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粤教版教案(精选5篇)
学校: 姓名:
2013年9月
第一课 同一首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二、聆听欣赏曲《我的祖国》和《大中国》,能够背唱歌曲的音乐主题;辨别并说出歌曲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表现歌曲情感的关系;能够辨别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三、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能根据感情需要同抒情的、连贯的声音或热情激动的声音进行演唱,表现歌曲的感情,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尝试用二声部演唱此曲。
四、学习秧歌知识,创造性地为歌曲《大中国》编配秧歌舞的动作。
五、学习有关合唱知识,知道合唱的声部及各声部位置。教学重、难点:
1、继续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歌曲。
2、自己设计秧歌动作。
3、学习合唱的声部及其位置。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观看在柳州举办的《同一首歌》录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让学生跟着录象中的音乐,轻声哼唱《同一首歌》,营造歌曲深情、真挚的意境。
三、学习歌曲
1、跟音乐,轻声演唱歌曲。
2、老师随机指导。
3、学习二声部旋律及其演唱。
4、练习两个声部配合。
四、设计演唱形式:
1、听听、唱唱《同一首歌》,讨论歌曲分成几段。用色笔在乐谱上标出。哪些地方要唱得亲切抒情?哪些地方要唱得热情激动?试着自己设计演唱形式。
2、表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同一首歌》。
二、聆听《我的祖国》、《大中国》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2、随录音唱歌词。
3、引导学生对比《我的祖国》两个乐段的情绪。
4、随音乐模仿指挥。
三、布置作业:课后合作找资料,了解中国秧歌的舞蹈特点,并自己学习几个动作。
第三课时
一、导入,让学生各自把自己找到的资料进行交流。
二、老师先跟着音乐,即兴表演一段秧歌舞。
三、进行合作排练。
四、全班跟着音乐进行秧歌表演。
五、分组进行展示、评价。
六、总结。
第二课 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四、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银杯》
二、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三、边播放录音,边完成作业。
一、开课: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二、学习歌曲《小黄鹂鸟》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五、老师小结。第三课 多彩的美洲
教学目标:
一、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爱美洲、拉丁美洲的民族音乐。
二、能够演唱歌曲《拉库卡拉查》和《红河谷》,能表现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歌。
三、聆听《平原,我的心》和《化装舞会》,能够领会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它们的节奏特点。
四、结合歌唱、欣赏活动,参与敲打节奏等创造性活动。教学重、难点:
1、歌曲《拉库卡拉查》后半拍开始的节奏特点是这首歌的重点和难点。
2、让学生领会、体验国标舞蹈的风格。
3、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红河谷》。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竞猜游戏开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啊我要给大家猜个谜语,打一个国家的名字,给四个提示:
1、它是美洲的一个国家;
2、它位于伽勒比海岸边;
3、他们国家最著名的舞蹈是“草帽舞”;
4、著名的“玛雅”文化就是他们的印第安人发明的。(墨西哥)
二、导入:那么下面就跟着一段桑巴舞的音乐,让我们尽情的舞蹈吧。(放《拉库卡拉查》录音)
三、学习歌曲
1、聆听录音,让学生感受旋律,思考“拉库卡拉查”是什么意思?
2、老师简介歌曲,并解释“拉库卡拉查”的含义。
3、再次聆听录音,感受歌谱旋律。
4、跟着伴奏演唱歌谱。
5、有感情朗读歌词。
6、学习歌曲。
7、纠错。
8、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让学生创编自己的“拉库卡拉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拉库卡拉查〉〉。
二、欣赏乐曲〈〈化装舞会〉〉
1、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当中的化装舞会是什么样子的。
2、初步聆听乐曲,说感受。
3、再次分部分聆听。
4、举行化装舞会
(1)化装晚会将各自扮演哪些角色?学生开始分组讨论,确定自己的角色,故事情节。有的说要扮演童话故事的人物,有的说要扮演语文书中的故事,有的说要扮演动画片中动物,有的说自己创编角色。说着说着有的学生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表演,真让人羡慕啊!
(2)、怎样打扮自己呢?用什么材料更能突出角色?有的学生用皱纹纸做衣服,把自己变成美人鱼,有的学生用塑料袋披在身上,把自己装扮成天使,有的做头饰,有的做面具,各组分工合作制作,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看到孩子们奇思妙想,真让人高兴呀!
7(3)、纷纷上台表演。孩子们穿上各种表演的服装,带上面具或头饰,扮演成各种角色,然后开始表演,你看那有的表演憨态可鞠,有的表演绘声绘色,有的组分配非常合理,行动统一,有表演,有拿道具,欢声、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真让人感慨啊!
三、结束新课
第三课时
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来聆听一首歌曲,如果听过的同学可以举手告诉老师,如果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演唱。
二、学习歌曲《红河谷》
1、教师用爵士乐的风格演绎全曲,伴随竖笛吹奏激趣
2、复听范唱,让学对歌曲有完整印象
3、先用mu哼唱全曲
4、朗读歌词
5、把歌词带入乐谱
6、纠错
7、有感情演唱
8、视唱两声部乐谱――强调歌曲弱起处整齐的进入――引导学生解决呼吸、句法及音色问题
三、简单跟着录音学唱英文歌词。
四、老师小结
第四课 芬芳茉莉
教学目标:
1、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乐于进一步收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2、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根据《茉莉花》改编的合唱,并能够背唱一段歌词。
3、欣赏《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三首我国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及合唱,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出他们在情感、风格上的差异。
4、能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茉莉花》,每个学生都在其中承担任务。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用欣赏茉莉花清新、小巧的心情演唱歌曲。
2、聆听不同地区的《茉莉花》,享受不同风格带来不同的感受。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
1、播放《东边升起月亮》,让学生听辨和我国哪首民歌相似?(茉莉花)
2、简介它是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我们在下一节课将会欣赏到。
3、让学生说说他们对我国民歌代表《茉莉花》的认识、了解。
4、导入新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聆听,请学生边听边想,这首《茉莉花》的曲调可以用什么戏曲的动作来表示并说说为什么?
2、老师简介小调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发现歌曲中哪些地方的演唱和我们平常的演唱不一样。
4、请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学唱歌谱
5、学生自己演唱歌谱。
6跟着奔走把歌词朗读一遍,并想想怎样才能把茉莉花的香、小读出来。
7、把歌词带到旋律当中试着演唱。
8、老师指导、纠错,尤其是演唱这种江南小调的咬字方面要强调。
9、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如何在歌曲中把茉莉花的清新、秀丽、小巧的风格演唱出来。
10、分小组讨论并示范,随机进行评价。
11、完整的演唱。
三、随着《茉莉花》的音乐,结束新课。
一、复习歌曲《茉莉花》。
二、欣赏《东边升起月亮》
1、初步介绍歌剧《图兰朵特》的创作故事背景、作曲家等等有关资料。
2、初听,让学生寻找歌曲中哪些地方和《茉莉花》一样,听到了请举手示意。
3、请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试着哼唱歌谱。
4、学唱歌曲。
三、老师小结。
一、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风格
1、阅读音乐练习。
2、聆听三个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
3、自由讨论不同的感受。
4、完成音乐练习。
二、聆听儿童合唱版的《茉莉花》,与民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演唱《茉莉花》,结束新课。
第五课 神奇的童话
教学目标:
1、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洛列莱》、《魔法师的弟子》和《黄鹤的故事》。乐于主动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知道法国作曲家迪卡斯。
2、能以叙述的口吻、平静的呼吸、有表情地齐唱或独唱《洛列莱》。能运用不完全小节的知识划分乐句,标记换气记号。
3、聆听《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能听辨《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的主题及主奏乐器的音色与在音乐中的表情作用。
4、能依据《三个小和尚》的故事,集体创编表演,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承担任务。
教学重、难点:
1、用正确的发音方法和略带忧伤的心情演唱歌曲。
2、聆听乐曲,能听辨主题音乐及音色。
3、创编音乐短剧。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所喜欢的古希腊神话人物。
2、导入新课。
二、教授新课
1、播放歌曲《洛列莱》,学生初听,感受歌曲带给大家安静、略带忧伤的情绪。
2、简介歌曲的背景资料: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动人的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儿子奥尔菲斯,他美丽的歌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让路。一次,他率船在蓬托斯海航行,遇上两座浮动的岩礁。多少年来,这岩礁上的女妖用迷人的歌声诱惑来往船只上的船员,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寻声而去,结果船撞在岩礁上粉身碎骨,人也随船葬身海底。奥尔菲斯知道这个危险,当歌声刚一传来,他便用棉球堵住了船员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的身子让人们捆绑在桅杆上,使之无法寻声而去。奥尔菲斯弹着里拉琴,高声歌唱,终于带船队闯过了险境。
3、让学生跟着音乐默唱歌谱。
4、跟老师的伴奏轻声哼唱歌谱。
5、自己按节奏朗读歌词
6、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第一段。
7、老师指导
8、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段
9、自学歌曲的第二、三段。
10、师生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
11、完整演唱歌曲。
三、音乐活动
四、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洛列莱》
二、欣赏《魔法师的弟子》
1、简介乐曲背景资料
2、初听音乐,让学生对乐曲有大概的认识。
3、分部分欣赏:
(1)第一部分,让学生跟着音乐想像魔法师施法的情景。(2)第二部分,学生演唱弟子命令扫把拎水的主题音乐。(3)第三部分,听出是用了哪些乐器演奏的。
4、让学生讲讲听后的感想。
三、老师小结。第三课时
一、欣赏《黄鹤的故事》
1、初听,想像讲了一个有关黄鹤的什么故事。
2、老师简介乐曲背景资料
3、学生自己自由交流听后感受
二、学习交响诗的知识:
1、讲解交响诗的含义:
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的一种大型管弦乐曲。她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采用含有套曲因素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单乐章曲式。结构较自由。文学性的交响诗也称为音诗;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有时称为交响童话。
2、结合《黄鹤的故事》进一步解释交响诗。
三、老师小结。
四、观看《三个和尚》的动画片,让学生说说你对这三个和尚的评论
五、集体创编《三个小和尚》音乐剧所需要的节奏
1、挑水的节奏
2、抬水的节奏
3、没水吃的节奏
4、念经的节奏
六、自由搭配,把以上的节奏组合在一起,为《三个小和尚》创编音乐剧
七、分组展示、评价第六课《劳动的歌》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其中一首。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的导入,聆听《军民大生产》,感受与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揭题,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歌曲创作于1945年,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
2、再次聆听歌曲,找找歌曲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哪里?(歌曲的衬词)
3、跟着音乐,自己想像劳动的形式,一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
4、学生带着劳动时积极的情绪,一起来朗读歌曲中的衬词,为后面学习歌曲做铺垫。
5、歌曲第一段歌词,跟着节奏朗读。
6、指导朗读的情绪。
6、学习歌谱。
7、把歌词带入歌谱中学唱。
8、老师指导。
9、自学歌曲的二——五段。
10、检查学习情况。
三、音乐活动——根据平时的劳动场面创编歌词。
1、自由讨论,平时什么劳动场面最让你印象深刻。
2、分小组创编,要求带上动作。
3、分组展示,评价。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军民大生产》
二、欣赏获取《连连夯》
1、老师简介歌曲:它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多为一领众和形式。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词多即兴编唱,有时也引用 17 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之类的内容。
2、初步聆听,感受歌曲旋律。
3、让学生讲讲听后的感受。
4、请学生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做打夯的动作。
5、说说体验的心情。
三、开课
1、播放《大长今》的歌曲,让学生边唱边想,朝鲜歌曲在节奏和歌曲风格上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出朝鲜歌曲的节奏多为附点节奏。
四、学习歌曲
1、初步聆听歌曲《翁嘿呀》,感受哪些地方表现出有吃歌曲的节奏特点。
2、按节奏,自由朗读第一段歌词。
3、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歌谱。
4、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唱。
5、老师指导、纠正。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7、自学第二段歌曲。
8、自己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来指导第二段的演唱情绪。
9、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五、音乐活动——在有“翁嘿呀”的地方加上节奏。
一、“城隅”释义为“城上角楼”,或“城边的角落”。
【课文】《诗经两首·静女》
【课本原注】[城隅(yú)]城上的角楼。一说城边的角落。
【探析】课本注释不免带来这样一些疑问:古代“角楼”指什么?静女为什么要到“角楼”上等待心爱的男人?“城边”的“城”指城市,还是城墙?
角楼,古代是指“城角上供瞭望用和防守用的楼”(《现代汉语词典》)。从“角楼”的功能看,是城防的重要工事,一般怎有闲置的时候,供青年男女演绎浪漫的爱情故事?从下文情节看,“爱而不见”,“爱”通“薆”,作“隐蔽”讲,静女跑到供瞭望和防守用的“角楼”上怎么“隐蔽”?从字眼上看,从“隅”(角落)联想到“角楼”,是否有些牵强附会?
“隅与陬为转注。广雅曰:陬,角也。小雅笺曰:丘隅,丘角也。”“考工记曰: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大雅:惟德之隅。传曰:隅,廉也。今人谓之边为廉,角为隅”(《说文解字》)。《考工记》把“宫隅”与“城隅”两个短语,称作“角”之“浮思”,即把“隅”释为“角落”,下断十分明确。因此,把“隅”释为“角楼”,既不合抒情故事发生发展的情理,联想跨度也委实太大了些。
不论“城上”,还是“城边”,“城”,依今天的学生经验看,一般很容易理解为“城市”。古代也有这样的用法:“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这里的城指“城池”,“城市”。但学生不会想到还有不同的用法。“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高中《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粤教版)。教学用书与课本注释关于“城”的阐释,虽说是一字之差,一是“城墙边”,一是“城边”,所指却大相径庭。
“城隅”,释为“城墙边的角落”较为妥帖。就“角落”而言,使本章下文“爱而不见”情节发展成为可能;就“城墙边”而言,与末章“自牧归荑”形成呼应之态势。在城墙边的角落,女子逗情示爱;在野外放牧的地方,赠送爱情信物(荑草),表情示爱,合乎常理。
二、“擢”,释义为“举起,摆动”,这两个动词,准确译读织布的动作了吗?“举起”与“摆动”二词相互能转注吗?
【课文】《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
【课本原注】[擢(zhuó)]举起,摆动。
【探析】《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织女摆动纤纤素手,织布机‘札札作响。”朱东润先生释:“擢,摆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课本注释为什么增加“举起”义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其本义为“拔,抽”。“举起”义,或滥觞于此。然而,仔细揣摩,“举起”与“摆动”到底不是一个动作,所以两者不能转注。从另一个角度看,编者是否在两者选择之间犹豫,不能定夺?中学生理解起来,往往陷入似是而非的境地。更何况,《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译文:“摆动”的是“素手”,“作响”的是织布机。前言不搭后语,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不妨,我们来考察一下古人织造的过程。高汉玉《我国古代丝绸技术的发展情况怎样?》一文有这样的记述:
“原始的丝绸制造是将缫好的丝分布在竹(木)辊上,先是‘手经指挂;后又将两脚抵住绕经辊,经丝片幅按单数和双数片纱穿入分绞棒,用夹布辊将织成的布缠于操作者腰间、张紧经纱,一手提综开口,另一手将挑经刀竖直形成织口,然后运送纬管,再用打纬木刀扣紧纬纱,依此循环织布绸。”
织造过程中,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挂、提、扣、挑、送、打等一系列的动作,怎一个“举起”或“摆动”了得!“擢”的本意是拔、抽,联系下句看,手动作“弄”的对象是“机杼”,可见,“擢”一字下得十分贴切,与“弄”互文见义。诗人截取织女在织布过程中这一典型片段“穿梭”描绘,以营造一个背景氛围。故“擢”释为“穿来抽去”。整个句子,可这样翻译:织女纤长而白皙的手穿来抽去地织布,织机“札札”作响。
这样译读,明白、到位而又不失简约,非“举起”或“摆动”含糊其辞。
三、“掇”,释义为“停止”、“拾取”,哪一种解释更合乎诗的前后逻辑?
【课文】《汉魏晋诗三首·短歌行》
【课文原注】[掇(chuò)]通“辍”,停止。一说音duō,拾取。
【探析】《教师教学用书》译文:“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运行?我的忧愁来自心中,至今不能断绝。”教参“基本解读”:“作者以‘明明如月,何事可掇”来比方,从广阔的背景上衬托了求贤若渴而贤士不遇的苦闷。两相对照,问题昭然:如果说“打比方”(甚至有人认为是比兴)“月亮停止运行”比喻“忧愁断绝”能成立,那么诗人加上“明明”一词,如何解?既然希望如月之忧愁停止,为什么还要突出“明明”这一特征来描绘呢?“明明”是明亮、明朗之意,是正面写意,含有褒义。诗人怎么会希望正面的、褒义的东西停止或断绝呢?
蔡厚示认为:“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主题。”这里指出寄托诗人求贤若渴心理之矛盾与《教师教学用书》中求贤若渴而贤才不至的苦闷——是一致的,说明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然而在字眼和句子的具体解读上,蔡倾向于另一种说法,并加以发挥:“我赞成作‘掇是。虽然诗人这时奇想天外: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把它摘到手呢?后来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句就此脱胎。这两句写得委实精彩!它除了显示诗人不失赤子之想‘上青天揽月外,还作为一种比兴手法,因小见大,暗喻贤才何时求得和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含义。”他认为诗人笔下月亮暗喻“贤才”和“理想”。“掇”引申为“实现”。他关注到了“明明”的意义,但又忽略了“如”这一关键字眼及其主语(即比喻的主体)。
再看另一种解读:“‘明明四句:大意是说如同那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停止它的运行呢?我的忧虑出自内心,也同样是不可断绝的。这里接‘青青子衿四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求贤不得的忧虑”(《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整句忽视“我的忧虑”为比喻的主体。如何理解,才能使上下文意贯通,符合前后文的思想逻辑呢?试看前后文。“明明如月”中的“如”一字提示我们,诗人显然在打比方,那主体是什么呢?据上文意脉走向,可推断,主体当是前文的“我心”。“何时可掇”的“掇”又如何解释呢?据前后文假托宾客往来说事,此句显然在发问何时人才来归。如果说前后文是假托、烘托、曲折取势。这里是突兀之笔,旗帜鲜明。故“掇”一字作本字解,“捡拾”,可引申为“获得”、“网罗”等义。整一句可这样译读:我求贤如渴之心坦荡、明亮如月,我什么时候才能网罗到天下更多的贤才?这样译读,才能使上下文意,一气贯通。
四、“三十年”是“十三年”的“夸大说法”,讲得通吗?“依依”释义为“依稀可辨的样子”,岂不与“暧暧”字义相矛盾?
【课文】《汉魏晋诗三首·归园田居》
【课文原注】[三十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是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一说当作“十三年”。
[依依]依稀可辨的样子。一说是轻柔的样子。
【探析】陶渊明任官前后共十三年,宋吴仁杰《年谱》早有考订,是可靠的,且为大家普遍认可。课本仍把“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放在注解首要位置,匪夷所思。“三十”与任职事实不符,当是诗歌流传过程中的讹文。古人没有类似的夸大用法,言其夸大,乃属牵凿附会。古人夸大数字表达思想是有规律的。一是夸大数字虚指落差较大。“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庄子·逍遥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二是以“三”或“三”的倍数极言其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循着数字运用的游戏规则行进。
对“依依”的理解,向来存在不外乎上文提及的两种说法。王瑶很早就解释为“依稀可辨貌”。廖仲安的意见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方的村落炊烟,朦胧疏淡,着墨不多,却给人无限亲切之感。”这里都是从色调上解读“依依”。后者对“依依”的理解,与课文关于“暧暧”作“模糊不清”解,在意境上或许求得和谐一致,在意义定位上不免犯同;课本注解一方面说“模糊不清”,更有甚者,《教师教学用书》直译为“幽暗”,另一方面又说“依稀可辨”岂不自相矛盾?《教师教学用书》译为“炊烟袅袅升起”,显然主张是对炊烟姿态的描绘。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依依”所处意群和搭配对象不同,其意义则不一样。注释一方面讲远方村庄“模糊不清”,另一方面又讲炊烟“依稀可辨”,自相矛盾。根据陶诗意群和搭配对象乃至意境,把“依依”理解为“轻轻地、缓缓升起”,似乎更有道理。
以上探析,乃一管之见。课本注解不仅面对教者,更主要是面对学生。个性化注解,会增强课本特色;科学注解,有助于学生自学,还有助于树立教材的权威性。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
1、通过模拟昼夜变化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验现象和实际观察,分析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3个小朋友坐在山坡上看日落,波波:太阳落山了,天又要黑了。彬彬: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贝贝:这是为什么?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学生并不明白其中原因,通过这一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
2、活动1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教师根据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在活动前引导学生假设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针对学生提出的假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3)在实验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结论简练的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更逻辑地表达出来。
3、网上学 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借助网上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区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4、活动三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想学生介绍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比较明显的典型的动植物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生长活动是有影响的。
(2)指导学生对生活中容易观察的动植物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对哪些动植物生活,活动有影响。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2.过程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3.情感体验:
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假设。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蜡烛、实验记录表、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照片导入,引出探究问题
秀山丽水,养生福地。我们丽水有很多迷人的风景。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两张,请看——(分别出示分别为白天和黑夜的紫荆大桥的照片)
看完2张照片,你觉得这两张照片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看谁的观察力最好!(白天与黑夜)
若我们用一个字表示白天用?(昼)黑夜用(夜)板(昼夜)那白天过去是什么?(黑夜)那黑夜过去呢?(白天)看来白天和黑夜是咱们地球上非常普遍的现象。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着,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幻灯出示)(并板书交替现象)
(二)猜想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之分?(太阳照亮的地方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是黑夜)
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让我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做出猜测吧!(学生猜测)
关于这个问题,人类经历了漫长而艰苦探索,并作出了种种猜测。主要有这4种猜测,我们一起来看。(出示4副画分别为)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三)模拟实验
师:那这4种猜测到底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能)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模拟实验)。
师:我们用点燃的蜡烛代表阳光、地球仪代表地球。光线要保持水平,从侧面照射到地球仪上。
师:为了方便研究,老师在每个地球仪上都贴上星星,以这一点作为我们观测点。
师:你觉得,我们观测到什么?说明出现 “昼”,观察到什么说明出现“夜”呢?观察到什么,说明出现昼夜交替?(明暗的变化)
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师:做实验的时候,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师:同学都明白了吗?(明白)
(四)交流、分析
1.向大家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你用实验证明了哪种假说? 2.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成立吗? 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在没有新的证据之前,哪些解释暂时是正确的?
(五)小结
通过大家验证,认为好几种情况都可能使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也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者方面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并把查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
板书: 昼夜交替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示意图)地球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2、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四季的形成。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二、展示交流,质疑
三、精讲点拨
1、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教师演示)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活动2 公转轨道和节气
1.什么是节气?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那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含义。(1)学生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2)指导说出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3)学生尝试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教师补充引导。
四、小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探究技能:假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认真、仔细地观察,逐步养成注重事实的良好习惯。
科学知识
了解哥白尼的贡献,“日心说”的创立者。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了解四季是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形成的。了解南、北半球的季节变化是相反的。教学重难点
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小地球仪、手电筒、小组实验用的地球公转轨迹图(标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点)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交替循环。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授:
(一)认识地球的公转。
1.学生阅读课本31面的关于“日心说”的资料,了解哥白尼的重大贡献。
2.提问,学生回答:哥白尼对天文学有什么重大的贡献呢? 3.老师讲解演示,引导理解地球的公转
一边演示(注意保持地轴倾斜方向的不变、自西向东)一边讲解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公转一周需要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产生的。地球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
(二)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1.提出问题,作出推测
⑴地轴倾斜是四季形成的原因之一吗?
⑵学生推测,并说一下推测的依据。(很重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思考,并想象地球在天空中的可能的情况,对想象能力的提升有帮助)
⑶那我们应该怎样实验研究呢?
⑷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实验的几种情况。(不倾斜、倾斜且方向不变)
2.实验探究
⑴、我们现在就这几种情况进行研究,看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⑵学生阅读课本上33-34面的实验方法,老师说一下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认真搞好实验记录。
⑶学生实验。
⑷汇报、交流:①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②地轴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要组织好学生对图的分析,组织学生对照分析图描述四季形成的原因。还要分析太阳直射和斜射时哪种情况阳光更强烈)
⑸想一想,南北半球的季节有什么区别呢?
三、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
四季成因
教学目标:
1.尝试探究地球上四季的成因,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形成、地轴的倾斜是造成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阳光的直射点发生变化,及所带来的气温变化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模拟及探究能力。
3.通过有序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兴趣,树立探究求实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具准备:
地球仪、台灯、线子、四季卡片、手电筒、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师生共同欣赏四季图片(音乐伴奏)。
(二)师生谈话互动
师: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个季节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认为四季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温度)能具体说明吗?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四季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吗?(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二、探究活动
(一)猜想
师: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四季的交替,每年都能欣赏到春季的生机勃勃、夏季的骄阳似火、秋季的硕果累累、冬季的白雪茫茫,我们在欣赏四季不同的美景感受冷暖差别的同时,你有没有考虑过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有知道的请你告诉大家,如果不知道请你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大胆的做出猜测。
学生自由发言。(与地球公转有关、与地球自转有关、与太阳的远近有关、与地轴倾斜有关„„)
(二)验证
师:同学们当中出现了这么多看法,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要想得到一个准确的结论应该怎么办呢?(引出课题并板书:四季成因)
1、备材料。
师:做这个实验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呢?分别用来模拟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地球仪用来模拟地球、线绳用来模拟公转轨道、台灯模拟太阳、用橡皮泥做记号代表自己所在位置)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摆放实验器材。
2、实验前的准备。
(1)介绍地球仪
师:你对地球仪有哪些了解,能简单说一下吗?
学生自由发言。(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半球等)
教师适当补充,重点介绍太阳永远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为实验做铺垫。
(2)理解“直射”、“ 斜射”。
师:谁能借助实物演示一下“直射”。
①学生用手电筒演示。
师:通过“直射”一词你能不能想到另外一个词语(斜射)请演示一下。
提问:你认为两种照射方式不同之处是什么?(直射光线居中、强烈;斜射光线分散、稍弱)
②出示“直射”“斜射”示意图。
引出太阳直射是光线强烈,地面温度高;太阳斜射时光线微弱,地面温度低;太阳斜射的越厉害光线越弱,地面温度越低。
③出示地球受光照情况示意图。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受光照情况不同)
(3)学生演示地球运动状态。
师:地球是运动的,根据所学知识谁来演示一下地球的运动状态。(学生可边说边演示,其他学生可随时提出意见并指正)教师随机评价。
通过此环节为实验做铺垫,涉及的内容包括;地球公转、自转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3.进行实验。
师:今天我们就以我们所在的北半球为例来研究一下四季的形成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把橡皮泥固定在我们所处的位置上。
(1)教师演示学生分组观察。
① 边观察边思考: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北半球受到的光照情况有怎样变化?(多次模拟,反复观察)
学生观察后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北半球有时得到的光照多,有时得到的光照少,有时与南半球同样多。
②再观察再思考: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时北半球得到的光照最多?(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这是北半球应是什么季节?(夏季)
学生交流后摆放卡片。
③学生选择季节演示确定。
课前预测: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确定与夏季对比性强的冬季。在确定春、秋季公转位置时可能会出现争议。
学生中产生分歧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让学生通过演示充分理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引起温度变化,从而准确的确定春秋季的公转位置。
最后教师总结提升。
(2)学生演示四季变化的全过程。
学生在演示过程中并加以说明,出现问题学生可及时指正。
(3)课件演示四季形成过程。
(4)交流总结
师:通过实验你认为四季变化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自由发言(与地球的公转有关、与光照有关、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讨论:四季形成与地轴倾斜有关。
结论:地轴倾斜是造成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学生语言概述,如有困难可以填空形式完成。教师可在此环节结合学生的课前猜想渗透科学观念及验证思想。
三、拓展延伸
师:了解了四季成因后,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地球上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四季变化如南北极、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四季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等等。
借助此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总结
(一)学生总结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请把你的收获或是感受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自由发言。
(二)教师总结
同学们,神奇的宇宙世界还有很多奥秘等着你们去探索,你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积累文化知识,从小树立科学观念,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相信未来的你们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与震撼。四季星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提出对秋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和“我的星座”的形态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并获得研究星座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北斗七星、仙后座组成的形状,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仙后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变化特点;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教学重难点
培养探究四季星空星座的乐趣。教学准备:四季星图
教学过程:
一、欣赏星空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璀璨的星空,让学生置身星河,教师谈话:神秘而美丽的星空,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你想像科学家那样去解开星空之谜吗?让我们带着无限的遐想,来研究美丽的秋季星空吧。(教师板书课题)
二、交流课前观察,制定研究目标
师出示课件:星图,找出北斗七星(观察星空时,往天顶处可视为南方,往地平线为北方,人的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收获,提出问题。
2、明确探究主题:我们如何观察星空呢?
三、观察星空的方法指导
1、课件展示秋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大熊座和仙后座,让学生自主描述大熊座中北斗七星及仙后座五颗亮星的形状特征。
2、讨论与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北斗七星或仙后座的?如何描述它们在天空中的方位?
3、教师讲解:观察星座时确定方位很重要,我们常常把头顶的方向称为“天顶”,天顶以北称为“北天”,天顶以南称为“南天”。仙后座和大熊座都是北天比较容易找到的显著星座。在纸上画星座时,应先在纸上定出方位,一般应与实际观察的方位相对应,如观察北天时,纸的上方为南,下为北,左为西,右为东;观察南天时,纸的上方为北,下为南,左为东,右为西。
4、画星座:认准方向,把我们课前观察到的北斗七星及“我的星座”(学生自主选择的星座)组成的形状画在纸上。
5、小组交流:自己所画星座的形状以及画星座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是否在纸上标明了方向及观察的是北天还是南天,星座所在的位置是否准确等。板书设计: 秋季星空
大熊座
仙后座 北天:上南下北
左西右东 南天:上北下南
左东右西太阳家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字、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天文,热爱大自然的科学素养。教学重难点
了解太阳系的有关知识。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图画,同学们发现火星的表面,你知道它跟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吗?你们想再认识其他星球的情况吗?
二、活动1 太阳系的“家族成员” 1.阅读文本资料,说说太阳系的家族成员。2.观看课件,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有关家族成员。
三、活动2太阳系的运行
四、模拟太阳系活动
室外进行活动,在活动前先进行讨论,讲清要求。
五、作业 :火星上有生命吗?烂灿银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银河系的构成、大小与形状。
了解太阳系在银 河系中的地位。
了解银河系以 及河外星系在宇宙中的地位
认识宇宙的无限,培养正确的宇宙观
方法与过程:
通过查资料、读图讨 论
教学重难点
银河系的大小 天文单位与光年的换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夏末、秋初的晴朗夜晚,你到空旷的场地上去遥望星空,就会看到一条淡淡的光带从东北向南横贯天穹,宛如奔腾的河流一泻千力。这真的是天空中银色的河吗?? 描述对夜晚星空的感受
银河系的组成 课 件展示 美丽的银河
讲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回忆和讨论是否看到过银河 银河系的形状
1.出示银河系的照片。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描述对银河的新感受。
2.介绍银河系图象
正面形状
侧面形状 叙说对银河的新感受。
银河系的大小 1.着重介绍天文学上常用的距离量单位
2.介绍银河系的质量、年龄和 自转
3.引导学生在银河系的正面和侧面寻找太阳
讲解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天文单位与光年的换算
在银河系中寻找太阳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能力目标: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乐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在特殊宇宙的时候,有人为了探索宇宙献出了生命,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探索呢?
二、学习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1、小组学习。
2、讨论:
a.人类探索宇宙大致的过程是怎样的?
b.为什么说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是曲折漫长的过程? c.探测工具的进步对人类认识宇宙有什么帮助? d.我国在认识宇宙的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活动1河外星系
交流搜集的资料,探究对月球的认识。
四、活动2 宇宙探索。
讨论:空间科学的例子、与我们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联络外星生物 板书设计
探索宇宙
探索宇宙的历史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六个单元
①“中国娃”、②“绿色的祖国”、③“京腔京韵”、④“碧野金山”、⑤“欢腾的边寨”、⑥“荡漾的深情”。演唱歌曲有17首(中国歌曲16首,外国歌曲1首);
听赏内容有29首(器乐作品16首<中国12首,外国4首>;声乐作品13首均为中国作品)。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的识谱知识。
2、认识学习升记号#、降记号、还原记号,三连音。
3、认识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指挥图式。
4、认识学习装饰音(波音、下滑音、前倚音)。
5、巩固运用力度记号,结合学习内容进行练习。
6、结合歌(乐)曲,进行已学过的音乐知识的活动设计与练习。
7、为2/
4、3/4拍划分小节线,并进行节奏与短句的创编与练习。
8、学会课本上的八个主题十六首歌曲,通过歌曲的演唱,使学生更加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科学、爱大自然、爱生活。
9、认真完成课后的综合训练,通过练习逐渐提高学生的听辨、视唱、填写、创作旋律的能力,并学习为歌曲创编多种形式的伴奏。
10、上好欣赏课,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在上好欣赏课的同时,认真介绍几种西洋乐器,了解它们的音色特点。教学重点:
1、学会课本上的八个主题十六首歌曲,通过歌曲的演唱,使学生更加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科学、爱大自然、爱生活。
2、学会如下读谱知识:重音记号、3/8拍号、演唱形式(独唱、合唱与二重唱)、波音与上滑音、降记号。教学难点:
学会如下读谱知识:重音记号、3/8拍号、演唱形式(独唱、合唱与二重唱)、波音与上滑音、降记号。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学习音乐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认真上课,课堂是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力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厌。
3、积极参加组里的教研活动,多听同行老师的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能力。
4、积极大胆地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密切联系学生,经常征求学生对老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争取大面积的丰收。教学课时数:
32课时
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单元 中国娃--6课时
第二单元 绿色的祖国------------------------------5课时
第三单元 京腔京韵--4课时
第四单元 碧野金山------6课时
第五单元 欢腾的边寨---6课时
第六单元 荡漾的深情----4课时
复习3课时、考查4课时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娃 第一课 《草原小姐妹》
第一课时
3月6日 第 2周星期二 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唱:《草原赞歌》
2、听:《草原小姐妹》
3、动:用打击乐器 教学目的:
1、聆听琵琶协奏曲,能展开想象,受到感动。感受琵琶与管弦乐队对话的魅力。
2、能用朴素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草原赞歌》,体验歌曲自豪的情感。能正确地演唱附点节奏带来的活力与动力。
3、通过打击乐器合奏《草原赞歌》,增强合奏能力及与他人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在听、唱、奏、等音乐活动中,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感受小英雄对家乡、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后十六音符。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生问好
2、组织教学
3、发声练习
二、基本部分 1.导入 ①以音乐《草原赞歌》,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音乐?出示图片(蒙古族的服饰)判断出他们属于哪个民族?
②用打击乐器,模拟马蹄声,学生用动作表现骑马。
③师生互动,重温英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 2.欣赏歌曲《草原小姐妹》
①介绍主奏乐器——琵琶
②简单介绍龙梅、玉龙小姐妹在狂风暴雪中奋勇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
③介绍“协奏曲”
板书:协奏曲是指某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乐器形式。一般乐曲结构较大,独奏与乐队并重。
a、初听乐曲《草原小姐妹》感受说说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b、说说乐曲的主题旋律和歌曲草原赞歌有何联系。c、让学生说出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d、跟琴唱一唱主题旋律再听乐曲说说音乐是如何表现的?(从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来体会)
板书:填空完成:主题一(草原放牧)
主题二(与暴风雪搏斗)
4. 学唱歌曲《草原赞歌》 ①视谱(板书:出示歌谱)(第一乐句)1=F 6 6 2 2 2 ︱3 6 2 2︱1.2 3 6 ︱2.3 2 0 ‖ 唱一唱并找出与之节奏相同的乐句练一练、唱一唱:(第三乐句)1=F 2 2 2 2 2 ︱3 6 2 2 ︱1.2 3 6 ︱ 2.3 20 ‖ 跟随录音哼唱歌谱。
②分析歌谱:歌曲中有几个不同的音?最低的音是哪个?最高的音是哪个?全曲可分为几句?有没有相同乐句?
③熟悉歌词
④歌曲处理(节拍的强弱、情绪)⑤完整演唱
⑥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先让学生出主意,尝试比较,探索伴奏效果。5.作业布臵:学唱《草原赞歌》的歌谱。
三、结束部分 1. 小结 2. 下课
第二课时
3月1日 第 4周星期二 总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表演《嘎子嘎》
2、唱《中国娃》
3、了解装饰音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表演《嘎子嘎》体验“小英雄”机智勇敢、“敢于胜利“的精神,感受活泼诙谐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用充满自豪感的歌声演唱童谣风格的《中国娃》。
3、认识“装饰音”,了解“装饰音”符号在歌曲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表演《嘎子嘎》体验“小英雄”机智勇敢、“敢于胜利“的精神,感受活泼诙谐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教学难点:
认识“装饰音”,了解“装饰音”符号在歌曲中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友情问好
二、复习歌曲《草原赞歌》
三、新授
导入: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感动了几代人,中国的少年英雄你还知道哪些?(生:……)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唱的是谁?
1、欣赏《嘎子嘎》
(1)交流《小兵张嘎》的故事,了解张嘎的个性。(2)听音乐,感受作品的谐略风格。(3)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4)跟音乐哼唱歌词,练习说唱部分。
3、表演《嘎子嘎》
通过表演《嘎子嘎》,让学生体验“小英雄”的机智勇敢、“敢于胜利“的精神 ①分组讨论,设计表演
②启发学生用简单道具扮演张嘎,随音乐模拟与日本鬼子周旋的情景。(表演时提示学生关注音乐的段落变化)
3、新授歌曲《中国娃》
(1)欣赏解晓东的MTV《中国娃》,感受歌曲的风格与特点。(2)讨论:装饰音在歌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下滑音)﹋(波音)616(装饰音)(3)讲解各装饰音的名称,并要求记熟。
(4)分别演唱以上装饰音,体验各装饰音的唱法。(学生了解装饰音的运用更增加了歌曲的地域性风味。)
(5)跟随录音哼唱歌曲。(反复练唱)
(6)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领唱、齐唱、一领众合等形式演唱。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作小结,教师归纳并布臵课后的复习。
第三课时
3月21日 第 4周星期三 总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来吧,来踢球》《捉迷藏》
2、唱《海娃的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少年儿童宽广的胸怀以及他们热爱生活、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用欢快活泼的歌声表现小海娃对大海不可割舍的依恋和赞美。教学难点:唱准大三度音程与小三度音程。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友情问好
二、复习歌曲《中国娃》
三、新授
1、欣赏《来吧来踢球》
①导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谈话开始导入欣赏, 边欣赏,边在过门处即兴加入声势。
②再次欣赏并随音乐节拍模拟玩足球的姿势、动作。
2、欣赏《捉迷藏》
①听:丁善德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片段:《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并给出相应的图片。
②想: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形象选择标题。
③再现童年:配合音乐表演。感受钢琴音色,感受玩游戏时的快乐情景。
3、新授歌曲《海娃的歌》 ①听教师范唱
感受歌曲表达的海娃对大海不可割舍的依恋和赞美。②分析歌曲
给歌曲分句,在谱中标上分句记号。
③歌曲结构不规整,节奏多变,采用分句教唱法学唱。
④采用多种形式唱熟歌曲,表达出海娃对大海的不可割舍的情感。⑤“赶海”小游戏
将歌曲中分句节奏写在“海螺”“海星”“贝壳”等图片后,藏在教室里,让学生在《海娃的歌》音乐声中寻找。音乐停,大家分享赶海的“收获”;练读卡片上的节奏。
⑥“听海”活动
将两句衬词的乐句比喻成“海浪的声音”、“海风的声音”,让学生听辨并模唱,唱准大三度音程与小三度音程。
四、课堂小结(师生进行第一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3月27日 第 5周星期二 总第4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春游》
2、听:《春野》
3、拓展:班得瑞乐队与轻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春野》和歌唱《春游》,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的春景,感受中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
2、能用明朗、愉悦的情绪,纯美的歌声演唱《春游》。感受歌曲美的意境。
3、通过欣赏班得瑞乐队演奏的作品,了解当代音乐这种音乐体裁的表现方式,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结构和旋律的分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在这个风和日丽、充满花香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踏青、春游)
那今天我们就寻着花香,一起去踏青春游,感受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吧!
(二)欣赏《春野》
1、在《春野》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听前设问:听到了什么?仿佛来到了哪里?感觉怎样?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精美的画面,简介轻音乐和班得瑞乐队。
3、出示《春野》主旋律,分别用“啦、哒、噜”等衬词模唱主旋律。在每一乐句尾,教师指挥部分学生模仿鸟叫“喳喳 喳喳”,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发声练习。
(三)、欣赏想象——春游图
1、导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智慧抒发了对“春”的赞美,诗歌、散文中到处都留有春的足迹。有很多音乐家都喜欢把诗词谱写成曲,让诗意更充分地表达出来。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首充满诗意的歌。
播放歌曲《春游》,请学生闭眼欣赏。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春天的什么气息?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七言律诗《春游》,有表情地齐读。
3、师:什么是“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为什么会“万花飞舞春人下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操作组合一幅“春游图”,并对自己的组合加以说明。
5、欣赏“春游图”(展示课件,表现诗词内容),在歌曲音乐的背景下,齐读歌词。
(四)、学习歌曲
1、完整地欣赏歌曲,说说歌曲中哪两句完全一样?哪两句比较像?哪一句完全不同?
2、根据学生回答,分别用不同色块表现歌曲中的相同与不同的旋律。(点击课件)
3、试唱曲谱。
4、对于第三句中的“5 #4 5.”,要先听琴声再模唱,教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并提醒学生要轻声唱。
5、跟琴学唱歌曲。
6、完整、熟练地演唱歌曲。
7、通过对比演唱,根据学生的回答,为歌曲加入力度记号,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五)、拓展
1、教师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歌曲作者李叔同。
2、出示《送别》,边欣赏边跟唱。
(六)、教师课堂小结,结束教学。
第二课时
3月28日 第 5周星期三 总第5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春游》,二声部轮唱。
2、我的创造(1)
3、听《神奇的九寨》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春的“诗情画意”,尝试二声部轮唱,并能完整熟练地演唱。
2、在“我的创造”音乐活动中,能运用“同头换尾”的技巧创编简单的旋律。
3、通过欣赏歌曲《神奇的九寨》了解其浓郁的地域风格特点,领略“九寨” 的美丽风光。
教学重点:歌曲意境的创设和表现。教学难点:旋律创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春游》
1、用LU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2、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3、师:刚刚我们是用齐唱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呢?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请一些学生上来表演。
4、尝试用二声部轮唱,并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对学生的声音提出一些要求。
5、小组合作,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内容,提醒学生动作的设计要富有诗的意境。
6、分组展示歌表演。
(二)、我的创造
1、唱一唱前两个乐句。
观察歌曲前两个乐句有什么联系?
(两个乐句节奏是相同的。两乐句前段相同,只是结尾稍加变化。)最后得出歌曲创造的一般规律:同头换尾的手法。
2、感受两种“尾部”不同的音乐效果。
3、学生进行创编。
4、作品展示
(三)欣赏《神奇的九寨》
1、师:大家知道著名的国家名胜风景区九寨沟吗?它位于四川省北部,有“人间仙境”的美誉,被列为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
师:有一首歌曲是这样唱的:“在离开很远的地方,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望,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到底是谁的呼唤那样真真切切,到底是谁的心灵那样寻寻觅觅。哦神奇的九寨,人间的天堂。”
让我们赶快来欣赏《神奇的九寨》吧。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同时欣赏九寨风光。
2、欣赏完歌曲,学生谈谈感受。
3、介绍容中尔甲。
容中尔甲,著名藏族歌手,四川阿坝州人。1991年毕业于四川阿坝师专中文系,同年分配在金川县观音桥乡中学任教;1994年调至九寨沟民族艺术团担任首席歌手、团长等职;2000年签约广州陈小奇音乐有限公司,成为其旗下签约歌手;2001年在九寨沟创建“容中尔甲演出中心”,任团长及首席歌手。
容中尔甲自幼喜爱音乐,上中学以后一直担任学校的文艺骨干,1991年开始创作歌曲,至今已有上百首作品问世;1994年到四川、西藏民间采风,收集大量藏族民间音乐作品,为日后创作带有藏民族音乐风格的歌曲打下坚实基础;1995年到北京拜著名作曲家王付林为师,学习专业的作曲知识,同年底与四川音乐学院藏族青年作曲家昌英中一道对藏族音乐通俗化进行探讨,随后创作出《九寨情缘》、《背水姑娘》、《神奇的九寨》等流传较为广泛的流行歌曲。其中《神奇的九寨》作为九寨沟旅游文化产品,经尔甲演绎后迅速在全国各地传唱,使《神奇的九寨》与“容中尔甲”这个名字一道成为九寨沟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尔甲创作、演唱的作品巧妙地将藏民族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融为一体,在中国流行乐坛中风格独树一臶。容中尔甲充满磁性的声音和带有独特藏族文化的气质使其在走上歌坛后广受业内人士及歌迷朋友的好评和喜爱,曾在多次歌唱大赛中屡获殊荣。
4、再次欣赏。
(四)小结
1、请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表现“春”的音乐作品。
2、布臵学生自制沙球。
第二课时
4月17日 第 8周星期二 总第6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春游》,二声部轮唱。
2、我的创造(1)
3、听《神奇的九寨》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春的“诗情画意”,尝试二声部轮唱,并能完整熟练地演唱。
2、在“我的创造”音乐活动中,能运用“同头换尾”的技巧创编简单的旋律。
3、通过欣赏歌曲《神奇的九寨》了解其浓郁的地域风格特点,领略“九寨” 的美丽风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歌曲意境的创设和表现。难点:旋律创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春游》
1、用LU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2、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3、师:刚刚我们是用齐唱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呢?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请一些学生上来表演。
4、尝试用二声部轮唱,并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对学生的声音提出一些要求。
5、小组合作,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内容,提醒学生动作的设计要富有诗的意境。
6、分组展示歌表演。
(二)、我的创造
1、唱一唱前两个乐句。
观察歌曲前两个乐句有什么联系?
(两个乐句节奏是相同的。两乐句前段相同,只是结尾稍加变化。)最后得出歌曲创造的一般规律:同头换尾的手法。
2、感受两种“尾部”不同的音乐效果。
3、学生进行创编。
4、作品展示
(三)欣赏《神奇的九寨》
1、师:大家知道著名的国家名胜风景区九寨沟吗?它位于四川省北部,有“人间仙境”的美誉,被列为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
师:有一首歌曲是这样唱的:“在离开很远的地方,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望,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到底是谁的呼唤那样真真切切,到底是谁的心灵那样寻寻觅觅。哦神奇的九寨,人间的天堂。”
让我们赶快来欣赏《神奇的九寨》吧。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同时欣赏九寨风光。
2、欣赏完歌曲,学生谈谈感受。
3、介绍容中尔甲。
容中尔甲,著名藏族歌手,四川阿坝州人。1991年毕业于四川阿坝师专中文系,同年分配在金川县观音桥乡中学任教;1994年调至九寨沟民族艺术团担任首席歌手、团长等职;2000年签约广州陈小奇音乐有限公司,成为其旗下签约歌手;2001年在九寨沟创建“容中尔甲演出中心”,任团长及首席歌手。
容中尔甲自幼喜爱音乐,上中学以后一直担任学校的文艺骨干,1991年开始创作歌曲,至今已有上百首作品问世;1994年到四川、西藏民间采风,收集大量藏族民间音乐作品,为日后创作带有藏民族音乐风格的歌曲打下坚实基础;1995年到北京拜著名作曲家王付林为师,学习专业的作曲知识,同年底与四川音乐学院藏族青年作曲家昌英中一道对藏族音乐通俗化进行探讨,随后创作出《九寨情缘》、《背水姑娘》、《神奇的九寨》等流传较为广泛的流行歌曲。其中《神奇的九寨》作为九寨沟旅游文化产品,经尔甲演绎后迅速在全国各地传唱,使《神奇的九寨》与“容中尔甲”这个名字一道成为九寨沟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尔甲创作、演唱的作品巧妙地将藏民族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融为一体,在中国流行乐坛中风格独树一臶。容中尔甲充满磁性的声音和带有独特藏族文化的气质使其在走上歌坛后广受业内人士及歌迷朋友的好评和喜爱,曾在多次歌唱大赛中屡获殊荣。
4、再次欣赏。
(四)小结
1、请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表现“春”的音乐作品。
2、布臵学生自制沙球。
第三课时
4月18日 第 8周星期三 总第7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致春天》
2、唱《白兰鸽》
3、露一手:用自制小沙球为歌曲伴奏。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钢琴独奏《致春天》,体会春天的变幻多姿,感受绚烂多彩的春天景象。了解音乐家格里格的生平及《致春天》的创作背景。
2、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表现歌曲。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两首音乐的形象及风格。
2、歌曲《白兰鸽》带休止符的切分节奏。教学过程:
(一)欣赏《致春天》
1、导入:同学们,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向我们悄悄地走来。在这个早春季节,你从哪里感受到春天来临的信息?
聆听《致春天》乐曲开头一段。说说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
冬天的严寒渐渐开始退出,太阳的暖流融化了岩石上的冰层,滴下第一个粗大晶莹的水珠,宣告了春天的到来。
2、刚刚我们欣赏的音乐片段是有挪威音乐家格里格写的钢琴独奏《致春天》。
介绍作者。
3、让我们完整地来欣赏乐曲。
老师出示图形,请学生在欣赏时,听到音乐段落,选择出相应的图形。并说出你的体会。总结歌曲的结构:A+B+A‘传统的三部曲式结构。
4、以“春”为主题,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小组合作,用动作形态表现各具特色的“春之图”。(动作形态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可以表现冰雪融化、春暖花开等不同的动作组合)随音乐律动。
(二)学习歌曲《白兰鸽》
1、导入:同学们见过鸽子吗?你能用动作来模仿一下鸽子飞翔和落在屋顶不同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模仿)
看看老师是怎样模仿鸽子的?师用鸽子“起—飞—落”三种动作,用“啦”边跳边哼唱歌曲主歌部分旋律。
2、学生模仿,解决切分节奏。
第四课时
4月24日 第 9周星期二 总第8课时
教学内容:
1、唱《白兰鸽》合唱训练
2、听《给未来一片绿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熟练地演唱歌曲,二声部和谐丰满,能用亲切、自然的歌声演唱歌曲。
2、欣赏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感受歌曲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祝愿和由衷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
1、合唱部分的音准、和谐。
2、歌曲的二声部合唱和细腻的艺术处理。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在合唱《白兰鸽》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发声练习
分别用“mo”、“ lu”、“ lo”来唱。注意声部的均衡、统一
(二)继续学习歌曲《白兰鸽》
1、复习歌曲
生有感情地齐唱歌曲《白兰鸽》
师指导学生用亲切、自然地声音演唱歌曲。
2、学习歌曲二声部。
①跟琴用“LU”轻声哼唱二声部旋律。②试唱二声部的曲谱。③跟琴学习二声部。注意第二声部的音高和音准 ④再次欣赏
师:如何让我们的两个声部很好地合作,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呢?
下面我们先来听一下磁带,听听他们是怎么做的,听完之后再来告诉我答案好吗?
(播放录音)请学生来说一说。
(1)要控制自己的音量(2)要注意音准(3)要聆听他人的声部等等
⑤二声部合唱
A、师唱一声部请学生唱二声部,然后交换。感受分声部演唱的效果。
B、师:下面就要请同学们自己来唱两个声部啦,希望同学们能把刚才交流的意见在演唱中表现出来。
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师指挥,并指导学生的声音。
3、完整演唱歌曲。
(三)欣赏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1、初听
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2、介绍作者李幼容。
3、再次欣赏歌曲,并随着音乐轻声哼唱。思考:我能给未来留下什么?
(四)课后延伸
发动学生以“环保小队在行动”为主题,搜集各种有关环抱的相关内容资料、图片,以各种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快板、填词歌唱、说唱等)来进行环保宣传。
(五)下课
党啊 亲爱的妈妈
4月25日 第 9周星期三 总第9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党啊 亲爱的妈妈》。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党啊 亲爱的妈妈》。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活、对音乐的兴趣。
3、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学会歌曲《党啊 亲爱的妈妈》。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给予的吗?党就像是我们最亲爱的妈妈一样啊!今天,就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我们对党的谢意吧!
二、初听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党啊 亲爱的妈妈》。
3、再放音乐,让学生感受乐曲特点。学生小声哼唱。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三、学唱歌曲。
1、师教唱曲谱。
2、学生小组练习唱谱,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指名小组唱谱,集体订正。
4、教师教唱曲谱。
5、分组唱
6、填歌词,一组唱谱,一组唱词。教师及时订正。
7、再听音乐,跟唱歌曲。
四、我来唱一唱
1、指名学生唱歌曲,其他评价。
2、齐唱歌曲。
五、随音乐出教室。
第四课时
5月2日 第10周星期三 总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1、唱《乡间的小路》
2、听《山林的呼唤》
3、我的创造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山林的呼唤》,感受奇异幻彩的西南风光和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了解中外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乡间的小路》,初步了解台湾校园民谣,表达心中对生活、祖国的热爱。
3、通过我的创造活动,能用自己的音乐方式开展采集与创造活动。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能对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行多种探索。
2、歌曲意境的理解与表现。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听《山林的呼唤》
1、导入—云南印象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从一个美丽的地方请来了许多美丽的舞蹈家,她们将为大家带来一段美丽的舞蹈,请大家思考:领舞者是谁?这段舞蹈是来源于哪个地区?
出示舞蹈《云南印象》片段
学生回答,教师揭示答案:杨丽萍 云南
介绍:《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参与《云南映象》演出的演员70%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
走进云南
播放vcd 云南风景图片,介绍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感受奇幻异彩的西南风光。学生自由讨论,谈一谈自己心中的云南印象。
2、引入《山林的呼唤》 介绍马思聪及他的作品。
3、初听全曲,思考歌曲的意境,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
4、课件介绍乐曲的五个乐章及主题。
5、再听歌曲。找出你听到的最具特色的乐器。
教师分别介绍双簧管、圆号、小提琴的音色,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主题所表现的不同情绪,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唱《乡间的小路》
1、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校园民谣吗?你们听过的校园民谣有哪些呢? 大家说了这么多,老师忍不住也想唱了,请同学们一起来和老师感受一下吧。师合音乐伴奏范唱《乡间的小路》。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用一段话来说一说吗? 在萨克丝《归家》音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诵《乡间的小路》,体会歌曲意境。
3、用“啦”字视唱歌谱。
4、跟琴视唱歌词。
5、歌曲处理: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播放vcd乡间的小路,看有哪些景物,对比身处乡间和城市的环境,引导学生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
6、完整、熟练地演唱歌曲。
7、教师和学生接口唱全曲。
(三)拓展
欣赏叶佳修的其他作品 :《赤足走在田埂上》、《外婆的澎湖湾》
(四)教师小结教学内容,结束教学
第一课时
5月8日 第11周星期二 总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1、听《京调》(笛子与乐队)
2、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
3、拓展:西皮、二黄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
2、能分辨京剧中“西皮”和“二黄”两种不同的声腔,并能为“西皮流水”填上歌词进行演唱。
3、在听、唱、动的活动中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感受京剧声腔、节奏、旋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填词演唱“西皮流水” 教学过程 :
一、听《京调》(笛子与乐队)
1、出示竹笛,听赏竹笛音色,介绍笛子家族
2、完整听(笛子与乐队)演奏的《京调》 问:音乐的情绪如何?(活泼生动)师:乐曲主要用笛子模仿了京剧的唱腔。
3、简单介绍京剧知识
4、分段听相同的段落,用手势或颜色的变化表达
5、分段听辨不同段落的情绪
二、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
1、了解“西皮唱腔”和“西皮流水”的特点
(“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西皮流水曲调流畅,旋律琅琅伤口)
2、听“西皮流水”的旋律
3、跟着音乐轻轻哼唱旋律
4、填词再跟琴演唱(西皮的旋律特点多轻快、跳跃,指导学生填词时应多为一字一音)
5、为乐曲起名
6表演,在“西皮”曲调中走碎步
三、拓展:西皮、二黄
1、介绍相关知识
“西皮”和“二黄”本是京剧中两种不同的声腔。“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弦。“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
2、欣赏二黄慢板的代表性片断,与西皮流水做对比。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5月9日 第11周星期三 总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1、听:《前门情思大碗茶》
2、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有关京剧的常识,能分辨京剧人物的行当,说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较好的唱出一字多音的拖腔,尽量唱出韵味。
3、能分辨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异同,了解京剧的发展与革新。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点,如语言特色、伴奏乐器、旋律特点。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了解古老的京剧,增强兴趣。教学难点 :
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简单反馈—复习导入
播放以下京剧片断,小组抢答问题:你能说出戏中人物的行当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杨门女将》《淮河营》《红娘》《白蛇传》《赤桑镇》《武家坡》《智斗》
二、听赏讨论—听赏分辨
1、听《智斗》
(1)简介人物身份后听赏
(2)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人物在剧中的性格形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3)这三个人物的行当?(旦角、老生、花脸)你是怎样分辨的?(旦角:明亮、婉转;老生:苍劲、挺拔、近于真声;花脸:浑厚、高亢、洪亮)
(4)体会和传统的京剧相比有哪些不同?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化妆、念白更生活化)
过渡:现代京剧没有了五彩的服饰、特点鲜明的脸谱,对白也不再上韵,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下面咱们再来听一听现代京剧《智去威虎山》中的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三、新歌教学
1、听赏全曲
2、提问:这是什么行当的唱段?最后的笑声你能来模仿一下吗?
3、听范唱
4、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5、表演《甘洒热血写春秋》片段
谁来扮演孤胆英雄杨子荣?请他尝试用京剧的唱腔、架势来表演,其余同学帮衬着点,为他念锣鼓经。
四、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广为流传的京味歌曲,曾有多位歌唱家用民族、通俗等不同的演唱方式演绎过,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国人怀家乡、念故乡、爱家园的一首著名歌曲。
1、音画结合
边听边欣赏北京的景观(前门、北海、玻璃厂、豆汁、窝头、大碗茶等景观)
2、跟录音轻声哼唱,体会歌曲的韵味。
五、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5月15日 第12周星期二 总第13课时
教学内容 :
1、听:《京剧锣鼓》
2、唱:《梨园英秀》
3、动:歌表演:《梨园英秀》
4、拓展:京剧脸谱欣赏 教学目标:
1、乐于模仿戏曲中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并与同学合作表演“急急风”中“走圆场”,增强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感受京剧的独特表现力。
2、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梨园英秀》,体会剧中融合的锣鼓经、数板、西皮音调等诸多戏曲元素。
教学重点 唱好融合了京剧元素的儿童歌曲《梨园英秀》
教学难点 了解锣鼓在京剧中的重要地位,并能跟着音乐演一演。教学过程:
一、听:《京剧锣鼓》
1、看京剧的录象
2、了解京剧锣鼓的作用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作用是加强节奏,营造气氛。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下面请同学们听《京剧锣鼓》(急急风),说说它属于哪一种锣鼓经?
3、听赏《京剧锣鼓》 生:开唱锣鼓
4、念一念、奏一奏
5、跟着(急急风)学走圆场
二、唱:《梨园英秀》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少儿京剧表演
1、欣赏7岁小票友刘小园的京剧表演
2、初听歌曲,找出曲中京剧的特点?(锣鼓经、西皮风格旋律、数板等)
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4、分组演唱歌曲
(一组念锣鼓经、一组数板、一组演唱)
5、歌表演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锣鼓经”、“ 数板”、“走圆场”进行表演。
三、拓展:京剧脸谱欣赏
1、搜集脸谱:课前搜集京剧脸谱(如“邮票上”、“舞台上”、“烟盒上”、“电话卡上”)
2、说唱脸谱:欣赏《说唱脸谱》的歌曲,师介绍脸谱的由来和相关知识,了解颜色与人物性格、品质、命运之间的关系。
3、画脸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画一画京剧脸谱。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
5月16日 第12周星期三 总第14课时
教学内容 :
1、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动:露一手:京剧身段表演
3、奏:京调 教学目标
1、了解戏歌的特点和知道戏歌的概念。
2、通过模仿、表演京剧中常见的身段,学生能对京剧艺术有更深的体验与认识。
3、通过演奏竖笛曲《京调》,体会西皮流水的曲调特点,巩固连音与非连音奏法和十六分音符连奏。教学重点: 了解戏歌及京剧身段表演 教学难点 :竖笛的吹奏 教学过程 :
一、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歌曲,今天我们再来听一听另一版本的京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猜一猜它是由什么戏曲的曲调演变而来的?(京剧)
2、简介戏歌的知识
戏歌是一种新型的歌曲表现形式,也就是创作者借用或化用戏曲音乐作为素材创作而成的歌曲。戏歌既具有浓郁的地方戏曲韵味,又不失时代流行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3、跟着音乐轻轻哼唱
4、模仿戏曲中人物的动作进行表演。
二、动:露一手:京剧身段表演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京剧身段表演的资料。
2、选择几段有代表性又有趣味性的经典剧目实况给学生欣赏。
3、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模仿。
三、奏:京调
1、听磁带中的演奏,生说情绪?(喜悦、激动地)
2、解决难点:十六分音符、后半拍起的节奏、旋律与过门的结合 师范奏,生学
3、吹笛的坐姿和角度
4、连音与非连音的演奏
5、气息的控制
(呼气更加集中、细腻)
6、音量的控制
(适当、吹得优美动听)小结下课
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5月21日 第13周星期一 总第15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我的家在日喀则》
2、听:《在那东山顶上》
3、动:歌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在那东山顶上》,让学生感受藏族音乐深长悠远的特点。
2、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3、学生能够了解一些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和基本知识,随音乐运用藏族基本舞步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感受、体验藏族民歌与舞蹈的特点和基本知识,从而能够进一步热爱中华民族艺术。教学难点:
长音的对比欣赏,增强感受;并且能用富有藏族韵味的声音进行歌唱 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走进西藏》学生进教室入座。
一、了解西藏的名胜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闭上眼睛,老师数一、二、三再睁开。(师点击课件展现西藏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青藏高原》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的代表作,近年来他又创作了《青藏高原》的姐妹篇《在那东山顶上》,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生初听歌曲。
师简介歌曲:这首好听的歌曲由谭晶演唱,歌词取自六世**喇嘛苍央加措的一首情诗。歌曲具有民谣特点,在西藏很流行,当地的孩子们都喜欢哼唱。我们也来学唱几句。
师教学生哼唱歌曲前几句。生复听歌曲,并跟着唱一唱。
师:同学们,西藏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藏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那就是日喀则。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在学歌曲之前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下,要求边听边想:
二、学唱歌曲
1、第一遍放录音范唱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怎样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击课件)它的情绪是欢快、喜悦、自豪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非常喜欢这首歌,下面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好吗?
2、学唱歌谱
a、教师弹奏全曲,学生用“lu”哼唱(提醒声音竖起来)b、分乐句跟老师唱谱,注意二四拍的强弱规律
c、重点学习10——13小节,引导学生体验站在高处放声高歌的感觉。师一句句教唱,着重教七拍长音。用手势来表示七拍及下滑音。(用游戏比赛来解决难点)
师评:同学们唱的都很好,如果长音再唱的连贯、流畅些就更好了!
3、第二遍放伴奏音乐,学生跟唱。
4、进一步感受歌曲
师播放影片《我的家在日喀则》,让学生再次聆听感受歌曲。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在藏族,歌手常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唱延长音,很有韵味。因为藏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练就了藏族歌手们纯净而自然的嗓音条件,尤其那韵味十足的长音一下就把我们带进了西藏的雪域高原。我们把《我的家在日喀则》中的长音再来试试效果?
欢腾的边寨
5月23日 第13周星期三 总第16课时
教学内容:
1.唱《在一起》 2.听《熊猫的摇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在一起》,掌握后十六分音符、切分音等知识点,并能用歌声表达乐曲情感。2.了解彝族部分文化。
3.通过欣赏《熊猫的摇篮》,了解西南地区的其他珍贵动物。教学重难点:
1.学唱《在一起》。
2.准确掌握后十六分音符、切分音的唱法。并能用和谐均衡的声音演唱双声部。教学过程:
一、介绍彝族文化
包括彝族服饰、分布情况、人口、语言等等
二、学习彝族民歌《在一起》 1.听范唱。
2.听范唱,模仿歌曲中“在一起”的部分。
3.师生合作接口唱如:师“星星和月亮”生“在一起”,并交换。4.“永远和党在一起”一句节奏较难,应单独练习。
5.双声部练习。四度双音练习,即把二声部的地方分解成慢速的练声曲。如: DO RE DO LA DO MI RE MI
SO LA SO MI SO DO LA DO 6.分声部视唱乐谱,加入歌词联系。7.填词唱。
8.整曲练习,注意唱准装饰音,并表现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
三、欣赏《熊猫的摇篮》 1.边看歌词边听歌曲。2.学生谈谈对熊猫的了解。
3.观看西南地区其他动物的图画,并进行讨论我们可以为它们做些什么。
荡漾的深情 第一课时 5月29日 第14周星期二 总第17课时
教学内容:
听《黄水谣》《又唱浏阳河》
唱《浏阳河》 教学目标:
能用亲切、欢快地声音演唱歌曲,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通过欣赏,能区分作品在演唱形式、音乐情绪、整体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表现意义。
对《黄河大合唱》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重点、难点:
音乐情绪的感受及表现。
歌曲教学中的一字多音及歌曲地方风味的把握。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现场画面,到底是怎样的音乐才会让观众如此激动呢?
(播放《黄河大合唱》现场演出时观众鼓掌的场面)
生:气势磅礴的音乐,很感人的音乐,很令人鼓舞的音乐……
(简介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二、听赏《黄水谣》
1、第一部分:听第一段音乐,感受旋律的起伏
站在黄河边,你感受到了什么?
2、第二部分:听音乐,感受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朗诵歌词,体会意境。
3、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音乐相比较。
同一旋律不同的歌词,表达不同的情感,应该怎样来处理。
总结:旋律的变化
情感的变化
曲式结构
4、完整欣赏,跟着音乐哼唱歌曲。
三、学唱《浏阳河》
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她所受的苦难,激起了我们保家卫国的士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们全中国人民发出了抗争的怒吼。打败日本侵略军,解放全国老百姓,让我们来听听浏阳河畔的人民是怎样唱的吧!
欣赏《浏阳河》
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达赞美之情?
再次欣赏,找出一自多音的乐句。
跟琴分句模唱,注意咬字吐字。
分析歌词的特点(对答式)
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齐唱、对唱、领唱)
欣赏《又唱浏阳河》
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浏阳河的人民不断地开拓,她们凭着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开创了又一片崭新的天地。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宋祖英演唱的《又唱浏阳河》。
欣赏全曲。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独唱、伴唱)
比较《浏阳河》和《又唱浏阳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次欣赏。
四、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6月6日 第15周星期三 总第19课时
教学内容:
唱《大海啊,故乡》
听《献给鼓浪屿》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能感受到乐曲所描绘的不同意境,能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能用优美、质朴的声音唱出对大海、家乡、母亲的深挚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音乐的变化,调整演唱的力度及情绪。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歌曲。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师:(欣赏图片)站在如此美丽的画面之前,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清新的空气,咸咸的海风,一望无际的大海,心情舒畅……[师:美丽的大海总给人带来舒畅、自由、轻松……的感觉,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以打渔为生,他们的生活总是那么惬意。请同学们欣赏这一段音乐,听完之后告诉伙伴们你的感受?
二、听赏
(播放《献给鼓浪屿》第一乐章)
师:海浪拍打着岩石,发出隆隆的轰响,岛上的人们沐浴着晨曦,唱着动听的渔歌,快乐地在这鸟语花香的地方开始辛勤地工作。在他们心中有对未来美好地憧憬,更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心,他们能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地更美。
请同学们欣赏接下来这段音乐,再看这两幅图,哪一幅才是岛上人们现在的心情呢?
(听赏第二乐章,出示两幅色彩情绪不同的两幅画。)
师:旋律优美、婉转,在跌宕起伏中让人回想起以往的岁月。经历着一次次的挫折,体验着一次次的成功,饱含着激动的泪花,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地 来之不易啊!所以他们更加珍惜着幸福的时光,怀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为着灿烂的明天继续努力,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随音乐朗诵歌词
优美的海景使人陶醉,清新的海风使人舒畅,让我们怀着这美好的感觉一起来念这首小诗吧!(朗诵歌词)
哼唱旋律
用海风的声音来哼唱旋律。找出重点乐句
在什么地方海风大了?海浪高了?
三、学唱歌曲 重复乐句在情感上的作用。(心情激动,内心的呼唤……)演唱时应该如何表现?(更深情,力度更大一些……)学生演唱(齐唱、分组唱、领唱与齐唱)听唱前半部分 完整表现歌曲 齐唱(深情地)
女生领唱+齐唱
四、总结下课
第三课时
6月12日 第15周星期二 总第20课时
教学内容:
听《多瑙河之波》 《沃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通过音乐各要素的分析,体会乐曲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作品的情感,传递对音乐的理解。了解这两条河流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这两首乐曲的音乐特点。表现乐曲的不同情绪。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听音乐《蓝色多瑙河》(闭眼欣赏)
二、听赏
1.听赏第一圆舞曲
美丽的多瑙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感受)
师总结:第一主题是小调,旋律徐缓而委婉,如同缓缓流淌的河水,请我们班的女同学一起随老师来表现一下吧!
(女生随琴声哼唱第一主题旋律)
2.师:美丽的多瑙河不断向前流淌,现在她到哪里了?(听赏第二圆舞曲)
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都无所谓惧;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艰辛,都奋勇前进。这是快乐者的歌唱,这是勇敢者的舞蹈。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种快乐吧!
(随主题音乐用手模仿浪花飞溅的场面。)
师:历经一番艰辛与困苦,多瑙河更显得宽广、稳重。此时的她正在思考着 怎样的问题呢?
(听第三圆舞曲,学生交流、总结、发言)
师: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会有梦想实现的那一天,正是有着这一份坚韧和勇敢,才会有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条美丽的河流。今天的人们离不开她,因为她给我们带来了生命与富饶。今天的人们更要热爱她,因为她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万物的滋养。今天,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赞美她呢?
(听第四圆舞曲,小组讨论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
师总:从涓涓细流,到波涛澎湃,从一位端庄秀丽的少女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此过程中,历经了多少的磨难。今天的多瑙河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富饶,是她不断努力地结果,这也正是我们大家要向她所学习的。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听结尾)
三、听赏《沃尔塔瓦河》
美丽的多瑙河给人印象深刻,相信接下来的这位人物大家一定会更加佩服他。
介绍曲作者斯美塔那。(画像)简短介绍他晚年耳聋后创作音乐《沃尔塔瓦河》的故事。完整欣赏。提问: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河流?(清泉汇成大海)(细流变成大海)结合管弦乐器的图片,让学生猜想适合表现清泉与大河可用怎样的乐器,如何表现? 复听第一部分,主题乐思。
模仿长笛、小提琴的演奏。用声势动作表现主题。随着乐曲的变化,用动作或集体表演等形式表现乐曲。尾声主题的再现,随主题音乐朗诵歌词。
四、总结下课。
第四课时 6月13日 第16周星期三 总第21课时
教学内容:
1.唱《划船歌》 2.复习本单元的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能体会歌曲的意境美,能表达歌曲的情绪。
2、用自然、亲切地声音表现歌曲。
3、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简单的伴奏。教学重点难点:
1、学唱《划船歌》。
2、歌曲中节奏的变化,与情感变化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赏音乐,同学们,感觉一下,你们现在坐在什么上面?(听歌曲伴奏音乐,随老师的手势上下起伏)
2、小船摇啊摇,载着我们去向何方? 欣赏印度尼西亚的地里风光(简介人文背景)
二、欣赏
印尼的船工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听,一边劳动的他们还愉快地吟唱着动听的歌。(欣赏歌曲范唱),学生随音乐律动。
再次欣赏并提问:美丽的小船要带我们去往何方?船工们心里又在想着什么?(理解歌词含义)
3、让我们坐上小般一起出发吧!随着琴声哼唱旋律(lu),用手划旋律线。
4、哪一乐句给你的感觉最特别?(从旋律线,音乐节奏等分析)难点解决:滑翔机的感觉,一飞冲天,在空中展翅飞翔。上下起伏,好似荡漾在水波
加入歌词,注意力度的变化。船工用力撑船 小船在水面上摇动
5、完整再现歌曲
齐唱,用沙球、碰铃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一半演唱,一半伴奏)
测试课
6月20日 第 十七周星期二 总第22课时
测试目的:通过测试,检查学生对本期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歌曲的演唱情况。测试重点:基础知识,演唱。测试难点:将歌曲的节奏演唱正确。测试过程:略
2.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地球在自转 )。
3.公元15世纪前后,人们逐渐开始怀疑“地心说”。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 )提出( “日心说” )的理论,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昼夜变化是由( 地球自转 )引起的。
【五年级音乐粤教版教案】推荐阅读: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09-21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6-20
二年级音乐下册 叮叮咚教案 湘教版12-04
五年级音乐清晨教案10-19
新版湘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7-17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11-13
音乐教案-小学五年级音乐十册第二课教案11-08
粤教版九年级政治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