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浅析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消防措施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5、浅析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消防措施(共5篇)

5、浅析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消防措施 篇1

杨乃锋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 针对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安全隐患的特点, 重点分析了公共聚集场所火灾隐患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火灾危害性, 并提出具体可施的对策。关键词: 公众聚集场所;安全隐患;消防措施 0前言

近几年来, 通过火灾分析可以看到, 经过连续开展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 公众聚集场所建筑火灾起数呈下降趋势, 但公众聚集场所建筑火灾隐患仍很突出, 仍是群死群伤损失重大火灾的高发场所。因此治理公众聚集场所建筑火灾隐患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是消防工作重点, 笔者针对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隐患特点,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1 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消防隐患问题

公众聚集场所主要涉及公共娱乐中心、商场商厦、宾馆饭店、医院、学校、影院等单位和场所, 其主要特点是人群密集、聚集时间长、人员流动性大、消防安全障碍多、隐患多、阻力大、难控管, 一般为火灾易发和频发场所, 经调查分析, 主要存在以下隐患问题。(1)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单位和场所主要负责人轻视和忽视消防安全教育, 相关工作人员消防意识和责任心淡薄,平时不注重安全检查和整治, 发生火灾后又不愿承担相关消防责任, 大部分人认为损失是集体的, 责任是领导的, 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 缺乏维护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主人翁意识, 整体消防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大打折扣。(2)建筑设计不规范, 安全通道不畅。不少单位和场所对消防法律、法规及有关建筑规定不懂或知之甚少, 个别单位出于节省设计费和地盘的考虑, 初建时并不向消防部门申报, 随心所欲自行设计, 也有临时以其他建筑改变经营用途而建立的公众场所, 因地制宜私拆滥建, 将消防安全统统置于脑后, 均不预留或违规少留安全出口, 有的虽有通道但设置不合理, 有的临时改建或乱堆乱放杂物堵塞通道, 使安全出口名存实亡, 给紧急疏散人群带来困难。(3)电器线路乱拉滥接现象严重。主要表现有: 用电制度不严格、不规范, 电管人员技能水平相对较低, 责任心较差;电器线路铺设不合理, 乱拉滥接严重;电线老化破损, 绝缘率下降, 漏电严重, 得不到及时更换和维修;线路超负荷运行, 有时有的地方还经常有用其他金属丝代替保险丝的现象。2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隐患成因分析

2.1 建筑工程未经消防部门审核验收就投入使用是产生公众聚集场所重大火灾的主要原因

各地现在存积的 “久拖不改”的重大火灾隐患大多数是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未经消防部门审核验收就擅自投入使用, 或者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擅自改变消防设计, 或降低消防标准, 而留下的先天性火灾隐患。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法制观念不强, 片面强调为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创造宽松环境, 置法律要求于不顾, 盲目扩大再生产和投资规模, 放任、纵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 甚至对根本不具备开业条件的单位要求各部门一律放行, 边整改、边经营, 致使一些大型公众聚集场所存在先天性火灾隐患, 而且长期得不到整改。2.2 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强、消防管理不到位是

产生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隐患的直接原因

从总体上看, 大部分单位都能依法实施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 但仍然有部分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落实, 造成大量的火灾隐患。一是单位还没有完全树立消防安全主体意识。有的单位还没有从原来的管理方式中解脱出来, 总认为消防工作是消防部门的事, 单位的消防责任制不落实, 消防工作无人抓, 消防管理无人问, 以至养患成灾。二是消防安全制度不健全, 没有落实逐级和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制,防火巡查、检查流于形式, 消防违法违章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和纠正。三是单位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严重。一些单位没有把消防安全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位置上, 把经济效益看得高于一切, 置消防安全于不顾;一些单位为节省消防投入, 在工程建设之初不按消防设计进行施工, 偷工减料, 有的工程项目由于投资缺口较大, 为了保证工程顺利竣工, 首先就砍掉消防设施建设投资, 给建筑物留下..先天性..的重大火灾隐患;有的商场、宾馆、酒店、桑拿洗浴等公共娱乐场所为了追求豪华高档, 大量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饰装修, 电气设备安装不符合安全规定, 任意修改或取消防火设计, 疏散通道狭窄或堵塞占用, 又人为地造成了大量火灾隐患。四是有的单位不落实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消防设施设备缺乏维护保养, 使原来符合消防技术规范标准的建筑, 由于设置安装的自动消防设施损坏, 产生了新的火灾隐患。五是擅自改变建筑结构和用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活动中的租赁承包活动大量增加, 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有的改变原有建筑结构和用途, 有的擅自在建筑上加层, 扩大建筑面积, 造成重大火灾隐患。3 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建筑施工设计和相关设施的监督管理。既要加强建筑施工前期设计规划的消防技术指导, 严格按照消防管理规定科学设置安全疏散通道, 合理铺设电器线路;又要加强施工中有关消防技术问题的监督和指导, 严禁擅自降低技术标准或使用不合格电器产品;更要加强建筑施工结束后投入使用前的消防设备检查验收和投入使用后的日常监督管理, 严禁未经消防验收擅自投入使用行为的发生。

二是加强消防投入, 确保人、财、物力不缺位。在日常监督检查中, 消防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各检查对象消防投入重要性的安全教育和思想引导, 各单位和场所要确保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向消防投入给予倾斜, 缺人的上人, 缺钱的筹钱,缺物的配物, 并坚持经常性的设备更新和维护, 真正做到“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5、浅析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消防措施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聚集场所迅速增加,在公众聚集场所活动的人员也大量增加,其发生安全事故的频率也在增加,发生事故的场所也更加多样化。公众聚集场所发生安全事故,除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还会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和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研究和探讨公众聚集场所安全防范的对策与措施,避免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安全事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众聚集场所主要包括影剧院、录像厅、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室内游艺厅、具有演出和放映功能的礼堂等公共娱乐场所及设施;宾馆、饭店、酒家、招待所等公共餐饮住宿场所;酒吧、网吧、氧吧、咖啡屋、美容美发厅、足浴室等公共休闲场所;体育场馆、保龄球馆、台球馆、健身馆、旱冰场、室内射击场等公共体育运动健身场所;金融、保险、电信、邮政等对外营业场所和商场、集贸市场、证券交易场所等营业场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宫、文化宫、俱乐部、群众艺术馆等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机场、车站、码头、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医院、养老院和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托儿所;订货会、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物资交流会、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庙会等群众性活动场所;其他人员密集的营业性公共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自然灾害、火灾事故、触电事故、交通事故、踩踏事故、建筑物倒塌、食物中毒、溺水和治安事故等。

一般行业和场所的危险源总是和某种能量或能量的载体有联系。而公众聚集场所最大的危险是来自公众自己。同时,公众聚集场所具有各种设施复杂分散,场所面积大,并且人员多、密度大、流动性大、随意性强、危险因素多等特点。并且公众聚集场所的管理者对引发事故的人为因素难以预防、控制和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所以大量人群聚集在一起进行某项活动,一旦发生事件,人群存在从众心理及盲目恐慌,往往会导致灾害扩大,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近年来发生的一次性人员伤亡较多的非工业事故,均发生在公众聚集的场所。

公众聚集场所多建在人员集中地段,或附设在其他建筑物内,这些场所布局紧密,防火分隔差,防火分区小,事故的繁杂性和危险性增加。同一建筑多种经营共存,而且各自属于不同的经营者,安全管理混乱。公众聚集场所人员集中,密度大,多数人员缺乏逃生知识,一旦发生火灾等灾害,疏散逃生困难,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一些公众聚集场所室内装饰装修使用大量易燃材料及各种塑料、化纤、海绵制品,火灾发生后产生有毒烟雾,大面积扩散蔓延,严重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一些公共娱乐场所的电气设备较多,电力负荷大,电气绝缘材料容易老化,电线私拉乱接,超负荷用电,容易造成电线短路而引发火灾。有的公众聚集场所设在地下建筑内,由于受条件限制,出入口少,疏散步行距离长,发生灾害时,人员疏散只能通过出入口,不能象地面场所那样通过其他办法仍可疏散,地下建筑无自然采光,断电时,人的视觉下降,心理恐慌,疏散更加困难。有的公众聚集场所经营者不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安全设施和器材,或者对设置的安全设施和器材不进行维护保养,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公众聚集场所不按要求设置明显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灯,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人员的安全疏散无保障。还有的公众聚集场所为防盗和便于管理,堵塞、封闭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有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的宽度、疏散门的开启方向不符合防火要求等等。从安全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公众聚集场所潜在的危险性。

防范公众聚集场所安全事故,首要任务是疏散救人,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为此,我们要采取以下安全防范的对策与措施

1. 加强规划、审批和检查

在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区域安全距离内;重大危险源可能危及的区域;矿区塌陷可能危及的区域;尾矿(含固体废弃物堆场)可能危及的区域;燃油和燃气长输管道安全距离内;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和其他危险区域内不得新建居民区、学校及其他公众聚集的场所。

对公众聚集场所申报使用或者开业前应当检查其是否依法通过了公安消防机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是否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是否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符合规定;消防设施运行、消火栓状况以及灭火器材配置是否符合规定和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公众聚集场所应当确定专人在每日营业活动结束后对营业场所进行检查,及时清理人员,消除遗留火种,检查电源,关闭防火门,放下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需值班的,应当明确专人值班,值班人员不得擅自脱离岗位。要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公众聚集场所的机房、消防值班室等安全重点部位。严禁在营业时间内堵塞消防通道或安全出口上锁。严禁公众娱乐场所封闭封堵外墙窗户或采用固定铁栅栏。严禁公众娱乐场所夜间留宿人员(值班人员除外)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人为损坏或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严禁公众娱乐场所在营业时进行设备检修、电(气)焊、油漆粉刷等施工、维修作业。严禁乱拉乱接电气线路或违章用火、用电、用气。

有关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公众聚集场所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立即排除;在重大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场所或者停止举办群众性活动;其中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应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

2.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故并没有固定的危险源,最大的危险多半来自人们自己的无知和大意。人们进入公众聚集场所前就应注意自己活动的安全问题,哪怕简单的活动也应有安全意识,这样便于发现需要防范的意外情况;还要穿戴与活动相宜的服装,配备适当的工具;平时应多积累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和救治方法,在发生意外事故时,才能发挥作用,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人们进入公众聚集场所时,自己要有意识的了解其内部地形,熟悉所有通道的方向,并做到心中有数;应认真阅读安全需知,并认真遵守;向管理人员了解安全救生器材的使用方法;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商场;一旦发生险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应惊慌失措,切勿上前拥挤,应尽量向人群少的地方躲避,或听从管理人员的安排,有秩序地撤离现场。

3.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

公众聚集场所事故的防范,是对公民整体安全素质的考验。除了公众聚集场所的管理者应尽可能消除灾害、事故隐患外,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事故防范意识和临场自救及互救能力。只有公民整体的安全素质提高了,我们才能安全地进行公众聚集场所的各种活动。公众聚集场所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应当组织上岗前的安全培训。在营业活动期间,应当采取张贴图画和广播、播放闭路电视等方式对场所内活动人员宣传预防突发事故,如:防火、灭火、疏散逃生和救援等安全常识。

4.制定公众聚集场所应急疏散救援预案

因为大部分公众聚集场所是安全预防重点单位,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要重点制定应急疏散救人预案,以便于平时进行演练,发生灾情时按预案有序地组织疏散救人,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公众聚集场所应急疏散救人预案的主要内容是:⑴人员疏散的组织。应设事故广播组、事故照明组、内部疏散引导组、外部疏散引导组、警戒救护组等,并明确分工;⑵人员疏散的现场指挥。通常由场所领导或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人指挥,救援队到场后参与指挥或直接指挥;⑶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如步梯、消防电梯、疏散楼梯、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避难层(间)、直通室外的门等;⑷确定选择疏散路线。选择疏散路线的原则是:选择最短的直通室外的通道或出口、尽量避免对面人流和交叉人流、选择烟气尚未充斥的通道或出口、选择直接通往疏散楼梯间的通道或出口;⑷疏散救人所需的救援车辆和技术装备,需要调集的各种协同力量等。

5. 推行安全评价制度

在一些公众聚集场所的经营者中,只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忽视安全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此导致群死群伤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国家有关安全监管部门应要求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内部装修以及用途变更的公众聚集场所工程项目,必须依法报送有关安全监管部门审核、验收。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开业前以及群众性活动举办前,有关人员应当对公众聚集场所位置及周边、安全设施、电气电缆、特种设备、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救生器材等进行安全评价。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源,落实整改措施,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6.推广公众责任保险

日常生活多姿多彩,但每一项活动的过程中都潜伏着意外的危险,为防不测和万一,根据现代事故控制的理论,公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参加人身安全有关的保险是有益的。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在公众聚集场所推广强制责任险。加强安全事故防范和补偿,促进预防和保险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浅析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消防措施 篇3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山东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为主线,以建立健全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网络,杜绝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为目标,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标本兼治,督促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改善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范围和重点(一)公共娱乐场所;1.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2.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3.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4.游艺、游乐场所;5.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二)客房数在50间以上的旅馆、宾馆、饭店和就餐超过100座的营业性餐馆;(三)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且经营可燃商品的商场、超市和室内市场;(四)公共的体育场(馆)、会堂;(五)大、中专院校和寄宿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六)医院。

三、工作步骤和措施为规范和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本次专项治理活动将按宣传发动、自查自纠、重点整治、检查验收四个步骤进行。为加强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各县区要成立政府统一领导,由公安、建设、工商、贸易、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安监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并在消防部门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专项治理的协调开展。(一)宣传发动(从现起—5月31日)。由政府统一领导,公安、建设、工商、贸易、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安监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组织本部门、本系统所有单位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山东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宣传活动,使每一名干部、员工都掌握《办法》和《规定》的主要内容,从思想上、观念上和经营思路上树立消防安全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自觉性,提高全员消防安全素质。(二)自查自纠(6月1日—8月31日)。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本系统、本行业单位认真对照《办法》和《规定》,制定工作方案,认真查找本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和消防安全责任人;2.制定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用火用电制度、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防火安全检查(巡查)制度、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消防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3.明确防火检(巡)查人员、部位、频次以及防火检(巡)查内容;4.落实防火检查和防火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并制作检查、巡查记录;5.落实建筑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检查维修保养制度,及时(24小时)排除故障,制作检查维修保养情况记录,建立灭火器材档案;6.98年9月1日后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及装修工程,未经公安消防部门审核、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尽快完善审批手续;7.及时整改自查和监管部门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制作火灾隐患整改情况记录;8.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9.建立健全消防档案。此阶段结束时,各单位要将自查自纠情况报行业主管部门。(三)重点整治(9月1日—12月31日)。各县区行业主管部门要针对公众聚集场所各单位在自查自纠阶段未整改的问题和火灾隐患,采取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加大督促整改力度,确保整改措施的落实。为及时掌握重点整治阶段的工作情况,各部门要将本系统内整治及火灾隐患整改情况每月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一次。同时,要针对国庆节和冬季火灾事故多发的特点,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及时督促整改和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国庆节及冬季消防安全形势的稳定。以上三个阶段结束后,各部门要对本行业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四)检查验收(明年1月1日—2月底)。检查验收分两个阶段,各县区各部门要组织本系统内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人采取互查的形式进行检查验收,并于2004年1月30日前将验收情况报当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部门、各单位互查的基础上,由各县区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每个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抽查,抽查单位比例不得小于30%;并于2月10日前将综合情况报市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市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区专项治理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对辖区内的公众聚集场所进行抽查,抽查单位比例不少于10%。活动中市里将组成联合督查组,适时对各县区专项治理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四、工作目标通过治理,使公众聚集场所切实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并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使单位的消防安全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员工防火灭火知识普遍提高,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明显减少,真正形成“安全自抓、隐患自除、风险自担、责任自负”,监管部门依法监督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年内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形势保持平稳,杜绝群死群伤火灾事故。附件:全市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全市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 长:童彩云(副市长)副组长:华振亭(市安监局局长)李福祥(市公安局局长)成 员:赵 普(市公安局政委)徐 平(市经贸委副主任)戴文潮(市教育局副局长)郭战旗(市建委副主任)耿士川(市文化局副局长)冯 峰(市卫生局副局长)徐信玉(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范业赞(市工商局副局长)申兆刚(市旅游局副局长)赵开志(市公安消防分局局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消防分局,赵普兼任办公室主任,赵开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5、浅析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消防措施 篇4

省长

二〇〇七年八月二十二日

吉林省农村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减少农村和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和公共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吉林省消防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农村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区域。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下列场所:

(一)影剧院、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二)酒吧、网吧、氧吧、咖啡屋、茶馆、健身馆、桑拿浴室、足疗室、按摩室等休闲场所;

(三)体育场(馆)、室内射击场等体育运动场所;

(四)宾馆、饭店、酒店、招待所、旅店等餐饮、住宿场所;

(五)商场(店)、超市、集贸市场等商品批发、零售场所;

(六)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官、文化官、寺庙、教堂等从事科学、文化、艺术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七)订货会、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物资交流会、焰火晚会、灯会等举办大型公众活动的场所;

(八)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的教室、食堂、宿舍及其室内活动场所;

(九)医院、养老院、福利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宿舍楼;

(十)银行、证券以及电信行业的营业厅;

(十一)车站、码头、民用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楼)。

第四条 本规定第三条所称公众聚集场所的一定规模是指,室内公众聚集场所的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或者容纳人数在50人以上的;室外公众聚集场所的占地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或者容纳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

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农村和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管理活动。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和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具体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决定公安派出所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指导下,实施部分具体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农村消防管理

第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农村消防经费的投入,加强农村消防组织和消防设施建设.使消防工作与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规划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

第九条 乡(镇)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应当与道路、水源、通信等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相适应。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建立专(兼)职消防组织。

第十一条 有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修建通向江河、湖泊、水塘等天然水源的消防车灭火救援取水通道,并设置可靠的取水设施,为扑救火灾提供消防用水。

村民委员会应当确定消防车进行灭火救援时,在本村取水的地点,报当地公安派出所备案。

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能力,按照有关的消防安全规定,逐步改造不符合防火要求的房屋和用电线路。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农作物收获季节、春季和冬季防火期、重大节假日、农村庙会以及其他集会期问,应当加强消防宣传和消防安全检查。

第十四条 在农村建设供电、供水设施,应当符合有关消防安全规定。

第十五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村(居)民建立防火安全小组,并由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担任主要负责人。

第十六条 村(居)民防火安全小组,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组织制定和实施村(居)民防火安全公约,督促其管理范围内的单位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二)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

(三)组织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整改火险隐患;

(四)建立和管理义务消防组织,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组织扑救初起火灾;

(五)落实老弱病残以及其他需要救援人员的消防安全监护措施。

第十七条 农村的柴草、庄稼秸杆以及其他可燃物品堆垛超过2立方米的,其与建筑物、电气设施的距离,不得小于25米。

第十八条 农村村民应当遵守下列消防安全规定:

(一)不得在液化气残液回收地点以外,倾倒液化气残液;

(二)不得在室外倾倒残留明火的灰土;

(三)烧荒或者焚烧庄稼秸杆时,应当落实防火安全看护措施,避免造成火灾;

(四)6级风以上天气,不得在室外用火。

第三章 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管理

第十九条 公众聚集场所经营活动有关的消防安全,由该场所负责。

第二十条 公众聚集场所公共消防设施和固定消防设施的设置和维护,由产权单位负责。产权单位与公众聚集场所在合同中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公众聚集场所对建筑物进行改建、扩建和装修的,应当与施工单位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的消防安全责任.未约定消防安全责任的,由公众聚集场所承担消防安全责任。

第二十二条 在公众聚集场所的建筑物上,设置广告牌匾等装饰物品,不得影响消防排烟和灭火救援。

第二十三条 在公众聚集场所建筑物的窗户上,不得设置影响火灾逃生的遮挡物。必须设置整体玻璃窗的,玻璃厚度不得超过0.8厘米;必须设置栅栏的,应当设有能够从内部开启的装置。

第二十四条 在同一个建筑物内的公众聚集场所和从事其他活动的场所,应当采用不可燃烧的隔墙进行隔离。

第二十五条 公众聚集场所内的厨房和从奉熟食加工、首饰加工活动等使用明火作业的部位,应当采用不可燃烧的隔墙与其他营业部位隔离。

第二十六条 公众聚集场所内,常闭式防火门在无人员或者物品通过时,不得处于开启状态;在防火卷帘下,不得堆放物品。

第二十七条 公众聚集场所的自动消防设施,其维护责任人应当自行或者委托具备消防设施检测资格的中介组织,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每年检测一次,保证自动消防设施处于有效运行状态.检测结果存入消防安全管理档案。

第二十八条 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时间内,不得封堵、锁闭人员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对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工作人员、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电工、焊工等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第三十条 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不得脱岗,更夫不得在值班时睡觉。

第三十一条 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火灾时,其从业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立即拨打火誉电话报誉;

(二)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立即启动消防设施;

(三)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按照灭火、疏散应急预案组织灭火和疏散人员;

(四)任何人不得拖延、阻拦报告火誉。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有关可燃物品堆垛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遗期未改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公安派出所组织人员、车辆代为搬迁。搬迁所需的成本费用,由违反规定者承担。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有关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之一的,处以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公众聚集场所内的常闭式防火门在无人员、物品通过时处于开启状态或者在防火卷帘下堆放物品的.责令立即改正,并对该场所处以200元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并对该公众聚集场所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自动消防设施未按规定检测的;

(二)本规定第二十九条所列的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过消防安全培训的;

(三)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在值班期间脱岗的;

(四)更夫在值班期间睡觉的;

(五)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火灾时,有关责任人员不执行本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的。

第三十六条 营业性的公众聚集场所,在二年内因违反规定封堵、锁闭人员疏散通道或者安全出口,被处以3次以上誉告或者罚款处罚后,再次封堵、锁闭疏散通道或者安全出口的,责令立即改正,并可以依法责令该场所停业整顿。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所列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由公安派出所实施的除外。

第五章 附则

5、浅析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消防措施 篇5

摘 要 由于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多分布在吊顶、地沟、井道、装饰夹层等部位,隐蔽性强,对电气火灾隐患的检查、检测需要专门检测设备,技术性强。我国目前尚无认定电气火灾隐患的判定标准等原因,对电气火灾隐患的认识和防控措施一直是单位内部消防安全管理和公安消防机构监督检查的薄弱环节。笔者从多年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实践出发,对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工作建议。

关键词 公众聚集场所

电气火灾隐患 问题分析 建议

商场、市场、宾馆、饭店、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影剧院、录像厅、礼堂、舞厅、卡拉OK厅、保龄球馆、旱冰场、网吧、桑拿浴室、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厅等公众聚集场所,在利用大量电气设备、设施为人们提供舒适的购物、住宿、休闲、娱乐、消费环境的同时,也增大了电气火灾发生的危险性。从黑龙江省1997~2002年的火灾统计情况看,公众聚集场所电

气火灾起数占火灾总起数近1/4,占火灾总损失近1/2。电气火灾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导致了多起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1990年以来,黑龙江省共发生电气类特大火灾11起。其中,佳木斯市华联商厦“1998.1.31”特大火灾就是由于商厦一楼储蓄所木质地板上放置的电热器长时间通电引燃可燃物造成的,这起特大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38.5万元。七台河市秋林有限责任公司“1998.7.13”特大火灾,也是商场首层一柜台处的日光灯违章安装在木板上,日光灯镇流器过热引燃木质柜台而造成的,火灾造成直接财产损失1300多万元。

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气火灾隐患的大量存在。然而,电气火灾隐患的普遍存在并没有引起一些公众聚集场所,甚至是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对电气火灾隐患的熟视无睹和疏于防范,为火灾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本文将具体分析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现状,希望引起有关单位和部门的足够认识,并能够将整改电气火灾隐患的措施落实在火灾事故发生之前,而不是等事故发生后再亡羊补牢。

1 常见电气火灾隐患

1.1温度过热,可能滋生火源,造成严重火灾隐患

公众聚集场所最严重的电气火灾隐患就是电气设备、线路的温度过热。在消防监督检查和电气设备检测过程中,供助红外热像仪等检测设备能够寻找到过热部位及热源,利用超声波探测仪查找电气线路、设备的虚接、打火现象,并采用红外点温仪等设备可以测量具体部位的温度,经常会发现空气开关整体或接线端子温度过热等火灾隐患,如图1所示。另外,变压器地线接点、照明开关互感器、配电室母排桥架、电缆线、保险丝等温度过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1.2 安装不全乎规范易导致电气设备故障,存在潜在火灾危险性

1.2.1 电源线接头外露现象最为普遍

最常见的是照明灯、移动插座、配电室柜式空调、广告射灯等电源线接头外露现象。吊顶、电缆井、装饰墙面、商品柜台、橱柜内暗装的插座电源线接头外露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1.2.2 电气线路敷设保护措施不到位

(1)吊顶部位电气线路敷设问题最严重,如木质吊顶内灯具配线未穿保护管;吊顶内电源护套线、塑料绝缘导线明敷,未采取保护措施;灯具电源线穿过吊顶处,未采取保护措施;吊顶内灯具导线穿管保护不全,导线有裸露部分,灯具配线穿保护管未引入器具内等现象;

(2)电源线或电缆线穿墙、穿过金属构件、可燃构件未采取保护措施。电源线未穿金属管暗敷在可燃装饰夹层内;电源线穿过木隔墙、楼梯间隔墙未采取保护措施;电源护套线沿门框或穿过木门框明敷;配电箱电源线穿铁管管口处无保护措施;电缆线进入配电箱易受损伤处未采取保护措施,电缆井内电源线穿金属构件未采取保护措施等现象;

(3)电气线路敷设位置不当。如电气线路敷设位置过低,电缆线直接敷设在地面上,易受损伤;电气线路敷设的位置与热源距离过近(例如:碘钨灯电源线贴暖气管敷设);电源护套线贴近散热器、金属管道敷设或缠绕在金属管上等现象。

1.2.3 移动插座问题突出

(1)移动插座未使用护套线的问题比较普遍,饮水机等电气设备插座电源线位置过低,未采取保护措施;

(2)移动插座串接使用、电源线过长,插座安装、使用随意性大;

(3)应采取防水措施的部位,例如餐厅花坛处、商场出售洗衣机、鱼缸处的移动插座均未使用防水插座。

1.2.4 接线端子导线压接不规范

空气开关端子处、零线汇流排端子、漏电断路器等接线端子压接多根导线或多股导线无端子压接,以及接线端子压接不牢的现象时有发生。

1.2.5 电气设备保护装置不全

上一篇:二年级写景作文:好玩的冬天200字下一篇: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