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的档案管理改革论文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化背景的档案管理改革论文(共10篇)

信息化背景的档案管理改革论文 篇1

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安全性原则,将档案管理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容易产生管理风险,对此,构建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要秉持安全原则,注重减少管理漏洞,保障档案的安全性,为全局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助力的科学化、高效化发展,提升档案综合管理效能。

2.2信息化原则

在开展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构建现代管理体系,必须注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档案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多采取现代化管理模式,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调整思维,优化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不断提升工作效能,提升档案管理综合效能,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档升级。

2.3效率性原则

档案管理工作要服务中心工作,在档案信息化管理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优化工作流程,升级工作方法,提升档案管理效率,保证档案的保管与运转,进而提高综合工作效率。在档案管理实践中,提升信息化建设效率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优化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同时也要升级管理手段,采取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满足档案工作基本需求。

3信息化背景下改革档案管理的具体路径

3.1强化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会产生大量的档案原始资料,同时会产生大量数据,在档案人工管理模式下,不仅容易出现漏洞,也容易出现管理安全隐患。对此,要积极引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综合管理水平。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都没有引入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成为制约档案管理效率提升的瓶颈。在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上,要结合档案管理实际情况,寻求合适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并根据档案管理实践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满足当代档案管理的需求。

3.2明确档案信息化体系建设目标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体系性,在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工作标准与目标不明确的稳定,很多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基于此,造成了档案管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制约了档案管理综合效能的提升。在实践中,要不断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标准,实现标准化管理,对于档案管理流程和运作机制,都出台明确的标准,让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根据相应的业务标准制定准则,另一方面则要根据档案管理进度及实践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灵活性,适应当代档案工作发展需求。

3.3构筑现代化档案信息管理体系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实践中,要想实现科学化管理目标,进而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必须要创新认知,落实档案管理责任,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在信息资源体系构建上,要明确相应的责任,避免出现档案管理“网络真空”的现象出现,形成权力和责任的有机制约,避免人为操作失误,通过导入多元化档案治理体系,构建现代档案管理机制,引导各项工作按照既定流程推进,形成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提升档案管理综合水平,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提升治理综合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对于提升档案管理效率、保障档案安全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找准工作节点,不断优化工作体系和流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档案管理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莉.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研究[J].现代信息技术,(09).

[2]范丽莉.探析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J].办公室业务,2017(08).

信息化背景的档案管理改革论文 篇2

一、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电子档案的出现, 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电子档案特殊的信息记录方式, 决定了它的管理方式不能照搬照抄原有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 传统的纸质档案的管理法律法规显然已经不适用于电子档案的管理, 在信息化新形势下, 建立健全的电子档案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是深化档案工作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不同, 它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 运用特定的应用软件进行记录、修改、传输、存储和利用, 没有计算机, 电子档案将失去其保存的意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特殊性, 对电子档案进行重新编辑不会留下任何修改、删除或拷贝等痕迹, 难以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同时电子档案的信息与载体是分开的, 也不是单一的, 它可以记录在不同的载体上, 或脱离载体通过网络传输, 无法通过载体的原始性来判断所读信息是否是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 从而导致其法律凭证作用受到质疑。

(三) 纸质档案的信息一旦记录于纸质载体上, 修改、删除都有迹可循, 因此只要将文件办理过程中的相关纸质材料收集齐全, 就能保证纸质档案的完整性。电子档案通过计算机设备进行编辑、办理、保存的过程中看不到具体直观的过程, 而是会不断产生反映文件办理过程的背景信息, 并以元数据的形式保存。这些元数据的缺失将会影响电子文件的可读性及长期保存的有效性。

二、深化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 加快电子档案管理的法律和制度改革。当前,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依法治国, 党和政府的各项事业都必须有法可依, 档案的管理更必须有法律的保护、制度的保障。在信息化背景下,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 相继出台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等电子文件管理的具体工作规范和制度, 形成电子文件在收集归档、移交与接收、保管与利用过程中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2005年4月1日, 《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 为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提供了技术标准和法律保障。如此一来, 按照安全规范要求生成的电子文件, 具有与纸质文件相同的法律、法规效力, 可作为法定的办事依据。同时,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档案管理监督制度, 制定电子档案管理违法违纪处分条例, 对恶意破坏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行为进行违法违纪处分。

(二) 构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首先, 对文件的生成、办理、收集、移交、传输、保存和利用等工作流程实行全程控制和管理, 严格控制管理和访问权限, 利用设置登录密码、数据库访问密码、指纹认证等方式, 只对特定用户开放文件办理和利用的权利, 不仅能有效防止电子文件未经授权被非法利用、恶意篡改, 还能根据用户登录情况进行追责。其次, 将电子文件的元数据、结构、背景及其在处理过程中与之相关的电子文件与文件正文一并保存, 及时记录文件办理过程的日志文件并登记说明, 确保电子档案完整并长期可读。在设计、升级和维护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时, 确保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规范、真实、完整、可读。第三, 选用性能良好的数字载体, 创造适宜的存贮环境, 注意防火、防盗、防虫, 防尘、控制温湿度, 还要防磁, 并避免强光直射和空气中有害气体的侵蚀。

(三) 配备合适的、相对安全的系统环境和网络环境。首先, 及时进行操作系统升级, 安装专门针对各种病毒的补丁。安装可靠性高的防火墙并时时更新, 及时弥补各种安全漏洞, 以防病毒和黑客入侵。安装杀毒软件, 时时更新病毒库, 以便及时清理病毒。利用软盘、光盘或其他可移动介质传输档案时, 一定要先查杀病毒后才能使用。其次, 设置安全的计算机访问密码和网络口令, 对不同用户组授予不同的访问权限, 通过身份认证、指纹认证、数字签名等手段授权给特定的用户, 以防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或档案信息网站被非法登录。

(四) 强化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和保密意识。保护档案, 守护国家记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档案工作部门作为档案信息安全和保密知识的宣传基地, 应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加强档案工作人员和利用者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和道德教育, 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和规定, 自觉维护档案信息安全, 不恶意破坏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从而预防和控制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风险。

(五) 人才保障。电子文件的一切管理与开发利用都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 因此, 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 需要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档案工作者应顺应信息社会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尽快转变管理理念, 积极面对机遇和挑战, 不断更新专业技术知识,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具备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以成为复合型的档案专业人才, 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邢涛.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策略.西安档案, 2004.1

信息化背景的档案管理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改革;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51-1

1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领域

1.1 管理方面的应用

1.1.1 公文流转 在公文流转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传送,不仅节省时间,同时也能节省办公费用。

1.1.2 档案管理 包括:教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学籍管理、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具有方便、明了、快捷等优点,无论管理还是查询都非常方便,并且不易出错。

1.1.3 数据传输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进行数据统计、报表的填制等。

1.1.4 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成绩管理、总结、教职工的考核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务管理,既方便快捷又准确无误。

1.1.5 即时通讯 利用信息技术,在局域网内可以即时联系,能够互相交流,传输文件,交流视频、音频信息等。

1.2 教学方面的应用

1.2.1 网上教学 网上教学,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可以重复学习,以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1.2.2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已经应用于很多高职院校的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非常形象的为学生展示所学内容,同时课堂互动性会更强,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信息化在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改革中的重要性

学校管理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因此,加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管理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率。

另外,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方面顺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1)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是当前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能够满足现代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级技术人员的重要阵地,由于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因此,应該将现代的科技发展成果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为尽早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2)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可以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整合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分享教学资源,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受益,同时也能够科学有效地管理教学资源,从而使教学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3)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教学水平。由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中,可以使教师之间快捷、有效、实时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教学中的经验。同时,教师可以广泛利用网络,随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信息、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4)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呈现出教学管理科学化、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实验实训动态化、质量监控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

3 信息应用的建议

3.1 提高认识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全体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应该利用好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有效开展本校的信息建设。

3.2 加强领导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信息化建设也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建设工程,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视。应该在校长或者相关主要领导的主要负责下,建立起长期、高效、有力的层级领导负责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本校的信息化建设体系。

3.3 完善设施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包括软件、硬件及网络,软件即能够提高管理、教学效率和水平的软件系统,硬件包括计算机、多媒体终端设备、服务器等,网络包括校园网的环境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够为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3.4 开展培训

培训主要包括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教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培训。首先,要定期开展应用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教学方面的信息技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要通过培训,建立起一支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责任心强、精通业务的信息技术队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服务,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为.论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年24期.

[2] 张帆.高校信息化建设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1期.

[3] 向欣.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11期.

[4] 梅海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初探[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裘友凤.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才之路,2009年17期.

作者简介:周玉学(1970-),男,四平职业大学实验师,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4 10:55:50

信息化背景的档案管理改革论文 篇4

摘 要:在电力改革下,首要任务就是对财务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只有将财务管理水平进行全面改革,电力企业才可以有效对其自身的发展经营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使企业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有效调整,使得效益最大化。本文通过指出电力改革下企业存在的财务状况,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可以有效帮助企业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推动电力企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电力 改革 财务管理 措施

在我国不断进步的经济社会下,电力行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此,当下电力改革将会决定我国未来是否能够顺利发展,而其财务方面更是电力改革能否成功的直接因素。我国电力改革主要侧重于:第一,电力市场发展多元化(买入与卖出成正比);第二,电网的职责不再仅仅是向广大用户以及群体销售电,将其财务进行单独划分;第三,通过对电厂进行改革,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一套全新财务管理体系应运而生,从而最大程度的推动了电力改革的前进步伐。因此,电厂财务管理主要影响因素为电力改革,本文将提出我国电力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成本造价核算不科学

当下,我国在建设电力项目前,对相关成本进行预算过程中,普遍出现造价较高,无节制的对项目进行投入,这样扩大了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在购入所需设备所需资金方面也表现在价格逐年上涨的趋势,由于前期没有合理控制项目成本,在进行预算阶段没有进行科学管理,最终造成无法控制电力基建后期费用,最终导致设备等资金核算不断上升。企业中没有一套科学的预算方案,而且控制成本的途径又非常单一,如果在预算中出现差错,将对企业的资金方面产生直接影响。不合理的预算体制主要包括:工作人员活动经费(培训)、设备投入、工具购入等方面,而这其中的财务支出将会产生多余的部分,以及不真实的数据,然而这些费用都会在预算中不知不觉的计入其中,建设单位也会想方设法利用其中的资金,最终产生资源以及资金的浪费现象。

(二)财务管理体系管理不到位

在财务部门,要想使得财务工作顺利进行,其前期运作非常重要,所以财务的工作管理环境不容忽视,应该进行整体分析。当下,由于一些电力企业,尤其是基层企业,均处于一个低下的阶段,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对于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财务执行力度上显得松松垮垮,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与方案,这其中的方方面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平稳运行,进一步影响电力企业的整体利益。

基层电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当前基层电力企业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造成企业生产设备备品备件管理出现漏洞,从而增加企业在该流程中投入不必要的购买资金,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账目不符的现象,这同样表明该企业浪费资源的现象。正常的物品管理制度中,如果生产中需要相关物件,应该由工作人员向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申请,得到管理部门同意后,工作人员到库房进行取件,库管将所申请的物件发放给工作人员,并对所取物件进行登记以及签字。然而在紧急情况下,会出现工作人员不经申请与审批直接到仓库进行取件,这样就会出现后期所取数量与记录不符的情况。情况严重的时候,因为场面混乱,人员较多,库管没有对所取物料进行准确记录,有时甚至忘记记录,就会进行较长时间的核对,甚至核对不上,这样就进一步影响到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财务风险预测没有得到重视

企业要想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与预测,因为只有对企业风险进行预测,才会在企业后期发展中采取相应的预防以及应对措施,而财务风险在企业风险中占据核心位置,只有正确评估财务风险,才能够保障接下来的工作顺利进展。

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占据我国国有资产大部分比例。由于当下我国没有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导致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存在弊端,加上日前经济领域瞬息万变,都加剧了电力行业难以对其财务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介于企业领导干部没有十分重视财务风险评估与预测,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出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所以,一定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合理

电力企业的资本输出多数在于项目的建设上,为了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获取更大的利润,企业常常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去,进而使得企业在市场占有份额更多。虽然企业的想法合理,但是一些企业在投入建设之前没有对市场以及企业本身进行详细的分析,可行性方案设计草率,另外,一些企业为了在规模以及预期收益上超过同行,领导人员布置投资建设任务,最终造成在进行项目建设时,一些环节紊乱,流程不符合常规。由于建设项目缺乏合理性,导致企业的财务工作部门在对项目建设进行预算以及核算过程中十分棘手,最终造成浪费企业资金,工程资本盲目投入,甚至企业出现亏损的现象。

二、电力改革中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控制财务成本支出

首先应该将材质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将新制度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去,并且将财务工作者的职责进行详细划分,对财务审批制度进行严格控制,做到账目明确,同时,对于人力资源方面,应该进行合理的削减,工作会议也要有选择性的召开,在召开会议时,要做到会议的有效性,尽量缩短会议召开时间。其次,具体划分并且合理控制支出费用,将资金在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降到最低,如果在资金管理中发展财务问题,应该及时上报,确保问题在初始阶段得到有效解决。确保财务收支平衡,严谨出现超出?A算的额外支出,在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将一些日常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另外,要增强企业员工的节约意识,为节能减排工作共同作出贡献。

(二)更新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支出的资金分为:股份、企业固定资产以及债务。财务管理模式应该针对企业的发展制定相关制度。

第一,应该对企业的债务进行严格控制,保证企业负债的上限为65%,如果企业出现债务的情况,首先对债务进行风险评估与风险分析,确保所借债务切实用于建设项目中,而且保证日后有能力偿还所借债务,此外,在企业向外界借款的时候应该制定一套严格的方案,借款前应该向财务部门申请,经过财务部门进行核实与分析,确认所借款项的实用性,排除风险后,方可授权企业进行借款。企业还应该经常关注国家在税收方面的优惠信息,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第二,顺应电力企业改革的步伐,对企业进行科学整改,在资金筹集方面要实行多元化管理。将股份制在企业中进行推广,一方面减轻了企业的投资负担,另一方面,员工在其中可以收取红利。将新建制度全面落实到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中去,确保企业中权责分明,尤其是针对于以往闲散的财务系统中,在全新的管理制度下,更要加强财务管理体系的责任心,确保企业资金链的平稳运行,让财务工作者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感。

新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保障财务顺利运转为前提,将财务的核算方式进行有序整理,进而保证财务信息更加直观。具体做法为:将原来各个分公司单独进行财务管理的方式进行集中管理,将财务反馈信息进行统一上报。将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岗位按照成本预算、经营收入、工程成本以及财务支出几个方面划分。突显出财务统一管理的特点以及集中管理的核算方式,进一步确保财务系统中这是可靠的信息。对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前提是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应该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在后期资金使用时进行统一发放。

(三)制定科学的预算方案

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在财务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这要求企业预算管理制度严格全面,并且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内部也要正确掌握财务的预算,对于生产经营方面的财务预算,财务管理部门应该进行严格掌控,并且正确划分各个环节的财务职责,通过对财务管理部门员工工作能力进行评价,将相应的财务工作分配到各个员工身上,同时要注意,财务管理工作不是单独的工作,虽然进行了职责的划分,但各个责任部门之间最终是一个合作的整体,分工合作的前提一定要遵守预算为主的原则,对企业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总体信息进行全面把握,保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且每月进行一次预算,以便更早的发展问题,在进行预算时一定要避免过于刻板,使得预算符合企业的发展,保证预算的科学性。滚动预算法在大型工程建设以及物资采购中,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在进行预算时这种方法一般可以运用于大型工程设备类的采购项目,受到大部门企业的重用,因为这套方案在预算过程中条理清晰,能够稳步推动企业的顺利发展,但是要注意在使用该方案过程中应随时调整以及修改预算结果。

成本预算在电力企业预算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财务管理者在进行预算过程中应先进行系统性的预算,对投资的科学合理性进行预算,对生产资料的筹备阶段的预算,这些预算都关乎企业未来能否顺利发展,对这些预算结果都要进行准确记录,进而从根本上将投资风险降到最小化。还要注意合理进行预算,按照预算流程进行,因此财务管理部门一定要制定标准的预算流程以及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同时确保预算工作部门的组织性,确保预算责任分配明确。

(四)完善财务信息标准

将信息化模式全面应用到财务管理上,在财务工作者进行相关预算时能够更加准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劳动力。通过利用财会软件进行预算以及核算,将会减轻会计的工作压力,使得财务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同时有效的节约了时间。电力企业下,应该将财务信息的制度进行全面转变,将财务管理作为财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更新财务工作设施设备,以提高财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资源的节约。通过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惠及工程的方方面面,所以财务管理水平在信息化的带动下将会更加高效,企业发展将会更加顺利。

(五)收益分配科学化

将企业的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其资金的主要内容为企业的收益,企业收益的多少直接反应该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以及盈利状况。收益的分配方式将会对企业的投资者以及企业本身产生影响,所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对企业收益向受益人进行分配时应注意:首先,一定要持公平公正原则进行分配,而且要求企业所有股份持有者共同承担企业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其次,在进行收益分配时应该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再次,利益分配时应该秉承权责明确的原则,全面考虑股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另外,还要制定出能够调动企业员工的措施,进而将员工待遇进行有效调整。

利益分配的流程主要包括:先将一段时期积累下来的相关损失的资金拿出来,包括税收资金以及滞纳金等,扣除本金以及投资费用,然后提取盈利的资金,最后将剩余的利润分配给股份持有者。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对于企业而言,势在必行,通过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将会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增加企业收益,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不断进步的经济社会下,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不断更新,所以企业之间应该就财务管理而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使企业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下展现一个新的面貌。

?⒖嘉南祝?

[1]侯松媛.上海电力公司财务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4

信息化背景的档案管理改革论文 篇5

内容摘要:电子商务的普及推广和深层次应用,对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的变革和再造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电子商务基本框架内涵及其对于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的作用和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指出目前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流程再造中存在的问题:即流程电子化再造中缺乏对于企业组织战略的理性思考;流程电子化再造的基

础即企业组织关键价值创造流程和核心业务缺乏准确的界定和划分;流程电子化再造中从企业组织上下游链条成员协同的视角考虑不足;流程电子化再造中系统框架设计的接口和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对于企业组织所面临的多变环境因素的需求不够灵活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企业组织流程电子化再造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组织 管理流程 再造 路径选择

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作用

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终端互联技术的发展丰富和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内容和企业组织业务运作模式解决方案的扩展。电子商务化主要是以各种形式的内联网、外联网、互联网以及无线移动等软硬件通信协议技术为基础和手段,将企业组织的业务和运作机制重新定义和表达的过程。电子商务化对于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的作用和内容大致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单个业务的信息化、单个业务的信息管理、跨业务部门的信息集成以及业务流程的变革等。据相关的研究显示,电子商务化在企业组织流程再造中的作用呈现出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即,其中Xi表示企业组织第i个业务或环节的信息化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化对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乘数效应和指数变化关系。

电子商务化对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流程再造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关注:从对企业组织战略发展和实施的理性思考出发,在对企业组织关键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机制明确划定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将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的视野突破狭隘的思维,向与企业组织业务密切相关的上下游成员之间转移,以企业组织所在的内外部环境和需求为依据,打造基于电子商务的柔性系统框架的接口和容纳能力强的应用模块之间的拓扑结构。这些内容构成了目前电子商务下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的关键和重点。大量的抽样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中,上述几个方面与其实施执行效果的相关系数在2005―2010年间平均达到了0。47,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度。

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现状

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情况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的再造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这也是企业组织对于电子信息化业务需求和运作体制变更认识逐步加深的结果。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3―2010年间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接轨的程度加深,竞争压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使得企业组织对于信息化流程再造的资金资源投入大幅度增加,平均年度环比增幅达到了7。3%。截至2009年底,投入总额已经达到了2001年水平的14。3倍以上,信息化对于企业组织各项业务环节和流程的覆盖比率,到2010年底平均达到了35。8%,关键环节和流程的业务处理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的高效运作。同时,数据还显示受益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包括物流、生产、营销等重要企业职能领域的表现和效能,2010年水平较2004年水平平均提高了30―60个百分点。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由于缺乏对于企业组织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及其实施要求的有效解读,使得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及其系统架构总体设计中,对于企业组织长远发展的要求和相关指标属性参数考虑得不够充分,造成了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中的低效能状态。相关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平均约有超过48。5%以上的比例并非是处于企业组织自身发展的理性思考而作出的,这使得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框架设计中,对于企业组织发展战略要求的关注比重平均不超过34。5%;并且整体系统框架的重要属性和参数的设置中,与企业组织战略的相关系数仅为0。17,呈现出较弱的相关关系,从而造成了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相关职能指标的`低效能状态。

2。由于缺乏对于企业组织中的关键价值创造环节和核心业务的准确核定和有效识别,使得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突出和加强,使得信息化再造后的企业组织流程的价值创造和企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相关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0年间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平均只有不超过37。5%的传统关键流程和核心业务得到了明显的强化和提升。即根据公认的提升水平指标一般提升幅度在25%以上,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超过45%的企业组织不能有效判定和明确其核心业务是什么,关键流程是什么。使得该期间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较弱,平均投入产出比仅实现了1∶4。8,与同期国外该

项指标值的横向对比相差甚远。

3。由于缺乏对于现代企业组织运作模式以及上下游链条成员对于企业组织的匹配和支持作用的有效理解,使得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的领域和范围缺少基于上下游链条的宏观考虑和全局统筹。相关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相关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平均仅有不超过18。5%的上下游链条成员的业务环节被纳入到了整个再造工程之中,与该期国外横向对比一般要落后15―35个百分点。这使得上下游链条流程对于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的贡献率不及20%,从同期的横向对比上来看,相差比较悬殊,也使得再造后的流程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衔接存在问题。企业上下游链条上的关键业务环节和重要职能中,约有超过24。3%的比例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其突出的表现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较弱。

4。由于缺乏对于企业组织自身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对于企业组织业务需求变更影响的把握和预见能力,使得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的系统框架接口设计及其应用模块之间的耦合性不能满足业务需求频繁变更的需要。相关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4―2010年间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用于企业组织环境和业务需求解析中的预算数量占整体预算的比例平均仅为2。3%,使得平均超过45。8%的系统管理模块和接口,在运行时间不超过2。8个月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设计和更改;另外信息化流程再造系统中的模块耦合性较差,使得对于单个模块的修改平均需要导致4―8个模块功能的变更。这种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后的系统,由于缺乏对于市场需求的有效适应能力,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相关领域的市场导向效能。 我国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

根据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内涵及其对于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再造的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企业组织基于电子商务管理流程再造中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流程再造和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特别是对长期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实践经验的综合研究分析,同时借鉴国外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中的成功模式和有效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国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加强对于企业组织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要求的解决和细分能力,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组织流程信息化再造后的系统架构设计之中,优化好相关要求所指向的属性参数配置。从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的情况以及企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等方面来考虑,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必须从企业组织自身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层次上去审视,并给予其战略地位的确认和相关机制的保障,以为其实施和开展扫除关键企业组织障碍和环节匹配问题,从而避免信息化流程再造中基于其他方面考虑和短期利益而出现的博弈行为,从而为其相关属性参数的考评配置提供依据。这种战略确认特别是对于处在较快成长阶段上的企业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在这个时期企业面临着众多的资源分配的选择和众多机会窗口的诱惑。

第二, 加强对于企业组织关键流程和核心业务的识别和解析能力,并在流程信息化再造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以信息化来加强其价值创造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的关键业务流程是企业组织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以及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组织进行信息化流程再造的出发点和归宿,即要通过信息化手段的流程再造实现效益的提高。为此企业组织需要对自身的众多业务和职能领域中,以战略的眼光选择对于自身发展带有决定性和潜能性的业务流程,以信息化的形式给予适当的表达,以增强其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信息化程度。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流程再造的实践证明,其关键流程和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改造是信息化流程再造中的核心和精髓。

第三,加强对于企业组织信息化流程再造的视野宽度和广度,突破单个企业组织的狭隘边界,并将其再造的要求和解决方案向上下游相关链条成员进行转移,从而双向延伸企业组织的流程职能,获取上下游链条成员的协同优势。从目前企业组织运行的态势上来看,单个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化流程再造所遇到的效能瓶颈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与其相匹配和支持的上下游链条成员的流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信息化改造和提升。随着企业组织分工的细化和主要业务数据的外部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借助电子商务,将上下游的数据链和流程职能同步纳入到企业组织内部流程上来,并与之形成有效的链接和信息集成,从而获取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基础上的整体效能。 第四,加强对于企业组织所处的内部外环境及其引起的相应变更的预见和掌控能力,并将其要求反映到信息化流程再造的系统框架需求接口设计和模

块之间相关关系的安排中,以增强再造后的流程对于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当今企业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其管理难度是十分复杂的,在企业组织内部各个职能模块的划分及其业务协同、企业组织与其他链条成员的业务沟通衔接等问题上,都使得企业组织时刻面临着调整流程及其相关控制工作。为此,企业组织的信息化流程管控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地帮助管理者解析目前流程运作情况,并对于其可能的变化给予事先安排,以使信息化流程具备较高的柔性和需求导向特性。

结论

电子商务下企业组织的业务流程变革和再造不但是应对新需求的结果,也是提升企业组织自身管理水平的需要。本文从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组织流程电子商务化再造的建议和对策,即从企业组织自身发展战略方向和规划实施等基本要求出发,将其有机融入到信息化流程再造的全过程;信息化流程再造必须以对企业组织的关键流程和核心业务的准确界定和细分作为基础;信息化流程再造的视野必须放在围绕组合为核心的包括上下游重要链条成员在内的价值整体;最后要对企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需求变更作出充分的预计和估算,并在系统模块和接口设计中给予相应满足。

参考文献:

1。阳小华,刘军,陈文波。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与管理流程再造[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唐永升,王晗。基于信息化背景的高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2)

3。秦劲松,李永斌,殷卫红。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20)

4。杨永高,葛洁琨。教学管理信息化与人本管理[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2)

5。徐蕾。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电子商务,2009(8)

信息化背景的档案管理改革论文 篇6

在信息化背景下,由于军队基层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低,会直接影响财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军队的建设与发展。在军队基层财务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保证管理效率和优化管理流程的关键,如果不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很难保证军队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性、现代性与先进性。究其原因,军队基层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长期影响具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导致军队基层财务管理理念更新不及时,即使军队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步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但是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2.2   财务管理信息矛盾问题突出

综合分析来看,财务管理信息矛盾突出是当前军队基层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网络共享的背景下,军队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的保密性受到较大的威胁,从而财务信息自身的保密性要求与信息资源本身的公开性特征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在這种背景下,军队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矛盾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军队基层财务管理在机密性方面往往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在财务信息传递等环节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泄露等问题,导致财务管理信息本身的`安全性受到直接威胁。第二,军队基层财务管理作为军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被当作外界敌对军事势力攻击的重点,加上财务信息传递各个环节本身存在的稳定性特征,导致相关信息资料被窃取的概率随之上升,对军队财务管理安全甚至是国防安全构成威胁。

2.3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缺失

信息化背景的档案管理改革论文 篇7

为紧密结合社会对暖通空调专业的需求,使学生能力更符合职业岗位要求,我校空调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在天津市暖通行业进行就专业技能要求、专业发展潜力、企业对毕业生基本素质要求及毕业生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同时,参考第三方麦克思评估机构对本专业的报告分析,毕业生主要从事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设备调试、安装、运行维修及工程设计、产品销售等工作,整合、归纳专业的典型工作项目分析如图1 所示。

本校近几年招生主要是天津本地生源,学生毕业后90%以上服务于本市暖通及相关行业。而天津的暖通空调行业市场上,冷水机组占据主导地位。天津出台《关于鼓励绿色经济、低碳技术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办法》,鼓励利用财政金融政策发展绿色经济、低碳技术。对利用地源热泵的项目,按照供热(冷)面积给予30~50 元/m2的财政补助,大大推动了地源热泵产品在天津市场的发展。根据天津区域中央空调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冷水机组的市场占比2012 年:26.9%,2013 年:27.3%;多联机空调机组的市场占比2012 年:24.5%,2013 年为26%;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市场占比2012 年:14.5%,2013 年为13%;空调末端产品的市场占比2012 年:11%,2013 年为10.6%,等等。

结合以上分析,对“空调工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建设并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课程内容以空调系统应用为主线,以人在空调房间的舒适要求为切入点,从空调设备的使用到空调系统的运行,直至空调系统的设计,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典型的学习项目——项目一房间内空调参数的调节(20 学时),包含湿空气的主要性质分析、i-d图的绘制与使用、典型产品的空气处理及空调系统送风参数的确定四个工作任务;项目二常用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24 学时),包含集中式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及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三个工作任务;项目三常用空调系统的设计与选型(20 学时),包含机加工车间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设计与选型、写字楼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设计与选型及小型办公楼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设计与选型三个工作任务。通过各自对应的能力训练任务,组织学习并进行能力训练操作,最终达到本课程所制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为工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结合课程改革,完善实训条件

通过近几年的专业建设发展,专业实训设备在不断增加,技能训练任务也在逐步扩展,使得专业课程实训更加面向现实职业岗位。

根据天津空调机组市场占有率情况、毕业生就业技能需求以及课程改革开发需求,除空调安装调试实训装置、空气处理过程实训装置等模拟教学仪器设备,专业教师与企业多次交流商讨,经过开发、设计、安装建设了水源热泵空调综合实训系统、空气源热泵空调综合实训系统、多联机空调综合实训系统、风机盘管实训装置等(见图2 所示)。

在此基础上,开发多个实训项目,设计相应的工作实训任务。如针对工作任务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以空气源热泵空调综合实训系统为依托,把传统的章节内容如风机盘管的基本组成、新风引入方式及空气处理方式等知识点重组到空调系统组件识别、风机盘管的性能测试、风冷热泵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试等子任务中。再如,针对一次回风空调系统和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的水环路设计与选型时,以水源热泵空调综合实训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空调综合实训系统等装置为依托,完成空调水系统组件识别、空调冷冻水水管路设计、冷却水系统附件维护保养、空调冷水机组的选型、水泵及冷却塔设备的选型等子任务,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得以更好的融合,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针对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而进行的设计、安装实际系统工程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达到“掌握基本理论、强化应用、培养技能”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3 Black Board教学云平台及微课程的开发

由于实训资源受到资金投入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实物模型并不能完全展示实际生产,本专业一方面购买仿真动画、制作授课视频、照片等来形象展示设备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或相关工艺流程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建设和使用Black Board教学云平台及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制作。

利用Black Board强大的网络课程管理功能,“空调工程”课程建设时重点突出教师管理的灵活性:自主管理、实时更新;突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在线作业,在线讨论,实时测试,题库管理。它已经不是纯粹的课程展示,而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建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

通过使用Black Board云平台空间,可以实现资源全面共享,拓宽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师生利用云平台空间资源教学,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比如书本上没有,又受到课程学时的限制,不能在课堂中播放的多种优酷、土豆等相关专业影像视频可以直接链接到网络课程中,让学生观看,课堂讨论,这样把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进入教学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与此同时,教师细化每个学习任务,将需要的教学资源(知识点/技能点、专业英语词汇、教学课件、动画、教学案例、教学录像)放到每个学习任务中,不断丰富了教师的网络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微课程是“云计算”背景下大数据变革信息化教学的一种产物,已经开始引发资源观、教学观和教师发展观的重大变革。它以5~8 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空调工程”课程经过分析、设计,使用录屏软件制作i-d图的绘制、空气处理过程的测试与处理、夏季送风量的确定等20 个“微课”视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可以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可强化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线下线上随时随地地学习。

4 结语

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是实现学生课堂学习“做中学”的前提,完善的实训设施和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是实现“学中做”的重要保障。教师通过精心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充分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做”“学”交叉,才能使课程教学更精彩,才能抓住习惯于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脉搏。

参考文献

[1]田娟荣,刘婷婷.高职通风与空调工程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3).

[2]刘仙萍,郝小礼,李永存.项目学习模式在暖通空调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

[3]江亿,姜子炎.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建筑自动化教学[J].暖通空调,2011.

信息化背景的档案管理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信息化;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自进入全球信息化以来,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发生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是保障社会人才基本素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为顺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素质受到全球关注。大学语文教学是大学生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培养大学生良好品德及创造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学将文化与科技充分融合,有效地推动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常规的语文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全面实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在借鉴传统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创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整合分散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一步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保证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当代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教学形式,忽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整体教学进度。语文教学以文字展现为表现形式,教师系统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情感的表达。但很多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过度依赖传统教学模式,从抽象的语言知识入手,注重形式化教学,解释文字与情感表达得不到融合,学生对教材很难进一步深入探究。教师先入为主,以自己的情感理解为教学导向,学生不能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感情,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对语文教学产生不利影响。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教学的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整体功能的独特优势,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2.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语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对语文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优秀的语文教师会及时捕捉到来自学生的反馈,通过对学生面临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一套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语文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学中遇到问题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影响学生发展。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积极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应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为切入点,深刻认识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学创新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日益丰富,语文教学应突破常规教学的局限,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在学生理解教材语言知识的同时,运用图片、音乐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画面感,使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人物情感色彩,逐步达到情感的升华。其次,学校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围绕学校教学目标确定考试内容,力求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确定清晰的教学路线。

2.加大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注重创新的同时,加大语文教师队伍建设。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是整个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学校师资分配均衡的基础上,对青年教师进行着重培养,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为语文教学改革贡献力量。学校在引进新师资力量时,要使教师综合能力与学校办学特点相结合,这是整个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因为契合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师,是推动学校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日益受到政府重视,高校培养的人才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全球信息化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人才需求,语文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曾宪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J].语文建设,2014,11(3):24-25.

[2]檀璐.新课改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探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98-99.

信息化:一场管理手段的改革 篇9

工总承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究竟该怎么搞?这是目前摆在施工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许多施工企业普遍感到困惑与茫然的时候,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却搞得有声有色,被认为是业内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先进企业之一,湖南建工、安徽建工、中煤三建、浦东路桥等知名建筑企业纷纷慕名前来取经。那么,作为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拥有年400万平方米施工能力的龙信公司是如何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此,记者采访了该公司副总经理、公司信息化工作项目经理陈耀星。

记者: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龙信公司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信息化工作的?

陈耀星:龙信公司认为,信息化是一场管理手段的改革。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工作习惯;优化资源管理;加强内控,改善企业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而做大企业品牌。作为一家施工企业,公司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在集团管理层面,能解决合同管理、财务、经营采购、人力资源等问题;在项目管理上,能解决计划管理、安全、质量、进度以及物资管理等问题。

应该说公司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走信息化道路的。公司早在1993年就在财务系统使用软件,后来又用了预算软件;2000年建立了梦龙软件协作管理平台;之后又用过汇智材料管理系统。去年8月,公司正式选定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们的服务供应商,按照公司自身管理需求和住建部对特级资质施工企业的要求,开始全面推进信息化工作。

记者:为何选择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公司的服务供应商?

陈耀星:目前,国内专注于施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软件公司并不多,且大多还在探索过程中。一些软件公司综合能力、集成能力不强,比如有些厂商能提供综合项目管理功能而没有集团管理功能,有些厂商有集团管理功能却没有项目管理软件,缺少真正的工程企业级多组织多项目全面管理的信息系统。而新中大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实现集团和项目全面一体化管控。公司使用的是新中大的URP软件i6工程版,该款软件包括了综合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办公管理、集团财务管理、集团资产管理、企业绩效管理等模块,几乎涵盖了企业级的全部应用需求。公司认为,新中大是目前最适合我公司现阶段需求的能提供服务的厂商。

记者:龙信公司是如何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关键点在哪里?

陈耀星:去年8月与新中大签约后,公司马上召开启动大会,成立由董事长挂帅的领导班子和信息化工作实施班子;成立流程管理委员会、编码管理委员会、绩效管理委员会;开展调研,整理出流程,并对流程进行评审;确定统一编码;按企业各专业、模块进行培训;进行初始化工作,各条线并行推进;今年开始项目试点及推广。

信息化推进的关键是流程、编码、绩效三个信息化专门委员会。从项目启动开始,我们就以三个委员会为主线开展工作,对公司的管理流程、所有的管理信息化编码进行重新梳理,形成各分支机构与各项目部统一的管理流程及整个集团统一的管理编码。公司要求对集团级统一编码与流程在规范的基础上,都要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如房建类的编码、地产物业类的编码等,以及各项目的管理流程,都可以形成分行业可继承的编码模板库与流程模板库。一旦一个新的项目承接开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就能自动导入到集团统一的管理系统中。

记者:龙信公司在推进信息化工作过程中取得了什么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

陈耀星:应该说,从去年8月正式启动信息化工作14个月来,公司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集团财务、人力资源等模块做得比较好,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已经启用。按照原先的规划,公司目前已经做到了其中的80%-90%.公司还被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列为推进施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标杆企业,成为广大施工企业学习的榜样。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由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公司的态度是,把已经做到的80%-90%信息化先用起来,一些存在的问题以后逐步解决和完善。

记者:公司未来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陈耀星:信息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来支撑,比如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需要转变观念,需要企业的制度、考核、指标等各个方面同步完善。所以,推进信息化工作与完善企业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要结合起来做,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来看,我们的信息化只能覆盖其中的几样,还达不到面面俱到的程度。

所以公司将一步一个脚印,分阶段、分目标推进信息化工作。近阶段公司正在更新内部管理标准,计划今年年底完成,明年争取试点推广;同时,公司还有一些配套措施,如施工现场的视频监控、召开视频会议等,视频会议系统估计明年春节后也可以使用。从长远看,信息化工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那就是员工如果不上系统就无法工作,要让信息化工作真正要体现出高效、准确、合理、及时的特点,真正成为企业的决策支持中心。

信息化如何与业务一同成长

2007年7月25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简称东风乘用车公司)正式成立,伴随着公司的成立和公司业务的开展,公司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也在同一时间制订。据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信息系统总部信息系统开发部部长刘开国介绍,他们首先明确了要建立一个信息系统,以满足公司在生产规模提升的要求,其次,信息系统还要能够支持公司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改善和完善公司的模式,进而扩大公司业务。

在这种情况下,东风乘用车通过结合其他汽车厂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特性,建立了从上游供应商到内部ERP管理,最终延伸到与经销商互动的环节这一整套信息系统。“通过这样一个流程的建立,我们基本上打通了整条产业链,并建立了企业内部关键的业务流程。”刘开国介绍说。

据刘开国介绍,进行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东风乘用车首先是希望能够帮助公司完成业务目标,协助公司建立满足生产经营的基本流程,进而打通整个产业链,实现销售、生产、采购、物流一体化的管理。其次,也希望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软件建立整个公司的标准化数据体系。最终通过不断改善信息系统建设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008年8月,东风乘用车选择与SAP合作,推进公司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当时公司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实现业务流程和业务数据的标准化。至2009年4月,相关的信息化目标已经基本达成,据刘开国介绍,在以ERP为核心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公司的工程管理、制造执行系统、经销商管理系统等等都在进行同步实施,在产品上市的同时,信息系统也同步上线。

不过如此繁多的系统还是经历了一个分期上线的过程,比如,在2008年12月,东风乘用车完成了财务核算的上线,2009年2月,配件管理上线„„之所以进行系统的分期上线,刘开国介绍说,这主要是根据业务特性来设定的,信息系统的上线要和业务开展保持同布。比如,在生产计划方面,为了使得生产计划和管理系统联动,东风乘用车还对系统进行了一些开发;在营销方面方面也是如此。

2009年4月份,东风乘用车的产品在上海车展正式发布,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基本完成,回顾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刘开国说,信息化建设的成功首先是源于领导重视。这样一来,在信息化项目的执行力上就有了保障。当时,东风乘用车从IT部门和各个业务部门都抽调了大量的工作任何人员,对信息系统的实施进行集中沟通,以保证信息化在业务部门的推进。

其次是规范的项目管理,由于东风乘用车的信息系统繁多,这么多项目同时实施,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集成,并保障最终的系统上线,可以说规范项目管理是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

信息化背景的档案管理改革论文 篇10

教育公平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政府管理弊端与改革策略

作者:兰君毅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3期

[摘要]职业教育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转轨时期,发展高职教育对于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保障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方面分析成因,围绕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政府应从角色定位、转变职能、政策执行、工作流程再造与管理方式改进、机制与手段创新等方面出发,深化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政府管理改革策略

[作者简介]兰君毅(1967-),女,广西百色人,壮族,百色职业学院迎评办副主任,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语文教学。(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5-0023-03

综观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政府管理模式弊端凸显,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高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遭遇挑战。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因。

一、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影响与成因分析

(一)政府过度管理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对高职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直接干预过多或公共服务职能弱化,抑制了高职教育产品市场的发育,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成为阻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近几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后劲不足,其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问题日益突出,这与高职教育现行的政府垄断型管理模式相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大多是几年来在几所公办中职学校整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效的管理体制尚不成熟,政府的过度管理羁绊了这些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公共财政投入弱化,教育投入渠道过窄

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从发展初期开始,就存在先天性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投资却停滞不前,使其成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最弱势群体。这些地区高职院校的财政来源多以学费为主,长期运行在无保障机制的轨道上。为应对财政困难,这

些院校只能向银行、教职工借贷,以填补资金缺口,但这又使院校陷入债务危机。这种过度依赖学费收入和不断积累的债务,迫使院校不得不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急促的扩张规模增加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运作的不稳定性,生均办学指标日趋下降,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三)资源整合利用乏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基础能力薄弱

一是资源配置政策偏移,办学优质资源紧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自身的供给能力弱,普遍存在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实训基地匮乏、办学特色不甚鲜明等问题。由于缺乏合适的机制与制度安排,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不力,教育资源缺乏优化配置,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政府在支配稀缺的高职教育资源时,往往以“示范性”“精品化”为基准,将优质资源更多地投入城市和“名院”上,“弱势群体院校”无法享受基本的公共职业教育服务,这成为整个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这种有失公平的资源配置方式,激化了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剧了不同经济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

二是政府监管低效,资源整合利用乏力。盲目扩张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非常突出,院校之间存在投入不足与重复投资并存、职业教育资源匮乏与资源分散的状态并存的现象。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缺失。专业师资缺乏,专业教师素质不高,专业结构矛盾突出,“双师型”教师和新兴学科专业教师匮乏,教师培训提高渠道不畅等系列问题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政府治理能力不高,发展质量缺乏内涵

在管理方式上,新的政府工具和管理方式还比较缺乏,政府教育统筹力度不够。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职工培训,基本上是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资源不能共享,矛盾突出。同时,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高职院校与产业、行业、企业缺乏良性互动和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未能有效促进社会融合,发展质量缺乏内涵。职业教育功能的缺失,致使多数边缘化人群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而在教育体系内部,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的衔接沟通不畅,弊端重重,改革迎新势在必行。

(五)政府服务职能滞后,调控导向能力弱化,职业院校招生难度大

政府的责任在于培育成熟的社会,然而在高职招生问题上,政府未能形成相应的调控导向机制,政府对高职招生的引导能力过度弱化。长期以来,人们的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造成职校普遍招生困难。处于区位劣势明显、基础薄弱、办学水平落后的高职院校更是缺乏吸引力,当地生源、优质师资大量向城市或名校流动,更不用说吸引外地资源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剧了这类无优势院校的衰败。从招生政策上看,高职教育也正面临着不公平的待

遇,高职院校是高考的最后一批录取,普通高校大面积扩招后所留的生源有限,更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生源竞争激烈造成高职教育的资源浪费和市场失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根本无法招满计划生源,基本处于边缘化状态。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职能定位不够明确,决策制度不尽完善,缺乏有效运行机制,缺乏与院校、社会的有效互动,政策执行不力等。因此,高职教育亟待改革与创新。

二、政府管理改革策略

职业教育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转轨时期,更是凸显高职教育独特的社会功能,即全面开发高技能人才资源和保障教育公平。那么,在教育公平政策的背景下,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政府角色应如何合理定位?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策略何在?笔者认为,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优先发展,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公平发展的新格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政策。优先发展、保障公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有效治理模式,因此,应坚持优先发展战略,正确认识政府改革的动因与约束条件,下大力气推进职业教育立法,完善高职教育法律体系,确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在政策法规制定中,强调权利平等和社会公平,关注弱势高职院校的利益表达,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政策、财政倾斜,积极构建区域均衡、城乡均衡、类型均衡、校际均衡、人群均衡的公平的现代高职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理顺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职能体系,简政放权,深化改革,探求放松管理和强化管理之间的平衡关系,找准政府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地位,由“统治理念”向“治理理念”和“责任理念”转变。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管理科学、举措有力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公平、合理、高效、务实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治理体系,完善政府公共治理制度,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政府应当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管理。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和实施为契机,紧紧围绕区域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重大目标、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强化高职教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把发展高职教育列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并进行科学谋划,制定战略规划。狠抓规划的落实,突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功能,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加快政府工作流程再造与管理方式改进,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保障

一是落实政府责任,改革教育预算机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经费、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国家公共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投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监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完善配套政策,合理配置优质资源。

二是制定宏观政策,引进市场机制,支持和推动社会力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举办高职教育。引入政府、院校、学习者及用人单位成本分担机制,为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设置和调整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布局。以名企、名校的优质资源为依托,探索组建校企、校校、校政人才培养合作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形成高职教育集团化、课程精品化、教学网络化、实训企业化、教师专业化的高职教育协作共享平台,在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下,使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并使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方面发挥作用。

(四)加强公共服务协调机制与方式创新,引导与推动校企合作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强化政府主导职能,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并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建立本区域技能型人才需求数据库,提供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规格、类型、数量等信息。

提升政策的执行力,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增强院校、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搭建平台,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政府部门联动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企业、院校之间的定期沟通、协商。通过立法颁规,明确教育、劳动、人事、发展与改革、经济、贸易、科技、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院校、企业的权责利,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此外,由政府牵头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五)厘清政府与院校关系,激发办学活力,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1.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政府与院校的关系,赋予院校办学自主权,减少政府直接干预高职院校微观活动的行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避免院校在政府压力下的行为扭曲,以适应特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

政府要加强执行监督,缩小政府权力任意扩张的空间。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推广成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主要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运行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优化结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责任,建立多元化多角度评价人才发展潜质的测评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个体发展相协调。

2.加强监管,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政府要指导高职院校在“精”“新”“特”上下工夫,加强对重点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教育管理部门应聚焦国家战略,聚焦产业化,聚焦创新基地,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专业目录服务平台,指导、检查和预警区域专业设置。完善创新就业创业教育的管理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基地及相应的实训平台给予财政扶持,建立健全有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二是注重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同时,突破人才引进、人才高地建设等方面的瓶颈,要更多地依靠市场、社会、经济来解决,政府要为人才集聚创造更好的条件。制定相应政策,多种形式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增加师资培训经费,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和教育督导工作。政府在坚持权力下放的同时,重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应建立有效问责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企业用人行为。加强监管,跟踪学校的发展与变革过程,监督学校办学行为以及校长权力的运用,保障职业院校正确的办学方向。

(六)强化政策与舆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1.实施招生改革,拓展高职教育发展平台。加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招生政策的设计,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拓宽职校生继续学习通道,推进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沟通,应放开升学比例,大力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创造机会让中职生、高职生学习深造,打造“立交桥”式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

2.强化社会舆论宣传导向,提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地方政府要切实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通过舆论宣传,在舆论导向上进行扶持。广泛宣传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倡导和树立正确的现代职业教育观、人才观,提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

增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强化激励政策导向,努力改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提高职业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可借鉴国外经验,根据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将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入国家公务员,确保教师真正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稳定的职业保障,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可以预见,随着《纲要》的发布和实施,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定能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逐步走向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人力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二年级体育课教学计划下一篇:施工企业措施