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新原因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辍学新原因

辍学新原因 篇1

谢泽源 何平谢梅林

摘要:笔者调研发现,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外围拉动力,农村教育的贫困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内部外推力,学习的贫困是导致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最直接、最关键和最普遍的原因,“断乳期”的躁动及对独立、自由、成长的渴望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心理原因。控辍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力解决,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眼光去审视和研究。行政责任控辍、加大投入控辍、提高教师水平控辍,教学改革控辍,健全机制控辍,突破关键环节控辍,构建亲情校园控辍是解决新时期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辍学;原因分析;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问题的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O9YB001:,主持人:谢泽源

作者简介:谢泽源(1967-),男,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中学高级教师,赣南师范学院特聘教授,赣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首届中小学教育学科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谢梅林(1983-),男,江西省兴国城岗中学教务主任,中学一级教师。何平(1982-),男,江西兴国人,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干部。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发展转型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初中办学面临着新背景、新任务。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农村初中出现了较为严重学生辍学现象,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基础教育正常发展和义务教育成果巩固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问题,笔者选择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率较高的某县进行了调查,初步分析研究了新时期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分析

① 1

(一)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外部拉动力

目前有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研究,大多强调地方经济落后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等经济负担原因。我们调研发现,农民经济负担的确是导致子女初中辍学的原因,但已不是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摆脱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小康生活,大多农民家庭完全可以支持子女读完义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后,经济负担已经不再成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了。在问卷调查中,回答‚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子女辍学的重要原因的仅占15.86%%,一般原因的25.86%。相反,‚打工潮‛、‚用工荒‛重要原因的占到30.83%,一般原因的43.61%。可见,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逐步成为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座谈中会同志较一致反映,当前劳动密集型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类型,这种经济类型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也可以适应大多数的工种。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荒‛的出现,对农村初中生主动辍学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不少初中生正是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中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才纷纷主动弃学闯入‚打工潮‛行列。

过去,在家长看来,子女辍学在家‚没事可做‛,如今子女辍学后不仅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而且能给家庭带来一定收益。这样,不少家长对子女辍学便由以前反对转变为现在的容忍,甚至支持。

(二)农村教育的贫困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内部外推力

所谓农村教育的贫困,是指农村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等方面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政策上的城市取向,远离农村教育和学生实际。教育政策上的城市取向是初中生辍学的深层次原因。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将眼光集中在城市的发展上,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虽然,近些年来,各级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城市取向的思路已有较大的改变,并不断加大了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但作为一种心理与行为定势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在各项社会决策之中。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主要表现在:无视城市和农村孩子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课程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农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翻版,远离农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在座谈中,许多辍学学生及其家长都反映,农村初中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明显城市化,不顾及农村学生见识少,智力开发较迟、发展基础较差的特点以及农村学校师资和教学条件比城市学校差的实际,使许多学生感到难以学会,即使能升上高中,考大学也无望,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倒不如早点回家。这和问卷中辍学原因回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导致占70.87%,‚读书无望‛90.68%的结论基本一致。可见,这种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教育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直接诱发了学生厌学,为他们日后辍学埋下了的不良的种子的重要原因。

2.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教学条件落后。问卷中,回答‚学校条件差,设备设施不足‛ 导致辍学的占79.54%。我们的调查也发现,农村初中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等方面与城市初中相差甚远,绝大多数学校无法达到国家要求开设课程所必备的设施标准。就教学而言,教师讲的和学生看的除了教科书还是教科书,枯燥乏味的教学对学生几乎失去了吸引力。

3.学校管理僵化、单一,不顾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辍学原因问卷中,回答‚学习生活单调,无吸引力‛占50.37%,回答‚学校管理不好、管得过死‛占80.45%。在与辍学学生及其家长的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许多学校管理过严、过死。学生感到‚就象天天被关在监狱里一样,不得越雷池半步‛。有的学生形象地描述说,‚周一开始路漫漫,周二开始走向深渊,…周四是黎明前的黑暗,周五是胜利大逃亡‛。这反映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积怨多深,他们打心底里就不愿学,即便不辍学往往也是在学校混过剩下的日子。

4.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机械,教育情感冷漠。在辍学原因问卷中,回答‚后进生被忽视‛的占79.7%,‚和老师关系紧张的占69.17%‛,‚和同学关系紧张的占58.65%‛。座谈中,学生也较普遍反映,课堂教学‚满堂灌‛,缺乏启发性,剥夺学生的自主性;偏爱‚尖子生‛,对‚尖子生‛百般呵护,悉心‚开小灶‛。对后进生缺乏爱心,或放任自流,有时甚至歧视、讽刺、挖苦等现象在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由于在小学阶段的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好,成绩较差,到初中后学习跟不上,便经常遭教师的白眼,受同学的冷漠。久而久之他们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产生读书无望自卑心态,从而诱发辍学的念 4

头。

5.教育评价标准单一,使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影响,社会各界一直以文化课考试成绩标准和应试选拔思路来评价一所学校,学校也以此标准来评价一位教师,教师便以此标准来考察和培养学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常被忽略。这种单纯以应试选拔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使得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得不到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的应有重视、理解和尊重,甚至受到歧视。例如不给他们相应的辅导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等。这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常常受到严重打击,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萌生主动退学动机。‚初二年级辍学高峰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点。因为从初二开始,学校中的中考氛围开始越来越浓厚,学校这时主要的精力都是集中在那些中考‚有希望‛的学生身上,管理上一切都要以中考有希望的学生为中心,有些学校干脆就把‚好生‛和‚差生‛进行临时分班管理,这无疑严重削弱了‚差生‛继续学习至初中毕业的愿望。

(三)学习的贫困是导致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最直接、最关键和最普遍的原因

教的贫困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是学生辍学的诱发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内因,辍学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学生的手中。调研表明,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的学习贫困才是导致他们辍学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问卷中,回答导致辍学的原因时,认为‚学习基础差、厌学‛的占91.73%、‚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占93.98%,‚读书无望‛的占90.68%。可见,在一定意义上说,后进生就是准辍学生。这和有关学者的研 5

究结果‚辍学生,我的名字叫差生‛完全一致。

学生学习的贫困是指学生在自我认识、学习行为、学习成绩等方面明显后进。这是促成农村初中生辍学最直接、最关键和最普遍的原因。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认识上的后进,导致学生形成‚读书无望‛的心态。后进生由于学业成绩长期较落后,加上不良的评价,容易逐渐形成一个十分糟糕的自我镜像:‚我笨,我脑子不行,我学不好了‛。当一个学生认为自己不可能学好课程的时候,他很难产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和愿望,接着而来的行动,常常是放弃,直至辍学。一位辍学生说:‚其实我也总想学好,将来能考上大学。但无论我怎么努力学习,由于学习基础很差,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慢慢地使我感到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不如早点回家去外地打工。这样还可以替父母减轻一点经济压力。‛从‚读书无用‛变为‚读书无望‛ 是新时期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一个新特点。

2.行为上的后进,导致学生厌学。有的学生并非学习天资不好,只是比较活泼好动,比较调皮,常常‚无事生事‛、‚招惹是非‛,上课管不住自己,加上学业成绩又不好,常常挨老师的批评,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受同学的冷眼,从而丧失学校生活的温暖,导致厌烦学校的一切,最终辍学。有位辍学生说,‚开初我的学习还是有中上,只是贪玩,以至于经常违背班规校规,经常受老师的处罚。也记不清老师当众‘羞辱’了多少次、体罚了多少回。后来我的成绩也就慢慢下去了。现在我看到老师就怕,惟恐自己又出事了,我真巴不得早点离开这个学校。‛‚不是所有的差生都马上辍学,他得达到讨人嫌(被人厌烦)的程度‛才辍学。这是初中生辍学的一种重要规律。

3.学业上的后进,导致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有些学生对某些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厌烦、害怕。例如,有的学生一提到学英语就头痛,有的学生害怕写作文,有的学生害怕解应用题。他们自身缺乏想学的愿望,只是在教师和家长强迫约束下才皱着眉头干着‚苦差事‛。许多学生辍学的原因,常常是动机、兴趣和学习困难交织在一起的。学业成绩不好→得到的评价不好→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下降→不好好学→得到的评价更差→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更下降→更不好好学→破罐破摔放弃,直至逃学、辍学。这已成为初中生辍学的最基本的规律。

(四)‚断乳期‛的躁动及对独立、自由、成长的渴望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心理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独立、自由,群体归属感特别强。对长辈具有明显的反抗和叛逆心理,对摆脱长辈的约束有强烈的愿望。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尤其是外出打工,往往能满足初中生渴望独立和长大成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调研发现,辍学生选择外出打工占98.23%。调研也表明,初中生辍学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不是经济收入,更多的是满足一种自由、独立和成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打工使辍学学生挣脱了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束缚,逃离了家务和学业的樊篱,他们可以在外地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活动,从根本上获得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再加上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满足自己特定的消费需要,在他们看来真是自由得潇洒。另一方面,通过打工期间的社会锻炼,这些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完成了一种从少年向青年的转变,进入了成人的角色,例如学会了抽烟、喝酒、谈恋爱等等,他们从内心获得了一种成熟感、成就感和自豪感,真是乐得嘻嘻,7

何乐不为?

五、控辍的几点建议

农村初中生辍学是在大的社会背景外因以及学生主观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学校教的贫困和学生学的贫困产生的厌学情绪和青春期心理需要等内部因素是学生离开学校的向外动力,而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等外部因素则是学生离开学校的外部拉动力,家长、学校等方面对学生任意辍学的容忍和默许态度是学生辍学的‚润滑剂‛和‚心理稳定器‛。学生正是由于‚心理稳定器‛的缺失在 一‚推‛一‚拉‛中辍学了。控辍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力解决,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眼光去审视和研究。

1.行政责任控辍---明确部门责任,形成控辍合力,实行综合治理。控辍的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都要将控辍工作列入乡(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要实行乡(镇)‚一把手‛负责制,不断强化乡(镇)人民政府对保学控辍工作的领导。要建立领导包片、干部包校的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乡、村、组干部,达不到控辍目标任务乡(镇),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做好保学控辍工作。工商、劳动保障、公安、司法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违规使用童工、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少年做工经商的业主、‚流生‛的家长的处罚力度,做到有案必接,违法必究。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做到闻警必动、常抓不懈。教育、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要联合力量为经济困难学生多方争取各种社会援助,为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学生贫困性辍学。教育、司法、法制等部门要 8

密切配合,加强法制宣传,浓厚保学控辍工作氛围。通过《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政策法律的宣传,让家长、社会清楚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明白义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不断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大投入控辍---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学校差异。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综合考虑各地和学校的实际,倾斜投入政策,因校制宜地加大农村学校经费投入,增添农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着力改善农村初中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生存环境,不断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异。要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政策和经费到位。从长远来看,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调整义务教育负担的比例,由县级统筹为主逐步转向省和中央为主,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

3.提高教师水平控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对学生缺乏爱心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1)建立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支持组织,进一步完善县级教研机构、学校、教研组和全体教师共同组成的横到边、竖到底的立体校本教研网络,不断提高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的实效性。(2)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机制,引导教师立足常态的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小课题(专题)研究,重点在学校特色、学科特色、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所突破。(3)建立促进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输血‛机制。要建立健全农村初中教学帮扶制度,组织专家和 ‚名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送教上门,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现场直播‛。(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情 9

感控辍‛。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要更注重育人,对学习困难学生、弱势群体子女以及有缺陷的学生给予应有及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做到关爱每一个孩子,对任何一个孩子都不能表现出一点点冷漠和放弃,坚决杜绝歧视和排挤差生的现象。

4.教学改革控辍---转变观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改革评价制度。调研表明,很多学生辍学是因为承受不住学校根据考试成绩把他们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的心理压力而致。为此,要重新审视、改革以考试为核心的教师业绩考评制度。要变只看考试分数的惯用做法为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多元化发展。除了学业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其他的特质和潜质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评价,关注形成性过程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纸笔测验,而是运用日常观察、访谈、记录、作业、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成长记录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唯有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个体的尊重、成功的体验和进步的喜悦。(2)适应农村需求,推进农村教学改革。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一个面向全体,平等和谐、活泼轻松、双向互动、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平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3)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在保证完成课程计划前提下,调整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教育,既为学生升学奠定基础,又为学生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

5.健全机制控辍---创新机制,健全制度,实施全面目标管理。(1)健全发现流生的机制。调研表明,有不少学校的经验 10

值得总结推广,如:有的学校建立了全员参与制度,校长和班主任之间签订控制流生责任状,学校规定全校教职工对任何一名学生都有管理教育的责任,要求全体教职工不管是否是自己所教所管的学生,一旦发现有旷课在外的,都要及时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劝其回校上课,并及时向有关班主任通报;有的学校还建立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家访制度,一经发现有辍学的苗头、现象,就及时进行家访,与家长取得联系,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使学生安心学习;有的学校还建立了控辍目标责任制和控辍工作责任制,分别制定从校长到任课教师的控辍目标责任,每学年初都由校长代表学校与班主任签订控辍目标责任状,并且把工作情况列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规范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责任,这些措施和机制确保了控辍工作落到实处。(2)健全解决流生的机制。严格手续,切实规范学籍管理;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孩子‛的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贫困生、学困生活动。(3)健全政府问责机制。对控辍工作不力的乡(镇),提出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因乡(镇)人民政府不认真履行控辍责任造成工作损失的,责令改正;对学校和教师不积极履行职责,不严格按程序操作,造成工作失误的追究责任,违反法律法规的追究法律责任。开展 ‚无流生学校、班级‛的评比制度,把控辍工作与评选优秀班主任和班主任津贴的发放等次挂钩,与任课教师的津贴发放挂钩。

6.针对性控辍---摸清辍学规律,采取相应措施,突破关键环节。一是主抓重点区域。把辍学率高的区域或学校列为重点,集中人力,打主动战。对辍学重点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控,给校长念‚紧箍咒‛;对辍学率高的重点村组,校长应亲自蹲点,11

联合乡(镇)政府有关人员以及村委会干部等集中力量攻关,各个击破;对辍学率高的重点班级,应采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班级的办法,组织人员不厌其烦地上门动员,反复抓、抓反复。县(市、区)教育局领导干部应分工合作,蹲好一个点,抓好一条线,管好一片子。二是主抓重点学段。初

二、初三年级是辍学高发年级。控辍工作的重点是初二第二学期,关键是初三年级。学校要建立领导干部和教师控辍联系制度,校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年级,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联系初

二、初三的一个班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联系若干名学生。通过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形式,在班级设立‚值日生‛,专门负责登记班级日志,留心一些行为反常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建立流生预测预报的信息渠道,把握控流工作的时效。三是抓重点时段。每年春季开学、每学期开学初的一周左右时间是学生辍学的高发期。因此,每年春季开学、每学期开学初的一周左右时间也是控流工作的重要时段。学校在这些时间要及时动员师生,主动出击,把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抓重点人群。要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家庭离异、流动人口子女以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跟踪分析。学校班主任要熟知本班级这类学生,主动了解情况,发现苗头,及时报告,并采取积极措施,妥善解决。

7.构建亲情校园控辍---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打造亲情校园,整合教育影响。(1)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校园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并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2)打造‚亲情校园‛,构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增强学校的吸引力,班级的凝聚力和教师的亲和力入手,积极营造‚亲情校园‛,打造控辍的首道心理 12

防线。学校要对每个学生的经济状况、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变化等方面展开调查,建立有辍学倾向学生的资料档案。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人人寻找关怀对象,经济困难的,捐助一点,学习困难的多关爱一点,在一件衣物、一顿饭菜、一次个别辅导、一次促膝长谈的‚亲情校园‛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促成勤学,乐学的氛围,克服辍学逃避的消极思想。(3)办好家长学校,开好家长会。农村落后的经济、文化状态决定了家长落后的生存理念。家长学校和家长会是沟通家校联系的桥梁,是给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辅导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重要载体和保学控辍的重要平台。

注释:

① 该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51万,初中学生2.96万。调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根据该县乡(镇)人口规模、学校规模、教育发展等实际情况,选择了具有较明显代表性的3个乡(镇)初中。采用“听”、“查”、“问”、“谈” 相结合的方法,即听取县教育局领导和乡(镇)初中学校辍学情况介绍,查看县教育局和3所初中学校档案材料,对学生进行和辍学生家长问卷,召开小型座谈会等。

参考文献:

[1]谢泽源,谢梅林.教与学的贫困: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J].基础教育研究2004,(10).[2] 欧贤才,王凯.自愿性辍学:新时期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新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5).[3] 杨润勇,王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8.[4]刘正亚,梁新友.关于合肥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6,(01).作者档案:

谢泽源(1967-),男,江西兴国人,江西省赣州市教科所教育理论教研员,综合教育科科长,中学高级教师,赣南师范学院特聘教授,赣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首届中小学教育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作者俱乐部会员。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经验

总结100余篇,其中在《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探索》、《上海教育科研》、《教育学术月刊》、《基础教育课程》、《基础教育参考》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有20余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材料》全文转载、摘载、索引。

辍学新原因 篇2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 这些退学的大多基础差学不进去。

农村许多小学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 进入初中后, 学科增多, 知识难度增大, 学生学习确实有困难, 学不进去就丧失了读书学习的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这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无所事事, 坐立不安, 上课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活受罪, 是一种痛苦。所以他们只好选择退学。

2. 缺乏理想而厌学。

许多初中生对自己将来到底要做什么感到迷茫, 总认为自己早晚是回到农村干活, 于是丧失了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得过且过, 在学校, 他们就是混日子, “玩”成了他们的“职业”。逃课对他们来说在所难免。逃课多了就干脆退学。

3. 懒惰心理在作怪。

这类人因为意志薄弱, 如果觉得困的话就叫同学代请假装病, 干脆在家里睡觉。无视学校纪律, 久而久之, 只好退学。

二、家长方面的原因

1. 家长缺乏供学生上学的信心和决心, 致使子女产生失望心理。

农村学生家长, 大多数文化素质比较低, 实惠心理特别突出。家长们亲眼看到一些初、高中的农村青年, 与没有读过的人似乎也差不多, 甚至有些学生还染上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再加上“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使农村有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花钱上学又不能找到“工作”做, 不如趁早回乡劳动或者加入打工队伍去赚点钱。以上这种思想的影响导致家长供孩子读书毫无热情, 尽义务而已。而家长这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让那些本来就基础差的孩子产生无所谓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退学是他们顺理成章的事了。

2.

.多数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期望过高、要求过严, 孩子在学校要完成过重的学习任务, 在家里也得不到轻松, 成绩稍差还会受到家长指责。这种氛围压得孩子喘不过气,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厌学情绪便会油然而生, 进而形成一种与家长、老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退学也就成为他们的一种反抗和不满的表达方式了。

3. 家庭的不和谐因素, 如父母常常打架吵嘴, 甚至草率离异, 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使他们无心学习。

我班有一个女学生, 在学校里是属于那种绝对懂事的学生, 但就是有一个不好的习惯, 一个月能旷课两天, 而且还找不到人。后来问其原因是受不了父母在家吵架。一个和谐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关键。

三、老师方面的原因

这里主要指课堂管理所引起的。

1. 高压管理, 在这种课堂上, 教师是绝对权威, 要求课堂绝对安静, 绝对服从。这种课堂类型如下描述:

“我害怕上课, 老师的眼睛一瞪, 说话声音一大, 我就不敢抬头, 恨不得自己像水汽一样蒸发了。总害怕今天被批评的是我。而老师如批评其他同学, 我就松了一口气。每天我都处于紧张状态。”

教师高压的课堂管理, 会使学生产生诸如怨恨、愤怒、敌意、受挫、窘困、恐惧、焦虑、忧愁、无能、沮丧、冷漠等心理感受。“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死亡。”逃课是他们“爆发”的一种表现。厌学情绪很自然就产生了。

2. 曾经受某科目老师的“伤害”而逃学。

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 教师一句无意的批评, 都可能造成他 (她) 心灵的伤害。如果一旦造成伤害, 学生往往就会失去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对该任课教师充满敌意、怨恨等情绪。由此, 该学科他 (她) 就会逃避。

四、来自于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

有很多农村的社会青年没什么文化, 成天在外面闲逛, 经常到学校滋事, 学校也奈何不了, 小事嘛政府部门也不会成天来过问, 这样那些本就不想上进的学生也跟着他们走, 最终走上了退学的道路。再者农村中学一般都建在镇上或乡上, 这里是一个乡最繁华的地方, 各种娱乐设施也多, 如网吧、电子游戏厅、歌厅、酒吧, 甚至有麻将馆。这些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自然就充满了诱惑, 有些学生会因为好奇有了第一次, 因意志不坚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至无法收场。厌学的情绪自然也就有了。

农村学生辍学原因思索 篇3

一、辍学原因分析

1、教育自身原因

我認为,学生辍学的本质核心根源,主要还是教育本身的弊端,尽管我们也在不断的改革。我们的教育弊端主要表现在:教改措施落实不够,教育方式单一,实质上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习无情趣;教师队伍不稳定,相当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着无心从教、厌教、懒学等现象。

2、社会原因

一方面,读书难以直接改变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或压力的驱使下,家长支持子女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大量青少年也渴望像外出的民工一样,年终时腰包鼓鼓回家过年,因此便中途辍学而成为了低学历的从事一些简单工种的民工。我国自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之后,人们在心理上还难以适应。

3、家庭原因

有些农村家长,送子女上学只是为了跳出农门,想法简单而现实。子女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估计跳不出农门,就干脆让其辍学,反正会识字、会算帐就够了。父母离异、病故及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一般来说性格孤僻内向,加之学习成绩不佳,心理压力大,故选择辍学以求解脱。

4、学生自身原因

目前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因娇生惯养,孩子大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懒惰,不能克服自然、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自己放弃了学习。大多处于13至16岁的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剧烈,个性突出,一般具有叛逆心理,心里素质差,加之有些家长和教师观念未转变或者是自身素质的因素,简单粗暴地惩戒学生频率较高,致使学生因受责骂而赌气,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厌学、逃学、最终弃学。

二、辍学应对策略

面对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些许思考和建议,把它说出来,但愿对改善现状有所裨益:

地方教育局综合评价农村初中学校时应把巩固率所占积分至少提高到60%,这也是把实质上的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否则学校及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绩的积分而给学生所施加的压力(如"题海战术"等)会把更多的学困生"逼上梁山",即辍学。

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操作定义。改革中学考试制度,对部分课程实行开卷考试,切实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除中考和其他大型的联考外,平时考试让代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出题,让每一次平时考试都变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加油和充电,力争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机制;而我们现今的平时考试的客观效果并不是这样,可以说,依然是在反反复复地打击着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等到没有了自信心,学生也就辍学了。现今的初中生大部分害怕考试、讨厌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时,学生因为不会做、又不能作弊、也不能交卷而如坐针毡,望着学生一双双怨恨的目光,有责任心的监考老师心如刀割,这种感受很多教师已经体味够了。

依法办校,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硬性规定不补课不上晚自习,向每星期五天里的白天课堂要效果,让学生多一点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阅读的时间、观察生活的时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外国。教育办得好的国家,给学生的自由空间大,人家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最终能真正为人类创造点东西出来,而我们的学生呢?这恐怕也是至今没有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荣获诺贝尔奖之原因吧。如果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因为怕麻烦,把对学生的晚上及节假日的管理也推给学校,那么,不仅对教师不公平,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学生确实需要一片自由发展的蓝色天空啊!

建议在教师聘用制度上别搞花架子,要切实实行岗位制,定岗定资。对于多年实践证明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师,无论职称文凭的高低都要大胆使用,放在恰当的岗位上,以肯定其工作能力和质量,使之能体会到"多劳多得",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充分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能用平和的心态,正常的而不是扭曲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

强化班主任工作,是稳定学生防止辍学至关重要的举措。稳定的班集体,离不开积极能干的班主任。班主任必须由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而不是任何教师都可以硬性地让他担任。防止辍学现象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工作。

农村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只靠学校靠教师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家长及社会各部门的有效配合。

以上是我对现今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一点思考和建议,尚恳望教育同仁和关心教育的领导及有志之士斧正。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浅议 篇4

中国教育的较大问题之一是基础教育薄弱,因而积淀了大批素质较低的人口,普遍存在的初中生辍学现象会对此推波助澜。从我国义务教育这一战略高度来说,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初中生辍学问题,设法从根本上减少辍学现象之发生,倘若讳疾忌医,情况可能会更糟。

一、辍学原因分析:

1、教育自身原因。我认为,学生辍学的本质核心根源,主要还是教育本身的弊端,尽管我们也在不断的改革。我们的教育弊端主要表现在:教改措施落实不够,教育方式单一,实质上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习无情趣;教师队伍不稳定,相当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着无心从教、厌教、懒学等现象。

2、社会原因。一方面,读书难以直接改变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或压力的驱使下,家长支持子女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大量青少年也渴望像外出的民工一样,年终时腰包鼓鼓回家过年,因此便中途辍学而成为了低学历的从事一些简单工种的民工。我国自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之后,人们在心理上还难以适应。

3、家庭原因。有些农村家长,送子女上学只是为了跳出农门,想法简单而现实。子女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估计跳不出农门,就干脆让其辍学,反正会识字、会算帐就够了。父母离异、病故及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一般来说性格孤僻内向,加之学习成绩不佳,心理压力大,故选择辍学以求解脱。

4、学生自身原因。目前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因娇生惯养,孩子大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懒惰,不能克服自然、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自己放弃了学习。大多处于13至16岁的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剧烈,个性突出,一般具有叛逆心理,心里素质差,加之有些家长和教师观念未转变或者是自身素质的因素,简单粗暴地惩戒学生频率较高,致使学生因受责骂而赌气,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厌学、逃学、最终弃学。

二、辍学应对策略:

面对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些许思考和建议,把它说出来,但愿对改善现状有所裨益:

1、地方教育局综合评价农村初中学校时应把巩固率所占积分至少提高到60%,这也是把实质上的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否则学校及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绩的积分而给学生所施加的压力(如“题海战术”等)会把更多的学困生“逼上梁山”,即辍学。

2、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操作定义。改革中学考试制度,对部分课程实行开卷考试,切实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除中考和其他大型的联考外,平时考试让代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出题,让每一次平时考试都变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加油和充电,力争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机制;而我们现今的平时考试的客观效果并不是这样,可以说,依然是在反反复复地打击着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等到没有了自信心,学生也就辍学了。现今的初中生大部分害怕考试、讨厌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时,学生因为不会做、又不能作弊、也不能交卷而如坐针毡,望着学生一双双怨恨的目光,有责任心的监考老师心如刀割,这种感受很多教师已经体味够了。

3、依法办校,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硬性规定不补课不上晚自习,向每星期五天里的白天课堂要效果,让学生多一点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阅读的时间、观察生活的时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外国。教育办得好的国家,给学生的自由空间大,人家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最终能真正为人类创造点东西出来,而我们的学生呢?这恐怕也是至今没有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荣获诺贝尔奖之原因吧。如果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因为怕麻烦,把对学生的晚上及节假日的管理也推给学校,那么,不仅对教师不公平,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学生确实需要一片自由发展的蓝色天空啊!

4、建议在教师聘用制度上别搞花架子,要切实实行岗位制,定岗定资。对于多年实践证明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师,无论职称文凭的高低都要大胆使用,放在恰当的岗位上,以肯定其工作能力和质量,使之能体会到“多劳多得”,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充分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能用平和的心态,正常的而不是扭曲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

5、强化班主任工作,是稳定学生防止辍学至关重要的举措。稳定的班集体,离不开积极能干的班主任。班主任必须由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而不是任何教师都可以硬性地让他担任。防止辍学现象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工作。

6、农村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只靠学校靠教师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家长及社会各部门的有效配合。

以上是我对现今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一点思考和建议,尚恳望教育同仁和关心教育的领导及有志之士斧正。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5

更新日期:2008-11-27 19:53:53

索 引 号:533423-009578-20081127-0019

发布机构:维西县康普中学教科室

发文日期:2008-11-27

名 称: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维西县康普中学教科室

编者按:我县农村中小学的辍学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县“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高,而且还关系到我县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尽管和级政府和各学校已经想尽办法控制大量学生的流失,但是收效甚微。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实,特别是我州“高原农牧民子女生活补助”政策的落实,中小学生辍学主流原因已不是贫困。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就我县农村中小学辍学原因及对策作分析。

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根源,中小学生辍学也一样。农村学生非正常辍学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几乎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越是落后地区,问题越严重。

一、中小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1.1家庭经济条件原因。目前我县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民经济还相当落后,甚至尚未脱贫,仅能维持日常生活;虽然现在我县中小学生已基本实现免费教育,即使家长让孩子读完初中,也没有能力让孩子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于是提前放弃了对子女的培养。

1.2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父母间相互推脱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子女像足球一样你踢过来,我踢过去,缺乏家庭的温暖。

1.3监护人(家长)的思想较为单纯,文化层次低。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下,农村的初中教育也曾经红红火火。但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个体户,虽然没有文凭,甚至有些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而且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种错误思潮已开始在农村蔓延,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现在连大学生都不包分配了,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上学还有什么用?而且上学要花不少的费用,得不偿失。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些手艺外出打工,做生意,一年少说也能挣二、三千元,现在知识能值多少钱?只要孩子能算算数,记记帐就可以了。

1.4家庭教育缺失。

有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监管力不从心其中有一些孩子因没有大人管教,导致了贪玩和不爱学习,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学习上与同学们的差距愈拉愈大,最后无心学习,以致逃学、辍学。还有一些家庭富裕、文化水平又不高的家长,不

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随意满足,使孩子养成了好吃、好玩、懒惰的坏习气,学习上不愿吃苦,也不愿受学校的种种约束而辍学等等。

有的家长不懂教育规律,对孩子的态度是“要钱给你钱,要穿给你穿”;或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更有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任其自由发展。

2、社会因素

2.1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很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易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第一、学生之间被打或抢被勒索财物,被盗等屡屡发生,学生缺乏安全感。第二,一些个体业主利欲熏心,不顾有关的法令或向学生出租不健康的书刊,或向学生售烟酒,学生随意进入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网吧、桌球室等场所,以达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学生一旦痴迷上这些以后,就会无心学习,经常逃学、旷课,最后导致辍学。第三,农村文化市场上“黄毒”的影响,致使一些学生无心读书,一场黄色录像或一本淫秽书刊都可以使多年的学校教育付诸东流。第四,一些社会腐败现象也对部分家长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不论是大、中专生毕业分配,还是招工、招干,部分单位不是量才用人,而是搞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以权谋利等不正之风,出现了没才能也能找上好工作、好单位,而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拒之门外的现象,使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事业与前途失去信心,逐渐产生弃学心理。

2.2一些传媒文化也不适合孩子的成长,真正适合中小学生的节目少之又少,暴力、爱情片亢斥视野,青春偶像大行其道媒体从某种方面已经对孩子造成了误导,使孩子过早的成熟。

3、学校因素

3.1教育设施落后

农村从小学到中学,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条件,甚至是师资配置,远不及城市,一天10节课,除了听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课,就是堆成山的作业,在孩子眼中,学校就是一潭死气沉沉的水,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只有枯燥的学习,怒目而视的老师,一成不变的课堂„„

3.2 教师因素

农村师资力量不高,部分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农村学校教师的频繁流动给学生的不良影响,而能够留下来的,多为本乡镇的老教师,要他们适应一日三变的教育教学观念有点难,因此就出现了教师觉得学生难管,学生觉得老师讲得没意思的局面。个别教师教学状况不好,导致学生丧失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继而波及其他学科,导致总成绩下滑,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部分教师观念更新慢,盼辍心态强。有一些教师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却很少从自身考虑原因,从未想过要追赶时代的步伐,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耐心,改造的恒心。一遇到调皮捣乱的学生或者成绩差的学生,就想方设法挤兑走,而且理直气壮:“走一两个人,安定一个班级值得!”“他在班里一点儿好作用不起,走了省得影响别人!”诸如此类,加快了学生的流失步伐。

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待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爱,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差,成绩差的学生尤其缺乏耐心,轻则冷眼相待、冷语相加,重则大声呵斥、甚至责罚,还有极个别教师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一来就使得那些后进生看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而无所适从,从而使这些本来就处在辍学边缘的学生更快的离开了学校。

3.3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辍学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失去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4、个人因素

4.1学习动机丧失造成辍学。由于教育态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不尽完善,使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生活的乐趣和学校生活的魅力,认识不到学习的生活实用目标和人生终极目标,学生一致处于学习成绩低劣失败的环境中,从没有在学习上产生过成就感,“低人一头”的日子日复一日,这种阴影一致影响学生的成长,有部分学生就破罐子破摔,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辍学的现实。

4.2心理负担过重造成辍学。各方尤其是家方和校方对学生单方面的苛刻要求,造成学生过重的压抑心理;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干涉,造成学生过重的盲从心理;家庭劳动个体化的倾向,使孩子缺乏交流,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群体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学业成绩持续落后,加上各类活动开展的少,使孩子的就学欲望越来越低,甚至对生活也丧失了情趣和信心。

4.3身体和其它方面的突发原因造成学生的自然流失。

5、自然条件原因

我县农村村社人们常年生活在上山入云间,下山到河边,两山能对话,相会要半天的境地,居住分散,交通很不便利,学生上学基本上靠步行。

二、中小学生辍学危害。

1、不利于“普九”的顺利实施。

2、违犯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施政形象。

3、不利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4、带来了新的就业压力。

5、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6、引发了青少年犯罪:辍学—失业—犯罪,构成了恶性循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隐患。

三、辍学的对策思考

1、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制定出相关的实施细则。特别要落实以下几点:要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在义务教育中各自所负的责任。要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把学生读书的事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责任人身上。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使他们能深入了解并自觉执行,要让广大农民增强“不送子女上学违法”等法律意识,对不送子女上学的家长或监护人应依法强迫其履行义务。

3、继续加大扶贫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

3、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一是要转变办学观念,坚决摒弃只重视少数学生升学,轻视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歧视差生的做法,不让学生升学无望而逐渐厌学、逃学,最终辍学;二是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让学生不因沉重的课业负担而产生厌学情绪,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三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以爱为本,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是加大督查工作力度,严禁学校以种种理由拒绝学生入学或变相开除学生。五是改革考试和评价体系。义务教育阶段要降低考试难度,减少考试次数,严禁将学生成绩排队,严禁将学生考

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要坚决落实小学毕业生免试升入初中的规定,使所有的小学毕业生能够进入初中就读。

改善农村学校管理。首先,改变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农村教育需要有现代素质的管理人才,能理解、尊重教师,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开放而有效的管理为老师注入活力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工作智慧;同时也会打破沉闷的学校生活,让学生离教师、离课堂更近,而不是辍学。其次,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以成绩、排名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既害学生又害教师。还有什么比排名次更能打击、伤害大多数学生?还有什么比以考试分数为评定标准更能误导教师的教育方向?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不仅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也同时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真知、提高能力并勇于参与到教育变革的实践中来。第三,提倡严肃诚实的管理风尚。管理态度、方法、风气都会直接影响教育部门的风尚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素养。诚实的精神面貌是现代的楼房和设备所换不到的。不诚实、不务实,再大的财力投入也改变不了教育力量的苍白。在教育管理上,要实事求是,坚决摒弃弄虚作假等腐败的行为,这是养成教师和学生诚信的基本条件。

4、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与先进地区尚有较大差距,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加之现行的初中课程门类偏多,教材内容不同程度脱离生产生活实际,造成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学质量偏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丧失继续求学的信心。因此,必须尽快实行课程和教材改革,减少初中课程门类,降低教材难度。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农村初中实行“绿色证书”制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外,学习一至两门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

5、加强农村初中建设

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等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应将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初中,从资金、师资、设备等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校的投入,使农村初中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从而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6、弘扬素质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农村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教育。农村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首先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不仅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学校负责人要知道,教师要知道,而且所有的学生,包括辍学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知道,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方向,各种教育改革举措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革除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侵袭和干扰;第三,素质教育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必须落在实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都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

7、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学生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自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提高现有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教

师培训,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三,培养农村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辍学新原因 篇6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课程的视角探寻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这些原因使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业上产生失败感,再加上农村经济落后,人均收入较少,办学经费短缺,因而学业困难和无经济支持也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关键词:课程资源;学业困难;基础教育;强势群体

当前,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是一个大家都避而不谈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率明显上升,主要表现在初中阶段,严重困扰着“两基”工作。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同时对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教育搞得好,普及率就高;反之,则低。一

在许多农村中学,最令人头痛的是学生辍学、流失。学校和有关部门每年都组织专门力量动员辍学的学生返校,好不容易把他们找回来,可投过多久他们又走了。为控制学生流失,县、乡、村、校制定了四级联保制度,对干部实行一票否决,但学生还是留不住。据对某一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情况的调查统计显示:当地小学生辍学率为2.1%,初中生辍学率为9.39%。如果不加以控制,照此推算,六年之后,这个地区的小学生辍学率将达到1

2.12%,也就是说将有一成多的学生没有完成小学学业就流向了社会;而三年后,初中生辍学率将达到 28.17%,也就是说将有三成的学生没有完成初中学业就流向了社会,这些数字是很惊人的①。农村的教育情况基本上相似,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因此,其他地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与其具有相似性。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等。这里主要从课程视角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进行剖析,发现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

(一)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然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考虑课程资源时,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课程专家都明显地忽略了民间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本文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1]。在这里笔者试图把课程资源分为缄默课程资源(tacit resources of curriculum)和显性课程资源(explit resources of curriculum)。这种划分不是新创造的,而是借用石中英先生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中对知识的划分[2]。民间的课程资源在此等同于缄默课程资源。所谓缄默课程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处于一种受压迫境地,长期成为课程资源的“被流放者”,长期受到知识霸权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的知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显性课程资源。所谓显性课程资源是指充斥于学校课程,以及在国家课程改革专家视野中常被重视、披开发的资源,具体而言有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科技馆、科研院(所)、部队、工厂、农村(常指农村的自然环境等)、网络、夏令营、社区文化馆、中小学教育(德育)基地等等[3]。缄默课程资源与显性课程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显性课程资源常受到课程专家的重视,而缄默课程资源则常被课程专家所忽视。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就指出:“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教他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教人羡慕繁华,看不起

务农。”时隔80年后的21世纪的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没解决。在乡下,课程在形式上一般有国家课程和乡土课程,但沉重的升学压力、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霸道的必修课和软弱的选修课等因素造成了另外一种局面: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只学习必修课和升学考试所考的科目。这样,就使得“农村课程”无区别于“城市课程”,使得主要以显性课程资源为源头的“城市课程”,占据了“农村课程”市场。这一切实质上使得民间课程资源处在了国家课程和乡土课程发展视野之外[4],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是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取向”

基础教育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因此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那么,什么是基础教育呢?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0)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而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在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再次强调了宗迪恩会议所确定的这一观念。这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定义作出的最深刻、最全面的概括。它表明,基础教育本质上是为了每一个人能在社会中生存和继续学习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教育,基础性是它最本质的特征。顾名思义,基础教育的虽大特性就是“基础”。所谓“基础”,即是指最基本的、最初的部分。因而体现“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向受教育者提供对人成长而言最基本的、最初的、最重要的内容。从这一要求来看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恰好相反。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大有“多多益善”,追求“大而全”的倾向。2001年5月颁布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增设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课程,按国家规定开设艺术课程。而不少地方,外语、计算机事实上早已进入小学课程,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小学课程体系的膨胀。另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被赋予了专业性的特征。与国外“广而浅”恰好相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尤其是主要课程的设计在不断强化学科的专业性,推崇“窄而深”,导致学科分量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深。如中小学教学课程的内容,就比其他国家提早了一到两个年级。翻翻小学教材,即便是一年级的数学题,也要求学生解题时除了用一般方法,还要演绎出许多怪诞的解法;看看语文,连一个字第几划是撇是捺都设计得极为专业,干涩难懂的名词术语多体现出“专业化”程度之高深,几近是对文字学的学习。一句话,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已不再具有“基础”的特征,“难、繁、深、多”的内容和要求越来越偏离学生发展的基础。如此“专业化”的基础教育的确能为个人的未来发展准备大量的知识基础,但其局限也就在于,在当今已现端倪的学习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学生以极大精力和体力所掌握的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却未必有现代的准备性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取向使学生失去了部分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实现兴趣、爱好、特长的满足和个性的发展,恰恰是以牺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这种弊端,正是学生负担日益加重以致产生厌学、逆反等心理,导致的结果是许多学生辍学[5]。

(三)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

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将眼光集中在城市的发展上,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粮食供应政策、就业政策和医疗、住房、劳保等各项社会福利政策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城市取向”的思路显然已不合时宜。然而,作为一种思维定式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于各项社会政策之中。“城市取向”在教育方面的表现相当突出。诸如无视城市和农村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广大乡村很少有用武之地。“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使得农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翻版。同样,在课程上也是如此,目前初中课程还没有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来,致使农村初中学生对一门又一门自身严谨、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听不进、学不懂。正如库姆斯(Coombs P.H.)所指出的,学校中的“学术性、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课程不能适应大多数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和生活需要”。学校中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乡村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成为经常性的学业失败者,并进而对上学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同时,对升学无望的农家子弟及其家长来说,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社会的脱节也使得教育的吸引力大大减弱。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城市取向”促成了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

(四)课程理论与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的积淀使其自身一直在崇拜权威、崇拜大一统,在教育上则表现为“政治伦理取向”。从历史的演变中可以窥见,《春秋》传递孔子的修己治人之道,而这正是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服务的;汉代为加强封建统治,文教政策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南宋的大教育家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明人伦”。在建国以来的课程理论史中,也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论据,“十年**”前,从批判《武训传》到批判陶行知,从批判杜威实用主义到批判陈鹤琴的“话教育”。“文革”时期,只言片语的“最高指示”,人们竟能以洋洋万言对它进行传教般的阐述,而不追问其有无理论上的可能性„„观看政治风向,成了理论研究的前提。回顾历史,那些顺应正统阶级文化的课程理论在当时总是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主流意识形态就像“看门人”一样,决定哪些作品可以发表,哪些项目应该得到资助,哪些研究应该收入权威的教科书。然而,社会政治、经济是处于经常性波动的过程之中,处于课程领域中心的知识内容随着政治的变迁也会退到边缘地带。课程理论并没有超越时空的说话权力,无论是主张“有教无类”的孔子,主张“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毛泽东,还是平民教育提倡者晏阳初,学术自由支持者蔡元培,都曾是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标志。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今中国校园里除了因袭陈旧的程序化教育模式之外,还有多少这些教育家们的影子?总的来说,中国课程理论是以政治和伦理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虽然现代课程理论呼唤整体课程观,强调人的个性和精神的自由以及生命质量的提升,但课程实践中却依然充斥着政治意识的强制灌输,课程理论则被置若罔闻。比如语文教学中,如果对某一篇课文不反复强调其所包含的主流意识形态,则可能被指责为“思想深度挖掘不够”。有位教师对高一学年的语文课本谈了这样的看法:真正从语文的角度编选的篇目大约只有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一元化的机械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精神的自由和思维的明达。孩子们的作文,充满了谎话、空话和套话。随便翻翻孩子们的作文,你会发现,真正有真情实感者,有童心童趣者,有独特感受者,可谓寥寥无几。充斥在他们作文中的是任意编造的“好人好事”:所有的学生都在马路上拾到过钱包,都搀扶过残疾人横过马路,都在公共汽车上让过座,都在下雨天把伞让给同学。他们快乐地编织着一个共同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去教师那儿领一个高分。这样的学习模式、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真实的生活,与理想追求完全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失去对所学的科目的兴趣,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促使学生辍学[6]。

(五)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

由于历史、自然和政府教育政策等原因,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开发能力存在着极大差距。这种差距尤其反映在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有很大变化,特别是分级课程管理体制和课程多样化政策的推行,给课程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遗憾的是我国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在某些方面仍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现有课程政策往往以发达地区、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的办学条件为依据,首先考虑他们的课程需要,甚至不惜将他们的“发展性需要”作为“基本需要”以“强制性课程政策”的形式要求全国所有学校必须执行。(2)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是新颁布的各科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新课程计划,都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和“国际接轨倾向”,缺乏对农村及不发达地区的必要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虽较好地把握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等时代新要求以及原有课程在结构、内容、管理上的问题,但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城乡间、地区间和学校间的巨大差异,对农村、中西部地区和薄弱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条件保障没有提供应有的政策支持。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3)新课程开发的前期实验大多数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很少关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一些新“课程标准”无论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议”的陈述上,都基本以城市和重点学校为对象。(4)三级课程管理已成为我国的基本课程政策,校本课程已是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所有学校都必须开发校本课程,否则,学生的基本课程权利就必将受到侵犯。然而,现行的课程政策只给责任,不给条件,成千上万落后地区的中小学和薄弱学校连校本课程的概念都没听说过,基本的教学都难以维持,校本课程开发更无从谈起[7]。从这一角度看,“强势群体取向”是导致学生辗学的又一原因。

以上,从课程视角分析了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几方面原因,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强化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农民受教育的动机和出发点并非直接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或为科教兴农,而是为了谋求一个稳定的职业,一份稳定的收入[8],当这些目的达不到时,他们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第二,因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失去经济支持和主动弃学心理也是初中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21世纪已经来临,“以科技为先导”和“发展科技靠教育,教育发展靠国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绝大多数人在农村,因而农村教育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反映到课程上,就是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课程视野,给予这些问题以高度的重视。

注释:

①参见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4.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2.

[3]张晓峰,田爱丽.农村学生辍学:政治的视角[J].江西教育科研,2002,(6):26—27.

[4]民间的课程资源:被遗忘的课程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44—48.

[5]彭泽平.培养公民还是人才——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12—16.

[6]张灵芝.试析当代中国课程理论的失语现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36—39.

[7]郭晓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27—30.

[8]代俊兰.农民的教育心态透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84—87.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教育科学院,430079)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及对策 篇7

据笔者的调查,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家庭管理不善和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消费水平也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农村大多数家庭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电话、网络、摩托车等通讯、交通工具也在农村家庭中得到了普及, 农村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这些都助长了农村孩子娇生惯养的生活作风, 学习不再是他们“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 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此外, 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层出不穷, 商人们为了牟取暴利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 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 学生自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继而离开校园。

2. 随着农村大批务工人员涌向城市, 很多农村学生是由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的。

有些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 一门心思地挣钱, 孩子甚至两三年都见不了父母一面;有些父母虽然常常给孩子打电话, 督促孩子好好学习, 但毕竟鞭长莫及……长期的监管不严造成了一些学生在学习上自由散漫, 又加上好高骛远心理的作怪, 他们逐渐产生了厌学心理, 辍学也是早晚的事了。

二、家庭管理不善

1.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所以, 家庭教育将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在农村地区, 由于长期的贫穷、落后等原因, 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 素质不高, 在管理和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诸多困难。

2. 自从大学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 国家不包分配之后, 农村的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孩子将来的就业问题成了让家长头疼的大问题。一些家长和学生甚至产生了即使学习再好也找不到工作, 不如早点干活或者做点小买卖赚钱的想法, 既能节省大笔的教育费用, 又能早早挣钱, 一举多得, 这是导致学生辍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三、学校教育的弊端

农村中小学校普遍硬件建设落后, 目前,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仍然只有几间破旧的教室、没有校墙的小操场, 操场上只摆着一两幅破烂的篮球架;学校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偏低, 教学方法单一, 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对学校失去了信心, 最终辍学。

此外, 学生由于个人原因, 如, 学习成绩落后, 跟不上教师的教学, 有其他方面的特长等, 最终没有通过升学考试而进入社会。

针对这些原因, 笔者认为, 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问题首先要调节好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关系。只有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 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机制来控制局面, 才能使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远离学生幼小的心灵。在这个问题上, 家长是关键。学校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 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学习情况等, 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对于已经辍学的学生,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家访, 动员其返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学校要减免其学杂费;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教师则要倾注爱心,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悉心照顾他们, 不要让这部分学生成为“被遗忘的人”, 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重新对学习充满信心……教师衡量学生, 不能单用学习成绩来判断, 而要全面地评价,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些学生学习差, 但在其他方面的表现特别好, 比如经常打扫卫生, 爱帮助别人, 在运动会上表现优异等, 教师只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因势利导, 学生一定会爱上学校, 辍学的问题也就基本可以解决了。

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与对策 篇8

一、初中生辍学的原因

通过走访大量辍学学生发现,初中生辍学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他们辍学的主要原因有:

1.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

升学无望。就目前情况来讲,升入大学虽不是读书的唯一目标,却是读书的第一目标。如果学生确信自己升学无望,那么,他读书也就失去了动力。三类学校的初中生是被县、镇两级学校淘汰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希望读大学,甚至不能读高中。前途无望、丧失信心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读书无趣。在不少学生看来,读书如同嚼蜡,毫无乐趣;读书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是一件异常辛苦、枯燥和乏味的事情。他们视教室为监狱。他们盼望早日长大,早日结束学习生涯,以脱离“苦海”。可见,读书无趣也是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原因。

学习困难。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较低。据了解,某镇近年小学毕业升初中考试成绩统计情况如下:全镇参加考试1374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49.54分;尖子生(90分以上)124人,占9%;优秀生(80分以上)264人,占19.2%;及格(60分以上)510人,占37%;学困生(30分以下)418分,占30%。究其原因,我认为,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导致大量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政府优先满足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而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千百万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听不懂课,作业不会做,成绩不好,学习倍感吃力,学习跟不上,有度日如年之感,同时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而厌学。

2.来自家长方面的原因

不少农村学生家长看到现在上大学要花费很多钱,大学毕业后,需要自谋职业,而就业又不太容易,于是错误地认为上不上学、读不读书一个样,不如早早地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另外,一些家长由于思想认识水平低,意识不到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时候,他们并不用心劝阻,而是放任自流。还有一些家长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而不让女儿读书。

3.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及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期望值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也随之增大,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不喜欢自己当前的职业,见人就喊“累”,上班就叫“烦”;对待学习后进生或品行有问题的学生时,爱心、耐心和信心不足,认为这些学生“不可救药”,脸上难露笑容;遇事不冷静,易怒,出现语言暴力等现象。课程改革实施后,有的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心中的危机感越来越明显,他们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畏惧感;“三定”(定编、定员、定岗)工作期间,坐卧不安,生怕落聘,而一旦受聘,欣喜之余又有“苦海无边”之感。工作士气损耗和情绪低落,教育行为失当,导致教师厌教、教育水准难发挥,最终必然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对教师本人、学生、学校都会产生许多消极、不良的影响,危害很大。

二、防止初中生辍学的对策

随着辍学问题的突出,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研究对策。控制初中生辍学,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1.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平时要多和家长沟通,多与家长联系,除了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生活等情况外,还要和家长谈心、拉家常,向他们多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多宣传小孩读书的好处。通过与家长沟通,学生家长知道孩子多读书能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给将来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从而支持孩子读完初中。

2.近几年来,农村从小学升初中的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难教课难上”,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如何使这些学生尽快接受新知识,“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哪一层次素质的学生,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平等对待,最反感的是教师的偏心。“尺有所短,地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对待尖子生,“响鼓也要重锺敲”,要采用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培养和磨炼,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优上加优;对待中等生,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进入先进的行列;淘气的学生往往有头脑、有胆量、能创新,所以,我们对待后进生要真正爱得起来,让每一位后进生扬长避短。

3.防止初中生辍学还要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为教师创造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

(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许多教师渴望接触新事物、了解新动向、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这种自我发展是教师积极上进的表现,学校应创设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促进教师成长。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客观评价教师业绩。教师业绩考核是教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教学管理起着导向作用,是教师最为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导致教师产生情绪问题和心理压力。因此,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在考核中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做到公正、有理、科学,以消除教师的心理压力。

(3)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学校应把让教师心安、心暖作为管理的工作准则,注重教师管理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因此,学校工会应积极采取措施,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减轻教师工作带来的压力。另外,学校工会等组织要尽力争取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在精神和物质上关心和支持教师。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开发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校生活的每一天,从而杜绝学生辍学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道路改造工程评估报告下一篇:简单的生活哲理语句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