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银行”:德育管理的新模式(精选3篇)
“道德银行”:德育管理的新模式
作者:高杰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年第09期
“道德银行”通过“道德币”的形式鼓励学生在不断做好事的过程中积累“财富”,为学生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很新颖的平台。其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它无疑是当前德育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在小学中设立“道德银行”更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对学生而言,他们对“道德银行”大多充满期待,也乐于接受,这就是最好的引导。
以前,学生做完“好人好事”之后会得到表扬,但因为缺少相应的记录,导致表扬的影响并不持久,从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如今可以在自己的“账户”上及时记录,一定会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做好事的积极性。
而在“银行”管理人选的确定上,实现自我推荐结合民主选举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和主体意识的提升。通过“道德存折”的发放,也能够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德育方面成长的具体痕迹,这其实有效促进了学校、家长、学生本身共同参与到学生的道德培养中来。很多人反对“道德银行”,无外乎是怕这一形式监管难,可能会导致道德行为功利化,以至逐渐会产生弄虚作假的情况,容易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也正是基于这些担忧才更应该让作为成人的家长、教师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到“银行”的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自我道德的提升过程中不出现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一面。
关键词:道德银行,德育管理,量化管理长效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步, 然而,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应当看到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它表现在:
第一,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常常是有地位, 无作为。虽然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 但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和升学教育的模式, 德育“讲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第二, 德育目标定位过高, 德育内容安排过空, 德育方法死板、僵化, 忽视了德育的实效性。这种现象有人概括为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中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大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研究生进行宿舍文明教育, 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德育工作的“倒金字塔”现象。
第三, 传统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在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中大多存在“缺位”监管和不能及时评价教化的缺陷。当前的学校德育, 所着力解决的只是道德认识的问题, 而道德认识能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道德行为能力的必然相应提高。
第四, 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往往力不从心, 且两者之间又往往缺乏沟通的桥梁, 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当前一些社会领域道德失范, 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现象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中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腐蚀着学生的心灵。同时, 刚富起来的家长们还正在忙工作、忙事业、忙赚钱, 忙得天旋地转的时候, 其宝贝儿女们已以独生子女群体的名义走到了“人生最危险的年龄阶段”———中学阶段。于是, 乖乖儿女们已不再听话, 叛逆、顶嘴、争吵, 惩罚、训斥、打骂, 到管不住, 到无可奈何。于是, 全部的希望就寄托在了学校和老师的身上。
二、问题的解决:建构“道德银行”德育模式
通过深入探讨和反思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们在学校创建“道德银行”, 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德育管理长效机制, 以克服现存的德育弊端, 走向真正富有实效的德育创新。
“道德银行”就是模拟银行工作模式, 在学校设立“总行”, 各班设立“支行”, 实现具有内隐性特点的学生道德量化管理, 以期为学校德育提供预警, 让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教育能紧密结合, 让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能有效结合。以道德认识的提高指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以持续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训练来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并内化为个体品质。
“道德银行”由“总行”和“支行”组成, 总行设一名“行长”和“副行长”, 分别由校长和政教主任担任。各班为“支行”, 有一名“支行长”及若干名“监督员”与“操作员”, 每个学生均是“储户”。“支行长”由各班的班主任担任, “监督员”与“操作员”由学生通过竞选产生。“监督员”负责纪检, 收集存取道德币的信息。“操作员”负责记录, 同时也起到监督作用。“道德银行”由学生自行管理为主, 其章程、工作细则、“储户须知”等相关规章制度都是由学生们按照“总行”制定的《实施意见》起草完成的。
学校里每位学生都有一本储蓄卡, 样本如下:
储蓄卡后面还印着“储户须知”。
储蓄卡里面存取的不是货币, 而是各班规定的道德分值, 每一次分值的存储或支出全都记录着存折小主人的日常行为。“道德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是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每一点进步事迹, 着重从遵规守纪, 文明值日, 为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做好事, 学习上进等方面衡量。如积极参加班、校活动, 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存款”便增加“2分”;在学校四项竞赛中无违纪记录, 努力学习, 成绩逐步上升, “存款”也可增加“2分”, 若能被评为“班级进步之星”、“校十佳学生”等, 则“存款”可增加“5分”。如果有违反校规校纪、随地乱吐痰、丢果皮纸屑、说话不文明等不良行为, 一经查实, 则扣除其储蓄卡上的相应“存款”。道德币也可以主动支出, 如甲同学因事请乙同学代替他值日, 则甲同学的储蓄卡上支出“1分”, 乙同学的储蓄卡增加“1分”。
“总行”给各“储户”每学期统一存入基金100分, 各“支行”根据“储户”的表现, 及时存取储蓄分值, 并在道德银行存折上登记。各“支行”每周公布一次存取情况, 每月评比优秀储户和公布低额储户, 结果上报“总行”。“总行”规定:各“支行长” (班主任) 每周必须找三名最低余额的“储户”进行思想教育, 连续三周最低者交“副行长” (政教主任) 谈话, 连续四周最低者, “行长” (校长) 要找其谈话。储蓄卡上余额不足80分的, 班主任要联系家长, 说明扣分原因;余额不足60分的, 那已达到严重警戒线, 班主任必须加强家校联系, 与家长一起“会诊”, 制订合理可行的“脱贫”方案, 并对该“储户”的道德行为进行持续跟踪监管, 直到该“储户”脱离“贫困线”。
储蓄分值每个星期统计一次并输入电脑, 每月统计后上报政教处存入电脑。每学期结束前, 由政教处组织评选“道德银行”储蓄星级好学生———五星好学生、四星好学生、三星好学生、进步之星好学生。学校将获评星级好学生的照片进行全校性地宣传, 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同时, 学校在《道德银行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 评三好学生、积极分子、入团、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 测评、学生操行评定必须把“道德存款”作为重要依据。
三、“道德银行”德育管理模式的实践反思
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 我们觉得“道德银行”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德育管理模式、途径和方法。“道德银行”建立后, 学校里的学生“富”的多了, “穷”的少了, “问题生”“头痛生”是逐月减少, 现在已几乎不见影子。
“道德银行”的建立,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 储蓄美德, 积累道德资产, 让他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实现道德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全面提升。它与传统的学校德育相比, 有以下三方面的实践意义:
首先, “道德银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变“大事教育”为“小事教育”, 改变了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倒金字塔”问题。它的培养目标不是“圣人”, 而只是“好人”, 甚至只是“凡人”。它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小节”, 着力规范的是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只是要孩子守住道德底线, 坚决不做坏人, 努力做个好人。
其次, “道德银行”使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克服学校教育中德育不到位、游移不定和偏移现象, 必须把育才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从根本上变革思维方式, 克服分割性思维的惯性影响, 用复杂性思维重新作系统思考[1]。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应该抓德育, 不仅主管德育的校长要抓, 所有校长和教师都要抓;不仅德育处或政教处要抓, 学校里的所有部门都要抓。德育工作的位置摆正了, 学校其他一切工作才可能形成和谐的关系, 进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功能和作用[2]。学校德育要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德育资源, 要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各界紧密联系起来, 通力合作, 综合做功, 共同育人[3]。“道德银行”的德育管理模式正与这些理论相呼应, 它使校长、教师、家长通力合作, 使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 综合用功, 形成了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局面。
再次, “道德银行”还起到了建立德育预警机制的作用。“道德银行”对学校德育实行量化管理, 使具有内隐性特点的学生品德有了量化的数据。“道德银行”根据不同的量化的数据, 设立了不同的警戒线, 可以及时发现苗头, 为我们赢得宝贵的德育预警时间。
四、结束语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是学校教育的导向系统和动力系统。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都应摆正德育工作的位置, 不断探索创新具有实效性的德育模式。“道德银行”德育管理模式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当然, “道德银行”是新事物, 必然有个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克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的思维[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2]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这些组织形式在以往曾起过很大作用,在目前也是需要的,但重要的是应该对现有的德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其管理方式上,我认为:
首先,应改革班主任的管理方式。
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组织,学校对学生所实施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通过班级进行的,所以班级管理方式的好坏,对完成德育任务的好坏关系极大。目前班级的管理方式是班主任代表学校行政,对一个班行使组织权、领导权和指挥权,班主任在学生中是绝对的权威,在班里说什么是什么,特别是在小学,学生对班主任唯命是从。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甚至会影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这一切,都与我们要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主意识、自我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强,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新型人格是相违背的。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
要改革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并不等于说不要班主任,只要有班的组织形式存在,就需要有管理班级的老师,但这位老师应是班级工作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班上的事物,因此班主任不应该包办班上的一切事物,在处理班上的问题时,不应是班主任一人说了算,而应该引导学生讨论,由学生集体说了算,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将学生组织好,帮助学生选出班上的领导核心,使学生学会过民主的集体生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班上的事务。这样班主任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由自己亲自包办班上的工作,变成指导学生去做,由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变成学生集体讨论决定。在指导学生管理班上事务的过程中,对学生就是一 种培养和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为集体服务的良好品质,而且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应改革团队会的管理方式。
学校中的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更应该把一 切工作的组织权、决定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这些组织中的主人,即使在小学,辅导员也应是只起辅导作用,不应包办太多。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组织中更快地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以促进他们德育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改节政治课教学。
政治课是向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比班会、团、队、会活动更重视讲道理和知识,为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党、关心集体、为人民服务等良好品质、特别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矗它虽是一门讲授系统政治、思想、道德知识的课程,但不能完全像一股知识课那样讲授,因这是一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的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懂得它的意义,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使知识逐步转变为学生的思想、信念,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指导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当前,一般是把政治课当成一般文化知识课讲授,教师讲,学生记,到考试时背题、答题,这样即使学生的考分很高,但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不一定很大,所以应该进行必要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让学生动脑子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及自己的思想行为实际,学会判断是非,这样才能把道理理解透,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将知识逐步转变为自己的意识。如有些学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教育的特点,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专题,选一些典型例子,让学生读书、讨论、参观、访问,教师在对学生积极引导的基础上,最后作出总结性的发言,这就有利于克服政治课中的形式主义。
要使学生具有现代人的思想道德风范和道德能力,只改革旧的德育的组织形式是不够的,还应在改革旧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使破与立结合起来。
第一,建立社会教育委员会。
该委员会可将社会有关的教育力量组织起来,及时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发动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还有利于防止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对学生思想的腐蚀。实践证明,这样做的学校教育效果是很好的。因为学生也是生长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主动与社会挂上勾,就可以把学校的教育意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受到同样良好的教育影响。
第二,建立家庭教育委员会。
家长与孩子有较深厚的感情,所以对孩子思想行为的影响也较深,如果能够取得家长与学校的协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一 致性的教育影响,就可以取得较大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和劳动习惯等方面,家长能够起到学校难以起到的作用。但很多家长不懂教育,或不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如果学校能够将家长组织起来,向他们讲一些必要的教育知识及学校的教育要求,就能够发挥这一部分教育者更大的教育作用,所以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体制中,把家长组织起来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日。
即在一周内,有一两日让学生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责任感和义务感,以及
组织能力。有一小学规定,从二年级起,每周有一天学生的自我管理日。这一天,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一天过后,学生深有感触地说:经过这一天的自我管理,我好像长大了几岁,懂得了许多事情,也学会了处理一些问题。这是由于在自我管理日内,充分施展了他们的才能,满足了他们自尊自爱的需求,而且在亲自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一些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感到这一天的收获很大,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
第四,建立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制度。
少年儿童也有很强的自尊心,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中学,他们逐渐有一种成人感,不愿意事事都由别人管着,愿意自己管理自己,并且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有一个初中班,学生入学校后班主任老师就要求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向全班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具体标准。然后制定了两周进行一次自我评价的制度。每次学生都是很认真地评价自己,把评价的结果填到一定的评价栏中,再由老师、家长提出建议。结果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能力、思想品德进步得比较快,半学期后,就明显地超过了平行班。
第五,建立良好的德育反馈机制。
所谓良好的反馈机制,即学生的思想动向、德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地反馈到教师或有关领导那里,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种能使教育信息上下通畅及时交流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及时地发现德育过程中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了形成和完善这种德育管理机制,不仅应让学生参与德育过程,与老师合作制定德育计划,总结德育工作的利弊,还应设立德育意见箱,建立德育智囊团等组织,以便学生对德育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上达。促进德育工作的改善,使德育工作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道德银行”:德育管理的新模式】推荐阅读:
道德银行经验介绍材料07-10
道德教育中的信任模式教育论文11-21
村镇银行业务模式10-18
银行营销模式调查报告11-21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06-24
剖析民生银行小微支行业务模式10-11
职业道德与施工项目管理07-19
工程管理人员的品德与职业道德10-28
中国工商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管理办法05-29
银行后勤管理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