理解, 体育文化会更好的得到宣传。通过在高校中聘请专业的体育指导教师来对高校的体育文化进行指导和评价, 鼓励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成立校园羽毛球俱乐部和羽毛球社团等组织, 来宣传羽毛球运动的同时, 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提升。

4 结语

随着高校新课程教育制度的改革, 高校师生开始越来越关注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 尤其是羽毛球课程的教学。羽毛球运动以其自身的实用性、娱乐性的特征, 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所以, 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 要做好羽毛球课程教学, 将通过羽毛球运动自身的特殊性来宣传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促进体育文化的快速传播。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 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在高校的体育运用中羽毛球教学备受学校师生的关注, 因为羽毛球是一项魅力十足、娱乐性强, 且在运动中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的运动。羽毛球运动在高校内大力开展, 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运动的热情、增强其身体素质, 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 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本文主要针对高校羽毛球教学来传播体育文化进行论述, 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羽毛球,体育教学,体育文化传播,探讨研究,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鑫.基于任务定向的教学目标设置在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 2012.

[2]叶青.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公共课羽毛球专项教学创新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7.

[3]兴树森.长春市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播探讨论文 篇8

【关键词】“讲座式”教学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 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78-01

1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修课的地位和作用

我院从2013年初开始,积极探索与实践围绕提升军校学员人文素质能力的选修类课程,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优秀文化、先进军事文化、文学作品鉴赏等四个课程模块为核心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体系。《西方优秀文化选讲》是该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学员西方文化素养、增强国际意识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帮其树立爱国奉献、博采众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促进学员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修课共计20学时,主要选取西方文化的部分优秀典型成果,在以我为本的基础上,阐释西方文化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内涵和精神。

2 “讲座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讲座式”教学是汲取和借鑒学术讲座所具有的某些优点而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具有内容新颖、主题明确、相对独立与完整等基本特征。正因如此,“讲座式”教学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探讨基于不同课程的“讲座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其利弊等问题。

在《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修课实施过程中,采用“讲座式”教学有其必要性:首先,《西方优秀文化选讲》作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课时非常有限,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应有其自身特点。与专业课教学相比,人文素质类课程忌讳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特别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以体现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内容广、形式新、手段多等特点。其次,参与《西方优秀文化选讲》的学员学历层次较高,思维活跃,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因此,《西方优秀文化选讲》实践“讲座式”教学,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信息量大、内容新颖、贴近生活等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讲座式”教学实践的“四个注重”

3.1 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

“讲座式”教学最大亮点是突破教材内容框架限制,以学员需求为基础,采用模块化设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将其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系列讲座。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取古希腊罗马文化、宗教与文化、文艺复兴文化等模块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筛选、对比、关联等方式,把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再次细化和分解,组合成若干主题讲座。这些内容再以高度凝聚和新颖的“讲座式”题目呈现出来,不仅体现教员对授课内容的深化及拓展,更体现对授课内容的独到解读。如下表所示:

3.2 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而人文精神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单独存在,没有了现实生活,人文精神培养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此,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

“讲座式”教学具有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如在“西方文化的精神沃土——古希腊神话解读”一讲中,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如“木马病毒”、“泰坦尼克号巨轮”、“俄狄浦斯情节”等与古老的希腊神话相联系,让学员体会文化源于生活,智慧源于民众的道理。在“熟悉与陌生——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明”一讲中,结合理论、实践、社会生活等多方面,探讨学员疑惑的某些问题,触发学员新的思考和感悟,激发内在学习过程的有效发生,以形成独特学习体会。

3.3 注重发挥教师队伍的团队优势

“讲座式”教学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团队教学的优势。为此,成立3人课程实施小组,高职或高学历教师担任组长,督导教学。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立授课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安排等教学环节。依据小组成员学业专长和兴趣爱好安排授课内容,每位成员承担不同模块教学内容,以求“精”备课、“精”讲课。

“团队型”师资队伍,不仅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更发挥了团队优势,实现教师的最佳搭配。此外,不同模块的教师在授课中有了对比和比较,增加了竞争意识,更好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注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集声、像、动画、文字等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不仅传载的信息量大,而且更直观和生动,便于知识的获取和接受。与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极大延伸了教学的时空感,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

“讲座式”教学中,注重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如在“文学与艺术”模块的授课中,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辅助手段,确保教学内容的展现更加多样和立体,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重要教学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吕建伟,张卫红,杨建军.任职教育课程的讲座式教学方式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

[2]张文焕.讲座式教学法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200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政治备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知道大众传媒的作用;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2、难点:如何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课堂探究:(1)旅游归来,介绍异国他乡的风俗人情、奇闻趣事;阖家团聚,高谈阔论各 自的所见所闻;独居一室,打开收音机收听节目……这些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

(2)你能归纳出文化传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吗?

◇ 探究提示:(1)这些现象都属于文化传播,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生活中朋友聚会、参加娱乐活动、在家上 网看电视等,都属于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有:商 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

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 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课堂探究: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探究提示:(1)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文化传播就是其重要的功能。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

(3)我们以广告为例说明当今世界商业活动具有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广告是什么,顾名恩义,就是广而告之。广告是文化,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介绍商品知识的同时,向人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广告是桥梁,它连接生产和消费,辅佐企业开拓市场,又引导人们适时消费;广告是信息,它像潮水般向人们涌来。电视连续不断在播映,报刊连篇累牍在刊登,广播络绎不绝在放送,网络铺天盖地在显示……假如,现实生活中没有广告,人们也是很难受的。因为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时尚,生活的消费,临时的急需,等等,统统失去了向导。况且,没有广告和言语的赞助商,就会没有出色的新闻,没有感人的连续剧,没有精彩的体育竞赛,生活就显得没有色彩。广告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的广告标版,成为国内商家的必争之地,就可想而知了。须知,广告是一种导向,它以瞬息万变的节奏和无所不包的信息引导人们感受现代气息,拓宽人们的生活视野;广告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人们不断创新生活文化观。

(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伊斯兰教的传播,移民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7~11 世纪,大批阿拉们半岛居民移居到阿拉们帝国各个地区,其中,移民最多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鼍教迅速成为当地主要的宗教。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播探讨论文 篇10

A、新闻报道B、学术文章C、娱乐八卦D、体育报道E、传统文化F、其他

2.您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A、愿意,毕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嘛B、想了解,但是没有良好的途径

C、不,这些东西已经过时了,落伍了D、其他

3.您如何看待当下的传统节日?

A 只剩下吃喝了,说实话过个节挺累的B没洋节时尚,很土过C不知道传统节日要怎么D 挺有节日气氛,很中国。

E 节日都已经商业化了,成了很多的商家作秀的舞台。

4.您对哪个节日更有热情?

A西方节日B传统节日

5.您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是?

A很喜欢B喜欢C 没什么态度D不喜欢,认为太古板

6.对于将4月2号(孟子母亲的生日)定为母亲节,您对此的看法是?

A很好B没什么必要效仿西方C只是形式而已D 没什么意见E不感兴趣

7.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A非常看好B 比较看好C悲观D非常悲观

8.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A.纯属封建毒瘤,当弃之B.大多数是腐朽的,要舍弃多数;

C.喜忧参半,于己没有多大影响。D.大多数都是好的,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

E.无论有点多还是缺点多,都应该结合时代来改进。

9.您对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满意吗?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无所谓

10如果有一项旨在保护与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您会参加吗?

A.不论什么时候举办只要有空都会参加B.如果是周末休息时间可能参加

C.不会参加但是支持这样的活动D.不参加也不支持

11.长远来说,您认为有无必要在大学中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兴

趣班?A.有必要B.没必要C.无所谓

12.你觉得在大学开设中国传统课程(如《论语》、《孟子》)是否有必要?

A非常有必要B有必要C无所谓D不支持,觉得浪费时间

13.你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长吗?(包括书法、绘画、舞蹈和艺术等方面)()

A.有B没有,但想学。C没有,暂时没有兴趣学。

14.你对下列哪些哪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最感兴趣?

A手工艺(特色手工艺品)B饮食文化(特色小吃)

C文学(戏剧诗歌小说)D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成就)

15.高中是文科()理科(),您认为“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受文理分科影响

吗?()

A是,文科生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较多B是,文科生对传统文化比理科生更感兴趣

C不是,理科教学中也渗透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播探讨论文 篇11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体现

作为具有五千年传承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其中优秀文化传统占据了很大比重,是我国在历史长流中的智慧结晶,直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习总书记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给出了如下概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实践表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能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如表1所示。

由表可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应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用现代的方式来诠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逐步养成。

二 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坚持营造培育环境

进入大学校园,学生的课业任务显著减轻(相比于高中),但课堂仍是学生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主阵地。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融入实际课堂教学中,有利于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当前,我国大学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类课程,在此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固有的哲学道德思想中,而应有意识地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入课堂教育,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展授课思路,拓宽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2 积极运用传统节日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统节日蕴含着浓厚的教育元素,是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引导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良好契机。例如,春节的合家团圆、走亲访友,展现了中华民族仁义、重礼的美德;清明节的扫墓、祭祀,很好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祖的美德;端午节的划龙舟、吃粽子,深刻表达了后人对先祖屈原的怀念之情,等等。为此,我们应积极运用传统节日文化来大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为了传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刊物等多种媒介,借助公益广告、新闻报道、专家访谈以及群众参与等多种手段来大力宣传传统节日,让大学生在和谐、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受社会文明的进步,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其次,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传播节日文化之外,还应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蕴含于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拓展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途径,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领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于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辅导员可组织学生展开主题班会,在畅所欲言中既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同时又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学校也可建立传统节日论坛,为全校学生创建一个自由交流、自由发言的平台等。

总之,通过积极运用传统节日文化,能够为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良好平台,引导当代大学生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灌输至自身的价值体系中。

3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作用

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在高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学生社团,主要是指学生自行组织、自愿参与的群体,具有兴趣一致性和团体趋同性。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学生社团对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作用。例如,在校领导的关怀下,我校成立了“书画研究社”“书院研究社”“谱牒文化研究社”等,这些社团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对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通过这些社团的组建,能够将一批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研究颇有兴趣的学生集合在一起,首先发展一批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有一定研究度、了解度的学生,然后再以这批学生为领头羊,发展更多的学生,影响更多的学生,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传播至校园各个角落。

4 努力搭建网络宣传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交流、学习以及娱乐的重要平台。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离不开网络。基于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可或缺性,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努力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借助网络这一重要宣传平台在大学生中广泛宣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例如,高校可开展院系微博、微信、QQ群的建设活动,在这些学生近乎每日都要查看的网络宣传频道中不定期发布关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信息,并委托专人进行定期更新,让学生在不经意的阅读和查阅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可定期发起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议论话题,发动广大群内学生参与互动,结合当前时事新闻热点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给他人启发。

5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做思想上的巨人,更要做行动上的巨人。学校和院系应积极鼓励和大力提倡学生展开社会实践,通过进行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精华理念付诸于实践活动中。

例如,我校利用周末和假期实践,经常组织学生去孤儿院、敬老院等进行爱心义工活动,对于身患重病的学生也会组织进行爱心筹款,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仁爱”思想充分落实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力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养成。

总之,为了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成,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高效融入其中,坚持营造培育环境、积极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作用、努力搭建网络宣传平台以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红英.从传统节日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培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5).

[2]陈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湖北函授大学报, 2014(2).

上一篇:高一生物期中试题下一篇:北京化工大学入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